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和计划免疫教案

2024-06-19

免疫和计划免疫教案(共8篇)

1.免疫和计划免疫教案 篇一

第3节 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

【旧识回顾】

1、细胞免疫过程主要依靠哪些细胞?

2、体液免疫过程主要依靠哪些细胞?

【新知导学】

1、列表比较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关系。

项目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作用对象

产生效应的细胞

产生效应的方式

相互关系

2、什么叫免疫接种?

3、免疫方式包括哪两种?

4、什么叫过敏反应?

5、AIDS的中文名称是什么?

6、HIV的遗传物质是什么?是如何复制的?

7、艾滋病传播有哪些途径?

【反馈检测】

1、下图是两次注射同一种抗原后,人体内产生的.抗体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第二次注射同一种抗原后,记忆细胞大量形 成浆细胞

B.与第二次相比,第一次注射抗原产生的抗体效率低,保持时间较短

C.图中说明预防接种往往需注射同种抗原2至3次,每次要隔一定时间

D.图中说明抗原接种量越大,产生的抗体越多

2、关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常用HLA表示 B.主要侵犯人体T细胞

C.常用AIDS表示 D.先使体液免疫功能严重缺损,继而影响细胞免疫

2.免疫和计划免疫教案 篇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及试验设计

试验选用内蒙古白塔种猪场的60日龄大白×长白×Ⅵ系杂交仔猪96头, 平均体重为 (15.0±0.5) kg。采用随机区组设计, 按体重、性别、遗传来源均等分配的原则分成4个处理组, 每个处理组3个重复, 每个重复8头仔猪 (公母各半) , 各处理组初始体重差异不显著, 饲养试验时间为21d。

1.2 饲养管理及日粮组成

试验在内蒙古白塔种猪场的有窗封闭式猪舍内进行。试验期间采用机械通风, 网床饲养, 舍温保持在22~27℃, 以及利用自动料槽和鸭嘴式自动饮水器进行自由采食和饮水, 并按猪场常规管理程序进行驱虫和免疫。试验日粮均为粉料, 试验所用的4种日粮是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 (对照组) 、0.01%、0.05%和0.10%壳聚糖配制而成。壳聚糖购于山东济南海德贝海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脱乙酰度为90.52%。试验基础日粮参照NRC (1998年) 猪营养标准配制, 其配方及营养水平见表1。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1.3.1 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的测定

于试验第14, 21天分别在各重复中随机选2头仔猪 (一公一母) , 用抗凝真空采血管采集前腔静脉血3mL;取10mL离心管, 加淋巴细胞分层液4mL, 然后沿管壁缓缓叠加2mL血, 2 500r/min离心30min;取中间白细胞部分, 用3~5倍体积无Ca2+、Mg2+的Hank's液洗3次, 每次2 000r/min离心10min;然后将细胞悬浮于RPMI 1640完全培养液中, 台盼蓝染色并计数活细胞数 (>95%) , 调整细胞浓度为2×106个/mL;将淋巴细胞悬液加入96孔细胞培养板中, 加入刀豆素A使终浓度为16μg/mL, 另一组加入等体积的培养液作为对照, 培养体系为每孔200μL;置37℃、5%CO2培养箱内培养72h;在培养结束前6小时, 每孔加入初始浓度为5mg/mL的四甲基偶氮唑盐 (MTT) 10mL, 继续培养;培养结束后, 每孔加入100μL 10%SDS-HCl溶液, 继续培养2h, 使紫色结晶完全溶解;用酶联免疫检测仪在570nm波长处测光密度 (OD) 值。根据测定结果按下列公式计算外周血淋巴细胞刺激指数 (SI) 。刺激指数=刀豆素A刺激孔的OD570值/无刀豆素A孔的OD570值。

1.3.2 特异卵清白蛋白抗体水平的测定

于试验第7天在各重复中随机选2头仔猪 (一公一母) , 按体重肌肉注射卵清白蛋白1mg/kg;于注射当天及注射后第7, 14天分别用真空采血管于前腔静脉采血5mL, 制备血清, -20℃冻存用于特异卵清白蛋白抗体的测定;将一定浓度的抗原液 (用0.05mol/L、pH值为9.6的碳酸盐缓冲液配制) 加到酶联反应板各孔中, 每孔200μL, 置于4℃冰箱过夜或37℃反应2h;倾去孔内液体, 用洗涤液注满各孔, 洗涤3次, 每次3min, 然后弃尽洗涤液;每孔加入100μL封闭液, 37℃反应30min, 重复2次;稀释阴性血清并加到1列孔中作为负对照;用稀释液稀释待检血清 (1∶40) , 并加入各孔, 每孔100μL;每个血清样本3个重复, 37℃反应1h;洗涤3次后每孔加入100μLHRP-兔抗猪IgG, 37℃反应30min, 再洗涤;每孔加入新配制的底物 (将40mg邻苯二胺溶于100mL、pH值为5.0的磷酸-柠檬酸缓冲液中, 临用前加入0.15mL30%H2O2) 150μL, 37℃反应30min;每孔加入2mol/LH2SO450μL, 终止反应;最后用酶联免疫检测仪于波长450nm处测定OD值。

1.3.3 血清指标的测定

在试验7, 14, 21天分别在各重复中随机选2头仔猪 (一公一母) , 用真空采血管于前腔静脉采血5mL制备血清, 测定血清中IgG、IgA和IgM含量。所用试剂盒均由北京华英生物技术研究所提供。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AS软件线性回归分析程序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 对不同壳聚糖梯度的日粮处理效应进行线性和二次回归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壳聚糖对仔猪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影响 (见表2)

由表2可知, 在试验第14天, 各壳聚糖日粮组仔猪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刺激指数均高于对照组, 并随壳聚糖添加剂量的增加呈显著的二次曲线上升 (P<0.05) 。从实际测定值看, 添加0.05%壳聚糖的日粮组的刺激指数最高。试验第21天, 淋巴细胞转化率结果与试验第14天相似, 各壳聚糖日粮组仔猪的淋巴细胞刺激指数均高于对照组, 并随壳聚糖添加剂量的增加呈现一定的二次曲线上升趋势。从实际测定值看, 刺激指数仍以0.05%壳聚糖日粮组最高。可见, 日粮中的壳聚糖可提高仔猪的细胞免疫功能, 且0.05%壳聚糖对仔猪细胞免疫的调节作用最好。

