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第二次工业革命_教学设计_教案

2024-06-16

8.1第二次工业革命_教学设计_教案(通用10篇)

1.8.1第二次工业革命_教学设计_教案 篇一

《乡下人家》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与反思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

3、带领学生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4、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学习重、难点: 重点:随文章的叙事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难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景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从而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课前准备:

1、课件。

2、搜集有关农村生活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乡下人家》这篇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根据板书复习。对每个同学的发言给与肯定性评价)你有什么问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乡下人家》,来体会为什么作者说“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二、品读课文

学习课文第3—6自然段

(一)自主学习3—6自然段

我们也在对比、想象中领略到了瓜、藤、鲜花和嫩笋的独特、迷人之处,那么其他的风景怎么样呢?作者又是怎么把它们写得独特、迷人的呢?我们继续来欣赏!打开课文,同学们读一读3到6自然段,你觉得那一个风景最能让你感到独特和迷人的?找出来,好好地读一读。和刚才一样,画出描写风景独特、迷人的句子。还是把感受简单地写旁边。

(生自主学习)

(二)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大部分同学都用行动来告诉我他们已经好了,那谁来交流你的学习收获呢?

2、看看,她从这些句子当中读到了,乡下人家他们养的鸡很自由。那么我们该怎么来读好它们?同学们,你们来试一试,怎么把它们读好。(指名生读)

3、一位慈爱的妈妈带着小鸡们在觅食,多幸福哪!还有谁想来读?(男女生读)

4、同样是写鸡,在不同的作家笔下,用不同的方法写,他们的效果怎么样呀?(不一样)老舍先生写母鸡,是抓住了这些进行了细节。那我们再来读读课文中的句子。乡下人家的这些鸡为什么能这么自由自在呢?

5、难怪呀这个自然段开头就强调了,读——生齐读:鸡,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

6、仿写句子:仿照课文中的开头用几句话来写它,也可以自个儿写一个开头,写一段话。想想乡下人家还会养什么,它们在这儿又是怎么生活的?

7、生练写

8、讨论:怎么样改可以把它变得更生动更有趣。

(三)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1、作者是怎么写鸭的自由自在?哪句话,找出来。

2、指名齐读这句话。

师小结:这真是一派和谐的景象呀!难怪作者会发出这样的赞叹——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四)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

1、文中还有哪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也吸引了你?学生自由讨论。

2、课文中有一个词特别形象地表达了这个意思?

3、那除了享受吃饭,他们还天高地阔地享受什么呢?大家再读读这些文字,看看,还想说什么呢?说话训练。学生畅所欲言

4、这个自然段读一读。

(五)学习课文第6自然段

1、教师播放纺织娘的叫声。

2、教师配乐朗诵课文第6自然段。同学们,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指名读这一自然段。

4、同学们,今天我们在乡下人家走了一个来回。欣赏了作家笔下的乡下人家的美景,让我们由衷地感受到了——(“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三、拓展延伸

1、同学们,请你快速地浏览课文,作者究竟写了哪些时候什么季节的风景?哪些时候哪几个季节的风景?找一找

2、除了这三个季节,还写到了哪些时候?你说——

3、开展一次“走进田园”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我们到乡村去走走,去感受乡村的风景,感受乡村的生活,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美,用我们的笔来记录美,还可以用我们的心灵好好地去感受。

四、作业

1、继续走进乡村,了解不同季节庄稼、瓜果、蔬菜的生长情况,调查当地人生活的变化,并搜集相关资料,为交流展示做准备。

2、把文中喜欢的部分背下来,也可以抄下来。

3、读读诗歌《在天晴了的时候》

教学反思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堂要有明确的目标,阅读教学课堂结构完整。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前要先吃透教材,很作者对话,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中,我紧扣本文的中心句:“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这一条主线来进行教学。(开课让学生找出中心句——围绕“独特、迷人”展开学习——回归整体,再读中心句)再让学生多读课文,抓住能体现乡下人家独特、迷人风景的句子仔细品悟,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体会、感悟。对文章的重点段落反复阅读,跟随作者文字的描述在头脑中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使学生很快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交流品味。这样就使整个课堂教学结构清晰、合理,教学过程流畅,学生学习起来兴趣浓厚。

