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摘录

2024-06-17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摘录(通用8篇)

1.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摘录 篇一

每日里,你们起早贪黑来到这里接受--教育,你可知道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吗?也许你会毫不思索的告诉我,教育的目的就是考大学,然而这样的回答太过肤浅。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考上大学,更重要的是让你们成为受过教育的人!那么什么样的人是受过教育的人呢?是不是读过书,有文凭的人就是受过教育的人呢?且听肖川教授怎么说…… 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或许他(她)没有英俊的外表或姣美的容颜,但是他(她)自然朴实,乐观自信,不卑不亢,能够平等地与所有人交往;或许他(她)并不高大,却有人格的挺拔与伟岸,有坚定他(她)既没有显赫的身世,也没有超人的天才,他(她)并不耀眼,并不引人注目,但他(她)悦纳自我、友爱他人,易于领导与合作,而又单纯,执着而又潇洒,真诚而又练达;他(她)勤勉而又从容,刚毅而又柔情,豪放而又儒雅,平实而又不断地追求人生更高的生命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是具有某种品质的人,而不是指“上过学”的人,不是指获得了某种学位、具有某种学历和文凭的人。

可是,我们的生活中并不缺少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政坛名流、商界大亨——他们欲壑难填,为富不仁,就因为他们没有强烈而深刻的精神需要;更不缺少没有受过教育的大腕明星,他们的自我膨胀往往会污损别人的尊严,他们的粗俗源于缺乏健康的趣味和心性的修养;我们的生活中甚至也不缺少没有受过教育的专家、教授——他们知道做一些事情,却不知道为何做这些事情,就因为他们缺乏深厚的理性精神,缺乏坚定的信仰,缺乏道义的承担。

而更令人心忧的是,我们的生活中更多的是没有受过教育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他们没有足够的谋生的技能,没有发育健全的心智能力;没有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没有体面和充分地表达内心真实愿望的能力(更不用说平等和充分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和管理的能力了),他们甚至没有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权利意识和公共意识,甚至没有过健康生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他们缺少的太多太多!然而,没有人有权利去责备他们,他们是我们心中深深的痛。我无数次想起那句话:“没有任何一国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民是贫穷的,也没有任何一国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民是不贫穷的,在民族智力开启的地方,经济的发展自然水到渠成„„”

对于人生来说,有什么比受过良好的教育更重要呢?它会写在你的脸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坚定而深邃的目光,宁静而舒展的表情;它会使你成为受人尊敬和受人欢迎的人,它赋予你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这并不是说受过教育的人就看不见丑恶,而因为它同时会赋予你一颗悲天悯人而又温暖宽容的心。是他(她)一定善于学习,勤于自我反思,不断地追求生命更高的境界;他(她)也许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或弱点,有这样那样的软肋和局限,但是他(她)能正视自我,不文过饰非;他(她)能够从善如

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或另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也许我们始终只能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徘徊,然而,我们眺望着理想的高地,我们不屈服于现实;我们也会有暂时的休憩和沮丧,但我们永远怀着寻找精神家园的冲动,且吟且行。

让更多的人成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成为我们全社会努力追求的一个目标。“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命运的改变就不仅仅是那些作为弱势群体的人们个人的事情,改变的将是整个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改变的将是我们所有的人的生活品。我们更有理由相信,用良好教育成就的未来一定是光明的、温暖的,我们梦寐以求的阳光普照开满鲜花的未来。

肖川简介:肖川(原名:肖贵祥),1963年1月3日出生,湖南望城人,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教授,英国教育哲学协会会员;北京师范大学校课程中心“优秀教师与教育专家合作论首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首席专家;《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特邀作者。出版《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等20多部著作,在全国各地讲学1000余场,受到广泛的好评,是我国生命教育领域的开拓者之一。

肖川语录:

有心的地方就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有尝试;有尝试的地方就有爱;有爱的地方就有美;有美的地方就有自由;有自由的地方就有快乐!

2.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摘录 篇二

1 高职大学生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存在的主要问题对高职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的调查显示, 高

职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主流是好的, 多数学生对马列主义信仰比较坚定, 对党和政府比较信任。但也存在着各种不容忽视的问题, 不少学生缺乏理想信念, 对一些重大问题认识模糊或错误, 认为马列主义是虚的东西, 不值得去学习和领会, 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虽有一定的接触, 但不能理解其精神实质;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停留在表面上, 理解上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 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繁荣不能正确看待, 对共产主义丧失信心;不能正确看待党内存在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等, 对党的感情麻木, 对党的执政能力持怀疑态度;对我国政治体制缺乏正确认识, 对西方的所谓“民主”存在一种向往和崇拜现象;政治取向上功利性倾向比较严重, 金钱观、利益观较强, 入党动机趋向务实;个人主义思想泛滥, 道德理想观念淡漠,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对传统道德表现出冷漠和疏离。

1.2 原因分析当代高职大学生理想信念存在许多的问题, 原因是多方面的,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2.1 社会转型带来的后果过去, 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形成

