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励志

2024-10-19

现代诗励志(精选14篇)

1.现代诗励志 篇一

经典励志现代诗

优美的现代诗精选一:雨后

生命 其实也可以是一首诗

如果你能让我慢慢前行

静静盼望 搜寻

怀带着逐渐加深的暮色

经过不可知的泥淖

在暗黑的云层里

终于流下了泪 为所有

错过或者并没有错过的相遇

生命 其实到最后总能成诗

在滂沱的雨后

我的心灵将更为洁净

如果你肯等待

所有飘浮不定的云彩

优美的现代诗精选二:缅怀

请来我身边、当我年已暮,

血气已衰落,神经在刺痛;

当我的心感到怔忡沉重,

当生命的机能都已麻木。

请来我身边,当我的感官

为压倒信心的痛楚所苦;

而时光像狂徒乱撒尘土,

生活像复仇女神喷火焰。

请来我身边,当我的信仰

已枯竭,人们像晓春飞虫

下过了卵,又叮人又哼哼,

织成个小小茧儿等死亡。

请来我身边,当我逝去时,

来标明人生斗争的终点,

在生活低处的幽暗边缘,

来指点永恒白日的曙色。

优美的现代诗精选三:雪花

无声无息的如雨的.寂寞

一片一片的飘飘落落

寒时冰冷晶搜索莹的交织

如花如梦的纷繁零落

远方的秋天

寄一片白色的枫叶给我

叶上的地图是我们的联络

我用叶子铺满地球

那一天 你走到了错过

却依然能记得

2.现代诗励志 篇二

在各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 不乏诗歌的身影, 其中既包括了古代诗词, 又含有现代诗。但从教材编排方面, 两者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仅就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而言, 古体诗词共有67首, 其中有40首作为精读课文呈现。相比之下, 现代诗 (包括儿歌、绕口令) 虽然有87首之多, 但是大多安排在语文园地、课后链接及选学课文之中, 以课文方式呈现的只有27首, 并且其中一年级就占了14首。

这样的编排设置, 就造成了“重古轻现”的一线教学现状。有关古诗文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 流派众多。相反, 大多数教师对现代诗教学不够重视, 再加上入选的现代诗内容通俗易懂, 貌似没有什么教学的“价值”, 于是, 在当下小学语文现代诗的课堂教学中, 其“冷遇”现象也较为明显。

其实, 相比之下, 现代诗更符合学生日常的语言表达习惯, 更贴近他们的生活。因此, 在学生的语言文字学习过程中, 现代诗可以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那么, 怎样发挥现代诗的价值, 让学生既从中领略祖国文字的趣味和所表达的情感, 又习得语言文字的运用方法呢?笔者认为, 现代诗的教学其实也有“路”可循。

一、“读”树一帜

朗读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通过有效的朗读, 能够快速地了解课文内容, 更好地理解课文。小学语文现代诗歌内容浅显易懂, 韵律优美, 朗朗上口, 更可贵的是, 古体诗格律严谨, 因此在朗读时, 停顿、节奏也无非就是二二三、四二一等等几种。相比之下, 现代诗的行文更为自由, 在节奏、语调、音韵的处理上, 更容易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

因此, 在现代诗教学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 自由地读一读整首诗, 边读边划分节拍, 允许学生有不同理解, 理解合理即可。接着教师可以进行示范读, 这样可以让学生思考:自己刚才的朗读节奏是否合理?老师为什么是这样读的?最后, 学生通过自由读, 向老师学习读, 对诗歌的意境基调表达的情感都已有了完整的把握, 再给诗歌配上音乐大胆地读出来, 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出感情, 实现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这时, 诗歌在学生心中, 必然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例如, 《下雪的早晨》一课在教学前几行内容时, 教师先呈现诗句:

雪下着, 下着, 没有声音,

雪下着, 下着, 一刻不停,

洁白的雪下满了院子,

洁白的雪下满了屋顶,

整个世界多么静, 多么静。

当学生指出诗句中有很多处运用了反复的手法时, 教师问:“这样的反复, 可以怎么读?”先让学生自由练习。以前两行为例, 主要有下面几种读法:

雪-下-着下-着-没有-声音-雪-下-着下-着-一刻-不停

雪-下-着-下-着-没有-声音-雪-下-着-下-着-一刻不停

雪-下着-下着-没有声音-雪下着下着-一刻-不停

有的学生把反复的地方读得更加高亢, 他认为表现诗人看到了下雪, 很兴奋;有的语调变化不大, 他想表现一个平静的早晨;还有的语调往下降, 速度也变慢。这时, 教师进行示范, 然后补充介绍了诗人诗作的写作背景, 指出艾青想表达的是心中的苦闷与压抑。这时, 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反复之处还是语调下降比较符合当时的情境。于是, 教师让学生练习之后再进行配乐朗读。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 一起有韵律地朗读, 也可以几人一组合作读或是师生合作读, 都可以让学生发挥无限想象, 真正感受到诗歌的内在涵义。

