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党建调研分析

2024-08-28

社区党建调研分析(共8篇)

1.社区党建调研分析 篇一

摘要:社区自治是社区建设的核心,由于受传统影响,我国社区自治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提出社区自治应以创新社区自治体制为主要内容,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社区自治 政府职能 自治意识 居民代表大会 议事会 社管会

社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社区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将

不断增强。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中,必须要加强社区建设,而社区建设的核心则是促进社区民主政治建设,推进社区自治。然而,我国长期受国家为权威来源,单位为传统形式的高度组织化的社会—经济一体制的影响,缺乏社区自治基础。自1991年来,全国各地广泛开展了社区建设活动,社区管理和社区自治工作积累和摸索了一些经验和做法,可由于带有自治色彩的社区自治属于新生事物,至今对社区自治的性质地位、管理方式和运作程序没有明确规范,在实践中产生了各种模糊认识。因此,社区自治建设的健康发展必须依托于一整套规范化的制度规则,必须打破原有的城市管理体制,建立一套适合新时期新形势的制度规范。

一、当前社区自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区自治法律缺位。

社区自治的依据是自治法,它是政府权限与自治组织自治权利的划分依据,界定自治组织全体成员权利义务,也是自治组织职能设置和职能定位的基本依据。尽管我国宪法和《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都对居委会的性质作了明确界定:居委会是基层群众实施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在实践中,两部法律的规定对促进城市居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推动城市居民的自治活动起了很大作用。然而总体上规定过于原则,而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有许多规定与实际工作不相适应,特别是“社区建设”这一新生事物上无法体现。总之,对社区自治的性质、地位、管理方式和运作程序进行明确规范的社区法的缺位,使社区自治缺乏有效的法制保障。

(二)社区自治体制障碍。

尽管法律规定社区居委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较浓的行政色彩,社区居委会实际上是政府的准下属机构,它在职能上和街道办事处是对应设置,在经济上和管理上依附于街道办事处,种种因素使社区难以有效地依法履行其民主自治职能。本来街道办事处、政府职能部门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是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的关系,而不是领导与被领导、命令与服从的行政隶属关系,但是许多地方政府把对居委会的指导责任变成领导责任,且直接任命居委会的有关工作人员,直接管理居委会的日常活动,在社区自治中造成体制障碍。

同时,由于中国城市社区自治制度建设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变迁。城市政权力量在这场制度变革中无可奈何地承担起了发动者的角色,尽管在改革初期,政府主导的制度变革能够依赖权威资源而得以迅速实施,但随着改革的深入,这种类型的改革普遍缺乏后续动力,或由于行政滥用而使制度变形。

(三)社区自治意识欠缺。

随着近几年城市社区建设的快速推进,社区自治工作也取得了较大发展,各地已摸出一些可借鉴的经验和做法。但从实质上看,社区自治还停留在表面或形式上,真正实现社区自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除了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社区自治制度尚欠健全,社区自治体制和机制尚未理顺外,还有一个很值得重视的问题是社区和社区居委会成员的自治意识欠缺。

在社区自治中,浓厚的社区意识至关重要。这种社区意识包括居民的自治观念、社区归属感与参与意识等。社区之所以区别于社会,就在于其成员拥有较强的共同的社区意识,同一社区的居民由于共同的社区意识而被凝聚在一起,出于对本社区的强烈关注而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但这种强烈的社区关怀意识在我国城市居民当中并不明显。在我国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居民的社区意识比较淡薄,社区建设又是靠政府自上而下地推动,社会参与程度不高;人们的“单位人”属性并未获得根本性的转变,对于社区的归属感和参与度都还很弱,单位制的建立,使单位部分替代了家庭的功能成为个人生活和交往的首要选择。当出现家庭和社会不能解决的问题与事务时,人们倾向于诉诸行政权力。总之,我国社区居民的自治意识与社区归属感没有得到很好的培育。

另外,从社区居委会成员层面上看,居委会组成人员作为居民选举产生的、代表社区利益与意志的代表者,本应向居民负责,但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将自身视为基层政府的工作人员,认为自己应当向基层政府负责报告工作,甚至有的委员会成员认为社区居委会是基层政府的派出机构。因此,社区居委会成员在工作中惟基层政府之命是从,而很少从维护居民自身利益和自治意思作为工作的出发点。

(四)社区社团自治作用弱小。

社区社团民主意识与自治管理能力需在实践当中习得。对于公民来讲,参加各种各样的志愿型社团是一

种很好的再社会化途径。通过社团活动,公民不仅能够培养平等主义的精神,而且能够形成相互合作的契约主义原则,增强公民自主治理的能力。志愿型社团还是公民参与社区政治的有效途径。我国建国后的很长时间里,由于受政治全能主义的影响,城市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均由行政化的单位所控制、包容,国家与社会高度重合,个人发展空间极为有限,社团发育极不充分。

而且,已有的社团,如妇联、共青团、文联等,由于过于行政化,在现代社区治理网络中不能很好地发挥群众自我治理的作用。社区生活中缺少志愿型社团,使得居民参与社区各项事务决策的机会与能力大大降低。许多居民并非不关心自己所在的社区,也希望参与社区的管理,但都苦于没有很好的途径,或感觉自己“人微言轻”。这种状况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区自治建设的桎梏。

二、加强社区自治建设的对策

城市社区民主建设存在着制度化水平低的问题,制约着社区自治建设的深入开展和持续推进。本人根据以上所述,提出几点粗浅对策。

(一)转变职能,还权于民。

转变政府职能,就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职能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职能转变,按照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的要求,重新调整机构设置和权力分配,建立起顺应社会管理要求的行政管理体制,做到把政府职能该强化的强化,该弱化的弱化,该转化的转化。所谓强化就要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所谓弱化就是要强化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直接管理和行政干预,使市场在配置经济社会资源中起基础性作用;所谓转化就是要把政府承担的协调性、技术性和服务性事务从政府职能中分解出来,转化给社会公共服务组织、行业协会等。换言之,就是将行政与服务分开,将单位办社会的职能剥离出来,用专业化的社会组织进行管理。有位专家提出,当前社区体制改革可以分三步走:一是可先以居委会为主培育民间的社区自治组织;二是随着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民间自治组织与政府进行合作,实现良性互动,逐步发展壮大;三是随着社区自治组织的健全,资金来源的稳定和公民参与意识的增强等,政府逐步退出,实现社区管理的真正自治。

在目前实践中,结合各地实际情况,要坚持“政府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的原则,进一步明晰政府职能部门、街道与社区三者各自的职责,并采取相应措施,真正做到政府的职能由相关部门独立履行,不随意转嫁到社区;确实需社区协助办理的工作和任务,落实好相应的人员和经费,减轻社区工作负担,保障社区各项自治权利的落实。

(二)充分发挥社区居民代表会的作用,开拓民意表达渠道。

社区居民有权决定社区内重大事宜,是社区居民自治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城市社区普遍改变了传统居委会议事层和执事层合为一体的做法,而实行居民代表大会议事、居委会执事的做法。居民代表会议被赋予审议各类规章制度、居委会工作报告以及讨论、决定社区的重要公共事务等职能,这一制度创新不仅有利于居民群众对社区居委会的监督,也有利于民主决策。

此外,居民代表会议、社区居委会都应有其他的吸纳民意、积聚民智的渠道,使更多的居民群众参与民主决策,如为实行走访居民制度,临时扩大会议制度及居民报名列席旁听居民代表会议制度等。在上述以横向决策为主的决策机制的基础上,社区居委会结合街道办事处的总体要求,落实任务,开展工作,从而形成更科学的横纵结合的民主决策机制,不仅可以提高社区居委会的工作效率,也使社区自治权得以充分体现。

(三)创新社区自治体制。

从国际经验看,完善居民自治组织,提高居民自治能力和水平,建立现代的城市管理体制,有必要进行社区自治体制创新。建立社区自治议事会体制,议事会体制下的社区治理结构可以被称为“一个大会,两个机构”:即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简称“议事会”)和社区管理委会员(简称“社管会”)。

社区居民代表大会是社区的权力机构,其主要职责是选举产生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成员和社区管理委员会成员,讨论和决定社区事务。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是社区成员表达自己意愿的渠道,它通过民主选举、民主表决的形式,反映社区的公众利益。它具有选举权、聘用权、决策权、监督权和控制权。它是居民自治组织中地位最高的机构。

