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方法大班教研

2024-09-26

科学探究方法大班教研(共4篇)

1.科学探究方法大班教研 篇一

科学探究组一组教研计划

研究目标:

1.增强幼儿对身边的科学现象感兴趣,尝试用语言、图标、绘画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并乐于与同伴分享探索和发现的乐趣。

2.以《纲要》和《指南》的精神为指导,挖掘幼儿身边的科学资源,在实际操作中研讨生活中科学的组织过程和教师适宜的教学组织策略形成较成熟的活动案例。

3.通过一课三研提高中青年教师教科研能力,执教能力,促进师幼共同成长。

研究形式:一课三研.案例

研究步骤:

一、以小组形式研究收集案例制定计划。

案例一“香香的面包”

案例二“做酸奶”

案例三“奇妙的天气”

案例四“身体的秘密”

二、收集学习材料、活动材料。

三、具体实施

案例一香香的面包(大一班负责)

 由陈晨老师结合自己对主题的理解设计计划,并进行一研活动。

 组内教师集体研究修改形成二研计划,通过集体的反思与整理形成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并形较为成熟的活动方案。

 形成科学游戏案例及班级区域活动墙饰。

案例二 做酸奶(小二班)

 由于敬老师老师结合自己对主题的理解设计计划,由陈晨老师进行一研活动。

 组内教师集体研究修改形成二研计划,通过集体的反思与整理形成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并形较为成熟的活动方案。

 由于敬老师负责形成科学游戏案例及班级区域活动墙饰。

案例三天气(大一班)

 由刘钰老师结合自己对主题的理解设计计划。

 组内教师集体研究修改形成主题墙饰计划,并形较为成熟的活动方案。

 由刘钰老师负责形成班级主题墙饰。

2.科学探究方法大班教研 篇二

1. 明确活动的内容是教研组成员一同研究“怎样打开核桃”这个有趣的问题。

2.每位教师准备2种~3种工具, 带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核桃。

3.教研组准备一些操作用的生核桃。

4.指定一位骨干教师进行现场执教, 并做好相应的准备。

活动过程

1.环节一:我来实验——亲身感受打开核桃的过程

(1) 教师用自己带的工具尝试打开核桃

主持人:你在打开核桃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教师A:我带的是老虎钳, 夹有点难, 后来是用老虎钳铁的一头砸开的。

教师B:我先用的是起子, 想搞开核桃不容易, 但用锤子砸就比较容易。

教师C:小时候吃核桃用过门缝夹的方法, 不知道现在可不可以把这个方法给孩子们尝试。

教师D:有的核桃不需要使用工具就能打开, 比如我带的纸皮核桃, 壳很脆很薄, 用手就能剥开。

教师E:刚才我还发现把两个核桃握在一起使点劲也能弄开, 不过我带的这个核桃壳本身也不是特别硬的。

主持人:通过刚才老师们的操作与交流, 我们发现这个活动首先来源于生活, 因此每位老师在操作前就有一些原有经验。其次我们发现用不同材料实验就会带来不同的新经验, 如果是尝试打开不同的核桃, 可能带来的新经验就是关于核桃本身的, 大小、壳的硬度, 以及内部结构, 等等, 如果是相同的核桃可能更多的是关于打开核桃的工具、以及使用工具的方法。下面我们就来尝试用不同的工具打开壳比较坚硬的生核桃。

(2) 尝试使用各种工具打开壳比较坚硬的生核桃

主持人:老师们这次的操作有什么发现?大家认为孩子在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可能会有哪些?

教师A:生核桃真的很硬, 用锤子比较容易砸开, 不过也很容易砸碎, 操作时要注意两个情况:一是需要对准, 因为核桃是圆的, 有可能会滚动;二是用多大的劲, 这是比较难的。孩子如果第一次操作, 可能会更加关注赶快打开而不会注意核桃壳砸成什么样。

教师B:我现在有点理解为什么今天的活动名称是“怎样打开核桃”而不是原来的“砸核桃”了。在核桃中间有个缝, 可以用起子在中间钻个洞再打开, 这时用的是“钻”的动作。

教师C:我发现今天带的工具很多都是用铁或不锈钢做的, 有一定的分量, 孩子在使用的时候很有可能要用到砸的动作, 一定要注意安全, 不能砸到手。我在考虑:核桃下面垫块布, 增加摩擦, 核桃就没那么容易到处滚了。

