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党校办学机制建设问题研究(共9篇)
1.加强党校办学机制建设问题研究 篇一
如何加强基层党校教务档案管理问题研究
[摘 要]基层党校教务档案自身就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而在新形势下,由于对于基层党校教务档案管理工作提出的要求更多,因而,如何加强基层党校教务档案管理问题成为了当下党校领域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本文主要阐述了基层党校教务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加强党校教务档案管理对策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希望能够为党校教务档案管理的相关工作水平的提高而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基层党校;教务档案;管理
党校教务档案管理是党校日常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种必备的材料。然而,在新形势下,党校教务档案管理工作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利于党校的发展。所以,对于如何加强基层党校教务档案管理问题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相关领域虽然对党校教务档案管理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并且其研究在实践中的应用也取得了很多的成果,然而,在新形势下,现有的研究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因此,在今后的党校发展中,要加强对档案管理问题的研究和重视,进而促进党校教务档案管理工作的提高。
一、基层党校教务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新形势下,基层党校教务档案管理在多个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是总结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档案管理缺乏规范性
目前,教务档案的管理工作往往得不到学校领导的重视,工作人员对档案管理工作也缺乏足够认识,各科室没有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档案材料收集不齐全、不规范,有些科室只重视纸质档案,而忽视其他介质档案。而且,随着学校的发展,教学不再限于课堂讲授,还广泛开展了公开课,论文研讨,下乡调研,教学互动尝试等活动,所形成的教学档案数量增多,载体也日益多样化。
(二)档案管理内容缺乏系统性
开办党校的最终目的是进行我党理论和工作的宣传以及对党员进行党性知识教育,党校教育的结果应该被记录在案并且形成系统,有助于党校进行教育总结。但是,现实的情况是有些班次的材料在办班结束后没有及时移交给档案管理人员或因种种原因不慎丢失;有些教师科研成果,只报送论文题目,没有按时把科研成果复印存档,导致工作衔接不到位,造成科研成果丢失;有些党员教育工作你开展得很好、效果也十分明显,但是这些教育总结资料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档案资料被保存下来。
(三)档案管理信息缺乏共享性
保守秘密是档案管理人员的神圣职责,党校教务档案中包含了大量党校学员的个人信息,这些是必须加以保密的档案内容,第一文库网但党校教务档案中也包含了很多可以被利用与其他党务工作中的资料,例如对学习班教学效果的总结、党校开办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的.探讨等,这些资料如果能够被有效利用,则可以有效提高党校的办学效率。
二、加强党校教务档案管理的对策
(一)建章立制,规范教务档案的收集整理制度
进行党校教务档案信息化就是要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制度建设,以健全的档案收集和整理制度作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党校档案管理工作部门需要做的是,在《档案法》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档案局有关规定,结合新的管理方式,档案网络信息化的要求及学校当前实际,制定和完善教务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具体包括制定和完善教学档案、教师业务档案、学员学籍档案、科研成果档案、基层党校活动档案以及其他档案管理实施细则,特别是要制定声像档案、电子档案管理的实施细则,并对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环节做出具体规定,使档案管理进入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轨道。
(二)更新观念,努力实现教务档案管理信息化
随着电子政务在快速发展,各级立档单位所产生的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正逐步取代传统载体的纸质档案,档案是否有能力接收和安全保管越来越多的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等新型载体档案,已成为衡量档案事业发展阶段的新的标准,档案信息化势在必行。这就要求学校的档案工作者要更新理念,调整思路,切实领悟到教务档案信息化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作用、观察并了解到教务档案的应用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迫切需求,从自身的档案工作观念更新出发,将将档案管理的实际操作从手工建档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以“件”为单位整理教务档案,利用计算机录入教务档案信息,建立教务档案信息数据库,实现络化管理和利用。
(三)严守秘密,处理好教务档案的开发利用与保密的关系
在教务档案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要坚持档案工作的保密原则,完善保密制度。同时也要正确处理好所有权、隐私权的关系,档案的开发开放不能危害学校集体的安全和利益,不得侵犯教师和学员的合法权益,对教务档案中诸如有关教师基本情况,对教师的评价、奖惩情况,学员的基本情况等内容应加以保密。要公开上网的,要经过学校认真审核。但对于那些可以及时开放的档案信息,也要及时上网,避免造成信息利用价值的损失,从而使档案的利用向广泛、纵深发展,实现档案信息交流的最大流量和最佳服务,也使档案的社会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事实上,党校教务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所以,对于其加强管理措施的研究也就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而以上仅仅只是对党校教务档案管理问题的几个方面的研究,并且每一个方面的研究都还比较粗略,所以,仅仅凭借这些研究来促进党校教务档案管理工作的提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对于该课题的研究还需要党校档案管理领域的专业人士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三、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基层党校教务档案管理问题的研究对于党校今后的发展以及多方面的进步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然而,党校教务档案管理工作涉及的方面很多,所以要想提高相关方面的工作也是比较繁杂的,再加之我国党校档案管理领域对于其管理问题的研究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因而不利于档案工作的发展和进步。所以,在今后的党校发展中,要加强对教务档案管理问题的重视和研究,并且要从党校教务档案管理的多个方面、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从而研究出更具有创新性的、能够推动党校不断发展的管理措施和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和红.市级党校信息化建设初探[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06)
[2]本刊讯.加快党校建设打造一流学府赵乐秦书记唐琮沅市长到市委党校建设工地调研[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4(04)
[3]本刊讯.全面深化改革确保桂林“两个建成”目标实现理论研讨会在桂林市委党校召开[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4(04)
2.加强党校办学机制建设问题研究 篇二
一、地市级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地市级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现状
第一, 从办学体制考察。地市级高职院校是由地级市政府投资兴办的位于该地市辖区内的高职院校, 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地方政府财政拨款。由此可以看出, 地方政府为地市级高职院校的唯一办学主体。
第二, 从办学机制考察。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是指在高等职业教育运动、变化、发展中形成的各参与者之间权利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地市级高职院校属于“省市”两级共管组织, 省政府相关主管部门主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等工作, 市级政府主要主管人事权和财政权。
2. 存在的问题
第一, 地方政府的问题。 (1) 地方政府未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 地方政府有责任依法对本地区的职业教育进行统筹规划、统筹资源、统筹办学。但通过调查发现, 地方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领域认识不足, 对政府应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职能定位不准。政府与高职院校管理边界存在“模糊地带”, 出现职能“越位”、“错位”、“漏位”等现象。有的地方政府管得比较多, 导致高职院校“缩手缩脚”;有的地方政府完全放任不管, 特别是对地方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不管不问, 导致地市级高职院校的专业和地方支柱产业、重点产业衔接不够, 未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作用。 (2) 地方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投入不平衡。举办方的不同, 区域的不同, 导致高职院校间经费投入差距很大且不稳定。通过访谈和调查发现, 大部分地市级高职院校认为地方政府对高职院校资金投入力度不够, 只能保证最基本需要, 有的地方甚至不能保证正常运转。同时普遍认为在高职发展中, 地方政府角色最大的缺失是投入严重不足和政策法规缺失。目前, 四川省公办高职院校按主管部门不同, 分为省属、市州属两类。因所依托的财政口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导致地方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投入极不平衡。2013年四川省省属高职院校平均生均拨款为10338元, 市州属高职院校平均生均拨款为7996元, 两者相差2342元。省属高职院校最高生均拨款为18557元, 市州属高职院校最高生均拨款为12832元, 两者相差5725元。市州属高职院校最低生均拨款为5663元。市州属高职院校年生均拨款水平最高与最低相比, 极差达到7169元。
