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校本课程题目

2024-09-09

高中数学校本课程题目(通用9篇)

1.高中数学校本课程题目 篇一

口俞昕

(湖州市第二中学,浙江湖州313000)

南京大学哲学系郑毓信教授在《国际教育视角下的中国数学教育――关于中国数学教育的再认识》中提出把“人本主义”作为教育思想理念.以人为本既体现了人与人的世界的同一,又体现了人与人自身的同一.而坚持以人为本不仅是一种价值论主张,而且“指人们抱着以人为本的态度、方式、方法处理问题”,从郭思乐教授所著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要弘扬人的主体性,回复人的本位,保持人的尊严,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教会人学会做人.与此相适应,“以学生为本”也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生本教育的理念,可以通俗地讲“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生本教育”的做法,就是让制度和方法服从于学生的成长规律,尊重个性,关注人性,成为社会进步的原动力.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而言的,是我国三级课程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因地制宜、由内部人士共同参与编制的适合本校情况的课程,数学校本课程是校本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以数学学科为着眼点的校本课程.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就是要使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充分而自由地健康发展,从而使每一个人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但是通过教育发展健康的个性这一理想远未实现,我们的教育过多地强调统一性和共同要求,学生几乎没有自己的空间,从而也就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校本课程则强调差异,关注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在形式上看是“以校为本”,而隐藏其背后的真正的哲学理念是“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人的充分自由的健康发展为最高目标.下面就基于生本理念的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策略谈几点看法.

一、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探究

整个高中数学教材涉及的数学知识点和数学思想方法组成了数学结构系统的“两条线”,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具体的数学知识是数学的外显形式,易于发现,是一条“明线”,它是构成数学教材的“骨架”.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内在形式,是获取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的工具,是一条极具潜在价值的“暗线”,它是构成数学教材的“灵魂”.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素材之一就是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再开发、再创作,突显明线、挖掘暗线.

在校本课程《数学思想方法》中笔者曾经让学生探究过这样一个源于教材、看似简单的问题:关

探究一在椭圆方程中,变量的取值是受到限制的,这个限制条件可以通过方程中的“非负项”而

从以上的探究中,我们可以对它们的解法特征做出如下归纳:

观点1:通过“非负项”可以构建不等式进行解题(求变量的范围).

观点2:通过构造函数研究其性质,从而实现“等转化为不等”去解题.

观点3:通过“判别式”构建不等式解题.

上述将“不等式”问题转化为研究“等式”问题的转化意识,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数学思想,它可以通过以上三种基本途径去实现,同样,研究“等式”问题也可以转化为研究“不等式”的问题,由此发现“等”与“不等”是一对辩证关系,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就是哲学思想.

校本课程中的数学解题同时更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解题虽然离不开方法技巧,但单纯的方法技巧无论怎么娴熟,都无法把人带入解题这一创造的境地,在知识和解题之间隔着一层不薄不厚的“膜”,穿透它需要数学思想的锋芒.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广泛应用,丰富其联想的空间,懂得“来龙去脉”,使学生的思维更规范、更科学,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迁移、运用,比如下面探究四与探究五(解答略).

求出a2+b2的最小可能值,

二、提供多样选择空间,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校本课程是根据学生的需要而开发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的,数学校本课程应为学生提供选择和发展的空间,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对未来人生规划的思考.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选择,必要时还可以进行适当地转换、调整.学生个性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终极追求.

笔者在校本课程《体味“分形”的魅力》的教学中让学生选择其喜欢扮演的角色,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个性与兴趣组成若干小组,并推举一名组长,组长要对本组的成员进行分工.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经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研究,这样就为学生的数学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下面是各小组的研究方向,小组一:寻找分形;小组二:英国的海岸线有多长?小组三:法国数学家朱丽亚与芒德勃罗的工作;小组四:认识“分形”;小组五:分形几何与传统欧氏几何的区别;小组六:回味“分形美”;小组七:探究“分形”.每个小组使用自己的方式将研究成果进行汇报与展示,

而在校本课程《探秘红黄绿,交通你我他》中不同小组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与个性对以下问题分别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问题~:交通流量、密度、速度三者之间的函数关系(主要利用函数的知识);问题二:讨论红绿灯的信号管理问题(结合了物理学与数学的知识);问题三:黄灯的设置时间问题(结合了物理学与数学的知识);问题四:对湖州市城市交通情况的问卷调查(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问题五:对湖州市城市道路交通违章的数据调查分析(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

三、积极构建学科网络,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在数学校本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构建学科网络,注意数学应用意识的渗透,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观察生活,领悟生活中的数学因素,启发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某些规律,从而导人数学知识,这种方法可使学生在发现的喜悦中提高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或者课后利用网络、书刊等媒介收集有关资料、数据,并指导学生科学地处理资料与数据,通过合作来解决实际问题,

下面是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出发进行数学知识在地理中的应用案例开发研究.(1)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的应用.有关立体几何中的地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航空、航海中的航向和航程问题;飞机飞行的速度和安全问题;卫星发射和卫星电波覆盖地球表面积的`问题;空间的角和距离等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运用立体几何中的法则、公式直接解之;运用转化和化归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来解决.(2)高中数学函数的应用.借助各种数学图形,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来比较地理学科中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3)数学作图法的应用.运用数学作图法开展地理课外活动.(4)数学平面几何的运用.运用几何学原理,利用正午太阳光线推算某地纬度计算公式.(5)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运用数形结合,挖掘地理题中隐含的信息.(6)高中数学不等式的应用.巧用数学不等式解决地理难题.

四、搭建WebQuest教学平台,鼓励学生的数学合作精神

Web~est课程是1995年由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技术系伯尼・道格和汤姆・马奇创立,它是一种以探究为取向的学习活动,老师给学生设计一个特定的情境任务,然后教师利用网页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网络资源,要求学生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分析与综合得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WebQuest-般都由导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价和结论共6个模块组成.

