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读后感书评

2024-07-09

《拿来主义》读后感书评(共10篇)

1.《拿来主义》读后感书评 篇一

《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书评

高铁泰

杜赞奇的《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一书着重研究20世纪的中国,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受西方达尔文主义理论的影响所产生的一系列思潮。本书主要探讨民族国家、民族主义与结构主并用之建构一个从远古向现代发展的民族主体。全书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共两章,主要论述民族作为启蒙历史主体的理论问题。杜赞奇在第一章中对传统史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反思,认为历史不一定是线性的,而且民族历史叙事很大程度上是被国家和时代建构出来的。对于“线性历史”的概念,作者并没有给我们直接的答案,但是通过作者对其的叙述以及作为其对立面——“复线历史”的阐述,我们从中可以得出大致的结论。即“线性历史”是单一的以某种标准来划分历史的历史。他认为“线性历史所假定的透明性使我们看不到它为了包含这些压制,为了阻止民族体内部的分裂所采用的战略”。由于“线性历史”的缺陷导致我们对民族问题演变的片面看法,为此作者在第二章中提出了“复线历史”的概念。杜赞奇认为“复线的历史不仅用多样性替代了单一性的演化,而且否认历史是因果性、线性发展的,否认只有在因果的链条中才会前因产生后果。复线的历史视历史为交易的,在此种历史中,现在通过利用、压制及重构过去已经散失的意义而重新创造过去。与此同时,在考察此种利用的过程中,复线的历史不仅试图重新唤起已经散失的意义,而且还试图揭示过去是如何提供原因、条件或联系从而使改造成为可能的方式”。从中可以看出,复线历史是通过解构线性历史范式,并针对线性历史的弊端而提出,认为历史并非只有一个单一的主体,而是多元;历史并非是直线向前发展的,而是在过去与现在的复线时间里互为因果性的复杂交易;复线历史的目的就是要揭示散失的意义,造成散失、压抑、利用的原因、条件等等。在研究民族问题上,作者认为要多角度的看待,不能仅仅把民族主义的内容与政治文化等相互重叠。第二部分包括五个章节,主要是五个案例分析,是杜赞奇为撰写“复线历史”的一系列尝试的结果。其中前两章集中论述历史叙述结构与历史表达是如何摄取或隐匿与其世界观不相适应的错误复杂的历史现实。最后三章探析边缘叙述结构是如何向辛亥革命以来业已占据话语霸权地位的、强调集权、强调国家的历史叙述结构提出挑战的。

作者在第一章中分别列举了梁启超的“大民族主义”分期法,汪精卫的四重分类法,傅斯年的分期法等等。在上述人物的分期法中,作者对其一一解读,发现一个无一例外的现象,这就是都是注重宣传由种族到民族的演变过程,但却忽视了在其过程中的排他性。对于这种排他性,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孙中山最终把这个问题转换成儒家大同主义所引起的问题从而掩饰其模糊性:大同主义减弱了汉人原有的独立精神,使他们接受了像现在这样满族人的异族统治。同一个大同主义却又是孙中山的改良主义政敌所提倡的东西:他们宣扬中国既包括汉人又包括其他少数民族”。从中可见孙中山等人试图建立一种特殊历史作为新民族国家的基础,但在这个过程中必定会对某段历史进① ①②③ [美国]杜赞奇著,王宪明、高继美、李海燕、李点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页。

② 同上,第224—225页。

③ 同上,第33页。

行压抑或重传。

作者在第三章所举的是从20世纪初开始,政府和社会精英中的改革者试图消灭民间宗教的反宗教运用。政府和知识分子都认为民间宗教阻碍了现代化国家的建立以及现代国民性的塑造,但在这场运动中他们却起了不同的作用,或者说是为了各自的目的而发起这场运动,虽然这场运动的最终目的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历史的进步。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政府致力于改革,出现了一系列新式学校和新的政府机构,但改革需要财政的支持,在反宗教运动中,政府可以通过没收寺庙及其财产,从而使国家合理合法的占有了地方资源;当时的知识分子,面对国家危机和新兴的世界革命话语,急于创造新的国民形象,而反宗教运动则利于他们重铸国民意识;地方的绅士积极配合政府的行为是因为这些乡村精英能从新式学校和机构中获得社会升迁的机会。不能否认这场运动的倡导者为造就现代国民性所做的努力,但同时他们也“利用”这场运动对农村社会的权利结构进行了重组,在重组过程中最大化本阶层的利益。但在书写历史的过程中,往往忽视这些“利用”,因为这些人掌握了历史和时代的话语权。

