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地方课程实施方案

2024-10-14

开设地方课程实施方案(共10篇)

1.开设地方课程实施方案 篇一

关于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传统美德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情况的汇报

学校的发展、学校文化的重建是当前学校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学校的发展不可能仅由考试分数、升学率、硬件设施等指标来体现,其灵魂和核心是学校的精神和文化品性。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师生在学校生活中长期积淀所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的学校面貌、制度规范和学校精神气氛等,其核心是学校在长期办学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既是挖掘和展现已有学校文化的过程,亦是进一步改造并提升学校文化的过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对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凝聚全民族的意志和力量,振奋民族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将承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他们的思想道德、文化素养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我们必须从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切实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场所,肩负着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抓好学校德育和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学校深入宣传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增强了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感,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贯穿到了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项活动中去。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儿童养成传统美德,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围绕二七区提出的“学习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二七人”,在小学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结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而开展的一项特色活动,内容主要是结合各科教学、德育工作和少先队活动开展古诗文诵读、传统美德和礼仪教育,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在书法、小刻刀,大天地、疯狂英语、民族乐器等方面,加强学生的特长培养。

学校在开展校本课程和传统文化教育上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领导,抓好典型。

学校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对学校德育的促进作用,切实加强对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领导。要及时总结,推广先进、有效的工作经验,使学校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2、讲求方法,注重实效。学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中,要注意方式方法,做到“四个坚持”,一是要坚持以引导、激励为主,激发儿童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二是坚持多方面渗透,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如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古诗文内容,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学习古代文化经典;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古典音乐欣赏;在写字教学中加强书法教学;在美术教学中增加国画、篆刻、传统工艺;在体育教学中学习中华武术等。三是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在普遍开展活动的基础上,对于兴趣高、进步快的学生,可以组成特长班,单独指导,努力使他们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造诣。四是坚持与家长沟通,提高家长的认识,取得家长的支持。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

为调动学生参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各地可组织学校通过表演、竞赛、少先队争章活动等多种形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实行多元化评价手段,把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有声有色地组织起来。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中,各地要努力将弘扬传统文化与抓好学校德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与实施新课程加强各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与特色学校创建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

2.开设地方课程实施方案 篇二

一、小学语文拓展课程实施的原则

1.面向全体学生。拓展型课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满足个人需求的社会性发展。2.注重实践能力。加强学生学习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尝试问题的解决。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着眼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广阔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丰富知识、提高能力。3.鼓励探究学习。重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探索性和体验性,由质疑而探究,由自学加请教,由尝试加感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4.突出生动愉悦。促进学生在丰富多彩和精神充实的实践活动中主动学习,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到身心和谐的美感和愉悦。重视学生的审美体验,调动学生的审美激情,使他们对语文拓展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小学语文拓展课程实施的途径

小学语文具有多层次、多维度的教学目标,开设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拓展课,是延伸语文学科、丰富学科教学内容、培养兴趣、锻炼学生多方面技能的重要方式。我校通过近两年实践,总结了一些小学语文拓展课实施的途径。

途径一:开设听讲故事、经典朗诵、演讲等拓展课,提高学生听、说、写、评的能力。故事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吸引力,特别适合低段小朋友听。听讲故事拓展课可以采取先听再讲的操作模式,程序是:第一阶段,先让学生观看小故事视频或听老师讲故事,再让学生简单复述故事内容或谈谈听故事的感受;第二阶段,学生自己准备小故事,在拓展课上轮流讲给同学们听,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这样由易到难,锻炼了学生听、说、评的能力。为了加强拓展课实施的成效,可开展相应的比赛活动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如小小故事会、诗歌朗诵会、一分钟演讲比赛,等等。

途径二:开设课外阅读班,倡导阅读一定数量的文学著作,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奠定学生持续发展的基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学生只有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才能掌握运用语文的能力。实践证明,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越浓,阅读的书籍越多,学生的作文水平也就越高,语文素养也就自然更好。“阅读”拓展课开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是做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思想动员,让学生清楚地明白语文能力提高的秘诀就是多读书、读好书、多积累、多运用。其二是做好好书的推荐工作,告诉学生童话、寓言、成语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中外名著等都是优秀的文化遗产,同时提醒学生可从多种途径去阅读这些好书。其三是做好怎样读书的指导工作,如进行“采蜜卡”的使用指导。其四是组织读书活动、交流读书感受,如组织“推荐我的一本好书”、写读后感、讲我看到的最感人的故事等活动,推动学生更自觉地看书。其五是提醒学生读书时注意“感受为主,理解为辅”,不要强调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言的感悟力,提高文学修养。

途径三:巧设趣味语文拓展课,激发学生探究语文知识的兴趣,培养热爱语文、自觉学习语文的好习惯。趣味语文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趣味性。趣味语文拓展课把一些枯燥的语文知识和一些趣味性很强的内容结合起来,强调语文知识的趣味性和典型性,并且把一些单调的语文训练和生动活泼的训练形式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语文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趣味语文拓展课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拓展课程之一,它的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快乐童谣、猜谜语、绕口令、趣味汉字、趣味作文、汉字书写比赛、古诗趣读、有趣的对联、有趣的标点、成语接龙、诗人趣事、智力集训,等等。各年段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特点选择合适的趣味语文进行教学。

