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锚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课堂的应用探析

2024-10-10

抛锚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课堂的应用探析(通用9篇)

1.抛锚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课堂的应用探析 篇一

抛锚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抛描式教学法是指教师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情境案例,引导学生逐渐探索出这个情境背后的数学问题的教学方法,这是一种能让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的教学方法,它能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现用高中数学教学的《函数模型及其应用》的教学说用这种教学的应用方法.一、应用真实的情境抛出数学问题

高中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强的特点,很多学生接触到高中数学知识时,不能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背后代表什么意义,不能寻找到学习的要点,从而不愿意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抛描教学法的第一个要点,就是数学教师要给出一个直观的情境,让学生迅速理解这一节课他们要探索什么知识.例如,在讲“函数模型及其应用”时,教师可提出问题:图1中描述一辆汽车的行驶速度和时间的关系.请计算出每个长方形的面积,并说明这个面积代表的数学问题;如果现在这辆汽车的读数为2010km,请按照图1说明在这之前,汽车的里程数与读数之间的关系,应用函数表达式说明两者的关系.如果教师用过于抽象的问题令学生思考函数模型的概念,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这一概念知识,从而不愿意思考数学问题.现在教师给出直观的图形,学生参看图形便能了解到“矩形面积=长×宽=速率×时间=路程”,即领悟到数学模型的意思就是要给出解决数学模型的规律.这张图片,就是教师抛出的“锚”,而第二个问题,就是教师抛出的第二个锚,即在学生领悟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路程=速率×时间”这一模型应如何建立.二、应用综合的问题引导学生探讨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的数学问题有时会比较复杂,学生遇到较为复杂的数学知识时,有时会有学习挫折感,从而不愿意积极地学习数学知识.数学教师可用小组讨论,共同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合作克服学习障碍.同上例,教师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就是需要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讨论的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了解到图1的阴影部分面积为50×1+80×1+90×1+75×1+65×1=360.“路程=速率×时间”是建立数学模型的依据.如何将这一公式转化为需要的数学模型是教学难点,也是教学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数学建模的原理.教师提出问题:汽车里程表的读数与汽车里程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经过教师的提醒,学生了解到两者的关系为“汽车里程表读数s=2010+汽车行驶路程”,突破了这一学习难点.学生经过讨论,认为可用二段函数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即第一段函数有第一段函数的计算规律,第二段函数有第二段函数的计算规律.如果以二段函数的方法思考这一数学问题,便可以图1为基础,设汽车行驶的路程为s、行车时间为t、v为t的分段函数,那么可将“路程=速率×时间”的函数表达式描述如下:

得到函数表达式后,有个学生认为可将该函数表达式应用图象的方法描述出来,找出两幅图象之间的规律.这个提议,让学生找到新的数学知识探索点.三、抛出经典的案例,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

学生学习了知识以后,这些数学知识有什么用?这是学生需要了解的问题,为了让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教师可以一道经典习题为例,引导学生了解到新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愿意积极拓展相关知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理论转化为实践,这是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数学问题、完善知识结构的重要环节.为了帮助学生完成这一转化过程,教师要提出一个具有实践意义的经典例题,引导学生思考.总之,抛锚教学法,实际上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相关知识的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实施的关键为:抛出什么问题?怎样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怎样让学生拓展问题?教师做好这三个方面的教学设计,就能优化抛锚教学法的效果,从而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2.抛锚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课堂的应用探析 篇二

体验式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 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求学的过程, 由接受性向创造性的教育情境进行体验, 使学生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能利用情感正确认知, 在快乐中学习。 体验式教学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为通过各种情境体验开展教学活动, 利用开展的各种活动达到深化学习的目的, 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打破了光靠教师讲解的传统授课方式, 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 将各种知识更深刻地记住。 以下, 我结合多年教学经历, 谈谈高中地理课堂中引入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具体策略。

二、创设生活化体验课堂, 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氛围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给生活以教育, 用生活来教育, 为生活的需要而教育, 乃是真正的教育。 ”他的话阐述了一个真理, 即: 将生活化的内容和情境引入教育教学活动中, 能够为教育效率的提高打下扎实基础。 笔者认为,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 更应该教会学生将地理与生活联系起来, 让学生体会到地理学习与生活的紧密性, 如此, 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的课堂体验感。在日常教学实践中, 我也尝试了一种“创设生活化体验课堂”的构建, 并取得了不俗的教学成效。

【教学案例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教学设计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 是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 大多数教师会采用理论讲授结合PPT演示的方式, 展开教学。 该种教学模式较为成熟, 但存在“生硬”、“老套”、“缺乏趣味性”的缺点, 书本上的交通地图、运输方式难以真正融入学生的思维中, 我构建的生活化体验课堂教学情境如下:

首先, 我以一则故事作为引子:小刚是一名高中毕业生, 高考完后的假期进入某物流企业实践, 老板得知他学过《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内容后, 为他安排了一项工作, 为企业设计两条物流线路, 分别为“九江-乌鲁木齐”, “九江-兰州”, 要求路线的设计符合“经济实惠, 成本低廉”的效果。 小刚的地理知识并不扎实, 这下犯难了, 你能帮助他解决实际问题么? (物流、快递与网购相关, 与同学们平时的生活十分紧密, 大家的兴趣被大大激发出来)

其次, 我将班上的同学分为若干小组, 要求每一个小组为小刚提供一个方案, 包括:物流路线的确定, 交通运输工具的选择……我为他们提供了地图、交通工具选型图等必备工具, 并时不时深入各个小组, 对他们进行技术指导。

最后, 当各小组的方案确定后, 我进行了现场展示, 由各小组选派代表,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 汇报方案, 让全班同学对各个方案的科学性、经济性进行评价, 选出最高效的三组方案, 评定一、二、三等奖。

【教学评价】

上述教学案例中, 教师将物流运输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高中生在日常生活中, 经常通过网络购买商品, 物流快递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因此, 教学设计非常具有生活化的气息。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 教师以“故事引入—小组协作—汇报评价”的方式, 构建具体的教学流程, 教学集“引导—反馈—评价” 于一体, 为同学们建构了生活化的知识体系, 所学内容必将深植大家的思维中。

三、创设调查性体验情境, 培养学生课外实践能力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知识获取的情感, 乃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多年的教学经历让我认识到, 在体验教学法实践的过程中, 更应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让他们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 获取更多实践应用常识, 实现学以致用。 基于上述教学思想, 在日常教学中, 我尝试构建了一种“调查性体验课堂情境”, 通过组织校内、校外地理信息调查活动的形式, 引导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精髓, 增强他们对知识应用的体验感。

【教学案例2】《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教学设计

在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水力资源的合理利用》一课教学时, 我便创设了调查性体验情境, 引导学生结合课堂所学, 展开实践调查。 首先, 课程结束后, 我发出号召:“我们周围的水资源越发稀缺, 但仍然存在很多浪费水资源的现象, 人们的用水恶习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大家想不想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贡献一份力量? ”我的号召立刻得到了全班同学的响应, 大家跃跃欲试。 其次, 我结合书本内容, 将全班同学分为三个小组, 分别为“校内水资源浪费现象调查组”、“校外水资源浪费现象调查组”、“水资源科学应用宣传组”, 每个小组都分配了具体的调查任务。 再次, 我为每个小组安排了一名老师, 在老师的带领下, 大家深入各自区域, 展开调查, 当所有调查活动完成后, 我在全校举办了一次“合理用水, 从我做起”的演绎大会, 各小组各尽所能, 以汇报演出的形式, 向全校师生展示了调查的结果, 引起了大家爱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共鸣。

