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企业文化建设与员工培训的关系

2024-10-16

浅析企业文化建设与员工培训的关系(精选8篇)

1.浅析企业文化建设与员工培训的关系 篇一

申报高级管理咨询顾问资格论文之三

论员工素质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华电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牡丹江第二发电厂高传生

企业文化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和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已成为企业管理的一种新潮流,越来越受到企业界的重视,是企业精神的支柱、管理的灵魂,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影响企业文化建设的因素很多,其中领导素质和职工素质的高低是很重要的因素。因为领导是各项工作的决策者,而职工是决策的执行者,两者任一环节出现问题,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步伐都会造成阻碍。

那么领导应具备怎样的素质?职工应具备怎样的素质?二者又有什么联系呢?

先谈谈领导素质。

领导即管理者,其职位有高有底,负的责任有大有小,但他们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大同小异。

一、事业心强、精通业务。

这是高素质管理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较强的事业心是优质高效工作的原动力,而精湛的业务水平则是优质高效工作的润滑油,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事业心强、敢打敢干但业务水平差的管理者,可能会干出成绩,但也往往会把工作越干越糟,干还不如不干,因为业务水平差意味着决策失误率会增高,一个错误的决策就犹如“南辕北辙”——越是能干,离预期目标就越远,给企业造成的损失就越大。较强的事业心,只有以精湛的业务水平为催化剂,才能事业有成;而精通业务,却事业心差的管理者,就好象一张货币因从不参于流通而失去它存在的价值。精湛的业务水平,只有在较强的事业心的推动下,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如果既无事业心,又不精通业务,则很难想象他能干出什么成绩。如果一个企业这样的管理者占多数,或者这样的管理者身居要职,都会对企业文化的建设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我厂的发电事业之所以日益走向辉煌,就是因为多年以来,在我厂的各 1

层管理者中,大多数都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较精湛的业务水平,从而为我厂企业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打了下坚实的基础。

二、尊重人才、处事公正。

“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蛋的”,这句曾一度广泛流传的话,表现出当时人们对我国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不完备、不科学的不满,致使相当一部分真正有才能的人逐渐丧失了工作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认识到了尊重人才、爱惜人才、公平合理利用人才及按劳分配的重要性,不断调整、完善了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逐步打破了“大锅饭”,极大地调动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可见尊重人才、爱惜人才是多么的重要。对人才的尊重有多种方式:口头表扬、荣誉激励、物质奖励、适时提拔、处事公正等等。

处事不公正是不尊重人才的一个表现。处事不公主要表现在分配不公和用人不公两个方面,其结果是使职工对领导失去信心、工作积极性下降,负面影响显而易见,一个企业如果失去了职工的支持与配合,企业文化的建设就无从谈起。

我厂职工工作热情高涨,具有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精神,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施展才干的舞台,企业文化建设硕果累累,这和我厂各级领导尊重人才、处事公正的工作作风是分不开的。

三、善于学习、勇于创新

二00三年是创建学习型企业年,我们每一名干部职工都应积极投入到学习文化知识、业务知识、法律知识等一切有利于提高我们自身素质的知识的学习中去。作为管理者,更应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和业务知识,这样工作起来才能把握住方向,才能游刃有余优质高效地工作。一个不爱学习的管理者若要求职工去学习,必然不会具有说服力;一个不善于学习的管理者,将不能适应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终将被淘汰。

一个思想守旧、老抱着不科学的工作方法不放、或只会仿效别人的工作方法的领导,不可能创出与众不同的新业绩。创新思想的形成是事业心加上善于学习的结果。

只有善于学习,才能大胆创新。学习别人的先进工作经验和方法并不等于照抄照搬,而应根据自己的工作特点取其精华,再把从不同渠道取得的不同精华放在一起打烂、搅碎,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后形成一套自己的新的工作方法,这就是学习、创新的过程。

企业文化的建设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做法”有利于本企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增长,我们就应大胆去做。而寻找这种“做法”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所以,一个企业的管理者们是否善于学习、勇于创新,对这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将产生重要影响。

四、廉洁自律、克己奉公。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作为领导若贪污腐化,损公肥私,没有为党的事业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那势必会对职工的工作情绪产生负面影响。我厂企业文化建设有今天的辉煌,是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克己奉公、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必然结果。

“企业文化重视研究人、爱护人、信任人、培育人、开发人的聪明才智,他将企业确立的价值观、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工作作风等灌输给职工,使之内化成为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并在企业内部造成浓郁的企业文化的氛围,以此来熏陶、启迪、引发和促使职工自觉地为企业的目标而工作,从而提高职工的使命感、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激发起他们的热情和创造潜能”。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企业的各级领导应做到“欲正人、先正己”,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在工作作风、业务水平、道德修养等等各个方面都要起到表率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得到职工的拥戴,才能“一呼百应”;只有这样,企业文化的建设才能顺利而卓有成效。可见,领导素质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是多么重要。

其实,领导应具备的素质很多,以上只是职工心目中领导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下面再谈谈职工素质。

如果牡二电是船,企业文化是帆,领导干部是舵手,那我们的职工就是那鼓推动航船前进的劲风。

人才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能动、最宝贵的因素。企业中职工的整体素质高了,人才多了,企业也就有活力了。

职工的素质高低决定于职工本身受教育的程度,但也更受企业精神及企业对其再教育的影响。

学历高并不代表素质就一定也高,如果不具备爱岗敬业、刻苦钻研、无私奉献的精神,那他的文凭只能是一张毫无价值的白纸。所以判断一个职工的素质高低应首先看他是不是具备爱岗敬业、刻苦钻研、无私奉献的精神。学历高同时又具备这样的精神的职工,在企业精神的感召下会发出超常的光和热,如果再接受再教育就会如虎添翼;学历低又具备这样的精神的职工,在企业精神的感召下及企业对他的再教育下,会逐步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成为生产骨干,有的走上领导岗位,众所周知的陈厚禄同志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体现了我厂对技术培训及后续教育的重视。

“一个巴掌拍不响”,若职工素质不高,领导素质再高、企业文化的建设也不会搞好。所以全力提高职工各方面素质十分重要。

高素质职工应具备以下条件:

1、有较高的技术水平。这是干好工作的基础。

2、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是干好工作的必要条件,一个不爱刚、不敬业的职工、有再高的技术水平也等于零。

3、有一定的文化素质。这是今后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基础。

4、有一定的道德素质。这是职工遵章守纪、团结友爱的基础。

以上是高素质职工必备的条件。由于种种原因,一个企业中不可能每个职工都具有这样较高的素质,但只要达到一定的比例,我们就可以说这个企业的职工是高素质的。企业文化的建设需要职工的积极、有效配合,只有企业的职工是高素质的,这个企业的才能在较短时间取得较大成绩。可见,职工的素质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那么领导素质与职工素质又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领导素质越高,就越容易受到职工的爱戴与拥护,职工的工作热情就越高,这个集体凝聚力就越大,其结果是领导业绩显著,职工也从中获得了精神、物质双丰收。无论领导还是职工都会从已取得的成绩中看到未来的光明,从而信心倍增,在互相信赖与团结协作中干出了更大的成绩。反之,其结果不言而喻。可见,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综上所述,领导素质与职工素质的高低,是影响企业文化建设的多种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只要一个企业具有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和职工队伍,这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就一定能搞好,这个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就一定能立于不败之地。

2.浅析企业文化建设与员工培训的关系 篇二

1 企业使命与员工绩效的定义

所谓企业使命是指企业在社会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中所承担的角色和责任, 是指企业的根本性质和存在的理由, 说明企业的经营领域、经营思想, 为企业目标的确立与战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所谓员工绩效就是人们在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与组织相关的并且可以被评价的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工作业绩是指工作的结果, 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则是指工作的行为, 这些行为对个人或组织效率具有积极或消极的作用。而员工绩效是指员工在某一时期内的工作结果、工作行为和工作态度的总和。

2 企业使命的重要性

一是保持整个企业经营目的的统一性;二是为配置企业资源提供基础或标准;三是建立统一的企业氛围和环境;四是明确发展方向与核心业务;五是协调内外部各种矛盾;六是树立用户导向的思想;七是表明企业的社会政策;八是为企业提供持续稳健向上的框架。

3 绩效考核的目的及重要性

3.1 绩效考核的目的[1]

