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实验小学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2024-10-23

市实验小学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共10篇)

1.市实验小学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篇一

“小学生诗文手抄报实验”第二阶段小结

江苏省常熟市唐市中心小学课题组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国是个源远流长的诗词古国,诗歌见证了中华民族两千年的文明历程,陶冶了悠悠历史长河中无数寻找心灵家园的赤子。在科技信息时代,为诗歌的继承与发扬尽一份心力,为现代文明固守一方纯净的传统土壤,是件很有意义的事。在小学阶段,从少年儿童开始,让“诗词”这朵古老的艺术奇葩在幼小的心灵里绽放,并得到新生,或许是继承和发扬这一国粹最为可行的措施。我校将古诗文的学习与手抄报实验相结合,已进入第二阶段,现总结如下:

一、润物无声——“诗歌学习”日常化。

为了不把学习古诗文的压力强加给学生,我校采取了 “诗歌学习”日常化策略,把诗歌的学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一点一滴地进行渗透,由“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目的。

1、每日一诵:各班选择语文课课前

一、两分钟诵读,或可选每天晨会诵读。

2、每周一诗:非实验班的学生,利用晨会时间,在一周内由老师带着学生一起学习一首古诗,了解诗意,达到熟读成诵。

3、每周一活动:每周由各实验班语文教师安排一堂“古诗文欣赏、交流”活动课。活动可采用背、诵、吟、唱、交流心得等形式开展,力争期末每班交20篇心得体会的文章。

4、每月一主题:实验班的学生开展古诗文诵读月活动,每月围绕一个主题学生选择10多首诗。三月主题:描写“春景”的诗词;四月主题:“李白、杜甫”诗选;五月主题:“爱国”诗词;六月主题: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词,七八月主题:“送别”诗词。

5、每版一角:借助班级黑板报或展板的宣传作用,每次的班级板报或展板开辟“诗歌角”,向学生推荐名师名篇或介绍诗歌相关的小知识等,或展示学生收集资料的成果和作品。

借助日常化的读诗形式,整合大队部、广播站、黑板报、晨会、午会等宣传教育手段,汇聚成一股巨大的诗歌学习的浪潮,使诗歌学习进入孩子们的视野,深入他们的学习生活,使学生与诗歌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也大大激发了学生欣赏古诗、诵读古诗、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百舸争流—— “诗歌学习”竞赛化。

竞赛无疑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兴奋剂,诗歌学习活动也不能缺少这支兴奋剂!我校根据诗歌的特点以及其他的学校活动安排,组织了形式多样的竞赛,以赛激趣,以赛激读。

1、古诗文诵读比拼。在红领巾广播中增设“露一手”栏目,由实验班学生自己到大队辅导员处报名,再统一安排每周四红领巾广播时由每班1名学生展示自己的诵读情况,由其他班级学生代表评出每周“诵读星”,参加期末的古诗文诵读比拼。

2、“赞美红五月”革命诗歌抄诵比赛。在全校各班分班进行班级竞赛后,各班选出一位选手参加学校比赛。此次活动由抄写和朗诵两方面相结合进行比赛,并按低、中、高年级段设奖。

3、古诗文手抄报设计制作比赛。结合市少工委的活动,开展了三——六年级的手抄报设计制作比赛。并将优秀作品选送参加市级比赛,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好成绩。

4、诗配画诵读卡制作比赛。很多写景的诗歌本身就是一幅美丽动人的画卷。根据诗歌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写景诗歌中选择一首,为诗配上画。孩子们稚嫩的画笔描绘出了大诗人笔下的动人美景。

4、教师诗歌吟诵比赛。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师的引领不可或缺,所以,在我校青年教师中开展古诗词吟诵比赛,促进教师自身对诗词的吟诵水平的提高,也更好地促进了教师对学生吟诵水平的提高。

三、山花烂漫——“诗歌学习”活动化。

各种和诗歌有关的活动都是学生学习的添加剂,它为学生的活动涂上了绚丽多彩的一笔,为学生的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1、结合“书香校园”活动,掀起涌读经典古诗文的高潮,非实验班开展“每周诵读一诗”活动。每班利用语文课前一两分钟时间进行诵读活动。

2、学生制作诗配画诵读卡比赛,(卡片由硬纸板或旧扑克牌制成,正面为古诗,反面为诗配画,每卡一首诗。)画的内容由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来描绘,要求无需过高。

3、结合“雏鹰争章”活动,设计唐市中心小学古诗文经典诵读章考核评价卡,由各中队考章,考章通过后,颁发“经典诵读章”。

4、开展古诗文主题诵读月活动。三月主题:描写“春景”的诗词;四月主题:“李白、杜甫”诗选;五月主题:“爱国”诗词;六月主题: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词。做到每月诵读10多首,一学期积累40多首。

5、成立班级诗歌兴趣小组,为爱好诗词的学生提供一个发挥个人特长的机会,定期活动,加强交流,相互推荐优秀诗词,并且合作创办“手抄报”,把自己活动中创作的诗歌也写进“手抄报”中。

6、古诗文专题欣赏会。邀请黄国庆教导为实验班学生上一堂古诗文欣赏课,由青年教师谭月芳老师上一堂学习古诗的语文课,并且组织教师观摩评议。

7、参加市级课题组经验交流会。我校将第一阶段的工作、经验在会上交流,得到领导的一致好评。

8、片级古诗文诵读观摩活动。四(5)中队精心准备、编排,“读经典诗文,做少年君子”中队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受到来校观摩的领导、学生一致好评。

诵读古诗文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会让孩子终身受益,但是它在一个短时期内可能不会有明显的效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任重道远。相信我们的学生会继承传统,弘扬传统,去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2007年6月(执笔

汪 晴)

2.市实验小学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篇二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为普洱市第四小学6-12岁全体在校生。

调查人员由有经验的口腔科医生担任, 采用室内自然光线, 检查器械包括探针、口镜、牙科镊、检查方法以问、视、探诊为主, 未采用X光摄片检查。

1.2 调查标准:

参考使用龋病临床五度分类标准[1], 可凝龋未列入其内, 调查前统一培训, 使用统一的调查记录表。

2 结果

2.1 各年龄组龋病的发病情况 (见表1)

2.2 龋病与性别关系 (见表2)

2.3 龋齿好发牙位及牙面情况 (见表3)

2.4 各年龄组治疗情况 (见表4)

3讨论与分析

本次调查对象为6-12岁小学生, 受检767人, 患龋者213名, 患龋率为27.77%, 患龋牙数356颗。第一恒磨牙患龋率从6岁开始逐渐增至10岁达高峰46.43%, 提示防龋工作应从儿童开始, 特别是第一恒磨牙, 因其发挥咀嚼功能力量最大, 对整个牙颌系统影响较大, 故我们应加强防治工作, 局部涂氟和窝沟封闭, 加强卫生宣教, 注意早晚刷牙和饭后漱口, 适当控制含糖饮食的摄入。

2.5口腔卫生情况与龋病的关系 (见表5)

受检者女性患龋率高于男性, 可能与女性牙齿萌出时间比男性早, 其次与男女之间的饮食类型有关。

患龋者补牙率为17.13%, 补牙率较低, 说明患者及家长早期治疗意识较差, 应向儿童及家长宣传第一恒磨牙的重要性及防龋知识, 另一原因为当地经济总体水平低, 治疗牙病费用相对高, 患者家长能拖则拖, 甚至丧失牙病治疗机会。笔者认为政府应该对儿童牙病的防治投入一定资金, 加强防治工作, 同时提示口腔医务工作者应定期为学生体检, 早期发现, 早期治疗。

