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

2024-06-22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精选10篇)

1.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 篇一

第五单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复习本单元所学的文言知识,课文要能够熟练翻译直至准确默写。(2)学会运用所学知识理解课外文言文。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文言知识。(3)学会运用所学知识理解课外文言文。过程与方法: 点拨---复习----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怀。(2)培养学生爱国的热情。【重点难点】 重点:

(1)重点实词、重点句子翻译

(2)反复朗读背诵课文,体会文言文语言的特点,增强语感 难点:

(1)学会运用所学知识理解课外文言文(2)引导学生活学活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分课时备课)

一、交代本课复习任务,指明重难点

二、学生结合课本以及笔记自我复习。注意:

1、通假字

2、一词多义

3、古今异义

4、重点实词

5、重点句子翻译

三、练习提升;阅读下面三个语段,完成1-题。

(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静以修身

(2)俭以养德

(3)非澹泊无以明志

(4)非宁静无以致远

2、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答:

3、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答:

4、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作为新世纪的莘莘学子,应当如何做?请谈谈自己的理解。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

①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②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③盖亦以精力自致者()④遗风余思()⑤尝极东方()⑥学固岂可以少哉()⑦推王君之心()⑧被于来世者何如哉()2.选出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A.有地隐然而高 B.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C.信然邪 D.然后世未有能及者 3.下列句子全部与王羲之相关的一项是()①尝慕张芝,临池学书 ②而尝极东方,出沧海 ③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 ④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⑤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 ⑥推王君之心 A.①②⑤⑥ B.①③⑥ C.①④⑤⑥ D.①②③⑤ 4.与文中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A.王羲之仰慕张芝的书法,临池学书法,因长年在池中洗笔,池水为墨所染而黑,可见王羲 2

之学习之刻苦。

B.王羲之因仕途坎坷,故寄情山水书法。

C.后世学书法的成就不及王羲之,往往是学习上不及王羲之勤奋。D.王盛题字,曾巩作记都是为了勉励求学的人

答案:1.①真 ②勉强 ③达到 ④流传下来的思想 ⑤穷尽 ⑥本、原来 ⑦推究、考察 ⑧影响 2.D 3.D 4.B 西湖游记二则习题精选

一、给下列加重的字注音。

保叔塔()突兀()棹小舟()花光如颊()为朝烟()为夕岚()石篑数为余言()罗纨之盛()夕舂未下()

二、解释下列加重的词。

1.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花光如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不觉目酣神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余时为桃花所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翻译下列句子。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

四、阅读《西湖二》,回答问题。西湖二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发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意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1.《西湖二》的作者_________,与其兄宗道、弟中道都是______朝反复古主义运动的“公安派”的代表人物,时称“____________”。2.解释下列各组加重的词。

①今发春雪甚盛_

急湍甚箭________________ ②西湖最盛,为春为月________________ 3

今发春雪甚盛________________ ③ 与杏桃相次开发________________ 白发汗丈________________

石篑数为余言________________ ④ 余时为桃花所恋________________

西湖最深,为春为月________________ 歌吹为风,粉汗为雨________________ 3.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解释。

石篑数为余言()________________

数舟蒙艟数百()________________

计之以数()________________

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①石篑数为余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安可为俗士道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文中哪些句子是全文的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与“西湖最盛”“为月”相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与“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相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运用反问修辞手法,对红男绿女的“杭人”含有讽诮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中国说》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苟且()鹰隼()翘足()一泻汪洋()2.按原文填空。

(1)

,出伏流,一泻汪洋。

(2)奇花初胎,;干将发硎。

;河

(3)潜龙腾渊,;乳虎啸谷,;鹰隼试翼。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鹰隼试翼,风尘吸张()()(2)干将发硎,有作其芒()()(3)天戴其苍,地履其黄()()(4)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

(2)惟厌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可为者;惟好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

5.课文第三段从“红日初升”到结句是一段韵文,读起来铿锵有力,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一、chù wù zhào jiá zhāo lán kuì wán chōng

二、1.高耸的样子 2.面颊。这是说桃花艳丽如少女的颜面。3.喝足了酒 4.迷住

三、远处孤山葱绿,宛若美人的黛眉,岸上春花嫣红,恰似少女的面颊,湖上和风,如同酒香一样醉人,湖中波纹,似白绫一样起伏。

四、1.袁宏道 明 三袁

2.①极、很 快 ②美的季节与时辰 大 ③年 花开 头发 ④跟、对 被 是 成为、如

3.shuò屡次 shù几 shù数目 shǔ计算

4.①石篑屡次跟我说

②我当时被桃花的美丽所迷住,竟然不忍心离开湖上

③月光下的美景尤其难于用语言来形容。花的姿态、柳的情调、山的容颜、水的意趣,是一种特殊的情趣。

④怎么能够对那些忙于功名利禄的人述说呢?

5.①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②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③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④安可为俗士道哉!【教学反思】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激情,努力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体验,自主探索,完成课文相关资料的查阅,文言词汇的积累,课文文意的把握,课文探究专题的确定等。

2.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 篇二

教学目标:

1.诵读文章,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把握故事情节,通过揣摩语言,认识狼的本性以及屠户心理、行动的变化过程,理解课文主旨。

3.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不少知道这个故事吧,昔日东郭先生遇见了危难中的中山狼,由于他过分“仁慈”,险些丧命,幸亏农夫的帮助,才转危为安。今日一位屠夫又和“狼”遭遇了,那么双方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清代文言代表小说家蒲松龄的名篇《狼》,看看狼与屠户的命运究竟如何。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展示作者及作品的介绍: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著有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据说,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文思枯竭,难以下笔。他知道自己缺乏写作素材,便变卖家产,在路口摆下席子,煮绿豆汤、茶水供路人歇息、解渴。他不收分文,只求路人讲一则故事。之后,他把这些路人口述的故事,整理成篇,写成小说。

三、自读指导

1.一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注释,轻声朗读,圈点注音生字,读准课文。

学生大概圈点注音以下生字:缀行zhuì屠大窘jiǒng苫蔽成丘shàn耽耽相向dāndān目似瞑míng只露尻尾kāo假寐mèi狼亦黠xiá

2.二读课文,小声朗读,自读自译,用方框框出常用的、难理解的词语。学生可能框出以下词语:缀行、从、并驱如故、大窘、顾、耽耽相向、弛担持刀、少时、径去、目似瞑、意暇甚、方、假寐、黠、顷刻、诈、教师强调重点字词的用法:犬、洞、意、遂、故、前、敌

3.三读课文,放声朗读,直至读顺:不漏字、不添字、不倒字、不磕绊、不读破句。

4.教师重点辅导两个句子的读法。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②其一/犬坐于前

5.译文指导

文言文翻译有“信、达、雅”三个原则。“信”就是翻译准确,合乎原文,“达”就是翻译通畅,“雅”就是翻译得美,要有文采。翻译方法不外乎:“对”、“换”、“留”、“删”、“补”、“调”、“变”七个字。

