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问卷调查

2024-10-12

思政课问卷调查(精选8篇)

1.思政课问卷调查 篇一

高校思政课现状调查与思考

摘要:思政课高度重视与实效性之间的反差问题由来已久,对这一问题专门调查发现,形式主义现象严重,积弊甚深。为解决问题,必须对思政课现状进行总结和反思,并提出改革的思路,以供各级相关部门及领导参考。

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其最终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从事思政类课程教学几十年,深知思政对人才的重要性,于是对社会各相关方面作了一些调查与思考,现提供给各级部门及相关领导。

一、当前在校大学生对思政课的看法

在对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调查的基础上,暑假期间,对全国各地回乡的大学生以闲谈的方式零散地作了一些调查。形式虽然比较隐蔽,但提的主要问题是非常明确的:(1)你对思政课怎么看,感不感兴趣?(2)你们怎么听课?(3)你们有没有作业?(4)考试怎么考?成绩怎么样?(5)这类课怎么样才能符合你们的心意? 调查的结果如下:

(1)关于对思政课的看法,一致认为是比较没有意思的课。除了道德法律有实用价值外,其它内容没有多大意义,就是要考试,要学分没有办法,特别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政概论)。

(2)关于听课,有的回答是:没有意思的课,比如思政概论课,一般时候大家都在干自己的事,有看其它书的、有玩手机的、有传递条子交流的、有小声说话的,反正与思政课无关。只是在教师讲到具体事例的时候大家听一下,讲完又各干各的。问学生干其它事老师就不管吗?有人竟然说,老师如果不知趣而太严厉的话学生会叫他吃不了兜着走。问,你们不觉得浪费时间很可惜吗?回答说,那是老师在浪费时间,那些东西听了又有什么用呢?

(3)关于有没有作业,大部分都是有作业的。但有的是抄书,有的是写一封家信,以家长回信为完成的检验。有的是读一本革命题材小说然后写一篇读后感,但最后也没有交,等等。总之,作业看来也只是一种应付的形式,学生应付老师,老师应付学校,都在应付。

(4)关于考试,都说很简单,有开卷,也有闭卷,即便闭卷也是比较容易,考前划划背背就能完成,成绩大家都一般。考试成绩既反映不了水平、能力、学习认真程度,也反映不了思想品质,反正大家都知道是应付过关的。

(5)对这类课怎么做比较符合学生心意的问题,学生都认为如果就是那些内容最好不要上,起码应该上得精一些,要么讲一些有用的东西。

二、对思政课现状的总结

高校思政课高度重视与实效不佳的强烈反差一直困扰着相关的从业者。大学生思政教育层层发文件,大张旗鼓,但往往只把重要性写在文件上,挂在口头上,只当作装点门面的标签,以至于各个大学贯彻精神轰轰烈烈,耗时多,收效甚微。而把思政教育和实践分成两张皮,学校、家庭、社会不能形成合力,学生、家长、甚至教师认为可有可无。教育教学工作越做越糊涂,越做越没有威信;学生身在课堂神在课外,上课睡觉、玩手机、传递条子交流等现象已是非常正常;大学生社会理想信念虚无、精神空虚、感情淡漠的现状就成了教育者及社会不愿看到的结果。相当多大学生走向社会后缺少对社会的理解与相融能力,缺少面对挑战的信心和接受失败的心理准备,以至失去生活目标、道德失范。思政教育失效的危害不仅仅是课堂中的老师和学生,而是整个社会的思想和精神,是整个民族的创造力。因为把不着边际甚至无用当作至关重要而对学生有所强迫(学生实际上不会把思政课看得多重),就等于叫学生学会虚假。而学生把这种反常现象视为理所当然的时候,其创造意识也已经被摧残殆尽,这种伤害虽然是无形的,但对民族精神形成的破坏也是严重的。类似马加爵的大学生虽然是走向极端的少数个案,但其基础的广泛性却不能忽视。

三、对思政课教学实践的反思

1.思政教育最终要通过内化实现,如此“重视”了,为什么还不能内化?思政教育失效与社会大环境在某些方面是不是已经存在恶性循环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如何影响大学生思政教育内化的?

2.如果现有的思政教育评价体系是实事求是的、科学合理的,途径和方法是正确的,如果具有良性的循环机制,思政教育会不会出现形式主义泛滥的现象?我国的思政教育是如何在高度“重视”下失效的?重视的是什么?对谁“重视”,对谁负责?是不是有些值得重视的制度或体制性原因导致了思政教育在高度“重视”下失效?