调查中发现口腔卫生良好患者患龋率低于口腔卫生不良者;有刷牙口惯者, 患龋率高于无刷牙习惯者, 城镇高于农村。分析此现象, 有刷牙习惯者多为城镇小学生, 无刷牙习惯者多为农村小学生, 城镇学生虽有刷牙习惯, 但对刷牙方法不了解, 故刷牙多是敷衍而不彻底;城镇儿童进食精制食品过多, 相反农村儿童饮食较粗, 咀嚼功能好, 患龋率低, 可见在小学生中进行口腔保健知识教育, 使小学生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3.市实验小学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篇三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治疗 大学生 积极心理品质 调查分析

据有关调查显示,近年来全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4%,有28%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近10%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由此,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积极心理品质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是个体在先天潜能和环境教育交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正向心理特质。研究者们在两百种人类拥有的美德上提出了普遍著作和观点都支持的6种美德24种力量。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能更好地预防心理疾病,有利于塑造高素质人才。

奥尔夫音乐治疗建立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基础上,通过音乐的方式,刺激听觉、触觉、视觉、动觉等各种器官,参与者进行深入的思考、反应并有机会使用整个身体来表达、创造和想象。治疗活动作为一种刺激,引发对集体音乐活动的归属感和成就感。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工具

1.SCL·90症状量表

此量表包含90个项目,10个因子,每题采用5点评分,症状从无到严重分别评为1、2、3、4、5,得分越高表示症状越明显,心理健康状况越差。

2. 24项积极心理品质量表

Park和Peterson等人编制的成人版积极人格特质问卷。

3.总体幸福感量

为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订的一种定式型测查工具,用来评价被试者对幸福的陈述。

4.生活满意度量表(LSR)

包括三个独立的分量表,分别是生活满意度评定量表、生活满意度指数A和生活满意度指数B。

5.结构化访谈施测对象,并对访谈内容进行分析。

(二)研究对象

均为上海某大学自愿报名参加的学生。通过量表,筛出施测对象70人,平均年龄20.5岁。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男20人、女15人。实验组的成员分为五组进行,数据统一计算。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

(三)研究程序

研究历时两个月,每周1次,共8次。治疗活动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自我发现阶段,自我探索、发展阶段,自我创造阶段。在治疗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动脑、动手,运用肢体和声音全身心地感受和表现音乐。涉及目标领域包括:感知能力、完全形态、语言、交流、激发。

(四)数据处理

使用spss19.0对施测对象前后测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数据处理。

(五)结果分析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后测差异进行检验:前测中两组施测对象的24项积极心理品质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两组是同质的。后测中两组施测对象的创造力(t=8.31,p<0.01),好奇心(t=5.11,p<0.01),真诚(t=6.77,p<0.01),勇敢(t=10.85,p<0.01),坚持(t=4.21,p<0.01),熱情(t=8.65,p<0.01),友善(t=6.69,p<0.01),爱的品质(t=8.34,p<0.01),公平(t=2.25,p<0.05),领导力(t=5.04,p<0.01),团队精神(t=6.25,p<0.01),谦虚(t=4.90,p<0.01),感恩(t=-2.60,p<0.05)13种积极心理品质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对象被测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对象。实验组施测对象的后测数据显著高于前测数据,对照组前后测数据不存在显著差异。

(六)结论与分析

从研究的数据分析和主观评价两方面显示,通过治疗,实验组对象24项积极心理品质中的11项有显著改善,主观体验愉悦,自我能力提升。综述归纳为以下方面:

1.治疗师与施测对象之间的关系。治疗师是整个活动的核心,必须具有灵活性和熟练的专业技巧。良好的共情,会缓解成员间的不良情绪。有效的沟通,促使大家积极努力参与,并逐步享受音乐活动带来的乐趣。

2.团体活动中情绪的改善。施测对象目光从游移到肯定,表情由紧张到放松,在设想对方不友好不热情的疑虑逐步消失的同时,情绪得到缓解。“棋盘”声势活动中,施测对象的肢体在音乐伴奏中逐渐放松,利用身体各部位发出的声音拍打创作节奏。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目光接触、交流,最后将节奏重拍用与伙伴握手和相互问好替代。非言语的行为,将对自我的专注力转移到互动中,明显降低了自我困扰,有效地改善了情绪。

3.接纳与自信。对他人的接纳标志着一个人内心的开放程度,只有打开封闭的自我,才能体会到来自他人的接纳和理解。纸杯编创属于自己的节奏活动中,某个成员打错了或没接上,其他成员将鼓励的眼神传递给他。大家在相互支持下,从最初的磕磕碰碰到后来的流畅、有序。讨论中大家谈到,正因为队友敞开胸怀无私的接纳,才逐步建立自信,相信自己一定能行,大胆尝试,接受挑战。

4.团队中的协作力。随着音乐治疗活动的深入,施测对象彼此间的信任关系不断建立。例如:五个小组分别为《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的旋律即兴编创伴奏。如何突破常规思维,从其他小组中脱颖而出成为讨论重点,分歧矛盾不断产生。如何找寻团队和个人创作的突破口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家意识到勇于面对分歧,齐心协力,积极寻找解决方法,互相理解包容,矛盾分歧调和的同时,彼此间的感情也更加深厚了。

在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和社会压力下,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或多或少的存在各种各样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式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显示,音乐这种非语言交流的艺术形式,在告别传统艺术欣赏和审美领域外,应用于心理治疗领域,在愉悦身心的同时,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充分发挥、利用音乐的最大效能,引导学生积极健康成长,在主动参与治疗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团队协作能力,达到宣泄情绪、自我表现、自我实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毛晨丽.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J].心智,2012,(05).

4.市实验小学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篇四

一、问卷调查及座谈会情况综述 通过问卷调查及其调查座谈我们认为热爱祖国、积极向上、诚实守信、遵守公德、遵纪守法是小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但小学生的在思想道德建设上存在以下几方面较为突出的不足与问题:

1、部分青少年思想道德偏离主流价值调查显示,当前部分未成年人在思想道德认识偏离主流价值。如有2%的学生认为身为中国人,无所谓自不自豪,有1%的同学认为身为中国人不自豪。而在向往的职业中,演艺界明星或体育明星比例最高,为21%;而在心目中的偶像一题中,选择歌星、影星的比例最高,为26%。

2、审美取向倾向感官刺激审美能力是衡量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的一个内在度量指标。一般而言,审美能力越强,其思想道德水准和境界越高。调查显示,在孩子们平时主要看的电视节目,动画节目占了40%,平时主要看的书中,卡通漫画类也比较高,占了38%。然而值得关注并引起警惕的是,一方面处在长知识年龄的孩子们,对于科教类节目却比较冷漠,城市学生还好,占了却30%,而农村孩子只占了10%。

3、以自我为中心现象较为普遍 调查发现,公交车上5%的学生对老人或者孕妇没有座位时视而不见;放学回到家,有4%的同学认为家务是家长的事,我只要管好自己的学习即可,有12%的同学在家长的要求下才会帮忙。

4、情感荒漠化现象开始显现 调查显示,有3%的同学对父母感觉很烦,不愿意和父母交流;有20%的学生感到父母偶尔问问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还会说,问多了就会烦;有5%的学生校内外看到教师会假装没看见,低头走过。

5、责任感缺乏 调查发现,14%的学生在和同学发生冲突后,老师询问情况时会推卸责任;对待值日生工作上,有4%的同学很不情愿,尽量逃避,马虎了事,有11%的同学时常忘记,经别人提醒后才完成。当作业未完成时,有11%的同学视老师态度而定再说明原因,5%的学生会随便撒个谎应付了再说。公交车上发现有人行窃,有13%的学生选择视而不见。

