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汽车业现状的再思考

2024-09-25

对中国汽车业现状的再思考(12篇)

1.对中国汽车业现状的再思考 篇一

中国企业成功地“走出去”是中国经济国际化发展关键的一步.本文在对新形势下“走出去”的涵义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走出去”的必备条件和发展战略,最后提出了成功走出去应该注意的有关问题;并论述了中国经济经过一段国际化发展以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再认识,具有一定的实践借鉴意义.

作 者:宫焕久 余海春 车政桓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刊 名:国际商务研究 PKU英文刊名: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SEARCH 年,卷(期):20xx “”(6) 分类号:F27 关键词:经济国际化 走出去 发展战略

2.对中国汽车业现状的再思考 篇二

一、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的重新阐释

在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进行探讨之前,笔者认为先对“全球化”与“现代化”作一番考察再展开是十分必要的。总体而言,全球化、现代化与经济全球化、中国现代化这两组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普遍性与特殊性、一般性与个别性、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的关系。全球化、现代化是普遍性、一般性、上位概念,而经济全球化、中国现代化是特殊性、个别性、下位概念。“全球化”是指这样一种客观的、必然的、不以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趋势,就是以生产力为原动力、以生产关系为纽带、以现代交通工具为传播手段而进行的人员、物质和信息的交往过程。这个过程突破了一切民族的、国家的、地理的等诸多界限,把世界各地区各民族日益整合为一个共同体的趋势和过程;而对“全球化”的子概念“经济全球化”的界定,在今天看来也是见人见智。到目前为止,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就有几十上百种之多。但现在理论界比较公认的是指资金、技术、信息、人才和资源等经济要素在世界市场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从上述的概念的界定之中可以看到,上位概念与下位概念之间尽管大致相同,但从根本上说却是有着质的差别。“全球化”笔者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用语,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等光辉著作里,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上使用了与此相近的概念。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从根本上说“全球化”是人类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尤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结果,更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还是人类社会向无阶级社会过渡的前提和准备。而“经济全球化”则是以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为前提,以追逐高额的资本利益为根本目的,是资本主义在21世纪发展的新阶段。当然,“经济全球化”并非一无是处,它毕竟还是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使世界日愈成为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使生产力逐渐成为世界性的了,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只不过在这样的条件下,全世界不得不处于商品和资本的奴役之下。所以,就此而论,“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狭隘表现。

“现代化”是与“传统”相对应的另一个概念。与对全球化的定义一样,人们对“现代化”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同样,理论界认为,它是指人类社会脱离以铁器为物质技术手段和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由自给自足的封闭式的传统农业社会向机器大工业代替手工业生产和实行商品经济的社会状态或过程。在现代化的条件下,个人不再依附于封建等级,而是独立自主的经济个体。而“中国现代化”则是特指在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环境下,中国社会逐步地实现工业化即机器大工业取缔自给自足的手工业和小农业,使中国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已经极大丰富,人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因此,“现代化”与“中国现代化”是同质的过程,中国可以从世界的现代化过程中借鉴一切人类文明的积极成果为我所用,这是中国追赶世界先进的必然要求和趋势。从以上概念的区分中,不难看出,这四个概念有差别性,但也有统一性,在经济交往的现实过程中,这些过程是相互交叉进行的。

二、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的性质、动力、趋势

经济全球化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它只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后,资本主义把生产关系和市场由资本主义国家推向海外,寻求更大的市场扩充资本能力的过程。这是资本主义资本的本性使然,它只有无限量地追求剩余价值才能使自己得以存在,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因为资本不崇拜任何的权威,它只崇拜自己,只要是资本所到之处,无论哪一个国家都必然要经历沉浮。然而,资本有大小,性能有强弱,小资本必然为大资本所吞噬,弱国必然为强国控制,人与人之间是纯粹的利益关系,因此是“狼与狼”的关系。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还充当了一种“自觉不自觉”的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工具,正是资本的本性、正是它的到来,唤醒了一个个沉睡的民族,为他们带来了资本、技术、人才和经验。因此这些民族可以以较小的代价换来整个民族的巨大腾飞。

经济全球化与以往任何一次大规模的人类运动不同,它对物质性东西的依赖已不再象以往那样迫切,而对精神性的东西则需要太多——知识。尽管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政府、跨国公司以及国际组织也推动了这一进程,但是知识或者信息的作用无疑发挥着第一位的作用。这也就是当下流行的“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即“新经济”。信息在今天越来越成为制约发展的关键,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成就未来就掌握主动权。今天,人们对信息的需要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一条不经意的信息在转瞬间就能创造出“百万身家”,同样,一个病毒文件从投机者的指尖划过键盘飞向世界的另一边,眨眼间数亿的资产就会化为乌有,可谓“信息就是力量”。对全球化的未来进行预期,无疑是一件难事,但可以肯定地说,经济全球化前进的道路上会满布荆棘,但却没有哪里没有它的足迹;它可能会因少数人的利益而兴盛,或因少数国家的利益而缓慢前行,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种力量能够阻止它前行的步伐。因此,可以说经济全球化胜利了,因为“资本”为“资本”攫取了更多的“资本”,一切都是“世界性”的了。另一方面也可以说经济全球化是失败了,因为它把世界各民族都联合起来了,这无疑会凝结为一股合力去对抗“资本”,这个力量将消除资本的狭隘性,那时将是真正的全球化的到来。

中国是一个后起的国家,在别的国家都在经历工业化的时候,中国却还在处于沉睡之中。当西方各国完成工业化而“问鼎中原”之时,中国方才如梦初醒,于是奋起直追。在落后别人近百年之后再来完成这样大时间跨度的工作,是需要勇气和魄力的。然而,中国毕竟是一个小农国家,生产力极度落后,封建和半封建思想残余仍有,这些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障碍。经过不懈探索——跨越式发展,这是对在特殊环境下的中国所采用的特殊办法,实践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但是实现现代化的任务仍然艰巨,所以要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利用信息化的有力杠杆促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国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具体而言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人民生活实现小康、工业化得以完成。要完成这一任务,改革是强大的动力,关起门来搞不行,邓小平说过“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但是在这里必须搞清楚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只是初级阶段的目标,是阶段性的目标而不是最终的目标,它只是为达到下一阶段目标做过渡罢了。但是这一过渡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不能逾越,所以还需要继续深化、扩展和不断地推进。

