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入课堂

2024-09-28

中华传统文化入课堂(共10篇)

1.中华传统文化入课堂 篇一

历史教学随笔:让中华传统文化走进历史课堂

历史组 刘文奎

历史课在讲到维新变法中戊戌六君子时,我引用了屈原的《橘颂》中的名句:“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看到学生一脸的疑惑,我简单的讲了这两句话的含义,不料,一位学生举手问:“老师,屈原是谁?”这时候课堂热闹起来了,“屈原就是投江死了的,”“没看《芈月传》吗?黄歇的老师。”“我们吃粽子好像就是为了纪念他”看到学生七嘴八舌的议论,我既高兴,又惭愧,高兴的是他们能对屈原感兴趣,惭愧的是,屈原,战国时期楚国重要政治家,中国最伟大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之一,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因为教科书里没有提到,考试不考,我就没讲,而学生对他的了解也就是传统节日端午节吃粽子和《芈月传》。这个问题引发了我的思考: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中,包含爱国主义情感目标、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以及对民族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目标,这些目标反映出民族意识的培养原本是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有些内容很好的素材,但不是考试内容,作为历史教师,该不该讲给学生听呢?我记得钱穆先生说过,“教育的第一任务,便是要这一国家这一民族里面的每一分子,都能来认识他们自己的传统。正像教一个人都要能认识他自己。连自己都不认识,其他便都不必说了。”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从提升民族和人民的精神境界看,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支柱,是行动向导,对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一个人、一个民族能不能把握好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发展起来的当代中国,更加向往美好的精神生活,更加需要强大的价值支撑。要振奋起人们的精气神、增强全民族的精神纽带,必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就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精神。

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能延续五千多年,不但没有被消亡,而且历史从来没有中断过的民族。如果这个民族没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做不到这一点的,而这强大的生命力就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生命力,即民族精神,而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能丢失这个身份证,否则我们在世界上就是一个“黑户”。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走进课堂,又不影响历史教学与考试,经过一番思考和探究,我做了一些尝试,具体做法是:

一、在讲到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时,尽量多的扩展一下知识点;备课时,音像材料多一点,史料多一点,扩展学生的视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二、从国学经典中选取一些名句,每节课利用5分钟时间,安排一名学生进行讲解(一节课讲解一句),谈出处,讲意思,如何理解与应用,这样,三年下来,学生会记住很多国学经典名句,受益终生。

三、让传统节日走进班级。“圣诞节”、“愚人节”等西方节日受到了众多青少年学生的青睐,而元宵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却被渐渐冷落了。事实上,我们的传统节日有着特殊的由来、美丽的传说故事、独特的庆祝方式、丰富的诗词文化,无一不体现巍巍中华渊源流长的历史文化。青少年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历史教师理应通过活动形式把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作为首要任务,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每一个节日都包含着动人的传说、丰富的习俗以及极具情趣的庆祝活动,因此,我和所教学年的班主任一起,我们让每一位同学都积极投身于各种形式的节日活动中,体验过节的快乐。并在欢乐地过节中,了解丰富的节日知识,历练各种技能,陶冶良好的道德情操,并在班会中展示自己收获的知识,讲解每一个节日的来历,习俗,充分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无穷的魅力。

四、每年的寒假和暑假,布置一本中华优秀传统书目或优秀的电视剧,让学生写观后感,开学展出,互相学习。

五、上好每一节历史活动课。新课程改革在每一单元都安排了活动课,很多教师不重视活动课,甚至不上活动课,岂不知这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和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大好契机,很多活动课的内容是和传统文化分不开的。

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真的受益匪浅,不但历史知识面得到了扩大,也提高了语文水平,连学生的行为修养也好了很多。我也领会到了教育的真正含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2.中华传统文化入课堂 篇二

编者的话:

上海市第三期名师基地政治一组是由来自小学、初中、高中共12位教师组成。在导师方培君的带领下,于2014年12月承接了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中小学课程与教学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与实践”的子项目“政治学科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在一年半的课题研究中,采用课例研究法、文本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进行实践研究,对当前上海市正在使用的上教版和科教版的小学《品德与社会》、上教版的初中《思想品德》以及上教版的高中《思想政治》四套教材的内容进行梳理,完成了四套《政治学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要内容及教育水平描述表》及相应的《政治学科教材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机结合的内在联系表》。

本刊拟分年段分期呈现这一研究成果,为广大一线政治学科教师提供实践模板,更期待广大教师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参与课程的建设,推进研究的深入,从而不断提高政治学科的育人价值和课堂教学效益。

3.中华传统文化入课堂 篇三

一、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首先,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相较于高中生来说,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本身就较令人堪忧,通常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厌学情绪,并且缺少良好的行为习惯与自信心。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中职学生本身的责任意识不足,往往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许多有关个人修养的内容,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承,能够促使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比如发家思想所提倡的“废私立公”核心价值观,道家思想所提倡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墨家思想所提倡的“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其都能够帮助中职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为人处事的方法。与此同时,我国传统文化当中有关棋艺、书法以及绘画等相关内容,同样具有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中职语文教材当中也蕴藏着许多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内容,倘若教师能够进行深入的挖掘,并进行有效的设计,自然能够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其次,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能够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中职学生在通常都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吃苦耐劳能力,往往可以获得用人企业的认同。然而,当前形势下,各个用人企业越来越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导致其其更为注重员工的综合素质。而通过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竞争力,为中职学生未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有利于学校管理工作的开展。《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当中明确提出,中职院校的教育应当德育作为首要位置。而恰恰传统文化属于德育中至关重要的部分,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职学生的人文修养与文化素质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自然也可以更好地进行。