三、小学语文拓展课程实施的保障

3.开设地方课程实施方案 篇三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作为即将走上社会的大学生更是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他们有太多的抉择,关于工作,关于爱情,关于婚姻,因而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本文将从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分析,从什么是音乐治疗,音乐治疗与当代大学生,以及开设音乐治疗课程的可行性这些问题开始,进而论述综合性大学开设音乐治疗课程的意义。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音乐治疗意义

0 前言

2002年2月23日,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在北京动物园向五只黑熊泼硫酸,导致黑熊严重烧伤。还发生了多起在校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跳楼的事情,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不仅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也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1 音乐治疗的起源和发展

音乐是一种用无数音符组织起来的特殊语汇标志,人类起源和发展的时期就产生了重要的音乐形式“弹歌”,在周代周天子制定了“礼乐治天下”的礼乐制度,这些史料足以证明音乐的重要性和独特作用。在原始社会时期,音乐起到了重要的传神作用,是一种重要的愉神愉己活动,一些特有的频率和节奏使得人们在听的时候身体分泌出一些激素,加快康复的进程,这就是音乐的治疗作用。音乐从人类诞生以来就扮演重要的角色,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儒家就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之说,可见音乐的重要性。

《音乐治疗》是一门年轻的应用学科,也是一门边缘学科,由于受到不同国家和地域的文化环境、医疗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国探索音乐治疗的人士使用的治疗方法都不同,并没有一个确切完备的定义。各种流派,各种说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简单地讲,《音乐治疗》就是运用一切音乐活动的各种手段对人进行刺激和催眠引发个人身体的心理和生理的积极反应,促使人改善身心达到健康的目的。

2 音乐治疗的方式

音乐治疗的流派众多,不同的医师有不同的方法,手段繁多得让人目不暇接。不论怎样,被治疗者都会有两种选择被动接受或者主动参与其中,因此,音乐治疗的方式可以分为两种:

2.1 接受式音乐治疗

接受式治疗可以是一对一的也可以是一对多的,接受治疗的人通过聆听治疗师选定的有利于自身的音乐。在特定的音乐环境下,身体和心理都达到某种预定的状态,再加上治疗师的言语引导或者音乐冥想,沉浸在一种空灵的状态中,身体处于自然放松的状态,达到治疗的目的。

2.2 互动式音乐治疗

互动式音乐治疗是让接受治疗的人,参与到音乐治疗过程之中,同治疗师互动交流,共同探索音乐之中包含的丰富的精神内容,也可以同治疗师共同演奏,随心所欲地表达出内心的感受,释放出内心的压力,通过交流加以疏导,如同将心中的郁积的情绪经过缓慢疏导得以释放,对身体本身不造成伤害。这种互动的交流控制的程度要恰到好处,不可以让接受治疗的人受到过度的刺激,否则会对接受治疗的人产生长久而深刻的心理影响。

3 综合性大学开设《音乐治疗》的必要性

根据调查在中国每十个大学生中就有一个有心理障碍,中国的心理学治疗也处于正在发展之中,并不能为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发挥本该发挥的功能。因此自闭、焦虑、仇视等各种不健康的心理在当代大学生身上都体现了出来。形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如下。

3.1 社会压力

巨大的社会压力让当代大学生身心俱疲,诸多的社会现实与教育的背离,无法理解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走出校园面对社会的困境让大学生无所适从,僵化教学体制使得当代大学生产生诸多的心理问题,却没有合适的解决方法。

3.2 情绪的不稳定性

情绪的不稳定性较大,不会适度地调节自己的情绪,极易做出情绪化的动作,面对爱情和友情的问题不能够从容应对,导致很多学生都有心理的偏差,非常焦虑,内心常常充满恐惧。情绪稳定之时待人处事都很合理,情绪失控之时,就会做出令自己后悔不迭的事情,当时却没有任何思考。人的情绪固然有起伏波动,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表现,但是大学生的情绪起伏过于剧烈,直接影响到心理的健康和以后的发展。

3.3 人际关系的紧张

人际关系的紧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的成熟尚未稳定,不同的价值观在彼此之间产生了剧烈的冲突,却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冲突,不会很好地解决这些冲突。

3.4 心理的不平衡性

学习压力与环境的冲突,在我国现行的教育机制下,特别是国家重点大学更加普遍。这种情况导致很多学生上大学不适应,不能接受批评与失败的阴影,导致许多的学生心理错位,对学生充满敌视的眼光,嫉妒的怒火将自己的理智燃烧,结果让自己的处境更加糟糕,心里感到压抑,久而久之,心理便出现问题,其他方面也随之变糟,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的位置,理智地面对自己所处的环境。

4 综合性大学开设《音乐治疗》的重要作用

综合性大学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综合性大学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全面的,作为综合性大学生,也应该是全面的、健康的、会自我调节的大学生,而不仅仅是学会一门技术的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之中,大学生不知道如何治愈自己,这就要求学校从各方面给予重视,明显强制的心理培训是不行的,违背心理学的本意,学生也不认为自己有很多的心理问题,根本不愿意直接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这个问题就需要巧妙地解决,音乐治疗就能够完美地解决这个问题。