了独特的教育方式, 也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效果,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传统的教育内容方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而与之相适应的行之有效的理想信念教育模式还没有完全建立, 市场经济使高职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追求产生动摇, 经济全球化削弱了国家和民族意识, 使高职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受到严重挑战, 再加上西方文化的渗透, 一些腐朽的思想、价值观念乘虚而入, 改变了一些高职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1.2.2 对市场经济的误解一些高职大学生对市场经济缺乏正

确认识, 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 认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引用市场经济的一些方法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是在补资本主义的课、将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归功于引用了资本主义的做法, 对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性提出质疑。

1.2.3 大众传媒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

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获取信息的欲望和手段都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大众传媒作为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手段, 无疑会对人造成直接地或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 特别是对高职学生, 影响更为显著。前些年, 我国的许多媒体, 在对西方文化的引入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宣传中没有进行批判地选择, 其中不乏糟粕成份, 这些对于一个人生观、价值观均未完全定型的高职学生来说, 极具诱惑力, 再加上这些误导在全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崇洋的环境, 这就是更加容易造成高职学生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信仰的形成出现偏差。

1.2.4 家庭教育的失误客观地讲, 现代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培养

是非常重视的, 但由于溺爱心理, 很多家长多重物质追求而轻思想意识培养, 重技能培训而轻理想道德教育, 致使高职学生对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存在逆反心理, 对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极大影响。

2 加强高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思考

切实加强高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2.1 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思想来教育学生, 要把它们与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

要从实际出发, 对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 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分析, 教会学生用马列主义的立场与方法正确认识和看待这些社会问题, 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 这样才能更好地抵制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 清除拜金主义, 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家的命运和前途, 澄清在社会主义问题上的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 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2.2 转变教育观念, 发展咨询教育。

长期以来, 我们习惯把理想信念看作是单方面的工作, 以老师或教育者来对学生实施教育。学生则以受教育者的身份被动、消极把接受教育, 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 严重脱离了学生的思想实际, 造成学生对所教内容漠不关心, 对教育者不信任。而咨询教育则是把老师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 老师作为专家, 为学生提供服务, 学生要求服务是个人主动行为, 他就能够坦诚把自己的思想、看法与老师进行广泛地交流和探讨。这种做法既发挥了理想信念教育中高职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同时也比较符合高职学生思想活跃, 独立性强的特点,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来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2.3 充分发挥学校全员育人的功能。

提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就是要在学校形成一种全员育人的氛围, 培养一种育人育好人的特定环境, 使学生置身于此环境下, 能感受到一种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精神气氛, 而在实际工作中, 这一点还做得很不够。高职院校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义建设事业培养多少合格的人才,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全员育人, 全方位育人功能的发挥程度。因此, 要搞好高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 就必须把全校各方面力量调动起来, 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以形成“合力”。

2.4 探索理想信念教育的新途径与方法。

要运用现代传播工具和手段改进理想信念教育方法, 努力拓展高职院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途径。如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党、团和班级活动, 在不知不觉中实施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可以组织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和身临其境, 来理解、吸收、消化理论知识, 从而使之转化为内在的思想观念;可以通过加强网络建设把严肃的宣传主题以生动形象、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 精心设计内容, 讲求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 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广泛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了解高职学生思想动态,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 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2.5 要关心学生, 理解学生。

高职学生在学生和生活中面临着许多的压力, 如:生活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心理压力, 有时还要面临社会岐视压力。作为学校和学校的教职员工, 要关心他们, 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心理方面遇到的困难, 尤其对那些家庭贫困的学生更应伸出温暖之手, 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对那些违纪学生, 要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进行教育引导, 不能方法简单、态度粗鲁, 要让他们充分感觉到领导、老师、同学的关怀和友爱, 这样就容易得到学生的理解和认同, 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才有了其生存的空间和土壤。

2.6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 其内在的教育导向, 潜移默化的功能是其他形式的教育难以替代的, 而校园文化建设又能为高职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提供生存的土壤和升华的优良环境。所以,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建立政治方向明确, 学术氛围健康, 道德风气高尚的校园文化环境, 对加强和改进高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更为重要。

摘要:理想信念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 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地, 如何加强和改进高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一项神圣而不可推卸的任务。本文从高职大学生理想信念方面存在的问题入手, 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提出了如何加强和改进高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加强,高职大学生,理想信念,对策

参考文献

[1]“以德治国”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杜菊辉.2002年12月.

[2]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问题与对策.张庆奎.2004年12月.

[3]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调查与思考.刘继勇.2005年3月.

