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体会(共9篇)
1.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体会 篇一
非暴力沟通的本质是心中要有爱,对他人有爱,对自己有爱,非暴力是爱的外在形式。在沟通过程中通过一种结构化的方式解读自己和他人的内心、体会各自的感受,并将这种感受合理地表达出来,使得双方能够互相理解,最终实现和谐的、充满爱的沟通。非暴力沟通的基本前提是假设人感受的一致性以及同理心,即人的基本感受是相同的,正因为人类的感受相通,所以才能相互理解。
读这本书一方面能够学会如何运用非暴力沟通这种方法,另一方面读书的过程也是对心灵治愈的过程。书中对人心理需要和感受的剖析之精准,时常让人觉得还真是这么回事,如果早点知道这些该多好啊。在此,我非常感激本书作者和译者,让我们知道应当多注重自己内心的需求,以及如何合理地表达这些需求使沟通能够愉快地进行,下面列一些令我感触较深的点,谈不上感受,权当杂记吧。
1)外在的驱动力是压力,内在的驱动力才是真正的动力。一个人如果总是以“应该”做什么来要求自己、命令自己,那他一定会偏离自己的内心,导致内在的分裂与不满。就像恋人刚开始是出于对对方的喜欢,所以一切关系都很融洽。而当热恋期过了,出于让对方幸福这一责任方面的考虑,爱情往往变得沉重起来。
2)喜欢使用暴力的人,无论是肢体暴力还是语言暴力,是因为他内心的平静遭到了破坏,尤其是被暴力所破坏,所以他才会用暴力的方式维护自己内心的和平。但暴力从来无法根本性解决问题,因为暴力不是人内心最终的需求。
3)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心的需要,故而真诚待人比委屈求全更可靠、更长久。
4)向别人倾诉有助于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就像有些东西在你你说出来的时候你才能更客观、更全面地理解它。在痛苦的时候,合理的倾诉能够避免自己被充斥在头脑里的各种想法所束缚。
5)最后,这本书值得时常拿出来看看,当作一碗心灵鸡汤吧,需要的时候治愈一下自己的内心。
2.《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 篇二
文丨刘晴。对于“应该”或者“不应该”这个词特别的不舒服,用在自己身上是打击自己,用在别人身上是激起愤怒。
记得有一次老公的弟弟出了点医疗事故,据说可能需要通过司法部门解决,可能需要个人赔偿。而弟弟个性比较寡淡,老公是个急性子,一直催促着问弟弟采取了什么自救方式,弟弟说等科室大主任回来开会做决定。老公开始坐不住了,一个人干着急,又急又恼地一直跟我数落弟弟对于这件事的不作为。忽然间来一句:“这件事情估计要自己掏赔偿,我们应该帮忙。”如果这是这样二话不说肯定是尽全力帮忙的,但是一听到老公那些强势的话,心里的火蹭的就冒起来了,直接顶了回去了:“什么叫应该?”心里想:我欠他的吗?凭什么应该呢!
其实想想这里这个“应该”加上老公强硬的语气让我感到的是他根本不是跟我商量,甚至都不是通知我,而是强势地向我下达命令。稍微冷静后,想表达我不喜欢他跟我说话的方式,然而一出口就是带着愤怒的指责。希望自己在认识到错误的做法后,可以慢慢有所进步。
3.《非暴力沟通》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三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沟通方式,但《非暴力沟通》绝对不只是一本提高语言修养的书,经过一个多月的阅读,我仿佛找到了一个“新大陆”。或许你在工作上感到很懊恼,为什么大家总是不懂我呢?为什么我们的工作效率提不上去?此时,我建议你要学会聆听内心的声音以及它们所反映的需要,包括我们的言语是否给别人带来伤害?这本书可以有效地促进我们内心的和谐、自我理解、改善关系。
美国著名作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写的《非暴力沟通》蕴含着人与人之间语言的深度和文字的简洁,勾勒出我阅读的浓厚兴趣,同时也在脑海中构造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非暴力沟通时刻提醒我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我的母亲虽然没读过多少书,却能机缘巧合地运用非暴力沟通的四大要素来培育母子间的尊重与爱,怀惴着这份难忘的经历,站在未婚男士的角度来看一些家长对孩子语言上的批评,有时候远胜于他们肢体上受到的伤害。
当我把这本书的内容给悟透后,自己的内心莫名有一种幸福感:一次约会时,我便把它分享给女友杨晓雯,当时我潜意识只想让她更多地运用于与顾客的语言表达上,毕竟她是做服装销售的,一段时间过后,万万没想到的是,她对于我们亲密关系的处理上也颇有好转,不再试图分析对方有什么毛病,而是全心全意去体会我们内心的需要,至此,我们一如既往地保持着难得的平和。
我曾经读过《关健对话》,但《非暴力沟通》用深入的角度剖析了暴力产生的来源,为什么我们和别人对话的时候容易产生暴力的状况?并且提供很多解决方案,如果说这本书是《关健对话》的升级版,那一点都不为过。实际上此书还可以当作改善国家政治摩擦的润滑剂,有时候双方在点燃战火的前期不妨先冷静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尝试站在彼此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寻找需求而不是一味只想着解决纷争,相信我们采取的这种沟通方式定能改变着当下乃至未来的局势。
4.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篇四
NVC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方式,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去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既诚实、清晰表达自己,又尊重、倾听他人。 四个要素:
观察:清晰表达观察结果,不判断不评估
感受:受伤、害怕、喜悦、气愤等
需要:导致感受的需要(或价值、愿望)
请求:期待他人采取何种行动
第二章是什么蒙蔽了爱
异化的沟通方式,倾向于忽视人们的感受和需要,造成负面影响,以致彼此的疏远和伤
害。
道德评判是用道德标准来评判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他就被看
做是不道德的或邪恶的。对他人的评价实际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
分类和评判提倡的是暴力,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而将冲突归咎
于对方。
比较也是一种评判。
试图回避责任的行动理由:
受说不清的力量驱使——“因为不得不”
个人情况、成长历程、自我形象——“因为我是个酒鬼”
其他人的行为——“因为他做了XXX”
上级的命令
同伴的压力——“因为我所有的朋友都XXX”
机构的规章制度和政策
性别角色、年龄角色、社会角色
无法控制的冲动
——我们可以用负责任的语言代替回避责任的语言。
我们无法强迫他人按照我们的期待生活
异化的沟通方式的基础是性恶论,强调人性本恶并通过教育来控制天性,这导致我们对
内心的感受和需要常心存疑虑,以致不愿去体会自己的内心世界。
*在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将在那里见你。——鲁米
*一旦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
第三章区分观察和评论
NVC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NVC不鼓励绝对化的评论,主张评论要基于特定时间和环境中的观察。 观察和评论被混为一谈的表达方式:
使用的语言没有体现出评论的人对其评论负有责任
把对他人思想、情感或愿望的推测当做唯一可能
把预测当事实
缺乏依据
评价他人能力时,把评价当事实
使用形容词或副词时,把评价当事实
“总是”“从不”“经常”“很少”等词可能混淆观察和评论
第四章体会和表达感受
示弱、表达感受有助于解决冲突。
注意区分感受和想法,“被抛弃”“被误解”“被忽略”这类通常是想法。
第五章感受的根源
NVC强调感受的根源在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听到不中听的话的4种选择:
责备自己
指责他人
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如下表达方式可能忽略了感受与事件的关系:
只提及相关事情
只提及他人行为
指责他人
*可以通过“我(感到)„„因为„„”的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批评往往暗含期待,对他人的批评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通过批评提出主张,得到的反应往往是反击或申辩,直接说出需要更有可能得到积极回应。 基本需要:
自由选择(梦想、目标、方向等)
庆祝(生命力的创造及梦想实现,失落时表达悲伤)
言行一致(真诚、创造、意义、自我肯定)
滋养身体(食住行)
玩耍
情意相通(美,和谐,激励,秩序,平静)
相互依存(爱,接纳,尊重,欣赏,支持,信任,理解)
个人成长经历的三个阶段:
情感的奴隶期:认为自己有能力使他人快乐
面目可憎期:拒绝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生活的主人:意识到为自己的意愿、感受、行为负完全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同时也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第六章请求帮助
提出具体请求
清楚说出希望对方做什么,而非不做什么
越具体越好,而非抽象语言
明确谈话目的,单说出感受和需要或是单提出请求,得到的回应可能不同:单说出
感受需要,对方可能不知道你要什么;单提出请求,可能被理解成命令或是指责 请求反馈能确保对方已准确明白所表达的意思
当对方给予反馈时,表达感激
如果对方不愿意反馈,倾听他的感受和需要
在确认对方已明白后,我们需要了解对方的反应,关心的内容大致分三方面:
对方此时此刻的感受
对方正在想什么
对方是否接受我们的请求
集体讨论时提出请求
清楚发言目的,说清楚希望得到怎样的反馈
明确发言者是否已得到满意的答复
区分请求和命令
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人批评或是指责,那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
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就会受到责罚时,他们会把请求看作是命令;经常受到指责的人倾向于将请求解读为命令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在诚实、倾听基础上与人联系,重视每个人的需要。
第七章用全身心倾听
倾听他人意味着,放下已有判断和想法,一心一意体会他人。以下行为会妨碍我们体会他人处境:
建议:“我想你应该„„”
说教:“如果你这样做„„你将会得到更大的好处”
否定:“高兴一点,不要这么难过”
比较:“这算不了什么,你听听我的经历„„”
回忆:“这让我想起„„”
安慰:“这不是你的错”
同情:“哦,你这可怜的人„„”
询问:“这种情况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辩解:“我原想早点打给你的,但昨晚„„”
纠正:“事情不是这样的„„”
