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内除法(二)》教学设计(共11篇)
1.《表内除法(二)》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根据除法的意义,初步理解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灵活运用有关除法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的问题。
2、通过独立探索,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进一步加强对运用口诀计算除法的掌握。
3、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在问题的处理中,体验成功,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运用表内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做到学与用的有效结合。
教学难点
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想先介绍一个新朋友给大家认识,这个小朋友叫小聪,这个小朋友很聪明,也很好学,他希望和大家一起学习,希望你们能喜欢他!
他想先考考大家,看他带来的两个问题:
1、12里面有几个6?
2、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多少?
(要求学生将算式和得数写在答题纸上,点名学生回答,说说这两个小题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1题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2题是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这两个题都是用除法计算。
这两个小题都是用除法进行计算,这节课我们就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情景引入,明确问题
小聪觉得大家都特别聪明,所以想买一些玩具奖励大家,但是在买玩具的时候遇到了一些问题,聪明的你们能帮他解决吗?
(教师展示42页的主题图)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你们知道了什么?
预设:看到了有娃娃6元,地球仪8元,皮球9元。
图片里提出一个什么问题?
预设: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知道什么呢?
预设:需要知道一个地球仪是8元。
三、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师:你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你为什么用这个办法呢?小组讨论。
(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小组汇报,预设:用除法,因为是56里有几个8,所以用除法。
师:怎样列式呢?
56÷8(教师板书)
师:我们想哪句口诀,得数是多少,单位名称是什么?
预设:想七八五十六,所以得数是7,单位名称是个(教师板书)
大家看到这是用除法解决实际生活中关于买东西的问题,在这里,老师要告诉大家一个新的知识,这里面,56元是我们用的总的钱数,8元是一个地球仪的价钱,我们给他的名字是单个的价钱,而我们计算得到的7是个数,叫做数量,谁能根据算式,说说这三个名称之间的关系?
预设:总的价钱÷单个的价钱=数量
师:到了这里,这道题并没有结束,还记的老师总说做完题以后要干什么吗?
预设:检查
师:我们一般用乘法检验除法。
师,在图片中我们还有个地方不知道,你发现了吗?
预设:小汽车的价钱还不知道。
现在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想一想,如果24元能买6辆小汽车,那么一辆多少钱呢?
自己思考,在答题纸上写出你的办法。
点名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预设:把24平均分成6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24÷6=4(元)(教师板书)
师,在这个问题中,你能找到总的价钱,单个的价钱和数量吗?
预设:24是总的价钱,6辆是数量,4元是单个的价钱。
师:谁来根据算式说说这三个名称之间的其他关系?
预设:总的价钱÷数量=单个的价钱
师:你算的对吗?怎样检验?
四、当堂训练,强化训练
小聪已经学会了,你们学会了吗?
1、学校买来12本课外书,(1)平均分给6人,每人几本?(2)每人4本,可以分给几个人?
(这道题考察学生对于除法意义的更深一步的理解,要求有对比,会检验)
2、
(1)买6副手套,一共需要多少钱?
(2)用36元钱可以买几个茶杯?
(3)42元买了7顶帽子,一顶帽子多少元?
(其中2、3两个小题有对比,可以用两种想法解决,一个是除法的意义,一个是总价,数量,单价之间的关系)
师:这道题还有一个第4小题: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并解答吗?
第4小题让学生们同桌讨论,一问一答。点名3到5组回答
师:你们想了这么多问题,老师这里也有一个,看看你们可以回答吗?
(5)买3副手套的钱可以买几顶帽子?
我们做了这么多的解决问题,你发现了吗,都是我们列式来解决,现在我这里有几个算式,你能根据实际情况说几个题吗?5×3=15和36÷9=4
五、课堂总结,知识提升
这节课结束了,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作业:练习九第2题和第3题
同学们,我们在这节课里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也解决了这些问题,说明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板书
解决问题
56÷8=7(个)
24÷6=4(元)
谢谢大家!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用除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应用除法的意义,同时还简单的介绍了总价,单价和数量之间的关系,这个不对学生做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运用,最后的两个小练习题也充分的巩固了学生的知识。不足之处还是学生实践少,对生活中的数学不是太敏感,还需要加强生活观察和实践。总的来说,全班同学对这节课的收获还是让人满意的,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的学习和讨论中,但仍需课后的练习。
2.表内乘除法常见错例及教学干预 篇二
表内乘除法是小学阶段乘除法学习中的基础,有大九九和小九九之分。常规是按大九九进行教学的,即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各81句。
教学中高段的教师常说起某班或某生乘除法掌握不够好,并简单地归因为低学段时乘除法基础没有打好。那么表内乘除法的易错点在哪里呢?是否能够在教学中提前干预,消除易错点呢?抱着这样的想法,我们以校教改项目研究的方式对表内乘除法进行了实践研究。
为了能够得到学生表内乘除法的易错题,我们在9月份对学生进行了表内乘除法各81题的前测。以下是前测数据。
表内乘法错误情况统计表
■
注:312名学生,其中163人满分,4张为无效试卷(其中4名学生没做完:3人漏题没有完成,1人来不及做。因此4张为无效试卷);学生出错的题目一共70题,另外11题无错误。
表内除法错误情况统计表
■
注:312名学生,其中119人满分,2张为无效试卷;其中出错79题,另2题无出错。
对比学生表内乘除法的掌握情况,显然学生乘法掌握相对比除法要好。
我们根据原来二年级教师的经验及前测情况,进行了初步的诊断。学生的错误基本有以下几种:
1.两个大数相乘易错。如:6×7;7×9。