杜赞奇在论述民族主义与中国秘密会党的关系中,探析了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家是如何努力从民间秘密会社摄取浪漫叙述结构并将之融入一种全球性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民族主义系统。西方社会达尔文主义者将人类划分为“先进”与“落后”的种族,为帝国主义掠夺提供名正言顺的理由,西方大多数阐述或参考达尔文主义的作者同时暗含着一种种族的或民族的身份。而在中国,这种话语权却被改造成为一种在竞争时代能够发动国民竞争的学说,共和革命者吸收了种族进化论的国际话语并利用它来构建一个种族上纯洁的中国,一个建立以后内部平等、没有纷争、能够在生死攸关的生存竞争中不断进步的中国。而内部平等、没有纷争正是中国秘密会党所追求的。基于这点共同点,为革命党在建立初期与秘密会党建立了某种联系。同时革命党在革命初期利用秘密会党反基督教、反西方、反帝国主义和反满的情绪,发动和组织起义。虽然秘密会党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其反帝、反清的情绪是建立在皇权和王朝的基础上,在这点上与革命党有本质的区别。故革命党在利用秘密会党的同时,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了重新的解读,赋予其现代的观念和种族思想。正如作者在文中所提到的:“中国知识分子参与到了一个国际性的话语体系中,同时,革命的知识分子对话语进行了改造,以便使之适合于中国的实际,从而使自己能够编织出一部天衣无缝的国史。”

历史话语权的掌握者,利用历史叙述结构与历史表述摄取或隐匿与其世界观不相适应的错综复杂的历史现实。针对这一点杜赞奇对传统的史学研究方法进行了反思,试图探寻历史企图遮掩或利用的领域,以及各个渗透或抵抗其霸权的领域。这就提醒我们要去注意话语背后存在权力因素,权力和话语密不可分。正如作者所说“复线历史揭示了历史扩散中利用与掩盖的面具,那么,它也可以引导我们通过接触历史的其他道路,尤其是通向助成叙述结构扩散的历史条件,通向此种扩散的效果”。杜赞奇借鉴了后殖民主义历史学家的思路,对话语背后的权力因素进行了一些思考。他认为,强大的主流话语的形成和维持,背后都是某种权力因素在发挥作用。民族历史叙事的形成就是①①②③④ [美国]杜赞奇著,王宪明、高继美、李海燕、李点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7页。

② 同上,第135页。

③ [美国]杜赞奇著,王宪明、高继美、李海燕、李点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④ 同上,第79页

这样一个过程,它是民族国家形成并支配整个国家的权力进而支配话语的结果。同样的,杜赞奇也注意到了西方国家之所以形成线性历史观和进化历史观同样和西方企图支配世界的欲望有关,也就是说,线性历史观和进化历史观无非是在为西方的殖民侵略其他国家和地区制造口实和提供理论依据而已。所以显然,一种话语的形成和发展,绝非是思想自身的运动,而是权力在“作祟”,政治经济因素在背后发挥巨大作用。

纵观全书,杜赞奇对近代中国的语言进行了考察,在考察过程中受到了结构主义的影响。结构主义认为,语言可以掩盖历史,因为语言存在于时间之中,而且它的意义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个人认为杜赞奇的这本著作不是一门专门讲述近代中华民族主义的著作而是通过对近代中华民族主义的分析,展开对传统史学研究方法的批判,并在此过程中阐述其对历史话语分析方法。

