数学活动《区分“里”“外”》活动反思

2024-10-05

数学活动《区分“里”“外”》活动反思(精选8篇)

1.数学活动《区分“里”“外”》活动反思 篇一

活动内容:数学活动《区分“里”“外”》 活动目标:

1.学习辨别里外空间方位,尝试用“XX在XX的里面(外面)”进行表述。2.体验参与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活动准备:

1.小房子一座,玩具小猴子、小熊等。

2.幼儿操作材料《房子里的小动物》人手一份。3.教育挂图《领域活动·科学·它们在哪?》 活动过程:

一、以游戏“小手动一动”导入,复习对上下方位的辨认。

1.师:拼板,拼板,拼拼板板,上上,下下,前前,后后。轱辘轱辘一,轱辘轱

辘二,„„轱辘轱辘五。

2.逐渐加快语速,提高游戏难度。

二、区分并表述里、外空间方位。

(一)游戏“捉迷藏”。

1.师:今天小动物们来和大家玩捉迷藏的游戏,小朋友们快快把眼睛闭起来,从1 数到5小动物们就藏好了。

2.提问:小猴子在房子的什么地方?小熊在房子的什么地方?

(二)看图观察《它们在哪里?》。

1.出示挂图,引导幼儿观察。

提问:布娃娃(汽车)在盒子的什么地方?球(积木)在盒子的什么地方?

2.小结:布娃娃(汽车)在盒子的里面,球(积木)在盒子的外面。小朋友可不能

学小动物乱扔玩具,要爱护玩具,玩完后要把玩具收拾好,放回玩具盒里面。

三、听指令探索、操作“小动物洗澡”,巩固对里、外空间方位的认识。

(一)教师示范操作,讲解操作要求。1.教师示范操作一遍。

2.请个别幼儿示范听教师指令操作。3.提出操作要求:

(1)要听教师指令进行操作。

(2)操作完把材料收好轻轻的放回椅子下面。

(二)听教师指令,幼儿动手操作。

引导操作完的小朋友和旁边的伙伴说一说:XX在房子的里面(外面)。

(三)教师出示范例小结:

1.引导幼儿用完整句式表达“XX在房子的里面(外面)”。2.点数房子里面(外面)有几只小动物?

四、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描述活动室里、外的物体。

提问:

1.房子的里面和外面都有很多东西,教室里面有什么?柜子里面有什 么?杯子里面(外面)有什么?

2.教室外面有什么?我们一起去找找看。

五、活动延伸。

在区域中投放操作材料,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继续进行操作探索。

数学活动《区分“里”“外”》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是我的一节新教师考核课。通过《区分里外》这一数学活动的选材、设计、多次修改、试教,从这一过程中我学习、收获了许多。在指导老师及其他老教师的不断听、评课,提出宝贵的建议,我明白了数学活动包括其他领域活动,在教案书写方面流程要清晰、层层递进,活动过程中教师语言既要简明扼要,切记啰嗦重复,提问语也要有针对性。在上课前特别重要的是要备好课,每一个环节、提问、孩子可能出现的反应教师都要预设到并准备好应对解决方法。

在这一活动中,我感觉自己较之前有了不小进步:教师语速放慢了,较前两次试教有了很大进步,而在语言表达方面也能使用更有针对性的引导语。师幼互动氛围也比较好,在活动中每个环节能够做到有效地递进。当然,本活动也存在诸多不足:

1.教师对于每一个活动都必须贯穿一个理念:生活化、游戏化、趣味性。让幼儿在感知、操作、体验中来感受生活中数学的有趣、有用。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在生活化、游戏化这方面做得还可以,但活动的趣味性还有所欠缺,将数学应用于生活中的环节还不够。可以在最后加入一个游戏游戏表演环节,来呈现趣味性这一目的。比如,将表演游戏三只小猪和该活动结合,让幼儿角色扮演“小猪”“老狼”,进入房子的小猪就可以说“小猪在房子里面”,老狼用句式“老狼在房子外面”,在游戏中贯穿本活动所学得的完整句“XX在XX里面(外面)”。这一幼儿将会更感兴趣也提现了游戏化的教学理念。

2.细节方面教师做得不到位:在看图观察环节,幼儿观察挂图《它们在哪里》,教师只是引导个别幼儿说出“球和积木在盒子的外面”“布娃娃和汽车在盒子的里面”,而大部分幼儿则失去了表达的机会。在这个环节,教师应该是先给出幼儿一个范例“XX在XX外面,然后要幼儿集体来进行表述,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自己发现,自己说一说。

