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专业演讲稿

2024-07-06

艺术专业演讲稿(10篇)

1.艺术专业演讲稿 篇一

一、现阶段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素养

当前,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接受艺术教育的机会不多,学校教育发展中因为受到实用主义思想的左右,其教育长期遵循的是“智育第一”的实施原则,形成了以智育为中心的教育体制[1]。特别是那些理工学科为主的高校,“重理轻文”的思想会更加的牢固,通常学生在入学之后,会因为培养理念、师资、办学经费等方面的影响,非艺术专业学生接触到的艺术领域的内容是非常少的。有的只是观赏过几部电影或者听过一些艺术类的歌曲而已,其他方面对艺术的感知机会几乎为零,也就更加没有接受系统的艺术理论与实践活动的机会了。

另外,非艺术专业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不充分,其自身具备的艺术感受力也是有限的,特别是理工科的高校学生更加擅长运用逻辑思维,因此这些学生所具备的艺术思维模式也是更加的符合逻辑性特点,比较重视的艺术的变化性以及叙事的逻辑性,比如对电影或电视的故事情节进行描述,对音乐包含的叙事性进行分析,对舞蹈、摄影等艺术形式中的构图、黄金分割等进行关注,对这些艺术中所蕴含的美却没有相应的欣赏与感知能力,长此以往,学生的艺术审美的接受力就会变得愈加的迟钝。总体来说,理工科学生具备的形象思维能力不足,艺术感受力受限。

此外,纯理工科的学生同样对艺术有着比较强烈的学习欲望,尽管理工科学生的艺术感受力通常不高,但他们所具有的爱美之心却不比艺术类学生差。理工科院校的学生对艺术创作中美的追求也是非常热情积极的,只是因为相关艺术教育的缺乏,使他们在艺术“入门”阶段就受到了限制,出现了“想而不得”的情况。由此可见,在今后的发展中,高校需要按照理工科学生的发展特点去对相应的培养体系进行改进与完善,让这些学生也能接受到符合其身心发展需求的审美教育。

二、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艺术教育的开展策略

1、更新艺术教育理念,规范高校艺术教育内容

艺术教育应形成“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即在艺术教育中要以大学生为本,引导与满足学生的需要,制定和完善适合非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教育体系,提高他们的素质,尊重和实现其个人价值,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

非艺术专业开展的艺术教育需要与艺术专业实施的艺术教育内容进行区分。首先,应该尽快把艺术教育内容加入到非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系统之中。其次,需要根据非艺术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发展需求,去选择恰当的科学的、高质量的艺术类资料教材。此外,要进行教师授课方法的不断创新,使课堂的教学效率也能得到不断的提升,要明确艺术教育实施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学生的审美能力、高尚情操以及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积极推动学生综合能力的健康发展。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艺术教育教师素质

从事艺术教育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与艺术教育的开展能否成功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艺术教育的实施教师是主导,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决定着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3]。由此可见,要想提升高校非艺术专业的艺术教育的质量,就需要全面、循序渐进的推行素质教育,高校应该尽快形成机构建设的完善发展,做到合理科学的人员配备,并且将艺术教育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化工作去抓。另外,还应该积极强化艺术教育师资团队的建设,教师在艺术教育中是主要的引导者,只有教师的素质提升了才能使艺术教育获得更好的效果。对教师进行全面。系统化的工作技能培训可以让艺术教育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业务水平等都获得同步的提升强化。此外,在教师的素质培养中,还需要认识到时代发展的变化特色,认识到不同层次高校学生的具体艺术需求,使自身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等都能够不断的更新,与时俱进,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3、加强校园文化艺术精神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艺术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在高校学生艺术教育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4]。艺术教育对于高校校园的文化建设与进步来说属于一种非常活跃的积极因素,特别是对于理工专业高校来说,和谐文明、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以及育人环境的营造离不开艺术教育的参与。高校在自身教育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应该为学生提供参与文化艺术活动的机会,动员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自身的兴趣及特长能够有施展的天地,促进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展现大学生的时代精神与风采。另外,在艺术教育开展中还应该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对艺术教育及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进行持续改进,让高校艺术活动具备参与性、实效性的特点。

三、结束语

艺术教育的发展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为高校学生提供的艺术实践机会也是非常的少,一些高校并没有开展针对非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教育课程,在课程教材及理论依据等方面也是非常的缺乏,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注重艺术教育的实施,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结合我国艺术教育发展的现状去制定针对性的发展规划,让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也能接受到高质量的艺术教育。

参考文献

[1]陆庆军.新时期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2]王承.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艺术教育的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200-202.

[3]何维.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教育[J].艺海,2007,02:97-98.

2.非艺术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堂转移 篇二

[关键词]非艺术院校艺术设计课堂转移实践

市场需求有设计实践经验的人才

纵观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伴随着设计市场的增长,社会对于设计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大,对于设计人才的艺术理论和专业素养、丰富的设计实践经验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市场分析表明,企业要的是能直接给他们创造利润的设计人才,设计公司招聘人员,大都要求能立刻能投入工作,具有丰富的设计实践经验。这也是设计艺术学科的特点和艺术设计经济属性的必然要求,是高等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然。为此,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毕业时就应该具备企业岗位所需要的设计实践能力和丰富的设计实践经验。

非艺术院校艺术设计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随着经济增长和市场对设计人才的需求变化,艺术设计教育在其带动下迅速发展,各大院校加大了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非艺术院校在全国所占数量多、比例大,成为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其教育状况无论是对学生,还是中国的设计发展前景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随着生源的膨胀和市场需求的灵动,给设计教育带来活力的同时,更多的是质量上的竞争。伴随而来的也有了在综合性传统教学体制下艺术设计专业教育问题的出现。处于非艺术设计院校当中,艺术设计专业课堂教学其实一直受其综合教学体制和传统模式的影响和约束,其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市场人才需求的能力标准有较大差距,影响学生的就业和发展,甚至很多学生在临近毕业时候感觉迷茫。

一方面,非艺术院校中艺术设计教学内容更多的还是处于脱离实践的“理念设计”。理念设计往往是从理论而非实践出发,是对作品完善的一种理想化状态,带有明显的主观性。看似琼楼玉宇,实为空中阁楼。最终仅仅流为个人的诉求与表达。究其原因,除了学生重设计轻技艺的意识问题外,更在于知识甚至是常识即实际设计实践经验的不足。处于多学科交叉边缘的艺术设计,因应用而生,经济及设计本身的发展要求学科知识纵横联系日益密切,各种知识包括实践性知识与经验的补充迫在眉睫。无论是课程还是具体的课堂设置都应用其综合性来实现学生的完整性,达到专业课堂的生态化与学生自我完善的良性发展。