6、公共伦理素质亟待提升 调查显示,有16%的学生会闯红灯,其中10%的学生是有人走过去,他也走过去;有5%的学生是有交警在,就等绿灯亮了再走,交警不再就闯红灯;1%的同学不管红灯绿灯,都照走不误。又如在外出旅游,喝完的空饮料瓶和吃完的果壳,选择随手扔地上的同学有3%,选择有垃圾桶就扔垃圾桶,没有就扔地上的有25%。到图书馆借书后有16%的同学有时会忘了归还,经教师提醒才记起,有1%的同学总是忘了归还。

7、部分青少年沉迷网络 调查显示,27%的学生上网主要是玩游戏,有2%的学生上网浏览不健康网站,16%的同学上网主要是聊天;60%的同学上网是为了查学习资料,30%的同学上网是为了制作电脑作品。有1%的同学经常出入网吧。

8、心理健康问题开始显露。调查发现,当有了烦恼,谁也不说,憋在心里的学生有15%;有12%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快乐。

二、小学生思想道德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家庭因素。

1、家庭结构残缺。父母离异,父母一方死亡或一方再婚,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忙于生计、外出打工,孩子缺乏父爱和母爱,极易导致未成年人性格孤僻、脆弱、自卑或过强的自尊心。据统计,现在城市中每个班级中约有20%的孩子来自离异家庭,而农村家庭中离异家庭也在逐渐上升,现在每个班级中约有10%的孩子来自离异家庭。

2、家庭教育不当。有的父母采取高压、专制和棍棒,造成未成年人自卑、逆反、压抑、焦虑,甚至对他人充满敌意。有的父母对孩子过份溺爱,百依百顺,养成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自私自利、专横霸道,缺乏责任感、社交协调能力差等问题。

3、城乡结合部“失地农民”带来的新的家庭教育问题。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村征地而带来的“失地农民”的子女教育问题成为了教育中的一个新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失地后因为素质偏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再加上家庭本来的经济条件尚可,因此在拆迁赔偿中都赔到了多套房子,靠着承租房子的房租也能应付生活,因此一些家长索性就沉浸在牌桌舞场,对孩子疏于管教,也缺乏正确的引导,在孩子面前往往灌输“我们家有好几套房子,够你一辈子化的了,读书成绩差点没有关系”的观念,这对孩子潜移默化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二)社会因素。

1、不良的影视、录像、文学作品、广告等在消磨未成年人的意志,起着负面影响。有些影视多半属于武打格斗或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帮派打斗,或谈情说爱,对小学生来说,由于情节曲折惊险,感情缠绵离奇,黑社会老大威风凛凛,正适合他们的口味。

2、来自网吧、游戏机厅娱乐场所的影响。由于未成年人自空能力差,加上部分网吧、游戏机厅经营者违规经营,不少孩子往往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沉溺于上网、游戏、甚至通宵达旦。

3、校园周边各类商店违规经营现象十分普遍,引发学生畸形消费。

4、社会对不良少年帮教缺乏有效的办法。一些未成年人小错不断,大错不犯,劳动改造够不上,学校教育没办法,最后导致越陷越深直至违法犯罪。

(三)学校因素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但是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德育目标缺乏层次性,德育目标与学校受教育者存在较大的“坡度”是当前学校德育的一大弊病。一方面制定得过高、过全、过空,忽视学生的年龄、心理实际的德育目标使缺乏社会生活基础的学生难以做到。而面对过高的要求,也很容易培养这样一种学生,即在学校里能按学校要求去做,是“好”学生,出到社会则按自己的要求去做,从而形成虚伪人格。另一方面制定得过于笼统,缺乏层次性的德育目标,也使学生不能区分什么是道德要求和什么是道德追求,导致基本的道德要求被忽视而无法落实。

2、德育内容上人文教育的失落。长期以来由于德育目标上的过度理想化导致了德育内容的片面化,而这集中体现在人文教育的失落上。小学阶段便把不具推广性的理想道德和人格如“先人后已”、“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当作德育的主要内容,而恰恰忽视了人的尊严、理解与宽容、自由与责任、对人类和自然都怀有关怀、慈爱之心等人文精神的培养。

3、德育方式上的弊病。今天学校的德育工作的开展已经逐步摆脱了过去一味的训导、灌输,过分地强调“外烁”,强调道德知识的重要性的弊病,而是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德育活动来落实德育目标。但是为看似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也存在着弊病:一是德育活动缺少整体规划。这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德育活动规划缺少横向整,往往各自为政,既造成学生疲于应付的局面,也没有发挥德育资源的最大效益。其次是学校德育活动缺少纵向的系统的有层次的规划。德育活动规划缺少对学生不同年龄阶段上的认知能力、生理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不同的关注,往往随意性很大,容易跟随社会上的所谓“热点”、“中心”工作走,看似轰轰烈烈,有声有色,但由于学生缺乏应有的知识,情感基础,甚至没有相应的接受能力和需要,故而效益极小。二是德育活动缺少对学生主体的尊重。现行的德育体系中的不少德育活动,往往是在教师、学校、家长与社会的“要求”下,由整体对学生个人的、从上而下的、自外向内地单向地“组织”或“发起”、并要求学生“参加”的。这种“参加”在很多情况下是被动的,学生是“客体”、“旁观者”、,而不是“主动的参与者”。”这种忽视学生的道德愿望、意志和需要,忽视学生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的形成,被动地“被人塑造”或“被人模造”的活动正是造成学生言行不

一、缺乏责任感等道德缺陷的一个重要原因。三是德育活动缺乏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学校德育活动往往囿于课堂,学校,而很少考虑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里是如何成就良好道德生成的意识和能力,很少考虑学生道德的社会性体验,学生即使有一些机会参与社会活动,也仅仅是上街做好事,去福利院慰问等一些比较形式化的活动,而鲜有机会到真实的自然与社会的环境中去亲身实践,去感悟生活,在亲身体验中领悟人生的真谛。今天的学生知行脱节,“假性认知”现象突出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学生缺少生活化的道德实践所造成的。

三、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对策学校层面

(一)小学生人格化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应成为小学阶段德育的首要任务。从系统科学的观点来看,道德习惯是道德行动自动化的过程,是由不经常的道德行动转化为个人品德的突破点,是品德发展的质变的指标。儿童时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也是最佳期,也因此,小学生人格化习惯的培养应成为小学阶段德育的首要任务。之所以提出小学生人格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主要是针对以往学校过分注重技能化的行为习惯培养的弊病,技能化的习惯学生虽然也能使学生养成习惯,但学生往往缺乏内心的认同与热情。什么是人格化?就是发自真心的,真心诚意的。具体地说,就是在习惯培养过程中,应当以健康人格为核心目标,注意观念与情感的培养,使孩子对每一个好习惯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从而晓之信之践之。如何培养人格化习惯?

