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2024-07-29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共8篇)

1.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篇一

自20xx年以来,新常态已成为我们认清形势、迎接挑战、推动发展的定盘星。随着认识的深化和实践的发展,新常态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对做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乃至更长时期的经济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准确理解和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更加自觉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应科学认识新常态下的速度变化,努力做好经济改革和发展这篇大文章。

一、新常态下的中高速有利于向更高发展水平跃升

中国6.9%的经济增长速度仍然领跑世界主要经济体。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在发达国家中,英美复苏相对强劲,但经济增长基础并不牢固;欧元区和日本的结构性问题仍然突出,生产率和经济增长表现均不尽如人意。在新兴经济体中,巴西和俄罗斯受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影响,经济严重下滑,呈现滞胀特征;印度开始享受人口红利,增长率逐渐高企。可见,在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长周期影响下,世界经济整体表现出一种“新平庸”,但不同国家面临的制约因素各异,呈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象。当前,中国经济增速与前几年相比有所下降。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不同于世界经济“新平庸”,不仅呈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化的特征,而且经济新常态下的中高速在世界上仍是较高增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xx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为3.1%,美国经济增长率为2.5%,欧元区为1.5%,日本为0.6%。显而易见,中国依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向更高发展水平跃升的必经阶段。从长期看,一个经济体的增长速度呈现出一定规律性,即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助推经济较快增长的“低垂的果子”会逐渐减少,经济发展在更高阶段上只能取得相对较低的增长速度。从世界上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的增速对比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规律。按照20xx年美元价格,20xx年世界银行所界定的低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低于1035美元)GDP平均增长率达到6.3%,中等偏下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在1035—4086美元之间)为5.7%,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在4086—12616美元之间)为4.6%,而高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高于1美元)仅为1.7%。这组数据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当前中国经济增速出现变化,说明中国已进入从中高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通道;二是20xx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7.3%,明显高出与我国同等发展阶段国家4.6%的平均增速,即使与低收入国家平均6.3%的增速相比依然较高。所以,我们自己不必在速度问题上过分焦虑,国际社会也没有指责中国增速不够高的理由。

新常态下的中高速有利于推动生产力水平整体跃升、实现各项既定目标。中高增长速度为中国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提供了前提,也为当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大举措奠定了基础。粗放型发展方式受到资源环境制约已难以为继,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经济增速太高,就难以遏制各方面大干快上的冲动,经济体系和生态系统都将付出沉重代价;如果增速太低,则会影响就业,妨碍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所以,应用积极心态看待新常态下的速度变化,采取积极行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中国经济始终沿着增速合理、动力强劲、结构优化的轨道前行。

2.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篇二

实体经济,是一个地区经济实力的主要标尺,是金融等非实体经济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一个县区必须有强大的实体经济作支撑,才能实现转型升级有平台、财税增收有长效、强县富民有基础、改善民生有“蛋糕”。

惠东与周边先进县区的差距,关键是实体经济的差距。要提速追赶,首先要在发展壮大实体经济上下工夫。

惠东实体经济的发展现状

惠东县毗邻香港、紧靠深圳特区,深汕高速、广惠高速、惠深沿海高速、厦深铁路横贯县境,腹地宽广,资源丰富。改革开放以来,惠东县积极发挥区位、交通、资源优势,努力培育发展实体经济,初步培育了“五个支柱产业”:

一、以时尚女鞋为特色的制鞋产业。

惠东制鞋产业是随着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目前有制鞋厂家近5000家,2014年产鞋9.5亿双,鞋业产值295亿元,约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45%;鞋业从业人员26万人,约占全县非农从业人员的55%,于2006年被评为“中国女鞋生产基地”、“广东女鞋名城”和“广东省鞋材生产基地”。惠东制鞋产业最大的特色是以时尚女鞋为主打产品,最大的优势是产业配套比较齐全,是惠东规模最大的产业集群,为全县吸纳就业、鼓励创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并产生了“一业兴,百业旺”的明显效益。

二、以规模效益为特色的现代农业。

惠东耕地面积大、耕作条件好,地处北回归线以南,无霜期长,是发展农业的理想之地。近年来,惠东大力发展优质高端农业、生态休闲农业,农业产业化程度和效益大大提高。全县拥有农业龙头企业66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发展了13万亩冬种马铃薯、20万亩蔬菜、9万亩花生、8万亩甜玉米、5万亩优质番薯、3万亩大顶苦瓜、3.5万亩梅菜、18万亩荔枝、1万亩年桔种植基地和“六大海水养殖基地”。惠东种养的马铃薯、大顶苦瓜、海产品、瘦肉型猪等都已成为出口创汇产品。

三、以商品批发为特色的商贸物流产业。

惠东历来是粤东商贸物流重镇,以女鞋、服装为主的产品批发业在周边有较强的辐射带动力,目前拥有平山中心市场等商贸批发市场,其中,占地17万平方米的银基商贸城是粤东最大的商贸批发平台。同时,借助便利的交通优势,发展了初具规模的陆上、海上物流产业。

四、以巽寮湾为特色的滨海旅游业。

惠东有集“七山八湾十八景”于一体的巽寮风景区,有“天下独特奇观”的双月湾,有全国迄今唯一的海龟自然保护区。近年来,滨海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特别是2006年引进北京金融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20亿元高起点规划建设巽寮湾旅游项目以来,惠东滨海旅游规模快速扩张。喜来登、嘉华、康帝、铂尔曼等五星级酒店相继建成,巽寮游艇会、海公园、岭南风情文化街、帆船基地等项目基本建成,全国少有的滨海五星级酒店群初现雏形。“百里滨海景观大道、浪漫绿色休闲长廊”即将成为惠东现代服务业的一张亮丽名片。

五、以大型电厂为特色的清洁能源产业。

总装机600万千瓦的平海电厂项目,是广东目前最大的火力发电厂,也是中国煤电机组单机容量最大的电源项目,所装备的“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是国内最先进和最大容量的火力发电机组。目前,投资85亿元的一期2台机组已正式投产,每年发电约110亿度,销售产值约50亿元,是惠东目前产值最大的工业企业,年纳税6亿多元,成功入选了“2013年度广东纳税百强排行榜”。同时,东山海风电场、斧头石风电场等清洁能源项目正在建设。

惠东实体经济的薄弱环节

惠东实体经济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县域经济中,仍处于“短板”的位置上。

一、规上工业、限上商业等实体经济企业数量较少。

规上企业(年产值超2000万元)是工业中的“正规军”。工业增加值大不大、工业税收多不多,关键看规上工业强不强。2014年底,惠东规上企业仅有247家。年产值1亿元以上的企业是工业中的“王牌军”,2014年惠东此类企业仅有54家,除了平海电厂,几乎没有大型工业企业。惠东虽然商贸业历史悠久,人流物流资金流的规模大,但是,商贸批发、住宿餐饮企业以小、散、弱“唱主角”,至2014年底全县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仅218家。规上工业和限上商业企业的数量明显少于周边先进县区。

二、实体经济“名气大、税源小”。

惠东是“中国女鞋生产基地”,但是2 0 1 4年的鞋业 在两税收 入的占比 却不足10%;惠东是“粤东商贸批发重镇”,商贸业历来兴旺,但批发零售业在两税收入的占比却不足5%;惠东是旅游大县,但住宿餐饮业在两税中的占比却不足3%。2014年全县工业税收仅12.56亿元,仅占两税的34.1%,呈现“有工不富”的态势。总之,来自实体经济的税收仅占两税收入一半多,来自建筑业、房地产业的税收比重偏大,影响了财税运行稳定和持续增长。