3.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篇三

关键词:大学生群体;宗教信仰;理想信念教育

大学阶段是青年大学生选择和确立自身信仰的关键时期。研究大学生信仰状况,分析高校理想信念教育遇到的挑战,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一、关于大学生群体宗教信仰状况的调查

(一)调查基本情况

2009年9月至10月,课题组面向无锡某高校发放了关于大学生群体宗教信仰状况问卷1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72份。其中男性51%,女性49%;汉族98%,少数民族2%;入学前居住在城市的35%,居住在县城的17%,居住在乡镇的15%,居住在农村的33%;政治面貌为群众的有3%,团员83%,党员14%;本科生占94%,硕士研究生占5%,博士研究生占1%。调查的学生中无论是性别比、民族比、入学前居住区域分布,还是政治面貌、学历分布等,均与该校学生总体状况大体一致。问卷调查还采取信教学生与不信教学生分别作答方式,方便信仰不同的大学生作出符合自身情况的回应,作出一定程度的比较。

(二)调查基本结论

在获取数据之后,研究者认真研读、反复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大学生信教人数不少,信仰选择多元化。本次调查中,有19%选择了“有宗教信仰”,其中信“佛教”的占45%,“基督教”25%,“伊斯兰教”12%,“天主教”9%,“其他”9%。调查中另有72%的学生回答“身边有宗教信仰者”。基于上面数据可以推测信仰宗教的青年学生存有一定的人口基数。

2.大学生对于宗教信仰心态平和、态度同情。认为宗教“它就是迷信”的占5%,“它不是科学”占12%,“它是一个团体,有自己的组织,有教义教规”占74%,“它在我脑中很模糊,我说不清楚什么是宗教”占9%。对宗教总体看法中,选择“有好处”占12%,“有好有坏”占83%。55%的不信教学生认为,与身边的信教者相处不感觉特殊或在意,“非常理解”和“基本理解”宗教徒占82%。

就“宗教信仰会对思想和生活产生何种影响”,选择“使人乐观”的占27%,“会增长智慧”占27%,“会影响工作”占9%。近半数人认为宗教会对思想和生活产生积极影响,这种认可同样也表现在不信教学生身上,33%的人选择“会尝试接受宗教信仰”。

3.渴望理解未来,同时缺少唯物論(哲学)批判精神。对于“宗教信仰与构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有无抵触”,选择“两者相互补充”占23%,“大部分可以并存,局部对立”占59%,“大部分对立,局部并存”占18%。72%的学生认为“宗教信仰与共产主义信仰没有冲突”,进一步显示大学生群体对宗教的理性认知的同时,大学生群体对于共产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区别缺乏认识,思想立场不明确。同样,青年大学生表现出对宗教知识的渴望,89%的大学生认为学校教育缺乏宗教信仰教育,41%的人“想”读一读宗教典籍;20%的人“曾经想过”读一读宗教典籍。

就“是否相信命运”,“相信”占72%,“不相信”占28%。这一数据让人有些意外。研究者进一步考察分析后,认为可以理解为大学生对未来的憧憬和渴望以及对自身发展把握不明确的倾向。这一点,可以反映在大学生群体大部分不把宗教理解为“迷信”,对于迷信是持有排斥态度的。

4.信教学生目的单纯,宗教活动场有所限制,活动趋私人化。在“参加宗教活动最主要目的”的选择中,选择“学习宗教知识”占13%,“表达信仰”占29%,“服从权威”占5%,“求神的保佑”占21%,“获得回报”占7%,“其他”占25%。信教学生参加宗教活动最主要的目的是“表达信仰”,其次是“求神的保佑”。与之相对的是,不信教学生对于参加宗教活动的主要原因,“参观浏览”占25%,“祈福”占25%,“好奇”占19%,“陪同他人参加”占14%,“兴趣”占9%,“忏悔”占4%,“其他”占4%。不信教学生半数的也只是因为“参观浏览”和“祈福”。

关于宗教活动场所,信教学生选择“家庭聚会”占15%,“教友聚会”占22%,“正式宗教场所”占35%,“其他”占28%。至于活动频率,“经常”占16%,“偶尔”占57%,“从不”占27%。值得注意的是,有7%的信教学生选择“经常与境外人士一起”参加宗教活动。

5.接受信仰途径多样公开,社会性趋势明显,家庭影响巨大。信教学生就了解宗教最主要途径,选择“选修相关课程,阅读相关宗教书籍”占26%,“通过网络和收听境外福音广播电台”占17%,“通过与教会以及与教职人员的接触”占41%,“私人聚会散发的小册子和传单”占16%。就家人对其信教的态度,选择“漠然置之”的占17%,“坚决反对”占10%,“自己也参加”占36%,“理解、默许”占37%。对于不信教的学生,关于途径的选择,“家人”占11%,“朋友”占12%,“传教士”占9%,“学校”占8%。信教学生和不信教的学生对于家庭的作用和影响都作出相当比例的回答。

通过调研可以得出,目前信教的大学生占一定比例。大学生对宗教的兴趣在增加,接触机会在增多,对宗教信仰的态度更加开放。他们倾向于用平和的方式来把握宗教,对待教徒,看淡无神论与有神论世界观的区别,甚至放弃唯物史观批判精神。有学者用“宗教暧昧”概念来表述人们对于宗教缺乏科学理性的批判态度,甚至在心理上和行为上趋于认同的态度。这次调查研究的结果,虽属一所高校内部学生群体现象的特征,但在很多相类似的调研中都得到进一步的验证。有理由相信,这次调查及其结果具有一定代表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前我国大学生群体信仰现状。