2.2 壳聚糖对仔猪卵清白蛋白抗体水平的影响 (见表3)

由表3可知:在试验第7天 (即注射卵清白蛋白之前) , 断奶仔猪血清中就已经有一定水平的卵清白蛋白抗体, 但各处理组未呈现显著的剂量效应。作为一种异源蛋白, 注射前血清中卵清白蛋白抗体水平应该为零, 推测这时的抗体是由猪场使用的一些含卵清白蛋白疫苗造成的。在试验第14天 (即注射后第7天) , 机体产生较高水平的卵清白蛋白抗体, 各壳聚糖日粮组仔猪的抗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且以0.05%壳聚糖日粮组最高, 但从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看, 剂量依赖关系不显著 (P>0.05) 。在试验第21天 (即注射后第14天) , 卵清白蛋白抗体达到更高水平, 各壳聚糖日粮组仔猪的抗体水平仍高于对照组, 并随壳聚糖添加剂量的增加呈显著的线性或二次曲线上升变化 (P<0.05) 。从实际测定值看, OD值仍以0.05%壳聚糖日粮组最高。这说明壳聚糖可增强仔猪机体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功能, 且以0.05%壳聚糖效果最好。

2.3 壳聚糖对仔猪血清中IgG、IgM和IgA含量的影响 (见表4)

由表4可知:随着壳聚糖添加量的增加, 各试验阶段仔猪血清中IgG含量值均呈现一定的线性或二次曲线升高趋势。从实际测定值看, 前2周仔猪血清中IgG含量以添加0.01%的壳聚糖日粮组较高, 而在第21天则以0.05%壳聚糖日粮组较高。在试验第7, 14天, 仔猪血清中IgM含量均以0.01%壳聚糖日粮组偏高;而在试验第21天, 添加0.05%壳聚糖日粮组仔猪血清中IgM含量最高, 达到0.98mg/mL, 且呈现显著的二次剂量依赖关系 (P=0.01) 。仔猪血清中IgA含量在试验第7天时各组基本接近, 而在试验第14, 21天, 血清中IgA含量均以添加0.05%壳聚糖日粮组偏高, 但从线性回归统计结果看, 剂量依赖关系均不显著 (P>0.05) 。

3 讨论

淋巴细胞转化率是评价细胞免疫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代表着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状态。体液免疫是动物特异性免疫的一个重要方面, 无论是抗体对病原体或毒素的中和作用, 还是免疫调理吞噬作用及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 都与免疫球蛋白水平和抗体效价有密切关系。

壳聚糖可增强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单核-巨噬细胞功能和自然杀伤细胞活性;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既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同时还可促进脾脏抗体生成细胞的能力, 增强刀豆素A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郝钢等[1]的研究结果表明, 肉仔鸡日粮中添加壳聚糖能够提高T淋巴细胞比率、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新城疫抗体水平和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史彬林等[2]的研究也得出相似结论, 在肉仔鸡日粮中添加0.10%~0.50%的壳聚糖可明显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 刺激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增殖;肉仔鸡新城疫抗体水平和吞噬指数也有所提高。

本试验结果表明, 日粮中添加壳聚糖可提高仔猪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 尤其是添加0.05%时效果最明显;同时壳聚糖可提高仔猪血清中卵清白蛋白抗体效价, 且添加0.05%时抗体水平最高。壳聚糖对仔猪血清免疫球蛋白也有影响, 日粮中添加0.01%~0.05%的壳聚糖可提高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 在试验最后1周, 添加0.05%壳聚糖可显著提高血清中IgG、IgM含量, 也可提高仔猪血清中IgA含量。可见, 日粮中添加0.01%~0.05%壳聚糖可增强仔猪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机能。说明壳聚糖有增强仔猪免疫功能的作用, 并与添加剂量有关系。

参考文献

[1]郝钢, 许丽.壳聚糖对肉仔鸡生长性能与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饲料, 2005, 24:19-21.

3.免疫和计划免疫教案 篇三

1. 植物的激素调节

生长素发现历程中体现出来的科学方法、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及生长素类似物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及对细胞分裂素、赤霉素、乙烯、脱落酸等其他植物激素相关问题的实验探究将成为高考的命题点。

(1)采用“理解记忆法”,通过设问掌握植物向性运动产生的原因、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的因素、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及弯曲的部位、生长素在根茎中的运输等知识,理解科学家的认识过程和科学实验方法,提升实验设计及探究的能力。

(2)运用曲线和“图文转化法”掌握同一植株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以及同一生长素浓度对不同植株的器官的影响,理解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并能正确解释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的原因。

(3)采用“列表比较法”掌握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合成部位、分布部位及主要生理功能,并且掌握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多种激素的协同调节的特点,了解植物组织培养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比例不同对生根长芽的结果不同。

(4)要求掌握与生长素有关的实验设计和分析。如:验证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在尖端、验证胚芽鞘生长部位在尖端下面一端、验证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验证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探究重力和单侧光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探究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验证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等。

2. 动物的体液调节

(1)运用列表归纳比较法,细化动物激素和植物激素的产生、化学本质、作用部位等知识,掌握体液调节的概念。

(2)利用系统归纳法、以图解形式结合甲状腺活动的调节、血糖的调节及生长激素的分泌等知识,梳理各类内分泌腺及激素间的关系,理解反馈调节及相关激素间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并能正确应用于实践。

(3)以甲亢、地方性甲状腺肿等疾病为例,分析相关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并归纳总结激素功能的实验验证的一般方法。如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等非蛋白质类激素,其实验方法有:切除法、饲喂法、注射法等,而生长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蛋白质类激素,其实验方法只能是切除法和注射法。

3. 神经调节

(1)利用“模型法”和“图文转化法”把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及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掌握其传导过程、传导特点以及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信息的转化模式,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及神经元之间传导速度的不同的原因。

(2)采用列表比较法,掌握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区别及其联系及大脑皮层各功能区的特点。

(3)了解激素分泌的调节与动物行为的实例及神经调节与动物各种行为的区别。

4. 内环境与稳态

(1)采用图解法理解细胞与内环境、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把握水和无机盐的来源与去处。

(2)通过“实验法”辨析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对血糖调节的机理,结合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把握体温调节的机制。

(3)利用图文转化法,把课本上皮肤对寒冷及炎热的反应意图信息转化为简明扼要的文字。

(4)要求以生物的整体性观点认识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内环境和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 免疫