2.中国文脉读后感书评 篇二

我平时读书,喜欢挑作者,喜欢挑书的封皮。

寒假里,阅读组推荐了几部书,我先上网搜了一下所有书目的介绍,打算选出自己比较喜欢的来读。第一眼,我就看到了余秋雨的名字,毫不犹豫先搜寻了他的《中国文脉》,屏幕上,黑色的封皮,厚重典雅,配以一簇大红的零星碎片在左下角,撩拨着我的心,所以当即拍下了这本书。这部书一共分三个部分:

一是中国文脉。余秋雨先生追溯到了我国古诗的源头——《诗经》,还谈到了诸子百家中的老庄孔孟,从体裁上来看还赏析了楚辞、秦碑、汉赋等;然后纵横大唐诗文,点评南唐李煜,盛赞了宋代豪放词风及爱国情怀。随后,他论元杂剧、明清小说,最后来到近现代,回望了王国维、陈寅恪等学者。这一路写来,就像一把梳子把中国杂乱的文学史按年代、体裁及历史作用清晰地梳理开来,让我的脑中的历史文学知识立即呈立体状。

二是笔墨历史。作者纵览历史,回望过往,从甲骨金文,一直写到清代和近代。写了汉字之于其他语言的不同之处。它的书写是一种集体人格程序,有风范和表情,不仅是集体的审美,更有韵致,推进了文化的美学品格。汉字千年,历久弥坚,汉语魅力,当并不只遣词达意,更须在用典引文、在修辞造境之上。

三是用了三个话题来说中国的上古时代,从猜测皇帝到感悟神话,然后写殷墟甲骨,考古记事。余先生回溯了黄帝和炎帝的时代,他列举了很多史家对于上古中国历史的质疑,认为华夏文明皆是外来,或者,认为上古根本不存在什么三皇五帝,都是后人的神话传说。

以我的学识,读起本书来觉得有些费劲,但却有一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感觉。我通过阅读本书,把上大学时期学到的古代文学史回顾一遍,又亲近了中国历史。在品读“中国文脉”的过程中,似乎能从余秋雨先生的文字中听到中国古人的呼吸,感受到他们身上的体温。循着这条脉络,我感觉自己好像在探寻自己生命和文化的源头。余秋雨先生说自己想通过梳理中国文化的脉络来重塑人格,我想他做到了,对于我而言,我读过他的这本书后就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精神像被一位高深的长者智者导引着,忘记了眼下的喧闹与物欲,忘记了世俗的纷扰,只想徜徉于中国文化的洪流中,去感受、去思索、去探寻、去收获,这不正是重塑自己人格吗?想来,在当今社会中能让人摆脱纷繁陆离的世界,精心潜读的书籍真的不是很多呀!对于中国文字,我虽然每天都在教,但是它的演变、他的美、他的精髓我从未想过,读了本书,我刹那间发现原来汉字竟然是一种艺术,感谢余秋雨先生带我领略了一座如此令人目不暇接的艺术宝库,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还可以把这座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让他们也同我一样感受中国汉字的魅力,这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啊!至于最后的一部分内容,我只做了了解性的阅读,觉得他有很多历史的专业知识,我有些看不懂。最受益的还是前两个部分的内容。

3.《森林报》读后感书评 篇三

这是一本给了我一个感受大自然之美感受人类文字之美的机会。在这本书里面春的灵动,夏的繁华,秋的多彩冬的严酷。这是一本自然读本,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美丽的大自然。这本书就是森林报!它是一本非常好看的书,它的作者是维比安基,之所以他可以把书写的这么好,因为他有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心,一双善于捕捉生命奇迹的眼睛,一种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一只擅长探触大自然幽默地笔。