四、对思政课改革的思考

1.破除一切禁锢,跳出自身圈子反思实效

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必有其包括思政教育在内的内在道理,我国思政课失效也必定有自身的本质根源。我国的思政教育不存在开放过头的问题,而是开放的不足。站到一个新的高度就会有新的境界和视角。跟在别人后面跑得再快,也是在别人后面;跟从“上面”,虽然省力,不会出事,但却交不出让社会满意的答卷。如果真正以学生为本,以人才培养为本,在改革中就不会只考虑框框、“上面”的检查,不会只考虑个人的小得失甚至乌纱帽。实际上,真正从人才需要出发的改革,相信肯定是会受到“上面”的肯定的。2.进行课程改革

重视不在课的多少,不以课的门数、课时、课的名称为实效性的评价标准,实效性最终的权威评价来自学生的表现和社会的肯定程度。思政课教材应该是学生社会活动的指导书。目前的思政课如果学生认为有意思、好听,那是教师在教材以外发挥得好,或是迎合了低级的需要,而不是教材本身。这就提出了教材体系改革的问题。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以学生为本,对思政课进行教材、教法、观念、评价机制的创新。建议:

(1)把现有的思政教育课缩编成社会生活“一本通”式的生活指导课。用几年时间探索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材体系。

(2)实行“大思政”概念,把思政教育内容渗透学校教学的任何一门课程中。任何教材和教师都必须回答:这个领域的世界历史和传统是什么,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如果能在实际上彻底纠正把单纯的说教当成唯一的思政教育形式的做法,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必已大获成功。

(3)改革考试方式。思政课成绩与学生实际表现没有必然联系的事实,说明考试实际上没有太大的意义。思政课不应单以分数评价成绩,而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行为特点和具体实践的行为倾向进行评析。这样,思政教育课就真正成了行为规范指导课,而不只是考试的工具。

3.寓教育于“无意识”中

思政教育实效性不是靠教师讲课讲出来的,做人的道理从本质上说是在实践中体会出来的。如何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让物说话,使学生置身于无所不在,又不知不觉的思政教育网络包围中,使学校环境与教育目标一致,要比教师整天在教室里喊破喉咙的教育效果好得多。

4.把大社会化成小社会,寓教于活动中

思政教育的内化需要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才能完成,社会实践越多,内化的机会越多,成熟度越高。这就需要把学校化成社会,把社会化成学校。因此要研究如何大力发展学生自由社团、俱乐部、各种自治协会等,使之成为浓缩的社会;研究如何组织面向社会的各类服务活动,使之成为学校;研究如何使学生工作部门、宣传部、团委等联合共同占领网络教育阵地,使思政教育占领每一个角落。5.以学生为主体安排思政教育的一切活动

以学生为主体与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并不矛盾,教师本身就是为学生服务的。要把被颠倒的服务关系颠倒过来,研究如何使教师的一切工作都为解决学生困难和问题服务的措施。总之,思政课观念、教材、教法等待必须改革,才能不负大学思政课的使命。参考文献:

[1]陈雄俊.“两课”教学实效性的矛盾分析[J].教育与职 业,2007,(24).(责任编辑:李彦丽)

2.思政课问卷调查 篇二

一、思政课在实现“第二个转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我们通过对北京市两所部属211院校和两所市属普通院校240名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了调查发现, 学生对四门课程的知识体系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但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信仰程度还不十分高。

(一) 大学生信仰现状值得深思。

本文对大学生信仰的调查重点为政治信仰。调查结果表明, 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度不是很高。在调查学生政治信仰的选项中, 选择“信仰共产主义”的比例为53%, “没有任何信仰”的比例为36%, 选择宗教的比率占到6%。细化统计数据可见:在党员、团员中, 选择没有信仰的党员比率为10%, 团员为45%。通过高校思政课使学生百分之百信仰共产主义的难度较大, 但是, 作为党、团员, 尤其是部分党员居然没有任何政治信仰, 说明学生对什么是政治信仰、以及对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性质、宗旨等没有深刻和明确的认识。

(二) 思政课对大学生信仰的作用有待提高。

一个国家国民政治信仰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思政课在影响大学生政治信仰方面承担着重要的任务。调查结果表明, 思政课对构建大学生信仰的作用和影响需进一步提升。

调查中, “思政课在构建共产主义信念方面发挥的作用”一项, 选择“作用很大”、“有一些作用”、“作用很少”、“没有作用”的分别占20%、53%、19%、6%。如图1所示:

对于“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前后的变化”这一问题, 在五个备选答案中, 选择“更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提高了对新闻热点问题的关注度”、“更能客观认识社会问题”、“提高了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度”、“没有变化”的比例分别为58%、52%、72%、18%、5%。如图2所示:

其中, 选择“更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学生近六成, 反映出思政课在强化学生对党的认识方面的作用还是比较明显的。

从以上两项数据分析可见, 思政课在构建学生共产主义信念方面虽然发挥了一定作用, 但是, 其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深化。

(三) 思政课在实现“第二个转化”中体现出学科特色和影响程度的差异。

高校所开设的四门思政课在实现“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及影响,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 归纳分析如下:

1.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收获。学生选择“培养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占到60%;“了解了基本的法律常识”的占到51%;“增加了对祖国的热爱”这一选项比例不高, 只占到29%。该课程在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方面发挥的作用较大, 但还需要通过有效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之情。

2.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收获。主要集中在对国史国情的了解, 91%的学生选择“收获较大”, 这是调查问卷中所有选项比例最高的一项。但是, 学生对历史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必然性的认识, 选择“非常清楚”的比率只占到18% (其中, 研究生层次占到近50%, 本科生对此认识不深刻) 。选择“有一定程度的认识”的比例较高, 占到72%。这说明, 该课程在传授基本史实方面发挥的作用较大, 但须增加知识的系统性, 并在此基础上, 培养学生分析、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能力。