学生小组翻译,互相质疑。

6.四读情景。《狼》是一篇小说,有扣人心弦的情节,要运用语音的急缓高低来再现小说情景。①读出轻重。②读出快慢。③读出抑扬。

四、复述故事

1.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2.学生创造性复述。

提示:①注意小说的情节结构:屠户遇狼(开端)、屠户惧狼(发展)、屠户御狼(发展)、屠户杀狼(高潮、结局)。

②学生可展开想象,可用如下方法对课文“添枝加叶”。

A设置环境。

B添加动静。

C加上声色。

D安排远近。

E配上衬景。

F表现心理。如对开头一句话,可以加上对夜色的描写,还可以加风声的描写。学生小组合作,互为补充。

3.教师点评。

五、欣赏体味本文精彩描写

每位同学认真地选一个地方,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或者一段话,欣赏其妙。老师先举个例子,如“一屠晚归”中“晚”说明当时路上已无人,“晚”渲染出当时的时间及恐怖的气氛,暗示了情节的发展,一个小小的“晚”蕴含了丰富的内容。请同学们自选角度,品味语言,方法是用你的笔,圈出一个地方,然后写上一两个关键词,体现你的理解和点评。

学生独立进行语言赏析,全班交流。重点落实文章第3、4段内容,如: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等,表现了狼的贪婪和凶狠;“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径去”“犬坐”“目似瞑,意暇甚”“洞其中”等,用比喻和生动的描绘表现了狼的狡诈。“惧”“投以骨”“复投之”等,表现了屠户的害怕心理和侥幸心理;“顾”“奔倚”“弛”“持”等,表现了屠户丢掉幻想准备抵抗的决心和行动,也表现了他的机智;“暴起”“劈”“毙”“转视”“断”等,表现了屠夫的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运用了动作、心理等描写。

六、主旨探究

文章在最后一段议论嘲讽的仅仅是狼吗?从故事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让学生发散思维,多角度地思考,多方面谈感受。

师提示:狼代表了坏人,代表了恶势力,代表了困难。

明确: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特别是在现实社会中,当我们遇到坏人、恶势力和困难的时候,不要退缩,应该像文章中的屠户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一定能战胜阻碍你前进的一切,最终取得胜利。

七、拓展阅读 《狼》其三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流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杀狼亦可用也。

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 篇三

[教学设想]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本文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这是培养学生欣赏小说作品能力的良好教材。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掌握生字词。

能正确找出文中顺叙与补叙部分,并能具体分析补叙的作用。评析曹操和杨修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之后,让学生一起背诵曹操的《龟虽寿》和《观沧海》,拉近与曹操的距离。再找同学讲几个关于曹操的故事,初步感受曹操的性格。

2、学习生字词

3、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问:通过阅读你发现课文有什么突出的特点?结构、思想内容等方面都可分析。学生回答后,根据学生的分析,制定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果老师事先预想的目标学生没有提到,老师可适当补充。

4、学习目标确定后,进行分组讨论。每四个同学组成一个课题攻关小组,每人都是研究员。每个学习目标就是一个课题,课题攻关小组任意选择,研究自己最感兴趣的课题。所选课题,可以是一个,也可是多个。所选课题研究完了,还有剩余时间,再去研究其他课题。

二、作者和《三国演义》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 1 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鲜明对比,互相衬托,以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

三、1、本文语言简洁凝练。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中所写的6个故事。杨修卖弄聪明

1.破字

忌 2.分酥

恶 3.破梦

愈恶 4.吴质事件

愈恶 5.教植出门

怒 6.教植作答

杀修之心

2、这七个故事各表现出曹操和杨修的什么性格特点?

曹操的复杂性格:即十分奸诈,又有深谋远虑。阴险虚伪、狡诈奸猾。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

3、画出表现曹操对杨修态度变化的词语。

明确:忌——恶——愈恶——愈恶——怒——有杀修之心

4、记叙的顺序有哪些?(顺叙、插叙、补叙、并叙等)本文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顺叙、补叙)找出补叙部分并思考补叙的作用。(与顺叙相结合,层层深入,揭示杨修之死的原因,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极具吸引力。)*第二部分从记叙的顺序看属于哪一种?本部分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明确:补叙目的在于说明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揭示杨修之死是曹、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5、根据课文的记叙顺序可把文章分为几部分?

明确:三部分——1至3段为第一部分,写杨修被曹操所杀。4至9段为第二部分,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10至12段为第三部分,写曹操兵败班师。

由这个分析,我们还可看出本文补叙在结构上的作用:使文章的结构层次分明。

6、曹操杀杨修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7、曹操强行进兵,结果惨败,写这个情节与杨修之死有什么关系?

明确:有关系。写此情节,意在证明杨修死前的分析和预见是非常正确的,从而揭露了曹操杀杨修是忌才,“惑乱军心”只是借口。

8、假如你是曹操,你会不会杀死杨修?理由是什么?如果不会,你要如何安置这个锋芒毕露的不大听话的人物?

2(这个问题,不要求有统一答案,学生可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9、假如你是杨修,你会如何与曹操相处?

10、《大回》一文中有句话:“能人全都死在能耐上。”学了本文后,你对这句话有没有更深的理解。(学生畅所欲言)

四、拓展阅读。

五、总结

老师概括这节课所学内容,表扬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自己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作业: 阅读〈〈三国演义〉〉

教学反思

《杨修之死》是初三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是《三国演义》一篇节选课文,学生在了解《三国演义》的基础上,对课文的人物应该有比较深的了解和探究。

在这篇课文的讲授中,在教学中自我感觉良好的在以下几方面:

1、学生对于杨修这个人仅仅知道但并不了解,更不用说能经叔本人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性格等。因此在上课之前我采取了给学生讲授《三国演义》的方法,把三国演义的故事人物之间的关系给学生梳理一下,使学生对于本部作品有所了解。事实证明,这个办法是很好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2、这篇课文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曹操,曹操在三国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因此要让学生了解曹操,以致使他们能够对于双方的矛盾有一个深入的探讨。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得到较好地锻炼,阅读能力才能提高。因此在教学中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⑴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进行创造性复述,对文中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分析,就是让学生的内心阅读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强调了在阅读的时候要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并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要有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⑵ 本文是一篇艺术性很强的小说,学生对此有很浓厚的兴趣,最适于放开手,让学生合作探究,研读课文。本课中,对于杨修的死因,历史上有颇多争议。这实际上是给学生提供了最佳探究课题。合作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性充分调动的过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感悟到语文课堂的乐趣,品尝成功的快乐。