【教学评价】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 教师突破了传统高中地理教学仅局限于课堂的模式, 通过创设调查情境, 让学生参与到地理实践调查活动中, 并以汇报演绎的形式, 宣传了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同学们将课堂内所学的知识用到实践活动中, 动手能力、探究能力与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真正体验到了地理学习的重要性、趣味性和实用性, 这种教学方式更接地气, 效果自然不同凡响。

四、结语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引入体验式教学的方法, 为学生营造新颖、独特的体验情感氛围, 能够从多个层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学策略。 本文仅探究了两种具体教学形式, 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唤起更多地理教育工作者对体验教学法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张姗.高中地理体验式教学的运用[J].新课程导学, 2013 (05) .

3.抛锚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课堂的应用探析 篇三

【关键词】高中地理;抛锚式;创新课程;应用指标;开放性

前言

抛锚式教学方式主张学生自行提出问题,并联合主观能动思考潜质进行知识架构梳理,稳定地理知识的科学记忆素质。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改造过后,学生的问题意识达到一定强化,并且懂得现实生活经历的联想。这类操作模式使得学生思维方式获取全面解放,保证后期多项技能的培养结果。其比较注重学习主体的创新思维动力的开发,使得学生主动收集各类信息,稳定课外交流与合作能力,这些都为后期智能理论支持灌输适应性经验。因此,需要有关教育部门进行重新审视,保证创新阶段地理课程设置的存在价值。

一、“抛锚式”教学理念论述

此类教学模式主要联合机理建构标准进行规划,包括既定事件与问题的现场气氛感染效用要做到积极完善,经过与学生进行全面交流之后,嘱咐其主动生成目标识别意识,并轻松体验目标的贯彻喜悦。这部分实例通常被视作“锚”,而引导这一响应流程的举动或者过程就自然被理解为“抛锚”。如若研究过程中主导问题获得确认,整个学习机理以及进程标准就获得有力解放,交流动力与激情便也瞬间迸发。疏导这一流程的主体原则就是,透过组织固化感染能效进行问题解析,有关问题疏通方案便也瞬间扩张。因为抛锚教学方式本身依靠这类事件作为理念依托媒介,因此大众领域中也被认定为“基于问题的教学”计划。

抛锚式教学方案在设计过程中主张两类设定标准,具体包括问题情境与探索活动等。在延展教学环节流程中,主要阐述为情境创设、问题确定、自主学习以及交流协作等。为了保证学习和生活状况能够达到协同式进展要求,在应用具体情境过程中,教学人员要联合时代主题进行架构设计;整个研究过程中,学生才是问题探讨的主体,教师负责的职务便是传输必要的信息线索,并注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开发状况;学习主体只有广泛交流,确保个人观点的逐步修正,才能真正实现对现实问题的探析目标,避免后期实践应用能力的消退现象。

二、地理创新课堂的抛锚情境应用分析

地理课程教学的基本模式就是联合具体空间位置以及气候状况进行全面解析,此类教学手段能够将最近阶段经济、自然、人文风貌阐述完全,是大多数教师广泛应用的标准架构,但是不足之处在于流程的机械化特征。整个课堂交流情境如若长期沿用这类标准,势必影响学习主体的跟进动力,使其在地理知识分析中失去热情。

1.多媒体设备的应用

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国内外新闻热点的公布,同时结合细致节点内容进行地理知识的搭配,确保整体课堂能够延续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包括固定图片以及精彩视频的播放,在投影设备的大力支持下,学生的学习动力将大面积提升。例如:在讲解寒潮内容过程中,因为南方学生对于这类现象未曾亲身经历,课堂实际感官效应不够强烈、真切,教师此时便可联合各类大雪初降的图片以及影像实现现场演绎,令这部分学生能够身临其境,这与望梅止渴道理是一样的。

2.配合专业图表资料进行抽象情境创设

此类教学方式具体适用于高二以上的地理教学活动,若想学好地理知识,就必须具备优良的读图能力。目前大部分考试内容中都基本围绕图表资料进行发问,因此学生需要长期观察地理图表资料,并将细化问题延伸和提炼完全,为后期适应性教学奠定适应基础。例如:在进行气候样式判断教学环节中,教师自然会结合各类气候数据统计图进行讲解,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轻松适应考试要求,并将内部降水与温度信息提炼完全,为相关方案设计与问题解析扫清障碍因素。

三、结语

综上所述,抛锚式教学技巧基本摒弃传统教学标准,其要求教师不能局限于既有知识架构,同时需要结合生活实际以及社会热点新闻进行同步完善,保证后期多元教学前景的开辟动力。高中学生课业压力繁重,为了有效缓解课堂沉闷气氛,就必须应用多媒体设备与图表资料进行灵活讲解,保证学生在收获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联合后期技能开发标准实现智能思维开发目标。这是贯彻此类教学方案的主要目的,应该引起有关教学部门的大力重视。

参考文献:

[1]位伟.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J].新课程学习(中),2011,11(06):114-119

[2]吴作诚.谈高中地理课的预习——高效地理课堂的基石[J].中学教学参考,2011,22(15):86-88

[3]李万林.高中地理趣味教学法探究[J].学周刊,2011,30(28):127-136

[4]姜小存.抛锚式教学的性质讨论[J].科技创新导报,2012,11(06):64-71

4.抛锚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课堂的应用探析 篇四

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更全面也更丰富,审视人才的视角也从单一的个体层面转向了融合个体、团队、组织、社会乃至环境等多个维度,涵盖学习、创新、合作、实践等多种因素的立体视角。因此,高等院校的教学改革应该如何进行从而培养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值得深入研究。在任何一次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改革都是关键。以财务管理专业的必修课之一的“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为例,它专业性很强,内容比较深奥、复杂。为了保证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把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引入课程教学,经过几个学期的实践,教学改革取得了预期效果。

1.把抛锚式教学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促进了合作式学习的开展

高级财务管理是财务管理专业的主干课之一,理论与实践性都很强。其内容一方面涉及企业非常规性的财务活动,比如并购财务管理、企业的破产重组清算等;另一方面涉及到企业集团和特殊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这些知识往往又是现代企业中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必须要面对和掌握的。因此,本课程对于培养学生成为更高一级的财务管理人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在教学中,学生往往觉得该课程内容多、难点多、操作性不强,提不起学习兴趣。针对这一现象,我们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进行“抛锚式”教学改革。

“抛锚式”教学是指把教学内容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情境性教学”。我们所做的“抛锚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1)创设情境:在现实中寻找案例,把学生进行角色安排,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3)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5)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抛锚式”教学有效地实现了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合作性学习”教学改革,取得了预想的效果。

