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博士考试

2024-07-10

东南大学博士考试(精选8篇)

1.东南大学博士考试 篇一

2015年东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高等土力学试题(回忆)

一、名词解释(共四个)1 双电层 2 雷诺数 3 临界孔隙比

…还有一个想不起来了

二、简答 说明静水压力系数A、B的计算过程及作用 2 强度分量 比奥理论与太沙基理论的异同 4 超载预压的作用 弹塑性模型的三个假设 推导剑桥模型以及对公式中的符号进行解释

因为是考后一个半月写的,有些记不清只是罗列了下考点,请见谅。

另简单介绍下英语和弹性力学的题型

英语

1单选 2五篇阅读,其中后两篇的文章较长 3汉英互译 两篇较长 4作文 关于“就医难”问题。

弹性力学

1简答 复习弹性力学我看了两本教材,先是铁道出版社的弹性力学(因为是自己学校用的就直接拿来看了),后一本看了徐芝纶的弹性力学简明教程。(在这里说明下:如果弹力不求太高分,简明教程已经覆盖了考试的80分题型,除了最后一题,但是坦白说最后一道20分的题不会做,这道题才是真正划分水平)。前80分题型,前面为简答,较为简单。后面五道计算,前两道直角坐标系下求解(其中第一道是证明公式),然后两道极坐标系下求解(一道简明教程课后原题)。

心得:本人觉得东南的考卷除了英语外(面试的时候导师都比较关心学生的英语考得如何,可见英语还是比较难),其他两门除了最后一道题压轴比较难,考题还是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今年是取前两门作为初试成绩,英语45,弹力50,总分105,面试占很大的比重,所以要积极争取导师。最后,祝未来的考生考出好成绩。

写这篇文章就是为了一点下载券…

2.东南大学博士考试 篇二

一、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加

学校始终把博士后工作作为人事工作的重要一环, 切实把博士后工作摆在学校工作全局的突出位置。从学科、学位点建设的高度, 统筹安排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建设;从人才队伍整体提升的角度, 着力加强博士后人员的培养和使用。

1. 健全机构, 建章立制。

为使博士后工作顺利开展, 河南大学成立了校院两级博士后工作管理机构, 实行两级管理制度。这有利于充分发挥学校统筹安排、总体协调的优势, 同时能够进一步调动流动站所在学院开展博士后日常工作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利用学院各方面资源, 做好博士后研究人员的招收、培养和使用等工作。河南大学同时还加强相关的制度建设, 为博士后工作提供依据和标准。学校先后制定并出台了《河南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管理工作实施细则》《河南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启动基金使用管理办法》《河南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业务考核办法 (试行) 》《河南大学博士后住房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

2. 划拨资金, 专项建设。

为了使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能够享受一个较为宽松、便捷的科研、生活环境, 学校按每个站40万元的标准设立了博士后建站专项经费, 为博士后研究人员公寓和工作用房购置家具、家电、办公设备等, 使博士后能够安心在站工作, 多出、快出优秀科研成果。

3. 广泛宣传, 扩大规模。

编印了河南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简介、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申请指南, 创建了河南大学博士后网页, 在河南大学博士后网页上建立了学校博士后工作宣传专栏, 通过网页和专栏及时传达国家、省有关文件精神和学校的相关规定及各种信息。利用学校参加人才招聘会、通过报纸、网络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机会, 积极宣传河南大学博士后政策, 吸引大批优秀博士来校进站从事博士后研究。

二、规范管理, 做好服务, 确保博士后培养质量

在博士后的管理工作中, 一方面要严格程序, 规范管理;另一方面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搞好服务, 这样才能确保博士后的培养质量。学校从以下六个方面严把博士后培养质量关。

1. 规范工作流程。

按照国家和省博士后管理工作的有关规定,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对博士后研究人员的招收、管理、考核、评估、经费使用、配偶随调及其子女入学等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2. 严把选题、进站、中期考核、出站关。

对于每位申请者, 进站前, 需提供申报人的有关材料, 然后组织相关学科考核小组对其进行面试, 在综合评议的基础上, 重点对申报人的选题进行测评, 择优录用。博士后进站工作一年左右, 由指导小组提出中期考核意见报学校博士后工作管理办公室备案。博士后期满出站, 须由所在流动站聘请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对博士后在站期间的思想政治、教学科研、学术水平、业务能力等进行全面评审并给出较详细的评审意见。

3. 实行导师负责制。

每位博士后研究人员都配有1~2位博士生导师或院士任其合作导师, 指导博士后从进站到出站整个期间的研究工作。在充分利用学校学术资源的基础上, 在合作导师的指导下, 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发挥。

4. 利用学校综合优势。

鼓励设站学院根据博士后开展的研究项目, 结合专业方向为博士后提供科研所需的实验设备和实验材料, 积极拓展博士后在校内各科研教学单位间的交流和培养空间, 发挥综合性大学的联合优势, 在科研信息共享、实验设备使用上综合利用, 并在交叉学科和前沿学科的培育上下工夫, 造就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河南大学地理学学科博士后的培养由环境与规划学院与经济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等相联合, 物理学、化学学科博士后由物理与电子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与特种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光伏材料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天然药物与免疫工程重点实验室等相结合, 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5. 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学校非常重视在站博士后这一群体的培养, 经常为他们创造条件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 并根据研究需要, 推荐其参加各种学术会议, 进行学术交流, 拓宽科研视野。一方面是走出去。鼓励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到国外进行短期学术访问、交流和出席国际会议。这不但对他们在学术上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使其与国际最新研究动态和学术成果近距离接触, 同时也促进了外语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是请进来。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召开报告会、专题研讨会, 举办、协办高级别学术会议, 为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研究水平的提高提供机会。

6. 多部门配合搞好服务。

学校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日常管理工作由校人事处负责, 科研项目的申请、经费管理、住房安排、医疗保健、配偶借调安排、子女入学入托等工作则得到了校科研处、总务处、校医院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三、开拓思路, 广泛合作,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校在理论层面上对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进行精心培养的同时, 注重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博士后研究人员得到锻炼并发挥作用。其做法是坚持两个三结合, 即坚持“吸引、培养、使用”的结合和“产、学、研”的结合。

