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024-08-11

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精选8篇)

1.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篇一

金属的化学性质

金属分为活性金属和钝性金属两种。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氢前金属称为活性金属,氢后金属就是钝性金属。

钾 钙 钠 镁 铝 锌 铁 锡 铅 (氢) 铜 汞 银 铂 金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1、氢前面的金属能与弱氧化性强酸反应,置换出酸中的氢(浓硫酸、硝酸等强氧化性强酸与金属反应不生成氢气),如:Fe + 2HCl ═ FeCl2 + H2↑

2、活动性强的金属能与活动性弱的金属盐溶液反应。

3、大多数金属能与氧气反应。

4、排在H前面的金属,理论上讲都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在常温下,钾,钙,钠等能与水发生剧烈反应,镁、铝等能与热水反应,铁等金属在高温下能与水蒸气反应。

5、金属均无氧化性,但金属离子有氧化性,活动性越弱的金属形成的离子氧化性越强。

6、金属都有还原性,活动性越弱的金属还原性越弱。

金属化学性能

金属化学性能是指金属材料与周围介质扫触时抵抗发生化学或电化学反应的性能。

1、耐腐蚀性:指金属材料抵抗各种介质侵蚀的能力。

2、抗氧化性:指金属材料在高温下,抵抗产生氧化皮能力。

返回目录>>>

金属的物理性质

1)金属物理性质的共性:常温下金属都是固体(汞除外),有金属光泽,大多数金属是电和热的良导体,有延展性,密度较大,熔点较高.

2)金属物理性质的特性:大多数金属都是银白色,但铜呈紫红色,金呈黄色;在常温下大多数金属为固体,但汞是液体.

密度:最大:锇 最小:锂

熔点:最大:钨 最小:汞

硬度:最大:铬 最小:铯

返回目录>>>

金属之最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铝(含量为7.73%)

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钙(含量为1.5%)

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铁

密度最小的金属:氢(1月英国科学家在爱丁堡大学首次制成金属态氢,氢成为密度最小的金属)

密度最大的金属:锇(22.48×10?㎏/m?)

最硬的金属:铬(莫氏硬度约为9)

最软的金属:铯(莫氏硬度约0.5)

导电性最强的金属:银

导热性最强的金属:银

制造新型高速飞机最重要的金属:钛(被科学家称为“二十一世纪的金属”或“未来的钢铁”)

海水中储量最大的放射性元素:铀(陆地铀矿的总储量约200万吨,海洋里含铀的总量高达40万万吨)

含同位素最多的元素:锡(有10种稳定的同位素)

含同位素最少的元素:钠(只有Na-23稳定)

展性最强的金属:金(最薄的金厚度只有1/10000mm)

延性最好的金属:铂(最细的铂丝直径只有1/5000mm)

熔点最高的金属:钨(熔点:3410±20℃)

熔点最低的金属:汞(熔点-38.8℃)

熔沸点相差最大的元素是镓(熔点30℃,沸点2403℃)

地壳中含量最少的金属是钫(即使是在含量最高的矿石中,每吨也只有37×10负13次方克;地壳中的含量约为1×10^-21 %)

光照下最易产生电流的金属元素:铯(当其表面受到光线照射时,电子便能获得能量从表面逸出,产生光电流)

金属性最强的金属:铯

世界上最贵的金属:锎(每克1千万美元,比金贵50多万倍)

世界上最便宜的金属:铁

最易应用的超导元素:铌(把它冷却到-263.9℃的超低温时,会变成一个几乎没有电阻的超导体)

最能吸收气体的金属元素:钯(1体积胶状钯能吸收氢气1200体积)

返回目录>>>

2.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篇二

一、探究乙醇的结构式

例1: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乙醇的分子结构是图1还是图2, 同学们设计了图3~图6四种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 如何检查 (图3) 装置的气密性%% %%。

(2) 图3反应前后读数, 广口瓶和量筒液面都要相平, 其目的是___, 若实验数据如下, 试分析乙醇的结构式是图 (1) 还是图 (2) ?___。原因是___。