1、良好习惯培养统摄在人格教育中,以健康人格的培养为指向制定学生行为习惯的基本规范。

2、采用柔性外控机制促进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人格化好习惯。(1)潜移默化的榜样教育。(2)有效的实践活动中体验、积累(3)目标明确的训练、强化(4)细致而人性化的人格化好习惯评估方法

3、努力培育自主内控机制引导学生养成人格化好习惯。(1)尊重学生权利,引导学生自主制定人格化好习惯养成目标,决定养成方法。(2)加强人格化好习惯养成的自我规划、自主实践、自我控制。(3)强调人格化好习惯养成的自我体验、自我监督和自我鼓励。(4)注重学生对人格化好习惯养成的自我评价、自我调控。

(二)弘扬民族精神 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应成为小学阶段德育的主旋律 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应成为小学阶段德育的主旋律。通过体验教育组织引导少年儿童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中获得民族精神的真切感受,使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少先队队礼的内涵扎根于幼小的心灵之中,使他们成为热爱祖国的一代,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一代,爱好和平的一代,勤劳勇敢的一代,自强不息的一代,富有朝气和激情的一代。重点可开展以“中国了不起、中国人了不起、做个了不起的中国人”为主要内容的“三个了不起”系列活动,了解民族精神的丰富内容,感受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体验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逐步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让民族精神代代相传。

(三)“体验中的教育”——在实践中育人应成为小学德育的基本途径 让少年儿童在亲身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就是“体验教育”。德育不能没有“体验”,首先因为道德素质必须经过内化才能形成比较稳定的内在特征,成为个性的一部分。而内化必须在反复的体验中才能形成。其次因为少年儿童正处在成长发展的特别时期,由于人生的阅历和思维能力发展的局限,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较浮浅的层面,更多的是感性的、直观的、形象化的东西。他们需要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感悟生活,在亲身体验中领悟人生的真谛。“体验中的教育”有以下两种操作思路:

1、“小课题研究”少先队系列主题探究活动 “小课题研究”活动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自己到社会上做调查,到大学、科研机构等单位访问、请教,上网、到图书馆、书店找阅资料,和老师、同学、家长讨论问题,自已寻求如何解决问题。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他们实实在在地承担责任,实实在在地动手动脑,实实在在地合作解决问题。实践的每一个环节都将在他们的情感世界里留下认识的痕迹,在实践的过程中他们学着去理解“德”的规范,体会“德”的要求,履行“德”的规范,内化“德”的准则,多次的实践,反复的体验,使孩子逐步养成一种不需要任何外力监督,内部动机就能自然表现出来的健康的思想素质、行为习惯和生存能力。

2、“红领巾志愿者”社会实践系列活动 “红领巾志愿者”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学生以社会志愿者的身份,进入实际的社会情境,亲身参与各种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领域,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大自然的各个方面,寻找一个“服务岗位”,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 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在家庭生活中体验,少先队员把为家庭生活服务作为“岗位”,根据家庭生活的实际情况体验打扫房间、买菜做饭、洗衣、照顾老人、邻里沟通等,或“跟爸爸、妈妈上一天班”,体验父母的辛苦和工作状况,获得家庭生活的真实感受,明白孝敬父母的道理,养成热爱劳动的品质,学会与父母分忧、生活自理的本领。在学校生活中体验,少先队员把为老师为同学服务作为“岗位”,担任“小小辅导员”、“一日校长”、“一日校工”等角色,体验组织活动、备课、讲课、维护秩序、后勤服务等,获得为人师表的真实感受,明白尊敬师行的道理,养成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本领。在社会生活中体验,少先队员把社区服务作为“岗位”,担任“社区志愿者”、“小交警”等角色,体验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实现价值的真实感受,明白做合格公民的道理,养成文明礼貌、团结合作、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品质。在大自然中体验,少先队员把爱护大自然作为“岗位”,担当“环保小卫士”、“环保宣传员”、“废旧电池回收员”等角色,体验动植物观察、水文气象调查、生态环境 评估、回收可再利用资源等,获得自然界和谐与美好的真实感受,明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养成热爱自然、爱护环境的品质,学会保护动植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本领。

(四)系列化的主题德育活动的开展应为成小学德育的主要形式 相对于德育活动缺少整体规划,容易跟着社会“热点”、“中心”走的弊病,系列化德育活动是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将由大队部组织开展的少先队大中队活动与校教导处、文艺组、体育组、科技组、信息技术中心等组织开展的蕴含丰富德育因素的文化活动整合起来,将校内和校外的活动整合起来,形成有德育主题引导下的几大板块的系列化活动体系,既使学校的德育活动在外延上有了拓展,也避免了过去德育活动与其他活动各自为政、相互割裂的状态,避免了德育工作只是少先队、中队辅导员的工作的局面,以此构建学校德育活动的崭新模式。其次是对每一板块的德育活动根据学校的德育目标,并依据青少年身心特点和认知能力进行系统整体的规划,形成自身的系列。活动规划既考虑到不同的教育阶段有适合青少年成长规律的相对独立的德育活动,又考虑阶段之间的相互衔接。从而避免了过去活动的盲目性、随意性、孤立性,避免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事论事的倾向。而随着少年儿童身心的发展和活动的不断深入,活动设计从易到难,由简到繁,序列化地逐步提出新的要求,设计新的活动。前面的活动为后面的活动打基础,作铺垫,后面的活动巩固前面的活动,并又为更新的活动创造条件,这样前后连贯,使学校德育工作呈螺旋式上升的轨迹。

(五)营造绿色网络文明学校应成为信息时代学校德育的新课题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英特网这一新新的事物已逐渐成为都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青少年是多种年龄段中接受网络技术和网络信息最快的群体,网络的资源无限,点击无限,拓宽与探索无限,对青少年有着极强的吸引力。但是五彩缤纷的网络世界也犹如一柄双刃剑,在其绚丽多姿的背后涌动着汹涌的暗流,对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学生更是严峻的挑战。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网络已无处不在,我们不可能将孩子与网络隔绝,一味地 “堵”并不能解决问题,它只会激起孩子的更强的好奇心与逆反心理,使孩子流转于社会上的网吧而一发不可收拾。而青少年由于年龄小,自控力差,一味的放任自流将更加危险。因此正确认识网络给青少年成长带来的各种挑战,帮助广大学生和家长找到行之有效的驾驭网络之道,让网络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良师益友,是信息时代带给学校德育的一个新课题。作为学校应充分挖掘、开拓学校在现代教育 技术上的人力、物力资源,为孩子打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让孩子真正成为新世纪网络世界的主人。主要的实施策略有:

1、挖掘学校现有资源,成立“红领巾网校”,以此为主阵地营造绿色网络文明学校的活动环境。

2、“雏鹰电脑节”为主线,开展丰富多彩的电脑网络活动

3、“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为基点,构建渗透于学科教学的网络文明应用环境。4、“家校协同”为着力点,构建网络文明的社会大环境。?家庭层面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巨大。就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环境而言,孩子们在家庭中度过的时间有1/3之多。而且,对于心智正在发育的少年儿童来说,家庭的影响甚至超过了社会。因此,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

(一)、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包括实物环境、语言环境、心理环境和人际环境。实物环境是指家庭中实物的摆设;语言环境是指家庭中人与人的语言是否文明有礼,民主平等,商量谅解;人际环境是指尊老爱幼,各尽其责等品格,心理环境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态度及情感交流的状态。和父母的身教言教相比,家庭环境涵盖的范围要广泛得多。能够传递社会价值观

长与发展研究机构等。机构里的工作人员可以由社会知名人士、学者和社会志愿者(如离退休干部与教师、各级职能部门的干部和具有法律、教育、社会、伦理、心理、美学等学科知识的热心人士)组成。要设一定量的专职人员,大部分可以聘请兼职人员,要注意吸收大学生和青年充实力量。二是建立专门的问题少年儿童预防和矫正机构,以完善少年儿童司法保护与社会保护制度,使少年帮教、矫治工作落到实处,使失足的违法犯罪少年走好人生之路。这种矫正教育,是对被矫正少年进行特殊教育辅导、特殊关心帮助的一种社会育福利。三是鼓励和支持社会慈善机构、社会公益性组织等非政府组织设立有利于保护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场所。

5.市实验小学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篇五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心理学界和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研究以小学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实证研究方式证明了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联动方式是现实可行的,在降低学生的焦虑水平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其效果比仅有学校或家庭单一干预因素要好。另外本研究也说明整体干预和个别指导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实证研究;家校联动;实验;小学生

一、问题提出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特别是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实验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综观这些研究,存在以下问题:

(1)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多,描述性研究和影响因素研究多,实证研究少;选择性干预研究多,整体干预研究少;