(1)利用对比记忆法掌握特异性免疫及非特异性免疫,采用表解法比较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过程的异同。

(2)运用图解法把握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三阶段的具体内容,结合图解信息辨析并掌握与免疫有关的细胞的来源与功能。

(3)利用图文转化法把“过敏反应发生机理示意图”转化为简明文字,采用列表比较法辨析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与体液免疫过程中产生的抗体的化学本质、分布、产生过程、作用机理、作用结果、作用时机等异同点。

(4)结合所学知识解释自身免疫病、艾滋病和器官移植的免疫问题。

【考情分析】

与生长素有关的实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和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等内容是考查的重点,与其他植物激素有关的知识考查比重有增加的趋势。如2007年全国Ⅰ考查确定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适宜浓度,2009年全国I第31题考查植物激素对植物果实的发育及成熟的影响,2010年全国I第31题考查生长素的作用特点。

体液调节的内容将与人体的稳态、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等内容结合在一起进行考查;动物激素的种类及生理作用将结合动物生理实验进行高考命题的趋势。该部分内容与人和动物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动物的体液调节等内容联系紧密,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试题信息往往以图解形式给出,实验探究试题也常以血糖调节为背景出现。如2009年全国Ⅰ考查调节鸟类繁殖活动的腺体和激素,2010年全国Ⅱ考查葡萄糖的代谢与调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及兴奋的传导仍会是考查重点,试题往往会设置一种生命情景,让同学们分析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如2008年全国Ⅰ以两个新鲜的“神经—肌肉标本”为材料考查兴奋的传导和传递,2010年全国Ⅰ以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称脊蛙)为材料考查反射活动。

免疫知识的考查无论结合什么背景,考查的知识肯定来源于于教材:免疫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分化、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微生物、细胞工程等知识的综合考查将是命题趋势。

【考点例析】

例1 (10全国)从某植物长势一致的黄化苗上切取等长幼茎段(无叶和侧芽)。自茎段顶端向下对称纵切至约3/4处。将切开的茎段浸没在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半边茎向外弯曲生长,如图所示。若上述黄化苗茎段中的生长素浓度是促进生长的,放入水中后半边茎内、外两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都不会升高。请仅根据生长素的作用特点分析半边茎向外弯曲生长这一现象,推测出现该现象的两种可能原因。

原因1是

原因2是

解析 从题干上来看,(1)幼茎段无叶无侧芽,暗示我们不会再有新的生长素产生;(2)黄化苗茎段中的生长素浓度是促进生长的,放入水中后半边茎内、外两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都不会升高,暗示我们只考虑低浓度的促进效应,不考虑高浓度的抑制效应;(3)仅根据生长素的作用特点分析半边茎向外弯曲生长这一现象,暗示我们不能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单纯归结为内外两侧的细胞吸水膨胀不同引起的。

从图示的情形可以推测出来,应该是半边茎内侧细胞生长比外侧快形成的;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则可能是:(1)内侧生长素比外侧高,这可能与内侧细胞和外侧细胞的吸水能力不同有关;(2)内外两侧细胞内生长素的浓度是相等的,但是内外两侧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一致;(3)其他合理的原因。

答案 原因1:内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比外侧高,所以内侧细胞生长较快。

原因2:内外两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相同,但内外侧细胞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该浓度的生长素更有利于内侧细胞的生长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同学们的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考查植物的激素调节等相关知识。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往往具有两重性:生长素既能促进植物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这种现象与生长素的浓度和植物器官种类等有关。一般来说,不同浓度对同一器官(或细胞)促进生长的结果不一样;同一浓度对不同器官(或细胞)促进生长的结果也不一样。

例2 (10新课标)从某植物长势一致的黄化苗上切取等长幼茎段(无叶和侧芽),将茎段自顶端向下对称纵切至约3/4处后,浸没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茎段的半边茎会向切面侧弯曲生长形成弯曲角度(a)如图甲。与生长浓度的关系如图乙。请回答:

[切面][半边茎][0 2 4 6 8 10 12 14 16][a][a1][弯曲角度(a)] [生长素浓度/μmol·L-1] [甲][乙][A][B]

(1)从图乙可知,在两个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茎段半边茎生长产生的弯曲角度可以相同,请根据生长素作用的特性,解释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原因是 。

(2)将切割后的茎段浸没在一未知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测得其半边茎的弯曲角度a1,从图乙中可查到与a1对应的两个生长素浓度,即低浓度(A)和高浓度(B)。为进一步确定待测溶液中生长素的真实浓度,有人将待测溶液稀释至原浓度的80%,另取切割后的茎段浸没在其中,一段时间后测量半边茎的弯曲角度将得到a2。请预测a2与a 相比较的可能结果,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

解析 植物生长素的两重性曲线为一钟形曲线,在顶点为生长素最适浓度,高于或低于最适浓度,生长素的促进生长效果都会降低。

答案 (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双重性,最适生长素浓度产生最大a值,高于最适浓度时有可能出现与低于最适浓度相同的弯曲生长,从而产生相同的a值。

(2)若a2小于a1,则该溶液的生长素浓度为A;若a2大于a1,则该溶液的生长素浓度为B。

点评 生长素的两重性是生长素复习中的一个要点,这个实验对于同学们的综合分析能力要求很高,同学们只有学会如何分析一个实验的能力,这样这道题才能解答的很完整。

例3 (10全国)用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称脊蛙)为材料,进行反射活动实验。请回答与此有关的问题:

(1)用针刺激脊蛙左后肢的趾部,可观察到该后肢出现收缩活动。该反射活动的感受其位于左后肢趾部的 中,神经中枢位于 中。

(2)反射活动总是从感受器接受刺激开始到效应器产生反应结束,这一方向性是由 所决定的。 [传入神经][传出神经][A端][B端][神经中枢][剪断处]

(3)剪断支配脊蛙左后肢的传出神经(见右图),立即刺激A端 (能、不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刺激B端 (能、不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若刺激剪断处的某一端出现收缩活动,该活动 (能、不能)称为反射活动,主要原因是 。

解析 第(1)小题中,感受器主要分布在皮肤和粘膜中,神经中枢主要是脑和脊髓。

第(2)小题中,反射活动总是从感受器接受刺激开始到效应器产生反应结束,这一方向性是由突触的结构所决定的。

第(3)小题中,刺激A端,兴奋可以传到效应器,能引起左后肢的收缩,但是该活动的进行,没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不符合反射的定义(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生物体对内外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称为反射),不能称为反射;刺激B端,兴奋无法传到效应器,不能引起左后肢的收缩。