(3) 若用图4、图5的装置代替图3, 都有1处不合理之处。它是___。

(4) 若用图6装置, 其中A处连接烧瓶内部与分液漏斗上部的导气管的作用是___。测量H2体积, B、C、D、E四个装置, 最好选用___, 原因是___

(5) 若用含有少量水的乙醇代替无水乙醇进行实验 (假设其他都正确) , 测得的H 2 体积会偏 ___ (填小或大) , 原因是___

(6) 使用分液漏斗滴加一定体积的乙醇, 乙醇的量不易控制。若加完乙醇, 则一定有氢气从分液漏斗处逸出。某同学设计, 先将一定准确体积的乙醇加入烧瓶, 再把Na分散于二甲苯中形成一个个小Na球, 再加入烧瓶。这样做的目的是___。

解析: (1) 关闭分液漏斗活塞, 在烧瓶处微热, 观察广口瓶中出气导管内液面是否上升。

(2) 保证装置内外压强相等 , 减小实验误差 ;乙醇的结构式应为图1。因, 即2C 2 H 6 O~H 2↑, 说明1个C2H6O分子中, 1个H与其他5个H是不同的, 仅1个H可以被Na所置换。

(3) 装置的出气管太短 , 没有回流冷凝效果 , 使部分乙醇蒸发而损耗, 测得H2体积偏小。

(4) 平衡分液漏斗上下的压强 , 使乙醇容易滴下 ;最好选B;因C装置没有量气作用, D装置读数、操作困难, E装置 (酸式滴定管) 容积太小 (一般25mL或50mL规格) , 实验中更换会引起误差。

(5) 大;等体积的H 2 O比等体积的乙醇反应放出的H 2 多。

(6) 二甲苯与乙醇混溶且不反应, 可以增大乙醇与Na的接触面积, 使之充分反应。

二、探究乙醇和金属钠反应的原理

例2:为了探究乙醇和金属钠反应的原理, 某实验小组做了如下四个实验:

实验一: 向小烧杯中加入无水乙醇, 再放入一小块金属钠, 观察现象, 并收集产生的气体。

实验二:设法检验实验一收集到的气体。

实验三:向试管中加入3mL水, 并加入一小块金属钠, 观察现象。

实验四:向试管中加入3mL乙醚, 并加入一小块金属钠, 观察现象。

回答以下问题:

(1) 简述实验二中检验气体的实验方法及做出判断的依据:____。

(2) 从结构上分析, 该实验选取水和乙醚做参照物的原因是___。

(3) 实验三的目的是欲证明___;实验四的目的是欲证明___;根据实验三和实验四的结果, 可以证明乙醇和金属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应为____。

解析: (1) 考查氢气的检验方法:将收集到的气体点燃, 若能燃烧或发出爆鸣声则证明该气体是氢气。

(2) 通过对比实验得出结论:乙醇分子中含有乙基和羟基而水分子中含羟基, 乙醚分子中含有乙基。

(3) 羟基氢可和钠发生置换反应;乙基上的氢不能和钠发生置换反应;

三、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

例3:某课外活动小组利用下图装置进行乙醇的催化氧化制取乙醛并验证乙醛的性质实验, 图中铁架台等装置已略去, 粗黑线表示橡胶管, 气唧为一种鼓气装置。请填写下列空白:

(1) 甲装置常常浸在70~80℃的水浴中, 其目的是___。

(2) 实验时, 先加热乙装置玻璃管中的铜丝, 约1分钟后用气唧鼓入空气, 此时铜丝即呈红热状态。若把乙装置中酒精灯撤走, 控制好鼓气速度, 铜丝能长时间保持红热状态, 这说明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是___反应 (填“放热”或“吸热”) , 相应的化学式为___。

(3) 为验证丙中的生成物乙醛能被弱氧化剂氧化, 实验中需要用到新制的Cu (OH) 2 悬浊液。实验室常用如下方法配制Cu (OH) 2 悬浊液:在试管中加入10%的NaOH溶液2mL, 滴入2% 的CuSO 4 溶液4~6滴, 振荡后即成。这样操作的目的是%%%%。

解析: (1) 想让无水乙醇通过铜丝必须加热, 浸在70~80℃的水浴中就是让无水乙醇转化为蒸汽通过。

(2) 通过题目“把乙装置中酒精灯撤走, 控制好鼓气速度, 铜丝能长时间保持红热状态”就知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3) 确保NaOH溶液过量 , 溶液呈碱性 , 有利于醛基的氧化。

