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仑定律说课稿(精选8篇)
1.库仑定律说课稿 篇一
焦耳定律说课稿
汤阴一中高三理科组 张淑强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焦耳定律》。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过程分析、研究课题的提出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焦耳定律是重要的物理定律,它是能量守恒定律在电能和热能转换中的体现,本节在电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电功、电功率的概念,公式的物理意义。了解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
2222②知道电功和电热的关系。理解公式Q=IRt(P=IR)、Q=Ut/R(P=U/R)的适应条件。
③知道非纯电阻电路中电能与其他形式能转化关系,电功大于电热。
④能运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解决简单的含电动机的非纯电阻电路问题。(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电动机电路的探究,提高学生分析论证能力; ②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科学思维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体会到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3、重点与难点
重点:区别并掌握电功和电热的计算。
难点:主要在学生对电路中的能量转化关系缺乏感性认识,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二、说教法:
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在教学中我采用讲述、推理、探究,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三、说学法:
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讨论中突破难点。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归纳法;阅读法;联想法;推理法等。通过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通过练习强化有意注意,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评价鼓励学生,重在让学生弄清楚建立物理概念的过程,而不是死记硬背一个结论。
四、教学程序: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要点:串、并联电路的规律和欧姆定律及综合运用。
1.通过前面的学习,可知导体内自由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电场力对定向移动的电荷做功吗?(做功,而且做正功)
2.电场力做功将引起能量的转化,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举出一些大家熟悉的例子:电能→机械能,如电动车。电能→内能,如电热器。电能→化学能,如电解槽。
本节课将重点研究电路中的能量问题。
(二)新课讲解-----第五节 焦耳定律 1.电功和电功率(1)电功
定义:电路中电场力对定向移动的电荷所做的功,简称电功,通常也说成是电流的功。用W表示。
实质:是能量守恒定律在电路中的体现。即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在转化过程中,能量守恒,即有多少电能减少,就有多少其他形式的能增加。
【注意】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减少而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即电功等于电路中电能的减少,这是电路中能量转化与守恒的关键。
在第一章里我们学过电场力对电荷的功,若电荷q在电场力作用下从A搬至B,AB两点间电势差为UAB,则电场力做功W=qUAB。
对于一段导体而言,两端电势差为U,把电荷q从一端搬至另一端,电场力的功W=qU,在导体中形成电流,且q=It,(在时间间隔t内搬运的电量为q,则通过导体截面电量为q,I=q/t),所以W=qU=IUt。这就是电路中电场力做功即电功的表达式。
W = Iut 【说明】:①表达式的物理意义:电流在一段电路上的功,跟这段电路两端电压、电路中电流强度和通电时间成正比。
②适用条件:I、U不随时间变化——恒定电流。③单位:焦耳(J)1J=1V·A·s(2)电功率
①定义:单位时间内电流所做的功
②表达式:P=W/t=UI(对任何电路都适用)③单位:为瓦特(W)。1W=1J/s
④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额定功率:用电器正常工作时所需电压叫额定电压,在这个电压下消耗的功率称额定功率。
实际功率: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的功率。实际功率P实=IU,U、I分别为用电器两端实际电压和通过用电器的实际电流。
这里应强调说明:推导过程中没用到任何特殊电路或用电器的性质,电功和电功率的表达式对任何电压、电流不随时间变化的电路都适用。再者,这里W=IUt是电场力做功,是消耗的总电能,也是电能所转化的其他形式能量的总和。
电流在通过导体时,导体要发热,电能转化为内能。这就是电流的热效应,描述它的定量规律是焦耳定律。
2学生一般认为,W=IUt,又由欧姆定律,U=IR,所以得出W=IRt,电流做这么多2功,放出热量Q=W=IRt。这里有一个错误,可让学生思考并找出来。
错在Q=W,何以见得电流做功全部转化为内能增量?有无可能同时转化为其他形式能?
英国物理学家焦耳,经过长期实验研究后提出焦耳定律。2.焦耳定律——电流热效应(1)焦耳定律
内容: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强度的平方、导体电阻和通电时间成正比。
2表达式: Q=IRt ③
【说明】:对纯电阻电路(只含白炽灯、电炉等电热器的电路)中电流做功完全用于产生热,电能转化为内能,故电功W等于电热Q;这时W= Q=UIt=IRt
2(2)热功率:单位时间内的发热量。即P=Q/t=IR ④ 【注意】②和④都是电流的功率的表达式,但物理意义不同。②对所有的电路都适用,而④式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对非纯电阻电路(含有电动机、电解槽的电路)不适用。
关于非纯电阻电路中的能量转化,电能除了转化为内能外,还转化为机械能、化
2学能等。这时W 》Q。即W=Q+E其它 或P =P 热+ P其它、UI = IR + P其它
引导学生分析P56例题(从能量转化和守恒入手)如图
再增补两个问题(1)电动机的效率。(2)若由于某种原因电动机被卡住,这时电动机消耗的功率为多少?