答案 (1)皮肤 脊髓

(2)突触的结构

(3)能 不能 不能 该活动不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进行的

点评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通常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的。一定的刺激被一定的感受器所感受,感受器发生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的形式经过传入神经传向神经中枢;通过神经中枢的分析与综合活动,神经中枢产生兴奋;神经中枢的兴奋经过一定的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使效应器发生相应的活动。

例4 (10新课标)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S)中,可测得静息电位。给予细胞一个适宜的刺激,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适当降低溶液S中的Na+浓度,测量该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可观察到( )

A. 静息电位值减小 B. 静息电位值增大

C. 动作电位峰值升高 D. 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解析 当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就发生一次很快的电位变化,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即产生了动作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Na+内流导致,如果减少溶液S中的Na+的浓度,则会导致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内流量减少,而使峰值降低。

答案 D

点评 对于动作电位的产生的原因旧大纲教材没有说明。新课标教材中动作电位的产生是需要阳离子内流才能实现的既由于Na+内流导致,因此如果溶液S中阳离子的量少,就会导致动作电位的峰值降低。

例5 (10新课标)将同种大鼠分为A、B两组,A组大鼠除去淋巴细胞后,产生抗体的能力丧失:从B组大鼠中获得淋巴细胞并转移到A组大鼠后,发现A组大鼠能够重新获得产生抗体的能力。请回答:

(1)上述实验可以说明 是免疫反应所需的细胞。

(2)为了证明接受了淋巴细胞的A组大鼠重新获得了产生抗体的能力,需要给A组大鼠注射 ,然后检测相应的抗体。

(3)动物体内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称为 。在抗体,溶菌酶、淋巴因子和编码抗体的基因这四种物质中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是 。在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和红细胞这三类细胞中不属于免疫细胞的是 。

解析 因为A组去除淋巴细胞后,产生抗体能力丧失,而重新移植后又获得了产生抗体的能力,因此免疫反应所需要的是淋巴细胞。如果要证明A组大鼠获得了产生抗体的能力,就应该给大鼠注射抗原,从而刺激其产生相应的抗体。抗原进入动物体后,通过体液免疫的过程,可以使浆细胞(效应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从而消灭抗原。编码抗体的基因属于遗传物质,红细胞不属于免疫细胞。

答案 (1)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

(2)抗原

(3)浆细胞(效应B淋巴细胞)

(4)编码抗体的基因 红细胞

【实战演练】

配套练习九

一、选择题(5题,每题6分)

1. 有关免疫的几种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在体液免疫过程中,往往要借助T细胞传递与识别抗原

B. 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是众多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C. 抗原可以是过敏原,过敏原一定是抗原

D. 病毒感染时,细胞免疫前,往往先通过体液免疫的作用来防止病毒通过血液循环而扩散

2. 下列各项中与植物激素调节功能相符的一项是( )

A. 在形成无子番茄过程中生长素改变了细胞的染色体数目

B. 乙烯广泛存在于植物多种组织中,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的发育

C. 植物组织培养形成根、芽时受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的影响

D. 对受粉后正在成长中的幼小果实适当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最可能的结果是形成无子果实[时间][条件变化][含量]

3. 人体激素的分泌量会因体外和体内某些条件的改变而发生相应变化,右图不能表示下列哪组关系( )

A. 血钠升高,醛固酮的分泌

B. 大量出汗,抗利尿激素的分泌

C. 气温降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D. 血糖升高,胰岛素的分泌

4. 下图中①为感受器,⑤为效应器,若用“○”表示一个完整的神经元,关于图中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只包括①③⑤

B. 在a点给予刺激只有d点产生兴奋,b、c点不能产生兴奋

C. 在b点给予刺激只有d点产生兴奋,a、c点不能产生兴奋

D. 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而不能传到细胞体

5. 细胞与细胞之间可以通过信号物质进行信息传递(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信号物质 靶细胞]

A. 若信号物质是神经递质,当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一定使其兴奋

B. 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作为信号物质可作用于B细胞,既可以促使其增殖也可促使其分化

C. 信号物质的受体分布于细胞膜上,体现了细胞膜参与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作用

D. 若信号物质是甲状腺激素,则靶细胞是肌肉细胞、垂体和下丘脑的细胞等

二、非选择题(4题,计42分)

6. (14分)在人体内由内分泌腺细胞分泌的物质,能起到化学信号的作用。请据图分析并回答:(图中A代表大脑皮层细胞,B代表下丘脑神经细胞,D代表垂体细胞,F代表血管)

(1)若图中B分泌的物质作用于D,进而提高整个机体耗O2率和兴奋性,则B分泌的物质名称是 。

(2)A末端与B细胞之间组成的结构C是 ,在与B细胞膜相对应的A末端内发生的信号变化是 ,使B细胞发生 。

(3)若人体内D细胞分泌某种物质,并调节对婴幼儿的照顾行为,则D细胞分泌的物质是 。

(4)若E细胞是性腺细胞,D细胞分泌的 激素可以促进E细胞的 。

7. (10分)图甲为细胞间信息传递的几种模式示意图,图乙是图甲局部结构的放大图。请据图回答:

(1)若图甲细胞1产生的激素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则靶细胞是 。

(2)若图甲靶细胞为甲状腺细胞,那么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的“信号”是 ,接受信号的物质基础是 。该“信号”只能作用于甲状腺细胞的根本原因是: 。

(3)若图甲细胞3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兴奋部位膜外电位的变化是 ;兴奋在细胞3和细胞2间传递的结构如图乙所示,图乙中结构③的名称是 。结构②中的液体成分属于 。①中物质由前膜释放,与 (细胞器)直接相关。

(4)兴奋通过图乙的传递过程中,信号的变化情况是 。

(5)若细胞4能产生抗体,它是由 。

8. (8分)将燕麦幼苗的胚根及芽的尖端4mm切去,再将剩余的10mm的胚根及胚芽每10条一组分别放入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保持在25℃下培养2d,下表显示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盛有不同浓度生长素溶液的小培养皿必须加盖,其原因是 。