3.在操作材料后让幼儿自己讨论小动物在房子的什么地方这一环节,教师给予幼儿说的时间不够。教师应该提供更多的时间引导幼儿与身边的伙伴多说一说,教师耐心地听一听幼儿是怎么说的。

4.点数房子里面有几只小动物的这一环节,教师带领幼儿进行点数。对于小班下学期的幼儿,他们对于5以内的数已经能够自己点数了,数学活动中要坚持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在此,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自己发现,自己数出来。并且引导幼儿自己说一说房间里面有几只小动物。这一环节幼儿说的还是不够。

以上是我在本次活动中反思自己的几点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数学活动包括其他领域活动中应当引以为戒,尽量避免此类失误。

2.数学活动《区分“里”“外”》活动反思 篇二

题目出示后, 各个小组七嘴八舌, 各抒己见, 讨论热烈。

这时, 一个学生站起来:“老师, 我知道, 他们最多能喝13瓶。因为他们共有10个同学, 第一次他们喝了10瓶, 就有10个空瓶出来, 10个空瓶能换3瓶汽水, 这样最后能喝 (10+3=13) 瓶汽水。”

部分学生点头称是, 众多学生向他投去异样的目光, 争相发言:“我不同意他的意见, 应是14瓶。因为有10个人, 第一次喝了10瓶, 第二次三个空瓶换一瓶汽水, 可以换3瓶汽水还余一个瓶子, 第三次这三瓶汽水喝过后又能换一瓶, 这样最后就能喝 (10+3+1=14) 瓶, 剩下两个空瓶。”这位同学大步流星地跨上讲台, 并板书图示:

此时, 整个课堂一片哑然, 陷入沉思。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应是15瓶。最后剩下的这两个空瓶也能换一瓶汽水。”

“商店要求是三个空瓶换一瓶汽水, 两个空瓶咋办?”其他同学几乎异口同声地反问。

“先向商店借一个空瓶, 这样手中就有三个空瓶, 这三个空瓶就能换一瓶汽水, 喝过汽水后再把这个空瓶还给人家, 反正达到了喝汽水的目的, 不行吗?”

我赞扬道:“这也是一种创新。但不一定能行得通, 因为商店不一定答应借, 你可以向只喝一瓶的其他客人借。”一石激起千层浪, 顿时, 教室里一片哗然。

我接着又出了下一个题目:“如果我们全班48位同学每人一瓶汽水, 最后最多能喝多少瓶汽水?”课堂顿时活跃起来, 同学们争先恐后, 列出了多种多样奇妙的算法。

反思:课后, 我反复琢磨着这个教学片断, 为学生们有如此巨大的创造力而感动。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 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交流的机会, 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 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 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数学源于生活, 而生活又促使数学不断地发展、创新。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被赋予活力与灵性。数学学习远离生活无疑是导致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的根本原因, 它使本该生动活泼的数学学习活动变得死气沉沉。鉴于此, 数学的教与学应该联系生活, 注重现实体验, 变传统“书本中学数学”为“生活中做数学”, 建立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师生教学相长的互动关系模式。

3.正确区分谈话活动和讲述活动 篇三

【关键词】谈话活动;讲述活动;幼儿园语言教育;教育质量;儿童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1)03-0024-03

谈话活动和讲述活动是幼儿园语言教育领域常见的两种不同类型的活动。根据笔者多年观察,在幼儿园语言教育实践中,经常有教师将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活动混淆,以致削弱了幼儿语言能力培养的效果。笔者拟深入分析谈话活动和讲述活动的不同,帮助教师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活动类型,以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

一、两种活动混淆的主要表现

1活动目标混淆

谈话活动和讲述活动是幼儿园语言教育领域的两种基本活动类型。它们虽然都是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基本途径,但是又各有侧重。谈话活动的目标是通过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组织幼儿围绕一个中心话题进行交谈,借以指导幼儿学习倾听他人说话,帮助幼儿了解和掌握与他人交流的方式、规则,提高幼儿与人交往的能力。中心目标是提高幼儿与人交谈的语言能力。讲述活动的目标则是通过围绕一个凭借物(如图片、实物等),为幼儿创设不同于日常交谈的语用情境,组织幼儿积极进行命题性质的语言表述,以帮助幼儿逐步积累独立构思和完整连贯表述的语言经验。中心目标是培养幼儿独立构思、独立表述的独白语言能力。