另一方面,受非艺术院校课堂教学模式的管制和约束,其艺术设计专业课堂的教学无法走入实践。艺术的实用性作为设计的目的与目标之一而存在,学不足以致用,目标的不明确从根本上致使学生迷失方向,不知所以然,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设计而设计。当艺术院校已从课堂中进一步解放出来,进一步促进“产教研”一体化的探索时,非艺术院校却仍然重复着并束缚于“传授知识”的常规模式,课堂仍是主要或是唯一不变的教学场地。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性受到限制,致使课堂毫无生气与教学的无法展开。设计的实践性、可操作性及社会性等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不能给予。

构建具有实践意义的设计专业课堂

设计的实践性特点和社会发展对教学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时代召唤。课堂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心和关键环节,人才的培养关键靠课堂。非艺术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堂教学应符合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性特点和灵动市场的人才需求,实现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设置课堂转移和加强实践性教学活动成为必然。

1、设置项目习作,习作应用实践,提高学生的设计实践参与和学习积极性。无论是教师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状况,其最终的落脚点在于习作效果。习作是学生设计能力培养的手段,是艺术设计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和学生学习效果的体现。设置实践性项目习作具有可观性、可操作性及实战性等特点,习作项目的来源,一是提倡的模拟设计,如学生个人或合伙创办企业的设计项目,老师命题的项目设计等等;二是加强实际项目设计,主要来于教师和社会课题等实际设计项目的设计。

社会本身便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存在体。学校与课堂能提供给学生的环境毕竟是人为和有限的,学校和社会的丰富资源为开放式教学活动提供了土壤和营养。鼓励学生在课堂中走出课堂,参与企业的改良,参与教师的实践项目,参与各类设计大赛等实战演练,为学生提供有效的环境和机遇,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丰富学生的设计实践经验。

2、转移设计课堂,丰富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设计能力。课堂的转移主要是在形式上突破非艺术院校的体制束缚,为教学活动,尤其是项目习作的设置、展开与进行提供了可能,同习作设置与展开及其他教学环节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由原来的“方寸课堂”转向可操作性的电脑设计机房及至广阔的社会市场,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优化课堂结构。

课堂转移的设置:一是,转入市场。当学生在课堂中通过教师对课程基本内容的讲述和分析,对理论知识、概念及方法等有初步了解和认识后,课堂应该转入市场,合理安排学生进行市场考察和习作项目的确立。市场调查在于选题的定位和确立、与商家的洽谈和资料的收集等,重点为资料、信息的分析整理及围绕课题展开的社会项目的确立。项目习作的考察、定位和开展,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设计实践的可能性和操作性,展现了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性和实用性特征。二是,转入设计机房。随着设计构思的不断深入,通过筛选与论证确立可行性方案,电脑的辅助设计为构思的表达提供了新的手段和角度,也是学生利用新技术将蓝图转化为现实的一步,对学生电脑操作技能提出了要求,课堂应该转入设计机房,教师进行直观的教学辅导,学生将作品通过电脑制作转为设计正稿。

3、设计陈述,转变教师和学生角色,提高学生的设计表达能力。设计实践中,设计作品是否能于实施,除了作品高超的设计水平和突出效果外,设计人对其作品的全面陈述和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乃至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设计称述运用于设计专业课堂中,就是学生对自己的课堂习作的选题意义和目的、考察内容及其分析、设计定位和创意、设计手法和设计过程、设计特色和设计价值等方面向老师和全班同学进行全面的陈述。其目的是通过称述训练,尽可能的提高学生的设计表达能力,巩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素养,让学生不仅能设计作品,而且也善于设计表达。课堂中,这时候的教师和同学的角色就转换成了设计陈述者的客户和评价者,对其作品共同进行评价;同时也为全班同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洽谈和交流的机会,相互学习,互勉共进。这种因实践模拟内容的导人使设计课堂也就变得生动而丰富起来。在有了实践载体后,设计的陈述起到了思维碰撞、思路启迪和艺术升华的作用。

3.艺术设计专业艺术加试考试大纲 篇三

一、考试性质

为选拔考试。测定考生的基本造型能力及初步构图设计能力。

二、考试范围

本校2014年艺术类专业课考试为素描考试。

素描考试,考查考生的造型基础和对形体、结构、体积、空间、质感等方面的理解、认识和对生活周边事物的观测、记忆、概括和表现能力。

三、考试成绩计算办法

素描考试按满分100分进行评分。

四、考试内容、形式和评分标准

(一)素描考试内容、形式和评分标准

1.考试形式与范围

①考试形式:写生、默写或命题;②考试范围:静物写生、生活场景等;

2.考试用具和材料要求

①素描纸(考场提供);②铅笔、炭笔、木炭条、炭棒均可(考生自带);③4开的画板或画夹及相关绘画用具(考生自带)。④试卷完成后不允许在画面上喷洒任何固定液体。

3.考试时间

考试时间为2小时。

4.成绩评定与权重

4.艺术演讲稿 篇四

回到生活,回归自然,深切体验生命的美好并让我们的生命绽放出最美的光彩。这是每个人内心所热切追求的根本目的,是两个过程:发现美和创造美。

那便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吧。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就变成浅绿的。长大了的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每日经过,一眼碧绿,这是属于我们的、近在咫尺的风景。

有时候,心情也可以决定词语是否华美。每当心情不好的时候,夜空成了苍茫的代言词;每当心情很愉悦时,夜空又多了几分静谧的、喜悦的色彩。有人说过,夜空是一面让人审视自己的镜子。在黑夜里,人们可以放下自身的浮躁,安静地思考当下。

一个总是躲在心灵角落的人,只能成为一个默默的行路者。若你是一个睿智的行路者,便有可能发现路旁的美,丈量出岁月、人生以及那个躲藏在心灵角落的自己。

肆意飞扬的岁月,我们每一次躁动不安的梦想,年轻气盛的誓言,义无反顾的摔倒,其实都是一颗颗饱满的种子,他让我们有了脊椎,有了思想,有了人格。然后,一有机会,你完全可以朝着你想要的精彩和骄傲一路狂奔。

青春也许是不朽的。它终将逝去,却从未逝去,像读不完的书,流不完的血,一直给你温暖和力量。

但真正的艺术之美,不是青春的容颜,而是绽放的心灵;不是俏丽的服饰,而是内在的自信;不是台前翩然的舞姿,而是幕后执着的坚守;不是物质的附庸,而是知识的光芒……真正的美,夹带着生活的余香,浸润着岁月的辙痕,承载着我们的希翼。美丽的风景只能留在眼中,而美丽的心灵能指引着我们,不断的前进。

每一步,我们都在发现美;每一步,我们都在创造美,都在将艺术倒入人生。

5.华东师范大学有哪些专业艺术专业 篇五

华东师范大学(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简称“华东师大”,位于上海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是教育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重点共建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位列“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985工程”、“211工程”,入选“强基计划”、“计划”、“111计划”、“国培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长三角高校合作联盟、金砖国家大学联盟、亚太高校书院联盟、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创始成员,国务院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于1951年10月16日,是以大夏大学(1924年)和光华大学(1925年)为基础,同时调进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和浙江大学等高校的部分系科,在大夏大学原址上创办的。1972年与上海师范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院校合并,改名上海师范大学。1980年恢复华东师范大学校名。-,上海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上海教育学院和上海第二教育学院等先后并入。