最后通过“思考与讨论”以加深认识。注意,在非纯电阻电路中,欧姆定律已不适用。
2(三)小结:对本节内容做简要小结。并比较UIt和IRt的区别和联系,从能的转化与守恒的角度解释纯电阻电路和非纯电阻电路中电功和电热的关系。在纯电阻电路中,电能全部转化为电热,故电功W等于电热Q;在非纯电阻电路中,电能的一部分转化为电热,另一部分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如机械能、化学能),故电功W大于电热Q。
(四)巩固新课和作业:
1、复习课本内容
2、完成P57问题与练习:作业2、4,练习1、3、5。建议在对1的证明后,把相应的结论归入串、并联电路的规律中。
五、研究性课题的提出和STS
1.某一用直流电动机提升重物的装置如上图所示,重物质量m=50kg,电源提供恒定电压U=110V,不计各处摩擦,当电动机以v=0.90m/s的恒定速度向上提升重物时,电路中电
2流强度I=5A,求电动机线圈电阻R(g=10m/s)。(4Ω)
2.观看一小段视频,让学生知道现在所使用的许多机器的焦耳热损失太多,导致机械效率不高,浪费能源等等,实现本节课科学--技术--社会的结合。
【反思】本节课的设计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不足,请各位评委老师给予批评和指正。谢谢!
2.库仑定律说课稿 篇二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等差数列》选自江苏省职业文化课教材《数学》第二册第六章第二节, 设计时间三课时. 本课在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 从三方面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等差数列的定义, 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等差数列概念和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的探究, 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类比、猜想、推理等发现规律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公式的探究,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 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 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3. 确立本案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确定为: ( 1) 等差数列的定义 ( 2)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应用; ( 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及应用. 教学过程中, 我将通过情境导入新知以及巩固和深化知识来突破重点.
教学难点确定为: ( 1)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 ( 2)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中, 我将通过教师针对性的指导方法、小组竞赛的方式和分层教学的策略对于教学难点予以突破.
二、学情分析
首先我对我所任教的班级的学生进行分析:
本次课我的授课对象是中职一年级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 经过数列的学习, 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但是学生整体数学基础较薄弱, 个体差异较大, 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强, 渴望得到老师的鼓励与表扬来增强自信. 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 但很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 我在整个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 扬长避短.
三、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
根据学情分析, 本次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综合运用情境教学、自主探究、分层教学、评价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主要通过学生活动向学生“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学法分析:
本次课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我指导学生运用探究式学习法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法进行发现思考、归纳总结的活动. 让老师如何教转变为引领学生如何学.
四、教学实施
课前我搜集了大量的素材, 将其制作到ppt中来吸引学生的眼球; 查阅了相关的教学理论, 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来; 最后形成完备的教学环节. 课前根据“异质分组”的原则将学生分成四组.
本次课的教学有三个任务, 1. 认识等差数列, 2. 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应用, 3. 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应用. 以上三个任务我分别设置了完整的教学环节, 以下是我教学环节以及时间分配情况的展示. 下面我就来说说我这三课时的具体实施过程.
我的整体设计思路如下:
这三课时大致是按照这条线来设计的: 由日常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探究出判断等差数列的方法,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利用例题和习题来巩固和深化知识, 最后反思小结. 剩下的时间里给出一道拓展题来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师生互动, 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结束每一课时.
接下来我重点说说本次课问题情境环节和建构新知环节的具体实施过程.
任务1:认识等差数列
问题情境环节的安排:
给出两个实例, 实例1 结合了学生的专业; 实例2 结合了传统文化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接下来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说出数列中的每一项 ( 提问的学号也组成等差数列) , 这样做既渗透了“等差数列”, 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分别叫三名基础薄弱的学生总结每个数列的特点, 并给予鼓励与表扬, 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下面揭示概念, 并板书等差数列的定义, 之后希望学生继续探究如何判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
师: 对于一般的数列{ an} , 数列有n项怎样来判断这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
生: 计算a2- a1, a3- a2…an- an - 1,
师: 如果n很大, 那是不是很麻烦? 能不能用一个一般的式子来说明?
生: 只要an- an - 1= d, ( n≥2, n∈N+) 就可以了.