第二,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不高。企业是地市级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主要接收单位, 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受益者, 本应是校企合作的倡导者和积极参与者, 但高职院校现有的办学体制机制使校企之间缺乏利益的驱动和互惠互利的动力机制, 企业与学校间缺乏共同的利益诉求, 出于成本效益、管理、以及安全方面的考虑, 企业对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和教师培训、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缺乏热情。学校和行业、企业只能建立表面层次的合作, 无法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 难以实现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培养、资源共享等方面的深度合作。
第三, 行业组织未充分发挥指导、协调作用。各地方的行业指导办公室或行业协会掌握着本行业的人力资源情况 (包括对知识、技术、能力的要求, 人员需求状况等) 、设备情况、最新的技术及发展趋势等关键信息, 本应是确定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的主要参与者。但现有的法律法规未明确规定行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职能, 对行业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行业协会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方面缺乏指导。导致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和行业标准融合度不够, 课程内容滞后于行业最新的技术, 设备、行业标准。调查数据也表明, 大多数高职院校认为行业偶尔参与学校人才培养, 效果不大, 大多流于形式, 没有效果。
第四, 地市级高职院校自身的问题。大部分地市级高职院校是由当地几所中专学校合并升格而成, 因此专业同质同构现象严重, 缺乏特色专业。同时师资力量薄弱, 缺乏“双师”素质教师, 教师普遍缺乏企业实践工作经验,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实践教学的开展和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训提高。课程内容陈旧, 新知识、新技术融入课程内容时间过长。
二、成因分析
1. 地方政府领导认识不足
地方政府领导对职业教育对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未将职业教育纳入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在资源配置、经费投入、协调企业、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够。
2. 对企业缺乏利益驱动
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 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其主要目的, 但目前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利益结合链仅限于人才方面, 未能在财政、税收及其他经济利益方面得到优惠。同时缺乏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相关制度, 现有法规制度还没有将企业作为职业教育实施中的一个重要主体, 没有直接承担职业教育的任务, 使企业处在职业教育责任的缺失状态。
3. 校企合作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要实现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需要相应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但目前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对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尤其是校企合作问题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地方政府也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导致校企合作双方基于各自的利益, 在合作过程中小心翼翼, “摸着石头过河”, 不能达到“水溶交融”。
4. 地市级高职院校办学定位模糊化
地市级高职院校没有很好地树立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千校同构”现象严重, 缺乏特色并造成资源浪费。同时, 由于缺乏科学的市场调研, 专业设置和当地社会需求的衔接度不够, 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吻合度不够, 不能真正做到依据当地主要产业、行业来设置专业, 根据岗位来设置课程, 参照职业和行业资格标准来重构教学内容。
三、对策与建议
1. 地方政府维度:主导和宏观调控
地方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或鼓励政策、优惠措施等, 明确政府、企业、行业和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各自的职责和权益, 可以通过税收优惠、安全责任分担等政策措施, 形成有利于高职教育发展的政策合力, 优化有利于高职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调动企业、行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2. 企业维度:成为职业教育的主体
企业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受益者, 有责任参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等。企业可以为高职院校提供实训实习场所, 接收学生顶岗实习。企业可以与高职院校联合办学, 例如五粮液集团公司与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按照“权属明晰、资源联合、融合办学、管理科学”的原则, 建设紧密型产学合作实体———五粮液技术学院。由宜宾市政府、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五粮液集团三方共同组成技术学院董事会, 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校企共同出资、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建及培养师资团队、共同实施教学组织管理、共同监控人才培养质量, 是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的载体与标志。
3. 行业维度:进行协调和业务指导
行业协会是行业、企业的代表, 了解行业、企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各地应健全行业协会组织, 发挥行业协会的职业教育功能。各类行业协会要与相关职能部门和高职院校建立对话协商机制, 例如制定定期例会制度等, 充分发挥协调和指导作用。从而促进高职院校的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 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 学校维度:立足地方, 创新办学体制机制
地市级高职院校要积极、主动的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组织、基层企业的联系和合作, 密切关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通过科学的市场调研, 密切跟踪市场需求变化, 以地方产业为切入点, 大力开展校企合作, 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不断优化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 达到专业设置与当地产业的紧密衔接, 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度吻合, “双师素质”教师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同时地市级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构建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
总之, 办学体制机制改革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 化解教育投入不足与资源相对浪费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办学模式创新的多元办学体制机制, 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发挥高职院校、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增强高职院校的办学活力,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不断满足社会对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永莲, 杨小燕.四川高等职业教育对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 (3) .
[2]王双金, 徐丽萍.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13 (4) .
[3]石静, 卢台生, 樊先茂, 邱平, 覃岭.“政校行企外”五方联动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 2012, 33 (32) .
[4]崔奎勇.高职院校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探究[J].职业时空, 2012, 08 (1) .
[5]张铁军.地市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J].教育与职业, 2012 (2) .
[6]张有根.利益相关者组织:高职办学体制机制的创新路径[J].职教论坛.2011 (25) .
[7]王昆欣, 王方.高职教育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10) .
[8]万军.地方政府促进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综合保障机制研究——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1 (5) .
