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推进法院文化建设 促进工作协调发展

2024-07-28

论推进法院文化建设 促进工作协调发展(共11篇)

1.论推进法院文化建设 促进工作协调发展 篇一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论谈法院经费保障制度

论法院经费保障制度

作者

吴旭萍

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在实现依法治国的进程中,法院肩负着行使审判权的神圣使命。

独立审判,又是行使审判权的一项重要组成部份,而要实现独立审判,离不开充足的经费保障。孙子兵法云:“大军未动,粮草先行”,从古到今,充分的物质保障始终是进行一切活动的根本,物质保障也是法院实现审判职能的前提条件。

我国法院系统的经费来源,主要是依靠各级政府财政的拨款及法院自身收入的诉讼费作为补助经费。目前我国财政对于法院收入的诉讼费,实行“收支两条线”,即法院收缴的诉讼费全额上缴给财政专户,财政统筹后再以预算外资金的形式,根据其经济实力与法院的开支预算报告决定拨款数额的多少。

因此,不同地区的法院得到的财政拨款是各不相同的,也因此形成了有的法院经费相对有余,有的法院经费缺口很大。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的法院,诉讼费收入多,经费相对较充足,基础设施建设,硬、软件建设相对也较先进。

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法院,诉讼费收入少,财政困难,得到的经费也相对不足,人员经费尚无法保证,更何况办案经费和建设资金?而经费缺乏,已成为困扰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一个难题。在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社会经济正在起着翻天覆地的变革,各类案件剧增,法院的审判业务日趋繁重,现有的经费保障制度已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笔者认为,在当前强调司法改革的进程中,经费保障机制也应进行相应的改革,应改变这种法院经费单纯依靠地方财政拨款的做法,应当实行全国法院系统的经费由国家计划单列,财政统一拨款,并立法保障司法经费,建立独立的司法预算制度。理由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独立的司法预算制度,实行国家单列财政拨款,有其历史渊源和借鉴。

1985年8月召开的第七届联合国预防犯罪和罪犯待遇大会通过了《关于司法机关独立的基本原则》(下称“基本原则”),“基本原则”第七条规定“向司法机关提供充足的资源,以合之得以适当地履行职责,是每一会员国的义务”,在基本原则的有效执行程序解释中,“向司法机关履行职能提供充足的资源”包括根据承办案件数量任免足够人数的法官,为法院配备必要的支助人员和设备,以及向法官提供适当的人身安全、报酬和津贴。在国外,大多数国家都将法院经费独立出来,单独列入国家预算。

日本早在1947年的《裁判所法》中规定“裁判所的经费是独立的,应计入国家预算内”;美国于1939年设立了联邦法院行政管理局,专门担任联邦司法系统的行政管理职责,由它制定并向国会提出联邦法院预算,审核并分配各联邦法院的经费,借鉴外国的有益经验,针对我国的司法经费财政管理体制中的弊端,我们应该改革这种体制,建立独立的司法预算体制。

二、建立独立的司法预算制度,实行国家单列财政拨款,有利于保证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地方政府干涉支配。

我国宪法规定:审判权由人民法院行使,不受任何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但在现行体制下,司法机关的人、财、物,都掌握在同级政府手中,司法机关往往只有与当地党政机关合作才能正常开展工作,司法权处处受制于行政权,导致司法不公,当遇到跨在区的纠纷时,只能维护本地区利益,形成地方保护主义。

由此可见,如果不对这种体制进行改革,司法独立、司法公正只能是一纸空谈!只有在经费保障制度上能保证法院工作的需要,不存在物质利益的干扰,法院才能够独立行使审判权,公正地实现其司法职能。

三、建立独立的司法预算制度,实行国家单列财政拨款,有利于保障法院有充足的办案经费,保证审判职能的实现,防止司法腐败的产生,维护司法公正。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类案件不断增长,但地方政府安排给法院的经费增长率却不能与案件增长率成正比。

在经费短缺的情况下,有些法院为了解决经费困难,干警的住房、福利、办公用房紧张等问题,千方百计搞“创收”,或是向当事人、律师、企业单位拉赞助,或是私设收费项目,或是提高收费标准等等。司法腐败,成为妨碍司法公正的最直接敌人,成为最危险的社会公害。在九届二次全国人大会议上,代表们反应最强烈的问题之一也是司法腐败。

因此,在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特别是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后,再实行人、财、物保障依赖于地方政府的体制,已很难适应社会的客观需求,只有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独立的司法预算制度,实行国家单列财政拨款,才能保证司法机关拥有充足的办案经费,保证审判工作的顺利进行,维护司法公正。

四、建立独立的司法预算制度,实行国家单列财政拨款,有利于保障法官们享有应有的物质待遇和福利待遇,提高法官们的社会地位,纠正少数干警的不正之风。

在西方国家,法官的社会地位比一般公务员高,待遇与福利也比普通公务员优厚,一些国家甚至将法官的工资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

而在我国,法官的工资结构与普通公务员相同,虽然《法官法》规定了“法官的工资制度和工资标准,根据审判工作特点由国家另行规定,法官实行定期增资制度,法官享受国家规定的审判津贴、地区津贴、其它津贴以及保险和福利待遇”。

可见我国对于提高法官的待遇福利是重视的,法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掌握着对别人财产的裁判权,甚至是对个别人的生杀大权,但同时法官也是一个人,他(她)们在人群中,一样需要生活,一样有种种需求,如果法官能享受较高的待遇,所谓的“人情案”、“金钱案”、“权力案”等司法腐败现象都将大幅度减少直至消失,法官也必将会更珍惜自己所在的位置。只是,要执行这一条法律,如果没有充足的经费保障,还是无法落实。因此,建立独立的司法预算制度,实行国家单列财政拨款,保障法官享有优厚的待遇,对于抵制司法腐败,将是一项积极有效的措施。

五、建立独立的司法预算制度,实行国家单列财政拨款,有利于保证拨给的经费能得到充分合理的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当前,许多法院都面临着基础设施建设,办公现代化建设等更新换代的问题,而进行一切活动,都需要庞大的经费,前文中已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单纯依赖于地方政府拨款的种种不妥,如果能够实行国家单列拨款,由最高法院统一计划。

那样,在资金的利用率方面必定能得到大大提高,从财务的角度来看,也可以节省许多不必要的环节,使资金得到最有效的利用,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建立独立的司法预算制度,实行国家单列财政拨款,具体应当如何实行?纵观我国至今为止,对于法院经费最主要来源之一的诉讼费的收支管理,其管理办法几经变更,大体上有三种模式。

一种是完全自收自支,法院收缴的诉讼费一概不上缴给其他部门,留作办案经费,在这种制度下,地方财政对于法院需负担的经费较少,但因此失去了宏观调控,有的法院因此而擅自用诉讼费滥发奖金,提高福利标准,造成了不平衡现象,犯了错误;

一种是按比例上缴,即基层法院留下一定比例的诉讼费作为办案经费,余下的再按一定的比例分别上缴地方财政和上级法院,在这种制度下,法院能够及时地得到办案经费,但是有的法院为了多留经费,隐瞒诉讼费的真实收入,或是多设收费项目,或是提高收费标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还有一种是目前实行的“收支两条线”,即法院收取的诉讼费全额上缴财政,由财政统筹后,再以“业务补助经费”拨给法院。