⑶ 语文教学就不能仅停留在教材上,宜拓展延伸。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的 3 启示。”这篇课文是名著中的名篇,给人以很多的启迪和感悟,这包括做人和作文上的。比如做人方面的。通过分析人物性格,学生从曹操、杨修身上发现了很多不足,那么给他们提提忠告也就不难了。在这一环节学生答案异彩纷呈。这是学生情感价值上的一大收获。

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

1、学生课前预习不够,这在课堂上不得不花费了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读懂课文,疏通阅读障碍。

2、是复述课文的七个小故事时,个别学生的语言不够简练,重点不明确。要在学生的这些方面进行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是时间的把握不够准确,复述故事花了过多的时间。“前松后紧”,致使后面的教学环节很紧张。

4.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 篇四

精品

教案

试卷

17.《孟子》两章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3)背诵课文。2.过程与方法

文章以朗读为主,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论点,然后分析文章的构思,最后再在读的基础上进行课文背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孟子主张的民本思想及忧患意识的社会意义,从而加深个人的道德修养。

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初步把握《孟子》散文的特色。

第一课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新课导入

人们常用“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来比喻治国、作战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顺乎民心,合乎正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否则做失去民心的事情,是注定要失败的。你知道这句话的来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篇文章。

二、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听课文录音,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大声地读课文,初步领会课文的意思。3.串讲课文,理解文章大体内容。(1)每四名学生为一组进行讨论。

(2)教师指名代表对课文进行翻译,其他学生补充更正。本文比较容易翻译,学生应该能够较轻松地完成。

4.教师引导积累文言知识:(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2)古今异义 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往、到).亲戚畔之(古义: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高中

精品

教案

试卷

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指水塘。).(3)一词多义

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以天下之所顺(用)之:三里之城(的);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它)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4)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三、赏析课文,理清论证思路 1.学生分组讨论下列问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明确:二三两层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2层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层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归纳:以上三层,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层? 明确:第4层的作用是在前3层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层绝非多余。

2.思考文章中出现下列词语的作用。

“故曰”,在文中起承接作用。“故”一笔概括了上文三层,“曰”总领发起下文议论“君子”即文章中所说“得道者”。

3.提问:这篇短文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层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2)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弘,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四、拓展思考

有人认为: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性质和人心向背,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威天下”靠“天时”“地利”和“人和”已经落伍。掌握最先进的武器才是主要的。对于这种说法请谈一谈你的看法。

高中

精品

教案

试卷

五、总结

从以上可以看出,无论在什么时候,“天时”“地利”和“人和”缺一不可。尤其是“人和”,这是我们当今社会合作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

六、板书设计

战争中需论据进坆—天时不如地利

防御—地利不如人和要“人和”

域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类推固国治国需要“人和”

威天下

得道多助—天下顺之

结论失道寡助—天下畔之











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教学至此,敬请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课内精读”第(一)题作业。

高中

精品

教案

试卷

第二课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1.放录音,学生根据录音划分句子的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对照注释同桌间完成逐段疏通文句的任务。(1)通假字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读bì,辅佐)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衡于虑(衡:同“横”,梗塞,指不顺)(2)古今异义词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建。).(3)词类活用

必先苦其心志(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痛苦)劳其筋骨(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饿其体肤(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饥饿)空乏其身(空乏:形容词使动用法,使 ……受到贫困之苦)行拂乱其所为(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

二、赏析课文,把握论证方法 1.指名读第1段。

(1)问题:本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六个事例共同点是什么呢?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第1段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说明担负重任的人,事先必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观点提供了事实依据。

(2)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

明确:“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是什么?这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明确: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是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4)“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2.齐读第2段。

教师归纳:文章从外在表现和内心反应两个方面来阐明犯了错误后的态度。人是这样,国家更应这样。于是在文章的末尾得出结论: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对比阅读,体会散文特色

比较阅读,把握《孟子》散文的逻辑性和文采:

高中

精品

教案

试卷

1.逻辑性——层层深入的论证特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战争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短文结构形式“总起——分承——阐述——结论”,体现了作者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思路,使文章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与此相似的“是人”,从个别到一般,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接下来从个人作为推论到治国,最后归结出全文论点。作者论述的逻辑思路,外化为一种“层进式”结构。

2.语言富有文采。这两篇短文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这与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辞不无关系。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双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固国不以……威天下不以……”层递排比,更有气势。章二开首列举历史人物,自然用的是并列排比;而“人恒过……”用的则是句式排比。足见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两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蕴藉。闪烁着哲理的光华。

四、课堂总结

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具有忧患意识,做到“未雨绸缪”,而不是“临渴而掘井”。

五、板书设计

才能从磨炼中来生于生于忧患,关于造就人才

才能从奋斗中来忧患 死于安乐关于治理国家:居安——亡国——死于安乐

六、作业

5.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 篇五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常言道:“智不智看《三国》,勇不勇看《水浒》。”意思是说:三国多智士,梁山多勇夫。那么水浒英雄是不是都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呢?答案是否定的。他们的计谋同样让人拍案叫绝。不信,我们就来学习《智取生辰纲》,领略一下梁山好汉的计谋。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生平事迹不详。代表作《水浒传》。(2)背景链接

杨志本是“三代将门之后”,得到梁中书抬举,在校场与周谨、索超比武获胜,被升任为管军提辖使,“早晚殷勤听候使唤”,并接下押运生辰纲上东京的重任。这是杨志人生中“得志”之时,但生辰纲还未启运,风声早已传出,刘唐报信,与晁盖商议取生辰纲,吴用也加入进来,并推荐三阮兄弟入伙,公孙胜也来投奔晁盖,七条好汉决定齐心协力夺取这批珠宝,并定下智取之计。

2.生难字词

(1)字音 虞候(yú)

嗔怪(chēn)

尴尬(gān gà)

怨怅(chàng).....面面厮觑(qù)聒噪(guō)喏喏连声(rě)兀的(wù)....(2)词义

【晓事】明白事理。【寻思】思索;考虑。

【忍气吞声】形容受了气而强自忍耐,不说什么话。【喃喃讷讷】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絮絮聒聒】絮絮叨叨,来回地说。【热不可当】热得无法抵挡。【死心塌地】形容主意已定,决不改变。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正音。(2)轻声快速浏览课文,感知内容。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明确:可以按两个部分来划分。

第一部分(第1~7段):写杨志在押送生辰纲途中与大伙之间发生矛盾的情形。第二部分(第8~14段):写杨志与晁盖等八条好汉的矛盾。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了解

1.同学们,生辰纲是什么东西?