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时下,一个引起世界和中国高度关注的现象就是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进而导致了席卷美国和世界的金融海啸,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又是世贸组织的成员,首当其冲的要受到冲击。经济全球化尤其是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这样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同样也具有两面性,即积极性与消极性、肯定性与否定性。今天的中国市场已经实现了与世界市场接轨,因而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会迅速反映到现代化的建设上来。就当前的经济形势来看,我国的经济已经明显地受到了局部的影响,最突出的例子就是珠三角一带出现了大量中小企业停产停业、裁减人员、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纷纷返乡。而由于经济全球化在21世纪才表现得异常突出,它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程度,从宏观的角度而言尤其是处于快速发展和具有强大发展后劲的中国而言,这种影响尽管只是局部的和微小的,但其潜在的威胁还是依旧存在并试图释放其能量,所以目前的经济形势仍然严峻,要防患于未然,及早采取措施保持发展势头,积极实施继续扩大内需的政策很有必要。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结果如何只能等到一切尘埃落定之后才见分晓,所以在这里也仅仅是作一些学理性的探讨。但大致而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可以做如下规定。

第一、经济全球化将全面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经济全球化是人类有史以来所产生的最为强大的人类力量之一,只不过这个力量是通过商品表现出来。而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同样也是一种力量,是中国发展的力量,这个力量的源泉是改革、生产力、人才和科学技术。在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交叉进行的过程中,这两个力量之间必然产生一个合力,这个合力无疑将会更加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进步,也即是说可以而且应该借助全球化的力量来加速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第二、经济全球化将会延缓中国现代化的步伐。正如理论界热烈讨论的,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因为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在国际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的今天,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由于中国目前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期,所以一定要防止外界的不利因素趁机扰乱当前的大好局面和破坏我们取得的来之不易的成果。第三、经济全球化可能会阻碍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这种可能性,客观地讲是存在的,如果不能把不利因素消解掉,那末延缓将会转化为阻碍。但中国现代化建设之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地方在于,是我们始终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我们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又有强有力的国家调控能力,所以是可以化险为夷的。经济全球化就如同大洋潮流一般,有潮头、潮中、潮尾,而当前的中国正处于潮头的这样一个位置,要在这一过程中不溺水、有收获,只有不断地增强自身免疫力、竞争力和战斗力,从而赢得这场“游泳大赛”的胜利。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必然性与偶然性并行的过程,是人类经济生活尤其是交往普遍化的自然历史过程,它在19世纪缓慢孕育,这20世纪中叶横空出世并涤荡世界,其产生的后果、持续的时间等都难以预料,而这却又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内在要求。这一特点就决定了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有着“同质性”与“异质性”的关系,但这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而目前中国的任务就是要充分利用好“同质性”作用,致力于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但也要尽力避免“异质性”给我们带来的不利影响。基于这样的认识,在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坚定自己的目标,积极争取和创造机会,利用经济矛盾的转化全面地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276.

3.中国汽车供应链现状与发展思考 篇三

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由高速增长向低速增长转变,市场的竞争不论对于整车企业还是零部件企业,都将更加聚集于企业综合实力的竞争,其中供应链建设对竞争力提升将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

汽车供应链的重要性

一是有利于处理好“整零”关系。当前,宏观经济增长放缓,汽车产业已进入了微增长阶段。加强供应链建设,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已经迫在眉睫。其中最核心的是“整零”关系。我们汽车行业的“整零”关系时好时坏,市场增长快,“整零”关系较为缓和;市场进入低速增长阶段,“整零”之间矛盾逐日突出。

二是有利于提高竞争力。汽车行业告别了高速增长的时期,发展速度放缓,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将市场、配送网络、制造过程和采购活动整合在一起,以更高的服务水平和效率、更低的总成本来满足客户的需求。供应链的研究主要是在管理方面,涉及到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系统。当前,汽车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供应链的建设问题,因为没有一个稳定、和谐的供应商团队,就谈不上改善和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汽车由一万多个零部件组装而成的,而零件是由上下家供应商制造的,汽车产品的竞争力是每一个零部件的技术、品质、成本水平的综合体现,供应链上的每一个零部件可以说都是主角,不容忽视。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供应商队伍,打造有竞争力的供应链是当务之急。

三是有利于汽车相关产业发展。供应链又是汽车工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支撑我国汽车产业的产业链还不够完善。汽车产业加强和相关产业的合作,使其企业进入汽车供应链,有利于带动其它产业发展,形成我国完整的汽车产业链。

我国汽车供应链的现状

我国汽车行业供应链的建设和管理模式是多样的,各自具有不同的做法和特点。我们大致区分出外资企业和本土企业的不同特点。

外资企业的情况。总体来说,外资企业的供应链体系稳定,整体性强,上下游企业是伙伴关系,经营理念和目标一致。充分体现了团队精神和整体竞争力。

外资的供应链体系的建立和管理也有各自特点。从企业构成来看,日韩企业的供应链体系封闭性较强,互不重叠。欧美企业较开放,供应商独立性强,供应链体系互有交叉。

供应商队伍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这主要取决于主机企业和供应商在技术上的深度合作,尤其是欧美企业,技术上的相互依赖性很强。经验证明,企业间技术上的深度合作是稳定上下游关系的重要保证。

整体意识强,表现出共享利益、共担风险、相互依存的关系。即使在市场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也能够在保证产品质量的情况下,从长远考虑,平衡、兼顾供应链环节各方的利益。

外资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上同步引入国外先进技术,不断优化,利润空间大,抗风险能力较强。

本土企业的情况。含整车、零部件等企业的情况。总体来说,我国企业的供应链整体意识淡薄,各环节的利益不平衡,上下游关系不稳定,供应链管理粗放。

整体意识淡薄主要表现是,企业从自身角度考虑问题多,更多关注的是本企业的利益。当市场不景气时,不是同舟共济,靠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来提高竞争力,而是把压力简单地加给上游企业,造成供应商合理利益的损害。

我国本土企业供应链体系的企业构成,包括合资企业、独资企业和本土企业,以本土企业为主。合资企业和独资企业都位于价值链的高端,上下链的关系比较稳定。而本土企业的关系松散,流动性相对较高。

由此可见,外资和内资企业的做法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市场竞争力上,事实证明,从产品的技术、质量、价格、利润综合水平来比较,外资企业的供应链体现了较强的竞争力。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

首先,思想认识上存在诸多误区。本土企业对供应链体系建设认识不足或滞后,许多企业未把供应链体系建设放到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在处理与供应商的关系上,与外资企业有很大不同。例如,外资企业的上下游企业在产业技术上有长期、深入的合作,互相依赖,谁也离不开谁。而我国一些企业是以我为核心,表现出强势,把上游的合作看成简单的买卖关系。只注意产品的价格标签,看不见供应商背后付出的心血和投入,配套多家布点,不考虑供应商投入的回报,把配套产品看作“标准件”,似乎可以随便更换。一旦主机产品销售不好或停产,供应商就出现一大批“烂尾工程”。再如占压上游企业资金、拖欠货款、以产品抵货款等做法很普遍,尤其遇到市场低迷就更严重。长期以往,供应商和主机企业势必离心离德,忠诚度降低。这对供应链的建设十分有害,甚至会导致供应链体系的崩溃。