教师D:旁边这位老师带来的核桃夹我还是第一次看到, 刚才试了一下, 真的设计很巧妙, 能将核桃夹开, 而且核桃里面的肉不会碎。

教师E:今天我们这组的专用核桃夹有两种, 一种是小碗形的, 还有一种很像老虎钳, 第二种需要使很大劲, 我们觉得如果孩子用肯定不行, 第一种孩子使用有一些可能性, 不过也要劲大一些的孩子。这些专用的工具是可以让孩子了解的, 因为它们体现了人类的智慧。

主持人:老师们在操作的过程中已经情不自禁地想象着孩子们可能遇到的情况, 这是非常好的。其次大家想到了本次活动中的一些关键因素, 如工具在打开核桃的过程中使用方法的转化, 幼儿操作中的安全因素, 专业工具与普通工具的关系, 等等, 这些都与我们即将提供给幼儿的操作现场紧密相关。下面就进入我们今天活动的第二个环节, 为幼儿进行活动设计。

2. 环节二:我们来设计——分析孩子适宜的材料与记录方式

主持人:下面我们分成小组, 以团队的形式来设计孩子们的活动, 我们预设孩子是第一次进行使用工具打开核桃的活动, 目标如下: (1) 使用各种猜想的能打开核桃的工具, 感受多种工具打开核桃的过程。 (2) 能用勾、叉的符号进行记录, 勾表示成功, 叉表示不成功。 (3) 在活动中能注意使用工具的安全。

(明确了活动任务后, 教师们分成A、B、C三组, 先进行30分钟的讨论与交流。然后每组派一位代表交流本组的经验。)

(1) A组

对活动中材料的考虑:核桃人手三个, 装垃圾的小篓子, 实物展台, 以及记录笔、记录表、锤子、核桃夹、石头、门、积木。

(最后一格供幼儿使用其他方法时自主进行记录)

本组预设的问题有:怎样能打开核桃?请你猜猜有哪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打开它?同一种工具, 为什么有人能打开, 有人打不开?

操作前的要求:注意安全, 砸开后的果壳放入小篓中, 操作完后及时记录。

主持人:A组老师关注了经验在活动中的运用, 不过目标中明确提出的是工具, 工具的范围值得大家仔细考虑;记录表中的空白说明教师希望留给幼儿自主实验的空间, 是一种新的想法;对于幼儿操作过程中的问题预设得较少。

(2) B组

本组主要对材料的提供和记录表的设置进行了重点讨论:我们认为应提供单一的硬皮核桃。一方面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在探索工具的使用和效果上, 如果提供多种核桃会对幼儿使用工具的效果产生影响, 干扰幼儿对工具的操作;另一方面硬皮核桃会给操作造成一定的难度与挑战, 能激发和维持幼儿的兴趣。在数量上我们认为提供人手2个~3个为宜, 这样可以给孩子多次操作的体验。工具可以提供剪刀、锤子、核桃夹、石头、老虎钳、锯子六种, 有能打开的、有不能打开的, 幼儿可以体验成功与失败, 也会发现工具不同的效果, 有利于幼儿的学习。

记录表我们有两种设计, 第一种表格左侧一栏是工具图片, 中间一栏是记录幼儿猜测的结果, 右侧一栏记录操作后的结果。这样有利于幼儿更完整地得到经验。

第二种表格左侧为空栏, 提供幼儿若干工具的小图片, 幼儿认为哪种工具可以, 就将图片贴在这一栏里。右侧两栏为操作后的发现。这样可以方便幼儿有针对性地选择若干种工具进行操作、实验, 节约了操作时间。

关于活动过程, 我们认为一开始应提供任务情境, 调动幼儿已有经验, 如询问:核桃的外壳怎样?我们要吃到里面的果肉应该怎样做?说一说你有什么办法?其次我们认为在介绍工具时应引导幼儿对工具的使用效果进行猜测, 初步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 也调动幼儿的操作兴趣。

主持人:第二组的老师能结合本次活动目标有针对性地考虑材料问题, 在设计记录表时有开放式和半开放式两种, 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班级幼儿的原有经验进行相应的选择。还有任务情境的提出也让我们对本次活动中的情境问题有了新的思考, 有情境孩子可以更加有兴趣地活动。