2.按照模块设计学习内容,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内容支持

我们将高级财务管理的课程内容以模块的形式进行重新划分,分别是特许经营财务管理、并购财务管理、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企业破产重组和清算四个模块。每个模块又包含两部分教学内容:一是讲授部分,即讲解每个模块涉及到的基本的理论知识;二是研讨部分,即“抛锚”环节,由教师设置好各个模块的问题,由学生在真实的案例中总结并回答这些问题。抛锚环节,以自主学习为主、课堂教学为辅,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锻炼学生在真实的情景和案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授特许经营财务管理模块时,我们会布置学生研讨:特许经营的魅力在哪里,它为什么是成功创业的理想途径;我国特许经营现状如何,发展特许经营难度在哪里,我国特许经营之路如何走?如何开办加盟店?最后,要求学习小组通过跑市场做调研,撰写一份真实的加盟店创业计划书。任务布置下去后,学生都积极行动起来进行调研,先根据投资额的大小确定可以加盟的品牌,然后再在不同的品牌之间选择、确定最终加盟的品牌。确定加盟品牌之后,有的学生负责联系总部,通过网络和电话等方式了解加盟的条件和方式;有的学生负责地址选择,根据不同品牌的消费人群选择不同的商圈选择店址。整个过程和实际操作加盟一家连锁店是一摸一样的。学生们一般会到该特许经营品牌的实体店进行考察,询问店里的销售情况、费用开支等财务情况,根据这些实际数据来推算本小组的预计营业收入,做详细的财务预算,直到最终完成一份详尽的商业计划书。计划书里的每一个财务数据都来源于实际调查,非常具有可行性。在做这个案例时,学生们都热情高涨,很认真地去和社会上的人沟通、咨询,学生们不再觉得财务是枯燥的。通过这样的内容设计和要求,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创业意识,还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增强了市场调研能力,培养了创业意识。

又例如在讲授并购财务管理模块时,我们要求让学生寻找一个真实企业并购案例,通过专业财务分析软件,分析其结果。结合其中涉及到的筹资、资金支付方式等财务问题的分析,思考并购企业如何选择并购对象,采用了哪些反并购的措施,写出对该并购案例的评价意见。学生们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借助报表的计算分析,最后写出研究报告并进行公开展示评比。经过这样的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研究能力明显提高。

3.激发学生主动学习,鼓励自选案例进行研究

传统的案例教学,一般都由教师准备好案例,再针对案例准备好问题,让学生思考、探讨、总结,最后教师再归纳点评。在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下,如果由教师准备好案例,那么在上小班讨论课时容易出现案例雷同,观点相近似,学生讨论的热情会下降。因此,我们探索性地在传统案例教学方式的基础上进行改革,教师不再提供案例,而是只提出每一模块需要探讨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大多是开放性的,并没有标准答案,让学生自行寻找案例,来寻找问题的答案,对问题进行思辨性地回答,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比如,企业的经营战略到底是应该采用多元化还是专业化?这在现实中也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世界上既有采用专业化很成功的企业,也有多元化做的好的企业。那么,学生在做这一模块的案例时,如果某个小组认为多元化经营更好,就可以寻找实行多元化经营成功的企业,归纳该企业的成功之处,在小组讨论课时用该企业的成功之处来支持自己多元化经营更好的观点;相反,如果其他的小组认为专业化更好,就可以寻找专业化经营成功的企业,归纳总结出该企业为什么走专业化道路,在小组讨论课上就可以拿该企业的成功之处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样针对一个问题,在讨论课上,学生就接触到了不同的观点,了解了不同类型的企业成功的原因。我们试图鼓励学生站在财务的角度来看待这些企业的成功或者失败之处。因为财务的世界没有太多标准答案,学会思考和多角度看问题,往往比记住一个概念和一个定义要好得多。所以,通过在课堂上的不断思辨,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接纳不同的观点,端正了学生看待财务事件的方法。

4.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是研究式学习最突出的特点

遵循建构主义,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方式。我们的教学改革是这样操作的:第一,增加学生的课外学习和调研时间。课程总的课时分为理论课和讨论课两部分,理论课上教师提纲挈领地讲解该模块的主要内容和一些基本概念,布置本模块需要完成的案例内容,并提出问题。在讨论课上,各小组先自行组织讨论,形成讨论发言提纲,再回到课堂相互交流。在课堂上向其他小组进行讲解,并提出本小组的观点和结论。看似课堂时间与传统教学的时间没有发生变动,但实际上学生学习的时间更多了,增加了大量的课外查阅资料、实地调研、分析讨论、制作文档的时间,真正将课堂开放化。第二,将被动听讲变成主动探索、思考。学生的学习内容不再是枯燥的课本概念和僵硬的知识点,而是需要学生不断地搜寻现实案例进行归纳整理,参与调查,这种学习方式学生参与度更高,通过亲身经历学到的东西更容易内化为自己的能力。第三,强调学习的合作性。本课程改变了传统的单打独斗的学习方式,学生之间不再是分数和排名的竞争者,而是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合作者,学生在学习小组内需要不断地沟通协商甚至是妥协,需要更强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才能真正融入到集体中,在这种小组互助式的学习方式中,学生真正改变了思维方式,更好地学会在团队中工作,这为以后参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5.改变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方式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也要求改变教学评价方式。本课程注重对学生全学期过程的评价。总评成绩按期末试卷占40%、平时占60%进行计算。期末考试可以采用开卷方式,出题内容着重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平时成绩又包括研讨课堂评价和课后表现评价两部分,课堂研讨的评价由教师和其他组学生共同完成,着重考察学生所在团队的整体表现、对案例的理解、语言表达能力、分析案例是否到位以及幻灯片设计等内容;课后评价内容包括小组贡献度、个人案例报告和小组案例报告,其中小组贡献度由小组共同打分完成,个人案例报告和小组案例报告由教师批阅后打分,按比例换算成每一次案例的个人得分,这样一学期下来,每人的平时成绩就可以累加计算得出。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让学生重视每一模块、每一环节的学习,不再只盯着考试试卷,不再为了考试而突击学习、背诵。多元化的评价,不单考察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记忆,更多地考察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5.抛锚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课堂的应用探析 篇五

抛锚式教学通过创建一个以“学生主体性”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协作学习中实现自主建构知识体系。传统的“行政学原理”教学注重教师讲授,以教师为中心,忽略学生主体性,强调被动学习与接受学习,使该课程日益沦为一门基础知识性课程,与其本身所具有的政治性与技术性共存、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知识积累与能力养成相结合的个性特征相背离。在该课程教学中引入抛锚式教学法是对“行政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的一种有益尝试。

行政学原理”课程具有政治性与技术性共存、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知识积累与能力养成相结合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抛锚式教学法对课程教学的适用性。在“行政学原理”课程教学中运用抛锚式教学法,不但有利于学生真正融入学习过程、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也有利于引导学生从低年级的知识记忆上升为理论探究、专业素养与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一、抛锚式教学法解读