3.1.1 评价员工及组织绩效

员工做的怎么样, 主管做的怎么样, 组织的整体绩效水平怎么样, 这是企业每个人都非常关心的问题。员工需要知道自己是否干得足够好, 是否可获得更多报酬和发展机会, 实现自己的价值;主管需要知道自己管辖的部门是否有所作为, 是否对公司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投资人需要知道企业的经营业绩和状况, 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而要确实知道这些“怎么样”, 就要有一种有效的方法和工具, 用一把尺子来加以测量、衡量和评价。而绩效考核就是这种方法、工具、尺子。

3.1.2 为员工提供成长的平台

1) 激励员工不断进步。绩效考核好比一把尺子, 对员工的业绩进行丈量, 员工的业绩好坏, 贡献大小, 不再是笔糊涂账, 员工取得好的绩效, 或绩效有所改进或提高时, 他们将从中获得肯定和激励, 更重要的是, 主管的肯定和表扬, 以及企业增加相应的报酬、晋升等人事政策, 能更大地激发员工的进取心和工作热情。

2) 加强员工的自我管理。绩效考核给员工提供了明确的工作目标和要求, 并制定了与工作结果相对应的奖惩政策, 一方面促使员工自觉增强工作责任心, 另一方面使得员工的工作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员工自我管理得到了加强。

3) 促使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一方面, 通过绩效考核, 企业可以从中发现那些优秀的、有发展潜力的员工加以培养, 为员工的成长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 通过评估发掘员工的潜能, 可以将其安排到更具有挑战性或更适合其能力特长的工作岗位, 从而促进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

4) 提升员工和企业的绩效水平。通过绩效考核, 使员工和主管在明确工作成绩的同时, 发现不足, 并有意识地加以改进, 使员工和企业的绩效水平都得到进一步提高。

3.2 绩效考核的重要性

1) 提供绩效水平评价工具。员工和主管的绩效水平怎样, 组织的整体绩效水平怎样, 这是企业每个人都非常关心, 也需要给出答案的问题。而要给出答案, 就要有一定的方法或工具来加以测量、衡量或评价。绩效考核就是这样一种方法和工具。

2) 提升人力资源队伍素质。通过绩效考核, 能帮助员工和主管发现自己的不足, 促使他们自觉提高工作胜任能力, 从而提升企业人力资源队伍素质, 建立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队伍, 形成企业持续成长的发展的激励机制和核心推动力。

3) 作为人事决策重要依据。薪酬增减、奖惩、晋升等人事决策, 都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 绩效考核的结果就可以作为重要的客观依据。

4) 帮助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绩效考核通过对企业战略目标和主要工作的设立与考核, 提高了企业上下对企业战略目标的重视, 保证企业经营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同时绩效考核还能帮助广大员工及主管提升绩效水平, 保证企业整体目标实现。

5) 帮助企业提升管理水平。首先作为对员工业绩评价的手段和方法, 绩效考核将促使企业各主管自觉提高管理能力, 提升管理水平, 以保证绩效的达成和提高。其次, 在绩效考核的过程中, 员工和主管的沟通和反馈活动将得到加强, 员工的自我管理能力也将得到加强。这一切都将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4 对企业使命制定和员工绩效考核的几点建议

4.1 对企业使命制定的建议

企业使命的制定要从企业自身定位出发, 以“报效祖国、回馈社会、造福员工”为企业核心价值观, 以提高员工收入规划为目标, 建立彼此认同的使命, 要真正发挥使命激发作用、持续激励员工从而提高绩效的基础, 让员工有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对企业使命的制定有较好的推动作用。如享誉迪斯尼公司———使人们过得快活。索尼公司———体验发展技术造福大众的快乐。惠普公司———为人类的幸福和发展做出技术贡献。耐克公司———体验竞争、获胜以及击败对手的感觉。沃尔玛公司———给普通百姓提供机会, 使他们能与富人一样买到同样的东西。IBM公司———无论是一小步, 还是一大步, 都要带动人类的进步。这些优秀企业的使命制定, 对当下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由此可见, 企业使命的确立本身是自觉的、真诚的, 并且公司所有的行业都是围绕公司的使命在进行, 才能被员工、客户和社会所认可和接纳, 才能激励公司的员工为实现其使命而奋斗, 形成双方的共赢。

4.2 对员工绩效制定与考核的建议

员工绩效与企业使命的正向关系形成主要取决于管理阶层的言行一致、管理阶层与员工共同形成的学习机制。形成系统化的绩效考核制度, 建立合理的绩效认可机制, 对员工的行为、努力、举止、绩效的强调与肯定, 建立公平、公正、有针对性的绩效考核体系及奖励体系 (包括认可机制) 尤为重要, 切实实现与使命的匹配度。因此, 必须规定具体的工作内容、责任人、时间节点、完成工作所需要的资源情况等。每年对考核办法予以研讨和修订, 以便适应公司的发展, 并针对高层领导、中层管理人员和基层员工分别制定不同比例的考核要点, 结果反馈给绩效考核主体的上级部门, 整体上实现员工绩效考核的PDCA循环。切忌制定时轰轰烈烈, 考核时拖拖拉拉, 使用时你好我好[2]。同时, 企业要为员工提供交流平台, 让员工借助公司论坛、内部刊物、网络平台、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工具, 建立具有企业发展和管理献言献策的沟通渠道, 让高层与员工零距离沟通, 倾听员工的心声,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这也是对员工绩效制定与考核的润滑剂。

5 结论

综上所述, 企业要构建怎样的使命, 且如何运用企业使命提高员工绩效, 实现二者共赢, 这才是今后企业发展中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作为企业, 只有做到深入基层, 深入群众, 了解情况, 积极探索新形式、新方法, 建立彼此认同的使命, 并在使命的激发下, 让员工超越自我, 激发员工个人理念及工作激情, 提高绩效基础。

参考文献

[1]朱金树.绩效管理实战真经[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8.

[2]戴黔锋, 张颉.绩效管理如何才有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3.企业文化熵与员工绩效的关系 篇三

【关键词】企业文化;文化熵;员工绩效

一、文化熵与员工绩效的理论研究

1.文化熵的理论研究。熵是克劳修斯于1865年提出运用于物理学领域的概念。熵是系统状态函数,它主要是用来衡量系统无序度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熵这个概念被引入各大学科中,出现了文化熵、制度熵、管理熵、社会熵、结构熵、自然熵、地理熵、精神熵、人体熵,生命系统熵、农业系统商等。总之,由于系统的不可逆性的本质特征,凡是有系统存在的地方就有熵的存在。

2.员工绩效的理论研究。员工绩效可理解为是员工通过其行为、技术、能力和知识的应用,对公司目标和工作团队目标所做出的贡献。这个贡献的来源不仅包括员工个人因素的影响,还有外界不被人们所控制的因素。由于员工个人绩效与组织绩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员工绩效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状况和企业未来发展状况,所以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来讲提高员工绩效直接关系到组织绩效的提高。

3.研究假设。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成长的一个重要性的因素,对员工绩效有着很大的影响。文化熵是指对企业文化建设起扰乱性的作用力,由于企业文化的直接作用于企业制度、员工激励方式和员工价值理念,这样就间接作用于员工行为,会对员工行为有很大的影响,这样就势必会对员工绩效有着多方面的影响。由于文化熵的扰乱性作用力的负向影响,本文将从文化熵作用下的企业文化的四个维度来进行实证研究,这四个维度是根据丹尼森组织文化模型得来的,它们分别是适应性、使命性、参与性与一致性。企业文化的适应性主要是指公司对于企业的外部环境的各种信号迅速做出反应的能力;企业文化的使命性是用于判断公司是否一味注重眼前利益还是有长远的战略计划;企业文化的参与性涉及员工的工作能力,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感培养。公司在这一文化维度上的得分反映出,公司对员工培养、与员工进行沟通,以及使员工参与并承担工作的重视程度;企业文化的一致性是衡量公司是否拥有一个强大且富有凝聚力的内部企业文化。这些企业文化维度在文化熵的影响下严重影响它本来的绩效,基于这些理论,本文用文化熵影响下的企业文化来进行说明文化熵的作用,因此本文研究的假设为:

H1:文化熵作用下的企业文化的与员工绩效有着负向关系;H1.1:文化熵作用下的企业文化适应性与员工绩效有负向关系;H1.2:文化熵作用下的企业文化使命性与员工绩效有负相关系;H1.3:文化熵作用下的企业文化参与性与员工绩效有负相关系;H1.4:文化熵作用下的企业文化一致性与员工绩效有负相关系。