河南大学现有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地理学等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180余人, 形成了一支学历高、年纪轻、创新能力强的中青年科研队伍。学校在为博士后研究人员搭建良好科研创新平台的同时, 积极扩展在站博士后人员干事创业渠道。引导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理论研究的同时, 承担和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 加大科技开发力度, 加强与企业联合, 增强科技成果转化意识, 走产学研结合道路。同时, 鼓励博士后研究人员从河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践中找题目, 加强横向联合, 取得了丰硕成果。

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架起学校与企业科研合作的桥梁, 学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与企业的资金优势和项目优势相结合, 学校培养了人才, 提高了科研水平, 企业解决了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难题, 提高了效益, 实现了合作共赢。目前, 学校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已与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河南天冠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义马煤业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河南金丹乳酸科技有限公司等多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立单位签订合作协议, 联合招收、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

2010年, 在河南省首批组建的25个博士后科研创新团队中, 河南大学10位专家受聘团队学科负责人。团队负责人带领本学科博士后研究人员面向博士后工作站、中小企业、基层经济实体和农村经济建设开展科技服务活动, 以开展项目合作和转化科研成果为重点, 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主线, 以服务地方、增长才干、创造价值为目的, 为人才和企业构建合作创业平台, 实现“第一资源”和“第一生产力”的有机结合, 提高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更好地服务科学、经济、社会发展, 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和河南振兴。

四、对学校博士后工作的几点思考

1. 进一步深化博士后工作改革和创新。

逐步健全完善统筹有力、责权明晰、分工科学、协调高效的博士后分级管理与服务系统;进一步增强合作导师在博士后使用和培养方面的主导作用;强化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和博士后研究人员之间的合同制管理。

2. 进一步提高博士后整体培养质量。

加强以创新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性科研成果为核心评价标准的博士后绩效考核、评估工作;进一步提高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福利待遇, 完善各种社会保障, 消除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后顾之忧, 使其能够安心工作, 献身科研。

3. 进一步推进博士后工作国际化。

努力学习、借鉴国外博士后培养的经验, 加大优秀外籍博士后招收力度;吸引更多留学回国人员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促进博士后国际学术交流, 拓宽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国际学术视野。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人事处) ■

3.陈刚 青海大学博士第一人 篇三

细雨绵绵,润物无声。8月初的西宁已有凉意,青海大学副校长陈刚准备当天下午的中科院院士三江源项目咨询会,一边对第二天带团队到基层科研调研进行最后布置。忙碌之余,陈刚接受记者的采访,谈及自己,他谦虚的不愿多说;讲起学校发展变化,他却滔滔不绝。

情系母校 不改初衷

陈刚出生在东北,童年跟父母西迁到青海,从此扎下根来,成为一名“青二代”。牧草摇曳的如画风景和苍莽奔放的大漠豪情,在他的成长中留下深深的印记,至今回想充满感怀:“记得我小时候,国家号召国有企业技术人员支援西部建设,我父母都在地质单位工作,两人响应号召来到大西北,我也随着落户这里。”上学时,陈刚学习成绩很好,却无奈与同龄人一样,在时代大潮中上山下乡,失去宝贵的读书机会。光阴一晃许多年,终于盼来恢复高考的喜讯,陈刚考入青海畜牧兽医学院,攻读兽医学。“我很喜欢这个专业,家里人也非常支持。动物不会说话,我却能给它们把病看好,这是我的本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本科期间学习很好,毕业时各科平均达到93分,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留校。我们那一届畜牧班一共留校三名,都是各专业前三名的学生。”

带班上课、钻研业务,年轻的陈刚在三尺讲台上继续自己心爱的事业。然而,不久他就感到自己专业知识方面的匮乏。“从专业发展来讲,个人知识积累不深对未来发展有很大限制,正好1985年学校组织考试,通过的人以委培形式到北京农业大学,也就是现在中国农业大学读硕士研究生。我经过努力,顺利考取到北京读了四年硕士研究生。”

看似平常的研究生学习生活,给陈刚日后带来的影响非同一般,他讲起导师,家畜寄生虫学家孔繁瑶先生饱含深情:“孔先生知识面非常广,对中国古书籍很有研究,上课时随手在黑板上画的家畜例图生动清晰,写的寄生虫拉丁文名称准确无误。他的学识和教学效果,在农大和兽医学界有口皆碑。不仅校内学生爱听他的课,校外也有许多相关专业的学生选修他的课。他过去的学生有的已是教授了,孔先生的课也已听过几遍,但有时间仍去听,一方面重温他的教诲,另一方面是对自己教学的启发。我常常一边听他讲课一边琢磨,这些知识如果换成自己该怎么讲。每每有想法就在教材上做眉批。孔先生今年年届九旬,身体健康,精神矍铄。我很感谢他。”

1988年,陈刚硕士研究生毕业,“北京农业大学想把我留下,但我还是回来了。”1994年,陈刚再到中国农业大学攻读分子生物学博士研究生,继续深造。毕业时,他又一次面临多种选择,“当时南方省份比内地开放,又缺博士,好几家企业邀请我过去,待遇优厚,我既可以南下,也能留京,但父亲是老革命,又叮嘱我说‘青海人民培养了你,你应该回来为青海做点贡献。’于是我最终选择回到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回到青海,一直到现在。”

1997年,刚博士毕业不久的陈刚正赶上全国高校结构调整,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并入青海大学,于是陈刚随学校进入青海大学,成为当时青海大学唯一一名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那时整个青海省一共有三名博士,在外人看来我们挺吃香,我们三人心里清楚肩上责任有多重。”再登讲台的陈刚发现自己的变化:“我首先努力让自己讲的内容知识点突出,使学生能在课堂上消化重点,第二要把逻辑性告诉学生,让他们懂得怎样学习。大学老师的任务不光是传授知识,还有培养人才,精心培养的人才一批批走向社会,15年、20年之后,在社会上发挥的作用可以说更大。”此后17年间,陈刚跟青海大学一起经过三次大的院校调整,经历风风雨雨,中间几次出去进修,最终都还回到这里。