三、传统型实体产业比重偏大。

惠东的实体经济仍以制鞋、制衣、住宿餐饮、初级农产品、传统商贸为主,高端电子信息、先进机械装备、生物制药等现代产业规模小,新兴产业和“互联网+”产业处于起步阶段,远未达到应有的产业规模和产业层次。

壮大实体经济的对策思路

当前,惠东经济正在进入新常态,靠房地产等投资拉动和粗放式发展已难以支撑经济继续较快增长。主要出路是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惠东要改变实体经济不大、不强现状,实现可持续较快发展,必须在园区平台、优惠政策、招商力量、政务服务、环境营造等方面向实体经济倾斜,力促实体经济增量提质。

一、平台建设向实体经济产业倾斜。

牢固树立“无工不富”思想,把实体经济平台建设放在所有平台建设的首位。突出抓好1.33平方公里的中航谟岭、1.23平方公里的白花长塘、1.33平方公里的女鞋制造、1平方公里的铁涌小屯等工业集中区和7.47平方公里的惠东产业转移工业园的规划建设。科学修编各个工业平台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产业规划、功能区规划,通过财政投入、企业投资、资源融资等方式增加对5个工业发展平台的基础设施投入,加快工业平台用地平整化、道路硬底化、水电配套化,打造吸引“工业凤凰”的“梧桐树”。同时,加快大亚湾东部海岸、梁化国家森林公园等旅游资源集中区和厦深铁路惠东站等商贸物流发展区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为滨海旅游、商贸物流等第三产业实体经济发展构建坚实平台。

二、优惠政策向实体经济项目倾斜。

惠东有良好的区位、便利的交通、宽广的腹地、丰富的资源,实体经济发展有先天优势。但是,现有的优惠政策亮点不足、对优质项目的吸引力不大,必须调整土地、规费、融资、服务配套等优惠政策,为培育和引进优质实体经济项目“松绑、给力”。如,在用地方面,用足用活上级的土地出让底价政策,依法依规形成更多的地价优惠,在土规调整、用地指标、盘整土地方面向实体经济项目倾斜。在融资方面,通过安排财政性风险补偿金降低金融机构信贷门槛、组建“中小微企业助保金资金池”、组建政府支持的融资担保机构等方式帮助实体经济项目缓解“融资难”。在创新方面,由县财政安排企业创新专项扶持资金,“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企业推进技术改造、技术创新、设备更新、营销创新和实施名牌战略。同时,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财税贡献大、产业带动强的实体经济项目实行“一企一策”优惠政策。

三、招商力量向实体经济项目倾斜。

一个地区实体经济发展不但要练好内功,实现“打铁还得自身硬”,而且要借助外力,靠招商选资壮大实力。今后一段时期,惠东要在县直部门和镇级政府中挑选出一批骨干招商人员,组建全脱产招商队伍,“走出去”推进上门招商、节会招商、以商引商。招商专业队在遵守政策法规和产业规划的情况下,必须拥有较多的招商自主权、现场拍板权和人财物调配权,根据县情实际推进产业集群招商、产业配套招商和新兴产业招商,引进一批潜力型、“高大上”型实体经济项目。

四、政务服务向实体经济项目倾斜。

对签约落户的较大型实体经济项目,建立县党政班子领导成员“一对一”挂钩联系责任制,全程跟踪服务实体经济项目建设,全力破解项目“报批报建难”、“建设障碍多”等问题。定期召开由县委或县政府主要领导主持的实体经济重点项目建设分析会,逐宗逐项研究分析重点项目在报批报建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该立项的马上办理立项,该工可、环评、调整土规或涉及林地、海域使用审批的实行“并联受理、同步推进”,该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审批的,安排专人专责主动对上做好跟踪协调,及时主动做好申报资料的补充完善,力争尽快获批。项目获批后,抓紧做好征地拆迁、土地盘整和用地清表工作,依法依规妥善处理好土地遗留问题,同时,强化对项目施工的要素保障,确保实体经济项目“无障碍”施工。

五、环境营造向实体经济项目倾斜。

3.正确认识适应经济新常态 篇三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新常态的特征,从九个方面进行了概括,这是统一我们对新常态认识的一个基础。我们讲的这个新常态,跟国际社会所讲的有明显不同的内容。

前几年,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G20会议上都提出新常态,是把金融危机之后近两年所出现的低迷的状态叫做新常态。后来,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这样的概括不够准确。所以,在今年G20布里斯班会议期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做出一个新的概括,叫新金融。用这样一个新的概括来代替原来的新常态,认为这样更能准确地概括出当前全球经济的运行态势。这显然跟我们所说的新常态的含义是不一样的。

我理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常态,概括地讲,就是增速适度、结构合理、效率提高、民生改善,再加上一句话,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转变到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改善管理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

增速适度,就是我们要保持7%-8%的中高速的增長。结构优化,我们要改变第三产业在一、二、三次产业里面明显滞后的局面。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远远低于第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局面也要加快改变,通过农业现代化来改变。第二产业主要是实现产业升级,由过去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品为主,向国际产业链的高端提升。效率提高,就是财政收入和企业的利润稳步增长。

民生改善就是我们的居民收入有个稳步的提高,特别是公共服务不断改善。老百姓现在最强烈的要求就是呼吸到干净的空气,喝到干净的水。我想这些共享性的公共服务产品近期能够得到明显的改善。所有新常态,我自己理解,应该做出这样一个概括。

另外,也不能把当前出现的一些趋势性问题混淆成新常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了当前我们出现了一些趋势性的问题,一个是经济下行的压力仍然存在,经济增长速度已经连续三年多下滑,什么时候能够实现止跌回升,现在还看不出来。尽管现在仍然处在合理的区间,但是继续下滑有没有可能失速,会不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现在看还不敢打这个包票。

因为我们现在正处在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艰难的爬坡阶段,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人均GDP六七千美元的时候,经济增速上不去了,在这里徘徊了几十年,只有少数国家能够跨过这个坎,达到人均GDP12000美元这个高收入的台阶。所以对此,我不能把经济增速持续下滑看作是新常态,而且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不能掉以轻心。

另外,也不能把通货紧缩看作是新常态。我们工业生产者出口价格指数已经连续34个月下滑,现在都是负增长了。居民生活价格指数上个月已经降到1.4%,通货紧缩已经摆在我们面前。在这种情况下,还不能老是说:我们要防止通胀,通胀是主要危险。

现在,通货紧缩是主要危险,不能把这种趋势也看作是新常态。还是邓小平说的那句话,经济生活中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正视什么问题。我们不要用一些概念来掩盖我们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这是我对经济新常态的一些认识。

作是新常态。

4.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篇四

通过两天的培训,聆听了各位领导对新常态下发展理念的全面解读,结合自己平时的学习,我对新时期的发展理念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作为长期工作在教育一线的一员,最近一直在时不时的想这样一个问题,教育的发展依赖于学校的发展,新时期学校应该向那个方向发展?怎么发展?个人理解,要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重内涵。学校就是学校,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应有自己的文化内涵和气质,不能只有“土豪式”的华丽外表,气质是一个人最长久的魅力,内涵是一所学校最重要的实力。学校教育的内涵构成要素是学生、教师、校长和课程。其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是教育的保障体,校长是教育的牵引体,课程则是教育的承载体。学校要有自己独特的约定俗成的文化积淀,别人看可以学但是又学不到的东西。

