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总结

2024-10-27

学校文化总结(共8篇)

1.学校文化总结 篇一

用文化管理学校

用思想引领教师 创新校园管理文化

——我校文化管理的认识和做法

文化管理是现代学校发展中的一个崭新的命题。它有着经验管理、制度管理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是“以人为本”和“文化育人”的现代学校的两大特征的外显。文化管理要通过建立完善有序的学校运行机制,形成厚重的学校文化精神,建构协作高效的优秀团队和建设学习型学校,提升教师文化素质来付诸实施。

一所好的学校,能成为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目标,不仅仅是校舍、质量等表面的因素吸引人,更主要是由于她的传统、氛围等内在因素所散发出的魅力令人钦佩。学生家长是否愿意将孩子送到学校求学,首先是冲着学校优良的“育人环境”而来。“育人环境”即为学校文化的外在表现。而学校文化得以传承,必然需要相适应的管理机制。这种管理机制就是文化管理。它反映着校长高瞻远瞩的文化视野,昭示着校长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文化功力,是学校发展的新境界,是学校管理继经验管理(人治)、制度管理(法治)、精细化管理之后出现的又一新的生长点。将诸多办学行为上升到文化层面去解读,是学校实现高层次发展的要求,必须靠师生认同的文化去引领,靠文化管理去推动。我校在学校管理文化方面突出了四个序列文化,下面就我校管理文化过程中形成的思路作介绍如下。

一、何为文化管理

管理之神松下幸之助曾经这样说:“当你领导10个人的时候,你要走在最前面,领着大家去干;当你领导100个人的时

候,你应该在中间,协调周围的各种关系;当你领导1000个人的时候,你必须在后面,掌握全局,把握方向!当你领导10000个人的时候,那么你惟一能做的事就是祈求上天保佑。”其实,所谓祈求上天保佑,就是顺道无为,使自己的思想符合自然,符合天人合一的准则。一个领导一万人的人,绝对不可能事必躬亲,除了制度发展的惯性之外,实际上你是靠着一种“思想”在统领这个团队,而这种“思想”很大意义上就是一种文化特征在管理上的表现与应用,这是企业中的文化管理。针对学校而言,文化管理是指在学校管理过程中,以师生共同价值观念和信念的确立为核心,通过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校组织文化,激励和规范师生的行为,增强群体凝聚力、亲和力和战斗力,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素质的整体提升。这里的“文化”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地讲,是学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底蕴、学校传统、校风校貌的综合体现。

二、为何倡导文化管理

现代学校有两大基本特征,就是“人文化”和“文化化”,即“以人为本”和“文化育人”。这两大特征,就决定了现代学校的基本管理模式——文化管理。

首先,“文化人”需要文化管理。现代学校管理对象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他们都是具有不同文化层次的“文化人”,是学校这一“文化场”中的文化人。对他们的管理,首先是对人的管理,所以要“以人为本”,坚持“人本思想”。其次,教师通

过传播文化,实现育人价值;学生通过学习文化,实现人生价值;所以,对师生而言需要文化管理。再次,教师的专业发展,是靠把不断接受的教育文化知识内化为教育教学实践来实现的;学生的素质提高,是靠把学科文化知识迁移成自身能力和品质来实现的。可以说,两者的发展都依赖于文化品位的提高,因此,实施文化管理是学校对师生进行“入格”管理和“升格”管理的必然要求。

其次,“文化课”需要文化管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就目前来讲,学校教育仍然要以学科课程为载体;教师育人依然要通过文化知识来实现。这就要求学校要开设好学科课程。而这些课程首先是“文化课”,对“文化”进行管理的机制离开“文化”也是不现实的。还有,在课程开设与实施中,要做到“教育塑造”“师生互动”“诲人不倦”“教育育人”。其核心就是要对实现课程进行“文化管理”。另外,“文化课”的载体是课本,呈现的是严密的和简洁的知识,有人谓之“冰冷的美丽”。教师的责任就是让学生用“火热的思考”得到“冰冷的美丽”,这就离不开我们的课堂,更离不开课堂教学管理。“文化人”“教”与“学”“文化知识”,同样需要“文化管理”。

最后,“文化场”需要文化管理。学校是文化育人的场所,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场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不论是在空间上,还是在时间上,都体现着文化的特质。一位教育专家说过:“有许多东西,学生在课堂上是学不到的,要靠环境来熏陶”。学校的规划布局、环境美化等体现着文化美感,宣传栏、橱窗、广播、警示标牌等都凸显文化育人功能;

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都是精神文化的体现;开展的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以及文明班级、先进班集体、优秀学生干部、星级学生等评先树优活动,都是激励文化的表现形式。每一个班级的班牌、班训、班级标语、手抄报、黑板报、教室布臵等都渗透着文化育人。自然文化的布臵、人文文化的形成、精神文化的激励以及各种育人文化形式的和谐渗透与融合,自然需要靠有效地管理来实现。

三、我校管理文化四个序列实施思路

1、以研究为主题的教师管理文化。

有位企业家曾总结说,企业的快速运行:80%靠体系推动,20%靠领导力来拉动。那么,一所好的学校既要有好的领导,更要有好的机制。

学校高效管理的前提就是依法办学,按律治教,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章制体系,配之以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使师生自觉地围绕学校的管理目标运作,就像地球绕着太阳运转一样,它的运行轨道谁也看不见,但却永远沿着那无形的轨道运转而不偏离。哈佛大学荣誉校长陆登庭说得好:“哈佛的成功主要是形成了一种明确的办学理念,一套系统的制度和机制,所以现在即使没有校长,哈佛一样可以正常运转”。足见,严谨的制度、高效的机制在学校管理运行中的重要性。

经过2个学期的探索和实施,我校基本形成了,以教科室为龙头的学校管理课题化研究思路。实现了每位教干、教师都有适合自己的研究课题,范围涵盖了教学方法、师生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网引导教育等各个方面内容。并形成了制

度化、课题化、研究化、实用化等模式特点。

2、以精细为主题的学校管理文化。

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首先应该是优秀的团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教师队伍是木桶的“帮”,校长是木桶的“箍”,班子是木桶的“底”,“帮”要齐,不能有长边;“底”要实,要结实、厚重;“箍”要紧,这个紧不是束缚、捆绑住教师,而是要聚人气、拢人心。“木桶理论”揭示出了学校管理的本质——团结协作。木桶盛水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互相帮助、互相协作、互相鼓励、直至实现共赢的过程。同样,学校也需要这样一支高绩效的团队,集体奋斗,团结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也只有这样,学校的总体目标才能够实现,不管是集体的,还是个人的。有几句话说得好: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能融入集体才最有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

我校在总结了近三年的教干教师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现已形成了一整套便于操作的教干、教师管理、大课间、教室宿舍文化等具体实施方案。特别是在教干管理上具有独到的特色:遵循了一个制度、二个理念、三个相互、四个落实。

一个制度是严格遵守《 中学教干考核管理办法》,由学校办公室一位副校长专门负责考核汇总;二个理念是教干中提倡两个理念,为师生服务和工作锻炼自我发展的理念,解决过去的教干就是高高在上的作风,改变工作落实不实的工作方法;三个相互:对学校工作分工不分家要相互提醒,每日都有值日校长不断地对全校各方面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对违反校纪

校规的各口现象都要向相应处室进行书面反馈,要求整改。为避免“当局者迷”现象,对他口出现的失误实行相互指正,并及时用反馈单的形式或直接对相应处室问题,开诚布公的指出,做到共同勉励提高。为达到创新点子共享共用,工作创新经验上实行处室间、班子间相互学习,哪一个处室、哪一个班子在工作思路、方法等方面出现创新,就马上召开教干会进行论证、推广,起到了全面促进工作、全体共同发展的效应。四个落实是:落实一日教干4次轮流签到值班,主要负责,大门口督查执勤、教室考勤等;落实教干每周写一篇管理心得体会,每位教干要于每周五中午放学前对本周管理的体会用书面,电子稿发到办公室,由办公室整理汇总作为交流学习材料和对班子的考核依据;落实教干管理课题化研究制度,教干带头针对本口管理确定研究课题,申报研究课题项目、列实施方案、强化实施过程、确保有研究成果。落实教干上课制度,每一位教干都各自有自己的教育教学任务和班主任担当工作。

3、以自主为主题的学生管理文化。

学校是师生“实现生命意义的地方,展示才华的场所,追求幸福的家园”。学校文化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应立足于“人本”,着眼于文化化人。所以,一个理想的学校,应是一个关注师生共同成长的绿色空间,关注师生和谐发展的民主舞台,关注师生生命质量的精神港湾。用文化的精神去熏染人,用文化的制度去约束人,用文化的氛围去感召人,用文化的魅力去浸润人,用文化的品位去提升人,进而丰厚人的精神底蕴,滋

养人的文化素养,让学校成为传播科学的殿堂、弘扬文化的圣地、张扬个性的乐土、净化心灵的家园、凝聚人心的王国。

本学期,通过演讲竞选的形式,选拔出了首届校长助理和学生会干部,并成立了学生会各部组织。现在的大到参与学校管理决策,小到大课间管理、自行车摆放等都能见到学生管理者的身影,身着“校园之星”袖章的执勤岗更是一道亮丽风景。

4、以高雅为主题的环境管理文化。

学校要通过营造被尊重的价值环境、对话的精神平台,构建融洽关爱的心灵空间,创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精神家园不是先在的东西,而是教师自己建构的结果。教师应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使自己有着丰富的精神生活;应努力使自己走出简单的物质欲求层面,进入精神的欲求层面;努力使自己由一个工具人、社会人变成一个文化人。假如学校中的教师一直追逐于个人工资待遇的最大化,一直喋喋不休于琐碎平凡的小事中,一直圈囿于个人的小天地里,这个教师即使教学技能是一流的,但他只能成为一名教书匠,徒有美丽的躯壳,没有实在的灵魂,因为狭隘的人是没有一颗博爱的、无私的、奉献的心。

所以建设学习型学校就成为我们的努力方向,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提升教师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专业素质,使教师在高度的专业化中逐步形成团队的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理念,并在这样的核心价值中学会自我反思,实现自我管理。

学习无止境,管理无止境。实施文化管理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强大助推器,是学校管理理念变革的要求;实施文化管

理,是学校师生生命成长的内在需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有力保障,更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国家大力提倡教育家办学的今天,作为教育的主体承办单位——学校,就应勇于担当,内外兼修,用心经营,不断用智慧唤醒师生生命的潜能,悉心构建师生幸福成长的精神家园,让学校管理永远闪耀文化管理思想的光辉。

2.学校文化总结 篇二

一、价值引领,有机渗透——学校美术教研组文化的构建

学校美术教研组文化其发展状态呈现并经历四种类型:

1.无意识没感觉的散漫化状态

美术教师只是忙于日常教学等工作,对学校美术教育的追求和文化愿景浑然不知,对学校美术教育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生态也茫然不知。只体现在学校环境建设中,作为用来美化校园的一种后勤保障方式而已。这时的学校美术文化基本处于顺其自然、走到哪里算哪里的散漫状态。

2.有意识没思想的点状化状态

学校领导意识到美术教育存在的文化内涵,也努力去改造和提升美术教育的文化品质,但处于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状态,既缺少对学校美术文化的价值引领,也缺少改造和发展学校美术文化的整体规划。把它只作为学校其他亚文化形成中的辅助手段,仅仅是教室、专用教室的环境布置,装裱制度、名人名言上墙的制作工具,或者设计一下舞台、报栏,美化一下橱窗、黑板报等。

3.有策划有思想的结构化状态

随着学校文化意识的觉醒,学校管理者开始有步骤、有策略地整体性和结构性地打造学校美术文化,并有明确的价值追求蕴含其中。此时,学校管理者成为学校美术文化的推进者和领导者,学校美术教师则成为学校美术文化的策划者、管理者和实践者。

4.有特质有品位的特色化状态

通过美术教师群体的共同努力,学校美术文化在长期的活动中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追求,并形成了系列化的教师群体层面上的文化产品,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学校美术文化形态,如陶艺文化中心、版画艺术交流馆等等。学校美术文化形态的出现,就是这种特色文化形成的标志。

如何构建学校美术文化呢?首先,学校管理者和美术教师要对时代的文化精神保持敏感。我们这个时代文化精神的核心是人的主体性的张扬,是对人的生命自觉的培育和彰显。其次,将时代文化的核心精神吸纳到学校文化中,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学校文化。[1]再次,美术教研组全体成员要在高度认同所在学校文化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本教研组的具体情况,通过共同研讨和协商,形成本教研组成员共育共享的文化。

美术文化一旦形成,其带来的直接效应就是以文化育人,以文化培育教研组品牌。品牌学校的形成,除了需要有品牌教师、品牌校长之外,还需要有品牌教研组,它是品牌教师形成的摇篮,是品牌学校形成的重要引擎之一。学校管理者应不断地去思考:美术文化的创建,为学校文化带来了什么(从硬件上加强了学校物质文化建设,让每块墙壁说话,让每个景点育人等),改变了什么(改变了学生的粗言秽语、乱丢乱画等坏习惯,陶冶了学生情操,推动学生文明行为的生成和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等),丰富了什么(丰富了学校文化氛围,增强了浓浓的文化、艺术气息,活跃了学生生活等),还缺失什么?美术文化如何根植于学校文化之中?学校文化品牌和教研组文化品牌的内在关联性何在?美术教研组长则要思考:通过美术文化的创建,本组教师改变了什么,发展了什么,本教研组为学校文化贡献了什么?

在这种情况下,美术文化就与学校文化形成了双向构建、双向转化、双向互动的关系,这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一所学校理想的文化生态。

二、课改创新,有效生成——学校美术课堂文化的行动

课堂文化的育人功能,一般教师仅仅理解为知识内容的育人方面,这种理解是十分片面的。其实课堂文化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诸如,课堂中的内容开放文化、民主关系文化、创新评价文化等等,这些要素在学生素质提升、个性张扬中的作用和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1.教学内容的开放——学校美术文化构建的源动力

美术课教学内容既有与学生认知、美术素养水平相一致的,也有不相一致的。只有把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并与学生原有认知、美术素养水平不相一致的内容与学生发生碰撞,产生矛盾,造成不平衡,学生才会主动自觉地去建构(生成)。也只有教学内容走向了开放,学生的自我发展目标才能逐步实现。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撕纸”一课时,通过一段师生互动交流后,造成学生认识上的“不平衡”,引起学生自我建构的内需,达到教学内容的开放互动,生成智慧与素养。这位教师课前在黑板上贴出许多由老师课前制作的撕纸作品,内容有动物、人物、植物,色彩有红、黄、蓝、绿、黑等。师:课前同学们都看了这些作品,你有什么感受吗?生1:很美,很好看!生2:老师,我想问您是怎么做成的?师:噢,老师也想问大家这个问题,谁能回答上来?生3:是剪的,它是剪纸。生4:对,是用剪刀剪的(有很多学生回答也是剪的)。教师又把准备好的剪纸作品挂在撕纸作品的旁边。师:现在请大家再仔细观察这些作品,与前面的作品进行比对,看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生5:老师,它们不一样!我看出来了,后面挂的这些作品才是剪出来的。生6:老师,我也看出来了,前面的那些作品和剪出来的不同!(产生感觉上的不平衡,形成认识冲突)这时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大家七嘴八舌地抢着回答,都说是撕出来的作品。师:对,这是一种观察的方法。我们在观察一个物体时,可以用另一个自己熟悉的物体比较,来发现这个物体的一些特征。由此教学片段可见,教学不是传递东西,而是创设理想的环境,引起学生自我认识的不平衡,通过教学内容的开放,促进了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形成个性思维,以促进美术教学内容实施的有效生成。

2.教学方式的民主——学校美术文化构建的奠基石

教学民主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思维方式。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是“道德化身”“知识化身”,是被神圣化的角色,事实上教师并非无所不能,在价值多元、知识多源、信息多源的今天,教师权威受到严峻挑战,教师需要走下“神坛”,转变教育观、学生观。

在教学中充分发扬民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尊重学生个性特色,尊重学生创新性的见解,从细微处关注学生学习的习惯,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小雨沙沙”一课时,预设学生通过相互语言的交流,就会描绘出一个下雨的场景。但在实际教学中才发现学生只是用嘴说说,留给学生的印象并不深刻,更谈不上描绘出丰富的下雨场景了,教学的预设走进了“死胡同”。这时,一位学生出乎意料的表演打破了这一困境:下雨了,小青蛙躲在了荷叶下。这位学生边说边做了个躲下去的动作。这一动作给了老师灵光闪现的启示,教师紧紧抓住这一生成信息,采用民主的互动式教学,通过创设不同的雨景,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把自己心目中的想法通过肢体语言表演出来。教师这一及时的捕捉,并加以利用、开发、重组,进而开展生成性的教学,取得了精彩有效的再生性教学效果(学生精彩的作品,表现出了下雨天各种生动的氛围)。

3.教学评价的创新——学校美术文化构建的支撑力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评价中,一般评价主体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评价为辅,评价方式以教师点评这一单一形式呈现,评价内容以学生作品为主要评价对象。纵观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课堂评价发展具有以下五个鲜明特点:(1)以综合性评价取代量化评价;(2)评价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3)既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个性化反映方式,又倡导让学生在评定中学会合作;(4)强调评价问题的真实性、情景性;(5)评价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

为了充分发挥评价机制的激励作用,让所有学生都能从学习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我们对创新评价方式进行探究。根据以上课堂评价特点并结合学校美术“小组合作教学”实践研究,通过构建小组合作评价文化这一手段来形成对创新评价文化的强支撑,使之具有如下三种原则:评价主体多维性原则。通过多样性的评价活动对学生课堂中小组合作活动进行评价,形式有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参评等等,使用等级制进行评价;评价方法多维性原则。为了体现激励机制,采用多种趣味性较强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如:精彩瞬间记录表(组内评价表)、成功评价表、成长记录袋等等;评价内容多维性原则。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既要评价学习的效果,也要评价学习的过程;既要评价小组整体,也要评价小组中的每一个体;既要评价合作,也要评价竞争。

我们只有在充分掌握了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各学龄段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将评价机制的杠杆作用应用自如,才能在多样性中滋生创新,在差异性中孕育创意,在个别性中培养创造。

三、校本课程,形成特色——学校美术课程文化的打造

学校美术课程是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与学校实际开发与设计的校本课程,是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学生的文化需要、学校特色建设和本校的艺术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2]学校的校本美术课程是学校美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学校特色建设的文化标志。

1.校本美术课程的开发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总目标

校本美术课程开发需要处理好学生发展与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关系。“生本”永远是“校本”“师本”的前提、条件和根本目的。校本美术课程开发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学校发展,也不是为了教师本身,而是为了学生本身,为了学生的未来。“学校”虽然是课程开发的理想平台和重要基石,但为学校而开发课程却不是美术课程开发的根本。就校本美术课程开发本身而言,不能只满足于“校本美术课程”设置和“校本美术教材”的编写,必须进入学生学习层面,让学生与课程、教材产生互动和对话。这样,才能避免课程开发为零开发,才能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效益。如南通美术乡土教材,就是以审美和美术文化教育为主线,欣赏为主,适当进行一些技能训练。整个教材围绕南通地方美术文化历史和地方美术文化寻绎两条主线展开,为南通地区中小学提供了操作性很强的地方课程选择性资源。并在南通地区各校互动实践三年,积累了丰富的对话效益。其中清墩文化、东皋印派、南通民俗、染织工艺、特色工艺更是独树一帜,创造性地利用到校本教材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灵动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为自身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校本美术课程需要建立“系统思维”,长远规划、谨慎设计、长效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就学校而言,要注意任期校长间的承接移交,保证校本美术课程有效开发的连续性;就教师而言,要非常清醒地明了校本美术课程的开发目的,把课程开发与自己的专业成长、与学生的实际有效结合起来;就学生而言,将校本美术课程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巧妙结合,形成互补共进的关系。南京芳草园小学的校本美术课程“童画石头城”的开发就将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最富有创造生命力的儿童美术教育融为一体,在根植于本土文化的美术学习中,使儿童逐渐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美术学习能力,以增进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使本土艺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得以传承与发展,有效地构建出较为完整、全面的学校美术教育课程体系。

2.校本美术课程的活动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

校本美术课程的活动突破了学科中心模式,打破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课程活动从学科基础转向更为广泛的生活情景和学生的发展空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美术教育观、学生活动观。在校本美术课程活动中,人文主题与知识技能的关系,是统领与被统领的关系,把知识技能的学习同美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有机结合。其中特别重要的是,知识技能只有在情感的激发下才能成为智慧。校本美术课程活动到任何时候都没有丢弃美术的本质、特性,体现出其他学科所不能触及的方面,运用美术感人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呈现地方特色的乡土美术文化资源,培养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如无锡市杨市中心小学的美术地方课程“宜兴紫砂壶”,就是根植于我国著名陶都宜兴悠久的历史,极为丰富的文化遗存,保留较好的古城风貌以及古往今来名人辈出,是一座具有7000年制陶史的江南古城之上的校本课程。这一内容通过学生对紫砂壶的赏析、社会调查、走访,了解其历史演变及地域文化特征,并通过尝试、感悟、创作等过程,体验制作紫砂壶的乐趣,掌握基本制作方法与步骤,感受紫砂文化蕴含的独特魅力。