3.加强党校办学机制建设问题研究 篇三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战略思想和战略部署。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以及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都要靠中国共产党来把握方向、引领前进。只有全面从严治党,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才能使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两个轮子有效地转动起来,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切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是顺利实现其他“三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举措。
从严治党,除了体现在各项制度的确立完善,做到令行禁止、依法依规奖善惩恶外,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保持我们党的先进性、纯洁性,防止和抵御腐朽思想侵蚀的第一道屏障。而这道屏障的设立与实施则落到了全国各级党校的培训任务与目标上。其中农村基层党校又是进行基层党员干部思想理论教育和党的基层工作实践培养的重要平台,党校教育也是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接受教育和培养的主要途径。长期以来,农村基层党校为基层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执政能力的不断提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农村基层党校的工作犹如生命中的新陈代谢一样不断地为基层党员干部的与时俱进输送着新鲜血液和思想营养。因此,加强农村基层党校建设对于提高我党基层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苏州市吴中区农村基层党校目前的发展现状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党校教育工作,先后创办了各种类型的党校来培训党员干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适应深化农村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形势下农村党员教育发展的需求,党校建设规模逐步扩展延伸,农村基层党校应运而生。
从多年实践经验和实际效果来看,吴中区各农村基层党校在党员教育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农村基层党校弥补了县(区)级以上党校不可能对面广量大的党员全面实行培训的不足。农村生产结构的调整使党员教育出现“人员难集中、时间难保证、活动难开展”等问题,均通过农村基层党校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予以克服;二是农村新党员不断增多,他们中的大多数没有经过严格的理论教育和党性锻炼,比较缺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不熟悉党的基本知识和优良传统,需要加强经常性教育。农村基层党校通过培训、讲座、宣讲、参观体验等不同形式使党性教育形成了常态化模式;三是社会不断发展,知识、观念不断更新,需要对党员干部进行新知识的教育。农村基层党校具有跟踪和循环的教育功能,是党员干部更新知识最为便捷的场所;四是通过培训,使基层党员干部在理论知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党的基本知识、农业科技知识等方面有了较大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升。加强了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造就了一支能带领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党员干部队伍,推进了政治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苏州市吴中区农村基层党校在发展中面临的瓶颈
农村基层党校是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主要阵地,是基层党委的一个重要部门,是教育、培训党员、干部的专业性学校。但我们调研发现,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制约着农村基层党校的发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不深,重视不够,抓而不力
一是对农村基层党校教育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在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所起的作用方面还缺乏深刻的认识;二是对农村基层党校教育无过硬的措施保证。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整天忙于突击性工作,片面认为经济工作是硬指标,千方百计要抓好,而党的建设、党校工作是“软”任务,抓多抓少一个样。对党校教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重经济、轻党建的现象。
2.经费紧张,缺乏培训所需经费保障机制
由于农村基层党校经费没有按规定纳入镇财政预算给予硬性保障,加上长期以来思想认识不到位,一些配套资金无法落实,致使农村基层党校长年教育培训工作落不到实处,培训难以正常开展。更有甚者,由于长期在岗在编工作人员因资金缺乏,导致在党员干部培训上无所作为,上级部门为了避免人员浪费,常常委派以其它工作,形成恶性循环,农村基层党校的培训教育主业日益萎缩。
3.教师队伍素质不适应新形势的教学需要
一是教师队伍缺乏知识的系统性。进入农村基层党校的教师五花八门,很多专业不对口,还有一些是半路出家的业余“教练”,缺乏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二是虽然配备了专职教师,但许多时间被安排兼其它工作,形成专职教师兼职化;三是每年教师培训时间短,年仅安排1~2天的进修培训,有的基层党校甚至常年不安排教师培训,知识水平、教学方法与新形势下的教学工作严重脱节;四是无考察学习提高机会,知识眼界仅局限于“井底之蛙”,闭门办学的效果难以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4.教学缺乏系统性、针对性
农村基层党校教育多数以短期培训为主,由于时间短,讲授知识面窄,增大了開展系统化教育的难度。一是教学缺乏系统性,教学内容安排不科学,存在着支离破碎、零敲碎打的缺陷;二是教学内容单调性,讲理论的多,结合实际的少,理论与实际脱离,没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三是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多集中教育、少分散培训,多以会代训、少专门培训,口头上讲得多、资料辅导少,本土教材多、外出参观学习少,课堂说教多、实践锻炼少,“填鸭式”灌输多、讨论式教学少;四是缺乏开展系统化的教育教材,教学内容东拼西凑,教学缺乏系统性,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降低了农村基层党校的声誉。
5.考评考核机制不健全,管理缺乏规范性
一是教学管理不规范,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和措施;二是规章制度不科学、不健全、不完善,缺乏长效机制和制约作用;三是考评考核机制不完善,没有把工作考评与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相结合,降低了工作的积极性。
三、加强苏州市吴中区农村基层党校建设的几点思考
针对当前苏州市吴中区农村基层党校教育培训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提高。
1.坚持党校姓党的根本原则,明确教育培训的目标
2008年颁布实施的《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中指出:“各级党委要把党校办成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培养党的理论队伍,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重要阵地,使之成为增强党性锻炼的熔炉。”农村基层党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发挥好“阵地”和“熔炉”的作用,始終坚持以广大党员、基层干部为主要教育对象,以党的理论知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任务、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科技文化知识为主要教育内容,全面提高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为此,要加强镇党委对农村基层党校工作的领导,要把加强农村基层党校建设,把抓好党员干部教育纳入党委工作目标责任制。
