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与生命(共12篇)
1.自然与生命 篇一
[PK赛]关于生命的作文:生命与自然
在操场上的一个角落里,我忘却了同学们的喧闹声,在那个角落迷失了世界,也迷失了自己。
我的目光追随着一只缓慢爬行的小蚂蚁,发现了一个繁华的地下“城市”,人来人往的大街,巨大的房子,咦?那是什么?虽然没有光,我却看到了一只只蚂蚁在行进。定睛一看,原来是一队队的搬运兵呀。
一个个的疑问在心头萦绕,他们一队队的从哪儿来,又要到哪儿去?瘦小的身躯拖着硕大的物品,它们承受的住吗?是什么让他们这么勤勉?是生活所迫?还是天性使然?难道是生命的力量塑造了它们吗?看着他们,我仿佛看到了生命的脉动,在茫茫的宇宙中,仍可以听到一个个微小的心脏在跳动。生命的力量虽然伟大,然而面对广阔无垠的大自然却是微不足道的。大自然既然选择了你,你就是大自然的一份子。起初,人类认为我们的力量可以与大自然抗衡,可我们错了。当我们醒悟,发现不论多么强大的力量,在大自然面前都是微乎其微的。
大自然是我们的母亲,她创造了我们,可我们不节制地开采,大自然变得满目苍夷,青山绿水不在,光秃的山,浑浊的水是我们给大自然的回礼;鸟语花香远去,空气中弥漫的废气和颓废的花草是我们给大自然的回报。
当你开采的时候,你是否会想过动物们伤心欲绝呢?现在越来越多的动物流离失所,甚至销声匿迹。人类呀,快点醒悟吧,让悲痛欲绝的大自然母亲露出笑容,还我们的子孙后代一片蓝天白云吧!让我们再也不需要“诺亚方舟”的保护,让我们动手为大自然撑起一把大伞,让绿传遍全球!
蚂蚁是大自然的一份子,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大自然不屑于人类,而人类属于大自然!
六年级:李雨轩
2.自然与生命 篇二
一、道法自然
老子是道家道教的宗师,《老子》提出“道法自然”的理论,有十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道家和道教认为天地并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是“道”。在老子哲学中,“道”成为最高和恒常的存在。老子阐释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从“道”产生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在这里第一次提出了常道的概念,并将“道”规定为天地的原始存在,从而正式拉开了道论的序幕。“道”是天地最初之本始,是宇宙最高之母力,是万物最根本之宗奥。《老子》对此阐述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表明“道”为宇宙万物之本原。
在老子看来,“天道”有一个根本特性,就是所谓“道法自然”,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特别是,从天道的自然无为出发,老子希望人们尽可能做到自然无为,返朴归真。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二是公平,三是简政,四是反战。老子的社会理想是“小国寡民”,是一种朴素的和谐社会图景。
而现代生态伦理学认为,人与自然物都是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人类并不比其他万物具有更高、更优胜的地位。“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清楚地说明人和万物是平等的。“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以及生生不息的流行规律。“道”又通过“德”的外化作用,把天地间这些包罗万象的事物的属性完整地表现出来,“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即“法自然”。在道家看来,人和万物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自然界有其自身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道家道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生灵都有其平等的生存权利和合理的存在地位。
老子主张一种原生态的自然,值得指出的是,老子的原生态并非一定指“荒野”的自然,并非让人类毫无作为,而是不要一味地强作妄为,无为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法自然的手段,要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是一种生态智慧。究其实质,老子“道法自然”价值取向作为对中国古代诸学说之精华的集大成,是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及其以降诸学说之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价值观的根在老子那里。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人类对大自然的每一个胜利,都遭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严酷的现实促使有识之士把目光投向中国以老子“生态智慧”价值取向为基准的传统文明。为此,应重视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人在自然界面前应“无为而无不为”。
二、敬畏生命
史怀泽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深切感受到了人对其他生命的责任和义务,并明确提出了“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
敬畏一切生命是史怀泽生命伦理学的基石。他把伦理的范围扩展到一切动物和植物,认为不仅对人的生命,而且对一切生物和动物的生命,都必须保持敬畏的态度。之所以要敬畏一切生命,史怀泽认为这是因为生命之间存在普遍联系。他指出,对一切生命负责的根本理由是对自己负责,如果没有对所有生命的尊重,人对自己的尊重也是没有保障的。任何生命都有自己的价值和存在的权力,谁习惯于把随便哪种生命看做没有价值的,他就会陷于认为人的生命也是没有价值的危险之中。对非人的生命的蔑视最终会导致对人自身的蔑视。
“敬畏生命”首先要敬畏人类本身,这似乎不是问题,但的确又是严重的问题。上个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有多少人丧失生命,法西斯屠杀犹太人的惨剧并不遥远,原子弹的阴霾至今挥之不去。战后几十年连绵不断的局部战争、种族屠杀等,又有多少人难于活命。目前,军备竞赛升级,核威胁在增大,这何尝不是对生命的蔑视?就是在和平的环境中,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饥饿问题严重,医疗条件简陋,安全事故频发,社会底层生活艰难,这些又何尝不是对生命的蔑视?
“敬畏生命”需要我们与各种动植物友好共处,但大家看到的是动物灭绝的速度在加快,植物消失的数量在增加。污染加剧,气候变暖,河流干涸,人类莫名其妙的疾病越来越多,我们不应该认真反思一下人类自身的行为吗?艾滋病病毒源于非洲一种猩猩的体内,非典病毒来自果子狸体内,禽流感病毒本在禽类体内,但这些病毒怎么来到人类当中了呢?难道与我们对动物的虐待没有关系吗?