校本美术课程在活动设计中,每个单元主题里都有美术能力的要求。知识技能与人文主题的安排是以人文主题为显线,知识技能为隐线。校本美术课程不是量的增加,而是质的变化。教学活动方式更注意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结合学习方式的自主探究,引发学生长久稳定的兴趣,不断提高其审美情趣和精神品位。如盐城市景山小学,以《走进红色盐城,追寻英雄足迹》为内容的校本美术课程,通过感悟红色文化,体验英雄的美、崇高的美,将对英雄的崇拜和对家乡这片红色热土的爱浸润到一画、一刻、一拓、一印之中。

3.校本美术课程的评价关注学生个性人格的绽放

校本美术课程的评价强调面向全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给予每位学生平等的美术教育机会,使每位学生都有权利学习和享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评价注重导向性,通过各种校本美术课程活动,激发学生的潜能挖掘,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张扬,使校本美术教育活动致力于个体人格的绽放。评价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寻求一种“个体的真实性”,以达到知识传授与个性培养的并行和谐发展。

校本美术课程的评价强调以教学中的“双主体”互动关系,以及学生体验性、探究性、研究性、生成性和反思性的学习过程,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生活背景,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结合当地特有的自然、人文环境,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学校、社区、家庭以及自然、民俗、生活中的美术课程文化资源创设个性化的美术活动,帮他们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如淮安市涟水县第四中学小学部的地方美术课程资源“花窗”,从学生熟悉的二方、四方连续纹样入手,在教师的引导中逐步领略“透”——双向“借景”的关系,领略淮安的花窗古代园林建筑文化的魅力,在评价中培养发现问题的意识,形成良好的审美习惯、独特的审美个性。

文化是一种积淀 ,是一种习惯。文化有其引发、同化与传承性,诚如大家所认同的,学校美术文化的构建是一件“慢活儿”,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一次次日月更迭、一次次寒来暑往中逐步积累、慢慢沉淀,需要每任校长和全体教师在这中间行走,为之增添元素、丰富内涵,才能形成一种优秀的美术特色文化。

摘要:学校美术文化的构建是当前“文化立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美术文化的构建包括美术教研组文化、美术课堂文化、校本美术课程文化的建设等。只有不断地在价值引领、有机渗透,课改创新、有效生成,校本课程、形成特色的学校美术文化构建途径上行走,才能在常态中培养师生的美术文化意识,逐步形成一种美术文化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关键词:学校,美术文化,构建

参考文献

[1]李政涛.用文化的力量打造教研组品牌[J].中小学管理,2007(6).

3.学校文化总结 篇三

摘 要: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不容忽视学生的反学校文化现象。反学校文化应引起我们反思当前学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应建设什么样的学校文化。反学校文化折射出学校文化的凝聚力不足,当前学校文化并非是所有学生的“精神家园”,新时期学校文化建设应从不同层面建设整合型的学校文化。

关键词:反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建设;整合型学校文化;启示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281-02

反学校文化是指与学校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它所倡导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是与学校主导价值规范相悖的[1]。对有些学生而言,学校并不是一个“乐园”,学校越想促使他们顺应主流文化方向发展,能有良好的表现和反应,却越会激起这些学生的不满与反抗[2]。反学校文化产生的原因很多,如社会流行文化对学校的影响、家庭教育功能的缺位等,其中学校教育本身特别是学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是极其重要的原因。学校教育是学生重要的社会化历程,校园文化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资源,丰富、有教育意义的校园文化是学生健康社会化的重要保障。与主流学校文化相对立的反学校文化,不得不引起我们反思当前学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反思我们应建设什么样的学校文化。

一、反学校文化折射出学校文化建设存在不足

1.折射出学校文化的凝聚力不足

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间的相互吸引力,凝聚力强的群体,其成员的“归属感”强,群体内部人际关系融洽、和谐,从而群体能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3]。师生员工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都是在学校文化氛围中培育起来的。凝聚力能激发师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学校文化的凝聚力也是对学生的教育力量,学校就是要用文化来凝聚人、塑造人。学校文化的凝聚力体现为个体对群体的向心力和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力两方面。然而,在反学校文化氛围里,群体的向心力被削弱了,很多学生体现出的缺乏学习动力、对学校教育的自我认同都体现了学校文化的向心力和吸引力我足。

2.折射出当前学校文化并非是所有学生的“精神家园”

精神家园乃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栖息之地和人的存在的精神容器。作为意义世界,它涵容与负载着人关于自身存在意义的理性觉知、文化认同、心灵归属与情感寄托。对于人的存在而言,精神家园具有本体论的意义[4]。与物质层面的家园概念相比较,“精神家园”主要是心理的、精神层面上的。它从宏观上讲可以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从微观、个体的层面来讲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归属、精神生活的栖息之地和精神的寄托之所。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不同生活领域我们的“精神家园”就存在不同的归属和寄托之所。除了家庭意义的精神家园之外,学校通常是大多数青年学子的精神家园。实践证明,主流学校文化若能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学生就更多地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反之,若学校文化不能成为他们精神的寄托之所,他们就会在班级小团体或是社会上的各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群体中寻找归属。从这个意义上讲,反学校文化启示我们应通过多种措施使学生认同学校的主流文化,使学校成为他们的心灵归属和精神家园。

3.折射出学校文化建设途径、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存在问题

对于学生的反学校文化现象以前更多是站在学校教育者的角度来看的,认为是学生对学校教育的一种反叛,是违纪行为。反学校文化的产生除了有学生自己的原因,学校文化建设途径、方法和手段的不当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如很多学校更注重物质文化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固然有利于教学,但若忽视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缺少了精神底蕴的支持,在物质层面上的虚假繁荣,“为了活动而搞活动”,不能真正促进学生发展,学生十分反感。在方法与手段方面,教师及行政工作人员习惯于扮演威权角色,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监督与管理,可能会产生缺失,如将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严格纳入计划管理,引起学生反抗。

二、对新时期学校文化建设的启示

学校文化的价值取向及文化特征直接影响着学校的育人功能。当前不少学者针对学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着改革和探索,改革的前提生产首先应明确当前应建设什么样的学校文化。学校作为专门从事人才培养的机构,其文化传递和创新功能尤为突出。学校文化与社会文化关系紧密,又有着自己的独特特征,是一个多结构、多层次的文化系统。下面就学校文化的层次和类型两方面来探索新时期应建设什么样的学校文化。

1.从不同层面建设学校文化

对于学校文化的内容,在学术界已基本形成了共识,即学校文化包含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笔者对此也十分赞同。然而这几者之间的关系的探讨却明显不足,有学者提出学校文化是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同心圆,也有学者提出把这几者可以按由内到外的关系来分,这些提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还是缺乏对它们之间的层次关系的探讨,削弱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笔者认为,新时期学校文化应具有鲜明的层次性,进而形成一种文化体系,这种体系各要素之间应是一种递进关系,其表现是由抽象到具体、由里到外的关系。上一层的文化要素比下一层文化要素更抽象,下一层的文化要素是上一层文化要素的表现,上一层的文化要素是对下一层文化要素的概括,同时又依赖于下一层文化要素的展开而得以实现。具体来讲学校文化的四个要素由抽象到具体的层次关系应该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

学校文化的第一层:学校精神文化。它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其核心是学校的价值追求。它体现为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目的,全体师生员工的追求、理想与信念,是一个学校的精神氛围。但学校精神文化是四个文化要素中最抽象的一个,看不见、摸不着,它依赖下层次的文化要素的支撑,下层次的文化要素都是它的体现。学校文化的第二层:学校制度文化。从社会组织的角度来讲,任何组织都有它的规范要求,约束着成员的行为,以实现组织的目标。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的规范性文化,它有形无形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一方面体现为已经形成文本的各项规章制度,如教学、科研方面的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另一方面还体现为一些无形的规范,虽没有成文,但它实实在在影响着每一个人。制度文化是对精神文化的体现,如若学校的精神文化追求的是“以人为本”,那它各项规章制度就应体现为“以人为本”,这些规章制度都是为促进师生的发展服务;还有那些无形的规范也应体现为“以人为本”,如老师们都在为学生的发展着想,谁阻碍学生的发展都会受到谴责。学校制度文化它是一种规范性文化,是对学校精神文化的体现,但它的实现还得依赖于学校行为文化。学校文化的第三层:学校行为文化。它是学校师生员工在学校各种“规范”的约束下,为实现组织和个人的各种目标的一种实践形式。体现为各种教育、科研、社会服务活动,学习、课余生活、社会实践等活动。故学校行为文化是一种动态的实践形式,它是学校制度文化中各种规范的体现,学校制度文化约束着学校行为文化,同时学校的行为文化也是对学校的制度文化诠释,各种制度、规范的好淮、其有效性都可以从行为上得以验证。然而,学校行为文化并不是学校组织的目的,其最终目标在于为社会创造价值,即下一层次的文化。学校文化的第四层:学校物质文化。它是学校文化的物质形态,是前三种学校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一种显性文化。它包括学校的环境及设施等条件,也包括学校师生劳动产品的物化。

2.建设整合型的学校文化

新时期,学校文化建设不仅应从不同层面建设学校文化,还应整合型的学校文化。所谓整合型的学校文化是指学校文化各种文化要素在育人目标和方向上是一致的,形成合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整合型的学校文化有两层含义。

一是每个层面学校文化各文化要素间的整合。每一个层面的学校文化都是由诸多文化要素构成的,这些文化要素只有在价值取向和育人作用等方面保持一致,才能充分发挥该层面学校文化应有的育人作用。在学校精神文化层面,涉及学校的办学宗旨、师生的价值追求、理想和信念等,这些要素之间的冲突常会消解学校文化的育人功能,如很多学校的办学宗旨都宣称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可实际上师生却仅围绕分数转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在教育观、理想和信念冲突也会削弱教育力量。学校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层面各要素也都存在各要素的整合问题。

二是不同层面学校文化间的整合。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层面之间在价值追求、发展目标与方向等方面常会发生冲突与矛盾,从而难以形成整合型的学校文化。如有些学校物质文化建设一味教学设施设备的现代化而很少考虑是否是师生的教育教学需要;有些学校的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是脱节的,说一套做一套,制度仅仅是“墙上挂”而已;很多学校的精神文化并未成为学校发展的灵魂,并未对其他几个层面的文化起到统领作用。

学校文化的教育合力产生于不同层面学校文化的整合,不同层面学校文化之间不应相互隔离,而应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形成整合型的学校文化。学校精神文化的价值观统领作用须以其他几个层面文化的支持,否则就只剩下口号,只停留在文字层面,并非真正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要形成制度有效的规范与约束作用,离不开师生价值追求、教育观念、日常行为以及基本办学教学条件的保障;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也须与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保持一致,否则就会流于形式,而忽略学校文化的深刻内涵。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339.