二、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与建议

(一)构建传统文化教学情境

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学生处在我们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情境中,自然会受到教学情境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学效率自然事半功倍。华夏民族对感情的表达通常具有委婉、含蓄的特点,而在传统文化当中更是如此,有劳兴国、悲欢离合、人生苦短、壮志未酬、抚今追昔以及小桥流水等传统文化中或融情于事、或融情于景,当中复杂的感情都具有独特的历史特征,而这些历史特征距离当今社会非常遥远。倘若我们教师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作品、感悟作品,就应当构建传统文化教学情境,使得学生能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帮助学生去感受传统文化中蕴藏的各种情感。这样,不但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得学生能够在感情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同时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学习的能动性。

比如,在进行辛弃疾的《破阵子》教学以前,笔者先向学生介绍当时辛弃疾的具体情况,辛弃疾自从南归之后,长时间不能得到任用,将近二十年的闲居。处在这种背景下,辛弃疾通过这首词来表达自身对抗敌救国的急切理想,表达了自身壮志不得酬的悲愤感情。词的前面九句本身都是雄姿英发、气势磅礴的,然而最后的“可怜白发生”则表达出辛弃疾本身的无奈,理想与现实之前的矛盾跃然纸上。当学生全面了解辛弃疾当时所处的背景以后,就能够更为深入的理解辛弃疾的真实情感,站在辛弃疾的角度去进行学习,能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与作者产生共鸣。

(二)借用多媒体在教学中引入经典著作

“没有读过莎士比亚戏剧的人就不是英国人”,英国明确要求高中生在学习阶段必须要阅读两本以上的莎士比亚戏剧。由此可见,英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仅仅是英国,全球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本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方面的教学,我国自然也不例外。相较于其他专业课程而言,中职语文学科本身具有极为显著的优势,其能够将经典著作引入教学过程中,以此来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古诗文是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精髓,其意境唯美、内涵深刻;然而因为古诗文相对现代文较难理解,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往往不足,即便我们教学过程中讲得口若悬河,但学生极有可能表现为一知半解的情况。比如,在进行《林黛玉进贾府》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借机引入《红楼梦》,采用PPT来帮助学生去理解作品中故事情节与任务关系,并且借助《红楼梦》连续剧当中的经典片段来开展教学。如此,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林黛玉进贾府》,同时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促使学生在课后积极去阅读《红楼梦》。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前五分钟组织一些有关古诗文的各种比赛,积极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古诗文,以此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三)设计传统文化实践活动

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对完善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完善不仅体现在课堂中,同时还体现在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各个方面。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积极延伸学习渠道,将语文的学习与实践活动进行充分结合,设计一些传统文化方面的实践活动。比如,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一些历史文化资源,安排学生参观本地博物馆、走访本地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以此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历史、热爱家乡的感情。或通过设计组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得课堂与课外能够形成整体的传统文化教学氛围,在拓展学生视野、加强学生使命感、责任感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结语

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上下五千年传承与发扬的智慧结晶,对华夏儿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处在当前这个价值观多元化发展的时代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变得更为重要。这更需要我们广大中职语文教师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将传统文化学习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以此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人格的完善,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4.中华传统文化入课堂 篇四

文化是引导社会进步的罗盘,文化是张扬真善美的旗帜。教育需要吸纳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和文化精华。校园活动是育人的重要载体。创造富有教育价值的校园活动需要先进文化的引领;需要优秀文化元素的移植;需要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此,我校以创办“文化宣传月”为形式,组织开展校园活动。通过诠释各类文化的内涵,提取各类文化的精华,通过各种认知活动、实践活动,使文化的光辉照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使我们的校园高唱生命的乐曲,绽放道德的光辉。

在绵亘数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贯穿着一种非同凡响的精神内质;在我国广袤的领土上无论何人,在其身上都显示出一种共同的,与社会生活相融合,且互相影响的文化精神。这共同的文化精神就是——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当前,我们既要洋为中用,接受“西学”——学习西方工业文化和科技知识,更要古为今用,传承“国学”——吸纳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的思想之精髓。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崇尚和平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中华民族精神之灵魂。今天,我们举办“国学”文化宣传月,就是要我们同学们领悟中华传统文化之思想,感悟中华民族精神之精华。并且,使之成为我们每位同学的思想的源泉和行为的准则。

让我们每一个同学不仅有知识,更有文化;不仅有技能,更有思想,是我们的教育理想,更是我们不懈追求的教育目标。最后衷心祝愿这次国学文化宣传月系列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谢谢!