在校学生几乎都喜欢音乐,不过是个人的喜好不同,所听的音乐风格也就大不一样,流行的、古典的、爵士的,不一而足。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在社会上是必不可少的元素,因此综合性大学的学生也需要一定的音乐素养,这就要求学校加强音乐方面的培养。合格优秀的大学生既要有心理自愈能力又需要有音乐素养,音乐治疗就成为综合性大学的必要选择。

5 结语

尽管大學生非常热爱音乐,但是大学生普遍存在对音乐理论基础缺乏了解的现象,只是随着内心情绪的变化选择适当的音乐,兴高采烈的时候选择热情洋溢的音乐,借以助兴,表达内心的喜悦之情,当受到伤害或受到打击情绪低落的时候就会寻找一些悲伤的曲调,借以表达内心的苦闷,甚至随之落泪。而这些都有利于学校开展音乐治疗工作,通过专业的老师教给学生适当的音乐组合方式,不知不觉地既夯实学生的音乐基础又通过音乐引导学生的心理走向,达到让学生心理健康平衡的目的。音乐治疗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非凡的意义,通过音乐治疗综合性大学能够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郭荣花,等.音乐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J]. 2011.

[2] 刘洁,等.谈音乐治疗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J]. 2012.

[3] 高天. 乐治疗学基础理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4.小学校本课程开设与实施方案 篇四

一、目的和意义

校本课程的开设,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空间选择和内容选择,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另外,老师参加课程开发,不仅可以提高课程的活力,而且也是教师继续教育的良机,有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二、校本课程开设的结构与门类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进而形成良好的综合素养,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校学生情况及师资情况,我们将逐步开设以下课程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 “养成教育”、“古诗”、“趣味数学”、“演讲”。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以及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及比例要求,我校校本课程的开设,安排如下:一年级“古诗精选”每周1节;

三、校本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1、建立领导机构

由校长、教师、相关专家、家长共同组成课程开发委员会,校长任委员会主任,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组织保障和领导保障。2、进行前期论证

我们以上所开发的校本课程都经过了前期论证。论证主要从两个方面:一是将开发的目的、意义、项目包课程开发委员会,经委员会讨论认定;二是将开发的课程拿到学生中去征求意见,看所开课程学生是否喜欢,是否需要。3、加强师资培训

对教师的培训立足于校本培训,内容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师进行课程理论的培训,让教师初步掌握课程的一些基本原理,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常识、课程探究等基本原理,为课程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二是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拓宽其知识面,重新构建教师的知识结构,为课程开发提供知识和智力上的支持。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4、确定题目,搜集资料

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需要明确主题、范围与领域。主题的确定首先考虑以下因素:一是学生的内在需要。检验任何一类课程是否成功的标志很多,但学生的需要必须放在首要位置。为了使开发的课程能够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我们在学生中展开了广泛的调查,通过调查、开座谈会等形式,让学生自己确定感兴趣的领域和知识。课程的确立我们以学生的兴趣、需求为基准。二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有相应的资料、信息做支撑。课题确立后,要对社会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进行评估,使开设的课程植根于社区和学生现有的课程资源中。这是校本课程开发可能性的保障。

开发的课程主题确定后,我们大量搜集资料。资料搜集渠道要广泛,既要利用图书馆、资料室收集文本资料,也要充分利用网络,从网上获取相关信息。资料的收集和应用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资料的科学性要经得起推敲;二是信息具有前沿性,要把与课程相关的最新信息、最新研究成果通过课程介绍给学生。5、教师开题,学生选课

校本课程的开设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观念,开发者开设的课程能否正式走进课堂,首先要进行开题,让广大学生来选。学校于学期初举行校本课程的开题仪式,由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负责向全体学生介绍所要开设课程的主要内容、目的、授课方式等,让学生根据教师的介绍自主选择。由于学生参与了校本课程的选择,既体现了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先进教育理念,又给教师增加了开课的压力,促使教师认真学习,认真开发校本课程,有利于不断提高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质量。6、校本课程的评价

校本课程的评价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对课程开发实施者的评价。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选择的人数;二是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是领导和教师听课后的评价;四是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五是教师采取的授课方式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况。学习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进行综合考虑,形成对课程开发者的最终评价。

(2)对学生的评价。校本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学分制。学分的给定应考虑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不同的学时给不同的分数;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由任课教师与学生一起综合考核后给出一定的分值;三是学习的客观效果,教师可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考核。三个方面的因素中要以学生参与学习的学时量的考核为主,过程与结果为辅,但最终的学分要把三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

四、保障措施

1、物质配备:上课所需的各种研究资料、一切器材、外出开会、参观所需的交通工具等按时足量配备和安排。

2、制度与政策配套:建立制约与激励机制,推动校本课程工作的全面开展。完善评估评价制度:学校将校本课程工作的开展情况列入对教师的业绩考核,评选课程改革实验先进个人。

5.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实施方案 篇五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为了切实推进课程改革,贯彻落实《贵州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和《贵州省教育厅关于印发贵州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建立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特制订本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一、课程目标:

1、充分利用当地课程资源,加强课程与地方经济、社会、学生生活的联系。

2、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 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3、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地方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