2.数字相似的口诀易混淆。如:三六一十八与二六十二;三七二十一与三九二十七;二八一十六与二九一十八;五九四十五与六九五十四。
3.得数是二十几的算式容易写错。
4.大数在前易错。如:8×2;9×3。
5.乘号和除号容易看错。如:6÷2=8,3÷3=9。
表内乘除法和20以内的加减法一样,是所有计算中的基础,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脱离算理,脱口而出,但是却不能简单地让学生死记硬背。虽然学生依赖于强记也能使计算正确率比较高,但是仅限于“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状态。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重点抓住乘法和除法的算理,特别是乘法口诀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进行意义上的建构,通过操作强化学生对“几个几相加”的乘法意义的理解,进行提前干预,而非机械记忆。教材对乘法意义的阐述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这样的表述似乎将加法和乘法之间的关系割裂开来,因此教学时可通过如下方法对乘法的意义加以建构。
几个同数相加和乘法进行连线,或要求将同数相加改写成乘法算式,沟通加法和乘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如
■
首先呈现的是结合具体情境的实物图,4个3相加,既可列式为3×4=12,也可列式为4×3=12。
又如,2的乘法口诀,通过多种实物或图形直观的方式呈现,建立起实物——图形——加法算式——乘法算式之间的练习,抽象出乘法的意义。
■
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可采用以下策略。
1.通过操作,加强对“平均分”的理解
教学除法的认识,先从分实物引入。除法的本质是“平均分”,包含两种意义:包含除和等分除。在教学认识除法之前,先要通过具体分东西的操作,让学生建立清晰的“平均分”的概念;再学习两种不同的分法,通过分一分、圈一圈等实际活动,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本质特征。在教学中不必拘泥于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是两个两个地分,还可以几个几个地分,只要每次每份分的个数相同,就能保证最后每份分得的个数相同。总之,不管是哪种分法,不管怎样去分,最后都要达到“平均分”的目的,这才是最主要的目的。
2.结合具体情境,联系平均分的过程
列除法算式与列乘法算式相比,相对要稍难些。列乘法算式求3个2是多少,既可以列成3×2,也可以列成2×3。但列除法算式则不同,要把被分物体的总个数写在除号的前面,作被除数;要把每一份的个数或平均分成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面,作除数;把分得的结果写在等号的后面,作商。所以在教学认识除法的例题时,先要说明要求出问题的结果可以用除法计算;在列出除法算式后,还要结合例题的具体情境,联系实际分的过程,让学生理解算式各部分所表示的具体含义,以加深学生对除法的认识。
另外还可配合下面几种方法。
1.推算口诀记忆法(背诵法及上下口诀联想推算法,利用乘除法意义记忆口诀)。
2.课前口诀记忆法:每次预备铃响后由课代表带领全班同学背诵乘法口诀(顺背、倒背、横背、竖背)。
3.小组合作记忆法:组长负责检查本组成员的口诀掌握情况。
4.视算听算练习,强化记忆。
5.建立易错题库,适当增加频率。
6.游戏记忆法,轻松记口诀:
如拍3的游戏:3的口诀得数只能用拍手表示,不能用口说出来,四人小组从1开始按顺序轮流数,要求算错的学生表演一个节目。
如同桌两人准备0~9的数字卡片,各取出一张,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谁又快又准,谁就可以收回两张卡片,直到一方没有卡片为止。
又如记忆2的乘法口诀: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记忆6的乘法口诀:1只蜜蜂6条腿,2只蜜蜂12条腿,3只蜜蜂18条腿,采来采去采花粉……
7.对比记忆法。
出一些对比题,以增强学生的辨析能力。如:
3÷3=
5÷5=
3÷1=
5÷1=
又如,积相近的可以放在一起练习:
5×7=35,
4×9=36;
7×9=63,
8×8=64。
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我们对本年段7个班级学生中进行了后测及分析。
表内乘法错误情况统计
■
注:153名学生,其中121人满分;出错37题,另外44题无错误。
表内除法错误情况统计
■
注:153名学生,其中123人满分;出错36题,另外45题无错误。
再拿之前的81题表内乘除法让学生试一试,结果无明显出错的题目。因此我们认为干预措施有效,而且初步得出:两三个月的干预数量,已经足够消灭易错易混题目;次数已经足够,再练习已不必要。
对于出错较多的几个学生,我们进行了个案分析:如2班的张同学,是因为智力发育稍迟缓;1班的黄同学,是属于抱无所谓态度的学生。而其他学生,并非不掌握表内乘除法,或是因为数字符号看错,或属偶然。
以前针对学生的乘除法计算错误多,我们常归因为乘除法教学不到位,通过实践可以知道,是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个性特征所致。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学生对表内乘除法有了临时性遗忘,就像从仓库里调出很久没有使用过的材料一样,花费的时间相对长,出错的概率较原来高。另外,表内乘除法相对于多位数乘除法来说,比较单一,学生不容易错,但多位数乘除法步骤一多,学生容易混淆,所以错误相对增多,而并非是低学段时乘法基础没有打好。
通过实践证明,表内乘除法的教学及练习最好能够分段进行,没必要集中在一长段时间里教学,那样反而事倍功半。根据遗忘曲线规律安排教学,适当加以复习回忆,效果相对较好。
(责编金铃)
endprint
表内乘除法是小学阶段乘除法学习中的基础,有大九九和小九九之分。常规是按大九九进行教学的,即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各81句。
教学中高段的教师常说起某班或某生乘除法掌握不够好,并简单地归因为低学段时乘除法基础没有打好。那么表内乘除法的易错点在哪里呢?是否能够在教学中提前干预,消除易错点呢?抱着这样的想法,我们以校教改项目研究的方式对表内乘除法进行了实践研究。
为了能够得到学生表内乘除法的易错题,我们在9月份对学生进行了表内乘除法各81题的前测。以下是前测数据。
表内乘法错误情况统计表
■
注:312名学生,其中163人满分,4张为无效试卷(其中4名学生没做完:3人漏题没有完成,1人来不及做。因此4张为无效试卷);学生出错的题目一共70题,另外11题无错误。
表内除法错误情况统计表
■
注:312名学生,其中119人满分,2张为无效试卷;其中出错79题,另2题无出错。
对比学生表内乘除法的掌握情况,显然学生乘法掌握相对比除法要好。
我们根据原来二年级教师的经验及前测情况,进行了初步的诊断。学生的错误基本有以下几种:
1.两个大数相乘易错。如:6×7;7×9。
2.数字相似的口诀易混淆。如:三六一十八与二六十二;三七二十一与三九二十七;二八一十六与二九一十八;五九四十五与六九五十四。
3.得数是二十几的算式容易写错。
4.大数在前易错。如:8×2;9×3。
5.乘号和除号容易看错。如:6÷2=8,3÷3=9。
表内乘除法和20以内的加减法一样,是所有计算中的基础,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脱离算理,脱口而出,但是却不能简单地让学生死记硬背。虽然学生依赖于强记也能使计算正确率比较高,但是仅限于“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状态。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重点抓住乘法和除法的算理,特别是乘法口诀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进行意义上的建构,通过操作强化学生对“几个几相加”的乘法意义的理解,进行提前干预,而非机械记忆。教材对乘法意义的阐述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这样的表述似乎将加法和乘法之间的关系割裂开来,因此教学时可通过如下方法对乘法的意义加以建构。