在我省教研室编制的《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作业本(必修3)》中有这样一道应用问题:“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中个人所得税税率表(工资、薪金所得适用)如下:上表中“全月应纳税所得额”是从每月收入额中减去1600元后的余额,下面是某银行为计算纳税人(收入额0―6600元)当月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而编写的程序:

(1)阅读程序,将个人所得税税表填写完整;

(2)如果某人当月工资为3200元,那么此人应纳税多少元?

在此问题中融合了分段函数、算法等数学知识点,如果仅仅限于此问题的解决,就与让学生“大展拳脚”进行数学建模与探究的机会失之交臂.所以在解决此问题后,笔者以此作为素材,采用Webest开放式的校本课程教学与学习模式,进行校本课程《合理避税问题》的开发,给出探究问题:“陈先生全年总收入84000元,其中工资48000元(每月工资4000元),全年一次性奖金36000元,根据公司发放的月工资和全年一次性奖金,求陈先生该年总的个人所得税.另外,如何对个人所得税进行很好的纳税筹划,以便减轻个人的纳税负担.也就是说,如何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合理的避税,”学生积极性高涨,踊跃地查阅资料,虚心地请教有关的任课教师与专家.笔者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利用“头脑风暴”,集思广益,尽可能使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之中,这样的数学探究问题并没有设定标准答案,属于开放性数学问题的范畴,学生探究的结果是出乎笔者预料的,成果是丰硕的。

2.高中数学校本课程题目 篇二

关键词: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措施

一、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1.补充了国家教学课程

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的建设发展,是对国家教学课程的一种重要补充。当前数学校本课程相对来说有着一定的知识结构,而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用,将数学知识有效拓展,丰富了数学教学的主要形式,并保证了数学知识教学的全面发展。

2.保证了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

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的建设发展,保证了学生最大限度的全面发展。这种拓展类校本课程的建设,主要是对学生的发展给予极大的关注,将学校办学的特色全面体现,进而对社会发展的教育需求加以满足,保证学生的个性化全面发展,并将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不同层次水平以及需求加以满足,保证学生最大限度的全面发展。

3.提高了数学教师的教学质量

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的建设,使数学教师的教学质量显著提升。这种校本课程,加深了教师对社会资源、学校资源以及家庭资源的深入了解,并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也保证了教师专业技能的全面发展,数学教师的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总而言之,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不仅保证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保证了学校和教师的综合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现状

1.教师课程观念较为传统

目前,教师课程观念相对比较传统,由于受到应试教育较深的影响,学校和教师的基本课程观念难以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学校教师和学生对于传统的教科书有着极大的依赖,其课程计划也有着一定的指令性,其思维处于一种相对陈旧的课程习惯性思维中,缺乏对数学新知识和创新知识的研究,进而不利于当前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的建设发展。

2.教师知识技能准备不足

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的建设发展,往往需要教师有着相对丰富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课程问题意识,在课程实际的改革发展中,更要做好课程建设的实践性训练。而教师缺乏课程理论以及相关实践经验,在对校本课程进行全面开发的过程中,其相关的评价体系始终处于一种探索的阶段,缺乏相对成熟的可借鉴经验和基础模式。

3.缺乏针对性引导

由于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是一种全新的课程体系建构,现阶段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往往有着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对于如何做好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的规范化、完善性、发展性以及科学性的建设始终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4.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

将学生的实际需求忽略,是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遇到的主要问题。由于任何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的开发,最主要的目标是实现学生的综合性全面发展,而当前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在实际的建设发展中,难以从根本上对不同学生个体进行充分的了解,对于个体的实际需求缺乏针对性的调查研究,进而使得教材在实际的编写过程中,难以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相吻合,因此失去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的意义,并影响课程的质量。

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包括,在实际的建设发展中,学校的重视度不够以及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难以保证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的全面健康发展。

三、关于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的思考

1.培养教师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的相关意识

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发展的过程中,要培养教师的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意识。首先,加快选修课课程建设,将更多的课程建设时间留给教师,保证教师对于开发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有着充分的认识。其次,逐渐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不断创新教育理念,构建富有时代精神以及多层次和可选择的数学知识课程体系,并转变育人模式,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最后,要帮助学生逐渐养成学生反思和研究问题的习惯,做好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反思,并对教师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进行培养。

2.培养教师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的相关能力

在实际的拓展性校本课程建设中,要保证教师有着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能力。首先,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全面提升自身的素养,并定期参加各类课程改革的培训,领会课改方案的基本要领,并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际情况,及时关注现代化数学知识的发展趋势,从更高的角度对高中数学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其次,要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对新的课程内容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完善课程内容,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最后,要保证教师顺应当前时代发展的基本要求,了解现代化教育的实际发展需求,全面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教育方法,积极推进教科研活动,全面提高自己的教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并结合学生的长远规划和实际需求,建设好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

3.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推进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

经济的飞速发展,也推动了现代化教育改革的全面建设,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发展中,更要顺应当前时代发展的潮流,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和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充分融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拓展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知识,并使用互联网平台,使学生的知识拓展,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质的认识。同时,注重数学知识的某种转变,并不断征求意见,将探索的过程推进,做好高中数学知识校本课程的相关课时安排,并对其呈现的形式加以确立。

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发展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和学校实际的发展特点,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以及知识结构进行全面提升,从根本上保证教师全面的发展,从而推进现代化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体系的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何睦.“历史发生教学原理”视角下章节起始课教学的建构与反思——以“函数的概念”为例[J].中国数学教育:高中版,2014(6).

[2]徐晶.高中数学折纸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3]陈仙红.数学作业校本化的三点尝试[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1(4).

[4]朱陆君.初中数学校本作业开发的流程和案例[J].中学数学,2012(24).

[5]卜玉辉.中职学校工科专业数学校本课程开发[D].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3.