社区议事会是社区居民代表大会下设的议事协商机构,在居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代表居民代表大会行使对社区事务的议事、决策职能,对社区管理委员会和物业公司以及其它服务机构的工作进行监督。议事会成员由社区居民代表大会推选产生或由社区居民代表大会聘请,除主任外,其余成员职务为社会职务,均实行义务工作制。议事会对居民代表大会负责,并主持召开居民代表大会,议事会有权建议召开居民代表大会对社区管理委员会的工作进行质询。

社管会是居民代表大会下设的执行机构,不具有决策权,它在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和议事会的授权下,具体组织实施社区的建设、管理、服务等诸项事宜,落实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及议事会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协助政府完成规定的各项任务。社管会成员由办事能力较强的人员组成,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者不限定于本地居民,可以聘用非本居住区人员担任。社区居民代表大会、议事会或社管会主任可以聘请物业管理公司经理等驻区单位负责人作为社管会成员。社管会对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和议事会负责,应定期向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和议事会报告工作,并接受其质询。在社管会下面,按照社区建设的内容和实际需要可以设立治保、调解、环保卫生、文化教育、计生、妇女、保障服务、财经管理等工作部门。

(四)营造自治环境,培育公民自治意识。

社区自治的核心是社区民主自治,没有居民真正意义上参与社区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社区自治就是一句空话,也不可能实现社区自治。从各地城市社区建设看,即使是一些搞得较好的城市,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从参与的主体看,绝大多数是社区里的离退休老同志、妇女为主。从参与的内容看,是一些社区的公共事务或基层政府部门下达的工作任务,没有涉及社区自治的实质性管理事务,比如社区居委会成员的民主选举,社区里的重大事务决策权等,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社取公共权力的行使,也挫伤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自治的积极性。要改善这种状况,除了政府部门改进工作方法外,社区组织也要从实际出发,改进工作方法,加大工作力度。首先,要加强对社区居民的教育,积极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意义和重要性,增强居民的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其次,要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发展志愿者队伍,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优势,组织各种各样有利于社区建设的志愿者队伍,把每个人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再次,要拓宽居民参与管理路子,逐步建立健全与居民的联系、服务、沟通、监督等机制,使更多居民能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努力形成“社区是个家,建设靠大家”的良好自治氛围,逐步将社区纳入自治的轨道。

2.社区党建调研分析 篇二

社区信息化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 改变社区管理和服务条块分割状况, 利用覆盖整个社区的信息网络进行资源整合、开发和利用, 促进信息共享, 向居民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 提高社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的工作[1]。

国务院印发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明确了我国信息化发展的九项战略重点, 其中第四项就是推进社会信息化, 推进社会信息化又分为四个方面, 第四个方面就是推进社区信息化, 推进社区信息化的内容包括:整合各类信息系统和资源, 构建统一的社区信息平台, 加强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信息化管理, 改善社区服务[2]。由此可见, 社会信息化是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基础。因此, 调研分析城市社区信息化现状对于社区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我国社区信息化现状

随着我国社区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 一些城市的社区信息化建设取得比较好的成果。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武汉等城市相继推行了各具特色的社区信息化建设, 其他城市也在积极摸索适合自己的社区信息化建设道路。

从地域上看, 我国社区信息化建设呈现出分布不均、各地发展差距较大的形势。整体情况从东往西分为三级:地处我国经济发展最为迅猛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三大经济圈内的大城市为一级, 中部省会城市为一级, 西部各省市为一级[3]。三大经济圈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为迅速、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地区, 在这些区域内, 社区信息化建设无论是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标准制定、居民对新事物的接受和适应程度上都具有很大的优势。这些城市充分利用现有的优势, 积极发挥自主创新的精神, 成为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排头兵。地处中部的城市快速地向东部发达城市借鉴经验, 使得这些城市的发展势头日益强劲。在社区信息化工程建设中, 先借鉴、再变通的发展模式, 逐渐为城市赢得了后发优势。目前在社区信息化先进城市中还很少见到西部城市的身影, 西部城市在社区信息化建设工程中处在了相对落后的位置。

3. 福建省城市社区信息化现状

针对福建省各个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情况, 采用问卷调查、网上调查、实地走访等多种形式, 围绕社区政务信息化、社区服务信息化、小区信息化、家庭信息化、社区信息化基础设施、社区信息化队伍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通过调查了解当前福建省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现状为: (1) 总体来说各社区都开展了发展水平不等的信息化建设, 各社区各自为政开展着零散的信息化工作, 缺乏沟通与经验的交流, 各社区的信息化建设普遍不完善。 (2) 社区信息化建设的队伍专业水平普遍较低, 绝大多数社区信息化部门的人员没接受过专业的训练。 (3) 社区信息化工作缺乏统一的规划, 只依靠着社区人民提出的建议来开展信息化工作, 政府对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不足, 没有足够发挥领导的作用。 (4) 出现信息化建设“贫富分化”的现象, 其中泉州、厦门、福州、漳州等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社区信息化建设成果较显著, 而三明、龙岩、南平等内地经济不是很发达的地区社区信息化程度比较低, 有的甚至于只有简单的移动电话通信工具。

近年来, 福建省在城市社区建设过程中, 把社区信息化建设作为推进社区建设的重要手段, 不断拓展现代信息技术在社区管理和服务中的广泛应用, 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在实现社区管理信息化、社区服务信息化、小区智能化和家庭信息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福建省于2012年已经构建了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的信息平台 (http://www.fjsq.org, 福建社区网) , 为社区管理部门、社区服务机构与社区居民之间建立起了便利的交流平台。社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由市、区、街、居社区服务中心支撑, 以社区服务信息网络系统连接, 各级社区服务信息和服务商参与, 为政府、企业和居民提供相关公共服务和便利利民服务的工作体系。平台包括社区服务系统和社区管理系统两个主要业务系统, 在各个社区管理平台上, 都能看到各级网站上设置街道工作、社区建设、社区服务、民主票决等相关的栏目, 实现了行政事务、社会事务、自治事务的网络管理。

截止2012年, 福建省已有2186个社区完成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 占全省社区总数的97.7%。其中五星级社区117个, 四星级社区282个, 三星级社区1622个。据了解, 社区化信息平台的常住人口数据录入率达64%, 发布信息已达21.9万条, 平均每个社区发布90条, 累计开通社区便民热线2096条, 新建社区全球眼视频监控940路, 进驻社区电子公告屏445块[4]。

4. 福建省社区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根据福建省城市社区信息化调查结果, 深入剖析社区信息化建设现状, 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规模相对较小, 信息化质量不高。社区信息化建设主要以各社区各单位的形式展开进行的, 没有形成一种大规模的信息化浪潮, 缺乏足够的投入和重视。信息化应用的基础设施设备多数比较陈旧, 较少引入高科技新产品, 信息化质量不高。

(2) 办公自动化水平较低, 创新能力低。社区管理办公还是手工纸质办公占多数, 无纸化计算机管理仅占一小部分, 与深圳、上海天津社区等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地区相比较, 办公自动化水平相对较低, 社区信息化创新能力低, 模仿学习的居多, 没有形成极具自主特色的、实用的信息产品和信息化理念。

(3) 结构不够合理。信息化建设队伍与需求不匹配, 基础设施的建设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信息化服务。

导致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有:

(1) 社区居民对社区信息化支持力度不高, 经过调查对信息化支持很大的大约只占总数的20%左右, 缺乏认识直接导致了信息化建设只能小规模的开展进行。

(2) 信息化建设队伍以大专及以下学历人员居多, .多数社区管理人员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下人员占87%之多制约了信息化建设科技和思想的创新。

(3) 没有统筹规划, 各部门各自为政, 工作缺乏沟通, 导致了结构的不合理。

5. 对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为了促进福建省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 针对福建省城市社区目前存在的问题, 结合国内外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经验,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大宣传, 提高社会各阶层对社区服务信息化的认识。

(1) 宣传居民群众。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道、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和居民区的宣传栏等进行多种方式的广泛宣传, 普及信息化的基本知识, 使他们认识到社区信息化给居民生活带来的便利。同时, 通过社区的各类教育培训使社区居民能够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化工具。

(2) 宣传驻区单位。动员社会服务资源, 发动驻区单位共同参与, 把社区网络服务变成企业行为, 通过为社区提供可靠有效的服务, 收取必要的费用, 维持社区信息化系统正常的运转。