2.完善经费保障,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
农村基层党校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场地、师资、机构、网络、制度等建设。要实现培养目标,需要一个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教育阵地做保障。把农村基层党校建设和发展纳入本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使之与经济发展和党员干部教育相适应。从当地财政实际出发,把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党员干部每年的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按照党员数量和干部编制预算、配置培训经费,以满足办学所须,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培训工作顺利开展。
3.提升师资队伍素质,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
农村基层党校的教师,大多是从不同行业选调,学科专业、思想素质、学识水平参差不齐。从教学能力水平看,思想素质好、教学能力强的教师虽然有一些,但知识结构老化、缺乏实践锻炼。为了党校自身的发展,应对教师进行培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一方面可以采取送出去进修,市、区委党校培训,在职自学成才等方式提高教师素质;另一方面也可以委派教师进入市、区级党校挂职培训锻炼,通过分级培训、分类培训、实践研究、参观学习等多种手段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提高师资教学水平,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保障农村基层党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4.适应新形势,创新培训载体
一是要加强村级党员教育阵地建设,以各村党员活动室为载体,发挥好党员活动室教育的主要阵地和主要渠道作用。采取灵活多样的办班形式,坚持开展巡回教学,勤办班、办短班的方式,使农村无职党员和年老体弱的老党员普遍得到教育,大幅度提高农村党员的整体素质;二是加强教育网络建设,不断完善电教网络,不断创新远程教育模式,利用有线电视网等资源优势,推出“送教进村居”品牌服务活动,实现远程教育的深化延伸,使远程教育走进每户普通家庭,提高远程教育的辐射面;三是建立手机党校,利用手机微信、短信等群发功能,构建农村网上党校,使党校教育走进千村万户,扩大教育面。
4.加强县级党校建设 篇四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认真谋划全市党校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县级党校工作的指导。近期,笔者深入温州市所辖的瑞安、乐清、永嘉、苍南、平阳、文成、泰顺、洞头八县(市)和鹿城、龙湾、瓯海三区,就县级党校建设情况进行专题调研。
温州市八县(市)党校均有独立校区,3个区委党校目前尚无独立办学的基础设施。除常规性的主体班次外,大部分党校均开设有部门办班、社会培训、学历教育等项目。总体来看,党校运行情况基本良好,党委对党校工作比较重视,各党校都能够完成本级干部培训任务,具备较强的师资力量,且党校事业发展的经费基本有保障。
一、目前温州市县级党校建设存在的主要困难与问题
1、对照《条例》规定,党委对党校工作的重视程度需要进一步加强。一是部分县(市、区)党委尚未把党校工作提高到党的建设大局去认识,定期研究解决党校改革和发展重要问题还不够到位。二是各县(市、区)党政领导能经常到党校讲课、作报告和同学员座谈,但尚未形成一套健全的制度。三是党委领导主动关心党校不够。各县级党校中,只有2个党校的常务副校长进入同级党委会,2个党校校委成员进入同级人大、政协。
2、对照大规模培训干部要求,硬件设施水平达不到相应标准。各县级党校中,除瑞安市委党校外,普遍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其校园建设均未达到相应标准。
3、对照新形势下干部培训需求,现有师资力量较难胜任。各县级党校普遍存在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的问题,制约着党校的长远发展。一是人员编制不够合理。现有的县级党校编制没有经过科学论证,人员普遍偏少。二是教师与行政人员比例失衡。三是现有教师学历、职称偏低。四是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五是科研能力不强。
4、财政投入不足,党校事业发展经费得不到充分保障。各县级党校中,只有4所党校的办学经费能得到保障,其余党校的办学经费均得不到充分保障。
5、干部交流不畅,影响党校长远发展。一方面,由于受编制的制约和人才政策不到位的影响,教研所需的高层次、优秀人才无法进入党校,从而使教师人手不足问题和高层次人才匮乏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另一方面,党校内部的干部很少有机会到基层挂职锻炼、交流、提拔,很多人都是从参加工作到退休,一直呆在党校,这很不利于党校干部的成长。
6、实行“阳光津贴”后,给党校内部管理带来困难。党校工作的特殊性,使党校人员一直存在事业和公务员两种身份。目前,各县级党校均已列入参照公务员管理范围,干部人事制度和工资分配制度实行分类管理。总的来看,这是符合党校实际情况,有利于党校长远发展的。但各县级党校长期存在人员混岗使用情况,在实行“阳光津贴”制度后,如何平衡两种身份人员的分配问题,成为各级党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加强温州市县级党校建设的几点思考
1、进一步加强党委对党校的领导。一是要把党校工作纳入党委整体工作部署和党的建设总体安排,定期听取党校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党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问题。县(市、区)党委每年专题研究党校工作应不少于一次。二是要建立健全党政主要领导和党委常委成员到党校讲课、作报告和同学员座谈制度,使之到党校讲课、作报告、座谈常态化。三是党委要主动关心党校建设,帮助党校协调解决贯彻落实《条例》中碰到的困难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要尽早落实《条例》中规定的“主持日常工作的副校长可按同级党委部门正职领导干部选配并作为同级党委成员提名人选”事项,使常务副校长参加同级党委会,党校班子成员进入同级人大、政协,从而使党校更加了解党委和政府工作大局,更有针对性地做好培训、决策服务工作。
2、进一步加强党校教师队伍建设。党校要拥有一支学术精良、学科门类齐全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必须进一步加强党校教师队伍建设。一要合理、灵活核定人员编制。党校人员编制数要根据干部培训任务加以确定,并随着培训任务的增加而适量增加。同时要严把进人关,保证教师与行政人员的比例协调。二要完善教师队伍专业和知识结构。要立足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干部的需要,结合各县级党校实际,合理安排专业比例,制定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党史党建、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同时要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力度,选派优秀教师外出进修、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三要加大科研工作力度。运用党的基本理论回答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为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服务,为提高党校教学质量服务,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服务是党赋予党校的重要任务。因此,党校必须重视和加强科研工作。各县级党校要建立健全科研工作的相关制度及科研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多搞研究,多写文章,使科研成果进课堂,进入党委政府决策层,用制度保障党校理论创新的生力军作用。