因为课文的每一个段落都很美,但是不可能处处详讲。教学时重点指导学生学习了第一自然段,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勾画语句,体会特点,发挥想象,品读感悟,掌握学习方法。再让学生自主学习3、4、5、6自然段,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风景好好品读。感悟好后在全班交流,老师适时点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章显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个性。

本文的教学目标有“通过自主阅读、主动探究。大胆交流、想象画面、感受美好、积累语言” 等要求。所以我引导学生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同时进行朗读的训练,写法的引导,使人文性与工具性融为一体。

总之,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在整节课中能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意对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努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让语文课堂体现出了浓厚的语文味,在朴实、扎实、真实的语文课堂中训练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其次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感受到在教学中,学生课堂表现不够积极,没让更多的孩子说出他们心中的感悟。

2.第二节 农业_教学设计_教案 篇二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2.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过程与方法: 1.利用资料并联系实际,分析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2.通过事例分析初步了解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3.通过了解事例知道我国走科技兴农之路的重要性。根据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我国农业与发达国家农业间的差别,并了解我国走科技兴农之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和科技兴农的思想,并为农业发展好好学习,献计献策。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学难点 分析我国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而导致的农业差异;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部门。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我国农业是怎么分布的? 板书一: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读图分析)让学生读P93图4.10,了解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提问:(读图分析)让学生读P93图4.10,了解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我国农业差异最明显的地区是哪两部分?它们的界线在哪里?(400毫米的年降水量线)这条线大致把我国农业区分成东西两部分,我国农业分布东西差异明显。(板书)1.a.东西差异——界线:400毫米年降水量线

2.图中绿色部分地区主要农业活动是什么?(放牧)这里以畜牧业为主,有我国四大牧区。这四大牧区分别是?(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在降水稀少的西部地区,种植业分布在哪些地区?(种植业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

3.黄色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部门有哪些?(种植业、林业、渔业)

二、根据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想一想: 1.种植业一般分布在什么样地形上?(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等是我国主要种植业分布区。

2.林业一般在什么地形上?(山地或丘陵地形)我国的林区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东北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西南横断山区、东南丘陵林区)哪些地方为天然林?(东北、西南林区)哪些地方为人工林?(东南林区)3.渔业一般分布在什么条件的地方?(靠海或靠河等水多的地方)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

(承转)造成东西部农业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根据收集的气候、地形、水分、土壤等情况进行讨论)(板书)b.原因分析

(归纳总结)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特别是种植业,一方面要求有适宜耕作的土地,另一方面要有农作物生长需要的光照、热量、水分等条件。西部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地势高峻,以高原、山地为主;水、热、土配合较差,且人口稀少,农业发展历史较晚,农区小而分散,以畜牧业为主。东部是湿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平原大部分分布在东部,水、热、土配合良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人口稠密,农业类型多样。

(承转过渡)我国农业不仅存在东西部的差异,南北方也有不同。提问:划分南北方的界线在哪儿?(秦岭—淮河)现在我们就来看一下东部地区南北方种植业的差别。学生根据课本94页“我国东部农作物分布示意图”分组讨论。老师总结。

板书

三、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提问引导)中国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主”,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粮食需求量大,如何解决粮食与人口之间的矛盾呢?(学生回答:提高粮食收入,控制人口数量)我们现在一般家庭的饮食结构如何呢?(粮、肉、蛋、奶、菜等)一些地方为增加粮食收入,“一刀切”全用来发展农业(耕作业),能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呢?(不能)那么应该怎样发展农业生产呢?(学生答: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生产)展示课本97页活动题,学生分组讨论,师生一起总结展示。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发展农业要充分利用各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我们还要知道,发展农业生产还要受当地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这也是遵循“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表现。

出示事例,上学生说出主要收那些社会因素的影响。教师总结归纳。

(承转)要提高粮食的产量,除了要充分发挥当地的优势条件外,还可以怎么做?出示科技兴农的图片。得出结论:科技兴农。

板书

四、走科技强农之路

走科技兴农之路,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加快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步伐。