有课程。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要下大力气把课程建设好,使课程更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为各类学生发展提供充足的养分。近几年我国的教育变革步伐加快,改革力度明显加强,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新模式、新课程新高考扑面而来,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整合,根据学校的实际创设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要求的课程,这是学校管理者今后必须着力思考并尽快解决的重大事项。

强队伍。去年教师节期间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提出新时期“四有好教师”(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和教师“四个新”的要求(即:“新的精神状态、新的工作状态、新的求知状态、新的生活状态”)。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一流教师,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学校发展的紧迫任务。

求创新。教育现代化是教育改革的新动力,教育技术革命可能带来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革命,智慧教育、慕课——MOOC【M代表Massive(大规模);O代表Open(开放);O代表Online(在线);C代表Course(课程)】。在坚守传统,盯紧课程、课堂、课题,向课程要学生素养、向课堂要教学质量、向课题要教育效益的基础上,重点是不能机械重复、不能因循守旧,要不断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不断增大、加深对规律的认识,让教育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让学校内涵更加丰富,让学生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走特色发展之路,应该是现代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5.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篇五

积极主动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常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研判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和农村经济与国民经济一样,也进入了发展新常态。作为年轻干部在新常态下,如何解放思想,用新理论、新观念解决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新问题,这一话题摆在了我们面前。笔者通过日常工作积累和深入一线调研,以理论提升和案例分析的方式,结合自身副科职务,分别从四个方面阐述,如何积极主动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常态。

一、锤炼意志,提升觉悟,在党性修养上下功夫

(一)牢固树立学习是第一要义

《礼记•大学》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加强学习,研读书籍,是提高党性修养的重要途径,年轻干部应该正心修身、储才养望、不断积累。

第一、坚持自觉学习,持之以恒。充分认识学习是年轻干部成长的一大法宝,在新常态下,学习已不仅是为未来所做的准备,也是贯穿整个社会生活的始终。荀子《劝学篇》里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用锲而不舍的精神坚持学习,才会有收获,学习在于积累,读哲学使人善辨、看历史

使人明智、学理论使人深刻。因此需要不断“加油”、不断“充电”、不断更新思维模式和学习理念,这样才能以较高的知识“储备”,应对飞速发展、变化的社会。

第二、坚持实践学习,学以致用。毛泽东同志曾说:“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只有把所学知识与个人生活和工作实践相结合,做到知行合一才能推动工作的开展。一是“脑中要有一根弦”。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及时准确的宣传和传达国家、省市的农业方针政策。二是“胸中要有一盘棋”。要有全维眼光和全局意识,善于把本职工作臵于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局中来思考谋划。三是“心中要有一本账”。对全地区、本系统的情况要了然于胸,耳熟能详,善于了解上情,吃透下情,切合实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第三、坚持兴趣学习,好学乐学。兴趣是激励学习的最好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有了学习的浓厚兴趣,就可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一阵”为“学一生”。要广泛的培养学习兴趣,像:文学、健身、散步、游泳、爬山、书法等等,把这些兴趣爱好当成了习惯,自然就远离了低级趣味、远离了不良作风、远离了坠落腐化,提升了党性。

(二)坚持党性分析和自我剖析

一名合格的年轻干部,其党性修养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党内组织生活中锻炼养成的。一个年轻干部,如果长期游离于

组织之外,不及时清洗思想上的灰尘和污垢,党性观念就会淡化,就会犯错误。我们必须以严于解剖的精神,以对党讲真话的态度,找准个人党性修养上存在的问题,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真正的得到提高。

(三)培养高尚的人品和官德

人品官德是一个人思想品质、道德水平、精神境界的综合反映。高尚的人品,既是对年轻干部党性修养的最起码要求,也是年轻干部为官做人的基础,为官是一阵子的事,做人是一辈子的事,没有高尚的人格做基础,无论为官还是做人都是不行的。作为党的年轻干部,其人品官德概括起来是四句话,即:“光明磊落,老实厚道,与人为善,谦虚谨慎。”

(四)注重在实践中磨练自己

年轻干部的党性修养要做到四慎,即:“慎初、慎微、慎欲、慎终。”慎初,就是从手中有权的第一天开始,就要格外谨慎,违犯党纪政纪的口子一次也不能开、事情一件也不能办,不能有侥幸心理,不搞下不为例。慎微,就是要从小事做起,自觉防微杜渐,真正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慎欲,就是要在腐朽思想和各种诱惑考验面前,真正做到耐得住寂寞,渡好金钱关、美色关、权力关。慎终,就是要活到老、学到老,始终保持一个党员干部应有的思想品德和良好形象。

二、诚实做人,坦诚干事,在转变作风上下功夫

(一)竖立正直之心,摆正坐标位置

一是在决策上参与不干预,当好参谋。平时应注重学习,就本人而言主要做到“五勤”,即:脑勤:多想多分析;眼勤:多看多观察;嘴勤:多问多谈心;手勤:多记多写作;腿勤:多走多调查。只有想的深,看的广,问的多,写的勤,走的远,才会有发言权,当好军师。

二是在思想上出力不出名,当好助手。有个打油诗:“副职不好当,人人都愿当,但要当的好,思想要正当”。其实副职就是正职的影子,有成绩时,阳光在前面,影子在后面,有问题时,阳光在后面,影子在前面,这个比喻形象的说明作为副职要摆正自己的位臵。

三是在工作上补台不拆台,当好先锋。大到一个单位,小到一个科室,都是一个有机整体,副职是中坚力量,职责之一就是服务于领导。举个案例:在日常农业执法中,难免会遇到和不法商贩对峙的局面,本人主要是唱“黑脸”,有事得冲到前面顶着,因为得学会担当。

(二)保持平常之心,面对世间百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关于个人的8字表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年轻干部大都进入“而立”之年、“不惑”之年,应该知道自己处在什么位臵,应该干什么,怎么去干工作,应该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做到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得其乐。

(三)激发进取之心,努力有所作为

新常态下,年轻干部忠实履职、真抓实干就是最大的有为。

强调“有为”绝不是顶风上、越高压线、不顾法纪,而是在法纪框架内勇于负责,大胆工作,要“三不做”:不做平平淡淡的庸人,不做唯唯喏喏的懒人,不做躲躲闪闪的滑人。要有“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处欲封侯”的豪情壮志,在本职岗位上,不能妄自菲薄,要自重自信;不能安于现状,要有所建树;不能遵循守旧,要敢于担当。

(四)怀着感恩之心,确定仕途底线

引用市委书记的一句话:“工作上的失误,组织可以给你挽回,但是生活上的错误组织不会帮你、也不能帮你。”年轻干部的官位是组织培养的,人民给予的,我们要客观看待“官”位,淡化“官”念,做人干事无愧于组织、无愧于良心、无愧于社会。

三、创新方法,改变打法,在发散思维上下功夫

思路决定出路,只有思路正确,才能确准发展方向,主动适应新常态。本人想法是“限行的农业法律永远是滞后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那么出现了新现象怎么办,我想作为管理者和执法者在限行的法律法规下,一定要创新思维,学会转变,坚持以依法行政,“法无禁止皆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和“法无授权不可为”。清楚我们执法和管理的目的是什么,是保护种子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既然知道了目的,我们就抓源头管理,管好种子生产基地,做好企业自律,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开展工作。

