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论文

2024-09-26

浅谈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论文(精选13篇)

1.浅谈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论文 篇一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尤其近十几年来为社会一线行业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市场需求也在逐渐发生改变,传统高职教育的缺陷就逐渐显露出来,为了解决高职院校办学问题,也为了缓解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促进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并提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对学生进行培养,既加大了高职院校的办学优势,又为用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储备力量。我国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应用时间尚短,仍然需要进一步地发展与完善,加强企业与学校的深度合作,共同培养实用型人才。

2.浅谈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论文 篇二

对工业设计专业进行分析可知, 其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 目前尚未形成一套完整且符合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 故多数院校在培养工业设计人才时仍然延续传统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导致专业学生在毕业后社会实践能力严重缺失, 难以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基于此, 本文引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并对此模式在高校工业设计专业中的应用做出了系统探析。

一、工业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1.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重在“应用”二字, 其要求以体现社会发展要求和时代精神的质量观以及人才观及教育观作为基本指导思想, 从而在新形势下构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课程体系, 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全面提升教学水平, 最终培养出具有较强社会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1。

2.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工业设计是一门十分重视应用型的新兴学科, 高校学生在毕业之后是否都能够根据企业与客户的实际需求设计出相应的产品是判断并衡量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成果的重要指标。就现阶段而言, 国内多数高校并不具备较为完善的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和体系, 其关于人才的培养大都以传统专业人才培养“理论——基础专业技能——课程考试及成果检验”这一模式为主, 而在教学过程中, 虽然设置了相应实验项目, 但实验的性质也大都趋向于证实性, 而非应用型, 导致课程设计的过程和结果同设计目标相脱离, 从而降低了人才的实践能力, 使其对所学课程的应用效果大打折扣2。因此, 加快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无疑对于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进而从整体上提升专业教学效果, 在帮助学校树立良好专业口碑的同时, 也使其向社会输送更多的工业设计人才, 促进工业产业的全面发展。

二、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 课堂教学目标模糊

课堂教学目标模糊, 即教学目的不明确是当前高校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首要问题。由于工业设计的理论知识相对枯燥的、乏味, 故而在对相关理论知识讲解时, 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加之高校生源的广泛性和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势必会导致学生课堂注意力难以集中的情况发生, 进而从整体上降低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效果。而产生上述相关问题的主要原因则在于专业教学目标具有较强的模糊性3。对于多数工业设计专业教师而言, 其在授课过程中, 大都倾向于原理性和证明性理论知识的讲解, 而对于相关理论知识在实践工作中的应用方向并未予以说明, 这使得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时并不知晓所学知识的具体用处, 导致其专业知识学习的目标较为模糊, 最终造成其课堂理论与社会实践相脱节, 背离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初衷。

2. 课程的交叉性不足

对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分析可知, 其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体系中所涉及到的每一门课程和各类课程所关注的各方面问题均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 而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使其通过对各门课程的学习和钻研不断提升自身关于工业产品设计的实践能力。由于工业设计专业涵盖了美学、社会学、工程学、心理学以及工艺学和消费行为学等诸多学科领域, 故专业课程也具有较大的跨度, 加之受工业设计专业发展时间的影响, 部分专业教师并非工业设计本专业毕业教师, 故而对工业设计专业缺乏全面了解, 致使其在对部分基础课程进行讲解时, 不能准确把握不同课程之间的关系4。例如, 在讲解设计心理学和工程图学时, 并未意识到二者之间的联系, 即产品工程图的设计对消费者的吸引, 从而使两门课程分别独立于专业课程中而缺少内在联系, 从整体上降低了专业课程的教学效率。由此可见, 课程交叉性讲解的不足, 进一步增加了工业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难度。

3. 缺乏同工业设计产业的结合

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缺乏同工业设计产业的有机结合是当前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问题。对工业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可知, 其应与工业设计产业形成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即在工业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引入产业以增强人才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 在工业设计产业中引入应用型人才以弥补设计理论方面的欠缺, 促进二者共同进步。当前, 我国工业设计仍然呈现出一种教育先行的发展态势, 但随着我国制造业的迅速发展, 工业设计的中心已逐步从传统的教育界向产业界的方向转移, 由此工业设计产业便得以产生和发展5。但就现阶段而言, 我国工业设计的产业化程度仍然呈现出较低水平, 且工业设计人才相对匮乏, 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工业设计教育与工业设计产业的分开发展, 这种“各自为政”的发展形式使得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无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产业实践中, 而降低了其自身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 也使得工业设计产业长期以来缺乏高端产品设计的技术型人才, 在降低了产业竞争力的同时, 也阻碍了工业设计产业自身的发展。

三、工业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1. 明确专业教学目标, 调整课程结构体系

工业设计专业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便是为工业企业和相关事业单位输送高质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在使其适应现代社会对应用型人才专业素质和专业知识日益增长的要求的基础上, 逐步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和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因此, 工业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以学生的职业培训作为主要目标, 从而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强综合设计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课程体系方面, 应围绕本专业的设计课程与设计实践逐步的开展课程体系的设计工作, 同时, 将用户研究以及产品市场趋势和设计管理等工业产品的市场类课程同产品功能与结构原理、产品材料与工艺等工程类课程进行有机结合, 共同辅助工业设计课程体系的构建, 确保工程图学、人机工程学、平面构成等核心课程的设置能够较好地满足现阶段社会对工业设计应用型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的相关要求6。还需说明的是, 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是以大量的工业设计项目为基础的, 因此, 在进行工业设计专业体系结构时, 应率先学习完成设计的方法, 再对如何高质量的完成设计项目进行进一步剖析, 通过不断积累项目实践, 提升专业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

2. 优化课程内容, 增加不同课程的交叉性

对工业设计专业进行分析可知, 其跨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其所涉及知识领域的广泛性, 因此, 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准确选择出对提高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具有较大帮助的知识点, 并合理安排各门课程所占课时的比例则显得尤为重要。就现阶段而言, 多数高校的工业设计专业的相关领域课程均是从其他专业课程领域直接引用过来的, 并未针对工业设计专业本身对相关领域的课程知识进行修正, 故而增加了工业设计专业学习的难度。因此, 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必要也必须对课程的内容进行适度的优化, 从而增加不同领域学科同工业设计专业间的交叉性, 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以机械原理这门工程专业课程为例, 在进行讲解时的, 可将其变更为“产品功能结构原理”, 并结合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工业产品, 通过拆解和组装对其内部结构进行分析, 继而从材料、功能、工序等方面对其采用当前结构的原因进行分析, 使学生能够对产品设计过程中的电学、加工和力学等各方面知识的配合予以深入了解, 从整体上提高其对产品设计原理和方法的理解的能力。