课堂小结

在地理课上,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教师应重视利用地理图像。通过阅读、使用地理图像,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在学习《农业的地区分布》这一标题时,我让学生观察地图,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农业分布的地区差异,讨论影响农业差异的影响因素。本节课的教学也存在不足之处: 我虽然利用地图把知识明确展示了,但学生很多知识理解不到位。

3.8.1第二次工业革命_教学设计_教案 篇三

幸运的我,能成为这期国培计划的学员,在这一期的学习过程中,都是以鲜活的实例、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提高的平台,使我的思想重新焕发了激情,燃起了斗志。通过本次远程教育培训,收获很多,受益匪浅,使我真正体会到讲课是一种艺术,总感到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觉得我要学习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不过我有信心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学习,尽快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下面就本次参加国培计划培训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和收获。

一、教育观念与教育形式发生转变

在学科课程专家和指导教师引领下,积极开展学科教学案例分析和问题研讨,实现了教师与课程专家的面对面交流,既有利于课程专家的专业引领,更利于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其培训主体的作用,将理论指导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通过专家与教师的互动交流,解决了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培训过程中,讲座、课例、网络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新颖、丰富的形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学科理念、理论、实践活动的窗口,增强了培训的实效性。课程内容实在,培训档次高,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培训内容对我们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特别有针对性,各位专家的讲解使我对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又有了新的感悟和提高,感觉这次培训比以往的培训都好,使我们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也使我们的教学改革尝试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同时确立新的教育观念,假如我们的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转变,许多困难迎刃而解。新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求我们,首先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诸如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师生的交往互动,重视课堂的开放形式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学习使我们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这次学习活动,我们了解到:(1要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并把这种激情转化为自觉学习的动力;(2要教给学习方法,使之逐步具备自学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掌握知识。远程教育培训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改革的一个新举措,不同于以往我们所接受 的传统的教育培训,它是应用网络平台,搭建了一个虚拟的教育空间,在这个崭新的学习环境中,参加培训的学员不需要统一的时间和地点,可以根据自己的计划随时进行学习。这种全新的教育培训方式给我们充分自由的同时,也需要我们充分了解自己所处的学习环境,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掌握学习技巧、策略,最终学会学习。

三、加强科学文化学习,做一专多能的教师。

为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活动,我们教师应自觉成为教学的研究者、终生的学习者、教学实践的反思者。通过学习,让我茅塞顿开,我深深感觉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与时代同行。我们的课堂变革与学校变革,都与社会变革血脉相连。通过学习,我的思维方法与思想方法都得到了转换。希望今后的我能够立足课堂,跨越时空,让我的课堂更能体现时代性和社会性,同时,假如我们要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必须具备一桶水。通过几位教师讲的课就充分印证了这句话。他们用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旁征博引给我们讲述深奥的理论知识,讲得通俗易懂,让我们深受启发。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对知识充满渴求的孩子,将他们教育好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这就要求我们加强“教育艺术”的学习,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只有不断的加强学习,不断加强修养才能胜任教育这项工作。

四、做课程改革的实践者,积极推动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现在虽然还处于探索阶段,许多未知的领域需广大教师去进行认真摸索和总结。经过这一次的培训,认识到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去,不做旁观者,而应去推动它朝正确方向发展,做一个课改的积极实施者。我想只有经过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新课程改革就会遍地生根、遍地开花结果。这样中华民

族将会是一个富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并会永葆青春、永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总之,这次培训对提高教师素质,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这次培训对于我将会有很大帮助,特别是在开展教学工作中的影响,也使我获益良多。

我认为,要真正地全面贯彻国培计划的精神,同时也为大面积提高历史教育教学质量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捷径!作为老师,我们应该从下几点去努力:

一、历史教师应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与合作者 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教师是历史知识的拥有者和主宰者,教师 的讲授几乎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唯一渠道,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因此,这样一来,学生就不会运用自己的判断能力,而总是依靠教师的意见解决问题。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倡导师生合作学习,建立民主的、平等的“学习共同体”,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由过去教学中的主角转变为与学生一

起学习的伙伴。既是学生学习的导师,也是学生学习的朋友。所以, 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历史教师应该以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合作者的身份,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历史多元化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要求,分享学生的快乐,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师生一道寻找真理。教师要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接受学生的“教育”,在师生互教互学中加快自己知识结构的更新,不断拓宽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丰富专业知识,使自身各方素质得到提高。