3.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收获结果。一题中, 选择“系统了解马克思主义”、“培养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比例基本相当, 均超过半数, 分别为56%、55%、53%。这说明, 本课程对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方法论方面的作用得到半数以上学生一致认可。

4.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收获。选择“深入了解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深入认识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当前社会问题”的比率分别为65%、45%、65%。数据显示, 学生对该课程发挥的作用有较高共识, 一方面体现了此课程的现实感较强, 学生容易接受。另一方面, 由于本次调查时段学生正在学习该课程, 可能对调查结果带来了一定干扰。

从学生的信仰状况到思政课的教学现状可见, 思政课在实现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过程中, 对系统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构建学生政治信仰、关注社会发展现状、了解和认识历史和现实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 总体比例集中在一半左右, 表明思政课在实现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中没有非常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需进一步分析探讨其原因。

二、制约大学生信仰体系构建的因素

大学生信仰体系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 而思政课在实现“第二个转化”过程中, 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其中, 高校思政课教师自身素养、教学内容环节和方法的设计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习惯等至关重要, 同时,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规划问题、相关部门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问题、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等诸方面, 也成为制约大学生信仰体系构建不可忽视的因素。

(一) 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教学是实现“第二个转化”的关键。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 教师的职业素养、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运用, 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经过调查分析, 思政课教师在实现“第二个转化”方面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教学内容需进一步凝练, 以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一是思政课教师帮助大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尚未完全到位。主要存在着教学内容太过宏观, 针对性不强, 凝练性差等问题。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课程为例, 学生对于这门课程在发挥其坚定政治信仰方面的作用认识较低, 只占到19%。对课程的核心问题“三个选择”有较明晰认识的同学不足五分之一。教师对知识的整合、概括能力以及对历史规律性的把握程度有待提高。二是教学内容枯燥, 联系实际不够, 语言缺乏吸引力。调查问卷设计了一道主观题:“你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由知识体系到信仰体系转化的途径是什么?”归纳整理后, 学生们的认识主要集中为:教学内容联系实际不够多, 对学生的指导性不强, 说教的成分太多。调查显示, 在“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由知识体系到信仰体系转化的原因”这一选项中, 学生选择“讲授内容过于政治化”的占65%。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将教材内容转换成学生可以接受的语言, 理论化、书面化的语言太多, 缺乏感染力。

2.教学方法需进一步摸索, 以增强教学实践力和影响力。调查中, 在“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由知识体系到信仰体系转化的原因”一项中, 选择“教学手段过于单一”的占到45%,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在教学中许多教师缺乏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去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多媒体教学是目前公认和普遍采用的教学手段之一。但是, 不少教师不仅过分依赖于此, 而且简单地将其视为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将大量的文字、图片纳入其中。由于信息量过大, 学生不仅无法领会要点, 更无法深化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深入思考的空间。

3.教师的职业精神及综合素质需进一步提高, 以增强教师自身感染力。思政课教师除了要以深厚的素养、活跃的思维、严谨的作风等感染学生, 最重要的是要具备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思政课教师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传播者, 又必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的追随者和践行者。如果思政课教师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存在模糊、动摇甚至于怀疑、否定, 那么这一倾向必然会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从而大大削弱思政课功能的发挥。

(二) 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习惯对大学生信仰体系构建有一定制约。

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与大学生本身的认知程度、学习习惯等也有一定关系。调查中, 关于“大学生政治信仰缺失的原因”一项中, 选择“自我心理不成熟”的比率为39%。学生因其自身年龄、知识积累欠缺以及多年的应试教育的束缚等原因, 导致对思政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 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对思政课的排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 对政治没兴趣, 距离自己太遥远, 与个人专业发展没有关系;第二, 不习惯说理性的教材, 喜欢读图文并茂的课本;第三, 没有养成良好的自学和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认为教师只要在教材上划出重点并将其背熟, 顺利通过考试即可。 以“纲要”课程为例, 调查显示, 学生的学习态度经历了从排斥到接受的过程, 但实际效果不明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虽然意识到学习和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是大学生必备的素养, 但是对如何通过历史事件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还存在障碍。

(三) 高校相关职能部门、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信仰体系构建的影响不容忽视。

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主渠道。但是, 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社会环境等其他因素的理解与支持也至关重要。

1.思政课的特殊性在高校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为保证教学效果, 教育部对思政课教师的工作量、教学班级人数、教师收入等都作了明确规定, 但是, 不少学校基本上仍然将思政课等同于其他公共课, 教学时数、科研数量考核一体化, 没有凸显思政课的特殊性。以科研带教学的研究型教学无法实现, 导致教学内容缺乏深度, 思政课的理论魅力和教育功能没有全面体现出来。