(一)抛锚式教学法的内涵

“抛锚式教学”法(Anchored Instruction)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方法,于1992年创立。所谓抛锚式教学是指“在多样化的现实生活背景中,或在利用技术虚拟的情境中,运用情境化教学技术以促进学生反思、提高迁移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抛锚式教学不同于以“知识传递”为目的的传统教学,“抛锚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教师运用抛锚式教学法,其首要任务是创设“锚”。所谓“锚”应该是“某种类型的个案研究或问题情境”。抛锚式教学以专门设计的“锚”为起点启动教学活动。在抛锚式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信息的供给者与解析者,而是教学活动过程的适时引导者、促进者和学生的“学习伙伴”。

(二)抛锚式教学法的特点

1.坚持学生主体性,教师充当引导者、支持者和学习伙伴。抛锚式教学法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强调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不再是权威说教者、知识灌输者,而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甚至“学习者”。在这样一种平等、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学生能更有兴趣与动力去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体现其课堂实践者的主体身份。

2.教学活动围绕“锚”来设计,以真实的教学情境为第一原则。情境是一切认知和行动的基础,抛锚式教学特别强调情境的真实性。因为学生面对的学习情境越接近真实,学生跃跃欲试的情感和感知自身话语权被鼓励,就越发能投入到学习活动,其建构的知识就越可靠、越深刻,而且其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也越强。抛锚式教学法充分利用课堂内外的信息资源,将真实情境融入课堂。

3.允许学习者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索,强调共同体成员的协作学习。由于真实问题情境通常十分复杂,单凭学生的个体经验与知识往往力不从心,因此“抛锚式教学”主张从真实情境中去发现问题,并以此为锚点,为学生提供思索、探究的机会,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参加到共同体的协作学习中去,即“抛锚式教学”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一股脑教给学生,而是允许学习者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索。

4.关注学习效果的评价,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抛锚式教学强调在教学设计中尊重学习者的已有经验、学习动机以及个性特点,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调教学结果的个性化。因此,抛锚式教学采取过程性评价,通过对整个抛锚式教学过程进行观察,适时记录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学习、与共同体成员协作探讨的情况,以及自我规划与反思的能力表现。

(三)抛锚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抛锚式”教学法的主要理论依据。学习是获取知识完善经验的过程,但建构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对世界进行理解并赋予的意义的。“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因此,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认为学习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以自身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主动建构新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学习的自主性、情境性和交互性。在学生观上,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学习者不再是被动接受外界刺激,而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知识意义的建构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无视学生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积累起来的体悟与经验,而应把它们作为他们建构新知识的基础,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建构,而“意义建构”就是整个学习过程的终极目标。

二、抛锚式教学法对“行政学原理”课程的适用性

“行政学原理”课程作为公共管理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其开课目的在于使大学低年级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行政管理专业的基本内容体系,掌握行政管理实践的基本理论,使其逐渐具备进入行政管理实践角色的基本技能与知识。

(一)“行政学原理”课程的`特点

1.“行政学原理”课程是一门政治性与技术性共存的课程。“行政学原理”课程的研究对象包括人、财、权、职,而“人”是国家公职人员、“财”是国家公共财政、“权”是属于公共权力范畴的行政权力、“职”是国家行政职能。这种“公共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内在的政治倾向性。因此作为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一方面需要学生在科学的意识形态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念、习得良好的政治素养和健全的人格品质,与此同时,“行政学原理”课程实际上也是一门管理性的技术课程,还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行政管理技能,如行政决策中的信息搜集与处理技能、公文写作技能、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决策评估技能等。

2.“行政学原理”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课程。“行政学原理”课程的原理性决定了其理论性较强,如行政权力的性质与来源就是一个理论性很强的知识点。但是其所涉及的理论知识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与时俱进,这就决定了“行政学原理”课既要重视理论传授,更要活学活用理论,使学生将抽象的理论融入具体的实践中,而这必须借助长期的情境训练。

3.“行政学原理”课程是一门知识积累与能力养成相结合的课程。“行政学原理”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需要学生了解并理解行政管理的基本原理,掌握行政管理基本知识点,但是其教学也不是纯粹的理论教学,而应把原理性知识的讲解、理解与现实融合。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学会分析行政管理现象,发现行政管理规律,即掌握行政管理基本素养与能力。

(二)现行“行政学原理”课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中的形式主义泛滥。长期以来,“行政学原理”课堂都被教师主宰,教师拥有绝对的主体地位,视学生为客体存在,忽视了学生主动领悟知识的意义和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而学生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而是把自己定位在等待学习、被迫学习的角色上。如课堂启发式、研讨式教学方式以及小组合作、圆桌会议等基本还是教师唱独角戏。

2.教学方法组织失当。当前“行政学原理”课程教学的过程被认为是一种知识的线性积累,是教师对学生的强权式灌输。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奉行单向线性思维,仍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以及个体特质都被标准化、一统化的教学计划忽略,学生在课堂上只是一味地承认事实、维护权威。如圆桌会议、无领导小组讨论以及实践教学等教学方法流于形式。长此以往,学生对创新性、自主性的教学方法缺乏感知与思考。

3.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脱节。目前该课程教学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具体理论的实践应用则重视不够。教师们以行为主义理论为指导,效率至上,注重“刺激与反应的联结”,突出强调知识的机械传授,异化了本课程所具有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征。

(三)抛锚式教学运用于“行政学原理”课程教学的可行性

1.抛锚式教学理念与“行政学原理”课程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行政学原理课程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其目标不仅在于培养具有行政管理理论知识与基础技能的人,更在于培育具有沟通协调、团队合作与学习能力以及具备公共精神、人文关怀与法治观念的人才。而学习共同体创设的学习情境,可以使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在协作与共享中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更是获取了诸如爱国意识、公民精神、公平正义等的价值观念。可见,抛锚式教学沟通协作等特点与“行政学原理”课程目标有内在一致性。

2.抛锚式教学的“抛锚”符合大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模式。抛锚式教学法特别适合大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因为他们认识事物仍以感性认识、形象认知为主,借助真实的问题情境利于其理解、内化知识技能,这对于在大二阶段开设的“行政学原理”课程的学生认知模式非常切合。

3.抛锚式教学有助于理论与实践的衔接。“行政学原理”课程内容较为抽象,如果不借助问题情境,将抽象的内涵化作直观具体情景,学生只能靠死记硬背,进行碎片化的学习。抛锚式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真实的任务中主动去学习,有助于理解理论,并获得一定实践技能。

三、抛锚式教学法在“行政学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以本校公共管理学院级行政管理专业作为教学对象,遵循“抛锚式”教学法的“设锚”“抛锚”“探锚”“解锚”“提锚”五大相互联系的环节,以行政过程一章中的“行政决策”一节为例,展示“抛锚式”教学法在行政学原理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一)设锚

设锚即以教师为主导进行情境创设,这是抛锚式教学的切入点。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在实际情境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减少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本节内容以“情景模拟”的形式创设情境。情景模拟是在课堂上构建一定的行政情境,然后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行政参与者,开展具体的行政业务,体验行政角色定位与职责。本节具体采取课堂现场模拟方式进行。首先提前两天让学生研读案例,并告知需要模拟的角色,然后教学当天组织学生进行场景模拟。这是一个关于危机决策的案例。事件发生在某年7月底,三峡库区某地连续遭受数次暴雨袭击,某村村民在后山发现一条宽两三米、长数十米的大裂缝后报告到村,村报告到镇。我们的课堂模拟也是从这里开始的。根据行政决策体系,选取了决策中枢系统(具体角色是镇长、镇办主任)、咨询系统(省市地质专家)、信息系统(险情观测人员以及村组干部)三大类五个角色。五位同学扮演,其他学生观摩。