“敬畏生命”的思想需要贯穿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首先要尊重自然。山川自有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在生产建设中还是少点破坏为好。人类的力量太过强大不是好事,环境的改变必然殃及许多生命,人类一时的蝇头小利,将带给子孙后代无尽的灾难。其次要节约资源。浪费是人类的大敌,特别是规划设计中的浪费比比皆是,建和拆都在消耗资源,都在破坏环境,都会危及生命。再次要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让敬畏生命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三、道家生态伦理思想与史怀泽敬畏生命伦理思想比较
道家有贵生的主张,认为万物的生命是最可宝贵的,生命的价值是无可估量的。史怀泽“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更是对生命的重视。
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整体观之上的,是以道生万物、人天同源为其基本特征的。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认为人与自然万物有着共同的本源和共同的法则。这是道家在生态伦理领域的突出贡献。道家“道法自然”思想将人视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并认为“人是一个小天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死与共、唇齿相依的。史怀泽“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是建立在对生命统一性与世界和谐认识的基础之上的。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它有赖于其他生命和整个世界的和谐。把伦理的范围扩展到一切动物、植物乃至整个自然界,是史怀泽敬畏生命伦理生命观的重要特征,也是现代环境保护运动的重要思想资源。可见人与自然万物都是自然系统中的一个成员,彼此之间是互为依存,共生、共荣的关系。除了人之外,地球上的各种有生命、无生命的物质,不仅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而且对人类都有积极的意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这也是史怀泽“敬畏生命”与道家“道法自然”的理论基础。
道家认为生命是平等的,没有高下贵贱之分。道家提出了“物无贵贱,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自然价值观点。“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史怀泽敬畏生命的伦理原则将伦理的范围扩大到所有的生命,并否认高级和低级的、富有价值的和缺少价值的生命之间的区分,要求爱和尊敬一切生命、保存生命、促进生命,使生命达到最高度的发展。史怀泽的生命平等观与道家的观点是十分相近的。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尽管史怀泽与道家的生态伦理观在语言表述上各不相同,但其思想内核却有不少相似之处,从中不难发现史怀泽对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吸收与发展。史怀泽不仅吸收了道家生态整体观与万物平等论,把自然万物看成是休戚与共的整体,而且还把道家思想中老子消极被动的循道而行的自然观,发展为积极地修为,对自然万物的爱、责任与帮助。当然,史怀泽对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解也存在失之偏颇的地方。由于史怀泽对道家和中国哲学的话语表达方式在理解上存在一定难度,必然导致他对道家哲学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缺乏整体的了解与把握,这些都使得史怀泽对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系统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
摘要:“敬畏生命”是史怀泽伦理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当代世界绿色运动、生态伦理的重要思想来源。“敬畏生命”伦理思想认为,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赖于其他生命和整个世界的和谐,任何生命都有平等的存在价值,因而应平等对待各种生命。通过与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相比较,可以显现出史怀泽“敬畏生命”理论的普遍人性基础及其和道家“道法自然”思想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敬畏生命”,“道法自然”,道家
参考文献
[1]阿尔贝特·施韦泽.对生命的敬畏[M].陈泽环,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
[2]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99:11.
[3]袁世国.史怀泽和他的“敬畏生命”[J].金陵神学志,2002,(2).
3.大自然与大生命 篇三
可以在城市的中心造一座公园,在公园里蓄一池子水,再弄一座假山,甚至可以把泰山、华山、峨眉山加工成旅游胜地。但,你能在那里领略到大自然的神韵吗?
在西部,你不可能给戈壁围上栅栏,你不可能在天山上加锁链修台阶,阿勒泰市郊的桦林公园也只是在克兰河边加一道砖墙,那么湍急的一条河是戴不上笼头的,那么好的天然的白桦林还需要你动手动脚吗?
一位朋友曾与意大利留学生同游塔里木,留学生惊奇地发现,大客车上没有内地的中国人!留学生问他:“地球上这么神奇的地方,怎么没人来玩?”
不是我们不喜欢玩,不喜欢山水,是我们没有魄力走向宏大的自然。
帕米尔高原、天山、阿尔泰山离我们太遥远了,这些词汇产生在张骞的背影里,产生在《大唐西域记》里。李白的诗篇之所以成为盛唐之音,是因为李白在中亚草原度过了金色的童年,大漠孕育大想像、大激情,李白的黄河是从天上来的,而不是从山上来的。
中华民族衰落的过程也是大自然的衰落过程。宋朝把自己龟缩在长城以内,于是版图上再也见不到雄奇的山脉和一泻千里的大江大河了,只攥着黄河、长江的尾巴。孕育生命的女性被裹成小脚,盆景、园林大盛,文人画全是纤细的瘦鹤。明清以至近代,文人钟情的全是枯荷、死鱼、葫芦和虾。
何不把长征看作民族自然意识的苏醒呢?金沙江、大雪山直到长江、黄河之源,汉唐英雄时代的气息出现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里。蒋介石更像一个南宋的皇帝,郁达夫把蒋介石比作赵构。蒋居台湾,撰词50首亦有南唐李后主之风。
岳飞最感人的不是“饥餐胡虏肉”,不是“迎二帝”,而是“还我河山”。《说岳全传》中有个细节,周桐教岳飞学武的同时,带岳飞到大自然里去饱览河山的壮美。河山之美对他的影响远远超过母亲刺在他身上的“精忠报国”。用高尔基的话讲:大自然培养爱国主义。高尔基非常喜欢普里什文,因为普里什文的作品里有一种“把大地当作自己的肉一样的感觉”,“人是大地生出来的,可是他又用自己的劳动使大地怀孕,用自己美丽的想像美化大地”。俄罗斯文学的这种大地意识是其他民族难以企及的。前苏联幼儿园有“认识自然界”的教学,把大自然作为孩子启蒙的第一课,认识飞禽走兽、森林草原,不是通过图片,而是带孩子们到野外去,去观察或采集制作标本。
我们对大自然的理解还停留在公园里,停留在旅游景点上,也差不多都在东部地区,就是新疆人说的“口里”。口还没有杯子大,尽管玲珑剔透,却难以产生浩大的生命气象。
4.生命与自然作文600字 篇四
一颗水滴虽小,但千千万万颗水滴聚集在一起,就汇成了汪洋大海。水,是鱼儿生活的家园,是植物必需的营养,更是人们的生命之源。一颗水滴虽小,看似没有什么用处;但实际上,当水蒸气蒸腾,散发到云层中,一颗一颗的水滴降落,滋润着世间万物,也滋润着人们的心灵。一颗水滴虽小,但当它们凝结成冰,又会给人们、给大地带来多少欢声和笑语啊!夜幕下,一座座奇异的冰雕闪着耀眼的光芒,似那黑夜中的星辰,迷失方向时的灯塔。
水,是世间万物的源泉,更是自然的一部分,水,让我从中学到了生命的真谛。
一株小草虽小,但当沉睡的`小草全部苏醒,拱出地面,感受新春的气息时,那株小草将不再是孤零零的一株,而是和它的兄弟姐妹一起组成的大片草地、大片原野,人们的眼中的世界也从白茫茫的雪景变成充满绿色、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春日。一株小草虽小,但它可以给人们带来希望,让人们知道生命并不脆弱,生命可以很顽强,很顽强。
草,是勇敢拼搏的象征,更是自然的一部分,草,让我从中学到了生命的真谛。
一缕阳光虽小,却可以照亮大地,温暖人心,一缕一缕的阳光聚集在一起,照遍各个黑暗的角落,为那些物无家可归的老人、孤儿送去温暖。一缕阳光虽小,但凡是被它送去温暖的地方,花草复苏,蜂蝶嬉戏,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一派安静祥和的景象生命是这样美好。