几个同数相加和乘法进行连线,或要求将同数相加改写成乘法算式,沟通加法和乘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如
■
首先呈现的是结合具体情境的实物图,4个3相加,既可列式为3×4=12,也可列式为4×3=12。
又如,2的乘法口诀,通过多种实物或图形直观的方式呈现,建立起实物——图形——加法算式——乘法算式之间的练习,抽象出乘法的意义。
■
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可采用以下策略。
1.通过操作,加强对“平均分”的理解
教学除法的认识,先从分实物引入。除法的本质是“平均分”,包含两种意义:包含除和等分除。在教学认识除法之前,先要通过具体分东西的操作,让学生建立清晰的“平均分”的概念;再学习两种不同的分法,通过分一分、圈一圈等实际活动,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本质特征。在教学中不必拘泥于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是两个两个地分,还可以几个几个地分,只要每次每份分的个数相同,就能保证最后每份分得的个数相同。总之,不管是哪种分法,不管怎样去分,最后都要达到“平均分”的目的,这才是最主要的目的。
2.结合具体情境,联系平均分的过程
列除法算式与列乘法算式相比,相对要稍难些。列乘法算式求3个2是多少,既可以列成3×2,也可以列成2×3。但列除法算式则不同,要把被分物体的总个数写在除号的前面,作被除数;要把每一份的个数或平均分成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面,作除数;把分得的结果写在等号的后面,作商。所以在教学认识除法的例题时,先要说明要求出问题的结果可以用除法计算;在列出除法算式后,还要结合例题的具体情境,联系实际分的过程,让学生理解算式各部分所表示的具体含义,以加深学生对除法的认识。
另外还可配合下面几种方法。
1.推算口诀记忆法(背诵法及上下口诀联想推算法,利用乘除法意义记忆口诀)。
2.课前口诀记忆法:每次预备铃响后由课代表带领全班同学背诵乘法口诀(顺背、倒背、横背、竖背)。
3.小组合作记忆法:组长负责检查本组成员的口诀掌握情况。
4.视算听算练习,强化记忆。
5.建立易错题库,适当增加频率。
6.游戏记忆法,轻松记口诀:
如拍3的游戏:3的口诀得数只能用拍手表示,不能用口说出来,四人小组从1开始按顺序轮流数,要求算错的学生表演一个节目。
如同桌两人准备0~9的数字卡片,各取出一张,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谁又快又准,谁就可以收回两张卡片,直到一方没有卡片为止。
又如记忆2的乘法口诀: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记忆6的乘法口诀:1只蜜蜂6条腿,2只蜜蜂12条腿,3只蜜蜂18条腿,采来采去采花粉……
7.对比记忆法。
出一些对比题,以增强学生的辨析能力。如:
3÷3=
5÷5=
3÷1=
5÷1=
又如,积相近的可以放在一起练习:
5×7=35,
4×9=36;
7×9=63,
8×8=64。
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我们对本年段7个班级学生中进行了后测及分析。
表内乘法错误情况统计
■
注:153名学生,其中121人满分;出错37题,另外44题无错误。
表内除法错误情况统计
■
注:153名学生,其中123人满分;出错36题,另外45题无错误。
再拿之前的81题表内乘除法让学生试一试,结果无明显出错的题目。因此我们认为干预措施有效,而且初步得出:两三个月的干预数量,已经足够消灭易错易混题目;次数已经足够,再练习已不必要。
对于出错较多的几个学生,我们进行了个案分析:如2班的张同学,是因为智力发育稍迟缓;1班的黄同学,是属于抱无所谓态度的学生。而其他学生,并非不掌握表内乘除法,或是因为数字符号看错,或属偶然。
以前针对学生的乘除法计算错误多,我们常归因为乘除法教学不到位,通过实践可以知道,是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个性特征所致。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学生对表内乘除法有了临时性遗忘,就像从仓库里调出很久没有使用过的材料一样,花费的时间相对长,出错的概率较原来高。另外,表内乘除法相对于多位数乘除法来说,比较单一,学生不容易错,但多位数乘除法步骤一多,学生容易混淆,所以错误相对增多,而并非是低学段时乘法基础没有打好。
通过实践证明,表内乘除法的教学及练习最好能够分段进行,没必要集中在一长段时间里教学,那样反而事倍功半。根据遗忘曲线规律安排教学,适当加以复习回忆,效果相对较好。
(责编金铃)
endprint
表内乘除法是小学阶段乘除法学习中的基础,有大九九和小九九之分。常规是按大九九进行教学的,即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各81句。
教学中高段的教师常说起某班或某生乘除法掌握不够好,并简单地归因为低学段时乘除法基础没有打好。那么表内乘除法的易错点在哪里呢?是否能够在教学中提前干预,消除易错点呢?抱着这样的想法,我们以校教改项目研究的方式对表内乘除法进行了实践研究。
为了能够得到学生表内乘除法的易错题,我们在9月份对学生进行了表内乘除法各81题的前测。以下是前测数据。
表内乘法错误情况统计表
■
注:312名学生,其中163人满分,4张为无效试卷(其中4名学生没做完:3人漏题没有完成,1人来不及做。因此4张为无效试卷);学生出错的题目一共70题,另外11题无错误。
表内除法错误情况统计表
■
注:312名学生,其中119人满分,2张为无效试卷;其中出错79题,另2题无出错。
对比学生表内乘除法的掌握情况,显然学生乘法掌握相对比除法要好。
我们根据原来二年级教师的经验及前测情况,进行了初步的诊断。学生的错误基本有以下几种:
1.两个大数相乘易错。如:6×7;7×9。
2.数字相似的口诀易混淆。如:三六一十八与二六十二;三七二十一与三九二十七;二八一十六与二九一十八;五九四十五与六九五十四。
3.得数是二十几的算式容易写错。
4.大数在前易错。如:8×2;9×3。
5.乘号和除号容易看错。如:6÷2=8,3÷3=9。
表内乘除法和20以内的加减法一样,是所有计算中的基础,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脱离算理,脱口而出,但是却不能简单地让学生死记硬背。虽然学生依赖于强记也能使计算正确率比较高,但是仅限于“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状态。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重点抓住乘法和除法的算理,特别是乘法口诀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进行意义上的建构,通过操作强化学生对“几个几相加”的乘法意义的理解,进行提前干预,而非机械记忆。教材对乘法意义的阐述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这样的表述似乎将加法和乘法之间的关系割裂开来,因此教学时可通过如下方法对乘法的意义加以建构。
几个同数相加和乘法进行连线,或要求将同数相加改写成乘法算式,沟通加法和乘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如
■
首先呈现的是结合具体情境的实物图,4个3相加,既可列式为3×4=12,也可列式为4×3=12。
又如,2的乘法口诀,通过多种实物或图形直观的方式呈现,建立起实物——图形——加法算式——乘法算式之间的练习,抽象出乘法的意义。
■
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可采用以下策略。