四、遇事不惊,临危不乱,在应急处置上下功夫

通过这个案例我想说明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处于一线民生位臵,像房屋拆迁、耕地占用、收入分配、计划生育、土地承包、社会治安、失地农民和社会保障等突发问题越来越多。作为年轻的干部,新常态下如何将风口浪尖和矛盾焦点处的问题化解好,解决好,这是对年轻干部的考验,我们年轻干部必须具有独当一面的能力,一旦出现突发事情,必须深入一线,弄清真相,及时研究对策。

6.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篇六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公司下达的关于“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学习,根据市公司统一要求,我公司拟定了实施“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计划、方案,并以党委的名义向各部门、专业、支局下发了通知。

4月30日召开全局性班组长以上的干部大会,集中动员、部署了本次“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大讨论活动,会议明确了这次大讨论活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1、认识新常态,把握新机遇。(1)邮政业的新定位对企业发展提出新要求,政策利好与不利因素相互交织,机遇和挑战同在;(2)邮政面临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但内生动力不足;(3)邮政发展的基础依然坚实,但长期积累的问题和新出现的问题对企业发展影响较大。

2、适应新常态,探索新路径。(1)坚持解放思想;(2)增强发展自信;(3)明晰发展路径;(4)实现重点突破。

3、引领新常态,开创新局面。(1)因地制宜,突出特点;(2)经营转型、客户为先;(3)农村电商,渠道先行。

5月4日至10日,由局三位领导主持带队,各挂钩干部、部室负责人参加,分别深入各部室、专业、班组及支局,开展坐谈讨论活动。讨论中引导基层员工在围绕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主题下如何好本职工作,谈体会,理思路,定措施。在讨论结束后,组织班组长以上干部及全体大学生,围绕“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共收到征文155篇,经组织评选后,选中20篇质量较好的文章报送了市公司。

同时,在全局开展了以“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为主题的合理化建议活动,共收到合理化建议98条,经组织评选,选送6条具有创新思路的建议上报市公司。

在此基础上,党委根据基层学习讨论情况,结合了建湖邮政实际,多次开展专题研究,确定了六大研讨专题:

(一)两包战略与函件的发展之路;

(二)农村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与邮政的未来之路;

(三)投递队伍建设与邮政效益化之路;

(四)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与邮政金融转型之路;

(五)员工的能力提升与企业长远之路;

(六)数据引领与邮政精细化管理发展之路。

各部门、专业组织研讨,深入结合建湖邮政实际,秉承实事求是的精神,提出各自的发展战略和管理措施。

在集中动员,深入学习,专题研讨的基础上,综合各部门、各专业的讨论结果,最终确定了建湖局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战略和管理思路:

第一,认识新常态,必须主动应对并明确新常态下我局的工作思路。

当前我国经济正进入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特征的新常态,邮政业也面临诸如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内外部政策环境和客户需求发生剧烈变化的多重挑战,这种情况下,我局必须要主动作为,主动适应新常态对邮政业的影响。对我局来说,有三个新常态要适应:

(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邮政各项业务带来新的变化;

(二)邮政已进入转型发展期,转型发展成为邮政的首要任务;

(三)要寻求新动力,近年来建湖邮政局在全局职工的辛勤努力下,发展速度略快于全区平均水平,但内生发展的动力还略显不足,所以,我们还需把握规律,借势而动,通过机制的改革、市场的拉据,不断注入新的动力,增强企业内部发展的活力,去应对新常态。特别是我们的经营部门,一定要认清和认识新常态对各专业发展和它带来的影响,要找到合适的办法,千万不要随波逐流、无所事事,坐以待毙,要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一)实现两个确保:(1)确保完成市公司下达的XX年我局收入和收支差计划;(2)确保员工收入水平与企业发展水同增长、同发展,体现企业和谐。

(二)突出三个重点:金融总资产、两包业务和中邮期交。

(三)落实四个坚持:(1)坚持队伍的打造,特别是前台营业员和专职营销员;(2)坚持改革创新贯穿于全年工作始终,做到业务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3)坚持进位争先的信心不动摇,XX年我们将自我提高工作标杆,确保各项工作在全区有一定的位置;(4)坚持将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到实处,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教育培训和安防意识提升,突出强化邮政消防安全、金融安全、交通安全、寄递安全工作,确保全年零案件、零事故,加大检查力度,不断提升全局的技防、物防、人防水平。对金融a类问题始终保持零容忍,高压之势。全年要尽量避免a类问题的发生,b、c类问题也要在上年基础上下降20%。

(四)立施五大抓手:(1)重抓项目开发,XX年要将项目建设作为经营发展的重中之重,坚持每周各专业要排定项目,局每月召开一次项目过堂会,切实将项目落到实处。金融专业要突出工资代发,夏秋粮代发;邮务类要突出庆典类、商务、校园、个人市场的开发;(2)重抓数据分析,加强名址库建设,进一步科列目类,及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维护,并运用数据结果指导专业、支局去维护客户、开发客户、升级客户;(3)重抓能力建设,网点改造、网点迁址、软硬件设备及时投入,推动网点优化升级,同时扩大网点转型的覆盖面,补登折机布放要力求全覆盖;(4)重抓降本增效,坚持开源节流,注重节约和降本增效并重;(5)重抓党建工作,坚持廉洁从业,落实各项廉洁自律规定;强化邮政服务,不发生重大客户有理由投诉,不出现媒体曝光,用户满意度达到88分以上。

第二,适应新常态,要争取多种措施去深入开展改革、发展、管理等方面的新活动。

适应新常态必须围绕稳定好心态,保持好状态,调整好业态三个方面下功夫、做文章。

(一)主动适应新常态,必须稳定心态。干事做人心态要好,每一位同志,要有归零的心态,抱着虚心学习的态度去做好工作,要善于学习,学习兄弟局好的做法和经验,复制营销。要有未雨绸缪的心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要有工作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在危中寻机。在工作中要保持自信,要找到合适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二)主动适应新常态,关键在状态。状态很重要,直接影响工作的最终成效。作为干部,必须要做到:

1、敢闯敢干不迟疑;

2、精准精细不轻放;

3、依法依规不任性;

4、稳扎稳打不浮躁。

(三)主动适应新常态,还必须构建新的业态。新常态下,邮政行业要用新的思维、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开发市场、寻找客户;要靠创新去驱动,靠转型去推动。所以,结合建湖邮政实际,我们必须做到四个坚持和四个强化:

1、坚持规模和效益并重;

2、坚持金融类和邮务类双轮驱动;

3、坚持整合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管理相结合;

4、坚持转型创新不动摇;

5、强化科技兴邮;

6、强化项目驱动;

7、强化能力提升;

8、强化合规经营。

第三,引领新常态,我们要以进位争先为落脚点来体现新成效。

7.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篇七

一、关于经济新常态

新常态(New Normal)是当前颇为流行的新名词,它不是经济学的理论定义,也不是一个特定的经济术语,只是对某种经济发展状态的描述,类似于新时期、新时代、新阶段。新常态一词最早出现于2009年,是国外一些经济学家用来形容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状态,区别于以往对于危机后经济复苏或快或慢的讨论,意在说明全球经济将不可避免地进入一个特别的、持续的低速增长阶段,由于这个阶段的特殊性而赋予“新常态”特定的含义。我国经济在金融危机后,采取了包括四万亿投资在内的一系列强刺激政策,虽然继续维持了一段时间的高增长,但由于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国内多年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爆发,最终还是出现经济发展速度下降,经济结构失衡,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部分领域经济风险显现。之前,这个阶段被称为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并没有作为一个新的长期发展阶段来看待,大家还都寄希望于尽快渡过难关,重回两位数的增长阶段。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用新常态描述了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指出要“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意在用新常态来统一思想认识,充分认识经济放缓是一个长期过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阐述了新常态的内涵,指出经济新常态的四大特征,即经济正在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还从消费、投资、出口、产业结构、生产要素、市场机制、资源环境、宏观调控、经济风险等方面提出了经济新常态下的九大发展趋势,深刻地反映了我们所处的经济社会环境。