二、大学生群体宗教信仰状况带给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挑战

(一)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带给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主导价值导向功能的挑战

调查显示,大学生群体对于宗教认知和情感方面趋于理性化。同时要审慎地把握的是,宗教信仰和文化在我国改革开放事业逐步深入的背景下,随同各种文化观念、生活方式,借助于全球化趋势和信息化手段渗透到社会、家庭以及大学生群体中,尤其是在影响后的家庭继续发生效应,共同作用于大学生群体观念结构的形成,影响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的选择,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功能发挥。

(二)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带给大学生接受理想信念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的挑战

在本次调查中,青年大学生大部分呈现出很高的信仰追求。信教学生有两成,同时不信教学生中,超过三成会尝试接受宗教信仰。受教育者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新的历史时期有了新的变化,对大学生接受理想信念教育则提出较高的挑战。如何呵护大学生追求远大理想的自觉性、激发他们信奉马克思主义的主动性是非常迫切的一项工作。

(三)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折射出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带来的挑战

调查结论显示,大学生宗教信仰途径具备多样公开、社会性强的特征。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变更中的中国,构成了当代大学生信仰选择的广阔社会空间。同时,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迅猛发展,又为大学生成长提供了一个新的活动空间。青年学生欣赏并认同这种开放性、多样性的社会氛围,纳入自身文化心理特征中。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坚持方向,审时度势,找到理想信念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便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四)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给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本次调查中,信教学生人口基数不少,其中国内宗教派别大体都有分布,大学生群体在信仰方面出现了一定的差异性。对于不同的信仰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应该更为细致而全面地分析,实事求是地开展教育工作。同时,高校大学生群体信仰的差异性呼唤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具有教育公平、依法治教的新视野。如何在国家有关法律条例下,对于信教大学生开展扎实有效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也是当前高校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挑战之一。

三、关于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对策的思考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构成,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高举共同理想,高扬核心价值,积极引导,依法管理

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无论现实怎么变化,旗帜必须高举,道路必须鲜明。应该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对宗教渗透的演进历程、表现特征等作出理论概括,善于用唯物主义观点说明宗教文化,在大学生中培养起实事求是、尊重真理、反对迷信的科学精神。

对于信教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主题主要表现为如何使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发展相适应。在尊重信仰基础上,进一步开展耐心细致的引导工作,不人为地造成隔阂或对立,引导信教学生立志成才,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时,高校依照国家有关法律和政策,建立健全相应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宗教事务管理,坚决制止和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二)呵护追求理想主动性,打造理想信念教育的亲和力

调查中显示,青年大学生大部分仍有很高的信仰追求,同时当代大学生信仰追求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他们呼唤理想信念教育具有时代感的亲和力。

当前,个体广泛参与社会变革,在不同成长阶段中进行主体问答、主体选择,真诚地呼唤主流参照系的出现,这是理想信念教育最大的人本基础。理想信念教育要紧紧抓住大学生成长成才及其实践这一主线,尊重个体,正视多元,包容差异,加强导向,及时解答大学生成长中的疑點、难点和热点,激发他们志存高远的主观愿望和需求。真正成功的理想信念教育必须是善的教育、美的教育,同时又是和谐的教育。

(三)开发德育资源,全程做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规划

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排斥牛顿式静态时空观,它强调的是环境各因子共生共存。环境不再是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之外的无涉状态或者被动的因素,而是作为教育双方生活中的蕴含无穷资源的生态环境。

大学四年互相贯通,有机结合。结合大学生发展阶段的特征和主要任务,建立在大学生个体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基础上,将大学生个人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与社会共同理想、最高理想统一起来,努力构建全程化理想信念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赵斌.对大学生宗教暧昧现象的透视[J].东华大学学报,2001,(2).

[2]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回顾与展望[J].中国青年研究,2008,(11).

基金项目:2010年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点课题《大学生宗教与信仰问题研究》(SGSY2009ZD047)阶段性成果

4.《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反思 篇四

铜仁市第七小学教师:熊文芳

2018年7月10日,我静静地读完了肖川博士《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凝视着那淡雅素洁的封面,我体会到教育,就是要营造一汪沐浴灵府的深谭,让人沉醉于其中,让人神清气爽,让人有可能去经营生活、咀嚼生活、品味生活,成为一个性情通达、才智清明的人。