3、进一步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要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按照分类别、分层次的原则,科学设置培训班次、合理安排培训课程,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大力推行研究式、案例式、体验式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增进授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进而充分调动教师和学员两方面的积极性,实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要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党校系统内的有机联动、系统外的开放联合、校内学科间的互动联手,推动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如定期聘请校外高层次专家教授来校讲课、举办异地教学班等。要强化教学基地建设。要立足本地实际,制定科学的培训规划,建立完善一批具有当地特色且有典型示范作用的现场教学实践基地。
4、进一步加大对党校的财政投入。一要补足经费缺口。浙江省委组织部长、党校校长斯鑫良同志在全省党校工作会议上强调,“针对党校函授教育停办引起党校办学经费比较紧张的情况,各级财政要根据具体情况及时妥善予以解决。”目前,省委常委会已同意,“各级党校因函授教育停办引起的办学经费缺口问题,由各级财政予以统筹解决”。因此,各县级党校因函授教育停办等带来的经费缺口,各县(市、区)应尽快加以落实解决。二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有条件的要尽快实施新校园迁建工程;条件尚不成熟的,应投入一定量的资金进行校园改扩建,力争进一步完善学校建筑功能、提升教学设施水平。三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激励与分配机制。要协调有关职能部门,给予党校相应的激励机制,在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同时,允许党校内部实行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允许人员竞争上岗、混岗使用,以便最大限度地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5、进一步优化整合办学资源。《条例》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立县(市)委党校。不设立县(市)委党校的,可设立市(地)委党校分校。”浙江省委组织部长、党校校长斯鑫良同志在全省党校工作会议上强调,“对办学基础比较薄弱、缺乏承担办学任务的条件的县级党校,可以通过探索设立市委党校分校、建立跨区域中心党校等形式,提高办学水平。考虑到各地情况差别较大,关于县(市、区)委党校设置的问题,具体由各市委研究确定。”根据温州市的实际情况,在党校体制设置方面,建议将没有校舍的区委党校与温州市委党校合并,建立以温州市委党校为龙头的“大党校”体制,进一步优化整合办学资源。可以充分发挥温州市委党校的龙头作用,实现干部教育培训资源共享,进而提高党校系统的整体办学水平。其他省市党校实践经验表明“大党校”办学体制切实可行。
6、进一步加强党校干部队伍建设。党校在培养党的领导干部的同时,自身也造就了一批政治素质硬、业务能力强的干部队伍。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同志在全省党校工作会议上也指出:“要加强党校与其他党政机关和单位干部的交流力度,不断优化党校干部队伍结构,增强党校干部队伍的活力。”因此,应建立党校干部内外交流制度,加强党校与其他党政机关和单位干部交流的力度,把党校干部的内外交流纳入全市干部交流体系,予以全盘统筹安排。
5.坚持四个统一加强基层党校建设 篇五
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为扭转这一被动落后状况,利用好、发挥好党校这块阵地的作用,今年年初,常宁市委宣传部提出了建设高标准党校,推动基层党员教育的工作思路,按照“四个统一”的原则,全市23个乡镇,5所市直中学,9个国有企业,全部建成了规范化、标准化党校,开创了基层党员教育工作新局面。
一、统一领导,为基层党校建设添活力
年初,成立了以主管意识形态的副书记罗维芳同志为组长,宣传部部长刘志宏同志为副组长的常宁市基层党校阵地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基层党校建设的指挥协调,规范化标准的制订和组织验收。尔后,市委出台和印发了《关于各基层单位对口成立党校建设领导小组的通知》。各乡镇、各单位迅速成立了相应的基层党校建设领导组织机构。4月份,常宁市专门召开了一次有基层党校建设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参加的动员会。会上,市委副书记罗维芳同志作了题为《夯实基础,严格标准,争创一流基层党校》的动员报告,对基层党校建设的意义、作用、要求等各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为了使各基层党校建设规范有序、迅速进行,市委与各基层单位签订了《基层单位党校建设责任状书》,明确了党校建设的具体要求和完成时间,强化了每个单位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二、统一标准,为基层党校建设定尺度
市基层党校建设领导小组认为,过去各基层党校的软硬件建设参差不齐,标准不一,与上级要求差距较大,必须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三高”要求制订一套统一的基层党校建设标准,从而促进基层党校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统一化和制度化建设。根据领导小组的意见,宣传部经过反复酝酿和修订,推出了《常宁市基层党校规范化建设标准》。其内容涵盖了二个部分,一部分是党校的基础设施情况。标准规定:各基层党校要根据本单位党员人数的多少,至少要配备一间能容纳100人的教室,配制100套桌椅,教室四壁和外墙要重新粉刷、装修,室内要配有一块1mx3m的毛玻璃黑板和带音响的VCD电教设备一套。正对黑板的后墙要悬挂一条永久性宣传横幅。进门口按0.8mx1.2m的规格统一制作一块内含党徽、冠有单位全称的党校牌子。二部分是各基层单位党校的基本情况。根据统一规格,要求各单位订做两个宣传栏,A栏和B栏。宣传栏A栏的内容为:XX乡镇(局)党校基本情况。其一是组织机构。要求每个党校的领导班子由7人组成,由基层单位一把手兼任名誉校长,主管意识形态的副书记或管政工的副职干部任校长,由管组织的副书记任副校长,并配备4名文化程度高,理论功底扎实,思想政治觉悟高,现实表现好的同志任专职教员。同时,聘请本系统、本单位学有专长,思想政治表现好的3位同志任兼职教员,保证了基层党校的领导力量和教学力量,为推进党校的规范化、制度化、正规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其二是本单位党校概况。它主要包括本单位党校创办的时间、历史、现有的使用面积、课桌的套数、教员的基本情况介绍、单位现有党员的人数、农民和非农民党员人数、党员的文化程度等;同时还包括近三年来非党积极分子培训班所办的期数,培养的人数,以及对党员的培训教育情况。其三是本单位党校的学习制度。主要包括本单位党校学习计划,组织集中学习的要求,学习时的纪律,学习后的档案建立及整理。就学习计划而言,要求各单位既要按上级宣传部门年初提出的党员学习要点施行,又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力求学习计划能有针对性、可行性、科学性、实效性。学习计划要表格化,每个月哪些人学,哪些人教,学哪些内容,学的时间都要体现在表格上。就集中学习而言,要求各单位全年学习时间不得少于12天,一般应每个月学习一天,对上级临时布置的任务,要及时组织学习。就学习纪律而言,要求党员在学习期间,要严格遵守作息时间与纪律,及时做好考勤评估,学习要备好专门的笔记,每次学习后,应写出学习心得和小结。每次集中学习后,要将学习的方案、考勤记录、讲课教案、学习记录、学习小结和心得收集、整理、归档。B栏是党的知识概述。一方面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的领导人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党的宗旨、党的任务、党的纪律、党的教育、党的作用、党的建设的集中论述。另一方面是党的基本知识。主要内容为入党条件,入党程序,党的优良作风,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建设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新党章的基本内容,党的组织原则,党的基层委员会的任期,党的纪律处分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从而使基层党员对我们党的基本知识有一个正确的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这些标准出台后,我们还举办了
为期一天的“常宁市基层党校规范化建设骨干培训班”,对上述每项标准进行全面阐述和剖析,并提出具体要求。
三、统一实施,为基层党校建设增效率
为了在全市更进一步做好基层党校的规范化建设工作,我们还树立了一个样板,通过样板示范来推动这项工作的有序开展。首先选择基础设施较好,硬件齐全,经济实力较强的松柏镇委党校作为试点
。严格按照宣传部出台的规范化建设标准一步一步实施,经过市党校建设领导小组验收合格后,我们又组织全市各乡镇各单位的副书记和管政工的负责同志到松柏镇党校现场参观学习,参观结束后,我们举行了基层党校规范化建设座谈会,要求与会者表态发言,保证任务的落实。最后,宣传部部长刘志宏要求各单位统一时间,统一进度,统一施工,统一要求,统一标准,统一制作。各基层单位对党校阵地建设十分重视,许多单位一把手亲自出面开会,统一部署,挤房子,挤资金,搞装修,购设备,做软件,基层党校的规范化建设在常宁大地如火如荼地展开。
