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美术教育欣赏课教学参考论文

2024-08-08

普通美术教育欣赏课教学参考论文(精选7篇)

1.普通美术教育欣赏课教学参考论文 篇一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初审稿)

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塑完美的人格,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阶段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的艺术欣赏课分为音乐欣赏课和美术欣赏课,是普通高中一、二年级的必修课。

音乐欣赏课

一、教学目的

(一)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二)突出艺术学科特点,寓思想品德教育于音乐教育之中,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三)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与欣赏方法,开阔视野,启迪智慧,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教学内容

1.欣赏民歌、艺术歌曲、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歌剧、舞剧音乐、器乐曲、室内乐、交响乐等音乐作品,介绍有关音乐常识。

2.通过欣赏音乐,使学生了解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音色、调式、曲式等及其表现作用。

3.通过欣赏音乐,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外不同历史时期音乐的风格流派、艺术成就及其发展变化。

4.通过欣赏音乐,使学生了解音乐的功能及音乐与人、音乐与社会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的要求

1.欣赏内容应该是中外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要体现思想性、艺术性、经典性的原则。

2.欣赏曲目的选择要重视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以弘扬祖国的音乐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3.注意学习世界各国、各地区民族、民间音乐作品,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三)必选曲目

中国作品

《黄河大合唱》

光未然词、冼星海曲

《梁山泊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

何占豪、陈钢曲

《春江花月夜》(民族管弦乐)

古曲

《十面埋伏》

古曲

外国作品

《第五交响曲》

[德]贝多芬曲

《1812年序曲》

[俄]柴科夫斯基曲

《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管弦乐)

[奥]约翰?施特劳斯曲

(四)参考曲目

中国作品

《玫瑰三愿》

黄自曲

《嘉陵江上》

端木蕻良词、贺绿汀曲 《故乡》

张帆词、陆华伯曲

《长征组歌》

肖华词、晨耕、生茂、唐诃、遇秋曲 苏州评弹选段 京韵大鼓选段

新疆《十二木卡姆》选段 京剧《霸王别姬》选段 京剧《徐策跑城》选段 豫剧《花木兰》选段

《祖国颂》

乔羽词刘炽曲

歌剧《洪湖赤卫队》选段

梅少山、张敬安、杨会召、欧阳谦叔词 “看天下劳苦人民得解放” 张敬安、欧阳谦叔曲 舞剧《红绝娘子军》选段

吴祖强、杜鸣心、王燕樵等曲 舞剧《卓瓦桑姆》选段

《大浪淘沙》

华彦钧记谱 《良宵》

刘天华曲 《空山鸟语》

刘天华曲 《行街》 《雨打芭蕉》 《梅花操》

《缓远组曲》

马思聪曲 《东蒙民歌主题小曲七首》

桑桐曲 《长城随想曲》

刘文金曲

《山林》(钢琴协奏曲)

刘敦南曲 《春节组曲》

李焕之曲 《雅鲁藏布江》

罗念一曲 《纳西一奇》

朱践耳曲

《嗄达梅林》(交响诗)

辛沪光曲 《长征交响曲》

丁善德曲

外国作品

《菩提树》

[奥]舒伯特曲

《春潮》

[俄]拉赫玛尼诺夫曲

《弥赛亚》选段“哈利路亚”

[德]亨德尔曲

《森林之歌》(清唱剧)

[苏]肖斯塔科维奇曲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选段

[奥]莫扎特曲

《无穷洞》

[意]帕格尼尼曲

《c小调革命练习曲》

[波]肖邦曲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俄]柴科夫斯基曲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德]门德尔松曲

《b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匈]李斯特曲

《邀舞》

[德]韦伯曲

《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管弦乐)

[德]巴赫曲

《罗马的松树》

[意]雷斯庇基曲

《芬兰颂》

[芬]西贝柳斯曲

《大海》

[法]德彪西曲

《蓝色狂想曲》

[美]格什温曲

《第九交响曲》合唱乐章

[德]席勒词贝多芬曲

《未完成交响曲》第一乐章

[德]舒伯特曲

《c小调第九交响曲》

[捷]德沃夏克曲

三、教学要求

(一)音乐欣赏教学应以聆听音乐为主,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比较与评价,使他们在欣赏音乐的实践活动中认识、理解、鉴赏音乐。

(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参与音乐审美活动。

(三)利用各种现代化的、直观性的音乐教具与学具,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听觉审美感受。

(四)课堂欣赏教学与课外欣赏活动(音乐会、音乐欣赏讲座、教师推荐的音乐作品录音等)有机地结合,充分发挥欣赏教学对课外欣赏活动的指导作用。

四、成绩考查

(一)音乐欣赏课是考查学科。

(二)考查的方法分平时考查与期末考查两类。平时考查可采用课堂提问、书面作业等形式;