四、探究以乙醇为原料制备溴乙烷

例4: 实验室可用NaBr、浓H 2 SO 4 和乙醇为原料制备溴乙烷。已知反应物的用量为:0.3molNaBr (s) , 0.25mol乙醇 (密度为0.80g·mL-1 ) , 36mL浓硫酸 (溶质质量分数为98%, 密度为1.84g·mL-1 ) , 25mL水。回答下列问题:

(1) 该实验应选择下图中的a还是b装置? ___。

(2) 经计算, 反应物总体积约为75mL, 反应装置中的烧瓶应选择下列哪种规格最合适? %%%%。

A.50mL B.100mLC.150mLD.250mL

(3) 冷凝管中的冷凝水的流向应是% ___。

A.A进B出B.B进A出C.从A进或B进均可

(4) 由NaBr、浓H 2 SO 4 和乙醇共热制备溴乙烷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可能发生的副反应为__。

(5) 从棕黄色的粗溴乙烷中提取无色溴乙烷应加入的试剂是, 使用的主要仪器是___。

(6) 若本实验的产率为60%, 则可制取溴乙烷____g。

3.探究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和知识性质 篇三

关键词:教育学 学科性质 知识性质

目前,学者对教育学性质存在不同的理解,有些人将学科的性质与学科的属性混为一谈。然而,这两者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因为教育学是独立的、特殊的知识体系,要对其有整体性研究和理解,就应掌握教育学学科性质和知识性质。

一、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1.教育学学科归属探究

教育具有多维属性,一般分为社会活动属性与个体活动属性,因为教育是社会发展中的活动和现象。它作为教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能多维度分析符合社会发展的科学要求,并实现社会科学属性。教育也是一种育人活动,与个人精神、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存在较大关系。所以说,教育学在科学范围内,属于人文学科。

教育的基本属性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能力,在教育范畴内研究人,就是阐述育人问题。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育人是一个不断认识的过程,个体认识在教育中会形成一种社会现象。教育属性的多维度导致教育学学科属性更具复杂性与多样化。因此,在研究教育过程中,要以系统、严格的实验论证教育问题,促使教育学具有明显的人文特征和社会科学特征。

教育学的学科属性问题是学科分类中“最邻近的归属”,如果要明确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就要在合适的归属领域,分析教育学与属性、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并努力研究教育学学科性质的逻辑关系。

2.教育学学科种差探究

研究教育学理论与实践时,有些教师对教育学概念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特别是教育学单复数形式等相关问题。针对这种状况,我们要明确教育学科种差,并分别在两个方面对其进行阐述。

教育学在宏观层次上包括人类教育现象,其中的学科主要是哲学、社会学等。因此,根据教育学的人文特征,我们可以将人类教育现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阐述教育规律,了解社会科学中其他学科的种差。

教育学科是一种单一学科,具有中观层次,所以在研究它时,我们可以将人类的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等作为主体。另外,教育学科还具有宏观层次的属性。教育体系中各个学科的快速发展,从而使人们更愿意研究教育体系中存在的性质和规律。因此,单一的学科教育学与各个体系间具有一定的本质关系。

二、教育学的知识性质

1.教育学知识范畴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致力于不断追寻知识,并对知识形成认识。在此期间,教育就是一个求知过程,而且教育学知识与知识体系存在一定的从属关系,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地位。在理解、判断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时,人们会不断总结出客观性知识。在推广这些客观知识产生的规律时,人们不仅会考虑教育价值的规范性,还会将教育付诸实践。但是,价值规范性应用到教育实践中也存在相应的问题,特别是教育科学理论与实践理论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

教育是一个具有多分支的群体知识体系,无论是普通的教育学体系,还是教育学的分支,都能为现代教育提供理论与实践问题,并促进其积极作用的形成。

2.教育学知识性质

教育学是一个整合性的知识体系,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以及不同领域中都会呈现不同的形态。如研究领域的整合性,教育学是由多个学科组成,并将教育现象、教育规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研究视角,分析教学现象、教育问题,形成种类多样、新兴的教育学科。如研究方法的趋利性,在研究教育学时,人们不只是研究教育理论,还探讨了历史、社会及技术等领域。在这种研究形式下,人们利用各种科学方法认识教育现象,不仅解决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还为教育学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源。教育学是人们根据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主观提出的,在教育学共同体的形成中,总结和分析了教育实践,从而形成适合的教育学知识体系。