阳光,是天神派往人间的使者,更是自然的一部分。阳光,让我从中学到了生命的真谛。
5.自然与生命 篇五
本节课的主题:
在美术作品中有各种各样生动的艺术形象,大都充满生命的活力,表现生命活动与自然的相互依存,是艺术家们普遍关注的永恒的主题。通过对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述,使学生初步懂得,对自然的欣赏与表现包含着人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的交融和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肯定。
关键信息:
1、艺术美是感性的、精神的东西,需要学生用“心”去体验,通过自主式的探究,对绘画作品产生有较深层次的认识。同时,在兴趣的指引下,学生把对作品的认识同作者结合起来,体验具有深刻人文的作品是作者思想品格的折射。
2、引导学生通过相应的活动进行审美体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观察、提问、设想、验证和下结论,形成体验性、探究性和反思性的理解和学习过程,并尝试从作品本身的赏析中走上一个新的高度——对人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二、学习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作为七年级的学生,对生命的价值有了一定的认识。在七年级上学期的部分课程中,如:语文、地理等学科,都已经依据自身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了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在逐步深入,本课则在此基础上,更加强调了“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交融”,使学生通过学习,对生命的价值产生更为深刻的思考与理解。
由于每个学生生活阅历不同,知识构架不同,在艺术赏析的时候难免会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理解,通过描述、分析、评价、辩论等体验过程,使学生在加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的基础上,提高了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了解基本的绘画表现形式,对绘画作品内容有一定的描述能力,能够简单表达自己对艺术作品的评价。
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网络知识,能够独立上网查找所需的相关资料。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本课是在学生对艺术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的基础上,通过专题的学习(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交融)提高审美能力和接受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1、进一步了解绘画表现手法在传达画家情感时起的作用。
2、能独立的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
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应时代的要求,美术教育越来越强调综合性——教学目标的综合性和教学手段的综合性。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情感和价值观。
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必须是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教学不仅要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知识、技能、方法的基础,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要达成的学习目标,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当学生接受完学校教育之后,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形成的良好的情感和价值观,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独自处理和解决来自自身和外界的问题,用艺术化的方式表现生活,美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二)学科整合,真诚体验。
学科之间的整合是现代教育理念,亦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依靠图本教材和一两幅挂图来完成美术欣赏课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信息资源的扩展使得学习材料增多,带来了形象感知方面的极大便利。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利用网络资源的便利,形成灵活多样的立体式教学,从而使美术课教学更具实效性。让“网络”给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让学生们通过网络与艺术家们“对话”,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学生自己寻找喜爱的和不喜爱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将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与大家分享,同学们分组讨论、分析,对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有一个正确的审美评价。
(三)师为主导,生为主体,融洽和谐,教学相长。
利用网络给学生创造了有效的学习环境的同时,还必须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及时提出具体要求,通过点拨、引导,在课堂上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通过艺术作品的鉴赏交流,使每一位学生对生命都会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的动力支持,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五、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利用网络资源的便利,形成灵活多样的立体式教学。将美术与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大胆创新,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学科本身的束缚,为美术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
六、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制作教学课件,内含:剪辑好的动画片《狮子王》的片断、欣赏讨论的绘画作品图片及相关介绍、能查找到相关资料的网址等。
教师要对中西方美术史有一个较细致深入地了解,尤其是对教材中出现的几位艺术家的生平背景,艺术发展历程,艺术流派和艺术风格有较为全面地了解,将收集到的文字、图片资料集中到教师教学文件夹中,以备在教学过程中使用。
准备好保证学生人手一机且网络畅通的网络教室。
(二)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本节课主要为美术教学活动,教材“艺术——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交融”之内容共含两课时。本节是其中第一课时,需45分钟完成。
需要对学生分组,每一行为一组,共五组(每组约7~8人)。每组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将难易不同的问题留给不同能力的学生。每组设组长1名,组长主要肩负引领本组成员讨论,组织本组成员发言,表述本组观点之职。
为顺利实施本节课,教师除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教育理念外,还应具备一定的多学科整合能力,会使用网络教室教师机中的相关软件、能指导学生利用网络知识查找相关学习资料。
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大体分为五个板块来完成:
第一板块:用动画片《狮子王》导入课题。
1、(师)播放动画片《狮子王》中的片断。
让学生感悟生命的活力,体会狮子王穆法沙与小狮子辛巴的一段对话——
“爸爸,我们不是吃羚羊吗?”