3.关于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 篇三

一、实践性

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一般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传授学生课本知识,提高学生的解调能力,而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的培养。为了弥补这点不足,校本课程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交往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重点。只有学生直接体验,积累的经验才能让学生更好的运用所学知识于实践中。

(一)推广开放式数学教学,把数学开放题带进课堂

1. 适当将一些常规性题目改造为开放型题。如可以把条件、结论完整的题目改造成给出条件,先猜结论,再进行证明的形式;也可以改造给出多个条件,需要整理、筛选以后才能求解或证明的题目;还可以改造成要求运用多种解法或得出多个结论的题目,以加强发散式思维的训练。此外,将题目的条件、结论拓广,使其演变为一个发展性问题,或给出结论,再让学生探求条件等,都是使常规性题目变为开放题的有效方法。

2. 适度安排实习作业。在课堂之外,适当的安排学生挑选一些小研究课题进行小组式学习活动,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开放性教学。

(二)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由于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1. 巧创激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运用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3. 运用变式教学,确保其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的热情。

二、探究性

从目前开发的校本课程来看,开发得较成功的校本课程大都是围绕一系列具有挑战性和探究性的问题而编排学习内容,展开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学生在实际摸索中通过自己思考及小组讨论去解决问题,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参考以下的做法:1.创设学习小组;2.布置小组学习任务;3.展示研究性学习成果。

三、综合性

随着科学的发展,各学科的知识交叉使用,现在社会上需要的是综合型人才。因此在设计校本课程内容的时候,可不局限于本学科,可以考虑把多种学科的知识综合起来。如在讲授《程序框图》一章,就可以通过与计算机学科结合,开设上机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的理解程序框图的实际意义。又如《平面向量》《三角函数》这些章节又能与物理学科知识联系紧密,借助学科知识之间相互辅助、相互融合的关系,在课程中互相渗透,这种综合性有助于多种知识的综合运用和综合能力的均衡发展。

四、以学生为基础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以人为本

传统的课程强调学科知识,忽略了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真实体验。校本课程的开发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学习经验,课程实施中强调学生发展的主体性、主动性。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差异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与众不同的主体,满足每一个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

(二)给学生留下空间

个性的发展需要一定的自由空间。学生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有课程决策的权利。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课程内容和结构都在师生互动中完成。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经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了一个空间。

(三)差异性教育

校本课程开发为学生提供了自我个性张扬的现实条件。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对自己要学的内容作系统安排,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形成具有独特性的个别化课程。教师作为课程的组织者与指导者,要研究学生的需要和发展的可能性,注重个别指导,尽可能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从学生经验出发,提供差异性课程,作到因材施教。

在数学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学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发符合自己的校本课程,办出自己的特色,使学校具备自己的特色;让老师行使课程开发的权力,使老师的专业知识得到巩固;让学生对学习更有兴趣,让学生的发展更有特长。

4.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 篇四

宁阳四中高二历史校本课程计划

高二历史备课组:万宝奎

一、总体指导思想:

一方面要立足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另一方面努力与史学研究接轨。以问题为核心,确立研究主题;以研究为铺垫,构建课程体系;以乡土历史、文化史中的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生平主张为载体,丰富实践探究。通过课堂讲授、分组讨论、实地参观考察、制作PPT展示、网络辅导等一系列措施。

通过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设与学习,让学生走进历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对历史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能使学生:第一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人文精神;促进“知我家乡,爱我家乡”活动的开展,树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定信念和使命感;第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意识;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未来命运,着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第三通过引导学生把历史与自身生活多方面、多层次的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初步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激发历史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克服轻视历史学习的不良倾向;增强“以史为鉴”的自觉性。第四接受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校本课程理念,塑造走向世界的新世纪公民。

随着薪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热潮的逐步推进,我校上下正全力争创山东省“1751”工程学校的背景下,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笔者就历史校本课程问题不妨抛砖引玉,谨与大家共同交流研讨。

二、前期准备

首先,转变观念,形成共识:

山东省现在是实施新课改的第8年,课程改革日益呈现出课程的多元化、开放化、生活化、乐趣化、统整化、弹性化和个别化等趋势。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校本课程强调的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而校本课程开发强调的是,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即办学理念,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定位,主要有:

1、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自主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实质上是一个开放民主的以学校为基地,学生、社区参与的过程;

2、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的局限性而采取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是教育制度内权力与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

3、是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且相辅相成;

4、校本教研的重要载体和师生共同完成的拓展型和研究型教学成果。

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决策与管理机制,需要相应的条件:

1、学校成立了由多方代表共同组成的学校课程委员会,并能根据国家课程方案和学校实际制订学校课程发展规划;

2、教师、学生、家长能有效地参与学校课程建设,包括制订课程计划、开发校本课程、开发课程资源等;

3、学校课程委员会定期对学校课程进行评估,促进课程不断更新优化。

其次,立足校本,突出特色:

我校作为“1751”工程的首选学校,当今乘着新课程实施和课程改革的东风,紧跟“科教兴国”的步履,教学科研工作不断再上新台阶,课堂教学改革迈入了快车道,全校上下发奋进取,正在向全国示范性重点中学的高峰攀登。学校积极创设优良的“教书育人”环境,强化“科研兴校”战略,着重提高教师全面素质,积极落实县教委提出的“三环节”教学课堂实验,这些为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了优越条件。面对新形势的挑战,新课程改革的走向表现为以下5个方面:

1、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性课程理念;

2、重视发展人的主体性取向;

3、加强课程统整研究;

4、转变课程设计方式;

5、强化课程模式实验。

再次,夯实功底,积累素材:

目前尚处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初始阶段,其成败很大程度上在于能否调动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开发的热情,克服消极观望或神秘畏难心理,树立课程开发的主动性。常言道处处留心皆学问,多思考、多记录、多沟通,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准,校本课程开发和推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队伍的状况。因而教师要在求实、求新、求活、求精上下功夫,勇于和善于挑战自我,开阔眼界,向专家、同行、学生学习,俗话说打铁还许自身硬,练好内功是关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个崭新而着重解决的课题,它包括一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资源,它极其丰富和复杂,尤其历史课程资源博大精深,主要有师生、教材、图书馆、音像产品、社区活动基地与专家、长者、人文景观、网络信息等。总之,教师本身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其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范围、开发和利用程度及发挥水平,如果教师博古通今、学贯中西,那么将在学生中展现巨大的人格魅力。

最后,加强科研,讲求实效:

我校可以通过内引外联,发挥校内外优势特别是广泛吸取各地的成功经验,由此不仅要求中学各个单位部门之间加强合作,循序渐进地推进校本课程开发。教科研处开展这次论坛就是十分及时和必要,建议今后还要举办多次,教研组例会也应专门进行协调。所以我们要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根本,把校本课程开发落到实处。三.本人尝试

1、中学生身边的历史:

课程设计与学生生活存在着多方面、多层次的联系。在教育中涉及学生的理性生活、审美生活和道德生活,这些生活都应是课程设计所需要考虑的。过去的课程设计只关注理性生活,局限于认知,不重视学生的情感与感悟,而认知、情感、感悟是人生生活的三大要素,缺一不可。重建学生完满的精神生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化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课程设计应从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和审美生活等方面重建学生精神生活,注重认知、体验、感悟等生活形式的统一,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结合,通过课程设计真正赋予学生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活动的主体。长期以来历史教材不尽入人意,存在着严重的脱离现实和大众的倾向,心版教材还亟待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在历史教学改革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诱导大家贴近、寻觅和感悟历史:(1)教师可适当安排多种形式的历史研习活动,如:课堂讨论、辩论;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历史题材的调查报告;搜集整理多种类型的时事资料;编撰小历史剧等;(2)还要注意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参观历史遗址、遗迹、博物馆、纪念馆等,引导学生阅读有益的课外读物和收看有益的历史影视作品;(3)尽可能地与现实生活和时事联系起来。

四.学生活动设计:

积极探索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能力在学习中整合提高。学校范围内实施的生成性课程,应采用活动、讲座、采访等多种形式进行,我校确定的直升班教学理念是“一个中心,三条主线”,一个中心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三条主线分别是知识主线、能力主线和素质主线。立足于我校实际,自觉遵循“三个面向”宗旨,顺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趋势,力求科学和人文的比翼双飞,尤其要登高望远地博取最新教改成果,充分发掘学生个性与潜能,贴近自然社会的热点、疑点和重点,进一步贯彻“大教学观”、“大文科观”和“大历史观”,开足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建立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放手拓宽历史视野,着重夯实历史基础,为此经过最后一年不懈地开拓创新,争取多出合格+特长的学生,争创一流的教学质量,最终通向“教为不教,学为自学”的理想境界,直至为终身学习奠基。

新时代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宽泛,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注意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从学生们的身边挖掘历史、让学生们了解身边的历史。访谈记录的整理就是学生们对感性历史的抽象、升华过程,记录的展示,又让更多地的学生了解到更为丰富、生动的历史。因而在具体操作中,备课组的设想如下:

1.专题讲座:介绍有关知识,教师解答学生的疑难。2.师生互动,创设对话氛围,确保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3.生生互动,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拟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教师只粗略的制定一个计划,组织好学习活动,学生独立研究或4-5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某个课题进行,主要通过问题选取、资料收集、文本整理、制作Ppt、交流展示等几个步骤。

另外,鼓励走访学者、先辈和家人或其他知情者,特别是要利用网络中的论坛或博客甚至QQ等先进便捷的工具,以提高教学效果。

4.所学内容是开放和弹性的,主要以专题研讨交流为形式,专题的确定可以灵活多样,并可以继续补充,成为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进而期望同行、家长和专家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及时修订完善 课程形式

校本课程是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充分利用当地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学校为基地开发的、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如果是基于学生需要的,学校教师利用现有的学校教育资源开发的,以实现学校办学目标为宗旨的课程就是校本课程。立足和服务于学校独有的文化传统、教育特色、社区特色、人文景观和师生特色,体现出一所学校独特的办学宗旨和发展方向。努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今后的生活与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校本课程与以往的活动课、选修课不同,它是一个有计划的序列开发活动,其实,任何一所学校都有相应的课程资源,问题是如何加以发现和使用。校本课程开发并不强调追加多少额外的资源,而强调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让它发挥出最大的效能。教师成为课程开发主体之一。除了完成常规的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外,教学中都应该根据学生实际增补一定的教学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注重与各学科的同步教学渗透,强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充分借助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优势,着力开阔学生眼界,以专题讲座形式教学。校本课程以学生的兴趣、需求、发展为基准,在考虑学校实际可能的前提下,努力采取丰富的学生学习方式,同时注重发挥师生主体作用,以满足学生求知欲望。此,结合教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笔者计划开设8个专题,每个专题为1到3个课时不等,总共16个课时,主要构想如下:

1.良好的开端 成功的一半――初高中历史课程设置的衔接教育(为校本本课程开设准备)

2.亲近历史――你身边的历史学科(长期的探讨与积累)

3.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齐鲁大地历史资源盘点(发掘乡土历史课程资源)4.一山一水一圣人――齐鲁历史文化荟萃

5.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在我身边——儒家思想的影响。6.孔孟之乡——孔子和孟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 7.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 8.中西文化的交汇——儒家思想和人文主义思潮

五.注意事项:

(一)新的历史校本课程在内容选择上,要坚持如下原则:

1.要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尽量与当前研究性学习配套进行;

2.应体现时代精神,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贴近最新科研动态和时事新闻,以发挥史学的借鉴与陶冶功能;

3.应是国家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历史知识,即人类社会发展中最具影响力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4.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尽量通俗易懂,满足学生身心需求;