二、“品”文论字

现代诗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诵读层面,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感受语言的优美, 领悟诗文大意, 体味作品内容和情感。再反复推敲赏析字句, 探究体味关键字句中蕴含的丰富内容、生动画面, 从高雅的意境和深邃的思想中走进诗歌的境界, 走进诗人的内心, 从而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例如, 《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一课的教学。教师让学生分小节朗读, 学生读到“感叹号拄着拐杖……”, 教师适时提问:拄着拐杖是什么意思?并让学生用杆子拄一拄, 从而引导学生走进感叹号, 感受“拄着拐杖”与感叹号本身“形”的相似, 以及“倚老卖老”的威严。

当学生读到句号“顶不服气”时, 教师又适时引导:“你从哪个字眼看出它‘顶不服气’。”学生很自然地找到了“哼”。“那你能不能试着读读呢?你会怎么‘哼’。”一个看着不起眼的语气词却让学生深刻领会了真正的顶不服气。

对诗中“主角”的教学更是令人赞叹。教师先从学生熟悉的课文中发问:《盘古开天地》一课中谁是主角?然后问到学生熟悉的电视剧《西游记》中的主角有哪些?接着教师又顺势回到课堂:那我们课堂上的主角是谁呢?此时学生个个争着抢着喊着“我!”“我!”教师见此情景, 马上顺导:我们的同学真棒, 都吵着争当课堂的主角了。那今天, 我们的字典公公家里又为什么吵起来呢? (争主角) 对呀, 也和我们同学一样争主角。此时, 课堂气氛已被不知不觉带入了高潮。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几个词, 就让学生走进了诗歌的情感世界, 那种要争当主角的不服气劲已深入每个孩子心中, 也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了情感铺垫。

又如《童年的水墨画》中有这样一句话:“嘴角漾着丝丝抹不掉的笑。”教师在教学该句时, 引导学生把“漾”换成“露”“挂”“藏”等字眼比较朗读, 问:“你觉得哪个字眼的效果更好?为什么?”学生通过比较赏析, 感受到漾着的笑就像那被微风掠过的湖面一样漾起圈圈波纹, 而那“‘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就像是微风, 漾起诗人的心, 漾起了诗人的笑。此时, 教师再让学生漾起笑脸, 快乐地读一读。学生已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诗歌语言精练、准确的特点, 从而感受了童年的快乐。

三、“仿”效章法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现代诗, 其行文结构、遣词造句都别具一格, 学生不仅要感受其中的趣味和深意, 还应该将这样的文字组合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模仿着运用诗歌的章法进行语言实践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让学生进行诗歌学习后的仿写, 是对诗歌语言形式的一种理解, 也是对生活素材的再一次提炼。通过一次次的诗歌仿写, 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又增强了学生对生活体验的细腻感知。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诗歌仿写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还是一个“趣”字。有“趣”, 学生的主动性才会增加;有“趣”, 学生的生活体验才能充分回想;有“趣”, 学生的思维创作才能活跃。写诗, 是一件美妙的事。如果教师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写诗兴趣, 那么学生笔下流出的肯定不是动听的音符, 而是嘈杂的噪音。

《听听, 秋的声音》这课教学中, 教师先引导学生学习第一第二小节, 让学生自由读, 读出画面感, 然后想象:你知道蟋蟀在唱什么歌吗?除了告别之外, 他还想对阳台说什么?在大家充分发挥想象, 互动交流之后, 教师总结这两段的学习方法和写作方法。接着引导:“你们还喜欢谁的声音?你仿佛看见了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拟声词同步板书在黑板上, 播放一些秋天特有的音频, 又问:“这声音是在告诉我们什么呢?”当学生纷纷举手要回答时, 老师说:“别急, 赶快像第一第二小节那样, 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想说的都写出来吧!”

这样的诗歌仿写环节不是孤立的。它以课文为范例, 使学生习得写作的方法;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石, 调动其美好的回忆;以孩子充满幻想的心理特点为抓手, 丰富其想象的空间。如此, 仿写便是水到渠成。下面就是一名学生的仿写作品。

扑通扑通

是豆荚裂开的声音

一粒粒小黄豆跳出来了

想要亲吻大地奶奶

就是这样简简单单的一节小诗, 让我们感受到了学生对诗歌学习的热情, 对生活的热情。仿写, 给了学生们一双慧眼, 让他们更有能力去发现和感受生活的美好。

四、“展”露头角

语文的教学, 光靠课堂上的几篇课文是不够的, 也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学习, 既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 逐步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 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 在以教材为中心的同时, 还应对知识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 引导学生走向更为广阔的语文世界, 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和其他类型的课文一样, 现代诗也可以通过作业超市的方式进行拓展学习。例如, 完成《听听, 秋的声音》教学, 课后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 (1) 爱诵读的同学, 课后几人一小组, 去美美读一读。 (2) 爱画画的同学, 你可以根据课文, 将你眼中的秋天用画笔画下来, 美美地欣赏。 (3) 爱写作的同学, 可以拿起你的笔, 写一写秋天。像这样的作业超市, 学生喜欢, 又能提起他们对现代诗的兴趣, 何乐而不为!