(3) 宣传领导干部, 提高领导干部对社区信息化的认识程度。

二、强化信息资源开发及网络服务功能的设计, 扩展社区信息化系统的实用范围。

社区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服务对象之一是社区居民。社区用户的多层次性, 决定了社区服务需求的多样性。要求社区信息系统要有满足用户多样性需求的信息资源和服务功能。因此, 信息服务网络建设中资源和功能开发十分关键。

依托社区信息技术平台, 开展社区电子商务应用建设, 进一步扩展社区信息化系统的实用范围。社区信息化为医疗、物业管理等社区服务以及电子商务提供了很好的应用平台。它不仅为电子商务提供了真实的用户群体、良好的交易安全性能, 借助社区内良好的物业管理队伍, 可以为电子商务提供优良的物流配送体系。例如, 社区居民和单位可以通过热线电话或者电脑网络向社区服务中心提出需求信息, 社区服务中心对需求信息进行计算机分类、管理、流转, 将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发送到相应商家的信息服务终端, 商家根据社区服务中心的信息即时做出反应, 并将服务结果反馈到社区服务中心, 社区居民如对商家的服务有意见也可向社区服务中心反馈, 实现对商家的有效监督。

三、采取外引、内培等多种方式大力培养信息化人才, 为社区信息化建设提供基础。

人才是实施社区信息化建设最宝贵的资源, 也是推进社区信息化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 要采取各种措施提高信息化人才素质。首先, 建立健全信息化人才社会培训体系。对政府职能部门人员和社区信息化从业人员实行信息化资格认证制度, 通过技能培训, 提高信息化人员素质。其次, 提高待遇, 改善环境, 吸引社会上优秀的信息化人才加入到社区信息化工作中来。

四、充分发挥志愿者服务组织的功能作用, 为社区信息化建设提供坚实的支持。

综观社区服务事业蓬勃发展的世界各国, 人数众多的社区志愿者组织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 广泛吸收来自各行各业有一定技能并且愿意为社区居民服务的热心人加入到社区服务组织中来, 使社区志愿服务真正走上志愿、规范且持久的轨道, 为社区信息化建设提供坚实的支持。

6. 结语

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观, 这是推进社区信息化的总方针。当前, 城市社区信息化工作还在探索阶段, 完成信息化的建设任务和实现信息化的目标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以人为本, 既不能脱离实际情况来搞信息化建设, 也不能错失信息化带来的机遇, 以信息化促进社区的发展, 不断地探索、总结和创新, 把社区信息化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摘要:对福建省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分析社区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结合国内外社区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经验, 提出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城市社区,社区信息化,调研

参考文献

[1]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福建省《关于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EB/OL].2009-09-16.http://zqs.mca.gov.cn/arti-cle/sqjs/dfwj/201004/20100400071318.shtml.

[2]新华社.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EB/OL].2009-9-24.http://www.gov.cn/test/2009-09/24/content_1425447_4.htm.

[3]蹇洁, 温平川, 刘显忠等.社区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范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8:29-30.

3.社区党建调研分析 篇三

关键词: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中圖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9-0175-02

一、引言

概念的界定:社区与公益性文化事业

关于社区的界定。“社区”一词最先发端于西欧国家,源于德国社会学家费迪南德·腾尼斯所著的《Gemeinschaft und Gesdlschaft》。根据主流社会学的定义,社区主要是由关系密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的、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团体所组成,并且其成员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在我国,社区一般是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为单位,集生活、娱乐、休闲、活动、学习于一体的功能区域或生活共同体。以居委会为单位社区称为城市社区,而以村委会为单位的社区则称为农村社区。

公益文化事业是指与经营性文化产业相对应,主要着眼于社会效益,以非营利性为目的,为全社会提供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文化领域。公益性社区文化活动,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最基本、最直接的文化活动。

调研的方式与方法:3—8月,农工党苏工院支部全体成员深入10余个社区和单位,分别是石路街道佳菱社区、友新街道友联第一社区、北园社区、红庄社区、枫津社区、福新社区、大观名园社区、教育院社区(石湖之韵)、彩香街道运河社区、彩香一村三区社区、双桥社区、国际教育园南区、润达社区、苏州美术馆、苏州市文化馆、苏州名人馆、苏州市图书馆、苏州市博物馆等。调研采取现场察看、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的方式开展,共实地察看调研点10余个,分市直、乡村两个层次,较全面地了解市区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发展的基本现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广泛听取了社区党组织、基层干部群众和居民的意见建议。

二、社区公益性文化设施及开展现状

(一)文化设施方面:各个社区或多或少都有文化活动场地,走访调研的10余个社区共有文化活动场地8 795余平方米。主要有文化活动室、棋牌室、阅览室、体育健身房、书画室、媒体播放室、市民广场等,其中市民广场占地约7 080平方米。各个社区都很重视健身器材的添置,社区室内健身器材都比较健全;除少数社区外,有阅览室的社区有9个,每个社区平均能够提供10种左右的书刊、报纸,有的有图书馆的社区能够提供几十种报刊供阅览。彩香一村四区社区、润达社区还提供上网,红庄社区开辟了媒体播放室用于播放地方戏曲、传播吴地文化。社区宣传栏:一般有阅报栏、科普栏和文化长廊。文化长廊红庄社区有40多米,其他社区也有,多少不等。

(二)文化活动队伍方面:各个社区都有业余活动团队,10余个社区共有各类活动团队43个,平均每个社区近4个团队;团队多的达10个,少的也有2个团队。这些团队是社区里业余爱好相同的人在社区引导下自发组建的,它们能够获得社区有限的资助,参与社区重大活动,丰富社区居民业余生活,是社区文化活动中的主要力量。一般社区有腰鼓队、舞蹈队、合唱队、戏曲队、象棋队、乒乓球队、拳操队等,有的形成了特色如友联第一社区的曲艺队,大观名园社区的凡人工作室。

(三)文艺团队活动形式:一般参与社区重大活动和节庆活动。各个团队还有固定时间组织活动,都比较有规律。社区一般开展居民喜闻乐见、便于组织开展的广场舞,有的还开展趣味运动会,一日游等活动。特色比较鲜明的有大观名园社区的凡人工作室,这是社区内的书画爱好者、摄影爱好者、雕刻爱好者、风筝爱好者、宫灯制作爱好者组成的凡人工作室,有着不同的爱好的人们,在这区提供服务的这个平台上,平时聚在一起交流心得,制作作品,为社区文化增添了一抹亮色。还有彩香一村四区社区的收藏协会(邮政、酒文化、红色收藏),每一季度有一个主题收藏展。

(四)社区公益性文化的资金来源:社区公益性文化活动开展、组织建设、设施建设资金,一般以自筹为主,捐助和上级拨款为辅。设施经费由上级部门拨款建设,如小区健身设施。其余主要由联建单位和居民自愿捐助相结合。社区在公益文化建设上无固定支出预算,财政也不提供固定经费,经费来源一般以项目申报资金。牵涉到图书馆建设等大型公益设施建设有财政专项资金投入作保障。有实体经济作支撑的农村社区资金相对充裕,城区社区资金相对紧张。一般社区年活动经费城区在2 000—4 000左右,农村社区如吴中区的红庄社区年投入在70 000元左右。

三、优势与成绩

调研认为,近年来全市上下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发展,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切实完善服务体系,注重培育公益性文化事业,着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我市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苏州图书馆是文化部命名的一级公共图书馆,现有43个分馆,覆盖了苏州市区7个区的40余个社区,如以每个社区6 000人计算,覆盖人群25万8千;43个分馆和总馆之间纸质书刊实施通借通还,数字资源全市共享,做到了免费借阅书籍、免费共享数字资源、免费阅览报刊,体现了公益事业的公益性、公平性。苏州市共有博物馆40余家。公立博物馆都做到了免费开放。2011年苏州市整合“苏州市文化馆”、“苏州美术馆(颜文樑纪念馆)”、“苏州艺术馆(吴作人纪念馆)”、“苏州版画院(苏州桃花坞年画博物馆)”4家事业单位,成立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挂“苏州美术馆”、“苏州市文化馆”、“苏州名人馆”牌子,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免费对社会公众开放。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形成了公共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公益文化中心体系。

四、苏州市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仍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研期间,大家普遍感到,虽然我市公益性社区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困难。