二、经济新常态对医疗保障制度的影响

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决定性作用是本届政府适应经济新常态、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重要举措。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必然要求社会保障配套推进,以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了加强和改善民生保障工作的重要性,提出“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基本思路,要求“多些雪中送炭,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更加重视社会大局稳定”。因此,要认真分析经济新常态对医疗保险事业发展的影响。

(一)经济增速放缓可能影响到未来一个时期政府对社保投入的增长。

在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下,国家财力增强,对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的投入很大。以医疗保障事业为例,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在很短的时间里发展这么快,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国家财政的直接扶持,城镇职工医保也离不开财政补贴的支持。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中央财政安排新农合医疗补助资金累计4142亿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补助资金累计765亿元,而且分别以年均78.1%、121.6%的速度增加,远高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2014年各级政府对城镇居民和新农合的参保缴费补助标准不低于人均320元。近五年来,中央财政安排解决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纳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资金509亿元。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公共财政收入增速降低,2013年公共财政收入增速10.20%,与2010年的21.28%、2011年的25.00%相比大幅下降。特别是地方财政在前些年的快速发展中收入主要来自土地出让和资源开发,由于增长方式的调整和变化,地方“不差钱”的年代已经过去了,而医保制度建设还处在初创时期。一方面,现有的待遇水平由于福利刚性难以下调;另一方面,现在的投入还远没有到位,所以各级政府面临着很大的社会保障支出压力。当然可以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医疗保障投入,但是包括其他社会保障项目在内的民生事业等缺钱的地方很多,需要统筹考虑。还要充分认识到,主要靠财政支撑的社会保险制度本身就缺乏可持续性,要合理确定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的责任。

(二)结构调整时期部分困难企业参保缴费能力可能受到影响。

调结构必然产生阵痛。由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集中暴露,目前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表现在规模以上企业经营成本上升、利润下降,部分行业大面积亏损,一些产能过剩和高能耗企业面临重组、破产;中小企业由于融资难、负担重,经营环境差。有人预测其程度可能不亚于1998年的国有企业大调整时期。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直接影响到参保缴费的稳定性。据统计,2013年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中断缴费人数达3064万人,比上年增长12.7%,中断缴费人数的增速高于参保人数增速7.1个百分点。估计未来几年社会保险的脱保、断保现象还会持续。医疗保险的断保情况没有统计,但问题也肯定存在。

(三)医疗消费水平的过快增长和医疗保险待遇水平的过快提高形成医保基金的安全隐患。

近年来医疗卫生费用增长很快,卫生总费用从2001年的5026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27847亿元,人均卫生费用从2001年的394元增长到2012年的2057元,政府卫生支出、社会卫生支出、个人现金卫生支出的数额都在快速上升。医疗消费水平的上升既有科技进步、医疗服务成本和健康水平提高的合理因素,也有超越基本国情、资源浪费的不合理成分,过快的医疗消费水平上涨给医保基金的运行带来了很大负担。2013年底,职工医保、城居医保和新农合在政策范围内的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分别平均达到81.9%、66.7%和75%,有些地方的报销比例达到95%以上。如果基金可以承受,国力可以支撑,提高报销比例甚至搞全民免费医疗当然好,但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还远远没有能力做到。那么局部实现“共产主义”可以吗?我认为是不行的。由于短期内过快地提高报销比例、增加支出项目,2013年全国有225个统筹地区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出现当期收不抵支,其中22个地区的统筹基金累计结余出现赤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金当期收不抵支的统筹地区达到108个。新农合的基金收支情况没有全国的统计数据,从部分省市的调研情况看,问题可能更加严重。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到基金的安全,也关系到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三、适应新常态,加快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经济发展新常态使医疗保险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医疗保险新常态的特征是什么?我认为,最显著的特征是全民医保。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到2013年底,职工医保、城居医保和新农合参保人数共达到13.72亿。进入了全民医保的新常态,应该有一些新思考、新政策、新措施。

(一)基金管理方式亟待完善。

从二十年来医疗保险运行的情况看,基金总体是安全的。各统筹地区的基金结余比较多,也正因为如此,有些地方放松了基金管理,出现了基金缺口。从今后看,由于大面积、成规模的扩面年代已经过去,靠扩面征缴增加基金收入已没有多大余地。目前,企业生产经营普遍比较困难,近期内靠提高缴费比例增加基金收入也不可行,所以迫使我们要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基金使用管理办法,提高基金的使用效率,优化统账结合的基金结构,实行科学的基金精算管理。

关于提高基金使用效率。首先是要回归社会保险的基本属性,坚持保基本的原则,使基金真正用于疾病风险补偿,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少干锦上添花的活儿,更不要把社会保险变成阳光普照的社会福利。2014年下半年以来,通过到15个省、市、自治区调研社会保障工作,就医疗保险笔者注意到三种现象:一是有些地方领导把普遍提高医疗保险待遇当做政绩工程来抓,或者当作解决看病贵的唯一手段,对统筹基金的收支平衡重视不够;二是近年来各地调整医疗保险报销比例,普遍性提高多,结构性调整少,即无论大病小病同样调比例,对重大疾病、费用高的老年慢病等的倾斜支付政策不够;三是一些地方把门诊医疗费用包干到个人,年内不看病的话年底可以一次性拿药,将本来就很有限的基金当做“红包”发放,既不合理,又无效率。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社会保障的论述有两个关键词,即“保住底线,雪中送炭”,笔者认为是点到了问题的要害。其次是要提高基金统筹层次,通过扩大基金池,增强资金调剂能力,实现基金使用效率最大化。这是从制度上提高基金使用效率的有效途径。

关于优化统账结合的基金结构,即调整医疗保险缴费划入个人账户的比例。个人账户的理论问题讨论已久,这里不再重复。从提高基金使用效率和解决一些地方统筹基金收不抵支的现实困难考虑,通过降低个人账户划入比例增加统筹基金的支付能力是一个可行的办法。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结余资金3272亿元,占基金累计结余的40%。医疗保险基金是按照“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设计的,也就是说单位和个人按照“6+2”的缴费构成的基金应该基本上用于当期支出才是合理的,个人账户划入过多并形成沉淀,降低了统筹基金的支付能力,直接影响了收支平衡。同时,统筹基金支付能力不足,医保机构就只能通过更加严格的支付范围如用药目录、诊疗项目等措施控制统筹基金的支出,再加上医疗机构利益驱动下的诱导消费,使得个人自付医疗费用居高不下。据有关部门的调查,尽管这些年医疗保险支付比例提高很多,但个人自付医疗费用占全部医疗费用的比例仍高达50%左右。当然,这和近年来医疗消费水平增长过快有直接关系,但“看病贵”和个人账户大量结余并存的现象值得认真研究。另外,按照目前国家规定的社保基金管理政策,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结余资金只能存入银行,不能实现保值增值,账户资金贬值严重,既降低了基金使用效率,也侵犯了个人账户所有者的权益。所以,比较稳妥的解决方案是减少划入个人账户的资金,相应地提高统筹基金的支付能力。同时,研究适当放宽政策规定的支付范围,如提高或取消封顶线等,这样不仅有利于实现基金的收支平衡,也有利于缓解看病贵的问题。