明确:“纲”是宋代成批运输货物的组织。杨志以前曾为皇帝运送过奇花异石,那叫“花石纲”。“生辰纲”就是运送寿礼,梁中书为了给丈人蔡京庆贺生日,置办了价值十万贯的金珠宝贝,准备派武艺高强的杨志押送去东京。

2.课文标题“智取生辰纲”以最简洁的语言交代了小说的什么要素? 明确:是对小说情节最简洁的概括。

3.你能补充一些必要的人物信息,使课文题目内容更加完整吗? 明确:“杨志押运生辰纲,晁盖吴用智取生辰纲”。4.学生复述基本故事情节。

明确:杨志押运生辰纲,晁盖、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5.小说以“生辰纲”的争夺为中心事件,采用了双线结构,明线是什么?暗线是什么?

明确:明线——杨志押运生辰纲:上路——中计——失纲 暗线——晁吴智取生辰纲:定计——施计——劫纲 6.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小说题为“智取生辰纲”,但如何智取,晁盖、吴用等人如何安排的,并没有直接写,这一方面照应了小说前一情节中吴用设计,另一方面则给读者留下了悬念。

7.课文中有哪些矛盾冲突?

明确:杨志押送与晁、吴等人夺取的矛盾冲突——主要矛盾冲突;杨志与军健、虞候、老督管之间的内部矛盾冲突——次要矛盾冲突。

8.教学小结

明确:本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小说的情节结构,在此基础上,我们主要学习的就是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步骤四 深层探究 领悟写法

1.学生讨论、交流杨志的思想性格特点。

明确:杨志相当精明,相当警惕。杨志致命的弱点,则是不善带兵,不善处理关系。

2.写杨志处处小心,除了突出杨志的性格特征外,对刻画其他人物形象与展开故事情节有什么帮助? 明确:(1)反衬出老都管、虞候与众军健的无知与草率;(2)突出了吴用的“计”高一筹;(3)为后文逆转作好反面的伏笔,使情节更富有趣味性。

3.小说的环境分为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请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分析其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自然环境:指天气酷热,伏下文的众人行动困难,伏下文的军士买酒解渴;指黄泥冈上的松树林,交代劫生辰纲的地方。

社会环境:一方面指当时的尖锐的阶级矛盾,如白胜歌中所唱“农夫心内如汤煮,楼上王孙把扇摇”;另一方面指都管等人对杨志的歧视、轻视,如“量你个遭死的军人”“芥菜子大小的管职,值得恁地逞能”,揭示了内部的矛盾,交代了冲突的内因也暗示了杨志不得志于统治者的悲剧命运。

小说的环境描写,在作品中一方面为推动情节的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则烘托人物性格与暗示人物命运。

4.体会小说中的“智”。

明确:晁盖、吴用等人的智举:

(1)利用枣贩子的身份,在黄泥冈上“巧遇”杨志等人;(2)利用夏日炎炎的时机,让白胜上山冈卖酒,激起都管、虞候与军健们的需要;(3)晁盖等人先吃掉一桶酒,以示酒中无毒,麻痹杨志,更加激起众人买酒的欲望;(4)借舀酒作掩护,一瓢装作占便宜,二瓢下药;(5)白胜与平常小贩一样,争瓢夺酒,故意斗气,不卖给

杨志,再一次麻痹杨志。

这是八个好汉智设圈套取生辰纲,那还有哪些地方体现了他们的“智”呢?

巧妙利用现有因素,天时:红日当天,大热;地利:黄泥冈,松林;人不和:杨志,众军健。杨志的智举:

(1)扮成普通的商人,一开始乘凉行路;(2)山路地带,改为天热行路;(3)禁止众人买酒。5.小说中以“智”对“智”,这样安排情节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这样安排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引人入胜,增强艺术效果。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智取生辰纲》故事情节波澜迭起,扣人心弦,人物刻画细腻入微,形象生动,环境描写逼真简练,恰到好处。它是以晁盖、吴用为核心的好汉群体第一次向贪官“出手”,与“官家”冲突,是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前奏。

2.拓展延伸

(1)伏笔在小说情节的发展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本文有伏笔描写吗?

明确:一处是文中的天气描写。强调“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大热”,为下文众军士在黄泥冈乘凉休息埋下伏笔。一处是杨志和众军士的关系的描写。把这种紧张的关系表现出来,为下文众军士为了买酒消暑与杨志发生争执,杨志不得不让步埋下伏笔。

(2)被麻翻的杨志醒来后会如何呢?请同学们以“一个时辰后,杨志醒来”为开头,为这个故事写一个结局。(注意把握杨志的性格特征)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2)课外阅读《水浒传》。

(3)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智取生辰纲 施耐庵

乔装改扮——消除杨志的戒心 酒为诱饵——难以抗拒的诱惑 巧妙卖酒——天衣无缝的计策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应该对学生更有信心,在课堂上多给他们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在优美的篇章中自由翱翔。整节课我是这样做的:围绕“智”字进行,让学生在理清情节的基础上,分别概括双方的智慧所在。在故事中双方智慧碰撞的同时,学生的智慧也在课堂中激荡,体会到了智慧带来的乐趣。

6.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 篇六

○活动目标

①感悟亲情、尊敬亲人,养成热爱家庭的情感和对家庭的责任感。

②养成爱思考、爱探究的兴趣和习惯。

③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做到有条理、有中心地说话。

④围绕一事一物写一篇作文,具体生动,融人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

访谈、写作和评价

○活动设想

学生写作的困难往往是缺少素材或不会积累素材,因此作文时有些同学要么搜肠刮肚、东拼西凑,要么仿写范文、编织故事,使文章显得干巴巴的,缺乏真情实感。本次活动指导将以此为突破口,交给学生搜集素材的方法,提倡说真话、诉真情。另据课程标准的写作评价建议,打算让学生对作文进行自评、互评,并在此基础上由学生推选代表讲评自选范文。教师仅在各阶段进行指导和最终进行评价。

○课时分配

四课时(0.5课时活动指导,2课时写作,0.5时交流,l课时评价。)○课前准备

思考回顾

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风筝》、《散步》、《诗两首》和《〈世说新语〉两则》等,理解亲情是人间最真挚而美好的感情之一。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浓浓的亲情不只在作者笔下,更萦绕在每一位同学身边。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家庭实际状况在“老照片的故事”、“我家的一件珍品”和“妈妈的唠叨”三项活动中任选一项,再作具体的访谈指导。

访谈指导

①选择“老照片的故事”和“我家的一件珍品”的同学,应在作文前与父母聊一聊相应的话题。可以和父母一起翻翻旧相册,听他们讲讲照片后面的故事;可以找一找家中的某一件你感兴趣的物品,问问父母它的来历。

②选择“妈妈的唠叨”的同学,应静下心来听听妈妈唠叨的内容,和爸爸谈一谈关于“妈妈的唠叨”的话题。

谈话指导①无论选择哪一项活动,在与父母交谈时都应该注意拟好谈话提纲。内容包括:向父母介绍本次语文活动的内容和访谈的目的;你需要得到父母哪些方面的帮助;了解家庭故事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询问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故事涉及到哪些人,等等)。