(一)公益性社区文化活动条件建设很不平衡,基层管理和服务队伍都很薄弱。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和新老住宅区,尤其是老城区社区空间紧张。以北园社区为例,北园社区有居民9 996人,活动场所面积150平米左右,人均仅0.015平米,只够20~30人活动,而且还要被分隔在不同的空间内。本来老城区社区办公场所就小,活动场所更局促,但有限的空间还被各行政部门下放的事务所占。老城区空巢老人多,幼儿多,他们更需要有一个公共活动平台,一个交流的平台。吴中区的红庄社区,单市民广场就有4 000平方米。其次,社区公益性文化设施偏重于中老年人,青年人和未成年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市区多数社区缺少市民广场、文化舞台、篮球场等群众文体活动场所。阅览室普遍挤在社区办公区,缺少专用房间、书架、桌凳等设施,且书籍种类不全、数量不多、更新不及时。我们调研的社区中有3个社区没有阅览室。

(二) 公益性社区文化活动经费缺乏。首先,政府投入少,虽然比过去有所增加,但缺口很大,有的社区反映办公经费都紧张,哪有经费投入到文化建设上,有的靠向共建单位筹款和居民捐款。有的社区几乎没有自訂报刊可供阅读,靠上面摊派的报刊维持阅览室的阅读,有的社区甚至没有阅览室。其次,公益性社区文化活动的条件建设欠账太多,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一直没有列入城市建设规划,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分布不均衡;基础设施总量不够,已经建成的许多设施存在着使用面积或配套条件不达标的问题;学校等社会文化设施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相反,社区文化活动普遍苦于没有场地。

(三)公益性社区文化设施在教育机构建设中出现盲区。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旅游财经学校、苏州建设交通学校三所学校没有图书馆。 市政府要求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旅游财经学校、苏州建设交通学校共享苏州市职业大学的图书馆。苏州市职业大学图书馆实际面积只有33 443平方米,现有阅览座位3 550个;加上其他三所院校的设施,国际教育园南区四所院校图书馆现有面积30 833平米,阅览座位约5 000个左右。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修改稿)》规定每4人配备一个阅览座位,建筑面积要求每生2平米。目前四校师生数38 140人,实际需要建筑面积76 280平米,阅览座位9 535个。由此推算,国际教育园南区四所院校图书馆实现共享还缺面积45 447平米的建筑和4 535个阅览座位。

五、对策建议

(一)科学决策规划,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设施服务体系

针对目前街道和社区文化活动场所普遍存在的使用面积和配套设施不达标问题,尽快制定《我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增加“文化事业主管部门必须参加小区建设工程达标验收”条款,进一步明确其权威性、可操作性和可评估性。

解决市区基层文化活动无场所或场地小的问题。应编制《我市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按照发展要求加快推进我市文化馆和图书馆的达标建设,并把街道文化中心和社区文化活动室的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

(二)优化资源建设,充分发挥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志愿者群体共同推进的作用

充分利用我市高校院校多、专家学者多、名人多的资源优势,鼓励专家学者名人走进社区,面向居民,有针对性地开展经济、法律、科技、文化、艺术、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普及和讲座活动。

(三)加强对公益性文化工作的领导,制定评价办法,完善考核指标,明确目标责任,严格奖惩制度

加强领导,成立全市公益性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市级统筹协调机制,统筹部署宣传、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部门在公益性文化建设方面所承担的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公益性文化建设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向上争取政策、项目、资金支持,研究制定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落实措施,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和公益性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完善以社区居民参与度和满意度为主要考核指标的社区文化活动评价体系。把公益性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考核评价体系,做到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实施、同考核。

(四)加快建设全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把现有文化资源(特别是图书馆资源)进行数字化整理,并通过互联网络等现代交流方式向居民开放。

参考文献:

[1] 河源市社区文化建设调研报告[J].河源论坛,2009,(6).

[2] 北京市政协专委会.关于加强首都公益性社区文化建设的提案[EB/OL].北京广播网,2011-01-07.

4.社区党建调研分析 篇四

走访了塘南社区的失独妇女,走进她们的生活,倾听她们的心声和诉求,在走访中,大多数人员表示只要身体状况良好,生活能自理,决不给社区添麻烦。但存在的问题十分令人担忧:

(一)精神状态不佳。主要表现在无法接受现实,一是搬家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不善与人交谈交往。二是生活态度冷淡,得过且过,无生活质量。三是容易触景生情,看见人家热闹团圆的场景,感到悲伤。(二)对养老问题普遍担忧恐惧。普遍担心生活无法自理时无人照顾,其中有人表示曾想要去养老院,但却因为没有子女,而导致院方根本不敢收。对方回复,一旦她有个三长两短,医院没有能力和责任去处理。

(三)部分人员生活拮据。这些人收入普遍不高,有人还要赡养年事更高的父母,尤其无经济来源者生活贫困,患病人员更加贫困。

(四)身体健康状况受影响。这些人员普遍显得苍老,因长期悲伤影响了视力、肢体运动功能、心脏等主要器官功能受损。体弱多病,又因病导致生活更加贫困。

目前的失独妇女问题主要表现:

(一)社会和个人缺乏对失独妇女的关心。目前人们对失独者还是没有什么概念,并不了解她们的需求和痛苦,更别说去关心帮助她们,一些失独妇女她们选择了“弃世”,自动脱节疏离于社会,使得很多人都无法走近她们,甚至一部分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她们,非但没有去关心帮助那些失去孩子的父母,还歧视她们远离她们,这必会在她们的痛苦上雪上加霜。

(二)无人养老,无人送终。“不怕死,只怕老,只怕病”,成了 失独者” 群体中广泛流传的一句话。失独父母大多数都是50 岁之后的人群,监护人问题使得这些老人有钱难买养老服务,养老院以“没人签字,出了问题谁负责”为由将失独老人拒之门外。另外一部分失独父母经济困难,身体健康状况欠佳,她们的晚年生活在身体上和精神上受着双重的折磨,养老面临着窘境。

(三)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失独妇女的心理咨询、精神慰藉缺失等问题非常突出,但中国目前在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员和机构很少,极少有失独父母能够得到这样的专业治疗。这一块空白常常是由亲戚、朋友等人的安慰填补,这些非专业人士所能提供的心理医治极为有限。

对缓解失独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针对失独群体的专业心理咨询小组。在失独者主动要求或愿意接受的情况下,联系专业人员免费为失独者进行心理干预和哀伤辅导,帮助她们调整认知、分散注意力。尽可能帮其缓解精神抑郁。并将心理辅导、义务巡诊、临终关怀等多元化服务相结合,帮助失独者早一点走出心牢,重新找到生活的目的和动力。

(二)解决失独妇女的内心孤寂,丰富其精神生活。定期开展失独妇女联谊会,把失独者组织起来,提供专门的活动室让失独者们坐在一起分担悲痛,互相倾诉、互相帮助,同时,社区的工作人员应该及时掌握她们的生活和心理动态,针对个别问题主动上门沟通,解决实际困难,让失独者早日走出阴影。

(三)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建立对失独妇女关爱的纽带。失独妇女在生活中往往会面临诸多正常家庭无法想象的困难,也这是这一群体心灵脆弱的主要原因。发动社工参与失独妇女的帮扶活动,“一对一”进行日常关照、了解信息和走访慰问,特别是经济困难的失独妇女,让失独父母觉得老有所依.(四)着手构建失独群体养老社会支持网络。如建立“失独妇女QQ聊天群”或者建立类似的微博微信平台,使失独群体通过这样的平台为自己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慢慢从失独之痛中走出来,开始了人生的另一个篇章,这在现实生活中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结束语

从本世纪初开始,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正在渐次步入老年,而独生子女作为这些父母唯一的期待,一旦遭遇不测,带给父母精神上的冲击,用灭顶之灾这个词来形容,恐怕并不过分。许多妇女因为失去了“孩子的母亲”这一角色,在社会交往中,即使地位崇高、生活丰足、荣誉如麻,却始终无法真正释怀。完整的家庭,对于中国人而言是一种不容商榷的核心价值,无论你的地位高低、生活贫富,如果丧失了对这一价值的捍卫前提,极度的敏感和脆弱,也将无可避免地依附在每个失独妇女的心上。正是基于这个庞大群体所面临的困境,对于致力于解决公共危机的政府,以及流淌着同情与爱的血液的社会网络,有必要开始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苦衷,并且扶起他们的双手。

5.农村社区党建调研报告 篇五

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

接县委组织部通知以后,柳堡镇高度重视,组织我镇调研室、党建办深入我镇社区,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顺时应势,积极调整,创新农村社区党建思路。