“教育就是服务”这是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短短六个字其实就在告诉我们,我们的教育就应该为学生服务,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每一种颜色都是装扮世界的美好元素。这本书收录的是肖川近年来创作的教育随笔。读着他所写的一篇篇美文,方觉自己原来对教育随笔理解有误,以为以自己的教育实践的点滴故事写成的略带有一些观点的文章就是教育随笔了,现在看来,那是很肤浅的认识。在那样一种思想的引领下所写作的教育随笔显然不太得要领,也不够有底蕴。在解读肖川对教育随笔的理解时,我也对教育随笔有了新的认识。那一个个直抵内心的话题、论述,令我读后有一种痛快淋漓的感受,把我引入了作者那鲜活、灵动,洋溢着浓浓的人间情怀的教育学的世界,原来教育竟然可以这样的富有诗意!随笔不仅是一种写作的风格,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自然流露。

教育随笔应该有教育思想的浸润。用肖川博士自己的话说:这本书是作者自己“基于个人经验,用心血、用生命、用道义和良知写成的,是十多年来集腋成裘的产物。”的确,透过那亲切自然、热情中肯且又散发理性和诗意的文字,使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他对于教育、人生与社会独到而细腻的洞察与体会。文章中引用的一个个经典故事,对天文地理的通晓以及对教育乃至生命的哲学思考,无不折射出他们的积淀之厚。看来,要想写好教育随笔,必须阅读,阅读,再阅读;思考,思考,再思考。当我们的阅读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思维火花才会闪现。我非常欣赏肖川说的“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心与书的交流,是一种滋润,也是内省与自察。伴随着感悟和体会,淡淡的喜悦在心头升起,浮荡的灵魂也渐归平静。让自己始终保持着一份纯净而又向上的心态,不失信心地契入现实,那么你在阅读中会一次次受感动,又会在感动之后更深切地洞悉生活的真谛。柏拉图的“洞喻”表明:亮光在你的背后,生命期待着我们的“蓦然回首”。当我们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时,便会荡涤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收获“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大智慧!

阅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使我对“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与现代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书中写道:《学记》有云:‘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由于这种文化逻辑,教育只不过是师之恩惠、师之恩荫,学生只有对教师膜拜、景仰的分,根本不可能奢望教师为其服务。今天,人们提出了名曰‘教育消费’的概念。显然,消费者就是那些有教育需求的民众。”而肖川博士则认为,教育成为第三产业的一员,并非教育尊严的失落,而不过是培养、造就能够“建国君民”的“君子”、“士大夫”、“接班人”的教育真正成为“使每一个人成为他自己”的教育。因此,我认识到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不应该摆出“居高临下”“师道尊严”之态,而要牢固树立

“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孩子,向他们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赋、不同气质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以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能够找到他们相应的位置,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看到肖川博士的随笔,必然是基于某一现象深层次的思考。他透过教育的真义、教育的价值、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课程与教学、道德教育、师生关系、教师的学习与成长等,用感性的文字、诗意的语言、满腔的热情对教育中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学理上的阐释,并发掘出其中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娓娓道来,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介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像朋友之间促膝而谈,以小见大,洞幽察微,酣畅淋漓、给人启迪。他让我在学习教育理论的同时,感受到了鲜活灵动,洋溢着浓浓人文情怀的教育学视界,领略到了教育的理趣、情趣与文趣,既培养和激发了我的理论兴趣,又提升我对生活的热爱。当然,也使我彻悟到学习的真谛:学习不是立竿见影式的投机取巧,大多时候,它的价值是十分间接的。它内化为人的一种素养,外化为人的一种气质。真正的学习是人深层次的精神需要,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精神漫游。

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本书中,我学会了许多许多,倾听教育大师对教育的独特理解和表述,使我的视界逐渐敞亮,内心走向澄明,我将怀着永恒的信念,孜孜不倦地去追求教育的理想。作为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在经历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教育现象,教育个案,养成及时把他们表述出来的习惯,而且每位教师在从事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带着明确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去观察、反省,在不断的阅读积累中升华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提升教育的品质。

5.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 篇五

生命教育的宗旨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本质,实现生命的价值。

生命教育的目标是: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敬畏生命。

我们的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教育提倡要“以人文本”,恰恰与生命教育有着相同之处,所以我们的教育离不开生命化的教育,我们必须进行生命化的教育。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呵护每一个学生、欣赏每一个学生,教育学生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别人的生命。在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把握;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自己去面对;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些条件,让他自己去创造。

我们可以通过生命教育使我们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学习变得更有吸引力;使学生的个性变得丰富而舒展;使学生的人格变得正直而强健。

6.读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 篇六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是北京师范大学肖川博士历时10年写就的一本教育随笔。书中收录的60多篇文章,涉及到了教育学众多的重要领域和主题,包括教育的真义、教育的价值、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课程与教学、道德教育、师生关系、教师的学习与成长等等。它对教育中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学理上的阐释,并发掘出其中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从而收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以孔窥豹、洞幽察微的效果,给人以教育智慧启迪。

肖川博士勤于思考与探索,求真务实,常常以浓浓的情怀表达新锐的思想。劳凯声先生称赞道:我觉得他的文章是美文。张清平赞美肖文很“酷”,激情洋溢,文采斐然,他用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堪称教育学界美文。十年磨一剑。肖川苦心旨意,高屋建瓴,写成了《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并全力宣传他的教育理想和信念。在他演绎下,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显得异彩纷呈,激发我们殚精竭虑地去实践、完善和升华。