3. 加强同工业设计产业的结合

加强同工业设计产业的结合是培养工业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措施。由前文可知, 工业设计专业设置的目标旨在为企事业单位输送工业设计方面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因此, 加强同工业设计企业和相关单位的合作便成为了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的一项必要举措。高校领导和专业教师需要深刻意识到国家对工业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以及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带动工业设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此基础上, 加强同工业产业的联合, 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其自身的专业素养。例如, 高校可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 向企业提供工业设计专业方面的人才, 通过与企业签订相关协议, 使专业人才在接受企业培训后, 留在企业内部, 为企业关于工业产品的设计做出自身贡献。如此一来, 学校既提高了其工业设计专业的知名度, 也提高了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效率;对于学生而言, 则更好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专业实践中, 从整体上提高了其个人专业水平;对于企业而言, 则在提高了应用型工业设计人才利用效率的基础上, 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各项工业设计工作的, 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效益。

结论

本文通过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在工业设计专业开展的必要性做出简要阐述, 进而从明确专业教学目标、优化课程内容以及加强同产业结合等方面对

工业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做出了系统探究。可见, 未来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工业设计专业中的应用, 对于提高专业学生的知识实践与应用能力、促进工业设计专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摘要: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工业设计专业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专业教学效率, 并使专业学生能够在未来的求职过程中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文通过对工业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进行说明, 进而针对当前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高校工业设计专业中的应用展开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工业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教学目标

注释

11.罗京艳, 钟蕾.依托京津冀区域经济优势探索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J].商场现代化, 2012, 10 (12) :65-66.

22 .李银兴.民办高校产品设计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艺海, 2014, 07 (05) :173-174.

33 .刘喜双, 金巨波.民办普通高校工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为例[J].教育探索, 2013, 02 (10) :57-59.

44 .房学军, 马铁成, 谷秀梅, 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大连工业大学为例[J].辽宁教育研究, 2011, 12 (26) :65-67.

55 .袁敬伟, 韦宝畏.我国建筑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基于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的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20, 04 (24) :79-82.

3.浅谈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论文 篇三

【关键词】酒店英语专业 现状 建议

一、酒店英语专业教学目标

酒店英语专业的设置,是高校为涉外酒店服务、国际旅游登领域培养专业人才的。顺利从酒店英语专业毕业的学生需具备以下基本素质:英美国家常用的酒店日常用语并能流利对话,熟悉涉外酒店接待流程,熟悉涉外商务礼仪等。酒店英语专业本质上是偏重实际操作等应用层面,对学生在酒店环境下的临场表现要求非常高。

二、酒店英语专业教学的现状

1.学生英语积极性不高。英语教学发展的今天,似乎已经过了高潮期,经历了高考,大部分学生紧绷的神经一下得到了放松。这在英语学科上更是如此,不少学生降低了自己的英语学习积极性,天真的以为凭借高中的知识,完全能英语考试,这种“吃老本”的心理在现在的高校学生中普遍存在。

2.酒店英语专业教学方式滞后,教材落后。酒店英语专业培养的是涉外酒店应用型人才,酒店场景对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目前不少教师采取的仍然是照本宣科,很少让学生亲身经历涉外酒店那样的环境,并且,对学生成绩的评定,也还是以分数为主。同时学生的教材设置也不尽合理,酒店英语更偏重的是与外国客人的日常对话、接待等商务层面,并不单纯做一道选择就能达到教学目的的。

3.学校和涉外酒店相对独立,人才需求信息不对称。就业,归根结底还是需要学校和相关酒店或者单位充分合作,达成一致。目前我国对涉外酒店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巨大,另一方面,我国酒店英语专业毕业生很难找到一家好单位,这已经能说明问题:相对独立,人才需求信息不对称。这样不仅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也让整个英语酒店人才需求缺口越来越大,不利于学生和酒店自身的长远发展。

4.酒店英语专业师资涉外酒店经历偏少。首先需要承认的时候,高校的任课教师都是非常有学识的,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不错的学术成绩。但是对于酒店英语专业这一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教师的涉外沟通能力技巧却比学术能力更具说服力。而目前高校教师在这方面是比较欠缺的,优秀的师资力量去了更高级的院校或者研究机构,甚至是涉外机构,资源的分配不均衡也是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酒店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对策

1.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寻求校企合作。首先,除了学生自身的懈怠心理,教师对学生英语学习心理的把握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个其实很好理解,学生经过三年的高中生涯,对考试,对传统教学方式已经达到了一种“嫌弃”的状态,他们并不愿意继续这样。所以在这种状况下,教师的教学思路需要调整。其实经过大量的案例都能说明一点,一个有涉外经历的教师在活跃课堂氛围和提升英语沟通能力方面,都是非常有效果的,所以这对我们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其次,校企合作或许是一个突破口。酒店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无疑就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也是相关企业所需要的。但是为什么涉外酒店的英语专业人才需求缺口很大,或许校企合作不深入会是一个重要原因。校企双方应该加强合作,邀请酒店经理来学校给学生现场教学,介绍酒店的业务、商务礼仪、酒店各个部门等,另一方面,涉外酒店已经成为学校的实习基地,让学生更直接的接触最真实的酒店环境,表现优秀的学生可以进入酒店成为正式职员。这样不仅能为毕业生提供一个更符合专业特色的实习岗位,也可以为酒店带来优秀的酒店英语专业优秀人才,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2.改进现有的评估体系。英语技能的评价标准,是时候进行改进了,书面成绩的高低始终不会代表掌握英语的程度,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更多的应该作为沟通的工具,具体到涉外酒店这块,更是如此,外国客人在乎的并不是你的英语成绩,而更看重的是你的英语表达和商务礼仪。我国的应试教育推行多年,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学业水平的唯一标准已经深入人心,虽然这几年我国的英语教学实行了新课改,但是分数的分量依然很重。所以,现行的评估体系是与教育体系相适应的,这里的不足之处是非常多的。综合国内外先进发的教育案例和教育理念,我国目前的教育评估体系确实相对落后,改革迫在眉睫。结合酒店英语专业的特点,需要不断从分数论的误区中摆脱出来,加大对日常交际能力的培养,语音学科特点是需要不断的听和说,哑巴教学是达不到教学的目的的。

四、结束语

英语作为通用语言,已经显示了其巨大的影响力,酒店英语作为涉外酒店的基本要求,院校学生理应认真对待,夯实基础,锻炼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另外,院校与涉外酒店应该加强合作,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李爱华.浅议情景教学法的理论基础[J].考试周刊,2011(01).

[2]林添湖.蓬勃发展之后的理性思考和建议—再论我国高校商务英语学科未来的发展前景[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0(04).