在森林报(春)里面我最喜欢冬眠苏醒日(夏季第一月)林中逸闻雪地里的兔宝宝,这篇故事有很多奇妙事情比如:积雪还覆盖着田野兔妈妈就生下来一窝兔宝宝。于是我很奇怪如果还有厚厚的积雪,那天气应该还很冷,小兔子又这么柔弱,不会被冻坏吗?更奇特的是,兔妈妈把兔宝宝生下来兔宝宝乖乖的趴在草丛里,我想,兔妈妈会喂奶给宝宝吃,可妈妈却跑得无影无踪,时间过去了,一天,两天,三天,一位陌生兔阿姨路过,兔宝宝们吱吱央求阿姨给他们喂奶,大方的兔阿姨喂饱了宝宝又跑开了。这时兔宝宝在想,它们的妈妈此时此刻在哪,在喂谁家的宝宝?兔妈妈在出游时,若是遇到饥饿的兔宝宝,不管是谁的孩子,都会献上自己的乳汁。俗话说得好: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可动物界可没这样的规定哦!你肯定想知道哪个动物是这样的。想在我来告诉你!是麻雀!麻雀搬家,第一次在屋檐下,结果被小男孩毁了,第二次在树洞里,但蛋却被偷了呀!最后他把家安在雕的巢上,像雕这种大鸟,是不会把一个小鸟放在眼里的。而且有雕做靠山连天敌都不怕了,小男孩也不敢来捣乱了。

森林报(秋)(冬)也很好看,但在这我就不一一给您介绍了,如果您也想一睹它的风采,就去看看这套书吧!

4.《青鸟》读后感名著书评 篇四

在一个美妙的平安夜里,有两个小主角,叫迪迪和麦迪。他们看见了一个奇怪的仙女,就在一段小小的时间里,他们寻找青鸟的旅程开始了。经过各种磨难,终于他们觉醒了,原来这只是个梦,让他们明白自己是有多幸福的……

当我阅读时,就好像我加入了他们的行列,跟他们一起冒险,一起心跳。一切困难都被我们解除了。就像我们生活当中,总会有那么几个孩子们觉得自己没有大房子,玩具和好吃的等等。我们要换一个角度看,其实,有家人,有伙伴陪伴我们,我们就该觉得满足了。它让我明白一个道理,钱可以买到一切,却买不到真正的家人与朋友。幸福只在帮助他人,与家人团聚,与伙伴们玩耍……

书上的几句话深深地感染了我。“啊!那幸福的青鸟只存在于这个脆弱的世界的界限之外,但心灵纯洁的人永远不会徒劳地寻找这幸福的青鸟,因为他们穿越梦幻之地的旅途中,他们的情感生活和想象将会丰富他们并净化他们。”是的!我们不应该贪图钱财,只有心灵纯净快乐的人不会害怕黑暗,会克服这一切不好的东西。

5.《围城》 方鸿渐 书评 读后感 篇五

我想就方鸿渐“倒换了三个大学,随便听几门功课,心得全无,生活懒散”,为了向家里交代,他买了张假文凭,当做“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 这一点,联系现实生活对人才的需要,谈谈自己的启示和看法。

方鸿渐的身形在我们现实中也是随处可见的。有的人混混噩噩,为混张初中文凭好去打工;有的人大学终日旷课、碌碌无为,拿张大学毕业证找份可以糊口的工作。试问,现在有几个是真才实学、真正搞学术研究的?

好像证书越多、文凭越高,个人的学识就越广、素养越好、社会地位越高。文凭就像是遮羞布,于是人们盲无目的地考各种证,有了各种丑闻:男子找不到工作,愤怒烧了三十几本证书;北京某高校报出官员进修,平时却由秘书代替上课,有时甚至是整班秘书来上课,只有考试和结业时才会见到领导本人„„当自己无能力拿下证书,便出现了造“假证书热”,最轰动的应该属方舟子揭露厦大教授学历造假的事件。

我们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社会缺乏诚信。但在这触目惊心的事实背后,难道只是当今求职者道德缺失吗?我觉得我们更应该反思当前的用人制度。大企业、小单位随处能见这样的招聘条件“有经验者、学历XX以上优先”,否则连门槛都进不了。一些事业单位甚至规定没有达到一定档次的学历,就不能评一定等级的职称,好像用人单位的潜规则是:什么级别的干部就得有相应的学历支撑着,做为敲门砖。便有了“越老越值钱”的说法,人们将时间浪费在敷衍求取“敲门砖”上,而不是自己凭兴趣真正去学点什么。