(l日本学习西欧进行的明治维新,使日本强大起来,又联系大化改新,日本学习我国隋唐制度进行的改革,说明其相似的地方,知道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国家,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2除教材提供的内容外,再把中国的隋唐制度与大化改新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的先进制度对日本的影响,当时中国的强大;戊戌

变法与明治维新比较,分析其成败的原因,从而知道改革是历史发展

和进步的推动力;今天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这样注意到了古今中外历史知识的联系和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学会抽象、推理、猜想、创造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发现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发挥了历史的社会功能。

教师鼓励学生自己探究和提出问题,大胆创新,敢于提出自己的

看法和想法,学会反思,这不仅可以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当师生之间互相作用,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不断得到开发与提升,学生才能从历史课程中生发体验与感悟,找到学习历史的兴趣,思考、谈论、评判、创新历史,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学生的能力获得充分的发展,使历史教学焕发青春和活力。

二.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在新课程中,教师要有学生意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不能只考虑教师怎么做,还要考虑学生怎么学。要用体现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生活,回归学生丰富多彩的生

活世界,帮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考虑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知识已经积累了哪些经验,现实生活中的哪些经验可以作为对本次教学活动的铺垫。让学生从事哪些活动可以活化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等等。

以教定学,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新教学模式提倡,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在通过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对话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从而

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互影响,共同发展。教师让出课堂时间,让学生去表演。

在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是积极地看,认

真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应“营造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教学气氛”。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差异和选择。教师的职责在于帮助,要为学生的学习架桥、铺路,而不能背其渡河,更不能包办代替, 要帮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体验,去获得。

三、历史教师是学生三维目标的培育者

新模式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教学三维目标而加以重视。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因此,历史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历史知识,而且要确立以人

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习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有一种神奇而又伟大的力量,是除了母

爱之外,世界上又一伟大的爱。师爱可以引导学生产生巨大的内动力,去自觉地、主动地沿着老师指出的方向迈进。只有当教师给学生以真挚的爱,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学生才会对老师产生依恋仰慕的心理,才能向老师敞开内心世界,我们才能“对症下药”,收到应有的效果。我们教师要转变角色,对学生多些宽容,多些时间,多些空间,多些关爱。我想,我们的课堂上会出现笑声,会有掌声,会显现生机的。适时适当地激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教师应掌握

并应用好这个课堂杠杆,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个性、相互交流的合作学习氛围,一句真诚的表扬、一个赞许的目光……,都能使每个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

4.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 篇四

(成就篇,联系篇,启示篇,体验篇)

课时:第二课时

课型:拓展提升课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讲课的框题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说教材

第六单元的主题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与确立。两次工业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最为强劲有力的支持。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面貌发生巨大变化,这一切都是由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引起的,因此本课是学习资本主义经济史的关键内容。掌握好本节教材,对于学生整体把握19世纪末20世纪初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和根本动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习目标

1、方法与能力:①方法:通过自主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要点,构建知识框架体系,学会归纳整理,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的正确性;通过分析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等。

②能力:对历史材料进行阅读、观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用书面语言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运用逻辑方法对历史史实进行归纳、分析、判断并得出结论的能力;辨证思维能力;综合所学知识发现历史规律的能力等。

2、知识目标:通过电的利用,内燃机与汽车、飞机的诞生等史实,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和带来环境破坏等全球性的社会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历史的推动作用,逐步形成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意识;树立求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 注重环境的保护,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重点、难点:

重点:落实课标,培养能力; 难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能力培养。

三、教学过程:

导入:直接导入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成就篇

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止时间: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主要标志:___________前提:___________兴起原因:条件:资本、劳动力、市场、理论基础: ___________开始国家: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

1、新能源开发和利用:___________

2、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新:______________

3、新通讯手段的发明:________________

4、化学工业的建立:_________________时代特征:______________发明成果:动力能源:______________特点:科学与技术______结合,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不断加快影响:

1、生产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产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世界面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的:落实学生的基础,再次体会科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逐步形成尊重

科学、崇尚科学的意识。构建知识体系,学会归纳整理。

二、联系篇

看过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基础知识,积极何影响?它还带来了哪些不足,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联系篇”,一起来寻根究底。

1、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负面影响及认识?

