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风学风班风校风

2024-07-11

教风学风班风校风(共6篇)

1.教风学风班风校风 篇一

教风 学风 校风

为进一步适应社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秉承和弘扬我院“厚德、博学、善技、创新”校训,形成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优良校风学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学习精神,去年9月份,我院开展了以“进一步规范教学秩序、加强学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专项建设活动。为配合此项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和教学质量监控中心均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和实施办法。经过一年的集中治理和整顿,我院学风有了明显的改善。

为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本学年我院将教风建设列为工作重点。开学伊始,院长陈建民就带队检查了我院教师的教学情况。检查中发现,我院教风整体较好,但也有个别教师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改变这种状况,学院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相应的处理。

众所周知,教风是教师育人观念、工作态度、治学精神的综合体现,也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主流风气。教风的好坏,往往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甚至影响着学校未来的发展,因此,教风建设一直就是所有学校的工作重点。

我院已进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行列,并处在示范性建设关键阶段。为确保示范性建设顺利进行,也为我院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学院希望通过加强教风建设,进一步提高我院的教育教学质量,从而切实提高学院的综合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学院的发展,是全体教职员工共同的愿望;学院的腾飞,也一直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全体教职员工都有责任和义务。让我们行动起来,为了学院美好的明天和辉煌的未来努力奋斗吧!我们期盼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学风

学风有二种含义,一是指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二是指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集体表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有时也特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风气。

评估学风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

一是校园氛围,包括校园的建筑、景点、绿化等物质文化,这些都能起到耳濡目染的教化作用。

二是学生管理,包括规章制度,行为准则等制度文化。这些能对学生起到规范和约束作用。

三是教育载体,学风的形成总是通过一定形式的活动载体实施教育而逐步形成的,这些活动包括学校的文体活动、社团活动,特别是以素质教育和“三创”教育为核心的科技活动、社会活动等,也包括学术风气、文化氛围等精神文化。这些对学生起到陶冶心灵的作用。

该项有 2 个二级指标,共 4 个观测点。

教师风范

二级指标

主要观测点

参考权重

等 级 标 准

A

C

教师风范

●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敬业精神

1.0

学校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教师严格履行岗位责任,严谨治学,从严执教,教书育人

教师履行岗位责任,从严执教,教书育人

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敬业精神

教师风范是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修养、知识水平、文化水准、精神面貌等的综合表现,是教师的德与才的统一。教师风范是教师队伍素质的核心,是学校品牌和校风的象征。教师的教风不仅表现在课堂教学及各项教学活动中,也表现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还表现在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等方面。在当前形势下,教师抵制学术腐败也是教师风范的表现形式之一。

考核教师风范主要从以下几方面:

一是学校倡导优良教风的措施,制定的教师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等;

二是教师从严执教、严谨治学、教书育人的典型事迹和表现;

三是学校整治学术腐败、处理教师违规违纪情况。

学习风气

二级指标

主要观测点

参考权重

等 级 标 准

A

C

学习风气

●学生遵守校纪校规的情况

0.3

自觉遵守校纪校规,考风优良

能遵守校纪校规,考风良好

●学风建设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措施与效果

0.3

措施得力,效果好

有措施,效果较好

●课外科技文化活动

0.4

校园课外科学文化活动丰富活跃,多数学生积极参与,效果好

有一定的参加人数和活动效果

学生遵守校纪校规的情况

学习风气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表现出的学习作风和精神风貌,是在长期教育和建设过程中积淀形成的一种风尚。

考风是学风的重要表现形式,是考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风气。考风在近年来有恶化的趋势,因此要看学校为端正考风而制定的规章制度、政策、措施、执行效果。考风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考查。

“遵守校纪校规,考风良好”要一看制度、二看管理、三看效果。

学风建设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措施与效果

良好学风的建立和形成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治理。学风也有很多载体,这些载体对形成良好学风有一定影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是校园氛围。学校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学术气氛、安全状况等都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的作用,能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勤奋学习、努力成才。

二是管理体系。学生工作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和科学的管理体系,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和规范的管理。

三是教育载体。学校组织的科技活动,文化、艺术、体育活动,第二课堂活动,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活动等都对形成良好学风有促进作用。

四是形象表现。学生群体的形象表现和学习、生活作风也能反映学风状态。

学风是一种无形力量,体现在很多细微之处,是群体的综合表现。

学生考试的作弊情况、迟到早退情况、旷课情况、自习情况、课棠听讲情况等都从一个侧面反映学风状况。

课外科技文化活动

科技活动分课内和课外两部分。

课内科技活动是指教学计划规定的内容,如创新、创业活动、社会调查和实践等这些活动要取得相应的成绩或学分。

课外科技文化活动是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愿参加的科技活动和文化活动。如学校组织的社团活动、科技活动、竞赛活动等,也包括科技讲座和文化沙龙活动等。

科技活动要注意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要体现文理渗透和结合。第二课堂要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学生的课外活动要体现和落实“学生以学习为主”的原则。

该项考核一是看活动形式和内容;二是看参加活动的人数;三是看活动的效果。在统计人数时是指经常参加,而不是偶尔参加的人,多数人参加是指参加人数(次)达到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

校 风

一个学校的风气。如:抗大的校风就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校风建设,既是办好社会主义学校的重大实际问题,又是一项值得认真研究和探讨的教育理论问题。优良的校风是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培育优良学风、教风的根本保证,它全面地反映出一个 学校的精神面貌和办学水平。每个学校都应该建立起优良的校风并显示出自身的特色。