5.清真文化-香料入馔 篇五

香料入馔--中国穆斯林创造性的发展了“医药同源”的养生之道

中国穆斯林的先民们最初就是以商业贸易的形式作为中阿交流友好使者的。他们骑着高高的骆驼,穿隔壁、越草原,一路风尘,行走在千年古道丝绸之路上。

在中国丝绸、茶叶、瓷器向外输出的同时,也传入了阿拉伯、波斯的香料和药材,当时统称“香料”。这些香料作用神奇,许多香料既能用于熏香、防腐,又能用来做调味品,更主要的是具有特强的保健作用,如乳香、没药、豆蔻、砂仁、丁香、高良姜、肉桂等。聪慧的中国穆斯林就把这些香料、药物带进食品中,既提升了食品的香气,又使食品具有鲜明的保健性。这种独有的优良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如北京著名的清真百年老店“月盛斋”制作的牛羊肉,就加入了多种既是香料又是药物的作料。至今穆斯林的许多食品里都放这些香料,制成的食品香气四溢,十分诱人。

明朝马愈《马氏日钞记》中说:“回回人食事之香料,云,回族茶饭中,自用西域香料,与中国不同。”共拌俎醢用马思答吉(即乳香——编者注),形类地树,极香......又有咱夫兰(及藏红花——编者注),状如红花同,云即阿魏根......曲中用回回豆子(即鹰嘴豆——编者注),状如榛子肉,味极香美,磨细和于面中,味香,去毒。“这种香料入馔的独特传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绵延千年而至今。不分东西与南北,他总是与穆斯林同在。比如现在新疆南疆有一种药茶,是百姓的日常饮料,原料组成非常典型:小豆蔻、肉桂、丁香、桂皮、孜然、胡椒等,用来健脾胃、化食消积、驱寒通便。他就脱胎于阿拉伯著名的医学百科全书——《医典》中的“化食丹”。

运用当代中医药学的观点分析一下这些香料的保健价值。丁香:性温味辛,可温胃降逆,主治呃逆、胸腹胀闷等;豆蔻:味辛性温,可行气化湿和胃,主治胃痛腹胀嗳气等;肉桂:味辛甘,性太热,可温肾补火,祛寒止痛,主治肾阴虚若等:高良姜:性热味辛,可温中散寒,止痛,主治胃寒、胃痛、呕吐、腹泻等。回回民间素有嚼豆蔻的习俗。试想,如果常年能有这些药食同用的食品保健,一定会减少许多疾病的发生。

香药进入中国的高峰时期是在宋代,在大漠中逶迤穿行的阿拉伯人的骆驼商队和海上商船,源源不断地把各种香料大量运往中国,几乎占据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全部。是时皇室及贵族宴席上已有了香料制品,盛行以阿拉伯香料入馔。这个时期的欧洲也在不断地发现香料的医疗保健价值,因此也在不断地追逐香料,争夺香料。但香料的资源与贸易,基本被阿拉伯人垄断。

香料入馔,对其他民族的餐饮业也产生了影响,人们在逐渐的知晓、认识、运用香料。这里说一个当代的小故事;20设计80年代,当代鲁菜泰斗北京丰泽园的王义均大师,被邀请去意大利首都罗马的格兰德大酒店参加一个大型庆典活动,准备在庆典会上做一道“香酥鸭”。从北京出发时,担任领队的中国烹饪协会李正权先生给了王大师一个小纸包,嘱其先别打开看,用时再开包,并交代了用法。是日,宴会厅里高朋满座,座无虚席。待香酥鸭做好该走菜时,王大师想到该打开这个纸包了,打开一看,只见是一包碾碎的粉末,香气甚浓,便立即撒到“香酥鸭”上走菜了。顿时,整个大厅飘起一股扑鼻的奇香,大家引颈张望,耸鼻尽吸,什么东西这么香,又这么诱人食欲?整个大厅沸腾了。李正群先生即席赴宴的国际友人讲演,说这是中国烹饪常用的四种香料:丁香、豆蔻、砂仁、肉桂,对人的健康大有裨益,并讲了它的食疗作用。顿时全场为之倾倒!此事一时传为佳话。会后王大师问李先生哪里来的这个妙方,李先生告知是从北京回族聚居区牛街卖羊肉的商家要来的,是用来洒在羊头上的小料。

为什么独独中国的穆斯林有这样的创造?而在其他国度还是“食是食,药是药”,食与药绝对是两码事呢?

正如前文所述,中国穆斯林植根于中国大地,得东方文化的滋养,在引进西方香料的同时,又融进了中华民族“药食同源”的思想。让这些阿拉伯香料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亦药亦食的作用。“药食同源”的思想,把美食、药材、香料、食疗完美的结合起来,把东西方文化天衣无缝地焊接起来,完成一段历史文明的演进。

“药食同源”是中华民族独特的饮食观、保健观,代表了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最高成果。

6.让生活进课堂 让快乐入课堂 篇六

——口语交际《玩具总动员》教学案例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口语交际的新理念:“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然而,现阶段许多小学生在口语交际时,只会当一名机械的聆听者或简单的回答问题的说话者,失去情境,失去感染力,失去兴趣,不愿表达交流,更不用说乐于表达交流和善于表达交流了。这是人们对口语交际的重视不够,理解偏颇造成的。有关专家认为: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途径很多,阅读教学是学生口语交际最经常、最广泛、最具体的训练过程。《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中强调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且操作起来省时省力便捷可行,易于调控。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下面就以我在希望小学听的小学语文第六册的口语交际《玩具总动员》为例来谈谈。执教老师在口语交际《玩具总动员》中拟定了以下几个导学目标:

1、能有条理地介绍自己喜欢的玩具以及喜欢它的原因,并做到语句完整连贯。

2、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与愿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口语交际活动,感受交际的乐趣。

3、在交际互动中,使学生能初步说清自己的观点;认真倾听并了解别人讲话内容;态度大方、有礼貌。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乐于交流,说清观点,认真倾听别人讲话,在交流中发展口语交际能力。根据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从“扶着走”、“护着走”到“放开走”,像大人引导孩童学步那样,把学生逐步引向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道路上。

(一)、课前谈话,创设情境。师:小朋友们,你们现在想干什么?今天上课与以前上课有什么不同呢?(学生边观察周边的环境,同时看今天上课准备的学具)