期末考查可采用问卷、写作短文等形式。考查的内容重点为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及分析、比较、鉴别音乐作品的能力。

(三)音乐欣赏课的考查成绩纳入学生的考绩范围。

五、教学设备

(一)按音乐欣赏课的要求,设立专用教室,配置音响、磁带、唱片、键盘乐器、乐谱、课本、挂图、录像、幻灯及与音乐欣赏有关的文字资料等。

(二)学校图书馆应为师生配备必要的音乐文化工具书、音乐杂志等,以帮助教师备课并有利于学生课外阅读。

说明

(一)高中艺术欣赏课占用必修课时间授课,总学时为68课时,音乐、美术各占34课时,课程均应列下课表,不得任意挪为它用。

(二)音乐欣赏课、美术欣赏原则上高

一、高二分段进行。也可阶段交叉或间周轮换上课。授课形式以常规教学班为单位进行,必要时也可合班上课。

(三)高中学校应配备专职音乐、美术教师,有困难的学校可外请教师代课。

(四)教材应根据本大纲的要求编写。大纲中规定的必选作品应全部编入教材;音乐欣赏课的参考作品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掌握,并适当补充民族、民间作品。音乐欣赏课教材必须包括教科书、教师用书、音响资料,美术欣赏课教材必须包括教科书、教师用书、幻灯图书资料。

(注:该大纲由音乐欣赏课和美术欣赏课两个部分组成,此为音乐欣赏课部分。)

为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开阔高中学生的文化艺术视野,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及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在江泽民、李岚清等中央领导对有关加强学术艺术教育和高中应该开设音乐课等问题的重要指示发表之后,国家教委决定从1994年秋季开始,在全国普通高中开设“艺术欣赏”课。为此。国家教委于1994年7月下发《关于在普通高中开设“艺术欣赏”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中规定,普通高中艺术欣赏课分为美术欣赏课和音乐欣赏课,在高

一、高二年级开设,定为必修课,每周1课时,总学时为68课时,音乐、美术各34课时。1995年10月国家教委颁发《普通高中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初审稿)》。大纲的前言中规定:“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塑造完美的人格,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纲的教学目的中规定:①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②突出艺术学科特点,寓思想品德教育于音乐教育之中,陶冶情操,提高修养。③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与欣赏方法,开阔视野,启迪智慧,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大纲还对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内容及要求、成绩考查、教学设备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高中音乐欣赏课所使用的教材,有由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音乐欣赏高中选修课本》(一、二册,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国家教委委托人民音乐出版社编写的《普通高中音乐教科书》及配套的《教师用书》的教学录音带(全一册,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国家教委委托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艺术欣赏音乐》及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和教学录音带(全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由辽海出版社组织编写、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音乐欣赏(普通高中艺术欣赏必修课本)》(全一册,辽海出版社,1997)。此外,上海、湖南等省市也编写了供本地区使用的高中音乐欣赏教材。

高中开设音乐课是加强学校美育工和的重大举措。高中阶段是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高中阶段加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对于健全青年学生的完美人格,培养高尚的审美性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2.普通美术教育欣赏课教学参考论文 篇二

1 音乐欣赏的审美素质教育的好处

1.1 可以培养学生感知音乐的能力

音乐的感知能力是音乐审美素质教育的基础, 只有能听懂音乐, 才能领略音乐的美。这种感知能力的获得, 既不是单纯理论知识传授的结果, 也不是仅靠音乐表现技巧的掌握, 而只有通过欣赏的实践才能提高这种感性的认识。音乐是听觉艺术, 所以对音乐美的感受必须通过听觉器官来实现。从生理功能上来看, 凡是一个正常的健康人, 都具有先天性的听觉感受能力。但是, 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则必须在先天听觉的基础上进行后天的训练和培养, 才能逐渐形成“音乐的耳朵”。听出音乐的门道就是对音乐美感知能力的具体体现。

1.2 可以发展学生的音乐联想力和想象力

音乐的感知需要联想和想象心理过程的参与, 然而, 音乐的联想, 想象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 而是在长期的音乐欣赏实践中培养出来的。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以音乐感受, 鉴赏和表现能力为基础的, 音乐创造能力可以启发学生的联想能力, 发展发散性思维, 而且还能形成学生的直觉创造力, 使他们善于观察生活, 准确地以音乐手段来反映生活和表现思想情感, 所以音乐的创造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音乐审美能力。音乐欣赏能够培养学生对音乐创作的兴趣, 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去探索创造音乐。