培养人才 服务一方

身为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家畜生态学会理事、中国兽医协会理事,陈刚和同行们是以农牧业为主的青藏高原上不可或缺的人。在世人眼中湖水碧波潋滟、羊群吃草悠然的大美青海,在强调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今天,有很多工作需要陈刚他们脚踏实地去做。

“我读大学时,牧区牲畜、人口数量都不是太高,因此生态问题尚未突显。改革开放后,农牧民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草场、牲畜包产到户,牲畜数量发展非常快。有的牧民会注意保护自己的草场,有的缺乏这些理念,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协助制定管理规划。”

陈刚是青海省海北州生态畜牧业建设联点单位负责人,几年来他带领课题组参与各级政府、生产企业和草地生态畜牧业建设的政策制定和技术咨询等工作。2006年,陈刚和课题组成员通过调研分析,提出发展“有机畜牧业”,“因为牧民发展养殖,草原超载问题突出,超载对于草原而言是坏事,但是牲畜少了百姓就有意见,因此我们提出减畜不减收,在提高质量上做文章。我们在2006年提出有机畜牧业,牲畜数量下来了,但是产品质量提升,价值提升,农牧民不会减收,相当于草畜平衡,我们先后在海北、海南做了三次现场展示汇报会。课题组的教授把不同牧场和种类的动物都赶来,现场称重给牧民看,展示试点成果。下去开会有时两三天,有的只有一天。第一次在门源县开现场展示会时,时任青海省省长骆惠宁亲临现场。”在海北州召开的三次现场观摩会,让牧民们切实感受到减畜增收、科学放牧的神奇。

野外考察的艰苦,非亲历者难以想象。陈刚讲起刚刚结束的玛多调研:“下面非常艰苦,玛多是黄河源头,平均海拔4200米,高的地方4700米,每次到那里都感到头疼,走路时好像脚踩棉花一样,非常辛苦。我们从样地到住地大概七八十公里,一般早上七点半左右出发,基本天黑才能完成工作回住地。中午每人分几个馒头和一袋榨菜,外加一瓶矿泉水,就已经是非常好的午饭。晚上回来才能吃一顿热饭,不过大家工作起来非常敬业,白天采样后晚上回来还要记录数据和录入分析。我们搞生态移民、草地保护工程时,要到县里进行调研,每次都要十天多,所有县都要走到,我是总负责。我们计划明天去河南县,那里现在有我们的有机畜牧业点和鼠害防治基地,有二十多名学生和十多位老师已经在那里调研十多天了。”

艰苦中也不乏温暖,陈刚记得,有一次他们在黄河源头村庄边取样调研,县长得知后找人为他们买来冰冻的羊肉送去,有的牧民好奇地前来围观,看到他们条件艰苦就把他们叫到家里喝一杯热奶茶,“这都让我们非常感动,后来我们再上去调研时专门带水果糖、茶砖分给他们,大家就交成朋友。”

2012年5月,在青海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青海省委提出“三区”战略,其中一项便是在未来五年中,青海要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根据2014年5月发布的青海省主体功能区规划,青海90%国土被列为限制及禁止开发区域。

“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上大学时研究寄生虫病防治,从当时和现在放牧牛羊的寄生虫病情况对比来看,总体感染比例有所降低,但虫体有所变化,而且肝吸虫病在青海这几年感染率有所上升,程度有所加深,这些年我和我们的团队也在加强对此的研究。目前我们团队中有李英博士专门研究草原蜱虫,青海要保护自然环境,提升旅游业和服务业比重,会有越来越多的游客到草原旅游,草原上蜱虫非常多,因此我们申报一个蜱虫分子生物学项目,解决蜱虫传染病的问题。康宁教授负责肝吸虫病研究。一名由奥克兰大学留学归来的李希来博士主要组织草原生态方面的研究。”

相比于陈刚博士毕业时,现在青海大学已经有110多名博士,人才数量今非昔比,但他还是觉得不够,“青海大学这几年发展与青海经济发展相结合,定位于‘做强工科、做精医科、做优农科,提升经济管理学科,积极发展新兴管理学科’,人才不只止于书斋讲堂,还要服务社会民生。”不过令陈刚欣慰的是,“现在发展加快速度了。”

“青海大学注重人才建设,这么多年来引进和自身培养人才,聘请‘昆仑学者’。2013年7月,清华大学对口支援青海大学的第四任校长王光谦院士到任,他的务实作风和真抓实干的作风我们有目共睹。新的班子承前启后,2013年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申报成功,2014年学校在积极申报大学科技园,现在部分西部高校还没有建立科技园,国家对这些院校也给予充分支持,9月24日已正式获得批准。”陈刚满怀欣喜之情。

采访中,他几次提及青海大学的校训“学竞江河,志比昆仑”,三江发源地与冰雪昆仑的气魄风采,不仅是陈刚科研路上相伴的风景,更是心中不懈追求的动力。

4.东南大学博士考试 篇四

——软件工程(一级学科)

1.专业基础测试(面试)

考核方式:专业基础测试包括专业知识测试、外语应用能力测试两部分内容。专业基础测试主要考察考生对软件工程专业基础理论、方法的知识掌握,内容来自软件工程的专业课程,根据考生报考方向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基础的测试。内容涉及但不限定于以下课程:软件工程、软件开发方法、计算理论和算法理论、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数据可视化、人机交互等的基本知识。外语应用能力测试主要考察考生的阅读、口语和外语科技写作能力。

面试成绩计算:每位面试专家均从以上方面对考生进行评分(百分制),面试成绩由专家所评分数按照算术平均值得出。成绩所占比重分别为专业知识测试60%、外语应用能力测试40%。

2.专业综合测试(面试)

考核方式:考生准备报告(PPT),介绍本人研究成果以及博士科研计划。专业综合测试包括科研综合能力测试和综合质询。科研综合能力测试主要考察考生科技查新能力、已取得的科研成果情况、未来科研工作思路和规划、科研潜力等。并由面试专家对考生的科研情况进行综合质询。