(二)、巧设情境,触发交际。师:小朋友们带来了这么多的玩具,让我们的课堂成了玩具商店了,这让我们走进《玩具总动员》。今天,老师成了玩具城的小候姐姐。(同时出示标语牌)我们一起来看看今天总动员的口号:玩具总动员,大家一起玩;快乐玩具,快乐交际。执教者紧扣新课程的标准,时刻关注学生的表现,创设一个交际的良好氛围,激起学生口语交际的欲望,树立了主动参与交际的信心,使他们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能够无拘无束,大胆的进行口语交际。同时,也暗示了对本节口语交际的具体要求,让学生能在乐中与老师以平等的地位来进行交际,这样就为学生能在课堂中自由、大胆地交际做了一个好的铺垫。

(三)、师生互动,自主交际。交际一:说说你今天带来的玩具。

1、小朋友们,你们都带来了什么玩具?拿出给同学们看一看。此时,你们的心情怎样?(生自由说)

2、刚刚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也看出了你们是非常喜欢你们自己的玩具。现在老师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玩具朋友介绍给你的朋友们,好吗?

3、引导学生质疑:同学们,你们想怎样了解别人的玩具呢?想问就问。(生质疑,师梳理并板书)在教学中,该教师让学生带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就增近了学生真切可感,话题贴近实际,同时,还让学生质疑,为教学中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奠定了基础。交际二:夸夸你最喜欢的玩具。

1、根据以上要求来进行口头叙述自己的玩具。

2、请你在小组内介绍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并说出喜欢它的理由,话要说得完整连贯。(同学们,你们愿意跟小组同学一起交流吗?嗯,那咱们赶紧拿上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别着急,我们的玩具朋友还有另一个小要求哦,来,接着看。)梳理进行口语交际的要求:(1)、发言的音量要适中,态度大方、有礼貌。(2)、能有条理地介绍自己喜欢的玩具以及喜欢它的原因,并做到语句完整连贯。(3)、在交际互动中,能说清自己的观点,并能认真倾听并了解别人讲话内容。能做到吗?嗯,大家都很有信心的样子,下面就按要求在组内说说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吧。

3、你们小组推选谁来发言?好,说吧,声音响亮,让每位同学都能听到;并能让同学们知道你夸它的原因。口语交际训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越是活泼有趣的形式,就越容易接受。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孩子们总是爱炫耀的特点,让孩子们“夸”起来,并最终用自己最动人的语言“说”出来。该教师结合这一生活实际,创设出了这样的交际情境,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演练,使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进行口语表达训练,让学生自己来夸夸自己的玩具。交际三:说说怎样和朋友一起玩玩具。

1、同学们,在你们口中的玩具是这么的完美,那么你们愿意拿出自己的玩具与你的同桌、你的朋友们一起玩吗?同时,你们想玩别人的玩具吗?

2、交流:想借别人的玩具时与人要怎样交际呢?把自己的玩具给别人玩时又该怎样呢?

3、生选择并自由玩玩具。该教师在这一环中的核心是“交际”二字,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是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教学的。这样既体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也体现了生生之间、群体之间的互动。保证学生有充分“说”的空间,自由“说”的时间,但又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敢于表达,学会了表达,还学会了尊重他人,在倾听不同的声音时,适时作出不同的反应。该环节是建立在相互倾听基础上的语言实践,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言语交互,实现了真正的交流和沟通。

三、课外拓展,延伸交际。

1、抽生说说进行口语交际的感受。

2、听到同学们的真实感受,看到同学们快乐交流的场景,让老师觉得真开心,老师相信你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定能与朋友进行快乐的交际。总之,口语交际贵在实践,只要我们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语言学习的规律,课内、课外相结合,努力提高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意识,引导他们一起玩耍,相互交谈,及时训练,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就一定能够提高。

7.中华传统文化入课堂 篇七

1.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教师在导入环节中, 可以紧扣教学目标, 围绕教学内容, 选取优秀传统文化的要素, 通过视、听等教学手段呈现给学生, 渲染浓厚的文化课堂氛围, 产生情感预热, 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艺术效果。

比如, 学习“江山如此多娇”一课时, 教师在导入时可以配乐吟咏诗歌, 并提出问题:下面的诗句反映的是祖国什么地方的景色?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杭州西湖)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济南大明湖)

万紫千红花不谢, 冬暖夏凉四时春。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乌衣巷的繁华鼎盛。)

这样的导入先声夺人、营造声势, 让学生自然而然感受到我们的祖国不仅有壮丽的河山, 而且还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2. 注重体验, 感悟明理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新课程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教学中, 不断创造条件, 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 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教师在品德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应以学生为主体,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兴趣爱好等特点, 将他们的需求作为教育的切入点, 注重让学生体验, 把“大”道理讲“透”, 把“空”道理讲“实”, 把“死”道理讲“活”, 以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使其在感悟中自然而然地明白道理。

3. 激发情感, 内化导行

在品德课教学中, 教师应继续抓住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以“情”为线索, 适当地运用“以境激情法”“以情激情法”“榜样感染法”“以理激情法”等方法, 促使学生“情动”, 在探究交流中产生思维碰撞和心灵沟通, 从而促进与推动学生健康人格和道德品质的形成, 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行为习惯, 最终完成提升与内化, 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比如, 教学“勿忘国耻”一课时, 我借助多媒体播放电影《甲午风云》的片断。学生观看后, 深深感受到:一个国家如果政府腐败, 老百姓就会饱受屈辱、任人宰割。同时也对保卫祖国、浴血奋战的邓世昌等民族英雄充满了无限崇敬爱戴之情。在课堂尾声时, 我带领学生齐唱国歌, 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学习心得。