1.3 可以增强学生的音乐记忆力

音乐审美活动必须要能储存一些音乐信息, 这样才能构成完整的、具有审美意义的音乐形象。如果在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时, 听到后面竟忘了前面已呈现过的音乐主题, 就根本谈不上对音乐美的深刻感受。由此可见, 音乐记忆力也是一种音乐审美能力。音乐欣赏是以优秀的器乐和声乐作品为内容的。这些经过实践和时间检验的审美对象, 有一定的艺术魅力, 给人听觉印象深刻, 便于记忆。同时, 经常欣赏音乐可以反复加深对一些音乐名曲的记忆, 记住其中的重要旋律, 主题的发展, 作品的曲式结构等。这种音调信息的储存对发展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无疑会有很大的帮助。

1.4 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鉴赏力

提高音乐审美鉴赏力是音乐欣赏所应该达到的目的, 也是音乐审美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对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是一项以音乐听觉为基础的复杂心智能力的综合运用过程, 涉及到音乐的审美判断、审美情趣和审美评价等多种因素。通过音乐欣赏能够培养学生对音乐美的鉴赏能力, 鉴赏能力包含着对音乐各要素的准确认识和把握, 同时也参与了审美判断和审美评价。学生根据自己的音乐修养和审美趣味, 有意识对音乐对象进行聆听和品味, 从而获得美感和教育的能力。

2 高校音乐欣赏教学中审美教学策略

2.1 优化音乐欣赏教材

优化审美对象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选好了教材之后, 必须对该教材进行一系列的优化处理, 然后才能进行教学。首先, 应采用优秀的音响资料, 欣赏曲目演唱 (奏) 的音高, 节奏要准确而富有俏感。声乐曲吐词要清楚, 合唱声部要和谐, 均衡;器乐曲的音质则应纯净, 音色要优美。对于同一曲目不同表演风格的多种版本, 则要尽可能选择既能深刻, 准确表达作品主题, 又适合学生接受水平的音乐音响。音乐欣赏曲目的音响资料应该是一种规范化优秀表演的再现。其次, 音响设备是塑造、再现美好音乐形象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手段。唱机、录放机和唱片、录音带的质量直接关系着作品音响的审美效果, 应该尽可能采用一些好的音响器材。现代化立体声音响设备对于加强音乐的空间感有很好的效果。随着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 将会逐步进入课堂, 无疑会对优化音乐审美对象产生良好的效果。

2.2 激发音乐情感体验

情感的激发一切音乐都可以给人听觉官能上的愉悦感。这种官能欣赏不需要任何训练和学习就可以获得, 是一种先天性的感知功能。音乐审美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主要来自音响与情感联系, 只有在大脑中贮存大量的音乐信息, 才能够在聆听到音响时及时提取出相应的定向联想。想象心理活动依据, 也才能得出准确的情感内容判断。因此, 一个人大脑中贮存音乐信息量的多寡是音乐修养高低的标志之一。大脑贮存的音乐信息不是凭空产生的, 它是人类在创造音乐美的活动中, 所形成共识性审美经验的积累。所以, 仅仅熟悉课本上的曲目是很不够的, 必须突破音乐教材的范围, 经常聆听并熟悉各种体裁和风格的音乐作品, 才能扩大音乐视野, 积累审美经验, 增强音乐的审美能力。

2.3 理性认识音乐欣赏

欣赏教学中, 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主要靠教师作为先导主体的知识传授和启发引导, 但也不能忽视学生积极自觉地参与。作为以提高审美修养为目的的音乐欣赏, 就不能满足于一般性的悦耳、好听, 也不能停留在对音乐的感情体验阶段, 必须把重点放在理智的欣赏和认识上, 能够通过作品风格、流派等表现手法的分析、比较, 对音乐的内容美与形式美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价, 从而使自己的音乐审美能力进入更高的水平。为达到此目标, 就必须多读一些音乐技术理论和音乐史, 音乐美学等方面的书籍。这样才能把聆听的直觉感受和感情体验寻找到理论的归宿, 构成完善而成熟的审美心理。

结语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 音乐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音乐是一种艺术美, 音乐教学具有以美感人, 以情动人, 从而激发起学生自觉性与积极性, 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审美修养。只有当音乐教师具有较高的审美修养, 才能避开那些枯燥无味的技术操作, 以美好的音乐“寓教于乐”, 使音乐教育进入审美的层次。

摘要:只有通过审美实践才能领略到音乐的美感, 也才能获得这一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从而取得评价音乐美的客观依据。音乐欣赏教学是进行审美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在实施过程中, 必须要符合审美的规律和要求, 才能保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音乐欣赏,审美教育,音乐审美

参考文献

[1]熊琰, 梁劲.审流行歌曲之美谈大学生音乐教育[J].经济师.2006 (09)

[2]董丽卿.浅谈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J].商业文化 (学术版) .2010 (09)