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受教育者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人,使他们掌握科学知识并接受正确的社会规范和社会价值观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要求我们的高校有优良的校风,有热爱党和社会主义的政治空气,有健康向上的集体舆论,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明的行为习惯。我们的学生只有在这样的教育环境里才能正确地接受社会价值观 念和社会规范。在教育理论界和教育实践中,有许多同志对校风的认识不一,理解各异。例如,有人认为校风就是学风,抓校风建设就只需抓学生工作;有的认为校风就是学校的教育、行政措施,是学校的管理秩序,抓 校风建设就只需抓管理,整顿学校的管理秩序。也有这样的认识:一个学校的校风就是自身有别于其他学校校风的独特风尚,这种理解也失之偏颇。我们认为,学校除了有由其自身历史传统、专业设置、培养方向及人员 组成上的差别而形成的特有风尚外,更应作为社会主义高校所体现出来的共性,如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有严明的纪律、有民主的空气、创造的精神等。在这点上,即使是国别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学校校风也同样存 在一些共同的内容。现在,我们如何适应当前形势和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建立优良的社会主义校风,已日益引起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试就校风的有关理论问题进行一点探析。

一、校风的理论内涵

1、校风是一种独特的心理环境

“风”,风气、风尚也。校风是一所学校所特有的占主导地位的行为习惯和群体风尚,体现为一种独特的心理环境,它稳定而具有导向性。辩证唯物主义和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一切活动,无论是心理活动还是 行为活动,都是由一定的环境条件,即环绕人并作用于人的一切客观现实所激发,其活动过程受环境条件的制约,当然,活动也反作用于环境,改变着环境条件。环境对人的活动的激发作用又主要是通过客观现实对人的 心理的影响以至于对行为的影响而产生的。也就是说,当客观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对人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时,才能对人的活动有所作用,成为有主观意义的因素。这种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逐渐在人们的 心理上转化为某种观念,那么,这种以观念形式而存在于人们心理上的环境,我们称之为“心理环境”。校风就是体现为这样一种特定的心理环境。

2、校风的基本构成

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曾经明确指出:“校风是一个学校内的人物在各方面生活上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态度和趋向。所谓人物是:校长、教职员、学生、校役等;所谓各方面的生活是:学艺、健康、社交、服务等;所谓态度及趋向是:适合时代、环境及他种情形的要求等。由这种种要素融合成的‘空气’,就是所谓的校风”。①目标的一致和角色、任务的不同,使学校人物具有方向及内涵一致而表现方式略异的相 对独立的心理倾向,具体表现为领导者的工作作风、教师的教学作风、学生的学风和职工的工作作风。这也是校风的基本构成。在高等院校这一人物集合体中,学生是占绝对多数的,他们学习风气的好坏,品德言行的优 劣,直接关系到校风的质量。因此,学风最容易体现为校风,是校风建设的归宿。校长,是教育家,是学校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优良的校风要靠他们去倡导,有什么样的校长就会有什么样的校风。因此,以校长为首的领 导集体的工作作风是形成优良校风的关键因素。教师,则是学校办学思想、教育方针、政策的执行者,他们对学生的接触是直接的、频繁的,教师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其思维方式、治学态度、行为准则无不直 接制约着学生的品德、言行和知识的积累、才能的增长,因而,教风之于学风,其影响是直接的、重要的、具有鲜明的导向性,起着决定性作用,是校风建设中的主导因素。那么,领导对于学生呢?其接触便相对地表现 为间接的少量的,而对于教师的接触才是直接的经常的。因而,领导作风对教风的影响是直接的,对于学风便是间接的。这样,领导作风、教风、学风之间便形成一种相对的单链关系:领导作风→教风→学风。当然,他 们之间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反作用。至此,我们便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没有好的领导,没有领导的倡导,形成不了好的教风和学风,也就没有好的校风。学校领导必须依靠广大教师培育起优良的教风,才能带动起优良 的学风,进而使优良校风形成。这一单链关系详见下图:

(附图 {图})

3、校风建设的主要内容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指导思想,为此,高等学校必须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创造一个优良的校园环境,形成热 爱祖国、献身教育、开拓进取、团结协作、严谨求实、文明守法的教书育人的风气,这是学校的根本任务,也是校风建设的主要内容。

二、校风形成的社会和文化因素

1、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

不同时期的校风受不同历史社会现实、经济状况和政治空气所制约。

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闭关、锁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各级官吏,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以三纲、五常、六经为核心的儒家经典,选拔人才主要的方式是科举。形成的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读圣贤书”,皓首穷经,脱离实际的风气。

在中国近代史上,从冯桂芬、梁启超、康有为等倡导“西学”开始到后来的“洋务运动”、“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便形成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算学、得学、视学、光学、化学”等“凡有益于国计 民生者”都是应该学习的风气。在学习中国儒家经典的同时,也开始认识到废除科举制度,学习自然科学技术文化的重要。

“五四”时期,“民主、科学”的呼声响彻海内,因而“兼容并蓄”、“学术自由”的校风在蔡元培先生领导下的北京大学出现,杨贤江先生也提出学校培养的学生应该有“强健的体魄和精神,有工作的知识和技能,有服务人群的理想和才干,有丰富生活的好尚和习惯。”②至此,“严谨”、“求是”的优良风气开始在中 国高等院校形成。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战争环境极为艰苦,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西南联大力主”刚毅、坚贞、自强不息”;还有一些高校倡导“忠诚、团结、紧张、活泼、战斗”的风气。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学校重政治轻知识,视教育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盛行阶级斗争之风。在“白卷”光荣的年岁里,学校的形象被扭曲,文明被践踏,钻研科学文化知识的风气十分淡薄。