截至4月,学校有闵行、中山北路两个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约207公顷;设有4个学部,30个全日制学院,4个书院,3个实体研究院,2个管理型学院,1个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5543人;在校博士研究生3334人,硕士研究生15239人;在校学历留学生1355人。

6.“艺术与科技”专业发展探析 篇六

关键词:艺术与科技,展示设计,会展艺术和技术

从北京奥运会的开、闭幕式的到上海世博会, 从各地不断兴建的博物馆到各地城市规划馆、文化博物馆的建设, 在新世纪背景下涌现出了世界会展经济热潮, 我国高校也加快了展览展示专业办学速度。2004年国家教育部新增专业目录“会展艺术与技术”专业, 2012教育部颁布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的特设专业“艺术与科技”, 该专业仅从字面理解, 它的定位及到教学实践环节皆存在一些的疑问, 似乎没有清晰的专业特征, 因此理清其专业含义对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一、艺术与科技的关系

曾经我们谈到艺术就立刻会联想到梵高、莫奈、达芬奇, 而提到科学我们更多的会想到牛顿、爱迪生之类的人物。艺术与科学、达芬奇与牛顿之间似乎没有任何关联, 就像我们中学时期谈到理科和文科一样, 完全独立区分开来。而这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 从人类文明开始艺术与科学就一直没有独立存在过。

科学, 各类型科学, 尤其早期医学一旦出现他就变成一种艺术, 而艺术同时又反哺给科学以作启迪和研究参考。二十世纪前医学人员用手绘的形式来绘制人体结构及解剖图研究病因, 在著名画家达芬奇的画稿里你同样能发现大量的人体解剖图, 以用来掌握人体结构及人体机能的原理。这些后来被我们以自然科学名义独立分开的一些东西其实在早年的艺术家画面上我们都能到一些影子。这些描述性科学的自然科学分支我们称之为动物学、古生物学、解剖学、植物学、建筑学等等。

艺术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这使得前赴后继的科学家为之奋斗终身。这与人类社会发展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 同时巨大的商业价值使之得以实现并融入人类生活之中。举例书籍阅览而言, 从人类早期的竹签、羊皮纸、绢、纸的发明到印刷术的出现, 再到20世纪出现了计算机、PC电脑、手提电脑、投影机、掌上电脑、IPAD、Google eyes, 阅读变的越来越轻松。这一切到这边没有停止, 今天我们同样梦想着未来在没有任何媒介下实现随时阅读、查询你即刻想获得的信息。从我国早期出土大量的陶土器皿、青铜编钟, 国外的埃及金字塔、木乃伊, 到今天人类文明高度发展, 摩天大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不断刷新世界建筑新高度, 人类在文明不断进步过程中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艺术和科学的探索脚步, 同时他也加速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社会科学的发展同样为艺术的实现提供的可能, 以建筑来讲, 从早期埃及金字塔、希腊柱式、罗马穹顶、哥特高耸入云的尖顶, 到工业革命后第一届世界工业博览会上英国水晶宫巨型钢才与玻璃的运用, 及后来包豪斯建筑学院影响全球建筑发展整整一个世纪, 如今的超高层建筑无不体现出科学发展对艺术的支撑, 同时艺术给科技注入了全球人类所渴求的梦想, 这些无不诠释着艺术与科技的完美一体。

二、艺术与科技概念及专业形成

艺术与科技今天所隐含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制造另一种科学玩具, 而是如何使科技和电子媒介更为人性化, 这种现象目前正在迅速进展中, 并且超越了计划它的能力。目前世界前沿艺术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多媒体科技时代, 艺术与科技相融合的产品已经不再是纸上谈兵, 是已经走进千家万户, 走进我们所处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 并且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越来越不可分割。艺术与科技的范围很广, 具体到艺术与科技专业上我们可以参看其专业增设的发展道路。

从艺术设计学这个范畴上, 会展艺术与技术、艺术与科技同属这个领域, 自然艺术与科技避不开的是艺术设计领域, 如何更好地融合科技即是我们需要共同探讨的。21世纪初计算机技术、数字模拟技术结合艺术设计在我国大量的应用到各个领域, 国内经济速度的快速发展, 国际间商业贸易交流, 各类型商贸展会洽谈会不断开展, 展示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个个新兴的名词“会展”“会展经济”随着市场应运而生。而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目录中并没相应的专业, 此时很多高校在看到会展市场人才渴求度, 在经济管理、旅游管理等专业基础上增设新专业“会展艺术与技术”, 教学侧重于会展的策划与管理。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上呈现出五彩斑斓的数字模拟技术让国人大开眼界, 让视觉效果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来展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让参观者在一场视觉盛宴中度过, 打破了一贯的传统展览展示方式, 这个新兴的行业真正走进了普通大众的视野。面对复杂的数字媒体技术和视觉艺术的融合, 又一次打破了传统的会展观念, 没有此类艺术与技术结合的专业人员, 分别由策划人员、计算机编程人员和艺术设计人员等几大类替代组成, 一切以市场需求临时组建技术团队进行难题攻克, 没有任何专业系统可循, 在国际上也找不到任何案例可以参照。技术这个时候显得尤为关键, 如何培养艺术与科技相结合, 全面掌握展示展览系统集成的专业人员成为了当下高等教育培养专业展示人才需要解决的难题, 2012年国家教育部新增本科专业将“艺术与科技”设为特设专业, 以加强展示领域科技含量, 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

三、教育现状及发展分析

目前我国已有超过百所院校增设了展示相关的专业, 例如“会展艺术与技术”“艺术与科技”, 这些院校中约有一半是在经济管理与旅游专业基础上开设, 以会展经济与管理为侧重点, 其余院校是在艺术设计、视觉传达、室内设计等基础上开设, 侧重空间设计、造型设计以及多媒体技术等。从会展行业需求来看并无太大问题, 如何把这两类整合到一起, 从会展策划到展示空间设计、视觉设计、多媒体设计、交互设计、声光电技术及会展市场管理, 这些系统地形成一个展示体系将是未来行业发展需要考虑的。同样行业发展需要规范, 以建筑行业来说, 有国家注册结构师、注册建筑师、注册工程师、注册监理, 而国内目前还没有认可的注册展示设计师一说。

未来高等教育艺术与科技人才培养, 可分为理论型人才、专业设计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等。理论型人才主要培养学术研究、批评、鉴赏的理论性人才;专业设计型人才主要培养掌握创新性思维方法、展示设计基础、交互多媒体技术, 有较强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设计人才, 这类人才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1.以设计为主体, 将设计与相关专业以工程技术相结合;2.是以现代数字及人机结合技术为主体, 培养与设计结合的研发型人才;3.是与会展业其他如经济、管理、商业等学科的交叉培养复合型专业会展策划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凡雅絮, 《新媒体艺术》.2006.