二、实证研究

(一)研究变量测量与问卷编制

根据此项研究目的,研究人员首先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研究变量进行测量。问卷共分为两大部分,(1)是对自变量样本是对企业在文化熵影响下的企业文化的调查。由于本文主要研究中国企业文化熵,根据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企业文化相互作用的影响下开发问卷。主要依据的传统文化有:因循守旧、重义轻利,重人情关系、厌恶风险,稍富即安、讲究等级,尊卑有序等思想。在这些思想的作用下,按照现代企业文化维度,这里主要采取的是丹尼森组织文化模型:适应性、使命性、参与性、一致性四个维度开发问卷。(2)是对因变量企业员工绩效状况的调查,对员工绩效的调查主要是根据学者Cardy,Dobbins和Waldman提出的影响员工绩效的因素应分为系统因素与个人因素。系统因素一般指个体不能控制的因素,也可称为环境因素,但这些因素是非常有利的能决定员工绩效的因素,如资源、工具、管理行为、政策及其他员工等,还有如物质环境的特点、目标的特点、任务的特点、工作职责的特点、社会的特点、组织的特点等。因此,这种考察如下两个方面:个人因素和系统因素。具体在问卷中要求接受调查的人员评价其在技能、激励、机会、环境等方面的表现。

(二)问卷调查范围

此次调查是在西安高新技术区选择了7家企业作为调查对象,问卷填答对象均为企业一般员工,每个单位发放问卷20份,共计140分,回收问卷104份,回收率74.3%,并且回收的104份均为有效问卷。

(三)数据处理与分析

1.相关分析。将所有问卷得分适用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经过对有关研究变量作相关分析。数据整理得到(如表1),给出这些研究变量的相关系数:

表1 相关系数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文化熵作用下的参与性企业文化与员工技能的相关系数为-0.406,参与性与企业激励的相关关系为-0.392,并且显著水平小于0.01。显然,文化熵作用下的参与性企业文化对员工绩效有负向作用。文化熵作用下的一致性企业文化与员工技能的相关系数为-0.441,一致性与企业激励的相关关系为-0.388,并且显著水平小于0.01。显然,文化熵作用下的一致性企业文化对员工绩效有负向作用。文化熵作用下的适应性企业文化与员工技能的相关系数为-0.273,适应性与企业激励的相关关系为-0.311,并且显著水平小于0.01。显然,文化熵作用下的企业文化适应性对员工绩效有负向作用。文化熵作用下的使命性企业文化与员工技能的相关系数为-0.452,使命性与企业激励的相关关系为-0.329,并且显著水平小于0.01。显然,文化熵作用下的企业文化使命性对员工绩效有负向作用。

2.回归分析。回归分析是为了进一步探寻文化熵影响下的企业文化各个维度对员工绩效的影响。由于本研究在与测试这些特性对员工绩效影响的程度,因而采用一元回归分析,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回归分析的结果主要报告自变量对因变量标准化回归系数,回归系数的t值预计其显著性检验值。因为员工绩效是从技能、机会、激励、环境等四个方面进行考察,所以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以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员工绩效的最终分值,是因变量为一个,以便于进行分析。将员工绩效数据得分输入SPSS17.0,根据软件的因子分析部分得出如下结果(如表2)。主成分个数提取原则为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大于1的前m个主成分。(注:特征值在某种程度上可被看成是表示主成分影响力度大小的指标,如果特征值小于1,说明该主成分的解释力度还不如直接引入一个原变量的平均解释力度大,因此一般可用特征值大于1 作为纳入标准。)

表2 全部解释的方差

由表2“全部解释的方差”可看出,前两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并且可以达到82.589%的贡献率。所以,说明提取前两个公因子比较合适,这两个主成分可基本反映全部指标的信息。决定用两个新变量来代替原来的四个变量,分别为f1,f2。

同时得到因子载荷矩阵(如表3)。

表3 因子载荷矩阵表4 主成分特征向量

根据(如表3)可以得到主成分特征向量(如表4)。根据主成分特征向量可得到主成分表达式:

f1=0.500X1+0.563X2+05.40X3+0.376X4

f2=0.374X1-0.374X2-0.455X3+0.717X4

以每个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值占所提取主成分总的特征值之和的比例作为权重计算主成分综合模型,可得主成分综合模型:

F=0.462X1+0.280X2+0.239X3+0.479X4

根据主成分综合模型,可得到员工绩效的总分值,将总分值带入软件,经过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

表5回归分析结果

从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参与性”、“一致性”、“适应性”、“使命性”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值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值。这说明从总体上来说四个维度对员工绩效都有显著影响。

三、对策与建议

依据以上的研究结论表明文化熵确实是对员工绩效有着明显的负作用。依据熵产生原理,认为主要应该从两个方面抑制企业文化熵,提高员工绩效,即抑制文化熵产生和引进文化负熵流。首先,抑制熵产生。由于文化熵是文化系统内部产生的无效能量,要求企业内部在建设企业文化时,尽量降低不必要的内部消耗、摩擦。管理者要加强员工和员工、员工和上级之间关系建设;消除传统的部门之间、等级之间的隔阂、障碍,尽量使得组织扁平化,给员工和员工之间、员工和上级之间交流合作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得他们能充分沟通、交流和合作。其次,引进负熵流。加强系统的开放程度,系统越是开放就越可以和外边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和交换,这要求企业文化在建设时,能广开视野、诸如新鲜血液;同时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分清正负熵流,排斥正熵流吸收负熵流,才能更新员工观念,吸收先进理念,抛弃糟粕思想。

四、研究结论

以上研究表明,受文化熵影响的企业文化各维度与员工绩效之间均存在负的线性相关关系,提出的假设得到验证,在文化熵的作用下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绩效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员工绩效的提高。因此,对企业来讲,首先需要分清良性企业文化和不良企业文化,对不良企业文化进行控制,即通过减少熵产生和引进负熵流来抑制文化熵,减少文化熵对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影响,促进员工绩效的进一步提升,进而提高企业绩效。

参 考 文 献

[1]陈至杰,陈建新.基于社会熵增效应的和谐社会理论初探[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1

[2]王兆强.两大科学疑案:序和熵系统主从律[W].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

注: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人文专项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8JK059)。

4.论企业文化与员工关系管理 篇四

企业文化,大道无形,看不见也摸不着,让不少管理者感到很“虚”,不知道如何下手,文化建设重点在那里,也不知道如何才能够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从本质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使得很多企业的所谓企业文化建设最终变成口号式的结果。

从概念上讲,企业文化又称为公司文化。这个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它最普遍的定义是以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凝聚企业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论,同时,它又是受社会文化影响和制约的,以企业规章制度和物质现象为载体的一种经济文化。

由此可见企业精神和企业管理哲学是核心,而管理哲学虽然似乎有章可寻,但必须结合自身企业的特点来形成,企业精神更不是企业领导者说了算的。它是企业广大员工在长期的合作中形成的,领导者有意识的概括,总结和提炼而确定下来的,目的是为了形成一个有号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企业宝贵财富。因此从企业文化的概念中已经可以看出,员工在其中的地位重要。没有了员工的参与,所谓的企业文化只是一句苍白无力的口号而已。

企业文化离开了员工固然不行,但从员工的角度又是如何看待企业文化的呢?中国人力资源调研网曾经做过一项历时3年的关于员工离职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员工离职和钱的关系并没有人们想象中大,相反,更多的主要原因是感觉企业没有给他一种归属感,例如和中层领导的不和,其中包括管理者说话技巧不好等因素;员工的工作做好了却没人表扬,没人关注。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影响。从每个员工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时间比例来看,在工作场所的时间占了一天时间的1/3的,如果加班或者其它原因的话,占的比例更大了,可以说每天在工作场所和同事相处以及进行一些与所在企业有关的活动所化的时间往往比和家人相处的时间还长。因此,在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和好的氛围下工作是每个员工所希望的。企业文化对于一个员工来说,如果既没有吸引力,也没有向心力,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必然造成员工“身在操营,心在汉”的状态,员工自己不开心,企业也没有发挥到每个员工的积极能动性,更不能达到人尽其材的作用。正如最近在职场上十分流行的一本畅销书《鱼》所说那样,每个人不管你是老板还是一般的职员,凡是工作的人都希望能够在“一个新颖而且有责任感的工作环境”下工作,“在那里可以快乐、专注、忘我地工作,唤起心中潜藏的活力、热情、能力和创造力”。虽然现实中并不是每种企业文化都认同和提供这样的一个工作场所给员工,但每个员工都希望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乐土。