近年来的改革、开放,给古老的中国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经济体制迅速转换,人们认识到教育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生产力,百年大计,需要“教育为本”,教育要为经济建设服务,高校开始形成重视科学、重视实 践、追求真理,开拓创新的良好的校风。然而,在与外国进行科技文化交流的同时,有的人对所谓的“海洋文化”、“蓝色文明”毫无批判地大加吸收,全盘西化和自由化的思潮一度有所滋长;又由于改革开放的力度还 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社会利益关系有待进一步调整,“脑体倒挂”破坏了教师应有的心理平衡,给高校的教风学风带来一些影响,人心思商成为一部分教师学生一时的趋向。

显然,校风是与“时代趋势、社会环境和各校自身的特种需要”紧密相关,鲜明地体现着时代精神。

2、传统文化的反映

任何一种风气的产生,既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也为本民族文化传统所制约。我国经历了人类文明史特有的两千多年漫长的封建社会,以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封建文化制约着历代求学执教之风。儒家学 说中“学思结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业精于勤荒于嬉”以至“学而优则仕”等经典论述,对我们今天的校风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教育思想上,儒家经典学说中的许多论述对今天仍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例如:第一,肯定教育和环境对人发展的决定作用,指出主观努力、不断学习有着重要意义;强调良师善友渐染的重要性,人的教养不能单靠 读书、钻史,更重要的是选择良师,去效法现实的榜样;强调学习知识和道德修养都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要使积累不至于半途而废,就须专心一致,坚持到底;学习修养的最高目标是“成人”,对礼义要融会贯通,思 想要纯粹,精神、德操要坚定不移。正因如此,“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之风贯穿于中国历代的学校教育之中。

在教育方法上,“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循序渐进”等精僻论述,成为历代教育所遵循的规律。

在思想政治、道德情操教育上,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十分重视对人的志向的培养,重视学生对远大政治道德目标的追求,这对我们今天学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四有”新人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儒 家思想轻视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所谓“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等重义轻利的思想成为历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行为的准则,也渗透于历代的校风中。在当今弃教以商、弃学经 商、学店之风盛行的时下,这些传统的思想更有它的积极作用。

在教育培养规格和成长目标上,“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根深蒂固,学校只注意培养、学生也希望成为大学者、大专家和政府要员。这些思想也曾一度使我们的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培养应用学科与实用技术等 各方面的人材。同时,由此而衍生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使部分学生轻视工农,脱离实际。

由此可见,社会传统文化对校风有重大的影响,不可避免会打上清晰的烙印。

另外,校风的形成还有赖于学校自身的办学思想、教育方针、管理体制、学校传统等内部环境的培育。在一所学校里,办学思想是否明确,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是否坚决,学校的管理制度是否科学、民主,学校内 的人际关系是否融洽,校园环境是否整洁优美等等也对优良校风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制约作用。同时,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学校自身的历史、传统等对形成有特色的校风都有较大影响。

三、校风形成的过程、心理机制和作用

优良的校风一经形成,就会构成一种独特的教育心理环境,成为影响整个学校生活的重要因素,在各种场合如教室、图书馆、食堂、宿舍里,在各个不同的校内群体如领导集团、教师、学生、职工中,在各种活动如 文艺演出、体育比赛、学术报告和各种人际交往中,都可以觉察到它的存在,觉察到它在起作用和它的权威力量。但是,校风是一种心理环境,是无形的,而不是学校的教育、行政措施,因而,它的形成需要一个认同理 解、相互教育、坚持成习的过程,它的作用的产生也有其独特的方式和机制。

1、心理感染—一同化集体舆论、更新教育观念

任何一种新的良好校风的形成都是从破除旧的不良风气开始建设的,需要学校全体成员实现观念的更新。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心理感染”就是指个人对某种心理状态的无意识的、不自主的顺从。它不是由于自觉 地接受了某种信息或行为的模式,而是由于直接受到别人情感传播的感染。新的校风作为一种新的心理环境,通过潜移默化,使个体将这种新的集体心理环境非强制地、非逻辑地移植到自己的心理系统之中,经过同化而 成为个体的心理特征。因此,在校风创导阶段,需要创导机构用一切舆论工具,调动各种力量,造成一股强大的声势,还需要选择最佳的时机,如新生入学、领导班子的调整或较大社会变革等。同时,要实现舆论的同化、观念的更新,还必须采取一些相应的教育行政措施和手段。如整顿领导作风和教风,依靠领导和教师去整顿学风,严格校规校纪,赏罚分明,破除各种不良习气,对教师的评职、晋升、考核、分房,对学生的考试、考 查、考勤、升留级、违纪处分等等必须严格照章执行,并尽可能增强透明度,调动教师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正确利用良好的社会风气对校风的促进作用,抵制各种不良习气的侵袭。通过这样一系列的组织、倡导,新的 集体舆论和教育观念便会形成一种必须接受的形式,即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应当如何做,集体又期待他有什么样的表现,否则,便为集体所不容,要受到谴责。一种共同观念和准则便在形式上形 成,为新的良好的校风的形成打下基础。