“……世界上每一种生物都有它存在的价值。羚羊是吃草的,我们死后也会变成草……”
……
2、(师):请同学们来告诉我,你从这段动画片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生命的力量。
【说明:以情境引入课题,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生命的力量、生命的震撼。生命的美感从图像和音像中获取,使学生容易与之产生共鸣。以上设计使学生自优美的意境中提高学习兴趣,在愉悦的情感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第二板块:通过典型作品分析,介绍欣赏方法。
1、(师)展示具有代表性的中西方绘画作品两幅:《金黄色的庄稼和柏树》(凡高)和《虾戏图》(齐白石)。
2、(师)提出问题:两位画家分别是怎样描绘自然界中的生命的,画面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生)分组讨论:
《金黄色的庄稼和柏树》使用了对比强烈的色彩、卷曲的笔触表现出画家热烈的情感和他对自然特有的观察力……
《虾戏图》运用了细腻的笔法和墨色,表现出群虾游戏的生动场面,传递了画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3、集体交流,用比一比的形式,看看那个小组的分析最透彻。
4、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赏析方法。
①画面上画了什么(画面的表现内容);
②画家运用那些表现手法(色彩、笔触等);
③画家想通过画面传递给观者一种怎样的情绪和情感;
④你对画面的体会和感悟是什么。
【说明:通过两幅风格截然不同的东西方绘画比较分析,使学生感受到自然进入了人的艺术创造,生命和自然通过审美创造和欣赏达到和谐统一,已成为艺术家普遍关注的永恒的主题。同时,通过讨论分析,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学生自己的欣赏方法,而不仅仅局限于某幅画作的赏析评述。】
第三板块:网上畅游,赏析实践。
1、教师提供相关网址。
2、(师):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网址查找自己认为能够表现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的艺术作品,并自己配以相关评述,然后将图片和文字资料存到共享文件夹中。
3、学生将自己查找到的图片通过网络教学系统与其他同学分享(上传至共享文件夹)……
4、教师从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通过网络教学系统展示给全体学生,并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评价。
《创造亚当》:画面表现的是上帝赋亚当以生命的情景,上帝伸出右手,即将与亚当的手指接触,以赋予他生命。画中的亚当表现出画家对于人的健美、力量和智慧的赞美以及对人的觉醒的渴望……
《神奈川冲浪图》造型简练,线条流畅,色彩鲜丽明快,表现出神奈川的海上船工与惊涛骇浪英勇搏斗的场面。呼啸的巨浪与远处安详的富士山,一动一静,形成鲜明的对比,更显得场面壮观……
《蒙特芳丹的回忆》意境清幽,生意盎然,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表现出画家对大自然的切身感受,是画家终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心灵写照……
……
【说明:网络这一庞大的信息源较好的满足了欣赏教学的需要,图片信息量大避免了以往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给什么,学生赏什么的状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有自主性,较好的保持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学生已具备的网络知识在美术课上也得到了实践。】
第四板块:德育渗透。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师)我们刚才欣赏的一幅幅精美作品都是艺术家们对生命,对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理解,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看待生命,看待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交融的?
(生1):生命是珍贵的……
(生2):我们要懂得珍惜生命……
(生3):自然界中的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说明:人类创作的艺术作品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人的经验、思想和感情,在学生对作品的深层含义挖掘的同时,对“艺术——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交融”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当学生的情感得以触动之后,教师趁机引导学生去感悟生命的价值,在美的情绪中情感得以升华。】
第五板块:课的拓展——“把我的情感体验表现出来”。
(师):请同学也来尝试着描绘出自己对“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交融”的感悟。
【说明:学生通过绘画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感悟,体验绘画创作的过程,重温已掌握的绘画方法,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七、课后反思:
1、记得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是人们忘记了所有的学校灌输的知识之后,仍能留存的东西。本课的赏析重点在于教会学生审美的方法,而不是知道某画作的评析结论。在让学生集中分析一两幅作品,学会赏析方法后,放时间给学生自己去与艺术作品“对话”,与艺术家“对话”,通过较独立的亲身体验,逐渐熟悉、掌握欣赏的方法。
2、网络的使用方便了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也遇到了一定的问题:一是,有个别同学上网操作不熟练,影响了学习进度,需要教师及时发现,并帮助其利用好这个学习工具;二是,网络随时都会有可能出现一些小小的意外(网络不畅通),这会给45分钟的教学带来不小的麻烦,所以教师需要准备一个内容充足的,可以共享的“图文信息文件夹”,以备不时之需。
6.自然生命 篇六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诗写的是小草,为什么会有人写这微不足道的草呢?仅仅是点缀吗?
在小的时候学这首诗时,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不就是草嘛,遍地嗾使,有什么好写的。经常在草地上嬉戏,和小伙伴们玩耍。硬生生地踩在草上丝毫不知它们也会痛,和人一样有情绪。
长大之后再学这首诗,明白了草,它也有生命,它也有呼吸,也和小孩一样,从校开始,慢慢长大,直到长大之后可以任风摇摆,无忧无虑。看着风里的小草,像是在高呼,我长大了,我终于长大了。
曾经学过(石缝间的生命)这篇文章,真的很奇妙。在一个全是石头的压上既然长出了一棵松柏,附近没有水等资源,只有空气,只有空气,这棵松柏毅力超强出了我的想象,超出了大家的想象,从一个隙缝里钻出来。小小的,随时都可能被雨淹死,被风卷走,被电劈倒,随时都可能面临死亡。而它,却奇迹般得活了下来,而且长得如此壮大,雄伟。
不仅只有我们人才有生命,大自然中的任何东西都有生命,不超越国界,你们说是吗?只是他们没有我们人那么完善。举了小草这个例子,是要告诉我们,小草都能在野火中生长,烧完了这边,还有另一边,草是无边无际的,即使阵的烧完了,它们还会来年坚持不懈地生长出来。我们为什么不能像小草一样坚持不懈呢?为什么不能像松柏一样在遇到困难时坚强的地活下去,为何?同样是大自然中的一份子,差别就这么大呢?
没错,这就是生命,这就是自然。
一切万物皆有生命,际遇不同,价值不同。这就是自然。
当我们都忽略了那些鲜活平凡的生命的时候,法尔文——这个人为伟大杰出的代表,却耗尽了其一生的光阴,为这众多平凡的自然界子民——昆虫谱写了一部精彩的生命的乐章。
这就可以说明大自然生命的伟大啊!!