(3) C组

本组认为活动材料包括:硬皮核桃若干;各种各样的工具 (核桃夹、老虎钳、小铁锤、挂锁、扳手、起子) ;记录表 (个人、集体) 。活动中的提问设计:出示工具的环节可以问“这些工具你们认识吗?它们有什么用处”;猜想环节时可以问“今天我们要用工具试一试去打开核桃, 请你猜一猜哪些工具能把核桃打开?并把自己的猜想记录在表格里”;交流分享环节时可以提问“你是用什么工具打开的?怎么打开的”;活动后可以提出新问题“回去找一找, 还有哪些工具能够打开核桃”。

主持人:第三组考虑到了孩子用的和教师用于集体讨论的两种记录表;考虑到孩子在活动中的不同需要, 在核桃的数量上没有明确规定;问题的设置能与环节的设置相匹配。从最后的问题设计能看出教师对延伸活动的思考。

3. 环节三:我来记录——通过观摩现场再思考

教师观摩现场教学活动 (附后) 并记录孩子在现场中的活动状态, 之后进行交流。

教师A:刚才看活动, 我发现工具的数量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 教师只提供8种工具并让孩子在操作前选择4种, 然后实验, 我看到的孩子操作很有目的性, 并且很专注。

教师B:幼儿的操作让我看到了幼儿的原有经验, 我观察的孩子一下子就先选择了锤子, 她在猜测的时候也先选了锤子, 孩子是利用了原有的经验进行判断的, 而且她在操作时也体现出她在生活中用过锤子, 拿与砸都很到位。

教师C:我现在对活动目标与材料的匹配更为明确了, 今天教师提供的工具体现了能让幼儿进行操作的过程, 大多数孩子都不是一下子能将核桃打开的, 他们经历了选择工具、使用工具、探索工具的过程。

教师D:我发现老师是在最后提供专门的核桃夹的, 我想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幼儿在最后有一种对比和惊喜。不过好像孩子使用核桃夹真的有困难, 这个工具只能以幼儿看老师操作为主, 有点遗憾。

教师E:我发现孩子们在记录表上使用勾叉都很熟练, 而且目的性也很明确, 说明孩子们有这样记录的经验。教师的集体记录对每种工具都讲得很细, 所以分享交流的时间有点长, 这种分享交流是否可以考虑进行一些选择。

教师F:我今天观察的孩子用两种工具打开了一个核桃, 他其实是在组合使用工具, 这是我完全没有想到的。他首先用老虎钳夹了个缝, 再用起子钻, 这样的方法是一种创造性使用吧。

教师G:今天活动中的工具可能是由孩子和老师共同收集的, 因为老师在介绍工具时, 有的孩子说得很准确, 这种共同收集材料的方式很好地体现了科学活动从生活中来的道理。

主持人:在现场观摩的环节每位老师更加关注了幼儿的探究过程, 更加了解幼儿, 有的老师还在与自己的操作进行对比, 发现其实每个人的探究过程都不一样。

4.环节四:专家点评——提升活动内涵

本次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们的参与, 使得大家对科学活动的理解更为全面: (1) 活动的情境需要从多角度考虑。今天的活动前设计中教师们更多地考虑了幼儿的操作材料, 但空间的考虑就不够。教师将活动安排在有软桌布铺设的地面上就考虑到了孩子的操作适宜性, 还避免了工具砸核桃发出的较大声响, 这是之前其他教师所没有想到的。 (2) 活动中的有效指导应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幼儿的操作, 做到观察在前, 支持在后, 并且注意时机, 避免集体式的指导。活动中应更加关注个别需要, 如果建立在对平时幼儿了解的基础上, 相信指导会更为“心中有数”。 (3) 科学活动需要不走形式, 向纵深思考。主要体现在一个活动怎样让孩子不仅操作, 而且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 今天的活动接下去还会有许多事可以继续做, 如对工具的比较与分类、在探究过程中寻找怎样将核桃打开而不将核桃肉弄得很碎, 这也是个既与现实紧密相连又很有趣, 且对幼儿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大家可以继续思考。