(二)抛锚

抛锚即明确问题。“抛锚”的实质是从情境中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以供学生解决。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抛锚式教学法中“锚”点不但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更是学生思维的方向。本人在课程前两节课中已经教学生把案例所要涉及到的行政决策的特点、行政决策程序以及行政决策体制、行政决策模式等理论知识理清,同时也为学生提供相关知识点的著作与论文。本节内容,为了帮助学生较好地把握“行政决策体系的职能”“行政决策的价值”“如何进行科学决策”等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抛出本案的主锚:如果你是镇长,你该怎么办?围绕这个问题,先组织全班同学评判五位同学角色扮演情况。大家一致认为镇长在危机决策面前,欠缺果断与全局意识,而其他四位同学角色进入不佳,危机情境下缺乏危机意识,对角色之间的关系把握不准,一些称呼语使用不当。面对上述情况,在抛出主“锚”之后,又抛出次锚:其他四个角色该如何扮演好辅助者?如果你是扮演着,你会如何扮演?

(三)探锚

探锚即学生个体自主探究。探究是师生在问题的指引下进行的学习活动。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不够重视这个环节,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为了使学生较好地完成自主学习过程,本人提示大家,关于“你是镇长,该怎么办?”这一主要“锚”涉及的具体问题其实包括:在得到观测人员和地质专家的相关信息与建议的前提下,作为决策中枢的镇长下一步该采取什么措施?险区居民搬到哪里去?巨大的搬迁费怎么办?如何安抚群众不安和恐慌的情绪?群众大会该怎么开?而关于咨询系统与信息系统的角色,需要学生在掌握行政决策三大系统各自职能与作用的基础上,就如何辅助中枢系统做好科学决策,决策程序。这样也能逐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甄别信息、分析信息、生成信息的能力。

(四)解锚

解锚即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协作学习。协作学习是学生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商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抛锚式教学强调组建学习共同体促进知识的社会协商。经常使用的组织形式便是小组学习。“行政学原理”课程采取的是班内小组学习模式,6~7人一组。本班学生共40人,分成6组。每个组对五种角色采用头脑风暴法进行探讨。小组讨论交流,有利于学生之间资源共享和相互启发思维。在协作学习环节,本人注意观察每位学生的神态及反应,在学生偏离教学内容或纠缠于枝节问题时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在学生需要背景知识的时候给与点拨,在讨论的末尾,则由学生自己对整个协作学习过程做出小结。此外,在协作学习阶段,本人还抛出与主题相关的话题供学生进一步思考,如:行政决策中,行政上级态度与资源供给的价值何在?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与同伴继续进行对话合作,做更深一步的延伸学习思考。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断向学生渗透学习的方法。

(五)提锚

提锚即学习效果评价。效果评价既要关注学生能否解“锚”,也要关注学生解“锚”的过程与方法。因此,抛锚式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而这两个方面通过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抛锚式教学法主张进行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发展性评价,而非结果性评价。评价内容主要涉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过程中做出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等。本人在一次抛锚式教学法结束之后,要求学生评价自己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并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判断,对组内同学或其他小组的学习进行评价,以此获得学生学习的反馈,便于掌握学生个体学习进展,及时调整好下次抛锚式教学的情境与“锚”的设计。

6.抛锚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课堂的应用探析 篇六

在英语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进程中,许多新概念新方法一一涌现,如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需求分析等等。相较于在过去占主导的传输式教学,这些新方法与新模式对当今英语课堂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然而,在如今的英语课堂中,授课老师更多仍然倾向传输式教学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并且在学生的学习需求方面关注有所欠缺。本文将着力解释说明体验式教学和需求分析的概念以及其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 需求分析 学生中心

英语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文献),要求老师在原有的教学经验、原有的教学改革操作、研究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使学生能够理解英语的实用性,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有效灵活实用英语(郭佳和李光霞,)。调查显示,如今的高中英语课堂里,传输式教学(transmission teaching)仍站主流位置。

传输式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递(郭佳和李光霞,2010),教师是整个教学课堂的掌控者。从知识的视角看,传输式教学是以认知为基础的学习,重点在于语言知识的学习。

即便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许多教师开始在英语课堂中尝试参与者,表演者,提供咨询信息者的角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相较于这些新角色,不少教师仍然更善于在课堂中扮演controller的角色。老师在课堂中需要授课答疑,组织活动等。一个成功的课堂掌控者的角色扮演相当重要,尤其是在早期英语课堂的分组活动的组织中(Harmer,)。这也是传输式教学占据主导的重要原因。

毋庸置疑,传输式教学灌输学生知识的同时,减少了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机会。过分地依赖老师授课则会导致课堂活动简单无新意,课堂冷场,学生参与度不高,自主性弱化等结果。

而相对传输式教学,相关学者也提出了体验式教学,鼓励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知识并有效完成知识的内化(“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2012),。相对于传输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以亲身实践为基础,重点在于语言技能的习得。学生由传输式教学中汲取的语言知识不会即刻转为语言技能,而体验式教学则为学生提供了自主使用语言技能的平台,是新课程标准中“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体现。因此好的课堂教师可在课堂中将两者灵活结合,既不是全盘的知识灌输,也不让一堂课都由活动占满使得学生无消化知识的时间。

体验式教学要求教师提供学生进行体验学习的环境,这就涉及到英语课堂中的活动设计。课堂活动的设计好坏是抓住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点,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既需要注意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也要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解知识点为根本目的。下文活动实例以听力,口语训练为例:

选取一段影片中的经典台词,拿掉部分短语,词汇。

学生两人一组,各拿有台词的纸片一张。要求:两人的纸片内容相同,空缺部分不同。即一学生的台词在第1、3、5、7句有空缺,另一学生拿到的纸片则是在双数号的句子中有空缺。

两人按顺序朗读台词,按照对方的朗读内容填上空缺台词。这一活动使得学生的口语、听力以及阅读技能得到训练。

在诸如此类的活动中,老师扮演了组织者,推动者等角色,应注意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知识的理解与良好把握。

落实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除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实践,还要了解学生的需求。

很多时候,教学大纲,教学参考和教材上的重点被教师主观认定为学生的需求,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情感态度等则被忽略(陈芳,2012),从而导致学生知识吸收程度不一,教学效率低下。而合理的需求分析对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重要意义。

需求分析,顾名思义,是教师通过调查研究等方式了解分析学生的需求的一种方式。在英语教学方面,需求分析的关键点分为两部分,其一:了解评估学生当前现有的语言能力水平;其二:判断学生现有水平与其将来希望达到的目标之间的距离。

需求分析的方式有多种,课堂调查问卷是目前较为普遍的一种,此外面谈调查和测试调查。测试调查主要以学生的知识技能为主。以口语为例,调查者事先准备好一份口语测试试卷,每个题目要尤其明确的测试方向(如学生是否灵活运用时态,过渡连接词等),测试过程中调查者在经过被测者或其监护人允许的前提下,录制或者以录音的方式进行记录。事后对数据进行整理评估,判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以便在教学中对症下药。笔者认为,此种测试调查工作量较大,比较适合在小班教学或者针对个别学习困难者进行实施。

通过需求分析,教师能更为有效地验证自己的主观判断,并以此作为依据改进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效率,更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结语

体验式教学与需求分析这两个概念的共同之处在于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一方面,老师通过需求分析来了解学生的需求,有时候尤其指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了解这一类学生的学习障碍;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体验英语来掌握语言的规律,使用原则。体验式教学和需求分析体现的优势,将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实践有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语数外学习教学参考.-10-19,

陈芳. (2012). 试析对高中英语学困生学习需求的一项实证研究.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7-07-15,

郭佳,李光霞,(2010).从传输式教学到体验式教学.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9.