2.教育部门对信仰体系教育的整体规划性不强, 仅通过高校思政课教学难以产生更大影响。目前, 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规划在层次性、针对性和教学方式上都有待于进一步明晰与改进。一是在多年来我们的思政课教育内容的设置上, 存在与教育对象认知度不一致的问题。以爱国、爱党教育为例, 我们不是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出发引导和激发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具体内涵, 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 进而打造学生对国家、政治的认同, 而是直接将教育的目标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例如,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课堂跟踪调查结果显示, 几乎没有一个学生能准确表达出其含义。二是超越学生认知能力的空泛教育模式, 不仅让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而且使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就形成逆反心理。这一现象, 绝非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解决的。调查显示, 学生对思政课的心理抵触与排斥占到51%。一门课程在开课之初就有一半多的学生不愿意学,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三是学生的信仰教育还有赖于高校其他职能部门相互配合、全员共建。前文统计数据中关于党员、团员没有政治信仰的数据表明, 大学生缺乏信仰不仅仅是思政课的问题, 学校党、团、学工等职能部门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四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通过学校来实现,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应共同营造良好的环境。很多同学在问卷中建议, 大学生信仰教育应该与家庭、社会相结合, 形成一种氛围、一股合力, 方能够显示其作用。

3.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 带来大学生信仰的复杂性和多元化的现象。在现代社会转型期, 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等呈现出多元化倾向, 对思政课的教学提出了挑战;西方国家文化的渗透、国内个别媒体对西方价值观的宣扬 (很多学生在问卷中提到这一点) , 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信仰出现混乱。在“大学生政治信仰缺失的原因”这一选项中, 选择“社会思想多元化”的学生占到56%。

4.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 对大学生信仰及价值观念产生负面影响, 对思政课教学带来更大难度。社会转型期的一些不良现象, 如腐败、享乐主义、拜金思想、不正当竞争、贫富分化等, 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政治信仰。调查中, 关于“目前对大学生构建政治信仰产生负面影响的社会现象”这一选项, 选择拜金主义、个人主义、腐败现象的分别占61%、48%、58%。在“信仰缺失的原因”一项中, 选择“学校与现实的差距”的比例也较高, 占到58%。社会进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 仅仅通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努力, 作用有限。

三、结语

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外化为其行为方式。通过以上调查分析可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实现由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中已彰显出教学改革的效果。四门思政课教学各自以知识体系为基础, 在构建大学生政治信仰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 实现思政课的“第二个转化”, 是一个系统工程, 要从多层面上进行深入探讨。一是要研究转化的思想理论基础, 研究大学生信仰体系的内涵。二是寻找由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的突破口, 进一步加强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改革:建构思政课完整科学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整体素养;发挥多种教学模式的实效性。三是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 制定思想政治教育逐级递进的教学模式;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相互配合, 实现全员育人的教育机制;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 呼吁社会各方力量, 共同构建科学的育人体系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摘要:实现“两个转化”即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化, 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最终目标。为了解“第二个转化”实施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 我们采取问卷调查等方法展开研究。通过归纳总结,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正确认识历史与现实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也存在一些问题;其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基本素养和教学内容方法的安排运用、学生的认知度等因素成为制约实现“第二个转化”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体系,信仰体系,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3.思政课问卷调查 篇三

摘要:为改善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学,三峡大学科技学院对学院思政课教学现状展开了一次问卷调查。笔者对此次调查的结果进行了多个层面和角度的统计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调查后的思考和对策。

关键词:独立学院 思政课教学 调查 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当前我国大学思政课教学效果普遍有待提高。独立学院作为近年新兴的办学模式,其在思政课教学上亦存在着自身的特点和困惑。要把思政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我们的思政课教学就应立足学生,就应了解学生对于现有思政课教学的评价和期望。2014年1月,三峡大学科技学院对学院思政课教学状况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调查。本次调查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对象以开设思政课的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为主,涉及文理工等多个专业。调查总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78份。

1 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1.1 学生对思政课重要性与作用的认识。高校思政课历来被教育部门和高校视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主要途径。但在学生的心目中,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性是否得到承认,其教育作用能否得到认可呢?调查结果表明,科技学院绝大部分学生充分肯定了高校开设思政课的必要性,对于学院开设的思政课程,大部分学生表示感兴趣。调查统计数据显示,认为在高校开设思政课“非常有必要”和“有必要”的学生达到89.4%,认为“不太必要”和“没必要”的仅占10.6%。学生对于学院开设的思政课“非常感兴趣”和“感兴趣”的占71.7%,“不太感兴趣”和“反感”的共28.3%。对于思政课的作用,绝大部分学生肯定其教育作用,明确认可思政课对其发展的积极作用。认为思政课对今后发展“非常有帮助”和“有帮助”的学生达到81.3%,有16%的学生认为帮助不大,仅有2.7%的学生选择“没有帮助”。从对思政课重要性与作用的认识来看,学生对于思政课的肯定程度超出了我们的预想。