以问题链的形式进行探究, 层层深入, 可更好地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同时也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
任务2: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首先, 引入“一站到底”这档节目, 抽取题库里的一题目让学生回答, 给予所在小组加分. 接下来提出: “这个数列中的第6 项是什么?”学生会小声议论出第6 项. 学生是利用了an= an - 1+ d这个公式经过几步的推导得出答案, 能不能找到更简单的方法得出要求的项呢? 顺利地引出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这样, 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得到了发掘, 从而带着积极的情感参与到新知教学的每一环节. 整个过程由学生完成, 通过互相讨论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又化解了教学难点.
任务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展示印度泰姬陵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这个情境源于历史, 富有人文气息, 激发学生兴趣; 图中算数, 形象直观, 可启迪学生思路.
自然地引出了问题1 + 2 + 3 + … + 100 = ?
学生对于高斯的做法很熟悉, 学生答出结果. 接下来, 引导学生探究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我设计以下几步:
一、请同学们根据高斯的做法探讨还有什么求1 + 2 +3 + …100 的方法?
1. 猜想
101×100/2=5050可写成101×100/2=5050, 在这个式子分子中的“101”由 (1+100) 得来, “100”代表个数.
2. 推导
组内讨论, 得出结论. 鼓励学生上台演示过程,
二、由特殊到一般, 能否探究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学生类比联想前面方法, 水到渠成推导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学生经历公式了推导过程, 获得了发现的成就感. 优化了思维品质, 体验了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教师板书过程规范解题格式, 让学生掌握倒序相加法.
例题环节:
通过整合课本中的题目, 选择6 个典型题目作为本次课的例题, 每课时2 个例题. 例题的选择首先基于巩固知识的目的, 其次培养学生观察总结、应用公式的能力. 例题的安排由浅入深, 注重了分层原则.
练习环节:
通过练习, 加强学生对定义的巩固,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习题中还补充了等差中项的定义和通项公式的推论. 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练习, 如: 一些题目选用口答方式; 在规定时间内让各组学生完成习题; 小组抢答完成相关题目等方式. 给枯燥的课堂增添了几分生机的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拓展环节: 本着以加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目的, 教师设置“问题链”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
反思小结: 本环节通过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来回忆知识, 教师适当补充.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用到的思想方法.
作业环节:
此环节设置必做题与选做题.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 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有所提高. 布置知识链接的题目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搜集资料、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为接下来的课题做好准备.
五、教学反思
3.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篇三
1地位作用
牛顿第三定律是牛顿运动定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动力学的基础。它体现物质间普遍联系的规律,应用极其广泛,所以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和利用该定律解释有关问题的能力。
2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力的概念、力和运动的关系有了初步认识,对定律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他们对定律的认识既熟悉,又较片面,如:知道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常常分辨不清研究对象,不能正确解释马拉车、拔河比赛等现象。
3教学重点、难点
因此,我把实验探究牛顿第三定律列为教学的重点。同时平衡力跟相互作用力是学生易混淆的知识,把它列为本节课的难点。
基于重难点分析及新课标的要求,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拟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4教学目标
4.1知识与技能
认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理解并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能区分平衡力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4.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探究意识。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习惯。
4.3情感态与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究生活中有关的物理问题,并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通过视频短片的播放,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5教法与学法
基于以上两点,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一是以问题为主线,设计多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二是以探究“拔河”问题为主线,引发学生“思维冲突”,以合作、讨论、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下面看一下教学过程的设计,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
(请看大屏幕)具体看下教学流程,首先进入新课的引入。
6教学过程