三、总结

教育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其中存在的知识体系具有特殊性,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当前社会发展中,教育学体现的是生命能动性以及思想创造性,所以掌握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和知识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4.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篇四

摘要:采用盆栽试验,探讨了湖泊底泥与无机肥料配合施用对土壤化学性质和冬小麦籽粒重金属Cd的影响.结果表明,二者交互不同处理均能增加土壤养分含量,虽然重金属Cd、Pb、Cu、zn含量有所增加,但土壤仍清洁或尚清洁,不同处理小麦籽粒中Cd含量未超出我国食品中重金属限量卫生标准,本试验条件下,湖泊底泥以200 t/hm2和无机肥料以150 kg/hm2(尿素)+150 kg/hm.(磷酸二铵)配合施用为安全经济施肥量.作 者:付克强 李占雷 王殿武 蔡金傍 王山 FU Ke-qiang LI Zhan-lei WANG Dian-wu CAI Jin-bang WANG Shan 作者单位:付克强,王殿武,FU Ke-qiang,WANG Dian-wu(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河北,保定,071001)

李占雷,LI Zhan-lei(河北农业大学,教务处,河北,保定,071001)

蔡金傍,CAI Jin-bang(河海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王山,WANG Shan(保定市环境保护监测站,河北,保定,071000)

5.2 金属的化学性质 , 篇五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师生共同探究实验原理:以mg和盐酸的反应为例,分析、判断产物,书写化学方程式;并强调fe+hcl生成fecl2(氯化亚铁)。

问:这种反应跟以前所学的反应类型有什么不同?

以前我们所学的化学反应中,是否也有置换反应呢?

演示实验:铁刀变铜刀

问: 怎样比较铝、铜、银的活动性?(提示:银不与盐酸、稀硫酸反应)

探究二:铝、铜、银的活动性及常见金属的活动性

1、 根据给出的实验仪器、药品设计实验证明ag、cu、al的活动性

学生得出生成h2和mgcl2

书写镁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类推其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对比、分析归纳得出置换反应:

a+bc==b+ac

联想到铁钉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写出化学方程式:

fe+cuso4==feso4+cu

分组设计实验方案

增加新知

通过置换反应过渡既回忆旧知又引出金属与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掌握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规律

加强记忆

实 验

现 象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

铜丝浸入agno3溶液中

铜丝浸入al2(so4)3溶液中

2、教师巡视并指导实验

3、收集证据

收集学生的实验用试管,展示给同学们看。

拿出课前做好的铜树、银树进行展示。并说明效果为什么好一些。

1、 解释与结论

师生共同归纳出金属活动顺序表

k ca na mg al zn fe sn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带读

进行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或自己设计实验报告)

学生观察、对比

分析、解释得出:

al cu ag

金属活动性由强减弱

pb (h) cu hg ag pt au

自读

提问:金属活动顺序有那些意义和作用?

反思与评价

实践运用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

①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②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③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学生上台:谈体验以及收获、启示、发现……

1、 设计实验方案:鉴别真假黄金

2、 判断下列反应类型

h2+cuo△cu+h2o

2al+6hcl==2alcl3+3h2↑

2kmno4△k2mno4+mno2+o2↑

3fe+2o2点燃fe3o4

3、铝在空气中能跟氧气反应,为什么生活中却有那么多的铝制品?如铝制炊具。

总结规律,指导应用

运用知识并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6.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 篇六

一、教法的反思

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习过程与方法,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突破了传统元素化合物课堂中采用的“结构―性质―存在―用途”一条线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特点及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选用“实验探究法”,从日常生活中金属的典型事例引入新课,通过让学生观察金属钠的存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猜想与假设,再用实验来进行验证,从而归纳出钠的。化学性质。另外,实验演示法、讲解法,也是实现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有利保障。教学重难点的解决办法主要有:

1)复习初中化学中的金属的有关知识,做好与新课的衔接

2)充分运用实验,教师演示与学生演示相结合,边讲边实验,重视引导,组织学生对实验进行讨论、设计、探究、评价。

3)进行问题式教学。让学生对学习中的内容提出问题,用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质疑的思维习惯,再引导学生互相回答。使学生的思维在质疑中得到训练提高。

4)运用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了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与水的反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后,要求学生运用比较、归纳、分析、综合等方法找出金属的共性。使学生掌握金属的一般化学性质和特殊性。

二、学习效果反思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过程,所以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究习惯。他们对化学现象、化学实验兴趣浓厚,有探求欲,表现欲和成就欲。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学生的学习基础上,本节内容以金属知识的学习为线索,通过阅读、查阅资料、讨论和概括等,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及信息加工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综合运用的学习方法,以及通过比较归纳等,学生逐步掌握了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

同时,实验探究在本节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活动,让学生在广泛参与并积极探求中一步步揭开金属有关性质的面纱。不仅使重点变为学生主动探求的知识得以落实,并把难点通过实验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呈现给大家,做到了深入浅出。

7.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篇七

本节内容分3个板块: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巩固练习。第一板块放在课前, 学生通过复习、自学, 提出问题, 尝试解决;第二板块, 课上通过师生、生生互动, 提出方案, 解决问题;第三板块, 属于数学课堂常见的“当堂练习”。

一、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 我们已经学过了正弦、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今天我们将类比正弦、余弦函数的学习方法, 接着来研究另外一种三角函数———正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正切函数的图像如何画?正切函数具有哪些性质?如何利用正切函数的性质解决问题?这就是本节课要达到的学习目标。

师:请大家拿出学习材料, 要求课前完成的内容你已经完成了吗?在接下来的提问与回答中将会一一得到检验。

师:请大家先来说一说, 我们已经研究了正弦、余弦函数的哪些性质?

生:定义域、值域 (最值) 、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

师:请大家就这5个方向自己提出几个有关正切函数性质的问题。

师生互动: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正切函数的性质自己提出问题, 自己分析问题 (从旧知入手, 正切函数定义, 周期函数定义, 奇偶性定义、诱导公式等) 并自己解决问题 (说清问题的答案与理由) 。对于旧知能解决并达成共识的问题如:定义域、奇偶性、周期等直接得到结论, 对于旧知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如:值域、单调性等先设置悬念。

二、探讨方案

师:对于我们不确定的有关正切函数性质的问题, 你们能提出一个解决的方案吗?

生1:先画出函数的图像, 再通过图像观察函数的性质。

师:图像直观体现性质, 确实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那如何画出正切函数的图像呢?

生2:正切函数是周期函数, 先画一个周期的图像, 再平移得到其在定义域内的图像。

师:很好!那先画出哪个区间的图像更合适?

生3: (0, π) 合适? (-π/2, π/2) 更合适?

学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达成共识, 画图区间选择 (-π/2, π/2) 而非其它。

师:如何画出正切函数在区间 (-π/2, π/2) 的图像呢?生4:直接描点比较困难, 即使是特殊角的正切值, 其坐标也很难准确找到。

师:研究一个函数之初, 我们希望尽可能精确地做出函数图像, 如何达到这个要求?

生5:可以借鉴正弦函数的描点方式, 利用单位圆中的正切线描点。

师:发言的同学考虑到了我们已经得到的正切函数的一些性质例如周期和定义域, 在描点前对部分性质进行研究使我们对正切函数的图像有了一个整体把握, 从而减少了盲目性更加有效地作图, 选择 (-π/2, π/2) 这个合理区间进行描点作图, 而且连描点工具正切线也为我们准备好了。

师:对应到坐标系下, 横纵坐标如何取?

生:可以先八等分半个圆周。在弧度制下, 对应弧的长度即角的大小, 而纵坐标即为正切线长, 可通过平移得到。

三、动手画图

学生活动:让学生画图, 亲自体验图像的形成过程, 然后展示学生的作图成果。教师课件演示利用正切线作正切函数图像的动态形成过程。

师:有的同学在曲线两侧作了两条直线x=-π/2和x=π/2, 请同学说说为什么这样做?

