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角》教学设

2024-09-06

《认识角》教学设(精选12篇)

1.《认识角》教学设 篇一

《认识角》教学反思

《认识角》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角的过程,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有大小,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学会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因此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经历找角、摸角、认角、做角、比角的过程,使他们深刻认识角。

找角是通过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物体角初步感知角,再让学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样的角,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为认识角的特点做铺垫;认角是通过练习辩一辩怎样才是一个角,帮助学生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比角是用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掌握了角的一些知识,在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其实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目的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并能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在处理的过程中感觉稍快了一点,应让学生来比较任意两个角的大小,引导学生用重叠的方法比(顶点和顶点重合,角的一条边和一条边重合,看另外一条边),可让同桌两人用此方法相互比较一下两人做出来的角的大小,效果可能更好一点。还让我体会很深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溶入学习中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更大的探索欲望。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并结合自己身边的生活知识学数学。

成功之处:

1、本节课,在认识角这个环节,我根据教学目标利用生活中常见的课本、红领巾等,让学生经历从生活情境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设计了找图片中的角、摸角、搭角、找生活中的角等活动将角抽象出来使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角,学生学习效果不错!2.在体验角的特征时,我安排了一个环节,让学生在三角尺上找出一个角,摸一摸它的顶点和它的边,让学生说感觉,通过摸角(触觉的参与)这一活动加深了学生对角的特征的理解.3、通过本节课我认识到在以后的教学中对教材的解读要更加充分,每节课要充分理解教材的意图,每节课都要充分看教学用书.要充分领会“大卡通”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不足之处:

本课设计虽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在教学实践中,我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调控,我应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等设计适合学生实际的问题加以引导。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整节课为达到认识角、感知角有大小,我安排了一系列活动,由于活动次数过多,导致时间不够充足,没能让孩子真正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活动效果不明显,课件的演示和老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真实体验。这就需要教师安排活动不能流于表象,要给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教师要树立培养学生能力的意识,在教学中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我也有困惑:首先,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确实有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它又不是一种十全十美的教学手段,同时也存在着局限性,怎样把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与其它传统手段有机结合并使之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其次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流于过场的倾向,怎样实现这一学习方式的优化及发挥其最大功用,这些问题仍值得不断探究和实践!

2.《认识角》教学设 篇二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4~66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物体上的角, 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 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

2.借助观察和操作, 引导学生认识到角有大小, 学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3.在认识角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增进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

教学难点

会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三角板、纸条、吸管、三角形纸、剪刀。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 今天我们的课堂上来了一位神秘的朋友, 你们看他是谁呀? (出示喜羊羊)

师:喜羊羊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礼物, 看 (三角板) , 它可是我们学习的好伙伴, 它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叫三角形呢?角究竟是怎样的图形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位新朋友———角。 (揭示课题:认识角)

评析:由学生喜欢的动画人物喜羊羊带来的礼物———三角板引出角, 自然、贴切, 较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有意注意。为下面情节的有效串联打下伏笔。

二、引导探究角

1.联系实际, 初步认识角。

(1) 师:角特别喜欢玩捉迷藏, 在喜羊羊带来的其他几样礼物中, 你能把角找出来吗?

生:剪刀的刀片上有角。 (随着学生的发言逐步地抽象出角。)

师:同学们的眼睛真亮啊, 把藏在物体里的角都找出来了。

(2) 给这些物体上的角脱去美丽的外衣, 就变成了我们数学上的角。

评析:引导学生找物体上的角, 并借用媒体突出这些角, 继而隐去实物, 抽象出角。从具像的物体中抽象出数学图形, 这是概念教学中的重要一环, 教师处理得相当自然。

2.介绍角的组成。

(1) 仔细观察这几个角, 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 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师:拿出三角板找出其中一个角, (师带领学生一起摸一摸角的顶点) 问:有什么感觉? (尖尖的) 这尖尖的地方我们叫它角的“顶点” (多媒体出示“顶点”) 。

师: (再跟学生一起摸一摸角的两条边) 有什么感觉? (直直的) 直直的地方我们叫它“边” (多媒体出示两条“边”) 。

问:那么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呢?

让学生分别指出三角板的第一、第二、第三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小结:一个完整的角都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评析:在引导学生认识了角的各部分名称之后, 让学生再指认刚才从实物中抽象出的各个角的顶点、边与角, 一方面巩固刚才的学习成果, 另一方面通过对变式后的角的辨认, 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正确印象。

3.指导画角。

(1) 让我们一起来画一个角。

师介绍:先画一个点作为它的顶点, 再从这点开始画两条直直的线作它的两条边, 这两条边所夹的部分就是角, 用一个小弧线来表示。 (板书: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2) 学生画角, 并向同学介绍角各部分的组成。

(3) 辨一辨。

师:看大家画得这么起劲, 喜羊羊的好朋友美羊羊来了, 她也画了几个角, 你们看看她画的对吗?先自己想一想, 再把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4) 数一数。

真是一群善于观察的孩子, 喜羊羊可喜欢大家了, 他还邀请我们到他家去作客呢!走到门口喜羊羊又遇到难题了, 开门的密码忘了, 门打不开, 怎么办?你们愿意帮它找密码吗? (多媒体出示喜羊羊的家)

师:只要你们能正确找出下面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就能知道密码了。

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出每个图形中角的个数。 (想想做做2)

评析:这组题是教材中的, 最好先让学生在课本上数一数, 填一填, 再组织评析。这也符合我们倡导的“先练后评”的教学理念, 而且学生的交流过程建立在自身独立探究的基础之上, 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齐答。

4.做角。

师:同学们, 大声地说出密码, 门就会开了。哈哈, 门打开了, 咦, 桌子上放了一封信, 里面写的是什么内容呢?