6.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普通的相互作用力例子不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因此我首先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有一体育项目,胜利者不是前进,而是后退,这是什么项目?然后呈现我校民族体育运动会大象拔河的激动场景,问学生:拔河比赛取胜的关键是什么?大象拔河极富民族特色,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欲望;接着,我转动竹蜻蜓飞上天,问:为什么蜻蜓能升天呢?由此引出课题。
6.2动手实验,感受“相互”作用
接着,提供汽球、海绵、条形磁铁、牙刷等物品,以研究相互作用力的关系为中心,让学生设计并动手实验,使他们感受到弹力、磁场力及摩擦力这三种性质力的相互性、同时性,从而引入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6.3定量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定性的了解相互作用力关系后,紧接着研究定量关系。我是通过以下几个环节突破的。首先,请学生猜想静止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方向关系,并讨论设计实验,学生自然会想到用两弹簧秤对拉来探究相互作用力大小和方向关系。他们会发现拉力等大、反向,并且是同时变化的。该探究让学生自主设计探究,给学生最大的自由度,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极大地调动学生积极性。
思考:当两个物体运动起来,其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还是相等吗?鸡蛋碰石头的力相等吗?然后介绍力的传感器:力的传感器:(把力的信息(大小)转换成与之对应的电信息的装置。接着,用带有传感器的小车间相互撞击,传感器探究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探究前可先让学生猜想电脑上显示的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图形形状应该有什么关系?(对称)。在这里借助于传感器和计算机辅助教学,通过探究运动物体间以及碰撞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了:任何物体不管其运动状态如何,在任何时刻,它们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等的,从而使学生对“总是”有了深刻的认识,并显示出高科技的魅力,实现平常很难实现的情景,很难测量的物理量。
6.4答疑解惑,学以致用
播放:发射嫦娥三号视频,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并让学生讨论:火箭为何能升空?最后播放牛顿第三定律中生活中的应用视频,学生举例,从而得出完整的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6.5逆向质疑,诱发探索
此时,学生似乎觉得牛顿第三定律的很简单,但其实不然。为了使学生对定律的理解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老师提出在教室里组织拔河比赛,我故意邀请一魁梧的男生与一娇小的女生拔河,女生输,是否由于男生力气大才赢得了比赛?不少学生确实这样认为。若仅从理论上分析双方拉绳子的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应该相等,并不能让所有学生信服。这时让男生站在滑板上,结果男生大败,质疑:到底谁的拉力大呢?此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探究的热情高涨。顺势让学生探究:将一大一小两弹簧秤等效为男生与女生,对拉模拟拔河比赛,结果是两人的拉力一样大,学生迫切想知道既然双方拉力一样大,那么拔河比赛为何会有输赢之分呢?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对比赛双方分别进行受力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不难弄清比赛输赢的关键在于:双方队员所受的摩擦力不相同。拔河活动,首尾呼应,再次激活学生疲倦的脑细胞,使其再次兴奋,也为比较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做铺垫。至此,学生对牛顿第三定律有了本质的认识,从而消除了“以卵击石”卵受力大,“马拉车”车受力大,“人能跳起”地对人的作用力大等感官上的错觉。
6.6比较异同。加深理解
平衡力跟相互作用力是学生易混淆的知识,为了消除学生错误认识。我竖直握住瓶子,让子瓶静止,让学生找出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并引导学生分析异同,填写表格。
6.7拓展升华,巩固新知
(1)视频:自制的水火箭升空
(2)演示:竹蜻蜓能飞天
课后思考:为何转动的竹蜻蜓能飞上天?
4.8《库伦定律》说课稿 篇四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您们好!今天我要说的是库伦定律,“库伦定律”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第一章第二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分析: 本单元教材的核心是库仑定律,它既是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又是学习电场
强度的基础。因此,在本单元教学中,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不仅要求学生定性知道,而且通过库仑定律的教学还要求定量了解。但对库仑定律的解题应用,则只限于真空中
两个点电荷间相互作用的一些简单计算。
2、学情分析
学生在物理必修1中已经学习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概念,也知道了如何计算两者之间 的相互作用力的方法,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而这些知识就为学习库伦定律打下了较好 的基础。其次,学生对物理模型有较好的感性认识基础,但理性认识还有所欠缺。因此,在教学中,我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降低教学梯度,尽量运用实验演示使教学,形象、直观。
根据上述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我确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①明确点电
荷是个理想模型,知道带电体简化为点电荷的条件。②会用文字描述库仑定律的内容与
公式表达,能用库仑定律计算真空中两个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③了解库仑扭秤实验和
库仑对电荷间相互作用的探究。④初步了解人类对电荷间相互作用的探究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学生认知能力和基本现状的分析,我确定的过程与方法目
标是:通过演示让学生探究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再得出库仑定律。
高中阶段的同学有一定的理性认识基础,对学习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因此我确定 的情感与态度目标是: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用实验来验证”的探究物