(2)切去胚芽及胚根尖端部分的原因是

(4)根据实验数据可得出促进胚芽、胚根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分别是 。

9. (10分)生长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乙烯有抑制植物生长的作用。下图是盆栽植物平放时,根与茎的生长情况。现已知,近地侧生长素(IAA)浓度高于背地侧;根对IAA的敏感性高于茎。

有人做了如下实验:将某种开花植物的根尖放在含不同浓度IAA的培养液中,加入少量蔗糖作为能源,同时设置了空白对照组。他发现在有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出现了乙烯,且生长素浓度越高,培养液中乙烯浓度也越高,根尖的生长所受的抑制也越强。

(1)此人设置的空白对照组是 。

(2)本实验的自变量是 ,因变量是 。

(3)据此实验结果,可推知图中根向地生长的原因是 。

(4)请你用表格形式呈现本实验的设计思路。

配套练习十

一、选择题(每题6分,计30分)

1. 下列有关结核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结核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绍胞质和细胞核

B. 结核杆菌抗药性的产生是应用抗生素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

C. 接神卡介苗后,T细胞受刺激成为记忆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

D. 感染结核杆菌后,机体主要通过特异性细胞免疫的作用将其消灭

2. 下图左侧为燕麦胚芽鞘所做的处理,那么在一段时间后,右侧①②③在图示位置时,其生长情况依次是( )

A. 向A侧弯曲 向A侧弯曲 向A侧弯曲

B. 向B侧弯曲 向B侧弯曲 向B侧弯曲

C. 向A侧弯曲 直立生长 向A侧弯曲

D. 向B侧弯曲 直立生长 向B侧弯曲

3. 下图是下丘脑及其直接或间接支配的有关腺体之间关系示意图(“+”表示促进,“-”表示抑制)。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a产生的某种物质可影响动物的性行为

B. a与c两者的分泌物在某些生理效应上可表现为协同作用

C. c不仅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而且有分泌功能

D. a、b、c中,c对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影响最小

4. 下列为突触结构模式图,对其说法正确的有( )

A. 在a中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

B. 1中内容物释放至2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选择透过性

C. 细胞中的线粒体形成了结构1

D. 1中内容物可以使b产生兴奋或抑制

5. 糖尿病人除了尿糖外,还有多饮多食的现象,与此同时,糖尿病人逐渐消瘦,造成上述症状的原因错误的是( )

A. 胰岛A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B. 缺少胰岛素,血糖含量高,大量的糖随尿液排出

C. 在排出大量糖的同时,也带走了大量水分,于是出现多食多饮现象

D. 糖氧化功能发生障碍,体内脂肪、蛋白质的分解加强,导致机体消瘦,体重减轻

二、非选择题(4题,计42分)

6. (8分)某人在持续几天咳嗽后发热,经诊断是细菌感染引发了肺炎。用药后得以康复。请回答问题;

(1)侵入人体的细菌是一种发热激活物,通过一系列反应引起人体发热。体温过高 时,人体新陈代谢 ,细胞内葡萄糖氧化分解 ,耗氧量 ;由于供氧不足,肌肉组织中 含量增高,病人会感觉肌肉酸痛。

(2)人的体温是由位于 的 中枢调控的。

(3)从上述发热到体温恢复正常的过程中,人体的 和 系统参与,最终实现稳态。

7. (14分)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功能的调节有甲、乙、丙三种方式,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回答:

(1)若甲模式中,靶腺为甲状腺,则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下丘脑分泌 激素到达垂体,调节垂体某激素的分泌,进而再影响和调节甲状腺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称为 。

(2)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是通过图中

模式,其分泌量增加的适宜刺激是 。

(3)血糖升高,一方面可以直接刺激 ,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丙模式调节分泌量,兴奋在A处传递的主要特点是 。

(4)在寒冷的环境中, 能通过丙方式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其反射弧是 。[神经中枢][传入神经][传出神经][骨骼肌][感受器][b][a][c][d]

8. (10分)右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神经和骨骼肌;c是放置在传出神经上的电位计,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电位;d为神经与肌肉接头部位,是一种突触。

(1)用a刺激神经,产生的兴奋传到骨骼肌引起收缩 (属于或不属于)反射。

(2)用b刺激骨骼肌, (能或不能)在c处记录到电位。

(3)正常时,用a刺激神经会引起骨骼肌收缩;传出部分的某处受损时,用a刺激神经,骨骼肌不再收缩。根据本题条件,完成下列判断实验:

①如果 ,表明传出神经受损;

②如果 ,表明骨骼肌受损;

③如果 ,表明部位d受损。

9. (10分)植物表现出的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就是因为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地积累在侧芽部位,使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的缘故。为了验证“植物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能抑制侧芽的生长”,请根据所给的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

4.人体的免疫功能教案 篇四

知识目标:

1、概述人体免疫的概念和作用。

2、举例说明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3、描述计划免疫,列举计划免疫的实例,认同计划免疫的意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1、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2、计划免疫的意义。

难点:特异性免疫和免疫的概念。

学习内容及方法:(提示:标▲是重点掌握内容)

▲一、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结合课本上的插图,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推想、比较、总结,了解三道防线的组成及功能;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及区别。)

1、人体共有三道防线:和构成了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和构成了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是由和组成的。

2、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都是人生来就有的,它们不是只针对某一类,而是对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而人体通过产生预防传染病的`免疫功能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起作用,因此叫做。

3、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细胞,这种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叫做抗体。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异物)叫做。

▲二、免疫的概念、功能(通过比较、分析、了解免疫的新老概念的区别及功能)

1、免疫是人体的一种;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自己”与“非己”成分,从而和进入人体内的物质,清除自身产生的和等,以便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和。

2、免疫的主要功能是和。

三、计划免疫(联系自己打预防针的经历,理解计划免疫及意义。)

1、计划免疫的概念。

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对儿童及青少年进行,以达到抵抗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有计划地进行,简称为计划免疫。

2、计划免疫的意义。

计划免疫就是有计划地对儿童及青少年进行,使其在的情况下产生,获得免疫功能。

学习疑问:

1、免疫异常

5.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案 篇五

(/

第二

期)

教师姓名

课程名称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专业及班级

授课日期

第1

周课

授课内容

免疫与免疫学概述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细胞因子

教学目标

掌握免疫概念,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免疫细胞的种类作用

熟悉免疫细胞的受体、了解免疫学发展史及免疫学在医学生物学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免疫的概念、功能;免疫系统的组成难点:

抗原提呈细胞的概念

教学资源

多媒体、投影仪

作业

复习本次课内容,预习下次课内容

课后记

教学效果良好

(/

第二

期)

教师姓名

课程名称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专业及班级

授课日期

月8

第2

周课

授课内容

抗原的概念、特点

免疫球蛋白与抗体的概念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主要的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教学目标

掌握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各类Ig的特性与功能

熟悉抗原、免疫原性、抗原性、抗原决定簇、异嗜性抗原的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度:

抗原、抗原决定簇的概念;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功能

难点:

抗原决定簇的概念;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教学资源

多媒体、投影仪

作业

复习本次课内容,预习下次课内容

课后记

教学效果良好

(/

第二

期)

教师姓名

课程名称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专业及班级

授课日期

月15

第3

周课

授课内容

补体系统的组成、激活和生物学特性

免疫应答的概念和类型

免疫应答的过程

免疫应答的效应和特点

教学目标

掌握补体概念,补体系统组成和命名,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免疫应答的概念、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

熟悉补体的活化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补体概念,补体系统组成和命名,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

难点:

三大补体激活途径

教学资源

多媒体、投影仪

作业

复习本次课内容,预习下次课内容

课后记

教学效果良好

(/

第二

期)

教师姓名

课程名称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专业及班级

授课日期

年3

第4

周课

授课内容

抗感染免疫的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意义

超敏反应的类型和特点

免疫缺陷病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移植免疫与肿瘤免疫

免疫学检测

免疫学防治

教学目标

掌握抗感染免疫的类型、超敏反应的类型、各型超敏反应的特点、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和特点

熟悉非特异性免疫组成、抗感染免疫意义、移植免疫与肿瘤免疫的机制

了解免疫学防治和检测手段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超敏反应的类型;各型超敏反应的机制

难点:

I型超敏反应的机制

教学资源

多媒体、投影仪

作业

复习本次课内容,预习下次课内容

课后记

教学效果良好

(/

第二

期)

教师姓名

课程名称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专业及班级

授课日期

月29

第5

周课

授课内容

微生物绪论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人工培养、新陈代谢、遗传变异

实训:细菌形态的观察

教学目标

掌握细菌的化学结构、功能与意义,G+与G-菌细胞壁的区别、质粒的概念、芽胞的医学意义、G染色的结果和意义、细菌在培养基中生长情况

熟悉细菌的基本结构、特殊结构及其意义、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与速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组成及其意义

难点:

G染色的结果和意义

教学资源

多媒体、投影仪

作业

复习本次课内容,预习下次课内容

免疫学部分练习题

课后记

教学效果良好

(/

第二

期)

教师姓名

课程名称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专业及班级

授课日期

月5

第6

周课

授课内容

细菌的分布

消毒与灭菌

细菌的致病性

感染的来源与类型

实训: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教学目标

掌握消毒灭菌的概念、物理消毒灭菌的原理和常用方法、细菌的变异现象、细菌致病的物质基础、内/外毒素的区别

熟悉正常菌群和菌群失调的概念、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细菌侵入途径、感染的种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消毒灭菌的概念;细菌致病的物质基础;内/外毒素的区别

难点:

内/外毒素的区别

教学资源

多媒体、投影仪

作业

复习本次课内容,预习下次课内容

课后记

教学效果良好

(/

第二

期)

教师姓名

课程名称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专业及班级

授课日期

第7

周课

授课内容

化脓性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奈瑟菌)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消化道感染细菌(埃希菌、志贺菌、沙门菌)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教学目标

掌握化脓性细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金葡菌、乙型链球菌和脑膜炎双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志贺菌、沙门菌和霍乱弧菌的致病物质、所致疾病;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

熟悉肺炎双球菌、淋球菌和绿脓杆菌的致病性;淋球菌的防治原则;其他各菌的致病性和防治原则

了解化脓性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金葡菌、乙型链球菌和脑膜炎双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志贺菌、沙门菌和霍乱弧菌的致病物质、所致疾病

难点:

金葡菌、乙型链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

教学资源

多媒体、投影仪

作业

复习本次课内容,预习下次课内容

课后记

教学效果良好

(/

第二

期)

教师姓名

课程名称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专业及班级

授课日期

第8

周课

授课内容

呼吸道感染细菌(结核分枝杆菌、白喉棒状杆菌)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厌氧性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动物源性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教学目标

掌握结核杆菌的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OT试验的原理、方法、结果和临床意义及用途;破伤风杆菌的致病条件、致病物质、所致疾病与防治原则

熟悉结核杆菌的生物学特性;白喉棒状杆菌的致病条件、致病物质、所致疾病与防治原则;无芽胞厌氧菌的感染特征、所致疾病;常见病原性真菌所致疾病

了解无芽胞厌氧菌种类、分布和防治原则;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结核杆菌的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OT试验的原理、方法、结果和临床意义及用途

难点:

OT试验的原理、方法、结果和临床意义及用途

教学资源

多媒体、投影仪

作业

复习本次课内容,预习下次课内容

课后记

教学效果良好

(/

第二

期)

教师姓名

课程名称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专业及班级

授课日期

26日

第9

周课

授课内容

支原体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立克次体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衣原体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教学目标

掌握梅毒螺旋体的传播方式、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

熟悉常见病原性真菌所致疾病

了解梅毒螺旋体的生物学特性;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的概念和所致疾病;

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的生物学特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梅毒螺旋体的传播方式、所致疾病

难点:

衣原体的生物学特性

教学资源

多媒体、投影仪

作业

复习本次课内容,预习下次课内容

课后记

教学效果良好

(/

第二

期)

教师姓名

课程名称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专业及班级

授课日期

第10

周课

授课内容

病毒的基本性状

病毒的致病性

病毒感染的检查及防治原则

教学目标

掌握病毒的基本形状;病毒的结构、化学组成和作用;病毒持续感染的类型;病毒的致病机制;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病毒感染的防治;

熟悉病毒增殖;抗病毒免疫;病毒的感染途径;病毒分离培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病毒的基本形状;病毒的结构、化学组成和作用

难点:

病毒的致病机制

教学资源

多媒体、投影仪

作业

复习本次课内容,预习下次课内容

课后记

教学效果良好

(/

第二

期)

教师姓名

课程名称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专业及班级

授课日期

第11

周课

授课内容

呼吸道感染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肠道感染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肝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教学目标