(2)选择青春期的中学生作为发展性干预对象的多,选择小学生的少,教师和家长的干预研究还是空白;

(3)研究模式基本上是学校干预或家庭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二者结合的干预性实证研究几乎没有。现有的调查研究已经能够说明,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小学生主要在学校和家庭范围内活动,其身心发展受学校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在学校和家庭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因此,本研究尝试从整体和发展的角度,采用实证研究的手段,对学校能够影响到的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进行干预性研究,以探讨家校协作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方面的作用。

二、实验方法

(一)概念界定

1.家校联动:是指学校心理教育活动和与学校心理教育活动相一致的、学校能够影响到的家长系列活动的结合。学校心理教育活动专指学校开展的心理活动训练课;家长系列活动包括家长讲座、家长参与学生活动、家长报、家长沙龙、评选好家长等。

2.心理健康水平:指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认识和个性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健康状况,是通过相关心理量表测量到的学生心理状态。

(二)研究对象

小学中年级学生,以苏州地区××小学四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见表1)。

(三)测量工具

本实验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作为实验前后的测量工具。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entalHealtTest),简称MHT,由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周步成主修,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MHT量表由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陈倾向和冲动倾向八个分量表和一个测谎量表构成,共100道题目,八个分量表的得分相加构成总分,即总体焦虑水平。

(四)实验设计

1.实验变量

(1)自变量:学校心理活动训练课和家长系列活动两个因素,分为有和无两种水平。

(2)因变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控制变量:学生活动和家长活动次数、内容,教师教学活动,学生自身成长发展;家庭差异和学校难以影响的家长活动等,可以通过实验设计进行平衡。

2.过程设计

(1)前测与分组。采用2x2完全随机设计方式进行实验分组,随机选取×x小学四年级的班级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采用MHT进行前测,选取心理健康水平在同一个层次的班级参与实验。

A、实验组进行心理健康活动训练课,进行系列家长活动。

B、对照组1不进行心理健康活动训练课,进行系列家长活动。

c、对照组2进行心理健康活动训练课,不进行系列家长活动。

D、对照组3不进行心理健康活动训练课,也不进行系列家长活动。

(2)进行实验。分为两个学期,每周进行一次心理健康活动课;每学期两次家长讲座,两次家长参与学生活动,每月一次家长沙龙,每月一份家长报,期末评选好家长。

(3)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采用MHT进行后测。

(五)数据处理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三、实验结果

(一)实验后各组心理健康水平方面的变化对参加实验的四个小组MHT前测数据所进行的组间方差分析(F检验)表明,在总量表和所有分量表上都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参与实验的四个小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没有显著差异;经过一年时间的实验后,对四个小组的MHT后测数据采用同样方法分析发现,四个小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发生了变化(见表2)。

注:F指方差分析结果,P指显著性水平,*表示在0.05显著性水平上存在差异,**表示在0.01显著性水平上存在差异,***表示在0.001显著性水平上存在差异,以下同。

从表2可以看出,实验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基本处于同一水平上;而实验后在对人焦虑和过敏倾向方面出现了显著性差异,在总体焦虑和恐怖倾向方面出现了非常显著的差异,在学习焦虑方面出现了极其显著的差异,说明实验结束后各小组之间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实验后各组在总体焦虑方面的变化分析

表2的数据说明根据设计进行了实验后,各组之间的总体焦虑状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这些变化具体表现在哪些实验处理上及各处理方式之问是否有差异,需要进一步进行分析。

从总体焦虑(见表3)情况看,实验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实验后的得分低于实验前的得分,二者差别极其显著(P<0.001);对照组2实验后的得分同样低于实验前,二者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1实验后的得分也低于实验前,但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对照组3则没有太大变化,基本保持原来水平。

从各处理组前后差别之问的方差分析(见续表3)可以看出,各实验处理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进一步验后比较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1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和对照组3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其他相互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实验后各分量表变化情况

实验后各分量表的数据处理方式与表3同。数据分析表明,实验组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和恐怖倾向方面,实验前后发生了极其显著的变化(P<0.001);各处理方式前后差别的方差分析显示,学习焦虑(F=3.057,P

四、讨论

(一)家校联动的效果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学者,一致同意加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合,认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有优缺点,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才更有可能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本研究实验数据表明,家庭干预和学校干预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取得较好的效果。从数据比较看出,联合干预的实验组变化最为明显。在总量表上,实验组实验前后的差异极其显著,实验后明显好于实验前,在各分量表如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和恐倾向方面,也都出现了显著的差异,实验后也都好于实验前。

在对各实验处理方式前后差别的方差分析中也能够看出:在总体焦虑方面,实验组和对照组1有显著差异,实验组和对照组3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说明进行家校联动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比仅有家庭影响或没有任何因素影响方式更能降低学生的总体焦虑水平。

(二)单一因素(学校或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在家庭因素方面,研究者认为,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家长教育方式与态度、家长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较之正常儿童,有行为问题的儿童的家庭环境(家庭心理气氛)以矛盾性高,亲密度、知识性、娱乐性和组织性低为显著特征,内向行为问题儿童的家庭表现出较高的控制。在学校因素方面,多停留在专家呼吁、理论探讨、对分析和方法指导(如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学科渗透、个别辅导、团体辅导等)等方面,而具体指明效果的研究很少,或者这些效果只是定性的现象描述。

此次实验的数据也表明单一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有影响。从表3数据分析隋况看,试验后对照组l和对照组2总体焦虑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只不过效果没有联合干预明显。

(三)无干预情况下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变化

在无干预即自然成长情况下,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否变化和怎样变化?对此问题的研究很少或缺乏系统的研究,现有的横向调查不能说明这一点。发展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心理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心理问题也是不断变化的。大部分心理问题会自行缓解甚至自行矫正,有的一般心理问题也会累积、迁延、演变而发展成其他更为严重的心理异常。

从对照组3在实验前后的数据变化分析中可以看出,在无干预情况下,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变动的,但总体状况变化不大。

五、结论

6.市实验小学安全工作规划 篇六

一、领导重视,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杜万金副组长:王二铎 冯金厂

成 员: 邸梦香 郑焕英 戚立英 刘斌 周瑞英

二、构建突发事件应急预警机构网络

三、将安全工作化整为零,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开学初就要依照学校安全工作的各项具体要求,将工作分化到各个部门,形成齐抓共管的氛围。其中德育室、少先队、工会、总务处、卫生室等部门负责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宣传工作。既要做到重点时期的强化宣传教育,又要长期经常性地开展宣教活动。总务处负责校园安全工作的硬件设施的配备和检查、维修,要做到配备齐全,一月一查,随时能用,同时在基建中要考虑到消防、疏散的空间需要,做到车能靠近、人能疏散。德育室负责将安全卫生教育内容尽可能地与各学科相关内容挂钩,在教师的教案中体现出安全教育内容,从根本上全面提高学生的安全卫生意识及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少先队负责学生的卫生、安全管理工作,在住校生中进行防火、防震、防中毒、防踩踏等突发事件的防范、自救知识的宣传。并严明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管理职责,将住校生的安全管理工作逐步正规化、科学化。卫生室除了加强对学生的卫生知识的宣传和检查,综合管理处要负责校园治安安全工作,要加强门卫、自行车管理工作。

四、加强安全知识宣传,普及安全防范自救知识

将三月份定为“校园安全知识宣传月”,各处室、各部门要通过报纸、宣传栏、板报、主题班会、报告会等形式,在全体师生中进行安全防范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此项工作要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以高标准严要求的工作原则,踏踏实实地落到实处。