(展示信纸内容:小朋友, 你们好!刚才你们认识了角, 现在我为大家准备了吸管、小棒、彩色纸条、圆片等材料, 请你任选你喜欢的材料做角, 看哪个小朋友做的角多。加油吧!)

让学生各自选用吸管、小棒、彩色纸条等物品做一个角。

学生上台演示自己的作品。 (说说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评析: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不同材质的操作材料, 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中感受做角的乐趣, 也为后面比角准备了操作的资源。这一环节的教学可以做得更精细点:课前要准备好展台, 在学生做角的环节, 可以先收集一些学生都能做的角, 利用展台呈现出来, 再让学生上来展示自己创造的与众不同的角, 这样不仅层次更清楚, 而且通过这种分层展示使更多的学生在观察与交流中收获更多的东西。

5.比角。

(1) 师:这位同学做的角真有趣, 还可以活动呢, 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活动角。我这儿有一个角, 比一比谁的角大、你能让你的角比我大吗?想一想:什么情况下角会变大, 什么情况下角会变小?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2) 师:平时我们在哪里可以看到像这样大小不断变化着的角呢? (扇子、剪刀、钟面……)

(3) 正当我们玩得开心的时候, 喜羊羊和灰太狼吵起来了。他俩都说自己画的角大, 你们觉得呢?想个办法帮他们比一比吧。哦, 原来他俩画的角一样大, (师示范剪活动角, 两条边所夹的角有没有变化) 看来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评析:这个环节最好作以下调整。先玩角, 利用刚才做的活动角, 根据老师的指令变大、再变大, 变小、再变小, 再说说你在哪儿看到过这种大小可以不断变化的角, 然后师生比角, 感受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最后解决喜羊羊和灰太狼的问题。

三、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你们真有办法, 帮喜羊羊和灰太狼解决了矛盾。他俩还给我们留了道题呢, 你们有信心试一试吗?一个三角形沿一条直线剪掉一个角后还剩几个角?

评析:这里可以设计成小组合作活动, 让学生以二人或四人一组讨论完成。在交流时先呈现剪成四个角的, 为了表达时的相对准确, 最好能指着图形来解说, 并同步画出四个角, 再呈现剪成三个角的。当然, 这儿的交流还是让学生来介绍为好。

四、总结全课

喜羊羊:今天和小朋友一起学本领可真开心啊, 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谢谢大家。同学们, 你们是最棒的!

师:小朋友们, 你们开心吗?说说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师:小朋友们的收获真不少, 为我们的收获庆贺一下吧!在我们的这个胜利的手势中也隐藏着一个角, 你找到了吗?角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回家以后, 指一指家中的角, 并说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好吗?

总评:

1.充满童趣。整节课以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喜羊羊来串联, 由喜羊羊带来的礼物引入, 由美羊羊画的角加以辨别, 以到喜羊羊家作客引出数角, 以帮喜羊羊与灰太狼解决矛盾引出比角。在学习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 还渗透了助人为乐的品德教育。

2.体验充分。不管是前面的引入与思辨, 还是后面的创造角, 教者都给学生准备了充分的体验材料。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创造角的环节, 教者没有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 让一人只做一个角, 而是给每个学生都提供了一组材料, 有吸管折角、小棒拼角、彩条订角 (用图钉把两根彩条订成一个角) 和圆纸折角等, 虽说时间用得要比小组合作多了点, 但多种素材的呈现, 无疑让学生在动手中获得了更多的感性认识。

3.关注细节。这节课有不少环节做得相当精细。比如, 在教师示范画角时, 提醒学生要注意观察, 并请学生说说画角的过程, 然后再让学生自主画角。

3.《认识角》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直观认识平面图形中的角。

2.直观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认识角的符号,比较角的大小。

重点难点:认识角和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具准备:课件、圆形纸片、硬纸条、图钉、绳子、小棒、信封。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展示了一把剪刀、一个钟面、一条红领巾,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并让学生初步认识角。

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让他们能够更进一步地认识角、了解角,教材又设计了“摆一摆”“认一认”“指一指”等几个小活动。

设计理念和教学方式:

该教学活动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组织教学。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设计精巧的课件创设故事情景,将全课各环节自然衔接起来。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们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自主探索、独立尝试、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初步感知

师:同学们,数学王国的朋友们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他们还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道有趣的题目。(多媒体课件出示:长方形、圆、三角形、正方形这四个图形小精灵依次在美妙的音乐声中走出来。课件配音:同学们,我们都藏在你们小组中的信封里,小组合作,先找到我们,再把我们分成两组。)

师:谁来说说你们组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师:点击相应的图形,把课件中的图形小精灵分成两组。(课件配音:同学们,角也是我们数学王国中的一名重要成员,你们愿意来认识它吗?)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认识角)

二、实践探究,认识角

1.联系生活实际,抽象出角

课件显示:剪刀、钟面、红领巾。

(1)谈话:它们都是角的好朋友,你能找出它们身上的角吗?