4、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

5、提高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能力,打造系统的校园文化,进而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二、组织保障:

1、成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对高中新课程实验作出正确决策和部署,在经费投入、政策支持、办学条件、制度建设、师资培训、舆论宣传等方面提供保障,对实验过程予以指导和调控。

2、成立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开发与实施具有地域特色、适应学校特点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促进学校办学特色。

3、成立课程指导委员会,负责对各年级的课程计划形成建议并组织反馈;优化整合现有资源,开发建设新型课程资源。

4、学校有完善的教研组、备课组制度,定期交流研讨,全面落实学校各级教学任务。

三、课程设置•校本课程:

(一)开发原则:

1、实效性原则。严格执行国家的课程政策,遵循课程开发的规律。

2、互补性原则。要充分体现出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作用,发挥其自身优势,使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能相互协调地发挥整体育人功能。

3、针对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从我校的实际和学生的需要出发,强调有利于形成学校的特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需要。

(二)开发目标:

1、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互整合与补充,以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与多样性。

2、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凸现学校办学特色。

3、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

4、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5、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环境。

(三)开发的内容类别:

1、古诗经典诵读。选编部分优秀古诗词和近代优秀诗文,利用小学阶段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强化记忆,以增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2、普法礼仪读本。目前国家凸显依法治国的理念,让学生从小就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无论是对学生的自我保护,还是培养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后自觉守法、用法的意识都非常重要。同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礼仪教育,有助于规范学生的言行,培养孩子做文明学生的良好习惯。

3、抗震救灾读本。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留给国人许多血的教训。其中之一就是在灾难来临之前,如何让人们有所察觉,了解相关的地震方面的知识就尤为重要;同时在灾难来临之时,如何让学生能够尽快逃生,尽量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更为重要。

四、课程设置•地方课程:

地方课程科目及设置

1、一至三年级开设探究活动课程,四年级开设感悟民族精神,五年级开设领略传统文化和课科学发展观课程。

2、通过积极开发地域资源,促进课程整合拓宽学生视野,反映地方文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母校的情感,增强学生对地方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

3、按照课程设置标准的要求设置课时。

五、考核评价

1、教师评价。主要形式是检查和实地听课:一是检查教师的备课是否体现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学科特点;二是实地听相关教师的课,检测课堂教学是否符合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三是看教学效果,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是否得到了充分调动;四看学生问卷调查,看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得如何。从而利于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

2、学生评价。主要是通过平时的表现和形成性检测相结合。一是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学习态度,参与状况,过程记录等,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形式进行记录;二是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三是看学生书面考试或考察结果。按照一定的比例计算出学生该课程的分值。

6.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实施工作总结 篇六

富强学校2013.5

随着新一轮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实施,我们在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贯彻落实省、市相关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努力实践,不断总结和反思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收到一定的实效。现将本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情况及地方课程的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一、首先在校本课程建设,开发实施方面:

(一)工作思路

我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坚持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前提,以落实校本课程设置为基础,以加强教育科研为后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突破口,结合我校实际,确定校本课程的内容,制定计划,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和领导,精心组织,保证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确保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发与实施。

(二)主要工作

1.认真组织学习相关文件,提高认识

我校根据上级关于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要求,首先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通过学习,认识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依据;明确校本课程的涵义及其应具有的特点;知晓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基本理念及意义。进而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奠定基础。

2.精心准备,成立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在认真学习相关文件的基础上,我校认真研究,转变观念,挑选精英、骨干人员,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小组。成立了以姜校长为组长,以刘校长、冯主任为副组长的研发小组。

3.结合学校及学生的实际,确立校本课程的内容,并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或地方的课程计划,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我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它强调以学校为基地(本位)。于是,我校适时结合实际,校本课程开发小组的人员认真研究,制定学校校本课程计划。

我们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近几年来学校的各种设施建设日渐改进,师资力量不断增强,各类教师人才俱全。从学生角度看,有特长的学生不多,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家庭经济收入普遍不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低。于是我们校本课程开发小组经过认真考察,精心研究,最后确定本校校本课程的内容为艺体类的课程有:葫芦丝、巴乌、剪纸、乒乓球、速滑,学生德育、安全方面有:学生安全常识、团结友爱教育学生对这些校本课程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学校中又有相关的教师能承担起这些课程的实施。

在确定好校本课程的内容后,我们校本课程开发小组的人员又对其具体的开发与实施的过程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制定了《校本课程计划》,并指导部署确定相关人员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4.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具体过程

(1)组织教师结合校内外课程资源、学生实际,开发适合学生特点的校本课程。在确定校本课程内容的同时,也就确定了承担该课程的教师。艺体类由我校音乐教师杨文斌老师负责。成员有:纪亚梅、郭瑞梅、王彦峰、郑蕾。每周一、三下午第六节课。一二年组主要内容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三-五年主要对学生安全教育。全部由班主任负责。周五下午第六节课进行。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选取必要的、有参考价值的知识理论,编制成对学生、教师可用的教学资料。另外,在教程开发过程中尽量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特点,从学生的兴趣需求出发,注重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学生爱看、乐学。