财政在统筹时,将法院上缴的诉讼费按比例分成,大部分回拨给基层法院,再将一定比例的诉讼费作为统筹基金,分配给较不发达的基层法院,这样,在办案经费分配上,满足了发达地区法院的需求,又兼顾了不发达地区的法院。

实行“收支两条线”,使监督部门能够发挥监督的作用,根除了法院在收费上存在的种种问题。

但是,实行“收支两条线”,最大的缺点就是把经费的主动权完全地交到财政部门手中,财政拨款是否及时,是否充足,会直接影响着法院的审判工作,使地方政府有条件对法院的审判工作进行干预、干扰,影响了法院司

法独立。

因此,实行“收支两条线”,虽然在目前经济变革日新月异的时期对于把有限的资金统筹安排,改善法院的基础建设和硬、软件建设起到一定作用,但在不久后的将来,会成为司法改革进程的一种阻碍。

因此,笔者认为,只有对“收支两条线”进一步进行完善,在“收支”的“支”上,建立起独立的司法预算制度,并立法给予保障,即将经费预算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最高法院编制全国法院系统(包括普通法院和专门法院)全年的开支预算,而这个收支预算,则建立在各个法院年初预算的基础上,由各个法院每年所需的建设资金、人员经费组成。

这部分的开支预算,在年初由最高法院交国务院主管部门审核,单列入国家预算,报经全国人大批准,国务院主管部门保证按预算拨款。

另一部分由办案经费构成,由于办案经费是随案件的多少而增减变动,属于不可预计因素,因此这部分经费由各级法院根据实际情况逐月按需向同级财政提出,同级财政用法院上缴的诉讼费形成专项经费。

专款专用,限时拨给法院使用。专款的年终结余用于统筹,保证下一的经费。

这样,既有利于充分调动各个法院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经费得以充足的保障,又能体现其灵活性,使资金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也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独立的司法预算保障制度,才能真正实现法院司法独立与司法公正,真正实现“法治”。

参考书目:

《依法治国与司法改革》 中国法制出版社 信春鹰、李林

《司法公正的价值内涵与制度保障》 严军兴

《论司法公正的实现》 刘作翔、雷贵章

《人大法律评论》 2000年卷第一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民事诉讼收费考》 方流芳

《独立审判问题研究》 最高法院研究室 人民法院出版社

2.论推进法院文化建设 促进工作协调发展 篇二

以坚强有力的保障推进法院文化发展。成立了“太原法院管理文化建设促进会”, 邀请山西省副省长张平、省政协副主席李雁红、省高院院长左世忠、法院文化分会副会长、省高院原院长李玉臻等领导为总顾问, 太原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俊明, 太原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柳遂记, 太原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春根等领导为顾问;太原市中院党组书记、院长冯少勇为会长, 太原市中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路德坤、韩育兵为常务副会长, 其他党组成员为副会长, 各基层法院院长及市法院中层正职为理事的组织机构。

广泛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一是举办节日文化活动, 成功举办了“三八”妇女节电影文化节、“五四”青年节演讲大赛、“七一”毛泽东诗词朗诵活动, “十一”法院管理文化征文活动、“和谐之春”书画摄影展;二是举办大型文体活动, 组织了“纪念建国·建院成立60周年”歌咏比赛, 举办了“全市法院首届干警运动会”, 参加了2009全国“贺龙杯”业余篮球比赛, 挺进全国前十名, 举办了全省法院系统首届“移动杯”乒乓球比赛等。

3.论推进法院文化建设 促进工作协调发展 篇三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关系全国发展的大局,关系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要打好基础,扎实推进,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争取十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我国地区、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从多方面来开展工作。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重点,加快地区、城乡协调发展,是我国迈向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部署,是我国加快地区、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重大举措,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得到加强,人才开发、科技教育和社会发展工作力度加大,结构调整和对外开放取得初步进展,经济和社会事业出现了加快发展的好势头。今后要在十六大精神鼓舞下,全面落实中央部署,扎扎实实地把西部大开发向前推进,促进地区协调发展。

首先,突出重点,加快西部大开发进程。一是要加强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要抓好西部地区已开工基础设施项目,特别是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江河上游水利枢纽、公路国道主干线等重点工程建设,严格工程质量管理和项目稽查监督。同时,有选择地再开工一些条件成熟的重大项目。要在西部开发近两年工作的基础上,力争尽快建成一批公路、电网、广播电视项目,实现油路到县、电到乡、广播电视到村到户,使西部农村基础设施面貌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化。加快农村乡镇通电建设。全国农村还有700多个左右乡镇用不上电,绝大部分在西部地区。今年国家将加快西部地区农网改造步伐,争取在一年内使具备联网条件的乡镇基本通电,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少数不具备联网条件的地方,因地制宜发展小水电以及沼气、太阳能、风能发电等,采取多种方式解决用电问题。要进一步实施行政村通广播电视工程。二是要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在近两年试点的基础上,要全面启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扩大退耕还林规模,加快宜林荒山荒地造林步伐。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草原恢复与建设等生态工程,注意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改善西部地区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三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西部地区幅员辽阔,矿产资源、农牧业资源、旅游资源比较丰富,要面向国内外市场,培育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特色经济。首先要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加强以基本农田建设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及生态农业、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以及农牧产品加工业,建设绿色食品、中草药及生物制药生产基地。积极推进水电、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钾盐、磷矿等优势资源合理开发和深度加工,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合理开发旅游资源,逐步把旅游业培育成为西部地区的支柱产业。

其次,认真落实西部大开发的各项政策和措施。为了加快西部大开发进程,国家已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00年10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过》;2001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要认真贯彻落实这些政策,确保西部大开发的顺利进行。第一,要增加投入和财政转移支付。一是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二是中央财政要逐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三是加强对西部地区发展的金融信贷支持。第二,实行优惠政策。国家对西部从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以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第三,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第四,加快发展科技教育,吸引和用好人才。支持西部地区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重视发展远程教育。加强对西部地区贫困县卫生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设

施建设的支持。加强对西部地区科技发展的资金支持,继续实施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不断改善西部地区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调动各类专业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人才和智力向西部地区流动。加强西部地区人才培训。

4.论推进法院文化建设 促进工作协调发展 篇四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范 周:

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动力。近十年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在这条发展道路上,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要求。

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都是文化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公益性文化事业是维护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公共文化生活的公平与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经营性文化产业是推动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是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我们国家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必由之路。应该说,科学把握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辩证关系,意义重大。

满足群众需求为己任是二者的共同目标。当前人民群众对实现自身文化权益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文化发展提出了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丰富文化消费的内容形式、创新文化服务的手段载体提出了更高要求。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根本任务,是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其显著特点是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特别是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之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呈“井喷”之势。因此,无论是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都是人民群众生活基本实现小康之后增加消费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也就抓住了扩大消费的重要着力点。

纵观近十年来的文化建设进程,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成为重要的驱动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全球一体化的加速,文化消费的方式不断发生新的变革,新的文化业态逐渐改变了文化服务的方式,服务形式的升级转型和服务手段的升级转型成为文化发展重要特点。我们可以注意到,将现代信息手段和时代元素融入文化下乡,广泛借助新技术、新媒体搭建新的传播平台,采用先进信息手段拓展文化服务领域和渠道,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空间,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效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整体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样,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科技为基础,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增强文化产品的表现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明显趋势。