在学习了一篇现代诗后, 教师可以推荐同一主题的一篇现代诗让学生进行阅读。比如, 学完《太阳是大家的》这首诗, 可以向学生推荐《地球万岁》。这样的学习可以更加深入, 在诵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这类诗歌的特点。像这样由一篇现代诗延伸到同一主题的另一首现代诗, 这样的拓展在课堂上是比较常见的, 学生也比较感兴趣, 而且在课内也有一定的时间一起来欣赏。

在此基础上, 也可以进行一课书到一组诗的拓展方式。比如, 六年级上册的“诗海拾贝”中就有几首非常富有童趣的现代诗, 如《爸爸的鼾声》《致老鼠》等。学完这些童趣十足的儿童诗后, 教师可以在课外再选三到五首组成一组生动活泼的儿童诗让学生自己诵读。这样的拓展方式相对于第一种情况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 学生也会更有兴趣。此外, 还可以进行从一课书到一本书的拓展。学完“诗海拾贝”中的所有儿童诗后, 还可以推荐著名儿童诗人金波的诗集。如学完艾青《太阳的话》, 还可以推荐学生去读一读《艾青诗集》, 从不同的现代诗中感受作者不同的情感和诗歌的不同风味。

3.如何鉴赏现代诗 篇三

我们阅读现代诗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知人论世

鲁迅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就是说在鉴赏诗歌时,既要明确诗人的创作背景,了解其写作动机,又要从整体上把握诗人的情感态度。如闻一多的《一句话》: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这话教我今天怎么说/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闻一多说:“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1925年,他留美回国,看到的是封建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和民不聊生的景象,于是用“一句话”表达出对理想中的中国的热切期盼,用自己的全部情感讴歌了一个永恒的爱国主题。

二、要抓住诗眼

诗眼是诗歌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关键语句,是诗人精心构思的语句,是诗歌“立言之本意”。要抓住就要抓住诗歌中反复出现的句子或诗歌的背后一节。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是全诗的“诗眼”,表现出作者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死水》中的“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表达了作者创造新世界的强烈愿望。

三、要分析意象

意象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和客观事物相融合的产物,是通过诗人的选择与锤炼,重新组合后产生的一种含有特殊意义的语言形象,是诗人借助客观事物来表现其内心世界的结果。如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在这首诗中,作者连续使用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来揭示自己的思乡之情、思人之苦,表达了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思想感情。

四、要知晓抒情

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抒胸臆,即在诗歌中直接表现作者的情感态度;一种是间接抒情,即在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过程中渗透作者的感情,主要有寓情于事和寓情于景两种形式。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首诗采用了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的手法,借助一只鸟的形象抒发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真情。

五、要明确手法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因此我们要掌握诗歌的各种表现手法,如比兴、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衬托、反复、象征、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等,这样才有助于披文入情,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如臧克家的《三代》:

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葬

诗歌运用排比句式,为我们刻画了一辈子都“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形象,写出了他们世世代代与土地为伴的艰辛,既有对农民的同情,更有对农民的礼赞。