7.艺术专业演讲稿 篇七

一、表演艺术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重要性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从播音而言,可以划分为两个类别,一个是时事新闻节目播音(如新闻联播等);另一个是专题性质的新闻播音(如财经新闻和体育新闻等)。就主持而言,目前大体上划分为这样几个类型,即访谈节目主持、综艺节目主持、娱乐节目主持、少儿节目主持和文艺节目主持等等;它们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播音主要用声音传情,主持主要依赖形体和神态表情达意,但两者都建立在声音的基础上,并又共同具有表演艺术的成分。例如:主持人的形体动作不能是纯粹的自然生活动作的直接表现,而应该是被艺术化的,给人以美感的带表演艺术成分的形体语言。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部位就是面部表情,主持人的面部表情是要进入到情景之中,也需要戏剧表演的功底。而播音节目的主播者,虽然他主要不依托形体动作,但在面部表情上却和节目主持人有着相同的一致性,甚至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下还要格外的强调面部表情。黑格尔曾深刻地指出:“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的表现出来的是动作。人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动作才能见诸现实。”[1]由此可见,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对于表演艺术的需求是显而易见的,是十分重要的。我们首先要树立起一种表演的意识, 一旦建立起表演艺术这种意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就会获得一个全新的面貌。

著名的节目主持人倪萍,她的主持就充满了表演艺术的特征。例如在199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倪萍曾有抱起一个小女孩(是节目的小表演者)的动作,并和小女孩有几句新年问候的简短的语言交流,她像一个慈爱的母亲揽着自己的宝宝,犹如母女一般;脸上笑容可掬,亲切而又充满温情的询问女孩子“想家吗?都想谁?”。虽然问话简短,但是,语境却很感人,尤其是在春节联欢晚会上人们对于“家”的概念尤其敏感,而抱起一个小女孩儿(不是小男孩儿)就已经具有象征意义了。类似这种表演方面的动作,在倪萍的节目主持中表现得非常充分。我们知道倪萍的主持之所以能看到这样鲜明的表演成分,是因为倪萍本人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戏剧表演专业,接受过严格的舞台表演艺术的训练,并对舞台表演艺术有着深刻的体验,因此,她才能够在自己的节目主持中自然而然的把表演艺术融入进来。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在后来人们回忆她历届节目主持的过程时,曾这样评价她,“有人说,倪萍是在电视上流泪最多的主持人,也有人说她过于煽情,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没有倪萍真挚的眼泪,中国电视屏幕一定会少了温暖人心的力量。”①无疑这个评价是公正的。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乏还可以看到电视台的某些主持人,端着肩,挺着胸,昂着头,目不斜视背读着稿子,带给人一种呆板木讷紧张之感;这表明他们缺少表演艺术的训练,缺少对整档节目总体的把握,还没有找到演播空间和总的舞台自我感觉。“无论和角色进行多么微小的接触,他一定都要处于内部和外部的或总的舞台自我感觉的状态。”[2]节目主持人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运用电视这种大众传媒方式作用于人们欣赏心理的。因此,它要求主持人要有“当众思考”、“当众引发”与“当众得意”的组织者形象,要有独特的个性魅力、生活阅历、文化修养、社会信息以及表演学里的技巧、知识和方法,来树立自己与众不同的主持人艺术形象。鉴于此,节目主持人接受表演技巧的训练是必须而有益的。

当然播音与主持一样,但凡一个出色的播音员,都非常重视表演艺术的学习,都重视表演艺术在播音中的融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方明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七八十年代中国人几乎都从广播里听到过他的播音和演播的节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2006年中央台十佳播音员主持人颁奖晚会上,朗诵了《对衰老的回答》这首诗,语言清晰,激情似火,加之他所设计的外部形体动作和手势,为他的表演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对这位身患癌症刚动完第一次手术的老人,竟然还能如此震撼,真是令人折服!从中“你能感受到他是用自己生命的体验在诠释,它超越了纯粹艺术上的享受,是对人生的升华。[2]”的的确确,只有用情感体现的表演艺术,才是最有力量和说服力的。所以,把表演艺术纳入到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训练之中是我们当前塑造这个学科专业学生走向成才之路必不可少的一条途径。

二、表演艺术进入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训练的现实意义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进行表演艺术课程的训练不同于戏剧专业的学生,其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的安排应体现出各自的特点。也就是说,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培养的学生是播音与主持方面的人才,而不是戏剧影视表演艺术的人才,但他们中的部分学生应该可以胜任此殊荣。因此,表演艺术训练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只需提取能够适用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需要的部分内容来进行教学训练就可以了。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特点出发,来设置表演艺术的内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表演教学,强调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生活化的表演,追求现实时空流程中的真实与细腻,并顾及到大众化的娱乐特征,适度变形和夸张训练等。但同时,还要做到虽变形而不做作,要夸张但不虚假,是娱乐并不媚俗,因而在教学中,要尤其强调学生能够把自己的身形肌肉与心理意识紧密结合起来。在镜头或观众面前,能够视同现实生活中的“有机活体”,从中还要能够突显自身的鲜明的个性特性,从而真实、有机、准确地为达到既定的传播目的而积极、自如的实施动态演播(Performance and Broadcasting)技艺。

从这个基本要求出发,就应该从舞台表演艺术的基础课入手,教学内容就是天性解放。之后,让学生学会在规定情境中有机的行动,从而建立正确的舞台自我感觉。如果没有天性解放和规定情境中的目的性训练,学生一旦走上舞台,在没有一定经验的前提下,就会因为紧张而惊慌失措。所以,开始时的这种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为了把表演意识和理念投入到他们的专业当中去,就需要完成观察生活和交流小品的表演训练。这就需要引导学生模仿身边熟悉的人物,观察他们的生活细节,扑捉微小的习惯动作,抓住人物外部特征和传达出来的信息,使之转化成内心的感受,进行加工塑造,形成一种创作方法。在某种意义上说,观察和分析是并存的,其目的是为了和对手交流得更加有机,否则就无法行动。

在探讨主持人和演员创作心理及观众欣赏心理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重视的一个关键词——交流。“在表演艺术中,演员创造与观众心里接受的媒介被称之为交流。”[3]交流有几种方式,其中一种就是演员和观众的交流,要让学生明白演员和观众的交流是一种特殊的交流,一般情况下这种心理活动容易被忽视,但是我们在这里必须强调指出,主持人不同于演员,其受众面就是广大的观众,因此,他(她)的交流对象就是观众。这就要通过实践来完成这样的教学训练。接下来就是文学作品改编片段,通过学生选择出来的大量文学作品,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经过教师指导完成。主要训练学生能够在文学作品中发现自身的创造力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作品,阐述导演创作意图,形成完整的艺术作品。最后,就是综合汇报阶段。可以根据学生前面较好的作品和他们的特长及综艺晚会形式,进行编导训练。这样,学生才能成为复合型的人才。