7.抛锚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课堂的应用探析 篇七

关键词:抛锚式教学;高中政治;新课改

每一次课改都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受到更好的教育,促进我国教育顺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但是实施课改的同时,在教学方面也会遇到不同程度的问题。现阶段的高中政治教学虽然在教学方法上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一些科学技术也应用到教学中,但是由于传统教学的长期影响,教学上仍存在单方面输出的教学现象。所以,为了响应素质教育,在教学模式上应该及时更新,以促成更高效的教育成果。“抛锚式”教学作为新的教学模式,已逐步应用到教学中。那么,“抛锚式”教学具有怎样的效果呢?下面进行具体

分析。

一、“抛锚式”教学的含义

“抛锚式”教学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真实事件为教学实例,或者是在教学过程中创建真实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探究精神,让学生在真实事件的背景下产生对学习知识欲望,进行主动性学习,并在学习中互相交流,从而促进学生产生疑问、解决疑问,这个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识别目标、提出目标和达到目标。

对于新阶段的素质教育来说,抛锚式教学符合新课改的要

求,能够促进素质教育更有效的开展。对于新课改要求的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促进学生的觉悟有很大的张力。

二、“抛锚式”教学在教学中应用的具体分析

1.“抛锚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再次认知

经过学习,政治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一定的积累。抛锚式教学应用到教学中,真实事件例子的应用很容易唤醒学生头脑中与之相关的知识,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有助于学生的重新认知。

2.“抛锚式”教学能加深学生的理解

高中政治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好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这是学生在平时的新闻中以及相关报道中常听见的字眼,但是如果要学生更好地理解这其中的含义不能靠死记硬背,必须要通过正确的教学途径来引导学生完成对以上三项的认知。

“抛锚式”教学就是根据社会的实际情况展开教学的一种方法,使学生处于一个真实的环境中,亲身体会并解决问题。为了加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可带领学生参加实际的社会调查等活动。例如在政治课上分析党的先进性时,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走访身边的共产党员,参加党员的活动,加深学生的亲身体会。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查看书籍,阅读相关新闻,或者参加一些社会调查活动等等,达到实践活动和课堂教学互补的作用,“抛锚式”教学带领教师和学生开创出新的教学方式,在课改后政治教学中的张力也得到充分的体现。

3.“抛锚式”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注重的是自己的教学,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知识的接受状况,学生被动接受,学习不积极主动,逐渐形成了遵循书本的恶性循环。这次的课程改革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和“抛锚式”教学不谋而合。用实例带领学生学习政治。在科学发展观的带领下,将政治知识和实际相结合,为学生设置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学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课的时候,引导学生通过新闻和相关事实的了解,分析我国的政体、国体,并通过实例来证明这期间的关系和本质。比如,近期我国在十一长假之后,发出民主调查“关于十一长假是否取消”,听取民声,那么这又反映了什么呢?教师积极引领学生思考,利用抛锚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独到见解。

4.“抛锚式”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正确地判断

通过对政治课的学习,学生要树立正确的观念。新课程改革提出“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就是在教学中,要学生全方面发展,从学生的知识技能到学生能力,最本质的就是学生的判断力。抛锚式教学引导学生在分析具体实例的时候,对冲突的观念要学会正确的识别,在教学中学会提炼观点,保证学生理解、认同正确的价值观念。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新思维思考问题,为学生充足的交流时间和机会,尊重学生的差异,维护学生的主体权益。整个过程不但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促进了学生合作,教育学生求真务实的对到问题,学生的判断能力也逐渐形成。

新课改的目的是为了让教育更符合现代学生的特点,跟随社会的步伐。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未达到这一教学目的,不仅需要老师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同时学生也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抛锚式”教学属于新事物,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教学方式,它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把教学的目标放在学生身上,使新课改后的政治教学更好地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徐翔.浅谈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J].魅力中国,2010(8).

[2]陈中增.“抛锚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新课标课堂的实际应用[J].学周刊,2011(25).

[3]赵成华.协同教学模式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可行性分析[J].文教资料,2006(1).

8.抛锚式教学法的解析 篇八

抛锚式教学法是较成熟的建构主义学习模式中的一种,其是以一种技术学为基础的重要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与情境学习、情境认知以及认知的弹性理论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抛锚式教学模式是由温特比尔特认知与技术小组(简称CTGV)在约翰·布朗斯福特(John Bransford)的领导下开发的。抛锚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成抛锚。它为教与学提供了一个可以依靠的宏观背景。抛锚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处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与同学间的合作学习,凭借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抛锚式教学有两条重要的设计原则,其一是学习与教学活动应围绕某一“锚”来设计,所谓“锚”应该是某种类型的个案研究或问题情境;其二是课程的设计应允许学习者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索。1.创设情境

情境教学可以帮助教师将科学内容跟真实世界的情境结合起来,并促使学生在知识、知识的应用以及他们作为家庭成员、公民和工作者的生活之间建立联系。情境的选择要提供给学生一种真实可靠的语言信息,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语言形式要符合实际的功能和规律,使学生在一种真实自然的情境中体会语言,使用语言。例如 我在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在上课以前为了让学生们能更快的融入梁祝的曲调当中,我先让同学们观看了舞蹈梁祝的经典片段,通过优美的舞蹈动作深深地吸引住了学生,让学生自己仿佛处于梁祝的故事当中。2.提出问题

抛锚式教学法的问题设计必须要考虑到它的课程构成的三要素——情境、学生和课程。所以问题的提出必须和它们紧密相联,使三者之间协调一致。考虑情境,情境的设计是整个课程展开的关键,要把各个知识点贯穿起来使之成为一个真实,生动而又充满知识技能的网络体系。在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下进行,学生是教学的整体,我们必须认真地考虑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发展水平方面的情况。在课堂中尽量做到因材施教,把握好学生的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考虑课程,在问题的设计前我们要认真地考虑课程中哪些知识点应用技能和任务布置是学校重视的,哪些是重点难点并要多花些时间来讲解演绎的。因此,设计每个问题前要对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会掌握到的知识点进行充分预测。例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去掉的同时我并没有按照教参上的内容给学生讲述音乐知识,而是提问学生音乐的那些要素改变了才导致音乐的情绪发生了变化。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懂得音乐的表心里,又可以加深学生对曲子的印象。3.组织协作