其次,企业研发能力不强,基本处于模仿阶段。主机和零部件在技术上合作的深度不够,就一般的零部件来说,投入成本不高,双方都不要求对方承担更多的责任。这就导致了供应链体系整体的不稳定。而外资供应商因为技术先进,对企业提供了难以替代的技术支撑,双方关系比较稳定。事实证明,供应链上下游之间在技术上的依赖关系决定了供应链的稳定性。

第三,一些企业生产规模小、产量少,产品价格低,不足以支撑一个完整的供应链体系。除了满足有关法规,必须用外资品牌的零部件以外,为了控制成本,在供应商的选择上主要考虑价格因素。加之零部件企业多、同类产品生产重复严重,而且同质化,价格低,造成恶性竞争的局面,客观上为主机多家布点,压低采购价格提供了条件。

nlc202309031309

我国汽车供应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健康发展影响很大,应引起全行业的高度重视。

我国供应链体系现状对自主汽车零部件企业及上游产业发展的影响

我国自主零部件企业普遍存在研发投入不足、产品开发能力弱,管理水平低、产品一致性差等问题,企业数量多但规模普遍不大,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与我国供应链的现状有很大的关系。

第一,不利于提高研发能力。我国零部件企业技术研发能力不强,对主机不能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但是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一靠人才、二靠资金。零部件为主机开发新产品必须有人力、财力的投入,这些投入应该得到合理的摊销,如果主机不考虑这些投入成本,盲目压价,零部件企业是难以为继的。因此,主机企业要兼顾供应商的利益,按照供应链说法,就是下游要考虑上游增值部分的回报。只有这样供应商才能有长远观点,加大研发投入,才有创新的动力。

第二,不利于保证产品质量。面对市场的压力,主机和零部件不是同心同德,共同应对,而是都只顾自己的利益,结果只能是牺牲了质量,丢掉了市场,两败俱伤。

第三,不利于提高零部件行业的集约化、大规模生产。我国零部件企业多,规模小,重复生产、专业化水平低。如果各主机的供应链自成体系,零部件很难提高产品水平,扩大规模,降低成本。

第四,不利于拉动我国汽车相关产业发展。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汽车产业至关重要,许多原材料和电子元器件还都依赖进口。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快、市场竞争激烈,我国相关产业企业很难进入投资的供应链体系,拉动其发展主要靠本土企业。本土汽车企业的供应链体系管理不规范,将会影响相关产业企业进入汽车行业的积极性。

对加快建立有竞争力的供应链的几点建议

全面提高对供应链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要转变观念,树立“合作、共赢”的经营理念。供应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每一个环节对企业的最终产品的竞争力起着关键的作用。在我国汽车市场增速放缓、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状况下,加快建立完善、稳定的供应链体系,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尤为重要和迫切。

学习、借鉴外资企业的经验,探索适应我国特点的供应链体系。汽车跨国公司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值得本土企业学习、借鉴,但是要结合我国的国情。我国主机和零部件企业规模一般都不大,一家企业支撑一个庞大的供应链体系有难度。因此,各主机在供应链体系建设上不自成体系,应该协调、合作,互相有交叉。

进一步提高零部件专业化水平。我国零部件企业生产总数多,搞小而全,低水平重复严重。应该按专业化分工原则,合理拉长产业链,把零件的规模做大,产品做精、做专、使成本降低。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加强政策引导,制定专项规划。对依赖进口的部分关键汽车零部件、原材料、电子元器件等发展给予重点支持,尽快完善汽车产业链;重点支持零部件小行业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我们肩负着汽车行业“由大变强”的使命,尽快提高自主零部件产业竞争力是我们重要的任务,打造一流的供应链体系是提高自主零部件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供应链现状

本土企业

我国本土汽车企业的供应链整体意识淡薄,各环节的利益不平衡,上下游关系不稳定,供应链管理粗放。企业从自身角度考虑问题多,更多关注的是本企业的利益。

主机厂

以我为核心,表现出强势,把上游的合作看成简单的买卖关系。

不考虑供应商投入的回报,把配套产品看作“标准件”,似乎可以随便更换。

只注意产品的价格标签,看不见供应商背后付出的心血和投入,配套多家布点。

占压上游企业资金、拖欠货款、以产品抵货款等做法很普遍,尤其遇到市场低迷就更严重。

零部件商

投入成本不高,双方都不要求对方承担更多的责任。

关系松散,流动性相对较高。

零部件企业多、同类产品生产重复严重,而且同质化,价格低,造成恶性竞争的局面,客观上为主机多家布点,压低采购价格提供了条件。

外资企业

外资企业的供应链体系稳定,整体性强,上下游企业是伙伴关系,经营理念和目标一致。充分体现了团队精神和整体竞争力。

欧美企业

欧美企业较开放,供应商独立性强,供应链体系互有交叉。

供应商队伍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这主要取决于主机企业和供应商在技术上的深度合作,尤其是欧美企业,技术上的相互依赖性很强。

日韩企业

日韩企业的供应链体系封闭性较强,互不重叠。欧美企业较开放,供应商独立性强,供应链体系互有交叉。

4.对教育的再认识 对岗位的再思考 篇四

对岗位的再思考

平阴县北山小学

邵祥梅

认真学习了领导推荐的《学校教育的新主张》《在角度转换之间》《对副手的几点建议》等几篇文章,自觉对教育工作方面有了一点新的认识与提高,仿佛有种打开窗子看见外面世界的感觉,同时,几篇文章也促使我审视自己的位置,反思自己:作为一名中层领导,我尽职了吗?我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吗?下面,我就两个方面,向各位领导汇报我的学习体会,认识方面若有偏颇,恳请指正。

一、对教育的再认识

1、要发自内心的爱每位学生。曾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师就是要爱每一位孩子,而且要发自内心真真切切地爱。教师这一职业就要求我们教师去做“神”。对学生的“爱”是我们工作的不竭动力,是我们职业幸福的快乐源泉,是我们人生价值实现的需要。要让学生懂得“爱”,那教师不懂爱怎么能行?所以,既然从事了教育职业,就应毫无理由,毫不犹豫地尝试去爱每位学生,因为“只有懂爱的老师才会教出懂爱、会爱的学生”,教育的“以人为本”也才会真正落实。让我们的教育放慢脚步,多聆听学生的声音,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只有在熟悉学生、了解学生、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师才更容易引导、启发和教育他们。