面试成绩计算:每位面试专家均从以上方面对考生进行评分(百分制),面试成绩由专家所评分数按照算术平均值得出。成绩所占比重分别为科研综合能力测试50%、综合质询50%。

3.复试(面试)

考核方式:面试。

5.东南大学博士考试 篇五

英语考试大纲

2012年6月

一、总述

北京林业大学博士生英语入学考试,由教育部批准并授权组织。凡具备教育部规定的申请博士学位的人员均可报名参加。考生报考的专业不同,但均参加统一的博士生英语入学考试。

为适应北京林业大学新阶段培养目标的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增强学生参与国际科研活动的语言交际能力,包括发表国际水准的英语科研论文的能力,研究生院经过数年的累积调研和数据分析,自2013年开始启用新的博士生英语入学考试大纲。

北京林业大学博士生英语入学考试时间为180分钟,试题总分为100分。设有词汇、阅读、完型填空、翻译、写作五种题型, 不分时间段。考题以一般社交用语、人文知识、科普常识为语言素材、以一般社会生活、学校教育和科研活动为话题,重在考查考生用英语进行社交、工作和科研的能力。

为帮助考生复习,我校2012版《北京林业大学博士生英语入学考试模拟试题集》已经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版废除。现模拟题集仍旧有十套样题,为原生题(选真实语料自行编写),帮助考生熟悉考试形式、体会考试难度、了解考题的语言素材,更重要的是在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英语,顺利通过考试,为入学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基础。

二、题型与分值分布

北京林业大学博士生英语入学考试分为五部分。

1. 词汇:10分

共20题,每题0.5分。分为两个部分:

1)选择填空:第1-10题每句有一个词语为空白,考生从试卷上给出的A,B,C,D 四个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

2)替换词语:第11-20题每句一个词语有下划线,考生从试卷上给出的A,B,C,D 四个答案中选择一个意思最相近的词语。

2. 阅读:39分

共24题。分为两个部分:

1)多项选择阅读:每题2分。阅读3篇400-450词的短文,内容为一般社会知识和科普知识。每篇短文后有5个问题,考生从试卷上给出的A,B,C,D四个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

2)复形阅读:共有两篇短文,第一篇4分。在一篇150-200词的科技短文中,有4个词语被抽出,考生从文章后面6个选项中选出正确的4项恢复文章原

形。第二篇5分。在一篇250词左右的短文中,有5个词语被抽出,考生从文章后面7个选项中选出正确的5项恢复文章原形。

3. 完型填空:15分

共15题,每题一分。在一篇200-250词的英语短文中,有15个空白。考生从试卷上给出的A,B,C,D 四个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

4. 翻译:21分

共7题,每题3分。有2个40字左右的汉语句子译成英语。有5个30词左右的英语句子译成汉语。

5. 写作:15分

1题。根据题目要求写出至少300词的论述文。

三、考察目标

北京林业大学博士生英语入学考试考查考生的英语基础知识,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用英语进行科研的初步能力。试题五个部分具体考查目标如下:

1. 词汇:

考查考生的词汇量和用法。以教育部的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词汇表和六级词汇表为依据,考察词汇量为7000。在一般常用范围、较宽常用范围、要求识记三个层次内考查词义、固定搭配、构词法、上下文中的恰当使用,以及近义词的辨义,形态相似词的辨义。

2. 阅读:

考查考生阅读并理解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的能力, 以及阅读速度,包括:  根据主题句和总结话语掌握文章的观点;

 根据特定的词语和篇章指示语掌握全文篇章结构的逻辑关系和阐述观点的走向;

 据此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

 结合自己的各种知识了解文章的蕴涵意义;

 据此判断作者的态度和写作风格;

 准确理解文章的一些细节;

 利用语法知识和社会、科技等常识解决长句、难句的理解;

 综合各种知识、认知手段、阅读技巧、根据上下文推导出生词、短语的意义;

在科技文体中,能够根据上下文还原表示逻辑关系或在逻辑上有关联的特定词语;

在科技文体中,能够根据上下文还原表示语言功能(例如因果、程序、地点等)的词语;

能够根据上下文的意义还原缺失的语句。

3. 完型填空:

考查考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包括:

 理解全文的内容和意义;

 根据上下文推断空白处的意义;

 根据上下文判断空白处的语法;

 分辨选项所提供词语的意义、用法。

4. 翻译:

考查考生的汉英双语互译能力。

英译汉的句子取自英语原版期刊、报纸、书籍。汉译英的句子取自汉语读物。要求考生准确理解原文的意义,采用合乎汉语和英语习惯的句法结构重新构架句型,选取恰当的词语转换成新的句子。要求译文通顺、流畅,忠实表达原文的意思,与原文的语体、语气、感情色彩等文字特点相符。书写工整清楚,易于阅读。

5. 写作:

考查考生撰写微型论文的能力。

以考生熟悉的社会生活、学习情况、科研活动为话题,撰写初步的论述文体。要求考生努力达到:

 开门见山地提出明确的观点;

 以充分和鲜明的论据支持观点;

 谋篇布局合理,逻辑表达明晰;

 段落层次清楚,指代关系明确;

 句子结构正确,句型富于变化;

 用词准确得体,语汇丰富生动;

 文体正确,合乎规范;

学习能动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不鼓励套用写作模版机械陈旧的语言、改头换面背写事先准备的语段。

四、答题须知

1.试卷与答题纸

博士生英语入学考试试题分试卷与答题纸两个部分,所有答案都要求写在指定答题纸上,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答题纸共2份 :

1、标准答题卡(回答全部客观选择题,共59题64分);

2、答题纸(回答全部主观题,共8题36分)。

2.答题要求

 答题卡、答题纸上的姓名、考号用签字笔或钢笔填写。答题卡上的65题以及与考号相应的数码用AB-2B的考试专用笔填涂。答题纸

1、答题纸2用签字笔或钢笔回答。

 答题卡填涂要求:①务必填写并填涂考号。即:首先用签字笔或钢笔填写考号。在考号每位数字的下面,有纵向排列的0-9十个数码。在每一纵行里,用铅笔将与考号相应的每一位数字涂黑。②填涂考号和选择题的[A]