5.论推进法院文化建设 促进工作协调发展 篇五

为贯彻落实上级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精神,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原则、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精神,认真执行区委、区管委会关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相关要求,不断完善城镇规划建设体系,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改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优化城乡发展条件,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工业、农业、社会管理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综合整治,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三、主要任务

㈠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

1、大力发展工业。抢抓机遇,狠抓落实,加强招商引资,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方针,积极承接深圳、东莞等周边地区的产业转移和经济辐射,提高招商成效。拓宽引资理念,既要外引,又要内联。既要引进资金,更要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能源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注重引进外地民资民企,增强发展的活力。

2、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强市场硬件设施建设,重点抓好永平、三和等综合市场的建设,增强市场的商品集散交易功能。同时充分发挥我镇生态资源丰富的优势,抓住**高速公路即将建成通车的机遇,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和房地产业,努力打造第三产业新的增长点。整合、整治沿江码头,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

3、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稳妥地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促进耕地等农业生产要素向优势品种的集中。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甜玉米种植等特色农业,推动农业商品化、规模化、集约化。加大科技兴农力度,积极推广良种良法和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市场中介组织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市场化和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㈡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1、加强城乡道路交通建设。积极推进::::::公路的规划建设。改善进出**的道路交通条件,努力实现投资环境的提升。同时,发挥镇区道路建设对村级道路建设的推动作用,大力促进村组道路发展,拓展城乡公路网络通达的深度和广度,建设具有现代交通网络的城乡一体化交通体系,方便群众出行。

2、完善城乡水利设施建设。统筹城乡防洪排涝工程,采取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抓好潼湖北截渠观三段除险加固等水利工程的建设,推进农田标准化建设,提高水利设施的防灾抗灾能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3、改善城乡饮水条件、解决饮水难的问题。加强**污水处理厂以及潼湖水厂的建设,大力推进农村改厕工程的进行。保障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

4、推进城乡电力供应网络系统建设。全力配合供电部门抓好**110kv变电站的规划建设,抓好供电线网改造工程,改善全镇的供电条件。

㈢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

1、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争取于2011年底前完成创建省教育强镇工作。重点加强**中学、**中心小学等校区的建设,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2、加强城乡环境保护建设。认真贯彻区委、区管委会关于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的精神,促进百日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活动的实施,~~~~~~~;制定~~~~~~~~~~~以及治超、畜禽养殖场清理整治、石场综合整治、卫生清扫保洁等具体行动方案,加大对~~~~~~~~~~~路段的清扫保洁力度,通过

悬挂标语,到石场、码头等“源头”单位宣传等方式,广泛宣传开展综合整治的法律法规以及目的意义;按照省、市、区政府和环保部门的要求,加大对回潮非法养殖的清理清拆工作力度,制定2011年畜禽回潮养殖清理整治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杜绝回潮养殖现象。

3、加快城乡社会养老保险一体化进程。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通过政府补贴、集体补助、个人缴费和社会捐助相结合的办法募集社会养老保障资金,于2011年9月至2011年11月全面推行新农保制度,争取60周岁以上的老年农民100%落实社会养老保障,优先解决特殊群体60周岁以上老人的参保问题。45周岁以上农民的覆盖率达到100%,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5%,并积极引导、鼓励中青年农民参保,基本实现农村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养老保障的目标。

4、全力维护城乡社会稳定。突出加强信访工作,严格依法办事和按政策办事,解决好农村财务管理、集体资产发包经营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要坚持严打方针,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决打击各种刑事犯罪、黑恶势力,坚决打击“黄赌毒”、“六合彩”等违法犯罪活动。建立健全防范突发事件、重大自然灾害的预警应对机制,增强对突发事件特别是群体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深入开展“六五”普法教育,努力营造学法知法、遵纪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防止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强化食品卫生监督,确保食品、药品卫生安全。

5、大力推动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转移就业工作。到2012年完成职业培训417人。其中再就业培训20人,创业培训5人,劳动预备制培训20人,农村劳动力培训50人,在岗转岗培训70人,新成长劳动培训130人,高技能人才培训2人,其他职业技能培训12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20人。

5、深入落实村庄规划改编。~~~~~~~~~~~~~

四、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充分认识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性。强化领导责任,成立潼湖镇统筹城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统筹城乡发展的各项事宜。同时各有关部门要围绕各自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并加强工作的配合和协作,扎实推进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2、认真组织实施。各相关部门应明确自身责任,要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按照区委、区管委会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紧密结合我镇实际,完善工作体系,保障工作条件,确保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

3、落实责任范围。全镇干部职工要强化大局意识,全力投入到统筹城乡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同时按照

《~~~~~~~~~~~城乡统筹发展示范镇建设工作进程安排表》安排,责任划分到具体的领导和部门。镇统筹城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随时跟踪掌握各项工作任务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上报,组织协调,确保创建工作顺利推进。

6.论推进法院文化建设 促进工作协调发展 篇六

1.1 高等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着积极的作用

扩大教育规模和范围, 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高级技能人才。纵观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史, 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应用开发型人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提高劳动者素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 已主要不在于区域之间经济发展规模及数量上的竞争, 而在于发展水平和质量上的竞争, 而决定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通过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在人才的素质要求和能力结构方面能够实现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对接, 为经济发展培养具有各种能力和素质的高技能人才。

培养市场短缺人才, 加速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综观近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态势, 应用技术型人才短缺已制约了产业的升级与企业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由于人才培养的职业定向性、市场针对性以及价值功能的高效性, 能较好地缓解这一矛盾。高等职业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的教育, 也就是其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都以市场需要为目标, 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因而高等职业教育对于培养短缺人才, 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将具有显著的作用。

推动促进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通过不断生产出新知识, 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内在动力。现代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生产是经济的核心。利用知识开发出新的知识产品, 提供新的知识服务, 把知识产品转化为物化形态的商品, 实现知识的增值, 是经济活动追求的目标。

1.2 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促进

第一, 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更大的市场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方面, 经济发展推动着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扩大。一般来讲, 只有当区域经济发展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时, 它才会发展壮大。区域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规模扩大之间存在明显的着线性正相关。

另一方面, 区域产业结构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及调整。不同区域的产业特点对劳动力的类型结构有不同的要求。另外, 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和发展趋势及其对劳动力类型的需求结构, 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有着直接的影响, 产业结构改变推动着专业结构的调整。传统产业的衰落, 人才需求的下降, 会导致相关专业的萎缩;新兴产业的兴起, 人才需求的旺盛, 会促使新专业或方向的产生。

第二,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和发展速度。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取决于区域经济为其提供多少社会剩余产品, 提供多少受教育的对象和提供多少时间用于智力活动。区域经济的总量水平使不同区域对教育的投入存在明显的差异。

第三, 区域科技结构决定了区域内高职教育的层次结构。科技结构是指劳动生产中自动化的程度。区域科技结构的变动和发展及其对劳动力层次的需求, 直接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层次。