三、融进表演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市场价值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如果我们给它一个文化上的定位,可以称它是社会前端流行文化。此专业是伴随着中国社会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社会文明不断提升而产生的,它适应了中国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短短的十几年里,毕业的大批学生,他们走向社会,奔赴到电台、电视台网络媒体等,并成为那里的骨干力量,在社会前端流行文化领域里开拓进取,为社会进步、经济繁荣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更新和视野拓展,贡献了积极的力量,他们中不乏成为明星式的人物而家喻户晓,为大众所欢迎。

我们回过头来评价那些从这个专业走出来的成功者,就会看到他们身上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他们在节目主持中,因表演而获得的光彩和创造的魅力,吸引着广大的观众,所以倍受欢迎。表演教学训练受到重视,并进入到播音与主持艺术教学实践中,必将使专业的教学走向开放性的态势。正是这样,才使它以前端的流行文化特性而左右人们的视听,甚至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表演艺术的力量在这里面发挥的独有的功能,给声音和语言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可以任其遨游。

由于表演艺术的进入也使得学生打破声音和语言的限制,在心灵上获得现代意识和现代观念。也就是把传统的语言和声音付诸于现代的表演艺术之中,从而声音和语言也就获得了现代性。为此,本专业的定位是社会前端的流行文化,前端的本身置于这样一个巨大的含量里面,它因时而动,犹如“弄潮儿”一样,引领着时潮的走向。我们说,表演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外部形式,表演从来都是负载着时代的声音和时代的使命,表演的任何一种形式,都具有时代的规定性。这就像迈克尔杰克逊的太空舞姿一样,是时代的一个美丽标志。

综上所述,这种纳入表演的开放性教学既符合了当代社会前端流行文化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同时也为他们的自身价值,增添了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价值含量。这样的一种现代新兴复合人才在他们完成了既定的学业以后,他们为社会所接纳的适应度将变得更宽广,也就大大提高了就业的机率。“据资料显示全国省或直辖市级广播电台43家,以广播为例,除去中央和省级台,全国还有将近千座省辖市和市级广播电台等;且省级电台将频道细分化,电台数量明显增加,广播发展势头强劲。这也为播音与主持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3]因此,融进表演的播音与主持艺术更需要得到重视。

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热门是一种文化现象。由于它现实的同步性,以及具有的和大众紧密相连的亲和力,使得这个专业在客观上居于社会价值链的上端。在当代,大众传媒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造成了这个专业具有无限广阔的前景和可以相对自由发展的巨大空间。发展前景的美好,也就促使现在很多院校纷纷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竟争发展的态势更需要专业的建设具有新思路,有引领学科发展的新方向,有适合社会发展的专业特色。这样,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将会因为表演艺术的大幅度的投入而使学生走向一个全新的阶段,为未来的职业开拓无限广阔的前景。

注释:

[1]引自乐视网“倪萍历届春晚主持风采录”,2009年5月。http://www.letv.com/ptv/vplay/94379.html

[2]引自沈阳网数字报广告刊例“朗诵是我心灵的净化”2009年5月。http://epaper.syd.com.cn/syrb/html/2009-05/22/content_457477.htm

[3]新浪博客,声缘教育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e6837a0100cnzv.html

[1][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278页。

[2]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自我修养》(下卷)318页。2001年中国电影出版社。

8.艺术专业考察报告 篇八

一、考察的目的

专业考察的目的是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高审美、拓展知识面。从自然景观中收到启示,学习古人的传统智慧;从都市设计的案例中,实际体会设计人员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以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现能力、设计能力,以及和专业相关的综合素养,诸如自立意识、沟通技巧、团队精神。

二、考察时间、考察地点

考察时间:2011年4月3日至4月11日 考察地点:深圳、广州

三、考察见闻所感 深圳设计之都

近年来,深圳这座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身上多了一个闪亮的标签“设计之都”。自从2008年深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认定为“设计之都”,深圳设计业的风头大有超越传统制造业的趋势,成为这座城市新的骄傲资本。而位于深圳CBD中央商务区、四周为深圳中心公园环绕的“深圳设计之都”创意产业园,作为深圳市“文化立市”、建设“设计之都”的核心载体、深圳“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深港创新圈“三年行动计划”工业设计领域合作核心平台,正是深圳设计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现实载体和示范窗口。

正因为创意设计的萌芽发展,造就看深圳经纪行业的细分化。逐渐的建立起了面向市场人群消费的阶级化等级设计。我国现阶段的矛盾正是人与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的的矛盾。所以,对于各个阶层与不同年龄的人群消费开创出相应的品牌设计。

杨梅红,女艺术家,插画家。在深圳开办的“童耍”儿童艺术展,正是专门为儿童办的设计展览。“童耍·儿童艺术展”活动在深圳华侨城创意园展出。活动期间展示儿童的艺术天赋,呈现儿童完全处于原生态状态的艺术创作及灵感。艺术起源于玩耍。艺术与玩耍之间的关系在古典美学中存在充分的理论基础。现代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当代艺术的游戏化,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以一种玩耍的精神进行创作。”正如康德所说:“艺术是自由的游戏,在这里人可以获得真正的自由。

emoi是一个日常生活用品品牌,为各地消费者提供简单、舒适、愉悦,价格合理的日常用品。该品牌的设计主要以简洁、环保、舒适贴切自然为主。美好的产品源自生活的积累和感受。emoi基本生活 基于对环境、人们生活方式和产品之间关系的理解,从品牌概念、产品设计、产品制作、产品销售,尽可能选择天然环保素材。在保持产品使用持久性的同时,也考虑产品的可循环利用。产品的发展是基于人们的生活方式。美好的生活是简单、舒适、愉悦的。专为热爱生活并注重生活品质的人们而创造的一个品牌

Little thing shop是一家以《恋物志》杂志风格为主,专卖女性时尚、艺术、创意的时装、配饰、插画、摄影等物品。通过细腻的女性视角关注潮流,搜集和介绍有趣的时尚内容和人物,关注世界各地女性时尚创意生活,网罗世界各国女性插画师,造型师,设计师作品。居住在大城市的年轻女孩,不论何种职业,她有自己对服装和潮流的看法,喜欢艺术和创意设计,喜欢收集和制作自己喜爱的小东西,独立而自由。她关注精神生活和自己。Little thing正是为这一消费群体所创立的品牌。清新、自然、本真、玩味是Little thing品牌的风格。时尚不失亲和力,关注潮流但不盲从。以细腻的女性视角,独特的人文关怀来设计,兼具亲切感和文艺感。