教育的理想是什么?教育的理想是打造理想的教育,培育理想的校园,培养理想的教师,塑造理想的学生。

什么是理想的教育?在肖川的心目中,理想的教育是一种良好的教育。“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到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过一本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教育。”按照肖川的理解,教育就是这种有方向和目标的活动,这种活动使受教育者成为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的、具体的、现实的个体。惟有这种良好的教育才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

什么是理想的教师?肖川说:“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教师是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师是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师是教育艺术的探索者,教师是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教师是学校制度的参与者,教师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教师更是自己幸福生活的创造者。”这样的教师不再以导师的身份自居,不再以先知先觉者的身份出现。而是走下“高高的”讲台,步入学生中间,做学生的朋友,做学生学习的伙伴,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按照肖川博士的理解,理想的老师要学会等待、学会宽容、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选择、学会创新。学会等待,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以从容的心态对待工作。对学生永远都说“你能行”,给与学生的是切心的理解、充分的信任、无间的亲密。学会分享,做倾心的听者,走进孩子的内心,蹲下身子平视他们,分享孩子的喜悦,分担孩子的苦恼,用真诚的语言赞美,用美丽的心情对待。学会宽容,用开阔的胸襟、恢弘的气度对待孩子,敞亮自己的心智,灵活自己的头脑,活泼自己的思想,阔宽自己的眼界,尊重多样化,珍视个性化,习惯“一个世界,多种声音”。学会合作,对于不同能够理解,对于差异能够尊重,对于另类能够接纳,妥协与坚决并存,隐忍和张扬共处,退让与坚持同行,放弃和追求共振。学会选择,让教育走向民主化,走向个性化,选择适合的教育内容,选择恰当的教育时机,选择最优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学会创新,从新的角度解释司空见惯的事物,以新的视界审读理所当然的的事物,对那些似是而非、以讹传讹的种种说辞予以警示,开放头脑,积极进取,主动探究,将教育的智慧变成信念和教养,落实在日常的、细微的教育行为中。

什么是理想的教学活动?肖川认为,理想的教学是一种完美的教学,而完美的教学有两个不可缺少的要件,一是深刻,二是真诚。所谓“深刻”,就是教师能够给予学生匠心独运、别有洞天之感,能够唤起学生的惊异感和想象力,能够使学生茅塞顿开、忽然开朗。所谓“真诚”,就是师生之间坦诚率直,一言一行都发自内心。在深刻而真诚的教学活动中,课堂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阵地,不是教师传经布道的舞台,而是学生积极地思考,主动地发问,大胆地质疑,热烈地讨论,激烈地争论,踊跃地表达。在深刻而真诚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彼此分享思考的快乐,顿悟的惊喜,激情的燃烧,真情的涌动,灵性的焕发,情感的融合,心灵的碰撞。在深刻而真诚的教学活动中,能力得以提高,想象得以放飞,潜能得以发掘,体验得以深化!

7.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摘录 篇七

关键词: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对策

众所周知, 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当今时代、社会赋予当代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形成鲜明特点。当代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形成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客观与主观、社会与个体交互作用的综合化过程, 理想信念教育要确立新的教育思路与方法。

一、当代高职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特点

理想信念是心灵世界的核心。有无理想信念, 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 决定了人生是高尚充实, 还是庸俗空虚。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是高职学生健康成长、成就事业、开创未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的动力。

1、理想信念形成的自主性与依赖性并存

现有的市场体制、民主政治赋予高职学生自主性与自由性, 改变了过去计划体制、高度统一条件下的依赖状况, 体现了时代性。高职学生学习、生活、择业的自主性大于理想信念形成的自主性。

理想信念与自主性的内在关联, 表明一些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淡漠与自主性缺乏同时存在, 依赖性在开放环境、信息社会、多样多变发展中转化为多样化依赖, 其中受环境、信息影响的程度往往大于高校教育的影响程度。

这一形成性特点要求:帮助高职学生认识理想信念形成的自我使命, 与环境、信息影响形成张力。

2、理想信念形成的比较性与选择性明显

开放社会、多元文化为高职学生提供了多样化比较、选择的客观条件, 教育只是理想信念形成发展的条件之一;高职学生的自主性, 决定了高职学生理想信念形成发展的自主比较与选择, 使理想信念形成发展具有个性化特点, 改变了过去理想信念形成的单一性状况。

这一形成性特点要求:发展综合性、立体式教育, 引导高职学生正确比较、选择。

3、理想信念形成的曲折性与反复性较大

科技发展、信息社会、社会竞争一方面推进社会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使社会呈现复杂多变状况。一些高职学生由于理想信念尚未完全形成, 价值判断标准尚未完全确立, 在自主比较、选择过程中往往犹豫不决、变动不居, 表现为迷茫困惑和反复性、曲折性。