(2)在课件上把这些物体的其他部分隐去,留下角的轮廓,你们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跟小组同学说一说。

(3)请你们再回忆一下,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藏着角呢?

2.折角,并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同学们真是太棒了,找到了这么多角。现在看桌子上的圆形纸片,它上面有角吗?你能想办法利用这张纸片来创造一些角吗?

(1)学生动手创造角。

(2)请拿起你自己创造的角,先用手比划一下角的样子,然后再摸一摸,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3)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把这个角尖尖的地方往手心一摁,再拿开,看一看,留下了什么?

师:对,这个点就是角的顶点。(课件出示顶点)

师: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这个角的边。(课件出示边)

请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有几条边?

3.在游戏中判断角

同学们,现在让我们擦亮自己的慧眼,来辨一辨“真假孙悟空”。(多媒体课件出示:画面加相应的配音)

(师点击其中的一个孙悟空图形,出现上面的一个图形,如果是角,师点击该图形,就出现孙悟空,如果不是角,就会出现猪八戒、二郎神、白骨精。)

4.认识角的标记,并标出图形中的角

(1)同学们,为了更清楚地表示各个角,我们还可以给角标上标记,怎样做呢?听智慧老人来告诉大家。(课件出示:画面加配音)闪动角的相关部分,出示角的标记,智慧老人讲解,小朋友,仔细看!这是表示角的符号。同时,为了区分不同的角,我们通常在这个符号的后面注明一个数字或字母。例如,我们在这个角符号的后面再加注数字1,我们就可以把它记作∠1,就读作角1。

(2)课件出示书P67的五个图形,学生用智慧老人告诉的方法,把图形中的角标出来。

(3)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的作品。

三、实践操作,巩固知识

1.做活动角

师:同学们刚才的表现可真出色呀!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下面我们动手来做一个角。每人从学具袋里拿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图钉,用它们来做一个角。做好的玩一玩,看看这个角有什么神奇的地方。

2.变大变小游戏

师:好,现在我们就来玩一玩这个角:把你的角变大,变大,再变大;把你的角变小,变小,再变小。

师:哪个同学来说说,你是怎样把你的角变大变小的?

(在学生描述的时候,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角的两边张开得大,角就大;角的两边张开得小,角就小。)

3.比一比

(1)课件出示下面两组角,哪个大?你是怎么知道的?

(2)学生说,师用课件直观演示:用重叠法把两个角的顶点对齐,一条边也对齐,比一比哪个角大。

(3)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四、拓展延伸,回归生活

1.欣赏-发现美

师:同学们,角不仅在数学中被应用,在生活中也被广泛应用。设计师们利用美丽的角,设计出了令人震撼的奥运会体育场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它们的奇妙和美丽吧!(课件演示)

2.小小魔术师(创造角)

(1)这是一根绳子。看,上面一个角也没有,谁能用它变出角?把你变出的角举起来让大家欣赏欣赏。同桌可以互相合作,比一比,看谁变的角多?

(2)下面还有更难的一关,你们敢挑战吗?请你用三根小棒变出一个角、两个角、三个角、更多的角……

五、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对角的知识还有什么疑问?

4.认识角教学感悟 篇四

这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这节课是从图形到角的活动中学习新知识,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习更深的几何知识奠定基础。

在教学时,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好的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师只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去猜想、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满堂灌”!要做到这个方面,在课堂上,必须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还给学生一片天空。

本节课的内容教材是按照“先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并辨认图形—再做角并认识角的大小—最后体会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这个思路分层次组织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

学生对于角并不陌生,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经验,但对于角的认识并不规范,本节课的知识是从学生的生活中引发出来的,又让学生动手操作,所以本节课学生的兴趣会很高,对于比较角的大小,学生会比较,但总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学生心理明白,但并不一定会用语言表述,所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规范教学来真正认识角。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从而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如课前多创设一此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亲切感,同时在课堂上多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如今的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灌输知识,填鸭式的教学已经被淘汰。现在的教学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起着一个引导的作用,所以我们教师更多的应该是提出一些有效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去思考、探索、合作、发现,从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倾听能力、合作能力,这样的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综合能力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认识图形,让孩子自己去操作观察,效果会比老师讲解好很多。

5.认识角教学反思 篇五

可是,课堂上,任凭我声嘶力竭地讲授着,孩子们依然是如同一盘散沙。课后,细细思量这节课失败的原因,事后再学《新课标》,融会贯通,受益匪浅。

1、教学目标的确定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因为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位置,它决定着教学策略、教学行为,不仅是教学出发点而且还是教学归属,同时还是教学评价的依据。当你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首先要确定你要追求什么样是教学结果,希望学生获得怎样的知识、能力和态度。

2、细节决定成败

《阳光课堂》上的K,把第二笔左斜右斜分解成了2个笔画,而在学生做作业之前,我并没有发现,也就没有及时纠正,结果孩子们在书写K时,本来是2个笔画,很多学生照着示例写成了3个笔画。这个小细节我没有注意,导致很多学生对我的讲解都有质疑,这都是我的疏忽,以后在布置作业之前一定自己先做一遍,可以发现问题,同时可以选择更适合学生进度的题型!