广州红专厂将废弃生产车间改造成LOFT既时尚又能给予无限灵感的创意空间,它散发著辉煌的城市文化历史,是城市发展的烙印。设计师们在这里播下了第一颗种子,废弃的老工业厂房焕发新的生命力。城市的记忆得以保留,并成为艺术文化、创意潮流的ICON,一个以国际标准定义的集设计、艺术、文化及生活的创意区,形成文化产业的综合体。红专厂是城市CBD中的CAD(艺术中心区),是广州城市文化表达的视窗和文精神的境地。自成立以来,红专厂吸引了国内外知名的画廊、设计工作室、艺术展示空间、艺术家工作室、媒体、学术基地、艺术机构、时尚店铺、康乐俱乐部、特色餐厅及咖啡店等创意产业机构的进驻,成为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区。基地大部分陈列展出的都是国际著名大师的生活艺术品展览。可以说展物只能作为一件艺术品来欣赏,欣赏的价值远远高于它的使用价值。这些品牌的设计只为展现的是设计者们匠心独运的技术与别具一格的创意。是城市或者时代的一种象征。与前面叙述的品牌相比,更趋向于精神领域设计。也可以说是一种概念化设计。突出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与渴望。

文化产业如何迈向高端

不久前的深圳文博会上,一个故额事和一份报告,令人印象深刻一个故事:“三个苹果改变世界”。一个是被亚当和夏娃偷吃的“禁果”,于是有了人类;一个是砸在牛顿头上的,于是人类找到进入工业时代的钥匙;一个是乔布斯的“苹果”,于是人类步入了融合科技与文化的创意经济时代。

一份报告:《2011中国文化品牌报告》。序言中说,我们文化产业总产值,很大一部分来自劳动密集型的文化加工业或外来品牌代工业。

不同表述,围绕同一个问题:当我们的文化产业规模跨入“万亿时代”,未来该怎么走?文化产业,代表着一个国家文化与精神的创新、创业能力,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崭新动力。具体到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主要依托三方面的资源:“乡土中国”资源,包括很多手工技艺产品;“中国制造”资源,包括产品的文化包装与设计;“现代都会”资源,主要指与世界同步,带来的新技术、新想法。

但丰富而立体的资源体系,却并没有转化成产业优势。我们有熊猫,有功夫,有瑰丽山水,但吸金能力惊人的《功夫熊猫》是别人的;我们有玩具、服装、手机等庞大的制造基础,但高端的设计,不掌握在我们手里;我们有着追赶前沿的数字内容产品,然而,模仿跟风,盗版猖獗。

再回过头来看,美国的那只苹果令世界疯狂,是因为人家卖的不仅是手机,是科技,而是卖文化,卖生活方式。

这揭示出高端文化产业的特点:内容是根本,科技是制高点,而产业整合是关键。我们的困难在于,面对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工业资源,既缺乏文化创意和科技的点亮,也缺乏产业之间的兼容与提升。

而且,当我们孜孜以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达5%时,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过渡到了文化产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创意产业,更强调个体智力、灵感、知识和精神在文化产品的透射,以及通过文化创意,带动整个城市和国家生活方式与思想理念的转变。当然,我们也无须妄自菲薄。创意产业,本是在工业化完成后,人们才会更多去思考,如何用文化的温暖,调匀机器工业的冷色调,让生活变得更舒适、更亮丽。

我们既需要知道高度在哪,也要立足现实国情。虽然文化产业面临诸多困难与不足,但同时也面临整个国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机遇。它能以高附加值、环境友好、高融合性等特性,扮演着重要一极,助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所以,下一步,我们要牢牢把握中国文化精神与特质,科学化、精细化地挖掘和包装丰富的文化资源,依托庞大的工业制造基础,实现产业之间的有效联姻,逐步靠近世界先进潮流。同时,得紧扣文化产业属性,规避浪费与虚火。

9.日本艺术留学专业 篇九

美术方面的.学科:

油画学科、绘画学科、造形学科、造形美术学科、雕刻学科、日本画学科、美术学科等。

关于设计、构思方面的学科:

环境设计学科、技术造形学科、基础设计学科、空间演出设计学科、空间造形学科、工业设计学科、工艺学科、工艺工业设计学科、产业设计学科、视觉信息(情报)设计学科、视觉传达设计学科、信息(情报)设计学科、生活环境设计学科、生产造形学科、生产设计学科、设计学科、设计工艺学科、设计信息(情报)学科、形象设计学科等。

关于音乐方面的学科:

音乐(学)科、演奏学科、应用演奏学科、音乐教育学科、音乐艺术运营学科、音乐制作、教育学科、音乐构思学科、音乐表现学科、音乐文化学科、乐理学科、器乐学科、教育音乐学科、作曲学科、作曲理论学科、指挥科科、声乐科等。

关于其它艺术方面的学科:

映画学科、映像学科、映像演剧学科、映像造行学科、映像。舞台艺术学科、演剧映像专修、演剧学科、环境计画学科、艺术学科、艺术环境创造课程、艺术计划学科、艺术信息(情报)学科、艺术信息(情报)设计学科、艺术专门学群、艺术表现行动学科、艺术文化学科、建筑学科、构成主专攻、写真学科、信息(情报)表现学科、生活艺术学科、先端艺术表现科、综合艺术学科、美术工艺学科、舞台艺术学科、表现艺术系专修、文化财学科、文艺学科、放送学科、历史遗产学科等。

10.管窥英国艺术与设计专业 篇十

谢菲尔德是英国第五大城市。在工业时代,它以钢铁城市著称;在信息时代,它迅速转型为一个文化城市,成为世界闻名的创意产业中心。聚集了300个组织和小型企业,从事音乐、电影、电视、电台节目制作、新媒体、设计、摄影、表演艺术及传统工艺创作活动。

金属与珠宝设计

转型后谢菲尔德依然保持着工业时代的强势,在金属与珠宝设计方面拥有全英国最强的实力。而出身于设计院校的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其金属与珠宝设计专业在英国大学中最为著名。

“新设计师”是英国设计专业学生毕业时最盛大的一次活动,它的最大特点是许多奖项都由业内著名公司设立。于是这次活动也成了大企业发掘新兴人才的良机之一。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金属与珠宝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们屡获大奖。

New Designers is the foremost event in graduate design showcasing the work, energy and talent of some 4000 designers every July at the Business Design Centre, London N1.

Gordon Brown on New Designers: "New Designers is unrivalled in Europe in its scope, in its scale and its size; in its ability to attract companies and people who are looking to hire designers in the future and I believe thi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xhibitions that is taking place in London", former Chancellor, Gordon Brown

New Designers awards in London July 5th 2007

Sarah Denny won the New Designers The Goldsmiths' Company Silver Award

Award: £1,000 cash & £500 worth of precious metal and a place on the graduate business course "Getting Started". Plus 10 years registration with The Goldsmiths' Company Assay Office London, to include a hallmarking punch and £200 worth of hallmarking services.

