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开题报告(共8篇)
1.小学教育开题报告 篇一
教育开题报告15篇
随着人们自身素质提升,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报告,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避免篇幅过长。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写报告很是头疼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育开题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教育开题报告1
[摘 要]农村幼儿英语教育研究的现状,主要包括可行性的探讨、实践性的研究和理论性研究等三方面。在可行性方面的探讨中,赞成派与反对派各抒己见,但目前已趋于达成一定的共识,即有条件的地方应该开展教育与研究。在实践性研究方面的初获成果,主要体现在农村幼儿英语教育教材建设和教学模式的建构上,已有相关的文献报告,但同时也存在很多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关于农村幼儿英语教育的理论性研究方面尚属较薄弱。
[关键词]幼儿教育;可行性研究;实践性研究;理论性研究
不管是什么原因促使幼儿英语教育的出现,幼儿英语教育(特别是幼儿园英语教育)已成为人们无法回避的一个热点。幼儿英语教育在城市的火热热情下也逐渐波及到农村的幼儿园。幼儿对于幼儿英语教育这一新时期出现的新事物,众专家们对此的态度与看法,可谓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在幼儿园学习英语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看重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还给孩子童年”、“学习英语得从娃娃抓起”、“孩子1到6岁都是用来玩的”专家学者们都有各自的观点。我从小生在山村,小时候根本没有幼儿园上,更别说幼儿英语教育了,初中时学习英语,现在英语也还是一团糟。那么在幼儿期是学英语好还不是不学英语好呢?基本于这些,我提出了对本课题的研究。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早期教育事业的时代背景下,幼儿该不该学英语?幼儿应该怎么学英语?这不仅是教育理论专家所关心的问题,更是众多家长迫切关心的问题,因些,本课题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实际意义。
二、研究问题的依据研究问题的依据包括三个方面的依据:
可行性研究;实践性研究;理论性研究
(一)关于可行性方面的探讨
1、主要的观点
对幼儿英语教育可行性问题的探讨的主要观点,可以综述为两大阵营,一是赞成者的观点,一是反对者的观点。
(1)赞成者的观点
①英语学习对幼儿语言、认知和社会性发展具有正向功能
余珍有在其所撰的《试论幼儿园双语教育》(载唐淑主编《幼儿园语言和科学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版,第143页)一文中,列举了国内外许多例证说明了英语学习对幼儿语言、认知和社会性方面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英语学习对幼儿语言方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是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有研究表明,早期获得双语能够使儿童对各种语言之间的差别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语言学习能力更强,学习其他语言更容易、更有效。Anastasi和Dc Jesus(1953)还发现,双语儿童的语言表达中无论句子平均长度,还是句子结构的完整性都优于单语儿童。Imedadze(1960)等人认为,早期获取双语可以加速他们对语音符号序列与语义的分离,使儿童的注意更加集中于语言的某些方面。Vygotsky(1962)也认为,儿童能够用两种语言表达同一思想可使儿童“将语言看作他的头脑中已经拥有的诸多系统中的一个特殊系统,看作众多语言中的一种,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语言操作能力。”加拿大的兰伯特(W.Lambert)教授常年比较了双语儿童和单语儿童英语习得的差异发现:双语儿童容易习得其他英语,尤其是语音语调。二是增强言语交往的敏感性。由于双语儿童在交往中必须根据不同的交往的情景、不同的交往对象,使用不同的语言,所以对社会情景的敏感和语言的交际能力较单语儿童强。
英语学习对幼儿认识方面的发展表现在:一是促进对事物的概括化、概念化能力的发展。Pear和Lambert(1962)研究认为,双语者的言语的和非言语的认知水平均高于单语者,特别表现在双语儿童对事物的概括能力和概念化能力比单语儿童强。二是提高发散性思维水平。Colin Baker(1988)研究发现,双语儿童在思维的流畅性、创造性和灵活性方面优于单语儿童,因为同一思想与两种语言中的词汇相连接给儿童提供了更多联想的机会。日本心理学家米治角田通过统计资料的分析表明,掌握双语的儿童比单纯会讲本族语的儿童头脑更趋灵活,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更强。三是从生理学的角度观察,掌握双语的儿童大脑两半球对于言语刺激均产生诱发电位,从而促进大脑两半球之间的协调,加强了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从而加速了儿童的智力向深层次发展。
英语学习对幼儿社会性方面发展的促进作用,Lambert(1974)研究认为,拥有双语并且能与不同语言群体的成员进行交往,可以改变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标准,他们可以在一个多文化环境中认识世界的同时,更好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从而提高自我认知、自我评价的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我国学者强海燕在其所主持的“加拿大第二语言浸入式教学创举及其在我国的尝试——双语人才早期培养研究”,也曾于20xx年报告说,实验班的儿童性格活泼、开朗、聪明、自信等明显超过对照班①。
②幼儿是英语学习的最佳期
幼儿具有学习英语的生理优势。儿童早期是学习英语的最佳期也有了越来越多的科研证实。美国康乃尔大学的研究机构在第1期《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幼儿在学习英语时,大脑将英语贮存在“布罗卡斯区”,即与母语相同的部位,而成年人在学习英语时大脑已无法将英语贮存在该区,只能在大脑的另一部位重新建立记忆结构。新的记忆结构没有“布罗卡斯区”灵敏,在使用时还需要与“布罗卡斯区”建立联系。因此成年人学英语的速度慢,掌握得远没有幼儿牢固,也较难形成基于“布罗卡斯区”的语感。这一研究结果,充分说明了儿童早期学习英语有其生理优势。
幼儿具有对第二语言语音语调学习的敏感性。余强在《从第二语言敏感期的特点,看学前双语教育的重点》(载《早期教育》20xx年第5期,第11页)一文中,引用了国外学者(芒罗(Munro)和马约(Mayo)等人)所做的两个实验的结果,证明了在6岁前是儿童学习第二语言语音与语调的敏感期。这“敏感期”表现在学前阶段开始学习第二语言不仅在发音方面具有不可逆转的优势,在语音的听觉方面也具有不可逆转的优势,在6岁前开始学习第二语言,大多数儿童可以掌握地道的正宗口音。
③幼儿具有学习英语的心理优势
由于幼儿不担心考试,也没有分数的压力,他们可以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没有压力地“玩”中学,而且幼儿不怕羞,不怕错,敢于在集体面前大胆进行语言实践。
④幼儿学习英语不会干扰母语的掌握,反而会促进 关于三、四岁的幼儿能够在学习和掌握母语(汉语)的同时,接受另一门与母语的表达方式截然不同的英语吗?英语学习会影响母语的掌握吗?有研究者对此进行了理论方面的分析,认为幼儿期是语言急速发展的阶段,这时期儿童对事物的表达能力已大大提高。幼儿期的词汇量增长最快,大约可增长三至四倍,即三岁达八百至一千个;四岁一千六百至二千个;五岁二千二百至三千个;六岁三千至四千个。幼儿期已经基本掌握了母语。母语的句子结构已经在幼儿的大脑中形成模式,不会因为英语的表达方式不同而对母语造成混淆或冲击。而且,从脑“用进废退”原则的观点出发,幼儿在学习英语时也开发利用了大脑的语言中枢,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看,语言的发展将促进思维的发展②。Lambert和Johnson曾用两种语言测查双语儿童,发现双语儿童两种语言的得分高度相关。国内学者高一虹研究也认为,双语者两种语言的学习是相互促进的。据有的幼儿园所开展的双语课程研究的效果显示:双语课程的第二语言教育并不影响儿童母语能力的发展。实验班儿童在母语倾听、表达、理解、运用等方面的能力上均有显著的进步,尤其是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的提高确实令人可喜。⑤幼儿学习英语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故此,在未来社会中只懂汉语,不懂英语,在接受信息与交流方面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是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幼儿教育是整个教育工程的起始环节,理应先行一步。
(2)、反对者的观点
①幼儿学习英语得不偿失
《外国语》执行副主编束定方介绍:从教育学来讲,用母语进行教学,不但对巩固和提高学生母语有利,而且对培养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好处。脑科学家杨雄里院士认为:“学生应先学好母语。小孩年纪小,认识能力尚未达到一定水平,母语还未学好又来学英语,两种语言混淆在一起,结果两个都学不好。”(《文汇报》20xx年11月21日)。杨雄里院士也曾经指出,一般人的逻辑思维形成是通过母语学习,因此过早学习英语极可能造成干扰,导致逻辑思维能力缺陷。也有人从师资力量的薄弱和语言环境的缺乏,不宜对幼儿开展英语教育,认为在中国大陆学习英语,缺乏英语环境,缺乏使用机会,如果英语启蒙教师素质不高,带“坏”了样,学到一些“洋泾浜”英语,对幼儿只能是“遗祸无穷”,不利于幼儿今后英语的学习。再加上,在教育走向市场的今天,很多幼儿园开设英语教育更多是姓“钱”,而不是姓“教”,这种动机不纯,只能加剧“局势”的进一步恶化,受利益驱使而误人子弟。
②幼儿学习英语会增加学习负担
3----6岁幼儿的生理、心理都远没有发育成熟,目前幼儿所学的东西已经太多了,如果再加上一门英语,不仅会加重幼儿的负担,不利于幼儿健康成长,而且又会分散幼儿学习母语的精力,有碍母语获得。
③幼儿学习英语应慎之以慎
语言学家、中国社科院语言所研究员赵世开认为,学前英语教育,是件大事,要慎之又慎。根据他的个人经验,幼儿时和小学时学的英语对他语言能力的开发并没有什么大的作用。“目前,幼儿园和小学都开设英语课,究竟是利多还是弊多,这太值得考虑了。”对于双语教育,学校在课程设置和人员安排中都要经过科学论证,而万万不能一哄而上,盲目推广。
2、达成的共识
关于学前英语教育可行性的探讨,清楚地表明了幼儿学习英语既有利,也有弊。经过一番的激烈的探讨后,现对此问题关注的焦点趋向于以下两点:一是从可以不可以教或学的分歧,转向如何教好或学好的研究。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学习英语的起始年龄越小,最后可能达到的程度就越高。儿童习得的成分大于学得,有天生的“语言学习机制”。在语音方面,从小学习英语能保证儿童克服成人学习英语的“口语”现象,儿童有可能达到本族语使用者的水平,而从成人开始学习则达不到这样的效果。二是有条件的可以进行实验,但不能盲目推广。南京师大余强博士认为(20xx),第二语言学习存在着敏感期,在敏感期起期(6岁前)学习第二语言具有不可逆转的优势。因此,在有条件许可的地方,若能进行学前双语教育,则能使儿童第二语言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关于实践性方面的研究
1、取得的主要成果
目前国内在幼儿园开展幼儿英语教育实践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教材建设和教学模式(途径、方法及评价等)两方面。
关于幼儿英语教育教材的建设方面,目前市场流通的教材有“幼儿英语”、“儿童英语”、“现代幼儿英语”、“快乐儿童英语”、“幼儿园活动指导英语”、“洪恩英语”、“幼儿园英语主题教育”、“剑桥少儿英语”、“阶梯英语”、“迪斯尼神奇英语”、“马宏英语”、“新概念英语”、“维克多英语”、“浸入式英语、”“TPR英语教材”等。每一种教材似乎都有自己一定的理论支撑和与之相应的教法。 关于幼儿英语教育教学模式的建构方面,即对幼儿园英语活动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目标、内容和形式及组织特点等作较系统性研究,并具有一定影响的,就目前公开的文献来看主要有:余珍有所撰写的《幼儿园双语教育的实践研究》(载《学前教育研究》20xx年第4期),和赵琳、强海燕所撰写的《儿童早期第二语言浸入式教学与整合建构研究》 (载《学前教育研究》20xx年第4期)。
余珍有在该文中详细地阐述了“幼儿园双语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幼儿园双语教育的组织和实施(包括英语活动的目标、内容和形式、组织特点等)”。明确提出幼儿园双语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培养有最初级第二语言水平的双语幼儿,应当把第二语言(专指英语)的使用和教育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英语应当成为教师组织英语活动的工具,教幼儿学英语应当从教幼儿学习听懂和理解他人的英语表达入手,然后教幼儿学习琅琅上口的英语儿歌和歌曲,练习英语的发音,逐渐学习用英语和人进行简单的日常交往和讲述故事。在具体设计和组织幼儿园的双语教育活动时充分体现“语言工具观、英汉经验主动观和语言学习的听----说----读顺序观”等观念。
文中在“幼儿园双语教育的组织和实施”部分提出了,①英语活动的目标体系(包括总目标与分目标),其中“总体目标”的定位是:通过英语教育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培养幼儿对英语和英语学习的兴趣;②英语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在选择英语活动的内容时,既考虑了整体课程的原有安排,同时也考虑了英语学习的系统性问题。选择的内容涉及儿歌、故事、歌曲、身体运动和日常生活等方面;并以此为基础组织了儿歌游戏和音乐游戏及体育游戏等游戏、日常生活活动、故事学习活动三类。③英语活动的组织特点:创设模拟的英语环境,围绕幼儿已有的经验选择活动,强调幼儿的主动参与,适当放宽对幼儿英语表达的要求,以幼儿的兴趣和理解能力作为评价英语学习效果的主要标准。
而赵琳、强海燕在该文总结出“直接学习,类似习得”的学习方式,并对“幼儿英语浸入式整合性课程”作尝试性建构。
所谓的“直接学习,类似习得”的学习方式(其实这种提出并不严密,语言习得是语言学习方式之一,其两者为包涵关系,不能将之作为并列关系来表述),是指第二语言的学习不用母语做中介,采用类似于习得母语的方式来让儿童学习第二语言。文中还就提出“直接学习,类似习得”的第二语言教育活动的特点作了具体说明。
所谓的“幼儿英语浸入式整合性课程模式”主要具体包括四个方面的要素:①在教育目标的制定上,突出了“幼儿对英语学习兴趣,培养英语直接思维、直接交往的能力,和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以及有效地初步习得英语和掌握粗浅的知识。” ②在教育内容的选编上,突出粗浅性、丰富性、多样性和整合性的特点。③在教育活动的设计上,采用主题活动的模式,每一主题以若干单元构成,每单元的活动构成一个个活动网,提供内容相对集中、形式丰富多样的英语浸入式教育活动。④在教学策略的运用上,总结了“直接认知”、“正强化英语反应”、“弱化汉语反应”、“丰富环境,大量输入”等。
2、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作为体现实践研究成果形式之一的教材,有“虚假繁荣”之嫌,就市场上所流通的版本,良莠皆有之,究其原因无非是受经济利益等功利思想的驱使。如果使用者缺乏辨别的能力,将“莠”作“良”,则可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②对儿童英语教育如何有效地整合在幼儿园已有的课程中,既能实现英语教育的目的,又能不会增加幼儿在园的学习负担等方面的研究有待深入的研究。
③实践研究的时间短,处于初级阶段,研究方法主要以行动研究居多,更多的是在积累经验。实验研究较少,可说服的数据尚少,可推广的经验尚不多。
④对如何科学全面地评价英语教育成效,有待于通过更进一步的研究,拿出更具有权威性的研究报告。
⑤随着幼儿英语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师资建设问题已成为制约幼儿英语教育能否顺利有效地开展一个关键,对学前英语师资的培养研究(包括学前英语师资的规格标准和培养模式的研究)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三)关于理论性方面的研究 关于学前英语教育的理论研究,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则无暇顾及、无力应对,整体上尚属薄弱。理论是对实践的概括和反思,幼儿英语教育理论,就是通过对幼儿英语教育实践进行概括,从中抽象出构成幼儿英语教育的各要素的结构及其运动规律,以指导和规范该学科教育的实践。目前,对此领域的研究更多的是停留在实践研究层面,即依据有关理论(如语言学、语言心理学、神经心理学等),对幼儿英语教育的可行性进行探讨,大多数研究只停留在对表面现象的认识与描述上,不能由现象认识其实质,尚未形成一整套揭示幼儿英语教育内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理性认识。这其中的原因主要,一是幼儿英语教育的历史还非常短暂;二是在学前英语教育的实践中,较高的理论要求与普通的理论水平不高之间的矛盾还非常突出,用于指导幼儿英语教育的理论认识还比较零落。
三、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1、观念问题:幼儿学不学英语的观念要更新,要转变幼儿学英语是为了将来考一所好的大学,幼儿学英语就是要看幼儿学会了几个单词,会说几句英语等不正确的观念。本课题必须着力于幼儿的全面发展来解决问题。
2、理论问题:目前幼儿英语教育系统的教育理论作指导,本课题应在实践中从现有的理论出发,不断探索、总结、归纳、概括,形成适用于农村幼儿英语教育的理念、原则、策略。 3、实践问题:这是本次课题研究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农村幼儿英语是一个大环境,如何选定我们的样本区域,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脱节,需要从实践中不断总结,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不可半途径而废,不可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整篇文童成为资料的堆砌。拷贝别人,更是不可取的。
四、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是皮亚杰的认识建构主义理论、加德纳多元智力论、等。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索引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等。采用问卷调查、经验总结、、对比分析等方法和手段,进行多个轮回的研究。
五、本课题的研究进度计划
(一)研究周期
半年,即20xx年5月至20xx年1月
(二)研究步骤分三个阶段
1、20xx年5月——6月为准备阶段
确定研究课题,收集材料与分析材料;宣传发动,组成课题组 ,酝酿课题实施方案及相关措施等。
2、20xx年6月——20xx年11月为实施阶段 申报课题;讨论分析并不断完善方案措施;各个组分别开展研究工作;积累资料;统计分析,根据研究开展的进度实时开展一些对以且研究工作有启示的讨论,争取有一定的成果,并写出研究报告,接受指导老师检查。争取在实践上有质的跨越。
3、20xx年12月——20xx年1月 为工作总结检查阶段撰写研究报告,接受老师的评审。
教育开题报告2
一、课题名称:示范性高中艺体特色教育专业课堂中的个性化教学研究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艺体生是指对艺术或体育有一定的兴趣,具有艺术或体育某方面的特长,对某一种艺术或体育运动有独特的天赋,并有意将其作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学生。
普通高中的艺体生面对高考的选择,考上大学是他们学习的主要目标,而他们一般文化课基础比较薄弱,但又具有艺术或体育某方面的特长,对艺术或体育有极大的热情,渴望有得到发挥的空间,期待一片展现自我的平台,在通往人生的道路上更好地实现自我的价值,丰富自我,完善自我。
针对艺体生学习的现状,同时又让他们的特长得到更好地发挥,实现他们的学习目标,在实施过程中,文化课要与专业课并举,不可偏废任何一方,同时要探索出针对艺体生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独具艺体特色的课程结构,形成具有操作性强的艺体系列的校本课程,积累有关艺体生的个性化教育教学经验。
艺体特长生使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这些学生在文化课反面普遍存在不足,在特长反面基础层次更是参差不齐。运用常规的教学模式对其教学只会产生厌烦,从而达不到教学效果。因为这部分学生在初中时候已经养成了对学习的厌烦心理,那么在高中阶段随着课程难度的增加更会使这部分学生偏离教育。所以根据目前的现状,我们要通过实验改变这种教学效果。通过个性化教学,促进其个性化发展,使他们能够不仅从人格方面更完整、知识更全面、能力更突出、独立创新能力更突出。个性化教学分为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我们这里研究的个性化教学是从学校的专业课堂方面。我们把艺体特长班的学生分为三个专业体育、音乐、美术,在平时三个专业课堂中,具体进行实施最后进行归纳和总结。比如:在音乐课堂中音乐教室里张贴上音乐家画像、名人名言、各种乐器彩色挂图等,使学生一进入教室就有一种轻松愉快、高雅愉悦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正是音乐课所需要的精神状态。如果哪学生在表演方面非常内向,那么我们就要利用学校组织的各项音乐会等活动,让这些同学多参加活动,使他们在小的演出场合逐渐锻炼自己,从而达到个性化教学的目的。另外,在美术课堂中练习枯燥的素描基本功,有些学生会产生厌烦感,这样可以在画的过程中安排画漫画和色彩画的内容。因为,漫画是大部分学生喜欢的,色彩画可以调整学生的情绪,从而循序渐进、舒缓紧凑有节奏的达到个性化教学的目的。最后,在体育专业课堂中,每天的训练非常累,而且训练内容比较反复,应该定期通过以赛代练的方式,通过平时的测试和班内比赛,使学生在每一阶段对自己成绩的变化有最直观的了解,从而调整自己的状态更好的投入训练中去。
通过对个性化教学的的研究,形成一套适合艺体特长生的专业课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平时上课中更有效的学习,并在高考中考出优秀的成绩。
(二)最终目标:
1、通过对不同学生个性化教学研究总结出适合我们艺体特长生专业课教学的模式。
2、通过对个性化教学的研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能力的提高。
3、通过研究,达到减轻学生负担的目的,促进专业课教学的质量。
对普通高中艺体生特长培养的策略进行研究是认真实践国家教育改革精神的需要,有助于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具有不同潜质的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我的特长和优势,同时也有助于教育者更好地探索和发现培养创新人才的新途径,让学校形成独具自身特色的教育模式,填补地方教育教学模式的空白,为国家教育教学提供更好更广的思路。
(三)研究现状
大连市第十五中学是一所以美术教育为特色的高中,长期致力于高中美术教育的研究,并在这个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们开展的“以美立校,追求卓越”的课题研究,从美术特色教育的角度,阐述了教育注重个性发展的重要性。河南郑州市铁六中学也是一所以美术教育为特色的高中,他们开展的“优质学校的文化特色建设研究”的课题,探索了美术教育对人个性发展的指导意义。这两所学校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条具有自我个性特色的教育之路,它们的教育理念、课程体系、管理体制、评价机制内容丰富,系统全面,很好地填补了我国艺体特色教育体系的空白,丰富了艺体教育的内涵,也为正在探索和从事这项教育的实践者给予了指导,提供了经验和借鉴,但他们没有形成系统性较强的校本课程,没有摸索出针对艺体特长生行之有效的个性化教育教学规律,在特色教育教学教材编写方面不够系统,在本领域内同行大都采用传统的规范式教学。而且主要是通过反复的训练,大量的时间来硬性提高学生专业技术。
(四)重点研究内容