3、预设促进生成

6.《认识角》教学反思 篇六

课堂上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活而不乱”,教师要掌握好“度”,适时“放”、适时“收”,不能一味地“放”。教学环节的次序不能颠倒,否则不能达到欲期效果。

本节课,按照“摆角、拼角一一演角--折角-一观察感受角--画角-一角名称”的顺序使学生对角的认识步步深化,效果较好。一节课,至少要有一处创新,否则会听之无味。

不足:总有一部分学生误将角画成三角形。如果在拼摆的活动中加一项:用四根小棒可以摆出什么图形?三根呢?(三角形)两根呢?(什么也不能摆)教师可指出:这样摆成的图形叫-一角。这样,学生的印象可能更深一些,不至于出现这样的错误吧。

7.《认识角》教学设 篇七

一、实例入手, 适时引入“角”的概念

以往, 在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概念之前, 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环节。

教师: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认识一个朋友, 跟老师去找找吧! (呈现图片中的角:钟面上时针和分针夹成的角;窗户上的横木条和竖木条夹成的角;剪刀张开的两个刀刃夹成的角;三角板的两条边组成的角) 新朋友就在这些物体表面。这些新朋友离开了具体物体出现在我们面前, 你们知道它们叫什么吗?

学生:角。

教师:对, 就是“角”。今天这节数学课我们一起认识“角”……

在这一导入环节, 教师希望把数学与生活相联系, 最终脱离实物抽象出“角”的概念。其实, 这种方式使学生难以真正“抽象”出“角”的概念。

重新思考后, 我调整了导入环节, 旨在通过少量实例, 突出强调“角”的概念。

教师:说到“角”, 同学们肯定不陌生。今天这堂课, 老师要带领大家认识“角”的概念。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标准的“角”)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老师画“角”的动作。

学生 (通过讨论和交流) :先画一个点, 再从该点出发画出一条直直的线;还从这个点出发, 再画出另一条直直的线。

在这一导入环节, 教师通过具体、直观的实例, 为学生搭建感性经验和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 最终让学生建立“角”的概念。数学概念的本质是抽象的,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应在适当阶段尽早脱离具体、直观的实例,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

二、“正例”与“反例”互补, 突破教学重、难点

“变异理论”认为, 概念学习在本质上是对概念属性的辨认, 而例子则是概念属性的具体化和形象化, 对概念的学习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例子包括“正例”和“反例”两种。由于过去对“角”的教学缺乏足够重视, 仅仅满足于简单生活实例的应用, 后来, 学生在对“角”的理解出现错误时, 我开始认真反思。最终, 我发现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没有在课堂上真正经历严格、严谨和严密的建立概念的过程。根据“变异理论”, 要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清晰、牢固和深刻的概念, 就需要有目的、有选择地使用“正例”“非标准正例”和“反例”。于是, 我在教学设计中拓展了相关的教学内容, 具体包括两点。

1. 在判断中进一步认识“角”

以前, 我习惯在黑板上画一个作为“正例”的“角”让学生观察, 学生能凭直觉判断出这是角, 但对于“角”这一概念的本质属性缺乏深刻的理解。后来, 我增加了“非标准正例”与“反例”,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并深入思考。

如图所示, 图1、图2和图6是“正例”, 图3、图4和图5是反例。

在教学中, 例子学习是学生掌握复杂、抽象概念的关键。通过逐一仔细地观察、辨认和比较例子, 学生在思考中抓住了角的本质:两条直直的边一头挨在一起形成顶点才是角;角与边的长短、方向无关。

2. 在比较中理解“角”的大小

在教学中, 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 (做活动角) , 使学生感悟“角”有大小, 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角”的两边张口越大, “角”越大;“角”的两边张口越小, “角”越小。在实际操作中, 学生自然发现这一规律。为了防止学生在“张口”这个关键点犯错, 我增加了两组易使学生出现判断错误的例子, 以强化学生对“张口”这一关键属性的辨识和比较, 使学生真正掌握教学内容, 最终突破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如图所示, 在图7、图8中, 小的角两条边线长, 大的角两条边线短。直观地看, 直线末端的张口几乎相等。对这样的角, 学生容易迷惑, 认为两个角一样大。通过教师的引导, 学生注意到张口的大小不应通过边线的末端进行判断, 而要看顶点处。在图9、图10中, 两个角的大小相同, 但因为图9中角的边线短, 图10中角的边线长, 所以图10中角末端的张口明显地要比图9中角末端的张口大。于是, 学生会误判图10中的角更大。

根据“变异理论”, 不能孤立地理解任何事物, 而应凭借事物在相互联系中存在相似性和差异性认识事物的特征。因此, “知识迁移”是差异性和共同性作用的结果。在图7、图8和图9、图10中, 突出了两个角之间的相同与不同, 排除了角的非本质属性 (边的长短与角的大小无关) , 强化了角的本质属性 (“角”的大小是由顶点处“张口”的大小决定) 。