2、学校要让孩子爱上学、主动学。学校教育对孩子来说不应成为一种负担,更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压力。要让孩子愿意去,高兴去。上海市协和双语学校校长卢慧文的《做一所有机的学校》文章中,提到了一个多元课程选择的问题,其中有一句:“如果学校有30种不同的课程可供选择,那么就可能有接近70﹪、80%,甚至90%的学生获得很好的自信。”这就是素质教育所要的,是我们目前教学所缺失的。特别同意文章中“我们希望学校与社区、学校与家庭、学校与国际资源之间都能有一个很好的结合,而不是把学校仅仅孤立成为教授单科科目以帮助学生应考的机器。”这样,教育不再是孤立的教育,打通了学校的围墙,综合了各个学科课程,我想每个孩子都愿来上学,都愿从中选到自己喜欢的课程,也就自然主动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那么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3、学校教育要紧紧围绕教育教学规律,科学从教

到今天,教学改革形式多样,让我们无所适从。通过学习,我悟出:万变不离其宗,科学的教学规律就是教改的根。任何所谓的教学改革,都应以培养学生成长为最终目标,都应紧紧抓住教育教学的规律来前行。教育教学的规律是不能违背的,只要抓住这一点,就可分辨形形色色的改革,哪些是科学的,哪些是形式主义,就不会在教学征程中迷惘。

二、对岗位的再思考

中层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比较特殊,除了履行上传下达的管理职能外,还要不遗余力地宣传校长意图、落实组织计划,不断“深化、优化、细化”各项工作,对基层进行规范化、具体化管理。中层管理者是校长与教师之间的纽带和桥梁,是增强工作执行力的关键所在。通过学习,我有了更深的感悟,也进一步明确今后工作的重心与方向。

1、做教学业务上的精兵强将

一个学校的中层业务领导,如果在教学业务上成为学校里的精兵强将,是老师的楷模,那么,胜任中层的角色会游刃有余。所以,我一直与老师们一起,并肩于教学的前线,一起学习,一起钻研,不敢有丝毫的松懈。此外,我需要抽出很多时间参与学校的事务管理,或参与校长的决策,制定学校相关的计划,进行各种各样的检查评比、组织校内的各项竞赛活动,检查落实学校教师的考核评比工作,听课评课等教学教研活动。既要带好一个班级,教好一门学科,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又要处理好安排好学校教学教研工作,其紧张忙碌可想而知。这就更加需要一个业务上精干的中层,一方面能协调好上下级关系,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取得群众的信任。另一方面,业务上过硬了,就能带好一班人,影响一批人,对一线教师的成长起引领作用,工作中就更具凝聚力和向心力,个人魅力就更大了。

2、要“掌握行情,顾全大局”。作为中层业务领导必须和学校一起同舟共济,必须站在学校的立场看待、理解问题;必须在所有的场合,尤其是在教师场合发表与自己身份相符的言论,要树立大局意识,出于公心,为了学校和学生的发展做工作。同时作为学校管理队伍的重要成员,中层干部同样必须掌握“行情”,它包括:教育的发展现状、同行的发展状况、学校的发展状况、先进管理办法以及激励下属的有效措施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学校各项重大决策,才能把工作目标与学校的总体目标一致,才能产生恒久的激励作用,从而从大局考虑自觉地执行学校所分配的任务计划,真正实现“全校一盘棋”。

3、准确把握中层管理者的角色,完成赋予职责。

作为学校的业务管理者,我认为在做好业务管理工作的时候,一是避免出现“缺位”,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没有做好;二是避免出现“错位”,做了业务岗位职责以外的事情;三是避免“越位”,越俎代庖,应立足于实施,更应该立足于组织,避免替代普通老师做应该他们做的事情,只有克尽职守、兢兢业业才会得到校长与老师的肯定。

4、必须拥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心态,才能时时有为,处处有位。

作为学校中层管理者,既要与学校管理保持一致,又需要和教师队伍打成一片。与学校管理保持一致才能真正得到校长的支持,不断接受到与自己岗位职责相符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时时有为;与教师队伍融合于一体,才能使自己的工作得到源源不断的支持,并且在教师队伍中获得不断创新与前进的动力,带领团队破浪前行,在前进的过程中树立威信,时时有位。

5、要“吃透上情,有效执行”。首先必须全面正确地理解来自学校决策层的各种指令,充分领会其精神实质,努力将组织意图转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才能向下传达有效信息。否则,执行决策就会走样,甚至使决策流产,从而不能实现预定的目标。作为一个中层管理者,虽不必事事亲力亲为,但在为布置工作前,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能正确理解上级的意图,并将目标细化,拆分和最终执行。

5.对中国汽车业现状的再思考 篇五

何为大学文化 ——对当代中国大学现状的思考大学文化,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说熟悉是因为经常能听人谈到这个词,说陌生则是因为对她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今天特意百度了一下,得到了大学文化这样的一个定义:“大学文化,是大学思想、制度和精神层面的一种过程和氛围,是理想主义者的精神家园,是大学里思想启蒙、人格唤醒和心灵震撼的因素的结合体。”总觉得这样的一个定义有点抽象,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将结合一些其他资料以及自己的理解,谈一下对大学文化的认识和对当下中国大学现状的思考。

首先我们得承认,大学文化是一个多元的文化,每个大学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也渐渐意识到了一个大学的文化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我们常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作为类比,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大学文化,是一个大学的灵魂。”呢?事实上,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专家意识到了这一点,关于大学文化作用的文章也有很多,这里就不展开来讲。笔者查过很多关于大学文化描述的资料,基本都提到一点:大学文化体现在教学参与者的言行举止之中。大家都知道,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正是基于此,当你进入一个大学后,你自然而然要受到那里的文化气息的影响,你的言行举止自然而然也就要体现出那样一种文化。所以,我们要了解一个大学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讲就只需要去观察里面的教授、学生、管理者他们言行举止。当然,要详细地了解有关大学文化的相关内容,仅凭以上的介绍还远远不够的,但是,这不是本文的要讨论的重点,因此,我们只需要对大学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就足够了,这也是笔者写上述内容的原因。

接下来,让我们将目光投到中国大学的建设上来。近年来,中国大学建设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也出现了一些笔者认为比较严重的问题。

1.大学文化体现在教学参与者的言行举止之中,那么,我们的教学参与者都在做些什么?我们的教授在忙些什么?

在《中国建世界一流大学眼下只是一个传说》一文中,作者对教授是这样描述的——“越是名气大的,越没时间潜心研究。上上电视,搞个访谈,出国考察,参加活动,整天打飞的像打出租车一样,在天上的时间比在地上的时间还多。教授专家们忙于商业,勤于应酬更像个商人,赶场赚外快的就更屡见不鲜了。”不仅如此,通过这几年一些媒体的曝光,我们也了解到了目前中国的一些学术腐败问题,我们知道了原来教授也抄袭论文的,这不得不说是中国学术界的悲哀。

我们的学生在忙些什么?