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常常有教师在确定活动目标时忽视了两种活动在活动目标上的不同侧重,造成活动目标混淆。例如,在看图讲述活动“礼物船”中,教师设计了下列目标:发展想象力,学会有序观察图片,提高专心倾听同伴讲述的能力。这一目标设计混淆了谈话活动和讲述活动,既没有凸现谈话活动重视培养幼儿倾听他人说话、习得与人交流的方式和规则的目标,也没有显示出讲述活动对提高幼儿完整、连贯讲述能力的侧重。

2活动方式混淆

谈话活动是教师引导幼儿围绕一个中心话题,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互动交流活动。它通常要求交谈双方转换角色,轮流表达,及时反馈。而讲述活动是要求幼儿围绕一个凭借物独立构思,独立表达,强调表达要清楚、连贯,重点要突出,主题要鲜明。两者不应混为一谈。然而,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常有教师在确定活动方式时出现混淆,借谈话活动之名行讲述活动之实,或者相反。例如,谈话活动“梦”有两个活动环节,先是教师组织幼儿分组讲述自己曾做过的梦,教师巡回指导,再是请部分幼儿在全体幼儿面前大声讲述自己的梦。整个活动都是幼儿讲述,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将话说完整,要求幼儿表述连贯具体等,看不到谈话活动应有的交流互动特色。

3语言表达要求混淆

谈话活动和讲述活动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对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不同。和讲述活动相比,在谈话活动中幼儿更加随意、自由,语言表达不强求规范、严谨。如果幼儿在谈话过程中出现发音不标准、用词不恰当、语法不规范等问题,教师不必刻意纠正,更不要让幼儿跟随教师进行多次重复练习,以免打击幼儿说话的积极性。教师可以用正确的表达方式看似随意地说一遍,暗示幼儿发现自己的错误,学习正确的表达。而讲述活动则要求幼儿语音准确,用词恰当,语法严谨,表达规范。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常有教师忽略了谈话活动和讲述活动对幼儿语言表达要求的不同。例如,在谈话活动“假如我是孙悟空”的集体谈话环节,教师要求幼儿连贯表述孙悟空的本领。又如,在看图讲述活动“住所的变化”中,教师要求幼儿以接龙的形式描述图片中呈现的住所变化。

在幼儿园语言教育实践中,除了上述三个方面外,在语用情境创设、对凭借物的运用等方面也存在着谈话活动和讲述活动混淆的现象。例如,谈话活动要求创设一个相对宽松自由、能够畅所欲言的语用情境,而讲述活动则要求语用情境相对正式、严肃。然而,许多教师在实践中将两者混为一谈。

二、正确区分两种活动

为了更好地开展语言教育活动,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教师有必要正确区分两种不同类型的活动,以便在不同活动中选择适宜的活动内容,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不同方面,最终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根据上述分析,谈话活动与讲述活动至少在以下方面存在明显区别。

1活动目标

谈话活动注重创设幼儿运用口头语言与他人交流的机会,主要目标可以定位在:(1)提高倾听能力。并能及时从中捕捉有效的语言信息。(2)学习围绕一定的话题进行交谈,并能不断扩展谈话内容,层层深入,充分表达个人见解。(3)掌握基本的语言交谈规则,如选择适合个体角色的语言、轮流表达等,以提高语言交往水平。

讲述活动侧重于提高幼儿清楚、完整、连贯表述的能力,主要目标可以定位在:(1)学习感知理解讲述对象——凭借物。(2)提高独立构思与清楚完整表达的意识和能力,如在集体面前自然大方地讲述、能运用正确的语言内容和形式进行讲述等。(3)提高讲述调节技能,如针对听者特征和听者的反馈等调整讲述方式。

2活动方式

从活动方式看。谈话活动往往是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交谈,包括围绕某一主题的谈话活动和开放性的讨论活动等。而讲述活动则是组织幼儿针对一个凭借物(如图片、实物等)进行独立讲述,包括实物讲述、图片讲述、经验讲述等。相比较而言,讲述活动的计划性会更强一些。

3幼儿语言表达要求

虽然谈话活动和讲述活动都要求幼儿进行口头语言表达,但是谈话活动比较宽松自由,语言形式不拘,以说明想法为目的;讲述活动则需要幼儿运用独白语言,要求语言规范严谨,有条理。虽说幼儿年龄尚小,但是他们在讲述活动中同样需要调动多种能力,如观察凭借物、提取已有经验、组织语言等,以便为未来进行正式的讲座、报告等作先期准备。