四、统一验收,为基层党校建设保质量
6.加强党校办学机制建设问题研究 篇六
为了使机关工作人员思想素质和工作业务能力提高到新水平,在开创党校工作新局面上取得新成效,2011年伊始,XX县委党校全面加强自身建设,致力于创建 “学习型、服务型、节约型、和谐型、健康型”机关。
一是强化学习培训、提高素质,打造学习型机关。党校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党员干部的学习教育,作为这样一种特殊的教育培训机关,县委党校更是把学习当作首要职责,建立完善的机关理论学习制度、教师听评课制度等,确保每人一万字的学习笔记和读书心得。同时要求教师每年撰写理论文章2篇以上,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授课水平。
二是工作勤勉敬业、务求实效,打造服务型机关。县委党校作为全县党员干部的培训基地,在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和设施建设的同时,也在不断加强党校软环境建设,县委党校提出了“三个提倡、三个反对”即提倡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反对好高鹜远的不正之风;提倡深入实际的工作作风,反对蜻蜓点水式的工作方法;提倡淡薄名利的价值取向,反对心态浮躁的低俗之风。
三是厉行节约、艰苦朴素,打造节约型机关。从节约一滴水、一张纸做起,严格公用经费开支,不断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合理控制办公费用支出,确保资源合理节约使用。
四是齐心协力、文明共建,打造和谐型机关。县委党校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加强党校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提高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着力推进文明共建、和谐共建,把文明、和谐融入到各个工作环节,推进和谐型机关的建设进程。
7.加强两支队伍建设走特色办学 篇七
两支队伍建设活动开展以来,彭公中心小学紧紧围绕“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育人水平”这条主线。积极探索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新路子、新方法。强化两支队伍建设,狠抓过程管理。在过去的一年里,该校取得了全县综合考评第一名的好成绩,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此项活动的开展。同时,也造就了一个团结奋进、开拓进取的领导班子与一批思想作风过硬、教学业务水平高的优秀教师队伍。
一、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构建和谐团队
两支队伍建设活动开展以来,彭公中心小学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加强班子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提升班子成员的品德修养和敬业意识。
1、重思想沟通,形成管理合力
活动开展以来,学校领导之间的合作意识进一步增强,沟通是促进班子成员之间互相协作的重要基础。校长魏永平同志虽然平时工作忙,但是总能舍得花时间倾听各成员的意见或建议;通过平时的经常性沟通,校长让每个班子成员明确自己所肩负的重任,促使他们积极投身于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之中,形成了“班子成员带头,教师积极参与”的工作氛围;每周定期召开一次班子成员集中学习讨论会,以确保领导班子中每一个成员都能有足够的机会和时间进行思想碰撞,把各种工作障碍消除在萌芽状态。经过沟通,班子成员在工作中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形成了学校事事有人管,处处有人抓,工作不等、不靠、不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水平。
2、抓观念更新,转化管理角色
活动开展以来,彭公中心小学班子成员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工作能力明显增强,班子成员是学校的管理核心,如果说分析形势、制定措施、组织实施是领的话:那么深入课堂、发现问题、指导解决就是导了。近年来,彭公中心小学一直坚持并要求所有班子成员深入课堂,包括听课评课,并围绕“如何上好一堂课”,“如何进行班级管理”等每月举行一次专题研讨。目的是:①督促工作;②发现问题;③指导工作;④强化素质。每学期开学初学校班子成员班班进,目的是督促工作,及时纠正,是学校的开学工作步入正轨。学期中,集中听薄弱学科教师的课,一人一节,一节一评,目的是发现问题,帮助提高。期末,班子成员参与听评课总结,目的是发现人才,总结成果,推动全面工作。
3、重理论学习,提升管理水平
在现有情况下,学校教育教学水平能否得到进一步提高,学生能否得到全面发展,学校能否开创特色办学之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为此,彭公中心小学把加强理论学习作为提高学校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基础工作来抓,建立集中学习制度与学习行为准则,从时间、制度、资料上给于保障,同时加强对学习成果的检查与考核,使各项学习不走形式。学校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花费8000多元购买《中小学管理》、《陕西教育》、《名师辅导》、《生本教育》、《名师经典》、《高纬度教育丛书》等学习资料,要求班子成员和全体教师,通过集中学习、个人自学、集体讨论等学习形式,充分发挥名师的指导作用。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为教师专业化成长铺平道路。通过学习,彭公中心小学班子成员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为更好的开展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重民众监督,实现全员管理
彭公中心小学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通过印发意见征询表、设立监督电话、悬挂意见征询箱、登门拜访社会名流、教师进行家访、召开专题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了当地乡村干部与群众、学生及其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其中,学校共向社会各界发放问卷调查表400余份,学校领导登门拜访当地乡村领导、社区群众10余次,教师家访100余次,电话征询50余次,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2次,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3次,召开教职工民主生活会2次。针对社会各界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彭公中心小学认真组织调研,深入群众开展走访探访活动,每位老师平均走访3户群众,并将走访调研情况汇总整理,形成了一套指导学校工作的第一手资料。根据存在的问题,拟定了彭公中心小学两支队伍建设整改措施,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特别是学校把征询科任教师和班主任意见作为本次活动的重点来抓,校长魏永平同志亲自主持召开班主任工作会4次,各年级科任教师会6次,就彭公中心小学当前教育教学现状、学生学习状况、学校管理意图和教师自我管理谈了自己的见解,并在会上向老师灌输“全员管理”这一意识,采纳各科任教师和班主任的合理化建议10余条,修订完善了《彭公中心校班级考评办法》和彭公中心校领导入班教育等制度。
通过不懈的努力,彭公中心小学领导队伍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班级管理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教师自我管理水平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二、着力师资队伍建设,促进质量提高
1、加强制度建设,铸造管理之基