知识延伸: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谈谈第二工业革命带来的问题及认识?

目的: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历史事件,认识“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环境的保护。

二、第二次工业对中国的影响,知识延伸:材料一:瓜分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逐步形成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意识材料

二、19世纪晚期起资本输出、掠夺性贸易、再加上海路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大发展,瓦解了中国的传统自然经济,从而把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轨道。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目的:培养学生客观分析历史事件,辨别和使用读图能力,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能力,语言陈述表达能力等。

三、启示篇

两次科技革命的启示:(科技、国家、科学家、青少年)

1、科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2、国家:要把科教兴国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视教育,培养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实行改革开放,引进先进科学技术,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努力改革科技教育体制,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3、科学家:求真、求实,不懈努力,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

4、青少年: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崇尚科学意识。

目的: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探究能力,以史为鉴,解决历史问题、现实问题,逐步形成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意识;树立求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 注重环境的保护,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体验篇

目的:根据新课标,河北省中考试题,能力提升试题,明确河北省中考试题导向,同时提高学生对历史材料进行阅读、观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用书面语言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运用逻辑方法对历史史实进行归纳、分析、判断并得出结论的能力;辨证思维能力;综合所学知识发现历史规律的能力等。

5.8.1第二次工业革命_教学设计_教案 篇五

“你们各顺着一行果树,从林子这头走到那头,每人摘一枚自己认为最大最好的果子。不许走回头路,不许做第二次选择。”苏格拉底吩咐说。

学生们出发了,他们都十分认真地做着选择。当他们到达果林的另一端时,老师已在那里等着他们了。

“你们是否都摘到自己满意的果子了?”苏格拉底问。

“老师,让我再选择一次吧。”一个学生请求说,“我走进果林就发现了一个很大很好的果子,但是我怕后边还有更大更好的,就没有摘。但是当我走到林子的尽头时,才发现第一次看见的那枚果子就是最大最好的。”

其他学生也纷纷请求再选择一次。

苏格拉底摇摇头:“孩子们,成功就是如此,没有第二次选择。”

6.8.1第二次工业革命_教学设计_教案 篇六

设计

课时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真阅读理解课文,适当想像,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

一、巩固引入

.听写易错的词语。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获得财富是很多人的梦想,也包括主人公彼得·弗雷特,那么他梦想成真了吗?让我们一起踏上彼得的追梦之路。

二、精讲精练

★学习任务一:

板块一:明确目标:学习第三至六自然段

板块二:自主学习

自由读4、5、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雨后,彼得发现了什么?(用“—”画出)

看到这情景他想到了什么?(用“~~~”画出)

2、把你找到的句子放开声音反复读几次

板块三:组内合作、把你画的句子读给组内小伙伴听,比比谁读的最有感觉

2、讨论:从这些句子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彼得?

交流:从_______(词或句),我们感受到彼得是个____的人。

板块三:展示反馈

.雨后,彼得看到了什么?哪个小组来汇报

学生以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

从“坑坑洼洼的地方已被大水冲刷平整,松软的土地上长出了一层绿茸茸的小草”,可以看出彼得是个善于观察的人(板书:善于观察)(出示屏幕:小草)

过渡:是啊!善于发现的眼睛不是人人都有的!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2.彼得又想到了什么呢?

生:从“但这土地很肥沃,我可以用来种花,人们一定会买些花来装扮自己的客厅,如果真是这样的话,用不了几年我就会成功的„„”可以看出他是个善于思考的人。(其他小组补充,出示屏幕:肥沃、种花、装扮、成功)

3.(看屏幕)师:这几个词就是他“悟”的过程,他是因为看到(小草),所以悟到这块土地很(肥沃),你能用“因为„„所以„„”放在其他词之间说一说吗?