三、课后反思, “变异理论”促我进步

当前课堂教学中知识教学被“虚化”的现象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问题。知识的“虚化”直接表现为概念教学被淡化, 即将科学、严谨的概念“矮化”为生活中的直接经验, 严重降低了教学的质量。根据“变异理论”, 学习概念即审辨概念的相关属性。只有学生体验了属性之间变与不变的特定类型, 才能更好地审辨概念的相关属性, 最终掌握概念。可见, “变异理论”为我们理解“正例”和“反例”在概念学习中的作用提供了独特视角, 使我们不仅知道什么样的“正例”和“反例”有利于学生的概念学习, 更知道为什么这样的“正例”和“反例”有利于学生的概念学习。

8.《认识角》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八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第四册67页—68页。本单元包括认识角、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以及欣赏设计等内容,是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空间想象力的主要内容之一。《认识角》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组织学生开展操作活动。通过看一看、找一找、摸一摸、拉一拉、比一比,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自主探索角的特征,使学生对角有一个直观的、整体的把握。本课时容量较大,难度也不小,因此,灵活运用多媒体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优越性和高效性,是有效突破本课重点、难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

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部分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设计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活动,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经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去认识角,发现角。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

教学设想:

新课导入阶段,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少先队队歌》,创设形象生动、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新知探索阶段,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信息技术,组织了“找角活动”——找出生活中见过的角、 看生活中的角,帮助学生正确建立数学平面图形——角的概念。通过开展找一找、摸一摸、画一画、拉一拉,比一比等动手操作活动,加深学生对角的特征的认识,并充分理解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创新思维。

过程与方法: 通过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拉一拉、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的认识角,感受角的大小,同时初步认识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

教学重点:认识角各部分名称,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难点 理解角的大小与角的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角尺、活动角(折尺)。

学具准备:活动角、三角尺。

9.《认识角》教学案例 篇九

黑龙江省黑河市实验小学

关海龙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68—71页。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让学生经历做角,比较角的大小等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体会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3、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和学会做角。教学难点: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扇子、剪刀、装有小棒、吸管、毛线、硬纸条、图钉、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彩纸等材料的小筐若干个、每人一副三角板。教学过程:

一、设问激趣,导入新课

出示红领巾,提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它是什么形状的?你知道人们为什么称它为三角形吗?(因为它有3个角),你能上来指一指吗?

师示范指角,学生一起用手比划。揭示课题:认识角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熟悉的物体,将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之上,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

二、自主探索,感悟新知。

(一)认识角。

1、课件出示例1的主题图。

师:看!明明和芳芳带来了哪些物品?

它们的面上都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平面图形“角”,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2、自主合作找角。

每人选一样物品,在小组中互相指一指,说一说它们的角在哪里

指名上台依次找出剪刀、三角形纸板、钟面上的角。

3、抽象出“角”。谈话:如果把这些角从物体上请下来画在纸上会是什么样呢?(课件出示角的抽象过程)

4、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

谈话:同学们你们想摸一摸角吗?拿出三角板,任选一个角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指出:尖尖的部分是角的顶点,从顶点起两条直直的平平的线是角的两条边。(课件演示顶点、边)

提问: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板书: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指名另两个抽象出来的角的顶点和边。

同桌互相指一指实物(五角星、纸工袋、三角尺、正方形纸)中的任一个角的顶点和边。【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实物上找角,在学生大量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逐步摆脱实物,抓住角的本质属性,抽象出角的图形,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特点,体现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5、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2题。(2)找身边的角。

谈话:角其实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在我们的周围无处不在,下面请你们在教室里找一找,找到了就用你的贴画贴上去,看谁在2分钟内找的多。(音乐起,学生找角)

(3)找生活中的角。

课件出示校园中的几组照片和生活中的几组照片,让学生找找看。

【设计意图】通过找角,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知识来源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有利于深化对角的初步感知。

(二)动手做角

1、分小组用提供的教材做角。

2、汇报,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按照皮亚杰的观点,空间观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间观念,必须有动手做的过程,这个做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尝试、想像、推理、验证、反思的过程,只有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逐步加深对角的本质的认识。老师组织展示,给学生创设充分表现自已的环境,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肯定自我,倾听他人意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交往中学生认识到做角的方法是多种多样,初步了解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三)感悟角有大小。

1、谈话:我觉得有的小朋友做的角真神奇(出示活动角)可以活动,我们就叫它活动角。观察:活动角的两边张开,角有什么变化?两边张开的小一些,角有什么变化?

2、你在哪里见过这样大小可以变化的角?

3、演示扇子、剪刀,感知角的大小变化。

4、小结:角是有大小的(板书)。提问: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呢?

5、玩活动角的游戏。

(1)师任意拉一个角,让学生拉一个更大的角,再拉一个比它小的角。小结:大小明显的角,我们可以用眼看出。

(2)大小不明显的角,我们怎样比较呢?(引导学生说出重叠法)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电脑动画,使两个角形象直观地移动和重合,让学生清楚地看出两个角的关系,效果明显,同时为下面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教师把教具演示和学具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促进了对角的认识,突出“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学的轻松,学的愉快!

(四)比较角的大小。

1、转变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两根针就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课件演示,呈现例2图)

2、课件只保留二、四两个钟面。

谈话:这两个钟面上的这两个角,你能一眼看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吗?

3、师:你能验证吗?小组讨论,怎样比较角的大小?