[B][C][D]时,要用铅笔将字母完全涂黑,正确的方法是涂成规范的方形,下笔要重一些。例如:[A][B][C][D]。③填涂务必对应题号,准确填涂。④提倡随做题,随填卡。也可在试题本上先标记答案,随后一并填卡。但要确保留出充分的填卡时间。答在试卷上无效。

 答题卡

1、答题纸2,请严格按照题号回答,不要张冠李戴。

 由于时间有限,可以不打草稿,在答题纸上直接回答、直接更改,但要保证答题的可读性。

书写与考试无关的内容视为作弊,取消考试资格。

五、复习备考

备考的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英语语言技能,同时复习或学习英语语言知识,以便顺利通过考试,并为今后的博士生英语课程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所提供模拟题集,仅供考生了解题型和难度,不提供考试素材。

作文的准备注意三点:首先要符合文体,切不可写成故事、个人经验等各种非正规文体,要注意摆脱市面考试辅导教材的八股文体,尤其不可写成三段式的凑字数八股(如:有的人认为,还有的人认为,我认为);其次,在300词的有限空间内,尽量传达更多的有效信息,支持自己旗帜鲜明的观点,避免无用的长篇套话、废话;最后,不必猜测题目,事先做出文章以备考试套用,这是徒劳无益之举。

备考要做到:

 复习词汇、短语,熟练掌握并拓宽常用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增加一般词语的识记量;

 适当复习语法知识,熟练掌握必要的语法规则;

 真正提高阅读理解、翻译、写作的能力;

注意文章的逻辑关系、连接上下文逻辑关系的词语;

注意科技文章中表述各种功能的词语;

 熟悉考试题型,做一定量的考试模拟练习;

 制定适合自己的应试策略和方法,按自己的情况设计并控制答题时间。

六、辅助复习资料

由于全国博士生入学考试没有统一的模式和要求,因此也没有相同的复习辅助资料。准备报考北京林业大学的考生在复习备考时除使用我校提供的《北京林业大学博士生英语入学考试模拟试题集》外,还可以使用

相同题型的其他复习资料;

适合自己水平或复习目标的其他复习资料。

其他相关辅助资料仅仅帮助考生复习与提高英语,与考题没有任何关系。考生可酌情自由选用。

6.东南大学博士考试 篇六

一、师徒制模式

1809年德国柏林大学的创立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的诞生。哲学院成为德国大学科学研究的家园,并取代神学院成为大学的中心,哲学博士学位也由此诞生。这一学位的设立标志着现代博士教育的开端。

传统的德国大学博士培养模式具有很强的手工作坊式的前工业化时代特征,以师徒式的导师制为核心。博士生导师的德文是“Doktorvater”,直译为“博士父亲”,体现了师生之间如父子般的亲密关系。这种师徒关系既强调科学研究,也注重人品和个人修养的衣钵相传。博士生以科研助手的身份跟着导师从事相关研究。以研究所为培养单位,所长一般就是导师本人,学生免试入学,没有必修课,导师为博士生开设研讨班(seminar),取得科学研究的创新性成果是获取学位的前提条件。需要指出的是,当时的博士学位并非是建立在硕士学位之上的学位,而是大学颁发的惟一学位。

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德国大学都没有按英美高校模式设置所谓的学士学位作为第一级学位。20世纪50、60年代,综合性大学里实行的单一学位制被两级学位取代,增设硕士学位为第一级学位(Diplom或Magister),博士学位上升为大学中的第二级学位。德国法律规定,博士学位是取得高校教师资格和在医学等特定行业任职的必要条件。

德国高校除了少数艺术院校外,一般分为两大类:偏学术性的综合大学(包括工业大学和科技大学等),重实践的应用技术大学,只有前者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德国大学的博士入学一般没有考试选拔机制,通常综合性大学毕业生只要成绩优良,并得到相关教授的接收就可以攻读博士研究生。

德国大学没有博士点和博士生导师的概念,所有综合大学的教授及已获得教授资格的讲师都可以作博士生导师。传统的德国大学博士培养模式一般并不提供博士课程,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很多博士生主要在家自己读书和研究。目前,有80%至90%的德国博士生在此传统框架下学习和研究,博士生培养的理念、目标和方式与19世纪并无实质性变化。传统的德国博士培养模式由于过于追求纯科学的研究,只重视个人的独立研究能力,与社会脱节严重,近年来大受诟病。

德国科学委员会认为,传统博士培养模式的主要问题有:与国际相比,学习时间过长,硕士毕业后的平均攻博时间大约为5年,由此造成博士生的高龄化;博士培养的结构层次不清;缺乏针对性强的课程设置;博士生学术交流机制缺失;博士培养中缺乏流动性和特色。[1]

德国高校校长会议也指出6大问题:博士生的身份不明确,导师对论文选题的辅导不够;研究选题过偏过窄;在第三方经费缺乏的专业,比如人文社科专业,学生往往闭门造车,得不到足够的指导,从而出现选题、研究方法和成果呈现等各方面的问题;传统的博士课程结构不清,约束力不强;博士生与博士论文无关的事务性工作过多,导致毕业延期;就业市场的机会不多,导致学生迟迟不愿毕业等。[2]

2002年科学委员会的统计表明,博士生年龄持续增大,人文学科毕业生的年龄更是远高于平均水平,达到36.1岁。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文科往往需要自己选题,较少得到导师的指导;文科博士生从硕士毕业到开始读博之间的过渡时间过长,平均需等待1年时间。

二、研究生院(Graduiertenkolleg)模式

20世纪90年代以前,德国大学一直只有硕士和博士学位,而没有学士学位。研究生院实际上是博士生院(Promotionskelleg)。它是对依然占主导地位的“师徒制”模式的补充。德国大学的研究生院主要由德意志研究联合会(DFG)提供资金支持。DFG的研究生院入学前提是:申请者成绩优秀,而且其博士选题与研究生院的研究方向一致。