活动开展以来,彭公中心小学结合实际,相继出台了《教师日常工作考核评估制度》、《彭公中心小学岗位责任制考评细则》、《彭公中心小学教职工管理办法》、《彭公中心校教职工请休假制度》、《彭公中心校巡课制度》等制度,并以“创选评”工作为载体,从德、勤、绩、能四个方面下大力气加强对教师工作进行激励和考核,逐渐形成了“用制度规范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管理新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重学生发展,唱响“生本教育”主旋律。彭公中心小学现有教职工33名,中青年教师居多。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存在差异,一是重“教”轻“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结果轻过程,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二是课堂教学和调控能力欠缺;三是师生缺乏互动,教师讲得过多,效果不佳;四是课堂效率低下,教学密度、速度不够,学生思维启迪缺乏。彭公中心小学因地制宜,提出了“生本”教育理念,倡导教师以关注学生的学为主导,积极在课堂中进行大胆改革创新,改变“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听讲”的传统授课方式,鼓励学生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新型学习模式,努力实现课堂当中“人人参与,多向交流”,教学共振,听、说、读、写相结合,论(讨论)、演(演示)、作(操作)、板(板书)相统一,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一个多月的学习辅导,许多教师认为“生本教育”帮助他们找准了自己的核心目标,明白了在教学中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持续发展和主动发展,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只有这样做,学生才会爱我们的学校,爱我们的老师,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提高教学质量。
3、开展同课异构,促使教师专业化成长
彭公中心小学在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了促使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步伐。本期,彭公中心小学在积极开展“生本教育”的基础上,掀起了轰轰烈烈地同课异构活动高潮,从9月15日开始,用三周时间在全校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在“同课异构”中,“同课”是基础,“异构”是发展。此活动旨在促进不同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用来检验“生本教育”理念是否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当中。为了更好地开展此项活动,学校制定了详尽的活动计划,并做了周密安排,活动效果明显。
4、继续推行教学反思,提升教师的教研水平
彭公中心小学在平时工作中积极引导教师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发展,教师能自觉对每日工作进行小结,在每节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同时以有效教学为载体,教师的教研教改水平得到一定提高,先后有教师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12篇并获奖,朱丽、田红琴等多位教师被评为县级“教学能手”称号,彭公中心小学也被县教研室确定为教学反思试点学校。
5、重拾基本功训练,握好教学法宝
彭公中心小学本着“面向全体、全员参与、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以“端正教育思想,丰富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为重点,以“理论学习、岗位技能、课堂教学、教育科研”为板块,引导教师重拾教师基本功训练,引领教师不断挑战自我,以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活动中,每位教师共写读书笔记1万多字,心得体会4篇。为了扎实开展此项活动,学校精选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课件制作培训人员,采取集中培训与个人练习等学习形式,使广大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6、从细微处入手,彰显人性之美
彭公中心校在不断推进教学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和少年儿童的思想建设,从细微处入手,从一点一滴做起,彭公中心小学的校园里随处可以听见“老师好!”“同学们好!”“谢谢你!”等亲切的话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如何让学生从小树立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优良品质。彭公中心小学的老师们率先垂范,为学生树立了很好的榜样。2009年5月彭公乡方庄小学文奥国同学因病住院,但因家庭贫困无力支付高额的医疗费用而无法继续治疗时,彭公中心小学全体师生伸出了友爱之手,短短一天时间为小奥国捐款1000多元,真正体现了人间有大爱,处处见真情。也体现了广大师生所彰显出的人性之美!几年时间里彭公中心小学先后为红十字会、灾区等捐款达4000多元。
8.加强党校办学机制建设问题研究 篇八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提升学校办学品质
湛江农垦实验中学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也就是学校发展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我校虽办学历史不长,但我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把校园文化建设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和落实《湛江农垦实验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不断加大投入,致力于打造学校文化软实力,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办学品质。在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已初步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它渗透于校园的各个角落,一草一木、一景一事、一言一行都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体现了一定的文化意蕴。
一、加强以构建“大德育”体系为核心的精神文化建设,推动学校精神文明工作全面发展。
学校领导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谋划学校发展,提出了许多指导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理念,作为“大德育”体系的理论基础。如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人民满意为标尺”的办学理念和“学校是我家,发展靠大家”的“全校一盘棋”思想,倡导“下级为上级负责,上级为下级服务”、“优秀做人,成功做事”的励志理念,促进全体教职工树立和践行“教学生一天,想学生一生”、“爱校如家,爱生如子”、“教师就是一部教材,师德是教材的灵魂”等师德理念,强调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以良好的人格魅力和知识魅力来教育和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善于做事、主动学习”。我校确立“志学、思齐、博雅、崇真” 的校训,形成了“尊师爱生,求实进取”的校风,“严谨、奉献、协作、创新”的教风和“刻苦、博学、多思”的学风。
具体措施有:
1、坚持开展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加强党风、校风、教风、学风等作风建设,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打造廉洁从业、勤奋敬业、勇于奉献的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培养“会做人、会做事、会学习”的优秀学生。
2、定期召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讨会。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广大教职工的政治觉悟和思想境界,增强其使命感和事业心,形成核心价值观。
3、突出品行教育,提出“学生是一份答卷,品行是学业的基石”育人理念。狠抓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和安全文明教育,成效显著。学生日渐养成了文明守纪、勤奋好学、爱国爱垦爱校的良好品格。近几年来,校园没有发生聚众斗殴现象,没有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师生违法犯罪率为零。规范有序的学校管理和优良的校风学风,让家长放心满意,同时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4、完善信访制度,做到“四个坚持”。坚持所有来信来访校领导亲自阅批制度;坚持每周校领导接待日制度;坚持疑难信访问题、突出问题由校信访领导小组集体讨论、研究决定的制度;坚持反馈信访处理情况的制度。该项工作落实到位,学校一直以来都没有发生越级违纪上访事件。