各小组汇报(用数格法、用薄纸描摹重叠法、用活动角做比较工具等)

【设计意图】这样的开放性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意识,通过组织交流,使学生得到了不同发展,在交流中拓宽了知识,发展了数学思考,真正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过程”的教学理念。

三、拓展练习,巩固新知。

1、2、做想想做做第3、5题。

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个新朋友?你有什么收获。

五、观看课件,感受角的神奇(各种角在生活中的神奇作用)【设计意图】再一次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丰富了学生视野,获取了更多的知识,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其学好数学的信心。

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反思这节课,我觉得有以下三点体会:

一、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红领巾引入,将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上,从生活中引入,逐步确立“角”的表象,然后让学生回到生活的现实场景(教室、校园、社会生活)中去找出更多的角,从而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合理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本节课教师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摸一摸、找一找、做一做,让多种感官合作来初步认识角,建立“角”的表象。在初步认识“角”之后,让学生通过拉一拉“活动角”进一步理解角是有大小的。通过亲自操作,学生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

三、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师的教学充满形象、声音、色彩,就能为儿童多种感官所接受,我们就能使讲授的知识为儿童所接受。本节课教师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演示去除实物中角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取角的本质属性,引出角的图形,帮助建立角的表象,向学生动态的演示“形物”的分离,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10.《认识角》教学设计 篇十

教案背景:

本课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围绕“认识角”这一课题,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初步建立角的概念,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并借助于图文资料、视频展示,使学生在对角神奇力量的惊叹中,拓展加深对角的认识,领略数学的魅力。教学课题:

苏教版小学教学第四册第64-66页《认识角》 教材分析:

本课旨在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掌握知识,要求教师依据新课程理念,借助互联网资源,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有效整合中,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进入实质性的、体验性的学习进程,让学生自己多实践、多操作、多交流,在此基础上去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教学方法:

1.借助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角的直观认识。

教材中张开的剪刀、五角星、三角形纸片、钟面上时针与分针形成的夹角等,都是编者精心选择的,都符合数学概念角的本质特征。因此,该以教材为本。借助互联网资源,搜索出相应图片,并及时从物体上抽象出角的平面图形,明确指出:角是图形,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边是直的。

2.采取有效措施突破角的大小认识上的难点。

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折纸、制角、比较角的大小等过程中,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在找角的过程中,借助课件的突出展示,要及时帮助学生明确数学概念与日常生活概念的区别;在做角的过程中,要通过及时的交流,让学生指一指做出的角,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错误。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 我们先来玩一个拼图游戏:

A拿出四根一样的火柴棒,试试看你能围成什么图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B拿下掉一根,你能围成什么图形?

C再拿掉一根,你还能围成图形吗?(学生把两头接在一起)

你知道它的名字吗?它也是一种图形,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角。(板书)设计思路:

低年级学生以无意注意占优势,由一个相关的游戏或活动导入新课,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本课以游戏引入,贯穿平面图形的复习,并渗透发展封闭图形与发散图形的数学思维。

二、探究新知

1、指角

看,这是我们每天佩带的――红领巾,它有几个角? 请一位小朋友上来指给大家看 学生指角。(指了角那一点)

师:哦,我明白了,角是这个样子的。学生着急了,争抢着反对.师:你们刚才指的就是这一点啊,想想办法,怎样把你们想的角完整的表示出来?

同位商量。学生用手比划。师板书画角。生指出其余两个角。设计思路: 学生指角时通常只指顶点,不指边。常犯的错误是忽略两条边,或指成“撇折”。画角时也会画成“撇折”,导致对角的概念模糊。

教师指角时,注意先指顶点,接着从顶点开始沿射线方向指两条边,最后画弧线。

2、找角

角可真调皮,都藏到物体里去了,瞧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多媒体出示: 钟面 三角尺(1)钟面:

钟面上的角,藏在哪儿呢?谁来指? 学生找角,用手指出来。

提问:钟面里的角是由什么组成的?(2)三角尺:

三角尺上的角,藏在哪儿呢?和你的同桌互相指指看。指名到大屏幕前指角。

师:生活中的角都穿着美丽的衣服,现在我们把它们漂亮的衣服拿掉,就变成了数学中的角。(电脑演示:从图形中抽象出角)这就是我们数学中的角。设计思路:

从生活中的角出发,抽象出数学中的角。这里借助电脑演示,比单纯用手指三角尺讲解的效果好得多,更利于学生区别数学中的角和生活中的角。

3、认识角的名称

观察一下,这些数学中的角,有什么特点?想一想,先在心里!――停顿 咱们再来感觉一下!

拿出咱们的三角尺,找到一个角,向手掌心刺一刺,有什么感觉?这些尖尖的,直直的,平的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呢,它们都躲在数学书里,打开书第68页。

学生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设计思路: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学生调动了生活经验,充分的运用感觉知觉,饶有趣味的自我建构了角的概念,这个概念虽然可能还不够完整,但是在孩子们的心里,应该是一种非常清晰的几何图形。

4、找生活中的角

师:是啊,角就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那你能找找看吗? 学生汇报。

师:只要你细心观察,你就会发现角就在我们身边,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设计思路:

数学中的角和生活中的角有所不同,比如桌子边角,顶点通常是椭圆包角的,这是生活中的角,不是数学中抽象出来的角。但根据具体学情区别对待,若无一学生举出这类特殊例子,教师则不需提出区分,以防止学生混淆。