10计算机
7.自然与生命 篇七
一、采用多媒体教学, 进行生命教育
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通过对生物知识的讲解, 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精彩。由于, 传统教学手段单一, 教学形式陈旧, 教师无法充分展示出所授内容, 导致大部分学生对生物课兴趣索然。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突破了传统教学的限制, 丰富了教学手段, 通过声、光、电等表现形式, 直观地将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获得大量的可视信息, 对所授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 激发起对知识的求知欲。
比如, 在上《人类面临的问题之一:健康问题》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将涉及到人类健康知识的视频展示给学生看。又比如, 《受精-孕育新的生命》这一课, 教师可以通过科教短片教育学生。通过视频可以向学生展示人类受精的过程, 揭示生命的独一无二, 来之多么的不易。再通过母亲分娩的痛苦, 让学生懂得父母的艰辛。由此可见, 多媒体技术在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的同时, 还可以在具体的教学中, 很好地将所授内容传递给学生, 并且教师可以渗透生命教育, 从而让学生懂得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道理。
二、用课外阅读资料, 进行生命教育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要利用好文本教材, 更要用好课外阅读资料。虽然, 高中生物教材中有着大量与生命有关的内容, 但是课外阅读资料的运用, 可以极大方便教师进行生命教育, 让学生懂得生命的可贵。
比如, 在上《有性生殖》这一课时, 学生在掌握了动植物的有性生殖的相关知识之后, 教师可以通过课外补充资料介绍克隆技术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 使学生了解应用克隆技术在医学、生物科学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引导学生正面看待克隆技术, 端正生命观。又比如, 在教学《人类面临的问题之一:生物多样性丧失》这一课时,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结合目前社会上的热点话题, 比如:退耕还林、填海造田等事情, 科学地组织学生探讨这些问题, 深入地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作用, 帮助学生理解各种生命形态的价值。以《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这一课为例, 教师给每一位学生发一份推算生男女的清宫表, 让学生根据材料说明试着推算男女。教师通过这种方式, 利用课外阅读资料, 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引导学生了解性别决定的原因, 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拘泥于教材, 要利用课外阅读材料,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伟大与奇妙, 激发对生命的敬意。
三、利用特殊的日子, 进行生命教育
一成不变地教学形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疲倦感。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新、求变, 不时地制造一些“小惊喜”“小意外”, 让学生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生命教学也是一样, 如果能结合一些特殊的日子, 比如, 世界无烟日、世界环境日、国际禁毒日以及世界艾滋病日等, 进行专题授课, 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以世界艾滋病日为例, 教师可以借助这个契机, 进行《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这一课的讲解, 通过详细的知识讲解, 让学生明白免疫系统对人类的重要性, 进而要珍惜健康, 爱护生命。又比如, 世界环境日, 可以结合《生物科学与社会:科学合理地保护动物》这课, 宣传人与动物和平相处, 让学生尊重每一个生命。因此,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 高中生物教师要另辟蹊径, 利用一些特殊的日子, 进行生命教育, 可以更好地唤醒学生对生命的意识, 体验到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四、利用体验式教学, 进行生命教育
生命诚可贵。只有人身临危境, 真正体会到生命脆弱的时候, 才懂得生命的珍贵。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高中生物教师要善于利用体验式教学, 创设体验式情景, 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比如, 《遗传和染色体》这一章中的染色体变异及其应用的知识, 通过看视频了解遗传病, 感受遗传病患者的心情, 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关爱生命, 爱惜自己健康的生命。也可以进行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比如, 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孤儿院等社会机构去参观访问,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生命的意义, 从而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 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因此,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 利用体验式教学, 引导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同时, 渗透生命情感教育, 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 懂得生命的价值。
8.自然生命有权,社会生命有值 篇八
摘要:唯物主义者的可贵,当在承认现实,进而承认人是这现实的物质元素。先生八十年前为生命写下的文字,表达他对生命的悲悯和礼敬,这情怀超越时空,成为生命历史的依托。此文从先生的两“记念”(《記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等文(以高中语文教材所录鲁迅作品为主)浅析其生命关怀。
关键词:自然生命 社会生命 生命礼敬
高中语文教科书收录鲁迅作品达25篇(组)之多,倘用一个主题归纳它们,愚意“生命关怀”四字堪当。而这生命,先生又分出自然生命与社会生命两级,前者体现生物的物质属性,后则生物的社会价值;启悟战士以斗争的智略,呼唤生命长存为社会的进化作更持久的奉献,并享受进化的福祉。
一、对自然生命的肯定与礼敬。