掌握流感病毒的抗原型别与变异、流行的关系;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甲型、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致病特点和免疫性及防治原则;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构造和免疫学检测的关系;

熟悉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甲型和乙型肝炎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流感病毒的抗原型别;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构造和免疫学检测的关系;

难点:

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构造和免疫学检测的关系;

教学资源

多媒体、投影仪

作业

复习本次课内容,预习下次课内容

病原微生物部分练习题

课后记

教学效果良好

(/

第二

期)

教师姓名

课程名称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专业及班级

授课日期

第12

周课

授课内容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其他病毒及朊粒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教学目标

掌握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方式、致病性和防治原则;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染源、中间宿主、传染方式、所致疾病和免疫性;狂犬病毒致病性和防治原则

熟悉单纯疱疹病毒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传染方式、致病特点

了解乙型脑炎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方式、致病性;狂犬病毒致病性

难点: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致病机制

教学资源

多媒体、投影仪

作业

复习本次课内容,预习下次课内容

课后记

教学效果良好

(/

第二

期)

教师姓名

课程名称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专业及班级

授课日期

第13

周课

授课内容

真菌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寄生、寄生虫的概念

寄生虫与宿主的关系

蛔虫、蛲虫、丝虫、钩虫的生活史和致病特点

教学目标

掌握;真菌的概念、培养特性和抵抗力、致病性;寄生虫的组成;寄生、寄生虫、宿主、中间宿主、终宿主、保虫宿主、感染阶段和生活史的概念;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原则;

各种的蠕虫形态和所致疾病

熟悉蠕虫生活史和防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寄生、寄生虫、宿主、中间宿主、终宿主、保虫宿主、感染阶段和生活史的概念

难点:

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

教学资源

多媒体、投影仪

作业

复习本次课内容,预习下次课内容

课后记

教学效果良好

(/

第二

期)

教师姓名

课程名称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专业及班级

授课日期

5月

第14

周课

授课内容

肝吸虫、肺吸虫、姜片虫、血吸虫的的生活史和致病特点

链状带绦虫、肥胖带绦虫的生活史和致病特点

疟原虫的生活史和致病特点

实训:人体寄生虫学实验

教学目标

掌握疟原虫的致病性

熟悉各种吸虫的生活史和防治

了解各种吸虫的实验室诊断和流行因素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疟原虫的致病性

难点:

各种吸虫的生活史

教学资源

多媒体、投影仪

作业

复习本次课内容,预习下次课内容

课后记

6.免疫和计划免疫教案 篇六

根据县教育局、县卫生局年初下达的工作评分标准,为进一步加强学校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我院结合县疾控中心下发的《幼托机构、学校查验接种证工作步骤》要求,特制定如下

一、督导内容:

1、认真向单位领导汇报,取得领导重视,合理安排接种人员和补证补种时间,并会同当地有关学校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认真做好春季和秋季幼儿、学生接种证查验工作。

2、主动与小学、幼儿园等联系,协调与学校查验接种证有关工作,掌握本辖区内托幼机构及小学本底资料。

3、对托幼机构、小学进行巡回督导,指导、协助开展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并掌握相关接种信息。

4、合理安排时间对需要补种的儿童进行预防接种,接种前安排好接种人员、接种器械、接种场地、接种资料表册的准备、疫苗的领取等。

5、补证补种前认真进行卡证核对,以杜绝重复接种等差错发生;仔细询问儿童的健康状况,告知有关事项,进行预检并认真填写《入托入学查验接种证告家长书》。

6、补办接种证要严格按照《实施方案》分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分别补办《接种证》和复制接种卡,将补卡证情况登记入《海盐县查验接种证补证补种情况登记表》

7、补种时要严格按照疫苗的免疫程序和注意事项进行,将补种情况登记入《海盐县入托入学儿童补证补种登记表》。

8、补证,补种结束后及时上报各统计报表。

二、督导实施:

1、被督导单位的确定:所有民主镇辖区的村均为被督导单位,同时根据时间安排。

2、收集信息:在对各级进行督导时,督导者应填写相应调查表。收集信息的方法是:与卫生人员交谈;检查各种记录、报表;观察实际操作;与群众交谈;入户调查等。

3、解决问题:在现场督导中,当完成信息收集后,督导者应召集被督导单位的工作人员一起进行讨论,要讨论观察所见,找出最主要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4、书写督导报告:内容包括: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建议;需采取的行动和实施的日期;下次督导时间等。督导人员和被督导单位应保存督导报告和使用的督导调查表。

督导人员按照督导表内容开展工作,负责解决督导过程中发现的技术疑难问题。

桂林镇卫生院

2012年9月4日

2012年免疫规划工作督导小结

9月4至7日,在院领导的组织下,开展了2012年桂林卫生院计划免疫第五次督导工作,本次督导主要涉及规范化接种门诊建设、档案资料管理、冷链及疫苗管理、新模式运转、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查验接种证工作开展情况等方面。督导人员到每个村卫生室,认真查看资料、核对数据、串村入户进行接种率调查,目的是为了提高村卫生室的免疫规划工作能力。大部分村卫生室资料比较齐全,但个别村卫生室对本村0-15岁儿童基本情况还不是很了解。接种证查验情况:有学校的村卫生室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全面开展了新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并及时上报了接种证查验工作资料。接种率调查:平均建卡率92.42%,建证率95.08%,卡痕阳性率95.08%;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单苗平均接种率分别为97.35%、96.21%、96.59%、90.71%;乙肝疫苗三针全程接种率为97.35%,乙肝首针及时接种率为83.21%。建卡率、建证率和“五苗”接种率均较去年有较大提高。

通过这次计划免疫接种率调查和工作督导发现,各村免疫规划工作较往年有较大进展,“五苗”接种率和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有较大提高,计免资料和冷链管理基本达到了规范化要求。但是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严格按照计划免疫规范操作,杜绝提前接种、漏种等现象。接种证填写工作有待进一步规范和提高,要求疫苗的生产批号、生产日期、失效日期、接种医生、接种日期等每项都要规范填写,希望各村卫生室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有关规定精神,切实加强计划免疫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加强免疫、疫苗复种和查漏补种工作,努力提高预防接种服务质量,要采取多种方式开展计划免疫宣传,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防病意识。