[2]李本友,林鸣,林泽玉.成因与对策:中学生反学校文化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0).

[3]曹金玲.关注“非正式群体” 增强班级凝聚力[J]. 教学与管理,2011(30).

[4]庞立生,王艳华.精神生活的物化与精神家园的当代建构[J].现代哲学,2009,(3).

4.学校文化建设总结2014 篇四

学校文化建设是整个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一所学校的治学理念、精神面貌和办学特色,是以学校物质条件为基础的载体文化和以人为中心的精神文化的统一。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

优秀的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对师生起着导向、凝聚、激励和约束的作用,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进一步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学习环境的有效措施。下面从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两个方面总结我校学校文化建设。

一、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主要包括环境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管理文化建设、活动文化建设和课程文化建设五个方面。

(一)、从环境文化建设方面来说。学校要因地制宜,对校园环境进行总体设计。注重校园每个细节、每个空间的设计,绿化、净化、美化校园环境,创造整洁、优美的环境氛围;建设有楚澴特色的班级文化、走廊文化、功能室文化、办公室文化、操场文化等;创建“园林化校园”,大力建设校园广播台、校园网络,条件成熟的时候可以建设楚澴中学电视台,进一步提升校报、校刊质量,建立校史室,音乐室、舞蹈室、美术室、英语口语室等一系列功能室(学校综合楼竣工后将实现)。让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一物一景,一墙一楼都体现文化内涵,发挥育人功能,展现学校形象。

1、班级文化布置贴近学生生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各班班级文化中的班牌设计、条幅布置、风采专栏、学习园地、公式栏、班训栏,在设计制作的过程中,始终将学生放在第一位,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从颜色、样式、形状、内容各方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是为了将班级文化建设成为学生愿意看、愿意关注、愿意参与的班级文化。

每学年之初,学工处就在各班中发起了“班级命名”活动。“班级命名”活动涵盖了几个方面:为班级起一个积极向上的名字;班名的解读;班风、班训,班主任对全班学生的寄语,班级的“全家福”;征集学生自己说的话作为学生名言等等。

这一系列的内容,我们都要求学生的积极参与,例如九零九班,由学生提出几个班级名字,再由全班同学集体投票,票数最高的“玖彧班”成为最后大家认可的班名,他们班的学生对班名的解释是,“玖”代表着年级,也代表着班级,“彧”字解释是趣味高雅,谈吐文雅的意思,也形容欣欣向荣,茂盛之意,“玖彧”体现了全班的一种积极的心态。

在学生名言中,也涌现出一大批隽永、精炼,发人深思的妙句,如:每天改掉一个坏习惯,一学期就可改掉许多——银杏班左仁阳;没有伞的孩子就要努力奔跑——晨星班孙铭;好学是本能,善思是才能——玖彧班李能。

2、宣传栏设计栏目新颖、主题鲜明

第二期制作的“青春留言板、阅报栏、年级专栏、楚澴之星、健康驿站、法制、安全、消防专栏”第三期制作的“楚澴之窗、年级通知栏、课改宣传栏、运动剪影”等栏目,也是继续贯彻“学生第一”的原则来设计、制作的。

第二期宣传栏设计制作之前,学工处广泛征集学校各年级、处室意见,并把各种意见融汇到宣传栏设计、制作工作中,确定了主题以后,反复就栏目的位置、样式、颜色、尺寸等问题进行推敲,使我校的宣传栏栏目新颖、主题突出。

“青春留言板”栏目一经推出,就受到学生们的广泛关注,在第一期九年级专题中,很多九年级同学通过“青春留言板“这种形式,说出了自己在初中三年想法,对中考的计划、打算,对老师们的感恩,对同学、朋友寄语,每到下课、放学时间,就引起大量学生的“围观”,说明这个栏目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愿意参与,成为我们学校校园文化一个小小的亮点。

第三期宣传栏主要是围墙文化,“楚澴之窗”只要宣传要举行的大型活动,楚澴重要事件。围墙上制作精美的运动剪影。

3、精益求精,提升校园文化硬件建设的质量

无论是第一期的班级文化布置,还是第二期宣传栏设计制作,学工处、团委都本着精益求精的原则,反复磋商、修改稿件,反复征求各处室和学校领导意见,努力提高我校文化硬件建设的质量。

学校推出“月度人物”评比活动,及时肯定在每个阶段涌现出来的优秀典型,并以“明星海报”的形式展示出来,但在以往的文化布置中,总出现学生对墙面布置的破坏,也影响了老师们的“形象”。学工处、团委时时关注这一现象,在制作“月度人物”宣传栏时,我们改变过去的做法,将宣传栏的外层用“亚克力”覆盖,并制作精美的边框,彻底解决学生破坏的问题,栏目制作的质量也更加精良。

(二)、从精神文化建设方面来说。深入挖掘我校历史文化积淀,提炼符合时代特征的办学理念,形成具有楚澴特色的校训、校徽、校旗、校歌、校色、校服。要通过领导力行、典型引导、制度规范、培训养成、氛围熏陶等多种途径和方法,努力形成开拓进取、团结协作、严谨求实、勤奋好学、文明守法的优良校风;通过建立校本教研制度,贯彻新课程教学常规,建立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培养名师示范引领,实施教师发展性评价等多种途径和方法,建设热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钻研教法、勇于探究的优良教风;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建设勤奋努力、积极向上、认真诚信、合作互助、乐于探究的良好学风;加强班集体工作,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为导向,以班级的荣誉感和学生的归属感为核心,以同学关系为纽带,以班级活动为载体,推进班级学生自主、自治管理,建设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快乐和谐、健康向上、争做主人的良好班风。

(三)、从学校管理文化建设方面来说。以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 树立以师为贵、以生为本的人本管理理念,努力构建平等、友好、互助、互进的学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努力为师生创设舒适的工作、学习环境。根据办学理念和学校特色发展需要,建立健全以人为本、规范有效的学校管理制度和教育教学常规。建立与校风一致的校规、班规、教师行为常规、学生行为常规。建立集人防、物防、技防于一体的校园安全防控体系,加强交通、消防、食品卫生、用火、用电、用气、防溺水、防地质灾害、防踩踏等安全教育。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通过各种规范科学的管理形式,切实将制度内化于心、外化与形,形成民主管理,依法治校,以制度治校的科学、合理、有序的学校管理运行机制,增强师生凝聚力,促进师生互助,实现共同发展。

(四)、从校园活动文化建设方面来说。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以重大节庆日、传统节日、重大史实日等为载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主题的活动文化;以开学毕业典礼、入团入党、成人宣誓等传统仪式为载体,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主题的活动文化;以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为载体,例如:2013年12月校园文化艺术月举行全校师生合唱大赛,2014年3月九年级百日誓师大会。2014年4月体育运动会,老师、学生共同参与。2014年5月,借五月端阳之间举行全校朗诵比赛,2014年6月与新华书店联合举办全民阅读进校园活动。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主题的活动文化;坚持每周一次的升国旗仪式,系统安排国旗下讲话。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安排好适应学生身心特点、增强兴趣、有本校特色的大课间活动。充分发挥社团组织在活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广泛组织多种类型的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活动。建立健全活动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持之以恒形成学校文化传统,努力创造富有楚澴特色的品牌活动文化。组建了校教职工篮球队、足球队、舞蹈队、合唱队。学生开设了足球、男子篮球、女子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径、舞蹈、书法、合唱9个社团,七年级在周二下午第四节课、八年级在周四下午第四节课开展活动。

(五)、加强学校课程文化建设。深化课程改革,树立新的课程理念并转化为教学行为,加强对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的研究,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进行教学,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依据学校历史文化和办学特色,积极开发校本课程。结合孝感的孝文化特色,通过将古代、现代孝子的事迹编入校本课程之中。推进学校校本课程特色化,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二、学校德育工作

分析我校的生源状况层次多、地域广,整体素质参差不齐,日常管理中难免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对此学校积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日常平时教育

1、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相互渗透,共同发挥作用。开展学生容貌风纪大检查,认真落实“严禁学生带手机和相关电子产品进校园”规定,引导学生静下来学习。

2.利用学生教育大会、主题班会、年级家长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坚决贯彻执行楚澴中学班级量化管理办法,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通过晨检、午检、容貌风纪检查、大课间检查、眼保健操检查、学生工作值班等形式,倡导文明生活习惯,引导规范的言行举止,及时通报好人好事,处理违纪违规行为,并将结果纳入班级量化考核,形成了良好的导向,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3、利用每周的升国旗仪式及国旗下的讲话,开展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理想教育、安全教育、环保教育等等。各班每周召开主题班会;除此之外,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还举行了多次专题教育活动;针对学生法制观念淡薄,进行了法制教育。特别是利用八年级阳光少年主题实践活动的契机,聘请专家到我校作了一场生动的感恩教育,让在场的学生及家长深受感动,学会感恩,相信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生活中的每个人。如:我校学生在文化东路拾到钱包一个送到团委,经过多方联系,最后归还失主,失主胡先生送来题为“学生拾金不昧 教师育人有方”的锦旗。

4、加强阵地建设,利用校团委的业余团校,国旗下讲话、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认真组织,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

认真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体活动,在活动中锻炼学生干部队伍,在活动中增长学生知识,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

1、校团委开办了学生业余团校,学习团章及团的光荣历史,学唱团歌,在今年的五月和去年十二月分两批发展了新团员,积极推进了学校的团组织建设步伐。

2.我们积极组织、认真部署,相继开展了一系列的文体活动。如:学工处起草趣味运动会活动方案,加强课外活动课的乐趣。学工处起草义务消防队的名单和消防演练活动方案,加强消防安全教育。

3.楚澴中学校园开放日,八年级英语节系列活动之英语歌曲大赛活动在篮球场举行。学校组织七年级全体学生与文化路小学六年级全体学生进行了联谊趣味运动会。上午学工处邢晗主任带领工作人员在校篮球场标注两校学生的就坐位置,下午2点文化路小学六年级师生一行350余人来到我校,依次参观教学楼大厅的宣传栏、新华书店楚澴分店、七年级班级文化布置、七、八、九年级的学生专栏,最后从教学楼南门进入篮球场的比赛场地。活动内容:《赶球》《小马过河》《合作跳长绳》整个活动热闹非凡,同学们参与度极高,此次活动受到双方师生的一致好评!