2、群体规范—一形成共同的情感气氛

在一所学校里,新的集体舆论和教育观念通过心理感染、顺从得到认同,但这往往是形式上的认同,许多人的内心深处并没有解决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进行强化,使之逐步成为群体规范,成为学校全体 成员行为的准则。它不同于各种规章制度以强制约束发生作用,而是通过人们的心理产生的约束力,进而在学校的各种场合、各种不同的群体内产生一种共同的情感气氛。理想的情感气氛包括这样一些内容:坚持改革、开拓进取、教书育人;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为教育事业献身;团结协作,以诚相待;治校民主、爱校如家;重知识、爱科学、勤学习、讲文明。因此,学校首先要引入竞争机制,在一些关键环节、敏感问题上要处理 得当。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尤其是师资管理策略,应有它的严肃性,又应富有人情,符合广大教师的需求。在职称评聘上尽快实现制度化、经常化,使职称评聘工作尽快走出次复一次地处理遗留问题的怪圈,同时,应 鲜明地反对忌贤妒能,反对排斥他人,努力建设一个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应研究制定并严格执行完善、合理、富有弹性的教师退休制度,以便使为数有限的职称限额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岗位考核应定性定量相结合,其结果应是晋职、晋级的重要依据,但考核等次数额绝不能与晋职指标限额挂钩。学术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能厚此薄彼。在学生中,也应有一套完整、科学的测评、考试、升留级制度。其次,学校各极领导、干部要深入到教师、学生中去,洞察他们的心理呼声,加强理解和沟通,成为他们生活、事业的贴心人,只有对生活、事业有着共同的理解,感情才能共鸣,个体的心理才能因之得到调整而趋同于集体心理,集体心理才 能因之得到加强和巩固,并植根于每个个体之中,使之内化为自己言行的准则,形成优良的校风。

3、内聚力—一共同的行为倾向

教育观念的更新、集体舆论的同化以及共同情感气氛的形成,必然产生共同的行为方式,构成学校里一种新的带有普遍性占主导地位的行为模式和风尚习惯,成为集体中绝大多数人的自我要求,集体也就成为了教育 的主体。校风一旦形成便产生出一种强大的向心力和内聚力。教者,诲人不倦,呕心沥血;学者,学而不厌,精益求精。有强大的内聚力,也就有强大的生命力。尽管学生一批批地进来,又一批批地出去;领导、教师、职员也在更替,流动,但优良的校风却将一代代地传下去。

校风是无形的精神力量,可以振奋精神、激励斗志,迸发出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革命精神,在这种环境中养成的行为习惯使人终生难忘,将成为这个学校里每一个成员自觉奋进的动力,从而推动整个学校的繁荣和 发展。优良的校风对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也有着积极的作用。我们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明确说过:“ 学校要大力加强革命秩序和革命纪律,造就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一代新人,促进整个社会风气的革命化”。优 良的校风使高校能够造就出一批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的建设者,他们是社会的中坚,对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将使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生深刻的变化。

2.教风学风班风校风 篇二

一、围绕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开展党建工作, 是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的本质要求

高校党建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党建工作的任务很多, 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就是促“三风”、建“三高”。“抓党建、促三风、建三高”三个方面相互联系, 有机统一, 相辅相成, 前提是加强党的建设, 关键是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基本要求是建设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培养高质量的大学生、创造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的“三高”大学, “抓党建、促三风、建三高”构成了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的科学体系, 实现了高校抓中心任务与促三风建设的有机结合, 抓好当前影响高校发展的重点工作与推进高校长远发展目标的有机统一, 追求师生满意与社会满意的有机协调。因此, 紧紧围绕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建设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培养高质量的大学生、创造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的“三高”大学来开展党建工作, 不仅是实现高校根本任务的实际需要, 也是高校党建本质要求。

(一) 围绕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开展党建工作, 体现了高校党建工作的本质特性。

高校党组织紧密结合学校办学育人的工作特点, 围绕教学、科研这个中心和培养“四有”新人的这个根本任务开展工作, 党建工作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发挥应有的作用, 也才能体现学校党建工作的特性。相反, 如果学校党建工作远离学校的工作特点和实际任务, 甚至游离于学校中心工作和根本任务之外, 学校党建工作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党组织也就不可能真正成为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建设“三高”大学, 培养“四有”新人的坚强核心和战斗堡垒。

(二) 围绕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开展党建工作, 体现了高校党建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育人中心任务的方向性。

党的中心任务是党的政治路线的重要内容, 它既是实现党的长远目标的实际步骤。高校党组织坚持紧紧围绕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 围绕教学、科研开展工作, 大力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贯彻党的基本路线, 服从和服务高校党的中心任务的具体体现。同时, 学校培养人才主要是通过教学和科研等教育活动来实现的, 学校党组织只有坚持以教学、科研为载体, 把党的各项工作和服务活动植根于教学、科研等活动中去, 真正树立起围绕教学、科研工作抓党建的意识,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提高人才的素质, 建设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培养高质量的大学生、创造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才谈得上服从和服务高校党的中心工作和根本任务。舍此, 学校党建就有可能失去正确目标和方向, 不仅学校的中心工作和根本任务难以实现, 学校党的建设也要受到损失。

(三) 围绕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开展党建工作, 体现了高校党建必须同学校中心任务相结合的原则。

学校党建工作紧紧围绕教学、科研工作进行, 为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培养高质量的大