3.普通美术教育欣赏课教学参考论文 篇三

关键词:音乐欣赏课 想象思维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b)-0205-01

正确的教育功能观要求我们要对教育的作用和本质做一个新的理解和认识。当代的教育应超越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之功能,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作为自己的使命和任务。通过教育的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才能,这才是当今教育的真谛。培养创新性复合人才也成为现代高校为之努力的重要指标。音乐欣赏课因为其特殊的课程性质,故承载着这个重要的使命。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的一切都来源于音乐的启发。”目前在国内各大高校都开设有音乐欣赏这门课程,但是基本上都停留在以音乐体裁为主要内容,个别学校通过网络建设将音乐在各个时期的体裁及音乐家进行了详实的介绍,并在网上学生自由选课,从老师授课改革为学生自助上机的方式,都在做着各种改革和尝试,目的只有一个—— 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那么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又为了什么,那就是培养具有开创性思维的人才,所以着眼点应该放在后者,如何用音乐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想象不是凭空的,他一定要建立在合理的空间和情感之上,对一个压根不了解17世纪的人来说,你给他欣赏巴洛克他怎么会愿意去听,又何谈理解,这里面可想象的东西太有限了,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科学家会对音乐那么喜爱,会肯定音乐与科学的密切关系,他们的想象是用音乐来激发了知识深厚的沉淀,所以绝对不可以孤立的来讲音乐。

事实上,这门课程多年来一直没有充分发挥其意义,主要的问题在于,从教学的整体思路把握上,没有将提高学生创新思维作为着眼点,而是将专业院校的音乐教育模式稍加改动,比如将西方音乐史或中国音乐史作为教学内容,去制定教学大纲、选择教材、以及进行教学活动。这本身从要达到的目的上就是模糊不清的。因为专业音乐院校要培养的是专门从事音乐工作的学生,他要具备的知识点,是要服务于他整个的音乐装备,以运用到他所专长的技术,无论是声乐演唱、器乐表演还是理论创作等等。那么,作为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他们学习这门课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其音乐素养,并用音乐激发其对其他专业知识的学习及创造能力,比如学习建筑或环境工程的学生,通过音乐的激发,能让学生在其从事的专业设计等领域开发其想象力,从冰冷的钢筋水泥的思维空间,更多的贴合大自然,而这都是用音乐可以激发的,他的深远意义可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自然与和谐。所以将多年来以音乐体裁为主线的教学思路,换之以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和培养其音乐欣赏能力为主要思路的教学改革措施是有必要且有深远影响的。

目前音乐欣赏课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内容限于音乐知识点的了解,在有限的课堂里只能是大致介绍一下这种音乐体裁形成及发展的概况,再具体欣赏几首作品而已。无法涉及和更多的知识领域的展开。比如不能更多的结合时代背景,对中西方文化、对同时代政治经济做全面的展开,学生不能将已有的知识点或信息很好地将音乐结合在一起,只能是被动的接受。(2)每节课知识点没有联系,相互割裂。比如每一种题材有自己形成的时间,特点,每展开一节课就是一个新的内容。对于学生学习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有很大的弊端。我们要面对的学生是没有音乐基础的普通大学生,要在他们已有的历史的政治的人文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激发他们的兴趣。(3)没有针对大学生不同学科领域的特点而进行欣赏内容的引导。这一点很重要,比如想带领学生了解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那么可以有针对性的,从研究当时与其所从事的专业有相通的知识点来入手,将音乐放在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下,再来让学生欣赏当时的音乐,从而激发其想象思维。

结合以上问题的研究有以下的几点改革措施:(1)进行教学对象的研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对所选修本课程的学生因其专业的不同,而针对性的进行引导或启发。(2)改革教学大纲的思路。不再以以往给学生介绍音乐体裁为思路,换之以时间顺序为总体脉络,给教学内容充分的引导空间。(3)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内容以时间为线索,每堂课要全面涉及到每个时间段的中国和西方在文化、政治经济等发展的概况,对当时的社会思潮及涌现的各种文学的、艺术的理念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教师以引导和组织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将学生进行分组,对每节课的内容提前进行布置和安排,让每个组负责准备一个知识点,教师要对所有知识点进行整合和引导,导入音乐欣赏的内容,学生可以在音乐中充分的发挥其想象,来逐步达到用音乐开发其想象思维的作用,并且可以建立在其已有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而充分地将历史的长河中音乐这个分支的脉络尽收眼底。

比如在进行的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巴洛克时期大致为17世纪,那么17世纪世界是一个什么格局,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如何,中国人的生活状态如何,在西方称之巴洛克时代的文学、艺术、绘画呈现怎样的状态,当时有哪些著名的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有哪些影视作品能够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当时人们对科学的认识到何种地步等,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去检索资料来了解这些知识点,有了储备后再导入当时的音乐进行欣赏,学生会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对于作品也能更好的理解,从而逐步产生兴趣进而激发其创新思维能力!