农村社区的发展没有可完全借鉴的模式,只能是结合自身实际,摸着石头过河,探索着前进。柳堡镇积极顺应农村社区党建工作中的种种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创新农村社区党建思路,积极调整组织设置,大力加强农村社区党组织自身建设,为扎实开展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提供了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一是创新农村社区党组织设置。谭家社区脱胎于农村行政村,社区党组织的功能职责既不同于农村行政村也不同于城市社区,既要行使城市社区的职能,同时还必须承担原村委会的部分职能。基于这种考虑,我镇成立了谭家社区党总支,下设3个村党支部,全面领导整个社区的工作。党支部书记由办事处书记兼任。谭家社区党建的运作模式是:以村带居、双向管理,采用“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过渡模式,理顺“村党支部—党小组长—党员”、“村委—村民组长—村民”的组织设置。

二是优化农村社区党组织班子。柳堡镇党委始终把农村社区党组织班子建设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点内容来抓,不断创新社区干部建设机制,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年龄结构合理、有创新精神的农村社区干部队伍。通过“两推一选”、公开选拔等方式充实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农村社区党组织还开展了“双培双带”活动,努力把党员培养成创业致富带头人,把创业致富带头人中的先进分子培养成党员,实现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

三是完善社区党建工作运行机制。针对农村社区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柳堡镇成立了农村社区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召集会议,研究解决社区党建工作中遇到的重大困难和问题,充分发挥好组织指导作用。同时,逐步建立健全了社区党建五大目标体系,即社区党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体系,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社区共建体系,重心下移、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社区工作体系,亲民、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体系,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活动体系。努力构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农村社区。

理清思路,准确定位,着力强化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服务功能。

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是个新课题,在新形势下,沿用过去农村党建工作的方式办法,收效并不是十分良好,照搬照套城市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方式方法也难以行得通。在工作实践中,柳堡镇逐步确立了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职能定位是:以提高社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目标,始终突出发展经济、服务群众这一重点,强化社区服务,完善社区功能,改进社区管理,提升社区品位,为群众创造社会治安稳定、社会风气良好、环境整洁优美、精神文化生活丰富的文明社区、和谐社区。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党组织工作职能的转变,在便民、助民、富民、安民上下功夫。

一是成立社区党员服务中心。建设了高标准的社区党员服务中心,下设党员服务大厅、流动党员服务站、党员志愿者活动站、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播放室、党员代表议事室、党员教育室等“一厅两站六室”,规范了服务中心工作职责、服务项目、办事流程、活动制度等,方便党员群众办理事项,着力搞好对党员群众的教育管理和生产生活服务,并将服务范围逐步扩大到水电维修、就业援助、计生服务、纠纷调解、法律咨询等领域。

二是建立公共服务组织。致力于打造诚信、友爱、互助的新型农村人际关系,以社区服务为基本职责,促进社区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积极探索服务农民群众的工作载体和方法。结合社区实际建设了社区医院、健身活动广场、警务室、幼儿园等,方便群众就医、文体活动、调解矛盾纠纷等,着力强化社区的公共服务功能,促进社会和谐。

三是营造和谐社区文化。把社区文化建设作为社区党建工作的重要载体,积极培育和发展具有农村特色的社区文化。通过开展创建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活动,大力弘扬先进社区文化,不断提高社区农村居民的文明素质和文化涵养。依托社区人口学校、社区党校、党员活动室、老年活动室等阵地,对农民群众开展普及科技文化知识、公民道德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教育引导农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农村社区居民尽快完成从村民向居民的转变。

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几点建议。

农村社区是一个新生事物。柳堡镇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做法和经验,为下一步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思考。

建议一:必须高度重视利益协调,夯实建立和谐社会的群众基础。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要始终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切实解决好“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政治问题,悉心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探索建立和不断完善为民服务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

6.全市街道社区党建调研材料123 篇六

阳泉市矿区关于社区建设工作的

情况汇报

阳泉市矿区共设有6个街道,40个社区,常住人口22.85万人,流动人口2万人,社区党员2630名。全区共有社区干部314名,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190人,占社区干部总数的60.5%;年龄最大的56岁,最小的19岁,平均年龄36.6周岁;其中社区职业工作者40名,有大学生社区干部20名。40个社区党支部共有支部成员207人,平均48.5岁;与社区居委会交叉任职的97名,占46.86%。40个社区党支部书记中,男性占6名,女性34名,平均年龄39.3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27名,占67.5%,高中13名,占32.5%。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一肩挑的27人,占67.5%;由大学生社区干部担任社区书记的4人,占10%,由街道机关党员干部兼任社区书记的3人,占7.5%;由社区居委会委员担任书记的3人,占7.5%。

近年来,我区把加强街道社区党建工作作为抓好社区基层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强化核心、抓住重心、服务中心”,坚持共建共享,在加强中改进,在创新中发展,有力地推进了社区各项建设。2009年,我区获得了民政部授予的“全国贯彻落实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先进集体”称号。现将近年来我区社区建设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着眼于有章理事,积极构建城市社区工作制度体系近年来,区委确立了“以党建工作为总抓手,带动基层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的总体目标。将抓社区党建的思路定位为: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实现由区属党建向区域性党建的转变。特别是中央提出社区党建“三有一化”的要求后,区委做了大量的工作,收到了良好成效。区委成立了社区建设领导组,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强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制定了《关于社区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街道、社区和企业党组织工作制度的意见》、《区委常委抓基层党建包点制度》、《区委常委包点社区建设制度》等制度措施,对街道社区党建工作以及其他工作作出全面部署。从健全责任制入手,在全区实行区委书记挂帅亲自抓、副书记具体抓、组织部门专门抓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了区委领导成员包片、区级领导干部包点、各有关部门和街道党工委成员包社区的工作制度;统一规范了社区党支部工作制度,下发了《进一步规范街道社区党组织制度的意见》,建立了社区党组织工作职责、社区党员管理制度、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党员联户包片责任制度、党建工作考核责任制度、“一课三会”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区机关党支部分别与40个社区结成“对子”,为社区提供各方面支持。

二、着眼于有人管事,努力加强社区班子和队伍建设 社区建设的目标和思路确定之后,社区干部的素质高低就成了关系社区各项工作是否能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可以说,“好书记”是“好支部”、“好阵地”、“好制度”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我们大力实施“四才工程”,收到了良好效果。一是“量才”。在社区党支部、居委会换届开始之前,区委、区政府研究制定了详细的《考核细则》,对社区干部进行考核,既对社区干部的履职情况进行了科学评价,又激发了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二是“留才”。对原先的一大批素质高、作风正、能力强的社区干部,我们采取措施,尽量使他们继续留任,以保持社区工作的连续性。三是“引才”。我们在适当保留有社区工作经验的“老居干”的前提下,公开招聘退休、退居二线的党政机关干部担任社区居委会干部,招聘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优秀人才担任社区社会工作者。目前有2名科级以上离退休干部担任了社区党支部书记兼社区居委会主任;选聘了40名社区社会工作者。按照省委、市委组织部的安排,选聘了30名大学生社区干部(目前留任的有20名)。四是“育才”。利用区委党校和街道党校,分层对社区干部进行培训,在培训中采取“集中学习与分散自学相结合、专题讲座与开展讨论相结合、请回来讲与走出去看相结合”的形式,着力提高广大社区干部素质能力。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努力,社区干部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任职结构有了较大改善,为搞好社区各方面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群众形象地比喻为:“腿硬了、眼宽了、脑活了”。

三、着眼于有场所议事,切实改善社区党建工作条件 说起社区,人们传统的概念是:“几个老太太、一间小屋子”。在基本解决了“老太太”问题的同时,我们注重彻底解决“小

屋子”的问题。区委、区政府逐年加大了对社区硬件建设的投入力度,按照名称、标识、风格、服务功能“四统一”要求,积极协调阳煤集团等驻地单位,累计投资3000多万元,相继建成了40幢总面积达1.76万余平方米,平均面积440平方米的社区综合服务楼,全部达到或超过新社区建设标准要求。每个社区综合服务楼都统一设臵了“六室、五站、一中心”(即社区办公室、党员活动室、文化娱乐室、社区警务室、民事调解室、图书阅览室;社区服务站、再就业服务站、计划生育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慈善物资捐赠工作站;法律咨询与援助中心),将文化娱乐、图书阅览、医疗保健等管理服务功能集中纳入其中。同时、区财政累计投入800余万元,为社区高标准配臵电脑、办公桌椅、文体活动器材等基础设施,实现了对所有社区的电脑、电话、电视、打印机、放像机和数码相机的“六个一”配臵,全区社区办公条件有了质的提高。实现了“管理有阵地、服务有载体、活动有依托、工作有平台”。