“不要说上课听不懂,不要说教师不关心,不要说专业不感兴趣,不要说学校太烂,堕落不需要理由,只需要借口。”这是李开复对话大学生时说的一段话,这句话的的确确值得我们深思。在《当迷茫在大学里泛滥成灾》一文中,李开复有这样一段对当代大学生生活的描述——“在你经历的大学生活中,你是不是有许多时间都不知所措,有许多时间都在宿舍里床上度过,有许多时间都用在QQ上的闲

聊,有许多时间都在网络游戏里厮杀。一学期、一年、两年过去了……突然发现自己没有认真听过几节课,虽然给你们上课都是讲师以上级别的;突然发现自己没有认真读过几本书,虽然你们大学里的图书馆有很多的藏书;突然发现自己没有学到东西,虽然大学里有很多的可以学习东西。你现在是不是正在为期末考试过关,而不是达到优秀而发愁,正在盘算不会被亮红点的各种方法:突击学习,考试作弊,请酒送礼,独自祷告……”作为一名在读的大学生,我深刻的感受到了这段话具有多大的适用性,我们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确确实实就是过着这样一种生活的。

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在忙些什么?

对一个大学来讲,笔者认为,软件建设比硬件建设要重要得多,然而,似乎有不少的教育管理者并不赞同。还是引用《中国建世界一流大学眼下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例子——“中国名牌大学,大约也不缺钱花,建个三层楼的食堂都要安装两部电梯,为了教学评估不惜花掉几千万元,用来搞学术的钱都用来搞面子工程了。”其实,岂止名牌大学如此,普通大学也同样如此,甚至更严重。面对着这种种行为,我们可以感受到目前中国大学文化建设的缺失及弊端。由此看来。中国大学的建设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2.我们的制度是否出现问题?

这个笔者暂时无法讲的太深,就只能简单地再次借用一下《中国建世界一流大学眼下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一段话——“高校是官场的延伸,人们不会忘记厦门大学40个教授争聘一个处长的新闻。高校领导都是有行政级别的,比如许智宏校长就该是个部长级别。学术被政治豢养,乃至学政不分家,学为政所用。中国最大的博士群在官场,就是一个铁证。中国每年招五六万个博士,大部分都是当官的,挤掉众多栋梁之才。官员读博大多不过是为了增加个升官的砝码,哪有心情与精力去搞学术,他们的论文质量会好到哪里去呢?许智宏说,北大与耶鲁相比,论文的数量差不多。是啊,中国的博士数量早已超过美国,在发表论文的数量上早就世界领先。但不要忘了,中国的博士、硕士学位人家美国等发达国家是不承认的。”

中国大学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比较多的,我们在这里就不再一一举出。

总之,中国大学目前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面对这诸多的问题,我们的大学建设该何去何从?笔者认为,大学文化的建设是关键。要摆脱现在的困境,就必须在大学中建设更加优越的和完善的大学文化体系。笔者坚信,文化的导向作用可以引领我们从迷茫的现状中走出来,向着建成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方向前进。

中国建世界一流大学眼下只是一个传说

2010年04月16日 08:34中国青年报【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

249条

“中国目前没有世界一流大学。”12日晚,做客华中科技大学“科学精神与实践”讲座的北京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智宏如是说(《长江日报》4月15日)。许智宏的这句话说出了众多人的心声。偌大中国,人口几乎要占到世界的四分之一,经济也马上变成世界老二了,竟然一所世界一流大学都没有。当人家把诺贝尔奖一个个拿回家的时候,我们还是零,中国的高等教育实力也与中国的大国地位太不相称了。

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2010年最新发布的全球名校百强排名,北大排在第52

位,清华第56位,中国这两所首屈一指的名校连前五十强都没进。无独有偶,此前,由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排出的2008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500强”,国内名校如北大、清华、上海交大、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都无缘世界大学学术前200强。

笔者身在高校,这几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的大学越来越大,人越招越多,高楼也越来越多。中国的大学好比一个身段很好的模特,可谓有模有样。可是,有长相没文化,没精神,没气质,成不了世界名模。笔者也认识一些教授专家,可是越是名气大的,越没时间潜心研究。上上电视,搞个访谈,出国考察,参加活动,整天打飞的像打出租车一样,在天上的时间比在地上的时间还多。教授专家们忙于商业,勤于应酬更像个商人,赶场赚外快的就更屡见不鲜了。

高校是官场的延伸,人们不会忘记厦门大学40个教授争聘一个处长的新闻。高校领导都是有行政级别的,比如许智宏校长就该是个部长级别。学术被政治豢养,乃至学政不分家,学为政所用。中国最大的博士群在官场,就是一个铁证。中国每年招五六万个博士,大部分都是当官的,挤掉众多栋梁之才。官员读博大多不过是为了增加个升官的砝码,哪有心情与精力去搞学术,他们的论文质量会好到哪里去呢?许智宏说,北大与耶鲁相比,论文的数量差不多。是啊,中国的博士数量早已超过美国,在发表论文的数量上早就世界领先。但不要忘了,中国的博士、硕士学位人家美国等发达国家是不承认的。

许智宏提到,一流大学是用钱堆出来的。然而,世界银行高等教育主管Jamil Salmi通过研究世界各大洲的主要大学发现:仅仅有钱是远远不够的,世界上最贵的几所大学如乔治·华盛顿大学、肯阳学院、巴克乃尔大学、瓦萨学院和萨拉劳伦斯学院,都不是世界一流大学。而中国名牌大学,大约也不缺钱花,建个三层楼的食堂都要安装两部电梯,为了教学评估不惜花掉几千万元,用来搞学术的钱都用来搞面子工程了。人家发达国家更不缺钱,但是建筑有的是几百年历史的,教学设施堪称陈旧、落后。前不久,笔者在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中看到,一位知名德国学者说,在德国很多亚洲的留学生看到他们破旧的教学设施就走了。可人家在软件上绝对是世界一流,其学术成就也不是那些只有良好硬件设施的高校所能比的。

与我国那些三流学校几个合并起来争个重点大学名号的做法不同,那些世界顶尖名校规模很小,很少有人数超过一万的。反观中国的名牌高校,个个都人高马大,光鲜亮丽,可不乏素质不高的蛮汉。建校约900年的牛津大学,虽然陈旧,可人家个个都是精英。牛津产生了至少7个国家的11位国王,6位英国国王,4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9个国家的53位总统和首相,包括25位英国首相(其中13位来自基督教堂学院),12位圣人,86位大主教以及18位红衣主教。北大培养了几个世界知名的专家学者?