关于加强基金的精算管理。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多次提出要加强社会保险的精算。作为一种保险制度,无论是商业保险还是社会保险,精算都必不可少。我国有多少统筹地区是用精算制度来确定医疗保险待遇标准和基金收支的呢?恐怕不多。近十年来,包括养老、医疗、工伤在内的社会保险待遇标准的调整,多半都是行政长官意志和经验判断的决定。每当基金出现紧张状况,只能通过加强扩面征缴或财政补助来弥补基金缺口。所以总体上看,我国的社会保险管理还是一种比较粗放的行政管理模式,和规范的、科学的保险管理模式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二十年来,我们已经掌握了大量的基础数据,如收入增长、参保人年龄结构、健康状况、地方疾病谱以及和医疗费用相关的各项统计指标等,并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这些宝贵的财富为精算管理提供了条件,现在的关键是要转变管理方式,这方面要向商业保险公司学习。

(二)不同制度引发的公平性问题将会越来越凸显。

目前三种制度(职工医保、城居医保、新农保)、三类人群(职工、城镇居民、农民),或者是两种制度、两类人群共存的局面可能还要持续一段时间,但公平性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现在是一方面存在着三种人群之间的制度性差距,另一方面又存在着缴费水平差距大但待遇水平逐步拉近的政策性差距。在过去城乡分割和部门分别管理的体制下,这种矛盾冲突还不太明显,随着城乡统筹和管理体制的统一,这些矛盾就会集中显现出来。

调研中了解到,有些地方的城居医保和新农合的参保人员提出要“同城同待遇”“同地同待遇”,也有一些企业和职工为了减少缴费,提出要退出职工医保参加城居医保或新农合的要求。宪法规定了每个国民都有平等地获得国家给予的各项社会保障权利。理论上讲,既然社会保险是国家提供的保障基本水平的制度安排,这个基本水平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就不应该相差太大。从实际看,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差别、地区差距以及社会保险制度建立初期采取的因地制宜、先易后难、地方统筹等政策,形成了以人、以地区划分的不同制度及待遇标准,即制度碎片化,这是制度建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承认它,更要逐步地解决。从近期看,要按照中央的决定和国务院机构改革的要求,尽快整合城乡医疗保险管理体制,统一城居医保和新农合制度,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待遇的公平。从中期看,要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和城镇职工大病保障待遇的统一,使患大病的人群无论参加哪种医疗保险都可以获得大致相同的保障待遇。从长远看,应该研究建立统一的覆盖全体国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国民无论什么身份和地域,都享有同样的基本保障。在人人享有基本保障的基础上,建立符合不同人群需求的补充医疗保险制度,个人可以根据缴费能力自主选择,实现权利义务对等。

(三)改革和完善医疗保险行政管理制度。

“两定三目录”(定点医院、定点药店、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标准)是自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试点以来一直实行的五个行政管理措施,被医保管理机构视为掌控医疗费用合理支出、实现医保基金收支平衡的重要抓手。如果再加上医疗保险药品的定价、招标和基本药物、低价药清单等,就成为目前政府管控医疗保险的九大行政手段。“两定三目录”的管理措施在过去二十年里对保障参保人员的基本权益、掌控医保基金的合理支出、保证制度的稳健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全民医保时代后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这些政策措施。

关于定点管理。在医改试点和扩面阶段,参保人数分别只有几千万和两亿多。为了保证参保人就医和医疗服务管理,实行就近选择定点医疗机构是必要的。现在已经全民参保,从方便参保人的角度看,定点范围要足够多,以满足参保人在统筹地区范围内自主选择就医;从医疗机构的角度看,医院都是按照规定的资质和标准设立并经过国家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在全民医保下,如果不能被定点,还能为谁提供医疗服务、又如何生存和发展呢?从医保管理的角度看,过去的定点管理主要是准入管理,随着医疗保险管理的细化和服务内容的增加,仅有准入管理是不够的,还要有协议管理,如医疗费用结算协议等。定点药店也存在类似问题。所以,应当改革定点医疗机构以及定点药店的行政审批制度。可以把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和药店的准入标准纳入卫生和药品监管部门规定的设立医疗机构和药店的资质中,将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的行政审批制改为备案制,让参保人根据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选择定点医疗机构,这样做有利于医疗机构脱离行政的保护,迫使其通过改善服务、提高质量吸引患者就医、购药。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把精力更多用于协议管理上来,细化医疗费用支出和服务项目管理。

关于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管理。过去按照不同人群分别建医保制度,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用药目录,包括卫计委制定的基本药物目录、人社部制定的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和国家发改委制定的低价药品清单,还有各省市根据国家目录制定的地方基药目录和医保目录,军队用药目录和其他目录等。全民医保后,尽管同一地区不同参保人群的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比例不同,但他们的用药范围以及医疗服务项目等不应该有区别。另外,目前的目录审批办法使得医药企业常年忙碌于全国各地各种目录的申报、参加各种评审、疏通各方关系,负担很重,也容易滋生腐败。所以,要尽快整合各类药品目录。目录的范围要适应全民医保的用药需求,要改进定期评审的办法,使那些更加安全、疗效更好的新药尽早地用于患者。关于药品目录管理还有一种观点,即将现有的准入法改为排除法,理由是随着目录范围越来越宽,排除法更加简便易行,管理成本也低。至于哪种方法更科学,建议加强研究。

8.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篇八

以下是专访的主要内容。

加快发展是现阶段云浮的首要任务

《小康》杂志记者(以下简称“记者”):作为广东省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市,云浮如何做到主动适应新常态,加快地方的建设与发展?

庞国梅:在全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我们云浮作为广东欠发达地区,与珠三角地区相比,所面临的新常态有所不同。对于珠三角来说,应对新常态的要求是在现有总量基础上优化发展。而对于云浮来说,经过20年发展积累,才刚刚步入发展快车道。我们最主要矛盾是发展不充分,加快发展仍然是首要任务。而且,我们也有加快发展的条件、潜力和机遇。尤其是当前云浮迎来了国家实施《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广东省大力推进粤东西北振兴发展、安排佛山对口帮扶云浮、构建“广佛肇+清远、云浮”新型大都市区等叠加发展机遇,为云浮接受珠三角辐射,融入珠三角发展,提供了更广合作空间、更大发展动力。

基于以上统筹考虑,我们把握新常态特征,从全省全国发展大局中找准定位,理清思路,谋划发展。我们提出,不走拼汗水、拼资源、拼环境的发展路子,坚定不移探索既有速度又有质量效益、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路子,实现发展调速不减势,经济量增质更优。具体讲,就是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发挥云浮区位条件、生态环境、人文特色、产业特点等优势,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兴市、特色美市、改革活市,全面建设现代生态城市。

在建设现代生态城市中,我们明确当前要突出抓好“招商、建城、改革”三件事,落实好“做大做强实体经济、提升城市承载力、提高营商环境竞争力”三大任务。以上是我们主动适应新常态,推进云浮跨越赶超、科学崛起的新思路。

打造宜居宜业宜休闲山水生态城市

记者:庞书记主政云浮以来,明确提出将全面建设现代生态城市作为云浮的城市发展定位。建设现代生态城市的内涵有哪些?实现的路径是怎样的?