②尊重长辈,文明礼貌,避免争吵。

③与父母交流自己的内心感受。

④做好访谈记录。

作文要求

①文从字顺,内容充实,文面工整。

②叙事具体,能体现亲情可贵,有真情实感。

③字数:500左右。

④作文时间:90分钟。

○活动过程

评改指导和要求

让学生对作文的基本原则、要求和写作技巧有切身的体会,并自己发现作文的优点和问题,往往更能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所以,本次作文评价将在老师的指导下交给学生自行完成。教师的指导主要是制定评分细则和对学生白评、互评的具体要求。

①根据作文要求确定评分细则(满分100分):

a.文从字顺,满分25分。(错别字3个扣1分,病句1句扣1分。)b.叙事具体,能交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满分30分。

c.能体现出“我爱我家”或“我爱家人”的主题,有真情实感,满分30分。

d.内容充实,文面工整,满分15分。(内容充实,文面工整,满分15分。以480字计,每少50字扣1分;文面酌情,最多扣3分。)

指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

① 自评:

a.朗读作文,发现和修改错别字、病句。

b.细心阅读,根据评分细则对自己的作文逐项评价。

C.写50字总评。

②互评:

a.四人一小组共同评改,每组四篇,要有旁批,有50字总评,有四人签名。

b.各大组挑选出范文两篇,并推选两人下次课讲评。

范文选择不一定要最好的,可以选择大众化的,更有针对性;或者选择质量较差的,善意的指出2 问题并提出修改建议,让每一位同学都能从中受益。

学生讲评

学生经过自评、互评后,对自己和同学们的作文会有比较客观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大家在写作方面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启发和体会。把作文讲评交给学生去做,一方面可以强化这种认识和体会,另一方面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但学生讲评成功与否,关键看教师有没有指导,指导是否到位。教师的讲评指导可以放在课外进行。

学生以大组为单位选出讲评范文和主讲人之后,要求打印出范文,并结合本次作文训练要点试讲。初次试讲,学生往往只能泛泛而谈,如“我觉得这篇作文文从字顺,内容具体,但有少量错别字”等,教师此时可以指导学生结合作文中的语句、段落进行评价,如“我觉得这编作文文从字顺,如‘……’一句就写得很美。”

课堂上,各大组主讲人总评之后,教师应组织和动员其他同学发表意见,补充讲评。

教师进行过程评价

7.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 篇七

第五单元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出现的本质特征是()A.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B.社会分工的扩大 C.雇佣关系的形成 D.社会经济的发展

2.右图是世界名画《蒙娜丽莎》,它以现实人物为主题,人物形象神态自若,嘴角含着一丝微笑,显得恬静,似乎又有点哀伤,富有生命的活力。这幅名画的作者是()

A.达·芬奇 B.但丁 C.莎士比亚 D.拉斐尔

3.文艺复兴时期,但丁在《神曲》中明确表达了对天主教会的厌恶,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也深刻批判了封建道德伦理观念和社会陋习。这反映出()A.建立资产阶级国家的愿望 B.人文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文学艺术作品水平的落后 D.社会等级观念完全消除

4.吴于廑认为,在15、16世纪,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空前扩展之前,当时历史学家所知道的世界,远非16世纪以后人们所知道的世界。据此推断,人们对世界认识的变化主要得益于()A.郑和下西洋

B.文艺复兴 C.新航路开辟 D.“三角贸易”

5.15世纪后期,西欧形成了一股贵金属热。一位西班牙殖民者说:“我们西班牙人人都受着一种心病的折磨,这种病只有黄金才能治愈。”这一“心病”直接推动了西欧()A.新航路的开辟 B.文艺复兴的兴起 C.工业革命的爆发 D.科学革命的开展

6.右图中所庆祝的纪念日,最早在1937年由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宣布为每年的10月12日。自1971年开始,此纪念日被正式定于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一。此节日的设立,主要是为了纪念哥伦布()

A.是伟大的意大利航海家 B.称美洲居民为印第安人 C.第一次完成了环球航行 D.“发现”美洲新大陆

7.15世纪末,西欧航海家开始探索连通世界的新航路。新航路的开辟()①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②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性 ③使美洲物种传播到世界 ④让地中海成为世界商业中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16世纪占据南美的巴西、中国的澳门,控制从印度洋到太平洋的海上通道的殖民国家是()A.西班牙

B.葡萄牙

C.英国

D.荷兰 9.右面是“三角贸易”示意图,其中②处船上运输的应该是()

A.廉价商品和枪支弹药

C.黑人奴隶

B.黄金、白银 D.生产原料

10.1651 年,英国政府针对海上贸易的主要竞争对手荷兰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凡是涉及英国货物的海上运输,必须由英国船只或商品生产国的船只运送,不能由其他任何国家(主要是指荷兰)运送。这反映了()A.英荷争当世界霸主 C.荷兰企图独霸贸易市场 B.荷兰不满英国制裁 D.英国压制荷兰的海上贸易

二、组合列举(本大题共3小题,每空1分,共10分)11.在近代早期,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的变化,促进了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1)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纷纷开展____________,大量的林地、荒地、沼泽被开发,土地面积逐渐扩大。

(2)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或者转租、购买其他佃户的地产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____________。

(3)由于生产工具统一配备,工人常常需要在同一个地点集中劳动,于是形成了集中的________,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12.海权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

(1)1405—1433年,________率领庞大的船队启动了下西洋的探索之旅,最远处到达非洲东海岸和________沿岸。

(2)1492年,__________向西横渡大西洋,开始探险航程。(3)1519—1522年,__________船队第一次完成了环球航行。13.殖民掠夺给人类社会带来深重灾难。

(1)16世纪,西班牙凭借“____________”,在美洲建立起一个殖民大帝国。(2)荷兰一度控制着波罗的海、印度及美洲的全部贸易,因而有“______________”之称。(3)英国凭借强大的实力最终战胜荷兰和法国,在世界各地夺取了大片殖民地,自诩为“______________”。

三、辨析改错(8分)14.文艺复兴运动和新航路的开辟,对近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14世纪中叶,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于地中海地区的葡萄牙,延续了近300年之久。()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莎士比亚与彼特拉克、薄伽丘并称为文艺复兴“文学三杰”。()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马可·波罗描绘了东方国家的富庶,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无限想象和向往。()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5世纪中期,拜占庭帝国控制了东西方贸易的所有重要商道,要求商人缴纳高额关税,阻碍了东西方贸易。()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5.达·芬奇(1452—1519年)和哥伦布(1451—1506年)是同时代的人,在时代精神的影响下,他们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达·芬奇在论述绘画的宗旨时强调:“一个画家应该描绘两件主要的东西:人和人的思想意图。”他在绘画中着眼于生活,努力创作真实而生动的艺术形象。一次,他作为助手和老师合作一幅画卷,老师由于跳不出宗教神学观念的束缚,所绘部分枯燥无味,毫无生气;而达·芬奇所绘的一个天使,神态自然,栩栩如生,两者形成鲜明对比,老师看后自叹不如。