4.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反思 篇四

七年级的第一课“自然与生活的定格·外国风景画静物画赏析”是初中阶段美术学习的第一课,从小学美术学习到初中美术的学习是一个台阶式的提升,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了解、学习内涵的阶段。本节课的内容是欧洲近代风景画、静物画,是绘画朴实、接近生活的题材。从平常的景物中发现美、感受美,并进一步学会表述和描绘内心深处对平常景物的真实感受和激情,是美术学习的一个新的起点。

我改变了以往那种教师主动介绍,学生被动听的模式,进行了角色的转换。在引导阶段,首先让同学们交流了对风景的看法、认识,以及对书中画面的认识和体会,学生们的想像力和理解能力确实是很丰富的。例如分析《雪中猎人》这张画,他们在没有任何资料、任何参考建议的情况下,分析画面的人物、景色,从而引申到风景画的内涵。像《静物》从画面内容到某种象征意义,同学们都能逐一进行分析,虽然有分析欠妥的地方,我也没有进行评述,而是布置在课下查阅资料,了解画家的风格、特点、作品所处的背景,或一些有趣的轶事等等,下节课就留给同学们共同来交流。在第二节课,同学们找来了大量的资料,每一小组都纷纷来交流他们查阅的画家、作品的分析和一些有趣的轶事,他们热情很高,气氛活跃,一直到下课,同学们也没有说完。我还利用多方面的资源,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感受、分析与讨论交流。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对这节欣赏课的兴趣浓厚,发言积极,为培养学生对艺术品形成全面的鉴赏能力奠定了基础。

整堂课贯穿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收集资料的能力等等。这种角色的转换,学习方法的变化,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在教学中我通过启发诱导,强调研究性学习,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对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开拓学生眼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一线教师要抓住新课程改革的好时机,认真研究和探索新课程标准,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改进教学的思路和方法,更好地做新世纪素质教育的领路人。

5.浅谈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 篇五

美术课欣赏犹如风筝不断线

——浅谈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

无锡市崇安区广益中心小学 于建安

内容摘要: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往往是图片展示,学生欣赏,老师介绍,最多提几个问题让学生重视一下,主要以“填鸭式”为主,这种教学已经不适合新课程的要求了。老师不在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随着时代的发展,欣赏的手段及内容日趋多样化,鞭策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欣赏 体验 无规律 新媒体。

在教学中美术老师每节课都会碰到欣赏教学,欣赏也是美术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美术课从头到尾都是欣赏。美术欣赏教学从古到今都作为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小学美术欣赏中沿用的传统教学方法,即老师以课本为主导将中外美术作品,包括绘画,建筑,雕塑等美术作品介绍给学生,以期望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及审美情趣,但这样的教学方法往往是“填鸭式”的。教学手段单一,有的甚至内容过时,程式化的教学过于枯燥乏味,课堂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课后学生也没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我们需要找到一些行之有效的美术课欣赏课教学方法,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美术欣赏课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审美趣味、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以及课后持续探究的能力。在课后能把课堂上学到的了解到的有关知识在生活中发现和再运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更重要的要注重培养对事物的好奇心探究欲和创造力。

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在美术欣赏中,教师往往在课堂出示欣赏图片后便一讲到底,好多都是自己学到的知识再介绍,有的人云亦云,有的自主观念造很强,意识片面。课堂教学造成教师投入,自己欣赏的章节兴奋激扬但学生漠然以对的尴尬场面,欣赏成了“讲赏”。而通过教师的讲,学生充其量只是对作品表面化的理解而已。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为此,在出示欣赏作品后,我经常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可以从画面大的效果给人的情绪上去细致地体味。必要时,对于欣赏中出现的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议,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为班级交流欣赏成果作准备。我经常要求学生反问老师或同学。说实话有的问题还真的回答不上来,因为年龄的差异以及对问题的欣赏角度的不同使得我不得不要求自己多倾听学生的体会和发言,了解学生对图片欣赏的侧重点和大部分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这样的欣赏则更多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发展。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是老师对作品的评价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观点,根本没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而这种带有“权威性”的评论,常常不能被学生所理解。因为它只代表了个人的观点,是以教师的眼光来看作品,忽视了学生的存在。其实评论不只是教师可以做到的,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听到学生们这样的发言:“我认为„„„..”“我觉得„„„”“我不同意某某的观点”。可见对于客观事物学生们早已经有了自己的观点看法。并且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好奇心与生俱来的探究欲,他们特别喜欢参与焦点问题的讨论。这些学生往往具有很大的创造力。因为在探究欲的心理里面就包含有能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观点。

美术课堂教学欣赏要达到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体验理解相结合;介绍作品的背景与作品内在艺术性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相结合。达到通过上述“内外”结合,逐步丰富学生的知能结构,提高对艺术形像的审美感受能力。在日常美术教学过程中欣赏这一环节我没有一定的操作流程规范。以及可操作的样板式的欣赏程序。