Judges Comments: A technical Tour De Force

Winner's Comment: when I heard my name I was absolutely stunned and overwhelmed. I never expected that something so different would win. I am now excited about getting on with designing and developing my collection.

Sarah Denny: studied BA (Honors) Metalwork and Jewellery at SHU (2001-2004) graduating with a first class honors and was also the first winner of the Assay Masters Award for Excellence in Craftsmanship and Design (2004). In 2005 Sarah returned to Sheffield Hallam having secured a prestigious AHRC grant to support her postgraduate study which she has completed this year (2005-7).

Sarah now resides at the Silversmithing Starter Studio Scheme at Yorkshire Arts Space.

New Designers One Year On Award

Antonella Giomarelli won the New Designers One Year On Award (图片 03)

Award: £500; Rhodes & Rhodes, Chartered Accountants will offer £2,000 worth of accounting and taxation advice; Adobe CS3 design premium software package

Judges Comment: Originality of design and use of technology in a very sensitive manner, plus evidence of development for the future。

Winner's Comment: The standard and diversity of the work in One Year On is exceptional and to be selected for the award is a shock and an honour. This prize will now give me confidence and support to set up my own business and succeed.

Antonella Giomarelli: studied BA (Honours) Metalwork and Jewellery at SHU and graduated in 2006 with a first class honours. Antonella's work was selected for the "One year on" exhibition space at New Designers from her show that year and she went on to win a £1.5k Sheffield Hallam Enterprise business start-up award plus legal support from Franks & Co. Since then she has participated in several exhibitions, including "Brilliantly Birmingham" and "Dazzle".

媒体艺术

英国大学专业设置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各个专业都相互渗透、深入融合。例如,艺术与计算机、媒体、文学等都相互渗透,因此有了“媒体艺术”这样的专业。

Professor Breda Beban is Reader in Media Arts and one of the leading figures in Sheffield Hallam University's internationally recognized Art and Design Research Centre. She also holds a PhD from the prestigious Croati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in Zagreb.

Sheffield Hallam lecturer shows sexiest work at Venice Biennale

What's rumored to be the sexiest work in this year's Venice Biennale will be shown by critically acclaimed artist and Sheffield Hallam University lecturer Breda Beban as her new two-screen film The Most Beautiful Woman in Gucha opens at the exhibition on 6th June 07.

The film captures the moment of love at first sight borne of a passionate encounter between a beautiful dancer, a young man and a group of Romany musicians as a throng of festival goers look on.

The intensity of the film has proved to be addictive when previewed with viewers pirating and sharing the film via text and the internet turning it into a cult hit. As a result of this early preview, the influential Venice based art organization Nuova Icona invited Beban to stage a solo show of the work in its prestigious exhibition at the Venice Biennale, the worlds leading contemporary visual art show (10 June - 21 November 07).

The work comprises two screens; the first an eighteen minute reel of unedited film; the second the nine minute edited version which combines points of intense romantic chemistry from the raw documentary footage. Beban draws on themes of cultural mores of attraction and adds a new and anonymous young woman to the map of powerful female role models.

Breda Beban, The Most Beautiful Woman in Gucha, Nuova Icona, Venice, 6-24 June 07.

工业设计

英国和中国的工业设计有着很大的区别,中国的工业设计侧重于追求形式的完美,而在英国,要成为一个好的工业设计师,首先要有很好的创新能力。通过英国媒体的报道来可以了解英国对于工业设计创新的推崇。

Fantastic plastic

Extreme sports fans could soon have instant A&E medical treatment for broken limbs in remote locations, following a unique internationally award winning design of a versatile portable plastic splint.

The pioneering First Aid Splint is designed to protect and aid the recovery of damaged bones in isolated conditions, difficult to be reached by medical teams. Devised as part of an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between Sheffield Hallam University and French Institut Superieur de Plasturgie d'Alencon (ISPA) to explore the lightweight, pliable properties of plastic, the flexible structure should provide aid to the 45,000 victims of snow sport injuries which occur every year.

MA Industrial Design students Ching-Sui Kao from Taiwan and Geremi Durand, from St Ettiene, France, joined engineering student Maxime Duclous from the ISPA plastic centre of excellence to design FA Splint which incorporates essential medical advice with convenience. The innovative structure applies rigidness and heat quickly to the limb via a special gel created by a chemically reactive metal strip and saturated sodium acetate solution.

The innovative splint was conceived as part of a Design and Innovation in Plasturgy competition to design an object where the main element in plastic. The only UK representatives, Sheffield Hallam University, scooped two of four prizes in the February biannual competition, including the Jury's Grand prize for FA Splint, beating over forty submissions.

Paul Chamberlain, professor of design at Sheffield Hallam said: "Plastic has surprising uses that are not currently being explored - this competition is a great way to start exploring those possibilities. It's a great honor that the innovation and quality of design from our students has allowed them to walk away with half of the available prizes in a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This acclaim is great news for their future careers and employability. The experience of working in partnership across seas has also been invaluable in increasing their skills in team work,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distance working and appreciat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Six teams of two Sheffield Hallam students, and one ISPA, also addressed the social stigma and lifestyle appeal of users of mobility aids. Winning the category of Plastic on Us, a trophy and E5,000, designers have exploited new materials to provide new features and forms for walking aids in the form of O'Leg. Jonathan Grant, from Cambridge, and Faustine Le Berre, from Annecy, France have created a fashionable, adjustable and lightweight support to appeal to sports enthusiasts and a growing aging population.

Two other competition categories, sponsored by the French Plastic Industry, included Plastic in the Home and Plastic Around Us.

The innovative designs are currently available for viewing in Alencon in France, and although in its initial stage, projects are seeking funding and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艺术设计专业老师

英国的艺术与设计的专业课老师都有什么样的背景呢?

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在英国教育部官方机构的科研水平评估(RAE)中获得最高的五星等级,在专业排名中居于前10位,在官方机构QAA颁布的TQA教学质量评估中也获得优秀等级。

该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老师,都有什么样的成就和来历呢?

Professor Michael Corris

Michael Corris - internationally recognised as an artist and writer on art - is Professor of Fine Art at the Art and Design Research Centre. Corris began his career in New York during the 1970s as a participant in the Conceptual art group, Art & Language. He was a founding editor of The Fox, a publication that addressed the theoretical, political, and social contexts of contemporary artistic practice. Corris's artwork may be found in the collections of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and the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amongst others. His most recent publications include Conceptual Art:Theory, Myth and Practice (2004) and Ad Reinhardt (forthcoming 2007).