探索独具特色的有关普通高中艺体生的个性化教育教学方法、教育教学模式,形成适应艺体特色教育提高特长教学水平的教育理念,理清针对普通高中艺体生的教育教学思路,形成一套完整的适应高中艺体教学的课程结构、评价机制和管理体系,寻求更好发挥艺体生特长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摸索出针对艺体特长生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规律,探求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做到文化课和专业课并举,编写具有高中艺体教育特色的校本教材。主要内容:
1、目前二高中特长生的专业课现状。
2、目前二高中特长生存在的专业课问题及其分类。
3、专业教学瓶颈问题形成原因。
4、研究二高中艺体特长班的目前教育机制。
5、构建个性化教学模式及操作方法。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行动研究、调查研究、个案研究、资料研究等方法。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行动研究法:通过学习、实践、总结,探索新的个性化教学方法设计。
调查研究法: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兴趣、作业的效果等进行阶段性的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目前学生专业课现状,通过对这些现状的分析,找出共性问题。
个案研究法:关注(基础好、中、差各10名)同学在个性化教学下的个体发展情况并进行评价。
资料研究法:阅读相关资料,了解课题研究最前沿的东西,为研究积累丰富的理论和实践资料。
经验总结法: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归纳与分析,不断改进实验操作方法,认真撰写经验总结,使实验更趋系统化、理论化,以此提高实验操作质量。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第一阶段:20xx年12月课题预备阶段。
1、更新观念,明确目标
2、课题组和操作组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建立正常课题研究制度。
3、深入班级,教学实践:在艺体特长班的教学中针对性的实行特色教育模式
4、课题中心组成员赴全国艺体教育优秀学校进行实地考察。
第一阶段主要成果形成:初步摸索出艺体特长班的教学内容。
第二阶段:20xx年3月——20xx年3月课题正式研究及实施阶段。
1、完善计划,提供保障:实施特色艺体教育,经过一段时间学习,进行周期艺体专业考试,并聘请专家召开点评大会。
2、外聘高等院校教师来我校实地教学,纠正艺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全体课题组成员及部分学生进行短期培训。
3、才艺展示:大力开展特长生才艺展示,形成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4、收集资料,总结教学实践经验,撰写论文理论升华,实施课题检测工作。
第二阶段主要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的部分理论成果(探索艺体特色教育提高特长教育水平的方法途径和课堂模式),成果形式为论文。
2、艺体特色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内容等课题的技术成果。
3、优秀艺体课堂教学活动实录选辑。
4、学生艺体活动实录选辑。
5、艺体特色教育评价方法及指标。
第三阶段:20xx年4月总结结题阶段。
第三阶段成果形式:
1、形成研究报告、工作报告、检测报告。
2、修订并形成艺体教育教学教材。
3、形成课题支撑材料《艺体专业教师优秀教案集锦》、《艺体教师作品集》。
4、形成课题支撑材料《艺体特长生作品集》。
5、形成课题支撑材料《艺体特长班校本教材》。
五、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领导小组:杨春婵、张学锋、韩燕
指导小组:姚丽马志军
实施组长:荆锐娜、李钢
实施成员:孙娜负责声乐教学方面的研究
李广辛负责钢琴教学方面的研究
古洪涛负责美术教学方面的研究
刘子杨负责体育训练教学方面的研究
王锐负责收集材料和数据
刘芳芳整合材料、文字
全体成员都将参与各种调查活动、收集资料和撰写材料等。
六、课题研究的经费保障实施
(一)本课题研究成员曾多次支持、主研国家级、省级、市级课题的研究,并获得了多项奖励;具有丰富的科研、教研、教学经验和研究能力,具有极强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
(二)课题承担学校能够提供课题研究所需要的经费与组织保证,同时我校多媒体教学设备也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保障。
(三)研究人员根据工作安排合理,分工科学,已经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系列研究和思考,实验人员有成熟的科学和操作经验,能高效的完成研究任务。
七、预期研究成果
形成一套适合二高中艺体特长班教学的模板教材,相关教学经验要在专业期刊上发表。
教育开题报告3
题目:全纳教育理念对特殊教育的启示:以音乐课堂教学为例
一、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第一节选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在 xxx 年,笔者在北京市陶行知中学与日坛中学南十里居分校观摩实习。其中日坛中学的音乐课教学情况引起笔者一些思考。日坛中学校内设施齐全,分为小学部与中学部,师资力量雄厚,是北京市重点学校。实习期间,我们看到班级中有两个自闭症儿童。在我国精神或者身体方面有缺陷的儿童,大部分都在特殊学校进行学习,但是日坛中学老师将两个自闭症儿童与普通学生安排在一起上课,并安排两位正常儿童帮助他们学习和生活,这一现象引起我的关注。自闭症儿童较之一般正常儿童反映迟缓或者过于敏感,行为奇怪,与人交流相较之更加困难。在研究生学习过程中,笔者接触到有关全纳教育的理念(inclusive education)与日坛中学教学现象不谋而合。1994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入学和质量”(World Conference on Special Needs Education: Access and Quality),大会通过了《萨拉曼卡宣言》,首次正式提出“全纳教育”.①
“全纳教育”概念特殊教育领域中提出,与 20 世纪 80 年代的“回归主流”与“一体化教育”一脉相承。②“全纳”的含义是“包括”、“包含”、“容纳”,从意义看教育理念更多的是融合的意思。由于各个国家国情不同、教育者的经历与受教育环境不同,学者们对全纳教育的定义也有所不同。在国际上影响较大的有澳大利亚学者贝利的定义:全纳是指特殊学生和普通学生一起在普通学校中学习,在同样的时间和空间内,将学生融合在一起,让他们感觉自己与普通学生没有差异。③其强调将残疾学生与普通学生放入统一环境中学习,同时也表达了社会对所有学生的接纳。我国黄志成教授对全纳教育定义为:全纳教育是一种持续的教育过程,即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和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这一定义体现出全纳教育是要全部接纳,注重相互合作,尊重个体差异性,重视教育质量,并提出这是长期性的教育过程。无论是哪种定义我们都可以从中看出,总体都有反对歧视和排斥,融合、包容的意思在其中。在阅读全纳教育理念后,笔者发现日坛中学将自闭症儿童与一般正常儿童融入在同一音乐教室内上课形式与这一教育理念不谋而合,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笔者而言是十分新颖的,因此,引发笔者对全纳性教育的研究兴趣。
我国特殊学校少,规模小,建立特殊学校的资金投入大,且特殊学校大多只有在发达城市或省会城市才有。但适学残疾人口众多,且分布全国各地,怎样解决这些孩子的就读问题,培养他们今后的生存能力是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在过去的教学经验中我们发现,很多特殊儿童对音乐很有天赋,但是由于各种问题导致他们无法正常学习。本文中笔者阐述了特殊教育向全纳教育的转型的相关问题,结合实际音乐课堂教学情况,将全纳性教育理念融入到音乐教学中。
第二节特殊教育与全纳教育的关系
一般特殊教育主要对特殊需求的儿童进行特殊培养为目标教育。我国的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班级主要教学对象是盲、聋、哑、智力缺陷及其他存在身心缺陷的儿童和青少年。其目的主要是最大限度的帮助特殊需要的儿童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他们生活能力。全纳教育提倡将需要接受教育特殊的儿童融入到普通班级或者普通学校进行学习,其教育模式包容性更强,是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相融合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强调教育的平等性,减少排斥,反对歧视。将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放入一个集体学习,使普通儿童接触和了解不同特征的孩子,培养他们更多的包容心、耐心,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同时,特殊儿童更早的接触主流群体,能够使他们将来更好的融入社会。当然,这并代表全纳教育可以完全取代特殊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全纳教育弥补了特殊教育的不足。
第三节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
1、国外研究现状
“全纳教育”虽然兴起于 20 世纪 90 年代,但是各个国家国情不同,对于全纳性教育的推行也存在差异。本人从 PQDT 博硕士论文数据库(此数据库是美国 UMI 公司出版的博硕士论文文摘索引型数据库,数据库收录 1861 年至今欧美1000 余所大学的博硕士论文 270 多万篇,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和最广泛的使用的学位论文数据库)查阅到近十年有关全纳性教育方面的论文篇数。
国外与全纳性教育有关文章多达 107096 篇,涉猎学科领域有高等教育、基础教育、社会心理学、政治学、民族研究、哲学、国际关系、社会学、语言学、神学、艺术史学、音乐教育学等,涉猎各个学科领域。在全纳教育理念影响下的学校管理(7985 篇)、高等教育(7564 篇)等方面研究偏多。全纳教育中与音乐有关的文章 2117 篇,与音乐教育有关的 398 篇,有关音乐高等教育的论文 25 篇,教育史学 20 篇,表演艺术 17 篇;教师教学 14 篇;中等教育 13 篇等。有关全纳性教育刊物共 1130 篇,其中与音乐教学相关的有 8 篇。发达国家全纳教育的发展相对我国较快,各项服务也相对完善 1975 年之后美国与特殊教育相关的立法都表现出美国对全纳性教育的支持,例如:《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美国残疾人法》、《残疾人个体教育法案》、《残疾人教育促进法》等。1975 年依赖,美国颁布的促进全纳教育发展的法案多达十几部,同时每个州根据自身不同情况还设立相关的法律条例,使全纳教育更有效的进行。
2、国内研究情况
有关国内全纳性教育的论文笔者从读秀网站上查阅到,从 xxx 年到 xxx年十年间学位论文共计 50 篇,其中内容主要是全纳教育的发展、课程构建、中外全纳教育的发展情况的对比等。其涉及的领域主要是文化、科学、教育、语言、文字等方面,而有关全纳性音乐教育的文章为 0 篇。在读秀网站上查阅到有关全纳性教育期刊文章 1072 篇,其中文化、科学、体育类 974 篇,而与艺术类相关的仅两篇(一篇与舞蹈和电视有关、一篇电影艺术)。与音乐教育相关文章 0 篇。由此可见,与我国相比,国外对全纳性教育理念研究领域更为广泛,虽然如此,我国相关法律条例与全纳教育理念是相一致的。例如《残疾人教育条例》规定第一章第三条与第三章第十七条:如图(1)(2)所示。由此来看,我国教育法规条例是提倡将残障儿童与正常儿童融入在一起学习,这刚好与全纳性教育理念相吻合。特殊儿童送入普通学校进行学习,或者在普通学校开设特殊班级。让大家对特殊儿童有更多了解,减少歧视,让每个适龄儿童接受平等教育,有效的减少特殊学校设立,减少教育上人力与财力的开支。
3、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通过收集国内外文献,提出特殊教育想全纳教育转型的必要性。
2、调查法:在学校进行实习和观摩全纳音乐课程的教授过程并且进行记录。
3、总结法:通过对文献研究及对实习情况的总结,在全纳教育的理念的影响下,对我国特殊教育转型的进行一些探索。
二、研究框架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特殊教育与全纳教育的关系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情况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国际视野下全纳教育的理念与措施
第一节 美国全纳教育理念
一、零拒绝与免费公共教育
二、相关服务(related services)
三、个别化教育方案
四、“最少受限制环境”(least restrictive environment)
第二节 美国全纳教育的措施
一、财政支持
二、组织结构与安置
三、灵活的课堂教学
四、教师的任职与社区支持
五、保障措施
第二章 中国特殊教育的现状及转型的必要性
第一节 中国特殊教育的现实情况
一、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的现状
二、中国特殊教育现存的问题
第二节 中国特殊教育转型的必要性
一、主培养人的社会性发展
二、培养人的独立性发展
第三章 从特殊到全纳:中国特殊教育转型及对策思考
第一节 全纳课程的开发
一、加强实践学习
二、注重文化差异
三、课程的灵活性
四、全纳教育的评估
五、加强全纳教育师资培养
第二节 中国特殊教育的对策思考
一、现有师资无法满足特殊教育教师需求
二、现有教学模式无法满足特殊教育教学需求
三、现有课程无法满足特殊教育教学需求
四、现有的评价机制无法保障特殊教育质量
第三节 采取随班就读模式
一、随班就读教育模式的基本原则
二、随班就读模式的基本内容
三、随班就读模式的评估与监控
第四章 全纳性音乐课程的探索
第一节 全纳性音乐课堂教学的理论探索
一、全纳音乐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
二、全纳音乐课堂教学提供辅助设施
第二节 相关支持
一、学校与家长的支持
二、社区的支持
三、财政支持
第三节 全纳性音乐课堂教学设计及实践描述
结语
致谢
三、进度安排
1、20xx.XX-20xx.XX 开题:准备开题报告相关事宜
2、20xx.XX-20xx.XX 研究准备阶段:收集资料,确定实验对象和实施方法。
3、20xx.XX-20xx.XX 实验研究实施阶段:在实施过程中做好观察、记录、分析、收集反馈信息。
4、20xx.XX-20xx.XX 总结提高阶段:将实施阶段的情况、数据和经验教训等进行分析,升华为理性认识。
5、20xx.XX-20xx.XX 撰写论文初稿和研究报告
6、20xx.XX-20xx.XX 修改论文,定稿
7、20xx.XX-20xx.XX 准备答辩
四、参考文献
略
教育开题报告4
“农村中学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养成”
开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
农村中学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养成
二、课题组名称:
湘阴县玉华中学农村中学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养成课题组
三、问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基础教育的任务不应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并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而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就必须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教育是什么?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曾说过,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同样,在我国古代也早就有了“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说法。语文是百科之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更能为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然而,现在学生的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几乎很少有人坚持下来的,,尤其是农村中学的学生,在养成语文学习习惯上不愿多出力。语文学习习惯较差,短期内看不出对学生能力的影响,但常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质将大幅度下降。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语文能力的下降直接影响到其他学科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提高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实效性迫在眉睫,成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表明,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已经有许多年了,而且触及习惯养成的研究非常多。国内外关于习惯培养的课题研究,构建了全方位的内容结构体系和途径方法体系,但研究对象较广,多是针对整个中学阶段的学生,且研究范围较广。但是对于习惯养成关键时期的初中关注不多,对单一学科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不多。我们的研究意在对初中学学生语文学科良好学习习
惯的养成作更细致、更具体的研究,争取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五、课题界定
语文学习习惯养成的界定:所谓语文学习习惯,是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训练后形成并发展为学生个人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语文的倾向。农村中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是以农村中学生为培养对象,以语文学习活动为内容,有目的地经过重复或练习逐步形成,进而巩固下来并为之需要的学生行动方式。据统计,习惯在大多数语文活动中处于轴承地位,如:形成好成绩的各种因素的比重是:学习习惯占33%,兴趣占26%,智力占15%,家庭影响占5%,其它占25%,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语文学习习惯是影响语文科学习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从语文学科的开始阶段,就应该根据教学条件、学习情况、课本、教师所用教学法体系以及所依据的教学理论,有计划地、持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研究意义
(1)理论价值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国内外有关学习习惯形成研究成果和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学习习惯是个人内部自相适应的一种自动化行为的动力系统。习惯一旦养成,人们的优势心理反应是维持一种习惯而不是去改变这种习惯,这是学习习惯形成应遵循的心理规则。并且,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主动的、自主化了的持久学习方式,往往它成为一个人学习品行的一部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一个人成长中有多方面的作用,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手段。再者,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其他学科学习习惯的养成和素质能力的提高。
(2)现实意义
1、“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是进一步学习与发展的需要,也是创新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因为有良好的习惯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甚至高尚品德的形成,高尚情感的培养等方面起到相辅相成的迁移促进作用。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有可能促进学生以后的智力发育和学习成绩的提高;才有可能最终培养
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备现代化社会的道德水准,具有一定程度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掌握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基本技能,有效服务社会的劳动者;才有可能培养出一大批会做人、会生活、会学习、会劳动,具有健全人格和强健体魄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因此,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培养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它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古今中外教育家的高度重视。
古今中外教育家对“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也给予了高度重视,他们对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作用都进行了精确的阐述。
习惯培养的问题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外国也很早就有人提出过。十七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于自己的习惯。”
3、“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代教育学家认为,要使下一代成为健全的社会的“人”,最关键的就是要让他们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步掌握种种良好的行为方式,并把它转化为他们的习惯,终身以之,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因此,“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思想,本质上也是一种终身教育的思想。叶圣陶就曾指出:“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可见,他当时强调“养成良好习惯”的一个思想本源和重要内涵,就是终身教育的思想。终身教育的思想在今天也仍然是一种先进的面向未来的思想,并已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教育思潮,这也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是整个社会大教育、大文化发展和进步的一项奠基工程。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更有利于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结合各校实际,所以我们以立足课题研究,来探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有效策略,从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入手,把学习习惯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尝试通过各种途径与方法,激活德育内涵,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七、理论依据
1. 以国家教育改革决定为总纲。
2、以新《语文课程标准》新课程理念为指引。
3、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接受美学”为支撑.