虽然德国研究生院模式的初衷是借鉴英美博士培养模式,希望发挥集体力量,加大跨学科研究,但实际上德国式研究生院与英美模式大相径庭。它并非是大学的一级常设机构,也不是博士生的注册和管理机构,而只是由来自多所大学相近专业的10~15名教授和15~25名博士生围绕一个课题进行研究的一个临时课题组而已。从名称上可以看出,它往往是跨学科研究课题组的名称,比如慕尼黑大学的“性别与差异研究生院”。它们需要定期接受DFG的评估,而且可能随着课题的终结而解散,所以也许称为“课题小组”更合适。

研究生院模式最早出现在1990年前后。第一批研究生院是由大众汽车基金会和德意志研究联合会(DFG)联合资助的。这种模式通常被称为“结构化培养模式”(Strukturierte Promotionsstudien),它与传统模式相比,有三大显著特征:

其一,竞争。高标准博士生选择机制,只有最好的硕士毕业生才能获得资格;

其二,师生双方清晰的责任。老师要负责高水平的指导,提供好的科研工作条件;

其三,设置广泛的博士生课程(包括大量英语课程,4~6课时/周)。

除了DFG资助大部分研究生院外,此类结构化的博士培养模式还有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与DFG合作的、主要针对外国学生的国际研究生培养计划(International Postgradaute Programmes,简称IPP)国际博士培养计划,马普所(MPG)与各大学合作设立的马克斯·普克兰国际研究院(International Max Planck Research School,简称IMPRS)博士培养计划等。

此类博士课程的共同之处包括:开展跨学科研究,发挥教授集体的作用,让博士生受到多方面的训练,既注重个人研究能力的培养,也注重集体合作能力的培养;缩短培养时间,读博时间一般定为3年;设立专门的博士生项目服务机构;国际化程度高,外籍博士生的比例高(约为20%),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的语言往往是英语,与国外学者、机构的合作多。

DFG1990年设定的“建立300个研究生院”的目标,在2000年初就已经完成,全德已有6,000多名博士生是经过这种模式培养后毕业的,约占同期德国全部博士学位获得者的10%。2004年度的DFG研究生院项目有270个,2003年度研究生院的全部经费为7,650万欧元,2003/2004年度参与计划的博士生有6,263人,博士后有660名,奖学金人均为1,000欧元/月。[3]

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德国研究生院模式也面临挑战,目前主要的问题是:“青年教授制”(Juniorprofessor)的引入使得博士生毕业后就有机会直接走上大学讲台。但这就要求博士生在3年时间内除去科研外,还要学习课程设计、教学法、高校行政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而过去这些东西是在博士后阶段学习(Habilitation)的;另外,由于规模小,研究生院像个课题组,其重点在研究,往往忽略教学和管理方面技能的培养;由于经费的原因,目前德国只有10%左右的博士生在研究生院读博,而且往往是理工科学生。

德国科学委员会虽然赞扬DFG的研究生院模式是一项促进博士培养的重要手段,但也要求DFG的研究生院对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知识领域以外的知识和核心技能,从而促进博士生的独立性和自我负责能力。

三、系统培养的模式:以吉森大学人文科学研究生培养中心(GGK)为例

2005年巴伐利亚的博士生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还是希望两种培养模式并存,认为研究生院模式不应取代传统的师徒制模式的主导地位,它只能起到补充作用;90%以上的教授坚持自己挑选学生,而不是通过所谓的竞争选择机制,认为这是德国传统博士培养模式的优点之一;在入学方面,目前只有不到1/5的学生需要通过一个申请和选择程序;人文学科依然是传统导师制培养模式占绝对垄断地位,理工科则是越来越以研究生院的各种课题项目为核心。[4]

据调查40%的博士生对导师的指导不满意。无论哪种培养模式,大部分学生都抱怨不能从导师那里得到期望的帮助和辅导。比如,在专业知识、科学研究能力的提高、博士论文的定期评审等方面,虽然研究生院里的博士生比大学传统师徒制模式下的博士生得到更多的辅导帮助和业绩考核,但也远远不够;延期毕业或中断学业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与博士论文无关的事务性负荷;尤其是文科学生希望能得到更多的教师指导和同学之间的交流。

目前,很多高校都在尝试建立覆盖面更广、跨学科的博士生系统化培养模式,探索师徒制、研究生院的课题组制之外的新形式,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吉森大学人文科学研究生培养中心(GGK)就是其中的一个成功范例。

人文科学研究生培养中心是由吉森大学倡议设立的、黑森州科学艺术部提供资助的跨学科常设机构,其主要目标是探索德国文科博士生培养的新模式。它是在DFG原有的外语理解的教学法、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早新时代的国家化等3个研究生院的基础上建立的。中心的建立不仅要保持、延续DFG的人才培养结构,更重要的是要开发、引入和实施更全面、系统化的博士培养新模式,为博士生提供从入学到求职的全方位系统管理和服务。

中心的主要组织机构有:咨询委员会、学术领导办公室、11个不同研究生课题组、1个行政管理部,其中行政管理部负责中心的日常事务。这些日常事务包括设计并开设课程,组织并资助各课题组的工作,协调职业服务中心的工作。中心没有学位授予权,各专业学生依据各系的学位授予规定申请学位。中心开放和有活力的结构使得它可以整合、组织吉森大学现有的各种博士生培养模式,师徒制和各种名目的研究生院都可以被纳入中心。

与DFG为代表的模式不同,GGK不仅仅是帮助精英人才的精英项目,其目标是帮助吉森大学所有人文学科的博士生,促使其尽可能高效地完成学业。为缩短大学毕业到读博期间的等待时间,成绩特别优异、有意读博的硕士生在经过商议、获得同意后也可以参加。

GGK是一个常设机构,所以有可能持续、长期地规划博士生培养结构。其任务主要包括:改善各种博士生项目进入中心的框架条件,从结构和质量方面改进博士培养的现状;协调与继续开发系统结构化的博士课程,尤其是文科博士课程的国际化方面;信息和咨询服务;促进国际化;与现有研究机构的合作;在讲座和出版方面给予博士生支持。[5]

通过实施相应的举措,GGK创造条件,提高了社会学、历史学、文学、语言学和其他人文科专业博士培养的效率、透明度和针对性。博士生之间的专业合作得到加强,很多刚刚获得学位的博士被聘为博士生的教员,中心建立起学生与老师交流方面的跨学科机制,原先的个人研究和单个辅导通过集体的研究和咨询形式得到补充。