David Cotterrell

David Cotterrell is an installation artist working across varied media including video, audio, interactive media,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evice control and hybrid technology. His recent work has included research into computational models of conversational speech, an artificially intelligent pedestrian urban population and a self-sustaining gridlock generator. He has been recently working in Shanghai, China researching the impact of population expansion with the support of an Arts

Council England and British Council award. A book on his recent work has been published by Black Dog Publishing, entitled The Impossible Project (ISBN 1 901033 73 2) Artist and gallery websites www.cotterrell.comwww.daniellearnaud.com

Daniel Gustav Cramer

Since completing his MA Fine Art at the Royal College in 2003 Gustav Cramer has been showing his work internationally. Recent exhibitions include Domobaal in London, Casa d'os dias da Agua in Lisbon, van der Grinten Galerie in Cologne, Simlagid in Iceland and together with Richard Billingham at the Jardin de Lille in France. He has been represented in recent group shows such as NewContemporaries2003, Young Masters in London and Salon de Montrouge in Paris. Publications include several artist books such as Loch Ness, a monography written by Jonathan Miles and documentaries on Arte TV and Deutsche Welle. www.danielgustavcramer.com

Vera Dieterich

Vera Dieterich's research interests are related to thought processes in relation to Hélène Cixous and Edmond Jabès. These form part of the inspiration for her current practice - drawing, photography and prints. Regularly exhibiting in Europe, some of her works are held in the permanent collection of the Staatsgalerie in Stuttgart. She has won the Hermann - Haake - stiftungs Award, Ludwigsburg and of her latest shows Interlude took place in 2004 at the Gallery Heppacher, Germany and

On Hold at the Gallery Arvore, Portugal. Currently she is writing Book Unbinding: The Ontological Stain with Caroline Rooney, a senior lecturer at Kent University.

Steve Dutton

Steve Dutton works across platforms, using photographic images, painting, text, digital video and architectonic practices. In his work the creation of hybrid forms and processes plays with the boundaries between methods and disciplines, and by implication, an ambiguity of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As a Director of Sheffield Contemporary Art Forum (SCAF), Steve Dutton is also commit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critical, dynamic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the hinterlands between what might be called "local" and "international" art practices via SCAF's programming of Sheffield's city-wide contemporary art events such as Art Sheffield 03, 05 and 08.

Dr Sharon Kivland

Sharon Kivland is an artist and writer. She is Reader in Fine Art at Sheffield Hallam University, Research Associate of the Centre for Freudian Analysis and Research, London. Her work is represented by Domo Baal Contemporary Art, London (UK), and Galerie Bugdahn & Kaimer, Düsseldorf (Germany). She is co-editor of Transmission: Speaking and Listening (Sheffield: Site 2001-2005) and The Rules of Engagement (London: Artwords 2004-2008). She is Visiting Fellow in the Institute for Germanic and Romance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 from 2006 to 2008, where she is working on the impossible translation of Freud's dream-book. www.sharonkivland.com

Dr Jaspar Joseph-Lester

Jaspar Joseph-Lester's work focuses on the critical status of illusion in social space. He has involved a number of long-term collaborations with artists, writers and curators. He leads the MA Contemporary Art (Curating) and is co-author of Disorientation and Spectacle in Retail Architecture (Artwords Press, 2004), co-editor of Transmission Speaking and Listening, and guest editor of art-omma, the online art journal (www.artomma. org, issue 11). He has exhibited widely in the UK and abroad and had solo exhibitions at: Asprey Jacques Gallery, Perry's Motors and The British School at Rome. He is currently showing in a co-curated exhibition One Way Street, Sheppard Gallery, Reno.

Mark Purcell

Mark Purcell is Head of Fine Art. He has a teaching and research role crossing fine art, design, communication and media. His current research project is as an editor in Public Understanding and Visualisation of Nanotechnology, an ESPRC funded project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Personal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design of measuring and control devices, boolean text, realtime 3D scanning techniqu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ersonalised phoneme libraries. He views his research interests as being a continuation of Robert Hooke's research agenda; the production of devices to augment the senses and processes to shore up imperfect memory and perceptions.

Lesley Sanderson

Lesley Sanderson has been collaborating with artist Neil Conroy since 1998. AsConroy/Sanderson they use drawing, photography and mixed media to examine the shifting nature of subjectivity and the blurring of different gendered, racial and cultural positions. Their work and collaborative practice questions ideas of fixed cultural identity, suggesting a hybrid perspective. Their recent exhibitions include Distance, galerie5020, Salzburg, Austria, (2006); Cruel/Loving Bodies 2, The Hong Kong Arts Centre, Hong Kong (2006). Publications: Sun-Shine, Moonshine (collaboration with Gabriel Gbadamosi), Artwords Press (2005)

Julie Westerman

Her practice encompasses both exhibition and public art commission, working across materials and processes. The work is grounded in sculpture but recent research has engaged with digital and computer-based technology to explore a space between the virtual and physical realm. A body of work using cast iron has been exhibited in North and South America, For the Sake of Appearance Gallery Guignard, Belo Horizonte, Brazil; Femm Catherine Murphy, Gallery St Paul, Minnesota. Recent commissions include a digital fountain for the National Trust Gardens at Polesden Lacey, Surrey (2006) and ThinlyVeiled for the new extension of the Grand Opera House in Belfast (2006). www.juliewesterman.com

英国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艺术与设计专业设置

从专业名称的角度来看,英国的艺术设计专业也有很多区别于中国的地方。下面是英国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的艺术与设计的专业列表:

本科专业

电影和视觉效果 BA (Hons) Film and Visual Effects

家具及相关产品设计 BA (Hons) Furniture Design and Related Products*

游戏设计BA (Hons) Games Design

平面设计BA (Hons) Graphic Design*

室内设计BA (Hons) Interior Design *

钢铁与珠宝设计BA (Hons) Metalwork and Jewellery

多媒体和传播设计BA (Hons) Multimedia and Communication Design

产品设计BA (Hons) Product Design *

交通设计BSc (Hons) Transport Design

摄影BA (Hons) Photography *

硕士预科

对于英语、专业没有达到硕士入学要求的学生,可以通过硕士预科来弥补。课程包括:

学术与职业技能英语

Graduate Certificate in English with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Skills

艺术设计与英语

Graduate Diploma in Art Design and English

硕士专业

务实、策展和素描方向美术专业 MA Fine Art Programme including specialisms in Practice, Curating and Writing

游戏设计MA in Animation for Games Design

文化政策与管理 MA Cultural Policy and Management *

当代美术 MA Contemporary Fine Art

视觉文化策展 MA Curating Visual Culture *

工业设计 MA Design (Industrial Design)

交互媒体设计 MA Design (Interactive Media)

钢铁和珠宝设计 MA Design (Metalwork and Jewellery)

包装设计 MA Design (Packaging Design)

政策与创新 MA Design (Strategy and Innovation)

艺术与设计研究 MA Research in Art and Design

博士研究生 PhD Research Degrees

上一篇:形容坚定的成语下一篇:圣诞节小学作文2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