4.浅谈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论文 篇四

高职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知识经济的发展对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高职会计教育的.关键.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应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理念等方面的改革来完成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作 者:孙丽 作者单位:浙江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衢州,324000刊 名:全国商情・理论研究英文刊名:CHINA BUSINESS(JINGJI LILUN YANJIU)年,卷(期):“”(8)分类号:G71关键词:会计教育 应用型 人才培养

5.浅谈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论文 篇五

【Abstract】The chemical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pillar industry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which makes the training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professionals face higher requirements. Especially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 of chemical industry are urgently lacking at present, therefore, universities should actively change their thinking, and build up an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 training model in line with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is, the paper firstly analyzes the training program of the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talents, and then probes into the reform of the training program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

关键词:化学工程与工艺;人才培养;现状;方案

【Keywords】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talents training; status; programme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10-0075-02

1 引言

6.浅谈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论文 篇六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环境工程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重要性。然后结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实际情况,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模式等方面探讨了可供参考的特色人才培养方式,强调培养方案的实施应从加强基础、优化课程设置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入手。我们也看到本校通过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服务于石油石化行业的特色人才,在环境工程毕业生就业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引言

近几年由于我国资源能源日益短缺以及污染问题不断加剧,国家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及能源行业的发展战略,导致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旺盛需求。因此各高等院校纷纷针对各自行业优势设置了环境工程专业。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国化工和教育部共建的唯一一所重点大学,半个世纪以来在石油石化行业中形成了较强的地位和行业优势,因此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

二、环境工程专业教育现状

中国的环境工程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环境工程高等教育的师资和办学基础条件方面的不同,各高校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环境工程专业的历史发展历程,从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专业的教学计划设置上会出现不平衡的现象。比如一些院校由于脱胎于原化工、建材等行业,在课程设置上既开设了化学工程、建筑材料类等课程,又开设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等环境类课程,课程间的重复现象很多,实验室建设也容易出现重复建设的现象。而且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完成这众多的专业课程,自然是任务繁重、学时紧张,难免是“学习面宽、深度一般”。进而无暇顾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最终造成毕业生的实践技能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这成为环境工程专业教学的一大困惑。各高校应尽快探索出一种适合本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三、人才培养

(一)人才培养目标

环境工程专业从根本上讲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加之各个高等院校的发展方向与原始基础的不同,从而决定了环境工程专业在各个高等院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的环境人才上有较大差别,因此应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培养特色型环境治理的技术人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资源,坚持环境工程专业与实际生产过程紧密结合,主要培养以石油石化行业和社会环保部门为主要服务对象,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

(二)培养方案的制定

在不同行业环境治理人才的需求下,高校应按照“在宽口径专业内设置柔性专业方向”的原则,制定合适的培养方案,培养带有自身特色的专业技术人才。

本校根据石油石化行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探索和优化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形成“重视基础、强化实践、突出特色”三大原则为基础的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本专业从培养能够从事环境工程有关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定位出发,针对专业方向需要,培养方案精心安排了专业选修课程。在培养方案及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方面,既要面向社会环保部门,又要突出石油石化领域环境工程的行业特色。

(三)培养方案的实施

1.加强基础。学生应比较扎实地掌握环境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

技能。了解该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培养环境工程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本校环境工程专业一向重视基础教育,先后建成了《水处理工程》《环境监测》《物理化学》等校级及国家级精品课程。在本科教学评估中,基础教育环节得到了评估组专家的一致好评。

2.依托优势学科,优化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专业课程设置既要服从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总体要求,又要考虑学校自身的优势学科,培养具有特色专业知识的人才,增强市场竞争力。

本专业依托“环境化工”学科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点、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化学教学基地、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环境工程研究开发中心,加强学科建设,建成了一支师资力量雄厚的教学队伍,承担并完成了一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和中石油创新基金等省部级科研课题,形成了较强的学科优势。

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综合大实验以及在毕业设计中,教学内容涵盖了石油勘探过程、石油开发过程和石油加工过程等背景知识和对环境工程技术的需求。同时,教师及时地将科研项目中的成功案例编写进教材或讲义中、将科研成果带进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水平。

3.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实践和实践教学是获取新知识的源泉,是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学与用相结合的关键,是训练技能、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在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本校依托校内外各类实践、实习基地等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学实验资源,根据本专业的培养方案,以培养德才兼备型人才为目标,以重视理论基础、强化实践能力和突出石油特色为原则,以石油石化和地方环保为背景构建产学研相结合培养模式,创造了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条件。

(1)“211工程”建设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环境工程研究开发中心

为培养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实验资源。自启动“211工程”建设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环境工程研究开发中心建设以来,充分利用学校为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室累计投入近500万元的建设经费,创建了独具工程或接近工程特点的实验条件和研究场所,总面积约达1300平方米。其中最具特色的有:①水处理工程实验室,包括石油石化污水处理及回用的实验装置等,可进行油田开发、石油炼制过程中排放污水的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的实验与研究;②恶臭污染控制实验室,包括多组分动态配气系统、动态嗅觉检测仪、恶臭污染评估及控制系统;③环境微生物实验室,针对油田开发过程中落地油污染土壤的问题,筛选高效石油降解菌群,构建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④环境监测实验室,包括炼化废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分析监测技术、石油污染土壤中石油组分监测技术、石油炼化企业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监测分析的实验与研究;⑤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实验室,可进行油田开发及石油炼制过程中产生的“三泥”进行控制及资源化利用的实验与研究。所有这些实验室及设备,工程实践性强,可达到与生产企业的情况接近或一致,为保障训练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了实验平台。

(2)完整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通过学校、企业、科研院所和相关部门的紧密结合,根据石油石化行业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创新和优化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践课程和环节的结构体系,做到了“工程实践四年不断线”。

一年级学生进入基础性实验室,结合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的学习,在公共基础实验平台开展实验技能训练;二年级学生进入专业基础实验室,开展环境化学等专业基础实验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参加实验技能竞赛,提高学生的实验和实践技能;三年级学生进入学科专业实验室和研究性实验室,并开展课程设计等综合实验,通过认识实习提高实践能力;四年级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通过专业综合大实验、校外生产实习、理论联系实践的毕业设计等环节,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总之,实现了四年内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专业实践训练不间断、应用能力培养不断线,依托中国石油大学半个世纪以来在石油石化行业中形成的地位优势,使本专业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与石油石化企业紧密结合,形成了有效的工程实践训练的产学研链。

(3)创建了因材施教的平台,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建了因材施教的平台,具体措施是: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实行优异生导师制,安排硕士生导师进行指导,让学生参与科研过程,激发学习兴趣;对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安排其进入实验室,参与实验室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的机会;对于创新能力强的学生,鼓励并引导其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试验计划等竞赛活动,指导其进行发明创新,并申请专利。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安排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行一帮一制度,力求做到学困生不掉队。通过上述措施,实现了因材施教的办学理念,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近几年来,共有55人次获得科技奖励,有十几名学生获得了社会实践方面的奖励。

(四)培养模式

根据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建立石大科技集团炼油厂、胜利油田稠油厂、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齐鲁石化公司、中国石化青岛炼化公司等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基地,并在实习过程中聘请石油石化行业专家作专题讲座。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大赛、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等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平台,构成了有效地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模式。