中消研一项历时3年关于员工离职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员工离职的原因跟钱的关系并不大,反而是跟中层领导的不和成为了导致他们离职的第一位原因,其中包括管理者说话技巧不好等因素。造成员工离职的第二个主要原因是他们工作做好了也没人表扬、没人关注。

笔者不由陷入深深思索,结合自己在不同性质、不同规模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这项关于员工离职情况的调查结果非常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其解决方法也绝不是简单的加强经理人员的沟通,尤其是反馈技巧的培训就解决得了的。这实际上一个员工关系管理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笔者就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体会,从企业文化建设角度谈谈笔者对员工关系管理的理解,以就教于同仁。1

一、员工关系管理的几个方面和员工关系管理的最终目的员工进入企业、成为组织的成员后,就进入员工关系管理的框架。从理论上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从三个方面影响企业和员工、员工与员工的之间的联系,这三个方面就是工作设计、人力资源的流动和员工激励。工作设计是指根据企业目标和业务特点,确定每个工作职位工作内容和所应承担的职责,彼此之间的工作联系、管理关系和方式,以及承担这些工作对员工的要求。工作设计明确了员工应该做什么和如何做才能达到要求。员工异动,是指员工从进入企业到离开企业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员工为实现本人的职业发展计划和企业为保证业务运转的整个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以及满足企业和员工本人对工作能力要求而进行的绩效评估、能力转化和提升过程。员工激励,指的是如何通过内外部激励手段,不断促进企业目标实现和员工个人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内外部的激励手段,既包含报酬体系、福利体系,也包含其他满足员工心理需求的措施。

从影响员工关系管理的三个方面,我们不难得出员工关系管理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让员工满意,而应该是使每一位“权力人”满意的结论。“权力人”应该包括顾客、员工、出资人、社会与环境,甚至包括供应商和竞争对手在内。从目前成功企业的企业文化分析中看,他们都非常重视对企业各种“权力人”权力的尊重。惠普的企业文化明确提出:“以真诚、公正的态度服务于公司的每一个权力人”的思想,这与IBM公司的“让公司的每一个成员的尊严和权力都得到尊重,为公司在世界各地的消费者提供最上乘的服务”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时常听到有的管理者讨论如何让员工努力工作,但很少听到管理者认真研究他们如何实现对员工所承担的义务的承诺。包括工作的引导、资源的支持、服务的提供,更谈不上生活的关心;我也时常听到直线经理关于别的部门不配合自己部门工作的抱怨,特别是关于相互间的推诿、办事效率低的议论,不过我们很少逆向思考我自己是如何配合别人的。试想一下,我们为什么不从自身角度改变服务观念,先让别人满意而做先行者和倡导者呢?作为管理者,我们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为什么不能成为公司利益的代言人、企业文化的宣传者,而只是一味抱怨呢?当听到消极的、负面的或者笼统称作所谓员工“不满意”的议论时,我们为什么不能从公司的角度、从积极的角度、从正面的角度加以重视、加以引导、加以解决而是任其蔓延呢?这些问题或许尖锐了一点,但这样的反思会帮助我们梳理和更进一步认清员工关系管理的目的,换句话说,员工关系管理的目的是我们每一个管理者必须首先明确和弄清楚的问题。惟有如此,我们管理者才能以正确的心态和寻找适当的方法去面对和解决员工关系管理中的种种问题。

二、员工成长沟通管理是企业管理者进行员工关系管理的重点

从广义的概念上看,员工关系管理的内容涉及了企业整个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从企业愿景和价值观体系确立,内部沟通渠道的建设和应用,组织的设计和调整,人力资源政策的制订和实施等等。所有涉及到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联系和影响的方面,都是员工关系管理体系的内容。

从狭义的概念上看,即从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职能看,员工关系管理主要有劳动关系管理、员工人际关系管理、沟通管理、员工情况管理、企业文化建设、服务与支持、员工关系管理培训等内容。

不论从影响企业和员工、员工与员工的之间的联系的工作设计、人力资源的流动和员工激励三个方面,还是从员工关系管理的广义和狭义内容角度,我们都会发现,沟通渠道建设特别是涉及员工异动的员工成长管理,我们姑且称之为“员工成长沟通管理”是管理者进行员工关系管理的重点。

(一)员工成长沟通管理的内容与目的:

员工成长沟通可以细分为“入司前沟通、岗前培训沟通、试用期间沟通、转正沟通、工作异动沟通、定期考核沟通、离职面谈、离职后沟通管理”等八个方面,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员工成长沟通管理体系,以改善和提升人力资源员工关系管理水平、为公司领导经营管理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二)员工成长沟通管理的具体内容与类别浅析:

1、入司前沟通:

(1)沟通目的:重点对企业基本情况、企业文化、企业目标、企业经营理念、所竞聘岗位工作性质、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加盟公司后可能遇到的工作困难等情况进行客观如实介绍,达到“以企业理念凝聚人、以事业机会吸引人、以专业化和职业化要求选拔人”之目的。

(2)沟通时机:招聘选拔面试时进行。招聘主管负责对企业拟引进的中高级管理技术人才进行企业基本情况介绍等初步沟通,对拟引进的一般职位负责完成“入司前沟通”;对拟引进的中高级管理技术人才,人力资源部经理和公司主管领导完成“入司前沟通”。

2、岗前培训沟通:

对员工上岗前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进行沟通培训,以掌握企业的基本情况、提高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全面了解企业管理制度、知晓企业员工的行为规范、知晓自己本职工作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考核标准、掌握本职工作的基本工作方法,以帮助员工比较顺利的开展工作,尽快融入企业,度过“磨合适应期”。

3、试用期间沟通:

(1)沟通目的:帮助新员工更加快速的融入企业团队,度过“磨合适应期”,尽量给新员工创造一个合适、愉快的工作环境,即使新员工最终被试用淘汰应该是经过了企业努力属于员工自身的责任。

(2)沟通责任者:人力资源部、新员工所属直接和间接上级。人力资源部主要负责对科室管理人员进行试用期间的沟通;科室管理人员以外的新员工沟通、引导原则上由其所属上级负责。

(3)沟通频次要求:

A、人力资源部:

新员工试用第一个月:至少面谈2次(第一周结束时和第一个月结束时);

新员工试用第二、三个月(入司后第二、三个月):每月至少面谈1次,电话沟通1次。

B、新员工所属直接上级:可以参照人力资源部的沟通频次要求进行。

(4)沟通形式:面谈、电话等方式外,人力资源部还应不定期组织新员工座谈会进行沟通,可与新员工岗前集中培训结合进行。

4、转正沟通:

(1)沟通目的:根据新员工试用期的表现,作出是否转正的建议意见。建议同意转正的,应指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今后的改进建议和希望;系不同意转正辞退或延长试用期的,应中肯的分析原因和提出今后改进建议。

(2)沟通时机:

A、新员工所属直接上级:进行新员工转正评价时,并形成部室意见。

B、人力资源部:在审核科室员工转正时,并形成职能部门意见。

5、工作异动沟通:

(1)沟通目的:使员工明确工作异动的原因和目的、新岗位的工作内容、责任、挑战及希望,以使员工比较顺利的融入到新岗位中去,同时以期达到员工到新岗位后更加愉快、敬业的工作之目的。

(2)沟通时机:

A、人力资源部:在决定形成后正式通知员工本人前。

B、异动员工原部门直接上级:在接到人力资源部的员工异动决定通知后立即进行。

C、异动员工新到部门直接上级:在异动员工报到上岗之日,相当于新员工的入职引导和岗前培训沟通。

6、定期考核沟通:

企业可以结合员工绩效管理进行。

7、离职面谈:

(1)沟通目的:本着善待离职者原则,对于主动离职员工,通过离职面谈了解员工离职的真实原因以便公司改进管理;对于被动离职员工,通过离职面谈提供职业发展建议,不让其带着怨恨走;诚恳的希望离职员工留下联系方式,以便跟踪管理。

(2)沟通时机:

第一次:得到员工离职信息时或作出辞退员工决定时;

第二次:员工离职手续办清楚准备离开公司的最后一天,一般安排在结帐前。因此时离职员工再无任何顾忌容易讲真话。

(3)离职面谈责任人:原则上由人力资源部和员工所属部门负责人共同组织:

A、第一次离职面谈:对于主动提出辞职员工,员工直接上级或其他人得到信息后应立即向其部门负责人和人力资源部人力主管反映(人力资源部落实专人负责员工关系管理),拟辞职员工部门负责人应立即进行离职面谈,了解离职原因,对于欲挽留员工应进行挽留面谈,对于把握不准是否挽留的应先及时反馈人力资源部以便共同研究或汇报,再采取相应措施。对于科长级以上的管理干部主动辞职的,得到信息的人应先将信息第一时间反馈人力资源部负责人以便决策。对于企业辞退的员工,科长级以下员工由员工所在部门负责人进行第一次离职面谈;科长级以上干部(含科长级)由人力资源部组织进行第一次离职面谈。

B、第二次离职面谈:对于最终决定同意离职的员工,由人力资源部进行第二次离职面谈。主管级以下员工由人力主管进行离职面谈;主管级以上员工(含主管级)由人力资源部经理及以上负责人进行离职面谈,原则上企业谈话人应比离职者的职级略高至少应对等。对于科室员工以外的员工离职,第二次面谈可以采取离职员工填写《离职员工面谈表》的相关内容方式配合完成。第二次面谈应技巧性让离职员工自愿留下联系方式,以便跟踪管理。

(4)离职原因分析:离职原因分析每月应定期进行1次,由人力主管负责完成,报人力资源部经理和分管领导,以便改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8、离职后沟通管理:

(1)管理对象:属于中高级管理人员、关键技术人员或具有发展潜力的科室员工、生产、营销一线骨干岗位员工,并且不是因人品、工作失职等原因主动离职,同时是属于企业希望其“吃回头草”的离职员工。

(2)管理目的:通过诚心、真心的关心,建立友善的终生关系,使其能成为企业外部可供开发的人力资源,更是企业文化、企业形象的正面宣传窗口。

(3)管理方式:

A、人力资源部负责员工关系管理的人力主管应建立此类员工的离职后续管理档案,档案内容至少应包括离职去向、离职原因、联系方式、后续追踪管理记录等内容。

B、离职时诚恳的要求留下联系方式。

C、一般应在员工离职后1月内、3个月内、半年内、1年内分别电话沟通关心一次。

D、每年给离职员工寄生日卡和新年卡,由副总级以上分管领导亲笔签名。

E、把离职员工列入公司内部刊物邮寄名单(至少3个月1次)。

F、定期(原则上3个月1次)为离职员工寄发有公司近况和经营业务的电子邮件。

三、企业文化——员工关系管理的最高境界

1、员工关系管理的起点是让员工认同企业的愿景

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都是通过企业共同愿景的实现来达成的。因此,员工关系管理的起点是让员工认同企业的愿景。没有共同的愿景,缺乏共同的信念,就没有利益相关的前提。但凡优秀的企业,都是通过确立共同的愿景,整合各类资源,当然包括人力资源,牵引整个组织不断发展和壮大,牵引成员通过组织目标的实现,实现个体的目标。

企业的价值观规定了人们的基本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或者说是习以为常的东西,是一种不需要思考就能够表现出来的东西,是一旦违背了它就感到不舒服的东西。因此,可以说是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的伦理基准,是企业成员对事物共同的判定标准和共同的行为准则,是组织规范的基础。有了共同价值观,对某种行为或结果,组织成员都能够站在组织的立场做出一致的评价。这种一致的价值观既是组织特色,也是组织成员相互区分的思想和行为标识。

所以,认同共同的企业愿景和价值观,是建设和完善企业员工关系管理体系的前提和基础。

2、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是员工关系管理的根本

企业有多种利益相关者,但其创立和存在的核心目标在于追求经济价值,而不是为了单纯满足员工个体利益需求。因此,企业组织的目标和其所处的竞争状况,并建立企业与员工同生存、共发展的命运共同体,是处理员工关系的根本出发点。如何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包括晋升机制等,合理利用利益关系就成了员工关系管理的根本。

3、心理契约是员工关系管理的核心部分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施恩提出了心理契约的概念。虽然心理契约不是有形的,但却发挥着有形契约的作用。企业清楚地了解每个员工的需求和发展愿望,并尽量予以满足;而员工也为企业的发展全力奉献,因为他们相信企业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与愿望。

心理契约是由员工需求、企业激励方式、员工自我定位以及相应的工作行为四个方面的循环来构建而成的,并且这四个方面有着理性的决定关系。心理契约给我们员工关系管理带来的思考是:

企业在构建心理契约时,要以自身的人力资源和个人需求结构为基础,用一定的激励方法和管理手段来满足、对应和引导员工的心理需求,促动员工以相应的工作行为作为回报,并根据员工的反应在激励上做出适当的调整;员工则依据个人期望和企业的愿景目标,调整自己的心理需求,确定自己对企业的关系定位,结合企业发展目标和自身特点设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因此决定自己的工作绩效和达成与企业的共识:个人成长必须依附企业平台,离开企业这个平台谈员工个人目标的实现只能是一句空话,这好比大海与溪水的关系,企业是海,个人是水,离开大海,溪水是会干枯的。这就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心理契约循环过程,也是企业员工关系管理的核心部分。

4、职能部室负责人和人力资源部门是员工关系管理的首要责任人

在企业员工关系管理系统中,职能部室负责人和人力资源部门处于联结企业和员工的中心环节。他们相互支持和配合,通过各种方式,一方面协调企业利益和员工需求之间的矛盾,提高组织的活力和产出效率;另一方面他们通过协调员工之间的关系,提高组织的凝聚力,从而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因此,职能部室负责人和人力资源部门是员工关系管理的关键,是实施员工关系管理的首要责任人,他们的工作方式和效果,是企业员工关系管理水平和效果的直接体现。

5.浅析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的关系 篇五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强调诚信为本、创新驱动、质量至上和团队精神等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文化,越来越受到企业经营者们的青睐。许多企业已将企业文化建设,列为企业赢得市场竞争胜利的重要内容。然而,有些企业虽然做了大量的企业文化工作,却理不出企业的文化特色和品牌。企业文化只开花不结果,其原因有多方面,但企业文化缺乏制度化约束和管理应该是主要原因。

一、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的关系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它是企业理念形态文化、制度形态文化、行为形态文化和物质形态文化的复合体。

文化与制度之间是一种蕴含与互动的关系,文化中蕴含着制度,制度中也体现了文化。没有文化的制度与没有制度的文化都是不可想象的。文化理念形成管理制度,即文化理念是管理制度形成和创新的依据,而管理制度又要反映文化理念的要求;管理制度强化文化理念,即管理制度是文化理念的产物和载体,对文化理念特别是对新文化理念的巩固与发展又具有强化作用。

人们总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去完善和改革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如果不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相适应,企业战略目标就无法实现。一定企业制度的建立,又影响人们选择新的价值理念,成为新的文化理念的基础。企业的很多问题都是由于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脱节造成的,企业的管理制度如果违背企业的文化理念,那么企业将陷入“知行不一”的病态文化之中,阳奉阴违、溜须拍马将成为员工们的“理性选择”。由此可见,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企业文化只有转化为管理制度才具有生命力,同时,任何管理制度都是在某种具体文化理念的指导下制定的,因而都有文化的底蕴。

二、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的作用

任何一个企业家都希望把自己的企业建设成一个内外协调、上下同心的团队,但单靠物质激励和管理制度是很难做到的。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强力黏合剂,它可以把企业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人团结在企业周围,从而产生一种凝聚力。

企业文化会改变员工与公司的关系。员工将不再视“公司”为“老板的公司”,而是称为“我们的公司”。员工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主人翁责任感。他们会心存感恩,真正做到以企业为家,为自己工作。他们会主动加班,会对公司发展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在萌芽时就会先于领导发觉并及时消除。

严格的管理制度是员工行为规范的“硬”约束,而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非强制性力量的“软”约束,它能弥补管理制度的不足。如果说管理制度是让想犯错的人不敢犯错,那么企业文化就是让有机会犯错的人不愿犯错。同时,管理制度是由人制定的,难免会有“漏洞”,这些“漏洞”就要由企业文化来管理。

规范化的制度体系可以使企业从忙乱到有秩序,也可以使员工的工作从被动变为主动。因为不是人在管他,而是系统在管他。员工也不会被环境牵着鼻子走,而是主动出击,有效完成工作。同时,规范化的制度体系还可以把领导从“繁忙的杂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抓战略、搭班子、带队伍、建文化”。

三、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的落地

企业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化和制度化是企业文化落地的关键所在。所谓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化和制度化,就是要把企业统一的价值理念转变为集团各部门、各公司的具体理念和相应制度。