4.青春励志的现代诗 篇四

热爱生命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青春颂歌作者:若丹

人虚度青春年华

然青春极易褪色

挥霍青春的人

幸福终将被抛弃

青春着实有限

时光转移

青春已留不住

流年似水

弹指间万物轮回

纵使无复返

让有限的青春时光

充满诗意浪漫画面

青春是奇异刺激的

充满着力量

充满着求知和斗争的志向

一些事情渐渐变得淡灭

你知道它存在过

但却已经忘记怎样的存在过。

青春,活力作者:花已向晚

像清晨的阳光,万丈光芒

又不失温暖

又不失柔软

像雨后的晴天,云消雾散

又不失清凉

又不失舒心

给梦想插上翅膀

我相信

所到之处尽是满岸芬芳

就像细雨

就像春风

用梦想创造奇迹

用自信书写未来

就像一只大鸟

冲上蓝天

俯瞰大地

用热情温暖三冬

用活力游戏四季

懒懒的猫咪

5.励志诗 篇五

作者:彬之彬

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

也没有坐享其成的生活

所以

当我们独自航行在人生的大海上时

每时每刻都应做好准备

即使遭遇狂风,大浪,暴雨,烈日

也应毫无惧怕

因为只有不畏艰辛的人

才有机会享受到人生最简单的快乐

篇二:成长励志

作者:六梦

《坚忍》

每一个伟大的成功者

都有一个共同的秘密

在于不屈不挠的意志

在于执着顽强的忍耐

即使因为

屡次的失败而血肉模糊

屡次的打击而遍体伤痕

屡次的劫境而困苦难撑

而他们

仍然痴心不改

仍然坚持到底

心中有一股神圣的力量

激励自己不断向上

努力奋斗的人儿

大自然也会偏爱

最终赠你财富或地位作为嘉赏

《自信》

不要马马虎虎

不要三心二意

追求绝对的准确

追求相对的完美

就算一个字也要写好

才会真正的收获快乐

无论在任何时候

都要对自己充满信

无论遇到任何羁绊

都要坚定向前

相信自己是最棒的所有的困难都会被击垮

篇三:思想

作者:夏日秋风

我必须重新设置程序

才能把光打开

水,为大海奔波

鸟,为天空飞翔

那些抗议的鱼,得到了选票

从此,大海变得安详

很久以来,我一直坚信

我只是临时来到这世上

我变换姿势,以适应世界

为了讨好上帝

我清洗自己的灵魂

可是,小心翼翼的影子

还是掉进了黑夜的陷阱

情侣们彼此托付了青春

得以建立家庭

请打开黑夜的门吧

里边住着一群盼望黎明的人

我挑选了一些闪亮的日子

摆在地摊上出售

掉进黑夜的灯,急切的等待电源

好了。现在你们可以盛开

融入万紫千红

记住,孩子,当太阳升起

要保持微笑,像一朵玫瑰

篇九:励志歌

作者:寒城暮雪

儿时不识人间事,踌躇满志无心事。

时光荏苒年华逝,郁郁而为不得志。

思前念后倍自哀,大好年华不再来。

无限悔意心头斥,若不努力则晚矣。

踏破江山阅万物,举旌高歌行万路。

一曲豪迈荡回肠,功成名就世流芳。

6.初中语文中的现代诗教学 篇六

《再别康桥》的作者是徐志摩, 选出自《猛虎集》。这篇诗歌具有轻柔明丽的特点。它的是音节和谐, 意境优美, 音节响亮, 意境深远, 从而备受读者的青睐。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 是徐志摩的力作, 其构思之严谨, 表达之精纯, 描述之细微, 堪称绝响。抒情是诗歌的生命, 正如白居易所说的“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因此, 《再别康桥》的教学, 首先要捕捉诗歌的意象, 诠释其创作背景, 与诗人共鸣, 通过想象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眷恋依依、凄婉哀愁与洒脱豪放之情。

二、解读学生

高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现代诗歌, 对诗歌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风华正茂的青少年, 对文学有与生俱来的酷爱。艺术是相通的, 他们从优美简洁、华丽婉约、形式独特的古典诗歌中汲取了大量的营养, 也从无数直率奔放、锦绣流畅的流行歌曲中感受过歌词的意蕴, 因此具有良好的学习与鉴赏的基础。不过, 学习《再别康桥》仍有两个难点, 首先是对意象的朦胧认知, 其次是徐志摩的创作动机。

三、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再别康桥》描摹如画, 字里行间爱恋重重, 憧憬种种, 离愁片片, 千愁万绪, 笔莫能罄, 不尽之意, 尽在言外。学习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读是基础。教师应让学生在读中品味, 在读中鉴赏, 在读中探究。学生可深情吟哦, 熟悉文本, 或一人阅读, 众人击节应和, 或个性阅读, 融入共鸣。大家一起读诗作、谈感受、说体会, 把诗句来回揣摩, 对意象反复理解, 绝不能限于外在的初步认识, 要深入作者内心, 读出感觉, 品出味道, 直至诵之心动, 怡悦心怀, 读之再三, 味之无极, 齿颊留香, 直至意蕴悠然, 犹如己出, 读至文字中诗人形状举止依稀若在眼前, 学生宛然如临其境。如此, 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 最后成为终结性认识。当然, 不能就此罢休。教师还应介绍诗人创作特点、写诗背景, 或与其他作品交相对照, 促进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 以体现教学的有效性。

四、教学过程

(一) 感知作品内涵

1. 为诗作配乐。

选曲配乐朗读, 什么歌曲合适呢?最后大家一致选舒曼的小提琴曲《梦幻曲》。《梦幻曲》惆怅满怀, 描写逼真, 简洁生动, 抒情浓厚, 轻盈缥渺, 似泣似诉, 如梦如幻, 让人遐想无限不能自已, 倾听着柔美舒缓的音乐, 读着轻盈柔和的《再别康桥》, 珠联璧合, 桴鼓相应, 别有意境, 从而增加了学生对《再别康桥》的感知。

2. 什么样的歌手演唱才能使诗歌更为动人。

说起唱歌, 学生顿时群情踊跃。最后, 大家一致赞同关?式的演唱。关?一贯是自弹自唱, 发挥得出神入化无以复加, 节奏快慢相宜, 表情感人至深, 歌唱浸人肺腑。立即有学生模仿, 歌喉一啭, 全场寂寂, 与歌唱艺术结合, 确实是震撼人心, 尤其是歌曲的特点可以发挥极致:精粹处反复演唱, 结尾处“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一唱三叹, 真挚的感情得到充分抒发, 使得学生对诗人在诗中所寄托的感情感同身受, 沦肌浃髓。在这种情况下, 大家能够对《再别康桥》有了更深入的把握, 学习的兴致再掀高潮。

(二) 从意象中感受情感

旧地重游, 缕缕情思化作凄美婉约的诗句, 整首诗的情感充满了似水柔情, 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 似随手拈来, 但“看似容易却艰辛”, 其中有多少的依恋, 有多少的难舍。学生认为作者究竟是和谁道别呢?只是向母校告别吗?那何必“轻手轻脚的, 生怕惊醒梦中人一样”?他向喜欢的人道别?不敢惊扰意中人的美梦, 轻轻的来了, 又轻轻的走了?或者, 作者是和“另一个我”道别, 和“记忆中的我”, 抑或“留在此地的我”。作者是和自己的心灵沟通, 所以轻声细语, 缱绻呢喃……字里行间, 跳跃着诗人无限的激动, 真想引吭高歌, 一唱为快, 但是歌声到喉咙又能被咽下去了, 这说明诗人是独自回味了, 而且情感极其厚重, 只能是自己独享, 只能是自我陶醉。诗人的情怀感染了夏虫, 夏虫也为诗人而沉默了……