5、关心师生员工疾苦,落实送温暖工程。时刻把教职工和贫困学生的生活挂在心上,特别做好教师节、春节期间的慰问工作和“阳光爱心工程”。深入了解教职工的生活、工作、健康以及子女上学等方面存在的问 题,积极解决教职工普遍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每位教职工每年都有“生日慰问金”。十分关心生病、育儿、退休等教职工的生活。近年来,为学校贫困生和特优生每月资助2.5万,先后为学校患重病的3名师生捐款共7万多元。动员全校师生参与“抗震救灾”、“广东扶贫济困日”等爱心活动,捐款共30多万元。这些活动形成了良好的扶贫帮困氛围。
6、加强综合治理和校园安全防范等工作。周密组织,多措并举,效果突出,确保了学校和谐稳定。学校连续3年被评为湛江市麻章区社会治安和综合治理优秀单位。
总之,构建“大德育”教育体系,党、政、工、团、妇、学齐抓共管,健全德育网络,提高德育效能,推进学校精神文明工作全面发展,形成了“领导率先垂范,教师爱岗善教,职工服务到位,学生乐学向上”的良好局面。
二、加强以规范校园布局、优化育人环境为目标的物质文化建设,塑造学校新形象,展现校园新风貌。
我校分东、西两校区,近年对校园加强规划和建设。东蒋区为教学区、运动区、学生宿舍区,西校区为艺术教学区、教工生活区。两区校园整洁优雅,绿化美化工作细致入微,文化气息浓郁,湛江市赵平副市长曾赞美我校“连小草都有文化”。湛江农垦局原党组书记黄承敬九月视察我校时不禁赞美说:“湛江农垦实验中学越来越美了,是一个学习生活的好地方。”
1、强化校园绿化美化规划,在草坪花圃旁边设置醒目、温馨的“绿地标语牌”,平添了几分文化气息。
2、开辟西校区艺术教学基地,启用一幢艺术楼(共六层,2000平方米),专门为美术、音乐特色教学服务。
3、设计制作体现教育内涵的励志宣传牌,悬挂张贴在学校各楼宇走廊、楼梯、办公室、教室等醒目位置。
4、设计制作了一批文化宣传栏,悬挂富有特色的宣传教育横幅,使校园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
当前,我校正全面建设1个塑胶跑道田径运动场、5个标准篮球场、1个现代化大舞台、1个足球场、1个生物园、1个地理园和60米长的文化长廊。我们的口号是“五十年不落后”,目标是“优化育人环境,培养高素质人才”。
我校进一步加强校园建设规划,学校硬件建设大大改善,育人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我校校园将成为垦区校园的典范。
三、加强以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的活动文化建设,激发校园文化活力,推进学校和谐发展。
近年来,我校广泛开展一系列特色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开展各种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来带动校园文化的建设。各类“创建活动”如火如荼,成果显著。如先后开展了“双优学校”、“绿色学校”、“交通安全文明示范学校”、“广东省一级学校”和“广东农垦示范性学校”等创建活动,各种先进理念深入人心,凝聚了思想,陶冶了情操,规范了行为。目前,我校已被评为“广东省绿色学校”、“广东省交通安全文明示范学校”,力争今年年底实现“广东省一级学校”和“广东农垦示范性学校”的创建任务。
1、开展“创绿”专项活动。邀请专家来校举办“环保专题讲座”,积极开展 “创绿活动大家行”系列活动,全面建设“广东省绿色校园”,提升全校师生的环保意识和“绿色、低碳”理念。
2、开展“交通安全文明”专项活动。邀请交警大队指导员、警官来校举办专题讲座,指导“交通安全文明学校”创建工作,全面建设“广东省交通安全文明示范学校”,促使师生提高安全意识和养成文明出行习惯。
3、开展“师德师风教育”专项活动。每位教师都签订《师德承诺书》,开展“师德标兵”活动,端正教育思想,努力践行“爱生如子,爱校如家”的师德理念,成为教育系统的楷模。
4、开展“党课走进教室”专项活动。每学期开展入党积极分子“初、中、高” 三级培训教育活动,参加党课学习的师生达300人次,奠定了德育教育的长效机制。青年师生通过党课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思想品德,并以身作则,以自己良好的形象和行为影响和带动其他师生一起进步,发挥了先锋带头和模范作用。
5、开展“安全应急疏散演练”专项活动。每学期在全校范围内开展1~2次安全应急疏散演练活动,提高广大师生应急逃生和自救自护的技能。
6、加强校内外宣传活动。充分利用板报、专栏、广播、报刊、网络等宣传舆论阵地,尤其是通过《广东农垦信息网》、《湛江农垦信息网》、《湛江新闻网》、《碧海银沙.图读湛江》、《湛江基础教育信息网》等网站,及时发布我校的重大活动、发展成果等新闻信息,创造了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大大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7、开展一系列文体娱乐活动,举办摄影展、书画展、演讲会、校运会、艺术节、歌唱大赛、读书征文、体育竞赛、文艺晚会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营造了健康、高雅的文化氛围。
8、开展“亚运火炬进校园”、“五五普法学习”、“四德五心六歌”、“读书助我素质提升”、“有梦更要有行动”、“禁毒、反邪教”等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提升了广大师生的思想情操。
9、学校各类兴趣小组、学生社团、各年级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学术讲座等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学习研究气氛。
以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加强活动文化建设,有效地激发了校园文化活力,促使学校更加和谐发展。
四、加强以规范完善、科学合理为准则的组织制度文化建设,确保学校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1、精心抓好党政工团妇等组织建设,建立部门联动、协调、长效机制。
2、打造一流的学习型团队,努力提高干部队伍、教职工队伍、后勤队伍和学生队伍的团队建设水平。
3、进一步推进制度文化建设,丰富和完善富有校本特色的制度体系。如部门目标责任管理制度、德育工作管理制度、教学教研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后勤服务管理制度、封闭式管理制度、安全应急预案和各类绩效量化考核方案,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民主决策和监督制度,建立健全督促检查机制和考核奖惩机制。
加强制度化管理,严格落实以制度管权、管人、管事、管财的管理体制,确保做到公正、规范、和谐,为依法治校、规范管理提供制度保障,推动学校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我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校园文化建设,坚持文化育人,提高文化自觉,努力形成全员参与、群策群力、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通过加强校 园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办学品质,“湛江农垦实验中学”教育品牌已在垦区和地方树立起来了。
9.加强党校办学机制建设问题研究 篇九
为党校工作科学发展搞好服务
中共嵩明县委党校 2011年12月12日
今年以来,县委党校在县委政府的领导和关心支持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开创党校工作新局面的实践中,将党校基础建设、制度建设、信息化建设列如重要日程,克服困难、不断创新,打基础、建制度、提效能、树形象,从中摸索并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为党校发挥好“阵地”和“熔炉”作用、推动党校工作实现新跨越,提供了强有力支持。
一、加强基础,把提升机关效能作为重点 一年来,我校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对办公、教育培训设施进行了改造提升,大大提高了工作和服务效能。
一是努力改善党校办公教学环境。以前党校办公楼、教学楼陈旧,办公设备严重缺乏、老化。结合今年学校整体搬迁县委大院,办公楼进行了全面装修改造,学校将办公设施进行了统一更换配套,配置了计算机、打印机、办
各类文件93盒1790件,全部通过专业档案软件录入计算机。经相关科室及人员的辛勤付出和县档案局考评,评定为档案工作“三星级”达标,为学校的科学化管理奠定的了基础。
二、完善制度,把规范管理作为核心
【加强党校办学机制建设问题研究】推荐阅读:
加强基层党校建设 发挥基层党校作用07-23
坚持四个统一加强基层党校建设09-14
如何加强党校党建工作08-08
加强社会矛盾大调解机制建设10-30
关于加强企业文化和激励机制建设的通知07-29
加强基础建设改变工作方式真正建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长效机制10-03
加强党的干部作风建设的路径研究10-26
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研究07-09
加强学校管理_规范办学行为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