三、实践活动

咱们找到了这么多角,你想不想自己创造一个角?我们准备了丰富的材料,找出材料里藏着的所有的角,跟你的同桌互相指指顶点和边分别在哪儿。

并且运用这些材料,自己试着做一个新的角。比比看哪个小组想的方法多,能做出各种不同的角。(放音乐)

平时在哪里看到过像这样大小可以变化着的角呢?咱们再来比一比钟面上角的大小吧。(课件出示例3)

师:你能很快看出哪个钟面上的角最大,哪个钟面上的角最小吗?是怎么看出来的? 设计思路:

在实际教学中,激发学生自愿参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角的各部分的认识,并且在实践中发现角是有大小的,解决了“比较角的大小”这一难点,成功发现角叉开得越大,这个角越大。

四、尝试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

五、角的风采

小朋友们真厉害!那咱们现在来轻松一下,一起去领略角的风采吧!(多媒体演示)

1.世界各地的建筑物,因为角的存在而增色不少。这是中国的园林、景观。这是咱们身边的角。

2.角的大小变化,还会产生神奇的力量呢!

A自御车:笨重的货物利用角度的变化就可以轻松地御掉了。B指甲刀:在角的变大变小中,我们的小手更卫生了。

C伸缩门:利用角度的变化为我们节省了多少空间啊!D花剪刀:在角度的变化中,我们的校园更漂亮了。

角里面的秘密可多了,等着你们去发现呢!课后你可以查查资料,或去问问爸爸妈妈,去了解更多的关于角的知识,好吗? 设计思路:

从世界各地的建筑物中的角,到中国园林景观中的角,再到身边的角,渗透美育。然后从角的大小变化入手,领略数学的魅力和科学知识的神奇。使学生在对角神奇力量的惊叹中,拓展加深对角的认识。教学反思: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数学课堂教学上,教师应给学生留下一片空间来,让学生质疑问难、暴露自我,以取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在《认识角》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观察,让学生触摸,让学生动手、去口、动脑。充分利用互联网中的教学资源,借助多媒体营造的生动、鲜活的课堂气氛之下,让学生经历从生活中的角到数学中的角的探索过程,自主操作,发现总结,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1.认识“角”,触摸几何的奥秘 篇十一

郑毓信教授在总结数学课程改革的时候提到,课程改革应该“放慢节奏,认真总结”,要促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帮助学生正视各种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数学课程标准》在“图形和几何”领域提出了要增强学生对几何直观认知的培养,并明确了要注重并演绎推理。在进行“角”的教学的时候要指导学生认知几何概念,并从中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

一、观察生活,直观具体

专家周东明提出数学有抽象性、严密性和应用广泛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在小学数学中表现是十分充分的,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各种几何图形,让他们自己尝试抽象出相关概念,并培养他们养成几何直观能力,这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在开始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遮住了中间部分的三角形、正方形和五角星等图形,并让学生尝试说一下这些图形都是什么图形,随后将遮住的部分显露出来,让学生认识一下将要学习的角的形象。随后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现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足球球门的边角处、书本的边角处、水管拐弯的地方等,让学生尝试从这些图片中找到角在哪里,这样可以有助于学生抽象出角的概念。随着学生渐渐建立起对角的直观认识,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思考并说出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还有什么物品是带有角的。从具体观察到想象,学生可以从这个过程中逐步抽象出角的概念,并了解角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图形,和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多和学生进行交流,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抽象出几何概念,这有助于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几何观念,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

二、讨论辨析,深化思维

范希尔将人们的几何思维水平分成直观水平和描述水平等若干部分,教师在进行角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和辨析来深化对角的认识,从直观水平上升到描述水平,通过对角性质的认识来了解“角”的概念。

在介绍角的特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相互讨论,深化思维,例如可以让学生尝试用三根小棒摆放成三角形的样子,然后随意取走一根小木棒,组成角的概念,让学生理解三角形和角在概念上有什么不同之处。随后可以让学生尝试摸摸三角尺的角,说说有什么感觉,并从中抽象出角的顶点和边的概念。然后给学生展示若干图形,其中有标准的角,也有的一条边呈现弧线,有的两条边并不交汇成顶点,让学生尝试进行讨论,说一下这些图形之中有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这么认为。最后还可以让学生讨论在三角形、五边形、扇形和圆形中,有哪一个图形是含有角最多的图形。在这一系列讨论中,学生对于角的概念可以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在相互讨论中辨析各种几何概念有助于学生培养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只有不断思考才能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同时不断讨论和辨析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感到几何学习充满了乐趣。

三、尝试绘制,手脑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增强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对于空间图形的科学语言表达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是学生学好更为复杂的几何知识的基础。要让学生做到这一点的话,可以让他们尝试手脑结合,绘制“角”,通过动手操作来灵活运用学到的几何知识。

尝试绘制角也是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观察示范之后自己总结出画角的关键步骤,如先画顶点,然后从顶点出发分别画两条直线等。在学生尝试画角之后,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将自己画的角剪下来,然后重叠在一起进行比较,说一下不同的角哪一个大,哪一个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如何学习比较角的大小,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并启发他们注意两个角顶点和其中一条边的重合对于对比两个角的大小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对比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尝试讨论,角的大小和两条边的长度是否有关系,如果没有关系的话,又有什么决定了角的大小。在动手尝试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角的认识更为深刻了。

皮亚杰提出学生关于空间观念的认知是从渐进的动手活动中形成的,学生的理解来自于他们的具体活动,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尝试动手绘制角等几何图形正是促进学生手脑结合的好方法,能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更好地构建空间几何模型。

在进行“角的初步认识”的学习中,教师要用不断螺旋上升,由易到难的方法来进行教授,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感到几何学习具有连贯性且生动有趣,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推理能力,这种教学方法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教材处理宜朴素自然、平易近人——关于小学数学教材里“角的认识”[J].小学教学:数学版,2015(7).