(1)材料一表明,欧洲掀起了一场什么思想解放运动?这一运动给欧洲带来了什么影响?(4分)材料二 “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的一切。”

——哥伦布

(2)这句话反映了当时哥伦布怎样的心态?请依据上图指出哥伦布远航的航线。(3分)

材料三 以前的世界史,其实主要是地区史,新航路开辟以后,才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的理解。(3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北美洲迅速地被打上了欧洲附庸的烙印。……在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采矿业和种植园农业的发展对不熟练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增加。人们最初企图奴役美洲的印第安人,但他们一般难以管理。这个问题在16世纪时由于非洲黑人的输入而得到了解决。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由于英国同荷兰争相向非洲人出售武器弹药,竞争十分激烈,杀人武器很快在某些森林国家中扩散。对许多非洲国家的首领来说,掳掠和贩卖奴隶成了一种令人痛苦而又不得不干的事。如果他们拒绝,欧洲人就会向他们的对手提供武器,这些武器可能被用来掳掠他们的臣民并变卖为奴。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奴隶贸易兴起的原因。(4分)

(2)奴隶贩子在“三角贸易”的出程中携带的主要物品是什么?最终运回欧洲的又是什么?你认为在整个贸易过程中最重要的商品是什么?(3分)

(3)根据材料二说明英国在西非掠买黑人奴隶的主要手段是什么?(3分)

五、活动与探究(12分)17.根据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名言赏析】

恩格斯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1)恩格斯的这段话,是对哪一历史事件的评价?该历史事件弘扬了怎样的时代精神?(2分)【阅读学史】

下图是小林同学在学校图书馆阅读的一本图书的目录:

目录

·个人的发展 ·古典的复兴 ·社会和节庆

(2)你认为书中“古典的复兴”的内容是什么?实质又是什么?(4分)

【材料析史】

《大国崛起》解说词中说道:“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

(3)地理大发现是通过什么活动实现的?你如何评价这一活动?(6分)

教师详解详析

1.C 2.A 3.B [解析] 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指导,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神曲》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所表达的思想正是人文主义。

4.C [解析] 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空前扩展。5.A [解析] 15世纪,追求财富的欧洲人梦想去东方发财,开始探寻前往东方的航路。因此,欧洲人对黄金等财富的狂热追求,成为他们探索新航路的重要动力之一。

6.D 7.A 8.B 9.C 10.D [解析] 题干反映的是英国针对荷兰颁布了《航海条例》,说明英国压制荷兰的海上贸易,故D项正确。

11.(1)垦殖运动(2)租地农场(3)手工工场 12.(1)郑和 红海(2)哥伦布(3)麦哲伦 13.(1)无敌舰队(2)海上马车夫(3)日不落帝国 14.(1)× “葡萄牙”改为“意大利”(2)× “莎士比亚”改为“但丁”(3)√

(4)× “拜占庭帝国”改为“奥斯曼帝国”

15.(1)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一场反对教会“神权至上”和提倡人文主义的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延续了近300年之久;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追求财富(或渴望发财,或渴望得到黄金等)。D。

(3)新航路的开辟,拓展了人类的活动空间和范围,打破了世界各地区孤立、隔绝的状态。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逐步确立起来。

16.(1)殖民地需要大量劳动力;印第安人富有反抗精神,不能满足需要。(2)火器、机械制品和酒等。蔗糖、烟草、金银等。黑人奴隶。(3)挑拨非洲国家或部落之间进行战争,以达到掳掠黑人的目的。17.(1)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精神。

8.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 篇八

能有感情地朗读本组课文:回答课后问题:掌握本单元课文中的生字词及“练习5”中的练习题。复习过程:

一、复习第16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说文中的“三种松树”都有什么特点?

3、造句:

二、复习第17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回答:课文介绍了黄果树瀑布的什么特点,然后连起来简要地说一说。

3、找出文中有引号的语句。读一读,并说说引号的用法。

三、复习第18课

1、背诵课文第2至4自然段。

2、了解莫高窟的特点。

3、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四、复习“练习5”

1、学习把句子写具体。

2、诵读《边疆小夜曲》。

3、学习设计公益用语。

五、作业:

1、听写词语。

2、词语搭配

记录

形象

精美的语言

描绘

故事

精彩的计算

反映

生活

精炼的壁画

描摹

生活

精确的演出

第六单元 复习目标: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回答课后的问题;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及“练习6”中的练习题 复习过程:

一、复习第19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文第2、3、4自然段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课文是怎样将它们联结在一起的?

3、造句:

4、理解富兰克林为了做成实验的可贵品质。

二、复习第20课

1、了解课文内容。

2、回答课后第三题。

3、感受谈迁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三、复习第21课

1、学习字词。

2、体会诺贝尔的精神。

四、复习第22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滴水穿石”的启示。

2、说一个事例来说明“滴水穿石”的道理。

3、多音字:给

五、复习“练习6” 诵读《浪花与礁石》。

六、作业。1、听写词语。

2、把下列句子写具体:

(1)漓江的水多清啊,()。(2)这座大楼真高啊,()。(3)校园里盛开着()花朵。

(4)我一直()参加班级各项活动。第七单元 复习目标:

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回答课后的问题;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及“练习7”的练习题 复习过程:

一、复习第23课。

1、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解释下列词语:

发配

八十万禁军教头

流配

依草附木

3、多音字:

二、复习第24课

1、背诵文中第5自然段。

2、学习字词。

3、回答课后习题4、5。

三、复习第25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讲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

3、造句:暂时

凝视

四、复习第26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解释带点的词语,再说说句子的意思。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3、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说一说。

五、复习“练习7”

1、读背“朝代歌”并说出所知道的各个朝代的名人。

2、背诵第5题的12个成语。

六、作业:

1、听写词语。

2、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纯:纯净,不含杂质

纯粹,单纯

9.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 篇九

[教学目标]

1、能用轻巧、纯真的声音整齐地演唱《大风车》,并体会天真、欢快的情绪。

2、鼓励学生表演歌曲,激发其表演力和创造力。

3、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教学重难点]

通过歌曲引导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并创设活动给予儿童表现自己的空间和空段。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乐感。激发学生的表演力和创造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风车制作材料。[教学预设]

一、动画片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谈话:孩子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说说你们都喜欢看哪些动画片?今天,我们就来一次听歌猜动画片的游戏。老师弹音乐,同学们来猜一猜是哪部动画片的歌曲。