2 高职教育如何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

2.1 专业设置要立足地方, 为本地经济发展

服务高职院校的专业应围绕本地区产业、企业发展需要来设置和调整, 专业既是学校进行教育的基本载体, 又是社会需求的反映, 是社会需求和学校实际教学工作的结合点, 因此, 必须仔细地考察本地区的经济形势, 努力把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及科研活动紧密联系本地区产业、企业的现状和发展要求, 加强与本地区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推动本地产业、企业的发展。

2.2 改革教学方法, 建立实训基地

高职教育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注重学生实践操作的讲解指导, 增大实践性环节所占课时的比例, 力求达到占总课时的50%, 加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建立实训基地来强化学生的实际训练, 学校应当把建立实训基地摆在教学楼舍建设、图书馆建设同样重要的位置。

2.3 要开拓教育市场, 扩大办学规模

随着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劳动力跨行业、跨地区流动的增多, 高职院校要转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职前与职后培训并重, 发挥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提高区域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要支持一批具有行业、专业和资源优势的中专学校改制为职业技术学院, 做好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工作, 扩大高职教育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的人数;鼓励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试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为高职生提供更高的受教育机会, 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3 加速高职教育的区域发展

高职教育只有实行区域化发展, 才能满足区域经发展的需求。高职教育的区域发展必须在充分考虑到地方经济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生产经营规模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发展规模、结构布局、专业设置, 使高职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只有两者适应, 高职教育才能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实用性人才, 才能确保生源。这样, 高职教育有了生命力, 区域经济也有了人才保障。两者就会形成良性互动。

3.1 构建校企合作育人体制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型人才。它的课程设置主要是从相应的职业岗位 (群) 或者相应的技术领域的要求出发.按照这类人员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实践技术、专门技能和全面素质来设计。产学结合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然而, 仅依靠学校的条件难以实现这个目标, 必须依靠与企业的合作。这样可以大大地降低教育成本, 使企业与学校都获益非浅。

职业院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 拓展校企合作办学的新路子。

第一, 通过企业 (行业) 提供的真实信息, 进行人才需求预测, 提出人才培养规划, 制订招生计划, 确定学校的发展规模。

第二, 根据不同企业 (行业) 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与企业 (行业) 研究人才的培养规格, 调整专业培养方向, 修订教学计划, 使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

第三, 在合作企业 (行业) 中, 建立互惠互利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聘请企业 (行业) 的专家或师傅担任实训指导教师或专业教师, 形成前校后厂 (场) 、校企合一的办学体制, 让学生直接到生产服务一线顶岗实习或接受实训, 做到学有所得, 学有所用, 理论联系实际, 为企业 (行业) 培养优质、适销对路的人才。

第四, 合作企业 (行业) 为职业院校的专业理论课教师提供实践场所。专业理论课教师定期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 接受企业 (行业) 专家或师傅的实践指导, 以培养“双师”素质。

第五, 职业院校主动地承担合作企业 (行业) 职工的培训任务。一方面, 争取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 通过单独的文化和专业知识考试, 从企业 (行业) 职工中招生, 进行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 对于取得合格成绩的学员, 发放相关学历层次的毕业证书或职业技术等级资格证书, 实行订单式的人才培养。另一方面, 通过举办夜校、周末学校、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教育, 根据企业 (行业) 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要求, 对在职职工进行科学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的培训, 对取得合格成绩的学员发给职业院校相关的学历层次的结业证书, 以提高职工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以及创业能力。

3.2 构建区域间交流培养体制。

经济发达地区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资源和就业市场的两大优势, 主动支援经济落后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通过联合招生、合作办学, 帮助经济落后地区发展职业教育, 从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把贫困地区充裕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 同时, 利用经济发达地区充裕的就业市场, 积极为贫困地区的学生提供就业帮助。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的高等教育, 其传播知识、培养人才、推广科学技术等都是围绕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展开的。因此,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不可分的, 两者具有相互促进关系。

7.论推进法院文化建设 促进工作协调发展 篇七

来源:湖北国税 作者:胡玉珊 日期:2010-01-26

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国税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当前国税工作中还存在诸多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对于基层税收管理实践来说,关键就是要抓好“七个协调”,促进国税工作全面发展。

一、大力组织税收收入,促进经济与税收协调发展。经济决定税收,税收促进经济发展。经济与税收的关系,决定了组织收入工作必须紧紧依靠和围绕经济税收协调发展来进行。在协调经济税收关系问题上,基层税务部门还存在对经济与税收的关系重视不够,服务经济发展的力度不大,加强经济税源建设的措施不力等问题。在当前严峻的收入形势面前,各级税务部门更要进一步端正对经济与税收关系的认识,加大对经济税源建设力度。一是利用好国家优惠政策,培植有效税源。要进一步强化服务职能,优化经济结构和税源结构,促进经济税收发展。重点用好增值税扩大抵扣、小规模纳税人减率征收及全民创业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增加辖区经济税源。二是加强政策调控,增加税收收入。要发挥税收调控作用,特别是要落实好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征税政策,重点扶持这一类企业正常经营,扩大产销规模。同时,要加强总分支机构的税收管理,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税收转移。三是加强工业园区税源建设,形成新的税源增长点。要实行税源专项管理,搞好产业引导和跟踪服务,加大新办企业的监控力度,创新工业园区税源管理机制,确保工业园区成为辖区税收增长的重要支点。

二、深入推进依法治税,确保治内与治外协调进行。依法治税是税收工作的灵魂,是税收法制化的内在要求。在推进依法治税上,对内要转变税收执法理念,加强税收执法管理,努力提高税务人员规范执法水平,充分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对外要规范税收秩序,加强税法宣传,着力提高纳税人自觉纳税意识和办税能力,促进其更好地履行纳税义务,通过治内与治外的协调进行,实现征纳关系的和谐统一。在治内与治外的协调问题上,基层税务机关还存在重治外轻治内、治外重稽查轻管理、治内重检查轻整改等问题。在收入形势紧的时候,更不能放松依法治税的要求,必须坚持内外并举,双管齐下,确保税收执法公平、公正、公开。一是要全面落实调整后的税收政策。要认真贯彻执行修改后的增值税、消费税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落实增值税转型改革以及税收政策调整的各项管理规定,处理好新旧税制的衔接问题;深入贯彻实施企业所得税配套制度,落实核定征收和汇算清缴等政策规定。二是开展内外培训。对外,按照纳税人的税种特点,组织新税制分类培训,增强培训实效,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对内,按照税务所、办税服务厅、机关科室三类对全体干部进行分层次培训,并进行严格考试,提高执法水平。三是加强执法监督检查。认真组织开展税收执法检查与监察,对执法监察中的典型事例在全体干部中进行讨论,促进干部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四是整顿规范税收秩序。按照上级要求深入开展税收专项检查。重点查处利用虚假凭证、做假帐、设置两套帐以及收入不入帐等手段偷逃税款的违法行为。对税收征管基础较薄弱的特殊行业要实施重点检查。