6.对艺术与设计的再思考 篇六

小引

“……我们正迅速接近有理性的和有意识的构图的时代,到了那时,画家将自豪的宣称他的作品是构成的①。

设计和艺术从历史的溯源看本是同源,都是造物文化的分合离散所致。因此,他们之间存在着亲密关系是不言而喻的②

关键词

艺术 设计 设计艺术

一关于艺术与设计的概念反映

艺术―名词,可以作宾语

设计―动词,可以作主语

偶然在《苏大艺苑》报上阅读了一篇“艺术是我,设计是他”的文章②,其中所表示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阐述了艺术与设计两个概念的区别和含义。从而也使我部分的明确了作为艺术和设计的模糊认识。早在几年前(或者说一直延续到现在),我国的艺术工作者已经针对这两者之间关系有所争执,到底设计是不是艺术,设计和艺术能否同一而论的观点一直也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美术观察》也曾经围绕这一问题作了的.讨论。综观几十年来,国内工艺美术界对“装饰”、“装饰艺术”、“工艺美术”、“实用美术”、“艺术设计”等概念的逐步过渡和划分,体现了时代的变革和社会对艺术与设计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有人说设计本身就是问题,而艺术不需要解决问题。这个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分歧,与“艺术是我,设计是他”有同工之妙。那么两者之间的关系究竟在何方呢?又该如何深入认识和重新定位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呢?在这篇文章中,本人斗胆谈一下自己的认识,虽然有兔子谈论死亡的嫌疑,但还是要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首先,本人就三个概念:“艺术设计”、“设计艺术”和“艺术与设计”谈一谈看法。在英文中我们很难看到“ArtDesign”或“DesignArt”,而“ArtandDesign”倒是用得很多,如芬兰赫尔辛基艺术与设计大学(UniversityofArtandDesign),美国哥伦布艺术与设计学院(ColumbusCollegeofArtandDesign)等。如果照国外的说法应该是“艺术与设计”较为准确。由此看来国际上将艺术与设计并列而立,体现了两个学科领域既相互联系、又各不相同的特点。在这里,艺术涵盖了美术、建筑、戏曲、影视和音乐等等的大艺术范围,设计则包括了从手工艺到工业设计的所有设计范围。这样的名称涵盖较广,也比较合理。而且在英文中“Art与“Arts”也有微妙的解释,西方院校名称中采用的大都是“ArtandDesign”,而不是“ArtsandDesign”,实际上在英文里“Arts”体现的是手工艺而不是艺术的多种类。当然,中国自有中国的国情,也不必一切都要以直接翻译过来为准。(参考:《关于艺术与设计的思考》,蔡军)

对目前我国对“艺术设计”的说法,主要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对“艺术与设计”的简称或模糊化思维,省略了其中的“and”,这种方式比较概括,但对于艺术和设计的关系表达不明确。一种则是在当前中国特定阶段,设计教育者们对设计的“国情化”解释。所谓“国情化”解释,是在人们还停留在“工艺美术”的概念上,对“设计”的定义缺乏全面理解的情况下,在“设计”前面加注“艺术”二字,使人们更容易接受这一概念。然而在“艺术设计”一词中,“艺术”只是定语,它本身成了对“设计”的装饰。同时“艺术设计”还是对过去“装饰”概念的最好演绎,比如过去的室内装饰系就改名为环境艺术设计系。从更深层看,这一概念反映了中国当代一批工艺美术界

7.对后勤管理决策问题的再思考 篇七

-------------------------

编辑整理: 会计网上学习编辑:aiyimingba 文章来源:新浪

8.对中国当代市场经济的再认识 篇八

政治经济学中所论述的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照价值相等的原则互相交换。在私有制社会中,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刺激生产技术的改进,加速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有两点:(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2)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其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有:自发调节生产要素在各生产部门间的分配;刺激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现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在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同时,民营企业、个体经济有了较快发展。

在我看来,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从一开始就紧密联系在一起,它们是分不开的。从沿海到内地,从国内到海外,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刘国光说过“保持中国经济活力,就必须继续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来,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在改革发展中找到各自方位,发挥着独特作用,一个是“中流砥柱”,一个是“生力军”。

国有企业好比是国家的“脊梁”,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事关国家重大项目的都有国有企业的影子,创造着种种奇迹。随着时间的推移任何东西都是需要改变的,国有企业也是一样。在上个世纪8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拉开了帷幕。变革中的国有企业,与在改革开放堡垒下诞生并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一起,演奏着二重唱。

今天,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30多年间,民营经济历经磨砺,从一株幼苗长成了参天大树。民营经济对国名经济发展的贡献是不可忽略的,而民营企业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较大作用,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9.对中国汽车业现状的再思考 篇九

把勾践和项羽摆在一起进行思考,古已有之,例如晚唐诗人杜牧的《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又如清代蒲松龄的对联:“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另外还有北宋王安石对杜牧诗的评论:“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能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又有南宋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两人虽未直接把勾践和项羽放在一起来评说,但是却为我们评说他们提供了思路。

勾践和项羽都是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人物。勾践知耻后勇,坚忍不拔,终于雪耻复国,卧薪尝胆的做法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符号,是中国人战胜困难、争取最后胜利的精神法宝,也是支撑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重要因素。项羽破釜沉舟而号令天下、兵败垓下而乌江自刎,他的一生大开大合,既有传奇和成功、也有悲壮和失败,引起了后世文人的广泛关注。概括起来说,勾践的卧薪尝胆显示了“忍”的意义,而项羽的破釜沉舟则体现了“闯”的作用,这两种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主要内核,“忍”可在逆境中坚持,“闯”则在机时中发展。在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对于这两个已经成为历史符号的人物以及他们身上的“忍”和“闯”如何选择,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话题。

勾践的追求与代价

众所周知,勾践给夫差当牛作马、屈身为奴,甚至装疯卖傻、吃屎喝尿,终于咸鱼翻身、报仇雪恨,留下了卧薪尝胆的美谈。然而我们是否想过,虽然他打败了夫差,夺回了江山,但是人格和尊严的代价是否过于沉重?甚至把女人都奉献出去做了牺牲品,这样做是否值得?然而,在崇尚“胜者王侯败者贼”的语境中,由于勾践夺回了江山和权力,实现了他的目的,于是乎,勾践的所谓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就成为了一种精神胜利法,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成为一种为了实现个人的目的可以放弃尊严的理由,所以杜牧认为项羽只要能卷土重来,即使包羞忍耻,仍然还是男儿、是英雄。

当然,这里不赞成杜牧的“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并不是要全盘否定卧薪尝胆、忍辱负重的意义。是肯定还是否定,关键在于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个人还是为了整个社会。如果仅仅为了个人的地位、名利而失去尊严,这个代

价过于沉重;相反,如果是为了民族、国家,那么我们可以选择适当的妥协、退让,不必计较个人的得失。例如,司马迁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忍受了宫刑这一作为男人的奇耻大辱,完成了《史记》这部史家绝唱,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历史,为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发展立下了丰功伟绩。这正如老子所说:“受邦之垢,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