1. “人是生物,生命便是第一义……”(鲁迅《译了〈工人绥惠略夫〉之后》)
充分肯定人的生物性这一本源特征,生命才有了存在的依据和权利。臆想人超离生物,就会导致人的本质无着。将人神化就是将人虚幻化,这固然回避了承认人趋利避害、爱生恶死的根本欲求,显得堂皇,但逃避了真实人性的客观面对。其实人就是生物,“单照常识判断,便知道既是生物,第一要紧的自然是生命。因为生物之所以为生物,全在有这生命,否则失去了生物的意义”(鲁迅《我们现怎样做父亲》)。
2.自然生命之美
《记念刘和珍君》中“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和“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这些青春的生命彰显着良善与义勇;《为了忘却的记念》中“面貌很端正,颜色是黑黑的”白莽,有着“台州式的硬气……而且颇有点迂”的柔石和“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的冯铿女士……都显示了生命的奋进与执着。这些鲜活的生命是朴实的自然物,本应万分珍爱,尽享生存之欢欣,即便不能开出绚丽的花,也能尽其天年,展现独有的自然之美。然而,这些青春的生命却如流星永逝,放弃自然生命的权利,而试图升华出社会生命的价值,让先生“沉痛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为了忘却的记念》),只能去“深味这非人间浓黑的悲凉”,向逝者奉献“悲哀与尊敬”(《记念刘和珍君》)。
二、社会生命的价值
1.人的社会生命
人作为生物之一类,所以有别于其它生物,成为独特至上的类别,是因他有社会生命。人由自然生命到社会生命的提升,是生命形态的升华,是生命的群体职责和社会功能的角色体现。
人的社会生命需要人去担当时代使命,承受时势艰危,宏扬时代真理,推动时代进步。需要人有道义心、真理情和使命感。古有“舍生取义”之说,就是宣扬为了道义,人应舍弃自然生命的存在权利,而去实现社会生命的奉献价值。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人的社会生命被看得很重。历史长河里,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宁折不弯,铁肩担道的光辉范例不胜枚举。鲁迅先生当然充分认识到人的社会生命的价值,虽然他一再提醒不要轻易捐弃自然生命,但他对志士的精神和勇气是肯定的,这体现了他对社会生命的认同。
2.社会生命奉献的价值
人由自然生命升华为社会生命,就意味着他要为群体奉献,有时就难免牺牲,也就会具有一定的意义,带来一定的影响。人牺牲的用意,也就在于希望这个影响是巨大的,能促使社会改善一大步,前进一大步。希望通过自身的毁灭来换取众生的兴盛。有了这种信念,去舍身赴义,他就成了战士。鲁迅先生认为,战士的行为未必尽善尽美,但他们仍值得称颂。他说:“的确的,谁也没有发见过苍蝇们的缺点和创伤。然而,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去罢,苍蝇们!虽然生着翅子,还能营营,总不会超过战士的。你们这些虫豸们!”(《战士和苍蝇》)这里看到先生对下劣者的鄙夷和对战士的肯定。
三、鲁迅生命观的人性辉光
1.人性的生死观
先生的著作里,“生命”“性命”“生存”“苟活”“生活”“死”“牺牲”“自杀”“屠杀”“虐杀”“诱杀”“暗杀”“枪杀”“死刑”等等词语极多,由此可见他所处的现实人生的惨淡,也看出他对生命的关注、崇敬和悲悯,让人敬服他作为一个孤独斗士的良知。他是生命的卫士,自觉竭力为生命维权,特别是为处于社会底层的受奴役的生命维权。他关注生和死的生命状态,所以他的生命观也可称是他的生死观。而“鲁迅先生的生死观是人性的生死观。他对‘生死’的议论,无不为奴隶着想,为奴隶争取人权,争取生存、温饱和发展的自由。”(王得后《鲁迅与孔子》,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1月)是的,深挚的人性关怀就是鲁迅生命观的特质,是先生珍重自然生命与崇敬社会生命相统一的生命意识,在那血雨腥风的时代,表现了难能可贵的生命礼敬。
2.生命的本质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人性地看待生命,才能认识生命的内涵,生命作为生物的存在方式,其自然属性是第一位的,是社会属性的基础。因而人首先得保有和善待自然生命,才能去谋求社会生命的价值。先生说:“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忽然想到(六)》)其中“生存”“温饱”是基础,次才是发展,前者体现自然生命的需求,后者体现社会生命的价值。它们都是先生主张极力维护的,任何有悖生命存在和发展的敌手都要痛击。这样的意思先生多次谈到,如《北京通信》:“但倘若一定要问我青年应当向怎样的目标,那么,我只可以说出我为别人设计的话,就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有敢来阻碍这三事者,无论是谁,我们都反抗他,扑灭他!”只有这样,把人的自然生命放在首位来珍视,才能将敬重生命落到实处,由此可见先生的求实与深刻。
9.时间――生命――自然 篇九
平凡步入了辉煌,辉煌又进入了落幕,如礼花绽放,是那刹那间的繁华,又不同于礼花;生命,短暂却富有光辉。贝多芬生命远去了,但他琴键间奏响的锵铿之音永远回响;屈原含泪而逝了,但他心底里不变的忧国情怀永在人间;曹雪芹凄苦而终了,但他笔墨间创造的爱恨交织却在流芳百世……拥有生命,就当无悔,它让失败者奋起,让伤心者重振,让前进者自信,让生活成为战斗,有生命,有斗争,因而也有了崇高。 感谢自然,因为自然是生命之本。 自然,也许因为人生命的强大而肆意征服着它,但生命本就由自然而来,你不得不反省、再生,回归于自然,去悟出真谛,始终明白着自然的.不可战胜!或是清泉激石,激起你心中的明澈;或是森木作响,响彻你灵魂的空间,式是激荡;或是训导。你将看到自然创造出的顽强坚毅的沙漠胡杨,锻炼出的火烧不尽的遍野小草;凝结出不畏严寒的深冬腊梅。自然属于你,是你的本来面目,遗憾的是你无法征服,常在恍惚的梦境才觉得拥有过。 时间――生命――自然,连起来,你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10.生命自然美作文 篇十
场边的那片法桐,被什么吹乱了头发,悄悄的站成一排,一片片凄凉的落叶撒在脚边,这些叶子啊,你们为何这样无精打采?
在那个早春的夜晚,你睁开惺忪眼睛,穿着鹅黄色的睡裙,用最纯洁的心看了这世界第一眼……往后的日子里,你拼命汲取母亲的营养,确立自己人生目标,立志要生得美丽,生得强壮。当蜜蜂忙碌在花丛,蝴蝶飞舞在空中时,你已经是母亲的骄傲,空气中,伸展你强壮的身躯,向世人展示你的美丽。
秋天很快的来了,你开始变得憔悴,绿油油的脸蛋变成惨淡的黄,坚强柔软的身体变得不堪一击。但你却不肯接受这样的现实,依然直挺在枝上,凭借自己最后一番力量,支撑着自己的身体和灵魂,像一支漂流在黄河大坝上的帆,左右慌乱摇摆着,为那一线不知来自何处的希望苦苦挣扎。昔日那样美丽的你,一定无法忍受这样的结局。
可是,自然的力量是无穷大的,这宇宙中的一片叶又怎能与其相抗衡?!一阵狂风过后,你终究还是要凋落了,你的心里存着一万个不甘愿,可这,又有什么用?!于是,在你明白了这一点之后,鼓足力量, 用尽全力, 眼含泪水,跳向空中,随风起舞,用最后一点力量,为自己一直追求美丽的一生跳了最后的一支舞!在空中滑出了一道温柔的曲线后,你离开了一生所依靠的母亲,落在冰冷的水洼中……你的生命就像一支优雅的华尔兹,你谦卑的一鞠躬,为这支舞蹈落下帷幕。
我捡起那片叶,在阳光下,你的样子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伤感。看得出来,你是笑着离开世界的,我奇怪你为什么去得这样坦然。不久之后,我在你那已经破碎不堪的身形中隐隐约约看到答案。
虽然你对生命的短暂充满遗憾,但在你进行这段生命时,却笑得比谁都灿烂,你没有理由不笑着离去,你明白,坦然的面对生死,才是宇宙中最勇敢的勇敢!