1.通过操作,加强对“平均分”的理解
教学除法的认识,先从分实物引入。除法的本质是“平均分”,包含两种意义:包含除和等分除。在教学认识除法之前,先要通过具体分东西的操作,让学生建立清晰的“平均分”的概念;再学习两种不同的分法,通过分一分、圈一圈等实际活动,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本质特征。在教学中不必拘泥于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是两个两个地分,还可以几个几个地分,只要每次每份分的个数相同,就能保证最后每份分得的个数相同。总之,不管是哪种分法,不管怎样去分,最后都要达到“平均分”的目的,这才是最主要的目的。
2.结合具体情境,联系平均分的过程
列除法算式与列乘法算式相比,相对要稍难些。列乘法算式求3个2是多少,既可以列成3×2,也可以列成2×3。但列除法算式则不同,要把被分物体的总个数写在除号的前面,作被除数;要把每一份的个数或平均分成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面,作除数;把分得的结果写在等号的后面,作商。所以在教学认识除法的例题时,先要说明要求出问题的结果可以用除法计算;在列出除法算式后,还要结合例题的具体情境,联系实际分的过程,让学生理解算式各部分所表示的具体含义,以加深学生对除法的认识。
另外还可配合下面几种方法。
1.推算口诀记忆法(背诵法及上下口诀联想推算法,利用乘除法意义记忆口诀)。
2.课前口诀记忆法:每次预备铃响后由课代表带领全班同学背诵乘法口诀(顺背、倒背、横背、竖背)。
3.小组合作记忆法:组长负责检查本组成员的口诀掌握情况。
4.视算听算练习,强化记忆。
5.建立易错题库,适当增加频率。
6.游戏记忆法,轻松记口诀:
如拍3的游戏:3的口诀得数只能用拍手表示,不能用口说出来,四人小组从1开始按顺序轮流数,要求算错的学生表演一个节目。
如同桌两人准备0~9的数字卡片,各取出一张,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谁又快又准,谁就可以收回两张卡片,直到一方没有卡片为止。
又如记忆2的乘法口诀: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记忆6的乘法口诀:1只蜜蜂6条腿,2只蜜蜂12条腿,3只蜜蜂18条腿,采来采去采花粉……
7.对比记忆法。
出一些对比题,以增强学生的辨析能力。如:
3÷3=
5÷5=
3÷1=
5÷1=
又如,积相近的可以放在一起练习:
5×7=35,
4×9=36;
7×9=63,
8×8=64。
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我们对本年段7个班级学生中进行了后测及分析。
表内乘法错误情况统计
■
注:153名学生,其中121人满分;出错37题,另外44题无错误。
表内除法错误情况统计
■
注:153名学生,其中123人满分;出错36题,另外45题无错误。
再拿之前的81题表内乘除法让学生试一试,结果无明显出错的题目。因此我们认为干预措施有效,而且初步得出:两三个月的干预数量,已经足够消灭易错易混题目;次数已经足够,再练习已不必要。
对于出错较多的几个学生,我们进行了个案分析:如2班的张同学,是因为智力发育稍迟缓;1班的黄同学,是属于抱无所谓态度的学生。而其他学生,并非不掌握表内乘除法,或是因为数字符号看错,或属偶然。
以前针对学生的乘除法计算错误多,我们常归因为乘除法教学不到位,通过实践可以知道,是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个性特征所致。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学生对表内乘除法有了临时性遗忘,就像从仓库里调出很久没有使用过的材料一样,花费的时间相对长,出错的概率较原来高。另外,表内乘除法相对于多位数乘除法来说,比较单一,学生不容易错,但多位数乘除法步骤一多,学生容易混淆,所以错误相对增多,而并非是低学段时乘法基础没有打好。
通过实践证明,表内乘除法的教学及练习最好能够分段进行,没必要集中在一长段时间里教学,那样反而事倍功半。根据遗忘曲线规律安排教学,适当加以复习回忆,效果相对较好。
(责编金铃)
3.表内除法(二)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篇三
(二)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张家湾中心小学
颜慧
在本次连片研修活动中,我上了《表内除法二》解决问题的内容。我是这样这样设计教学环节的:
一,复习导入,直奔主题
复习了6-9的乘法口诀以及6-9的除法计算题。让学生回忆了前面的6-9的乘法口诀计算除法题的计算方法。因为学生都会从而激发起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欲望。
二、创造性的引入例题,引出新的问题
1、从本班学生李冬冬要拿自己的零花钱买玩具激发起学生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兴趣。因为学生都有零花钱而且都喜欢玩具。从而出示例题。
2、在解决问题是先让学生自己观察画面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要解决这种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预设:一个地球一8元,求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就是求56里面有几个8元?这是属于什么问题?(平均分)自然应该用除法解决。按照这样一个思路让学生继续下面的问题自行解决并说出这样计算的原因。最后让学生自行提出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自行解答。
三、不足之处
1、导入新课时没有板书,也没有口头阐述本课要上的新课内容是什么。总结全课时也比较草率简单。一节课自始至终没有提到本节课要上的新内容是什么。
2、在阐述用除法计算的原因时废话较多,反复重复同一个意思的理由,使得学生不能听到简单而正确的计算理由。让学生潜意识李觉得这样的题很难解答。对课堂教学效果起到了副作用。
3、整节课堂中我的速度较快,留给学生思考问题互相讨论的时间较少。一部分学困生根本跟不上课堂的节奏,一节课下来这些学困生基本还是不会做类似的习题。本来应用题就对小学生来说就比较困难,如果速度太快学生根本接受不了新知识。
4.《表内除法二和复习一》教学设计 篇四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平均分、口诀求商、除法解决问题的复习,加深学生对除法的理解,并学会利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利用讨论、探究、交流的形式,实现复习课的形式多样化;采用纠错的方式,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提高准确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深入浅出的教学形式,让各层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台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
教学重点:
理解除法的含义,熟练利用口诀求商,并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区分加、减、乘、除四种运算,并能正确用于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计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从一个符号说起,它是瑞典人雷恩在1659年出版的一本代数书中首先使用的,所以被称为雷恩记号。雷恩记号到底长什么样子呢?瞧,它来了!(课件出示除号)
原来,这雷恩记号就是现在除法中的除号呀!(板书:除法)
二、整理与复习
(一)口诀求商
试试除法的本领练就得如何,敢不敢接受挑战?