我在美术欣赏教学时做到无法而有法。例如六年级有一节外国建筑欣赏,书中出示的是哥特式,巴拉克式的经典欧式建筑群以及我国故宫,天坛等精美建筑,我让同学先欣赏我们的教学楼,同学们都说好看的,还说我校的八角楼最好看。我又播放了无锡市中山路上的几家大型的有代表性的建筑,大家觉得比我校的八角楼好看多了,我及时追问学生好看在哪里,学生说出了自己的看法。然后我又出示了书上的欧洲经典的哥特式建筑图片,问学生这些建筑比我们中山路的建筑来哪个好看,好看在哪里?趁着学生的兴趣以及他们的好奇问题,我重点介绍了这些建筑注重装饰,利用光影,石质外墙,悠久历史等,以及让学生把这些图片和我国的伟大建筑故宫相比,差别在哪里,各自的特色在哪里。课堂下课铃声响了。同学们的讨论还在继续,很好啊,那就请同学们带着探究的兴趣课后查找资料吧。

每节美术课我都不把欣赏作为单独的一个环节来处理,我把欣赏放在一节课的各个时段,穿插在各个环节,美术课缺少欣赏是称不上美术课的,例如五年级美术《画脸》,我不急着让学生欣赏彩绘脸的作品。十多个小朋友一起来个合影,再给几个同学用唇膏在脸上稍画几笔再合影,俩张照片同时放在电脑桌面上,同学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后一张照片上,我说要是后一张每个人都画好脸那拍成照片更醒目了,不同场合画的脸就是为了吸引观众,很自然的导入本课的欣赏。记得在那节课快要结束时有个学生问的问题我印象深刻。她说画脸是为了自己好看,很吸引人目光。我说不竟然,例如京戏中的脸谱就是为了剧情人物性格的需要。很自然的又放到了欣赏京戏脸谱的环节上。做到欣赏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美术课犹如风筝不断线,课堂如风筝,学生的思维如风筝,是以发散形式展现的,美术欣赏看似没有主线,其实不然,老师要巧妙的把每个环节穿插出来,欣赏就是这根线,老师的知识内涵显得尤为重要。欣赏内容在课堂上可以独立展现,更高级的是穿插在教学的每个环节里面,由浅入深,引人入胜,启发研究。例如四年级《我设计的包》一课。课前我要求同学每人带一个家里的包包,上课时大家拿出来一起欣赏,摸一摸,看一看,背在肩上走一走。在和同学一起欣赏的同时提出到网上皮具城看看,选选自己喜欢的一款,在欣赏中了解包的有关知识。在用彩纸做包一环节中亦注重欣赏和学生的评价,不同的欣赏内容穿插在各个教学环节。

运用网络资源,延伸拓展课堂。网络资源很好的给我们提供了欣赏的平台,老师不再是知识的先知者,网络改变着我们的教学模式,美术课也不例外,大量的图片在网上都找的到,他可以帮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也可以以课堂为点,网络为面,拓宽知识面。

6.普通美术教育欣赏课教学参考论文 篇六

关键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审美教育,情感体验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 而是以培养人为根本目的。因此,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工作者通过主要对音乐知识的传播, 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 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开阔他们的视野, 从而激励他们对本专业的学习和探索。爱因斯坦曾坦言:“如果没有音乐, 也许就没有相对论的提出。”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也说过:“科学和艺术, 一个硬币的两面”;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 他在其著名的音乐理论著作《乐记》中说:“是故德成而上, 艺成而下, 行成而先, 事成而后。”可见, 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 担负着“德成而上”的培养人的职责。

2006年, 教育部教体艺厅3号文件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中指出, “公共艺术课程与高等学校其他公共课程同样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可见, 政府职能部门越来越重视音乐对人发展的作用, 众多的政策在逐渐地向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倾斜。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影响青年人心灵的手段中, 音乐占有着重要地位, 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 没有音乐教育, 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李岚清同志也曾提出:“音乐给人以直击心灵的力量, 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情趣、思维更有创意、工作更有效率、领导更有艺术、人生更加丰厚”。而音乐欣赏课作为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普遍性和易操作性, 是普通高校实施音乐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以下就如何在音乐欣赏课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教育和情感体验提了几点不成熟的意见。

一、积极引导, 体验情感, 进行审美教育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不是针对专业音乐人才的培养, 所以, 我们不需要像专业院校那样拘泥于纯技术或者是纯理论的框架里。我们知道, 大学生是思维最活跃的群体, 他们的思维敏锐、超前, 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因此, 音乐教师不能选择“填鸭式”的传统教育, 而应当给予积极正确的引导。