4凭借物的运用

在讲述活动中,凭借物是幼儿讲述的基础。谈话活动有时也需要一些凭借物,但在这两种不同的语言活动中,凭借物的作用有所区别。

在讲述活动中,凭借物是幼儿讲述的依据。幼儿要运用语言描述凭借物。对凭借物的描述可以作内容方面的充实。但不能任意修改凭借物的主要特征。凭借物有限定幼儿讲述范围的功能。而在谈话活动中,凭借物的出现往往是为了创设一种谈话情境,以引出有趣的话题。在谈话活动中,幼儿只要不跑题,随便谈什么都可以,换句话说,可以在主题范围内尽情发挥。例如,在两种活动中呈现同样一组图片,如果是在讲述活动中,那幼儿要用语言描述图片上的内容;而在谈话活动中。

幼儿可以根据所呈现的图片,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所有与之相关的内容都讲出来。

此外,讲述活动需要幼儿具备大量的生活经验。当凭借物出现后,幼儿要迅速搜索已有经验,之后逐渐聚焦到凭借物的某一点上,讲述相关内容。而谈话活动则侧重让幼儿作发散性思考。当幼儿看到凭借物后,要由一个联想到许多,充分调动相关生活经验,最大限度地丰富谈话内容。

讲述活动的语言表达是对凭借物的再现,因此要求幼儿以正规的独白语言进行描述,强调语言运用的准确性。谈话活动则是以凭借物为依托,旨在促成幼儿之间宽松、自由的交流,主要强调幼儿在表达时要言之有物,同时要重视与他人的互动交流。

三、两种活动的实施要点

综上所述,谈话活动和讲述活动在活动目标、活动方式、对幼儿的语言表达要求以及凭借物的作用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教师正视这些差异,把握谈话活动与讲述活动的不同实施要点,合理设计并组织活动,有利于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

1谈话活动

在通过凭借物等创设谈话情境引出谈话话题时,教师需要注意两点:(1)创设情境是为了激发幼儿参与谈话,所以不论采取什么方式,都必须以有利于幼儿参与谈话为前提。(2)正确处理谈话情境和谈话话题之间的关系,即谈话情境的创设是为引出和推进谈话话题服务的,所以一定要紧扣谈话话题创设情境,切忌喧宾夺主。例如,在开展谈话活动“快乐的五一长假”时,教师用幼儿带来的五一假期旅游纪念品来引出假期生活这一谈话主题的办法就很不错。

在开展谈话活动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围绕话题自由交谈,充分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鼓励幼儿与同伴交流个人见解,促进幼儿倾听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在幼儿自由交谈时。教师一定要亲临谈话现场,让幼儿体会到教师对自己说话的重视。教师可以参与谈话,与小组或个别幼儿交流,并对幼儿的谈话进行必要的反馈和指导。与此同时,教师要仔细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及个体差异,为进一步的指导或推动活动的开展作准备。

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幼儿逐步拓展谈话范围,向幼儿展示或帮助他们学习新的谈话技能,促进幼儿谈话水平的提高。所谓新的谈话技能,是幼儿要学习的谈话思路和谈话方式的总和。教师可以在与幼儿交谈过程中引入新的谈话思路,隐性示范新的谈话方式,让幼儿在谈话活动中潜移默化地习得新的谈话技能。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思考自己“说什么”和“怎么说”,因为这会直接关系到幼儿能否习得新的谈话技能,影响到谈话活动的教育质量。

2讲述活动

在开展讲述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幼儿感知理解讲述对象,即凭借物,为之后的讲述作准备。在明确交代讲述活动的要求后,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机会和时间,让幼儿完整、独立讲述。在幼儿讲述期间,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注意倾听,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和问题。随后,通过示范、提示或讨论等方式引进新的讲述技能,帮助幼儿理清讲述思路,学会新的讲述方式。

在讲述活动中,教师还需要为幼儿提供巩固和迁移新的讲述技能的机会,以帮助幼儿更好发展。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在学习讲述一个凭借物后,用同样的思路讲述另一个类似凭借物;也可以引导幼儿在原讲述内容的基础上,换一种思路进行扩展讲述;还可以让幼儿尝试运用新的讲述方式重新讲述,等等。通过实际操练,可以促进幼儿讲述能力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明红,学前儿童语言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53