庞国梅:我们提出建设现代生态城市这个定位,包含三个层面的内涵:首先从城市规模来讲,这是一个建设规模和人口规模合理的中等城市;其次从城市特色来讲,这是一个好山好水好人文、宜居宜业宜休闲的山水生态城市,生态是我们城市的最大特色;再次从城市功能来讲,这是一个具有现代服务功能的城市,包括现代的交通、现代的产业、现代的公共服务,等等。我们之所以突出现代服务这个功能,目的就是要增强我们城市对新产业、人才、资本的吸引力和集聚力,从而更好地把我们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生态经济化与经济生态化互促共赢。

具体路径就是要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兴市、特色美市、改革活市。生态立市,就是坚持功能区划引领,守住生态底线,优化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弘扬生态文化,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产业兴市,就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高产业层次和竞争力,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特色美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人文特色,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城市和乡村,把云浮的生态元素、嶺南元素、禅意元素、智慧元素融于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弘扬“诚信、包容、实干”的新时期云浮精神,彰显文化魅力,塑造地域特色,提升城市品位。改革活市,就是坚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升行政服务效能,大力优化发展环境,激发创造活力和内生动力。

做大做强中心城区是当前云浮城建重点

记者: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本届中央政府一直力推的工作。对云浮来说,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状与规划如何?

庞国梅:目前,云浮城镇化率不到40%,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特别是我们的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仅2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仅20万,不到全市总人口的10%,同时,城市功能不完善,城市的吸引力和集聚力不强,难以对全市域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辐射带动效应,形成“小马拉大车”的困局。对于我们云浮来说,加快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做大做强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全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显得尤为迫切。

近年来,我们抢抓省委、省政府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战略部署,以及构建“广佛肇+清远、云浮”新型都市区的发展机遇,结合云浮实际,按照“一核三副”市域空间格局,加快推进城市扩容提质,以“一核”带“三副”,继而辐射带动全市域新型城镇化发展。“一核”,就是我们的中心城区,它由云城老城、新区新城、思劳、六都“四个组团”构成。 “三副”,就是罗定、新兴、郁南三个副中心。

七条高速公路将从云浮境内经过

记者:广东省委、省政府这两年实施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战略,为云浮地区融入大珠三角提供了机遇,云浮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庞国梅:近年来,我们抢抓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战略机遇,围绕“一个目标、两条底线、三个抓手”,集中精力攻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扩容提质、产业园区建设“三大会战”,全力以赴加快发展。

一是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我们抓住省里加快推进粤东西北快速交通体系建设的机遇,以建设两纵四横“六廊”通道为重点,即一江(西江)、一铁(南广高铁)、四高速(广梧高速、江罗高速、汕湛高速、怀阳高速)这六条通道,加快推进一批高等级交通基础设施,构建全方位大交通体系。港口码头方面,在建成广东内河第一大港云浮新港的基础上,当前又把握省里加强西江航道开发建设的机遇,加快做好西江沿岸线保护与开发规划,加快推进西江3000吨级航道扩能升级整治工程,以及码头扩能和港口物流园等项目建设。高速公路方面,规划有7段高速公路在我们云浮境内经过,已建成通车的2段(广梧、云岑),3段(江罗、阳罗、汕湛)正在加快建设,还有2条(怀阳、云茂)正在进行前期工作。铁路建设方面,途径云浮的有南广高铁、广茂铁路,当前还争取罗岑铁路纳入国家铁路网建设,努力推动广茂铁路升级改造,积极谋划城市轻轨。

nlc202309042002

二是加快推进中心城区扩容提质。我们抢抓省里支持粤东西北地区地级市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的政策机遇,坚持新城开发和旧城提质并重,做大做强中心城区。

三是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建设。我们抢抓省里加快推进粤东西北地区产业园区扩容提质的机遇,坚持把工业载体建设作为推进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集中精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近年来,先后规划建设了4个省级产业园区,入园项目超400个,投资总额超800亿元。

佛山投资40亿元帮扶云浮基础设施建设

记者:广东省委、省政府实施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就是“对口帮扶”。请介绍一下云浮如何利用帮扶的有利时机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的?

庞国梅:我们抓住省里安排佛山对口帮扶云浮的机遇,主动加强与佛山的沟通联系,在产业园区、城市建设、交通建设、社会民生等领域开展全面、系统的对接合作,共同推动云浮加快发展。

一是以市场化运作推进产业园区共建。我们以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确定了“两园五区”的合作载体,并把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思劳片区作为深度合作园区。在合作推进过程中,我们转变过去政府主导、行政化推动的园区建设方式,两市共同出资组建广东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作为园区合作共建实体,对基礎设施建设、土地经营实行市场化运作,统筹园区开发事务和对外融资业务。

二是以企业化形式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佛山市积极推动和支持佛山市公用事业控股有限公司等大型国企通过融资平台对接、子公司项目投资等途径,参与云浮的供水、燃气、污水处理等公共配套设施的合作建设。目前,佛山公控公司与佛山(云浮)产业园已签约的合作项目已有8个,投资额达39.5亿元。

三是以产业化合作提高自身发展能力。我们利用佛山民营企业众多、实力雄厚以及产业链完整的优势,充分发挥产业化带动作用,推动两市建立产业合作关系。一方面,发挥佛山装备制造业产业基地优势,利用云浮的机械制造产业基础,把云浮产业园区纳入打造万亿规模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基地计划之中。另一方面,利用佛山在农业方面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以及云浮的生态优势、良好的农业基础,推动两市现代农业产销对接,互补优势,合作共赢。

四是以商业化运营推动社会合作项目建设。我们借鉴佛山相关领域的商业运营模式,发挥行业协会和商会作用,加强科技、金融、文化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共同推进项目运营建设。目前,我们启动实施两市教育卫生千人互派计划,名校、名医院交流合作计划,以及“佛山-云浮创业项目库”、“佛山-云浮创业帮扶人才库”、“佛山-云浮创业基地”等共建工作。

云浮目前是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城市

记者:云浮市近年在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上,有哪些具体措施,取得了哪些成绩?

庞国梅:加强经济结构调整,既是新常态的一个要求,也是加快云浮发展的现实需要。从我们云浮的产业发展来看,支柱产业均是资源型的传统产业。推进云浮跨越发展,就必须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实体经济,提高产业支撑力。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推进产业园区扩能增效的决策部署,以优化产业结构为导向,立足自身的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推动经济结构从资源型向新兴产业转型,不断提高产业层次和竞争力,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

当前,我们以云浮新区为主载体,重点培育发展四个新产业,就是云计算及信息服务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和健康养生旅游产业。目前,我们培育发展这些新产业面临着很好的机遇,也有一定的基础和条件。云计算及信息服务产业方面,我们云浮是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城市,也是广东省“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先进装备制造业方面,我们云浮有石材机械企业100多家,特别是近年来致力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日本的高丘六和、爱德克斯等知名企业已进驻云浮,汽车零部件产业逐步形成新业态。生物医药产业方面,目前,云浮有生物医药企业11家。我们依托大华农、远大医药等重点企业,充分利用云浮电力资源尤其是“热电联产”蒸汽清洁能源的优势,吸引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打造广东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健康养生旅游产业方面,我们云浮拥有禅宗文化、温泉、生态等人文资源优势,推动省市共建禅文化创意产业园,争取将其列入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合作示范区平台,开发富有云浮特色的健康服务产品和休闲度假产品,推动健康养生旅游产业发展,着力把云浮打造成为广佛肇乃至整个珠三角地区的健康产业高地、休闲养生目的地。

全国首个石材价格指数由云浮发布

记者:云浮市近年来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上,有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绩?