五、每年四月份开展一次突发事件应急演练

理论是实践的指导,但缺乏实践的理论是不能应对实际事件的。为了全体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了社会的稳定大局,学校要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在四月份开展一次突发事件演练,从中找出不足,以便将应急工作开展得更加科学有效。

六、加强卫生知识的宣传力度,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认真扎实地抓好学校集体外出及活动的安全工作,活动前有计划,有安全防范措施,有应急预案,活动后及时进行总结,保证集体外出和各种活动的安全;

认真做好校园周边环境整除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这一工作,使学校的周边环境适合教育教学活动,保证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安全;

重视传染性疾病的防治与管理,加强疾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做好重点传染病的监测,控制流行性疾病在学校内大规模流行和传播;

加强学校交通安全管理与教育,邀请交警队和相关人员来校为学生进行交通安全知识讲座,增加交通安全知识,增强交通安全意识,认真做好学生接送车辆的管理工作;

七、提高安全意识,消除安全隐患

对学校每个角落进行地毯式的大搜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特别是教室的门窗、学校围墙、供电、食堂等更要定期检查,对较旧的电气设备、电线、食堂燃具、灭火设施等进行更换,杜绝隐患,学校消防员要按上级要求参加培训。在学校消防中发挥主力作用;学校食堂实行卫生安全责任制,确保教师学生饮食安全。

八、定期总结,不断修正安全工作方向

7.小学生心理安全感特点现状调查 篇七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安全感,特点,现状调查

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小学生自然也不例外。安全感是衡量人们心理健康指数的重要标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感的缺失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然而,据相关调查显示,当前小学生普遍缺乏心理安全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感到孤独,没自信,甚至自卑,严重影响着小学生的健康发展,所以对小学生心理安全感特点的现状调查对于小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心理安全的内涵

心理安全感起初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一般来讲,焦虑、孤独和自卑等负面情绪对于个体的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当个体所能承受的外部刺激或压力超过一定的范围,就会使个体产生压抑、沮丧、危险等感受,这种感受就是本文所说的不安全感,马斯洛曾对心理安全感下过这样的定义:心理的安全感主要指的是为了满足社会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各种感觉,进而使社会个体有勇气和能力从危险、恐惧、焦虑的情绪中脱离出来,形成一种积极的、安全的、正面的情绪,来满足社会个体不同层次的需求。马斯洛认为,心理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决定了人们的心理健康程度,心理安全感被马斯洛认为是心理健康的同义词。可见,心理安全感对于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

加拿大的心理学家威廉·布列茨认为安全感主要是指人在参与社会活动中,通过自身的努力对行为进行支配,并有能力对自身行为负责而产生的一种积极情绪,当目标得到完成时,会形成进一步的安全感。具体来讲,安全感主要指的是社会个体的主观感受,同时这种感受会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安全感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包含着许多因素,如确定感、自信、控制感、自由、安全等。总而言之,心理安全感对于小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具有显著的意义。

二、当前小学生心理安全感研究现状

心理安全感对于小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缺乏心理安全感会致使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感到孤独和无助,甚至会使其产生一些心理上的疾病,严重影响其健康成长,基于此,我国教育部门越来越重视对小学生心理安全感的培养,同时也在努力为小学生提供一个更加积极、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但是据相关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小学生的心理安全感普遍偏低,虽然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分析和研究影响小学生心理安全感的因素,但是在研究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导致研究结果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目前我国关于小学生心理安全感特点研究质量相对不高,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在研究过程中我国学者盲目地引用外国已有问卷,对心理安全感的定义存在局限性,同时对于特殊群体心理安全感的分析和研究不足,这些都导致了我国研究成果的片面性,心理安全感对于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显著意义,通常情况下,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感、心理特征都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但是,目前我国对于小学生心理安全感的研究相对较少,这严重影响了我国小学生心理安全感的培养水平,所以,想要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要提高我国的研究水平和研究质量,为小学生心理安全感的塑造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进一步促进小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小学生心理安全感特点现状调查

1. 研究对象

此次研究通过随机的方式选取了两所小学中的600人,其中男女各300人,对其进行问卷的发放和收回,其中有效问卷600份,回收率百分之百。

2. 研究内容

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包括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如年龄、性别等,第二部分包括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的情绪,通过对其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的总结得出当前小学生心理安全感的特点。

3. 研究结果

此次研究中,使用SPSS19.0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和测量,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此次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

600名小学生中有500名小学生的心理安全感偏低,50名小学生安全感极强,另外50名小学生没有安全感,数据显示,我国小学生的心理安全感普遍偏低,虽然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但是其安全感水平仍需加强。

安全感是衡量人们心理健康指数的重要标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感的缺失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所以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安全感水平是当前的主要任务。

参考文献

8.市实验小学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篇八

【关 键 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心理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心理问题的“低龄化”趋势明显,小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1]小学生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而每个地区因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其状态必将有所不同。因此,于2011年6月对庐江县某小学3~6年级的120名小学生进行测查,从而了解庐江县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希望为制定相应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以整群取样法抽取庐江县某所小学3~6年级120名小学生为研究对象,经过原始数据处理,获得有效问卷112份,其中三年级35份,四年级22份,五年级29份,六年级26份,留守儿童54份,非留守儿童58份,男生63份,女生49份。

2. 研究方法。(1)调查工具。本研究以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等编制修订的《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RSP)为测试材料,对样本进行了调查研究。该量表制定出全国常模,由对受评者最为了解的教师作答,适用于小学生群体,对筛选、诊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一定的成效。量表由8部分组成,包括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性格缺陷、社会适应障碍、品德缺陷、不良习惯、行为障碍、特种障碍。共80个题目,每10个项目组成一个分量表。总分在65分或以上,一般可以认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若一个量表的合计分数达到10分或以上,一般可以认为存在该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

量表的效度检验:内容效度,各个因素与总分之间的相关在0.573~0.843之间;校标效度:本问卷与SCL-90的相关系数为0.542(n=75,p<0.01);量表的信度检验,8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在0.834以上,说明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较好;全量表的分半信度系数为0.943,说明该量表各测题之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2](2)实施程序。以班级为单位,利用团体测试方法,由经过培训的班主任老师主持对样本进行测试,在同一时间内完成测试。(3)统计分析。对于回收的问卷,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表1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项统计结果

表1是对各分内容量表所做的统计,样本的大体情况比较明晰地展示在表中,从最大值、最小值和标准差栏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内部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中又尤以总标准分的差异值得我们去关注。在被调查样本中,总标准分中的最低分是11分,而最高分是85分,同时15.032的标准差进一步证实了学生内部存在的巨大差异。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该校3~6年级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的总检出率是7.1%,性格缺陷和学习障碍是影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问题,检出率分别达14.3%和12.5%。由于目前独生子女比较多,孩子在家中习惯以自己为中心,并将这种观点和行为带到学校,必然影响与他人的人际关系;而农村家长的文化水平有限,对待子女的学习指导方法欠缺,且在应试教育这种大背景下,考试仍然被作为学校最主要的评价手段,学生的兴趣势必会受到影响和遏制。

2.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不同性别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表2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不同性别儿童

心理健康状况统计结果

注:*P<0.05,**P<0.01,***P<0.001

表2的结果显示,庐江县农村小学3~6年级学生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无显著差异。不同性别的学生在某些心理品质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学习障碍维度上效应显著,P=0.009,P<0.05,男生学习障碍高于女生;社会适应性障碍维度效应显著,P=0.033,P<0.05,男生社会适应性障碍高于女生;不良习惯维度上,P=0.001,P<0.05,男生不良习惯高于女生。

3. 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表3 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统计结果