在课程方面,研究生院模式下,往往人数过少,没有固定教师,课程开设不够完整。而GGK作为跨学科中心,有约200名学生,可以保证有足够多的学生来听课。课程通常分为两大类:核心课程及选修课。核心课程按时间先后分为博士生基础课程(介绍专业理论和研究方法)、深化课程、学术争鸣预备课程3种;基础课程每年冬季学期定期开设不同重点研究方向的平行课程(语言学、文学、文化学、历史学以及社会学),不仅介绍专业理论和研究方法,也提供工作安排、时间规划、奖学金申请等实用知识;深化课程主要给基础课程的结业学生提供一个与各自的选题相关的深入研究问题的机会;预备课程主要针对已经或即将提交博士论文的博士生,给他们提供学术争鸣的机会,为毕业答辩做准备。

围绕着这3类课程还有多组根据博士生建议开设的课程,比如研究方法课、专业研究论坛、论文写作课等。课程主要由水平很高的博士后讲授。GGK中心还对有意读博的学生开放博士基础课程,缩短大学毕业到开始博士学习的时间。选修课的主要形式有:专家讲座、专门研讨会、课题小组和假期学校等。

与传统的松散管理截然不同,GGK的管理机构与其博士生之间联系紧密。因不同选题而产生的多学科课题小组,成为博士生交流论文课题的论坛。它们根据学生或中心的建议而设立,每组10~20人,从事吉森大学人文学科方面的重点研究项目。学生按照各自研究的选题组成文学及文化理论、现代和后现代、历史理论和来源分析方法等11个不同的小组,学生自己组织管理,由GGK提供经费和出版方面的支持。小组主要的工作形式有:组织讲座、报告会、研讨会等,形式、频率由学生自行决定,是作为正式课程的补充。工作的重点内容包括介绍研究课题、概念辨析和理论建构等。这种灵活的形式使得很多其他大学的博士生也愿意参与其中。在小组里博士生和博士后一起探讨博士论文及研究计划,小组通过任期1年的组长和聚会备忘录与行政管理部保持联系,学生的研讨论文也可以由中心资助出版。

对博士生的职业指导服务是中心的又一项主要工作。由于事实上只有一小部分博士毕业生可以留在大学教书或从事科研,所以有必要对学生及早做些进入职场的准备指导。因此,中心定期与吉森劳动局的高校服务团队合作,为博士生举办有关职业目标确定和调整方面的课程。另外,建立GGK博士毕业生网络,并举办往届毕业生联谊会。同时,中心也主动建立与SAP(1)等大型企业的合作。

总体而言,吉森大学模式的主要特色是:培养对象覆盖面广;跨学科研究;结构化的博士学习;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和师生间的互动。在人文社科领域,没有学生的参与博士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不可能实现的。从开设创办中心开始,博士生的意见和需求得到了充分尊重,从而提高了计划的透明度和接受认可程度。GGK开发的某些基础课程和延伸课程已成为DFG研究生院的必修课程。GGK还将博士生培养与博士后人员训练结合起来。博士后人员授课有至少三方面的意义:给导师减负,导师的课时量不会增大;博士后人员可以积累教学经验;促进了年轻后备人才间的交流。

自GGK成立以来,GGK已成为德国博士培养模式变革中的一个成功典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11月,GGK成为德国“卓越计划”第一轮中惟一获得资助的文科博士生院。从GGK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德国在保持传统博士培养模式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调整、完善并引入新的培养模式,以更好地适应科学研究的需要。

参考文献

[1][2]Nuenning,A.Defizite und Desiderate Der deutschen Doktorandenausbildung.Kimmich.D und Thumfart A:Uni-versitaet Ohne Zukunft.Suhrkamp Verlag,Frankfurt am Main,2004.205,206.

[3]Graduierton Kollegs[EB/OL].http://www.dfg.de/forschungs-foerderung/koordinierte_programme/graduiertenkollegs/in-dex.html.

[4]Berning,E.Promovieren an den Universitaeten in Bayern:Praxis-Modelle-Perspektiven.Bayerisches Staatsinstitut fuer Hochschulforschung und Hochschulplanung,Muen-chen,2006.183-193.

7.东南大学博士考试 篇七

1994年,窦大海从曲阜师范大学毕业后,来到山东财政学院从事人事管理工作。2001年3月,他响应学校号召,主动参与竞聘学校饮食服务中心主任。

经过3年的摸爬滚打,窦大海发现,学校餐饮市场是一个规模巨大、收益稳定、具有良好发展空间的市场,但由于体制的原因,很多有助于推进学校餐饮事业发展的想法得不到有效实施。

2005年,考取同济大学企业管理专业博士后,窦大海辞去了饮食服务中心主任的职务。紧张的脱产学习之余,关于校园餐饮的梦想一直没有忘却。终于,2006年4月,窦大海注册了自己的餐饮管理公司,迈出了从事专业学校餐饮事业的第一步。“我想证明按照自己的想法是可以把学校餐饮做好的。”窦大海这样解释自己选择创业的动机。

2006年底,从上海完成博士课程回到济南,窦大海在上网时无意中发现中央电视台“赢在中国”第二季报名已经开始了。窦大海知道这是一档针对草根创业者的表演舞台,既然有时间了,为什么不参与呢?窦大海立即报了名。

2007年2月9日,在莱芜汇源果汁公司,窦大海以学校餐饮项目参加海选面试。面试过程中,他凭借自己对学校餐饮市场的独到见解和清晰、流畅的口头表达,赢得了两位面试评委的一致好评,顺利成为山东赛区第一个直接晋级全国108强的选手。

商战特训营,初露锋芒

108晋级36的比赛,采取的是商战特训营的方式。商战特训营也称为沙盘推演,选手每6个人分为一组,分别担任一个生产型企业的不同角色,模拟该企业5年的经营。经过抽签,窦大海被分在第9组,担任该组的财务总监。比赛过程中,窦大海和队友通力合作,并运用自己掌握的财务管理知识,科学进行资金的筹划和分配,并帮助队友合理安排生产。最终,第9组在5年的经营时间里把股东权益增加了一倍还多,年增长率接近30%,以两天比赛总排名第一的成绩胜出,窦大海和另外两名队友顺利晋级36强。