4、广泛汲取先进的教育理论素养及整个教学领域的改革成果
八、研究目标
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人才,从本质上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本课题旨在调查了解学生平时语文学习习惯养成情况的现状,分析、归纳语文教师如何更好地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习惯养成的操作规程,使学生持之以恒地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进行语文学习,使他们主动而有创造性的获取语文知识,并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情感和道德修养,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九、研究内容
1、通过调查问卷表,了解学生对语文学习习惯的自我的认识和评价。
2、在平时的教学中,观察目前在校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情况。关注学习习惯对学生成绩的影响,了解成绩优异者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方法。
3、调查结束后,研究人员制定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具体可行措施,对学生习惯养成进行跟踪监督和指导,及时发现问题,结合实际找到解决办法,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
4、及时反馈信息,总结经验不足,探讨语文学习习惯养成产生的影响,找出可推广的习惯及养成方法。最终形成成果。
十、研究方法
1、查找文献法
2、调查问卷法
3、分阶段检查法
4、定期训练法
十一、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4-20xx.12):确立课题,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制定实施计划,申报课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撰写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3-20xx.6):开展宣传动员,采用多种形式,全面深入地围绕方案目标开展对应内容的具体研究部署。基本操作如下:
1、期初制定调查问卷表,对中学12个班作调查取样,调查内容涉及学生对语文的预习、听记、作业、复习、书写、阅读、写作等几个方面的习惯。
2、在常规的教学中,语文老师要及时了解和观察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
(1) 明确细目标,养成好习惯。
——学习习惯的初步养成:七年级第一学期始学教育。
——学习习惯的基本养成:八年级第一学期巩固教育。 ——学习习惯的全面养成:九年级第一学期提升教育。
具体要求: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复习、书写认真清楚、保质保量地完成家庭作业、自觉阅读课外书籍。
具体方法:老师和课代表、小组长共同实施打分和监督,由课代表及时记录,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折算。做到每天组长查,每周课代表查,每月教师的小范围抽查,每学期教师的全面检查,并打总分反馈。
(2)抓好基本功,促进好习惯。
首先,要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必须重视写字习惯的培养。各班一月一次对学生写字进行指导。
其次,要提高语文的综合能力,必须提倡阅读习惯的养成(勤于阅读、积累的习惯,边聆听边思考的习惯)。可以班为单位,进行课外阅读比赛。学校成立阅读兴趣小组,指派专人负责,定期指导检查。
最后,要提高语文的整体素养,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积累素材,积累语言,累技巧)。成立写作兴趣小组,定期进行指导检查。
3、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养成进行及时评价。
第三阶段:发展深化阶段(20xx.9-20xx.12):落实课题方案,全面进入实施研究阶段,召开阶段性成果汇报、对实施阶段研究情况进行反思,修改实施方案,进行深化性、拓展性研究。定期开展汇报,交流各校成果。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xx.1-20xx.6):收集数据、资料,分析整理研究资料,
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论文、研究报告,整理课题成果。
综上所述,任何语文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良好的语文习惯。因此,培养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是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只要在语文学习中,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懈地努力,就能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为高一级语文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以后的终身学习做好铺垫。所以,我们农村中学的学生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收获耕耘的乐趣。
十二、成员分工
十三、经费管理
资料费:约3万元,用于教师购买书籍,订阅资料及撰写论文、报告所需费用(120xx元);学生订阅资料(18000元)
器材费:约150000元,用于维修语音室,阅览室,广播站等多种功能室及添置部分器材。
奖励费用:用于研究中对有突出贡献的成员进行奖励(20xx0元)
十四、主要成果及目前行动情况
1、成立了课题组,进行了成员分工,组织进行了校本理论学习
2、撰写了开题报告
3、制定调查问卷表,对中学12个班作调查取样,调查内容涉及学生对语文的预习、听记、作业、复习、书写、阅读、写作等几个方面的习惯。
4、部署成员在网上进行理论学习。
十五、主要参考文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养成习惯教育》(林伦)
《心理学与教育》(罗明)
教育开题报告5
(一) 课题名称:
小学生责任感养成教育模式研究
(二)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小学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既包括行为习惯的培养也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养成教育包括各种习惯的培养。如培养良好的做人习惯、做事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思维习惯等。教育者重视培养孩子养成好习惯,但常常付出巨大努力而收效甚微。这可能是对养成教育内容的特点缺乏认识的结果。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必须讲科学,而不是教育者脑袋一热就能解决的问题。
小学生养成教育当中一个重要的内容的责任感教育更应该尊重这一规律,必须讲科学,只有科学、系统的对学生实施责任感教育才能达到小学教育阶段养成教育目标。
为了在工作中科学、系统、有效的对小学进行责任感养成教育,只有通过探索、实践、总结、发现运用严谨、规范的研究手段,总结出具有实效性、可推广性的一套小学生责任感养成教育模式,才能更好的推动学校德育工作中养成教育工作,形成我校独特的德育教育特色,并通过论文、研究报告等形式形成经验材料,推动小学生责任养成教育工作健康快速的发展。
(三) 国内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小学生责任感教育这一内容一直是教育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但是作为养成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直没有一套更好、更有效的教育模式供我们一线教师参考;没有一套可操作性强、系统的模式供我们小学德育工作者去参考、去实践。因此,探索出一套更高效、更科学的小学生责任感养成教育模式,为我们当前小学生养成教育模式研究丰富基础数据,提供更多元化的思维方式,从我们学校当前德育养成教育工作实际出发总结出供更多研究者参考的小学生责任感养成教育模式,为全国重点课题《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教育实践模式研究》提供参考性基层资料具有重大意义。教育研究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义务,为推动基础教育工作的发展,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四)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支撑理论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积极探索新世纪新阶段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意见》提出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2.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方针原则之一,明确指出“引导每个公民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积极承担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要组织学生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五爱”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公民都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新课程标准就要改变以往教学中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知识获得、轻能力培养、责任心培养的局面,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在这样一个新的时代里,教育将继续担负着振兴经济、振兴民族、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
4.社会心理学相关理论
社会心理学认为:从儿童期到青少年期,个体社会化中亲社会性发展要经历5个发展阶段:
①只关注自我的享乐主义阶段
②以他人需要为定向期水平阶段
③以对他人刻板印象和他人赞成与否为定向的水平阶段
④以移情为定向并从移情到内化的过渡阶段水平阶段
⑤深度内化阶段。其中①~③阶段主要出现在儿童时期,而④~⑤阶段则为中学阶段,这时的学生依据内化了的价值观、社会准则、责任感为依据做出行为的决定。
5.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
从心理学规律看,青少年道德的自我修养和提高,是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的过程。作为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系统的“责任心”方面的知识,教育青年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我们要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身体力行,让学生感受到自身肩负的责任,坚持有“责任心”的实际行为。通过这种道德行为的实践,使学生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进步,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初步形成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感,巩固和强化“责任心”意识,养成良好的责任行为。
(五)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方法
研究内容:
1.探索培养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具体教育内容
(1)对自己的责任
在认识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的基础上能满意地接受自己;能利用一切条件和各种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关心自己的健康,谋求必要的生活条件;自尊、自爱、自制、自强。
(2)对家庭的责任
尊重、体贴、帮助父母;关心、照顾长辈和兄弟姐妹;热爱家庭,努力创造和谐的家庭气氛,履行和担负起家庭的各种责任。
(3)对他人的责任
接受和信任他人,富有深厚的怜悯心、同情心;尊重他人的人格、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尊重并愿意考虑他人的不同意见和看法;平等待人,有事大家商量;同学、朋友团结友爱、和睦相处;谦恭礼让,敬老爱幼,尊重妇女,关怀残疾人;珍惜时间,信守诺言。
教育开题报告6
课题研究的背景:
校园心理剧是我国近年来的新生事物,在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方面能够发挥独特和良好的教育作用和效果,是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的团体辅导方式。它以舞台表演的形式再现学生的生活、学习和交往中的冲突、烦恼、困惑等故事情境,剧中融入心理学的知识原理和技巧,通过角色扮演唤起参与者相应的情感共鸣以此引发学生对自己心理健康的重视,以此取得比较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功效。它对学生是一种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心理影响和人格影响,使得学生及时调适自己的心境和情绪,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紧张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去。
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当前我校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如今的学生绝大多数都已经属于独生子女,他们从小生活在相对优越的环境里,是在父母及众多亲朋的精心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家庭生活的优越及家长的宠爱,使绝大多数的学生没有受到艰苦生活的考验,没有受到多种复杂心理的磨练,自制能力、自理能力、自解能力都比较差,一旦遇到困难或情感上的挫折,极易引发思想波动,甚至去钻“牛角尖”。 根据我校心理测验调查和学校心理辅导室的个别心理辅导统计的结果看,我校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
1、学习类问题:由于初中生的升学压力比较大,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方面,其问题有:(1)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反应迟缓等。(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3)学习动力不足,认为上学无用,迟早就是打工,而老师和家长却逼迫学习造成的心里矛盾严重。
2、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学生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与父母的关系问题。初中生的自主意识逐渐生成且越来越强,会经常与父母产生冲突,同时,部分家庭出现种种伤痕如夫妻关系不和、单亲家庭,父母在外打工与子女沟通少等,会给孩子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2)与同学间的关系问题。学生都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
(3)与老师的关系问题。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这时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缺乏理解、耐心与关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产生对老师的不理解、不信任以至产生对抗心理。这种情况下,学生会有一种压抑感并产生消极情绪。
3、情绪情感问题:情绪情感激荡,好冲动,常为一些小事与人争吵、有时甚至发生打架事件;无端地心烦意乱, “别烦我” “狂郁闷”成为一些人的口头禅;感觉过敏,行为固执,对别人既嫉妒又羡慕;对自己过分关心,爱虚荣;一个微笑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然而他们内心里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但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4、适应性问题: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开始了新的生活,学科的增多,学习实践的增长,都有一个适应过程。所以,在新生入学以后,面对新的环境,就有一个心理适应的问题。
而少年学生正处于接受教育的黄金时期,处于心理上迅猛发展的时期,他们的智慧、潜能是一块尚未开发的“宝藏”,如果在这一时期不去开发这块“宝藏”,或许会永远被埋藏在地下,不能被利用;若开发不当,这块“宝藏”也不能被充分利用。
(二)校园心理剧的影响
初中学生正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在这个时期,自我意识迅猛增而社会成熟相对迟缓,他们从对长辈(尤其对父母亲)由依赖性向独立性转化。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后,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处理,不希望长辈管头管脚,而他们又很缺乏生活经验,长辈往往对他们不放心,还把他们当小孩子看待,这就常常引发冲突;他们敢想敢干,试图一往无前,然而在行动中又摆脱不了冲动、偏激、摇摆和脆弱的局限,这种种冲突若处理不当,就会导致青少年学生各种心理问题(情绪上的困扰和适应障碍)的产生。在校园中推广普及“校园心理剧”,让学生们把自己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烦恼、冲突用小品、情景剧的形式反映出来,通过学生们的自编自演,把“大道理”用“心理剧”的形式表现出来,既能够让学生从中受到心灵上的启迪,又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的美好,还能够增尽学生间的互动和交流,增进学生间的感情和友谊。此外,推广普及“校园心理剧”,还可以让学生振奋起来,开朗起来,团结起来,活跃校园气氛、增强学生间的交流、互动,以及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尝试以校园心理剧这种团体心理辅导方式作为突破口,让学生对心理辅导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是十分有必要的。
课题名称的解读
1、“心理剧”又称社会剧,是集体心理治疗中最早出现的一种治疗方式,起源于维也纳精神病学家莫雷诺在维也纳创办的“自发性剧院”,1925年传入美国。莫雷诺最初是用心理剧为参与者提供一个释放内心体验的舞台,并没有与心理治疗相联系。它是以行动表现的创造性心理健康活动,参与的角色能够在安全、鼓励和最大弹性的环境中,回到自己的过去或未来的时间,在比较自然的状态,重现失去的自我、发现事情的真实状况,并做出决定或采取新的行动。当事人(主角)通过心理剧的经验与他自我的每一部分相会,也能够与那些分享他的心理冲突的人们会面,进而将此经验应用在生活上,获得改善,得到自我满意的生活。
2、“校园心理剧”受莫雷诺创立心理剧的启发而在校园里应运而生的,它集戏剧、小品、心理问题为一体,是通过学生扮演当事人或由当事人自己借助舞台来呈现学生在生活、学习、交往中的冲突、烦恼、困惑等心理问题,以小品表演、角色互换、情景对话等方式编成小剧本进行表演,在心理辅导老师和全参与演出者及观众的帮助下学会如何应对和正确处理心理问题,从而既能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又能使全体学生受到教育启发的一种团体心理治疗方法。校园心理剧中学生表演的都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熟悉的事,从中体验心理上的细微变化,领悟其中的道理,可以被认为是教育临床心理学学科中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一种心理辅导和治疗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戏剧表演的形式,让学生扮演某种类型的角色,探索自己和他人的人格、人际关系、心理冲突和情绪问题,以达到体验内心冲突、发泄精神能量、消除思想上的压力和自卑感等的目的,并能诱导出当事人的自觉性,增强其适应环境和克服危机的能力。由于它能有效地适应学生的差异,并可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确定主题,设计情节,所以深得心理辅导员和学生的喜爱。
课题研究步骤与措施
第一阶段开题阶段(20xx年4月-20xx年6月)选择课题,申请立项,搜集资料,完成开题报告(负责人:罗洪)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xx年7月-20xx年2月)
1. 1、研究初期(20xx年7月-20xx年9月)完成心理剧素材的搜集及教师课堂教学模式的现状调查(座谈、问卷调查;管大群、阮利平老师负责),表演艺术理论学习、效果的指导(网络学习、座谈交流;陈清负责),尝试用赏能心理剧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王开科、罗洪老师负责八年级教学案例设计,陈清、管大群老师负责七年级教学案例设计)。
2. 2、研究中期(20xx年10月-20xx年12月)准备汇报材料。
心理剧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主要完成以下任务:
(1)校园心理剧从学生在生活中的心理冲突、烦恼、困惑等问题研究。如新生的环境适应问题,主要包括环境不适应、生活自理能力差、现实与预期出现偏差、自我认识出现错位等方面。(管大群负责)
(2)校园心理剧从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学习问题研究。包括学习动力的失落、学习目标不切实际、学习成绩下滑带来的挫折心理、考试焦虑心理以及由此产生的厌学情绪。(参与教师均完成此任务)
(3)校园心理剧从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问题研究。包括宿舍成员关系失调、同学之间不和、和异性交往不当、缺乏人际交往的技能、难以被别人接纳等;还有情绪性格问题,主要包括情绪不稳定、消极情绪体验过多、过于内向封闭、自身的性格缺陷等方面。(郑清军负责)
3、研究后期(20xx年1月-20xx年3月)参与研究教师进行系统反思、整理和升华,参与研究教师写出研究总结报告,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xx年4月上旬)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完成结题报告。(罗洪负责)
教育开题报告7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时代要求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八次会议中,前教育部部长周济就《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的报告》作了重要讲话。《报告》为中职德育教育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加强职业院校德育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必要的文化知识、熟练的职业技能、健康的身心素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报告》给中职德育教育工作者,在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问题上指引了前进的正确方向。特别是在认真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更增强我们适时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紧迫性和责任感。中职学生是我国未来劳动力重要的主体部分,中职学校作为加强和改进我国未来劳动力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战场,我们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个历史重担。而中职德育创新的研究与实践将有利于为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的依据;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中职德育教育理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2、现实要求
德育是中职教育的灵魂,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保证。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当下中职学校在对中职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工作中所表现出的一些现状令人堪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探索德育创新的研究实践,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是中职教育的神圣使命。
3、校情需要
我校是宁远县唯一一所公办中等职业中专学校,提倡以德立校,以人为本,实行全员育人,在德育方面已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但是学生基本上是双差后进生(思想行为素质差,学习基础差),在教育和管理上都存在很大的难度。学生不听教导,不服从管理,出现经常性违纪违规。教师在教育工作者琐事多,压力大,况且我校又无专职班主任,因此教育教学和管理存在力不从心,常常导致要么因为教育影响教学,要么因为教学影响教育。为研究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时效性、针对性,我校一直在探索多途径、多方式的德育创新教育模式,努力找到提高德育创新教育实用效果的最佳途径,创造和谐、美好校园。
为解决以上问题,我校提出“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课题进行研究。
二、选题的研究价值
理论价值:进一步挖掘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将传统文化中积极、有益的育人思想与当前中职德育教育现状相结合,在理论和实践中去的新的突破点。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积极引导学生步入健康文明和谐的社会生活,正确认识自我价值和他人或社会关系;从而尽可能调整行为,理顺关系,实现对人、对社会的价值,创造性开辟未来。
实践价值:本课题的研究,使我校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的育人观念,建立起以“自我教育,自主管理”为核心的民主运作机制,评价机制,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通过“知行合一”原则,将道德知识和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感和道德信仰,形成稳定的道德习惯,培养一批品德高尚,“和谐发展的人”.
三、研究目标
通过“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课题的研究,提高全体教师德育教育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学校形成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有创新思维和工作能力并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德育工作教师队伍及学生队伍以及全员育人的德育新格局。成就学生,负教师,具体表现在:
1、注意德育活动的实践性和实效性,学生能通过自我教育与自主管理活动的参与和体验,形成感悟与信念,进而把正确的观点内化为思想观念和行动方式,最终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注重德育“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在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思想,确立了注重素质教育,涵养人文精神,融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与人文素质提高于一体,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培养目标,全面推进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整合,努力挖掘、优化教育资源,大力推进教育模式、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3、德育教育工作要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切实体现“与时俱进”理念,立足当前中职学生所具有的心理特征,个性差异,注重德育工作机制方法的创新。工作形式多渠道、灵活化、多样化,方法趋向科学与可行。
4、注重德育教育规律性的探求。在课题进行中,积累第一手原始资料,总结德育教育规律,供其他德育工作者参考。
5、通过课题开展,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和谐文明”校园,有效锻炼学生,成就学生,切实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减负减压。
6、建立以“六个一”工程(编好一本德育校本教材、建好一支德育管理队伍、制定好一套学生评价机制、编印好一份校园德育报纸、建好一个校园德育网站、选定好一批德育实习实训基地)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形成德育创新、管理创新和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四、研究内容
1、建立科学的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管理体系。研究如何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力量和效能。
2、研究环境因素对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注重潜在课程的育人功能,探索符合中职学校的校园环境、班级管理模式。
3、研究中职学生个性差异,制定一套针对中职学生个性差异的心理辅导对策。
4、研究各文化课程及专业课程的德育教育因素。各专业组任课教师组成学科德育渗透队伍,挖掘各专业学科教学内容内在的德育因素,实现学科德育渗透,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具备优良品质、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5、研究校园与企业相结合的德育教育模式。
五、研究思路与依据
(一)、研究思路
1、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
2、贯彻“知行合一”原则,凸显实践育人功能;
3、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切实更新教育观念,教育目标及方法,体现出“与时俱进”思想,强化机制方法创新。
(二)、依据
1、理论依据:
(1)、《中学德育大纲》
(2)、科学发展观理论,“以人为本”思想及“知行合一”思想
(3)、当代心理学、教育学理论2、实践依据:
我们有深厚德育教育的文化底蕴,在当地已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在德育工作战线上,拥有一批优秀、素质过硬的德育教育工作者和班主任,并在工作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果的案例。学校领导十分重视德育科研,坚持以德育教育为首,注重德育教育的时效性,定期开展德育教育心得体会。全体教职员工注重德育理论学习,具备较强的德育科研的素质。
六、研究方法
本课题选择宁远县职业中专学校作为实验学校。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
(1)参观学习,调查研究法
(2)文献法
(3)行动研究法
(4)经验总结法
(5)个案研究法
七、课题研究步骤
(一)课题研究时间20xx年10月-20xx年6月
(二)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2月)
对研究课题进行可行性论证,制订课题研究计划,组织教师学习德育现代化理论和实地考察学习,转变观念,确定实验和样榜班,制定方案,做好一切课题的准备。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年3月--20xx年3月)
全面展开学校德育活动形式的多样化研究,并查找相关理论,指导课题研究。按照实验计划方案的具体要求,全面细致认真地进行实验,不断反思、总结、深化、提高。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xx年4月--20xx年6)
总结课题,整理实验过程材料,立案归档,撰写研究报告,进行成果推广。
八、课题研究的组织和管理
(一)科研组成员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二)课题管理措施
(1)制度保障:例会制度保障。围绕课题研究的展开,抓好科研队伍,注意点面结合,加强重点难点的攻关力度,使研究活动经常化。建立科研奖励制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建立教师理论学习和研讨交流制度。
(2)研究组织保障:由校长担任课题主持人,学校配备行政领导、骨干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健全课题研究的实施网络,全面调控课题研究的运作程序。
(3)时间保障:确保时间落实,每学期进行一次全校性的活动,每个月举行课题汇报活动,不断提高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抓好课题的过程管理。
(4)经费保障:确保可以研究经费全额到位。
九、研究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报告,撰写论文。
2、课题研究教师、学生成功案例集。研究有关活动录像、照片、资料集。
3、完成好“六个一”工程:编好一本德育校本教材、建好一支德育管理队伍、制定好一套学生评价机制、编印好一份校园德育报纸、建好一个校园德育网站、选定好一批德育实习实训基地。
4、制作德育教育课件,将科研成果推广。
教育开题报告8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实效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国内现状:我国当代教育界十分重视课堂教学的朗读实效,在理论建设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如: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郑桂华的《语文有效教学》、黄怀山《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张巧玲《浅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王宏《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等等,这些著作从不同层面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实效进行了诠释,有很强的理论指导价值。此外,教育类期刊上有广大一线教师的实践总结,他们在课堂中提炼出有效的心得体会,也很好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实效。
存在弊端: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材编排的内容比较多,容量大和教学课时紧张,很多老师为了赶进度,学生朗读时间不充分,对课文的领悟就不够透彻,有时甚至用速读一带而过,教师讲解占用了朗读训练过程,致使学生语文分析事倍功半! 研究意义:研究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实效的现状,探究其中存在的优缺点,将会有效地推动语文课堂向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发展。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是一门艺术。精彩地朗读,深情地表达,能迅速消除学生心理杂念,既能使学生情趣盎然地投入学习,又可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朗读是构建师生情感
交流的桥梁,使师生共同进入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达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而且成功的朗读能够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二、课题研究目标
1.让语文朗读教学很好的融入课堂当中
2、鼓励学生读准字句,多读多体悟,增强学生朗读意识。
3、启发学生去揣摩、体悟角色的思想和情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在绘声绘色的朗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和深层含义。
4、培养学生多读多悟多质疑,提升语文分析能力。
三、课题研究思路
本课题预定研究:分为方案准备阶段、实施阶段 总结阶段和结题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方案准备阶段:20xx年1月——20xx年3月)
本课题计划一年完成,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
1、准备阶段(20xx年1月——20xx年3月)
(1)申报课题,设计研究方案,确定课题组成人员并明确分工。
(2)完成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聊天等形式调查学生为什么早自习不愿意书声琅琅?为什么读文章结结巴巴?
(3)设计研究方案和活动计划。
具体措施:
(1) 实施课题研究方案,落实课题研究班级。积累问卷调查,积累原始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
(2) 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探索朗读教学策略。
(3) 以多媒体课件等作为媒介,播放名家精彩朗读,从视觉、听觉上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4) 培养学生读准字、读通句子,读出课文感情的良好习惯。
(5) 范读领路,摹仿入境。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容易指导,
但要读出感情,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范读。摹仿是学生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也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形成了。例如,教学《春》这篇课文时,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范读重点段,学生闭眼,静静地感受,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美丽的春景图,从而达到一种境界,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
(6) 引导学生个别读,齐读,自由朗读朗读训练形式在课堂的作用不仅是帮助学生提高朗读水平,更是为课文教学穿针引线,因此学生的朗读训练需要形式多样,课堂上,同时要穿插适量的学生个别读,齐读和自由朗读。
学生个别朗读是检验学生个人朗读能力的基本途径,也是教师因材施教,针对具体学生不同的朗读特点给予个性化点拨和指导的良机。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师选择持平或难度稍高于学生水平的不同材料。采用此种朗读形式,教师尽量避免只给成绩好或朗读水平高的学生机会,这样会扼杀水平中下等学生的信心和兴趣,甚至是应给这些学生提供、制造更多机会。难度较低的材料,教师有把握学生能胜任的,放手让学生练习,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培养兴趣。
课堂必不可缺的当然还有齐读的形式。齐读主要是提供给全体学生练习朗读的平台,它的作用主要是让每一个学生的朗读能力都得到训练,同时它还是检验集体朗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而自由朗读是体现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教学思想的一种新型朗读。自由朗读并不是让学生随意朗读,而是教师明确了学生朗读目的的情况下,指导学生进行。自由朗读有利于教师灵活把握时间,学生对朗读材料的领悟通过朗读表现,从而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它可以跟其他形式的朗读交叉使用,它还可以以比赛的形式来全面检验,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古诗中每联都分上下句,非常适合采取此种方式学习背诵。教师先简单介绍方法,再与学生作示范对句,然后由学生同桌间进行自由训练。训练时,教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指导。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先由教师读每联上句,学生对下句。如教师读:“故人具鸡黍”学生就对:“邀我至田家”。再互换,由学生读上句,教师对每联下句。然后,让学生同桌间进行上下对句互换练习,学生既能自主学习,也避免朗读形式太单一导致的背诵效率差。练习一定量之后,学生基本能按顺序对句的情况下,提高练习难度,打乱顺序,随意读出诗中的某联上(下)句,令全班同学对下(上)句。再让学生自由练习,提出更高要求──让学生按顺序对句,但要背诵出来。最后,老师不按顺序出句,学生能准确,迅速地对句,且是背诵出来的,那训练也算是出色地完成任务了。
以教学设想为核心,灵活适当调整教学思路与方法,以实践引导教学。
2、实施阶段(20xx年4月——20xx年9月)
(1) 每班分成八个学习小组,课前认真预习,利用工具书查准确字词,读通顺句子。
(2)课前教师认真备课,科学设计课堂教学程序,利用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做课堂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地朗读: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告奋勇地朗读,学生们点评,或分角色朗读,或分小组赛读,或配乐朗读??从多方面激发朗读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实效性。
(3)力求“读”的形式多样,培养学生愿读、乐读的良好习惯。语文教学主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要避免烦琐的教学分析。如果一味地讲,不讲求形式,对于学生都是很厌烦的事,朗读时可采用的形式很多,有指名读、开火车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
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读、帮读、领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但“读”是一项被引领的创造,我们要寻求朗读的最佳形式,因文而异,因情而异,因人而异。
(4)在音乐中领会写作背景,在歌词中感受课文大意,在有感情的范读中陶冶情操。在这学期学《土地的誓言》一文时,我先播放《松花江上》这首音乐,歌词中学生们得知关东人民被迫流放、思乡心切而有家不能回归时,心情很是沉重,这时教师导入:“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历史背景下,本文写出了被侵略者侵略了的耻辱,表明了作者即使牺牲也要保卫祖国,使祖国得到解放,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保卫祖国的感情。”这时,教师范读,让学生们把自己就当作是作者本人,就很容易入情入境!教师范读完毕,学生掌声经久不息,都跃跃预试,朗读乐趣大大提高!课文解读就顺利多了!不理解写作背景,怎能有感情地朗读?不深情地朗读怎能彻悟课文主旨?