(2)在实施过程中,加强调控指导。

校本课程作为课改的新生事物,又是学校自行选择和开发的课程,刚一实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有的学生、家长会提出一些疑议,甚至遭到反对;或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不合理,影响实效等等,这时学校有必要给予指导、帮助。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有强大的学习动力”。校本课程对学生来说,可以学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我校选择校本课程无论是剪纸、葫芦丝、巴乌,还是乒乓球、速滑,都能唤起大部分学生的兴趣。

在课堂上,教师幽默的语言,精心的设计,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课程设置中,起到补充作用,从而增强校本课程的实效性。

(4)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注意教法灵活多变,使学生不断创新,培养学生特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不拘泥于以往的“课堂、教师与教科书”,而是突出学生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讲,动手练,再讲,亲身体验,注重开发学生的潜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个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不断探索,使学生学有所长,更多的特长生不断出现。

(5)开展各种活动,促进校本课程的实施。

在校本课程实施到一阶段时,学校适时组织一些活动。比如,举办学生剪纸作品展,艺术节上展示学生的巴乌、葫芦丝演奏,多次参加市区组织的速滑比赛,极大的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热情,同学们积极参加,尽显自身风采,使同学们的葫芦丝、巴乌的演奏水平显著提高,把校本课程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促进了校本课程的实施。

回顾前一阶段的工作,我们有成功的喜悦,也有不足的哀叹。

(三)我们存在的问题及打算

我们在不断实施校本课程过程中,虽然有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许多不足,具体体现在:

1.现已开设的校本课程并不能完全满足所有的学生,有的学生有更新的需求。

2.个别同学思想陈旧、保守,对开设的校本课程毫无兴趣。

3.有的同学只适应接受性学习,学习方式有待于进一步转变。

面对这些问题的存在,我们准备在下一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1.根据学生的需求、爱好,扩大校本课程的门类,以便更好的满足学生。

2.多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3.尽量加强课程间的联系,更好的弥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不足,增强实效,帮助学生改变思想认识。

4.采取更为灵活的教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地方课程的实施方面:

(一)严格按照新课程计划开设课节,不占用及挪用地方课程的时间,保证开足课时。

(二)加强对地方课程任课教师的培训工作,尽心尽力搞好地方课程的教育工作,及对任课教师的教学常规工作进行检查督促,保证地方课程的教学工作落到实处。

(三)科学地构建促进教师成长与学生发展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四)建立地方课程开发工作制度。使课程开发工作逐步走向正轨,做出成效。

(五)在实施地方课程活动中,及时进行总结,不断吸取经验教训,在总结中不断开拓、更新。任课教师也要及时进行反思,改进教学中的失误,充实开发地方课程的内容。

当然也存在不足之处:在地方课程的实施中,组织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较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继续加强这方面活动的开展。

7.开设地方课程实施方案 篇七

浙江省基于本土自然环境、人文传统、经济发展的实际, 根据浙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 切合浙江学生发展的真实需要, 提出了“通用课程+专题课程”的操作理念, 旨在培养学生了解家乡、认同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其中“通用课程”是指在省内中小学教学中普遍适用的地方课程, 内容包括浙江社会、经济、人文历史等涉及浙江省情的内容, 以及除国家必修课程外, 在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中符合国家教育要求且已基本稳定的各项教育内容, 如公民道德规范、法律常识、安全教育、环境教育等。“专题课程”是指在通用课程教学的基础上, 各设区市围绕特定教育内容和要求而进行开发及教学的地方课程。本文主要针对浙江省地方课程通用课程 (以下简称“浙江省地方课程”) 的实施进行论述。

一、浙江省地方课程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 地方课程理念逐渐得到认同, 教师对课程 认同度提高

综合性、活动性是地方课程的特点,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意识是地方课程的最终诉求。地方课程实施之初, 很多教师表示这课没法上, 内容散、要点多、备课时间少……经过几年的教研工作的开展, 地方课程的基本理念逐步深入教师心中,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生动的表现也让教师充分享受到为人师的幸福感和责任感。不少教师由一开始的兼职任教地方课程, 到现在专职任教地方课程, 对地方课程的感情逐步加深。

(二) 各地教材开发完备, 对浙江各类资源进行 了系统整理

根据浙江省地方课程“通用+专题”的操作理念, 省、市两级教育部门积极组织各学科及相关领域专家, 精心编写了省、市地方课程教材。如省编教材《人·自然·社会》, 市编教材《我与杭州》《话说温州》《浙江绿谷》《千岛海韵》等。两类教材各有所长, 省编教材《人·自然·社会》侧重于全省普适性内容的梳理与重组, 分为浙江沿革、浙江环境、浙江文化、浙江经济、和谐浙江五大主题, 同一主题的内容在各学年分层安排, 为全省中小学生应该要了解的基本省情和专题教育内容提供课程资源。各市编教材是省编教材的有力补充, 编写基于当地社会发展情况, 选择当地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历史等内容, 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要求, 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省编教材为纲, 市编教材为辅, 为浙江的中小学生提供亲近而有内涵的地方课程资源。