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加深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提升了同学们的艺术修养,还激发了学生体育运动的热情,锻炼了身体,为努力学习奠定了基础。

4、广泛地与社会各界联系,组织学生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2013年3月,组织九年级全体学生赴武汉参加“青春誓言”主题实践活动。2013年9月,取得很好的社会反响。5.组织九年级全体教师赴武汉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召开楚澴中学九年级教师中考备考会。

6.组织七年级部分学生到交警三大队参观、学习交通安全出行。组织七年级全体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并到十五军军史陈列馆参观、学习,八年级全体学生到十五军军史陈列馆参观、学习。

7.组织及七八年级优秀学生代表,赴孝南区光荣院开展慰问革命老人活动,清明祭扫活动、慰问光荣院活动、五〃四青年节组织青年教师志愿者服务队队员到双峰山学区交流学习,分别在《孝感新闻》、《民生视点》等栏目播出,反响较好。

四、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强化班主任工作落到实处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和学生沟通的一条重要纽带,学工处通过协调好班主任工作来优化学生管理工作。

1、坚持班主任研讨制度,集中时间为班主任相互的经验交流提供平台。

2、严格考核制度,对班主任工作进行综合考评。每个月,我们对各班班级管理工作实行量化考核并与班主任津贴挂钩。对班主任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作用。

3、严格班主任的例会制度,对班主任的工作进行协调和指导,为班主任工作提供方便。今年还组织班主任外出学习、参观,提高了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

五、安全保卫责任到人,全年无安全事故发生,确保了校园的平安稳定。

今年以来,保卫科加强内部管理,防微杜渐,警钟长鸣,确保了校园平安稳定。针对学生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及时通过谈心,与家长联系对矛盾加以化解;通过每月全校安全大检查和危险物品检查及管理,消除安全隐患;通过消防知识讲解、消防演习提高师生防火意识,杜绝火灾发生;积极与辖区民警及保安公司、消防大队联系,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的安全保卫。做到了全年无安全事故发生,确保了校园的平安稳定。学工处召开保卫科专题工作会议,强调:

①保安在非极端天气情况下,工作人员应坐在外面值班。②严格做到进出人员的登记制度。

③中午期间只准学生进出,闲杂人员不准进入校园。

④每天教学楼大门的开、关要注意安全,特别是晚上关教学楼大门时一定要巡查,做到教学楼内没有一个人后再锁好教学楼的大门。

⑤中午放学后后一定要保证大门两边畅通,不准小摊贩占道经营。

具体活动如下:

1.根据校长办公会要求,学工处联合各年级组,开展学生午间放学“护学岗”,将学工处四名干部以及七、八、九年级六位主任分配到每天中午值班,确保学生午间放学出校门,过马路时的安全,并按照轮流值日的原则,在每班选取六名责任心比较强的同学,跟随值日的老师一起组织学生安全过马路。

2.学工处医务室汤医生设计晨检、午检表格并印制发给各班,对各班学生请假和病假学生情况进行统计,加强各班对未到学生的清查和管理。

3.学工处与爱心月嫂家政服务中心签订校园保洁服务合同。今后,我们要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积极创新,锐意进取,开创我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校园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对学生养成教育、学生文明礼仪的培养、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活动文化的创新等方面。对当前我校德育工作的归纳、总结,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以下的规划:

1、德育工作条理化、主题化

我们将利用黑板报、广播台、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对学中每个月份的德育工作条理化、主题化,具体来说:

九月份:新学年入学教育月

内容涵盖:七年级新生军训、八、九年级新学期收心教育等,强化七年级学生“初中生”的意识,八、九年级学生假期“收心”教育,八年级阳光教育活动等。

十月份:文明礼仪教育月

内容涵盖:文明礼仪知识、中学生守则、中学生行为规范的学习,促进行为习惯的养成,进行学生容貌服饰检查,组织学生秋季运动会。

十一月份:法制教育宣传月

内容涵盖:组织学习与教育、及未成年人相关的法律知识,强化中学生的法律意识,促使学生知法、懂法,特别是加强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方面的宣传教育。

十二月份:校园文化教育月

内容涵盖:通过筹办楚澴中学校园文化艺术节,培养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月份:雷锋精神及安全教育宣传月 内容涵盖:常规的雷锋精神教育,结合三月份全国安全教育月的契机,在学生中开展各方面的安全教育,包括交通、消防、食品、活动等等方面的安全宣传,组织实施九年级“青春誓言”主题实践活动。

四月份:革命传统教育月

内容涵盖:结合清明节开展系列活动,强化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将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各种形式在学生中大力宣讲,配合学校招生工作,开展趣味运动会等各种形式的校际交流。

五月份:廉政文化教育月

内容涵盖:结合每年5月廉政文化进校园的主题,在学生中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廉政文化的教育,组织年级篮球联赛。

六月份:公民意识培养教育月

内容涵盖: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促进学生社会道德观念的养成。寒暑假:社会实践与读书月

内容涵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寒暑假组织学生开展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告家长、新书推荐、假期提示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多读书、读好书。

2、养成教育抓落实

从落实《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从小事做起,从改变不良行为习惯做起,从每一天的点点滴滴做起,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提出明确要求:

1、勤洗澡洗头,勤剪指甲,指甲内无污垢。

2、清洁区和教室每天要清扫干净。

3、保持桌椅的干净整洁。

4、不在墙壁上乱贴、乱写、乱画。

5、爱护环境,不在校园及公共场所乱扔乱抛果皮、纸屑。

6、热爱祖国,升国旗、奏国歌时行注目礼,高唱国歌。

7、见到老师、客人主动问好。自觉使用“请、谢谢、您好、再见、对不起” 等礼貌用语。

8、在接受别人的帮助时,要微笑着向别人致谢。

9、向别人请教,态度要诚恳。

10、不打架、不骂人,公共场所不得喧哗。不追逐、打斗、玩有危险的游戏。

11、不给同学起绰号,不歧视身体残疾的同学。当同学答错问题时不起哄、不嘲笑。

12、集合出入按指定路线和顺序,不插队、不推搡,不争先恐后,上下楼梯脚步要轻,右行礼让。

13、到别人家时应轻敲门,待主人应声许可方可推门进入,进入教师办公室要喊“报告”。

14、认真做好课间操、眼保健操,姿势正确。

15、积极参加课外活动,能自觉锻炼身体。

从本学期的“静校”行动入手,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从校园内乱丢乱扔、下课疯打、说脏话、破坏公物、校园内吸烟、逃课等现象抓起,让学生的精神面貌、学习习惯有较大改观。

3、强化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在本学期几次活动中,我校学生志愿者表现出良好的个人素质,无论是校际交流活动中的接待、讲解工作,还是在与光荣院革命老人交流、沟通中,都能圆满完成任务。今后学工处、团委将加大对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设立“校园机会榜”。把学校日常管理的一些工作进行分类,将其中学生可以独立做的,或者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可以做的事情,直接交给学生去做。如为学校设计文化景点、征集安全警示语、每周一升旗仪式上的讲话、升旗仪式的主持、校园小导游、策划开学典礼和入团仪式等。不仅仅是给学生提供参与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机会,还是一种全新的成长体验,是一个展示和锤炼能力的舞台。

5.中学廉政文化进学校活动总结 篇五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廉政文化“六进”工程示范点验收办法》的文件精神,进一步巩固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切实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开展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学校廉政文化建设,引导全体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筑牢思想道德防线,推动反腐倡廉工作深入开展,我校积极开展“廉政文化进学校”活动。

一、高度重视,统一认识,认真谋划,全校动员

学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门会议,把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党总支建设、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工作之中,统一安排,统一部署,统一落实,并专门成立了由校长亲自挂帅的“廉政文化进学校领导小组”。

学校明确,开展青少年“敬廉崇廉”教育是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敬廉崇洁”不仅仅是不要贪污、不要受贿。它实际上包括了做人的最基本的道理、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使青少年从小就树立起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理念,培养清正廉洁、为公为民的社会责任感,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学校制订具体 “廉政文化进学校”的实施方案,并以“国旗下讲话”的形式,由分管德育的校长对全校学生进行了动员。

二、联系实际,挖掘内涵,明确内容,统筹部署

进行校园廉政文化建设首先要让全校师生明确廉政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所谓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政的知识、信仰、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社会评价的总和,其核心价值观应该是责任、公正、民主、正直、节俭、清廉、守法等。其内容主要包含以下五个方面:

1、为民为公

“为民为公”对于成人,特别是国家的公职人员而言就是要摆正个人利益与党和人民利益的关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大公无私、服从大局。

具体到中学的廉政文化教育,立足点就放在教育学生关心他人,多为别人考虑,胸怀宽广,不自私。

2、民主公正

民主,培养学生与父母、长辈平等对话,提建议和意见,评论社会事务。公正,简单地说就是“正直,不偏私”。培养孩子的公正观念不仅有助于发展 学生良好的与人交往的能力,同时也是他将来能够适应社会竞争、以良好的心态融入社会的根本。教会他们公正待人、公平处事,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

3、自律守法

自律是将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体内在的道德需要。作为孩子,首先要教他们学会自省.经常能够自我检查,通过反思,认识自己,及时改正缺点。从小培养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

守法,对法律规范有一种敬畏感。学习法律常识,培养法制观念,加强守法意识,增强学生的法律义务感,严格遵守国家法律的尊严感。

4、正直诚信

正直诚信即言行一致,待人真诚,有正义感。实事求是,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把正直诚信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实践,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

5、清廉、节俭

清廉,即清正廉明。培养青少年的清廉意识,既有利于青少年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崇尚廉洁、打击腐败的社会氛围的形成。

节俭是中华传统美德,让学生明白“俭以养德”的道理,学会珍惜物品,不浪费,知道吃、穿、用来之不易,懂得珍惜劳动果实、尊重劳动。社会财富来之不易,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体悟劳动的艰辛。

三、讲究方法,开拓渠道,积极探索,努力实践

具体的廉政文化建设必须找到特定的载体,利用丰富多样的方式,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通过整合现有课程资源,举行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等形式努力进行了实践。

(一)、从全局着眼,营造良好的敬廉崇洁氛围。

我们通过各种形式,教育和引导广大师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御腐朽落后思想文化观念的影响和侵蚀,形成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良好氛围。

1、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继续加强对全体党员进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

一年来,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教育”在全校已形成良好的氛围,我们在确保共产党先进性教育的基础上,积极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鼓励先进青年教职工接受党章和时政学习,带动全体教职工加强学习,努力提高政治觉悟和业务水平,克服消极因素,树立敬业爱岗,拼搏奉献的精神,为学校的发展多做贡献。

2、开设“阳光工程”,推行校务公开制度

学校领导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和建议,做到办事公开,实行阳光作业,坚决杜绝暗箱操作。在学校的建设工程以及物品采购方面,规定要进行招投标的按程序办,严格进行招投标。教师评先、评优、评定职称,实行量化考核,民主评议小组评议决定,不搞一言堂。学校财务、教务、政务虚心接受教师和家长的监督。落实财产检查制度,切实做好日常监督和定期检查,加强财务民主管理,接受经审组审查,教育收费检查、反商业贿赂治理、县五好班子评定、县工会考核结果显示中学校务公开制度取得良好成果。