基于问题进行小组协作讨论,发挥学生合作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达到学习目标,形成由外部导向到个体内部驱动的过程。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协作学习模式是指采用协作学习组织形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的过程,它的组成要素为: 协作小组,成员,辅导教师,协作学习环境。小组成员的协同工作是实现班级学习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或生活体验与小组中的其它成员共享。在个体之间采用对话、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例如在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一课中,我让学生讨论如果让自己选乐器,用什么乐器能表现强大的封建势力,用什么乐曲能表现弱小的祝英台呢?这样一来既训练了学生的对话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它促进了学生音乐思维的逐步形成。4.效果展示

效果展示是对学习成果的展现,传统教学中往往注重以考试的形式来展现学生学习的成果,一系列的考试给学生的音乐学习带来无形的压力,使音乐学习变得枯燥单调,而且缺少了语言的交流和信息的传递。音乐学习需要更多地在真实情境中的实际操练来检验它的成果,音乐教学中“趣味性”问题也是头等重要的问题。游戏和竞赛等方式的效果展示使教学成果表现的更直观,在游戏和竞赛中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得到认可和鼓励,例如在上学期我并没有采取考试的方式来给学生打成绩,而是举办了一场班级的歌唱表演赛,同学生们都很积极,这样学生体会到学习音乐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和参与的兴趣。5.效果评价

效果评价是教师用来获取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操作方式,是对教学和学习过程的观察。通过对学习效果的适时反馈,通过师生对话,教师可以对学生学到了什么,学到了多少,学习方式如何,学习状况如何有个深入的了解。从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1)教师评价: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其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独立进行思考,主动学习。

(2)生生评价:在这个过程中生生之间互相借鉴,互相切磋,互相启迪,互相批评。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3)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使学生学会进行自我反思,让学生成为评价和被评价的主体。在学生的独立反思的过程中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还让学生弄清了自己存在的问题和自身的优势。

课题式教学

课题式教学是以明确的目标展开的设计活动,所以课题的训练能为学生创造一种体验设计过程的机会,同时在设计过程中去体现设计本质—创造力、设计中的创造包含着多层学科的交融和多种能力的体现,课题式教学就是要在设计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把握这种关系和能力.课题式教学主要是在建立在专业工作室制下,以课题目标为导向,把设计基础教学与设计创新联系起来,使基础知识直接应用于设计之中.在课题训练的调查分析中,让学生切实的去了解设计的方法、程序以及设计与产品、生产、流通等之间的一些相互关系.课题式教学的特点:实践性是课题式教学的主要特点之一在实践中,学生可以直接感受体会设计的过程,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乐趣,这有助于学生的自信和自强.同时,这种方式也使学生改变了从过去被动式接受到主动学习这样一个转变过程.独立性是课题式教学的特点之二,通过课题训练,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判断、思考来确定设计中的观点、任务;用自己的选择和方法来表现设计中的风格、形式;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提高自己的技能、扩展自己的思路.创造性是课题式教学特点之三.创造是以创新、变化为前提的,课题实践的一切内容和形式都是围绕着创造展开的,它是课题教学的核心.如何引导和挖掘学生的想象空间和创造潜能,是课题式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例如在《音乐画面与美术画面的设计》一课当中,为使学生实践的内容切实落实到计划中,我们采取了以下步骤:: 1.准备阶段:明确课题,针对课题内容让学生进行信息、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探讨设计的表现风格形式.如:设计的主题是以复活节、情人节、圣诞节为内容,定位是欧洲市场的文化礼品、日用品的包装.设计要求是如何把欧洲的传统文化习俗、人的情感需求融入设计主题之中,使其设计的形式因素与目标相一致.同时提出设计规定。西方宗教的文化知识,并借鉴设计的形式,传达这种信仰和情感.这既明确了设计问题,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学校的资源也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图书馆,资料室成为了真正的学习空间,这种教学和过程,也填补了基础教学上的一些不足.2.创造阶段:学生根据提出的课题要求和调查分析结果,进行设计构思和草图表达,对原有类型的设计和要求发展的方案进行比较,力求在形式感上首先有所突破.例如传统上的圣诞色彩多以红绿色为主基调,图形多以圣诞老人头像为主标志,手法多以写实的风格表现,这已成为一种传统的模式.我们根据设计的发展和流行趋势的变化,进行了多种风格表现的尝试.首先,以平面形式展开.比如《圣诞》系列的设计,在形态色彩上多以抽象、意象的手法,以强化视觉延续性和形象的识别性,从而传达主题的鲜明特征.《复活》系列的设计,则采用了隐喻的方法,以植物、昆虫的组合构成,加之绿色基调,隐喻春天复苏之意在创造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解决和掌握两个主要问题.其一,创意与形式表现:创造包括意念的创造和形式的创造,好的创意只有通过完美的视觉表现形式才能展示,形式也可以丰富、强化创意.比如《复活》系列中的花朵与瓢虫的设计,形象普通,二者看似没有任何联系,但却巧妙地传达了春天的意境,隐喻着复活。《复活》的系列设计,就是在这个前提下展开的.我们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与其题材相关的一些产品种类和表现形式,还要了解和掌握与之相关的一些细节和特点,在创意上要有突破.这样势必加快了学生的自学和自强能力的培养,潜在的能动性也得以发挥.3.评价阶段:评价阶段对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是课题式教学的重要环节,评价的定义即是对设计的结果做出评估,意指评价者关心的一系列价值.方案建立以后,我们组织学生观摩、交流、发表见解,以教学目标为准则,讨论创造性的形态语言在设计中的应用.在课题中,设计标准首先要关注的是整体,它包罗设计各方面的问题.就是说,通过课题的训练,使学生明确,设计关注的不仅是如何表达,还要注重它的价值是代表谁的,学会去平衡设计的需求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关系.在评价中,由于学生的思维方法和个性的不同,有的倾向理性,即注重设计的形式、结构的严谨性,以及它的程式.比如在形态、色彩及版式上都具有很独立的概念模式;有的侧重于感性,即用个人设计的感觉经验直接来判断,其设计结果则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情感.而两者之间对设计经验的建造都是重要的.在教学中都不可缺少.评价中,让学生必须意识到平衡两种倾向,以吸取各自的优越特点,能使设计方案达到最佳和理想.评价的目的有助于决定设计的最佳途径,同时也揭示出优秀的设想,并不断完善,使设计的各个局部追求一致性,从而达到方案的确定.4.制作阶段:方案确定之后,为使方案转化为可行性的产品以适应生产、工艺技术的要求,还需学生对方案进行程序上的编辑、技术上的处理、审查,以验证方案可行的程度.比如,设计中的图形,色彩在印刷前,首先要把它转变成一种电子文件.文件的输入、输出的格式影响其品质的变化分辨率的大小与格式将改变文件的规格、尺寸,色彩模式要与印刷模式要求相吻合等等.通过制作过程,学生学到了很多技能和实践经验,对软件的应用和设备的了解更加熟练.同时计算机图形和视像还会给学生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图库.从中为学生的设计提供大量的信息和帮助,使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得以完美展现。