7.免疫和计划免疫教案 篇七

1 材料和方法

1.1 对象及分组

此次乙肝人群免疫水平的监测调查对象分为:7~8月龄、1~2岁、3~4岁、5~6岁、7~14岁、15~19岁和≥20岁共7个年龄组的健康人群。

1.2 方法

1.2.1 抽样方法: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抽取4个区、3个县, 并随机分配给各区、县一个年龄组, 每个区、县调查该年龄组人群30~55人。

1.2.2 标本采集和检测:

做好采样登记后, 无菌操作收集调查对象静脉血2~3 ml后分离血清, 要求有血清量1 ml, 并对标本编号、贴好标签。冷藏运送至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由省疾控中心运送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使用放射免疫法 (RIA) 检测抗-HBs含量。

1.2.3 结果判定:

免疫成功率和抗-HBs阳性率标准:抗-HBs≥10 mIU/ml。

1.2.4 统计学方法:

调查数据用SPSS 11.5 for Windows建立数据库, 统计分析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免疫成功率

本次免疫成功率监测对象为7~8月龄婴儿, 共调查34名婴儿, 均接种了3针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接种前抗-HBs视为0, 接种疫苗后抗-HBs≥10 mIU/mL为免疫成功, 检测显示其中32名抗-HBs≥10 mIU/mL, 免疫成功率为94.12%, 见表1。

2.2 人群乙肝抗-HBs水平

本次共监测健康人群239人, 其中185人抗-HBs阳性 (即抗-HBs≥10 mIU/ml) , 抗体阳性率为77.41%。

2.2.1 不同性别人群抗-HBs水平:

本次监测男性120人 (抗-HBs阳性96人) , 女性119人 (抗-HBs阳性89人) , 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0.00%和74.79%, 不同性别人群抗体阳性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χ2=0.9274, P=0.36>0.05) 。说明性别差异对接种乙肝疫苗形成保护性抗体没有明显的影响, 见表2。

2.2.2 不同年龄组人群抗-HBs:

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7~8月龄组最高, 5~20岁组次之, 7~14岁组最低, 见表3。不同年龄组之间抗体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 (χ2=30.33, P<0.005) 。

3 讨论

正常人群免疫水平是评价人群对该病原免疫状况的重要指标。了解婴儿乙肝疫苗免疫成功率和人群乙肝表面抗体水平, 对评价免疫效果、制定乙肝免疫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监测结果显示, 长沙市7~8月龄人群抗-HBs阳性率达94.12%, 免疫成功率较高, 超过了国家免疫成功率标准≥85.00%的指标, 说明长沙市乙肝基础免疫是成功的, 反映了长沙市各级疾控机构和预防接种单位在乙肝疫苗运转和接种过程中较好的实施了冷链运转和规范操作, 保证了疫苗的质量和接种效果, 从而使受种人群得到较高的保护水平。可见, 进一步加强冷链管理和规范操作规程, 提高疫苗的有效性是至关重要的[2]。

对不同年龄组人群乙肝表面抗体水平的比较显示, 7~8月龄组人群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最高, 这与7~8月龄组刚接种完3针次乙肝疫苗有关;7~8月龄组至7~14岁组抗-HBs阳性率呈递减趋势, 说明接种乙肝疫苗后, 随着时间延长, 机体乙肝表面抗体水平会逐步降低, 因此, 大多数人建议对高危人群5年后加强接种[3], 也有人提出每隔3~5年对所有接种者给予1针复种[4], 避免因保护性抗体水平下降甚至消失而感染乙肝;15~19岁组阳性率突然升高, 可能是由于现在社会对乙肝关注度很高, 很多学校及用人单位或多或少对乙肝患者或携带者存在一定歧视, 而此阶段的人群基本上都处于初、高中及升学阶段, 担心患上乙肝而影响升学, 进而实施了乙肝加强免疫有关。本文建议儿童家长应密切关注儿童健康, 定期检测抗-HBs水平, 一旦低于保护水平, 及时进行乙肝疫苗加强免疫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乙型肝炎,免疫成功率,免疫水平

参考文献

[1]尹爱红, 付继华, 王玫, 等.接种乙肝疫苗对人群HBVM模式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 2004, 31 (3) :375.

[2]李凯, 刁勋波, 贾绍东, 等.辽宁省昌图县4~9岁儿童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后抗体水平现状调查[J].中国医药指南, 2008, 6 (21) :149.

[3]赵明远, 赵世立, 计划免疫学[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1:496-524.

8.促进动物生长和免疫调节新产品 篇八

1.促进生长作用。植物甾醇属于甾体化合物,其促生长作用机制与其具有植物雌激素样结构有关。

2.增强免疫功能。植物甾醇能改变细胞膜的结构,调节信号传导通路的活性,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减少疾病发生,降低动物死亡率,减少抗生素使用量。

3.抗氧化作用。有效清除动物体内有害自由基,保护细胞膜,从而保证动物健康快速生长和改善肉质。

4.显著的降胆固醇作用。植物甾醇与胆固醇的结构相似,它吸收入生物体后,能抑制肠内胆固醇的吸收,促进胆固醇的异化;在肝脏内,能抑制胆固醇的合成。

二、主要功效

1.生长快。显著提高猪、肉禽和肉牛等动物的日增重,降低料肉比,提高饲料转化率;提高蛋禽产蛋率,延长产蛋高峰期,增加蛋重,降低破蛋率和料蛋比。

2.增强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量。

3.抗氧化,抗应激,改善肉质。能明显缓解组织细胞的氧化应激、冷热应激及源自遗传的品系应激,提高抗氧化能力,延长货架期;降低屠宰所致PSE肉(俗称灰白肉)的发生率;使小肌束间结缔组织和肌肉脂肪含量丰富,改善肉质,肉色鲜红,增强肉品嫩度及鲜香味;增强系水力;大大减少猪黄膘肉产生。

4.改善表观性状。动物使用10天后,猪可见皮肤健康红润,被毛柔顺光洁;肉禽可见羽毛整齐光洁,整体均匀度好,精神状态好;禽蛋外壳光亮,大小均匀;肉牛肌肉丰满,皮毛顺滑有光泽,精神状态好。

5.安全高效,稳定性好。植物甾醇对动物没有任何毒害或副作用;植物甾醇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与任何抗生素和其他饲料添加剂无配伍禁忌;使用后无残留,在使用中无停药期;流动性和分散性好,添加方便。

(浙江农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黄经理 邮编:322000)

上一篇:公车私用协议书下一篇:秋季运动会的优秀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