四、着眼于有钱办事,提供多渠道的社区经费保障 区委区政府在每年为每个社区划拨2400元社区办公经费的基础上,拨付专款支付各社区的采暖费,还按照社区大小,每年拨付8000元至12000元不等的社区建设经费。同时明确规定从区委、区委政府下拨给各街道、各单位的办公经费中划拨30%作为党务专项活动经费,全部用于改善党务设施、开展党务活动、培训党员干部、表彰优秀党员等。此外,矿区还采取区委组织部下拨党费、鼓励社会各界捐赠等形式,努力为基层党组

织开展活动提供多元的经费保障。目前社区书记、主任月生活补助为750元,副书记、副主任为730元,委员为700元,社区干部全部纳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统筹,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的待遇与社区居委会干部一致,同时计生助理员还要多加140元的生活津贴。对于那些退下来的社区干部,根据他们在居委会的工作年限进行安臵,从事社区工作在10年以下的,按照一次性结算办理,即一年一个月津贴;从事社区工作在10年及10年以上的每月发放265元的退休补助。

五、着眼于构建区域化党建新格局、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

矿区的居民绝大部分是阳煤集团的职工和家属。我们针对这种现实情况,提出了共驻共建的思路,大胆探索社区工作新路子,积极构建区域化的社区工作新格局。区委研究制定了《关于共驻共建社区工作的意见》,通过与驻地单位建立健全组织机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达到“思想工作共做、精神文明共建、社会治安共防、环境卫生共搞、公益事业共办、安全生产共保、社区资源共享、区域党建共抓”。2008年以来,区委在全区广泛开展了“我是党员我承诺、服务群众促和谐”活动。宏观制定了以“困难群众帮一帮、陌生来人问一问、环境卫生管一管、社区信息报一报、公益事业搞一搞”的“五个一”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岗位设臵原则,规范设立了“扶贫济困岗、治安巡逻岗、环境维护岗、宣传信息岗、公益服务岗”5大类岗位。活动开展情况在人民网进行了专版报道,并参加了全

国首届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评选,并成功通过初评。贵石沟街道党工委与阳煤集团五矿、煤矸石电厂、兆丰铝厂和京宇磁材等驻地单位,联合下发了《共驻共建社区工作的意见》,积极动员在职党员参与设岗定责活动,在职党员参与人数超过了社区党员。阳煤集团五矿在苏村社区新建了建筑面积400多平米的老年活动中心,免费向社区群众开放,得到了社区居民群众的欢迎。阳煤集团三矿党委与赛鱼社区联合举办了“我是党员我承诺、服务群众促和谐”活动集中认岗签字仪式,三矿22名矿领导全部认领社区扶贫济困岗,共为困难群众捐款11000元。三矿所属的一些党支部也参与到活动中来,为社区居民解决了道路修整等问题。阳煤集团升华中心、信息中心和园林处等单位,为社区送去办公用品,并结对帮扶了10户困难群众。

六、着眼于更好地服务群众,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近年来,各街道社区围绕服务群众这个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服务工作,初步构建起服务群众的体系。赛鱼街道在所属社区全部开展了“和谐社区联心卡”活动,将社区干部的办公电话、住宅电话和手机号码公布给居民群众,使群众有事的时候有人可找。平潭街街道平潭东社区构建三大服务体系,收到明显成效。桥头街道刘家垴社区成立了社区便民服务中介结构,为居民提供方便。赛鱼街道赛鱼社区和天元家电等企业联合,为居民提供家用电器的低偿维修服务,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

各社区按照“小型多样、使用便利”的原则,进一步优化

服务项目,使社区服务更加贴近社区实际,满足群众尽可能多的日常需求,全区所有社区基本实现“十分钟生活圈”和“十不出社区”,即小伤小病、便民购物、文化娱乐、休闲健身、扶老托幼、家政洗理、日常维修、求助救助、职业介绍、咨询调解不出社区。鼓励发展社区服务业和以家户为单位的楼宇经济。按照“便民利民、吸纳就业、政策支持、多管其下”的原则,鼓励社区居民开展家政、托幼、维修、保健、中介等便民服务和以家户为单位的小型加工业、手工业项目、信息服务等多种形式的楼宇经济发展。截止目前,全区共有各类社区服务、楼宇经济网点234个,从业人员1778人,年销售收入17858万元,年上缴税金3550万元,马家坪社区成为市级商业示范社区。社区服务业和楼宇经济已成为社区居民就业、群众生活保障、方便居民生活、财政收入增长的重要支撑点。

各社区充分发挥社区办公楼“六室、五站、一中心”的作用,特别强化社区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就业再就业中的社会保障功能,及时为下岗失业人员、困难群体提供就业和救助服务。积极开展零就业家庭“就业年”和争创“充分就业社区”等活动,实现了动态“消零”。2009年为全区3538户,8047人累计发放低保金1513.1万元,实现了动态管理、分类施保下的“应保尽保”目标;医疗救助、资助贫困大学生、廉租房补助累计分别为1077人次251.8万元、93人37.1万元、1378人60.9万元。

七、着眼于全面促进工作,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要求各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党支部按照街道、社区党建工作“五个好”目标要求,推进“三级联创”,以“三有一化”为重点,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积极推进社区党组织建设,争创“社区党建先进区”。蔡洼街道党工委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在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居民的就业能力的基础上,成立了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站、再就业服务网点、面食加工点、家政服务网点等服务机构,帮助50多名下岗和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桥头街道刘家垴社区党支部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开展了“共同托起留守的太阳”为主题的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努力为留守学生营造健康、快乐、和谐的成长环境。小南坑社区党支部开展了“城乡党支部一帮一”结对子活动,到平定县东回镇与前洪水村党支部进行“一对一”走访,就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进行了经验交流,相互借鉴和学习。黄石板社区党支部设臵了群众接待室,实行“限期办结制”,规定属于社区职责范围内的事情,能够当下办理的马上办理,有困难的3日内办理,难度较大的7日内办理;因为职责权限所限的,15日内向街道办事处、区有关部门和驻地单位反映,协调办理,提高了服务群众的质量。菜市社区开展了“我参与、我承诺、我奉献”活动,党员承诺活动得到进一步引深。

八、着眼于扩大基层民主,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 经过第四届社区换届,我区40个社区中,社区党支部书记和居委会主任不是“一肩挑”的有13个社区,占到社区总数的32.5%。在全省全市发出在农村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通

知之后,我们敏锐地意识到,在城市社区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对于加强党的领导、密切两委关系、扩大基层民主、促进社会和谐,同样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为此,区委、区政府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在全市城市区率先推行了“四议两公开”工作法。

在推行过程中,我们结合城市区实际,把低保申请和办理、廉价廉租工作以及部分社区公用房和场地的出租受益等事项列入“议”的范围;在四议会议的安排上,鉴于城市区党员较多,尤其是结合构建“三有一化”城市社区党建新格局的要求,把驻地单位的党员和群众吸收到“四议两公开”的参加范围里来,对“四议”作了调整:社区党支部会提议不变;两委会商议改为社区“三委”会商议(即社区党支部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议事委员会);党员大会审议改为社区党员代表会议审议,党员代表的产生范围包括驻地单位党员;村民代表大会决议改为社区成员代表会议决议,全面吸收驻地单位党员和群众参与。目前已经在全区40个社区全面推行。全区共决议议题108个,主要涉及社区年度工作计划、低保工作、廉租房、独生子女奖励扶助、设立便民中介服务部等议题。否决议题24个,主要涉及困难群众和低保户的确定等内容。参与“四议”会的达到3020人次。

九、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区,全面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我们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社区“环境优美、管理民主、治安良好、服务完善、文明和谐”“二十字”要求,全区40个

社区都基本达到了创建标准。今年以来,按照区委“重点培育在全区乃至全市叫得响的特色社区、标杆社区”的要求,确定沙坪街道秋沟社区、赛鱼街道虎尾沟社区、桥头街道刘家垴社区、蔡洼街道菜市社区、平潭街街道平潭街东社区、贵石沟街道水滩社区等6个社区为全区“特色示范社区”创建点,并制定下发了创建标准,通过典型带动、分类实施、打造精品,全面提升全区社区建设水平。