(三) 借助课堂教学评比活动, 总结出一批能够 充分体现浙江特色的课例

自2009年开始, 浙江省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组织省级地方课程课堂教学评比, 旨在鼓励教师研究地方课程教育教学方法, 总结具有鲜明浙江特色的优秀课例。经过广大教研员和教师的努力, 如《江南戏剧奇葩———越剧》《浙江绿茶》《西泠印社话百年》《江南丝绸》《走进畲乡》《浙江人的风采》等优秀课例通过评比活动涌现, 为推进地方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先行经验。

(四) 聚焦课程德育功能, 各地各校开始探索多 学科整合实施方法

作为特有的课程类型, 我们一直提倡浙江省地方课程的教学活动不能仅仅局限于45分钟课堂教学之内, 而应该基于地方课程活动类课程的特质让学生走出课堂, 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真实感悟。随着对地方课程的不断熟悉, 越来越多的教师也开始尝试将地方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德育活动整合实施, 如在德育活动中, 选取地方课程优质课程资源, 借用研究性学习方法, 在达成德育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及问题解决的能力。

二、浙江省地方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简析

(一) 地方课程常态开设不能保障, 各地发展不 均衡

目前, 浙江省规定地方课程课时与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课时可以统筹使用, 但多次调研显示, 不少学校将规定课时作硬性拆分, 如地方课程1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1课时等, 如果学校有其他活动, 地方课程的课时往往是首先“被使用”的课时。此外, 不少地方课程的任课教师是班主任或语文教师, 当班务工作或学科教学任务没有完成时, 地方课程课时也会被借用。更有甚者, 在一些地区, 学生课表上完全不见地方课程踪影。对地方课程的不重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地方课程的正常开展, 也变相关上了让学生了解身边社会的一扇窗。各地地方课程实施不均衡的另一个显性指标就是有无配置地方课程教研员。目前, 浙江省对地方、校本课程教研员配置问题尚无硬性要求, 全省杭州、宁波、温州等市有专职教研员, 大多数设区市教研室都有人员兼职负责, 县 (市、区) 教研室多为兼职教研员。目前, 教研员队伍专业程度不一, 部分教研员对地方课程的理念缺乏应有的认识和工作热情。

(二) 课程资源开发不足, 大量资源不能真正走 进教学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确保地方课程正常实施的首要因素。目前, 浙江省、市两级课程多为一套教材, 缺少与教材相配套的教学资源。地方课程的教学需要教师对课程内容有一定深度的了解, 在配套资源缺乏的情况下, 教师需要花费多于语文、数学等学科数倍的时间和精力备课, 且因为兼职任教的原因, 多数任课教师拘泥于“教教材”, 只能进行简单的知识讲述式教学, 甚至受困于教学资源的缺乏, 无力开展教学。

与此同时, 大量资源被闲置、浪费。究其原因, 一是由于学校对可利用资源不了解或是社会资源对课改不了解, 二是由于资源持有者之间协调不够, 三是由于学校与校外资源沟通不畅, 以至于制度、经费上不能给予保障, 等等。

(三) 教师水平不一, 对课程认识存在较大差异

由于对地方课程的认识程度不一, 教师的教学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有的教师对地方课程有热情、有思考、有行动, 他们在教学中认识到地方课程对学生认同家乡、热爱家乡的积极作用, 也深刻感受到学生对地方课程教学内容的浓厚兴趣, 于是就愿意花额外的时间去研究地方课程的教学。而不少教师特别是校长, 仍抱有分数决定一切的观念, 认为不需要考试的学科就不用学习, 上课照本宣科, 或简单照搬原学科的教学方式, 学生自然对这样的教学活动缺乏兴趣。值得肯定的是, 不少地区或学校已经建立地方课程教研组或备课大组, 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来克服目前地方课程实施中的一些问题。

(四) 评价工具缺乏, 对课程实施监督不足

影响地方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缺少评价环节。毫无疑问, 简单以考试来评价、反馈地方课程教学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地方课程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及情感目标落实的课程, 一旦采用纸笔考试就会把地方课程教学变成地方文化知识的传授。目前, 很多学校的操作办法是综合学生平时上课表现, 在期末给一个定性评价或者分数。这一评价只能反映学生对地方课程认识的一小部分, 只能起到不完全的评估作用。此外, 对于发挥评价在反馈、改进教师教学上的作用, 也没有很好的实践经验可以参照。

三、推进浙江省地方课程实施的若干建议

(一) 在教师层面, 应提高对地方课程的理论 认识

课程改革的成败, 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对课程开设意义、课程达成目标的理解决定着资源选取、活动设计、教学掌控等各个环节的质量。地方课程绝不是简单告诉学生浙江有个秋瑾女侠, 而是要告诉学生在浙江大地为什么能有这样的人物在历史中出现;地方课程也不是简单传授给学生浙江舟山群岛是全国最大的渔场等知识, 而是要让学生了解渔业生产在浙江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家乡, 更要让学生爱上家乡, 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 在学校层面, 要理性看待并合理开设地方 课程

同校本课程一样, 地方课程其实也是一门“校长课程”。只有校长重视, 其开设才有生命力和着力点。在不少校长抱怨课时紧张或升学压力大无暇顾及地方课程之时, 也有不少校长将地方课程视为完善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如生源多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镇海三公司小学, 就将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有效衔接, 以培养“新镇海人”为切入点, 带着来自外地的孩子走进宁波、走进浙江。再如具有优秀师资的衢州大成小学, 将国家德育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整合实施, 选择三者内容相近的部分进行主题式教学, 既避免了同一内容的重复教学, 更有助于德育工作全面开展。