(5)课外开展活动:
(1)全班进行朗读比赛,材料由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读的文章。
(2)参加全校的“中华情”朗读大赛,教师做好学生的朗读指导工作,提高他们的朗读技巧。
(3)全班开展以“我的青春我做主”为主题的演讲赛,作品由学生自己拟写,选拔出作品后,教师给该作者做朗读引导。
(4)参加全校的演讲赛,教师给予指导。
进行以上活动时,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喜悦,在参与中找到自信,在反思中提高朗读技巧,在反复朗读中欣赏佳作美文;教师做好活动记录,积极撰写教学反思、心得体会。
第三阶段 总结阶段((20xx年9月——12月)
资料归纳、分析整理、完成总结论文、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四、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我所任教年级是七年级学生,目前的他们朗读不流畅,读错字、加减字,不会准确停顿,不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角色错位,读而不思,缺乏交流,缺乏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我准备不断地鼓励学生读准字句,多读多体悟,增强学生朗读意识。启发学生去揣摩、体悟角色的思想和情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在绘声绘色的朗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和深层含义。培养学生多读多悟多质疑,提升语文分析能力。
五、研究的方法:
1、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诵读、吟读、咏读、讲读、开火车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读、帮读、领读,配乐朗读,让学生走进文本,靠近作者,理解主题,感受内蕴美;展开想象,激发情感美;辨析语言,体悟艺术美。
2、形成朗读教学策略。
(1)语言表达要形象化。
(2)语言表达要准确化。
(3)语言表达要整体化。结合上下文,整体把握文意,语言概括力求整体化。
(4)语言表达要想象化。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生活经验,重组记忆表象,再造相关形象,并逐渐进入作者所描绘的世界,去感受鲜活的人物、动人的场面、美丽的景物,去体悟作者的喜怒哀乐!读思结合,大胆想象,力求语言表达想象化! 3 文献研究法:在课题研究中积极查阅相关书籍资料,了解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积极吸取同行的研究成果,不断充实自己的研究。
4、个案研究法:选取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为观察对象,进行跟踪观察并分析其发展动态,进行对比后最终得出结论。
5.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及时进行总结,既总结切实可行的有效的经验,以便推广;也总结存在的问题或失败的教训,以利于今后的提高。
六、 小组成员及分工
陈娜:全面负责课题组的研究工作,引导学生用诵读、吟读、咏读、讲读、开火车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读、帮读、领读,配乐朗读等方法感受文意、负责撰写方案设计、问卷调查、中期报告、论文、随笔及多种形式的研究成果、结题报告等。
石晓:负责课题组的研究工作,组织策划课题研究的整体思路。 黄伟:负责 提供后勤服务,组织和主持课题组集体研究活动。 向娇:负责提供理论资料,问卷调查,管理课题档案。
六、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1.技术性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形成较系统的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朗读方法和模式。
2.成果呈现方式:研究中各负责人写出的相关论文、反思随笔、导入设计、案例等。
教育开题报告9
课题的提出: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把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要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全面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而较强的自信心又是一个人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挑战困难,超越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基础,所以在人格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迫在眉睫。我们发现在现实生活中有50%左右的学生缺乏学习自信心,在学习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由于缺乏学习自信心,他们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意见,不能主动地去思考,不敢大胆地去尝试,不敢确定较高的学习目标,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鉴于上述原因,我确定了《小学生人格教育中自信心培养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在人格教育中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潜能,使他们能较快地以自信的心态融入学习生活等各项活动中。
课题研究的目标
探索并揭示一个具有较强自信心的学生,其心理品质的具体内容及表现。
总结提炼,培养学生自信心的途径和方法,构建本校学生自信心培养的操作模式。
客观揭示当前小学生公民人格教育中自信品质自主建构的策略,以促进前两个目标的实现,并为自信心品质培养提供借鉴。
着眼全体学生,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在实践中使学生自信起来,自主起来,自能起来,心理素质不断提高,成为适应社会的强者。
研究的内容:
目前小学生公民人格自信现状调查。
目前小学生人格自信教育的主要措施及效果调查,现状成因分析。
加强小学生公民人格教育中自信培养的对策研究。
我们想从两个层面加强对学生的自信培养。一个是教育者的自信对学生的影响几率研究。第二是学生层面自信教育。
课题研究的意义:
我们以为,自信作为一个人的心理品质,或者说是一种人格特征,它的形成当然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但最终决定自信水平高低的必然是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只是条件,主体内部的诸如:自我效能感,自我归因,自我期待,信念等等,才是直接的决定因素。外因也只能通过内因起影响作用。而个体的内因是有差异的。对儿童来说,他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但一个人的自信如果总是依赖于外力,靠他人的鼓励,认可来支撑,那么,其自信力也不可能是长久的。自信的碑石终久会倒塌的。只有当他从内部获得了支持力,才可能会竖立起自信之碑。然而,到目前为止,有关自信品质形成的主体内部因素及作用机制有哪些,是怎样起作用的?个体自信品质建构中的主要环节是什么?个体的内因与教育环境提供的外因是如何交互作用的?这些方面都没有深层次的研究成果。而对于上述这些问题的研究,我们以为对如何有效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品质并维持自信,是既有实践意义,又有理论意义的。所以,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试图找到上述问题的基本答案。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通过行动研究的研究方法,客观认识当前小学生公民人格中自信的现状,并分析其原因,从而为进一步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体系提供理论构成,同时在现状与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在实践中可供操作的对策建议,为小学生公民人格教育提供可行性路径。
课题研究的方法 :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从 目标 实践 反思 总结 的过程展开研究。
所有研究内容在实施过程十均是同步进行的,同时针对不同阶段目标个有侧重。
预期的目标和结果以及创新之处 :
最新教育类开题报告范文精选3篇最新教育类开题报告范文精选3篇(1)通过研究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信在人格教育中的重要性,并能正确了解自己在知识、能力等各方面存在的不足。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这种差异,树立学习自信心。
(2)通过研究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激励他们发奋学习,自觉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
(3)教育者的自信的表现对学生的榜样作用的凸显。学生层面自信教育培养的策略。
教育开题报告10
体育教育舞蹈是一项融神韵美、礼仪美、造型美、服饰美、形态美、音乐美于一体,既有观赏价值又有参与可能的运动项目,因此培养女生的气质可以从体育舞蹈抓起。
一、什么是体育舞蹈
体育舞蹈,又称“国际标准舞”,由社交舞转化而来,是体育与艺术高度结合的一项体育项目,是一种男女为伴的步行式双人舞的竞赛项目。分两个项群:摩登舞和拉丁舞,十个舞种。其中摩登舞项群含有华尔兹、维也纳华尔兹、探戈、狐步和快步舞,拉丁舞项群包括伦巴、恰恰、桑巴、牛仔和斗牛舞。每个舞种均有各自舞曲、舞步及风格。根据各舞种的乐曲和动作要求,组编成各自的成套动作。
二、体育舞蹈在气质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气质包含了仪表、服饰、谈吐、举止、待人接物、积极的心态、自信与亲和力、美好形象、魅力展现、个人修养、教养熏陶、期望管理、控制情绪、形体训练、化妆、礼仪、职场修炼与职业生涯设计等。那么,体育舞蹈的在培养学生气质中占了什么位置呢?
1.通过训练塑造女生良好的体型。良好的身体形态是形成一个人气质的重要因素。在体育舞蹈训练中,要求学生能够保持抬头、挺胸、收腹、立腰、沉肩、膝放松、大腿和臀部夹紧上提,使整个身体呈舒展、挺拔、优雅、大方的姿态,通过一段时间的体育舞蹈的练习,使身体形态得到改善,从而在生活中表现出一种良好的气质与修养,给人以朝气蓬勃的感觉。现在的学生都会崇拜明星,为什么呢?他们长的漂亮,身材好,气场强大,吸引人的眼球,但是他们的气质不是天生的,还是在不断的练习中打造出来的。在体育舞蹈的练习当中,每个定位动作的控制和柔韧协调的控制,都可以使肌肉中的肌纤维校正人体的不良姿态,发展人体动作的对称性、协调性和控制能力等。教师可以针对女生的生理特征进行训练,从而形成很优美的体型。
2.体育舞蹈中融入的音乐能够陶冶情操。音乐能授予人们良好的气质,一些结合历代音乐家的心血而成的曲调优美的音乐作品,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专注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在听那些美好的音乐的同时,学生的心灵也同时受到了洗涤,听着静静流淌着的音乐,或者是一些节奏感很强的音乐,教会学生都能够在心里默默的打拍,紧紧抓住它们的节奏感,将自己的身体与灵魂想结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并且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
3.体育舞蹈培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体育舞蹈是综合性、艺术性很强的体育运动项目。在当今社会强调创新,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是迫在眉睫,体育课堂再也不仅仅是以老师为主导,更多的强调学生的自主创新,因此可以根据学校的现有体育环境、设施,结合校园文化活动,将体育舞蹈活动延伸到课外体育活动中去进行拓展。从中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评价美、体验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挖掘和提高学生的创编、教学、组织、表演、交往、竞争等体育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挖掘潜能,开动脑筋,不断创新,也在不知不觉中更加热爱体育运动,也从而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4.能够增强学生自信心,提高社交能力。由于女生的生理特点比较羞涩,放不开,因此在平时的练习中,我们不仅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舞步,动作套路,还要教会学生怎样自如地去跳舞,而不是像个机器人一样机械的面无表情地重复动作。在我的课堂当中,要求学生对着镜子跳舞,不仅仅只是记住舞步,还要看着镜子里自己的动作的连贯性和柔和性,始终提醒自己记得笑容,强调在体育舞蹈中微笑是自信的标示。
体育舞蹈培养女生气质的优势所在
三、利用多方面的元素学习体育舞蹈,培养学生独特气质
每个人的气质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特点也是不一样的,不能把学生培养成共同体,怎样去培养每个学生的气质与特点,还需要多方面的思考,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点,教师应不断推敲与揣摩,引导学生完善自我个性,挖掘自我潜能,找出自己的优势,使学生形成自我个性的气质特点。以下是我从我的课堂中总结的几个方法。
1.各种器械相结合。当多数学生在体育舞蹈的学习中掌握得比较完美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多种器械与体育舞蹈相结合,找出每个人的喜好以及擅长的学习思路和方法去研究。如我们啦啦操的花球,或者艺术体操的彩绳,还有我们呼啦圈,自编器械等等学生自己选择运用到我们的体育舞蹈套路中,自我想象,自我创编,使每个人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
2.利用各种形式以及各国各名族特色编创动作。我们可以将体育舞蹈与各国的人土风情相结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难度,而且也让学生学习了各国的文化,一举两得(如将体育舞蹈融入到歌剧、电影、小品,还有现在盛行的微电影当中去)。也可以根据其他国家的名族特色舞或者盛行的舞蹈相结合(如大家熟能惯耳的街舞、现代舞、芭蕾舞等,还有大家不是太熟悉的吉卜赛舞、霍达舞等等一些名族舞),这样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更高的心灵洗礼,从而对气质的培养实现了更高层次的升华。
3.利用竞赛、表演、展示的方式。体育运动既具有运动性,又具有观赏性,如有只有学习,没有比赛,那么还是空洞的。当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一定的能力时,教师可以利用竞赛、表演的形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在比赛与表演的过程中总结经验,无论结果如何,只要我们努力了,争取了,用正确的态度对待输赢,那么我们就是赢了,有了这样心态,我们更加具有超凡脱俗的气质。另外舞台上的表现使我们具备了一个演员该有的气质,优美、自信、可爱。
总之,气质的培养很重要,女生的气质修炼需要有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那么我们作为体育老师应该认真思考,怎样将我们现有的知识与学生年龄段的特点有机结合,更好地把体育舞蹈融入我们的教学当中。
教育开题报告11
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学习影响的调查
一、题目来源、选题的实际(实践)意义与理论意义
该题目来源于指导教师的调研题目。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特别是青少年,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他们热情洋溢、兴趣广泛,却缺乏毅力;他们渴望了解社会、了解人生,渴望独立自立,却又缺乏足够的能力摆脱幼稚、分清好坏。孩子们的这些不稳定的个性与含糊的观念如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和教育,他们就很容易被一些不良的事物所引诱。
因此,孩子们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给予全方位的教育,而健康、文明的家庭环境是最重要的,因为孩子们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家庭里度过的。做父母的如果能意识到这一点,并努力创造一个温馨、和谐、健康、文明的家庭环境,适时对孩子进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便能引导他们迈好童年、少年、青年的每一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二、本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家庭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最主要场所,对其日后良好习性的养成和智力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美两国在家庭教育上存在显著差异,如在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系上,我国家长大多处于统治地位,而美国家长更注重与孩子平等相处;在育儿观上,中国家长大都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而美国家长更看重提高孩子的生存适应能力;在教育方式上,中国家长喜欢包办替代,而美国家长更愿意让孩子自己动手实践,这些差异导致了两国儿童成人后在生存适应能力上的明显差距。正确认识并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方法,对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提高未来人才的素质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写作大纲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和艺术,与学校教育相比,它更侧重与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侧重于健康的心理的培养。家庭教育是指家长(包括父母和其他长辈)在家庭中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的教育。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家庭教育,即使在相同的家庭条件下,由于实施的家庭教育不同,其效果也不同。因而怎样选择一种适当的教育方式就成为家长极为关心的问题。
写作大纲:
前言
绪论
§1理论知识导论
§2.1调查背景
§2.2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3问卷内容
§2.4调查对象
§2.5调查方法
§2.6调查结果与分析
§3 发表自己的观点与见解
§4 总结
四、本选题的实施方案及写作进度计划
针对我实习的班级,我打算以这个班级的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深入的去了解学生的与生活,从而来定位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为此,我决定采用问卷的形式来调研。具体步骤如下:
1)先做一些社会调查,初步制定问卷内容;
2)联系学校老师和学生家长,与他们共同探讨问卷内容;
3)反复修改问卷以达到想了解的最佳答案;
4)联系愿意我们配合的学校,通过学校发放问卷给学生;
5)回收问卷并仔细研究作出总结性结论
1.20xx年9月10日——20xx年10月10日,查阅资料,确定自己所选的题目,然后根据 自己选的题目去研读经典型的论文
2.20xx年1O月10日——20xx年10月22日,把自己所选的题目交给指导老师,让老师 来参考下所选论文题目,根据指导老师给的一些论文网站,去精读博士硕士论文。
3.20xx年10月22日——20xx年11月16日,根据指导教师的意见和自己所研读的一些 论文,完成开题报告。
4.20xx年11月17日——20xx年2月10日,进行论文的撰写,并完成初稿和电子稿,上 交指导教师批阅。
5.20xx年2月11日——20xx年3月26日,根据指导教师提出的修改意见,进一步撰写 论文,并完成二稿和电子稿,上交指导教师进一步批阅。
6.20xx年3月27日——20xx年5月20日,进一步修改完善毕业论文,并完成定稿和电 子稿,上交指导教师进行评分和写出评语,上交院答辩委员会。
五、主要参考文献
1、吴奇程 袁元,《家庭教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8月
2、刘超平,《作最好的父母》,东方出版社20xx年11月
3、晨曦,《斯宾塞得教育》,安徽人民出版社20xx年8月
4、萧斌臣,《读懂孩子》,新华出版社20xx年4月
教育开题报告12
一、 论文题目
数字化坏境下小学美术课程的构建-谈美术项目学习模式的应用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目前我国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以课堂导入、教师演示、学生创作、教师辅导、学生展示这几个环节进行的。美术课是要满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材料的运用了解艺术的多样形式,对艺术文化的交流与传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单一的教学形式会让美术课局限于创作美术作品,而忽视了它的研究性价值和应用性价值。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类社会逐步进入信息时代,社会需要创新型的复合人才。在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对时代的巨大影响,现代信息技术不仅重塑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同时也影响了我们的教学方式。数字化教学,已成为目前教学改革前沿中一个重要的科研课题。应用网络技术辅助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及学习方法,网络的普及使教育再一次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网络环境下的美术教学更具有独特风格,美术教学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可视性,应用网络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数字化下的网络信息技术促进了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革新。互联网时代促进了教育理念的进步,促进了教师的发展,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教育需要与时俱进,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在教育研究这条路上不断地探索。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教育学术界的教育理论流派纷呈,美国杰出心理学家约翰·D·布兰思福特等人于出版的《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一书中,研究人类对于科学知识的科学认知规律,对教师、学校工作者以及教育政策制定者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由斯特弗和盖尔主编的《教育中的建构主义》认为新知识的建构是建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学习者是在认知、解释、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教育的关注点也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以及认知的形成。
认知心理学创始人奈瑟和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倡导者西蒙主张研究自然情境中的认知,强调关注环境对智能的影响。1991由剑桥大学出版的《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认为知识是个人与社会或物理情景间的互动产物。注重学习者的参与性。《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中强调学习环境是不同于传统的传授式教学,不是为传统教学中的学习设计的,而是为善于从自己的经验中建构自己的意义的学习者创设的。
“认为学习既不是传输过程也不是接受过程,学习是需要意志的、有意图的、积极的、自觉地、建构的实践,该实践包括互动的意图、行动、活动反思”。《贾斯珀项目》将知识的学习视为一项完整的、真实的任务,在现代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立足课堂、拓展课外、超越课堂,是学生面向真实社会中问题的解决。我国教育观念的更新一直追随着西方的先进理念,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一项任务。闫寒冰所着《学习过程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视角》一书中探讨了关于教育理念转型的问题,强调教育中心的转变、教育技术的转变,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培养学习的机器,而是培养学习者即培养学生如何进行自我学习,其理论基础也是来自于建构主义。
四、存在的问题
为了达到整齐划一的美术教学效果,为了能使课堂有新意,教师都乐忠于把精力放在课件的精美制作、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知规律。学生们是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完成学习的。数字化下的信息技术只是作为支持教学的工具,教师不能仅仅依赖于形式上的“作秀”,如何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需要我们追根溯源的思考美术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是什么?如何使学生感受美、热爱美并将美与实际联系起来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我们如何能让美术在学生们的学习乃至今后的生活中起到积极的作用?规矩、听话、画面效果漂亮、整洁成了美术教学评价的唯一标准。仅以画面的最终效果作为教学评价,而忽视学生个体在整个学习中的综合评价,使我们的教学显得有些急功近利。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探索更为科学的教学模式。数字化学习下有多种教学模式如:数字化一对一学习模式、探究式学习模式、合作式学习模式、网络远程教育模式等。任何一种模式都是独立存在的,彼此间只能成为互补的关系,并不系统。但是计算机网络作为教育技术仅仅对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起到一个技术支持,换句话说它仅仅是辅助教学的工具。我们不能简单地视其为工具,更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是,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如何拓展它的价值。而数字化下的项目学习模式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模式,目前,我国不断开始接受西方的教育理念,打破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创新性。数字化的项目学习目前已经在我国生根发芽,但只是偏重于文化学科,对于艺术类的美术学科来说还没有一套套成熟的可借鉴的经验。美术作为一门最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审美情感的学科,一直处在校本科目的角落里。美术学科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会涉及到其他学科的知识,如语文、数学、自然科学、音乐等,因此美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艺术来源于生活,美术学科的生活性、实用性、真实性、综合性往往在传统的美术课堂上很难体现。
五、研究方法及思路
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了解目前中小学美术课堂的上课模式及效果,根据调查中反映出来的共性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不断优化教学模式。并选定一个小学进行美术课调研试验,选取部分班级开展数字化下的美术项目学习,作为自变量进行对照研究,通过对实验数据和有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美术项目教学与传统美术教学的差异,以及开展项目美术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在教学实践研究的基础上,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教学途径,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研究项目学习相关着作,设计美术项目学习案例并实施开展教学。
六、论文的创新
此篇论文是以建构主义、实用主义、多元智能、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贾斯珀项目为理论基础,打破以往美术学术着作过分强调学科中心,过分注重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试图探究美术学科与项目学习模式的融合,注重美术学科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真实情景的情感体验中进行知识的构建,美术情操的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高,以及高级思维的培养。
七、论文提纲
摘 要
Abstract
引言
1 课题研究的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存在的问题
4 研究方法及思路
5 数字化项目学习的优势
6 论文的创新
第 1 章 数字化教学的时代背景
1.1 教育范式的转换对教育理念的影响
1.1.1 理解教育范式
1.1.2 教学范式向学习范式转换的必然性
1.1.3 学习范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优势
1.2 教育技术的发展
1.2.1 国内外教育技术的发展概况
1.2.2 教育技术与教育范式的关联
1.2.3 教育新范式下的教育技术范式转变
1.2.4 网络技术对美术课的影响
1.3 课程改革
1.3.1 我国相关政策的支持
1.3.2 新课程改革对数字化美术课程的要求
第 2 章 数字化下美术项目学习的积极作用
2.1 回顾以往数字化美术教学模式的多样性
2.2 数字化美术项目学习模式的理论基础
2.2.1 解读项目学习
2.2.2 建构主义
2.2.3 多元智能
2.2.4 实用主义
2.3 数字化美术项目学习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2.3.1 必要性
2.3.2 科学性
第 3 章 数字化环境下小学美术项目学习模式的建构
3.1 美术项目学习模式的建构
3.1.1 项目学习目标的建构
3.1.2 项目学习活动设计的建构
3.1.3 项目学习成果展示、评价体系的建构
3.2 数字化环境下小学美术项目学习活动的设计实施案例
3.2.1 《正月十五闹元宵》项目学习活动实施案例
3.2.2 项目学习单元设计方案
3.2.3 项目实施过程
3.2.4 项目反思
第 4 章 数字化美术项目学习模式的前景展望
结 论
参考文献
教育开题报告13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今天我们在此举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的开题会。此项课题由我主持申报,于今年6月被立项为县级-般课题。这是我县“十二五”规划课题。对此我们深感责任重大,这也促使我们珍惜这次机会,都能发挥一己之长,在我县的教育科研领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对于阅读教学我们并不陌生,它是我们学好语文,搞好语文教学的基础。就阅读教学的现状而言,还不完全令人满意。前些日子,我们做了关于阅读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们的语言阅读教学仍以学生和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据我们调查统计90%的初中学生反映,没有或很少经历创新学习方式;57%的初中学生没有或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提出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的课题。 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和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对此省内外也展开了这方面的研究:
〈1〉20xx年12月我省《初中创新学习自主发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课题启动,此学科正处于试验阶段。
〈2〉丛化市庾浣冰老师《语文学科自主阅读教学研究》课题已取得初步成果。
〈3〉过尔宁老师发表了《新课题背景下语文自主阅读的一点尝试》也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
本课题是从本地区的教学实际出发,为了解决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而提出的,本课题的探究是教学过程和学习方式的开拓,是现代阅读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的生长点,它属于应用性研究。
理论意义:新的教学思想是要落实到教学上的,但它更主要的是影响教师的教学理念,并引起教学方式的一系列变革,课题研究将发展语文阅读教学的理论,丰富教与学的方式。
实践意义: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要使培养学生创新学习,勇于创新成为教育活动的一种基本指向,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科学态度和方法,培养学生对阅读教学的兴趣,教会学生阅读方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学沉淀和积累,逐步学会从多视角,多层面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和感悟。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素质教育的有关理论
素质教育有三个要义:“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全面发展,要让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发展。”这是奠定“探究创新”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学习能动性和主动性的发挥,主要看其智力参与的程度:一是广度,二是深度。只有把学生的创新学习和主体智力参与以及强调将师生之间多向性的交互作用引进教学过程,才能真正的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其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发展