四、特色人才培养的成效

无论是过去计划分配,还是现在的自主择业,本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主要就业方向为石油、化工企业环境管理部门、环保企业以及政府事业和研究机构,有些已成为该行业的环境工程领域中高级专家和技术骨干,就业形势较为乐观。

“环境工程”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本科专业,与目前我校许多石油主干专业相比,它面向石油石化行业以外的社会环保部门和研究单位就业适应的面要宽得多,尤其

是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节能减排战略的实施,对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不断扩大。不仅如此,在石油石化领域,随着我国石油石化工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随着“绿色油田”的建设与发展,大量的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技术在石油钻井、采油、油气集输、油气加工等领域获得了十分深入而广泛的应用,并且已经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迫切需要本专业毕业生能将环境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与石油石化行业的应用相结合,使本学科培养的毕业生在知识结构上既兼顾面向社会,又具有自己的“油味”特色。本专业的这种“双重面向”特色化建设,对于提升本学科毕业生的就业适应面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我校作为石油高等学府对于石油工业发展所肩负的责任。

五、专业需求及前景

随着中国资源与能源短缺问题的加剧,社会经济发展导致的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的提高,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矛盾问题包括环境治理行业将会逐步实现快速发展,特别是国家能源战略的重大调整,如倡导节能减排、新能源开发,进一步推动了对环境工程专业领域的人才需求。

与环境工程专业密切相关联的产业是被称之为“朝阳产业”的“环保产业”。随着我国政府GDP中用于环保比例的逐渐增加以及减排目标要求的提高,国家、社会投入到环保产业的资金将逐渐增加,企业投入到污染源治理的费用也将逐步增加,因此污染治理这个行业必不可少,环保产业的发展将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7.浅谈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论文 篇七

一、在课程设置方面

良好的艺术基础知识是学习艺术设计专业的前提条件。但现实情况是,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绘画基础, 往往在高考前将主要精力用于文化知识的学习, 尤其缺乏素描、色彩等造型设计的基础知识。而要想提升学生的绘画水平却需要漫长而系统化学习过程, 仅有的课时安排还会挤占了正常的教学活动, 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针对这一问题许多高校实施了教学内容优化调整, 即将纯美术绘画相关的素描与色彩课程内容替换为设计素描与设计色彩方面的课程内容。纯美术绘画内容培养了学生的艺术修养, 使学生们在精神境界上的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设计素描和色彩课程则消化吸收了纯美术艺术的理论精华, 并与现代设计艺术相结合, 围绕艺术设计这个中心目的展开。作为视觉造型艺术学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设计素描和色彩的运用传达了设计师的思想创意, 绘制了设计方案以供交流和使用。在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 我们应注意学习借鉴其他专业素描和色彩教学理念、内容和方法, 分析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特点, 采用恰当的教学改革措施。要从学生入学的第一节课起向学生强调设计意识的重要性, 着重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造型能力。

二、在学生考核方面

艺术设计是应用型学科, 其考试考核无疑应该是“素质本为”“能力本位”而非“知识本位”。虽然“高分低能”者不乏其人, 但也绝不能就此反推出“低分高能”。实际上, 能力的提高要以掌握一定的知识为基础, 没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不可能有很高的能力。反过来能力的提高又可以促进知识的学习掌握。因此, 问题的关键在于, 要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艺术设计考试方法的重点应该放在对学生实际设计作品的考察上, 老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将社会和企业的设计任务直接或经必要处理后作为对学生考察的素材。通常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考核是依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的。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 为了体现与市场紧密结合, 我们可以将一些企业的设计任务交由学生来完成, 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空洞无物, 对于设计的兴趣也会有所提升, 不会认为设计与自己遥遥无期, 眼前的就是需要自己去完成的案例。学生的积极性必定会有所提高, 而且可以让他们对于今后所要从事的工作有一定的认知与掌握, 对于制作流程与工序、整体的结构、所需要使用的材料有了切身的感受。通过企业兼职教师的讲解以及将学生带到企业去与工作人员进行交流, 将学习到的理论易懂, 将理论知识最大限度地运用到实践中去是我们的追求, 提升未来音乐工作者所具备的多方面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江元高职和声教学的五环并举模式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2]顾秋鸿关于在高职和声教学的思考辽宁高职学报2002年第2期

知识转化为真实的设计作品, 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在教学形式方面

不但需要花费气力去学习软件以及创意而且还需要把握好综合实践课, 而且对于那些行业内已经被普遍使用的软件务必做到熟练掌握。可以尝试让学生去参加一些各种资格认证考试, 一旦通过相关的考试并获取证书, 对学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无疑是具有较大的帮助。学生对于软件的掌握是一个基础, 但还是需要学习其他的知识。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经常会遇见学生对于创意感觉到无所适从, 不能够找寻到合适的切入点。这样就要求我们对于创意课的教学方法需要采用全新的模式, 并从思想上对其有充分的重视。设计的实质就在于需要我们去依照自己的艺术思维去构建出一个具有自身特点的东西来, 这样就需要多多加强平常的观察, 注意自己知识的学习。对于创意而言, 这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课题, 怎样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的思维, 让他们可以有足够的创意, 这是我们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需要处理好的问题。综合实践课也就是在文章中所提及的, 通过去与企业的以往的各种案例来有效地结合, 开展针对性的设计训练。这当中主要包含了早期的策划、对于整个活动主题的提炼、产品的外观设计以及销售等各种不同的环节。

四、在就业市场导向方面

提升高等院校设计专业的实际教学成果, 需要按照今后市场中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培养出具有理论水平且能够将其实际运用的人才, 要将这做为教学的目标, 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去寻找能够反复适用的教学规律。此外还需要对于师资力量以及教学器材、实训基地做好相对应的配套工作, 让学生可以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成为面向就业市场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到处都需要。要注重对学生全面素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强化基础知识, 拓宽专业面和服务面,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艺术设计人才。

总而言之, 时代赋予了艺术设计教育“热”的发展空间。社会大量需要设计人才, 这为我们的教育提供了一个展示风采的舞台。在社会进入市场经济消费阶段的今天,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产品的竞争集中到设计的竞争上, 设计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市场前途, 可以说艺术设计已经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向社会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 作为一名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我们有着更加艰巨的责任和任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们对艺术的品位也提出更高的精神需求, 我们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已任, 在不断地教学中充实自己, 与社会共改革、共发展, 把我国的高校艺术专业教育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摘要:艺术设计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教学培养目标应突出创新性、技术性和实用性的特点。本文分别从课程设置、学生考核、教学形式和市场导向四个方面, 详细分析阐述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李玉龙.艺术设计教育如何从混沌中走出——对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一点探析[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09 (02)

[2]黄书平.艺术设计教育可持续性发展模式探索[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0 (08)