1.2 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评价。①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总体评价。高校思政课的德育作用主要通过具体的思政课教学来实现,作为独立学院以“三本”为主的学生,他们是否满意学院的思政课教学呢?调查显示,对于学院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总体印象,大部分学生表示满意。其中,表示“非常满意”和“满意”的学生共占57.2%,表示“较满意”的学生为33.8%,“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共占8.9%。问卷中假设:如果思政课是选修课,你认为同学选修的情况会如何?共有54%的同学选择“很少有学生会选修”和“学生基本不会选修”,只有46%的学生选择“绝大多数学生会选修”或“大部分学生会选修”。可见,虽然学生接受着学校的思政课教学,对于其教学效果也比较满意,但这种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更多是一种被动的、被迫的学习。②思政课教学中问题的评价。对于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同学们通过问卷表达了看法和意见。关于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有38.3%的学生认为是“教学方法的问题”或“教学手段的问题”,有20.1%的学生认为是“教学内容的问题”,有28.7%的同学认为是“社会环境的问题”,还有13%的选择其它。可见,教学方法和手段对于思政教学效果的影响颇大。

1.3 学生对思政课老师的评价。教师是思政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实施者,独立学院的学生对思政课教师有着怎样的评价和要求呢?对于部分思政课老师讲课缺乏吸引力,有54.5%学生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学方式陈旧、单一,难以激发学习兴趣”,有26.7%的学生认为是“语言表达缺乏感染力,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有10.1%的学生选择“教师的言谈举止、个性、修养等”,还有8.7%的学生认为是“理论功底欠缺,学科知识缺乏广度和深度”。可见,教学方式的陈旧单一是某些课堂缺乏吸引力的重要原因,而老师语言表达是否具有感染力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对于思政课教师需要具备的素质,学生重视“有人格魅力”的占23.1%,强调“学术造诣”的有16.5%,选择“有责任感”的16.3%,看重“有较强的教学能力”的占13.9%,更多学生(30.2%)希望教师具备上述综合素质。

1.4 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建议与期望。对于改善思政课教学,独立学院的学生有着自己的思考和期待。调查显示,“除教师素质外,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亟待解决的是”,学生中有33.5%的选择“理论联系实际,解答当前的热点、难点”,26%的选择“加强社会实践环节”,23%的认为是“改革考试、评定成绩的方式”,17.6%的选择“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2 调查后的思考与对策

2.1 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性和作用毋庸置疑,独立学院要继续努力做好思政课教学的工作。高校思政课肩负着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政治鉴别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这样的教学目标不因高等院校层次的不同而异。在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中,思政课的教育作用不可替代。调查中我们发现,学院的绝大部分学生是充分认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性和作用的,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思政课的作用和功能没有达到学校和学生预期的水平。因此,全面地了解独立学院思政课的教学现状,发现和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激发师生教与学的热情,从多个途径谋求问题的改善与解决,继续努力做好思政课教学的工作,是独立学院必然的选择。

2.2 着力抓好思政课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提升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学实效性。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前思政课教学中学生反映最突出的问题来自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学方式古板单一,很大程度上拉开了师生的距离,拉开了课程与生活的距离,极大的消减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内容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信息纽带,其选择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编写的思政课教材,教育部统编的思政课本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课程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内容过于面面俱到且重复严重。要激活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内在需要,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是我们必作的功课。首先,思政课教学内容在体现科学性的同时,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立足政治性。其次,思政课教学应反映当代的世情、国情和党情,教学内容要体现时代性。第三,思政课教学内容要切合独立学院学生特有的身心特点,突出针对性。新的时代,学生新的需求要求我们摒弃传统的旧式教学,创新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资源,把丰富的图文影像引入课堂,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在丰富立体的印象中获得知识的深刻理解。针对以往教师一言堂的问题,我们可采用多元互动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

2.3 努力提高思政课教师素养和魅力,以教师影响力提升课堂吸引力。高校思政课教学不是简单的授业解惑,它还需要教师具有融知识、信念、情操于一身的人格魅力,因为高尚而富有魅力的教师人格能产生身教重于言传的良好效果。思政教师的人格魅力内涵丰富,需要后天努力逐步形成。在教学方法上,要不断转变观念,开阔视野,钻研并改善教学方法,以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吸引学生。在教学理念上,要不断提升教育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力求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为人德行上,教师要严谨笃学,修正身心,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在教学语言上,要不断提高语言表达的艺术,懂得释放语言的感染力。

2.4 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加强社会实践并创新课程考核方式,更好实现思政课教育作用。独立学院的思政课教学需要在改革中推进,其当务之急是进行社会实践教学和考核方式的改革。思政课教学需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但是这种结合不仅仅体现在课堂讲授上的理论结合实际,还在于:我们的思政课教学要面向社会,真正走向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独立学院可积极探索各种实践活动形式,如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等。在课程考试上,思政课与一般课程不同,它要求学生“知”、“信”“行”的统一。为此,独立学院可根据学生特点和思政课的教学规律,建立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思政课考核体系。创新思政课考核方式,应坚持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认知考核和思想行为考核相结合的原则。

参考文献:

[1]史素花.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学现状与特点探析[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01).

[2]田玲,邱娟娟.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学模式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

[3]孙运玲,许东波.独立学院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探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3(10).