出于以上思考,对杜牧的诗,就应从两个角度去理解。如果是为了民族大义,包羞忍耻就是一种牺牲精神的表现,就是有理性、敢于担当的男儿所为;否则,如果仅仅是为了一已之私,那还是不是男儿,这就需要慎重选择和考虑了。这就是说,如果勾践是为了百姓民生,他的忍辱负重就值得赞赏、应该提倡,但事实上勾践为了什么?只是为了自己的江山、为了自己王位,并没有给百姓带来什么福祉,带来的只是一将成名万骨朽的军阀争战而已;不要说百姓了,就连那功臣文种也落得个被迫自杀的下场。“春秋无义战”,孟子说当时是“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蔽野”,“三千越甲可吞吴”,似乎让人看到的正是血淋淋的战争。而项羽的自刎则有着停止战争,让天下休养生息的意义,卷土重来就不一定是民之所愿了,这也正是王安石点评杜牧诗的目的所在。

卧薪尝胆的功与过

冯友兰教授说过,对于传统文化应抽象地继承。具体到卧薪尝胆,这种做法确实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历史作用,但是并非所有人都进行了抽象继承,相反,还存在着某些投机的理解和运用。例如,从历史和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有些人为了自己的目的可以像勾践那样猪狗不如的忍辱负重,扭曲自己的人格,抛弃自己的尊严。这几乎是一种变态的选择,于是一旦他翻过身来,就会变态对待他人,也就是先当“奴才”,再当“主子”,先当“孙子”后当“爷”,或者既当奴才又当主子。这样一种心理,小到“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大到农民起义领袖摇身一变,又成了封建皇帝,都有所体现。也许,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曾经朝代更迭、循环往复的一个原因。辛亥革命已经百年,然而封建思想、封建意识还顽固存在,例如,有些人先是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然后是趾高气扬、横眉冷对。可以说,鲁迅先生百年前所批判的“奴性”直到现在还会出现。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和警惕。当前的抗日剧仍然在热播,其中的中国人一个个都是好样的,不当孬种,最后全部战死沙场,然而事实是,日本侵华之后中国出现了数以百万计的汉奸,甚至台儿庄战役时的抗日英雄在路末途穷时摇身一变,也成了汗奸,还美名其曰“曲线救国”。那个时代,“二狗子”“狗腿子”对普通百姓的统治甚至比日本人还凶恶。对这一历史不做深刻反省,不挖掘出我 2

们文化中的病根,用“血战到底”的标签笼统地遮羞掩丑,那么当考验和困境再次来临的时候,我们中的某些人是不是又会“犯病”?

令人欣慰的是,小说《白鹿原》对如何继承“卧薪尝胆”这个问题已经进行了深刻反思。作者在书中为男一号人物白嘉轩安排了唱对手戏的男二号人物鹿子霖,这个鹿子霖的祖上也曾是穷苦农民,靠的是他的老太爷(曾祖父)“勺勺客”发家后奠定的基业。为了发家,“勺勺客”不但忍受了师傅对他的肆意侮辱打骂,甚至还要受忍受师傅对他的鸡奸之侮!支撑“勺勺客”承受如此巨大耻辱和悲哀的,正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于是“勺勺客”最终学到了手艺,进身为大牌厨师,又成为了西安城内军阀、政客的座上宾。“勺勺客”摇身一变,依靠这些人势力报复他的师傅,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找来一群乞丐,将他的师傅百般凌侮、鸡奸致死。《白鹿原》是一部反思作品,那么作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情节,是不是意在反思勾践式的卧薪尝胆呢?作者在书中写到:

鹿马勺艰难曲折的人生经验是留给鹿姓门族的第二大理论思想。他对两个刚刚懂事的儿子简明扼要地灌输这种思想:无论你将来成龙或是成虫,无论是居官还是为民,无论你是做庄稼还是经商以至学艺,只要居于人下就不可避免要受制于人,就要受欺,你必须忍受,哪怕是辱践也要忍受;但是,你如果只是忍受而不思报复永远忍受下去,那你注定是个没出息的软蛋狗熊窝囊废;你在心里忍着,又必须在心里记着,有朝一日一定要跷到他头上,让他也尝尝辱践的味道„„越王勾践就是这样子。“娃子哇,你大我就是原上的勾践!”鹿马勺一句话概括了自己,把一个千古传诵的卧薪尝胆以图复国的越王勾践个性化具体化了。„„这个个性化了的勾践精神就一代一代传流下来,成为鹿家在白鹿原撑门立户的精神财富。(《白鹿原》33章)

如果小说作者确在反思,那么就是在提醒我们,中国的文化发展需要吐故纳新、扬长避短,对于封建思想残余必须进行反思。只有扔掉了这样的历史包袱,中国的思想文化建设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

一个新的项羽

杜牧把勾践作为一面镜子来评说项羽,现在我们对这面镜子的理解变了,那么对项羽的理解也应发生变化,于是我们将会发现一个新的项羽和项羽新的文化价值。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国文化中缺乏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中那种痛痛快快地活、轰轰烈烈地死的悲剧英雄,也缺乏唐吉诃德那样的骑士精神,这也是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然而,在东西文化还没有完全分化的早期,我们有项羽。虽然绝无仅有,却顶天立地。

在《史记·项羽本记》中,司马迁对项羽乌江自刎的场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虽然乌江亭长告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但是此时的项羽却不再为之心动。八千子弟无一人生还,虞姬的血泪犹在眼前,也许这残酷的事实让项羽看清了征战的实质,暗淡了他卷土重来、再夺江山的意愿。虽然他可以创造经破釜沉舟的奇迹,但是他已经不愿再为一人之王位而弃万人于沙场。这时的项羽已经不同于勾践,他更需要的是尊严而不是江山,既然“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他就宁可当“鬼雄”也不愿当那种“愧于心”而来的“英雄”,于是项羽放下了一切牵挂,赠马于亭长、赠头于故人,充分展示了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的英雄本色,树起了一座正气浩然的丰碑。

也许,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项羽是失败的,但是作为一个具体的人,项羽的生命没有被物欲异化,他敢爱敢恨,痛痛快快地活、轰轰烈烈地死。项羽放弃了江山,放弃了财富和权力,但是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维护了尊严、捍卫了人格。

人只有自爱才能爱人,只有尊重自己才会尊重他人,只有人人都得到尊重了,才能人人平等,和谐社会才能真正建立,以人为本也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项羽虽然在乌江倒下了,但是他豪爽坦荡的形象不会倒下;他手中长剑的最后一次挥舞也许只是短短的一瞬间,但是那剑锋闪烁的白光却穿透历史,刺痛着我们的双眼。那就让我们闭上眼睛,反思历史、反思文化,反思我们自身。当我们睁开眼睛的时候,希望每个人都能看到一个高大的自己屹立天地之间。