5、要紧密结合本校特色,因地制宜,切忌生搬硬套,敷衍了事。教师能根据本地条件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校内外课程资源,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琐碎史实堆砌,;

6、让师生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动态的、开放的、个性化的师生共同创造过程。

(二)从教学管理的制度来看:

关键要与高中新课程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要求相一致,在学校层面为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提供经验,也为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1.全面执行国家课程方案,高质量实施包括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英语以及艺术、体育在内的必修课程; 2.提供多样的、能基本满足学生需要的选修课程,校本课程应充分体现本地和学校特色,能立足本校的具体实际;

3.学校创造条件为全休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提供指导和帮助;

4、实现资源共享,充实信息资源库,要建立学科资源库、学习包、网络积件等,积极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功能。

(三)从课程目标来看:

5.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论文 篇五

一、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要注意的问题

作为一个崭新的话题,如何开发并利用好历史课程资源成为我国教育重点关注的问题,在重点开发与利用的同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开发并利用好历史课程资源,必须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历史作为一门有独特性质的学科,有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值得重视的是,任何一种资源的开发以及利用,都必须遵循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要坚持在国家课程标准宏观的指导下,组织各方面、各种有可能的力量,做好本省、本地区课程资源的规划;其次,开发并利用好历史课程资源,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要想开发一些质量较高、可供学校选用的课程资源和范本,就必须制定一些相应的、能够促进地方课程资源发展的评价手段。

二、有效开发并利用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资源的措施

1.积极挖掘课文中的隐性信息

在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最重要的就是分析与解读好课文内容的相关信息,它是开发与利用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资源的基础。就通常的.教材分析而言,它更多地会关注显性知识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这种做法有强烈的必要性,但是它却不是充分存在的。课本征文及相关材料中的信息,既有显性的信息,也有隐性的信息,这就需要人们不断地去探索,不断地去挖掘。

2.剖析文中典型的素材,提取有效的信息

在教学中,人们常常会听到教师在讲“提取”“提炼”等词,其中提炼是指提炼课程教学的灵魂,提取则是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提取历史事物蕴涵的各种信息,这些方法既有利于推进学生对历史事实的理解,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提问,针对文字材料,可以这样问:“你能从材料中得到哪些信息?”针对图片材料,可以这样提问:“你能从图片中想到哪些知识或者经验?”

本文所论述的知识是按照从点到面、由狭到广的逻辑进行的,不难发现,要想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校本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就得积极地挖掘课文中的隐性信息,不断剖析文中典型的素材,提取有效的信息。

参考文献:

6.高中化学实验校本课程方案 篇六

(1)懂得运用已学化学知识。如卤素,物质的量浓度等

(2)了解某些各类食物主要成分的营养作用,以及可能的特征反应。

(3)了解人体中元素的存在形式,知道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

(4)懂得一些生活常识。(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运用多种手段查找资料,调查研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主动获取有用信息;

(2)了解食品的主要成分;

(3)了解化学研究的初步方法,知道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4)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用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食物营养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6)逐步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生活实际中的不可或缺的贡献。

(7)逐步认识学习科学知识的意义,热爱科学。

二、化学校本课程《趣味实验》的学习方法导航

本课题的教学可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分成二人的小组或三人大组,明确要求每个小组按照:课前查资料、做前看资料、动手用知识、做完细思考、课后还可做的程序安排课堂内容。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运用知识,熟练操作。培养学生处理和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中,教师努力创设问题的真实情景,采用问题驱动、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堂内容,并能辩证地从正反两方面来正确地看待问题。

三、化学校本课程《趣味实验》的学习内容导航

六个课时的内容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利用学生熟悉的身边资源(如食物以及容器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每一课时内容都包括背景知识介绍,实验原理、操作说明,细则指导。以及课堂思考题和课堂评价(包括学生自我评价、仪器整理、教师评价三项内容)几大板块内容。前后课时之间还通过“前节知识巩固”板块进行衔接。部分章节还备有课后家庭小实验选作,满足学生继续学习的求知愿望。

实验一通过模拟酸雨形成既联系初中所学同时加深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环保问题的意识。实验二通过联系生活常见物质与化学指示剂让学生体会化学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实验三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并培养动手能力和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实验四通过学生对自己指纹的鉴定,了解指纹鉴定的一般方法,并与学生新学内容卤素知识相联系,让学生体会运用知识的乐趣。实验五以生活中的常见物质为研究对象,主要提升学生对定性实验以及定量实验的认识,介绍氧化还原的滴定方法。巩固学生对新学物质的量浓度知识点的认识。实验六从化学的角度了解身边的食物成分,学会用已学化学知识对食品进行鉴定,增进学生对物质化学性质和特征反应的认识。实验七在复习强化对身边食品成分的鉴定基础上,让学生动手了解食品中成分的变化及其生产生活中的运用。实验八让学生亲历氧化还原知识的运用,实验九通过一个典型的有机实验启示学生还有许多未知的东西,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实验十则通过课堂抢答加深学生对化学与环保以及身边的化学的了解。

化学校本课程《趣味实验》最终结业评价由平时成绩(即每课时评价)以及最终测评综合得出。结业等级分为A B C D四种。

课程(教材)物质结构

化学校本课程《趣味实验》的教材为每课时一张A3打印纸,由教师排版后经油印室统一印发,所有课时完毕后统一装订。

化学校本课程《趣味实验》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依据实验的安全性以及学生的已有知识编制可行性教材,给出实验仪器和用品,自做实验,指导学生实验,处理实验中突发事故。给出课程评价。

实验员:准备实验仪器药品

7.高中数学校本课程题目 篇七

我校于2012年2月开始把SWOT分析引入学校管理, 特别是校本开发与建设,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以数学学科为例尝试对此回顾总结, 积累经验, 使其在今后学校建设中更具有可操作性。