学生、创造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服务, 这就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把加强党的建设和实现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有机地统一起来了, 它有利于克服学校党建工作就党建抓党建, 党建工作和根本任务“两张皮”的倾向, 增强加强党的建设和实现根本任务目标上的一致性;有利于克服学校党建工作游离于学校中心任务之外的虚指标、软任务倾向, 增强把加强党的建设过程变成实现党的根本任务过程的同一性;有利于克服衡量党建工作好坏中的主观随意性或“实对实”倾向, 提高用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培养高质量的大学生、创造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的实际效果来检验党建工作成效的真实性。

二、围绕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开展党建工作, 是实现高校培养人才目标的可靠保证

(一) 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共同决定着高等教育质量, 影响着高校的改革发展和前途命运。

加强学校党的建设的根本目的, 在于保证党的教育方针在学校的贯彻执行和培养目标的实现。社会主义大学的改革和发展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 紧紧围绕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的任务加强党的建设, 才能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学校改革和发展中的政治核心作用、保证监督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也才能确保建设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培养高质量的大学生、创造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三高”大学目标的实现。

(二) 加强党对学校的领导, 这是社会主义高校的一个显

著特征, 它是社会主义高校的性质、培养人才的基本规律和建设“三高”大学的特征决定的。学校党组织是学校的政治核心, 对学校的改革和发展起着导向引航和保证监督作用。着力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培养高质量的大学生、创造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开展党建工作, 就能更好地发挥学校党组织在办学育人中的作用, 更好地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体师生的头脑,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能更加有效地加强党对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领导, 更加自觉地结合教学、科研和师生的实际协调关系, 化解矛盾, 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就能更有利于学校党组织参与对学校教学、科研等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策, 更好地把握学校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社会主义方向, 充分调动和保护师生员工办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 组织保证是实现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建

设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培养高质量的大学生、创造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的基础工程。紧紧围绕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开展党建工作, 在党的机构设置上, 就能更好地坚持以有利于教学、科研和培养人才为基础设立党员的基层组织, 自觉地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教学、科研和培养人才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党的队伍建设上, 就会坚持把政治思想素质好、教学科研能力强、自觉为教学、科研和培养人才服务等要求作为党员教育和管理的基本依据来抓, 并通过党员在教学、科研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带动广大教职工为搞好教学、科研和育人工作倾心尽力;在党的工作上, 就能借助开展党的各项活动, 把各方面的力量组织、吸引和调动起来, 形成一股强大的育人合力, 以促进和推动教学、科研工作有效进行和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围绕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开展党建工作, 是加强学校党建工作的科学途径

学校党建与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培养高质量的大学生、创造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是紧紧相联的。紧密结合学校工作特点和根本任务开展党建工作, 不仅是提高人才素质的本质要求, 也是加强学校党的自身建设的唯一正确途径。

(一) 围绕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开展党建工作, 学校党建才有坚实的依托和基础。

党的思想教育就会由过去的“虚”转到“实”的方面来,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就会从“无力”转到“有为”上来, 就能把教职工的思想、意志和行动统一到建设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培养高质量的大学生、创造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的目标上来。党的组织建设才有可操作性标准。譬如, 在干部队伍建设上, 就会坚持在“四化”方针的指导下, 把提高教学、科研能力, 实现培养目标, 作为选拔、培养、考核党员干部的根本性问题来抓;在组织发展上, 就会积极把思想素质好, 教学、科研能力强的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吸收到党内来。

(二) 围绕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开展党建工作, 学校党建才有明确的目标和责任。

学校党组织紧紧围绕培养人才开展工作, 保证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 是学校党的建设的根本目标和不可推卸的责任。有了这样明确具体的目标和责任, 学校党组织在研究党的建设的目标时, 就会自觉地把加强党的建设和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的目标融会在一起, 统筹规划和安排;在研究党的活动内容和工作方式时, 就会把党的活动内容同建设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培养高质量的大学生、创造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总结检验党的建设时, 就会把党的建设同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双重目标综合衡量, 并把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工作的好坏作为检验党建工作是否得力的第一标准。这样把党的建设始终贯穿于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之中, 寓于建设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培养高质量的大学生、创造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之中, 不仅能促进和推动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培养高质量的大学生、创造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目标的实现, 也为学校党建工作提出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和任务, 赋予了在学校建设和发展中所肩负的重大责任。

(三) 围绕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开展党建工作, 学校党建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是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性任务, 这就要求学校党组织必须从战略全局和新的伟大工程的高度来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以便更好地促进建设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培养高质量的大学生、创造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的要求;要求学校党组织必须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 从各个环节上, 多层次、全方位地加强党的建设, 改善党的领导, 以便更好地促进学校党组织的先进性和战斗力的发挥;要求学校党组织要随着时代和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赋予新的内容和要求, 善于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 进行新的探索和创造, 从实际出发, 改进党组织的活动内容、工作方式和方法, 使党的建设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

摘要:加强“三风”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永恒主题, 也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结合点、着力点和突破口, 围绕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开展党建工作, 是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的本质要求, 是实现高校培养人才目标的可靠保证, 是加强学校党建工作的科学途径。

关键词:高校党建,校风建设,教风建设,学风建设

参考文献

[1].成孝予.抓好学风建设, 推进大学生全面成才[J].高校理论战线, 2005, 1

3.教风学风班风校风 篇三

关键词:校风建设;教风建设;学风建设

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就是打造校园精神文化,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主要包括学校的历史及全体师生认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等内容,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的核心内容。具体来说,校园精神文化主要体现在一个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等几个方面。