8.浅谈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论文 篇八

关键词:国贸专业;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实践教学

一、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对国贸本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高等教育是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结合点,是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生力军。培养创新型人才既是素质教育的最高目标,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所赋予高等学校的使命[1]。在现代国际贸易领域,需要的是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能够适应国际商务竞争的创新型商务人才,这就要求这类人才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出色的经济分析能力,还需要具有适应现代国际商务活动所必须的商务领域决策、谈判与实际操作能力。当前我国本科院校包括大多数二级学院都开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但是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制度和知识积累型的教育模式,致使当前多数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还非常薄弱,制约了目前我国急需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各类高等院校培养的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严峻[2]。据调查,近几年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出现这样一种状况:一方面毕业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亦难以招聘到合适的人才,因为他们要招聘的是有一定社会实践经验的应届毕业生!事实和经验证明,大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实现科教兴国和科教兴贸的战略举措。我们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和新特点,转变教育观念,加快国际贸易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深化教学内容、探索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建立具有创新观念的教师队伍建设,最大限度地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当前国贸本科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困境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在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着力点。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了适应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形势,我国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开始重视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是由于在我国的本科教学中,长期依赖理论教学,虽然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但总体上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方面并没有得到太大的改善,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在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方面有太大的突破。具体表现在:

1.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是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都很强的一种活动,教学工作应该是在具备了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制订教学计划、教学方法、评价手段、控制措施等构成一个环环相扣的完整的系统。目前贸经专业实践教学目标是什么,应掌握哪些基本技能,国家教育部还未有具体的指导,因此,高等学校国际经贸专业现有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由于缺乏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导致实践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枯燥、评价手段和方法欠科学合理、控制措施失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性教学的效果。

2.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我国的大部分本科院校都特别强调理论学习,而忽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理论课程过多过繁,但案例教学、实验教学所占课时量较小。在教学方法上,还是传统老化的填鸭式教学为主:教师在课堂讲授,学生在下面记笔记、课后背笔记,最后考笔记。这种只重视理论的传授和记忆的教学方法,既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不能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3]。同时,由于缺乏实践,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只居于熟记层次,并不能很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国际经贸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理论知识与实务操作应该紧密相联。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新的国内外社会经济环境对国际经贸专业实践性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正在挑战和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模式。

3.教師队伍素质不完备,实践教学环节难落实。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专业指导老师起着举轻重的作用,其业务水平、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直接影学生实践能力的高低。目前在我国的大多数本科院校,国际经贸专业实践教学的指导老师普遍很少参与进出口业务实际操作,特别是一些经济不太发达的地方高校,外贸公司少,进出口业务少。即便有业务,外贸公司出于种种考虑,也拒绝与指导老师一起处理业务,因此,虽说是实践教学,但实际上是理论教学。同时由于实践教学的课前准备、课堂问题的现场解答以及课后的考核评分需要很大的工作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专业教师普遍不愿意上专业实践课,实践教学课很多时候也是流于形式。另外,由于很多高校并没有制定相关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学校对相关专业老师、实习公司的职责以及学生的管理方面亦缺乏明确的制度约束,种种原因导致实践教学环节无法落实。

4.学生到企业实习的环节和效果难以控制。目前,我国本科院校大部分国际经贸专业实践教学主要是以实习的形式出现的,但总体看来,实习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其原因主要有:(1)有的外贸公司不愿意接收在校学生到公司实习,因为在一定程度上这会给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影响;(2)有些较为大型的外贸公司,其业务量较大,如单就组织货源一项业务,就可能要动用公司所有的人力、物力,并且要历时几个月才能完成,因此,实习过程会内容有时较为单调和枯燥;

(3)在一个公司里面,当要与其他公司进行交易磋商时,贸易谈判及营销策略中的谈判筹码、底价等内容属于公司的商业机密,不允许局外人知道,很少公司会让实习的学生列席旁观,因此实习的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三、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国贸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体系应包含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要素[4]。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内容:

1.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国贸专业的学生,应该以具有一定经济学与国际贸易理论基础为前提,在“厚基础,重应用”的培养模式下,能够学有所长,能将国际贸易领域已有的科学研究成果按照已经学到的操作程序应用到外贸实际工作中去,而且能够在变化了的情况下,创造性地根据已学理论和操作技能解决新问题,创造性地提高工作效率。因此,要切实将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作为重要培养目标。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大量的实践,将所掌握的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升华所学的理论。同时通过实践教学开阔知识视野,提高实践能力、思维能力、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2.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应该包括实验教学、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创新活动、创业实践等一系列内容。首先,教学方式上,要采用设计性和开放性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加强案例教学,让学生更多更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锻炼实践能力。采取双语教学,使用英语教材,英语授课、作业和考试,使得学生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具备了较强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其次,搭建实验教学平台。实验教学应该包括单科实验教学、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和跨学科、跨专业的实验教学。所采用的外贸实训软件,必须具有模拟外贸谈判、签约、备货发运、制单结汇、合同纠纷处理等外贸全流程的功能,还具有丰富的产品数据库,涵盖主流的结算方式和较强的单据检查功能,方便的教师端演示与控制功能等。此外,为实现国际经贸实验室的创新,要加强实训项目的研发,除了传统的模拟实训项目之外,实践教学团队应当有能力走出去,将企业所需的单据制作、产品推广、寻找国外买家、初期的书面贸易磋商等工作承揽到创新型国际贸易实验室中,按照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的理念转化为一系列实验项目。最后,可将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和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等工作有机结合,使学生所涉及的技能具有多样性和全面性,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决策及研究、创新能力。学生在实习期间,应由教师、企业和学生三方共同商定毕业设计的研究方向,结合企业的经营管理环境,将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出具有较高实用价值的毕业论文。同时可由企业出具实习鉴定,对学生的出勤、业务综合能力、职业素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以作为毕业论文成绩的参考。

3.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一方面,要完善和规范实践教学的文件。实践教学的文件主要应包括培养目标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实践教学指导教材、实验(实习)报告、教师教学小结等。承担实践教学的相关专业指导老师应在实践课程开课前,结合前一阶段的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在能紧跟相关行业动态发展的基础上,选定或自编实践教学指导教材,做好教学文件的准备工作,明确专业实践能力指标体系及考核方法,以切实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建立实践教学的考核标准体系。学校在对实践教学进行教学质量评估和方法考核时,应采取区别于一般理论教学的多种方式进行,如对单科的实验课程,可以结合考试和考查的方式,用笔试、答辩、操作等形式结合进行,并根据学生的出勤率、实验过程操作情况和综合实验报告等计算总的实践学习成绩;在专业模拟综合训练、企业实习等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中,则可以灵活一点,采用以研究报告、工作成果展示等形式来考核。