一、SWOT分析概述

国际管理学大师海因茨·韦里克创建的SWOT分析是一种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 它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S (strengths) 、劣势W (weaknesses) 和外部的机会O (opportunities) 和威胁T (threats) 等, 通过调查列举出来, 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 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

二、宁阳实验高中校本课程研发的SWOT分析

使用SWOT方法, 首先要厘清与校本课程相关的要素, 从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内部和外部两个维度出发, 采用历史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等, 对信息进行采集、整理, 为下一步理性分析做好准备。

1. 外部因素

(1) 地理环境

S:1.宁阳县位于山东省中部, 处于泰山、曲阜、水泊梁山旅游三角中心;2.学校地处东部新区, 毗邻复圣公园。

W:1.学校迁入现址不久, 交通时有不畅;2.周边不良诱因较多。

O:1.县委东部新城建设逐步推进, 将推动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2.东部教育园区规划将进一步改善生源质量。

T:学校周边交通流量日增, 一些负面意识形态会影响学生学习的价值取向。

(2) 社区资源

S:1.社区对学校各项工作给予支持;2.社区注重文化建设。

W:部分社区资源未能有效整合、加以充分利用。

O:1.与文庙街道联系更趋紧密;2.县气象局等可为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资源。

T:1.社区总体规划的落实仍需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2.社区教育观念淡薄。

2. 内部因素

(1) 学校规模

S:校园面积14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现有教学班72个, 在校学生4000人。

W:1.学生活动场所偏小;2.学生人均占地面积不足。

O:学校纳入东部教育园区整体规划, 布局会更合理。

T:1.班额过大, 不利于管理和小班教学;2.办公教学场所紧张, 成为学校发展的瓶颈。

(2) 硬件

S:设施完善, 各类仪器器材、设备设施均达到省级一类标准。

W:1.图书馆藏书陈旧;2.网络资源匮乏。

O:正建设初中部综合实验楼及学生公寓楼、植物园等。

T:1.校舍明显不足;2.无法很好利用网络资源。

(3) 师资

S现有教师301人, 其中, 高级教师63名, 一级教师106名。

W:1.学科骨干教师缺乏;2.青年教师经验不足。

O:1.实施“青蓝工程”, 发挥骨干教师传、帮、带作用;2.落实“一师一优课”活动。

T:班额大, 负担重。

(4) 课程与教学

S:数学课时安排充足, 开发校本课程有足够的时间保证。

W:教学理念落后, 教学方法单一, 数学校本课程门类少。

O:每年暑期远程研修, 提供专家引领的机会。

T:在课程、教材的改革上, 学校缺少必要的自主权。

(5) 学生

S 1.学生生源逐年改善, 学习能力强, 学习热情高涨;2.学生活泼, 学有专长。

W:1.部分学生基础差、信心不足;2.学生自控能力、创造力等不够强。

O:初中部的举办从根本上改善了生源质量。

T:1.受家庭关注少;2.学生易受社会不良习气、价值观影响。

T:1.与学生交流较少;2.部分家长把教育学生的全部责任推给学校。

三、宁阳实验高中校本课程研发战略的制定

1. SO战略 (优势-机会) 目标:

发挥内部优势, 利用外在机遇。在宁阳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学校充分利用宁阳东部教育园区建设的大好契机, 突出宣传学校作为全国艺术教育示范基地的名牌效应, 保持高水准办学质量, 在校本课程设置上充分体现学校“艺术润心、文化铸魂”的办学特色。

2. WO战略 (劣势-机会) 目标:

抓住机遇, 克服弱点。未来几年, 学校将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期。在愈发激烈的竞争中, 学校要完善基础设施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需求外, 还要合理安排课时, 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广度和深度, 为全体教师有目标、有梯度成长发展搭建了平台。

3. ST战略 (优势-威胁) 目标:

利用优势, 规避威胁。根据学校实际, 努力挖掘学校内涵, 校本课程研发上凸显初中部“五自教育”成功的教育管理经验, 开展多样的活动,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 WT战略 (劣势-威胁) 目标:

减小弱点、回避威胁。对于学校所处地理环境和规模等硬性条件的限制, 要正确对待和认识, 加大内部管理力度;充分认识校本课程开发的艰巨性和重要性;尽量避免教师的职业倦怠和人才流失现象的发生。

四、结束语

8.高中地理校本课程设计 篇八

【关键词】地理;校本;课程;设计

随着我国高中地理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为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确立了“三维教学目标”。该目标是通过课程实施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如何在课程中有效地引进灵活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把地理教学更好地融入学生的生活经验,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多样化需求?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研究,合理地运用不同的活动形式“选材施教”。基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地理校本课程就开始酝酿与编纂了。

一、课程简介

1.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地理情感、意识和能力,满足不同学生地理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2.课程目标(1)学生增加课外地理知识,开阔知识视野;(2)学生学会运用相关的地理知识去解释身边的生产,生活等地理现象;(3)学生能调用知识,分析判断地理现象背后的成因,并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3.课程内容

在课程理念和目标指导下,结合我校实际,本课程内容具体安排如下内容:

第一部分 天气,气象,气候的自我介绍

第二部分 气候与节气文化

第三部分 气候与诗词创作

第四部分 气候与服饰

第五部分 气候与美食

第六部分 气候与建筑

第七部分 天气、气候与中医文化和健康

第八部分 气候与农林牧业

第九部分 气象、气候与旅游

第十部分 气象、气候与灾害

4.课程实施对象和安排

本教程安排在高一年级。需要12个课时。利用第九节课进行选修。

二、内容分析

《杂话气候》课程内容的设置浅显,通俗,感性知识和联系实际生活的文字占相当大的比例。特别是自拍的一些图片让学生们有亲近感和熟悉感。很容易走进学生心中,增加了可读性。课程内容围绕着“有用的地理”“趣味地理”“实用地理”编写文字材料,图表信息。具体分导言(教师寄语及美文)、正文、插图(景观图、自拍照片、表格、专业图)、阅读(学习方法与窍门)、活动等几个板块。其中活动板块形式有调查(发现问题)、板报、手抄报、论文(成果展示)、宣传(社会实践,走出去)、演讲、辩论赛(交流完善)等。每部分都根据内容配有音乐或舞蹈,带领学生们进入特定的情境中,从感官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學生分析