3、开设校长信箱,拓宽沟通渠道

校长信箱的设立是廉政文化进校园的实在体现,充分体现了学校开放式办学的理念,它一方面可以满足社会公众与校长进行沟通的愿望,扩大学校工作的透明度,在社会与学校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让校长来聆听发自社会公众的真实声音,为社会公众们的“金点子”提出一个展现的平台;另一方面,广大同学、家长可以通过“校长信箱”来及时地反映和解决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真正体现同学、家长利益无小事。校长通过阅读教师、学生、家长的信件,可以收集有效信息,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另外在来信当中提出的一些好建议或意见,也给学校决策、制度的及时调整带来了有用的信息。

4、直面学生、教师、学校困难问题,全力构建和谐校园。

学生困难包括经济困难和学习苦难,一直以来,我们学校对经济困难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并积极联系社会帮扶单位等多种形式给予救助。而对学困生,我们建立党员教师一对一帮扶关系,一名教师帮扶一名学困生,让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成绩,更关注他们思想,关注他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发自内心的爱让学生学会不放弃,学会要积极努力。

关于教师教学困难问题,我们采取新老挂钩制度,老教师以深入课堂听课等多种形式积极帮助年轻教师提高业务能力,使他们早日成为合格的中学教师。

在党中央提出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背景下,学校提出建立节约型学校的目标,我们集中全校的力量尽可能杜绝教育浪费,实现教育资源的最优化配置,进而构建和谐校园。

5、利用各种媒介大力宣传廉政文化。

学校运用各种媒介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廉政文化建设。在校园设置廉政建设警示牌;在班级以及教学楼走廊、楼道张贴廉政宣传标语并定期更换;借 助班队活动课,我们对学生进行了“廉政文化在我们身边”教育;借助黑板报我们开展了“正直诚信”倡议活动;借助宣传窗布置廉政小故事,我们对学生进行了“学习廉政典型”教育;借助校园网站,我们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及时报道“廉政文化进学校”活动。此外我们还通过征文、故事会等有效形式,提高学生对戒奢节俭、敬廉崇洁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形成正确的廉洁道德观念。下阶段,我校计划结合美术课,全校开展设计“反腐倡廉宣传画”比赛,并选择优秀作品布置廉政文化走廊。

6、深入社区,利用社会化的校外教育队伍进行氛围营造。

学校组织教师深入到每一个学生家庭进行家访,中学学区内生源来自80个行政村,但学校每学期组织教师全面家访,老师与家长进行更好的沟通,形成对学生的教育合力,实现了教育的最大效益。

此外,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后,我们还认识到单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是还不够的,利用校外的时间、空间进行素质教育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学校要让学生走向社区,参与社会实践,而敬廉崇洁教育应该是一种与社区教育密切结合的德育,让学生在社区活动中学习和锻炼。于是我们充分利用关工委、街道社区、家长等对学生在社区的活动进行组织、策划,使廉政教育顺利实施并得到有效推进。例如开展“创卫生县城,我们一起来努力”活动、“远离毒品从我做起宣传展”、“爱国、爱家乡宣传展”;“知党、爱党、跟党走征文活动”、“平安寒假”系列活动等。

(二)挖掘课程资源,积极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根据优化整合原则以及内隐学习原则,在进行专门的思想道德教育外,我们还充分挖掘了现有的课程资源,通过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课程对学生进行廉政文化教育。

在廉政文化教育中,我们提倡各学科教师的积极参与,通过学科统整,使各科教学成为敬廉崇洁教育的主阵地。在各学科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学生进行敬廉崇洁教育:

1、整合教学目标,把廉政文化建设纳入教学计划。在学科教学中有意识地把敬廉崇洁教育纳入有关课时的教学目标,是实施学科整合的前提,使教师在教学中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地实施敬廉崇廉教育。因此,各学科教师要根据所教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依从各学科的具体教学内容,注意挖掘敬廉崇廉教育的切入点。

2、优化教学过程,使廉政文化建设得以实施。各学科教师要在本学科的教学中疏理和凸现廉洁教育的榜样和事迹,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

3、注重以身作则,让廉政文化在个人示范中得到强化。学校开展师德培训,组织“中学师德公约签名活动”,要求全体教师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使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下,将自己在敬廉崇廉教育中所学到的规范、原则不断内化。

(三)、精心确定主题,广泛开展廉政道德实践活动

我们结合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提高全体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班队主题活动,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当中体现自我价值获得自我认同,进而推动了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具体有:

针对教师,开展提升教师形象“八坚持八反对”中学教师师德公约签名活动,针对教师廉洁奉公为主题的暑期是的培训活动,深化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通过系列是的培训,广大教师“以德育人、依法执教”的职业道德素养得到了提高;可见,敬廉崇廉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综合素质也与学生同步提升,体现了教学相长、共同发展。教师开展敬廉崇洁活动时,需要非常注重对自身思想、行为的反思与教育,这无形中也使教师的科研素质、教学水平以及师德修养得到了强化与提高。

针对学生,开展“敬廉崇洁”为主题的班队课活动;以“追寻革命先烈足迹”为主题的清明祭扫烈士墓活动;以“争做合格公民,建设美好家园”为主题开展成人宣誓系列活动;以“知党、爱党、跟党走”为主题征文活动;以“人人献出一点爱”为主题爱心捐款活动;“创卫生县城,我们一起来努力”社区环保活动。开展活动以来,学校还通过每周国旗下讲话,指导学生开展安全法律教育活动、“中学校园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学生评比活动;开展“构建和谐校园、文明校园、平安校园”为主题倡议活动;开展 “安全、卫生”、“法制、消防”知识讲座等等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督促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认识自我、批评与自我批评。

6.学校文化建设工作总结 篇六

校园文化是一种整体文化的一个分支,是在学校发展过程自然形成的文化形态。校园文化以它独特的个性形成物质、制度、精神、课程、活动等文化。这些文化来源于学校在行使国家赋予的权利时,在规律的教学中挖掘、发现、发展、巩固的精神文化,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沃土,以校园精神为特点的群体互动文化。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它无形的让人难以形容。但当你发现它的时候,就会感觉它的能量是巨大的。为此,我们要积极的挖掘它的潜能,不断的进取,通过各式各样的文艺形式、体育活动等形成一种勃勃生机、努力进取的文化气氛。学生自身融入这种环境之中,受这种精神的启迪和熏陶,在不知不觉中被感染成为一个有文化、有教养、有积极向上精神的气质学生。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小学生的校园文化建设比起初高中校园文化有着很大不同,在某种意义上是有着差异的。校园文化在教育体系中占有很重的地位。在小学更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潜能,然而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也会更难。它通过文化环境和各种各样文化活动,以及群体行为的互动,直接或间接使小学生受到影响。因此我们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谨慎分析每一个细小的情节,科学细致的做到言传身教,因为小学生的观念、思想、都会因此而根深蒂固。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很强,也很容易被一些混淆的观念所迷惑,这就是她与中高学生的差异和区别。小学生思想不成熟在她们很幼稚的心灵世界里我们的灌输,周围的环境都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启迪着孩子童稚的思维。

小学的校园文化本身,是一个教学系统在规律运转时最具有挑战性的,无形的,智慧、知识、精神的一个缩写。它具备着各种文化的素质与特点,可以给人不可置疑的精神力量,它等待我们去挖掘,它在我们的无限想象过程中不断的完善。它所具备的教学、管理、服务、组织、课程等等细微的规则和方案,能使我们在不断的求索中得到补偿,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使我们的道德品质得到提高,使我们的精神得到激发,使我们的素质得到熏陶。希望我们每个教师、员工、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得到应有的启迪和收获。

大家都知道一个学校,教学是我们每一教师都应该具备的资格,一谈到校园文化建设可能大家都会一口同声的回答:“那太复杂了。”的确校园文化建设这个系统工程是既抽象又复杂,但它的潜能和对教学事业的推动力是巨大的,也是不可估量的,就我校的实际情况,几年前对校园文化建设认识不高,目标就一个:抓好学生的成绩就好。

把教学和建设校园文化搅在一起,单一的只求成绩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严重的违背了一个自然的教学规律。只是单求教学成绩却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少数学生的成绩上去了,但他们的身体素质、道德修养并没有得到提升。教师只教书,却没有做到育人的职责。对此,教育部于__年__月__日下发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通知指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各地必须高度重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不断推进、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这项工作不仅关系到小学生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更会关系到我们国家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__年明德小学开始了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在校领导的带领下,对各个小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了调研,通过分析才感觉到校园文化的建设的重要性,校园文化建设不光需要积极的态度,热情的耐力,更要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因此我们呼吁大家: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全身心投入,把校园文化建设推上一个新台阶。在此基础上,我们希望大家就摆在我们面前的校园文化建设献计献策,为校园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更深一步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和要求,摆在我们面前的校园文化在小学校园的生活中,具有的特殊性是其它教育不能替代的作用,比如:小学生的潜能意识必须在自然的环境中、心情愉快时、特定条件下、好奇心情迫切时、骄傲虚荣的情绪下,在别人热情鼓舞下,就会使人潜能意识突然出现。

虽然这是一个很小的例子,但它进一步的证明了校园文化的建设的重要性。校园文化培养人的素质,修养人的品德,开发人的知慧;是教育事业未来发展宝藏。它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挖掘开发。因为校园文化不仅是小学生的第二生命,更是小学生通向幸福的桥梁。学生们一早就来到校园,当他们回家的时候已是傍晚,清醒的每分每秒都在接受着校园文化的熏陶,校园的每一个细小变化都在学生们的眼里,也装进了他们的心怀,都为他们编织美好的梦想提供着素材。校园文化也是造就着小学生幸福的摇篮。总之校园文化关系到小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关系到他们的终身幸福。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就是人民造福,是教育后代的百年大计。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小学校园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基础,是人类文化的奠基,科学的萌芽,知识的幼苗,是国家栋梁的出生地。校园文化被众人所关注,磁性之大,是因为它在人类文化教育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作用。它以其自身的潜能,渗透到每个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行为,从而使学生的德、智、体得以全面发展。从滦南明德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不难看出小学校园文化具有深远的发展意义。

校园文化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各样文化活动,形成一种别开生面的文化气氛,使学生们不由自主的形成一种规律性的互动,从而学生们的思想观念、道德体系得以不同程度的提高。实践证明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能陶冶小学生的情操,更能提高小学生思想素质和品德修养。要想长期使小学生保持积极向上进取的精神,只有良好的校园文化才是激发小学生精神的唯一环境。校园文化不仅能给学生精神带来鼓舞,还可以在此条件下,激发小学生的潜能意识。人的潜能意识是一个智慧的宝藏,人很难发现自己的潜能意识,他需要挖掘启发,还需要特定的条件和环境,比如各种娱乐活动、知识、体育、文艺等各方面的比赛都是发挥小学生潜能意识的良好环境。具备这种唯一条件的就是大家最关注的校园文化。种.种事实证明:不论是学生文化知识的提升,还是道德品质的不断提升高,都离不开校园文化给予我们的第二次生命。校园文化建设不光是民意,更是国家关注的大事。