在本次教研活动结束时我们对组内教师提出了两个建议: (1) 把“怎样打开核桃”这个活动带回自己的幼儿园试一试, 在材料的呈现、记录的方式等方面可以依据自己幼儿园、班级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2) 用多种方式记录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 给参与活动的幼儿进行记录与分析, 形成个案。

附活动教案:

科学活动:怎样打开核桃 (大班)

执教:李微玉

活动目标

1.使用各种猜想能打开核桃的工具, 感受多种工具打开核桃的过程。

2.能用勾、叉的符号进行记录, 勾表示成功, 叉表示不成功。

3.在活动中能注意使用工具的安全。

活动准备

教师与幼儿共同收集各种工具、盘子、毛巾, 教师用记录表、幼儿用记录表, 生核桃若干。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核桃, 引出问题, 调动幼儿已有经验。

教师:这是什么?你们以前吃过核桃吗?是怎样打开的?

教师:今天我们就用一些工具来试着将核桃打开。

2.幼儿猜测、思考哪些工具能打开核桃, 并记录自己的想法。

(1) 师生共同观察工具, 并与记录图上的工具对应。可以在此环节帮助幼儿熟悉部分工具的名称。

(2) 幼儿猜测、选择哪些工具可以打开核桃并记录。

教师:请在6种工具中选择4种在记录表上打勾, 进行记录。

(3) 教师与幼儿分享想法, 并在大记录表上做记录, 重点是引发幼儿猜想工具使用方法。

3. 幼儿使用自己猜测能打开核桃的工具进行操作。

(1) 师生讨论打开核桃的方法、需要注意的地方。如:两只手的分工, 打开的核桃将壳与肉分开放在相应的地方。

(2) 幼儿使用工具进行尝试并记录。教师观察幼儿活动情况, 并可以适当做一些记录。如使用工具的方式、安全性、记录的情况。

4. 展示幼儿的记录, 幼儿分享操作中的发现。

教师:你使用了哪种工具?成功了吗?你是怎样使用这种工具的?

5. 出示核桃夹, 与幼儿共同探究, 感知专业工具的便利。

3.科学探究方法大班教研 篇三

《小学科学大班额分组实验探究》课题研究报告

摘要:大班额环境下的分组实验课一直是困扰一线教师的难题,本课题“抛砖引玉”以五年级一班为研究对象,从养成教育、课前准备、组长培养、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研究,总结了一套还需完善的教学策略。

关键字:小学科学 分组实验 策略和方法

引言

大班额环境在城镇学校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难度,尤其是活动性较强的科学分组实验课对许多老师而言更是难以把控的。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又提示我们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如何在大班额环境下开展分组实验教学的研究是必要的和有价值的,经过我半年的实践探究,自己总结了一套教学策略,相信在我“抛砖引玉”之下,更多的人会深入研究,必然会形成一套更加完善的教学策略,来解决大家在分组实验教学中的困难,打造有效的科学分组实验课堂。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随着班级学生人数的增多(如我校拥有41个教学班,每班平均人数在60人以上,有的班级甚至70人之多。),学生智力水平、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不断扩大,而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关照度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不断降低,特别对组织能力要求较高的科学实验课和活动课,大多教师更是避而远之,在分组实验课中用演示实验代替,甚至舍弃实验教学,变为单纯的理论灌输和结论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新课程目标的落实,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所以我提出“小学科学大班额分组实验探究”这个课题,旨在探索大班额背景下有效的分组实验教学策略,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课题研究目标

经过本次课题的研究摸索、总结一套适合于我校大班额环境的科学分组实验教学策略,并应用于教学中,打造有效的科学实验课。

2。课题研究内容

在这种大班额环境下如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索的过程,如何准备实验教学,如何实施分组实验教学,是我本次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为了更具体化,我将课题细化为以下几个方面:

(1)大班额环境下课堂纪律与教学关系(如果想在有效的时间内实施实验教学,纪律是最起码的保障;如果没有良好的纪律,别说实验教学,就是一般的课堂教学,恐怕教学任务都很难完成。);

(2)大班额环境下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习惯是所有行为的老师,它如同物理中的惯性一样,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会保持原有的状态。);

(3)大班额环境下教师课前准备工作(有效的实验课需要充足的准备。);

(4)大班额环境下小组合作的分工问题(小学科学在情感、态度、价值感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的品质。);