在海外,个人信用是十分重要的,一旦有造假经历,可能会影响今后,包括银行信用、就业等一生的机会。有报道说 某公司拒绝用一人,是因为他曾在公交上有逃票的记录。但目前中国,诚信已不是最重要的,而也无有效的手段去杜绝此风气。社会在选拔基层设立了不公平的高门槛,从这方面讲,方鸿渐又是社会的受害者。

一定的社会环境产出一定的时代人物,但目前以我们个人的微薄之力,无以“扫天下”,然而我们可以从自身做起,认认真真过每一天,踏踏实实做学问。如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一个人的一生应该如何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积累一定的学识素养,成为真正的人才,而不是人才市场上的“李鬼”。从人才本身方面讲,方鸿渐又是自身悲剧的责任者。

6.《爱迪生》读后感书评 篇六

爱迪生一生除了电灯之外,还有许多的发明。如,电池、打字机、电车、水泥、胶片等等。这些发明无一不对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从儿时的第一项发明——自动定时发报机算起,平均每十来天就有一项新发明。难怪人们称他为“世界发明大王”。

爱迪生发明了这么多的东西,是他天资聪慧、有着超人的本领吗?不,不是。就像他说的,“天才不过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天才只是一点点的灵感加上不屈不饶的勇气与决心。其中,不屈不饶的精神,不断努力和奋斗的结果才是最重要的。勤能补拙,只要一个人肯努力,肯付出辛勤的汗水,那么他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爱迪生就是这样的一个列子。

7.《森林报》读后感个人书评 篇七

要说我最喜欢的书,那要属《森林报》了。

森林报是一个外国人写的,我觉得外国人写的每一本书都很新奇。它是以报纸的形式写的。那里面讲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各种各样的动物、植物、昆虫和人的故事。故事里的动物被作者描写的栩栩如生,把昆虫描写的让人感觉到,好像那只昆虫现在就立在你面前。

有一次周末下午,我想起上星期的森林报还没看完,想到这里,我立刻匆匆跑到妈妈的房间,说我下楼看书去。我三步并两步的跑下楼,跑着跑着觉得有点不对劲,低头一看,啊!我居然太急着下楼看书,穿着拖鞋跑出来了。然后我又匆匆的跑上楼,穿了双球鞋又跑出了家,我以“火箭”般的速度飞奔到书店。我进了书店,在花花绿绿的书里急切地找着……我的心此时怦怦直跳,生怕那本书被别人给买走了。呀!“你”在这里呀!我可找到“你”了——森林报。我就地坐下,抱着那本书,津津有味的看起来。时间如流水一般过得飞快,一下子不知不觉几个小时过去了,我闻到外面饭菜的香味。可书的内容太迷人了,我看得如痴如醉,好像已经把外面的世界给忘了,依然看得津津有味。等我看完书,一看手表,啊!都七点十五了,我像一阵风似的跑了回去。

8.《失踪的孩子》读后感书评 篇八

逼真,夸张,杂乱,深刻。

在里面,有跨越社会地位的不平等与斗争,有性别之间的意识冲突,有旧观念与新思维的争端,有城市的变迁与技术的发展,和在巨大的时代背景下被裹挟着变动的人与事。

它发生在遥远的意大利,那是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文化。

但是如此逼近,如此熟悉的,却是那种成长的痛处与撕裂——在读后回看,从小时候,到老去,那不勒斯人与人之间还是那些关系,还是那些冲突。它在小时候是神秘,是恐怖,是不理解。在青年时期是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与怀疑,是暗自较量,到了壮年时期却扩张到了社会背景,是复杂的阶级与党派,理智与情感下的生活。再到了老年,一切都老去,历尽沧桑便又看淡了一切。