这一形成性特点要求:使高职学生尽可能减少曲折与反复, 缩短形成过程。

4、理想信念形成的具体性与功利性突出

高职学生理想信念形成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眼前到长远的过程, 开始形成生活理想、职业理想, 逐步形成人格理想、政治理想与社会理想, 这是符合形成规律的。

由于社会存在重物质轻精神、重科技轻人文、重眼前轻长远的价值倾向, 许多高职学生受到这种阻抗使理想信念形成处于具体、功利层面而难以升华。这一形成性特点要求:使高职学生清楚意识到理想信念形成的层次性与价值性的正比关系。

二、当代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对策研究

1、深化理想信念 (爱国主义) 现代功能与价值认识

理想信念 (爱国主义) 除传统的导向、保证功能外, 还有预测预防 (机遇与风险需要) 、鉴别选择 (复杂性与多样化需要) 、整合支撑 (信息化与流动性需要) 的现代功能。

2、使高职学生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的理想信念

我国的文化国情:文化的世俗性、社会性与伦理性, 决定理想信念以追求社会理想、民族精神为主导。我国古代就形成了天下为公、大同世界、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社会理想与民族精神, 支撑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

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既是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是现代的发展。

3、用朋辈实例进行事实论证与引导高职学生

朋辈具有大致相同的经历与客观条件, 朋辈成长的差异, 往往与主观条件差异更直接更明显。

主观条件的核心是目标性与规范性的确立, 即理想信念的形成和道德行为的养成。理想信念和道德行为上的差异, 表现为自发与自觉发展的差异。

4、使高职学生认识到理想信念形成的条件与特点

理想信念 (爱国主义) 形成的基本条件:理想信念 (爱国主义) 作为认识成果, 认识主体一定要与认识对象发生联系、建立责任关系, 并要接受揭示认识对象的正确理论, 这是形成理想信念 (爱国主义) 的基本条件。

理想信念 (爱国主义) 形成的主要特点:内涵与形态的特殊性;生成与发展的不可替代性;功能与价值的不可转让性;创造与积累的稀缺性。

理想信念 (爱国主义) 形成与教育的关系:主导性教育 (或主旋律教育) 是理想信念 (爱国主义) 形成的基础。主导性教育包括:市场体制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国家政治主导;对外开放和多元文化激荡中的民族文化主导;科技发展和社会信息化条件下的人本主导;社会多样化和个体特色化发展的核心价值主导。

这表明, 近年来多数青年在思想政治上的进步是明显的。他们在改革开放实践中亲身体验到邓小平理论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个人成长发展的巨大指导作用, 进而认同和接受了这一理论, 表现出明确的思想政治取向。

近年来, 尽管国际形势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 国内的经济社会发展及高职学生的自身成长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但邓小平理论依然是多数高职学生人生追求的精神支柱。这表明, 爱国主义精神在高职学生中依然最具感召力和凝聚力, 依然是激励广大高职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巨大精神力量。在现实生活中, 爱国主义精神是具体的, 是与祖国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 与维护国家独立统一和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紧密相连的。

虽然部分高职学生在成才目标的价值取向上与党对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有一定差距, 追求这一发展目标的信念有所弱化。分析认为, 成才目标上的价值取向, 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选择和定位往往决定一个高职学生的全部生活, 并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历来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四有”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对高职学生整体素质要求的生动概括, 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高职学生的要求和期望, 符合当代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的方向。“四有”是一个有机整体, 相互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不可偏废。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为当代高职学生的人生理念注入了新的要素和新的活力。从总体上看, 高职学生的人生理念与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倡导的价值观是基本一致的, 即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和谐统一。这表明, 以社会本位、集体本位为基本内核, 以充分发挥个人聪明才智、重视个人利益为必要条件, 并能对个体形成道德要求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正在高职学生中逐步形成。

高职学生对道德的认知水平明显提高, 追求高尚, 但自律性依然不强。调查表明, 尽管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时期, 但从道德认知的角度看, 社会主流文化的公德观念在高职学生道德观念的变化中仍居主导地位,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以继承和发扬。多数高职学生在道德认知上与社会的要求基本一致, 普遍具有高尚的道德追求, 向往理想的道德境界。近年党和政府及共青团为提高高职学生道德水平所做的工作, 是有成效的, 应坚持不懈地抓下去。

分析认为, 近年来在高职学生中之所以出现正义感增强而见义勇为减弱, 甚至旁观冷漠的现象, 一方面是由于社会转型过程中价值整合对高职学生形成的负面影响, 导致社会凝聚力下降, 一部分高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弱化, 一切以个人利益的得失为标准。

8.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摘录 篇八

摘要: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共同的梦想,与高校党员个人理想信念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存在着内在一致性。理想信念关系到高校党员的社会价值判断和社会认识,它是决定“中国梦”伟大构想实现的精神核心。用“中国梦”统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把实现个人理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起来,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实现个人理想,以个人理想的实现来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关键词:中国梦;高校党员;理想信念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1-0043-02