生:当角度越接近π/2, 正切线向上越长, 正切值越大, 当角度达到π/2时, 角的终边与垂线无交点, 正切值不存在。图像的趋势是越来越接近直线x=π/2。当角度越接近-π/2, 正切线向下越长, 正切值来越小, 当角度达到-π/2时, 角的终边与垂线无交点, 正切值不存在。图像的趋势是越来越接近x=-π/2, 但永远不会相交。

师:由正切函数在区间 (-π/2, π/2) 的图像, 如何得到正切函数在定义域上的图像?

生3:将图像向左、右依次平移π个单位即可得到正切函数在定义域上的图像。

师:我们将正切函数在定义域上的图像称为正切曲线。请大家观察正切曲线像什么?

生4:正切曲线像无数多条缓缓流动的小溪, 无声无息, 源远流长。

生5:应该是像从天而降的瀑布, 飞流直下, 一泻千里!

师:同学们很好地抓住了正切曲线的特征:由相互平行的直线所隔开的无穷多支曲线, 每支曲线向上向下不断靠近两条相应的直线。

师:画正弦、余弦函数的简图我们有“五点法”, 请同学们思考如何快速做出正切函数在区间 (-π/2, π/2) 的简图?应该抓住哪些特点?如何称呼这种方法?

生:两线:x=-π/2和x=π/2, 三点: (0, 0) , (π/4, 1) , (-π/4, -1) 。

学生活动:用“三点两线法”画出正切函数的图像。

四、完善性质

师:现在我们可以借助正切函数的图像来研究我们之前没解决的问题如:值域、单调性等正切函数的性质了。

学生活动:从几何角度和代数角度两个方面分析正切函数的性质。可以从图像直观走向看单调性、是否对称看奇偶性、是否重复看周期性……

师:正切函数在每个区间都是增函数, 可以说正切函数在整个定义域上是增函数吗?

生:不可以, 单调性是局部性质, 必须指明单调区间。 (可类比反比例函数的单调性。)

五、运用性质

例:不通过求值比较正切值的大小

题后反思:如何不通过求值比较两个正切值的大小?生:先利用周期性把角化到同一单调区间, 再利用单调性比较同名正切值的大小。

六、归纳整理

8.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篇八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他们,独立地掌握他们。”而当前的教育理念,同样是倾向于将学习看成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因此,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同时,学生不断的转化并修正教师提供的信息,然后以一种具有个人特点和有意义的方式来呈现,但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以及意愿上的差别,仍然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因此,本节课我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一、金属与氧气反应采用回顾:引导——自主学习教学方法

由于此节与学生实际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学生已有旧知识和经验相对较丰富,因而,我采用“回顾——引导——自学——类比——讨论——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学生首先回顾铁在纯氧中可以燃烧但在空气中却无法燃烧而镁在空气中就可以燃烧的差别,得出镁比铁活泼的结论。然后学生进一步类比铁和铝的活泼性,讨论铝的抗腐蚀性能和“真金不怕火炼”蕴含的科学原理。最后,学生通过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和剧烈程度总结出几种金属的活泼性顺序:镁>铝>铁>金。

通过上述自主学习模式的建立,可以养成学生求异思维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方式,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二、金属与酸的反应: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采用引导——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式教学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教与学的方式,强调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在本节中我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目标采用了这种教学方式。

1金属与酸的反应。

首先,把学生分成六组,分别进行镁、锌、铁、铜与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反应,要求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并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哪些金属能与酸反应,哪些不能与酸反应,最后总结出四种金属的活泼性。

2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在《质量守恒定律》一节中了解的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从而猜想金属可能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最后,通过学生分角色的汇报总结出铝、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铝>铜>银。

教师总结:经过许多类似上述实验的探究过程,人们进行了认真的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归纳和总结出了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作为金属能否发生置换反应的一种判断依据。

通过上述方法的采用,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巩固和提高;更直观的获取信息,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并提高学生获取信息进行加工整理的能力。

三、置换反应:比较归纳引导——自主学习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的系统的学习一类知识,我们常采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对化学反应可以根据一定的共同特征,归纳为多种反应类型。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今天学习的几个化学反应,通过观察找到它们的共同特征,从而理解置换反应,并回顾对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特征,加深对化学反应类型的理解。从而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再一次得到升华。

上一篇:新型城镇化旅游下一篇:煤炭产量监控系统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