学生交流

师:这就是悟的过程,这也让我们看到他不仅善于发现还善于(思考),这是一个人的品质,是获取成功必备的品质。

过渡:让我们再来品一品这段文字

4.出示第五段(前面添上“唉”)师生合作朗读

三、拓展延伸

.光靠悟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亲自培育(出示)

彼得会怎样用自己的全部精力来培育花苗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描述下列情境:

彼得留了下来,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

每当娇嫩的花苗上有虫子了,彼得„„

每当骄阳似火,花苗渴得无精打采,彼得„„

每当花苗正在成长,可眼看狂风暴雨就要袭来,彼得„„

每当野草和花争夺养分了,彼得„„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田地里长满了姹紫嫣红的鲜花,彼得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不无骄傲地对人说:“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

2.学生练笔,展示读文

四.总结

.你有发现彼得身上还具备哪些闪光的品质呢?(勤劳、吃苦耐劳)

2.就是这些品质使彼得走向了成功,可以这么说,谁拥有了这些品质,谁就拥有了财富,拥有了成功。这些品质如此的宝贵,甚至超过了金子的价值,是创造无限财富的——真金(齐读最后一段)

五、作业设计

.完成小练笔

2.完成语补

六、板书设计

22金子

财富

淘尽落空

培育花苗

7.8.1第二次工业革命_教学设计_教案 篇七

距离真正上课的时间还有五分钟,禹老师说:“我注意到了,你们刚才在议论那两朵新开的杏花。要不要利用这几分钟的时间,听我给你们背诵一段有关花的文字?”我们热烈鼓掌。禹老师便开始认真地背诵起来——用日语!他背得十分陶醉,我们听得十分入神。不懂日语的我们,实在猜不出那是一些怎样的文字,但是,我们分明又约略地猜出了那一定是一些美丽芬芳的文字,否则,朗诵它的人不可能那样眼睛发亮,幸福的表情仿佛置身天堂。

禹老师背诵完了,我们却傻呆呆地半晌回不过味儿来。终于有人小声发问了:“这是一段写什么花的文字?谁写的?”禹老师说:“这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描写海棠花的一篇文章,题目叫《花未眠》。”

记得当天晚上在微机教室里,许多同学都下载了翻译成中文的《花未眠》。川端康成说:“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我大吃一惊„„”老实说,我很为他的“大吃一惊”而大吃一惊。花嘛,本不可能像人一般昼醒夜睡,花入夜而不眠,是一件多么稀松平常的事啊,作者却何至于“大吃一惊”呢?

拿这个问题去请教禹老师,禹老师说:“川端康成说,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在那个给予他‘美的启迪’和‘美的开光’的凌晨四点以前,海棠花未眠这个事实曾被他粗心地忽略着。他或许以为海棠花和朝荣一样,会在黑夜里闭合了自己美丽的容颜;他或许原本就知道海棠花是不眠的,却没有像这个凌晨四点一样在凝视中突然读懂了她。所以他谆谆教导我们:美是邂逅所得,美是亲近所得。”

终于明白了,原来,那令我们“大吃一惊”的事物往往是先前被我们粗疏的心误读过的事物。很为川端康成拥有了那样一个重要的“凌晨四点”感到庆幸,他的“天目”被倏然点开,一下子看清了原先未曾看清的一切。

后来走过教室前的杏树,走过一切开花的植物,我都会很自然地想起川端康成的《花未眠》,想起禹老师忘情的背诵,想起那惹得人“大吃一惊”的所有“美的启迪”和“美的开光”。

8.8.1第二次工业革命_教学设计_教案 篇八

为此,要求各学校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致力于达到各个阶段的教育目标。同时,特别强调贯彻道德教育,充实基础学力及加强科学技术教育。尤其在高中阶段,要求根据学生的能力、素质、毕业后的出路等进行适当的教育。在普通课程中设置了可供各学校灵活掌握的基本课程,并设两类科目内容,供学生视需要和可能进行选修。

(一)1958年版学习指导要领下的外语教育 1958年10月1日公布的初中学习指导要领于1961年起全面实施,这是战后的第二次修订。修订的理由是:

1.包括教育在内,所有的体制必须重新自主地制定。

2.包括英语在内,初中教育要纳入正式轨道。

这次修订基于教育课程审议会咨询报告提出的改进的基本方针,规定了各学科的最低授课时数,明确了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力求使全国的初中确保统一的教学内容。

外语在初中作为选修学科,每年学105课时以上。第3学年在选择出路或特殊需要加深学习的情况下,可教学175课时以上。外语学科的内容由(1)语言材料,(2)题材,(3)学习活动3个项目构成。