目前全区共有社区文体活动场所180处,文体健身队伍百余支。“三节”文艺展演、社区趣味运动会、社区文体艺术节、消夏文艺表演、“三口之家”才艺比赛等等,都成为矿区居民品味和谐的文化大餐。区政府获得省“全民健身优秀组织先进单位”;平潭街西社区女子健身队,被国家体育总局、全国妇联授予“全国巾帼文明健身队”的荣誉称号;蒙北社区、大院社区、秋沟社区是“省级体育先进社区”;平潭西社区成功承办了全市的毽球邀请赛,成为全国全民健身先进单位。

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基本覆盖了全区,建成了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个服务站,基本满足了居民初级医疗卫生保健的需要。街头义诊等公益活动实现了经常性、普及性。积极发挥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作用,以社区警务室为依托,编织起片警、专职巡防队、保安、居民等共同参与的群防群治网络,实现了“小区有人巡逻、纠纷有人调解、刑释有人矫正”。利用“天眼”工程的实施,实现“机防”与“人防”的有效结合。重点搞好流动人口及其住所的管理,有效地减少了治安刑事案件的发生,社区居民安全感明显增强。社区法律援助、民事调解、安全教育等进一步加强,确立了社区调解委员会、街道调处中心、区信访局三级调解工作格局,建立健全了纠纷排查、纠纷调处、突发事件预警等工作机制,实现了把矛盾化解在社区、解决在社区。水滩社区成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7.社区文化课程标准调研报告 篇七

关键词:社区文化,课程标准,调研

社区管理与服务是适应我国现代化社区管理与服务业发展变革的需要而诞生的全新的职业领域, 也是为满足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和农村城市化建设对社区专业人才的急切需求而建立, 目前已在全国将近60所高职院校相继开设该专业。社区文化课程是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拓展课程, 为了更好地满足高职教育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向社会输送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我们对该课程进行调研。

一、调研目的和意义

1. 社区文化课程现行教学情况

目前社区服务与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中没有社区文化这一课程。而社区文化课程旨在培养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的综合工作素养, 构建先进的工作理念, 树立正确的工作伦理观和健康的职业操守。

2. 社区文化课程标准调研的目的意义

该课程的开设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 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学习能力。为使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凸显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先进性, 为了找准社区文化课程定位, 明确课程培养的目标, 了解该课程的工作任务, 为课程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 并为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建设提供充分的依据, 同时也是论证该课程如何去适应当前我国社会建设的需要, 特开设此课程。正确解决这个问题, 对于设置符合实际的课程标准, 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调研方法、对象和主要内容

1. 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方法主要有实地观察、问卷调查、文献查阅、个别面谈、座谈会、电话访谈等。调查的内容包括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相应行业的人才结构状态、岗位需求与从业层次、职业素养与专业课程安排与设置等方面。

2. 调研对象

调查的对象是在校学生、用人单位负责人和高职教师。

3. 调研数量

调研地点分布在长沙、深圳、上海等城市的社区和高校。其中高职院校10所, 基层社区13个, 街道10个, 社工服务中心12家, 志愿者联盟8家。

4. 调研内容

(1) 行业调研。笔者在对社区工作人员、专业机构调研中发现, 能坚持在社区基层工作靠的是“服务”理念, 从形式上看, 它代表的是政府的信念, 是激发工作人员的活力, 是行为规范。这种理念应从对组织环境的基本认识、熟悉入手, 即包括了解该社区的基本情况、社区居民的分布、社区民风民俗等。敬业精神、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是本职业最基本的职业素质;其次, 要熟悉社区工作的业务知识、规章制度和条例。

(2) 学校调研。高职院校师生主要了解现行社区文化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内容选取和教学环境创设情况的依据以及教学实施、教学考核等, 学校该课程教学目标与专业对应的项目任务目标对接情况及建议。

三、调研结果分析

我国正进入复杂的、特殊的社会转型期, 即从人治型社会转变为法治型社会, 从乡村型转变为城镇型社会, 从社会管理的社会转变为社会治理的社会。社会原有的结构失衡, 社会问题越来越严重, 这需要一批高素质的社区工作人员担当重任。

在教学上, 社区文化课程要体现职业性、行业性、时代性、系统性的特点, 同时也应具有规范性和陶冶性。在建设时我们应该把握“三结合”原则, 即课堂内外相结合、校内外资源相结合、平时渗透和集中活动相结合。

笔者通过现场交流和问卷法发现, 社区工作人员 (城管爱卫岗、综治调解岗、计划生育岗、社会事务岗、低保岗、社保岗、文秘统计岗等) 学历不高, 专业知识不强, 服务意识低, 对组织文化不了解, 特别是对社区文化不了解。如何在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中培养职业人才的专业价值、专业意识、专业气质, 从而奠定未来职业素质, 形成职业发展能力, 意义重大。

具体调研结果分析如下:

1. 行业需要的社区文化课程项目工作任务

笔者经过调研认为, 行业需要的社区文化课程项目工作任务旨在培养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的综合工作素养, 构建先进的工作理念, 树立正确的工作伦理观和健康的职业操守。

社区文化课程教学目标具体来说包括了三项, 即课程能力目标, 课程知识目标和课程素质目标。课程能力目标包括让学生具备文化感受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资源链接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知识目标包括全面理解社区文化的四大方面基本内容:社区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发展、社区物质文化、社区精神文化与社区制度文化。素质目标包括让学生重视以人为本理念、科学和谐发展价值观、典型的利他主义精神、社会公平正义观、强烈的社区责任感、强大的职业操守、浓厚的奉献与志愿精神等。

2. 行业需要的社区文化课程项目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

知识:社区文化的四大方面基本内容, 即社区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发展、社区物质文化、社区精神文化与社区制度文化等。

技能:文化感受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资源链接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

素质:爱心、宽容、务实、责任、人文、理性、诚信、亲和、自律、公正。

3. 行业需要的社区文化课程项目工作任务过程分析

行业需要的社区文化课程项目工作任务过程是使学生掌握有关社区文化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培养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方面的综合工作素养, 构建先进的工作理念, 树立正确的工作伦理观和健康的职业操守。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四个任务:

走进社区。初识社区概念, 了解社区服务, 探寻社区管理, 体验社区文化, 感受社区精神。

触摸社区物质文化。浏览社区视觉文化, 欣赏社区服饰文化, 领悟社区语言及文字表达文化, 体验社区环境文化。

把握社区制度文化。了解社区制度文化, 探索社区制度文化的起源, 分享社区公共制度, 探秘社区文化部。

感悟社区精神文化。内化价值取向, 践行道德操守。

笔者经调研发现, 现阶段的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新颖而有效的教学设计, 完成既定教学内容, 实现与课程项目工作对接。

4. 行业需要的社区文化课程项目工作任务环境和条件分析

行业需要的社区文化课程项目工作任务环境和条件与其他课程很不一样:工作任务对象为社区居民;工作任务条件为社区文化资源、网络、社区机构、信息;工作任务环境为社区。

5. 行业需要的社区文化课程项目工作任务考核分析

行业需要的社区文化课程项目工作任务考核以考查学生在真实社区情境中对社区文化的把握情况, 具备专业知识、素养和能力, 进行社区管理与服务。这种考核应该按照职业标准制定考核标准。

四、结论和建议

1. 结论

调查表明, 社区文化课程定位为一门认知性、提炼性课程, 旨在帮助从事社区工作的人员理解、内化社区文化, 受到社区文化熏陶, 培养美好的道德。课程总体目标是了解社区文化的内涵和内容。其中, 课程能力目标包括让学生具备文化感受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资源链接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知识目标包括全面理解社区文化的四大方面基本内容:社区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发展、社区物质文化、社区精神文化与社区制度文化;素质目标包括促使学生重视以人为本理念、科学和谐发展价值观、典型的利他主义精神、社会公平正义观、强烈的社区责任感、强大的职业操守、浓厚的奉献与志愿精神等。

综上所述, 该课程是符合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要求的, 它能满足未来从事社区工作人员掌握必备素质的需求。

2. 建议

针对高职学生学习倦怠感比较重、课堂学习效率低下、课后学习行为缺乏一定的自觉性和持久性等特点, 结合现阶段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形势以及行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提出以下建议。