三、着力实施“三化”管理,推进各税种管理协调联动。要坚持推进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不断创新税源管理机制。越是经济税源出现下滑,越是要坚持眼睛向内,向管理挖潜,要通过切实加强流转税规范化管理、所得税专业化管理,实现税种管理协调联动,共同促进征管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保证国税收入随着经济发展平稳较快增长。在税种管理协调联动上,基层税务机关还存在工作布置统筹不够、计税依据互控不够等问题。一是要深化以票控税管理。要认真贯彻落实新税制,进一步推进以票控税工作,以贯彻执行修改后的增值税、消费税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以及税收政策调整为中心,辅之以票控税,达到核实计税依据,控制税基流失的税源监控目标。二是要深化行业管理,围绕重点行业加强税源管理,研究解决税控机打发票推进措施和办法。三是加强发票管理,提高“一机多票”系统覆盖面,强化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票种核定情况的清理,增加普通发票使用面,规范纳税人用票行为,做好发票稽核和票表比对工作。四是推进所得税专业化管理。在对现有户管调查分析基础上,实行分行业类别管理和分税源规模管理,对于重点税源企业,坚持落实重点企业税收联系制度,对于中小企业,在实行分行业管理的基础上,加强扶持和对特定涉税事项管理。认真做好年度汇算清缴工作,完善申报软件,充分利用年度申报系统认真做好汇算清缴工作。积极推行网上年度汇算清缴申报,在自行申报的基础上,积极推行中介机构代理年度汇算清缴申报工作,提高汇缴质量。

四、继续加强良性互动,实行管查工作协调促进。良性互动平台是加强税收征管工作的重要着力点。近年来,基层税务部门按照互动工作的要求,切实加强了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的工作联动。但还存在互动信息平台不完善、评估文书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为切实推进良性互动工作:一是要完善良性互动工作机制,提升良性互动工作质量,加强征收、管理、稽查各环节的有效衔接,建立有效的监控管理制度。二是要加强管查结合,强化以查促管。加强对纳税评估环节移送税务稽查的案源的管理、督办,严格对纳税评估环节移送案源的查处。继续推行稽查建议制度,注重在案件检查中发现征管弱点和盲点,及时分析纳税人偷逃税的新动向,探索防范应对措施,更好地发挥以查促管的作用。三是突出税收分析,规范评估文书,提高评估个案质量。在开展纳税评估中,应注意评估方法和技巧的运用,以案头分析、指标分析为主,实地调查为辅。结合税源管理中发现的问题,运用各类分析方法与技巧、增值税评估监控系统,加强纳税评估的针对性,提高评估的质量。四是加强纳税评估管理,提高以评促管的成效。原则上税务所每月纳税评估任务不少于每个税收管理员一户,评估对象涉及流转税应税项目的,原则上实行两税同评;对流转税评估的问题涉及到以前年度的,应追溯到以前年度一并处理。要建立纳税评估复评制度,税务所应定期抽查一定比例的无问题评估案卷或对分析疑点未给予充分理由说明的评估案卷进行复评,并将复评结果纳入纳税评估工作的单项考核。

五、深化纳税服务,实现征税与纳税协调高效。纳税服务是税收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纳税服务的需求越来越突出,对税收工作的要求也相应地越来越高。管理和服务、征税与纳税看似是对立面,实际上是辩证地统一。税务机关在管理中提供优质服务,在征税中保持公开透明,同时可以提高纳税人依法纳税的自觉性。纳税人税法遵从度的不断提高,又能促进管理服务的质量不断进步。只有征纳双方协调,才能提高税收管理质量与效率,实现税收工作和谐。在征税与纳税协调问题上,基层税务机关还存在服务理念转变不够、服务举措不多、纳税人遵从度不高等问题。在建设“和谐国税”的工作主题指导下,要进一步端正思想认识,切实转变纳税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手段,优化纳税服务,促进征纳和谐。一是要深化办税服务厅标准化建设。按照上级办税服务厅标准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继续优化办税环境,简化办税流程,规范服务制度,加强人员培训,确保办税服务厅标准化建设通过市局检查验收。二是要改进服务手段和方式。要积极推进多元化申报和电子缴税,继续引导纳税人使用网上电子申报缴税方式,逐步扩大网上申报的覆盖面;创新服务沟通渠道,建立手机短信群发平台和税企QQ群等一系列纳税服务措施,拓宽纳税人与税务机关的联系渠道。三是要落实登记管理服务举措。认真落实“四个一”的税源基础管理模式,规范税源管理,减轻纳税人办税负担;加强对税源基础管理“一本通”的运用,从新户入手,实行“一本式”集约化管理,将所有依法涉及对纳税人调查的事项或可预见事项一次完成,相关资料全部归集到统一的分户资料夹中,由综合管理岗统一管理,提高纳税服务的针对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四是全面推进征管资料改革。按照上级要求大力清理简化纳税人办理的涉税事宜和报表资料,切实规范涉税事项,减轻征纳双方办税负担。认真落实税收征管档案管理改革方案,实行征管资料集中扫描、共享,实现对税收征管资料的集中采集,形成集电子数据与影像信息采集于一体的信息采集中心。五是继续推行办税员制度。要全面推行企业办税员责任制度,做好办税员资质审核确认工作,规范纳税人办税行为。认真开展办税员辅导培训工作,对新办企业办税员进行集中辅导培训,提高纳税人依法办税水平。积极引进符合资质的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减轻征纳双方负担。

六、不断强化基层建设,统筹基层与机关协调共进。执行政策靠基层,加强管理靠基层,完成任务靠基层。加强基层建设,打牢管理基础,是促进经济税收平稳较快增长的基石。今年的经济税收形势严峻,任务更重,压力更大,矛盾更多,基层建设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在基层与机关协调问题上,还存在机关工作统筹不够、基层工作落实不力等问题。机关要为基层减负、为基层服务,基层要积极配合、狠抓落实,保持上下一心、齐抓共管、协调共进,才能实现国税内部的和谐。一是要深化基层规范化建设。要认真制定实施深化基层建设工作方案,重点抓好税务所“三位一体”运行机制、干部三个行为规范的落实,深化办税服务文化建设。二是要加强基层班子建设。以落实机构改革为契机,进一步优化基层领导班子结构,形成年龄、知识、能力的合理搭配,提高班子整体管理效能。制定落实培训计划,增强基层领导班子的管理能力。三是要加强基层执行力建设。要认真落实提高执行力的整改措施,针对执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持续深入整改。要加强基层业务培训,提高基层执行能力,解决征管方式转换不到位的问题。要加大执行力的考核力度,对执行不力、工作落实不到位的人员实行责任追究。

七、坚持实行人本管理,努力做到收税与带队协调一致。以人为本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做好工作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本分。在干部队伍建设上,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正确处理好收税与带队的关系,要在收税中带好队,通过带队促进收好税,做到收税与带队协调一致。不能出现见事不见人,见人不见事,管事与管人脱节。坚持人本管理,重点要好抓五个方面:一是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进一步改进领导作风,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严格按照程序办事,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继续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切实提高领导班子科学执政能力。二是要推进思想政治工作。重点抓好典型引路工作,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开展先进集体和个人事迹的交流活动,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完善落实干部思想沟通疏导机制,更加注重解决干部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思想教育说服力。三是要加大干部培训力度。要认真落实“三个三”培训计划,实施分类培训,强化知识更新培训,提高干部岗位技能。四是要强化税务人员岗位职责考核。要严格岗位责任制,促进干部正确履行职责,在履职中增加才干,在落实任务中促进个人发展。五是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做到职责分明,责任到人,确保全年无重大廉政违纪问题发生。加强反腐倡廉各项教育和税务廉政文化建设,重点抓好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和警示教育。