我,敬畏这片叶的美丽生命。
11.把生命还给自然 篇十一
于是爸爸便开车带我去城北山村村民家里找来了两只大蝎子。第二天,爸爸要给我炸蝎子吃,当打开装蝎子的塑料盒时,爸爸喊起来:“快来看啊!”
我跑过去看,只见两只蝎子都产下了小蝎子,米粒般大小的小蝎子密密地趴在蝎子妈妈的背上,蝎子妈妈则极力弯竖着尾部的毒针,护着背上的小蝎子。
“还炸了吃吗?”爸爸为难地问我。
“别炸了,还是养起来吧。”谁忍心把刚刚做了母亲的蝎子炸掉?
后来,我每天都去照看塑料盒里的大蝎子和小蝎子。担心蝎子口渴,我定时向塑料盒子里滴水;怕蝎子饿,我又去楼下的菜园里捉蜘蛛喂蝎子。我想,这些小蝎子有吃有喝,应该会“健康成长”,然而有一天我却发现有一只小蝎子死了。接着,又有些小蝎子相继死掉。
蝎子接二连三地死掉,使我的负罪感越来越强烈,我忽然发现这个小塑料盒并非蝎子的天堂,而是折磨它们的地狱。我向爸爸提议:“还是把这些蝎子放了吧。”爸爸应允了我的提议,我们挑了一个天气好的日子,把所有的蝎子都放归山林。
12.自然与生命 篇十二
一、维护伦理道德——超我控制的阶段
在南方大法官家时, 巴克过着悠闲安逸的日子, “它跳到游泳池里去游泳, 或是跟法官的儿子去打猎”, 它有“十足的王室气派”, “它在狗群中威严地行走……因为它是大王——是米勒法官领地上所有爬着走、匍匐着走、飞着走的生物的大王, 连人也在内”。“140磅的体重是得益于优裕的生活和普遍受尊敬的结果, 这使得它浑身上下漾溢着一种王者之气……它一直都过着一种心满意足的生活, 它自我感觉非常高傲。”这是巴克在南方大法官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 在它的道德观念里, 对主人信任和尽守职责, 带给它无限的满足和快乐。超我是人类心理的道德分支, 依据社会的标准来控制行为从而发挥其功能, 并好的行为给予奖赏, 也就是巴克所获得的“快乐与满足”。尽管本我——现在不太明显的狼性受到压制, 但它对于自己宠物的地位很满足并自得其乐, 在超我的精神状态下, 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尽管这种满足虽然是囿于巴克所生活的客观环境条件的, 可是在“超我”层面上仍然不会引起狼性“本我”的任何不满。
巴克的头脑中, 都是信任和安全, 没有任何的虚伪, 即使园丁最后出卖它的最后一刻, 它都没有一丝的怀疑, 都是顺从。“巴克一声不响庄严地接受了绳套, 这肯定是新鲜事, 不过它已经习惯于信任它认识的人, 相信它们比自己更有头脑”, 因为在它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上, 道德以及社会规范占主要的地位, 并认为生活是如此的“完美”。在超我状态的巴克完全是社会的成员, 遵从社会规范的约束与改造, 通过道德规范、社会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指导自我行为, 对任何事情和人都充满信任和感激, 限制本我, 以便达到理想自我的实现。
二、改变残酷现实——自我实施的阶段
在北极残酷的环境下, 雪橇的重负, 主人的鞭子, 加上四周野狗和狼群的敌视, 使巴克的世界里再也没有怜悯和仁慈。一方面, 巴克的原始生命意识和原始幻觉不断出现, 它凭借胆识与敏锐征服了北方荒野赢得了生存的权利;另一方面, 巴克又是一个被征服者, 不断在环境面前低头, 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这展现了自我更合乎现实, 更能分辨是非, 然而由于超我和本我的要求总是相互矛盾冲突并似乎常常互不相容, 自我、本我和超我开始了不断挣扎。
生存即是痛苦, 生存也是残酷。刚到北方的时候, 巴克一点也不被驯服直到被打的头破血流, 终于了解在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残酷现实中, 只有强者生存的定律, 没有公平道德法则, 这就是“棒子和牙齿法则”。“对拿着大棒的人它是没有成功的希望的……它介绍了最原始的统治的法律, 巴克是在生命的半途之中才认识到这一点的……当它面对这种景象不能退缩时, 它就要带着它所有潜伏着的被自然唤起的狡猾来对待它。”巴克为了填饱肚子, 学会了偷东西, 那些文明社会的道德即“超我”成分被它抛之脑后;朋友柯丽的死更让它明白, 生命中友好的付出可能招致伤害和仇恨。“在这冷酷无情的世界中, 付出友谊就等于付出生命, 要想生存只有向前、向前再向前, 绝没有后退的可能。所有的残酷都在唤醒它古老的野性, 所有的事实都在告诉它在这社会中只有征服者和被征服者。”自我承担着把外界传达给本我的任务, 遵循现实原则, 是现实化了的本能。巴克思想中的道德即超我不断与自我较量, 生存让它必须放弃道德, 现实原则占据着上风, 尽管这过程中巴克充满困惑与无奈。但这是生存的无奈, 也是自然的和社会的法则。超我把最严格的道德标准施加给受它支配的自我, 巴克的困惑与无奈实质是我们所具有的道德负罪感, 它是自我和超我紧张关系的体现。但是这正是自我敢于面对现实, 为了生存, 必须也必然要适应现实, 否则就要被现实抛弃。
巴克学会了在雪地睡觉, 撕咬和狼式快攻的战术, 学会了如何保护自己。解决温饱问题之后, 巴克发现在拉雪橇的狗群中, 崇高和美德即超我是没有市场的, 而争夺统治地位的战争却悄无声息地存在着。史皮茨曾稳坐拉雪橇狗群中的头把交椅, 常伺机欺负巴克。巴克开始没有能力更没有实力与之抗衡, 学会了韬光养晦, “巴克身上显现出了一种超群的原始兽的本色……它新生的狡猾使它泰然自若, 很有自制力。它忙于调节着自己, 安心地面对着新的生活。它不仅不选择战斗, 而是还尽量可能地去避免这些争斗……它不偏好于性急, 不过早地陷进麻烦之中去。在它和斯佩茨之间令人急迫的仇恨中, 它耐着性子, 回避着烦人的进攻欲望”。尽管巴克很想“狠狠的咬它”。但是不足条件的现实不能让自己这种欲望实现, 于是巴克等待时机。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以保证更高程度的确定性和更大的成功, 它能够把愿望从幻想中分离出来, 代表理性和机智, 能够忍受紧张和妥协, 并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显现处理复杂问题和事物的能力。这里巴克的“自我“表现为能够杀死史皮茨愿望从幻想中分离出来, 能够忍受紧张和妥协, 并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最后杀死史皮茨, 实现本我。这里巴克的“韬光养晦”策略遵循了“现实原则”, 不仅寻求到了“本我”冲动得以满足, 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 显示巴克自我处理复杂事情的能力。