4.高职思政课互动教学模式调查报告 篇四

互动教学模式主要有问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法的共同点是充分体现课堂教学互动的特点。这一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给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心,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境互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能力,增强思政课课堂教学效果。高职思政课问题教学法介绍及调查分析 2.1 问题教学法介绍 问题教学法属于互动式教学方法,是区别于传统注入式教学方法的一种现代教学方法。教师在充分研究课堂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分析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相关程度,综合教学目的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创设问题情景,力争做到所设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问题能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即学生在预习或在学习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惑,由教师引导其他同学来解答和辩论,共同探讨,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最后由教师给予点评。学生要带着问题来上课,课前必然要主动阅读、思考、生疑、提问,因而这种问题教学法能让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提高。②当学生提出某一问题,或回答某一问题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时,会有成功的喜悦,形成一种情感体验,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

2.2 问题教学法调查报告分析 在 2012-2013 上学年,课题组对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2012 级部分班级所上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所使用的“问题教学法”进行了调查和统计,现将调查进行数据汇总分析(表 1)。

调查数据问题分析:

(1)问题设置难度适中偏易。从问题设置来看课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考察为 29 次,约占比例为 55.7%,这部分问题较容易;而综合素质及拓展能力考察问题为 23 次,约占比例为 44.3%,这部分问题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思维含量较大。问题设置较容易是因为所教对象为高职大一学生,其高中知识相关基础较差,容易问题较能调动其兴趣,难度较大问题较难唤起学生的思维。由此可见,问题教学法中,问题的难易度应存在一定平衡系数,所教学生其知识基础较好,则加大难度加大问题数量,学生较差则减低系数。

(2)教师对课堂提问褒多贬少。从调查来看教师对学生回答鼓励称赞及鼓励学生提出和回答问题较多,褒奖 35 次,约占比例为 67.3%;中性点评 15 次,约占比例 28.8%,两者相加约为 96.1%,而批评诱导式启发只有 2 次,约占比例为 3.9%。从这些数据来看,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回答进行褒奖,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照顾了其自尊心。但从实际课堂中看,由于提问回答过于顺利地得到教师的褒奖,学生对问题有些不加思索,随口作答,也限制了其思

维的广度和深度,弱化了教师的引导。教育心理学揭示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思维遭遇到撞击或部分否定时,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完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教学法的几点建议(1)预设的教学问题内容应具有典型性,提问的形式具有多样性,语言精确、目标明确、指向性清晰而且问题设计有一定的思维空间、有很好的诱导性和难度,这样才能拓宽学生的思路,不断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③(2)注重对学生回答后的点评的褒贬方式使用。学生作答后不宜全部褒奖,可先褒后贬,事先在问题中设置陷阱,引诱其上当型等多种提问方式结合语言的变化启发学生思维,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六章中设置“干得好还是嫁得好?”的问题,首先引导学生质疑,使得部分学生认为幸福的人生只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能力,但通过课堂讨论,教师批评诱导式点评,让学生认识到除了应具备自食其力的职业能力,也应该“嫁得好”,“嫁得好”不应只看到物质上的财富,也应看到嫁的人的品质、忠诚等。这个案例中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使问题来自学生,又通过学生解决,真正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权利还给了学生。

(3)问题教学中所选择的案例一定要有典型性和时代性。通过案例分析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必须精心筛选具有代表性、针对性、时

代性并且能揭示矛盾、反映问题的典型实例;要培养学生主动提出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因此,在教学中案例的设置要注重鼓励学生主动提出并解决问题,这样做一开始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引导。

5.思政课问卷调查 篇五

摘要:对高职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思政课教师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高职学生喜欢的是具有亲切的幽默的、灵活的、信仰坚定的、热爱学生的风格的教师,思政课教师应该努力塑造适合学生需要的个人风格。关键词:学生;教学风格;调查;启示 0引言 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适合自己个性特征、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的 教育 教学理论指导下,经过艰苦的反复实践而形成的富有个性的教育特色。它是教师认识、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整个心理活动的倾注。教师用个性去教学,将教学内容内化为自己的心理品质,这就形成了特定的教学风格。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对教学效果肯定会产生影响,我们会发现,同样两个老师带同一门课程,两个人的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异,有的老师受学生欢迎,有的老师不受学生欢迎,有的老师教学学生能接受,有的老师教学学生不能接受,有的老师教的学生 考试 成绩优良,有的教师教的学生考试成绩总是不好,所有这些表明,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很明显的。那么,在高职院校中,思政课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对教学效果到底有什么影响?学生都喜欢什么风格的教师?思政课教师应该怎样努力成为学生喜欢的教师?笔者在对学生调查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提出粗浅的看法,以求抛砖引玉。1具体调查情况 本次调查主要以学生为主体,考虑到学生对不同风格教师的喜爱程度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收、教学过程的参与、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量表设计中,主要考虑高职学生对不同风格教师的喜爱,从学生的喜爱程度中探究高职思政课教师应有的教学风格。在学生喜爱的教学风格问卷设计中,主要考虑四个纬度,一是教师个人风貌,包括教师的年龄、性别、外在形象等,二是教师个人的教学行为风格,包括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知识呈现与表达方式、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行为的关注与处理方式、对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等,三是教师与学生的沟通风格,包括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沟通的方式与频率、课后是否与学生保持沟通及沟通的方式等。四是学生对教师教学风格的表达方式,包括对待教师的批评的行为的反抗方式、对待教师的友好行为的态度和方式、对待不同风格教师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等 1.1调查对象本次调查主要以高职高专学生为对象,并且主要调查对象是三峡电力职业学院的学生。调查采取问卷方式进行,总共发放问卷200份,涉及两个年级12个专业,收回试卷198份,回收率为99%。1.2结论 1.2.1通过调查分析,可以看到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对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具有较大程度的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 影响思政课的到课率,调查表明,31%的学生是用逃课的方式来对付不喜欢的老师,换言之,如果我们成为不被学生喜欢的老师,有31%的学生是不会来上课的,就算你在后面的课程教学中,如何努力,但这一批学生不进课堂,任何努力都是白费。