这次修订的特色和教学指导上的注意事项有以下几点,以第二学年为例:

(l)阅读时往往需要用日语进行说明,但还是要尽最大努力让学生直接用英语会理解。(2)语法事项会逐渐增多,变得复杂。应在熟悉了一定程度用例的情况下归纳指导,使之有助于运用能力的发展。(3)这是一个在学习英语上越来越表现出个人差异的阶段,对落后的学生要加强教学内容中基本事项的指导,对学得快的学生要进一步使其能力得到发展。

从第3学年来看,有以下几点;

(1)这个阶段的学生往往忽视语音,要给他们朗读的机会,让他们用正确的语音语调讲英语。(2)时常归纳已学过的句型、词、词组、语法等,加强运用能力的基础培养。

(二)高中阶段外语为必修课,重机运用随着高中教育课程的修订,1955年12月5日,对《初、高中学习指导外语科英语篇》(1951年修订版)中的高中部分也进行了修订,于1956年起从第一学年开始逐年实施。这是第二次修订。

接着,1960年10月 is日公布了高中学习指导要领,于1963年的第一学年开始逐年实施。这第三次修订要求小学、初中和高中的课程保持一贯性,进一步贯彻前次,即1955年修订的宗旨--以适应社会发展为目标,根据学生的能力、素质、出路等进行适当的教育。纠正偏重文化学习的倾向,充实和强化道德教育,提高基础学力、充实科技教育。

外语作为必修科目,基于以下方针进行改进。

1.教学外语不仅要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还要加强听、说和写的指导,让学生具备基本的运用外语的能力。

2.根据学生的能力、素质、出路等教学外语,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1)外语开设英语A、英语B、德语、法语及其他语种。(2)上述外语科目,要求所有的一年级学生必须从中选修一个科目。(3)英语A教学英语的基础知识,包括面向初学者的内容。(4)英语B教学稍深一步的内容。(5)在一门外语之外增学第二外语时,要教学那门外语的最基本的知识。

如上所述,日本的外语教育第一次开设复数科目,并规定英语 A(9学分)、英语 B(15学分)、法语(15学分)及外语的其他科目。尤其是根据外语科设置的基本方针,要求所有的学生必须选修其中一个科目,达到9学分(特殊情况可减少至3学分),这是此次修订的特色。

另外,外语各科目的内容有:1.听、说,2.阅读,3.书写。各部分均由:

(1)语言材料和题材;(2)需熟练掌握的事项(言语事项);(3)学习活动这三项构成。

总之,1960年版学习指导要领要求:(1)教学重点放在培养运用外语的能力。(2)必须选修外语规定科目中的一个,并达到3学分以上。(3)为了适应学生的能力、素质、出路等,设英语A和英语B两个科目。

9.8.1第二次工业革命_教学设计_教案 篇九

2.常用螺纹紧固件的类型和标记示例

名称及视图规定标记示例名称及视图规定标记示例螺钉 GB67-85 M10x45螺柱 GB899 M12x50螺钉 GB70-85

M16x40-12.9螺母 GB6170-86 M16螺钉 GB819-85 M10x45螺母GB6178-86 M16

名称及视图规定标记示例名称及视图规定标记示例螺钉 GB71-85 M12x40

垫圈 GB97.1-85 16-140HV螺栓 GB5782-86 M12x50

垫圈 GB93-87 203.螺纹紧固件的装配画法

螺纹紧固件的基本连接形式有螺栓连接、双头螺柱连接和螺钉连接三种,它们的连接装配画法分别介绍如下:

(1)螺栓连接

螺栓连接中,应用最广的是六角头螺栓连接,它是用六角头螺栓、螺母和垫圈来紧固被连接零件的。垫圈的作用是防止拧紧螺母时损伤被连接零件的表面,并使螺母的压力均匀分布到零件表面上。被连接零件都加工出无螺纹的通孔,通孔直径稍大于螺纹直径,具体大小可查标准。画螺栓连接时先要计算螺栓的公称长度l。螺栓长度l≈k+m+g1 +g2+b1,计算出长度后查国家标准,根据螺栓长度系列取标准长度l。