[2]张明红,幼儿园语言教育与活动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55-158

4.大班数学活动:《区分左右》 篇四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以自身为中心区分左右。

2、幼儿感知“左”“右”的空间方位,发展空间方位的.知觉和判断力。

3、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操作卡、小动物卡片、玩具小狗、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幼儿跟着音乐一起做左手右手操入场。

2、猜谜语

二、区分身体的左右

1、学习区分两只手的左右

T:每个人有两只手,一只是左手一只是右手,请在你们的右手的手背上贴个小爱心,说一说右手能帮我们做什么?请你们举起右手转一转,摆一摆,摸摸耳朵,竖起大拇指,你们真棒。

T:是不是所有的事情右手一只手都可以完成?左手可以帮右手做什么?请举起你的左手转一转………

T:我们跟着音乐来找一找我们身体的“左”、“右”

2、区分身体其他部位的左右

T:我们的身体除了手可以分左右,还有哪些部位可以左右?

T:我们一起来跟着指令做动作,伸左手、伸右手、伸左脚、右脚、左拍拍、右拍拍、小朋友手拉手向左走、向右走、向左跳、向右跳。

T:我们一起跟着音乐分一分我们身体的左右

三、为小动物找家

森林里建了一座新房子,所有的小动物都要搬新家,小猴子最聪明,它最先找到了它的家,其它小动物找不到自己的家,请小朋友帮帮它们好吗?(幼儿在老师的提示下为每一个小动物找家)最后一个小动幼儿猜一猜它家的密码是什么?

四、游戏找宝藏

规则:说出寻找的路线,往左走几步,往右走几步或往上走几步。

五、结束活动

今天我们学会了区分左右,那我们回教室里找一找,教室里你的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5.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 区分左和右 篇五

区分左和右

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区分左和右

设计意图:

有一天,班上有个小朋友跑来问我:“老师,我转个身,为什么右边改变了个位置?”这促使我分析有关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发现幼儿已有初步的左右的意识。为了让幼儿初步掌握“以自身为中心区分自己身体的左右,分清自己的左边和右边”,我设计了以游戏为主的整个活动方案。

活动中,我先以猜谜语的形式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接着和幼儿互动,区别左右手、左右脚等。并利用大班幼儿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开展分组比赛的游戏形式,让幼儿初步掌握“以自身为中心区分自己身体的左右,分清自己的左边和右边”。最后利用活动室的环境,让幼儿改变方位后区别左右。整个活动贯彻《纲要》中所说,“幼儿园的教学应以游戏为主要向导,孩子在游戏中得以不同发展和提高”,我提供了大量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掌握知识。

活动目标:

1、以自身为中心区分自己身体的左右,分清自己的左边和右边。

2、发展幼儿的空间方位知觉和判断力。活动准备:

手环人手一个,竞赛用的物品——星星、气球、贴纸等,活动场地布置左右边上挂东西。

活动过程:

一、谜语激趣。

谜语:一棵小树五个杈,不长树叶不开花。从早到晚不讲话,写字画画不离它。

二、区别自己身体的左右。

1、区别左右手。

(1)请小朋友举起拿笔的那支手,招招手。(2)交流做哪些事情需要右手。(3)请伸出左手摇一摇。

(4)竞赛游戏:“听口令”。(选择自己喜欢的手环颜色,然后找同样颜色的队坐下。)A、把手环戴在右手。

游戏规则:听口令举手,(游戏中增加难度,说相反:我说左手,你举右手等。)B、全部都对了,得一颗星,有错不得星。

2、区别左右脚。

(1)交流身体上除了左手、右手,还有什么有分左和右的?(摸摸耳朵,捂捂眼睛,踏踏脚)

(2)竞赛游戏:点鼻子。(游戏中增加难度,说相反:我说左眼,你点右眼等。)(3)小结:知道左和右,左手这边是左边,右手这边是右边。

三、感知左边、右边。

1、交流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A、你的左边是谁?在活动室里你的左边有什么? B、你的右边是谁?在活动室里你的右边有什么?

2、改变方位再交流左右边有什么?