开火车算除法
(二)平均分
1、说起除法,首先你会联想到什么呢?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到除法呢?(板书:平均分)
什么叫平均分呢?(课件出示: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这句话中最重要的是那几个字?(同样多)
请再读这句话,读出重要的部分。
(三)你能画幅平均分的图吗?看谁画得又好又漂亮!
(四)除法的初步认识
1、师:我这儿有幅图,请大家判断是不是平均分?(课件出示图)是把什么,怎么平均分的?
把6颗星星,平均分成2份,每份3颗。
把6颗星星,每3颗一份,可以分成2份。
2、师:说得真好,不仅说得流利,还学会用交换的思维说出了它的两种含义。能根据这两个含义列出不同的算式吗?请写下来。
两位学生口答,课件出示算式。
强调:分的总数写在最前面,括号里不知道的数要写在等号的后面。
2、以6÷2=3为例,谁来带大家读一读这个算式?(课件出示读作)
算式里除号前面的6是除法里的什么数?除号后面的3是什么数?除法算式的结果又叫什么?
也就是说:被除数÷除数=商 (板书)请齐读一遍,然后说出求商要用什么方法?(出示:求商用÷)
(五)纠错练习1
1、师:有关平均分和除法的初步认识大家学得还不错嘛,都可以当小老师了,来!让我们一起改改作业,先跟同桌说说错在哪儿了,该怎样改正?
2、看到这些错题,在今后做练习时,你有没有什么想提醒大家的?
(六)解决问题
1、师:除法,它在生活中的作用可大了,比如我们买东西的时候就经常请它来帮忙!
2、请看:笔记本6元一个,30元可以买几个?
读题一遍,并思考用什么方法解决?为什么?
也就是求30里面有几个6,所以用除法。
学生独立列式后汇报,口头检验:一个笔记本6元,算出买5个正好是30元,解答非常正确!(板书: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用除法)
3、12元买了6块橡皮,每块橡皮多少钱?
读题一遍,并思考用什么方法解决?为什么?
也就是把12平均分成6份,求每份是几,所以用除法。
学生独立列式后汇报,口头检验:算出一个挂件2元,6个正好是12元,解答正确!(板书: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几,用除法)
(六)典型错题纠错练习
1、现在大家跟除法算是很熟的朋友了,但也不要忘记加、减、乘这三位老朋友哦,不然它们会吃醋的。你会让它们吃醋吗?试试看。(练习纸上完成)
每个鱼缸里有6条鱼,3个鱼缸里共有几条鱼?
把10条鱼放进2个鱼缸里,一个鱼缸里放6条,另一个鱼缸里放几条?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解决方法。
总结:如何正确解决问题?(画图分析问题)
3、小结:看来以后解决问题时,我们得多读题,多分析,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决。
三、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对表内除法进行了整理与复习,(板书:整理与复习)请跟大家分享一下,你对除法又有了哪些更深的认识呢?
5.《表内除法(二)》教学设计 篇五
教者:何平
我执教的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29页例3用除法解决问题。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通过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教学难点是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筋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我觉得在这几个方面做得比较理想:
1、对教材的充分理解与把握。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的理解,理解编者的意图,充分挖掘所提供教材的有用性。要求教师恰如其分地把握教材,选择教材,利用教材,从教材出发却又不局限于教材。对教材有游刃有余的运用能力,最大程度地发挥教材的教学作用。
(1)力求进入生活情景。如果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知识也就活了,学生也更愿意学了。通过回忆“同学们玩游戏”的情景,让学生看主题图,在图中收集信息,提出用除法解决的问题。这是同学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是符合现实生活的。“每组有几人?”“可以分成几组?”也就变成了他们希望解决的问题。可见联系实际能够激起他们学习的愿望,并且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还能够有效地使数学课堂延伸。
(2)力求体现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方式。在实际时,我是这样一步步完成的:第一步,由观察“同学们玩游戏”的情景,使学生发现问题;第二步,让学生从中找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第三步,让学生用除法独立解决“每组有几人?”“可以分成几组?”这两个问题;第四步,回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比较两题之间的关系,发现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而使大家能够多留心身边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
(3)根据学生的能力增加了发展题。发展题是有一定难度的,又来了3人,如何平均分为3组。进而发展学生思维,培养思维能力。
2、学方式方法的优化。
(1)注重学生的说。在课堂中,呈现了不同的说的方式,个别说、小组讨论说、跟着同学一起说,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通过说展现思维过程,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说的过程中理解“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决方法。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自主能力以及对不同观点的审视能力。
6.《表内除法(二)》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内容:
教材51~53页练习十一5~12题
目的要求:
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的运用乘法口诀,正确迅速的求积求商。
教学重点:
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迅速的求积求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1~9的乘法口诀。
2、视算
6×3 12÷4 35÷7 4×4 5÷5 1×7 14÷2 1×1 6÷3 42÷6 2×6 8÷2 3×3 6×4 7×4 1×2 30÷5 49÷7 6÷1 21÷3 4÷2 4÷4 7×7 3×1
3、用语言表达计算过程42÷6=?15÷5=?
二、练习:做练习十一5~12题
第5题:说说可以怎样想?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第6题:理解题意,分析解题步骤,先算出结果,再把除法算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第7题:引导学生认真看插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第9、11题:(1)读题,分析条件和问题,
(2)找出并分析关键句,
(3)列式计算。
第8、10、12题:计算题,学生可以独立完成。
三、总结。
7.《表内除法(二)》教学设计 篇七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3页例4及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等分),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
2、经历分一分、说一说、填一填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
3、渗透模型化思想,体会所学知识的价值。教学问题诊断:
例4是结合平均分中等分的情况教学除法的含义,而除法含义的本质就是“平均分”,学生在前面例1-例3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平均分的活动经验,认识了平均分的两种不同情况,并能用语言准确表述平均分的过程及结果,所欠缺的就是把这一类问题概括化的表示出来,因此本节课探索的重点就是如何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符号表征),明确除法算式是对平均分的数学符号表示,并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体会到是平均分的活动,然后再学习用除法表示,并结合“÷”的使用加深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教学重点:
如何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 教学难点:
明确除法算式是对平均分的数学符号表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片、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一)谈话引入
师: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我们看看它是谁?出示大熊猫
可爱的大熊猫遇到了一些困难,想寻求大家的帮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遇到了什么问题?