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把注意力放在他人的需要而非他人对我们的看法上,将会发现他人并没那么可怕,并且他人的不高兴是因为他们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倾听他人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之后,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给他人反馈 建议使用疑问句
询问前,可以先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在自己理解没有把握或他人期待具体反馈时,给予反馈
一般一个人在说话时有明显情绪时,会期待得到他人反馈
注意语气,让他人意识到我们是试图在体会,而非下结论
保持关注:在解决问题或询问他人请求之前,为他人充分创造表达感受的条件。当对方得到充分倾听:1)气氛将会变得轻 2)对方停止谈话
当我们痛苦地无法倾听他人时,我们需要:
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大声提出请求
换一个环境
*如果我们注意的是别人的需要而非他对我们的看法,我们将发现别人并不那么可怕,他不高兴时因为他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有时,我们认为自己受到了指责,实际上,那些话是他人表达需要和请求的方式,如果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认为自己的人格受到了伤害。
第八章倾听的力量
倾听的力量,能帮助治愈心灵创伤
使我们勇于面对自己的弱点
预防潜在暴力
使谈话生动有趣
了解“不”和沉默所反映的感受和需要
*我们最不愿意示弱的时候往往是因为担心失去控制想显得强硬的时候。
第九章爱自己
当我们表现不完美,倾向于内疚羞愧,但更好的改变和学习的驱动力是出于对生命的爱,而非出于内疚、羞愧的负面心理影响。“应该”“必须”这些词容易让人产生内疚羞愧感。 自责,出于自己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需要
非暴力沟通的忧伤: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尚未满足的需要,便开始体会到除了内疚、羞愧以外的情感,其目的是推动我们去满足需要、追逐梦想。
非暴力沟通自我宽恕:感到遗憾时,我们试图了解过去行为所要满足的需要。 让行动基于对生命的爱,不要做任何没有乐趣的事情:
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做
1、列出那些自己认为没意思、又不得不做的事情
2、向自己坦白这些事是自己选择做而非不得不做,在每个事件前加上“我选择做”
3、承认某一行为是自己的选择后,了解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我选择做„„是因为我想要„„”。深入理解的行为动机可能包括:1)为了钱2)为了得到赞同3)为了逃避惩罚4)不想感到羞愧、内疚5)为了履行职责
*失误揭示着我们的局限性,并引导我们成长。
第十章充分表达愤怒
生气的原因在于我们的想法:对他人的指责和评判。愤怒由思维方式造成,其核心是尚
未满足的需要。
如果想充分表达愤怒,不能归咎于他人,而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与需要上。与其
沉浸在愤怒中,不如倾听自己和他人的需要,有意识地用“我生气是因为我需要„„”取代“我生气是因为他们„„”
表达愤怒的四个步骤:
停下来,呼吸
留意我们的指责
体会我们的需要
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
在表达自己之前,需要先倾听和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第十一章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
运用强制力的目的是出于防卫,而非惩罚。NVC认为,如果一个人做的事会伤害到自己或他人,那是因为他不够成熟,为此他需要得到帮助。
惩罚性强制力(希望痛苦能让对方意识到自己的过错/感到懊悔/改变行为)会加强对方敌意或抵触心理,使双方关系更加疏远
惩罚类型包括:体罚,指责或否定他人,不给某种好处
惩罚的代价:出于忧虑而忽视事情本身的价值,导致关系疏远
惩罚的局限性:我们希望对方基于怎样的原因去做我想要他做的事?惩罚很难实现目的
第十二章重获生活的热情
体会自己和他人的感受需要,能够释放压力。
心理咨询/治疗行业专业人员可以借助非暴力沟通与来访者进行坦诚交流。
第十三章表达感激
用NVC表达感激时,我们只是为了庆祝他人的行为提升了我们的生活品质,而不想得到任何回报。
NVC表达感激的方式:
对方做了什么使我的生活得到改善
我们有哪些需求得到了满足
我们的心情怎么样
接受别人的感激
在受到别人感激时的两种反应:自我膨胀和假谦虚
5.《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篇五
在教育部颁布试行的中学、小学和幼儿园三个“教师专业标准”中,“沟通与合作”被同时列为教师的一项基本专业能力。提升沟通品质,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上一项必要的修炼。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一书虽然不是专为教师而写,但在提升教师的沟通品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方面却是一本经典之作。
你是否以为拳脚相加才是“暴力”?或许你知道“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但是否意识到自己对当事者陈述不当行为时却把“观察”与“评价”混为一谈了?你是否经常会给孩子以“道德评判”、说张三却拿李四来比较以及惯于使用“我不得不”“你让我”这类口头禅?你与学生或家长交流时,是否只顾自己说话而忽视了“倾听”对方?你是否喜欢用“安慰式”“同情式”“反驳式”“辩解式”“建议式”等等方式向倾诉者作出反馈?