(三) 在教育研究层面, 要加大课程资源开发, 为教师教学提供便利

在课程发展的初期, 教研部门要花大力气研究完善地方课程的知识架构、课程资源、教学及评价方式。其一, 地方课程的开设和课程内容的选择, 必须充分考虑适应当地人才培养和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 既要在整体上有统一要求, 又要充分注意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差异, 既要对学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 又要关注社会实践和职业技术等内容。其二, 要为广大教师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 方便并确保任课教师能顺利开展教学, 真正解决一线教师的困难, 要为一些不熟悉地方课程的教师提供走进地方课程的拐杖, 让他们尽快了解地方课程。其三, 要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价机制, 在全面评价学生的基础上, 注重对学生综合学习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评价, 注重对学生对认识、理解本土文化的基本意识和素养的评价。

(四) 在教育行政层面, 应加大力度支持地方课 程常态开展

8.为传播地方文化而开设“GEA” 篇八

日本国内的纺织产业因国际化而形成空洞,佐藤正树社长称:“随着地方人口的过疏化,地方的纺织产业也在不断衰退,宝贵的技术传承变得越来越困难”。对此感到有危机感,“如果这样下去,日本的纺织产业在20年内就会消失”,因此设想了新的地方商业模式。

GEA希望“地方不断增加的均质化的SPA型购物中心无法满足当地顾客前来,还希望东京及世界各地的人前来”,成为传播地方文化的平台。

风格独特的石墙,在纺纱工厂中曾经使用过的纺纱机和从海外购买来的古董家具一同陈列。织机的声音和河流的淙淙水声相映成趣。

除了时装商品外,还销售首饰、室内装饰品、书等。还开设有咖啡店,介绍在山形当地活动的作家以及日本国内外新锐作家的作品。还有使用公司所生产的纱线的工作室以及举办饮食活动等。

GEA的语源来自纱线制造所不可或缺的齿轮(Gear)和数码领域词汇中向下一阶段迈步的步进(Gear)。

9.开设地方课程实施方案 篇九

蛇窝泊中心小学2010、9

为了进一步深化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扎实有效地搞好地方与学校课程,根据栖霞市教研室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实施背景

地方与学校课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包括研究性学习、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地方与学校课程是一种基于学习者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社会,在以学生自主活动为特征的实践操作中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科学结论、发现新知识的课程形态。地方与学校课程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地方与学校课程是基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和研究、面向全体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追求的新型课程教学范式。它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新的社会问题提供机会。

二、课程目标

地方与学校课程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的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具体如下:

1、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活动的一些常识,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助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收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体验。

3、塑造完善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隘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4、培养一支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需要的具有一专多能的教师队伍。

5、构建学校新型的课程体系。经过数年的努力,逐步形成具有时代特点、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校本教材体系。

三、课程实施

(一)成立组织

为促进地方与学校课程的有效实施,学校成立课程实施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全校综合实践活动、地方与学校课程总体规划、指导,教师的培训,实践活动的组织,过程的评价与管理等方面的事务。

课程领导小组组长:刘俊

地方与学校课程领导小组副组长:刘国庆

地方与学校课程领导小组组员:

隋洪涛黄玉成周春莲徐彩红李海玲鲁春琴

蒋英娜

地方与学校课程课题组成员:全体任课教师

(二)实施措施

1、物质保障。开发学校资源,利用好学校图书室,充分发挥现有图书的功能,提高图书的流通率,定时开放阅览室,供学生

博览群书和查找资料;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充分利用学校微机室,为学生围绕主题在网上搜寻资料提供条件。

2、师资保障。地方与学校课程的实施,不仅是科任教师的职责,全校每个老师都是综合实践活动、地方与学校课程的组织者、指导者。

3、加大宣传力度,积极争取家长、社会各界对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地方与学校课程工作的理解与支持,鼓励部分家长在可能的前提下,参与活动,协同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活动,通过有关媒体,现代网络技术广泛宣传和展示本校实施素质教育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成果。

4、课程安排

由于地方与学校课程是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我们结合学校实际,对综合实践活动课和地方课程进行了合理地安排。

四、课程评价

1、评价对象:由学生、教师和课程本身三部分组成。

2、评价的方式:采用发展性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评价应以主体性、过程性、形成性和发展性评价为主。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不断调整的角度,不断调整活动策略,即使准确地给学生以肯定和鼓励,取得学生的主观认同。同时注意听取学生、家长的意见,社会的反映,获取更为详实全面的反馈,以客观地反映和鉴别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帮助学生不断有新的发展,获取学习成功的乐趣。

3、学生的评价。采用形成性激励评价,为每一个学生设置“成长档案袋”,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整理存放。

(1)学习成果:手工、劳技、科技作品、调查报告、专题研究小论文等。

(2)各种评价:以学生的自我评价为主,允许学生对不满意的他评进行重新学习直至获得满意的他评为止。

4、对教师的评价由学校行政和学生评价两部分合成。(1)评价内容:教学准备、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环境、学习方式、评价方法等。(2)评价方法:整体评价与分段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文件分析、实地考察、课堂观察、问卷、访谈等。