赛后,比赛评委高红冰先生这样评价窦大海在团队中的作用:“在这个团队中,实际上是财务总监操盘了整个团队的运作。”

36晋级12,赢得评委欣赏

36晋级12的三名比赛评委是风险投资机构IDG全球副总裁熊晓鸽、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和上海征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史玉柱。比赛中,窦大海向评委阐述了学校餐饮项目的优势和发展前景,并回答了3位评委关于项目和个人提出的问题。由于他在比赛过程中表述清晰,回答问题得体,并展现出良好的商业素养和人格魅力,最终在“死亡之组”突出重围,直接晋级12强。评委马云在对窦大海进行点评的时候说道:“对人也好,对事也好,我比较看好你。”

商业实战,突出重围

在商业实战过程中,选手们每一轮都面临全新的商业环境和临时搭配的团队组合,并且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指定的商业任务,对于选手的能力、体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都是巨大的考验。窦大海充分发挥了自己注重团队合作、讲求工作实效的优势,在全部6轮比赛中,取得了4胜1平1负的成绩,是所有选手中胜率最高的。尤其是在他担任队长的两场比赛中,窦大海都能够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优势,最终带领团队取得胜利,充分展示了自己作为企业领导者的能力和素质,得到了评委的一致好评。

总决赛,大海夺亚军

“赢在中国”第二季总决赛采用了四轮赛制,每轮淘汰一名选手。“山东好汉”窦大海在整个比赛中,前两轮幸运地回避了竞争对手的一对一选拔,在张华和牟文建下台后,第三次站在PK台上的冯志刚将矛头指向了窦大海。虽然整个比赛很少站在PK台上(优胜的一队免于淘汰),窦大海还是依靠自己的学识和柔中带刚的反驳,将对手冯志刚PK下台。

冠亚军争夺更有戏剧性。9名现场评委中,3位来自风险投资基金的老总,都将赞成票投给了“山东好汉”窦大海,而大部分实业企业家则把票投给了3号李书文。最终,具有话语权的总评委将本赛季冠亚军分别授予了李书文和窦大海。

8.东南大学博士考试 篇八

一、中国刑法

1、未遂犯的成立条件

2、我国刑法中的减刑

3、我国刑法中的受贿罪

二、外国刑法

1、日本刑法中的共谋共同正犯理论

2、德日刑法中的单纯赌博罪和常习赌博罪

三、西方刑法学说史

1、费尔巴哈的刑罚理论

2、威尔哲尔的目的行为论

2007年

一、中国刑法

1、论犯罪的基本特征

2、论刑罚的目的

3、结合刑法分则的规定,论述法条竞合的概念、表现形式以及法律适用的原则。

二、外国刑法

1、论述西方刑法中的不作为犯

2、论述日本刑法中的受贿罪类型

三、西方刑法学说史

1、简述李斯特的犯罪观

2、简述日本新派与旧派的刑法理论之争

3、简述团藤重光的死刑废止论

2006年

一、中国刑法

1、想象竞合犯及与法条竞合的区别

2、论我国的刑罚消灭制度

3、论绑架罪以及与非法拘禁罪的界定

二、外国刑法

1、论西方刑法中的行为理论

2、评短期自由刑

3、论日本刑法中的放火罪

三、西方刑法学说史

1、西方刑法古典学派的主要观点

2、李斯特的刑罚目的观

3、新社会防卫论的主要观点

2005年

一、中国刑法

1、论中止犯

2、论罚金刑

3、诈骗罪

二、外国刑法

1、论违法性本质

2、赃物罪

三、西方刑法学说史(空)

2004年

一、中国刑法

1、论教唆犯

2、论数罪并罚原则

3、论交通肇事罪

二、外国刑法

1、论共犯的本质

2、同意杀人

三、西方刑法学说史

1、费尔巴哈的刑法思想

2、植松正的刑法思想

3、安塞尔的刑法思想

2003年

一、中国刑法

1、论犯罪对象

2、论追诉时效的计算

3、论绑架罪

二、外国刑法

1、论违法性的本质

2、论自由刑的统一化

3、论遗弃罪

三、西方刑法学说史

1、比较古典学派与近代学派的异同

2、比较贝林格与小野清一郎的构成要件理论

2002年

一、中国刑法

1、论犯罪对象

2、论立功制度

3、论诬告陷害罪

二、外国刑法

1、因果关系论

2、短期自由刑以及存废

3、论背信罪

三、西方刑法学说史

1、启蒙思想的刑法面前人人平等之演变

2、费尔巴哈的心理强制说

3、菲利的犯罪三原因论

4、牧野英一的犯罪征表说

5、论贝林格的构成要件理论

6、论团藤重光的人格行为论、人格责任论及构成理论

2001年

一、中国刑法

1、论防卫过当

2、论时效制度

3、论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

二、外国刑法

1、论原因自由行为

2、论罚金刑

3、论抢劫罪

三、西方刑法学说史

1、古典学派的刑法思想

2、李斯特的刑罚观

3、宫本英修的犯罪未遂论

2000年

一、中国刑法

1、论刑法中的因果关系

2、论刑罚权的根据

3、论挪用公款罪

二、外国刑法

1、论过失学说

2、论外国刑法中刑罚权的根据学说

3、论德日刑法中的脱逃罪

三、西方刑法学说史

1、论贝卡利亚的刑罚适用原则

2、牧野英一的目的刑论

3、后期古典学派的刑法理论

1999年

一、中国刑法

1、论特殊主体

2、论假释制度

3、论故意杀人罪

二、外国刑法

1、论德日刑法中的法益

2、论外国刑法中的前科消灭制度

3、论德日刑法中的强奸罪

三、西方刑法学说史

1、试论贝卡利亚的死刑废止观

2、论小野清一郎的构成要件理论

上一篇:党支部的表彰决定下一篇:二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精编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