8.论推进法院文化建设 促进工作协调发展 篇八

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特别是党的十七大召开,对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作为党领导的人民政治协商组织,如何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构建社会和谐服务是各级政协工作者研究的话题,人民政协的优势明显,位置超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对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新时期的政协工作应以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发展要领。

一、坚持把促进发展作为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积极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建言献策

发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政协工作要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动员组织参加政协的各族各界人士,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建言献策,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把调查研究作为参政议政的基础工作,选择党政部门关注、人民群众关心、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改革、进农村建设、城镇建设、教育等重大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献言献策,以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要抓住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找准角度,选好课题,深入开展调 1

查研究,进一步增强建言立论的针对性、可行性和预见性,切实做到建言到点子上,立论立到关键处。

二、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努力维护融洽、和谐、生动活泼的局面

当前,我国处于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显现的阶段,政协工作要围绕团结、民主主题,发展自身优势,为党分忧,为政府解难,做好稳定维护团结工作。一是发挥好团结优势。借助爱国统一战线这个大舞台,通过求同存异,体谅包容,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等形式,把不同党派、不同团体、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和不同界别的人士的力量凝聚起来,在实现祖国统一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目标下,团结一切团结的人,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不断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更加广泛、更加雄厚的社会基础;二是发挥好民主优势。政协是各界代表人士发扬民主、参政议政的活动场所,要不断拓展参政议政的形式,将球参政议政的效果,引导各族各界人士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努力做到参好事、议大事;三是发挥好政治协商优势。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协协商制度的优越性,要不断丰富协商的内容,将球协商的效果。政协委员由各个方面的代表人士组成,同人民群众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政协委员,一方面要通过大量的、高质量的题

案等多种方式向党和政府反映情况,促建党委、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另一方面要在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过程中,更多地了解党委、政府工作意图,积极向各界群众宣传党和政府的主张,把上级意图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畅通民主渠道,满足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愿望和民主要求,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

三、坚持把民主监督作为工作的着力点,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在整个社会监督体系中,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优势在于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建设性,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是出于善意,出于公心,立足于帮助,立足于支持,是以平等协商的形式进行监督,做到了既仗义执言,严肃认真,又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度,从而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

一是要通过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参与中心工作进行有效监督。政协委员要通过积极参与实际工作,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呼声,知真情,在民主监督中求得实效;二是在调研视察中进行有效监督。围绕重点工作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调查视察,全面准确掌握第一手材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展开监督,让党委政府重视,群众支持,市政协工作有为有位;三是在提案办理中进行有效监督。建议案、提案是政协委员参政议政实施民主监督的重要形式,强化提

案质量意识,严格办理程序,加强提案业务知识培训,组织委员开展提案督办和提案办里情况视察,把民主监督内容落实到提案办理各个环节;四是在坚持和完善已有的民主监督小组、明察暗访等民主监督的基础上,推荐政协委员担任公检法、税务等部门的特约监督员、监察院、行风评议员,及时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要不断探索民主监督的新思路、新途径,选派委员参与全县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干部考核、民主测评等方面的工作,让政协委员在参与中实施监督,在监督中献计出力。

四、坚持把为民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群众利益无小事,服务人民群众,维护群众利益,不光是党委和政府的职责所在,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始终把它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一)情为民所系,努力维护群众的根被利益

人民政协要始终坚持民主和团结两大主题,把体察民情、反映民意摆在突出位置,既要利用自身面广,层多的优势,加强与各族各界人士的合作,发现和解决社会上出现的一些较小的、带有苗头型的问题,又要积极向党委和政府反映有关重大事件和情况,通过有效的工作,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统一思想,争取人心,凝聚力量,促进党

委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从而达到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目的。

(二)利为民所谋,帮助基层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要围绕县上的中心工作,经常深入到乡村,开展调查研究,帮助群众确定发展项目,协调项目资金,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政协委员要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各自工作特点,开展好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扎扎实实办一些事实、好事。要不断深入基层、深入到群众中去,把为民办实事作为份内的工作认真做好,努力做到份内的事尽力办,人民渴求的事尽快办。

(三)责为民所尽,不断提高履行职能的水平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着和核心,也是政协参政议政的根本出发点。人民政协、政协机关党员干部、广大政协委员要把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维护群众根本利益作为提高参政议政水平的最终目标。在政治协商中,要站在全局的角度,以是否符合群众利益为依据,审视处理问题,要心里装着群众,关心群众疾苦,维护群众利益。在民主监督中,要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为依据,坚持用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各部门的工作成效,对损害群众利益,违反党纪国法的行为要敢于批评反对,确保群众利益不受侵犯。在参政议政上要深刻体察民情,积极反映民意,及时有效地向党委和政府反映群

众的呼声和意愿。在督办委员提案过程中,把与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提案作为办理点,督促有关部门,加大办理力度,努力做到注重实效,讲求质量。在社情民意反映中,认真接待群众来信来访,深入了了解群众的愿望和呼声,尽量做到听真话、摸实情,不断拓展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

9.论推进法院文化建设 促进工作协调发展 篇九

一、目前信用环境建设的现状

㈠社会诚信不足。

近年来, 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各职能部门, 在抓环境治理方面了做了大量工作, 取得了明显成绩, 但是, 我们应清楚地看到, 信用建设才刚刚起步, 部分人信用意识仍模糊, 信用观念淡薄, 逃债、赖债现象时有发生, 守信获益和失信受损的激励机制目前仍未形成, 社会信用建设仍较滞后。

㈡经济信用领域方面的问题。

1、企业信用方面。主要表现在:部分企业缺乏信用意识, 把欺骗、不讲信用作为发财致富的手段, 从假烟、假酒、到假药、假学历等影响社会方方面面。

2、银行信用方面。由于银行业在融资过程中的代理作用, 银行信用的健全程度将严重影响经济活动的健全性。首先, 企业经营不完善或企业、个人恶意逃废银行债务, 导致银行信用严重受损。其次, 由于社会信用缺失和司法部门在保护银行信用方面的效率有待提高, 导致银行不良资产的大量累积, 增加了银行经营风险。

二、社会信用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㈠公众的社会信用意识淡薄

企业无信用管理部门和内控制度中无信用风险控制机制,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㈡信用环境的不完善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 市场秩序混乱问题仍很突出, 部分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仍然存在。

㈢信用环境缺失, 影响金融业的信贷投入

目前,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出现了梗阻, 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信用环境不健全。银行加强了贷款风险管理, 贷款极为审慎, 出现了“惜贷”和“畏贷”现象。

三、加强社会信用环境建设的几点建议

㈠政府高度重视是诚信建设的保障。

1、加强政府信用建设, 发挥好示范作用。从信用结构来说, 政府信用是最大的信用, 整个社会信用都是基于政府信用来推动和发展的。政府方面要努力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 不断提高政府信用水平, 为社会各界做出榜样, 切实以政府信用带动和推动整个社会信用建设。