4.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一是要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环境。实践教学环境主要包括校内的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验室应通过优化组合以满足实践教学所需要达到的综合情景模拟、布局合理、创新性等要求,同时要求校内相关部门配合进行开放式管理,打破传统的上课时间才开放实验室的规定,在课后的自修时间也安排开放实验室,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校外实习基地的选择方面,既可以由学校、教师统一联系,也可由学生自行寻找,原则上使实习内容符合教学要求即可。二是要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综合管理。与理论教学相比而言,实践教学在组织形式上相对较为灵活,特别是在设计性实验、模拟训练、校外实习等实践课程方面,学生自主性比较强,学校管理相对薄弱。因此,应加强实践教学的过程监控工作,通过利用现有师资、仪器设备、设施条件等资源,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综合训练。三是要加强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的研究者,也是教学的实践者。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除了应该具备专业实践能力和相关实践教学资格外,还要积极开展实践教学研究。学校要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专业老师到外贸公司掛职锻炼、出国进修,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一线从业专家兼课,保证教师能够跟上知识更新和现代技术发展的步伐,适应课程教学发展的要求。同时,专业老师也要善于营造民主、宽松的创新氛围,对学生的评价要以促进和激励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主导,从而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验提供宽松的心理环境,以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四是要加强校企合作。学校可以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地与外贸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充分利用企业本身的经营、技术、管理等资源,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及进一步就业提供方便。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方式鼓励行业专家尽可能地参与到实践教学的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环境建设中来,以建立切实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整合校企资源,开展实践教学研究,建立创新型的实践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以启发学生思维,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伊继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4):7-9.

[2]王萍.高校经贸类专业开设“模拟国际贸易”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4,(l):92-93.

[3]何龙斌.国贸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2008,(11):66-68.

[4]曾欣.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高教论坛,2010,(6):89-91.

9.浅谈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论文 篇九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通过机械制造业现状、发展趋势、存在问题的分析,改进、完善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知识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得机械制造业毕业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得以满足现代机械制造业的需要.

作 者:李泽蓉 谢永春 周丹 Li Zerong Xie Yongchun Zhou dan 作者单位:攀枝花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四川攀枝花,617000刊 名:攀枝花学院学报(综合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PANZHIHUA UNIVERSITY年,卷(期):26(3)分类号:G71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 自动化 课程体系 堵养模式

10.浅谈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论文 篇十

浅谈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社会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如何培养顺应时代潮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推动我国数字媒体产业蓬勃发展成为高校一项紧要的任务.该文从人才需求、培养目标、课程实践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作 者:蒙丹 MENG Dan 作者单位:广西财经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管理系,广西,南宁,530003刊 名:电脑知识与技术英文刊名:COMPUTER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5(12)分类号:G64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 应用型 本科人才 人才培养

11.浅谈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论文 篇十一

【關键词】思辨能力;研讨课教学;教学模式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高等教育在不断地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能力来看,在创新能力、自主科研能力方面依然十分薄弱。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在思辨能力方面仍然存在很多缺失,本文主要围绕如何培养国贸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展开教学探索与研究。

一、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国际贸易专业教学的重要任务

对学生思辨能力进行培养其实就是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思维在广度与深度方面实现拓展,能够对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层面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有条理地分析,并能够对相关分析展开精确的、清楚地论证与阐释。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是国贸人才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所以在国际贸易教学中要始终将对国贸专业学生进行思辨能力培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落实。加强国贸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是提升当代国贸专业人才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要求,是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需要。

二、研讨课教学的特点

研讨课在实践过程中注重向国际化靠拢,这种讨论式的学习模式主要有如下特点:大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基础,教师在讲课以前可以提前把相关的思考题对学生进行布置,把相关的资料包提供给学生,使学生自己做好充足的预习与准备。将学术会议的国际范式引入到课堂学习讨论过程中,即学生主讲结束以后,先让学生点评人进行点评,接下来再让其余的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辩解和论争,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发挥好自身穿针引线的作用,对学生做好引导与启发,学生们积极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一个环节是老师对整个过程进行总结。研讨课这种教学模式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创造了条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学生反响很好,教学效果很好。

三、研讨课教学的操作模式

(一)研讨课次数的安排

为了使辩论活动更为深入地开展,研讨课采取小班制的形式开设,整个学期的授课采取讲授式教学与辩论式教学相结合的形式进行。通常一学期会在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安排六次研讨课,关于每次研讨都要把将要辩论的论题及基本要求要提前两周进行公布,使参与此次辩论活动的每个学生都能明确这些内容。

(二)研讨小组的确定

研讨课的时间定下来以后,教师要对全班学生进行小组划分,每个小组成员人数是5—6个,分别担任发言者、主持者、点评者、记录者等角色。这对于保障研讨课成功实施十分关键。

(三)研讨内容的确定

1.选择理论基础性相当突出的问题

通过对基础性较强的问题展开辩论,有利于达到以点带面、触类旁通的良好效果。

2.选题要具有可读性与争议性

论题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具有可读性是基本条件,这样才会提升学生的辩论热情,进而对基本的国贸理论知识掌握取得良好的效果;论题具有争议性才会激发学生进行辩论的积极性,对于提升学生的思辨意识与问题意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还要保障所选取的案例材料具有普遍代表性。

3.选取的问题能够体现学科前沿性,贴近学生切身利益

这一点有利于使研讨具有一定的广度与深度。例如可以就“金融危机背景下贸易摩擦对上海就业产生了哪些影响”展开辩论。

4.研讨课教学的辩论流程

从研讨课的时间安排来看,应当控制在连续三节课内完成比较合适,包括学生辩论和教师评价两部分。整个辩论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要在中间做好引导。

四、对研讨课教学探索的几点思考

学生们普遍感觉,研讨课对于提高了自身对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与思辨能力方面显示的作用更加突出。学生对收获进行了总结:

(一)研讨课进行小组划分,小组成员之间形成了一种团队精神。

(二)学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主动参与相关资料的搜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了提高,同时在资料搜集的实践中也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三)提升了学生对多方观点进行整合的多维度思维与辨析能力。学生任何一方为了取得辩论的胜利,都要对对方的观点做到了解。所以辩论双方一方面要为本方立场准备好充足的论据,同时对于反方论点的不足性也要做到有效的掌握,这样就会促进学生学会对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

五、结语

国际经济贸易在应用经济学中占有重要位置,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深入发展,经济发展对贸易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是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迫切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国贸专业教学,必须在模式与方法上实现创新,如果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与方法就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围绕国贸专业进行的研讨课教学尝试与探索,对培养国贸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对现实经济发展、国贸教学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肖本山.“辩论式”教学法在刑法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探索,2009,(3):50—52.

[2]孙连坤,康劲松等.Seminar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作用fJ1.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1):84—85.

[3]董本云.国际贸易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9,(5):97—99.