表3的结果显示,年级与年级之间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总体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在某些品质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三年级与四年级学生在性格缺陷维度上效应显著,P=0.003,P<0.05,三年级性格缺陷高于四年级,品德缺陷维度上效应显著,P=0.004,P<0.05,四年级品德缺陷高于三年级,行为障碍维度效应显著,P=0.003,P<0.05,四年级行为障碍高于三年级;四年级与五年级学生在情绪障碍维度上效应显著,P=0.044,P<0.05,五年级情绪障碍高于四年级;五年级与六年级学生在品德缺陷维度上效应显著,P=0.009,P<0.05,五年级品德缺陷高于六年级,不良习惯维度上效应显著,P=0.028,P<0.05 五年级不良习惯高于六年级,行为障碍维度上效应显著,P=0.002,P<0.05,五年级行为障碍高于六年级。

四、讨论

1. 农村儿童的心理健康总体状况。本研究通过对庐江县农村3~6年级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庐江县农村小学大多数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良好,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在不同维度上有较大差异,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问题给予指导;同时,处于高分端的那些心理不够健康的学生是我们必须给予更多甚至特殊关照的,因此只用团体辅导帮助这些学生是明显不足的,辅之以个别辅导却是非常必要的。

nlc202309011215

2. 留守与非留守、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较广泛的关注,部分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负面描述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夸大了不良环境的消极作用,忽视了个体发展的积极性和留守内部的差异性。[3]同样环境下,有些留守儿童发展不良,而有些却发展良好,是否受逆境的不良影响同个体的认知与人格有关。明事理、乐观、坚强坚韧等特点能够使个体把逆境当作机会和动力,奋发向上,这就是心理发展的“弹性”或“韧性”现象。[4]以往研究也表明,这些积极的情感可能会成为一种保护因素或发展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平衡、战胜环境的消极影响。[5]因此,对于儿童心理上存在的某些健康问题不一定是留守所造成的。同时,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因地区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并不能一概而论。

本研究显示,不同性别的儿童心理健康是存在差异的,在学习障碍、社会适应障碍以及不良习惯心理健康维度上,男生均高于女生。有研究表明,男孩的生理和心理成熟期晚于女孩。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男生在学习、社会适应及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显然高于女生。

表3的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各有差异,六年级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好,而五年级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差,可能与学生的心理转型期的不成熟有关,而六年级的学生在整个小学阶段心理和生理的发展已达到了一定的层次;其次,三年级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差,可能与在学习中出现的转折有关,此时的学习任务高于心理发展所能承受的原因,是心理发展相对滞后所造成的。[6]同时,不同年级常见的心理问题不同。

小学生的身心还处在一个不完全成熟的状态,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应该及早地、及时地给予疏导和矫正,从而防患于未然。

五、结论

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在112份有效问卷中,心理健康问题的总检出率是7.1%;性格缺陷和学习障碍是影响农村3~6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问题,检出率分别达14.3%和12.5%。

(2)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心理健康不存在显著差异。

(3)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学习障碍、社会适应性障碍和不良习惯维度上,男生均高于女生。

(4)不同年级的学生心理健康在总体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在某些品质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三年级与四年级学生在性格缺陷、品德缺陷、行为障碍维度上效应显著,三年级学生性格缺陷高于四年级;四年级学生品德缺陷高于三年级、行为障碍高于三年级;四年级与五年级学生在情绪障碍维度上效应显著,五年级情绪障碍高于四年级;五年级与六年级学生在品德缺陷、不良习惯、行为障碍维度上效应显著,五年级均高于六年级。

注 释:

[1]徐浙宁.665例上海儿童心理咨询个案研究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2006(7):33-35;田云兰.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8):39-40.

[2]龚建良.《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的信效度检验及试用[D].浙江师范大学,2008:17-19.

[3]张若男,张丽锦.农村留守儿童是否有心理健康问题[J].儿童少年心理卫生,2009(6):426-430.

[4]席居哲,桑标.心理弹性(resilience)研究综述[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4):314-317.

[5]Barbara L. Fredrickson. 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 [J].Am Psychology 2001,56(3):218-226.

[6]杨碧秀,程灶火.不同年级的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3):270-272.

9.农村小学生学习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篇九

对学生的学习心理教育和培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当今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初露端倪,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才具备应付未来世界挑战的本领。当代青少年担负着21世纪中华民族快速发展与全面振兴的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他们的素质尤其是身心素质状况越来越引起家庭、学校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一、调查者基本情况:

以铁岭市胜利小学二年级学生50人,三年级学生50人,共计抽样调查学生100人。

二、本次调查涉及的主要内容:

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会,共发出问卷100份,收回100份,调查讨论下面五方面内容,一是家庭状况方面;二是学生情绪方面;三是人际关系方面;四是学习态度方面;五是学习习惯方面。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根据调查显示:

1、家庭状况方面:家庭收入每月500—1000元的占38%,每月500元以下的占34%,每月1000元以上的占28%。认为家庭非常幸福的占64%,比较幸福的占29%,比较不幸福的占4%,不幸福的占3 %。

2、情绪方面:自身烦恼是否很多?认为没有的占55 %,一般的占30%,比较多的占10%,非常多得占5%。主要烦恼在哪些方面?

认为在学习上的占27%,在同学关系上的占25 %,在性格上的占15%在身体健康上的占12%,在家庭问题上的占11%,在经济问题上的占10%。

3、对学校和师生关系:对学校满意程度:认为非常满意的占

55%,一般的占34%不满意的占11%。与教师沟通程度:认为非常好的占45%,一般的占36%,没有沟通的占11%。

(二)调查分析:

1.由于处于城市周边乡镇,多数学生父母都以贩卖蔬菜赚钱。每月收入500元以上的家庭居多。许多家长认为多读书不如早挣钱,直接影响学生对学业的追求。部分家长在家中惟我独尊,不能很好地理解孩子,与孩子之间缺少交流沟通,家长期望值过高,家庭生活不是很幸福,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过多被宠爱,使他们养成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不会主动与人合作。在家中许多家长放任孩子玩,或者是对孩子物质需求有求必应,养成了比吃比喝、花钱大手大脚的不良习惯。

2.学生主要烦恼在学习方面。主要原因有学生来自家长、教师、社会等方面的压力。在以往的时间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学校的领导、教师觉得学校教育主要是尽可能多培养“应试人才”,提高升学率。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极为关注,视其为关系到一个学生将来是否有前途的首要问题。所以,教师在课内只抓智育,而课后家长又让学生参加多种补习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主要表现在考试紧张、厌学、偏科,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产生原因主要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又过高,加上社会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使学生心理负担过重,认为学习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没有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

3.在与父母关系上,学生所希望的理想的父母,是理解自己的行为,并给予关爱、温暖的占大多数,在与父母产生分歧的最主要原因认为是父母不理解我的行为。所以父母与子女之间很难很好地沟通。主要原因就是家长不理解孩子,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溺爱过渡,干涉过多和家长素质偏低造成的。

4.在师生关系上,主要表现缺乏理解和沟通。

在同学关系上,处理不当。调查发现,学生交友的最大障碍性格上的差异。大多数学生想交友但不知怎样交,缺乏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和技巧。表现出性格孤僻、不合群、和同伴相互排斥的问题。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过多被宠爱,使他们养成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不会主动与人合作。在小学接触的同伴比幼儿时多了,如果还是一切以我为中心,必然难以与同学、伙伴合作,或只与两个较熟悉的同学来往,不敢也不愿意结交新伙伴。也有的学生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往往不能认识自己。多疑、敏感,常被同伴群体忽视,另一部分学生由于反抗性强,好斗,不受其他同学欢迎,被同伴拒绝在外。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现为嫉妒心理极强,产生一种自己得不到又不想让别人得到的狭隘思想,这些都有碍于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使学生感到精神紧张、心情郁闷、不安和烦躁,甚至少数学生感到极度孤独,并有可能导致攻击性行为。