企业是一个系统,在它下面还有许多子系统,每个子系统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充当着不同的角色,员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选择具体角色,但却无法选择角色要求。角色要求的差异意味着处于不同角色位置的人的理念上要有差异。也就是说,在企业统一的价值观指导下,不同的职能部门和专业公司要提出符合自己角色要求的价值理念,同时也要制定与本部门和本公司价值理念相对应的管理制度。

例如,海尔的核心价值观是“真诚到永远”,据此,营销部门提出了“先卖信誉,后卖产品”的营销理念;人力资源部门提出了“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的用人理念;研发部门提出了“创造新市场,创造新生活,客户的难题就是我们创新的课题”的技术创新理念;职能部门则提出了“您的满意就是我们的工作标准”的服务理念等。也就是说,企业各个子系统必须依据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制定相应的理念和制度,才能战略性地实现企业价值观或使命。

管理制度化是企业制度变迁或制度创新的过程,也就是把企业倡导的文化理念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的过程,它是将企业文化理念转化为员工自觉行为的关键。文化理念必须转化为管理制度,否则,企业文化变革不可能成功。在将文化理念转化为管理制度的同时,一定要关注制度与价值观的联系,防止二者脱节。企业文化总是沿着文化理念—管理制度—新的文化理念—新的管理制度的轨迹,不断发展、丰富和提高的。

6.浅析企业文化建设与员工培训的关系 篇六

单位:太原市世达开元汽车运输服务有限公司

内容摘要: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资源,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层的重视,它不仅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近年来,培训作为一种建立良好企业文化的有效方法正在国内大小企业里普遍展开,它所带来的积极作用也促进了企业的发展。然而,有些企业未能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培训联系起来,这就限制了人们对企业文化更为深入的认识,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培训对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文章认为,只有将培训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才可能使企业发展有一个更为厚实的基础和更为广阔的前景。

关键词:企业文化、培训、有机结合、发展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培训作为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持续竞争的“发动机”,是建设良好企业文化的有效方法。不断的进行培训学习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唯一途径,是将企业目标、企业价值观、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品牌文化、物质文化深入员工内心并外化为行动的最有效的方式。

一、做好企业文化培训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建设是指企业文化相关的理念的形成、塑造、传播等过程。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体现在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管理理念等精神方面和物质、制度、行为规范品牌等方面,渗透于企业的各个领域。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现代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竞争法宝。企业文化建设主要就是塑造企业精神。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实施,使企业人文素质得以优化,归根结底是推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助推企业保持持续、稳定发展。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说过,“资

源是会枯竭的,惟有文化才会生生不息。” 华为能抢占很大的市场份额,保持高速的增长率,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华为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华为人“执着、专

一、团结”的狼性企业文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做好企业文化培训给企业带来的好处就是:首先,企业与员工有了共同的价值目标,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制定战略和政策提供了依据,企业的领导和员工为着他们所认定的目标去规划企业的发展方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次,有助于员工形成共同理念,实现自我约束。这不仅使员工的行为趋向合理化,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而且从法律、道德、伦理的角度约束和引导员工,培育员工的正气,促成企业中的良好风气的形成。再次,企业文化所形成的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和共同的价值观念能够起到精神激励的作用,使每个员工感到自己的价值,将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与激发出来,并充分发挥员工的智慧和能力,使员工产生强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极大的鼓舞员工去努力工作,使员工感到企业的发展就是自己的事业,企业的利益就是自己的利益。最后,企业文化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感情,把员工紧紧的团结在了一起。作为企业组织的润滑剂,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把企业的利益和绝大多数员工的利益统一起来,员工之间团结友爱,互相信任。这样就保持了员工队伍的稳定性,提升了员工的归属感,降低了离职率,企业和员工步调一致、共同发展。

二、现状及原因分析

目前大多数企业已经正确认识到了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培训有机结合的重要性,提炼优秀的企业文化,制定合理的培训方式和方法,让二者有机结合,发挥各自的特点,互相辅助,互相作用,互为依托,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很多大企业比如惠普、海尔胜出其他公司的根本原因就是善于给他们的企业文化注入活力,注入活力的方法就是培训。

以我所在的企业为例,我们的企业文化的核心—“开放、诚信、创新、超前”已经深深的融入到了企业的各项活动中来。开放——不仅是开放的经营理念,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也是开放的用人理念,吸纳优秀人才,唯才是举。诚信——不仅是对客户的诚信,对员工也是言出必行。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发展。通过不断的业务及政策创新,在业内保持了核心竞争力。超前——根据市场变化,用独到的眼光,谋划企业的发展。

(表一):2009-2011公司离职人数(表二)2009-2011公司开设数量

如表一所示,系统的培训保证了我们单位员工不断的认同、融入企业文化中,良好的企业文化保证了员工的高度稳定性,员工的离职率明显降低,员工将自己与企业融为一体,同呼吸、共命运,表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如表二所示,员工的稳定带动企业保持了高速发展,不仅成功在美国上市,在国内也开设了数百家分公司,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引领着业内发展态势。

但是也有部分企业单纯注重员工技能的提高,只是从专业知识、技能方面培训员工,忽略了对员工企业文化方面的培训,致使员工缺乏团队合作精神、进取精神,企业缺乏足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桎梏了企业的发展。另外,部分企业对企业文化认识有误,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脱钩,培训流于形式,方法简单,空喊口号,没有让员工发自内心的去认同、理解、融合,导致人心涣散,人员流动频繁,企业的经营指标每况愈下。

如前文所述,没有良好的培训支撑企业文化的建设,使企业出现了巨大的发展危机,究其原因,个人认为存在以下几点:

(一)企业领导不重视。很多企业家并不明白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没有实实在在地将企业文化建设置于企业经营的战略高度,忽视了企业文化培训的重要性,只是将技能培训放在了高位,片面认为生产是企业发展的唯一要素。

(二)培训流于形式。很多企业不注重企业文化内涵的灌输,盲目追求文化活动、形象设计、喊喊口号、贴贴标语,片面追求井然有序的工作纪律、上下级的绝对服从等表层形式上的企业文化。培训方法单一,内容空洞,只是简单的授课式、填鸭式教学,培训效果较差。

(三)培训闭门造车。部分企业在培训企业文化时只是单纯的解释理念、精神,没有吸收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精髓,导致企业文化僵化,培训也缺乏创造力和活力,没有保证好培训与企业文化发展的同步性。

(四)缺乏持续性。有些企业对企业文化的培训只是在员工入职时做一下,平时将之置于一旁,忽略了企业文化是长期渗透在企业管理的体制、经营策略、激励机制等之中,对企业内部的凝聚力、生产效率无时无刻不在起着作用。

三、企业文化建设与培训有机结合的建议

再以我所在公司为例,企业的理念已经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嵌入了每个员工的内心,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每个人的做事方法和工作准则。在实际工作中,不仅带动了公司的发展,保证了员工的稳定性,也迎来了社会和客户良好的口碑。现将公司的一些培训经验列出,以供参考。

(一)明确培训目标

企业文化包含企业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品牌文化等几个方面,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所以在培训前,要明确培训的目标是什么。

我进入公司时,公司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因此,公司便将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将企业的观念、规则和态度传播到每一个员工中去,提升了员工对企业目标的认同和对企业的归属感。而对于受训人员来说,新员工和基层员工需要理解和认同企业文化;中层管理人员和资深员工需要进一步对企业文化进行深入理解,保证执行力;高层管理人员则要注重宏观、战略的角度进行培训。

(二)丰富培训内容

企业文化虽是一种无形的管理,但渗入到了企业的方方面面。因此,在培训实施中,不能脱离实际,空泛的谈一些企业精神和理念,应当与企业的经营活动联系起来。我们公司在培训企业文化通过与公司的实际事务性活动来诠释企业文化,这样可以使员工容易理解和接受。比如,在讲到“诚信”时,通过介绍与客户签订合同、合同的履行来解释;而对于员工来讲,公司承诺的每件事都为大家做到了。通过生动的事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除了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培训外,公司还加入了服务意识、沟通能力、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的培训,这不仅使受训员工认同企业文化,还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使员工成为“知识性工作者”,增强了我们的职场竞争力。