4. 拓展延伸, 评价践行

课堂教学的结束不等于教育活动的结束, 品德课的真正使命不是在课堂而是在课外。教学过程的延伸, 必须进入这第环节。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以身边的文化资源为基点, 以生活中的文化现象为背景,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 教师要及时点拨导引, 和学生共同评价, 将传统文化的教育延伸到课外、渗透于实践。

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 举办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学习活动。如组织《三字经》《弟子规》背诵大赛;开展“古诗词朗读会”;举办“颂英雄故事赛”;组办“硬笔书法大赛”等活动。这些活动将教育延伸至课外, 让学生在汲取并领略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独特魅力的同时, 产生对祖国文化精髓的认同感、传承的使命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2011.

[2]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8.中华传统文化入课堂 篇八

【摘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通过“美在我心中”英文展示活动,探索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可以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领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信心的树立。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职英语 策略研究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家政策的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2014年4月1日,教育部发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4年,山东省委高校工委研究制定下发了《关于推进全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切实加强课堂教学,积极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2.中外学者对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和解读。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东西方哲学》杂志编辑安乐哲指出中国正在发生社会巨变,但是中国的未来还将依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向正确方向继续发展,并影响世界。美国学者爱德华·希尔斯认为,传统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传统又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遗产。中国现代哲学家张岱年提出“文化综合创新论”,在吸取西方优秀文化的的同时,应该大力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创新思维,创建新中国文化。清华大学教授张岂之提出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研究并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是必要的。著名哲学史家陈来认为传统文化和美德体系是今天的主流价值观的基础和源泉,是立足点,是根基,是根本,是命脉。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践以及具体操作,一定要以中华美德体系的传承和实践为根本条件和落脚点。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叶小文提出了这一观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高度重视的重大课题。教育部社科司司长张东刚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从爱国、处世、修身三个层面来提炼。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提出的观点是可以进一步研究先秦儒学中的精神,比如自由与平等等。

3.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研究。国内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整个社会层面或是某一具体领域的研究上,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研究甚少。近几年,成都、深圳等地举办了全国传统文化进课堂教学研讨会,探索高效的传统文化课堂教学模式。针对传统文化进课堂,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了各自的研究观点,有极少数的论文提及到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课堂教学的研究。

全国政协委员左定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进课堂已迫在眉睫,让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深入每个人的内心。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进课本,最终走进学生头脑,其重要性毋庸置疑。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左东岭提出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需要落实到六个层面,进学科、进课程、进教材、有师资、有评价、有考试。山东大学教授张祥龙认为小学至大学的必修课中可以纳入儒家乃至道家甚至佛家的经典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王霁教授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通过体验式学习的方式进课堂,进学生的头脑,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北京大学历史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理事何怡男,就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更好走进高职校园,如何更好地入脑入心进行了深入探讨。

徐国公在论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高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中主要论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价值和有效途径。石玉秋在论文“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方法创新探索”中提出可以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专题或模块式, 多开设活动课。周云婷在硕士论文“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第二课堂中的传承与创新”中提出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第二课堂传承的原则、思路与具体方法。李霞,方艳在论文“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外语教学中的思考”中探讨了高职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性、途径和方法。

综上所述,从国家政策、专家学者研究到课堂实践运用,可以看出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研究刚刚起步,国内大中小学等开展了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活动,但针对不同学科,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的途径和方法研究还未全面展开,特别是如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将传统文化与高职英语教学相融合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二、研究内容的设计与实施

为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项目实施计划,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及校园文化生活,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于2015年组织实施了“美在我心中”传统文化英文展示活动。鼓励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在课堂上通过英文短剧表演、经典段落朗诵、诗歌朗诵、歌曲演唱、演讲等形式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师生一起体会、感受、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立足于“美在我心中”英文展示活动的切实开展,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学中对以下内容进行了研究: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美在我心中”传统文化主题精选研究。根据“美在我心中”英文展示活动方案,共设计12个主题,每个月一个主题。12个主题的选取应以能充分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与英语教学内容有机融合为标准,进行精选研究。

2.“美在我心中” 传统文化学习翻转教学研究。传统文化英文展示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法。学生需要在每节英语课上进行传统文化内容的课堂展示,所以需要学生课前学习,搜索相关资料,以团队或小组合作完成。这就需要教师提前将每个月的主题进行清晰阐释,提供一定的参考学习资料和相关网站,让学生登陆班级公共邮箱查看研究学习,让学生朝着能够传播正能量的方向去寻找素材,课下认真制作合作完成,课上展示和评价,这样既学习了传统文化知识又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传统文化学习效果和评价机制研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通过“美在我心中”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在高职英语教学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能够使高职英语课程在发挥知识和技能传授功能的同时, 更深层次地影响高职学生的世界观, 提高英语课程情感目标的实效。但在英语课堂中,应根据实践反思教学,研究课上展示时间、展示方式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提升学生长久学习兴趣。同时将“美在我心中”英文展示活动小组或个人的表现纳入《大学英语》课程的形成性考核中,探索合理评价机制。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策略研究。研究以高职英语教材《新职业英语》为例,通过“美在我心中”传统文化主题活动,把传统文化学习与英语语言结合起来,深入挖掘英语教材所包含的价值观,进行中西文化对比学习,正确看待中西文化差异,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英语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和途径来调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用英语来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深入学生内心,值得深入探索和研究。