10.对我校实施军事化管理的再思考 篇十

济源市五龙口镇实验小学

任顺谦

我校自2007年始,每学期都对学生进行军训,旨在增强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生活自理的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今年3月份,学校正式启动准军事化管理模式,大半个学期下来,收到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不可否认,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使得军事化管理工作有些停滞,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引人深思。

一、管理现状分析: 成效:

1、学校领导和广大老师都很重视准军事化管理,积极性较高,能够按照管理方案和评估细则进行管理,具备了一定的管理水平。

2、学校呈现出明显的准军事化管理痕迹:学生具备一定的组织纪律性,集合整队较以往快了很多,队列队形较整齐,口号宏亮。就餐、就寝速度快,秩序井然。室内外卫生打扫和保持也较好。尤其在推行准军事化管理的第一个月,学生精神风貌和一日常规有明显的改观。

3、评估方案得以推行,以较为科学的评估细则对学生的学习和行为规范实施监督,起到了一定的效果。问题:

1、从领导到教师到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认知疲劳,准军事化管理进入了倦怠期。

2、注重层面上的管理,忽视了细节的管理。注重整体效果,忽视了个体的发展。我们每天要求学生要这样不要那样,孩子们的心里是怎样想的?学校没有更好的进行研究。

3、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家长对实施准军事化管理的认同度低,对管理的认识停留在表面,对准军事管理的内涵认识不足,认为仅仅是从行为层面上的管理。认为对孩子太严格,“孩子太小,不可能什么都要求那么严”。

4、学生当初的新鲜感逐渐消失,“学校要求每天穿军服,每天管的死死的,我们不自由”等思想开始滋生。学生一日常规和精神风貌已经不如学期初。

5、整个管理和评价体系还不够科学严谨。

6、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力度远远不够。

二、改进措施

1、需要再认识。

准军事化管理赋予学生的是“人的发展”,是从行为到品质的内化。只有先从行为上规范并形成习惯,才能内化为品质的提升。

2、改进管理和评价体系。根据前一段出现的问题,推行符合学校实际,可操作性更强的管理和评价体系。弱化扣分制,以引导和宣传正面典型为主。

3、关注教师和学生的认知变化。不断鼓励引导,优化激励机制。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弱化“军事化”一词给人造成的严格和残酷概念。推行更赋予“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充分保护和关注孩子的天性发展。应认识到“管理服务于人”,而不是“人服从于管理”。

5、大力营造“军事文化”,挖掘其中的趣味性、知识性。从校园、教室、宿舍等方面营造军事文化氛围,构建“美丽军营”、“魅力军营”。

6、重视《我是小军人》校本课程的开发,花大功夫研究教材编排和内容。

7、大力进行班风学风建设,进行礼仪培训,开展诸如“学习之星,文明之星”等活动,把学生培养成守纪、明礼、爱学、合作的人。

我相信,只要不断更新理念,调整思路,遵循“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我校一定会探索出一个“军事管理和人文发展完美结合”,具有实小特色的准军事化管理模式。还是那句话: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

附:从网上获取的有关信息——各界对学校实施准军事化管理的反应褒贬不一。

贬:

河北省教育厅副厅长杨勇会上表示,学校全封闭军事化管理模式不科学,不可取。“少数学校搞所谓的全封闭军事化管理,割裂了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天然纽带。”他认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之中,学校教育是主渠道。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对未成年人的品格、情感、思想等影响非常重大,对生活、学习、劳动等各项习惯的养成有直接作用。社会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最广泛,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影响越来越大。“三者谁也不能代替谁。”

而在采访家长时,记者发现,多数家长表示不会将孩子送到这样的学校。“全封闭军事化管理有可能会限制孩子个性的发展。我想,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空间,反而对孩子有好处。”一位张姓家长说。

褒:

首先有利于快速营造一种全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提高适应能力。

学生在入学前,学校组织学生军训,使学生尽快投入到校园环境当中来,这是很有必要的。

其次,军事化管理有利于快速改变学生的行为习惯,加强纪律性、提高自制能力。

第三,军事化管理有利于快速构建新的集体和团队,增强凝聚力。第四,军事化管理有利于快速培养孩子的坚强毅力。第五:军事化管理利于预防突发事件和应急自然灾害。

5.12大地震后,全国各大军事化管理式学校,进行了相关“地震演习”,学校在军事式演习当中,再次证明学生纪律性和应急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军事化管理很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学生能不紧张、冷静机智、安全有序的予以应对各种困难,这是军事化管理效果的最佳体现。

网上对学校实施准军事化管理褒贬不一,是因为出发点不同的缘故。我认为学校要根据学校特点,尤其要根据学生身心特点,拟定合理的方案和步骤,不做人云亦云之事。

11.对三江源区生态环保的再思考 篇十一

对三江源区生态环保的再思考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不仅是中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而且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湿地最多,水源最丰富,生态环境最,为敏感和脆弱的地区。目前,其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直接影响到西部大开发和中国在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恢复和保护三江源的生态环境是西部开发的当务之怠,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作 者:马生林 作者单位:青海社会科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0刊 名: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NGHAI NATIONALITIES INSTITUTE(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9(1)分类号:F062.2关键词:三江源 生态环境 保护对策

12.对审计失败的再思考论文大纲 篇十二

{摘要} 随着我国审计业务的发展,审计失败的案件时有发生,给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审计失败的问题也引起了审计理论与实践研究界的高度关注。本文从审计失败的本质谈起,分析审计失败形成的原因,最后提出避免既治理审计失败看法与对策。

一、审计失败的本质剖析

1、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是否正确遵守审计准则是区分审计失败与审计风险的重要界限。

2、审计失败的产生并不取决于企事业单位是否发生了经营失败。

二、审计失败的影响

1、影响了事务所的声誉、业务及存在性。

2、导致社会经济秩序的紊乱和无序,最终损害了市场经济的有序性。

二、审计失败产生的原因分析

1、客观原因

(1)审计对象、范围的拓展,致使审计风险增大,审计失败的概率增加。

(2)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表述不实,增大了审计风险,审计失败的概率增加。

2、主观原因

(1)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业务活动和会计信息处理过程缺乏充分了解。

(2)审计人员的过失行为。

(3)审计方法方面的缺陷。

(4)法律监管上的严重不足。我国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在一定程度均未起到一定的作用。

三、避免既治理审计失败的看法与对策

(1)审计人员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

1、树立风险观念。

2、遵守职业道德要求。

3、提高执业水平。

(2)要谨慎选择被审计单位,充分估计审计产生的风险。

1、客户品行端正,信誉良好。

2、应尽可能详细了解委托单位的业务状况。

3、对财务状况不佳的委托单位要尤其加以注意。

(3)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规范公司治理机制,为审计人员创造良好的执业环境。

上一篇:教师礼仪培训讲座下一篇:医院综治维稳目标管理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