(三)注重培训方法

企业文化需要认同、感悟和融入,这就需要综合运用培训方法,以便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我们公司的培训方法有授课、演讲比赛、技能比赛、研讨会、文化活动、团队训练、拓展训练、游戏等。例如,新员工会更多的采取授课和游戏相结合的方法,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训更多的是采取拓展训练的方法,在平时也会采取演讲比赛和征文大赛的方法,而对于高级管理人员,就采用研讨会的形式。通过不同方法,我们增添了浓厚的兴趣,增加了个人成就感,无形中更加认同企业。

四、结论

企业文化的培训不是通过简单的几节课、几次活动就可以晚上的,而是应当让核心文化深入人心,变成员工的工作实践和行为的指导。通过长期的持续,实践的检验,为企业提供滋养,成为企业内部相通的血液,在员工的日常工作中得到效果的反馈。比如,李云龙那“逢敌必亮剑”的独立团,许三多带着“不抛弃、不放弃”的钢七连精神来到了特种大队,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一种精神在实践中的体现。

只有在企业塑造起良好的、被企业所有员工认同而且愿意去实践的企业文化,企业才会对员工有吸引力,双方之间才真正凝聚在一起,从而保证了企业战略的实施有充分的执行基础;而好的、优秀的企业文化又是企业通过持续不断的培训才得以宣贯和融入,才能保证员工积极主动的去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只有一个建设了良好的企业文化且注重持续培训员工、将企业文化融入到员工内心的企业,才是一个有竞争力、能长期发展的企业。

参考文献:

⑴ 刘光明.企业文化.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⑵ 黎群.谈谈如何正确理解企业文化.中外管理.北京:中外管理杂志社,2005

⑶ 李铁球.基于战略导向的企业员工培训体系研究.时代教育.成都:时代教育报刊社,2006

7.浅析员工与企业共成长的企业文化 篇七

关键词:企业文化,员工与企业共成长,理论,原则,实施

近年来,世界上很多知名大企业都把以人为本作为自己在竞争中赢得优势的重要手段,中国建材国际工程有限公司根据企业改革发展实际,不断丰富和发展独具特色的“员工与企业共成长”的企业文化,使得企业凝聚力、号召力和向心力不断增强。

1员工与企业共成长的企业文化的理论依据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企业形象和品牌已成为企业生存的重要法码,而企业形象和品牌的培育在于企业积极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实质是以企业的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凝聚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论。这就要求企业在追求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要兼顾员工的可持续发展,要为员工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成长环境。而员工的健康快速全面成长,也将为企业发展储备强大后续动力,推动企业生存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1.1 发展过程的一致性

企业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人发展的基础上的,企业是人们实现人生梦想的地方,企业使人才得到了应有的尊重,使知识能更好地创造财富。企业的发展过程,就是人才的成长过程,人才的成长过程,也是促进企业发展的过程。比如,有些企业从这一观念出发,逐渐明确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激励员工在奋斗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从而逐步打造品牌,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

1.2 最终目标的一致性

一个企业的存在与发展,是离不开员工的努力工作的。相应地,一个员工的发展,也是离不开企业的存在的。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两者是相互依存的,两者依存的目的都是为了求得更好的发展,这是目标上的一致性。比如,某些企业宣称:在多少年之内造就多少百万富翁。其实,这是企业发展的一个目标,也正好迎合了员工在利益方面的期望。当然,也是吸引卓越人才为企业发展效力的有力激励措施之一。没有这些人才的努力,企业不可能发展;没有良好的企业环境,这些人才也难以成为百万富翁。

2员工与企业共成长的企业文化的实施原则

2.1 要真正把员工视作第一资源

人是企业中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因素,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越来越不确定、越来越复杂,准确预测未来的变化变得越来越困难,企业只有培育员工的职业能力、激发组织的活力才能快速而准确地响应市场的需求、满足客户的需要。因此,员工是企业的第一资源毋庸置疑。这就要求要把员工与企业共成长的思想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要善于激发员工的聪明才智和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工作激情,充分尊重、理解、关心、依靠员工,为员工营造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的氛围。

2.2 建立员工与企业共成长的关系

没有员工成长的企业成长是不可能持久的,脱离企业成长的员工成长是不现实的。企业要为每一位员工营造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使员工能够享受到事业成功的成就感;要为员工提供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员工个人的长期发展投资;要本着按贡献分配的原则,建立企业多方位的物质精神激励体系,同员工共享企业改革发展成果。因为人的发展和需求是有层次的、有阶段的,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历史阶段、员工不同现实需求丰富我们对员工与企业共成长的理解。在现阶段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提高员工的终身就业能力,保证员工的职业安全,是员工与企业共成长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加大对员工培养的力度,对员工的职业生涯投资,对员工的成长负责。

2.3 教育员工培养三种意识

一是责任意识。人不是天生就具有责任的,需要我们每个人去自我修炼,坚定自己的事业心,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智模式,把每一次承担责任都当作一次机会而不是压力,把每一次接受任务都当成一种使命而不是负担。二是忧患意识。不能因为企业发展了,员工也享受了成果了,就止步不前。要坚决摒弃“小富即安”的思想,永不满足于现有的成就,摒弃一切自满的情绪,不断挑战未来,不断更新自我。三是规则意识。规则分为业务技术规则、道德规则、制度规则三种,员工应当强化学习能力,认真钻研业务,了解业务、技术等客观因素的运行规律,保证对业务技术规则的有效遵守;员工应强化个人修养,遵守道德规则,做优秀的社会公民;强化纪律意识和认知意识,主动遵守企业规则,做优秀的企业员工。

3员工与企业共成长的企业文化的实际操作

中国建材国际工程有限公司近年来之所以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重要的因素是有一个好的理念,一套好的战略,一支好的团队。为了适应集成化、工程化、产业化、国际化的需要,建立一支敢拼搏、乐奉献、高素质的德才兼备的员工队伍,公司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创建学习型企业,为员工搭建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鼓励员工与企业共成长。

3.1在企业改制转型过程中,按企业需要培养人才

中国建材国际工程有限公司是在具有50多年历史的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基础上改制成立的国际化工程公司。作为一个科研设计单位,在改制之初,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公司就高度重视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重视科研人才向经营管理能人的转变。公司为他们提供平台,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在有步骤、有计划地加强干部职工培训的基础上,将他们放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去考验、去历练,并努力营造一种开拓创新的氛围,大力营造鼓励探索、支持创新、宽容失误的环境和氛围,不断形成靠制度管人、按程序办事的工作机制。在加速由以工程服务为主向以工程和产业两个轮子共同驱动的转型过程中,企业认真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学习型员工活动”,开展“学习年、学习日”活动,大力提升员工素质。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劳动竞赛、岗位练兵和技术经验交流活动,在公司网站上登载行业动态和国外新技术、新产品信息,在电子屏幕上每天播放一组英语对话及相应的中文翻译,促进员工提高业务水平;选派近30名技术骨干去读工程硕士、工程博士,选派15名管理骨干去读MBA、EMBA,不断加强对人才的培养,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公司坚持与国际著名公司对标,实施“与巨人共舞”,努力培育一流的国际化人才队伍。公司定期派出人员到外资公司所在国家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定期开展技术交流和人才培训。此外,我们还积极引导员工特别是国外工程技术人员不断加强英语、管理、技术等方面的业务学习,尤其是加强对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技术的学习,努力提高素质,适应公司发展需要。

3.2在企业持续发展过程中,为员工提供展示的平台

公司坚持自主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为了鼓励科技创新,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公司大力推行科技创新和奖励制度,建立了首席科学家和首席研究员这一“凯盛特色”的自主创新机制,制定了优秀工程设计奖、优秀工程咨询奖、优秀工程总承包奖等多种奖项评选与奖励办法,制定了各种职业资格考试通过奖励办法,充分调动科技人员进行开发研究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了公司研发成果的诞生和转化。公司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注重对年轻干部的培养力度,重用业绩突出的干部,支持一身正气的干部,鼓励老实干事的干部,鞭策不思进取的干部,教育跟风行事的干部,约束投机取巧的干部,惩处贪污腐败的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公司打破了传统的能上不能下的人事制度,打破了事业单位的工资分配制度,创新性地提出和实施了“人力资源6P管理模式”,即由契约(Pact)、职位(Position)聘任、薪酬(Pay)分配、绩效(Performance)考核、奖惩(Promote and punish)、培训(Pick up)等6个管理环节构成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链,形成了新型的人事管理制度。通过这些制度和措施,大批适应市场的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科技人才脱颖而出,为公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3在企业快速做大做强中,实现更大范围的文化整合