理规律的科学方法与思路②通过静电力与万有引力的对比,体会自然规律的多样性与统 一性。
4、教学重点、难点
高一的学生已经能够独立进行学习,对知识也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同
时他们具备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但他们的理性认识还有所欠缺,所以根据学生的心
里特性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库仑定律及适用条件。用库仑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②我确定的教学难点是:库伦定律的实验。
下面我重点讲一下教学过程。
二、教法、学法
教法:在教学中贯彻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原则,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 学目标展开,力求做到层次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操作,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采用的教学方法:启发讲练式。
学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协商讨论,突出主体性。因为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
器,而是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同时变学 会为会学,是改革传统教学的重大课题。
三、教学过程
研究教法和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教学成功的
关键一环。以求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使学生学有所获,我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将本
课划分成三大部分: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
(1)利用多媒体动画显示闪电现象(让学生从最常见的生活现象着手,说明电荷
之间是存在相互作用力的)
(2)演示实验1:利用手摇静电感应器演示放电现象。(演示结束后教师说明:
①这个原理与闪电一样的,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拉回到课堂上的物理实验,让学生体
会到物理研究的问题来自与现实生活。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3)演示实验2: 将两个大小相同的泡沫导电小球通过很细的导线分别接到、手摇静电感应器的两个小球上,使得小球的电荷能传到两个导电小球上。(手摇的越
快细线偏离竖直方向的夹角越大;若将两球靠的越近,则偏角也越大。)
引出本课教学目标: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提出本节课的主题是探究电荷间的相
互作用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是什么样的关系。
猜想与假设
教师引导:通过前面的实验我们发现,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在不同的情况下大小
是不同的,你认为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会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猜想小结:与两带电体的电荷量、距离、形状、体积、质量等有关。
2、积极主动,探究新知
定性实验的探究
Ⅰ:定性探究一:探力F与距离r之间的定性关系
演示实验3 让带电小球靠近悬挂在丝线上的的带同种电荷的泡沫小球,观察在不同距
离时小球偏转角度。
让学生观察完现象后问学生:大家是如何判断小球A所受的力F大小的变化的?学生
回答:通过偏离竖直方向的角度的大小,角度越大A所受的力就越大。再问学生:偏转
角θ与小球A所受的力F是什么样的关系?学生回答: F=mg tgα。带电体间距离越小,偏角α越大,这表明电荷间作用力越大。接下来说:由于在这里我们没法直接测量出力F 的大小,而是通过偏转角θ的变化来判断F的变化,这种方法就是测量变换法(间接测
量法)。我们有此得出实验结论:电量不变时,改变带电体间距离r,两电荷间的作用力F
随距离r的减小而增大。
Ⅱ:定性探究二:F与q之间的定性关系
演示实验4 带电量不同的小球靠近悬挂丝线的带电泡沫小球,观察小球的偏角的变
化关系。
演示完实验让学生分成三组讨论,再选出代表回答。讨论得到:带电体间作用力还跟
带电体所带电量有关。
得到实验结论:若距离不变,改变电荷量,两电荷间的作用力随电量的减小而减小。
再次猜想::由以上实验,引导学生根据类比由万有引力与静电力的相似之处推测这两种
力的其它特性也可能相似,由此猜测静电力数学表达式。
定量式实验探究
库仑扭秤实验的验证过程(flash加解说)这个实验要分4部分来讲解。
(1)结构简介(用flash课件将实验展示出来)。
(2)如何解决力的准确测量?
①操作方法,力矩平衡:静电力力矩=金属细丝扭转力矩
②思想方法:放大、转化
(3)库仑力F与r关系的验证。
①设计思想:控制变量法——即控制电荷Q不变
②结果:库仑精确地用他的扭称实验测量了两个带电小球在不同距离下的静电力,证实了自己的猜测。基本上验证了F与r之间的平方反比关系。
(4)如何解决电量测量问题,验证F与Q的关系?
①库仑将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小球,一个带电、一个不带电,两者相互接触后电量被
两球等分,各自带有原有总电量的一半。这样库仑就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用这个方
法依次得到了原来电量的1/2,1/4,1/8 等的电荷,从而顺利的验证得出库仑定律。
②思想方法:守恒、对称。(出示库仑扭秤挂图,介绍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
研究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跟电量和距离的关系所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设计的扭
秤成功的解决了用普通测力计无法测量微小作用方法。)
得出库仑定律:在真空中两个点电荷间的作用力跟它们的电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
们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并带领学生总结运用库仑定
律所应注意的问题
3、例题练习,巩固新知
在前面讲解库仑定律的基础上,进行例题练习,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练习题的难度由浅入深,并注意从不同角度来强化知识。最后的练习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4、精练小结、布置作业: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我巡视后提问归纳库仑定律然后布置课后作业。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有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老师多多指教,谢谢!