5.我校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虽然正常的居多,但有问题者所占的比例也不少。由于家庭的溺爱,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的过分呵护,一些学生惧怕艰苦、依赖性强,学习、生活中的一丁点困难就会对其情绪、意志力、信心等产生较强的冲击,影响正常的学习过程;农村家长中较普遍存在着的家长本身素质跟不上导致家庭教育中只注重学生智育的发展,不注重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不注重学生学习指导和学习品质的培养,不重视学生思想、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锻炼,对学生一味地放任自流造成学生在学校表现出自律意识差或性格孤僻、怪异,不合群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四、采取建议与意见

(一)确立心理健康意识,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坚持做到以人为本。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只重视学生的学习,缺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忽视了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致使学少学生的心理发展处于较低的水平,各种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辅导解决。现代社会需要学校培养的人,必须具有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良好心理素质。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对学业和考试成绩的提高有积极影响,但不能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当作仅仅为教学、考试服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使他们的全面素质和个性的和谐发展。

(二)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提

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素质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学校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应重视引导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提高他们的心理教育、辅导水平,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

(三)建立心理咨询、辅导机构,加强个别辅导。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果没有相应的机构,就不能及时进行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所以各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设立心理辅导机构,并在教师中培养兼职的心理辅导员。这样才能开展活动,及时帮助个别学生排除心理困扰和障碍。

(四)进行家教讲座,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素质。

家庭教育的好坏,对孩子的心理问题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父母对子女的溺爱、娇宠、过高期望、过分保护、过分严厉等,会使子女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另外子女与父母产生分歧、矛盾的最大原因是不能很好的沟通和交流,所以我们有关机构要定期组织家长进行培训,提高家长的素质,使他们具备良好的修养和品行,做到言传身教。做到优化家庭环境,营造一个民族、平等、和谐、信任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健康成长。

五、总结

经过这次调查,更加让我了解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时希望我们的建议和意见可以对小学生的父母以及小学教师有些许帮助。最后,再次感谢老师的指导和同学们的帮助与合作。

10.市实验小学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篇十

谷晓格

主要内容:

一、小学生心理情况的调查

二、调查情况分析

三、探索心理辅导的内容。

四、附件(调查问卷)

一、调查内容: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二、调查目的: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在思想道德情操、科学文化知识、身体和心理素质、劳动和生活技能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为宗旨的,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内容。但现阶段涉及较多的还是心理问题较明显的大中学生,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仍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而实际上由于社会的发展、各种竞争的不断加剧 以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些失误,许多心理问题都表现出了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同时大中学生存在的许多心理问题的成因也常可追溯到他们的小学时代。因此,对小学生开展心理素质教育非常有必要。

同时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指导,是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重要一环。要做好这项工作,认真进行小学生的心理情况调查,对我们分析、了解情况,对我们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及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应的心理辅导(辅导方向、辅导内容、辅导方式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按照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认真的进行调查工作: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身体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指标。所谓健康,它是从生理和心理两个侧面来表现的。从表现形式看,生理健康相对来讲,比较容易诊断,而心理健康,测试的手段就比较复杂。同样,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状况,要比了解小

学生的生理状况要困难的多。

三、调查的相关设计:

1)调查时间:2013.9--------2014.1

2)调查地点:青岛市洮南路小学

3)调查对象;

五、六年级学生

4)调查方式:调查问卷、作品分析、心理测试、座谈会等。

四、调查情况分析:在对小学生的调查中,我们通过心理画、心理小测试(从人际关系、自信心、自尊、抗挫折能力、焦虑等方面)、调查问卷等形式进行调查,从而掌握了这方面的第一手资料,为进一步分析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应的心理辅导(辅导方向、辅导内容、辅导方式等)提供依据。

(一)心理小测试结果分析:

第一份有关是否焦虑的测试结果分析如下:参与123人,有效122份。有4%的学生:心境平和。在面对诸多问题时,阵脚不乱,应付自如,带着微笑和必胜的信念面对生活。

有35%的学生:一般情况下能好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但依然有少许焦虑。有60.1%的学生:为生活操心。分数越高,容易焦虑。常为一些不值得担心的事而放心不下,甚至于被激怒、无故发脾气、烦躁不安。

第二份有关是人际关系小测试结果分析如下:参与123人,有效122份。有48.36%的学生在与朋友相处上的困扰较少。善于与朋友相处,人缘很好。有40.16%的学生与朋友相处存在一些困扰。人缘一般,和朋友的关系不够牢固。

有11.8%的学生在同朋友相处上的困扰较严重,而且在心理上出现较为明显的不适。可能不善于交谈,也可能是一个性格孤僻的人,不够开朗,或者有明显的自高自大、讨人嫌的行为。

其中:

第三份有关自尊测试结果分析如下:参与123人,有效122份。

有12.1%的学生自尊程度相对较低,其他学生自尊较高。

第四份有关挫折心理测试结果分析如下:参与123人,有效122份。

50.8%的学生,抗挫折能力很强。

41.2%学生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但对某些挫折的抵抗力薄弱。8%左右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很弱。

第五份有关自信心的测试结果分析如下:参与123人,有效123份。属于自信程度较高的范围有51人,占41.1%.属于自信程度正常的范围有21人,占16.9%.属于自信程度偏低的范围有22人,占17.7%.属于自信程度较低的范围有15人,占12.1%.很自卑,做事总是缩手缩脚,缺乏信心有15人,占12.1%.(二)对小学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的分析:

1.在“你觉得现在令你最不开心的事情是:”的回答中:

没有不开心的有23人。

让学生不开心的事如下:

1)与父母家庭有关的:父母管得太多、太严;父母不理解自己;父母离婚;老说别人孩子好;陪自己的时间少;父母不给想要的买东西;或因家庭其他成员引起的。

2)与学校有关的:同学关系;成绩不理想;作业多;考试;被老师批评;要毕业了……(前三项较集中)

3)其他:被迫做不喜欢的事情;无人理解……

2.在“你感觉幸福吗?如果幸福,什么事情让你最幸福?如果不幸福,哪些事情让你感觉不幸福?”

感到幸福的有115人。

1)因为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与家人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有62人;

2)和同学好朋友在一起很幸福的有40人;

3)其他:成绩好;平安;父母身体健康;能上学;助人;拥有多;读好书;老师表扬;周末可以玩电脑;养的宠物好;学习环境好……

感到不幸福的有8人,原因如下:

父母离异;与父母交流少;孤独(父母陪自己时间少);被父母说或骂;被家里其他成员所累;别人不尊重自己……

(三)对学生心理图画的分析 从心理画的角度分析:大部分学生的心理画的表现符合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同时也有较集中的反映:自信不足、人际沟通不畅、压力、家庭成员关系问题等。

五、探索心理辅导的内容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分析来看:

1.就大多数的学生而言,心理发展总体还是较健康的。

2.在部分学生中存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心理问题。

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自我意识、人际关系(与父母、与同伴)、情绪管理、学习、自信、意志力等方面。由此,我们本着发展、预防、干预相结合的原则,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心理辅导内容的探索: 自我意识、沟通交往、注意力、思维、竞争合作、意志责任、学习管理、情绪管理、心灵成长等。

六、探索心理辅导的形式本着发展、预防、矫正相结合的原则,以发展和预防为主,辅助个体的辅导。

从发展和预防的角度,我们通过班级教学与团体教学的方式进行。发展是着眼于学生的积极成长,主要目的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开放学生的潜能,培养其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的人格的健全发展。预防,是在充分了解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对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心理需求或可能出现的问题,着眼于学生目前的实际情况。

上一篇:生活心情随笔记录作文下一篇:健身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