2、美国教育家杜威的理论
杜威指出,“我们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在现代化教学思想中,情境教学得到系统的反映。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创造的暗示教学法,其实质就是通过各种暗示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轻松愉快的情境,激发学生高度的学习兴趣和愿望,使学生的情感和理智、有意识活动和无意识活动共同进行,从而充分发掘大脑的潜能,达到惊人的教学效果。这个理念是“自主创新”教学模式第一个环节的理论依据。从心理学角度看,情感和认知活动相互作用原理表明,个人情感对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方面的功能。而创设情境就是要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心理活动的展开和深入进行。
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
目前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表现为,以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自主创新阅读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的,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进行自主阅读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方式。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构建“以目标为核心,以学法为线索,以活动为手段的课堂教学模式”。“以目标为核心”就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目标体系,以及文本的内容特点确立本节课的具体目标。师生的教学活动紧紧围绕目标进行,使课堂教学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学法为线索”就是在阅读教学中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即“授之以渔”。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要始终渗透学法,贯穿学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各类文章的阅读方法。为实现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迁移奠定基础,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根本目的,“以活动为手段”就是在阅读课上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角色演读活动、句段品析活动、美点寻踪活动、探究发现活动”等,以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完成学生与作者(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给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做出自己的评价,从而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在阅读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步骤
本课题采用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侧重于实验研究,利用现代语文教学理论指导实验研究,在研究中验证和丰富新语
文课程标准的理论。我们的思路是教师即研究员,教室即研究室,其具体步骤为:
1、准备阶段 20xx年7月—20xx年12月
〈1〉理论学习转变观念〈2〉资料调研〈3〉拟定研究计划,确立实验班,对比班,启动实验
2、实验研究阶段 20xx年1月—20xx年12月
〈1〉常规研究活动 ①每周一节研讨课 ②每周召开学习理论交流会 ③每月形成一篇实验报告
〈2〉形成阶段性成果
①20xx.1-20xx.3形成论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体系分解细化的研究》
②20xx.4-20xx.6形成论文《设置单元情境 激发阅读兴趣》 ③20xx.7-20xx.3形成论文《初中语文活动化教学设计的实践探索》
④20xx.7-20xx.3形成论文《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实践探索 》 ⑤20xx.7-20xx.3形成论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法实践的研究》
⑥20xx.4-20xx.6形成论文《注重阅读迁移 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3、形成最终结果20xx年1月—20xx年7月
全面总结课题实验成果,形成子课题和总课题的结题报告。 借此开题之际,我向课题组的全体教师提出几点要求与希望:
(1)要丰富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现代教学不再是经验教学,我们平时要汲取先进的教育理念。从理论中获取信息,指导教学。就本课题而言,我们要牢牢把握住创新学习、创新教育两个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结合报刊、网络上的相关材料,积累素材,运用到课堂实践中去。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身素质。
(2)要树立竞争意识,增强合作观念。
在我们乡镇中学课题研究有许多的障碍和困难,如:资金、硬件建设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我们的软环境不能差,我们应该有危机意识,应该有人人争先的意识,因为没有竞争就不存在进步,但课题本身又是一个集体工作,要讲求团队精神,这就需要我们在竞争的前提下,多交流、多合作,把个体与整体融为一体,扬长避短,群策群力,把我校的教研工作带上一个新台阶。
(3)要富有创新精神,提高业务能力。
我们所研究的课题是一种未知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这需要我们平时以一种全新的理念去工作,打破传统,摒弃旧模式,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树立教改意识,借助课题研究这个平台,使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上档升级,争取两年后成为我校、我县的名师。
此次开题会后,再过一个月,此项课题将进入实验研究阶段,在这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要进一步明确责任,精心谋划,查漏补缺,把前期准备工作做彻底、做到位。课题启动后,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在兄弟校的协助下,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努力下,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我们要把责任化做动力,用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拓展能力,将能力内化为素质,把课题研究工作推向深入,为我县教育科研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教育开题报告14
一、选题: 普通高中年级组教师团队合作的研究
二、选题源由及意义
目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年级组管理模式的探索、健全年级组管理体制,把年级组建成推进素质教育的管理实体,充分发挥年级组的管理作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而我们在查阅图书时会发现,在图书馆、阅览室等各处撰写班级、学校管理的书籍、文章很多,真正研究年级组管理的文章、材料比较少,即使有一部分也并不全面说明,缺乏对年级组管理的系统问题和深层理念的研究。高中教师年级团队合作管理方面的材料也就更加少。本研究除了试图引起学术界对中学教师年级团队合作管理的关注外,更试图推荐年级教师团队合作管理的做法,促进年级组管理的发展。年级组管理是学校管理的实体,如果说学校管理是宏观管理,班级管理是微观管理,那么年级组管理则是中观管理。年级组是规模较大的学校中由同一年级教师组成、由若干平行班组成的担负教学与管理任务的基层管理组织。实践证明,年级组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层面,在学校内部管理中作为管理实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显示出管理方式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随着基础教育的不断深入,年级组管理前景,已得到各界教育高层的重视,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学校应该建立健全年级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年级组管理的功效,从而加强和优化整个学校管理。在此管理过程中,教师在年级组管理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更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出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是提高年级组管理效率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对如何解决年级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年级组管理,提高学校管理效率可提供一定的参考。
三、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研究现状
教师团队是由若干名具有知识、技能等综合素质和独立个性的教师个体组成,教师之间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合作,在教育教学行为上有共同目标、共同规范的一种组织形态,它是一个介于学校和教师个人之间的人群结合体。教师团队管理就是要对教师团队这个群体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等,它既具有团队管理的一般属性,又兼有教师职业的特性。对教师团队的研究国内外有诸多论述,如:教研组团队研究、备课级教师团队研究、班主任教师团队研究、行政管理团队研究等。其中学校教师团队在我国学校沿袭多年的教学管理单位是教研组,而年级组管理机制的全面实行主要在90年代后期,在年级教师团体队的研究比较少,在年级管理培育合作的教师团队也就更加少了;国外对年级的研究也很少,
所以本文通过研究,尝试能为年级组管理作出一点努力。
1、国外关于学校管理中年级组管理的相关内容:
(1)行政上的一长制与决策上的民主集中制,是英国学校管理的一个特色。
(2)在美国中学的管理结构中,校长之下设副校长(或称助理校长“AssistantPrincipal")、行政助理或指导员。大一点的学校往往设两名副校长,分别主管学校的课程教学与学生工作。学校设一会议机构,它仅仅是学校的一个民主参事、议事机构,而不是决策机构。校长往往是通过这种组织形式来向有关各方面了解情况征求意见;各方代表则据此来反映问题和自己的一些要求,提供建议。因而,这类会议机构与英国的校董会在职能上是不同的。
(3)前苏联学校的内部管理与领导由以校长为首的学校行政管理集体具体负责。该行政管理集体由校长、副校长、总务主任、少先队总辅导员组成。它遵循的是一长制与集体领导相结合的管理原则。学校行政管理集体的主要任务是形成校内教育集体并负责指导和协调集体的影响,校长的职责是由学校章程规定的。
2、国内目前对年级组管理问题的研究现状:
(1)国内对此问题的专门化研究,如学位论文、专业论文非常少。
(2)国内有研究建立年级组内部竞争机制的;有研究教研组与年级组的区别、两种办公形式的利与弊的;有研究年级管理的目标责任制的;有写人格化的年级组管理的;有注重系统化、德育化管理的。这些数量较少的研究文章,大半篇幅很短,容量较小,谈工作体会,经验总结的多,有理性化认识、有理论高度的少。这些对年级组管理问题的研究,还没有系统涉及到团队合作在年级中的应用。
(3)在学校管理专著中谈到年级组管理问题时,也缺少系统性。
3、造成
年级组管理问题现状的原因分析目前对学校管理中年级组管理问题的研究,不深入,不具体。究其原因,有人认为可以有两方面:首先,年级组管理的实践者,往往是学校管理的基层工作者,他们注重实践性,可操作性,追求实用价值。他们具体工作繁忙,无暇做理论上的探讨与推进。其次,学校管理的理论研究者,大多没有学校管理的实践,接触年级组管理工作的更是少之又少,自然谈不上对年级组管理工作做深入具体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思路
由于团队合作学习研究的适应范围很广,因此本论文仅以年级组的教师团队合作为研究对象,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在于:当前中学教师年级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拟用团队合作的精神增强年级管理的实效性。坚持理论构建和实践审视的有
机结合,采用文献分析与实践调查研究(教师访谈、现场观察),案例分析法和行动研究等方法,深入分析教师在年级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从团队合作的角度研究年级教师的管理问题,提出年级教师团队合作管理的相关对策,将为年级组的管理提供较实用的参考价值。
主要研究内容有:
(1)从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从理论层面分析上建构教师团队合作的基本理论体系,界定“团队”、“教师团队”“团队合作”等概念。
(2)设计调查问卷(含团队合作的现状、影响团队合作的因素、团队合作与提高教学绩效的关系)
(3)调查研究高中教师团队合作的现状,并统计分析影响年级教师团队合作的因素和当前存在的问题;揭示教师团队合作对于提高工作绩效的实际作用。
(4)反馈了解情况。对各有代表性的年级教师、年级组长和学校行政进行个别访谈,分析影响团队合作中的重要因素以及其实际的不同的程度影响,同时了解不同的学校对影响因素处理的态度和做法。(特别是成功可行的做法)
(5) 以广州市第八十一中学为对象,实施年级组教师团队合作和策略、方法和途径。
(6)观察总结提高高中年级组教师团队合作的方法和途径。
主要研究方法:
文献综述法:界定“团队”与“团队合作”的概念等,本选题涉及到教育组织行为学、社会学、管理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内容,需要从以上多个领域及其它相关领域中查找文献,充实研究。
调查法:设计通过《高中教师年级组团队合作现状的问卷》调查(以高中3——5间学校为调查单位,包括合作意识、合作程度、合作方式和合作期望等);《团队合作对提高教学绩效的影响》调查以及《影响团队合作的原因调查》以全面了解高中教师团队合作的现状。
访谈一些经验丰富的教育管理工作者,与之进行对话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教师管理的经验与反思,探讨教师团队合作管理的经验。
案例分析法:以研究学校年级级管理的做法进行案例研究,分析其教师团队合作的方法和途径;以教师群体中的个案进行分析,找出团队合作与人的个性、沟通、信任等因素的关系。
行动研究:为提高实际工作中的教师团队合作问题,将研究过程与行动过程相结合,主动容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解决问题、提高教师团队合作的经验、知识、方法、技术和理论,向教师传达教师团队的理念,以实际行动增强教师团队的凝聚力,关注教师对教师团队的认识、感受和经验,推动教师共同反思。本人以广州市第八十一中学为行动研究对象,尝试以高二年级的教师为团队合作模式,通过对研究的跟踪记录,分析不同时期研究所带来的影响和特点。作者具有较为的教学与管理经验,担任班主任3年,教导主任6年,担任年级长二年多,并继续研究年级工作。根据作者多年在教学第一线的观察和分析,以及对相关教师管理、年级组管理、有关团队合作理论的学习,对年级级教师团队进行观察,以教育随笔的形式记录年级教师之间发生的故事,描述教师团队合作的变化现状。
五、研究的计划与安排:
1、4月份设计好调查问卷
2、08年5月份进行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
3、08年6月份进行访谈
4、08年12月份进行研究总结
5、3月完成论文初稿,交导师审阅
6、09年6月定稿
教育开题报告15
一、问题的提出
基于以下四点考虑
(一) 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要求,更是时代的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变革,成长中的儿童、青少年将面临日益增长的心理压力,他们在学校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和挫折,难免会出理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压力过重,自我约束力和耐挫折能力差,青春期性心理情感困惑,人际交往的烦恼,自身性格缺陷,人格培养过程中的心理障碍等,致使他们行为偏常,自杀轻生、离家出走、敲诈勒索、杀人等事件时有发生,青少年犯罪率不断上升,这些本不该发生的悲剧和令人怵目惊心的现实,不能不说是我国教育 的悲哀。这也正是我们学校心理教育长期不到位甚至被忽视所负出的惨重代价。面对国际竟争日益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为未来社会输送高素质,跨世纪的人才,当前学校重视并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是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
(二)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文件精神
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全国范围内普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势在必行的。
(三)学校教育发展的要求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当今时代,学校教育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尤其要注重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其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就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所以开展并推广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
(四)学校实际发展的要求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提倡创新教育的新形式下,我校本着“全国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确立了“高起点、快节奏、创特色,争一流”的办学方针和以科研为先导,以教学为中心,以改革为动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办学思路,找准心理健康教育做为突破口。
二、课题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论证
(一)领导的重视与支持:“立业需有先行者”,有远见卓识的校领导看准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亲临第一线做指导工作,号召多学习心育知识,多借鉴兄弟校先进经验,而且不惜资金、人力、时间上的大力投入,全面做好心育准备工作。
(二)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
为了使研究工作具有统一计划性,我校成立了一个以校长牵头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统一制定工作计划,各部门分工负责,并建立起一套富有操作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与规范,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各种力量融合为一个整体,各自发挥出自己的作用,从而形成一个心理健康教育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三)培训一定业务素质的专职教师
拥有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多年,具有较强业务经验,参加过积极心理治疗培训和心理教育专业培训,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实验教师。
(四)心理教育工作的其他准备
建立了环境幽雅,设备先进的心理咨询室,设咨询信箱,咨询热线,成立了“共建心桥”心理健康活动小组,社“心灵之音”广播站。
三、课题实验方案的基本框架
1、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就是要全过程、全方位的体现在教育、教学、学校管理教育科研等各方面之中,以多渠道、全面渗透的方式开展实验研究。最终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以迎接明天社会的严峻挑战。
2、课题方案的构造涉及以下几个方面:根据国家的要求,社会现实的要求和学校实际,制定半学宗旨、办学目标和育人目标,再通过课程体系、教学活动、师资队伍和综合管理来实施,并利用科研活动和管理机制加以引导和调控。
四、课题实验方案的目标要求
实质性目标: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使个体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能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发展。这项任务包括:①帮助学生维持正常的心理状态,避免其出现不利的心理状态;②帮助出现了不利心理状态的学生及时摆脱这种状态,回复正常状态;③帮助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康复,使之恢复健康状态。
发展性目标:心理素质教育,主要是教育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其学业、事业成功。
五、课题实验方案步骤与措施
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不是一个简单的专项研究课题,它的应用性,实验性和实效性应该全过程,全方位的体现在教育、教学、学校管理教育科研等各方面之中,必须以多渠道、全面渗透的方式开展实验研究,才能抓出成效。
(一)形成机制,保障实验的实施
我校首先成立了由校长、副校长和科研室主任、政教处主任、团支书组成的课题领导小组,选聘了有一定业务能力、思想素质高的专职实验教师,其次建心理咨询室、设咨询信箱,建实验班的学生心理档案,为实验操作做好准备。
(二)重视理论学习,加强师资培训。
强化全体教师学习心理学教育知识。我们请省内外心理教育心理咨询专家来校讲座,使专家的经验内化为教师基本功,使教师们清楚认识到:教育教学过程师生间应心理沟通,互相交融,教师应融心理健康教育于教育教学中。定时定额、分期分批选送热心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到高等院校接受专门培训和轮训,并主动到兄弟校借鉴吸取先进经验,丰硕我们专职教师的业务素养。
(三)拓宽实验范围,进行学科渗透研究工作
我校为了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步伐,找准了心理健康教育这个突破口,转变传统观念,探索心理精微,拓展教育空间。所以我们提出:在六十九中学,教师无小节,学校无小事,岗位无主次,人人都是心育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方面,我们力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教学目标中设德育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各科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心理学知识,实施“育心工程”,提倡“心理相容与互换”,注重情感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课堂教学中体现三种气氛,即民主、平等的气氛;团结、合格的气氛;自信、竞争的气氛,从而使学生健康的心理因素得以积极的诱导和培养,既达到教学目标,又完成心育渗透任务。还结合德育处工作要求每一位教师与每一位“后进生”交朋友(后进生之所以后进,最首要原因,是心理上有障碍),在交朋友过程中,从心理学角度探测后进生的内隐心境,分析背景因素,帮助解决某些困难,注重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树立他们自信心与勇气,一步一步促进其转变。
(四)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我校已把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一门课程纳入整个教学计划,列入正式课表,每周一课时,七、八、九年级都以不同形式开课。所用教材是自己出外搜寻、四处查找书籍,作为参考,再结合社会上发生的具体个案事例,以及成语寓言故事等自编教案,自编教学内容。具体授课形式多样化,有讲授式、讨论式、辩论式、报告式、问题答辩式等,并运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通过幻灯、录音、录像、碟片等制造情境,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直观、新意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乐学的主体性,一上健康课,学生自发“哗哗”鼓掌,都反映非常喜欢上这门课,而且上学期偿试上过几节心育课,课堂教案较好,有的课还很有实效性,这也是更坚定我们开设心育课的信心。
具体课程安排:
七、八年级由于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有差别,安排课时相同,但教学内容有区分。
七年级主要注重学习方法指导,一学年教学内容主要是:
Ⅰ. 导入篇: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必要性,以及内容与任务;
Ⅱ .生理篇
(2)人体基本结构的了解
(3)日常生理性保健常识;
(4)青春的起步;
Ⅲ .学习心理篇:
(5)分析学不好某科的心理因素;
(6)中学生要做学习的主人;
(7)了解自己的学习方法;
Ⅳ. 动力篇:
(8)学习动机的激发;
(9)学习动机的培养;
Ⅴ. 智力篇:
(10)认真感知观察,敲开知识大门;
(11)怎样记得又快又准又牢;
(12)发展创造性思维;
(13)展开想象的翅膀。
八年级重视青春期教育和能力培养,一学年教学内容主要是:
Ⅰ. 青春篇:
(1)青春期信息;
(2)青春期卫生保健;
(3)青春期性心理卫生;
(4)青春期心理特点剖析;
Ⅱ. 调适篇:
(5)增强耐受挫折的能力;
(6)良好性格的培养;
(7)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8)自我压力的调节;
Ⅲ . 情感篇:
(9)青春期情感萌动;
(10)男女中学生友谊;
(11)如何看待“早恋”;
Ⅳ. 人际交往篇:
(12)客观的看待自己;
(13)学会交往技能。
九年级学生由于要面临升学考试,课程紧张,所以针对所存在的考试焦虑,应试技能以及生学心理、就业心理问题,通过专题讲座形式给予必要的指导。
(五)开展心理咨询
1、集体咨询:
对于身心迅速发展变化之中学生,学习压力、社会影响,心理负担会越加严重,而存在一系列共性问题。他们通过集体咨询或投信箱形式,教师从中得以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通过心理健康课进行集体咨询、辅导,还利用心育课传授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调节技巧方法。
2、个别咨询:
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的是全体正常学生,所要解决的是个别学生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的个性问题,即有出现偏常和不良行为表现。做为心理咨询室,应该是学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共同交流情感、敞开心扉,倾吐心声的幽静雅室。咨询员在心理咨询时,要严格的遵守交友性、疏导性、理解性、保密性原则,有地放失地进行辅导。同时,与学生建立起和谐、平等、朋友式的良好关系,以最大程度的为学生解除内心困惑和痛苦,调制不良情绪,使心理偏常状态恢复平衡。心理咨询室工作能否见成效,决不是立杆见影,一朝一夕的事,况且这方面工作经验匮乏。我们要详细制定心理咨询室工作计划,定期请进来咨询专家作指导,走出去参加专业培训,并学习先进校经验,使咨询工作尽快成长起来。
(六)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我们设七年级十个班为实验班,全部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以三年为一个周期进行实验。使用心理素质测试康复仪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了心理素质测试和瑞问标准推理测验,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发现所存在的问题,及时向老师和家长反馈,并且结合家长一同有针对性的给学生以必要的心理辅导。
(七)利用学校活动的辐射作用,扩大心育效应。
1、 德育处、少先队、共青团、班主任协调工作:针对初中生自制力差,意志脆弱,耐挫折力差,娇惯畏惧困难的特点,我校开学初组织学生不同时间的军训活动,或组织学生吃苦夏令营活动,组织参观少管所,这无疑是对学生意志的考验,能力的锻炼,增强集体荣誉感,爱国主义意识,特别是与少年犯对话,这会强烈的震撼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心灵,在他会产生惊人的转变;通过开展“第二课堂”,组织学生演讲歌咏比赛,辩论赛,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参与意识和坚定的自信心,锻炼敢于表现自己能力;在其它的篮球、象棋、生物实验、器乐小组等活动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创造能力;通过法律法规讲座,培养学生自律能力。在我校的德育工作中,使心育与德育有机结合,即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又促进智力因素开发。
2、尤其发挥班主任的优势:为了深入开展心育的研究工作,注重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多渠道宣传心育知识,我们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如在各班中推选小记者、小采编定期举力“校园之星”心理健康教育报,组织学生定期出版报、校报、宣传橱窗,组织“心灵之声”专题广播,向师生普及心育知识,介绍心理调节方法,传播心育信息,这样既达到了心育工作的宣传与教育目的,又使学生的爱好、特长有所发挥,还培养他们深入实践,辨别真善美能力。通过班主任组织学生参加文艺汇演、绘画、书法、文学作品、手抄报小制作展出等活动,都对学生身心健康起极大作用。另外,还要利用好班会、家长会机会,要求班主任掌握心理学理论运用技巧,做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辅导工作,使用心育与德育结合方法,会收到更好效果。
(八)发挥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辅助作用,注重家长、学校教育衔接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在孩子心理品质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学校心育工作开展中,注重强化家庭教育的辅助作用。
通过对一些家庭的调查了解,发现在家长观念、家庭结构、家庭气氛、家庭管教方式等
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发挥家长学校指导作用,准备以专题讲座形式不定期对家长进行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向家长宣传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家长认识,帮助探求家教方法。为了拉近两代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建立“家庭沟通日”,使家长学生同台活动,通过不同侧重点以“爸爸妈妈听我说” “我心中的好家长” “大手牵小手”等为题。使两代人有机会增进了解,心与心之间得以沟通,代沟问题减少了。校办“校园之星”心理健康教育报,头版设有“家长一席谈”,家长可以随时反映问题,抒发感想,以这种特殊“书信”往来方式,便于家长与学校之间沟通联系,使学校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共同为孩子的明天更健康做努力。
六、课题实验方案的预期成果
形成一套以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为核心的教学策略及方法体系,取得明显实效性。
1、学生能够自主的克服心理障碍,培养能力,提高心理素质。
具体表现:
(1)能够从心理方面找出学不好某科的症结所在
(2)有意识的针对性发展自己某方面的智力因素
(3)自我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自学能力、耐劳受挫折能力、心理承受力)
(4)矫治某些情感障碍,尤其男女生之间的友谊尺度
(5)人际交往技能明显提高。
2、心理素质的提高,通过心理素质测试康复仪测试与瑞文推理测试,卡特文16种个性因素测验,中学生气质、性格测验等验收。
七、课题实验方案的检测
目标的评价从微观到宏观可分为诊断性评价、阶段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类。
第一类是实验过程中的诊断性评价,每节心理辅导课后,观察听取学生的反馈,教师自己对课堂效果的反思,及时总结经验,弥补不足;心理咨询工作处理个案分析,及时总结探寻咨询方法和效果;心理活动小组每一次每一期活动家后接受全校师生反馈信息,随时总结经验弥补不足,提高业务水平。
第二类是以一年为一阶段的评价形式,由省课题组定期组织。主要是检测每年的实验成果,需要写阶段总结,汇报研究成果,各实验校交流工作经验,借鉴精华,互相促进。
第三类是三年为一个周期的终结性评价形式,对实验班学生的心理档案根据心理素质测试仪,瑞文推理测试量表,卡特文16种个性因素测验,以及中学生气质性格测验等测验结果进行分析,观察实验班与对此班的不同,从而验收课题实验的进展及实效情况。
八、实施组织领导
组 长:杨 伟
副组长:梁怀锋 舒登权
第一负责人:聂光军
实验教师:李海章 王永保 黄龙朝 刘清涛 郑兴胜 全秀峰 陈 剑
刘长锐 牛正梅 董甲伟
九:实验对象
以七年级为主的教师、学生,兼有八年级和九年级的教师、学生。
十、实验时间
实验总周期:20xx年9月——20xx年7月
实验阶段周期:
20xx年9月——20xx年7月
20xx年9月——20xx年7月
20xx年9月——20xx年7月
十一、课题实验方案后记
社会现实的发展与时代的需要,国家教育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势在必行的一件大事。鉴于此,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课题实验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与支持下正式开展起来试行能否取得成效还有待于省课题组领导的大力重视与支持以及社会各界同仁们的鼎立协作。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年轻的事业,将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和空间,为了“共建心桥,托起明天的太阳”,我们愿全力以赴的努力,以“群峰嵯峨无足道,踏出青山路一条”的勇气和信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贡献我们微薄之力!