我所任教的是县级高中,大部分学生是从农村来的,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使他们知识面比较窄,视野不开阔。加上中考不考的缘故,从情感态度上,对地理学科轻视,这样长期学科歧视导致了学生们对地理有种懈怠与消极,出现难点难突破,重点不重视的现象。出现马太效应。面对这样的学生就要不断强化地理信息,在头脑中形成较深的印象。摆脱恶性循环局面,逐步学好地理知识和技能,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根据学生的人数随时调换授课地点。授课时,学生们围坐在一起,改变在教室里的座法,座位也可以随时调整,给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宽松的环境。学生们对新鲜事物和变化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这种心理让他们产生愉悦感。带着愉悦的心情投入学习,就会提高学习效率。我认为这是一种高层次缓慢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长时间坚持下来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以气候与我国诗词创作为示范,进行课程课堂设计。

【参考文献】

[1]周淑贞.《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7.1

[2]余进利.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新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第1期34

[3]许结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含义、目的及地位《教育研究》2005年第8期3-4

[4]曾文婕.微型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新方向《教育科学》2009年第2期21-22

9.小学数学校本课程总结 篇九

一、加强学习,转变观念。

校本课程的开发顺应了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本学期,我利用周会、教研会,继续以多种形式开展学习和培训,切实改变了我的课程理念,重新塑造自己并界定角色职能,由课程规范的复制者变为新课程的创造者。使我对校本课程有了深入的了解,调动了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依据课程安排,开足开齐校本课程。

本学期我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依据教学目标,在校领导和老师的帮助下,精心编写了我校的校本教材,每堂课我都依据教材内容,精心备课,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当中。了解自己,了解家庭,了解家乡,了

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便开阔视野,体验劳动的快乐,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的品质。

三、强化学生的剪纸兴趣小组,定期开展作品展示。

通过看一看、动一动、比一比,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活动的进展,并通过作品展评,优秀的作品给予奖励,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促使第二课堂稳定、协调发展。

四、在学生中开展我是环保小卫士活动。

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在校园和社区,清洁垃圾,并向社区居民做好宣传—保护环境,人人有责。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环保意识。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利用校本课的知识,开展“手抄报”活动,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健康活泼、平安和谐的校园文化。

六、存在的问题:

1、因为地处偏僻,所以一些活动开展面不能展开,加上经费紧张,所以成效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2、部分教师、学生对此认识还是存在着像对待以前兴趣小组一样,重视不够,导致一些活动中途中止。

3、学生有的在活动中,还无法与别人合作,加上生源少,有些预定的教学内容无法开展。

展望未来,校本课程开发路还很长,我校只处于初级阶段,任重而道远。我深信在各级领导的关爱和指导下,我将开设好现有的校本课程,立足学生实际和学校现状,进一步开发新的适宜学生发展、促进教师发展的校本课程,充分发挥学校的整体育人功能。

小学数学校本课程总结范文二

为了顺应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了满足全体小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我承担着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我始终以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以“师德”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当一名好老师”作为自己工作的座右铭。为了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推进下步工作,现将本学期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精心编制教材内容,提高教学水平。

为了有效促进校本课程有序运行,健康发展,在学期初依据新课改有关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了校本课程实验教材的内容。

二、在教育教学上,探究方法,严谨执教

(一)注重课堂教学研究,探究校本课程教学方法。

把学生教好,让学生成功,是每位教师最大的心愿、最高的荣誉。作为一名校本课程教师,最紧迫的问题是具有新的教学理念,立足课堂,加强校本课程教法研究。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更快地掌握礼仪的基本内容,就不能使用单一的说教法,教者不但要探索教法,还要注重方法的总结和积累。在备课中,力图体现校本课程的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体验性,把语文、数学、科学、美术课、音乐等整合进校本课程,围绕“影视文化、礼仪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教学目标,有的课堂让学生观察写话,品析优美的文章,有的课堂让学生想象绘画,有的课堂让学生歌唱,欣赏名曲。在二年级尝试让学生通过观察、调查等开展探究性学习。

(二)注重学习,严谨执教

对于课程改革环境下的教师,光有一桶水是不够的,应该不断补充,成为拥有“自来水”的新型教师。在工作中,我深知学习的重要性,抓住一切机会认真学习,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在校内,虚心、主动地学习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抓住学校安排外出听课的机会,虚心学习,不耻下问,及时消化,吸取别人的精华,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平时向书本学习、向身边有经验的老师学习,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总之,在这一学年中,我不仅在业务能力上,还是在教育教学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总之,在这个学期的工作当中,有收获也有不足。影视和礼仪作为一个新开发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存在很多困难。但我会不断探索、研究,并大胆创新,使这一课程更加完善,在下学期再上一个新台阶。

小学数学校本课程总结范文三

本学年,我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各项要求,认真开展地方课程的教学和管理,为了更好的开展工作,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认真落实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全面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和教学质量,形成基础教育课程的地方特色,推动课程研究、管理和开发队伍的建设,提高地方管理与开发课程的能力。

二、地方课程体现了地域性特征、针对性特征、现时代性和现实性特征和体现探究性和实践性特征。

地方课程是不同地方根据特定地域或社区社会发展及其对学生发展的特殊要求,以及特定的课程资源设计的课程,因而,在适用范围上具有鲜明的地方性或区域性。地方课程设计要充分研究地方社会的历史和现状,挖掘地方资源,体现地域特色。从课程目标上看,地方课程是针对实际设计的,它的基本目的是满足地方或社区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强学生与社会现实和社区发展的联系,使学生了解社区,接触社会,关注社会,学会对社会负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地方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有利于克服课程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要充分反映社会发展的现实和要求。从课程内容上看,地方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中的学科课程,它不刻意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和深刻性及其对学生智力发展的认知功能,但特别强调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地方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适应地方或社区发展需要的基本素质。因而,在地方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不应是接受式,而应是探究式、实践式的。