校风是严谨笃学、诚信做人的一种风气,学风则是虚心好学、诚实守信之风,教风则是教师高尚道德品质情操、扎实的文化知识和教育理论等素质的综合展示。可见,“三风”既是学校的核心内涵,也是学校立足之本。因此,加强学校的“三风”建设是有效创建和谐校园之根本。

一、建设优良的校风是办学之本、育人之本、治校之本

(一)校风是学校之魂。校风就是我们常说的学校风气的简称。它是指学校的全体师生为着共同的目标、理想,团结一致、努力奋斗,经过一段时期的实践而逐步构建的一种独特的、有特色的,占领导地位的行为习惯及道德风尚,它是稳定的、具有指导性意义的。我校 “务实、创新、和谐、奉献” 的校风集中体现了我校的办学理论、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它是全校师生思想道德情操的标尺秒表,又是学风和教风等行为的核心体现,更是学校办学的一种精神支柱。由此可见,“务实、创新、和谐、奉献”是学校之灵魂,是打造学校社会声誉及影响力的“主动脉”。

(二)构建严谨笃学、团结互助的校园风气。(1)学校领导应充分认识校风建设的重要性。学校领导应明确校风建设的目的和意义,认真总结本校的优良传统和自身的特色,依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加大校风建设的力度,有效的指导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有效的对教师进行师德师风引导、有效的提高教师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2)广大教师应做到言传身教,严谨治学。教师应从思想上明确自身肩负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使命,应深刻掌握加强校风建设的目的,应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为人师表、从严治学的高尚道德情操,牢固坚守教师的职业道德,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和业务水平。

教师的思想品德,治学态度和治学精神,工作作风等,都对学风和校风产生重大的影响。学生参与校风建设,就是加强对学校规范的了解和内化,使自己成为具有本校优良校风特色的合格学生。因此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了解规范自觉适应。已经形成的学校规范,是一种公认的群体力量,而这种群体力量只有变为成员的心理尺度才能起作用。通常二、三年级的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和活动等多个方面,都已经懂得什么场合、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和如何做,都能符合规范,可以说适应自如了。他们既不感到有什么压抑,也无需查阅各种规章制度,要达到这种自觉适应的程度,就必须把这些规范“内化”,使自己的行为习惯与校风“同化”。(2)严谨治学奋发进取。学生最大量、最繁重的任务是学习,学生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但是学风最主要的精髓是奋发进取、严谨治学。大学生必须从严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学风,坚决杜绝和预防那种上午睡懒觉,上课迟到或缺席,作业抄袭或不交,考试作弊等严重败坏学风的现象。(3)团结互助弘扬正气。学校舆论起着一种校园内的评论作用,这种群众性的评论,形成无形的压力,会使学校成员改变自己的原有看法,而趋向于与舆论相一致。正确的舆论可以鼓舞正气,打击歪风邪气。正确舆论氛围的形成,首先需要加强思想教育,其次还有赖于管理制度的保证,随时处理违法违纪事件,分清功过是非,及时奖功罚过,弘扬正气。

二、严抓教风是形成教书育人、爱岗敬业良好师德风范之本

(一)遵守师德规范,学习先进典型事迹。加强教风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对教师开展广泛的师德师风教育。我们要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结合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结合我院教学评建的实际,继续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最近提出的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指示,把“八荣、八耻”作为师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还要认真学习和广泛宣传马祖光、陈学求等全国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关爱学生、教书育人、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敬业精神。

(二)建立健全教学工作规范。 加强教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从严治教,强化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和教学质量标准。教学工作规范和教学质量标准是教师教学岗位的基本准则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要求,模范遵守教学工作规范,严格执行教学质量标准是良好教风的具体体现。为此,教务处制订了《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明确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要求,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章可循;同时,还制订了《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校教师教学质量考核方案》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考核,督促教师养成认真执行工作规范和质量标准的自觉性。

(三)良好教风的形成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提高。加强教风建设的关键在于教师,实质是每一位教师的自身建设。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广大教师要在教风建设的过程中努力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和业务素质。做到志存高远、爱国爱教爱校。注重言教更注重身教,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和品德去教育、影响学生;要学高为师,终身学习,严谨笃学,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和教学水平。

(四)开展各类教学活动,营造良好的校风氛围。 教务处为提高全院的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开展了多次教学技能竞赛,如:“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全院教师说课大赛”等。同时,学校还聘请了教育专家、行业企业专家给全体教师进行培训,旨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此外,教务处十分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每学期都会开办“新教师教学理念学习班”,重点从学校的校风、校史进行讲解,讲授教学基本技能,聘请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经验交流,并组织新教师听取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的课程。进而全方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良好的学风是打造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之本

(一)良好的学风能够促进学生的成长。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 高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 教学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学风建设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 良好的学风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提高学生学习、成才的主动性、积极性, 培养学生探索真理、崇尚科学、奋发向上、勇于创新的精神, 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 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加强学风建设。首先要统一思想, 达成共识。要有重点, 分层次地对学生进行长期教育, 抓典型、树典范, 弘扬正气, 表扬好人好事, 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端正学习态度, 要有集体荣誉感和荣辱观,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 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组织培训一批学习好、素质高、有威信、有组织能力的学生干部作为管理骨干力量, 在校园内逐步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良好风气。校风、教风和学风三者是密不可分的,校风建设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基础,是学校创品牌、树形象的重要保证;教风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内动力;学风是学校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原则的综合体现。三者相互作用才能打造出更加灿烂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 卢惠余.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教书育人,2002,(10)