(三) 了解诗作背景

徐志摩曾经在《猛虎集·序文》中做过详细的自我剖析:在24岁以前, 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 开启了他的性灵, 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1928年, 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 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 《再别康桥》问世, 成为不朽的名作。此外, 徐志摩曾经与20世纪中国公认的才女林徽因漫步于剑桥。徐志摩对林徽因一见钟情。1928年3月, 林徽因与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在加拿大结为伉俪。得知心上人名花有主以后, 徐志摩故地重游, 千头万绪, 百感交集, 挥毫赋诗写下了这篇不朽的名作。了解了诗作背景, 就能够“知文论事”, 更准确、深入地把握这首瑰丽的诗篇。

五、结语:认真学习, 进行诗歌创作

7.小学语文现代诗教学探究 篇七

【关键词】小学语文;现代诗教学;苏教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为了丰富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为学生配备了不少的现代诗歌,一方面,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能够了解更多的文体形式,进而提升学生文化认知水平;另一方面,以现代诗歌为载体,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课程的教学提升学生写作水平以及情感表达的能力,进而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因此,现阶段,一线小学语文教师以苏教版小学教材为载体,开展小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探究,对于整个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有着显著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知识有效教学,强化学生现代诗歌学习的基础

小学语文中现代诗歌的教学往往与其他课文教学一样,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来为课程的学习做充足的准备。因此,从这一角度,教师要按照传统的语文课文教学方法,对学生基础的文化知识做必要的要求,以使得学生能够在课前做好课文学习的准备。而另一方面,诗歌又不同于传统的课文教学,虽然现代诗歌相对课文来说比较精炼,但是优美地朗读一首现代诗歌往往比流利地朗读一篇课文更有难度。因此教师在实际的诗歌教学过程中,还要严格地要求学生借助词典的帮助来对诗歌中的生字单词做深入地理解,进而为诗歌的有感情朗读做好充足的准备。

例如在苏教版《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一首现代诗歌的教学准备中,教师就能够发现,这篇诗歌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带有一定的难度,整篇诗歌中也会有部分的生字单词。因此,在诗歌教学之前,教师就要求学生凭借自己之前的语文知识学习成果并借助工具书对整个诗歌进行预习,进而为诗歌的学习做好准备。而在实际的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当首先对其中例如敞开、芬芳、沃野、鸣禽等单词进行讲解,进而帮助学生以良好的文化基础开展对于诗歌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通过诗歌不仅感受到祖国风光的美好,并能够通过诗歌的朗读表达出自身对于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配乐朗读,提升学生对于诗歌意境的理解

诗歌不同于普通的文章,其往往带有浓烈的情感色彩。因此,在诗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对诗歌的体裁或者是内容进行简单的介绍,而应当结合现代诗歌创作的背景以及实际的内容,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并通过诗歌朗读欣赏以及诗歌自我朗读来将这种情感有效地表达出来。这样学生对于诗歌的意境才能有更深的体会,而其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也能得到更大的收获。

随着学校对于小学教育的支持与关注,不少小学都完成了多媒体教学设备的配备工作。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帮助,以学生跟读、学生配乐朗读的形式来强化学生对于诗歌的体会。例如,在《我们爱你啊,中国》这首诗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在网络上下载相关的配乐朗诵资料,然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让学生先跟随网络教学资源,在背景音乐下轻声地朗读,体味作者对祖国的那种热爱之情。之后,在学生流利朗读课文后,教师可以纯背景音乐配乐的形式,让班级部分学生进行诗歌的朗诵,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音调随着背景音乐的旋律不断地变化,学生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也能随着诗歌朗诵的进行而不断地被展现出来。在这种教学形式下,现代诗歌除了基本的知识和体裁外,学生更能够对整个诗歌意境以及表达情感的方式有更深入地了解,进而小学语文现代诗歌的教学效果也能够得到显著地提升。

三、模仿写作,让学生对于诗歌有更深入地探究

在诗歌教学完成后,为了强化诗歌教学的效果,教师往往会采用生词默写、诗歌背诵以及默写的形式来巩固学生对于诗歌的记忆,进而强化学生应试的能力。但是这种模式并不能将诗歌教学的效果完全地释放出来。现代诗歌的体裁、内容、手法更能贴近我们的学生,也更能够让学生理解。因此,在诗歌教学完成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积累的素材,按照教材诗歌的载体对诗歌进行模仿写作,进而让学生在诗歌学习后又能够获得新的情感表达方式,整个课程教学的效果被不断地拓展开来。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诗歌的创作也能够对原有的诗歌有更深入地探究,对新的写作模式有更多的了解,进而小学语文整个教学效果在学生文化水平的提升中被凸显出来。

小学语文教学中诗歌作为一种有效的情感表达方式,对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有着非常大的帮助,而现代诗歌与传统课文的不同,除了基本的知识以外,现代诗歌更加注重对于情感的表达。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强化学生基础的文化知识积累,为学生现代诗歌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教学工具,以配乐朗读的形式,提升学生对于诗歌意境的理解;最后,在诗歌教学完成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模仿写作,让学生对于诗歌有更深入地探究,进而巩固和拓展整个诗歌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红银.苏教版小学语文现代诗教学探析[J].小学教学参考,2012(21).

[2] 周登峰.现代诗教学管窥与反思[J].小学教学参考,2013(28).