库仑定律
1内容:在真空中两个点电荷间的作用力跟它们的电量的乘积成正比 , 跟它们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 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2公式:
3适用条件:真空,点电荷 4点电荷的概念:(学生自学并类比质点)
5.动量守恒定律 说课稿 篇五
(一)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我所说课的内容是动量守恒定律
(一),我所使用的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审核通过的高中物理选修3—5,十六章动量守恒定律第二节动量守恒定律
(一)。由于课改及教材改编,动量守恒定律不同于从牛顿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推导出动量守恒定律,不利于学生顺利地去认识现象,建立概念与规律的传统讲法,事实上动量守恒定律本身就具有实验基础独立的物理定律,我的教学设计基于改造实验案例二的 “实验演示”教学模式实践活动突出了体现学习中的探究精神,强调物理学中“不变量”的思想,设置情景、问题与学生交流探讨,纠正对事物的理解产生错误的所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发展对学科的兴趣与热情,培养交流协作能力的教学设计思想。
正因为如此,根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要求及教材知识板块构成,本节在第一节“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基础上提出动量概念,并从物理学史角度加以认识。通过例题提出动量的变化,加深对动量是矢量的认识,并在计算动量的变化时注意它的矢量性、动量的概念与力学系统、内力、外力的基础上导出动量守恒定律,提出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是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系统所受外力的矢量和为零。由于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只需考虑物体相互作用前后的动量,不考虑相互作用过程中各个细节的瞬间,即使在牛顿定律适用范围内,它也能解决许多由于相互作用难以确定而不能直接应用牛顿定律解决的问题。这正是动量守恒定律的优点和特点,同时为我们解决力学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在整个物理教材的知识体系中,该节与运动学、机械能守恒定律、原子物理等各模块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各知识的交汇点与穿插点,以及是各个知识点的思维拓宽处,所以在整个物理知识体系中站有比较重要的位置。
我所面临的学生通过前面模块的学习,已经具备了知道物体通过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运动类型,初步的实验设计、操作与分析能力。同时碰撞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运动类型也有生活感知,且在必修2中《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一章中有类似的模型;并通过第一节的学习对碰撞不变量有所探讨的知识基础;已经形成自己的思想,对事物有一定的理解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自己的观点的年龄阶段情感特点;但存在对动量的方向性的确定不透彻,对前期所学习的一些物理基本概念不是分得很清楚,对动量守恒定律成立条件的掌握的学习障碍,为应对这些问题所采用的教学设计由浅入深,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情景,分组讨论与归纳的教学策略,形成“一 + 一 =3”模式的教学特点,即学生占主体,教师设置问题与情景,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全班交流,由教师总结得出知识点;最后留3分钟解决学生前次课或该次课提出的不清晰点。
根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及对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确定了: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动量的表达式及其物理符号的含义;
2、知道关于动量的物理学史;
3、知道与塑造“力学系统”这一物理模型;
4、掌握动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与表达,知道定律的成立的条件和适用范围;
5、会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动量概念及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了解归纳与演绎两种思维方法的应用;
2、参加小组探讨、师生互动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
3、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发现规律,具备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
1、主动与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2、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物理规律进行分析比较与联系,养成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意识;
3、培养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态度; 的三维教学目标。
根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确定这节教学重点:
1、掌握动量的表达式及式中各物理符号的含义;
2、知道“力学系统”这一物理模型,理解外力与内力;
3、掌握动量守恒定律,会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学情分析及教学目标确定这节教学难点:
1、知道动量为矢量,掌握其方向的判定;
2、明确q=mv式中v表示瞬时速度;
3、掌握动量守恒定律成立满足的条件;
基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我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运用物理的“实验探究”、“类比推理”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而使用了演示法、设问法、对比法;采用演示实验引导、分组讨论、问题设置和情景模拟相结合,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手段。
课前准备:
1、认真研习《物理课标》、《教师用书》及《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2、仔细揣摩教材该章节,分析其“隐藏”知识点,找出本节与整套物理知识模块的交汇点;
3、分析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点和已具备的分析探索能力及已具备的认知特点;
4、准备演示实验器材(在课前放置于讲桌下);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所使用的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视频)、自制半定量研究一维碰撞实验装置(四枚象棋子)、牛顿摆、小车。
教学过程图:
6.物理焦耳定律说课稿 篇六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焦耳定律是重要的物理定律,它是能量守恒定律在电能和热能转换中的体现,本节在电学中是重要的概念之一。学生学好这节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为学生升入高中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A.重点:理解焦耳定律,用实验让学生总结出计算公式。
B.难点:帮助学生认识电流做功和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本节的教学难点,防止学生乱套用公式。
C.关键:本节的教学关键是做好通电导体放出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在得出了焦耳定律以后介绍焦耳定律公式及其在生活、生产上的应用。
2.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理解焦耳定律(内容、公式、进行一些计算),知道电热器的工作原理(电热器的发热体为什么是由电阻率大、熔点高的合金丝绕在绝缘材料上制成?)。
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法:
采取一边实验一边讲解、边讨论、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教学、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三.说过程:
1.引入新课:
教师利用日常生活的用电器(热得快、电热杯、电烙铁、电饭锅、电风扇、电视机、电灯等)引入新课,让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来工作的?