(5)大班额环境下分组实验的实施研究(实践检验真理,更能寻找出一条实验的教学策略)。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研究的对象

五年级一班学生为本次课题研究的对象,其原因一他们是我所带班级的学生便于实施课题研究;原因二,他们在日常教学中存在着其他班级共性的问题,具有研究的价值。

2。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了四种研究方法:文献法、调查分析法、实践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

文献法:通过阅读《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了解新课程对小学科学的要求和建议;通过阅读《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认识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和方法;通过查阅分组教学的相关文章掌握更多的教学方法。

调查分析法:对现任和曾任科学的七位教师以及三至六年级40名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并对问卷进行分析,发现分组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一些老师教学中的经验。

实践研究法:针对问卷中发现的问题与三位现任的科学老师进行问题整理和策略研讨;并以五年级一班为研究对象实施课堂培养和研究。

经验总结法:经过研讨和课例实践,以及学生反馈,总结在研究过程中的成功心得和失败教训,从而归纳出开展分组实验教学的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依据

国家教育部将46人以上的班级界定为“大班额”,在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过程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将有利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

五、研究过程

为了让课题扎实有效的开展,本课题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的研究。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年12月——2015年3月)

进行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填写课题申报书、评审书,对课题涉及的理论进行学习,并在教师和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的结果进行整理分析,确定课题研究的方向和内容,撰写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5年4月——6月)

这一阶段是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针对问卷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与其他教师进行研讨,补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总结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借助这些经验和文献中提及的方法,以五年级一班为研究对象实施课题研究。首先查阅资料、借助网络深度认识《给冷水加热》一课的目标和实验教学的方法;其次在平时教学中关注学生养成教育和小组协作能力培养,选取能力较强的学生为组长,以三个人为一个小组,六个人为一个团队,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充分发挥组长的组织能力,细化各组员的分工,让他们“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最后,通过引导让学生尝试分析实验现象或者数据,知道他们总结结论,并及时给予评价和鼓励。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5年7月)

收集整理过程性资料,思考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通过这段时间研究所发现的教学方法,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做好课题研究成果汇总工作。

六、研究成果

1。实验班级成果:

五年级一班作为实验班级,通过半年的教学培养,已逐步形成分组实验的行为习惯,大部分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一些仪器的正确操作。培养的十二个小组长具备了任务分配、组织研讨、分析汇报等能力,对教学有着很大的助进作用。

2。经验理论成果

经过半年的理论学习、师生研讨、教学实践等方面的经验积累和反思,总结形成了一套教师如何进行小学科学大班额环境下如何开展分组实验教学的策略。

(1)养成教育的培养贵在坚持

养成教育是一个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它关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养成好的行为习惯会让学生一生受益。

在实验教学中,学生进入实验室的点点滴滴都是养成教育的体现,如何让学生有顺序地进入实验室,安静地听取实验要求,有组织的进行实验和讨论,习惯性的整理实验台等,这些习惯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它需要三次、五次、十次,甚至一学期的坚持,让一切行为都成为一种习惯。当这些行为成为一种习惯,那么分组实验教学的“纪律难、组织难”就不再是困难了。

(2)充足的准备是高效的关键

分组实验活动前的准备是分组实验活动成功的关键。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实验效果与预测有出入、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中需要的材料没有准备、同一种材料出现两种不同的实验现象等等。要避免这些情况影响分组实验的开展,材料的准备必须要精心选择,教师事先亲自实验。

除此之外,我们更要保证教学内容的充分准备,在日常教学中很多老师重点关注了实验的准备,而忽视了研究实验课的教学内容,让实验教学单调、无趣,学生是失去了实验探究的方向性,让实验活动成为一种单一的活动,失去教学的意义。

同时实验报告单的设计会让实验明朗起来,合理的设计让学生有据可依,在完成要求的同时完成实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注重培养,“以点带面”促成团队进行分组教学

俗语说:蛇无头不行。一个小组应该也有一个组织者,在实验研究过程中,作为教师助手的小组长将实验内容细化,发动每个组员的积极能动性,同时还可以指导组员进行实验操作、汇报等。当然组长的培养也是需要提前准备的,每次实验前将小组长集中起来进行操作指导、分工引导等,让小组长不是盲目的去组织,而是有计划地去完成任务。在教学中我以三个人为一个小组,六个人为一个团队,通过日常教学的小组、团队竞争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这样在分组实验中更能体现出相互合作的意识和自觉性。