2、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机制, 发挥好引导、推动作用。信用建设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需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形成金融、法院、公安、税务、新闻宣传等各部门分工协作, 齐抓共管, 共同维护社会信用的局面。

㈡企业是诚信建设的基础

一要努力树立品牌意识、形象意识, 不断增强维护信用的自觉性。信用是企业发展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果没有信用, 企业只能在自有资金的狭小规模范围维持, 既不可能吸纳社会资金使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也不能使生产、流通的发展速度超过以往, 飞跃前进。二是要加快产权制度改革,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目前, 我县金融机构不良贷款虽有所下降, 但并不代表不良贷款真正的盘活, 国有商行不良贷款仍呈上升趋势, 金融运行环境欠佳, 这与国有和集体企业产权不明晰、改制过程缺乏制度约束有很大关系。因此, 企业要不断深化体制改革, 以产权改革为核心, 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成为诚实守信的市场主体, 只有这样, 才能从心理上扭转银行的“畏贷”情绪。

㈢个人是诚信建设的主体

诚实守信作为市场经济对其主体的基本要求, 最终要体现在个人的行动中。一个县市, 只有社会公众都树立了信用意识, 信用水平才能提高, 加强全民道德教育, 提高全民对诚信重要性的认识, 要发挥新闻宣传和舆论监督的作用,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 大力宣传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在全社会营造“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㈣要提高对金融信用建设的重要性

金融信用是信用建设的核心。突出金融信用建设, 就是要强化金融安全。在信用建设过程中, 政府要突出强化金融安全意识, 指导各个部门加强协调配合, 共同参与到打击逃废金融债务的工作中去, 形成一个以当地政府为领导, 以金融部门为主体, 以有关部门和司法部门为支撑, 社会各方面共同维护金融安全的局面。只有建立起良好的金融信用环境, 才能使金融更好地服务于经济, 从而使经济与金融协调发展。

㈤提高金融服务, 把促进经济发展作为诚信建设的落脚点

诚信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经济发展, 只有经济发展, 让每个人从讲诚信中获益, 诚信建设才有说服力。因此, 各金融机构要进行政策倾斜, 加大对信用好的企业的授权授信, 要大力开展信贷营销活动, 完善信用评级制度, 健全授权授信管理, 不断完善服务措施, 提高工作效率。要树立全新的客户观, 最大限度地挖掘、培养优质客户, 只要有效益、诚实守信, 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 就可以给予积极的信贷支持, 反之, 对一些产品老化、不讲信用者坚决不得给予信贷支持。

摘要:征信工作是国务院授权人民银行负责的一项全新业务,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 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同时一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申。本文通过对过去工作的总结, 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10.论推进法院文化建设 促进工作协调发展 篇十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管理发展到高层阶段应该是文化管理,就是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提高企业职工的综合素质,使每个职工把企业的发展和兴旺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有效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企业不断地形成新的凝聚力,有力推进企业三个文明建设。

一、正确处理“三个文明”建设关系,促进企业协调发展

“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必须科学处理三个文明之间的关系。三个文明中的每个文明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作用、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的。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提供物质基础,物质文明程度的提高可以推动政治制度的变革和思想道德及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政治文明决定精神文明的性质和物质文明发展的方向,进而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程;精神文明可以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提供思想引导、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只有把三个文明作为“三位一体”的目标,才能促进三者的有机结合,协调发展。企业也必须在内部努力处理好“三个文明”的关系,才能实现企业腾飞的目标。

在企业的“三个文明”建设中,物质文明是企业全部工作的基础,政治文明是企业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精神文明则是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三个文明”必须同步发展,同步提高。当然,不同于其它社会部门,物质文明建设对于企业发展,有着更为特殊重要的意义,物质文明水平的高低是决定企业成败的最重要因素,也是衡量企业优劣的最根本标准。凡在技术创新、经济效益上达不到时代要求和行业标准的,其他方面的工作做得再好,也不能被认定为合格企业。由此也必然要求企业的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要以物质文明或经济发展为中心展开并为之服务,也就是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人际关系调整、企业文化建设等等,都必须有利于企业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而不能与之相冲突。但是企业的经营方向选择、人际关系协调、利益格局调整等属于政治或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为生产经营工作的持续、协调、稳定发展铺平道路,因此相对于企业的物质文明建设活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是更具全局性、前瞻性的工作,只有正确认识“三个文明”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保证企业“三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二、正确处理管理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推动“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管理制度和规范是在企业文化中酝酿而成的,任何管理制度和规范的制定都不能脱离企业的文化背景。企业的管理制度和规范不可能千篇一律,也不可能照搬其它企业制度。制定企业公司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必须从实际出发,反映自身文化特色和业务特点,才能为员工所接受和认同。因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经验的总结,而企业的管理制度和规范也应该是企业文化中具有相对稳定的,符合企业公司核心价值观的并可再次通过实践检验为正确的东西用条文的形式加以固定化,通过试行反复证明,并在员工中达成共识后,经过正式签发和颁布,为员工共同遵守。实际上只有与企业人的文化背景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和规范,才能与企业的实际相符合,才具有执行力。我们应该看到,管理者的管理思想、经营理念、员工的价值观念是与工作中客观事物联系在一起。客观事物的变化引起管理者的管理思想和经营理念以及员工价值观念的变化与提升,这种变化首先会在各种文化场合,如会议、问题研讨与磋商中表现出来,要求达成新的共识和认同。属于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规范的不完

善或与变化了的管理事务不相适应的东西,一旦达成共识就需要重新制定或加以修订。管理机制是靠文化来推动的,文化是企业公司管理机制产生效力的润滑剂。各项管理者都必须认同企业文化,并科学灵活地运用文化建设来推动、改善企业管理。管理机制是由组织、岗位职责及其管理制度和规范等构成,它具有刚性。它脱胎于企业文化,同时又是构建在企业文化的基础之上,靠企业文化来推动和润滑使其运转。当一个管理者,尤其是中高层管理者,只精通业务,而不懂得如何抓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就无法实施管理,实际上不适合做管理者

三、构建企业文化,推进“三个文明”建设有机融合。

1、建设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推进“三个文明”建设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在地包含了企业文化建设,这不仅从文化系统构成要素上体现着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且还表现为企业文化的蓬勃发展能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进步繁荣提供更为丰富的内容。加强企业文化,对于发展先进文化、推进“三个文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为中心,体现企业文化的管理功能,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渗透作用,促进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战略、市场营销和专业管理有机结合,实现制度与文化理念对接,文化与管理一体,隐性与显性相融,刚性约束与柔性导向优势互补,推动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2、进一步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

导,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制度创新与观念更新相结合,深化改革与文化变革相结合,努力建设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丰富管理内涵和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内强企业素质,外塑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强企业凝聚力,促进企业的稳定协调健康发展。

3、进一步把握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企业在培育发展企业文化时必须准确把握企业文

化的内涵,一要总结、提炼和培育鲜明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构筑企业之魂;二是要提炼各具特色、充满生机而又符合企业实际的企业经营管理观念,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哲学,形成以诚信为核心的企业道德,推动企业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提高经营水平;三是要进一步改革完善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寓文化理念于制度建设之中。