2.小学教育开题报告 篇二
笔者参加了几次开题论证会,发现教师在撰写开题报告时,存在以下几种误区。
一、课题名称存在误区
很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于是想对问题做进一步的研究,这是申报课题的基础。但是,不少教师申报的课题名称往往表意不清。
例如,一位教师申报的课题名称是“农村中学英语课堂合作学习中主体的缺位及对策研究”。答辩时我们发现,这位教师其实是在研究这种合作学习中的主体是怎样缺位的,因此,这一课题的名称应调整为“农村中学英语课堂合作学习中主体的缺位及矫正对策研究”才更合适。
二、课题核心概念及其界定存在误区
对课题的核心概念界定准确,能够更好地理清研究思路、明确研究方向。但是,不少课题主持人往往忽略了对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或者界定不准确,从而导致在制定研究内容时产生了一定的偏差。
例如,在“农村中学英语课堂合作学习中主体的缺位及矫正对策研究”这一课题中,主持人界定了“主体”“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中主体的缺位”“英语课堂”这几个核心概念,其中,对“合作学习中主体的缺位”这一概念的界定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所造成的小组中的某个或某些学习主体事实上并没有听课或没有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合作学习任务只是由部分成员完成的现象。但什么是“主体缺位”呢?主持人却没有明确说明。
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发现“缺位”是指职位空缺,而“主体的缺位”则是指应当负责的人或者机构不存在。因此,本课题中的“合作学习中的主体缺位”应当是指在合作学习中,由于负责人没有尽到责任,造成了合作学习的个体没有认真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去,从而导致合作学习的效率低下。
三、课题研究目标存在误区
在开题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对课题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把握不准,导致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相混淆,或是研究目标脱离了研究内容,两者不能融为一体。
如何更清晰地理解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呢?打个比方,这就像教师备课,既要备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也要备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其中,研究目标就好比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而研究内容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比较宏观,要引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则需要进一步细化,既要对知识点进行阐释,也要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这些知识点。
仍以“农村中学英语课堂合作学习中主体的缺位及矫正对策研究”这一课题为例,主持人制定了这样的研究目标:通过对农村初中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科学性的研究,引起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对合作学习中存在的主体缺位现象的认识并高度重视,从而转变观念,提高教学效益。具体包括:1普及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和方法,提高农村初中英语教师运用系统方法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并尝试构建自己的课堂教学理论;2自觉地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探索并形成若干科学的初中英语合作学习课堂的组织模式;3揭示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与学生英语学科素养的形成之间的关系和规律,以丰富对初中课堂教学组织方法的认识;4以系统的方法为指导,分析教学问题和学生的需求,选择教学目标,对目标的达成进行创造性的决策,解决“学什么”“怎么学”和“学得怎么样”等问题。
初看目标,让人感觉“高大上”,但是细看,就会发现不少问题。
一是,通过两三年的研究,一位普通教师真的就能构建起自己的课堂教学理论吗?而且,还要形成英语合作学习课堂的组织模式?显然,目标过于宏大,脱离了一般课题的研究实际。
二是,目标并不能很好地体现课题名称。此课题的名称非常简单,因此,研究者只要抓住“合作学习的主体是怎样缺位的”“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即可。
因此,笔者建议将该课题的研究目标改为:“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摸清农村中学英语课堂合作学习中主体缺位的种种现象,分析合作学习中导致主体缺位的种种原因,并提出合作学习中主体缺位的应对策略,进一步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四、课题研究内容存在误区
1.研究 内 容 基本 上就是课 题 名称 。
例如,在“运用多种途径训练重度智障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研究”这个课题中,主持人是这样分解研究内容的:1了解培智学校8名重度智障儿童的语言发展现状;2探索重度智障儿童语言训练的内容和途径;3根据重度智障儿童的个体特点,科学巧妙地设置课程,通过学科渗透,使他们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并能对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迁移运用。
从上述内容不难看出,第一条可以作为研究内容;第二条其实就是课题名称,没有做到对内容的分解;第三条则不是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可以去掉。另外,课题名称中的“运用多种途径”在研究内容中也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并且,本课题是实践研究,但在研究内容中也没有涉及。
经过和课题主持人协商,该课题的研究目标被修订为如下内容:1了解培智学校8名重度智障儿童的语言发展现状,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2根据原因探索重度智障儿童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内容研究;3运用多种途径训练重度智障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途径研究;4重度智障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案例研究;5重度智障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评价研究。
其中的途径研究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1通过个训法,培养重度智障儿童正确发音技能的研究;2通过集体教学法,培养重度智障儿童倾听能力的研究;3通过分组教学法,培养重度智障儿童沟通能力的研究;4通过融合教学法,培养重度智障儿童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研究。
研究内容经过这样的分解后,课题主持人便能按时序、有抓手地开展课题研究了。
2.研究 内容 不 能 紧扣 课 题 名称 。
例如,在“薄弱初中物理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这一课题中,主持人将研究内容分解为“初中物理课程校本化资源开发的研究”和“初中物理教学模式校本化的研究”两大点。
其中,“初中物理课程校本化资源开发的研究”又分为以下四点:1建立和完善物理学科网站,利用网络资源,实现课堂的有效延伸;2开发《趣味物理》《生活与物理》《走进物理学家》等校本化教材,整合、拓展物理学科的知识内容;3建立校外物理教学实践基地,开展小制作、小实验等多样的物理学科活动;4组建太阳能社团、航模社团、电子制作社团等。
而“初中物理教学模式校本化的研究”则分为以下三点:1以“动手做”为核心,构建“体验—建构—应用”三位一体的初中物理“教”的模式的校本化研究;2以“动手做”为核心,构建“自学—互动—展示—评价—反思”的初中物理“学”的模式的校本化研究;3物理课程校本化实施策略的研究。
客观而言,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分解得很详细,放在各个层次的初中学校都能成立。但是,该研究没有紧扣“薄弱初中”这一点,即薄弱初中物理课程的校本化没有体现出来。此课题能够在省规划办立项的主要原因,可能就是课题管理部门想要了解薄弱初中的物理课程校本化是如何实施的,但是,研究内容中却反映不足。
3.研 究 内 容偏离 课 题 名称。
例如,在“农村中学英语课堂合作学习中主体的缺位及矫正对策研究”这一课题中,主持人是这样分解研究内容的:1以目标引领的学习策略,培养初中生英语学习的动力;2以多元化评价的学习策略,培养初中生英语学习的自主力;3以分工协作的学习策略,培养初中生英语学习的合作力;4以多角度的学习策略,培养初中生英语学习的创新力;5以学习主体层次化的学习策略,培养初中生英语学习的有效力。
五种策略体现出五个“力”,但是,内容比较“玄虚”,不接“地气”,重点不突出,无可操作性,并且,内容之间的边界不清晰,不能呈现出较强的逻辑结构。我们问主持人:你下一步准备对本课题做哪些工作?在研究中,你怎样体现出动力和创新力呢?……主持人一脸迷茫,不知所措。
经过协商,我们和课题主持人制定了以下的研究内容:1农村中学英语课堂合作学习中主体的缺位的现状研究;2农村中学英语课堂合作学习中主体的缺位的原因研究;3农村中学英语课堂合作学习中主体的缺位的矫正对策研究。
这样,主持人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了解现状,并根据现状分析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问题就好解决了。
3.小学教育开题报告 篇三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研究》(以下简称《装备史》)是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原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主持和策划的专题研究性重大项目。2010年10月,该课题正式上报申请国家教育部研究课题;2011年7月22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正式批复《装备史》列入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DCA110188)。
《装备史》立项是我国教育装备战线的一件大事,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装备史》的编撰可以全面总结回顾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历程、地位、规律、作用,填补教育装备理论建设上的一个空白,所以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次开题会主要研讨课题研究的可行性,重在清思、聚焦和分工。编撰《装备史》是一项重大系统工程,涉及许多重要理论问题,是不断完善教育装备理论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项目内容与组织
核心概念界定
《装备史》研究是教育装备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发挥历史及关键作用的实证性研究。教育装备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支持承载和传递知识信息的配备物,是教育资源(自然资源、人力物力资源、人工资源)中的人工资源部分,或者可更加具体地表述为:教育技术装备是指实施和保障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仪器、设备、资料、教具、学具、设施以及相关软件的总称。
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12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家GDP比例达到4%的目标。按照目前中国GDP的平均增长速率(年增长率为8%)计算,到2012年教育经费中央投入就会达到1.6万亿人民币,加上地方财政和社会力量办学投入,教育投入必将大大增加。
表1列举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30年的相关数据。2000~2010年,全国高校教育装备投入2 000亿元以上,平均每年200亿元以上;中小学教育装备投入1 200亿元,平均每年100亿元以上;职业技术教育装备投入每年100亿元以上,且呈上升趋势。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技术装备事业随着中国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从基础薄弱、条件落后的状态转变为体系健全、规模宏大、现代化程度较高的新局面,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和保障作用。教育装备的高速发展,对教育技术装备的开发、使用、管理、评价等工作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的研究将记述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教育技术装备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的发展历程,是对过去工作的肯定和总结。该研究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重视,可以展现出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巨大成果,全面反映教育技术装备与近现代教育教学发展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与科学发展规律,同时可为决策者提供对中国教育发展科学决策的参考依据。
作为学科,教育装备学已经形成和发展近10年,并于2010年正式列为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向之一。学科建设的基础理论由认识论、方法论和历史观构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个科学的理论,它的逻辑起点与历史起点应该是统一的。所以对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的研究也是教育装备学科建设的必要内容。
教育技术装备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一般教学工作联系紧密又有区别,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和门类,专业性、技术性特点比较突出的大的范畴和体系。经过长期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教育改革方针政策的指引下,中国教育技术装备事业已形成一个建设、配置、管理、应用比较完善,基本适应教育教学发展需要的行业体系和产学研相结合的完整格局,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
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的迅猛发展和进步,既彰显出党和国家对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巨大投入,反映出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各级教育机构包括学校领导同志不断转变观念,把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纳入教育事业的整体格局,统筹规划、科学发展理念的工作过程和结果,同时也折射出整个教育技术装备领域各级领导同志、专业技术人士、众多企业勇于开拓进取,不懈努力,为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和科学发展理念。
为促进教育技术装备事业可持续科学发展,全面展现和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技术装备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巨大成就、基本经验和发展规律,重温改革开放30年党中央深谋远虑做出的一系列重大教育决策的深刻背景,回顾改革开放30年并由此上溯至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的历史发展轨迹,通过大量卓有成效的包括很多具有开创性的发展教育技术装备的具体工作实践,以国际化的视野和民族复兴的历史视角,全面深入具体地记录教育技术装备发展过程。期望通过这一项目,进一步明晰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的发展规律和重要地位,为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借鉴,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研究现状述评
我国已成为教育大国,在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正在向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迈进。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成就有目共睹。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具体表现为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快速发展。教育技术装备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计划经济模式到市场经济模式,从简单教具到高科技装备,机构经过多次调整,到目前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从业人员数十万、年投入数百亿规模的专业化体系,表明中国教育事业成就与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发展有着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的技术进步,投入增加,行业规模扩大和进步,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然而遗憾的是,目前有关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的研究几乎是个空白。在教育部网站上尚未有完整的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信息公开,仅公布了年度资金投入情况的信息。在著名的搜索引擎百度网站上以“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在数千条搜索结果中,没有发现真正意义上符合“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的条目,说明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是一个空白。目前,有关“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的类似研究工作,仅有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于2006年组织编写的一部《回顾与展望——纪念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成立20周年》。但是这仅是改革开放20年以来的部分历史资料,而且仅限于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本身的工作,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研究。有关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历史的全部情况尚需填补空白。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1)研究目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历史的研究,探索教育技术装备发展与教育发展关系的规律,发现教育技术装备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为教育技术装备经费的科学投入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内容:教育装备实践发展变化史;教育装备理论研究史;教育装备体系的构成、沿革和发展史;教育装备管理制度建设史;教育装备与教育均衡发展史;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信息化装备史;实践教学体系教育装备建设与配置史;各类功能实验室及各学科教学装备史;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育装备研发、生产的转变史;教育装备标准化史;西部大开发战略及民族地区教育装备建设史;教育装备国际交流与合作史等。
研究方法
以时间为主线,在全国各省按时间、地点、事件、关键人物、可靠数据调研和记录教育技术装备的配备和使用情况,并根据数据对教育技术装备与教育教学成果进行相关分析;在国家和地方图书馆、政府档案馆对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收集信息与数据;对退休和在职的教育技术装备人员进行访谈,记录相关事件;确定变量,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遵循史学研究客观、系统、联系的基本要求,时间大体划分为建国前、建国后至“文革”结束和改革开放33年3个历史阶段,以改革开放以来为重点。
组织形式
采取三级课题组的形式(核心课题组、分课题中心组、子课题项目组)开展研究工作。为了保障项目的顺利开展,将建立专家委员会和专家数据库,将教育装备行业内的专家、学者和长期在一线工作的专业人员吸收进来,发挥各自优势,为研究工作做理论和技术支撑。共15个分课题,在开题会议期间进行分工,由分课题中心组认领任务,组织实施。
项目组构成
核心课题组(一级课题)
课题负责人:李兴植
课题主要参加人:夏国明、王长毅、王兴乔、艾伦、钟元生、张杰、施建国、何智
总顾问:主管过装备工作的部领导
顾问:王富、刘济昌
15个分课题中心组及负责人
分课题一:中国教育装备发展综述(王兴乔)
分课题二:现代教育装备的理论与实践(艾伦)
分课题三:教育装备管理及实践研究(罗一华)
分课题四:改革开放以来,教育装备事业的跨越性发展成就及可持续发展研究(哈达)
分课题五:教育装备管理制度建设与发展(张永昌)
分课题六:教育技术装备建设(施建国)
分课题七:教育装备标准化建设、管理发展研究(陈峥嵘)
分课题八:国家教育发展战略与教育装备建设(陈建平)
分课题九:新时期教育装备研发、生产、配置体系的转变(郭金宝)
分课题十: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信息化装备(张杰)
分课题十一:实训/实践基地建设与重点工程/高教部分(李万德)
分课题十二:实训/实践基地建设与重点工程/职教部分(李瀛)
分课题十三:图书馆建设与应用沿革(张晓凌)
分课题十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持续加强各类功能实验室/教室建设(杨立湖、何智)
分课题十五:世界教育装备发展的一般情况(王长毅、薛鹏)
分课题与子课题项目组详见课题分工。
课题进度
2011年7月前做各项准备工作,制定详细研究计划;
2011年10月召开开题报告会,进行各分课题分工,贯彻研究计划;
2012年3月底完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研究》各卷的三级目录;
2012年12月完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研究》的30%;
2013年10月《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研究》统稿;
2013年12月完成研究报告,出版《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研究》。
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配套经费支持。
(本文根据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副会长李兴植同志于2011年11月在《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研究》开题报告会上的发言摘要整理。)
4.小学音乐开题报告 篇四
小学音乐开题报告1
一、课题名称及界定
课题名称:小学音乐创新型教学研究
界定:
1.音乐教学
音乐教学是指教师根据音乐课程标准、课本内容以教学班为单位进行统一教学。音乐教学是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主要教学形式。在本课题中音乐教学主体内容是学生音乐学习和音乐教师教学评价。
2、音乐创新型教学
音乐创新教学,就是在运用创造与创新,来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同时使他们内在创新意识、智力得到发展;思想得到启迪,提高创新能力,达到全面和谐发展。
二、本课题研究目、意义
1。小学音乐教学现状需要
(1)、教学方法单一。回顾音乐教学,不难发现目前大部分音乐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师教唱、学生跟唱;教师动、学生做”现状,始终没有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依然停留在传统教学方法上。
(2)、学生主动性被遏制。音乐课相对于语文、数学课来说,是学生非常喜欢一门学科,只注重教师教而忽视了学生学主体性,没有让学生从知识与技能学习中获得自主学习能力。
(3)、教学效果不明显。最终结果是,学生虽然当堂课所教歌曲会唱了,跟着老师能简单进行歌表演,但过一段时间又还给老师了。让学生学会唱歌、会正确处理歌曲情感、会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所学内容。因此,重视音乐课堂创新教学,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提出本课题,就是为了探索小学音乐教学新思路、新方法。全面提高学生音乐素养,提高全民素质奠定基础。
2。适应校情需要
(1)我校校情需要。作为乡镇级示范小学,我校一直重视素质教育,对于教育教学改革一直走在全县前列,而各种教科研活动是我校提升办学品位需要。(2)艺术学科与时俱进需要。我校多年来参加市、县课题研究,积累了丰富经验,随着教育改革发展,我校各学科教学都在改革和创新,我们音乐教学改革也是当仁不让决不落后。(3)学生提高艺术素养需要。我们期望通过本课题研究,进一步提高我校学生音乐素养,切实培养师生关系,让师生形成科学世界观,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综合素质。(4)新课程改革需要。新课程改革强调人主题地位和素质教育。对教育多方面都提出了新更高要求。而教学研究应如何应对新课程改革,这是摆在研究者面前新课题。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教学形式,在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积极向上思想、创新、奉献精神。
3。教育发展需要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是一项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系统工程。然而,长期以来,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是我国教育一个突出问题。小学各科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思想上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目标和评价上单一、教学过程中单向灌输、方式上机械单调、内容上强调知识记忆等现象。这些现象,实际上,否定了学生是一个能够主动探索活生生主体,忽视了学生个性差异和创造潜力,泯灭了学生思想火花。要想全面解决这些问题,正在呼唤着我们进行教育创新。
三、本课题研究现状及可能创新之处
(一)研究现状
现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仍然以教唱为主,学生被动地机械学唱,许多教学资源和多媒体利用不够 ,教学气氛不民主、不平等,学生个性特长、创新意识很难有机会得到培养,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状态,适应课程改革、适应素质教育,构建一种新教学结构,把学生从枯燥学唱中解放出来。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教学形式,在教学中学会创新、引导学生创新。而学生创新意识不是自然生成,它需要一定氛围,一定情境来激发。因此,我们要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利用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原动力,建立一种适合学生主体主动发展、乐于创新教学活动框架,使学生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人们普遍认为,创新教育不但是一次教育理念创新,而且更是一次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教育实验。强调要把创新教育落到实处,特别是把创新教育与课堂教学充分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创新教育主渠道。具体表现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尝试;二是学科教学中创新教育探索与实践;三是创新教育中课堂教学评估体系建立;四是课程教材改革有益尝试。
当然,创新教育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学生创新精神、教师创新能力等指标量化评定仍有一定困难;传统教学模式和他主、单一、被动学习方式均阻碍创新教育深入研究。特别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中对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方面,还不曾有人进行过系统研究,这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进一步研究问题。
(二)本课题研究创新点
1。 在音乐教学上提供一些有效教学理念。
2。 改变传统音乐课堂教学形式,寻找一条适合农村小学音乐教学新模式。
3。 提高教师对课堂驾驭能力。改变教师:音乐课只是教会学生会唱几首歌曲观念。改变学生和家长:音乐课是一种可有可无课程思想。
4。 为全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创造力提供一切有利条件。
四、本课题研究理论依据和实践价值
在教学活动中能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结合教学环境,既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教学气氛中有效地获得知识,又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那么教与学这一对关系将变得十分地和谐有趣而轻松愉快,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
良好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认知情感,产生学习知识积极愿望,并能调集学生课堂注意力,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场景,以激起学习情绪,这也正是创新思维萌发点。
在教学中注意和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满足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欲、上进心,是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提出,是创新意识潜能,也是创新意识萌芽,这些都是创新动力源泉。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成功欢乐就是一种巨大精神力量,它足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愿望。而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主要动力,他强调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乐趣,从而对学习充满兴趣。”依托这种教育思想,我们必须坚持鼓励每一个学生,对他们点滴进步都加以肯定,让他们体验成功,充满自信投入学习,使学习成为他们创新乐园。
教育学理论指出: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是否融洽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态度一种不可忽视重要因素。如果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学生喜欢任课教师,认为这位教师对学生热情、平等、关心,并且有很高教学水平,那么学生就喜爱他所教此门功课,乐于接受他所讲授课程,从而产生积极学习态度。相反,如果师生关系紧张,学生不喜欢某一教师,认为该教师对学生不友好,不关心,不公道,知识水平不高,学生就会对此教师产生反感,惧怕或抵触情绪,并进而发展到厌烦该教师所教那门功课,对该门功课学习就会失去兴趣,从而产生消极学习态度。
因此,教师应创建一种和谐融洽师生关系,在民主、平等良好氛围中,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根据上述理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生活现实创设情境,引导他们在学习中去发现、操作、尝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在观察、思考、运用过程中,培养了他们创新意识。
课题研究实践价值
音乐创新教学,是建立较为完整、新课堂教学模式,体现新教育观念、新教学方法、新教学手段、新教学评价。促进学生音乐素养提高,促进音乐教育审美功能有效发挥,促进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更好地发挥音乐教学在素质教育中作用。
五、本课题研究主要内容和方法
主要内容:
1、根据教学内容不同,灵活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由传统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从而探索出不同学习方式。
2、根据学生特点、教材特点,探索新型教学结构。
(1)课堂教学不同阶段,根据教学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故事情境、生活情境等,进行激趣、导学,调动学生探求知识欲望,获得解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创新意识。
(2)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开放教学结构,使学生能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氛围中培养和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3)利用已有教学内容或补充教学材料设计创新点,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新火花,培养他们独创性、探究性、灵活性。
3、在不同情境中探索新型有利于创新意识培养评价方式。
研究方法:
在课题研究方法选择上 ,决定本课题以实验法、观察法、教育调查法、个案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适时也采纳分析法,比较法、综合法及文献资料法等,保证得到资料信息全面性和深刻性,促使本题题价值深化。
六、本课题研究步骤和主要措施
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工作阶段。(20xx年4月——20xx年5月)
(1)健全课题研究组织: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确定研究教师和研究对象。
(2)进行师资培训:将集中式通识培训、有计划校本培训、经常性及时培训相结合。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阶段。(20xx年6月——20xx年12月)
1、加强课题研究教师培训。(1)理论培训:认真领会、学习课程标准,研读课题研究相关理论书籍。(2)课堂教学培训:观摩优秀课堂实录;深入课堂第一线进行指导;请教科研人员进行课堂指导。
2、共同研究新教学思路、模式。(1)集体组织进行现场说课、备课。(2)教师进行互听、互评课活动。(3)对先行班进行指导、示范。(4)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做研究课、示范课。
3、进行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年终总结。(1)个案分析、课堂随笔积累。(2)教学案例、课例整理收集。(3)阶段性经验交流研讨。(4)进行案例、随笔、课例、论文、等评比和交流。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xx年1月——20xx年7月)
对课题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总结报告,召开课题总结会(举行音乐创新教学展示课)推广先进经验。
主要措施:
(一)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不受固有模式束缚而进行有创造性心理反应。就是鼓励学生以创新态度来对待学习,促使学生想得多、想得新、想得巧。所以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更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发展。
(二) 提高学生创新兴趣
1、巧设创新平台
当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激发了学生创新兴趣时,使学生有了强烈创新意识,就该运用这个平台,借助于联想、灵感等思维方式,加以组合,从而使创新活动有可能变为现实。
2、体会创新乐趣
当学生体会到因为创新而带来成功和乐趣后,将追求成功, 由于音乐实践机会多,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逐步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能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创新,提出独特见解。因此,学生更爱上音乐课。
七、课题研究基础
1、具有一批有经验科研骨干教师。
我校有被市、县级认定多名“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 ,有市、县级先进工作者,校级骨干教师,他们丰富教育经验和甘于吃苦、肯于创新科研精神都是完成本课题有利条件。
2、具有较浓厚课题研究氛围。
我校从领导到教师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并有多篇教科研论文获省、市、县级以上奖励或刊登;教科研骨干教师先后在市、县级评优课中获奖;有多名学生在市、县各项活动、竞赛中获奖。
当然,《小学音乐创新型教学研究》课题研究仍具有相当难度,这就要求我们在认真学习同时勇于探索和创新,摸索出一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效课堂教学途径,使创新教育实施得以延伸和拓展;
八、完成本课题研究条件
1、人员保证:除了音乐组教师外,还有一些兼职语数骨干教师组成了课题组成员
2、学校保证:我校校长对教科研一直十分重视,注重教师教科研能力培养,加强学校教科研人员配备。我校有多门学科都有课题在研究之中,教科研氛围浓。
3、物质保证:学校为课题组配备了相应硬件设施,每学期安排外出学习机会,提高我们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
4、制度保证:我校建立了教育科学研究规章制度,要求课题组成员强化课堂教学。积极开展校本研究,结合课堂教学进行说课、听课、评课,积极反思总结经验及时交流。
5、经费保证:我校在经费不宽裕情况下,还拨出一定资金,应用到课题研究上来,保证课题研究正常进行。
九、本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研究报告及相关论文。
2、典型案例分析材料。
3、各阶段素质检测考核成级及相关材料。
十、课题承担者科研水平及分工
课题主持人解作慧老师,多次荣获县教育工作者称号。主持和参与过多个市县级课题研究,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省市级论文评比中获奖。作为教导副主任能更多地深入到教师教学实践中去,了解课堂教学实际与学生需求差距,协调广大教师参与有效课堂教学标准和评价体系研究,积极争取学校领导对课题研究支持。多年来,她围绕小学音乐创新教学,进行了初步探寻。
课题组长吕云霞老师,多次荣获县教育工作者、优秀辅导老师、艺术教育先进个人称号。作为校长办公室主任教学经验丰富,教学实绩显著。有很强教学研究和实践能力,有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省市级论文评比中获奖或发表。
课题组其他成员平均年龄不足35岁,多为一线教学人员,业务能力强,具有很强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对科研有浓厚兴趣。
小学音乐开题报告2
音乐是人类现实思想和感情的表现与交流必不可少的听觉艺术,让小学生们从小就有一定的音乐素养也是很有意义的。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课题的提出: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界的热点问题,也是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这就明确了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中也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系统中的一部分,对于小学生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音乐课是实施音乐教育的主要手段,它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的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它的这些性质向人们说明了音乐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虽然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有它的合理之处,但怎样让音乐课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乐于接受系统化得音乐学习,这是我们现在应该做的。为了使小学音乐课堂更具现代化,更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进入音乐课堂的方法,来使我们的小朋友们在轻轻松松的音乐课堂中学到丰富多彩的音乐知识.