四、总结

评出冠军队和亚军队。宝宝饼干屋(小班数学活动)

宝宝饼干屋(小班数学活动)

有益的学习经验:

一、在观察、比较、操作中掌握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

二、在亲身参与有趣的情景活动中提高按物体的形状、颜色分类速度。

三、体验劳动和工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电视机、录放机、实物投影仪、录音机、磁带。

实物图形饼干;拱形门、货架、货筐;大嘴动物头;围裙。

活动过程:

一、做个饼干屋小员工。谈话引入情景,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

二、开心分饼干。

1、按形状分类。

(1)观看采购员到饼干批发市场上货的录像。

(2)明确第一项工作任务---请小员工将饼干按形状进行分类。感受分类的乐趣。

(3)师生共同检查按形状分类的结果,体验初获成功的喜悦。

2、按颜色及形状分类。

(1)接到订购电话,明确第二项工作任务。

(2)看实物投影,再次明确顾客的要求,开始分类工作。

大班—红色包装的圆形饼干

中班—黄色包装的正方形饼干

小班—绿色包装的长方形饼干

托班—蓝色包装的三角形饼干

(3)师生共同检查按饼干的形状及颜色进行分类的结果。

3、游戏《我喂动物吃饼干》。请小员工根据动物嘴巴的不同形状喂相应的 饼干。

三、神秘礼物。

6.数学活动《区分“里”“外”》活动反思 篇六

有益的学习经验:认识物体的厚薄,感知厚薄的相对性。准备:1.长宽相同,厚薄明显不同的木板3块。2.长宽相同,厚薄不同的积塑每个幼儿3块。活动与指导:1.同时出示两块较薄的木块,让幼儿各种角度观察木板尺寸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最后把两块木板并放在讲台上,请幼儿说出它们的不同。在他们说出一块木板“高些”,一块木板“矮些”后,告诉幼儿:小朋友的眼光不错,已经把它们的区别找出来了。不过,由于它们都太矮,所以我们不用高矮,而用厚薄来区分它们。分别在板子上作标记1和2让幼儿说出2号板子厚些,1号板子薄些。2.拿出另一块板子标记为3号,与2号板子比较,启发幼儿说出:3号木板厚些,2号木板薄些;把3块木板两两相比后,引导幼儿说出3号木板最厚,2号板子薄些,1号板子最薄。3.把木板按从薄到厚的规律排序。4.发积塑给幼儿,让幼儿区分它们的厚薄并按厚薄排序。5.按教师指令,举出相应的积塑。

7.数学活动《区分“里”“外”》活动反思 篇七

一、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

第一,综合性。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综合性、实践性的活动。它首先具备综合性的特点,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反应能力、迁移能力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综合性都体现在哪里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在学习空间上,体现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的有机整合;在学习内容上,体现自然、美术、思想品德同数学课程内容的综合;在学习方式上,体现实践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例如,在学习了“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和表面积计算”后,我组织了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我首先提出问题:“为什么生活中的水桶、水管等都要做成圆柱体呢?”学生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留下疑问后,我让学生用纸板做一个长方体盒子,再做一个圆柱体盒子,要求长方体的长和宽均为4cm,高6.28cm,圆柱体的直径为4cm,高也为4cm,两者均要带盖,问各需多少纸板,两者容积分别是多少?学生纷纷动手做了起来。做完后我要求学生估算两者的表面积和容积大概为多少,哪个会更大,在学生估算完以后引导学生计算两者的表面积和体积。之后,我又问:“从算得的结果里,你能发现水桶、油桶为什么做成圆柱体的道理了吗?”学生纷纷表示已经理解了。这样的活动综合了测量、估算、计算,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了教学目标的综合性。

第二,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第二个特点是实践性。为什么叫综合实践课呢?体现在课程组织形式的实践性上,是相对于理论来说的,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内容。比如综合实践活动课可以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应用于现实中,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宗旨,它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培养研究性学习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也就是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离不开学生的实践。例如,在小学三年级设计《制作年历》这样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它既是对年月日这一单元知识的总结,又与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根据生活实践来制作年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在活动开始时,教师提问:“在生活中你见过哪几种年历?”学生很容易就能回答出这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展示教材中四种类型的年历:整本年历、单张年历、台历、书历。在具体制作年历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制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共同讨论解决,确定制作要点,为学生的活动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之后,教师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这样的活动结合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在活动中既享有充分的自由,又不会束手无策。

第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传统的较死板的教学模式和枯燥的课堂,它是十分开放的,无论是活动的形式、时间,还是活动过程,或是活动的目标和活动的评价,都是开放的。教师可以不受限制,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来选择活动空间,或者是课堂活动,或者是室外活动,或者是社会活动;约定活动时间,可以是一节课,也可以是一周或者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决定活动方式,可以上网搜索资料,在家里或社区调查数据,可以实验,可以画,可以宣传,可以设计。