基于问题式学习

为了使“基于问题的学习”更能广泛地应用于物理教学过程之中,借鉴美国“基于问题的学习”的教学模式,依据我国的教育实际,提出了“基于问题的学习”音乐教学的三个实施步骤,实施过程包含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试验与搜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及交流与合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这个模式既是系统的又是灵活的。其系统性在于可以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而其灵活性则在于步骤可以增减,教师应根据课时的要求灵活掌握。即在具体实施“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可以包括所有步骤,也可以只包括部分步骤,或者可以相应的缩短每个步骤的时间和限制每个环节进行的深度。

1.明确问题

明确问题即让学生明确对于问题他们已经知道什么,还需要知道些什么,对该问题的看法以及解决问题的初步思路。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对问题情境有一个清楚而相对彻底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明确需要收集的信息范围,最后得出一个较为可行的解决问题初步方案。这部分的讨论以集体讨论最佳,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已知、未知、看法等记录下来。随着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越来越深亥,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可能会发生变化,甚至与原有的看法发生冲突。因此学生需要不断重复这一过程,重新明确问题、发现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2.收集和共享资源

将学生分成八到十人的小组,通过召开小组会议,由学生自己选举产生组长,内部协调各人的任务,收集信息并制定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最可能会遇到如下困难,如:如何收集和处理收集到的大量信息,如何与专家取得联系并获得帮助,如何处理小组成员之间合作沟通问题等等,教师应主要在前两方面给予学生帮助。教师在活动进行过程中插入讲解,如文献查阅的方法,告知学生信息密集的网站,某些超出理解范围的知识的讲解和写信的技能、统计软件的应用、与成人沟通的礼仪等技能。

3.解决问题

①教师指导学生初步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学生初次接触“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模式时,可能会对问题束手无策,对如 何解决问题毫无头绪。此时,教师的引导就尤为重要。插入评价是教师引导通常采用的一种方法,主要通过提问来促使学生在活动中专注于问题和重要学习环节。教师可以从认知、元认知、认知论水平层面来对学生的活动提出问题,促使他们进行思考和反思,锻炼其批判性的思维。教师在不断地引导学生寻找合适方法解决问题的同时,引入概念和规律,构建起学科的知识结构框架和相关的学习方法结构链,让学生通过团队的探索活动和集体交流进行学习。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对概念、规律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②记录思路

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要求学生记下自己的答案和想法,或者对已有的思路的疑问,在小组会议中进行讨论。与此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他们以前对问题的陈述和界定并与整理好的资料和思路进行比对,重新确定问题的陈述和界定,多次重复以上步骤,最终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

③确定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案 小组成员通过面对面或者电子邮件、聊天室进行交流,对思路整理表上罗列的各种策略进行比较和可行性分析,提出自己对解决该问题的建议或主张。学生以获得的研究材料及数据为基础,在教师的引导下确定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案。每次小组讨论,需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

4.“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成果展示

学生可以通过一篇论文,一首诗歌,一条建议,一个观点,一次演讲或者一件作品来呈现他们的研究成果。教师应举办一次大范围的展示会,邀请其他班级、年级的学生、任课老师、学校领导、家长和社会人员来参加,为学生提供大量的通过口头陈述、项目展览或者其他方式的机会,来展示他们通过“基于问题的学习”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这样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与外界沟通的平台,使“学生和学校之外的人一起交流、探索,和身处逆境的人一起感受生活的艰难、分享人生体验”。在成果展示结束后,小组成员需要共同完成课题报告表的填写,对本次学习进行总结。

5.“基于问题的学习”的教学评价

9.抛锚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课堂的应用探析 篇九

关键词:抛锚式教学策略;小学数学;应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课程总目标之一:“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小学开始,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抛锚式教学策略是基于问题的教学策略,将其运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能起到有效地促进作用。

一、抛锚式教学策略

抛锚式教学策略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通俗的内涵、明晰的教学步骤,下面从以上三个方面阐释抛锚式教学策略。

(一)理论基础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抛锚式教学策略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最近发展区理论产生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生并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而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不是“讲授者”,而是“帮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知识应是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这样获得的知识对学生才有意义、有用。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学生现有水平的基础上,提供带有适当难度的教学内容,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使学生达到可能的发展水平,让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成为现有的发展水平,向下一阶段的发展水平迈进。

(二)内涵

锚是锚泊设备的主要部件。铁制的停船器具,用铁链连在船上,抛在水底,可以使船停稳。抛锚式教学,顾名思义就是确定一个锚,并把它抛出去,整个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都围绕着这个锚来展开(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而所谓的“锚”,就是实际情境中的真实事例或真实问题。由于抛锚式教学策略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策略”或“基于问题的教学策略”。

(三)教学步骤

抛锚式教学策略有以下五个步骤。

1.创设情境

创设真实的情境,引入锚,情境必须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类似,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在这样的情境中开始教和学。

2.确定问题

情景创设之后,确定锚,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整个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都围绕着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展开,围绕着这个“锚”组织教学,就有了教学的“向心力”。

3.自主学习

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的解决办法,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由学生自己根据线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协作学习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找到多种解决方法以后,在教师的组织下对自主学习的结果进行交流、讨论,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5.效果评价

由于抛锚式教学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二、抛锚式教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应注意的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抛锚式教学策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不合理地运用抛锚式教学策略,也会导致课堂失控、教学偏离目标,课堂教学只是表面的轰轰烈烈、热热闹闹,而没有任何实效。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抛锚式教学策略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情境的合理性和真实性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我们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所以,情境的创设很有必要。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抛锚式教学策略的关键环节,情境创设不当,教学就容易流于表面花哨,削弱教学的效果。因此,创设的情境内容应该切合教学的主题,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具有典型性、合理性;教师也应该从实际生活出发,源于生活,创设真实的情境,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情境是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情境应该具有感染性,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激起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

(二)问题的难易程度适当

基于情境提出的问题难易程度要适当,太难了,学生只能望题兴叹,没有太大的兴趣,也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太容易了,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没有成就感,起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提出的问题应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考虑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在现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对问题的解决达到可能的发展水平。这样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通过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能体验到满足感和成就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要注意到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都会有所不同,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地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三)教学的进度和秩序

抛锚式教学策略强调学生的自主和协作学习,学生的独立探索和交流会占用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而小学生的自律能力比较差,这就会导致课堂探索和交流流于形式,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学生学不到有用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控制整个教学过程,但是如果控制过少,学生的探索和交流会不着边际,偏离教学主题;控制过多,学生缺乏自主性,探索和交流会受到教师的限制,学生的主动性也会受到打压。所以,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控制应该掌握一个“度”。这就需要教师拥有教学智慧,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把握好“度”,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学数学的教学任务比较重,小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还没有成熟,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控制比较多,学生对教师唯命是从,教师是讲授者、主宰者,是课堂的主角。而抛锚式教学策略以建构主义、最近发展区等为理论基础,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知识进行意义的建构,教师是“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抛锚式教学策略就需要教师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独树一帜,转变教育的观念,转换教师的角色,适当地放手让学生去做、去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冯克诚.教育改革手册[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袁晶,女1990年4月出生,汉族,河北保定安国市人,天津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生,初等教育学专业。

上一篇: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方案下一篇:浅谈积极性的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