二、课题的由来及研究的意义
多媒体技术有其独特的教学特性。它所传播的教学信息生动、形象、直观,能为学生提供大量感性材料,使学生获得具体的经验,并对其分析综合,获得抽象的概念,形成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理性认识。多媒体还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拓宽学生的视野。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多媒体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是结合我国教育和现代媒体教学的实际,发现新的事实,探求其规律、原则和方法,建立现代媒体教学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指导现代媒体教学实践,以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人才。
2、通过课题实验研究,掌握大量的教育教学第一手材料,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研究,逐步发现某些新的规律性的东西,以加深对现代音乐教育技术的认识。
3、通过课题实验研究,可以为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运用有关理论提供新数据、新例证、新经验,并对新的理论进行验证,从而使课题实验研究有新的突破,逐步建立和完善现代教育媒体和技术的理论体系。
4、从课题实验研究中总结出来的理论再用于指导教学实践,教育教学质量必将得到提高,教育事业必将不断发展。
多媒体音乐课是通过多媒体电脑技术,把文字、音响、图像等多种信息媒体组合起来,进行教学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小学生抽象思维尚处在未形成阶段,而且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多媒体能够以生动的形象、多种媒体的综合使用来给小学生以感官上的感受,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一系列的优势,例如它可以增加音乐课教学的信息容量;通过用画面展示将抽象的音乐变得通俗易懂,使音乐形象化。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中学习知识,让学生乐于接受系统化的音乐学习。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提出了《多媒体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的运用研究》课题,希望改变目前传统的音乐课传授模式的现状,丰富学生的情感生活,拓宽学生的音乐知识面,激发学生对音乐学科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们的音乐欣赏能力。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一、课题界定:
音乐是人类现实思想和感情的表现与交流必不可少的听觉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本身特有的感染力,通过声情并茂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形式对学生形成刺激,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索求知的兴趣和欲望。为了使学生更能容易的学习接受音乐知识,我们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来辅助音乐课的教学工作,使同学们丰富了情感生活,音乐欣赏的能力也不断的提高,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音乐知识面。
二、理论依据: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不断提高音乐素养,丰富精神生活。多媒体技术有其独特的教学特性。它所传播的教学信息生动、形象、直观,能为学生提供大量感性材料,使学生获得具体的经验,并对其分析综合,获得抽象的概念,形成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理性认识。多媒体教学刚好可以利用其自身的特点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也能更容易达到教学的目的。多媒体还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点燃学生对音乐的创作火花,拓宽学生的视野。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音乐的欣赏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学生通过多媒体音乐课程学习探究、发现、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
2、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能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船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
3、从小学音乐课堂出发,通过多媒体的教学使学生丰富情感生活,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调查、分析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小学音乐课堂的现状。
实施多媒体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个案研究,对小学音乐教学现状进行研究,调查分析学生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培养方面的需求。
2、多媒体教学管理模式在小学音乐教学上的重要作用。
3、研究多媒体在小学音乐教学当中的地位。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方法
(一)研究过程:
参与对象:竹峪镇中心学校全体学生
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2月)
1、提出小课题的立项申请。自己的选题,确定研究目标和内容。
2、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寻找理论依据。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3月)
1、根据自己的研究设想进行具体的研究。
一是查询相关文本资料,并运用到自己多媒体教学当中,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研究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二是对自己所带学生的音乐知识能力掌握现状进行详细而深刻的分析,了解他们对音乐的兴趣之处以及音乐给他们带来的丰富的情感生活,并根据分析所反馈的信息,找到小学音乐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方法。
三是利用多媒体教学丰富音乐课堂气氛,根据调查研究改进小学音乐教学方法,充实音乐课堂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们在轻轻松松的课堂中学到自己想要学习到的知识。
2、做好研究过程中原始资料的记录、整理和展示,注重教学过程中一些有意义的细节,对细节进行反思和改善,反思存在的问题,撰写下一个阶段研究方案。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xx年3月-20xx年6月)
1、汇总研究成果。
2、撰写总结性的课题研究方案,接受课题研究专家的鉴定。
(二)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访谈、个案研究法、观察法等。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通过我实践和研究,希望探索出一些适合我校学情的音乐课的教学模式,在今后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推广和应用,为学生以后学习音乐兴趣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学习的快乐开心,学习兴趣越来越浓。
小学音乐开题报告3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节奏,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音乐中音的长短、强弱的组织形态。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节奏则是音乐的脉搏,是音乐的生命。旋律离不开节奏,节奏却可以单独存在,一切音乐情绪都是以一定的节奏运动来体现的。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合理多样的节奏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接受,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增强他们互相倾听、协作合作的能力,还可以很好地调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音乐感受、理解、表现能力,使音乐教学的开展更加顺利,学生未来的.音乐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
二、小学音乐研究现状分析:
节奏教学具有代表性的是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他在音乐教学方面有两大独创:
1、声势活动,用最简单的身体动作发出各种有节奏的声音,如捻指、拍手、拍腿、跺脚等动作。感受音乐的织体美、和谐美。
2、歌朗读是他第二独创,这种方法最接近儿童的天性。奥尔夫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强调要结合语言的节奏,动作的节奏来训练和培养儿童的节奏感。奥尔夫的音乐教学法是完全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的,它一切从儿童出发,让儿童自己动手,完全打破那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他的这种教学法生动有趣,发挥了儿童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儿童在音乐上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奥尔夫在音乐教育中提出了“节奏第一”的口号,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从节奏教学入手,会更加有利于我们的音乐教学,采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知器官,去感悟音乐,创造音乐,唤醒孩子们与生俱来的音乐本能,从而潜移默化陶冶情操。
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注意学生的实际特点,充分挖掘教材资源,设计新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创造,在自己的空间里合作、学习。
3、将音乐与生活充分结合,使音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内容从感性入手,化难为易,使学生充分体验到音乐课堂的轻松与快乐,让学生的音乐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1)研究的内容:
1、歌曲教学中的语言节奏——按节奏朗读歌词。
2、贴近生活,抓住生活节奏。通过模仿、体验、合作积累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近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3、欣赏教学中为音乐伴奏,抓住音乐的节奏。
(2)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
2、文献资料法
3、行动研究法
4、案例分析法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及时间安排:
本课题的研究时段为20xx年3月——20xx年2月,具体分为三个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20xx年3月——20xx年4月,为实验研究的准备阶段。
第二阶段:20xx年5月——20xx年1月,为研究实施阶段。
第三阶段:20xx年2月,为实验研究的总结阶段。
小学音乐开题报告4
一、选题评估
(一)研究对象
中小学音乐课
(二)研究目的
钢琴即兴伴奏是一门独立的音乐表演艺术,由于它的重要性不容易被理解,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而中小学音乐课上的即兴伴奏是调动学生对音乐爱好的一种手段,所以对大学师范类的音乐学生应该注重高音伴奏的培养。随着初、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执行,对对教师的综合能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钢琴伴奏又恰恰具有实用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综合特点,搜易我认为此题具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本人发现已有一部分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如徐向黎于20xx年发表在辽宁教育研究中的《关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键盘乐器教学改革的初探》王月萍参与编写的全国教师培训教材《音乐教学基本功训练》
(三)研究意义
目前我省中小学音乐教师钢琴即兴伴奏的能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音乐基础较差的教师问题
(一)钢琴弹奏技巧不扎实,或者说没有经过正规的训练,伴奏的最基本音型如和弦及转位的弹奏指法和触键方法都不明确,因此连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都成问题,更谈不上伴奏音型的丰富多彩。
(二)缺乏键盘和声及曲式等理论知识,在和弦序进方面没有规范的设计,甚至调性都不准确,在键盘上每个大小调最基本的Ⅰ、Ⅳ、Ⅴ级还不熟,在伴奏中左手只是跟着旋律音弹八度或单音,没有用和声来衬托丰富旋律的效果。
(三)伴奏音型掌握的少,或不能适当地应用,对于不同体裁风格的歌曲所应使用的音型分辨和使用的能力差,千篇一律所以应该重视中小学音乐课上的钢琴伴奏的的重要性。
二、选题研究现状评述
(一)与中小学钢琴伴奏直接相关的文献资料有龚耀年的《小学-音乐教材歌曲钢琴伴奏集》。辛笛. 编配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简谱钢琴即兴伴奏儿歌68首》李万军的《偏远地区小学音乐即兴伴奏水平急待提高》王燕如的《论音乐专科学生钢琴即兴伴奏》
(二)分析原因
钢琴即兴伴奏能力是真正衡量一个人整体音乐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这种能力的普遍不足是乌兰察布市音乐水平(即包括中小学音乐教师,也包括高师音乐教育)参差不齐、整体偏低的表现之一,通过调查分析发现,我区目前中小学音乐教师钢琴伴奏能力在音乐课内的发展,存在以下问题:
1、观念问题
多数教师大都赞成音乐教师必须掌握钢琴即兴伴奏能力,同时也认识到钢琴伴奏能力的教师必备的一项教学基本功,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10%的教师认为操作起来很困难,此项效果会不会都不会影响教学效果,这就涉及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方法、教学效果都有待于提高。
2、师资问题
(1)教师工作量大。学校教师与在校学生不成正比,每位教师每周上课节数为20--25节,这就还不包括每周的课外辅导。
(2)教师学历职称不尽如人意。
(3)由于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教师的专业基本功出现偏科现象严重,有的教师能弹不会唱,有的教师能唱不能弹,而有别的教师既能弹又能跳,大部分老师即兴伴奏能力差有待与提于高。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通过中国知网、以及其他途径查阅了大量有关本研究的文献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加工、汇总,使其成为论证研究最为有力的依据。
(二)调查研究法
通过对学校教师及其团队成员等面对面的采访调查,获得最直观的研究资料。
(三)比较研究法
以中小学音乐课为主体,使之与其他不同地区的音乐课程活动作比较,从而得出钢琴即兴伴奏有待于提高的原因。
(四)个案研究法
对西岗小学的音乐课进行调查研究
四、研究过程
(一)问卷调查,调查开始之前先设计问卷
(二)访谈
(三)交流听课
五、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钢琴弹奏技巧不扎实,或者说没有经过正规的训练。
(二)缺乏键盘和声及曲式等理论知识。
调查中了解到教师在高校学校期间往往不喜欢学习理论,学校的教学理论也不高,教学质量有待提高。而部分中学教师在把毕业前在校期间没有好好的学习理论知识,所以在理论上缺乏,从而影响伴奏是的旋律效果。
(三)学习钢琴起步晚
大部分教师当初学习的时候都错过了学钢琴的大好时机,对于不同的伴奏音型不能正确的运用.然而在现在的教师岗位上如何利用好自己的时间去提高钢琴伴奏能力,是我们要探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六、论文进度安排
20xx年3月7日-20xx年4月24日,确定选题,查阅资料,撰写提纲;
20xx年4月25日-20xx年5月15日,撰写开题报告,答辩;
20xx年5月16日-20xx年6月30日,修改开题报告,答辩;
20xx年7月1日-20xx年8月30日,撰写论文初稿,交予指导老师进行修改;
20xx年9月1日-20xx年11月30日,对初稿进行修改,完成第二稿,交予指导老师进行修改;
20xx年2月-20xx年5月30日,完成定稿,论文答辩。
七、参考文献
[1] 约·霍夫曼:《论钢琴演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xx。
[2] 代百生:《钢琴教学法》【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3] 魏厅格:《钢琴学习指南》【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4] 《即兴伴奏使用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5] 张丽君 陆志成:《钢琴即兴伴奏教程》【M】河南大学出版社
[6] 高天康:《使用钢琴即兴伴奏编配法》【M】人民音乐出版社6月
[7] 王安国:《从实际到决策我国名校音乐教育发展》【M】花城出版社20xx年5月
[8]孙伟权 巢志钰:《键盘即兴伴奏指南》【M】上海音乐出版社20xx年1月
[9] 石峰:《音乐世界趣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3月
小学音乐开题报告5
一、课题名称:《小学音乐课堂中电子白板运用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课题研究的背景:
音乐是一门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学科。音乐教师不但要在音乐课堂上进行音乐知识教育,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比如,在进行唱歌教学时,不仅让学生学会唱,还要运用白板技术对资源进行整合,把音乐歌曲所表现、描绘的美丽的自然风光、多彩的活动场景等都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从而体验到音乐中所包含的美。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这方面的运用与研究还相对薄弱。
课题研究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迫使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要更为广泛。小学音乐课堂中课本加电子琴组合已经很难适应多角度、高层次的教学和互动教学的要求。现代信息技术中有视听结合功能,把声与像合为一体,教学内容丰富且容量大,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交互式电子白板就是现在使用较广的一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它的有效运用为课堂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了技术可能和方便,为建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奠定了技术基础。电子白板整合了现代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满足了时代发展的需求,成为课堂教学的新宠。从一定意义上说,它代表课堂教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这种全新的教学媒体能使教师提升常态教学,使教学自如,课堂和谐,帮助教师实现课堂教学的轻松和高效,为课堂教学增添动感和活力。
三、课题研究现状
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教育要跟上科学和社会现代化发展步伐,就必须加快教育的信息化。上世纪后期以来,我们经历了从黑板到书写白板、从书写白板到电子白板、从电子白板到交互白板三个主要阶段。从电子白板发展到电子交互白板,这是白板发展史上关键的一步,它不仅是教学技术的变革,也是教学手段的更新,更是教学理念的革新。
20世纪末,世界上有此国家已经开始普及电子白板的教学应用。其中又以英国最为盛行。在欧洲、美洲,有些国家也开始在教育中普遍采用电子白板。国外电子白板普及应用的实践表明:交互白板能与基础教育的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教学相整合。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交互式白板有利于教师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情景,有利于开展引人入胜的课堂教学,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基于实施新课程背景下,电子白板在音乐课堂期待有新的突破!