三、研究的成效

1.学生方面。《大学英语》课程是面向全院学生开设的必修课,在英语教学中,涉及较多的是西方国家文化,而传统文化往往被忽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通过学院“美在我心中”英文展示活动,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也提升了学生用英语解释中国文化的素质和能力, 因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探索“美在我心中”传统文化课前学习、课上展示和有效评价机制的翻转学习法,以及传统文化与英语教学有机结合的途径,使学生树立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 能够辩证地看待中西文化的差异, 从而树立了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学生对课下的小组合作感悟很深,提高了自我的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学生认为在“美在我心中”活动中,通过诚信、感恩、传统文化、爱国、职业梦、校园里的正能量等主题的深入开展,既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也注意到了美就在我们身边,应该从自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我们的社会才能变得越来越和谐,人与人之间才能变得越来越融洽。

2.教师方面。通过翻转课堂教学研究,进一步更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课前精心为学生准备资料,提供自主学习指导,在课堂上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大胆展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激情。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不断地更新了自己的知识,不断地提高了自身的素质,不断地完善了自己,更好地在思想上引导了学生,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英语课堂上,在短短的十五分钟内,学生通过演讲、朗诵、诗歌、戏剧等多种形式,净化了师生的心灵,产生了巨大的鼓舞和震撼。

四、研究成果的创新性

国内学界在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但对许多问题的研究尚未全面展开,有些问题涉及甚少。尤其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将传统文化与高职英语教学相融合的实证研究甚少。

1.通过学院“美在我心中”传统文化英文展示活动,将传统文化学习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深入探索传统文化与高职英语教学相融合的途径和方法。将学生使用的外研社出版的教材《新职业英语》作为研究对象,将传统文化知识与英语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再次树立信心,对中西文化差异能够辩证地看待,从而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2.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在英语课堂的开展,可以提高学生用英语解释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提升学生在未来职场中的跨文化交流技能。

3.“美在我心中”传统文化学习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法。让学生根据任务要求,课前学习传统文化,搜索相关资料,合作完成任务,课上进行展示和评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

4.通过合作学习传统文化,亲身实践,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了凡事相信、凡事忍耐、凡事包容,更好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五、结论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探索传统文化与高职英语课堂有机融合的途径与方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能够更有效地推进传统文化进课堂。随着“美在我心中”英文展示活动的切实开展,不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深入学生的心中,也很好地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对教师的教学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促使教师不断反思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融合的方法和途径,改革教学方法,尝试翻转课堂教学研究,培养学生课下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提升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深入领悟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理念,提高了学生用英语解释中国传统文化的素质和能力,同时探索出行之有效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英语课堂教学相融合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合理的评价机制,为学院其他专业的课堂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待论文和研究报告等成果完善后,逐步将研究成果在在日照周边高职院校乃至全省职业院校中加以推广,期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可以为全国职业院校的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发展方向和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9.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篇九

宁强县荣程中学教师-------马小方

一. 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纵观当今世界,灾难频发,人心浮躁,道德沦丧,矛盾与冲突不断,人类苦不堪言。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己之间,人与社会、与自然,国与国,族群与族群,宗教与宗教等之间永远不能和谐,人类被痛苦,悲观,绝望等情绪折磨着而不知如何出离,也不知其根源。然而,这些问题早在四、五千年前的中国,我们的老祖宗不但找到了问题的根源,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这就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博士与日本学者池田大作合著的《二十一世纪展望》一书中所预言的:“人类如果要想拯救二十一世纪的灾难,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而孔孟学说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也就是儒家文化,其最高理念就是构建“和谐社会”,“大同世界”,让人类共享幸福快乐。东方人(中国,日本,韩国人等)皆尊称儒家创始人孔子是“至圣先师”,“人天师表”,可见其影响之深广。而儒家文化的具体落实就是《弟子规》。

二. 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体会其博大精深

1.何为传统文化?简单解释就是:传---是途径,方法。是传承下来的,为什么要传?而且一传就是几千年,为什么?因为它值得传,是精华。统----是贯通,能贯通古今,贯通中外,跨越时空,无边无际,放之四海而皆准,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文----是它的内容,是用文字写成的,文就是经典,即传统文化在经典里。所以学传统文化就必须要读经典。化----是目的,就是落实,是学了以后要化为自己的日常行为规范,准则,并以此来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这才是学习传统文化的真实意义。

2.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传统文化并非只是儒家文化,还包括佛、道文化以及其他一些民族的优秀文化,而且这些文化相互融通,相互交融,成为文化的共同体,不可分割,是一个统一体。正如“中华”二字,就是“儒”与“道”的结合体,“中”即中庸,中道,不偏不倚即为中,中即正,是儒家文化。而“华”在道家文化里表“因”,即“因果”,有因必有果,先开花后结果。又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人民”的广义即是众生,是佛家救度的主要目标;而“共和”即是“大同世界”,是儒家教学的终极目的,“国”即是“圆满”,“人人幸福快乐”之意,是世界的圆满与和谐。而儒家文化主要调节三大关系:(1),人与人的关系,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3),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即“敬鬼神而远之”。

3.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地位:纵观四大文明古国,三大文明均已毁灭或中断,唯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从未中断。而且中华文化已被公认是当今世界“拯救二十一世纪人类灾难”的唯一法宝,可见其“魅力无穷”,非同一般,不可小视。