7.学校文化—学校发展的精神路标 篇七

历史、现在与未来:“思晓”文化的血脉

提起学校文化在学校整体发展中充当的角色, 实验四小的张秋敏校长有自己的看法。她认为学校文化就像一个大脑, 它站位很高, 起统筹、协调、引领的作用。在没开展学校文化建设时, 学校工作也可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但一旦开启了学校文化, 你就会真正感觉到文化是一所学校办得有特色、有品位的重要保障。学校文化就是让我们去思考究竟要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 而不是简单地完成上级指派的各项任务与工作。所以, 从学校文化的地位来说, 它就是指引学校发展的目标与方向, 也是在挖掘学校存在的内在价值, 更是办学者的一种追求。

实验四小由红旗村小学与门头村小学合并更名而来。这两所学校, 尤其是红旗村小学, 当时是炮兵子弟学校, 即少年军校, 它是为部队服务的, 学校的军民共建做得很扎实。因此, 这所学校传承了部队的优良作风, 比如集体主义观念、奉献精神与团队合作。

另外, 这所学校有一位英雄教师杜丽丽。1997年, 杜丽丽为了救学生献出了自己年仅21 岁的生命, 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所以, 学校在做文化整合时, 把这个非常重要的元素挖掘了出来。两所学校的教师融在一起, 要用一种文化引领他们。教师是一个有追求的群体, 他们希望自己更向上, 更努力, 更被认可。因此, 只有价值引领才会让教师们有精神追求, 而杜丽丽精神就是引领教师向前走的一面旗帜。所以, 学校挖掘了杜丽丽老师在平时工作当中的点滴小事, 梳理出了杜丽丽精神, 即善良、爱生、乐业、求知, 学校把关于杜丽丽的所有故事及报道放在校史馆中供全体教师学习。为更好地教育今天的教师, 也为了更好地走向明天, 学校将挖掘出的许多关于杜丽丽老师的小故事, 在教师会议当中宣讲, 让大家认识到做一名优秀教师一定要从平凡的点滴做起。人人都是普通人, 但如果大家平时注重自己的修养, 就会慢慢变得更高尚, 更有精神追求。现在每一名教师都是沿着杜丽丽老师的这种精神往前走, 这也是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魂”的东西, 这种精神共识很重要。2013年学校成为海淀区第一个师德教育基地, 这一契机也便于使杜丽丽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

张秋敏校长认为, 学校文化不是名词、口号的简单堆砌, 它更多的是在梳理学校自身的历史, 在传承学校、地域的文化, 要把它们融入我们的办学当中。让生活在这个地区的孩子了解自己生活的地方, 而且要把这些悠久的历史口口相传下去。所以, 文化是梳理历史, 传承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与工具。同时, 学校文化在建设的过程中也一定要捕捉现实的新的教育理念、国家对教育的要求、对人才培养的渴望, 也就是要有时代感。最后, 学校文化建设一定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踏着现实的节奏, 引领着学校走向未来的。所以, 它是对过去、现在、未来的通盘考虑。

梳理并提炼学校文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它既要接地气, 与学校特点相符合, 让学生与家长都认同, 同时也需要有专家的指导与帮助。张秋敏校长认为学校的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是一个长线工程, 所以不能求快, 要稳打稳扎地往前走。

校园吉祥物:“思晓”文化的起点

实验四小比邻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及北京植物园, 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所学校有着丰富的植物资源。这所小学拥有全北京唯一一座校内玻璃温室, 里面有世界各地种类繁多的植物;校园内有五十多棵海棠树, 每年四月, 海棠花开, 芳香满园, 引来了成群嘤嘤嗡嗡的蜜蜂。孩子们选出了两只小蜜蜂作为学校的吉祥物, 它们便是“思思”与“晓晓”, “思晓”, 正好与“四小”谐音。这便是实验四小学校文化的起点。

实验四小的“思晓”文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杜丽丽烈士“善良、爱生、乐业、求知”的精神, 始终激励着每一名师生, 为了纪念和传承烈士精神, “杜丽丽文化”成为学校文化。随着顶层设计的推进, 实验四小人觉得它更适合作为教师文化, 即学校文化的一部分。学校希望自己的文化旗帜鲜明, 又符合学校本身的个性特点。小蜜蜂“思思”与“晓晓”作为学校的吉祥物, 离大家并不遥远, 就在大家身边, 而且蜜蜂勤劳、勇敢, 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这些美好的品质正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希冀的孩子们应该具备的品格。与此同时, “思晓”与四小校名相吻合, 又可以体现出一种生态的理念。另外, “思晓”也是从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切问近思, 笃行晓理”当中生发出来的。“思晓”文化应运而生。

童趣与生态:“思晓”文化的名片

文化就是一张名片, 它具有很强的区分度, 将不同的事物区分开来, 比如说国家、民族等。对于学校来说, 它也是将一所学校与其他学校区别开来的重要标志。一所学校的教师、学生的气质与其他学校都是不同的, 因为他们感受到的文化氛围不同。那么, 实验四小的文化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童趣与生态。首先是生态。张秋敏校长认为, 作为学校文化, 首先应当让孩子们能接受, 而不能是停留在高高在上的大口号上。实验四小的文化是从学校的蜜蜂开始的, 师生都容易接受。在此之上, 学生会意识到“思晓课堂”“思晓课程”分别是什么。在“思晓”文化中, 学生就是主人, 就是自由的, 是开放的, 是思维活跃的, 他们感到学习是快乐的。

第二就是生态。学校文化的生态特点包含了两方面, 即生态资源丰富和重视环保。学校的地域特点决定了学校有更多的生态资源, 比如出了校门就是西山国家森林公园, 学校的活动、社团都可以随时走进去, 那里也是学校的实践基地。另外, 北京植物园离实验四小很近。每年春天, 学校举行远足活动, 学生们走到植物园去开展活动课程。实验四小处在这样一个上风上水的地方, 和自然非常亲近。而且, 实验四小的校园植物也特别丰富, 学校还专门编辑了一本校园植物名录。校园里还有一个开心农场。每年4月7日是开耕日, 每班一块地, 让孩子真正亲近自然, 体验劳作的艰辛与乐趣。校园内温室教学大棚—朝露苑, 里面的植物更丰富。这些资源都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给孩子们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实验四小就是要建成一所“海棠花园, 实验摇篮”式的学校。

实验四小对环保工作特别重视。学校楼顶上有太阳能发电, 而这些电都补充到电网里了。另外, 学校两座教学楼之间有回收废品的机器, 废弃的瓶子、纸都可以回收, 还可以将回收的物品兑换成可再生的笔、纸发给孩子们。学校还和青少年基金会合作, 让学生学会垃圾分类, 更好地利用周边资源, 并请专家来为孩子们开讲座。这一切都让孩子们感受到环保就在身边, 我环保我快乐, 环保我先行。

教师与学生:“思晓”文化的代言人

实验四小的文化在建设过程中广泛争取了全体师生与家长的意见。张秋敏校长认为教师与学生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当是主体, 要想让文化深入人心, 就要让每一个人理解并内化于心, 外化与行。尤其是学生, 或多或少, 学校文化都将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所以, 一定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文化建设, 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教师也是一样, 只有亲自参与了, 他们才会有一种主人翁意识, 学校文化才能进入他们的意识当中。只有当大家认同学校文化, 在实施过程中, 师生才会有主动性、自豪感和责任感。

在此过程中, 所有教师与学生都是受益者。以前, 教师们也做了许多工作, 但都是零零散散的, 比如, 大家觉得远足既锻炼了学生的身体, 也体现了学科融合, 但学校文化的建设, 使教师们找到了这一项活动所属的板块, 同时还会让他们思考在这个板块下还可以怎么做, 这就激发了大家的创造性。而且, 文化建设使大家工作时感到更有归属感了, 他们觉得每个人都有一种存在感和特有的价值。

孩子们的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实验四小设计了一个系统的“海棠少年”评价指标, 用五色海棠卡来评价学生各方面的表现。集齐五张海棠卡就可以从校长手中兑换一张金色海棠大卡, 这五张卡片可以是不同颜色的各一张, 也可以是同一种颜色的。五张卡片颜色不同, 凸显出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果是同一种颜色, 代表学生某一方面特别突出, 是他的特长, 我们也会给予鼓励。

8.学校文化总结 篇八

象征 仪式和庆典 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校内外文化渗透起关键作用。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学校文化内容不断丰富多彩且复杂多变,出现越来越多大众文化的影响和痕迹,这也就增加了学校文化自身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所以学校要通过各种方式构建既融入社会现实生活,又有崇高理想和境界的学校生活世界,在一个广阔的社会生活背景下和高层次的理想社会中进行整体把握,进而塑造学校文化生活的样态。学校作为师生生活的场所,其作为组织的功能十分复杂,充满不确定性、动态发展性,学生在学校的生活世界实质是一种文化生活的存在和精神的存在样态,这是由日常生活与各种丰富的教育仪式和庆典为主导建构的文化生活,学校中各种仪式和庆典的展演是学校文化表征和生活世界建构的核心。

一、仪式和庆典的内涵与要意

象征视角认为,生活充满偶然性,是流动、变化的。象征包含并体现了一个组织的文化、信仰、价值观、实践以及人为创造的东西等相互交织的模式,这些象征符号帮助成员确定自身的身份、价值和行为规范,并养成行为习惯。象征的主要形式——仪式和庆典本身具有象征性、神圣性、教育性与生成性的特质,“仪式是人类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是人类传承文化、接受生活教育的重要形式,堪称人类文化的‘胚胎或‘活化石。仪式使我们的日常生活具有结构和意义”[1]。“仪式与庆典之间的差别很微妙,庆典是更宏大、更精致但不太频繁的仪式;仪式虽然也有意义,但更为简单,属于日常行为。”[2]庆典记录着我们生活中的特殊时刻。毕业典礼、开学典礼及校庆典礼等都在重要的转折点上指明其生存意义与文化精神上的联系。“庆典有四个主要功能:适应社会需要、保持平衡、恢复信心和勇气、向外部的利益相关者传达信息。”[2]庆典创造了一个特殊的高度凝练的文化生活场景,促使内外部成员、新旧成员产生丰厚的心理体验、凝聚的情感认同和高度内化的学校文化品格。