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请同学们猜想一下,通电导体放出的热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学生猜想、讨论,告诉学生科学家们也经常使用“猜想”这种方法来研究有关问题。
教师、学生共同确定因素:电流的热效应——所以有电流(I);因导体的电阻影响电流的大小,所以应该有电阻(R);根据日常生活经验不难知道导体放出的热量还与时间(t)有关。
在I、R、t三个量的情况下如何研究呢?先让学生讨论,并设计研究的方案。利用控制变量法,结合人教版第115页可设计如下实验:
(1)I、t不变,甲的电阻大于乙的电阻观察实验,此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2)当温度计降回原来温度,加大电流、用与(1)同样的时间,
同学们又看到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3)I、R不变,时间越长电流放出的热量越多。
教师先让学生归纳,然后教师总结出焦耳定律内容、公式,让学生自己搞清Q、I、R、t各个量的单位,进行公式变形。
3.课堂练习:
利用课本上的例题、练习题(预先制成投影片以加大课堂容量)、课堂达标题,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分层次练习。在练习中讲清Q=IRt与W=UIt的区别(在何种情况下才可以用W=UIt)。
4.最后教师简单介绍电热器,并解释课堂开头提出的问题。
5.教师利用板书小结本节内容。
影响电流产生热量的因素:I、R、t
焦耳定律:内容:焦耳定律公式:Q=I2Rt应用:电热器
四.说手段:
根据具体情况利用小黑板或投影仪显示实验中温度生高的情况,利用投影仪做练习、例题以提高课堂效率。学生动笔做的课堂达标题可以用一体机印制。可以出示较多的用电器给学生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说作业设计:
作业的设计要体现有趣、有层次并设计社会实践题以体现学以致用,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六.说学法指导:
1.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掌握研究物理的方法——控制变量法。对公式应理解透,不要乱套公式。
2.为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可以引导学生参观工厂、熟悉日常生活中的电热器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3.让学生养成认真阅读课本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上介绍电热器的内容)。
7.《花钟》说课稿 篇七
(教材分析略)
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 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艳丽”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进行表达。
2.初步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和认真思考的习惯。
二、紧扣重点说教法
简简单单、扎扎实实学语文。围绕“花钟”这个主线, 借课件入手赏花钟———以读为本识花钟——合作交流探花钟——延伸拓展编花钟, 让学生主动求知, 品读感悟, 理解、积累、运用。
三、以人为本说学情
三年级正处于由低年级识字教学为主向高年级阅读教学为主的过渡阶段, 我力求在段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的能力。
四、以学定教说流程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
(一) 悄然入情赏花钟
为了达到“课伊始, 趣亦生”的目的, 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出示日内瓦大花钟, 与学生共同欣赏, 并激情导入。
(二) 品读美文识花钟
钟面上有哪些花, 它们怎么能组成一座钟呢?学生会不知不觉地提出这样的问题。带着这个问题, 我引领学生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 利用自然段的特点, 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2. 轻声读描写花开的句子, 找一找课文中写了哪几种花。
我把从网上搜集到的9种鲜花的图片一一展示给学生欣赏, 并配上音乐和简单的介绍, 为学生的品句作铺垫。
3.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
文, 把写自己喜欢的花的句子体会着多读几遍。学生美读句子时, 我及时点拨, 指导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品词析句。
4. 为了让学生体会文章对
不同的花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我设计了一个比较题, 指名学生读句子进行对比。省略号是这篇课文的又一个亮点, 我会问:同学们, 你们平时观察到哪些花在什么时间开放呀?借机让学生结合平时的观察和生活积累, 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填补课文中省略号的空白, 以突出这篇课文在本单元中的引领作用。最后, 图文结合, 引读美文, 让教师、学生、文本融为一体。
(三) 合作交流探花钟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归纳原因, 我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我先出示小组合作学习卡片, 接着按照“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全班汇报”三个层次组织教学。
(四) 拓展延伸编花钟
发现了鲜花的秘密, 了解了其中的原因, 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 再次播放大花钟让学生欣赏。
2. 抓住“大致”一词, 让学生读句子体会:
与前面写花开的时间范围词一样, 也是语言的一种准确的表达。
3. 一起来做一个花钟, 激发学生留心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4. 推荐科普书籍, 如法布尔的《昆虫记》, 让学生课外阅读。