音乐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把简单的教学生欣赏音乐为教学生如何去理解音乐, 不要放一段音乐敷衍了事, 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对于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教学对象来说, 他们并非音乐专业的学生, 对音乐的理解有他们的独特性, 音乐教师应当发挥他们的学科优势, 适当地给予引导, 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音乐中来感受音乐的魅力。例如, 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先放一段音乐, 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讨论, 最后由每组委派一名学生来向大家陈述这一组学生对这首音乐的理解, 充分地发挥每一位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取长补短, 最后教师在这些不同的意见中做出总结, 起一个引导的作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同时也锻炼的学生的能力。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感是听觉、视觉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的, 离开听觉、视觉是不能设想的。”音乐美感的获得和强化也需要动画结合, 如果我们选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让学生直观的感知音乐, 用心去感受音乐, 在反复听唱、观赏画面的过程中, 启发学生从整体感受歌曲的情绪。如欣赏韦伯的《邀舞》, 通过画面, 配以生动的语言, 我们仿佛看到浪漫主义时代的德国绅士, 向一位美丽的淑女发出邀请, 旋律中加了装饰音, 以示语言更加圆滑动听, 美丽的淑女终于同意, 伴着两人轻声愉快的交谈, 并携手走入舞池, 等待着舞曲的开始。紧接着一首首小圆舞曲, 描绘出了热闹的舞会场面。每当听到它那优美的旋律时, 就仿佛有一种想舞动的感觉, 把学生的思绪带到那19世纪的欧洲。让学生从视觉上和听觉上产生美感, 达到共鸣。

二、创设情境, 诱发情感, 进行审美教育

为了更深入地体验作品的感情内涵, 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从听觉和视觉来体验,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从乐曲的背景中去真切的感受作者的真实情感, 如从作者所处的社会年代、生活经历、创作意图、艺术风格等各方面进行研究和了解, 以求得对乐曲感情内涵的正确把握。由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歌曲, 各有不同的体裁、不同的调式和不同的曲式风格, 各类歌曲也都有其特有的感情。这就需要音乐教师认真探究音乐作品所表现的真情, 并加以悉心指导,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得到深化。

如我为学生放了一段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的录音, 然后让学生们写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我归类为以下几种:

1. 欢快地、充满着活力。

2. 感觉多瑙河的水波在轻轻地翻动。

3. 很多人在翩翩起舞。

4. 有一种春暖花开的气息。

这四个答案用语虽然不同, 但他们的情感体验在性质上是一致的, 而且与原作的感情内涵基本上是吻合的, 小约翰·施特劳斯是想借这首圆舞曲来鼓励维也纳民众摆脱沉闷的情绪, 充满生命活力的去迎接灿烂的明天。又如, 肖邦的C小调练习曲, 标题“革命”, 本身就有很强的哲理含义。但要真正理解领悟其内涵, 就必须先了解肖邦生活的时代, 了解肖邦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他鲜明的民族主义风格的音乐, 了解波兰的民族运动以及争取自由独立的民族斗争。只有这样, 才能理解作品中的民族感情和爱国热忱。

三、展开联想, 升华情感, 进行审美教育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存在于生活之中;而对于美的发现, 则要靠人们对它的理解和认识。”高尔基也说:“美, 是人自己从它的灵魂深处创造出来的。”强烈的审美情感, 使学生的感知过程和体验过程紧密结合, 水乳交融, 加深了他们对美的形象的认识和理解, 这种审美认识、审美愉悦使学生的身心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 学生的精神得到充实、情感得到升华。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 挖掘创造性思维潜能, 因此,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 在给学生讲授音乐欣赏时, 一定要让学生通过对音乐的理解再结合自己的经历、各种知识, 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因为丰富的联想本身就能开启创造性思维的大门。

打开创造性思维的大门能大大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例如:听一曲《黄河船夫曲》, 学生会被其粗狂、雄浑的气质所感染, 会联想到中华民族勤劳、坚强、不屈的性格。听一曲钢琴独奏曲《翻身的日子》, 能使人联想到新中国成立, 翻身的农民成为自己土地的主人, 心中的激情无法阻挡的迸发出来, 同时激励我们年轻一代伟大爱国主义的热情。这些图像, 就是靠联想和想象发挥出来的。所以, 插上联想和想象的翅膀, 让学生在音乐的王国里自由翱翔, 是我们每一位音乐老师义不容辞的义务。

四、弘扬民族音乐, 增强民族意识, 进行审美教育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中极具民族特色的瑰宝。重视民族音乐成为世界各国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多年来, 我国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教材大多以欧洲音乐体系为主, 严重偏离的民族音乐, 阻碍了对本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作为一种传统文化, 应将民族音乐全面地列入高校音乐教育课程中, 充分利用大学校园这块阵地, 通过对学生民族音乐的熏陶, 弘扬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正确认识中国的民族音乐, 培养学生的民族民族意识, 增强民族自豪感。