4、将企业企业文化建设扎根于企业日常管理之中。作为管理首先要做到“有法可依”,要

有管理制度和规范。“法”从何来,如何制定管理制度和规范?“法”来自于管理思想,通过管理制度和规范表现出来,而“法”的制度化过程就是文化的过程。管理者通过文化的形式,学习讨论,相互交流,统一认识,制定出大家认同的管理制度和规范,作为考核评价员工个人组织行为的标准、尺度和准绳。管理制度和规范一旦为员工接受和认同,对员工组织行为就具有“法”的效力,就具有强制性。任何违背公司管理制度和规范的个人组织行为都是违章行为,都为企业文化所不容。但是公司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它有一个建立、健全和完善的过程,员工有权利和义务以文化的形式通过正常渠道去完善它,就像管理制度规范的酝酿和建立的文化过程一样。但任何人没有权利在个人组织行为上去违背它,每个员工都要维护管理制度和规范的尊严。

5、发动员工投入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活动。建设企业文化不仅需要领导者的积极倡导、培

养和身体力行 , 还必须全体员工的积极配合、参与和实践。企业文化建设如果不被全

体员工所理解接受,不把员工作为实践的主体,就难以真正建设起来。一定要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广泛深入地发动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使企业文化建设具有扎实的群众根基,增强职工的责任感、亲切感,提高职工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的群体意识,激发职工实践企业文化的自觉性。在提高员工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开展经常地、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员工不断增强使命感;通过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使员工增强归属感;通过实施企业民主管理,使员工增加责任感;通过建立激励机制使员工增加成就感;通过开展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活动,启迪、激励、调动广大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热情,并在参与企业文化建设中使员工自身也得到提高,与企业同步前进,促进三个文明同步建设、协调发展。

11.论推进法院文化建设 促进工作协调发展 篇十一

各位领导、同志们:

几年来,在省、四平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热情关怀和精心指导下,公主岭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的工作,开局良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向在座的领导和同志们介绍一下我们的基本情况,汇报一下我们在工作中的主要做法。

公主岭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经省厅批准成立于2003年9月。现有专职工作人员2人,正式编制,财政开支。有专用的工作场所,局里投资5万元,装备了电脑、打印机、复印机、速印机、传真机等现代化设备,购置了桌椅、卷柜等办公用品。按照省、四平市的要求,聘用了67名考评员,其中:车工考评员3人,钳工考评员6人,电工考评员3人,按摩考评员3人,这些考评员都具有中级以上专业职称,参加了省级培训。到目前为止,我市有1697人参加了职业技能鉴定并获得证书,其中有1180人获得了初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517人获得了中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我们在工作中的主要做法是:

一、努力深化对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的认识,高起点起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技能队伍建设工作,社会各行各业需要 大量的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同国家一样,公主岭市技能人才队伍也出现了严重的缺口现象。在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培训和鉴定是关键性的环节。2003年,省厅批准公主岭市成立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局领导高度重视,局党组专题研究,立即着手组建,履行编制报批手续,配备专职干部,局里在经济不宽裕的情况下,拿出5万多元,购置了较好的设备和备品。同时,在省、四平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精心指导下,建立了各项管理制度 和工作规范。中心启动之后,我们认真按制度办事,按程序操作,安全运行,运行良好。

二、紧紧依靠市政府的支持,强力推动工作的开展。2002年,根据省厅、四平市局关于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的要求,我们起草了具体贯彻落实的文件,征得市政府领导同意,以市政府名义,下发公政发[2002]3号《公主岭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通知》。这个文件明确提出了推动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的10项内容和具体要求。2004年又以局的名义下发《加强完善职业技能鉴定有关问题的通知》,这两份文件的出台,有力推动了职业技能鉴定的开展。我们除通过行政渠道下发文件之外,还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当时的公主岭日报),印制宣传单等形式广泛宣传职业技能鉴定的必要性和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要性。我们还召开会议、深入用工单位查验、制定工资激励方法等多种方式和措施,调动行业、企业、办学单位和社会力量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使我市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开了好头,为今后更好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掌握工作重点部位,重点在较大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公主岭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3户,这些企业左右着全市的经济形势,而这些企业的技术工人的素质如何,又左右着企业的生产经营形势。因此,这些企业是我们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的重点部位,我们采取责任到人,划片联系的方法,每个科室包保几户企业,进行政策宣传,热心服务。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认真指导企业开展生产技术岗位工人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在已参加培训和鉴定1697人中,较大企业的技术工人占80%。

四、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配合,借力联手突破难点领域。在当前的职业技能岗位中,汽车驾驶员岗位的从业人员,是数量较大的熟练技术人员群体。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在这个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技术水平、行车常识是不过关的。他们没有经过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因此,在汽车驾驶员中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是非常必要的。2003年初,我们与公安部门配合,借力联手在汽车驾驶员中开展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当时正值非典最严重时期,我们在局领导的正确指挥下,统筹安排,认真做好消毒和防护工作,在组织培训期间,采取分期分批进行培训的方法,有效的减少了感染的机率。在组织鉴定考试时,先后同公安、卫生防疫等部门联合做好考场及考试人员的消毒和防护工作。经过努力,800多考生在13个考场同时进行考试,没有发生一例感染,可以说创造了一个奇迹。通过职业技能鉴定,有521人获得了初级职业资格证书,206人获得了中级职业资格证书。

五、加强沟通联系,认真指导职校为毕业学生核发职业资格证书。公主岭市职业技术学校,是全省同等学校中师资力量较强的学校之一。每年都有800多名毕业学生,从这里走向社会,成为各行业的新生的职业技能技术力量。多年以来,我们始终与学校保持良好的关系,为学校提供政策法规等方面的服务及有关就业信息,相互理解,相互配合,共同研究招生、毕业生分配等有关问题。做好毕业学生的职业技能的考核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发放工作。2003年以来,为毕业学生核定和发放职业资格证书492本。

六、严格社会力量办学管理,维护良好的社会力量办学秩序。与大中城市相比,公主岭市从事职业技能培训的社会力量不是很强,也不是很多。但是,我们的态度很明确:一是积极支持。二是严格审查。在具体工作上,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办法。对每一个申请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的单位和个人,严格审查他们的办学资格和办学能力,防止借职业技能培训的名义,骗取不义之财行为的发生。2004年,有两伙外地人到我市申请搞电脑培训和艺术类培训,经过审查,不具备办学条件,不符合办学要求,我们退回了他们的申请。对具备办学条件的单位和个人,我们积极支持。2003年以来,我市有8家社会力量办学单位,先后开展了理发、按摩等项技能培训,共培训101人,经鉴定,其中:15人获得初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31人获得中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对这些办学单位,我们给予支持的同时,加强业务的指导和管理,不断提高他们的办学质量和标准。

以上,是我们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这些年来,我们的工作得到了省、四平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热情关怀和精心指导。我们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的宣传工作,缺乏深入宣传的力度。二是有些技术工种的技能操作鉴定手段,还很薄弱,甚至是一块空白。三是新职业全国统考工作组织还处于起步阶段。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发扬成绩,弥补差距,向兄弟县市学习,按照这次会议的要求,全面改进和提高工作,为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谢谢!

公主岭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上一篇:少儿播音主持训练稿件下一篇:城乡结合规划专项治理情况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