第四,拓展性。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活动中使学生习得知识、培养能力。它抛开课本,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课本之外的知识和内容,不再局限于课堂上的授课和习题,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同时也拓展了学习的内容,使数学学习变得多元化,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广。例如,在教学“加法估算”后,我设计了一个案例。今天是小胖的外公的生日,小胖的妈妈带领全家到饭店为外公庆贺,入座后妈妈请外公点菜,外公把菜单递给小胖笑呵呵地说:“今天我让小胖为我点菜,但有个原则——不能浪费,钱数控制在200元以内。”请你帮小胖来点菜。学生在帮小胖点菜时要考虑很多因素,如就餐的人数、家人的口味、菜价的高低、营养的搭配等。这样的活动,学生参与意识强、积极性高,而且思维活跃,既能将枯燥的估算知识运用于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实践活动中,拓展所学知识,又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思考,认识周围的世界。此项活动设计内容具有拓展性,学生操作起来也容易,从而吸引学生,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二、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反思

第一,活动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纵然有许多优势,如开放了课堂,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深化了课堂内容,但是由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所面对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的年龄多在6~11岁,还比较小,许多能力都不具备,而且普遍比较贪玩,所以教师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时要问一问自己,是否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征?所设计的活动学生能否理解,能否从中得到些什么,能否喜欢?如果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得不到他们的喜欢,或者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那么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就不如不组织。

第二,活动是否符合上海二期课改要求。上海二期课改的改革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学力,其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课程适应每个学生的发展,向学生提供5种学习经历,建立8大学习领域课程。上海二期课改是对上海一期课改“素质中心”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以育人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全新的科学课程观和整体学力观基础,以回应上海一流城市一流教育的发展目标。在这个大环境下,我们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否符合上海二期课改的要求?是否以学生为本?是否把学生放到了活动的主体位置上?又是否可以适应并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这些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第三,活动是否重形式轻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全国多地都实行得如火如荼,然而真正取得效果,达到目的的却是少之又少。是什么原因呢?我们所设计的活动课是否形式大于内容?因为我们习惯了满堂灌的方式,可能对活动课还不太适应,实施活动课也是迫于教学改革的压力,或者为了应付学校,又或者为了单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果这样的话,自然活动课的有效性就有待考究了。

第四,活动是否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然而我们费时费力费神地来做这个活动课,究竟有没有达到这个目的?是表面功夫,还是真正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能力?如果我们设计的活动课实践性差,学生无法通过活动来提高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那么这个综合实践活动课又有何意义?

第五,活动结束后有没有及时地促进学生认识的升华。综合实践活动课完成以后,我们是怎么做的?大多数教师都是把它放在一边,上完了就是完了,不再去抓住活动课的机会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他们甚至会认为这样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殊不知,在活动课结束的时候,正是总结活动、促进升华的好时机,这个时候教师若抓住时机则可以使活动课的内涵得以升华。

第六,活动是否会影响学习效率。很多教师不愿意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原因是感觉这种活动课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不是立竿见影的,甚至会认为浪费时间,分散了学生注意力,感觉活动课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确,活动课如果组织不当,多多少少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比如在期末考试临近的时候,就不宜组织活动课,一来影响了学生的复习时间,二来容易使学生分心,可能会影响考试的临场发挥。因此我们在组织活动课的时候,一定要经常追问,这个时候组织活动课是否合适?是否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情况?

第七,活动后的评价是否科学有效。设计活动、组织活动、进行活动等环节都很重要,决定了活动的有效性。然而活动过后的评价也不容小觑,它关系到能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综合实践活动课评价,是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目标,遵照综合实践活动课评价原则,运用预定的标准和方法,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结构及其实施状况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综合实践活动课评价作为一种课程评价,包括课程的结构评价和实施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课评价不能将课程的结构评价和实施评价割裂开来,应结合预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全面评价,以形成评价目标和评价手段多样、评价方式灵活的评价体系。因此,教师要反思我们的评价是否科学有效?是否全面?是否灵活多样?是否使大多数学生通过评价而增强了自信心,愿意参与到下次的活动中?是否起到了总结与展望的作用?是否对本次活动课有一个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8.数学活动《区分“里”“外”》活动反思 篇八