当我看到《非暴力沟通》对种种“异化的沟通方式”的剖析以及由此造成的危害就足以让我震惊了。原来,一直为伶牙俐齿而自得的我其实常常像在公园里丢了钥匙、却因为光线比公园里好而趴在街灯下寻找的醉汉,由于表达方式不当而偏离了沟通的初衷和方向。
许多老师认为自己依法执教,不体罚学生,根本与暴力扯不上关系。但实际并非如此。本书把“暴力”分为“身体的暴力”和“隐蔽的暴力”两类。教师涉及使用武力的“身体的暴力”比较容易辨别、发生的概率也比较低。但是,通过语言和行为让对方产生精神恐惧、紧张和痛苦的“隐蔽的暴力”,往往连自己都很难察觉,政策法律更管不到,发生的频率也就更高。如果我们用心体会和留意一下自己和同事、哪怕是优秀教师的日常谈话方式就会发现,我们的语言的确经常会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隐蔽的暴力”虽然没有肢体上的冲突,但它同样会激怒受害者、迫使对方作出暴力反抗,它的实际危害性被大大低估了。
当我读到本书的相关章节时,不由自主地想起10月,一名女教师在家访途中被陪同男生掐死的惨痛事件。在对学生丁某逃课去网吧的违纪行为进行批评教育后,这位敬业负责、新学期刚调来的优秀班主任还努力争取家庭的配合。因电话联系家长未果,她便骑自行车载着丁某一同家访。途中,17岁的丁某谎称父母不在家、只有爷爷在果园干活将毫无防备的老师骗至山上……(详见浙江频道10月28日《丽水缙云县一名中学班主任家访竟被学生杀害》等报道)用“隐蔽的暴力”分析不难看出,被充当“向导”的丁某对班主任会怎样向家人“告状”、自己将会面临怎样的“家法”有着难以预料的恐惧。同行中,源自身边这名女教师的恐惧和焦虑不断在发酵、不断折磨着丁某的神经。终于,在即将到家、让自己颜面扫地的一幕出现之前,心理崩溃的丁某转而对“恐惧源”实施了暴力反抗。假如这位女教师懂得“隐蔽的暴力”的危害,惨剧也许就可以避免。
所谓大道至简。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模式并不复杂深奥,关键在于有意识地在实践中依次运用好以下四个步骤:
观察——明了正在发生的事情、对方在干什么并客观加以陈述;
感受——表达“难过”“开心”“气愤”“害怕”等基于观察的感受;
需要——告知那样的感受是出于内心何种需要;
请求——明确告知希望对方怎么做。
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在于对这“四要素”的察觉,运用时则可以根据需要作出调整而不是固定不变。借助这“四要素”诚恳、清晰地表达自己,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还要借助这一沟通模式学会倾听,用心体会对方此刻的观察、感受和需要并予以帮助。
“观察”是非暴力沟通模式的第一个要素,但不幸的是我们平常在沟通中往往将观察和评价混为一谈。我们自以为在表达观察的结果,实际上却是主观评价、甚至武断地给对方贴“懒惰”“不负责任”“自私”等种种负面的标签。
比如:学生做错了2道题目。有的老师会说“这种题目还做错,真笨”。这样的表述并非是在指出学生的错误,实际表达的是老师主观的感受和评价。对观察结果的正确陈述是“这次布置的N道题,你做对了N—2道,做错了2道”。非暴力沟通模式并非要求我们不作任何评论,而是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即使要评价也要基于特定的事件和环境而不要绝对化甚至拔高到人品、道德的层面上去。如果不能将评价从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察”中剥离出来、哪怕评价中包含着我们的需要和请求,那么对方将倾向于关注批评等评价性信息而可能对我们的需要和请求弃之不顾,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摩提说得好:“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大多数人在不顺心时习惯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听到批评时一般会申辩、退缩或反抗;在沟通中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考虑问题。非暴力沟通则非常强调通过观察和倾听体会双方的感受和需要。当别人批评、指责自己时,不是条件反射式地反驳对方,而是通过倾听,帮助对方从杂乱无章的表述中找到其真实的感受和需要;同时也能诚恳、清晰地表达自己。这样,双方的真诚和爱就会自然流露,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冲突和暴力。
6.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篇六
我自己也是属于很直容易急的人,遇到事情就容易着急,然后说话音调会太高,语气会严肃,让对方不爽,特别是我老公。相处这几年争吵大都是因为这,其实事情都是可以解决,大家都是受不了这个态度。这就是《非暴力沟通》讲的”常常把请求变成命令“