2、听歌猜动画片:《西游记》、《哪吒传奇》、《小鲤鱼历险记》。

3、谈话: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唱中央电视台《大风车》节目的主题曲——《大风车》。【设计意图: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猜谜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引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现生活中的乐趣。】

二、新歌教学,体验快乐。

(一)聆听范唱。

1、听师范唱,提问:这首歌曲的情绪怎样?(欢快的)

2、拍手听范唱,感受歌曲的节奏。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表演和初步聆听歌曲,让学生体验到歌曲所带来的无限快乐,激发他们学习歌曲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初步体验到歌曲的旋律美和节奏美。】

(二)认识歌词。

1、复习反复跳跃记号。

2、按节奏念歌词。(1)师教唱一遍。(2)生拍手念两遍。

(三)学唱歌曲。

1、师教唱两遍。重点提示:大O 风O 车O,要求唱得有弹性。

2、齐唱第一段。

3、自学第二段。

4、指名演唱。

5、为动画片配唱歌曲。

6、分小组自创动作。

【设计意图:按歌曲节奏朗读歌词,既可快速扫除学生不认识的字,又能感悟到演唱歌曲的节奏。结合低段儿童的认识规律,老师采用听唱法尽快让学生学会新歌。多种形式的练习,有效地强化了学生对歌词的记忆,对歌曲的熟练。】

三、音乐实践,拓展快乐。

1、观看风车图片,师简介有关风车的资料。

2、想象:你长大后想造什么样的风车?

3、学生边唱歌曲边做风车。

10.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 篇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清小说线索,把握小说内容,提炼小说要素,感悟主题。2.学习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3.理解对比和景物描写在小说中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4.引导学生懂得要开拓进取才能创造美好未来的道理,教育学生要勇敢地开创属于自己的新天地和新生活。

教学重难点

1.小说所刻画的人物的社会意义。2.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3.运用对比以及多种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4.内涵丰富的语句的品味、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在上这一节课前,先和你们一起欣赏一首诗,它是女诗人席慕容的作品,请用心地听老师念。

乡 愁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会老去。

(教师引导学生仿照上面的诗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说说自己心中的故乡)故乡是落叶的根,是游子的梦。每到回乡时,我们心中总是难掩激动与期待:光阴流转,二十年转瞬即逝,故乡现在是何种模样?当年的鲁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回到曾经魂牵梦萦的地方的呢?让我们跟随着他的脚步一起回《故乡》。

二、简介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也是我国新文化战线上的一面光辉的旗帜。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坟》《二心集》《华盖集》等。

三、感知课文

1.听录音朗读一遍,思考本文的线索,主要人物及故事情节。

2.学生速读课文,给自然段标序号,在阅读过程中圈画出生僻字词和容易混淆的字词,排除阅读障碍,掌握字音、字形,熟悉字义。

四、深入理解

1.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1)指定一名同学朗读第一部分,其他同学思考: ①“我”渐近故乡时的心情怎样? 漂泊的艰辛,思乡的深切,返乡的激动。

②渐近故乡时,“我”见到的故乡的景象如何?这时“我”的心情怎样? 景象是“萧索”,心情是“悲凉”。(2)小结景物描写的作用:

勾画了一幅萧条、荒寂的现实的故乡冬景图,初步表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旧中国农村破败的悲惨状况,为闰土的悲惨命运安排了典型的环境,烘托了闰土的悲惨命运和“我”的悲凉心情。

(3)见到故乡冬景图后,“我”的感受怎样?用文中话回答。“啊!……好得多了。”

(4)怎样理解“啊!……好得多了。”

写出了现实与记忆中的故乡的反差之大,饱含着对故乡竟然如此的惊异之情。2.分析第二部分。

(1)“我”记忆中的故乡怎样?文章第31自然段说“似乎看到了我美丽的故乡了。”记忆中的故乡到底美丽在何处呢?

提示:景、事、人。(2)分析景点:

①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少年闰土月夜刺猹图)

景物:天空、圆月、西瓜、沙地。色彩:深蓝、金黄、碧绿。

景象特点:景物美好,色彩明快、艳丽,美好动人。

②上一段说:“没有一些活气”,那么这一段的少年“十一二岁”、“银圈”、“捏”、“刺”,又给人什么感觉呢?

充满生气和活力。③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用这美丽的景物作为少年闰土小英雄形象的烘托,也是作者理想中故乡的象征。与现实中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比。

(3)分析少年闰土(事、人)①“我”记忆中的少年闰土的肖像怎样?

“紫色”、“圆”、“小”、“明晃晃”可见少年闰土健康可爱。②“我”回忆了少年闰土哪几件事情?可见他是个什么样的农村少年?

教“我”雪地捕鸟——活泼多知。邀“我”看瓜刺猹——朴素,热情勇敢,多知。告诉“我”贝壳、跳鱼儿——见多识广。哭着不肯分离,互赠礼物——友谊深厚、纯真。

③作者是怎样更好地突出闰土说话滔滔不绝的? 用了许多省略号。

④小结:故乡到底“美丽”在哪里?

美在有许多新鲜景,美在有许多新鲜事,更美在有心里装着无尽希奇事,有着深厚、纯真友谊的童年伙伴。总之,美在儿时的记忆中。

3.分析第三部分。

(1)这一部分开始写了“我”和宏儿的几句对话,作用是什么?

这几句对话反映出宏儿的天真和对于水生友情的留恋。童年“我”为了出外谋食不得不离开闰土、离开故乡;而今天是卖掉老屋,永远离开故乡了,因此,宏儿“回来”的想法不是很天真吗?“我”这次回故乡,已经感到与闰土的隔膜,那么宏儿与水生的将来会是怎样的情景?这就使“我”本来不平静的心情更加思绪万千,从而引出下文“我”对“新的生活”的议论和企盼。

(2)小说最后三个自然段是以议论为主的议论段。这三段议论的论题是什么?有什么关系?请你概括出来。

小说中的“我”既对新的生活充满信心,又不能明确解释“新的生活”的含义,反映了他的阶级局限性和觉悟水平。但是他也意识到,只要大多数人都向往和追求新的生活,敢于

走向新生活之路,那么新的生活是能到来的,这又说明他比同一阶层的人眼光要敏锐,站得要高些。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此次回乡虽只停留数日,但那些触目惊心的现实,却让“我”感慨颇多,思绪烦乱。现在,让我们再来回顾这篇课文,理清小说的思路。

板书:回故乡(伤感)——在故乡(悲哀)——离故乡(希望)2.学生齐读小说最后四段,思考:当“我”离开故乡的时候,是怀着怎样的复杂心情呢?