8.高考励志诗-- 赠给同学 篇八

从远古的神话里走近, 婀哪的仙姿舞动于飘逸的裙裾;从浩渺的星空中捧出,圣洁的光辉安抚着整个大地;从飘香的书卷中升起, 阴晴圆缺灵动了几杆妙笔,纷飞出多少思绪。

宇宙者,万物之逆旅。

白驹过隙,你却在流转的光阴里,凝固成永恒的旋律——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恒久的音符里,有羁客的哀怨,征人的叹息。

月朗,星稀。在你的氤氲里,星辰也懂得回避。

光明固然不是黑夜的主题,但因为你,因为千年的愁思的燃烧,于是黑夜里的一盏灯,千年不熄。

而你,并不因愁情而迷离,因为在你的朦胧里,总有一种期盼,在延续—— 海角天涯,婵娟千里,抬头仰望的一瞬,再多的悲都化作了喜。

9.关于秋天的励志诗 篇九

2. 时在中春,阳和方起。 阳和:春天的暖气《史记·秦始皇本纪》

3.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汉 乐府古辞《长歌行》

4.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

5.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6.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7.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8.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9.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10.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11.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满江红》)

12.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3.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唐】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14. 《秋夜曲》【唐】王维 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15. 《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16. 《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7. 《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8. 《中秋月》【唐】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19. 《苏幕遮》【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20. 终南秋雪 刘禹锡 南岭见秋雪,千门生早寒。闲时驻马望,高处卷帘看。雾散琼枝出,日斜铅粉残。偏宜曲江上,倒影入清澜。

21. 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22. 有美堂暴雨 苏轼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十分潋滟金尊凸,千杖敲铿羯鼓催。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23.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24 . 十分潋滟金尊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10.“真语文”现代诗教学探寻 篇十

一、情感铺垫——所为谁

提到母亲,孩子们有说不完的话语,因为孩子们都能在日常的生活点滴中感受到自己母亲的爱。教者在上课伊始这样安排,既是与本课的教学内容相联系,作铺垫,又为学生接下来感受诗歌中浓浓的母爱乡情以及最后创作诗歌做好充分的准备和预热。

请看片段。

师: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都是在母亲的哺育下长大的。如果此刻母亲就站在你面前,你最想对她说什么?

生1:母亲,我会永远爱你!

生2:母亲,感谢你,是你给予我生命!

生3:母亲,一生有你相伴,是上天的恩赐!

生4:母亲,谢谢你给我煮最好吃的饭菜,给我穿最漂亮的衣服,给我买最好玩的玩具……母亲,你给予我的太多太多,我无以回报!

师:如果母亲此时要远行,你们要暂时分开,你会对母亲说些什么?

生1:母亲,你会想我吗?我会很想很想你的。

生2:母亲,保重身体,注意休息,别太累了!

生3:母亲,一路顺风!

师:又会送些什么呢?

生1: 我会送上我和母亲的合照,让她在想我的时候可以拿出来看看。

生2:我会送给母亲我亲手缝制的香袋,让它陪伴在母亲身边。

生3:我会送给母亲一个“猴子”的小挂件,因为我属猴,她看到这个挂件就会想起我。

生4:我会送上我的一个温暖拥抱……

学生的回答是精彩的,更精彩的是众多母亲无私的奉献和付出,母亲就是 “默默耕耘、不求回报”的代名词。

二、朗读诗篇——似乐曲

语文课程标准有这样的表述:“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读”是语文教学的不二法则,现代诗歌因其有较强的韵律感,被人称作“动听的乐曲”。教学时,教者应让学生知晓读出诗歌的轻重音、升调、降调、停顿、延长等,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在读中体味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请看片段。

(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师:这名同学读得怎么样?节奏读出来了吗?

生:她读得真好!把诗歌的节奏读出来了,不光在分行、有标点的地方停顿了,在句中也注意了停顿。

师:她的节奏是读出来了,韵律读出来了吗?

生:韵律也读出来了。

师(追问):能具体讲一讲吗?

生:她的轻重音处理得很好,“滑进”这个词重读了,“鸟鸣”“静静的夜晚”又读得很轻。

生:她的音调处理也很到位,第二句“有我编进的鸟鸣”末尾音调往上提了,第四句“滑进你的梦境”音调又往下降了。

生:她将“鸟鸣”“声音”“梦境”这些词拉长了,很有诗歌的韵味,听起来就像一首动听的乐曲。(掌声)

三、品味诗句——增语感

语文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品读、体会语言文字的温度,从而增强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请看教者在课堂上是如何实施的。

(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师:母亲无私的爱和故乡的亲情读出来了吗?

生1:读得很不错,字正腔圆,但我觉得他读的时候缺少画面感,没有把听众带进去,我想跟他比一比。(笑声、掌声)

(生读、掌声)

师:读得怎么样?从你们的掌声中已经看出来了。

师(追问):这一自然段,有一个字用得特别好,我尤其喜欢,你知道是哪个字吗?

生(齐说):“采”。

师:你们太聪明了,一眼就能找到。它好在哪里呢?

生:“采”是一个有动感的词语,“采”的对象一般是物体,而“故乡的温暖”无形无体,看不见,摸不着,按常理无法“采”,但这里是一个拟人的手法,说明作者与故乡已经融为一体了,所以他才“采”得到。(掌声)

生:这个“采”字告诉我们只要你心中有家乡,有思乡的行动,就能“采”得到。

生:如皋作家丁捷说过一句话:“世态不常暖,文字可御寒。”丁捷是说文字可御寒,我想这里母亲是希望孩子用斗笠来御寒。(又是掌声)

师:你说得真好!学习就是要会联想!