(二)提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大熊猫说:“我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个呢?” 师:你们能帮助大熊猫解决这个问题吗?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帮助大熊猫解决问题的情境,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引发学习兴趣,从而能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平均分的操作活动
(一)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师:要想帮助大熊猫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注意什么? 生:是“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 师:“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 生:每个盘子里同样多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学具代替竹笋和盘子,亲自动手分一分。学生活动
师:说说你是怎样分的?结果怎样? 学生上台边演示边分边说平均分的过程。(一个一个分、两个两个分、三个三个分)师:不管怎样分,最后的结果怎么样? 得出:每份同样多,都是每盘放3个。
(二)语言描述平均分
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分竹笋的结果?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板书: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然后图文结合,再让学生说一说。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操作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平均分的活动经验,接着用语言描述平均分,明确除法的含义,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了基础,也为用语言叙述除法算式的含义和用除法运算的意义解决问题作了充足的准备。】
三、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一)引入除法 师:刚才我们帮助大熊猫解决了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象这样的平均分的情况我们可用除法来计算
(二)介绍除号
师:加法、减法、乘法都有自己的运算符号,分别是“+”、“-”、“×”,除法也有自己的运算符号“÷”,读作除号,板书指导除号的写法。
师:除号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介绍除号的由来。
师:1695年,瑞士数学家拉恩在他的《代数》一书中,第一次用“÷”表示除法,你知道除号表示什么意思吗?
师:“÷”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相关数学文化的渗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增强学习除法的兴趣】
(三)介绍除法算式
1.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
师:请大家试着将“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这件事用一个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生:12÷4=3 师:说说这样表示的理由
引导得出:因为÷表示平均分,所以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就可以用12÷4,分得的结果是每盘同样多都是3个,所以最后等于3 师: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学生读
2.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师:谁来说一说这个算式中的12、4、3分别表示什么? 师:这个算式所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师:除号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明确算式中的数与平均分的对应关系,强化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四)在改写中深化除法意义的理解 列出算式并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含义
1.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2.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3.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6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平均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操作、研讨等学习活动,亲身经历除法的建构过程,逐步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并感受到学习除法的价值。这样学生经历了从动作表征到语言表征,再到符号表征的过程,通过多种表征的相互转化,使学生真正理解除法的含义。】
四、深化练习
(一)出示做一做的第1题 1.说一说这幅图表示的含义 2.动手连一连并写出除法算式 3.说一说算式表示的含义
(二)分一分,填一填(做一做第2题)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 2.说一说每个算式的含义 3.比较这两题的异同
4.还有什么事也能用10÷2=5表示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除法是一类问题的概括化表示,渗透模型化思想】
(三)读出下列算式,并说出算式的意义
10÷2=5
18÷6=3
16÷8=2
15÷3=5
(四)练习三的1-3题。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目标检测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增强学生主动梳理知识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意识,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作者:刘河芳
8.《表内除法(二)》教学设计 篇八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练习课。(教材第50~51页,练习十一的第2~6题)
教学要求:
1、进一步巩固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2、正确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2~9的乘法口诀。
2、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抢答。
二、课堂练习,巩固旧知
1、练习十一的第2题,小兔过河采蘑菇。
(1)引导学生看题。
(2)说明题意,小兔身上的号码与河中每块石头上算式的商、河对岸蘑菇的.号码一致时,小兔才能过河采蘑菇。
(3)开展活动:每3人为一组,每人说一组得数,其余两个当评判员。
2、练习十一的第3题,小鸟回家。
让学生独立完成,做后小组交流订正。
3、练习十一的第4题,吹泡泡。
学生独立作业,将每题的得数直接写在小猪吹泡泡的算式中。
三、深化练习,拓展思维
1、3×□=21 4×□=32 45÷□=5
28÷□=4 40÷□=5 54÷□=6
2、如果:○÷3=△ □×△=32 ☆×□=28
那么:○=( ) △=( ) □=( ) ☆=( )
这一道题要引导学生推理,□×△=32,☆×□=28,这两个积的因数各是多少,从乘法口诀中可知:四八三十二,四七二十八。这两句口诀中都有四,那么就可以确定□为4,△为8,☆为7,○为24。
四、课后作业,辅助消化
练习十一的第5、6题。
教练创新:
课后作业指导
练习十一第5题:练习时,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读题:“4和几相乘等于36?”通过指导学生读题,使学生具体地、早期地感受方程的思想。第6题:练习时,应引导学生逻辑地分析思考:要比较算式的大小,就是要比较算式的结果(积或商)的大小,因此应先求出各算式的积或商,然后再来填空。
补充习题及解答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鸽子送信。
3、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5×□=45 2×□=16 42÷□=6
24÷□=3 28÷□=4 4×□=36
4、把下面的大象按要求排一排。
5、如果:○÷5=△ □×△=42 ☆×□=48
那么:○=( ) △=( ) □=( ) ☆=( )
9.二年级数学表内除法教案 篇九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运算。
数学思考
1.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
2.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2.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应该尊重客观事实。
教材分析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37至第46页共3节内容安排3个例题。学生在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已经学习过表内乘法,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二),初步了解除法的含义及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表内除法(二),利用表内除法解决相关问题。
学情分析学生在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已经学习过表内乘法,在此基础上再学习表内除法(一),学生已经熟背乘法口诀表,初步学习用表内乘法解决除法问题。
二下第二单元学生已经学习过平均分,除法算式的读写,意义,以及用2-6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学会用除法知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感受平均分的用法,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乐趣。
重点理解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
难点对于乘法口诀的掌握并正确计算
教学方法演示法
教具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数学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背诵乘法口诀,抢答口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二、课前检测
师布置任务:
师生自查、互查预习单
预习存疑,二次探究
通过预习,我收获了什么?
我还有哪些疑问?
针对课前预习的预习单,进行简单的梳理,并全班互相解决预习存在的问题,教师适时引导。
三、自主探索,合作探究
师:观察主题图片,理解题意并列出算式。小组合作讨论:一共有多少面小旗?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
生1:每行有7面小旗,一共有8行,七八五十六7×8=56(面)
生2:每列有8面小旗,一共有7列,七八五十六8×7=56(面)
师总结:不论是先数行还是先数列,结算一共有多少面小旗都用的乘法口诀是七八五十六。
师:有56面小旗,平均挂8行,每行挂几面?这是求“平均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生:56÷8=7(面)
师:把56平均分成8份,求每份是多少,这就是平均分,根据七八五十六求出商。
师:有56面小旗,每行挂7面,能挂几行?