12.浅谈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论文 篇十二

一、优化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一) 以专业方向为主线, 实行课程模块教学。

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 在进行优化课程体系时, 针对不同专业方向、不同年级, 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人发展和社会需要, 实行课程模块教学规划与设计。我系课程模块教学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首先, 以公共基础课作为基础模块, 并在此基础上以必修课为主体模块、专业选修课作为辅助模块。针对一、二年级的低年级学生开设统一的公共基础课, 三年级及以上的高年级学生则按专业方向开设专业课, 同时可选择其中一两个辅助模块进行选修, 以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如此设计课程模块更好地实现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有机融合。

其次, 根据不同专业方向的特点和需要, 把专业课组合成基础能力、核心能力、拓展能力三个不同层次的课程模块。以室内设计方向为例, 我们将素描、色彩、基础造型等课程组成基础能力模块;将室内设计、陈设设计、照明设计等主干课程组成核心能力模块;将建筑装饰施工与管理、装饰工程预决算及招投标等专业课程组成拓展能力模块。如此设置又分别对应低年级的“基础模块”, 高年级的“主体模块”和“辅助模块”, 实现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互渗透、共同发展, 更好地适合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 以市场为导向, 开发阶段式实践项目课程。

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 可以根据合作企业的市场需求, 确立实践课程的创新项目, 再借助企业的真实案例和运作模式, 使学生的学习融校内课程、企业实践于一体。我系室内设计方向的实践项目课程, 一年级针对基础能力模块课程, 开设施工图纸设计等实践项目, 二、三年级针对核心能力模块课程, 开设材料与施工工艺设计、项目策划设计等实践项目, 以合作企业的真实案例为蓝本, 将室内设计专业知识贯穿项目之中。项目逐阶段地展开, 使得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密切地融为一体, 全面培养了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其未来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

二、建立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机制

(一)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机制。

《纲要》指出:“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 尊重个人选择, 鼓励个性发展, 不拘一格培养人才。”②在全面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际, 建立适合艺术设计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 使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相对应, 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系在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过程中, 采用“校内专业导师”和“企业专业导师”的“双导师制”。校内专业导师由学校内的专业教师担任, 负责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教学工作与校内专业实验课程的指导工作, 同时担任校外实践实习的带队教师, 负责学生的管理、与企业专业导师的沟通等工作。企业专业导师由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 负责强化学生专业技能、行业职责等工作, 同时参与实践项目、课题研究、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的指导工作。

(二) 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机制。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是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有效手段。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中, 应以过程考核为主, 从学生参与课堂的表现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科研工作的能力表现等诸多方面, 对学生所学课程进行考核评价;考核方式可根据艺术设计各专业方向的特色, 适当选择项目答辩、作品展览、综合技能测试等多元化方式。此外, 我们以校内外实践基地为平台, 建立融校内教师、外校同行、合作企业专家、学生为一体的多元化评价主体, 多方位、多维度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进行有效评价, 评价成绩为各评价主体所评成绩的总和, 以落实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

三、完善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环境

(一)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纲要》指出:“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 才有好的教育。”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和重要保证。

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根据教学、科研及专业发展的需要, 积极拓展人才引进渠道, 增强教师队伍力量。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高学历、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和科研人员, 不断优化、充实教师队伍;此外, 通过咨询、兼职、客座教授、讲座等形式, 引进国内外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和先进的智力成果, 不仅开阔教师的专业视野, 而且促进教师设计水平的提高。

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加强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培训, 是提高教学指导水平、提升人才实践技能的根本保证。根据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要求, 我系采取切实有效的“双轨制”模式。一方面有计划地派遣青年骨干教师前往国内知名高校进修, 并将掌握的教学及研究的前沿动态和先进方法, 成功引入课堂教学, 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另一方面以校外实践基地为基础, 派遣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实践锻炼, 不仅可以促进教师“双师型”素质和技能的提升, 更可以深入了解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 从而提高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切实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是实现培养高校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针对艺术设计的专业特性, 我系在加强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建立“内外兼修”的实践基地。在校内以开放性的实验室、工作室为依托建设高水平实践基地, 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探索精神;在校外建立数量充足、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 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目前我系已在国内多地与16家相关企业合作, 建立长期稳定的专业实践基地, 通过产学研合作互惠共赢机制的运行, 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多专业融合的综合实践基地, 以扩大学生的专业视野, 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制定科学规范的实践基地管理制度。学校与校外实践基地共同制定职责明确的管理制度, 包括合作企业须择优选派具有优良品德修养、高度责任心、过硬专业技术能力和一定组织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 作为校外实践基地的专业指导教师, 其他人员辅助其完成学生的专业实践工作;合作企业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考核、培训, 并制订切实有效的教学计划和考核标准;学校不定期对实践基地的教学情况进行检查, 并对基地的建设进行评估, 以确保实践任务顺利完成及实践基地建设不断完善。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和设计产业的不断发展, 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对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不断提高, 高层次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势必成为高校教育的一项紧要工作。本文仅从宏观角度展开探讨, 试对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分析和总结, 以期更多的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积极开展各项教学改革, 多角度、多途径地展开思索和尝试, 探索出适用于艺术设计专业更成熟、更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小纲, 金海.构建“实践先行, 项目为主”的课程体系——谈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改革、开发的思考与实践[J].艺术教育, 2009 (8) .

[2]商伟, 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创新性研究——以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为例[D].云南师范大学, 2014.

13.浅谈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论文 篇十三

一、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的需要

现阶段我国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污染物排放量大、环境质量差,亟待需要通过工程措施进行解决,迫切需要大批量的环境工程人才。“十二五”期间,中国环境保护累计投入超过5亿元人民币,节能环保领域的潜能巨大。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工业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自然环境受到了严峻的压力和挑战。一方面,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给各类企业发展提供优良的平台,各级政府为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开办工厂和公司,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大量开办工厂和公司,必然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水、气、土壤等),使得人民的健康遭到威胁。因此,环境保护产业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人才严重缺乏,尤其缺乏在生产领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环保应用型创新人才。环境保护人才培养的好坏将成为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研究行之有效的环保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是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

二、现在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动手能力差

当前教学中实践环节的设计基本属于知识的验证和重复,缺乏试验技术、设计和方法等训练,缺乏独立从事科研工作能力的培养。因而,很难形成创新研究试验能力。与“985”和“211”等国家重点大学相比,本科院校中教学经费的紧缺,长期形成试验设备少、学生多的现象。课程所开的实验中不少实验只能是一两个人能够做,其他在旁边看的情况。在重要一个教学环节——实习环节中,实习基本属于参观活动,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实习单位没有热情接待,学生很难对现实的生产过程和工作实践有深入了解。在课程设计等环节中,大多数情况属于积木式拼凑和模仿。这些主要的教学实践环节很难培养出有创新动手能力的人才。