庞国梅:这些年来,我们坚持集聚发展、循环发展、创新发展的理念,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实践,并取得了较好成效。主要抓好以下三方面:

一是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引领,推动产业集聚发展。防止和解决工业污染问题,首先要做好空间规划布局,也就是工业项目放在什么地方发展的问题。这些年来,我们坚持以县域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引领,根据各地不同的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在全市规划布局了4个产业园区,规定所有新上的工业项目都要入园发展,避免重走“镇镇开发、处处冒烟”的老路。同时,我们还对各个产业园区都明确2-3个主导产业,并打破行政区划统筹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形成特色产业集群,避免园区之间同质发展、恶性竞争。

二是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目前,云浮市建设有循环型、环保型两个省级工业园区,我们以这两个园区为载体,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其中,以水泥、硫化工、石材为主导产业的循环经济工业园,通过“废渣增值、废气发电、废水循环”这种“三废利用”模式,推动企业层面“小循环”、产业内部“中循环”、产业之间“大循环”,促进了产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当前,国家和省里都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为我们云浮推进企业创新,尤其是推动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这些年来,我们坚持“政府引导、产学研驱动、市场化运作、产业支撑”模式,加强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提升企业研发创新能力,以创新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目前,我市共创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9家(其中国家级工程中心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1家。去年我市发布了全国首个石材价格指数—“云浮泓泰石材价格指数”,增强了云浮石材价格话语权。

nlc202309042002

平安工作满意度考评全省第二

记者:目前,全国上下都在强调实施依法治国战略。云浮在依法治市方面有哪些措施,取得哪些成绩,未来努力的方向有哪些?

庞国梅:一直以来,我们云浮市委、市政府都十分重视依法治市工作,把法治云浮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抓好落实,在这方面确实下了不少功夫,也取得了不错成绩。在法治政府建设方面,我们的审批制度改革在2013年度广东省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评估考核中得分排名全省第一,网上办事大厅已开通至镇一级,比省的要求提前了3年,同时还自加压力延伸至行政村一级,目前已进驻事项1195项,审批事项进驻率为100%。在法治社会建设方面,我们在探索推进基层协同共治、城乡治理网格化、自然村乡贤理事会等工作上,形成了有云浮特色的经验和做法,有力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在去年的广东省平安工作满意度考评中,我们排到了全省第二位。

今年,是我们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开局之年,我们按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广东省委十一届四中全会的部署安排,研究出台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以此进一步推动依法治市工作的深入开展,为云浮的科学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突出“四个重点”、营造“三大环境”。抓好四个重点,就是抓核心、抓根本、抓关键、抓基础。抓核心,就是抓住党对法治工作领导这个核心;抓根本,就是抓住体制机制创新这个根本,用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依法治市工作;抓关键,就是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的能力和水平;抓基础,就是抓住全民守法这个基础,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弘扬法治精神,形成法治风尚。营造三大环境,就是营造公正、廉洁、高效的法治政务环境,提高行政效率和人民满意度;营造公平、规范、有序的法治市场环境,优化营商条件,推动云浮科学发展;营造和谐、安定、文明的法治人文环境,进一步推进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和工作制度化、社会公共服务的便捷化、信访维稳工作法治化、以及法治宣传教育的常态化建设。

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0%用于民生

记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云浮近年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绩?

庞国梅:大力改善和保障民生,让人民群众过上更美好的生活,是云浮市委、市政府努力施政的方向所在。一直以来,我们坚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去年,全市民生类支出86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达70%。下来,我们将不折不扣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顺应人民群众期盼,继续办好民生实事,增进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共享更多改革发展成果。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提高教育医疗公共服务水平。计划用3年时间投资3.2亿完成中心城区学校“三迁三建四扩展”(三迁:搬迁三所学校;三建:建设三所小学;四扩展:扩展升级改造小学),切实解决城区优质学位紧缺问题。加快建设市人民医院二期工程、市妇幼保健院改扩建项目,做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五个一”设备配套。同时,我们还将与对口帮扶我们的佛山市实施两市教育、卫生专业人才千人互派计划,名校、名医院交流合作计划,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二是大力推进创业就业。实施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探索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更加紧密的联动机制,拓展创造就业机会。今年将计划新增城镇就业3000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8000人;组织开展劳动力技能(技术)晋升培训200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9000人以上。

三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巩固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确保全市各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8%以上;加大住房保障力度,计划全年改造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3420 户,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2105套(户);加强城乡养老等工作,在每个县(市、区)都建设1个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示范点。

四是加快推进生态建设。深入实施“千干扶千村”工程,加快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深入实施生态景观林、森林碳汇、森林进城围城和乡村绿化美化四大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全面实施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纵深推进农村饮水安全、污水垃圾处理等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不断改善人居生态环境,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活品质。

打造珠三角地区健康食品生产基地

记者:在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方面,云浮有哪些思路,如何实施?

庞国梅:云浮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市,近年来,我们以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为载体,积极探索“产业带动、土地流转、金融支撑、协同共治、生态文明村”五位一体的农村综合改革,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取得很好成果,培育发展了一大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组织达到 2400多個,去年销售收入达560多亿元,带动农户近28万户,户均参与产业化经营收入超万元。而且,通过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我们的蔬菜、水果等样品合格率均保持在98%以上。接下来,我们将充分利用我市的农业生态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突出质量安全特色,创建农业特色品牌,进一步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打造全国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示范基地和珠三角地区健康食品生产基地。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以创新现代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二是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为重点,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撑。大力推进农村普惠型金融体系建设,发挥“大金融”支持和服务“大农村”的功能作用,积极发展农民信用贷款,解决家庭农场一般投入大,资金不足的问题。重点抓好农业产业链金融,选择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贷款实施信用评级,配合“公司+理事会+农户”和“公司+现代家庭农场”等机制创新,给予龙头公司综合授信,分散用款,逐个家庭农场(或农户)用款。积极拓展我市现有的信用合作平台功能,利用征信中心征集的全市57万户信用评级农户的数据平台,在日常监管中对这些农户生产的农产品,如果检测出来发现有不良的,就列入黑名单,而对那些优秀的农户就给予绿色通道,依托信用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制度。

三是以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市为平台,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2012年,我们启动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市创建工作,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追溯、责任等体系建设,实现从田头到餐桌的无缝监管。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保障机制、企业(农户)自律机制、利益导向机制、社会共管机制等四大机制创新,指导各县(市、区)建立健全责任制度和监管制度,重点抓好县级农产品检测机构建设和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健全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将“三品一标”产品和“菜蓝子”基地100%列入监控范围,确保全市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农药残留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全省的平均水平以上。

编辑/余弘阳

个人履历

庞国梅,女,汉族,1967年10月生,广东湛江人,198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7月参加工作,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

1982.09--1985.07 遂溪师范学校学习;

1990.06--1993.10 共青团湛江市委副书记;

1993.10--1999.08 共青团湛江市委书记(1996.12--1997.12 挂任共青团中央青工部部长助理);

1999.08--2000.06 湛江市麻章区委副书记、副区长、代区长、区长;

2000.06--2002.12 共青团广东省委副书记、党组成员;

2002.12--2004.02 广东省总工会副主席、党组成员;

2004.02--2011.09 东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2011.09--2014.09 江门市委副书记、副市长、代市长、市长;

2014.09-- 云浮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上一篇:洗涤心灵的人生哲理个性签名下一篇:基层区域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实施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