生:56÷7=8(面)利用乘法口诀七八五十六算出答案。
小试牛刀:完成课本第38页做一做1、2小题。
教师巡视,大家完成后请一位同学订正答案。
总结:用乘法口诀求商都是利用以下公式
总数÷每行的个数=行数
总数÷行数=每行的个数
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请同学们完成课本第39页做一做的第3小题。教师巡视。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七、教学板书
10.《表内除法(二)》教学设计 篇十
(二)教材分析:
表内除法
(二)是在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本单元的学习属于《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首先是对表内除法
(一)单元除法意义的巩固,其次是为三年级学习“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做好知识储备。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善于模仿。但注意力较弱,解决问题能力欠缺,对应用题不能很好地去分析。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主要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体验,玩中创造。在游戏中让学生理解教材中比较抽象的内容,同时将所学课本知识生活化。在平日的教学中,应注重营造愉悦、欢快的学习氛围,运用多种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进行有效的学习,保持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解决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的用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是本单元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学中,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例题和相关的练习,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求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和转化的学习方法。问题解决: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运用乘法口诀求商,并会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单价、数量、总价间的关系。教学难点:熟练运用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4课时
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2课时 2.解决问题„„„„„„„„„„„„„„„„1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1课时 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目标]
1、掌握用7、8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运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求商方法讨论、归纳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教学难点] 进一步掌握处罚计算的方法,会熟练应用7、8乘法口诀求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口算练习
2、将下面口诀补充完整
()八五十六 三()二十七 六()四十八 二()十六()七二十八 八()六十四
3、计算下面各题,并说说用哪一句口诀求商的?
24÷6= 12÷4= 25÷5= 16÷2=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师:节日里,小朋友们为了布置教室,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做了很多面小旗子,可是他们遇到了一些数学问题,你能帮他们解决吗?
1、教学例1(1)观察情景图,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生:有8行小旗子,每行7面。7×8=56,一共56面。)用到哪句口诀呢?(七八五十六)
(2)回答的很好,那么,你会计算下面的题吗? 教师出示:56÷8= 56÷7= 小组讨论后反馈。
(生:56÷8=7 56÷7=8)你是怎么知道的?说一说。
生:除法算式可以用乘法口诀来计算。56÷8,就想()八五十六,用刚刚的乘法口诀,答案是7。
生:56÷7,可以想七()五十六。
师小结:根据乘除法互逆运算,可以求出除法的商。
2、做一做
(1)以开火车的方式,合作完成第1题的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的计算,看谁算的又快又准。
(2)完成第2小题的填空,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
(3)完成第3小题。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完成,集体回答。并说说用到了哪句乘法口诀。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练习八第1题。
这道题是对刚刚学习的运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知识的巩固与加强,组织学生练习,进行抢答,并说说计算每一道题用的是哪一句口诀。
2、完成练习八第2题。
3、完成练习八第3题。
这道题是一道综合运用题,把对乘法口诀和利用口诀计算除法的考察与数字排序相结合,增加了一定难度,要引导学生分步完成,先计算,后排序。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你们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第1课时 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7×8=56 56÷8=7 56÷7=8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目标]
1、掌握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迁移、思维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自我探究中掌握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地方法。[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口算
2、填空
()九二十七 八()七十二 四()三十六 五()四十五()九六十三 六()五十四
3、抢答,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4÷8= 21÷7= 40÷5 = 28÷4 = 49÷7= 32÷4=引导学生说出求商的思路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例2 师:节日里,小朋友们除了做了旗子之外,还吹了很多心形的气球,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新|课 | 标|第 | 一| 网 预设:有27个气球,每行9个,共3行。
(1)如果知道有27个气球,每行摆9个,怎么求一共可以摆几行呢?(列式27÷9)怎么计算呢?用哪句口诀呢?(三九二十七)
(2)如果知道有27个气球,摆了3行,怎么求每行摆几个呢?(列式27÷3,根据口诀三九二十七可以计算出结果是9)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做一做”1——3题。
(1)让学生人人参与,将得数直接写在课本上。(2)在同一时间内看谁对的多。
(3)尽可能的采用各个小组比赛的形式来完成,利用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完成“练习八”第6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然后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八”第7题。
(1)引导学生审题,从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无论是获胜队还是负队,队员都是8个人。
(2)独立思考后求出获胜队员平均每人可得几本书。
(3)发散思维,利用图中收集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答案不唯一。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谈谈你的想法。[板书设计]
第2课时 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
27÷9=3 27÷3=9
获胜队员平均每人可得几本书?
48÷8=6(本)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根据除法的意义,初步理解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灵活运用有关除法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通过独立探索、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进一步加强对——9的乘法口诀计算除法的掌握。
3、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得能力。
4、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在问题处理中,体验成功,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运用表内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做到学与用的有效结合。[教学难点] 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解决问题。[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口算练习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师: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明明想要给自己买一些新玩具,可是面对那么多好玩的商品,明明不知道手中的零花钱能买多少个玩具,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明明吗?现在,就让咱们一起跟着明明去商店看一看吧!(出示教材图片)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预设:知道了一些商品的价钱。玩具熊6元1个,地球仪8元一个,皮球9元1个。汽车的价钱被遮住了。要帮助明明求出56元钱可以买几个地球仪。师: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呢?
(小组交流汇报:需要知道地球仪的价钱,从图中可以知道一个地球仪是8元钱)
2、合作交流,解答问题。
(1)请同学们思考,根据以上的数学信息应该如何解决问题。小组合作,讨论解决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
预设:一个地球仪8元,求能买几个就是求56元里面有几个8元。这属于平均分问题,应该用除法计算。如何列式计算呢? 56÷8,想七八五十六,商是7。
3、独立思考,验证结果。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解决了问题,那么我们做得正确吗?你怎么知道的?(一个地球仪8元,7个一共7×8=56元,所以是对的。)师:很好,我们可以用乘法来验证除法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4、想一想,如果24元买了6辆小汽车,一辆小汽车多少钱? 师:谁愿意交流一下,你是怎么计算小汽车辆数的?