三、回归本真自然——个性实现的阶段
巴克从南方到北方, 在磨砺中失落的本真生命得到复活, 原始本能潜力越发显现。“它一面漫游, 一面猎取自己的食物, 用的是似乎永远不会疲倦的轻松的大步慢跑”, 巴克在荒野中自由自在, 无拘无束……它的原始本能回归了, 它捕捉鲑鱼和野兔, 敢于和黑熊搏斗, 还杀死了一头大糜鹿。”巴克在森林奔跑表现的狂喜是一种本能的力量, 展现了生命美和野性美的完美境界巴克无数次在月辉下倾听那神秘的声音, 内心激动且精神亢奋, 如听不到它时便寂寞和惶恐。这是巴克本我原始欲望的自然表现, 寻求立即的完全的释放, 本能和野性让巴克无意识中体验着生命的快感。巴克经常做原始人的梦, “在一片白色中笼罩着可怕的平静……他还梦到过腿短短的, 臂长长的, 浑身长毛, 常在低矮的灌木中穿行的人。”那个原始人实际上就是巴克的原型即本我, 追求得个体的舒适, 生存及繁殖, 它是无意识的, 不被个体所觉察。应该说, 巴克的回归荒野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必然的发展。
但是由于恩人约翰·桑顿的存在, 巴克舍不得离开, 这不可避免地阻碍了巴克个性即本我进程的实现。巴克陷入了本我和自我的漩涡中, 闲暇之余, 它蹲在约翰·桑顿的火堆边旁时, “身后却映衬着各色的狗、半狼半狗和野狼的影子, 催促它、激励它, ……和它一道嗅风、一道聆听, 给它讲解森林中野兽发出的声音, 支配着它的情绪, 指引它的行动……这影子的是这样的不可抗拒, 使得人了和人类的要求一天天从它身上远去。”然而对桑顿的爱就会重新把它拉回火堆边。这里意识中的自我和本我争夺者巴克, 一方面狼生存所需的自由和生命力——本我呼唤着巴克, 另一方面对主人的爱又让巴克不能回归本真, 自我占据主要位置, 二者之间的对立与较量造成一种充满活力的紧张局势。然而桑顿的死使得巴克与人类最后一根纽带断了, 它再也没有怀念与依恋, 回到那超越时空的最原始的荒野, 终彻底摆脱文明世界。回归大自然是一种质的飞跃, 是一种生命重生且真正的归属。
巴克从狗到狼的个性化过程, 可以说是尊重了天性和本能, 更是本我的作用。野性的呼唤与其说来自大自然, 倒不如说来自内心深处的本我。当巴克最后的牵挂消失而转身走向荒野对月长嗥的时侯, 那是本我的呼唤。“它的狡猾是那种狼性的狡猾, 野性的狡猾……还加上它在最严酷的学校里获得的经验, 使它变成了一只漫游荒野的可怕的动物……它是一个杀戮者……靠着自己的气力和勇敢”, “可以看见布克在狼群前面奔驰着, 像巨人一样高人一头地跳跃着, 它的大喉咙高歌一曲, 唱着一支原始的年轻世界的歌曲, ”巴克已经完全野化了, 本我意志得到充分展现, 它和荒野上的兄弟们自由驰骋在森林中, 摆脱了文明的缠绕, 成了一位完美的荒野英雄, 本我个性化得到了实现。
总之, 文明社会衍生、积淀下许多美好的东西, 同时又隐藏了人的本真面貌, 不断桎梏、消解了人的最本质力量。随着人类进步, 社会逐渐进入制度化, 各种进程基本完善, 巴克展现的这种自由主义思潮, 只求本我实现, 有一定局限性, 但显示了人类永恒不变的追求——自由。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野性的力量即本我在支配着你, 而现实的生活让我们沉迷了许多, 迟钝了许多, 更慵懒了许多。面对不同的生活, 面对不同的现实, 人类是否应该倾听一下来自大自然的呼唤, 倾听一下自己内心深处原始汪洋大海的涛声, 心灵回归古朴纯真的自然生活, 这值得我们深思。
摘要:《野性的呼唤》讲述的是主角巴克 (狗) 从文明社会回归大自然的艰难历程。巴克实际上是人的隐喻, 狗群实际上是人类社会的缩影。巴克从维护伦理道德、改变残酷环境到最后的回归自然的过程, 展现了超我、自我和本我不断的挣扎, 最后在原始力量本我的引导下, 从有意识的超我和自我中解脱出来并达到个性化实现的过程。
关键词: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巴克
参考文献
[1]杰克·伦敦, 野性的呼唤[M].张勇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5
[2]陆杨.精神分析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
[3]胡芙蓉.论《野性的呼唤》的多重主题 (J) .文学研究, 2006.
【自然与生命】推荐阅读:
关于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心得11-07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倾听自然的声音第七课生命之间第1框神奇的生命世界教案人民版08-09
建筑与自然日本10-15
描写动物与自然作文09-28
自然拼读法规则与材料10-03
《敬畏自然》教学案例与评价06-28
与大自然的邂逅作文09-02
自然灾害的预防与自救09-19
人与大自然的和谐10-08
自然辩证法论文科学与宗教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