怀着失望、迷惘、无奈,但更多的是希望。

3.“我”对未来的希望体现在哪里呢?这一愿望能够实现吗?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点拨归纳:

(1)“我”心中有新的生活,虽然还不明确,但肯定不是辛苦麻木、辛苦辗转、辛苦恣睢的生活,一定是美好的,这代表了“我”生活的希望和方向。

(2)“我”在水生和宏儿身上看到了当年自己和闰土的影子,也看到了希望。因为他们还小,一定有能力、有希望过上幸福的日子。

(3)“我”的愿望能够实现,因为他找到了通向愿望的路,不是像闰土那样乞求神灵,而是勇敢地开拓进取。

4.学生齐读文章最后一段,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谈谈自己的感悟。

二、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中年闰土形象。

(1)少年好友闰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①肖像变化:

“紫色的圆脸”——“灰黄”且有“很深的皱纹” “小毡帽”——“破毡帽”

“红活圆实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中年闰土的脸色为什么会变得“灰黄”?“很深的皱纹”和“松树皮似的手”说明了什么?

脸色“灰黄”是饥寒交迫造成的营养不良的结果,“很深”的皱纹是生活的重负刻下的痕迹,“松树皮”似的手是长年累月超负荷的劳动造成的结果。

②称呼的变化:

“老爷”这一称呼写出了闰土心目中两人之间的什么变化? 身份、地位的变化。③语言变化:

中年闰土的话中也有许多省略号,这些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显示闰土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表现了他的迟钝麻木。④神态变化:

神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怕羞”“高兴”天真活泼——“欢喜”、“凄凉”、“像石像”、“像木偶人”。“石像”这个比喻说明闰土的精神状态起了什么变化?

由于饱受生活的折磨,已经变得呆滞、迟钝、衰老、麻木,了无生气。

是什么原因使他发生这样大的变化?用文中话回答,并理解这句话对表达中心意思的巨大作用。

“多子……木偶人。”说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统治是当时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根源,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⑤思想变化:

闰土为什么要拣“香炉”和“烛台”?

把未来寄托神佛。说明他受封建迷信思想愚弄之深,表现了他的麻木迟钝,说明闰土是旧中国一个尚未觉醒的农民形象。

(2)闰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劳苦大众在封建传统观念辖制下所受的毒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2.分析杨二嫂形象。

(1)杨二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她的变化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今日

肖像:凸颧骨、薄嘴唇、圆规——体现性格泼悍、放肆、尖刻。

语言、行动:尖叫、两手搭在髀间、贵人眼高——体现性格泼悍、放肆、尖刻;讨东西、造谣、“塞手套”——体现性格自私、泼悍,爱贪小便宜。

昔日

“豆腐西施”,终日坐着——体现性格安分守己。

杨二嫂的变化,说明了辛亥革命后城镇小市民阶层的贫困化,反映了经济破产的另一个

侧面。

(2)作者塑造杨二嫂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

作用一:以杨二嫂的自私、刻薄衬托闰土的善良、朴实。

作用二:以杨二嫂的变化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破产的广度和深度。

3.见到故乡的景和人发生如此变化后,“我”产生了什么样的心情?

由下文“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可见“我”对故乡巨变成如今的样子是十分失望的。

4.渐离故乡时,“我”的思想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先是气闷、悲哀,然后寄希望于下一代,继而害怕希望得不到实现,最后又振奋起来。5.画出文中表明“我”充满希望,精神振奋的语句,并理解其含义。语句即最后一节。特别是“我想:希望……成了路。”

含义:希望的实现与否取决于人是否努力,光有希望而不努力奋斗,希望就不会实现,即“希望本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努力奋斗、实践,希望就可能实现,即“希望本无所谓无”。全句强调了要为新生活的到来而努力奋斗。以路为喻,形象,且富含哲理,深化了主题,给人以信心和鼓舞。

6.“我”是一个有着怎样性格的形象?

明确:“我”不等于作者自己。“我”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文中对“我”的形象刻画,着重运用心理描写。“我”为寻找新的生活,过着辛苦展转的生活,看到故乡惨淡的情景,“我”感到悲哀、失望,但又不甘心故乡坏下去,为故乡的远景构制着蓝图,憧憬着美好的生活。

7.结合全文,讨论下列问题:

(1)小说中共描绘了“三个故乡”,学生联系文章谈谈自己的认识。记忆中的故乡是美好的,承载着童年难忘的回忆;

现实中的故乡是衰败的,乡景萧索,故人不再,“我”沉浸在美好的回忆被侵蚀的悲哀和无奈之中;

理想中的故乡是美丽的,花好月圆,安居乐业,“我”憧憬在幸福快乐的新生活的蓝图之中。

(2)作者笔下的闰土、杨二嫂形象具有怎样的社会意义?

闰土是旧中国尚未觉醒的老一代农民形象的代表,作者满怀深情地刻画他,写他的种种不幸,正是在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示当时的社会弊端,从而启发人们去深思,去探

索,去走希望的路。作者深刻地揭示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提出要改变农民命运,必须改变整个腐朽的社会制度。

杨二嫂是个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市民形象的代表,通过这一形象,人们可以看到随着农村经济的破产,小市民阶层也日益贫困化的现实。

(3)作者对闰土、对杨二嫂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对闰土,作者寄予的是深切的同情,而对杨二嫂,作者对她身上的种种自私和恶习是持批判态度的,但对她的处境也是同情的。

三、归纳总结

《故乡》的主题思想是相当丰富、深刻的。它反映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造成了城乡劳动人民从物质到精神、从外表到内心的十分可悲的变化,尤其是精神、内心的变化,不仅表现在闰土成了封建思想俘虏的木偶人,杨二嫂成了令人厌恶的畸形儿,而且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严重隔膜,互不关心了解。闰土、杨二嫂尽管性格悬殊,表现各异,但“我”同他们之间都“无话可说”则是一样的。而闰土、杨二嫂对于“我”,又何尝不如此。在他们看来,“我”已经成了“老爷”,或已经“放了道台”,他们之间已经存在厚障壁,也就是隔着一道阶级的鸿沟。这阶级的鸿沟,不仅是千百年的传统观念问题,主要还是现实的阶级阻隔。作者对于“闰土”、“杨二嫂”既有同情也有批判:同情闰土的疾苦并批判他的愚昧和麻木,同情更多些;既厌恶和讽刺杨二嫂的庸俗和卑劣,也同情她的疾苦和灵魂的扭曲。

板书设计

故 乡 鲁 迅

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

↓ 物是人非事事休

看到希望 闰土

路在脚下 杨二嫂

开拓进取

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点拨,教会学生学语文。分类掌握生字词,圈点批注赏析语言,多角度立体化鉴赏人物形象,让学生形成有效的思维定式,掌握方法与规律,有利于语文素养的积淀与发展。此外,探究性学习与小组合作交流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拓展性知识的渗透,引导学

上一篇:中小企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下一篇:优秀项目部获奖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