(1) 教学内容方面。该课程基本内容包括:①概述, 包括社区文化发展, 中外社区文化对比, 社区发展较好的国家的社区文化的介绍、先进、积极、健康的社区文化的厘定等几个方面。②社区精神文化。包括价值取向、道德操守、专业 (终极) 目标、专业工作哲学等几方面。③社区物质文化。通过对“中国社区”标识、社区建设标准的解读, 对社区服饰文化、社区语言和文字表达、社区环境文化等的了解, 理解社区物质文化内涵。④社区制度文化。通过工作制度、责任制度、特殊制度、特殊风俗以及行为规范等制度形式分析理解先进、健康、积极的社区文化形成的制度根源及制度动力。

在进行教学时, 教师应注重结合实践和前沿发展趋势去组织教学, 同时, 要注重引入背景知识、相关典型案例等, 力求凸显中国特色, 突出重难点, 形成学科特色体系。

(2) 教学设计方面。教学设计要遵循适度原则, 过于繁杂的教学设计反而会降低学生的兴趣点。建议课程设为16课时, 1学分。综合运用PBL、ISAS、作业、讨论、社会调查、体验式教学、听演讲等方法与手段, 并不断加以创新。社区文化课程的教材编写要选用最新的社区文化案例, 保证其时效性。针对各地区的差异性, 比例有所侧重, 大力推广全国先进经验。

(3) 教学条件与环境方面。加大对硬件设备的投资力度, 在校内课堂创造尽可能真实的模拟环境, 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加大对校外实训基地的开拓力度, 提升学生对真实情境的感悟能力。

(4) 课程考核方面。教学考核应采用多元化考核法, 提高实践课成绩在考核中的比例, 引入实践机构督导、政府行政单位工作人员、志愿者、服务对象对学生实践部分的评分机制, 全面考查学生关于社区文化的掌握情况。

参考文献

[1]李华.本土化视角下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课程体系建构[J].学理论, 2012, (34) .

[2]刘晓欢, 向丽.高职课程标准基本问题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 2009, (4) .

[3]刘洪宇.解构工作, 重构学习, 构建互联网空间资源课程[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报, 2011, (3) .

8.社区党建调研分析 篇八

【关键词】基层党建;“一抓”;“六强”;战斗力;凝聚力

胡锦涛同志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始终不能放松。越是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越是社会矛盾复杂,越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越要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为了研究探索保山2007-2012年基层党建工作措施及经验,通过实地调研,采用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保山市基层党建工作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为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保山基层党建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开拓进取奠定了基层。

一、抓住构建责任网络不动摇是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核心

按照中央、省委党建工作的相关要求,结合本市实际,坚持区别对待、突出重点、简便易行的原则,采用结合不同行业特点和年度工作重点,坚持年初与县(区)委、市直党(工)委签订基层党建工作目标责任书,年中督查指导,年末采用自查自评、听取汇报、专项述职、民主测评、调查核实、抽点考核、总结反馈、通报表彰的方法进行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工作实绩评定的重要内容,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和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的有效方法,形成层层建立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层层抓部署抓调研抓检查抓落实抓考核,构筑起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网络。

二、“六个强化”是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关健

(一)强化组织体系建设

保山采用鼓励基层积极创新和优化组织结构,并同时加大新经济社会组织党组织组建力度的应对方法,有效适应了形势的发展变化。各县区结合实际,探索了村党支部升格为村党总支、“支部+产业”、“支部+协会”、“支部+合作社”、“1+4”、异地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在民营及私营等服务行业中建立党组织、党员服务中心和党员服务窗口等新路。

(二)强化党员队伍建设

多年来保山市始终如一地抓住基层队伍建设不松劲,大力改善队伍结构、提高队伍素质、壮大队伍力量,不断激活基层党组织中最活跃的因素。一是在村“两委”换届中,注重拓宽选人视野,重视选拔年纪轻、素质高、品行好、讲奉献、有本领的优秀人才,使村干部的平均年龄下降到40.5岁,高中、中专以上学历所占比例提高到43.5%,一批大学生村官、农村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青年进入了村“两委”班子。二是为改善队伍结构,连续4年选聘1147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通过培养锻炼,2011年度有75名大学生村官进入到乡镇党委班子。三是为提高队伍素质,市、县、乡都不同程度地采取集中授课、座谈交流、学历教育、外出考察、选送培训、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多次培训轮训农村基层干部。四是为激励队伍干事,注重多管齐下建立保障机制。几年来,先后从优秀村(社区)基层干部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13名、招录公务员52名、全面解决村(社区)干部养老保险问题。五是注重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队伍的建设。重视在村组干部、致富带头人、优秀青年和进城务工人员中发展党员。

(三)强化场所阵地建设

保山市委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的活动场所建设:2006年,保山各级投资2000多万元,新建、修缮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81个,总建筑面积达2.4万平方米。2009年起,市委再次启动新一轮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并采取签订目标责任书、部门挂点包村、整合项目资金、统筹规模布局、强化督查通报等措施,共建成村级组织活动场所505个,总投资2.5亿元,建筑总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实现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全覆盖。党员服务、党员教育阵地建设:整合各种资源,为村(居)民提供“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抓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建设和运用,提前两年实现了全覆盖;充分利用县乡党校、革命纪念馆、科技示范基地、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等教育资源,建成一批党员教育培训基地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四)强化活动载体建设

为使党员接受教育经常化、发挥作用载体化,以创先争优作为最大载体。一是结合“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和推进“桥头堡建设”,积极创新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用开展“三查三看” 教育(查作风,看学习、团结、务实、创新、守纪的情况;查工作,看思路、方法、措施、发展的情况;查项目,看储备、服务、建设、成效的情况)推动了全市各行各业的创先争优。二是开展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后,保山以做好群众工作为主题,扎实开展“四比四促”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活动(比理想信念、比践行宗旨、比坚持群众路线、比作风建设,促党性修养增强、促创先争优和“三个一”实践活动、促“三查三看”教育整改、促科学发展),真正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三是在开展“四群”教育活动中,认真开展“一教育、五行动”活动(感恩教育、发展经济、绿化荒山、村庄建设、群众工作、群众急需),强化党员干部及基层党组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四是在基层组织建设年工作中,按照巩固先进、推动一般、整顿后进的要求,分类抓好整改提高,普片实现进位升级,确保基层党组织达到“五好”要求,保持基层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值得一提的是“三查三看”和“四比四促”成为保山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最大亮点,受到了中央、省委的充分肯定。

(五)强化长效机制建设

坚持把务实、管用的制度作为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的重要内容,连续六年持之以恒地抓好中央、云南省委关于基层党建工作制度以及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群众制度的落实,使这些制度实实在在地落了地、生了根,推进了保山基层党建工作的规范化和长效化。如:把市直机关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结成共建对子,全面开展帮助农村党组织“建设一个好班子、选准一条好路子、培养一支好队伍、建立一套好制度、建设一个好阵地”的“五个一”活动;广泛开展机关党员结对帮扶农村党员、先富党员结对帮扶困难党员、党员结对帮扶群众的“三结对”活动;结合实行党代表任期制,积极组织开展“三联系”、代表视察等活动;大力鼓励各级党组织实行“公推直选”。

(六)强化保障机制建设

保山市委采取多种措施,着力解决基层组织经费保障问题。“十一五”以来,市级财政及党费投入村级阵地建设、困难党员补助、党员教育培训等党建经费逾2000万元;县(区)财政直接投入基层党建经费(不含活动场所)11270萬元,全市每个村2万元、每个社区5万元的党建工作经费得到了落实,为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总之,基层党建工作要抓基层、打基础,首先必须紧紧抓住责任不放松,强化书记第一责任人的管党意识和责任意识,形成基层党建工作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这是基层党建的“牛鼻子”;其次遵循基层党建“组织是核心、队伍是关键、阵地是基础、活动是载体,制度是根本”的内在规律;最后要以求真务实的态度统筹协调促进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全面、有序、有效发展。

【课题项目】

本文系中共保山市委党校重点课题项目

【作者简介】

魏亲延(1961— ),男,云南保山人,中共保山市委党校党委委员,党建办公室主任,马列教研室主任,高级讲师。研究方向:党的建设与行政管理;魏禛祯(1989— ),女,云南保山人,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党的建设与行政管理;王华勇(1959— ),男,云南保山人,中共保山市委党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宏观经济与行政管理。

上一篇:财务日常工作计划下一篇:2018年庆中秋 迎国庆黑板报内容(小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