下右图是螺栓连接的装配画法。螺栓连接件的尺寸规格可由国家标准查表获得。但在画螺纹紧固件时可用近似尺寸。其中: b1≈0.3d;m≈0.8d;k≈0.7d;e≈2d;d2≈2.2d;c≈0.15dx45;h≈0.15d;e≈2d

2.双头螺柱连接

双头螺柱连接是用双头螺柱、垫圈、螺母来紧固被连接零件的,如下图所示,双头螺柱连接用于被连接零件太厚或由于结构上的限制不宜用螺栓连接的场合。被连接零件中的一个加工出螺孔,其余零件都加工出通孔。本例中选用弹簧垫圈,它能起防松作用。

双头螺柱两端都有螺纹,一端必须全部旋入被连接零件的螺孔内,称为旋入端;另一端用以拧紧螺母,称为紧固端。画螺栓连接的装配图同样应先计算出双头螺柱的公称长度,并取标准值。下面举例说明。

其中: bm=d(一般钢件,GB897-88) bm=1.25d(一般铸件,GB898-88) bm=d(一般铸件,GB89988) bm=d(一般铝合金件,GB900-88) a=0.3d s=0.2d

例8-1] 用粗牙普通螺纹、公称直径d=10mm的双头螺柱连接两个零件。较厚的一个零件(机座)的材料是铸铁,选用bm=1.25d,另一个零件的厚度g=10mm,并按GB6170-86选用1型六角螺母和按GB93-87选用弹簧垫圈。试查阅国家标准,计算螺柱有效长度l和选定双头螺柱,写出螺母、垫圈的规定标记。

[解] 查阅国家标准,螺母和垫圈的规定标记是

螺母 GB6170-86 M10

垫圈 GB93-87 10

同时查出螺母的厚度m=8.4,垫圈厚度s=2.75,根据已知工件厚度g=10,可计算双头螺柱的有效长度:

l=g+s+m+a=24.15

再查阅国家标准,从螺柱长度系列中选定25。根据bm=1.25d,其国标代号为GB898-88。所以双头螺柱的规定标记是:

螺柱 GB898 AM10x25 下图右边是螺柱连接的常见错误画法,左边是正确画法。①钻孔锥角应为120°;②被连接的光孔直径应为1.1d;③内外螺纹的大小径应对齐,剖面符号应画到粗实线;④应有螺纹小径(细实线);⑤左、俯视图宽应相等;⑥应有交线(粗实线);⑦不同零件剖面符号应不同;⑧画3/4圈细实线;⑨应是直角相交。

为了作图方便,可以使用左图所示的简化画法。螺柱、螺母倒角可不画,钻孔深度可不画出,但 120°锥角应画在钻孔直径上。(3)螺钉连接

螺钉的种类很多,按其用途可分为连接螺钉和紧定螺钉两类。各种螺钉的形式、尺寸及其规定标记,可查阅国家标准。

a.连接螺钉。连接螺钉不用螺母,一般用于受力较小而又不需经常拆卸的场合,被连接零件中一个加工出通孔或盲孔,另一个加工出螺孔。下图b是连接螺钉的装配画法。

b.紧定螺钉。紧定螺钉用来固定两个零件的相对位置,下图d是紧定螺钉连接的装配画法。

10.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 篇十

(1)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这些工匠并不具备科学理论知识,因此,这一时期的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比如,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是个织工,水力纺纱机的发明者阿克莱特是个钟表匠。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并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使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科学和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2)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在英国的带动下,其他国家也开始了工业革命,但发展进程相对缓慢。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几乎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一时期,英国虽然仍有一些重要发明,但是,新的技术和发明已超出一国的范围,其中有不少出现于德国、美国,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从发生的国家数量而言)。

(3)第一次工业革命揭开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序幕,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将工业化推进到一个新阶段。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工业化的重点是发展轻工业,主要任务是在以纺织工业为代表的轻工业部门中,用机器代替手工生产,实现了手工工场制度向工厂制的过渡。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工业化已经发展到以重工业为重点的新阶段,其主要任务是改造、扩大和创新重工业的各个部门。(轻工业与重工业)

上一篇:幼儿园小班美术教案《小蜗牛》及教学反思下一篇:侧面描写老师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