4.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到底何在?翻开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让我们不能不佩服祖宗的智慧与恩德,祖宗慈悲,把无穷的智慧与经验用经典的形式留给我们后人,让我们去悟,去落实。单就童蒙养正读本《三字经》即是奥义无穷,义趣深远。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

不教,性乃迁”;“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教之道,贵以专”;《礼记•学记》最后总结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在: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故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从未中断的根本原因是:中国人重视“教育”,而且把教育的理念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方方面面。中国人相信“好人是教出来的,坏人也是教出来的”,故教育在中国自古以来是处于至高的地位,得到历朝历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而教育的核心内容即是教“孝”,教“敬”,即在家能孝养父母,在外能恭敬师长,并把此“爱敬”之心无限扩大,即可“爱敬”天下所有父母师长,”正如《弟子规》中强调“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此人人遵从,则天下太平,万民安乐,世界大同。

三. 落实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方法与途径-------重视教育

1..教育的目的:《礼记•学记》云: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即教学的目的在于长养孩子的善行,纠正孩子的过错,培养高尚道德,德才兼备的社会栋梁,接班人来服务国家,服务社会,造福人类,构建和谐家园。即儒家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读书则“志在圣贤”。2.教育的内容:即“道德”的教育。教人知道何为“道”?何为“德”?道者----即宇宙人生运行的自然法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德者----即顺应其自然法则是为德,是道的落实。而人世间之道即是儒家讲的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此五伦即是道,它是客观存在的,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而五伦之间的关系是: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落实了五伦即是德,古人讲“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而儒家教学的次第是:德行,言语,政事,文学。3.古时教育的途径:(1)。家庭教育:重在学前教育,所谓是“教儿婴孩,教妇初来”,“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而家教的核心是“重身教,次言教”,是父母长辈先自己做到,然后再言教,孩子耳濡目染,代代相传。家教的内容就是“五伦八德”的具体落实,也就是《弟子规》的落实,是孝与敬的落实。而现在的孩子之所以难教,不守规矩,对父母长辈没有礼貌,缺乏诚敬心,是因为现在社会已没有了具体的规则,只有法规制度,而没有道德伦理,而“法”只可治标,不能治本,而本在人心。学习了传统文化的人他会“羞于作恶”,“以恶为耻”。如《弟子规》中“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作恶会对不住父母。亦如《孝经》开篇即云,曰:“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人人自律,社会和谐。而今天社会之所以**不堪,是因为“失教”,所谓是“先人不知,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恕无怪也”。所以说要高度重视教育啊!(2)。学校教育:古时学校教育教学的宗旨是,正如韩愈先生云:“传道、授业、解惑也”,而今天的教育,只有“授业”,而没有了“传道”,更没有“解惑”,也不知什么是“道”,什么才是宇宙人生最大的“惑”。如今的学校变成了学店,变成了工厂,加工的是商品而不是人才,更不是社会所需要的真正人才。这才是当今社会**的根源。为人师者,也不知自己的职责,“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当今的老师身上也很难看到落实,在讲台上老师高谈道德,走下讲台便自私自利,出言不逊。如此身教,言教能让学生信服吗?故现在学校教出的学生是:只有知识而没有文化,更不会有智慧。而不像古圣先贤拥有的是智慧而非知识。(3)。社会教育:即娱乐,媒体,公众人物,文学,艺术等,古时候这些社会人物媒体等,其活动均自觉遵守一个基本原则“思无邪”,他们的言行不仅要向自己负责,而且还要向社会责任,肩负着引领社会风潮的作用。故他们的一言一行无不是战战兢兢,小心谨慎,深怕自己违背社会道德,引起公愤,承受因果。但看今天的媒体艺术,公众人物,只管自己唯利是图,追求离奇古怪,哪管道德伦理,社会危害。让多少幼稚男女深受其害而不能自拔,造成家庭社会的沉重负担与包袱,也酿成这些受害者们的人生悲剧。难怪台湾著名哲学家方东美教授预言:未来毁灭美国、台湾、乃至世界的首要因素就是媒体,媒体整天宣扬杀、盗、淫、妄,而现在的小孩从小就跟着媒体一起长大,受它的影响可想而知。故管好媒体就是救世界,救人类,救众生,不可不重视啊!“净化媒体,拯救人类,刻不容缓!”。(4)。宗教教育:古时的国君还非常重视宗教教育,不仅因为宗教宣传因果,让人不敢作恶,非常利于治平天下,更是因为宗教它本身就是教育,而且是最好的教育,故名曰“宗教”。它的奥理至深,至今人类还在探索,研究,并且把它还放在很高的地位给予重视,况且宗教的社会教化功能确实不可小视,我们应该尊重它,并发挥它的社会教化功能。

中国自古以来社会稳定,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人心向善,主要就是得益于以上的四种教育的有机配合,而且统治者自西汉汉武帝以来,就把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加以推崇,并通过学校教育及考试制度加以推广普及,以“礼”“乐”治天下,以“礼”调身,使身正,人人懂“礼”崇“礼”,社会秩序井然,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就各位,各尽其职,社会和谐。以“乐”调心,让人心境平和,心安理得,心情愉悦,幸福快乐。“礼乐文明”,天下太平。