2.思维能力差

在课堂的教学环节中,普遍存在重视知识传授、轻视学生智力发展的现象。认为教学过程就是按照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基本知识、技能进行讲授。把知识看成一成不变的僵化的真理。认为知识学好了,智力自然会发展,创新能力也随之具备,没有必要刻意追求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知识不断堆积的过程,形成了课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习普遍以模仿、重复练习和背诵记忆为学习方法,使得课堂教学过程既毫无兴趣,索然无味,又磨灭了学生个性发展的潜能。这种教学模式使得教学过程缺乏对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引导,缺乏在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中有积极作用的启发式和互动式等良好的教学方法的利用。根本不顾及或少有顾及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也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形成了满足完成考试和获得标准答案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长期得不到有效挖掘和培养。

3.教师的培养存在问题

在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化教育的今天,本科院校中一般定位为教学型的学校,承担着培养大众化应用型社会人才的教育任务。这类学校通常招生量很大,主体为本科生教育,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很大。广大的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是学校教学的主体承担者,被繁重的教学任务捆绑住自己的手脚,严重妨碍着自己业务水平的提高。不少教师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成为了依赖书本的教书匠,耽误自己,耽误学生。另外,这类本科院校科研平台较差,科研投入也少,申请各类政府的科研经费也极其困难;还有,各级科研项目的评审专家和学者也多数是重点院校的教授,从心里就看不起本科院校,同时,也不相信这类学校的能力,因此,项目基本上都被各类重点大学拿到。本科院校只能艰难度日,或者给重点高校打工。没有科研项目,许多教师的科研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教师没有科研经费的支持,没有很好的科研业绩,横向的项目也很难获得,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也很难获得提高。呈现出教师科研能力越差越得不到项目,越得不到项目教师能力越差的一个恶性循环。这种情况,严重制约着教师自身的培养和发展,也制约了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

4.考核评价存在问题

在本科院校中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也存在着问题。一方面,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中存在严重的问题。课程考核在大多数本科院校中,以最终考卷的分数为评定依据,只要能够考出60分就认定合格;在各类推优、评先进等荣誉活动中,也常以分数作为主要参考;甚至在特困生的推荐中也以分数高低为主要参考。在各类教学活动中,一切以分数为追求目标,必然促使学生用尽脑力追求分数,背书本、啃书本的死记硬背现象普遍,无法实现当前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也存在问题。在本科院校中,师生比例很高,一般都在1:25或更高,教师教学工作量太大,每天被课程围得团团转,疲于上课;管理部门评价教学效果,一般都以班级的最终成绩为依据,考查班级的及格率、分数的正态分布情况;课堂的一些讲课形式也有具体要求,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怎样的互动等要整齐划一,要规范等;在科研考核上,也多以数量考核为主,原创性、创新性的成果很难出现。教师的时间基本上在忙于上课,忙于写一些文章,难于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难于培养出有活力、有个性、有创新思维的教师,严重制约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

以上分析的是本科院校教学方面存在的通病,下面就笔者在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工作中的一些改革情况进行分析说明,以期与同行探讨。

1.课程形式上的改革

笔者以“固体废弃物处理”课程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课程的设计。“固体废弃物处理”是环境工程专业课,与社会实践联系密切,紧随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课程。在课程设计上主要包括课堂讲授、社会调查两个部分。课堂讲授:每章开始都要介绍当前国内外情况和我国对固体废弃物处理的政策、法律和法规;结合书本内容,加入当前发展的技术和设备情况,仅以书本为参考(PPT或视屏形式);每次课设计讨论题(1~2个),进行课堂讨论交流或演讲(10~20分钟);设计一套固体废弃物处理的工艺流程图,并进行讲解说明。

社会调查方面:布置任务(固体废弃物处理的大作业)调查城市固体废弃物(垃圾)处理处置的全过程,包括:源头、收集、运输、中转站、回收处理、资源利用、最终处置等环节;分组和分区域,把所在城市按照区域划片进行;撰写调查报告和完成一篇文献综述;设计出自己思考后的最优工艺流程图或设备参数;自己设计完成固体废弃物成分分析和理化指标的分析实验,以报告形式提交。

本课程最终的成绩主要以社会调查为主(60%),课堂讲授为次(40%)。通过实践,同学对这样的教学改革感觉很好,积极性很高,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2.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队伍的创新素质是关键。首先,在人才引进上要把好关。引进在环保企业有较长经历的一线工程师(5年以上为宜),形式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兼职的。如果是兼职的,学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配一名教师做辅助工作。其次,内部加强培养。本科院校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讲课中难以对接实际情况。对这些教师要寻找条件与企业接洽,进行工程实践培训。在选择企业方面,主要以中小型企业为对象,这些企业对技术的开发有迫切需求,容易接受教师实践。

我们制订教师实践规则,主要是给企业提供服务,不要以收入多少为目的,如:垃圾电厂的教师实践中,教师可以给厂家提供垃圾成分分析等实验工作服务,企业就容易接受教师的实践培训。同时,教师培训时间不能太短,一般以1年为宜。学校院系领导也要积极开拓环保市场,与企业对接,解决企业难题,为企业服务;同时,为教师搭建产学研的平台,我系在江苏宜兴市与多家环保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提供了教师实践能力的训练机会。通过不断的社会服务使得教师的培训进入一个良性的轨道,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氛围。

3.考核评价方式

院系在评价体系上要大胆改革,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环境的形成。仍然以“固体废弃物处理”课程为研究对象,对课程的考核进行有益的改革。首先,在分数的形成上分出几个构成部分:课堂讲授(40%)和社会实践(60%)。在课堂讲授中,期末一卷考核所占比例大幅降低(占20%),补充平时成绩的权重(8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60%)、平时测验(一个章节一次)(20%)、课后作业(20%)。其中,课堂表现主要包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必考虑对错)、课堂演讲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课堂提出问题的新颖性等环节。课后作业完成的情况,重点考核学生对环保专业相关问题解决的思路和逻辑能力的体现情况。其次,在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优劣时,以改革后成绩为依据,包容学生的个性,重点在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另外,在教师考核方面形成了较好的机制。

首先,不盲目扩大招生,基本上环境工程的各个专业都稳定在一个班的学生数。同时,积极引进高层次的人才,以全国“211”或“985”高校的博士为对象,大力引进人才,降低师生比例(逐步趋近1:16);院里领导要有包容心,允许有个性的教师存在,既然引进就相信其知识的能力,给其正确引导和提供帮助;在科研考核上,不以数量为指标,以目标和进程为考核,院里学术委员会每年以科研的进程为考核内容,只要与所定目标吻合就通过,重点在研究能力和创新方面的思维和表现。在职称评审方面也可以过程材料为考核内容。为教师营造敢于创新、肯于创新、利于创新的考核机制和环境。

只有大胆的改革才能形成学校良好的创新氛围,才能不断出现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员工,也才能不断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本科人才,才能不辜负社会赋予高校的使命。

四、总结

上一篇:工程部施工日志及安全日志下一篇:幸福有你,感恩同行9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