预设:(1)24元钱可以买6辆车,就是将24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2)也是用除法计算。可以列式24÷6=4(元)
(3)一辆4元,6辆就是4×6=24(元),计算正确。师: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还能够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小组内2人合作,一问一答,其他小组成员看一看他们的回答是否正确,错误的相互改正,看谁提出的问题多,谁发现的问题多。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练习九”第2题。先组织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图中的数据信息,再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指名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完成“练习九”第4题。
(1)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后说知道了哪些信息。
(2)独立思考解决第1、2小题分别需要哪些信息,应该如何解答。再在小组内探讨根据所知道的信息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完成“练习九”第6题。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图中的信息,分小组讨论,看能知道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用乘法或除法解决的问题呢?说一说,算一算。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同学们,我们在这节课里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也解决了这些问题,说明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56÷8=7(个)5×6=30(元)36÷9=4(个)教学反思:
第4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有序整理和复习表内除法,发现除法算式的一些规律,加强学生对表内除法计算的掌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交流中养成倾听他们的想法以及尊重他人、与他人进行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有序地整理和复习,能熟练正确地运用乘法口诀求商。[教学难点] 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纸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1、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呢?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内容,熟悉本单元的主要知识。
2、教师根据学生整理的情况,总结归纳板书:
除法的计算:运用乘法口诀求商(7——9的乘法口诀)表内除法
(二)解决问题: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整理算式
(1)这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如何运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加上第二单元学习的2——6的乘法口诀求商,我们学习了表内除法的所有算式,现在让我们在卡片上写出这些除法算式。引导学生明白为了写的时候不遗漏,不重复,不混乱,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规律来写,可以参照乘法口诀表的排列方式整理除法算式。
(2)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空白卡片和深色水彩笔。组织学生根据45句乘法口诀写出81道除法算式。
(3)让学生一小组为单位,按一定规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培养学生井井有条的思维习惯以及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方法。
2、交流反馈(1)展示学生整理好的除法算式,然后组织学生说一说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整理的。
预设:小组1:我们是按照除数来写的,先写除数都是2的算式。小组2:我们是按照得数来写的,先写得数都是2的算式。(2)出示教材中的表格,组织学生观察。
从乐乐整理的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根据你的发现把余下的算式填出来。
预设:生1:每一横行的得数相等,按照得数是1——9的顺序从上至下排列。
生2:每一数列的除数都相同,并且按照除数是1——9的顺序从左至右排列。
生3:乘法口诀有45句,但是除法算式却有81道,因为除了两个因数相同的口诀外,每个口诀都可以写出两道除法算式。
3、口算练习
组织学生根据写出的卡片进行下面的活动。
(1)一名学生随意拿出一道算式卡片,说出算式,另外一名学生说得数。同桌之间互问互答,看谁答得又快又准。
(2)以小组为单位,一名学生随意说出一个得数(1——9内),另外几名学生找出相应的所有算式卡片。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十”第2题。
以开火车的方式回答各题,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2、完成教材“练习十”第3题。
(1)观察教材情境图,说一说从图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2)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3)讨论交流,还能提出哪些用乘法或除法解决的问题,并解答。
3、完成教材“练习十”第4题。
师:明明把被除数看颠倒了,得到的商是4,除数是6,我们是不是可以求出颠倒后的被除数?是多少呢?(是24,用4×6得到的。)师:颠倒前的数和颠倒后的数有什么关系?
(它们的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是相互颠倒的。)师:那么能求出原来的被除数是多少了吗?(是42)
师:知道了原来的被除数就能求出这道算式正确的商,想一想,应该是几?(除数是6,这时候的商应该是42÷6=7)
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关系,学会熟练运用被除数=除数×商求解。
四、课堂小结
11.《表内除法(二)》教学设计 篇十一
1.通过看实物图,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除法的的第二种分法.
2.能够看一幅图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进一步掌握第二种分东西的方法一份一份分的方法).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认真观察、分析数量关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第二种分法的的含义.
教学难点
看一幅图列相应的除法算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拍手4下,问:老师拍了几下?
2.请学生以老师拍的次数为一份,拍出2个4、5个4.
3.教师再次拍5个2后,问:谁听出来了,老师一共拍了多少下?一份是几下?拍了相同的几份?
二、探究新知
1.讲解例6
(1)直接出示例6的图
(2)问:通过看图,你都知道了些什么?[生:一共有8个苹果;每2个苹果为一份;这道题是要我们求出:一共有8个苹果,每2个苹果为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3)要求:按照每2个苹果一份,在书上画一画,再把书上的空格填完.
(4)指名汇报例6
(5)想:(今天学习的知识与上节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只想不回答.
2.讲解例7
(1)出示例7实物图,问:通过看图,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2)自己按要求在书上画一画,并把书上的空格填完.
(3)指名汇报
(4)教师重点讲解:12块饼干,每3块一份,分成了4份.这时,我们就说:12里面有4个3.
(5)谁能仿照这个例子说一说,例6的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在例6中,因为有8个苹果,每2个一份,分成了4份.所以还可以说,8里面有4个2.)
3.归纳对比
我们今天学习这两道题与上节课学习题目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1)分东西的方法是相同的,都是在一份一份的分;
(2)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是相同的,都表示总数里包含着几个一份的数.
不同点:
(1)这节课学习的题目比上节课要难了;
(2)上节课时,一份数、份数和总数题目中都是直接给出的,这节课要通过看图先知道一份是几,然后再画一画,才能求出总数里包含着几个一份的数.)
三、巩固发展
1.先圈一圈,再在□里填上数.
12÷4=□
□个☆,每□个一份,分成了□份.
12里面有□个4.
2.
__________ 6里面有□个2.
3.自己根据自己的水平完成P45、1-4
(1)
表示有□个,每□个表示有□个,每□个
一份,分成了□份.一份,分成了□份.
(2)
8÷4=□10÷5=□
(3)先圈一圈,再在□里填上数.
□里面有□个□□里面有□个□
(4)
6里面有□个312里面有□个□
四、归纳质疑
1.比较今天所学习的知识与上节课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上节课与今天学习的知识都是第二种分东西的方法,第二种分东西的方法与第一种分东西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布置作业(略)
【《表内除法(二)》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教学反思09-03
表内除法一单元教学设计文本06-21
二年级下册表内的除法11-12
第二单元小数除法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09-26
商中间有零的除法的笔算除法(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10-10
口算除法教学分析08-16
分数除法名师教学设计08-31
口算除法教学课件06-30
《除法计算》的教学反思11-13
《 乘除法计算》教学设计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