在这一片段中,学生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联系自己的阅读积累,品读诗句,交流体会,碰撞智慧,不断推高、拔节着自己对语言文字的体认和感觉,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在这种诵读、涵泳、汲取、消化、积累、品悟中螺旋式上升。

四、体悟写法——抓核心

“意象”是《斗笠》这首诗歌最突出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写作手法。意象的作用就是将所要表达的感情物化,留白,增加诗的张力,给读者以审美的愉悦。这首诗歌的意象很多,而作者为什么突出抓住“斗笠”这一意象是一个核心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深入探究、思考,将对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了解领悟和初步运用意象的手法创作诗歌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请看片段。

生:我觉得这个“斗笠”可能是母亲临终时的遗物,作者王宜振每每看到它就会想到母亲,睹物思人。

生:我觉得这个“斗笠”凝聚了母亲太多太多的爱,而且母亲以前经常使用它,使用的频率很高,所以选择它来写。

生:因为文中由“斗笠”又衍生出了许多新的意象,“蘑菇”“鸟鸣”“热土”“花儿”“明月”“不熄的灯”都是由它衍生出来的。

师:同学们很会读书,意象的产生就是作者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有机结合。

生:我知道了,意象就是借物抒情。(掌声)

师:对,说得真好!

五、检测反馈——找“自语”

学生智慧无穷,他们是天然的诗人。教师要放开手脚,最大限度发掘学生的无限潜能,设计梯度反馈题,鼓励学生想象、写作,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升和发展,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语句。

请看如下片段。

生:《小苗》:小苗健康成长,需要阳光的普照,我是一棵小苗,妈妈就是阳光!悠悠小苗心,报得三春晖!

生:《母爱》:上学后,母爱装在书包里,背着它,信心满满。长大后,母爱藏在枕头里,枕着它,爱意绵绵。

生:《母爱》:上学后,母爱拌在饭菜里,吃着它,幸福甘甜。长大后,母爱凝在唠叨里,记着它,一帆风顺。

生:《爱》:母爱就像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母爱就是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自然。母爱就像一杯橙汁,慢慢品味,才知酸甜。母爱就像一首动听的歌,好似小鸟婉转的歌声。

师:写得真好,老师为你们点赞!老师像你们一般年纪的时候可写不出来。

11.在现代诗教学中融入听说读写训练 篇十一

现代诗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是读。朗读本就是诗歌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现代诗的教学中,生字词一般不多,学生在字词理解方面的障碍较小,对诗歌内在涵义的把握以及诗歌的表现手法成为讲解重点,这也是促使教师选择了讲多于读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语感的话题。“语感教学”是我们提出来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重视语感,就一定不能忽视读的环节。诗歌本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作品,以精练的语句表达隽永的深意,这就要求读者反复品味,反复品味从反复朗读开始。以惠特曼的诗歌《在自由和力量中飞翔》为例:

我/不愿跟爱唱的小鸟争一个长短/我渴望去那寥廓的天宇高高飞翔/是雄鹰和海鸥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那金丝雀和学舌鸟决不是我的理想/我/不习惯用甜美的颤音柔声啼啭/我要在自由、欢乐、力量和意志中/展翅翱翔

教这样的现代诗时,如果教师只是一味讲解,无疑是一个糟糕的选择,教师大可不必急于将诗中“爱唱的小鸟”“雄鹰和海鸥”“金丝雀和学舌鸟”等事物的含义拿来分析,可先请学生朗读,在读的过程中,指导节奏、重音和语气,相信学生自己的感悟能力,读到诗的最后一句,感情便会自然而然地迸发,将读的过程推向高潮,此时,教师则可趁热打铁,来引导学生探索内在涵义。

再者,现代诗虽体式灵活自由,却也讲求音韵之美,这种美非诵读无以体现,非诵读无以品味。读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个别读、小组读、合作读、齐声读等多种形式。

读诗读到一定程度,学生自有一知半解,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去表达,大胆自由地说一说。既可以说说对诗句的理解,也可以说说自己的困惑,这既是一个语言表达的训练,也是互动学习的交流过程。学生说的时候,教师应仔细倾听,并适当指导,还可以提出一些要求,强调说得规范,也可以插入自己的理解与意见,启迪学生再度思考,往往说着说着,一些问题便迎刃而解。

课堂上有效率的说,需要教师的指导。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在语句的基本规范上多提要求,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则可以要求其在已经说得通顺的基础上,用契合诗歌意的词语、句子来诗意地表达,这样说,说得更有感觉,更贴合诗歌的精神。

在听的方面,诗歌教学比其他阅读课更讲求“听范读”。教师应将听与读两个环节融合一体,用自己的范读来指导学生的朗读,也就是说让学生边听边感受正确的读法,从而内化为自身的积累,然后再外化为更高层次的读。如一些诗歌教师在示范朗读时可着意将重音和节拍强化。学生听着听着,不自觉地跟着轻和,教师读完之后请学生自己再读,就对刚才重读和停顿的地方多作留意,并揣摩为何这个词要重读?为何这里该停顿?自主进行探索。