影响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热情。一个具有被学生喜欢风格的教师,能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热情,引起他们对问题的关注和探究热情,积极主动融入学习之中,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6.高校思政教师如何上好思政课 篇六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指明前行方向,对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在这些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他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这就要求我们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何要从娃娃抓起?习近平曾指出,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中传播的一些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产生不良作用。而未成年人的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以加强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战略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第一,政治要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

第二,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

第三,思维要新,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

第四,视野要广,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

第五,自律要严,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

第六,人格要正,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八个相统一”。

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

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

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

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

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目前,有的思政课多少年不变样,听者昏昏沉沉;有的人课堂上一套,在网上换了“马甲”也换了一副面孔,这样的“表率”也是一种低级红、高级黑。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后,备受鼓舞,深受启发。

结合“好老师”的“四有标准”和思政课教师的职业特征,我认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上好思政课,一要具备政治素养。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有理想信念,政治要强,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这就要求,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钻研、真信仰和真践行。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是思政课教师最基本的职业操守。检验高校思政课教师政治素养行之有效的“试金石”是“四个自信”和“两个维护”,此外还看其课上课下、网上网下是否言行一致。高校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

二要具备人品素养。高校思政课教师人格要正。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自律要严,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

三要具备学识素养。高校思政课教师安身立命的学识根基是马克思主义。我们要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除此,还要追求思维创新。任何伟大事业都始于创新,都始于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星辰大海的宏伟目标。要读懂党领导亿万人民的奋斗史和创新史,必须有纵观古今上下千年的宽阔学术视野。

7.“思政课”改革小议 篇七

在我国, 无论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 (原称“两课”) 还是“思政课”新课程体系, 其根本任务之一就是对大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的内容、任务和特点, 也决定了现阶段“思政课”课堂教学大多采用教师讲授法。从一般意义上理解,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门科学, 作为一门科学把它传授给学生, 必须由已经较好掌握了这门科学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的教师来阐明, 从而使学生较快较好地领会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不仅如此, 高校“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它在传授基本理论观点的同时, 也不可避免地将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传授给了受教育者。因此, “思政课”教师课堂讲授并不是单纯传授知识, 它还包括观察问题的基本立场和立足点的确定, 根本方法的获取,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 以及道德品性的陶冶、法制教育的深化等等。不容置疑, 过去和现在, 我国高校人数众多、素质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队伍为“思政课”教育教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思政课”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等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但必须正视的问题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思政课”教育教学及其队伍的学科依托、学术支撑问题过去从未真正理顺过。从与原“两课”有所联系的主要学科来看, 大致说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学科门类所属的哲学一级学科之下;“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学学科门类所属的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之下;“中共党史”、“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等在法学学科门类所属的政治学一级学科之下;“法学理论”、“经济法学”等在法学学科门类所属的法学一级学科之下。主要课程和二级学科所属学科的不统一性必然引发高校“思政课”实际上没有真正的学科依托、学术支撑和这支队伍“无码头”乱停靠的现象。近年来, 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建立, 从宏观层面上看, 我国新设置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4门“思政课”必修课程都有了主干学科支撑,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支撑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及其队伍建设的基本关系初步理顺了。但问题的另一方面是, 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独立设置的时间还不长, 其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和学术规范正处于建构的初始阶段, 要想在短期内使高校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队伍的学科背景、研究方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相匹配是不现实的, 从原来的学科和专业转变到新设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上来, 往往需要一个调整研究方向和开拓新研究领域的艰苦奋斗过程。当然, 还有不少“思政课”教师甚至包括有关领导认为, “思政课”就是宣讲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精神, 教师只要埋头搞好教学就行了, 用不着也没有太多的时间、精力搞科研;他们把完成“思政课”教学任务看成是“硬性规定”, 把搞不搞科研视为“个人兴趣”的做法更是错误的、有害的。

8.思政课问卷调查 篇八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高职院校在所设教学科目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目标上都进行了一定的调整。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更多的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他们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运用思想政治的观点来指导自己的生活。而思想政治的内容也属于考试的知识点,学生在进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学生对一些理论知识点的掌握。以往的高职思政习题教学往往具有一定的单调性,无法使学生对思政课产生兴趣。本文就新课改背景下习题课如何巩固教学内容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思政课;习题课;教学内容