四. 弘扬传统文化就必须落实《弟子规》,《弟子规》是儒家文化的根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其经典也浩如烟海,最基本的经典有《四书》、《五经》、《十三经》,再大一点还有《四库全书》,对今天我们学人来说,那真是茫茫书海,无边无际,穷其一生也只是冰山一角,何况祖宗以文言文写成,要求我们必须要具备起码的文言文功底,否则则无法穷极其奥理。古大德慈悲,他们深知我们后学的根性,便把祖宗留下来的经典加以整理,提炼浓缩,以便于我们后学学习与落实,这就出现了贯彻儒家思想与精神的简易读本,如《三字经》,《童蒙养正》,《弟子规》等。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先生所作,其底本依据南宋学者朱熹所编的儿童读本《童蒙须知》,并结合儒家的其它经典而编成。全书共1080个字,360句,113件事,通俗易懂,内容全面,奥理至深,是做人的根本所在。

《弟子规》的主要内容总概括为“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内容丰富,义趣绵长,只有深入经典,才会受益无穷。愿全社会都来学习《弟子规》,推广《弟子规》,落实《弟子规》,则和谐社会就一定能建成,人人即可过上幸福美满的 生活。

10.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篇十

班会流程:

主持人1:张逸群 主持人2:熊海妮

主持人

1、主持人2: 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代代传承的美德。比如: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趣;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自古以来,中华传统美德就深深熔铸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之中。我们中学生应传承中华美德,将 其融入时代精神里,使我们的民族精神代代相传。现在我们宣布初二(2)班“传承中华美德,发扬民族精神”主题班会开始。

主持人1: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尊老就是尊敬老人,即是人们所说的孝;爱幼是爱护年幼者。中国自古就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明训,从古到今,尊老爱幼的佳话就更不胜枚举了,像黄香为父母暖被,孔融让梨的故事,成了千家万户的美谈。现在请欣赏小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持人 2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我国自古以来还有尊师重道的传统。正如唐朝著名文学家韩愈所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是老师在我们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知识的种子,是老师给了我们打开知识之门的钥匙。有个故事发生在北宋时期,堪称是尊师重教的典范。

主持人1:不止“程门立雪”,中国还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这些都是尊师重道的典范,值得我们学习。

主持人2 : 在如今,“勤俭”一词仿佛离我们十分遥远。向年轻人们提起它,他们会轻蔑地瞥你一眼,轻轻地说一句“老土”。然而,勤俭真的失宠了吗?在物质丰富的今天,真的就不需要勤俭了吗?

主持人1 :“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是三国时诸葛亮留下的名句。凡成大事者,都具有节俭惜物的美德。鲁迅先生生前从不愿换藤绷或棕绷,盖的棉被是多少年没有换的老棉花。据毛主席身边的同志回忆说,毛主席即使身上的衣服已打满补丁,却仍然不肯换下。不仅如此,他还常常教育自己的子女不得浪费。可现在,与此相反例子比比皆是。用到一半的学习用品就将它打入“冷宫”,原因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用旧了”。同学们,勤俭是生活富裕的奠基石,我们应该让勤俭成为我们灵魂中的优良品质,在物质丰富的今天,让我们的精神也一起崇高起来。下面请欣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持人2 :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诚实守信,孔子在《论语》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不讲信用,说话不算数,这个人就不可能做成什么事情,更不可能在社会上立身处事。这说明,诚实守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主持人1 :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今天像这样为人类解放献出宝贵的生命的时代早已离我们而远去,可是平凡中孕育的伟大才更能显出奉献的真谛,只有这样生命的价值才能闪光。今年春节前后,一种病因未明的“非典型肺炎”开始在广州一些地区流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许多优秀品质初露端倪。然而就在这玉兰花开的时节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战场上广东省中医院的护士叶欣永远离开了我们,永远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岗位,战友和亲人。生前她留下了一句令人刻骨铭心的话:这里危险,让我来!下面请听医护人员叶欣的故事 表演者:左倩

主持人2 :鲁迅先生曾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奉献伟业,史无绝书,浩然正气,代代相传!

主持人1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最高的美德。中国自盘古开天地以来,将国家兴亡视为己任的人便大有人在,像远古时代的大禹,为了治理水灾,三过家门而不入,连刚出生的婴儿都无暇见面;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一心为国献计献策,最后因救国无望自沉于“汨罗江”中;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发现鸦片是祸国殃民的刽子手,毅然发起虎门销烟;最后还有我们的民族魂——鲁迅先生,他在日本学医期间,发现国民精神上的愚昧比肉体上的痛苦更难“治愈”,因此他断然决定弃医从文,从此以笔为刀,拼尽全力,向落后愚昧的封建文化挑战。

主持人2:有些人也许会奇怪:他们哪来那么大的决心,那么坚定的信念,竟有如此饱满的自信?因为他们爱他们的民族,这是他们自信心的源泉。请听演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持人1:我国是个具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古国,在这五千年的光辉文化历史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然是其中的瑰宝之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所谓“仁”,即为孔子的中心思想。“仁”字在现代汉语大字典中可查到:“仁爱”——同情、爱护、帮助人的思想感情;仁慈——仁爱慈善;仁厚——仁爱宽厚……在当今社会中,不正是提倡人们互帮互助吗?

主持人2:今天我们举行募捐仪式,为那些身处困境的人献上一份爱心,何尝不是现代社会中人们提倡的一种品质?让我们在一曲《爱的奉献》中进行捐款活动,让中华美德代代相传。

主持人

1、主持人 2: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有许许多多,我们不但要传承中华美德,更要将其融入时代精神里,使我们的民族精神代代相传。

上一篇:博弈论教学大纲下一篇:企业标兵代表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