10.开设地方课程实施方案 篇十

鲁教基字【2002】23号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指出,为了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需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鼓励地方和学校在落实国家课程计划的同时,自主开发和实施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根据国家规定和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纲要。

一、课程目标 1.以邓小平“三个面向”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课程改革的原则要求,使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相互配合,形成目标一致、内容开放的课程体系。2.从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出发,依据山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山东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的特点和优势确定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基本内容,使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设置与山东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为山东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3.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原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青少年特殊的生活体验,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和探索领域,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索、想像和表达的空间。增进学生对各自生活背景下的文化、社会、自然、科技的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人文精神和艺术素养,激发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主动探究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学生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

二、课程结构

4.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领域,是基于学生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它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以学习探索领域为课程分类形式,以课程模块为课程呈现形式。5.地方课程的设置主要在以下3个领域:

民族文化领域。通过诵读和研习代表民族文化精萃的诗词、散文、政论等,了解和研究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等,汲取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祖国伟业的责任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该领域的课程设置中,要特别重视齐鲁文化的内容。自然探究领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自然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自然的影响,引导学生对地理生态、动物植物、宇宙空间、资源环境、工艺技术、科学创造等问题进行有选择地探究,让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了解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明确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培养初步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习惯,掌握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社会探究领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对经济、政治、法律、家庭、社区、民族、国家、国际等社会问题进行有选择地探究,帮助学生掌握社会调查和社会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奠定基础。

6.学校课程的开发,还可以扩大到艺术探究领域、体育与健康领域等。7.在每个学习领域内,设置若干个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都要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集中研究一个专题。课程模块的设置是开放的、动态的,可以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要不断增减。

三、课程开发

8.根据课程结构的要求,符合课程开发条件的单位和个人都可以向省教育厅提出开发课程的立项申请,经审议批准后,按立项申请的内容开发课程。课程内容应体现课程的性质和目标,体现对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要提出教学实施要求和评价建议。评价标准和实施要求与义务教育相适应,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9.省教育厅及时组织专家对课程开发的立项申请进行审议。经审议批准的单位和个人,可以按规定进行课程开发,并编写学习指导书。学习指导书应力求消除知识传授的倾向,注重引导学生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和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10.课程开发单位和个人编写的学习指导书,要报省教育厅审查。审查通过的,编入《山东省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供各地和学校选用。

11.已经列入《山东省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但不受学生和学校欢迎的课程,应逐步退出。

四、课程选用

12.根据《山东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鲁教基字〔2002〕19号)要求,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课时应占九年课时总数的16.8%(每学年按35周上课时间计算,总课时约1620节)。除信息技术按国家要求开课外,其它课程的课时由学校统筹规划使用。

13.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学校的具体情况,学校可以从省教育厅公布的课程中选择部分课程,同时根据学校实际自主开发部分课程。

学校选择的课程应覆盖民族文化领域、自然探究领域和社会探究领域3个领域。14.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对学校的课程选择予以指导,但不得强行要求学校必须选择哪些课程。

五、课程实施

15.建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管理机制。学校要建立学分制度,规定每个学生毕业时应该获得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学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他们感兴趣的范围内选修部分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可以采取集中安排和分散安排相结合的形式,具体方式由学校确定。

16.改革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教学工作。学校要把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要妥善处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关系,重在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重在发展学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重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17.努力开发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资源。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是基于学生成长的需要所生成的课程,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加强与工厂、农村、企业以及社会实践基地、革命历史纪念地等单位的联系,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通过专题报告、实地考察、调查研究等多种形式,使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实施更加生动,更有活力。18.重视信息技术与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整合。学校要发挥信息技术在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开发开设中的作用,鼓励教师和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研究,并在研究中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19.加强师资的培养与培训。要通过新课程培训,提高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对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认识,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新课程的教育实践。要重视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教学研究,经常交流经验,用集体智慧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在研讨和反思中提高教师的水平。要把教师开发开设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工作纳入考核范围,在晋级评优中与开设国家课程同等对待。

20.加强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开发开设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是一项崭新的工作,迫切需要高水平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各级教育教学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基础教育课程研究机构要深入基层、深入学校、深入班级和课堂,与教师一起解决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为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实施提供支持和指导。

六、课程管理

21.省教育厅负责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开发的统筹管理,负责课程规划开发的组织工作。

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制定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办法,指导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开发实施工作。

22.中小学校要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结合学校实际,协调各类课程的关系,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方案,并于新学期开始前报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各学校要将课程设置计划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公布。\

七、课程评价

23.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的督导和评估,完善课程的检查、指导、反馈、改进机制,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促进课程功能的转变,督促学校切实开好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学生研修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情况,要作为学生毕业和参加中考的前提条件。中考命题要有机融合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开设的基本指导思想,加强与社会实际和生活实际的联系,重视对学生运用所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

24.学校对教师实施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评价,要重视教师的教育行为和工作态度,通过评价,优化教学过程,激发教师的创造性。要防止过于注重结果,特别是获奖、成果发表等显性效果的倾向。

上一篇:建行个人客户经理题库下一篇:最美半命题作文六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