这是成长,随着学识和阅历的飞速增长,你变回接触到更加复杂和本质的这个社会。

但这个故事又并不那么真实——太过于鲜明的戏剧性,在这十多个人之间,讲述了一个多么壮观的故事。

9.《羚羊木雕》读后感心得书评 篇九

这篇小说很短,但很感人。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感触很深,“我”送给万芳羚羊木雕是对他的一种友谊,万方要送“我”最喜欢的一把小刀,是对我的信任,现在却要把羚羊木雕要回来,“我”认为他一定会生气的,可能会觉得这个朋友一点也不好。其实生活中,我自己有时候也会遇到这样的事情。有时候大人们总不能理解和尊重我们的小孩的想法和做法。我觉得生活中要珍惜友谊、珍爱友情,这样才能相互帮助、一起快乐长大。朋友非常重要,无论是送什么东西,都是一种友谊,什么东西忘带了,有朋友可以借给你,遇到困难,朋友可以帮你,许许多多的事都要靠朋友。但认为羚羊木雕可是贵重物品,不能随便送人,而且送出去还要求拿回来,所以,从孩子的角度来看,我不怎么喜欢这对父母,一方面他们太注重物质,再就是不理解、不明白孩子的心里需要什么。

反而,文章中奶奶却很通情达理,也很疼爱“我”,知道“我”心里想什么,非常理解“我”,在整个事件中采取“调和”态度,我比较喜欢这样的奶奶,客观而且懂得小孩子的内心世界。就好像现实中我自己的“奶奶”一样,总是那么乐于助人,每天快快乐乐的,也有很多的朋友,也经常鼓励我把好东西与别人分享。

10.洛丽塔书评 读后感 篇十

她的笑容,在海边的小木屋里绽放,洁白的蕾丝裤边,和女孩的青春一样甜蜜、美好。

她的死亡,是所有灾难的开端,美好的事物背后似乎总是隐藏着巨大的破坏力和毁灭性。

“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光,我的罪孽,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腭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他说。

当她在花园里遇到一位衣衫被花洒淋湿却依然踮起双脚看着画报的时候,他知道,他的光,他的火,他的罪恶与灵魂最真实的黑暗,在那个瞬间全部复活了。

后来的情节,出乎意料但也是在情理之中。

他被这个小妖女给迷惑了,无法自拔,倾注了所有的疼爱和妥协,一个男人,几乎用了他的全部,来试图保存这一份乱伦之爱。

洛丽塔的娇媚、调皮,在画面上跳动着,呼之欲出。而终于,她要离开了,但就算在受过许多苦难之后,她再一次找到他,却只是为了钱。当洛丽塔无情出走之后,再次见面的他说,你一碰我,我就死了。

当日如花妖女,现在只剩下枯枝还乡。苍白、世俗、臃肿、腹中骨肉是别人的,但是我爱她,她可以褪色,可以凋零,怎样都可以但是我只要看她一眼,就好似万般柔情,涌上心头。

面对已经怀孕的她,他心里的声音依旧是

“我望着她,望了又望。一生一世,全心全意,我最爱的就是她,可以肯定,就象自己必死一样肯定„„她可以褪色,可以枯萎,怎样都可以。但我只望她一眼,万般柔情,便涌上心头......”

他给她钱,要她跟他走。她依然执意不肯。她是从未爱过他的。他终于明白过来。老泪纵横,掏尽身上所有的钱、所有的支票都给她然后仓皇地离开。

这些话,令人心痛。看完整部影片,我没有感受到丝毫的罪恶感,没有对Humbert有憎恨和唾弃。虽然,从道德观念上看,他的行为令人难以接受,而实际上,他只是去爱了美好的事物而已,而已。

也许是因为人不可抑制的情欲,也许是因为个中的欺骗和背叛,又或者,是因为爱情本身,它无关年龄,就注定是一场劫难和宿命,人与生俱来的原罪。

每一份深刻的爱情,只要不是邪恶的,都不该被诅咒。

上一篇:对组长的评价范文下一篇:倒数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