5. 布置读练结合的作
业———让学生观察周围的花草并写一篇日记, 为本单元习作打基础。
五、浓缩文本说板书
8.《认识左右》说课稿 篇八
本节课,我选取人教版第二册《左右》一课,在这一教材内容基础上,针对大部分智障学生缺少方位概念、不能正确辨别左右及无法分清镜面条件下的左右这一共性特点,进行改进,我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数学相结合,设计了校本教材《认识左右》。
二、学生分析
本班学生为15岁左右,智商在50至70之间,大多缺少方位概念,无法辨别镜面条件下的左右方位,他们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能力较差,却又活泼好动,不能较长时间地维持注意力。因此,我将教学内容转化成律动活动,既满足了他们的天性,又让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步分辨,掌握了关于镜面对称条件下的左右。
三、设计理念
在本节课中,我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經验,引导他们用数学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运用体验法施教,不仅使学生心情愉快,而且还能从体验中自觉地探求有关知识和技能,使这个过程成为一个体验学习的过程。
四、教学目标
我通过学生对左右的掌握情况设立了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准确分辨左右;辨别镜面条件下的左右。
2.过程与方法:注重体验过程,帮助学生将课堂知识转化为生活能力,完成有效的知识迁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镜面对称条件下左右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镜面对称条件下左右的位置关系。
六、教学流程
本节课由三部分组成,完成初评;突破难点;强化巩固。
第一部分:律动导入,完成初评
此环节以律动音乐《幸福拍手歌》导入,请大家跟我一起做关于左右的动作,在这一过程中,我要观察学生对左右的感知情况,测评出完全掌握的有多少,偶尔需协调的有多少,不能掌握的有多少,并在以下教学中给予指导支持。
第二部分:实际应用,突破难点
为此,我设计了以下两个环节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分辨,以便更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第一个环节:实物演示,认识左右
活动1.说出名字
按照初次测评的结果分组坐,并进一步强化,低能力组的学生,说出自己的左边、右边同学的名字。高能力的学生帮助补充完成。
活动2.观察积木
我拿出多种颜色的积木摆放好,让学生观察从左往右数第二块积木是什么颜色,顺势说出,为什么我看到的和你们看到的不一样呢?此时请一名学生到前面站到我的位置观察并说出结果。从而引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左右的位置是发生相反变化的,这时交代这种现象,在数学中我们叫镜面对称现象。
活动3.分析照片
我出示一张多人合影的照片,让学生找出在我的左边是谁?那么在实际拍照时我的左边又是谁呢?进一步感知,镜面对称现象就在我们的身边。
第二个环节:运用所学,理解镜面
因为我发现生活中出现最多的是在学习团体操及律动舞蹈时,做镜面运动,学生分辨不清。虽然我们的左右是固定不变的,但是当我们改变方向的时候,左右两边的位置是发生变化的。我们应该根据方向的变化认清左右两边。因此,我设计了如下三个活动。
活动1.同桌互做
为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我设计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将拍手歌引入教学中,在合作的过程中,亲自体验虽然彼此伸出的同一侧的手,但却是相互交叉才能配合完成。为下一步学习镜面动作打下基础。
活动2.观看录像
第一步采用直观观看的方法,让学生看相同方向下的动作,请高、低能力组的学生各一名,跟随录像做动作。然后全班同做。第二步,再次观看录像,说说不同方向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此时引导说出与录像中的人是相反动作的,并让全班同学试着跟做,我进一步指导纠正镜面条件下的对称动作。
活动3.镜面动作
我采用分组式教学,高能力组的学生动作难度加深,做镜面条件下的动作,强化辨别左右。低能力组的学生由辅助教师带领继续学习镜面条件下辨别左右。
第三部分:强化巩固
练习题1:
“请学生说说教室的窗户在你的哪边?那么你想想窗户在老师的哪边?”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练习题2:
通过课件,找出正确的位置来帮助学生理解镜面对称下的左右。
最后,在我的引领示范下做镜面动作,与学生共同跳一段律动舞蹈,在欢快的音乐中结束本节课的教学,同时检验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及掌握情况。
七、作业布置
我依据学生的能力设计分层式作业,强化巩固完成。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想,当然可能在实际的教学中还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学生并未完全理解掌握等现象。那我会在施教过程中适时调整,借用更适宜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大型团体操,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辨别镜面条件下的左右位置。
【库仑定律说课稿】推荐阅读:
高二物理电荷库仑定律教案07-07
电荷守恒库仑定律典型例题a10-04
【金识源专版】高中物理 1.2 库仑定律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0-18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教案和课件07-09
热力学第一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教案07-27
焦耳定律物理教案08-20
万有引力定律06-20
加法的运算定律练习07-02
管理学三大定律07-11
帕金森定律-总结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