收稿日期:2014-12-22

作者简介:何桂玲(1985-),女,广东嘉应学院,副科级辅导员,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广东 梅州/514000)

陈惠如,广东嘉应学院学生。(广东 梅州/514000)一、中国梦的精神实质

201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大型图片展《复兴之路》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是中国人对于自己的国家、民族和个人未来前景的美好梦想,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美丽憧憬,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民族梦必须同个人梦融合起来、统一起来,梦想才有生命,梦想才有根基,梦想才有力量。

二、高校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研究的必要性

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的核心内容,理想信念关系到高校师生对于未来生活的憧憬与实现,它关系到高校师生的社会价值判断和社会认识,它是决定“中国梦”伟大构想实现的精神核心。高校党员的理想信念状况总体上是比较乐观的,广大党员对于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和理想信念的认同程度是比较高的,具有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然而在社会经济体制转型、东西方文化多元化发展和多媒体网络爆发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着自于国际、国内、高校师生主体等诸多因素的挑战,制约了良好的信念教育的顺利开展,高校党员在理想信念方面也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倾向。部分党员被某些不良的、消极的、落后的思想政治观点所迷惑,对我们国家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缺乏信心,在理想信念问题上存在功利主义、虚无主义等趋向,把自身的利益摆在首位,使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脱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加大对理想信念教育的力度,引导高校党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 高校党员的理想信念与“中国梦”之间的有机联系

习近平关于“中国梦”的论述,揭示了“中国梦”与高校党员个人理想信念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存在着内在一致性。一方面,“中国梦”体现着包括高校党员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中国每一个高校党员的命运,与中国梦能否实现紧密相关。从集体意识来看,“中国梦”是民族的梦,具有强大的指引、凝聚功能。另一方面,高校党员也是“中国梦”的实践主体,高校党员个人梦想的实现也影响着中华民族复兴之梦的实现。高校党员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他们的理想信念如何,政治思想观念如何,直接关系着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兴衰成败。因为个人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不仅影响个人的行为,还影响着群体行为和整个组织行为。为此,我们应把实现个人理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起来,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实现个人理想,以个人理想的实现来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四、当前高校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现状的分析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当前高校党员的理想信念在整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对祖国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高度的认同感。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一些高校党员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西方价值观的冲击和网络信息等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不坚定、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问题。另外,一些高校党员表现出极度的自私自利,对他人不关心,忽视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认为个人利益高于一切,和人民利益背道而驰。

五、“中国梦”背景下助推高校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一)以中国梦为向导,形成理想信念教育的合力

新时期推进高校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必须以中国梦作为思想向导,将理想信念教育贯穿在高校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并面向全体师生,将中国梦作为价值引领,分层次、分主体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努力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与实践育人的全方位育人目标。高校要加快完善课程体系,尽快构建和完善以爱国主义为原则,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理想信念为核心,诚实守信为重点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另外,要不断丰富和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在传统教学方法如启发式、研究式等的前提下,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心理特点,积极开展热点讨论、主题辩论、调查研究、师生对话型、自由发言及情景交流等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思辨能力。

(二)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播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的主要阵地,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深化课程改革。理想信念内容应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特点,结合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和时代发展要求,结合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改革开放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中的理论、知识点和政策,全面深刻剖析当前国内外出现的敏感、热点和难点问题,坚持用我党最新的理论观念武装高校党员,不断有所突破、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三)加强实践环节建设,内化理想信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想信念教育也强调“知”与“行”的统一。实践课程除了传统的观看视频、大讨论等外,应该积极引导大学走进社会,深入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如:暑期三下乡、社会调查、专业实践、参观考察等形式,通过调查研究认识社会、了解国情,体验无数仁人志士为新中国的诞生,为人民谋福祉的大无畏精神,了解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从而认同社会、认同国家,自觉将个人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结合,激发起强大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不断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

(四)以红色文化打造校园文化品牌,营造理想信念教育的良好氛围

高校基层党组织应该充分利用红色文化,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应该避免形式化,高校基层党组织应该认真研究决定,寻找文化教育与活动的有机结合点,将红色文化的精髓在潜移默化中植根于高校师生。各高校基层党组织可以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开设红色文化基地,将有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展现于高校师生眼前。也可以根据特殊的日子开展与红色文化有关的专题研讨会、文艺活动、班会及组织生活会。或者利用近年来备受欢迎的红色之旅的方式,将高校中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与参观红色文化相结合,近距离感受红色文化带来的灵魂震撼,从而激发高校师生要有坚定理想信念,并为之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周长青.“中国梦”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2).

[2]刘娜,王凯军.中国梦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一体化模式探析[J].思政党建,2013(10).

[3]刘洪抵.以“中国梦”助推高校基层党组织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探析[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4(5).

[4]武进.中国梦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4(3).

上一篇:中考作文写作技巧和方法下一篇:实习指导11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