教育仪式和庆典不仅是人类文化生活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和有机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展现学校独特文化生活场景的重要载体,在学校场域中构成学校生活世界的文化中心与范本,并与时代教育理念和精神,与时代的社会文化生活形成互动和融合,是积淀和发展学校文化的载体,彰显了学校自身富有特色内涵的文化生活图式,是学校传承文明、联结情感、认同价值观、达成愿景并建构和促进学校文化的要径,具有奠基性和自明性的文化导向功能。同时充满丰富感情和精神内涵的教育仪式和庆典活动可以强化秩序、生成意义、丰富组织文化,提升成员修为能力。教育仪式和庆典不止是师生参与的一项具体活动,更是一场符号的排列、组合、展演、编织的活动。师生置身仪式时空中的位置、活动、行为构成了学校仪式文化的物质基础和基本社会情感信息元素和线索。仪式和庆典中包含着恰当地运用价值观和神话性的象征器物或历史性变型器物,可以激起学校组织成员丰富的想象力、情感的积极性并强化共同信仰,进而可以有效促进创造性、改变意义,巩固组织文化的价值观,生成组织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动力源泉。概言之,仪式和庆典的教育意蕴在于表现学校文化、构成学校文化、实现学校文化、传承与创新学校文化。

二、仪式和庆典的特性对学校文化生活建构的价值

在学校的仪式和庆典文化中,学校和师生发展自身的独特方式是经由参与各种仪式所建构的意象空间构建教育生活世界来实现的。仪式和庆典是建构学校教育生活的主要途径,富有学校特色文化内涵的教育仪式与庆典的形成、发展、完善、成熟是师生成长的文化之径。仪式和庆典与学校生活世界有错综关联,通过其本身的特性以四种方式与学校文化的发展关联起来。

1.仪式和庆典丰富的象征性是学校生活建构的原型和学校文化发展的依托

象征性是实现仪式和庆典功能的客观基础,也是教育仪式和庆典的根本特征和存在的文化依托,“人类的仪式……不再是面向物体和存在,而是面向它们的副本,实际上就是面向形象和象征”[3]。“所谓象征性,是指教育仪式中的动作、程式、事物、现象等都不仅仅体现为现实性存在,更表现为一种符号性存在。”[4]作为教育仪式和庆典,其存在的意义远远超越当下的语境涵义,理想意义才是其核心。仪式和庆典中人物、程式、内容和器物实质上是意义符号的象征体系,通过意向性来建构仪式文化的辐射影响力和理想色彩。仪式和庆典中的场景布置、人物位置等物理环境实质都是整个学校文化生活结构生成的象征性原型,它预先给师生展示了一种标准的教育生活样式,具有内在的约束力与示范效能。学校文化的构建与发展依托各种教育仪式的象征符号表征其文化特色内涵,并在仪式和庆典的演绎中促进文化不断被更新、被创造,或生成自己学校的独特价值观、信仰精神和交往模式,其中一些无意识心智积淀成为师生集体的潜意识引导和学校文化价值体系支撑。从象征视角看,价值是人类文化存在的支点,也是学校文化发展的基本需要。教育仪式和庆典的价值实质是学校文化价值的原型,是特色文化发展的心理价值依托。

2.仪式和庆典多元生成的教育性是学校文化核心和学校文化发展的隐性课程

仪式和庆典是“具有象征性的、表演性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是“文化中沟通、过渡、强化秩序与整合社会的方式”。[5]其隐藏的意图在于干预后续现实教育生活的建构。教育仪式和庆典既是教育意象的手段,又是建构教育现实生活的有力武器,它在展示一定教育生活、话语、意识形态的同时,又在建构学校的生活世界和文化生活方式。特纳说:“仪式不仅是控制过程,而且是形成过程;仪式不仅标明界限,而且是唤醒文化中的阶段运转。”[5]教育仪式和庆典展演的最终目的是利用自身独特的语境对学校现实教育生活样式进行干预、控制和改善,在仪式过程中展现学校的文化话语和情感特征,并生成一种独特的文化权力和教育权威,增强对学校现实的教育性文化生活的建构力。其效能远远超过对仪式参演者的直接教化、感染和示范,它既是学校文化的历史积淀、传承与创新,也是引领学生精神和指引学生面向未来社会文化生活的向导。在仪式中国歌奏唱最有利于唤醒和强化公民身份认同,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的各种宣誓仪式都会从不同的角度强化学生对学校生活场域中身份文化的铭刻、记忆与情感认同;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是一段特定的学校文化生活时空里学生文化身份唤醒与固着、融入与成熟、形塑与完型的标志性教育内涵的凝练。可见教育仪式不仅是学校文化建设、与创新的文化核心内容,也是学生德育实践、学校文化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隐性课程。它以集体文化的高度凝聚力、感召及示范力量,有效形成人知互动互融的情感文化和心理盟约人际场,能快速促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并不断受社会文化多元影响的学生在同一个教育过程中发生着濡化和涵化两种方式教育。教育仪式和庆典建构了学校生活的主流文化,是教育话语体系的重要符号,是教育隐性课程的经典课程,是表达时代教育精神与学校文化生活的经典语言核心系统。endprint

3.仪式和庆典的神圣性是学校文化生活的品格和学校文化发展的独特气质

教育仪式和庆典拥有深刻的感召力和强烈的震慑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其本身富有的神圣体验性和神秘的庄严感。它一方面促使置身其中的学生高度顺从和认同学校生活的各种习惯、传统、规范等,并自觉与学校文化、学校传统之间产生着密切的交互作用。另一方面使学生在神圣性和庄严性的统摄灵魂的心理体验中体悟学校文化的崇高精髓,进而自为地引导学校文化的精神性发展,这对整个学校文化生活的精神追求和精神风貌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在“仪式场合”中,人的“行为方式将会发生巨大变化,其中的那些标志仿佛表示从世俗转到了神圣”。[6]教育仪式和庆典正是凭借它的神圣性和庄严感引领师生群体从世俗生活走向博雅的教育生活,并不断地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自觉选择有内涵品位的文化融会到自身的修为过程中。因为教育仪式和庆典的神圣性和庄严感的体验促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和认同社会文明,激发其对社会生活现实责任感和美好理想的追求。教育仪式和庆典本身是学校文化力量与特色的体现,蕴涵着学校长期积淀的思想、情感、智慧与创造,可以清楚地揭示并传播组织文化精神信念、生活愿景,是学校文化和精神的基因。此外仪式和庆典、神圣与庄严内隐着深刻的体验性反思,理性文化内涵的提炼,有强烈的方向感、鲜明的价值导向、意蕴深刻的教育目标,是基于深层次的心理文化建构的基础,是开展情感教育的最有效方式,并有强烈的审美影响力和道德感召力,是心灵美的活动,能使学校充满富有神圣意义的生活样态,具有文化生活的育德功效,能体现学校集体文化的独特性、庄严感和和尊严感。仪式和庆典本身只有在象征符号意义丰富的特殊背景下才能发挥最佳的作用,尤其是着装形式、各种仪式的装备、仪式语言的特殊用法和表征意义,充分体现隆重与庄严性,它实质是汇聚一个时代教育精神精华和学校文化品格的神圣展台。

4.仪式和庆典深刻的精神性是学校精神生活的精华和学校文化发展的内生力

教育的精神性生活为仪式和庆典所牵引,走向和融入仪式和庆典文化是学校教育生活的重要特征,也能表达、凝练和提升精神品质核心,因为学校各种仪式和庆典往往标识着一个学校融合时代发展精神与教育理念的学校文化独特性,构建了师生成长与发展的生态文化环境,主导或渲染了生活于其中的师生精神生活的基调和生活风格,具有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文化力量。教育仪式和庆典不仅是学校教育生活的文化形态,还凝聚一个时代教育精神生活的指向标。时代精神的发展常常通过仪式和庆典的细腻变化来体现、表达和促进,它既是时代精神的显示屏,又是该学校时代精神变动的调整器,其特定的程式,相对固定的仪容、服饰风貌、人际空间关系和时间序列(发言次序安排),精心挑选的背景或场景音乐等,都从侧面烘托出学校的文化特色与精神内涵,并与时代教育精神辉映与融合,彰显出学校文化灵魂和时代精神的教育取向与品质,是建构与时代相吻合的学校独特教育性格、教育生活、人格风貌的原发性力量。学校文化血脉通过反复参演和不断演化这些历史性的相对格式化的动作、姿态、仪容、格局、场景、音乐,使一脉相继的学校文化富有强烈生命力和时代感,实践着与时代教育精神的对话与沟通、交流与融入、同理与贯通。

5.仪式和庆典的细腻的变化性是学校变革的整合力和学校文化发展的驱动力

成功的组织变革往往借助文化符号的力量进行重构,以建立感情联盟。面对组织变革中的内部冲突和危机,一个文化性的目标构念或事件的意义可能远远超过它本身,与珍贵的历史文化记忆和情感联系在一起,就能承载学校的变革性文化发展与积淀。象征会创造文化意义,当承载着组织成员情感的象征被赋予崭新的文化意义时,成员会自觉产生情感唤醒和加强心理联盟,并对学校文化信念更加坚定和执著。仪式和庆典活动中每一个元素和细节都有教育目的和教育语意的内涵,是服务于师生教育生活方式的变革,其象征性元素细微的变化都会引发学校文化生活的新建构。

可见,采用仪式和庆典活动推动学校重大变革是十分重要的。通过仪式细腻的变化来标记新的意义,营造新的场景可以帮助成员摆脱束缚,并且能够提供让他们继续前进的新选择。教育仪式和庆典具有一种参演性变革推动力量,其目的是要在参演中生成一种新的文化权力和话语权威,增强学校对教育文化生活的建构能力或变革能力,其参演效能远远胜于对仪式参与者的直接体验式训导,在更广义和更深层面展现教育生活的审美性新内涵和丰厚性,在保留了自身特有的历史感情的基础上,融会了现代教育艺术的格调,又有专属于自身的文化生活艺术品位和境界。教育仪式的场景、程序、象征物、乐曲和空间意境中每一个元素细微的变化都将赋予其新的意义,引发学校教育生活变革,进而成为学校文化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

参考文献

[1] 邓红蕾.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哲学思考.江汉论坛,2002(1).

[2] [美]李·G·鲍曼.特伦斯·E·迪尔著.组织重构——艺术、选择及领导.桑强,高杰英,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爱德加·莫兰.迷失的范式:人性研究.陈一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 龙宝新.论仪式文化对教师教育生活的建构功能.扬州大学学报,2011(4).

[5] 宋萑.学校升旗仪式的人种志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6] 彼德·科斯洛夫斯基.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毛怡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作者:程玮(1966-),女,河南洛阳人,广东培正学院助理校长,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上一篇:十杰材料下一篇:关于机电一体化求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