我国的民族音乐包括各民族各地区的优美的民歌、民族器乐、民间歌舞、二三百种的戏曲及说唱, 这些对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提高修养、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普通高校开设民族音乐欣赏课程,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民族音乐, 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课题。

在进行民族音乐的教学中, 如果条件许可, 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民歌演唱及民乐演奏, 拜访乡村民歌乐手, 用心去体会那散发着浓郁泥土气息的民歌, 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激发的学习欲望。此外, 在全校范围内可创办民族音乐社团, 举办小型的民族音乐会, 让学生亲身经历到民族音乐的氛围中来, 这样为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热爱民族音乐都起到了一个促进的作用。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 把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放在首位, 在学生中树立以中华音乐为主体的地位, 对于西方音乐要“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 从世界各国音乐中不断吸取营养为我所用。

7.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刍议 篇七

常见的美术欣赏课有以下四种类型:1.解说型——教师对美术作品或是对美术欣赏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讲解、说明。2.问答型——教师就作品或欣赏知识、原理提问,学生回答。3.讨论型——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教师作为援助者。4.自由型——学生在学校内外自发地、自由地欣赏美术作品。解说型的美术欣赏教学的类型最常见,一味由教师讲解,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容易陷入知识灌输的模式。但是,如果能在欣赏话题方面下工夫,对作品做出好的选择,并具有高超的解说技巧,那么,就可以克服上述缺点。问答型和讨论型的方法有相互关联之处,但相比之下,讨论型的欣赏教学方法更理想。自由型的欣赏方法的优点在于学生可选择自己的喜欢的时间、喜欢的作品、按自己的方式来欣赏。这种方法是最理想的,但是很可能导致只有一部分的学生掌握了欣赏的能力,而另一部分的学生由于缺乏引导,欣赏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我们应根据不同的课业欣赏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联系实际,以多变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

1.借助多媒体手段

音乐和美术被称为“姐妹艺术”,而它们之间的确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把音乐引进到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不仅活跃了教学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在讲解美术形象的本质特征这一问题时,为了避免陷入枯燥的理论阐述与抽象的概念教学,以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这一成功地塑造了艺术形象的典范之作为例,进行欣赏和分析。首先,让同学们讨论应该给这幅油画取个什么名,才能使这一形象更具艺术感染力。经过思考,大部分同学都给这幅画取名为《老农》,但不知是否确切,很想知道原画的名称,因而产生了心理上的期待。这时,我并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他们,而是让他们进一步欣赏。接下去我采用多媒体的手段,以琵琶演奏的民歌《父老乡亲》为背景音乐,在饱含深情的乐曲声中,加上解说词渲染气氛。古铜色的老脸,艰辛岁月耕耘出的那一道道车辙似的皱纹;犁耙似的手,曾创造了多少大米白面;那缺了牙的嘴,有又扒进过多少粗糠菜;他身后是经过劳动换来的一片金色的丰收景象,他的手中端着的却是一个破旧的茶碗。画家以深沉的感情,借超写实主义的手法,刻画了一位勤劳、朴实、善良、贫穷的老农形象。它咄咄逼人,发人深省,多少人曾在他面前黯然神伤。因为这位老农的形象已经超出了生活原型,他所代表的是中华民族千千万万的农民,正是他们辛勤的劳动,才养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他是我们精神上的父亲,在欣赏过程中由于音乐和画面同时出现,听觉和视觉的共同冲击,同学们的感受更加直观,情感得到了升华。在这一情感的体验过程中,同学们深切地体会到为什么这幅画要取名为《父亲》,才更有艺术感染力。从而也更好地认识到,创造艺术形象就是要创造出通过具体生动的个性,来表现事物的共性与普遍真理的形象,也就是创造艺术典型,这样同学们加深了对美术形象的认识和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做好师生互动

在欣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的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问题,教师及时接收反馈信息,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欣赏到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达奇的油画《蒙娜丽莎》时,同学们对蒙娜丽莎的笑容发表了不同的意见,在不同意见的争议之中,反映出学生的审美的差异性,知识底蕴、环境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等问题。教师善于引导,除了让学生真正了解到这幅画的真正内涵之外,还能及时矫正部分偏移的学生的思想,真正做到育人之目的。

3.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在美术欣赏课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通过引入与美术作品有联系的事物或知识,来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以达到欣赏的目的。如,在欣赏中国画时,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代绘画独特的艺术传统魅力;在山水画中可领悟情景交融的意境,而不同时期的山水画的面貌和意境又各不相同;在花鸟画中感悟大自然的真谛;在人物画中掌握人体知识等,让学生深感学有所获。

总之,我们应用心先体验作品的内涵,引导学生正确去认识作品,从而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意图。一句话,只要我们用心,就一定能上好高中美术欣赏课。

上一篇:七夕乞巧下一篇:中医院药剂科主任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