4.校训 校风 教风 学风 篇四

一、校 训

《辞海》是这样解释校训的:“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其目的在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从现代教育文化学意义上讲,校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个性,在某种程度上发挥了“座右铭”的作用,对于造就和培养学生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作为全校师生共同遵循的准则,校训是对学校的人文传统、治学精神、办学风格的高度概括,其表述比校风更凝练、抽象,内涵更丰富、深邃,能较好地体现学校的整体价值追求,反映学校的独特气质,展示学校的文化底蕴和治校风范。校训——自尊、自理、自立、自强 校训——自强不息、知行合一 校训——诚信 励志 拼搏 奉献

校训——弘扬个性 和谐发展

阿岗二中校训初拟 博学笃志

切问近思

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一个追求的中心,这就叫“博学而笃志”;既要多问问题,又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空想,而要多想想当前的事情,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这就叫“切问而近思。”前一句讲做人,要求学生要有广博的知识,做人和做学问都要立志,而且要志向专一(笃志),不能朝秦暮楚、见利忘义,要坚忍不拔、奋斗到底;后一句讲做学问,做学问就是要学会怎样问问题,问对了就可以求得正确答案。学习的关键在于自身的体会,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所以,一定要从自己切身处去问,接近处去思,理论联系实际,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博学:学识广博,有宽厚的教育理论、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娴熟的基本技能,专业领域游刃有余,心理健康素质全面。(品德)

笃志:专心一志,立志不变,专心致志,勤奋好学,无论工作学习都要树立远大理想,而且坚持不懈去完成。(精神)

切问是一种求真的态度。

所谓“切问”,就是经常问,而且要问得中肯。切问强调真切去学、切实去做的认真做学问、做事情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做真学问,做实在人,这是做人之根本,也是我们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切问是一种求实的方法。

切问的思想内涵与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精神是相一致的。

从自身入手,从实践活动入手,从切合实际情况中去学、去做,不空学、不空谈,落到实际中来,讲究务实,避免务虚。以实践为对象,去学,去问,去思考,再反过来以之指导实践,也就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的对不对?学的有没有价值?有没有学到实处,问到实处?凡此种种,都反映出切问的核心价值。切问是人们追求真理所必须具备的精神之一。对于我们水头一中所有师生员工来说,切问——这种精神同样必不可少。

D、近思

近思强调学思并重、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

所谓“近思”,就是把问题放在脑子里经常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中的这些句子可以说是体现近思的思想内涵的经典论述。

近思体现学思的辨证关系,对于培养教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校 风

校风是一所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具有的思想行为作风。它是在共同目标和共同认识的基础上,经过集体的长期努力所形成的行为风气。

校风是无形的管理者,是一种来自集体内部的精神力量。校风一旦形成,便有一种稳定性和持久性,以它所特有的方式对人产生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使人能从校风中受到陶冶和启迪,甚至终生受益。

良好的校风就是一种无声的命令,它一旦形成,作为一种稳定的组织气氛,就会对不符合校风要求的人具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并强制他们与之相适应。校风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内在的精神力量和激励因素,它能激发学校的青春活力,促使师生员工产生一种情绪高昂、奋发向上的力量。良好的校风还是一种特殊的“精神航标”,它能激发并引导师生员工为完成学校的目标而朝一个方向团结奋斗,勇往直前,并转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成为保护集体荣誉、维护集体利益、自觉加强道德修养,为集体做贡献的强大动力。

校风 :探索 求实 开拓 进取 校风——博学、笃志、修德、求真 校风——臻美臻善 日进日新

校风——诚信勤奋、博学明理 校风——勤奋、文明、健美、创新 校风——淳朴和谐、崇德尚志 校风——崇德、和乐、博采、勤思

教风,从广义上讲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它包括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教师的心理素质、教师的精神面貌和教师的行为能力,归结为德、才、学、识、仪(貌)。教师良好的道德素质,高度责任感是教师的职业良心,是做好工作的巨大动力,也是教师劳动质量保证,一个人只有当他感到自己从事的职业是对社会对人民的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时,才会全力以赴,尽心竭力地做好工作。

教风——科学、严谨、民主、和谐 教风——敬业、严谨、协作、创新 教风——厚德 博学 高效 创新

教风——博学善导

厚生乐教

教风——博学、爱生、乐教、善导 教风——敬业爱生、博学创新

教风:敬业、爱生、厚德、博学 学风

是读书之风,是治学之风,更是做人之风,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和气质。学风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关系着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学风主要指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的综合表现。学风——乐学 静思 自主 合作 学风——乐学、多思、探索、求新