三、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达到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的根本性转变,提高教师的信息技能和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通过研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合理的使用电子白板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3、通过研究,以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与素养为基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主体参与性,提高学生的整体音乐知识水平。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
研究主要内容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这是本课题的重点所在。从学科知识维度进行的研究来看,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着不同的教学策略,如欣赏课、表演课等,结合白板的功能,分别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也需要课题研究作出相应的解答,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并以其多种功能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被逐步普及和推广,成为课堂教学的新宠。从一定意义上说,它代表了课堂教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研究重、难点
围绕“有效性”来探寻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从而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使课堂变低效为有效,变有效为高效,变高效为优质课堂。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查阅有关白板教学,了解、整理当前电子白板相关理论以及国内关于小学音乐课堂电子白板运用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包括他们的成效和不足,提出自己的见解。
2.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问卷、谈话等形式,了解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电子白板运用情况,掌握教学过程中白板运用存在的不足、困难及方法,为电子白板的有效运用打好基础,掌握第一手资料。
3.个案研究法。在教学实践中,带着问题去研究,在研究状态下教学,有意识地搜集相关问题的个案和实例,为研究提供鲜活范本。
4. 经验总结研究法。在教学实践中,分析白板技术对教学的实际意义,总结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改进自己的教学。
六、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时间从20xx年9月至20xx年8月,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1、前期准备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0月)。成立课题组,申请立项,明确分工,搜集、整理资料
2、具体实施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6月)。该阶段又分为三个具体的研究阶段:
(1)、20xx年11月——20xx年2月,调查了解本地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况,制订切实可行的课题研究方案。
(2)、20xx年3月——20xx年12月,将电子白板教学引进音乐课堂,课题组老师进行课堂教学,集体对课例进行研讨,并作深入分析、反思、总结。
(3)、20xx年1月——20xx年6月,研讨交流,探索新方法、新发现,形成论文集。
3、课题结题阶段(20xx年7月——20xx年9月)。整理研究成果,申报结题评估验收。
七、课题组成员分工
1、负责课题的全面工作,课题申报,课题实施方案的策划、制定,课题实施的组织、管理、结题报告的撰写等。(江燕、倪世银)
2、摄影、资料收集与整理、课题相关报道。(许琳琳、陈金莹、周颖、潘姗姗)
3、会议记录、课题研究工作简报(张薇、李玉洁、刘苏燕)
4、理论学习指导、课题研究指导、培训研究人员。(汤晶晶、徐俊杰)
5、根据课题实施情况,开展研讨课活动,进行调查研究,形成研究资料(课例光盘、案例集、学生作品集等)。(课题组全体成员)
八、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
(1)人员结构。
本课题由是肥西县小学音乐名师工作室成员及桃花镇中心学校部分音乐教师共同参与完成,他们都具有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以青年教师为主,肥西县教育局音乐教研员汤晶晶老师和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徐俊杰老师负责指导。
(2)设施配备。
最近几年,学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完成了班班通工程、多媒体教室等教育设施建设,学校网站日趋完善,为保证课题实施创造了条件。
(3)科研手段。
主要采用“实践——反思——实践”的行动研究,边实践,边反思,不断修正研究方案,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实效。并把课题研究与平时的学科教研组活动相结合,保障研究,又实现了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利用信息技术定期开展研讨课进行探究并采用案例研究、座谈会等方式进行资料汇集。
(4)经费保障。学校为本课题的启动和实施提供足够的经费,保证课题的正常开展。
九、预期成果及成果的呈现形式
1.教师专业能力得到提高,增强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多元化。
2.学生音乐素养得到提升,对音乐课充满兴趣,提高课堂教实效性。
小学音乐开题报告6
一、课题名称
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策略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当前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时代的呼唤,成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项复杂的社会系统过程中,作为学校教育基本组织形式的课堂教学,如果培养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是我们音乐教师当前的首要任务。我们要帮助引导学生从理论法学习、创造、发展音乐,挖掘音乐的真理与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有较高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对外部事物叫深层的感悟能力,使其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此项研究,不但是提高教师和学生素养的需要也是新型社会下学校发展的需要。
三、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本课题,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通过研究这一课题,加强音乐理论教学,在教学中要求教师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达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通过各种形式提倡健康音乐的学习与欣赏,提高音乐教师的素质,发挥音乐教师的主要作用。
四、课题研究内容
1、研究有效的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课堂教学方法,在音乐教学中注重多元文化的教育。
2、研究整理挖掘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优秀音乐资源,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加强学生审美素质教育,提升音乐素养研究策略的有效性。
3、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提升音乐素养研究的现实意义。
五、课题的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的方法:问卷调查统计法、个案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第一阶段:
1、明确实验目的,搜集相关资料。
2、制定研究方案,组织研讨。
3、通过认真学习,观看《音乐课程标准》等书籍。
提供研究参考、借鉴。
具体时间为:20xx年9月-20xx年10月。
第二阶段:
1、抽查,了解围绕课题在所教班级实践操作。
2、分工明确及时展开研究工作。
3、同课头研讨、展示,兑现分析。
4、结合第二课题开展兴趣小组活动进行展演。
具体时间为:20xx年10月――20xx年12月。
第三阶段:
1、围绕教材开展一系列与课题相关的音乐教学活动。
2、课题归纳总结。
3、收集,整理资料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总结,撰写课题报告。
4、定期学习交流,互相听课,组织艺术实践活动。
5、总结报告。
具体时间为:20xx年1月――20xx年6月。
七、课题预期的成果与表现形式
5.教育类开题报告 篇五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越来越多的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教材的使用,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能力的培养都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一些教师面对课程改革要求感到茫然,有的教师盲目的移植照搬他人经验,追求形式不看效果,有的教师受“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仍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穿新鞋走老路”.教师们日复一日的加班加点埋头实践,高付出低效率,新课程的理念不能真正落实,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如何使新课程理念得到真正落实,将先进的教育理念最大化地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减少低效率的重复劳动,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关注学生的学习成长,使教师以科学的思想,态度,方法去观察,分析,研究教学中的问题,让教师的教学实践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已经成为我校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我校决定开展“提高初中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的课题研究,以提高我校的课堂教学质量.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随着研究的深入,大家普遍认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在课堂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1、赫斯特等人对有效教学的研究。赫斯特(Hisrst)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发展和扩大概念图式和心理技能,从而引起行为变化。因此,教师应该经常考虑怎样使得教学内容被学生接受,使得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合理地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可以使得学生学到更深、更多和更广泛的知识。因此,下列三种情况可以称得上是有效教学:学生不仅学到了教师传授的大部分学科知识,而且学到许多其他知识;上课结束很久以后,学生还在继续研究和探讨上课内容;不是强迫学生学习,而是学生渴望学习。
2、国内的有效教学研究也很活跃。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一是“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二是“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三是“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四是“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五是“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3、新课程改革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建构这样的学习方式对教师教学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中,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实验独树一帜。
假设:通过本课题研究,设想能总结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些基本特征,找到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并研究出与之相对应的策略,从而真正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而推动语文课程改革工作持续、深入地发展。
三、研究的主要目标内容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分析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找到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并提出提高有效性教学的基本策略,探索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策略,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1、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现状的调查研究
2、分析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教师行为的有效性、学生行为的有效性、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教学评价的有效性、教学反思的有效性的研究,最终找到答案。
3、探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有效的课堂教学准备策略(备课阶段)
有效的课堂教学实施策略(课堂教学)
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策略(课堂评价)
本课题着眼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着眼于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把本课题研究融入常规状态下的教学中,引导教师通过经常性地研究,努力提高教师有效课堂或高效课堂教学的自我觉察水平。
四、研究方法
主要研究过程和最终成果形式:
第一阶段(.06—2015.10)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为课题研究做好各种准备:
1. 文献探讨,确立课题并加以论证,完成课题研究方案;大面积调查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分析课堂教学高效或低效的特征,完成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2015.11—2012.05)这一阶段为主要的课题实践阶段:
1.收集各种相关数据、实例,并对数据作出初步的分析。
2.进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主要任务:
A深入课堂,通过听课、评课、课堂反馈等教研活动,编写典型案例,建立、收集研究个案,并进行必要的客观分析。
B收集各种相关数据、实例,并对数据作进一步的分析。完成有关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阶段实验报告。
第三阶段(2012.06—2012.06.30)这一阶段为课题的结题阶段:
1.对课题进行整体的分析与总结。
2.整理课题各种形式的研究成果。
预期研究成果
力争形成丰富的成果群,包括:研究方案、调查报告、结题报告、优秀论文、典型教学案例等。
本课题采用综合方法进行研究,即根据不同阶段要求将文献研究法、调查问卷法、行动研究法等科学研究方法综合运用,以期达到最佳研究效果。
1、文献研究法。学习“有效性”的教学理论及其理论研究的最新的进展,进行相关科研情报的收集、整理、分析和阐发。分析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找准突破口。
2、问卷调查法。对初中生课堂学习过程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探究造成这一现象的本质原因,为课题研究作好先期准备。
3、案例研究法。
(1)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案例,确定所要研究的问题。
(2)课堂观摩或个别访谈,与参与有效性学习的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研究。
6.小学课题开题报告 篇六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强调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背诵优秀诗文160篇,其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由此可见,课文阅读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我们又发现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1阅读量不达标,有许多学生不能主动去阅读课外书籍。
2我们的语文教师和家长对课外阅读重要性的认识缺乏更是一个重要因素。学生所获得的课外阅读经验严重缺失。
3学生课外阅读缺乏指导,只看些订阅的报刊,作文书,对于经典名著的领悟,望而却步,也很难坚持写读书笔记。
鉴于我校实际情况以及学生阅读的具体情况,我们确立了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这一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纠正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存在的误区,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享受阅读过程。
3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评价。
4全校开展读书活动。
5家校共建,建立班级阅读库。
6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我们研究的目标就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始终保持强烈的读书欲望,真正享受阅读的乐趣。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言行可直接影响着孩子读书习惯的培养。
教师自己对阅读充满着欲望,必会潜移默化使得孩子也热爱课外阅读推荐一些适合儿童阅读的内容,让他们的童心被喜爱的故事浸染,利用多种多样的阅读方式让孩子喜欢上“书”这个充满趣味与想象的东西,真切地感受阅读的成功与快乐。一旦他们把阅读不再动作沉重的负担,他们就会热爱语文,从而形成语文学习的良好循环。
(1)创建良好的校园读书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展示学生的个性风采。
我们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平台,多渠道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打造书香学生,书香班级,书香校园,并营造书香家庭,让家长也参与其中,这非常重要。通过立体式的互动交流,营造家长,孩子,教师全员参与的氛围。能极大地激发孩子的自觉阅读兴趣,唤醒家长的亲子共读意识,也能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2)各年级语文实验教师互相合作,选择课本中经典的文章,设计拓展性阅读指导方案,进行共享,以一篇带多篇,以精读带博读,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
(3)课题组教师每周至少上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和读书汇报课,使读和写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
(4)科学地利用好学校的图书馆,强化管理,发挥其最大的功能。倡导学生以及家长,少买一样玩具,少吃一次零食,把节省下来的钱购买图书,并和班级同学共享,成立班级图书角。这样,学校和班级互相配合和补充,保证每一位学生的手边时时有书可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书籍,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点到面,既有阶段性又保持连贯性,使学生获得系统又完整的知识。逐渐锻炼和养成自学的能力。
(5)各实验班级确定必读书目和推荐书目,认真填写课外阅读记录卡,每学期根据学生实际,分年级开展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演讲会,评选小书迷,读书笔记评比,读后感评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6)创造平台,引导学生积极进行阅读评价。开好阅读交流课,体验阅读的成就感,并适当加以引导,捕捉学生阅读交流的共性体验及时地予以点评和鼓励。以读促写,架起阅读和作文的桥梁。教师引导和要求学生积极作文,将自己阅读的体验和心得用观后感的形式表达出来,也保证学生鉴赏实践课的学习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7)通过加强教师课外阅读的指导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四、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进程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历代文人和教育家对课外阅读都十分重视,都有过精辟的论述。
2月,克林顿提出“美国教育行动”,其目标就是让每一位儿童都能阅读,每一位成年美国人都能进行终身学习。
五、课题研究成果预期
针对此现状,我们期待“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的研究”能取得以下成果:
1制定学生阅读指导课常规。
2学校开展课外阅读指导经验交流会,并有大量作品呈现。
3教师课外阅读指导论文在市级获奖。
4学生能将阅读成果运用于课堂学习中,使减轻语文学习负担成为现实。
5建立教师阅读指导教学视频资源库和内部发行教师阅读教学指导论文集。
六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
1人员结构
本课题组人员人均年龄在35岁左右,其中有国家级、市级、区级优秀论文获奖教师等等。所有人员从事教学研究工作的积极性都很高。
2资料准备
我校有校园图书室,收藏了多样的的课外阅读类书籍,这些将是为课题研究提供资料准备的最大保障。
3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种:
(1)问卷调查法
(2)经验总结法
(3)学习成果展示法
(4)教育观察法
4经费保障
我校把本课题研究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之一,学校成立科研组,由中心小学教科主任组织牵头,学校给予本课题研究正规活动经费保障。
七、课题研究实施阶段:
(一)规划实验阶段(20xx年1月---20xx年3月)
1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通过收集到的资料及对目前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分析,使每位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并决心将这种理念转变成为具体的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行为。
2确定实验班级、实验教师和对照班级。
3确定研究人员,研究人员强化课外阅读指导理论的学习。
(二)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20xx年4月----20xx年6月)
1做好开题及相关工作。
2多渠道收集适合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目(主要是拼音读物和绘本读物等)。
由课题组成员通过上网寻找、到儿童书店寻找、向学生或家长做问卷调查等形式收集适合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籍,以备研究之用。
3制作问卷调查表和《小学生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及童心读书卡。
4开展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的语文水平统一测试。
第二阶段(20xx年7月----20xx年8月)
1氛围营造。
2提高巩固。
(三)、总结和成果展示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2月)
1阅读成果展示。
2实验总结,资料归类,成果结集或制盘。
3撰写结题报告。
4推广研究成果。
八、成员分工
组长:全面负责课题工作。
副组长:负责收集、归档研究资料,负责课题组会议的人员召集,负责通讯联络,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组员:负责保障课题研究的经费,为课题组成员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适时调整研究方向,从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研究。
组员:负责制作和印制各种调查表格、文本及摄像、照相事务,课堂调查材料的整理及典型案例展示,进行学生课外阅读能力评价和激励机制的研究。
组员:负责课外调查材料的收集与整理及典型案例展示,进行亲子阅读和建立班级阅读库的尝试研究。指导中心本部的老师的研究工作。
组员:进行课外阅读课堂指导策略的研究。
组员:张秀琴、徐年华负责摘录并借鉴和提供先进案例、研究成果,进行课题数据分析。进行课题研究的开题和结题工作。
7.小学教育开题报告 篇七
1 选题的原则
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一般遵循以下原则:①在本学科范围内, 涉及的内容是与本专业相一致的, 避免在以后的论文答辩中出现问题。②创新性, 开题报告选题内容一定要新颖, 一般是前人没有做过的, 或者是尚未得出明确结论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也可以是已经得出结论, 但不同种族, 不同地域之间存在差异, 在医学上, 很多流行病学资料显示, 不同种族不同地域的人群的发病率、患病率以及治疗等存在很大的差异。此外创新性还表现在对待问题自己独特的见解, 以及技术方法学上的创新。③可行性, 课题题目应适中, 结合本科室的科研实力量力而行。三年制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要承担大量的临床工作, 基本上没有单独的科研实践, 论文选题范围太大, 实践操作起来难度较大, 很难按时完成。因此在选题时不要“大题小做”应“小题大做”。④实用性, 临床医学研究生最终还是要面对患者, 选题时多选择应用性课题, 因此更要注重课题的实用价值, 切忌一味追求偏、难、怪, 应着力于服务于医学、服务于患者。选题是研究工作实践的第一步, 需要研究者积极思考, 查阅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 互相比较、多方论证的努力, 从事学术研究的各种能力在其中都可以得到锻炼提高。
2 文献综述的撰写
一般选题范围确定后, 就进入收集资料阶段。研究生只有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 才能充分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新动态、新进展, 新技术和新发现, 从而确定自己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 并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文献综述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而是在对文献进行阅读、选择、归纳整理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进行综合叙述后写成的文章, 属于二次文献范畴。医学硕士研究生阅读文献量应该在50篇以上, 其中外文文献至少占50%, 近三年的文献至少占70%, 遇到非常有价值的外文文章, 最好将其全文翻译出来, 对于阅读以及专业英语水平的提高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书籍宜先看序言和目录, 论著宜先看摘要和结果。医学文献综述一般分为四个内容: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动态、研究方法, 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以及提出自己的意见等。整篇综述力求全面、准确、客观, 尽量用自己的语言, 避免大段引用原文, 要在原文的基础上做出总结。文献综述的广度和深度,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开题报告的质量, 也是医学研究生科研实践的基本训练内容。
3 开题报告书内容
首都医科大学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题报告书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研究课题中英文摘要、课题立项依据、课题研究内容、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课题前期研究基础或预实验结果及可行性分析、课题中关键问题及解决的措施、课题研究计划进度。
中英文摘要 (约200字) 应具有独立性, 充分显示本文的创新之处, 一般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个部分, 各部分冠以相应的标题。多采用第三人称撰写, 尽量避免“本文”、“我们”等语。英文摘要尽量用被动语态, 医学研究中难免会出现很多的专业术语, 摘要中的缩略语、缩称, 首次出现时要用全称;摘要的句子应力求简单, 主谓语搭配得当, 不要出现图表和引文。课题立题依据主要包括课题研究背景、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课题研究背景也叫问题的提出, 多从现实出发去论述, 指出需要去研究去解决的问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主要就是文献综述部分,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是阐述为什么要研究, 课题的学术和应用价值。
课题的研究内容, 一般涉及研究对象、研究的问题、研究方法三个部分, 相对于研究目的而言, 研究内容是研究课题所需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的具体化。医学科研的研究对象往往是动物、人或由人组成的群体, 必须说明标本来源、样本数量及选择标准。医学研究问题的针对性强, 常常还包含需要检测的相关指标, 这些指标应与课题密切相关, 具有较好的敏感性、特异性, 使结果更为真实可信。医学课题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 目前应用较多的是流行病学方法, 在选择统计学方法时, 尤其要认真推敲, 选择合适的统计学方法是提高课题结果说服力和可信度的关键环节, 一个严谨规范的科学研究, 必须以严谨规范的方法为支撑。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就是整个研究的实验方法和具体步骤, 多从基础问题开始, 分阶段进行, 比较分析时还会出现两条或多条路线同时进行, 医学中多采用图表的方式表现, 使之更加简明、清楚。先进可行的技术路线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科研课题的价值, 也关系到研究的时效及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课题前期研究基础或预实验结果及可行性分析, 研究基础包括目前课题所处的研究阶段, 准备工作的情况和目前已具备的条件 (包括人员、仪器、设备等) , 医学课题的研究周期相对较长, 因此要得到理想的研究结果, 预实验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 通过对预实验结果的分析, 能够对整个科研课题的远期目标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课题的可行性分析也主要是综合上述两点对整个科研课题进行一个综合的评价, 包括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员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完成课题的技术支持、软硬件保障等。
课题中关键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这方面主要涉及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关键问题、重点、难点, 并对这些问题作出科学的估计和判断, 提出拟采用的解决方案和具体措施。课题研究的计划进度, 包括本课题研究的时限, 不同阶段 (开始和结束时间都要有规定) 的研究任务以及预期达到的结果, 不同学期的研究日程安排等。最后还应要求研究生在开题答辩考核过程中对本课题做出经费预算。
4 开题报告的质量保证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生科研知识和能力的一个综合体现, 是整个研究工作能否顺利进行, 毕业论文答辩能否成功通过的重要保证, 因此, 必须对开题报告进行考核和评价。首都医科大学研究生部规定了医学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书的统一格式, 在开题考核前一周, 研究生必须征得指导教师同意向学院研究生管理部门提出开题考核申请, 并上交文献综述。研究生管理部门根据研究生所学专业和指导教师推荐, 组建开题考核专家小组并组织开题。开题考核小组成员不少于3人, 由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教授或副教授 (或相当职称) 的专家组成, 其中教授 (或相当职称) 的专家不得少于2人, 考核组长1名, 导师不担任组长。开题考核程序分为:开题报告陈述、考核专家提问、考核专家评分三个环节。考核小组成员对研究生的开题报告书、文献综述、综合能力三方面进行总体考核和评价。学院安排答辩秘书1名, 负责整个考核过程的记录, 并对所有专家的评分进行汇总, 最后由考核小组组长填写考核意见并签字。开题考核未通过者, 半年内须重新开题, 学院研究生管理部门负责整个考核过程的监督和审核工作。开题报告书和文献综述一式两份, 分别由学校和学院研究生管理部门进行封存保管。
总之, 要把开题报告纳入到整个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去[1], 增强研究生对所参加科研工作的责任心、主动性和创造性, 从而提高整个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毕业论文质量。
摘要:开题报告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关键环节, 是监督和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先决条件。为了保证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提高论文水平, 必须进行开题考核, 并把开题报告纳入到整个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去。
关键词:开题报告,学位论文,质量保证
参考文献
8.小学教育开题报告 篇八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我校小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在我们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的这几年中,发现我校学生总因记不住词汇而发愁,词汇成为他们学习英语的拦路虎。记不住英语词汇,阅读就会产生障碍,听、说、写都会受到影响,学生碰到的问题就愈来愈多,上课听不懂,学生做作业就有困难,口语交流时就有障碍,这样只能导致考试成绩不好,久而久之,随即就会对学习英语失去信心或彻底放弃。好多次学生问我如何才能记住词汇我只是告诉他们反复去记忆。众所周知,单纯记词汇枯燥、乏味,有时效果事与愿违,怎样让小学生轻松而又高效记词汇一直困扰着我,也是其他英语老师和学生共同遇到的一个难题,亟待解决,值得我们研究。(2)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语言学习中,词汇是构成语言的最基本的要素,熟练掌握词汇是理解语言和表达语言的基础。根据英语课程标准的规定,小学毕业生必须学会使用600-700个单词和50个左右的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由于英语词汇多、语法复杂,许多学生又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虽平时花费大量的时间刻苦学习,却收效很低。因此,对小学生记英语词汇的策略研究,对小学生的学习和英语教师的教学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农村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英语学习对小学生较难,由于缺乏适合英语学习的环境,更加大了学习英语的难度,对于城市的小学生,有较优越的家庭条件和教育资源,英语学习就相对容易,这样农村学生英语学习的步法就必须加快,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我校是一所农牧区的民汉合校,英语学习困难重重。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1)明确词汇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地位;(2)研究目前我校小学学生在记忆英语词汇时遇到的问题,找出轻松记忆英语词汇的策略;(3)帮助我校小学生建立一套轻松而又高效记忆英语词汇的策略,为我校小学生英语学习扫清首要障碍,进而提高他们英语学习的水平;(4)通过一些有效的学习方式,探索一套记忆方法,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水平。
三、课题的研究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研究价值
(1)本课题的研究,是实施课程标准的需要。记忆一定量的英语词汇是《英语课程标准》的规定,小学毕业生必须学会使用600~700个词汇和5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由此可见,记忆一定量的英语词汇是英语学习的要求,也是前提条件,可以说没有一定量的英语词汇的积累,是很难进行英语学习的;(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一条可以轻松记忆英语词汇的方法,使学生能在轻松的状态下能高效记忆一定量的词汇,使学生头痛的一件事成为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为他们进一步英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记忆一定量的英语词汇对于学生是当务之急。
(二)实践意义
词汇学习是英语学习和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词汇量大小是学习者所学英语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数,而记忆词汇是英语学习中必不可少的步骤,记忆词汇直接影响英语学习和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它也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轻松记忆英语词汇,更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更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語的信心,更能为他们今后的英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本课题的研究,是英语学习、英语课程标准的需要;是提高教师英语教学质量的需要;是学生减负、教师业务提升的需要。同时也对于我校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实际意义;这对同类学校也有借鉴意义。
四、课题研究现状述评及预期的研究突破
(一)研究现状述评
在英语词汇学习的研究蓬勃发展的今天,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领域,对于词汇研究的重视与日俱增值。回顾国内英语词汇记忆策略研究通过中国期刊网CNKI搜索几大外语重要刊物,如《外语研究》、《当代外语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国外外语教学》等,得出以下检索结果:文章主题包括具体策略研究,学习者差异研究,目标语差异研究,理论构建及记忆机理研究。其中理论构建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具体策略研究。从上述中不难发现,主要的研究领域集中在基于某项具体词汇记忆策略的效果研究和探讨可能的记忆机制和认知构建。涉及到针对不同学习者,不同词汇类型的策略选择研究并不多,但对于词汇记忆策略在英语学习中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小学生如何轻松记词汇的策略值得我们更近一步的研究。我们知道,英语这门语言离不开词汇,词汇是组成这门语言最基本的要素,没有词汇,也就无法组句,就无法表达意思,更无所谓语言。词汇是贯穿于英语的全过程,不掌握一定量词汇,英语学习就困难重重,听说读写都无法顺利进行。英语著名语言学家D.A.Wilkins说:”没有语法,人们就不能表达很多东西;没有词汇,人们无法表达任何东西。”我们可以看出英语学习中记词汇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门槛,而且是极为重要的部分,只有掌握一定量的词汇英语学习才能顺利进行,学生才能明白句子意思,才能理解文章,可以说不记词汇就无法进行英语学习。但记词汇很累人,许多小学生正因为记不住词汇而逐渐丧失对英语学习的信心,因此,对小学生轻松记英语词汇的策略研究迫在眉睫。
【小学教育开题报告】推荐阅读:
数学教育开题报告09-25
隔代教育开题报告06-20
高中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06-25
《体验式养成教育实践研究》开题报告07-18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11-01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11-12
远程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06-26
综述教育科研课题的开题报告格式写法11-17
小学五年级语文小课题开题报告06-22
小学音乐课堂实效性的研究开题报告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