近年来,随着公司迅速做大做强,加盟企业日益增多,员工人数不断增加,地域分布也日益广泛。为了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公司加强企业文化的整合,使新加盟的企业尽快融入凯盛这个大家庭。企业大力倡导“凯盛一家”的文化理念,塑造“诚信、创新、To Be The Best”的企业精神,明确“追求卓越,迈向国际”的公司愿景,倡导学习型、诚信型、创新型团队的建设。企业充分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发挥工会、团委、妇委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形式多样的走访慰问活动、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着力解决员工群众的反映的问题,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还在公司网站上及时刊登公司重大新闻,反映工作动态,维护员工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增强员工对企业归属感和荣誉感。2007年公司创办的《凯盛人》报纸办得如火如荼,目前成为促进凝聚力、培育优良的团队精神和先进的企业文化的又一平台。这些企业加盟后,不仅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日益提高,而且员工也纷纷感受并开始自觉践行凯盛优良的企业文化。

3.4在企业实力日益增强进程中,让员工共享企业改革发展成果

8.浅析企业文化建设与员工培训的关系 篇八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 人力资源开发

Brief analysis enterprise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relational

Xu Zhengfu Zheng Qifu

Abstract:In the last few years,along with the establishment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in our country’s comprehensive advancement,the enterprise culture construction also becomes in the modern business management process a crucial question.In to the enterprise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the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in the development research and the practice,the author thought that,The enterprise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the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development,has the bidirectional paragenesis effect and the supplementary effect.The enhancement enterprise culture construction,can impel the enterprise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the development,the promotion enterprise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level.At the same time,the whole necessary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in turn can promote advanced enterprise culture completion.

Keywords:Enterprise culture construction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1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5-0111-02

近几年来,随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的全面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也成为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一个关键性问题。在对企业文化建设和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研究和实践中,笔者以为:企业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开发,存在双向的共生效应和互补效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推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同时,整体配套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反过来又能促进先进企业文化的建成。

1.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

企业文化是上世纪80年代在行为管理模式基础上产生的最新管理理论,是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观念、文化形式和行为模式,并成为企业全体成员普遍接受和共同奉行的、价值观念和行為规范的总和。它是以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凝聚企业员工归属感,调动企业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论。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是通过树立正确的经营思想、良好的企业精神、高尚的伦理道德和明确的企业目标,以规范企业员工的思想和行为,最终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成长。它对内表现为企业精神,对外表现为企业形象,其作用主要表现为企业的凝聚力、激励力、约束力、导向力和辐射力。

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方面,主要通过精神、制度、物质三个层面得以体现。

在精神层面,主要是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鼓舞士气,营造一种独特的精神氛围;其强调的是员工的主观精神状态,表现形式为企业精神、企业风气和企业目标。

在制度层面,其强调企业实现目标的最高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它反映了企业的系统整合能力,在执行文化方面为员工提出了标准和规范,使员工能够按照企业既定的方向与目标同步发展,其表现形式为管理制度和企业风俗。

在物质层面,文化管理强调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如在企业标识、员工仪表、厂容厂貌、企业文化传播模式等方面都有严格的界定,使员工的精神面貌和企业整体形象都得到了强化。

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其主要通过心理管理来优化员工的心智模式;在认知、行动、意志、情感、价值、目标等方面对员工进行深层次的引导,深化员工的自我开发意识。优秀的企业文化能给员工带来团结和谐、富有激情的工作生活环境,能使员工产生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产生较高的期望目标和较大的动力,促使员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向自己期望的目标努力奋进。

1.2 企业文化可以深化员工的价值理念,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改造员工的道德人格,凝聚员工的心智思想,强化员工的奋斗精神。在现代企业中,员工的学历层次、知识层次越来越高,企业只有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管理中,切实体现对员工永远的尊重,才能赢得员工对企业的忠诚。

1.3 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导向作用。在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要以企业文化为导向,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一、将企业的价值观念与用人标准结合起来。要求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对应聘者进行严格的培训,在制定招聘计划时要有专家的参与;在招聘面试过程中,应优先选择对本企业文化认同较高的人员。第二、将企业文化的要求贯穿于职工教育培训之中,可以通过员工培训方式来推广企业文化;这种培训既包括职业教育培训,也包括非职业教育培训;尤其是非职业教育培训方面,要改变以往那种生搬硬套的模式,而采取一些较为灵活的方式,如非正式活动、非正式团体、管理游戏、管理竞赛等方式,将企业的价值观念在这些活动中不经意地传达给员工,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员工的行为。企业管理界人士普遍认为,丰田的成功经验是:积聚人才,善用能人,重视职工素质的培养,树立良好的公司内部形象。作为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部分,丰田公司的员工教育培训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第三、企业文化的具体要求必须融入员工的考核与评价中。时下大部分企业在评价员工时,都是以业绩指标为主;有些企业也提出道德标准的考核,但对德的考核内容缺乏具体的解释,也缺乏具体量化的描述,未能起到深化企业价值观的作用。在考核体系内,要将企业价值观的内容注入,作为多元考核指标的一部分。对企业价值观的培养要通过各种行为规范来进行,通过鼓励或反对某种行为,来达到诠释企业价值观的目的。第四、企业文化观念的形成,要与企业的内外沟通机制相结合。只有达到上下沟通、步调一致的标准,才能在员工心目中真正形成认同感。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不单要处理技术性细节,也不单单是人力资源部门独有的工作,而是要求所有的管理人员参与其中,以形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合力,逐步形成在市场竞争中独有的竞争优势。

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来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管理当局所追求的最高管理境界。

2.整体配套的人力资源管理能促进先进企业文化的形成

无论任何企业,不论它的规模大小或自动化程度高低,它的正常或者是高效运行的根本都是“人”。吸纳认同本企业的企业文化理念,拥有良好品行且具有发展潜力的员工群体,尊重员工、服务员工、培训员工,帮助员工拟定和实现个人与企业共同愿景相一致的职业生涯发展計划,提高企业的内在文明程度等,这些都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竞争力提升的根本。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软环境,它在无形之中引导着每一位员工的行为,在无形之中获得竞争的优势。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无形资源,就是要塑造具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明确的价值取向、高尚道德境界的企业员工群体,就是要把企业管理者的经营理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整合到员工中去,是用以规范企业员工行为的一个强有力的规则体系;它是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培养起来的。

3.要创造一种能使全体员工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念

企业文化的建立和重塑,是企业管理者最重要的事,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任务,它关系到整个组织系统的运行和发展系统工程。

众所周知,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其目标就是使每位员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最大的利益空间,使企业达到最大的绩效目标,从而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成长。但是,如何实现这个目标,有很多的问题摆在管理者面前。现在大多数企业的状况是,能够招聘到优秀的员工;但如何留住员工,充分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使员工工作达到最大的主观能动性,却无从做起,这种情况在国有企业特别严重。企业要想留住优秀的人才,并且要用好自己的员工,就要让员工有一种归属感;企业必须具备足够的亲和力和良好的工作软环境,即要有良好的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是建立在人本管理之上的,它与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互相推动、互相制约的关系,两方面的努力要齐头并进、双管齐下,最终达到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因此,在各项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要非常注意积极促进企业文化观念的形成。

3.1 企业在制订每一项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制度的时候,都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价值观,并坚持将这一观念贯穿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的始终。企业及其管理者必须承认,员工是企业最为重要的资本,他们不仅值得信任,而且需要被尊重和被关照,他们每个人都有自我成长和发挥自身潜力的内在动力。

3.2 努力贯彻以价值观为基础的劳资政策。由于社会上不同的人对待工作的态度不同,企业在招募和挑选新员工时,要重视以企业价值观为标准选人选才。在日常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要制定符合企业价值观的劳资政策,并贯穿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

3.3 为员工提供就业保障和相对公平合理的报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与员工之间相互信任关系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两个方面的制度落实作为基础的:一方面在并非员工个人出现问题的条件下,企业应尽量避免因外部原因随意解雇员工,从而为员工提供一种相对长期的工作机会;另一方面是企业为员工提供包括高于市场一般水平的工资奖金和福利,以及一整套报酬方案,并且使员工有机会分享企业的利润。

3.4 通过工作组织的调整和参与管理,在员工中创造一种团结向上、共同奋斗的价值观。它包括:建立企业与员工双向沟通的正式渠道和员工参与管理的办法,确保员工受到公平对待,并切实保障员工享有参与管理的机会,以真正达到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坚定不移执行企业决议的目的。

上一篇:vav安装方案下一篇:升初中全面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