七、问题与思考

本次课题我主要立足与个人,通过改善自身教学细节和方法来改观分组教学的效果,看到取得的成果让我认识到教师理念的重要性,认识到教学那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

反思课题研究的整个过,还存在一些问题:1。研究时间短,需要后期长期的坚持和反思;2。研究对象单一,一个五年级一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存在个性的可能,而共性的研究还需要更多班级、更多年级的参与;3。研究立足点的不完美,现代教学立足于学生,通过改变教师理念,改善教学方式改观了教学效果,但若能立足学生,改变学生理念,改善学习方式,相信内因的能量是巨大的。课题研究还需继续!

参考文献

[1]、余文森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4 [2]、刘志慧 小组有效合作学习的关键[J]。江西教育。2010(32)

[3]、李家良 也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及探究精神[J]。新课程(教师)。2010(10)

[4]、张中西 试论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自主学习[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05)

4.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探究科学的方法 篇四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怎样有意识地与学生同玩同乐,学中玩、玩中学,既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探究科学的方法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成功的科学教学课,首先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少年儿童的学习兴趣主要来源于好奇心,求知欲。教师要通过巧设悬念,引导将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继而转化为探究兴趣。如:在《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一课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观察电池盒小灯座的构造,看看电池夹、小灯泡电线是怎样安装的,接着指导学生合作连接线路,让小灯泡亮起来。这时,学生初步感受到不用手按住灯泡就亮起来了的兴趣,进而要学生想一想:我们能不能把2个、3个……灯泡灯座、电池盒连起来让更多灯泡亮起来呢?现在让我们合作连起来吧!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立刻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情绪高涨,为

后面的探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指导观察,探究方法

观察和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教学的特点。

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主要是初步的观察能力……,启发他们的创造精神。”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主要是教给方法,而关键是从指导观察入手。由于少年儿童受知识水平,年龄特点和思维能力等局限,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无意性、情绪性比较明显,而知识的选择性较差。他们只注意表面现象,而不能仔细地,有目的、有顺序地观察。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要结合观察的具体内容,给学生提出观察的要求,让学生明确观察什么?为什么要观察这些内容?重点观察什么?

例如:在教学《声音的产生》时,应先准备鼓、橡皮筋、塑料尺等能发声的物体,实验时,要求学生观察这些物体发声时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得出:它们发出的声音各不相同,但发出声音时都会振动。进而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三、课内、外收成果——媒体作指导

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油菜花开了》与《各种各样的花》这一教学内容,恰逢春季,正是百花争艳的时期,教完《油菜花开了》后。

课外:布置学生在校园、路旁、田野采集油菜、豌豆及各种各样的花。(结合安全、文明礼貌、爱护植物教育)采集时要完整,把采集的花小心地保存好,不要损坏花的每一部分。花的颜色、形状是多种多样的,这是培养学生观察审美能力和比较能力的很好的材料,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通过采集植物的花,可以丰富学生。

课内:

1、教师先指导学生把采集的花按颜色分类,然后多媒体或幻灯片出示:花的颜色统计表:

2、多媒体出示测量花的大小方法,要求学生合作模仿测量。3、合作研究花的结构

A、多媒体了出示不同颜色的花分摆两堆,让学生在轻快和谐的音乐声中把同油菜花结构相同的花分为一类,其它结构的花分为一类。

B、观察分辨花的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后,出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

C、观察分辨出示雄花和雌花

D、讨论、小结。

4、巩固花瓣的形状,进行画瓣和拓瓣活动。

A、将花瓣平铺白纸上,左手压住花瓣用彩笔沿瓣边将花瓣的轮廓画在纸上,填上瓣脉,涂上颜色。

B、在花瓣上涂上相同颜色,像盖印章一样将瓣的形象印在纸上组合成美丽的图案。

C、课后要求学生进行花的记录。

综上所述,教好科学,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行探究之中,以此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理解、探究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这一任重道远的艰巨之路,教师应站在世纪的高度,深入钻研课标和教材,敢于创新,大胆探索,就能走出一条实施素质教育,提高科学教育之路。

上一篇:公司新年联欢晚会主持人致词下一篇: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达成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