三、实施内容及要求:

1、课时安排:根据上级课时计划安排,地方课程每周1课时,学校在进行教学时,地方课程课时不得随意挪用或挤占。

2、教学内容设置:

(1)1-2年级《传统文化》。

(2)3-6年级《传统文化》、《安全教育》、《环境教育》。具体作法

1、严格按新课程计划开课设节,不占用及挪用地方课程的时间,保证开足课时。

2、地方课程科任教师应加强学习、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尽心尽力搞好地方课程的教育工作。地方课程教研 组及时对科任教师的教学常规工作进行检查督促,保证地方课程教学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3、地方课程教研组按时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探索开发地方课程规律,努力提高地方课程科任教师的理论与 教学水平,在搞好教研活动的同时,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学习、外出参观考察等活动,下大力气创建一支素 质高、信心足、热心参与地方课程的教师队伍。

4、搞好地方课程的评估工作,地方课程的教学应讲求实效,不流

于形式,搞好评估工作是地方课程的重要 一环。为此,拟在本学期内完善好评估细则,每学期末认真进行评估、奖优罚劣,并将评估结果进入教师年终目标 管理评估中。

5、在实施地方课程活动中,及时进行总结,不断吸取经验教训,在总结中不断开拓、提高、更新。一是地方课 程教研组每期进行一次全面的总结,总结前段取得的成绩,改进工作中不完善的地方,提出今后的工作任务;二是科任教师进行总结、反思,改进教学中的失误,充实地方课程内容。每学期末,无论是教研组,还是教 师个人,都要认真收集好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归档。

6、遵循地方课程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和社会需求的原则,在地方课程活动中,及时组织教师进行社会 调查,广泛征求学生、家长及社区团体的意见,结合学地方身的实际,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不断改进充实与完 善地方课程内容,使我校地方课程内容真正成为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特色课程。

四、取得的成绩:

1、本学期通过开展安全教育,家校联系,配合教育,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注意挖掘其他学科教材的安全内容,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将安全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2、达到了如期目标: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安全责任感,使学生逐步形成了安全意识,掌握了必要的安全行为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到相关的法律法规常识,养成了在日常生活和突发安全事件中正确应对的习惯,保障了学生安全健康的成长。

3、提高了有效预防自身安全事故的发生,具备应对安全事故的小学数学校本课程总结范文四

本学期,根据期初校本课程教学计划,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经过一学期的校本课程教学实践,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转变观念,与时俱进。

校本课程的开发顺应了当今时代民主决策的潮流。校本课程开发的场所是学校,关注学校的课程自主,体现出民主参与课程决策的精神。首先利用教研时间,以多种形式开展学习和培训,切实改变教师课程理念,重新塑造自己并界定角色职能,由课程规范的复制者变为新课程的创造者。使我对校本课程有了深入的了解,进一步树立教学民主的思想,调动了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关注学生的发展。

通过学习新的课程理念,我更加明确了教育者的责任,那就是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条件。而学生的发展也应是多方面的。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关注个体差异,提供发展的可能。

三、实施内容及要求:

(1)确定校本课程结构。我们根据以下几方面来确立学校校本课程。

① 学生发展的需求,尊重学生意愿,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

② 学生的年龄特点,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规律。

③ 学校的实际情况,包括学校办学特色目标,师资和设施条件等。

具体作法

1、严格按新课程计划开课设节,不占用及挪用校本课程的时间,保证开足课时。

2、校本课程科任教师应加强学习、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尽心尽力搞好校本课程的教育工作。

3、校本课程教研组按时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探索开发校本课程规律,努力提高校本课程科任教师的理论与教学水平,在搞好教研活动的同时,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学习、外出参观考察等活动,下大力气创建一支素素质高、信心足、热心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队伍。

4、搞好校本课程的评估工作,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讲求实效,不流于形式,搞好评估工作是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的一环。为此,拟在本期内完善好评估细则,每期末认真进行评估、奖优罚劣,并将评估结果进入教师年终目标管理评估中。

5、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制度,使课程开发工作逐步走向正轨,做出成效。

6、在实施校本课程活动中,及时进行总结,不断吸取经验教训,在总结中不断开拓、提高、更新。一是校本课 程教研组每期进行一次全面的总结,总结前段取得的成绩,改进工作中

不完善的地方,提出今后的工作任务;二是科任教师进行总结、反思,改进教学中的失误,充实、开发校本课程内容。每期末,无论是教研组,还是教师个人,都要认真收集好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归档。

7、遵循校本课程开发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和社会需求的原则,在开发校本课程活动中,及时组织教师进行社会调查,广泛征求学生、家长及社区团体的意见,结合学校本身的实际,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不断改进充实与完 善校本课程内容,使我校校本课程内容真正开发成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特色课程。

回顾这一学期的校本课程工作,我们总结出不少经验,这与学校领导和很多老师的支持都是分不开的,我们会取长补短,让学生们成为富有文化底蕴的一代。

小学数学校本课程总结范文五

一个学期的语文教学已经结束了,现已进入期末复习,回顾一学期的探索与尝试,酸甜苦辣样样都有。如何传知、如何解惑、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贯穿读这一主线。诸多思路,到了清理一下的时候了。

一、求新求异,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如何引领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讨论、交流、探究学习心得已成为课题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兴趣盎然,让学生学有主见,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既享受学习的乐趣,又能发展原有的语文素养。

二、注意新课导入新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三、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上一篇:ERP项目售前需求调研提纲下一篇:中国道德现状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