[2]蒋银花.小学数学预习作用浅析——试以《角的度量》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2(2).

12.《认识角》教学设 篇十二

一、在“认识角”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联合生活实际, 活跃学生思维

在小学数学苏教版的“认识角”课程中, 可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建筑物, 在课堂上引入角这一概念, 如教师向学生介绍, 房间墙角就是直角, 而屋顶屋檐形成的则是一个锐角或者钝角, 同时借助教学工具, 在黑板上先定点, 再画直线,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同时, 向学生介绍, 如果构成墙角的两条直线不直的话, 那么房子可能会倒塌, 让学生强化数学中的角和实际建筑物的联系.还可以通过粉笔盒的棱角、黑板棱角以及教室中的桌椅等联系起来进行介绍.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了解, 并将其应用到生活现象的解释中.

二、在“认识角”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 活跃学生思维

很多小学教师都认为教学中, 只要学生点头明白, 就说明学生已经充分掌握知识了,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在教学中, 学生反应的速度不一, 理解能力不同, 对于一切问题, 都应该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 尤其是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 更应考虑这一点, 因为教师的问题具有不可预测性, 且学生也没做好充足的准备, 如果急于让学生回答, 学生可能会由于紧张而无法正常发挥, 正常思考.例如, 在认识角这一教学中, 如果教师问学生, 随着构成角的两条直线的变粗, 角会不会也变大, 由于小学生很多是应用自身的感观行为来对事物进行判断的, 一时之间无法立刻将这种思维转化到理性分析的层面, 因此, 教师应根据问题的难度以及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适当预留更多的时间给他们思考, 并在这个过程中, 给予一定的引导.

三、在“认识角”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思维交流活动, 活跃学生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 思维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其对于提高学生数学认知能力具有很大作用, 我国目前的小学数学教育, 应改变单向交流的特点, 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在思维交流中, 提升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交流的能力.在数学课堂中进行思维交流有很多方式.可以采用辩论的形式或者小组讨论形式等.但是更多的是以第二种为主, 在小组讨论中, 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 相互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启发的氛围, 从而可以加深对知识的巩固.由于教育中的主体是学生, 因此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 给一道问题之后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和推理, 如果一直处于教师的监视之下, 学生反而无法发挥那种独立思考的乐趣, 因此, 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 让其自由发挥, 活跃思维.如果有的学生对于一些数学题目不理解, 可以请教教师, 但是教师不宜直接给予学生答案, 而是应该共同进行思考, 为学生创造一种解决问题的氛围, 并在这种氛围中, 以自身的思维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思考, 交流自己所想到的解法, 这种思维交流方式具有较高的自由性, 且较为随和, 不受约束, 很像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谈心, 这样子可以更直接地从教师那里获取问题的信息以及解题的思路, 从而提高了小学生思维交流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 思维交流有一个基础, 就在于奉献和流通思维, 从而获取更多不一样的思维, 来丰富自身的思维模式.在思维交流的过程中, 学生之间形成一种互动, 可以共同探讨, 共同分享, 在吸收思维的过程中受到其他思维方式的刺激, 从而锻炼了大脑的思考能力.

四、在“认识角”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活跃学生思维

为了更好地实现小学数学课堂的思维交流,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首要途径.因此教师应将小学“认识角”数学问题和各种有趣的现象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兴趣, 或者提出一定的问题, 让学生积极进行探索和发现规律, 在探索过程中, 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也间接培养了其创新思维.第二, 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发散思维.在创新思维中, 发散思维是重要的一部分, 其培养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 加强和学生的交流, 突破传统数学教学的固定模式, 例如, 在“认识角”的教学中, 尽量不局限于单一答案中, 而是允许学生提出多种答案, 只要有合理之处, 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而后再给予一定的指导, 这样能够提高学生思维交流的积极性.第三, 应该在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随着课程的不断改革和具体课堂的多次实践, 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 这种理念越来越受到教师及众多家长的支持和认可,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学生的地位被肯定, 能够最大程度唤醒学生对求知的热情和兴趣, 从而使得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态度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为其在学习过程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基础, 也有利于其数学知识的掌握.但这种方法也被部分教师曲解, 过分强调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 从而逐渐淡化教师对课程教学的引领作用, 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随着我国课改的深入, 创新的思维和模式越来越重要, 因此, 在该时代背景下, 应该加强对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小学生正处于一个转型期, 不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且对知识的吸收也比较快.因此, 为了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 可以从结合实际、预留思考空间和思维交流活动、思维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来进行.

参考文献

[1]邱德林.论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上一篇:学校出纳人员个人工作总结5则范文下一篇:贸易部实习一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