一、教、学具准备要充分

数学老师上这样的空间与图形内容的课, 或是一些概念课, 特别是在低年级课堂中, 都觉得非常需要直观形象的教、学具。为上好这节课, 我课前除制作课件外, 还动手制作了很多大小一样的正方体教具, 给每位学生准备了这么多的正方体、学习单等学具。课堂上, 我们也感受到了这些教、学具在为学生课堂数学活动中积累体验性经验、方法性经验、“数学地思考”经验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有了这些教学具, 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了;有了这些学具, 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热情也明显提升。有了这些学具, 学生可以动手操作、直观地观察, 丰富了学生的表象, 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体验性活动经验。这堂课的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二、教、学具分配需适度

这样的空间概念的课, 重观察、重操作, 丰富学生的表象, 帮助学生积累体验性经验。那是必须的。这样的课, 我们老师还要重引导学生探究、思考, 需要优化学生的策略, 帮学生积累方法性经验。更要引导学生去概括, 去反思, 增进学生的内隐能力, 帮学生积累“数学地思考”的经验。

如果, 数学课堂因为教、学具的过多, 或是人人一份学具, 那定是能让每个学生动起来, 活动的覆盖面广, 学生处于动手操作状态的机会很多, 数学课堂的活动味浓了, 学生体验性经验积累很丰富, 但数学的抽象味、思考味感觉淡了些。因为这些学具的吸引, 人人就只顾自己摆弄, 而忽略了小组的合作探究, 学生们顾不上去交流摆放的方法, 顾不上去完成学习单去冷静地进行概括反思。学生方法性经验、“数学地思考”经验的积累感觉有所欠缺。

当然, 基于本课教学内容的需要, 因为要从三个方向观察物体, 要是小组只使用一份学具、或是同桌使用一份学具。学生转过来摆放观察, 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 两面同学会看得不一样。所以我考虑还是充分利用已准备好的学具, 人手一份, 但在学生学具管理与使用上作了一定的改进。学生活动操作、小组探究、教具摆放展示等环节作了修改。老师对学生学具在活动中使用的分配情况还是比较适度的。

三、教、学具使用有层次

数学课堂中学生的学具到底怎么分配、使用才最优化?学习材料中的戴尔的“经验之塔”对我很有启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学生获得经验的最重要途径是参与具体的活动, 在具体的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但由于教学时间有限制, 不可能事事都让学生“亲力亲力”, 教师提供的直观化可视化的材料, 如课件、教具等, 学生对此进行观察、思考, 也可以获得替代性经验, “替化性经验”和“直接性经验”同等重要。我今天的课堂教学就关注学生“替代性经验”, 每次引导学生借用学具操作活动的要求不同, 体现对学生思维训练的梯度层次感。如学习活动单上的三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 要求学生再添一个正方体, 使从正面观察看到的形状不变。学生人人动手操作, 摆出六种摆法, 再让学生上台展示这六种摆法, 课件上再演示, 再让学生概括提炼摆的方法。第二次活动, 要求学生再添一个正方体, 使从侧面观察形状不变。我先让学生猜猜可以有几种摆法, 再小组合作, 借用小组长的一套学具合作摆, 并讨论完成学习单。让小组的同学参与一部分的操作, 避免每人操作活动过多, 一人摆一种, 看人家摆, 也是种“替化性经验”。学生们就有时间去观察, 去探究、去反思。课堂中让学生动手操作活动要求在逐步提升, 有了一、二次活动体验性经验, 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方法性经验了, 学习单上最后一次活动, 再添一个, 使从上面看形状不变, 就可以完全脱离学具, 让学生在头脑里想象摆出的样子, 小组合作探究概括出摆的方法。有困难的可以借用学具再摆摆。老师最后直接借用课件展示摆出的不同方法。三次活动, 从完全依赖学具操作, 到半操作并思考, 到完全抽象思维, 学具的使用显得很有层次感, 我觉得这样的学具使用, 学生方法性经验、“数学地思考”经验的获得是比较充分!

数学课堂教、学具需要, 但不能为了热闹, 为了生动, 而少了数学的抽象味、思考味。学具使用适量、适度。

摘要:如果说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在从事有明确的数学目标的活动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经验, 那么很显然的是, 使学生获得基本活动经验的前提和核心是要提供好的活动。《观察物体》这一课的知识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 是对空间与平面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把握。本文通过《观察物体》为例进行对教与学的深刻阐述。

上一篇:中医养生经典语录下一篇:我的小黄狗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