学风——勤学、会学、乐学、善思 学风——乐学、善思、合作、探究 学风——博学勤练、善思好问 学风:勤学好问、乐读善思

学风:乐学、善思、自主、创新

学风:乐学善思,明理笃行学风是一个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一贯表现的学习风貌,也是学生志向、品格、态度、个性、治学的充分展示。良好的学风不仅会使学生终生受益,而且会影响一代代人的成长。诠释如下: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就充分说明了乐学的重要性和学贵精思之理。学校的任务是培养博学多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乐学善思”正是学生“责任”的最好体现,也是人生发展之必需。新课程标准提出:只有从兴趣出发,让乐趣充溢学习之中,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爱上学习,善于思考,乐于求知,才可拥有创新思维和鲜活的创造力。“业不止,学无涯”。我们只有倡导了“乐学善思”的良好氛围,学生才能求实奋进,才能拼搏进取。“明理笃行”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治学的根本方法。“明”,是明白,是清楚;“理”,是道理,是事理;“明理”就是指明白事理,崇尚礼仪;“笃”是专一,是坚定;“行”是实践、是行动。“笃行”,就是笃实躬行,注重实践。古语云:“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首尾相接,知行合一。“明理笃行”做为学风,意在勉励师生要明白事理,树立明确目标,培养坚定意志,踏踏实实地做人、做事、做学问。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学与用的内在联系,充分体现了我校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所创造的“教学互动、学以致用、自主学习、学创结合”的教学特色。

一、校训:博爱、有为

校风:勤学、尚真 教风:精思、善导 学风:乐学、善思、深究、创造

4、翠桥学校

校训:开拓、创新、拼搏、进取 校风:文明、守纪、善教、乐学 教风:学思并重、教研互促、教学相长 学风:勤学好问、乐读善思

二、校训:让这里光芒闪耀

校风:乐观向上、个性飞扬 教风:严谨、博学、善教、爱生 学风:活泼、健美、乐学、自强

三、校训:明志、修德、独立、创新

校风:诚信、文明、务实、创新 教风:严谨、爱生、敬业、乐教 学风:好问、乐学、勤奋、善思

四、校训:细节造就成功、态度决定一切

校风:快乐相伴、和谐发展 教风:止于至善 学风:学无止境

五、校训:立志、勤学、向上、创新

校风:育人为本、敬业为乐、成才为志 教风:教人求真 学风:学做真人

六、校训:为人正、为业精、为学勤

校风:和谐、修身、求实、创新 教风:严谨、务实、奉献、进取

学风:学会认知、学会做人 学会生存、学会协作

7、校训:博学笃志、切问近思 校风:诚信友爱、勤奋进取 教风:因材施教、务实创新 学风:学有所长、和谐发展

8、校训:为人正、为业精、为学勤 校风:和谐、修身、求实、创新 教风:德业齐修、乐教善教

学风:学会认知、学会做人 学会生存、学会协作

9、校训:自信、自强 团结、奋进

校风:和谐向上、务实创新 教风:育人严谨、合作求精 学风:乐学善思、勤勉博采 校训 校风 教风 学风

校训:自强不息、知行合一

自强不息,来源于《周易》中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奋图强,永不停息。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业,才能称得上“善”。人世沉浮如电光石火,变幻莫测,人的命运往往掌握在那些勤勤恳恳工作的人手中。人只有意志坚强,持之以恒,在学、行各方面不断追求,方能成就一凡事业。

校风:博学、笃志、修德、求真

博学:学识广博,有宽厚的教育理论、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娴熟的基本技能,专业领域游刃有余,心理健康素质全面。(品德)

笃志:专心一志,立志不变,专心致志,勤奋好学,无论工作学习都要树立远大理想,而且坚持不懈去完成。(精神)

修德:为不变之基础,它强调的是一种蔚然的学风,以风化人。做学问要博采众长,博览群书,不断拓展知识面,“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学业)

求真:即追求真理,指在科学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下,不断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无论工作学习都要求真务实。(实践)

教风:敬业、严谨、协作、创新

敬业:忠于职守,敬业爱岗,讲求奉献。(精神)严谨:严肃谨慎,严格管理,一丝不苟。(态度)协作: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方法)创新:更新观念,开拓思路,创造革新。(理念)学风:勤学、会学、乐学、善思

勤学:就是解决好学生的毅力问题,“学贵有恒”学生只有养成自觉学习、主动学习、不断学习的良好习惯才能获得成功。(态度)

会学:就是解决好学习的方法问题,学生要开启懂的技能,激活通的智慧,要会学习,会思考。(方法)

乐学:就是要培养兴趣,有兴趣就会学得好,兴趣是成功的关键,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学习中获得快乐。(情感)

5.校训、校风、教风、学风 篇五

第三条:学校的办学理念是:让每一个孩子都健康快乐成长。第四条:学校的办学策略:是德育塑造人格,学科推动发展,活动引领成长,艺体彰显特色,环境涵养气质,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五条:学校的办学目标: 学生舒心,教师安心,家长放心,社会称心。

第六条:学校校训、校风、教风、学风。

6.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 篇六

校训:厚德、博学、笃行、至善

自尊、自理、自立、自强 尚礼 博爱 坚毅 创新 文明 勤学 协作 进取 诚信立身,自信成事 诚信、博爱、砺志、自强

校风:民主、和谐、求真、向上

团结、奋进、求实、创新 勤奋、文明、健美、创新 守纪求实,谦和进取和谐 博学 笃行 合作 进取 和谐有序 昂扬向上

明理守纪

睿智善行

和谐奋进

教风:敬业、爱生、严谨、奉献

踏实、创新、进取、进取 科学、严谨、民主、和谐 爱岗敬业,乐教精教 爱生 严谨

善诱

创新 敬业 严谨 博学 善导

敬业爱生

博学善教

启智创新

学风:勤奋、善思、博学、践行

乐学、多思、探索、求新 严谨,博学多思。

有恒

深思

求异、静思乐学 勤学 好问 善思 苦练

乐学

厚积

自主、合作

上一篇:委屈的事英语日记下一篇:激励拼搏励志经典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