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学科建设越来越强调课程的效率。而思想政治课作为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品行的重要课程,其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作为一项重于理论研究的课程,其习题课的开设对于提高思政理论的掌握度有着一定的作用。就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来说,开展习题练习不仅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而且通过习题练习也能够使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传统的单纯对思政概念进行灌输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要求。需要通过习题课的开展提高大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巩固教学内容的效果。

1 思政习题课在思政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课程是一项特殊的课程,它不仅仅承载着引导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重任,还需要进行一定的理论研究以应对大学阶段必然要经历的考试。因此,我们必须摒弃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程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帮助他们去理解思想政治课程中的一些基本概念与理论方法,并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一定的教育,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念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教学习题课的设置是必要的。思政习题课的设置是我们达到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目标的必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对思政概念理解程度的一种方式。众所周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具有一定的概念性特征,对学生经常要求进行死记硬背。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不会使学生对思政课程产生效果,还不能很好的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因此,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进行一定的情境设置,让学生置身其中用思政的理论去进行问题的解决。这对于学生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掌握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而且面对当前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思政课也必须采取一定的应对措施,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使学生与当前社会的要求更加相符。仅仅依靠课堂上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并不能满足学生提高其分析、阅读材料能力的需求,学生必须依靠习题课来对问题进行的一定的分析和解决,才能提高其对于思政理论的应用水平。另外,思政习题课的建立还可以使学生们温故而知新,使他们重新温习学过的内容,并巩固思政理论的记忆。通过思政习题课的模拟过程,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效率。

2 如何通过思政习题课来巩固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

2.1 认真备课,并对学生的习题进行认真的审阅

作为一名组责任的思政课的教学老师,要在每一节课的细节中不断提升教学的质量,不断完善自己对于学生的教学态度。在习题课的进行之前,要进行认真的备课,仔细挑选习题。在挑选习题的过程中要做到将学过的知识点巧妙的融入习题课中,做到有针对性的挑选习题。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习题教学时间内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在课后的习题审阅过程中,要以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进行习题的批阅。思政习题属于文科的叙述性题目,因此,对学生的习题的审阅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而一部分老师为了图省事,用简单方便的办法来逃避审阅习题的繁琐,这种方式达不到思政习题课应有的教学目标,而使学生也养成了以答案是从的思考方式,无法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动性。因此,在习题课审阅中应该养成及时审阅、认真批改的习惯,指出学生学习的不足,从而做到习题的有针对性。使学生的习题课成为对老师教学内容的有效反馈。

2.2 针对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习题突破口

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过程中,每一次课程都有一定的知识点和理论需要学生去进行一定掌握,也就是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在这些教学内容中,不少涉及到考试的重点和难点,需要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其的理解和掌握。而就是学生对这些重点和难点往往关系到一节思政课程的成败,因此教师应该通过习题课对这些重点和难点进行一定的突破。习题的设立,主要应围绕思政课程教学内容的核心进行一定的理论突破,在习题课中找到一定的突破口,使学生攻破所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并在进行理论习题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巩固刚学的知识点以外,还要和前后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点相联系,在学习中强调思想政治课程的统一性和连贯性。在进行习题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提高他们在考试中的解题水平。在习题课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分辨主次矛盾的能力,在习题中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的知识来进行习题的解答。

2.3 结合时事,融合资讯,拓宽学生的思政视野

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并不是使用枯燥的理论来对学生进行思想的改造,而是运用灵活的理论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鲜活的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往往涉及到单纯理论的学习,而在习题课中,应该利用习题的灵活性,来表现出一些充满鲜活变化的讯息,使学生在巩固学习效果的过程中扩充自己的眼界,实现思想政治视野的开阔。这种对社会时事的了解不仅可以增加思想政治课程的趣味性,还可以增加学生对时事问题的解决能力。虽然与中学相比,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较为开阔,但由于缺少足够的社会经验,因此仍然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对社会缺乏一定的考察与认识。而思想政治课程将牵扯到时事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和解决过程将使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课程并不是单调乏味的纯理论。政治习题课程可以在题干中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热点信息,包罗万象,使同学们认识到当今社会文化生活的多元性。

3 结语

总之,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重要内容的习题课,在开展过程中需要老师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并在进行过程中做到张弛有度,使学生在完成习题的过程中充分巩固并掌握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内容。思政习题课的安排需要老师结合教学的实际内容进行习题知识点的梳理,以促进学生相应的知识点的巩固扩充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群.关于高中政治课堂的有效教学的一些看法[J].新课程(中旬),2013(11).

[2]胡文萍.如何让一堂政治习题讲解课兴趣盎然——对高中政治习题讲解课的教学反思[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9).

作者简介

孙海东(1969-),男,汉族,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人。法学学士学位。现为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单位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 014035

上一篇:五年级上册《猎人海力布》教案下一篇:天津中考考场失误作文:心中的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