《非暴力沟通》讲的时候会列出具体事例,让我们能真切的理解到要讲的东西。
目前给我感受最深的是”区分‘观察’和‘评论’“,与人交流时想说明观察到的现象,不要夹杂个人观点金象评论。也就是我们平时讲的不带有色眼镜看事物,不要贴标签。
诚实的表达自己:有时候我们跟对方交流时会不好意思说,就来委婉的。听着就不容易知道哦我么的具体需求,只能猜测,想中彩票一样。才对的几率很低。
4岁的女儿,看到想吃的东西会说“妈妈我很饿”,也许是刚吃过饭下楼,碰都卖冰糖葫芦的。吃完饭的时候,奶奶回问她“希希,喝碗粥吧?”不想吃的话她会说“我在幼儿园刚吃过饭,我不饿也不渴”,转眼她自己会去拿饼干吃。
7.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篇七
看着书里的讲解和方法,我会想有时候人克制久了,理性久了,就想毫无顾忌的放纵一次,如果每次都让自己理性去处理问题,可能会觉得很累,如果每次发生矛盾时都是单方面像心理医生一样去压着自己的脾气,试图引导对方说出感受和需要,也许有一天还是会想爆发。
所以希望这本书可以影响到更多的人,双方都学会怎么处理冲突,怎么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感受,怎么倾听和理解对方的感受,那社会会更和谐。
亲密关系是最难处理的关系之一,因为越亲密越容易因为爱而引发更多问题,也因为爱,我们往往觉得对方应该懂我们的所有情绪和需求,可事实上却不是这样,有时候甚至自己都不能清晰的知道自己的真正需求,只是知道自己不想怎么样,但不知道到底想怎么样,而这个时候就会期待爱的人知道我们想怎么样,这样的期待往往引发矛盾。所以我们学习怎么化解矛盾,理解他人需求,也要学习及时发现自己真正的需求,并准确的表达出来。
8.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篇八
《非暴力沟通》([]美]马歇尔・卢森堡著)认为非暴力沟通是一种沟通方式,是暴力消退后自然流露的.爱。这种方式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这种沟通方式可以让人们诚实清晰的表达,又尊重与倾听他人。
非暴力沟通能够:
1、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
2、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
3、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
4、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
5、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
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
1、此刻的观察
2、感受
3、需要
4、请求
举例说明:母亲对孩子说“孩子,看到桌子下的两只脏袜子(此刻的观察),我不太高兴(感受),因为我看重整洁(需要)。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到房间或放进洗衣机?(请求)”
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它鼓励倾听,培育尊重与爱,使我们情况相通,乐于互助。
9.《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篇九
前一段时间孩子生病,落了许多课,最近忙着恶补,家里家外判若两人。在外面和风细雨,在家里一看到儿子不急不忧的神态,心里就极度不舒服,虽不是河东狮吼,勉强的微笑也是丑陋至极。
儿子说我没有耐心,我特意在他的书桌上写了“耐心”。看到我写了“耐心”,自己也写下了“认真”二字,说:“希望自己写作业能专心,不让妈妈生气了。”当听到儿子的话,心中满是悔恨。
其实人生最大的障碍是自己,如果不能破除我对孩子那份直执(我所期望的),就很难获得真正的快乐。我之所以觉得痛苦,是因为我害怕失败所以“我”就会痛苦。
《非暴力沟通》让我们学习如何让爱融入生活,世间最大的误区不是不爱,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去爱,世间最大的欠缺、比爱还奢侈的,是“懂得”,给予对方所想要的,而不是给予对方我们想给予的。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简短07-22
反暴力学习心得10-01
打击校园暴力心得体会09-06
网络暴力范文10-11
网络暴力话题作文06-19
免费预防校园暴力09-09
校园暴力教育教案10-11
反对校园暴力手抄报06-27
校园暴力模拟法庭剧本07-23
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暴力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