学生的个别读也是一个有益的听的过程,教学生去认真倾听同学的朗读,并作出恰当的评价,与教师的及时指导相结合,能够引发新的思考,每听一遍,既加深对诗的理解,也能帮助自我提高,听与读相得益彰,从而有效地接收信息。

12.高中生励志诗精选 篇十二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27.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8.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9.贾岛《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30.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1.张志和《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32.卢纶《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33刘禹锡《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34.刘禹锡《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35.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36.白居易《池上》: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37.白居易《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38.李绅《悯农》(一):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9.李绅《悯农》(二):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40.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41.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2.杜牧《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43.李商隐《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趋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44.罗隐《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45.胡令《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46.范仲淹《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里。

47.王安石《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48.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9.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50.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51.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52.苏轼《惠崇〈春江晓景〉》:

13.外国阳光的励志英文诗 篇十三

in the world,

the only thing

that you can depend on.

Nothing stays the same.

Tomorrow will come,

bringing with it

new beginnings and sometimes

unexpected endings.

You can hold on to the past

and get left in the dust;

or, you can choose to

jump on the ride of life

and live a new adventure

with perseverance

14.现代诗励志 篇十四

现代诗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被普遍地忽视着。究其原因,其一,中考及阶段考试基本不考;其二,很多教师都觉得那些诗歌太浅了没什么可挖。于是,在日常教学中,常见现代诗也被草草打发。学生在老师的影响下,对现代诗不感兴趣,更不会赏析诗歌。

其实,现代诗与古典诗歌一样是作者的“心诗”,也需细细品味。怎么教学生品呢?我就以《在山的那边》为例,谈谈自己在现代诗教学方面的尝试。

一、品析现代诗的人物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言志”即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诗言志,无论是直抒胸臆,还是通过象征手法来表现自己的心曲,都应该遵循诗歌创作的基本要求,寓志于形象之中。这个形象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以是意象。我们通过人物言行的分析,可以聆听诗人的心声,感受他们的心跳。

《在山的那边》共两部分,每部分中都有“我”这个形象。在第一部分中,我是一个对外面世界充满强烈好奇心的人,这从“常”“痴想”中可以看出来,“终于”这词可看出诗人是向往大海并努力追求理想的人。

在第二部分中,“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但诗人“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因为诗人认为“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海是真实存在的,并不是虚无缥缈的,“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只要不停地去攀登,总会登上那山顶看到大海的。所以,即使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让他感到很痛苦,但一想到理想在前方等着他,他仍会继续攀登不止。由此可以看出诗人是一个为了理想而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人。

二、关注现代诗的章法

很多时候,学生在阅读一篇课文时,仅仅会关注这篇课文的内容,即写了什么?却很少关注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因此学生一旦碰到一些初看起来语言浅显,内容丰富的课文,往往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对文章的主题理解也是浮于表面,如《在山的那边》。而对“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的探讨有助于主题理解,而这些就跟文章的章法有关。

曾祥芹认为:“章法是文章结构的组织法则,专家讲文章形式的全局,包括段法和篇法,旨在揭示文章布局谋篇的规律,在文章写作中,有了正确的思想,丰富的材料,还需要安排一个尽可能可能完美的结构形式,才能使表达的内容鲜明突出。为此,就要考虑标题的锤炼、层次的调整、开头与结尾、过渡与照应等等,这些都是章法学研究的重要内容。”[1]

如问学生:诗歌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能不能换顺序?第一部分是诗人的童年经历(小时候),第二部分是成长后的经历(今天),作者是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的。更重要的是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是因果关系、递进关系。小时候的诗人对“山那边就是海”这句话理解不深,以为翻过一座山就可以看到海了。随着岁月的流逝,诗人对人生的感悟越来越深了,他确信在山的那边就是海,而这个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山则是重重困难,只要坚持不懈地奋斗,终有一天会实现理想获得成功的。第一部分中的“山”“海”是自然界真实存在的,第二部分中的“山”“海”是由第一部分引申出来的象征意义,没有第一部分“山那边就是海”,就没有第二部分“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而且第二部分含义比第一部分更深一层,所以二者是因果关系,更是递进关系,不能换顺序。

那么第一部分能否删除呢?也不能,这首诗也是首哲理诗。现实中有山有海,海是真实存在的,不是虚无缥缈的,只要你不停攀登,“你终会登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换句话说,现实中有许许多多困难,只要你坚持不懈地去奋斗,解决一个个困难,最终也会取得成功呢!有了第一部分的铺垫,第二部分得出的道理更通俗易懂,更令人信服,也更能激励人们去奋斗不止。

谋篇布局是文章写作的基本要求,对中学生来讲,学习如何谋篇布局,是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而且有助于理解诗歌。

三、玩味现代诗的意象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是意和象融会的复合体,是作者主观的心意和客观的物象相凝聚的具象表现,是精神内容和物质形式的统一,它由情和景这两个元素构成。古人讲“立象以尽意”,借助客观外物来表达主观情感;又讲情景交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2]《在山的那边》有两个意象“山”、“海”。

诗歌中的“山”是一个实际生活的世界,它封闭,灰暗,压抑,是阻碍诗人通向他无比向往的“大海”的一个屏障,是一种阻碍他梦想实现的现实存在。所以,这种挫折、困难也就喻示了诗人生活中所有的伤痛和失败,它超越了具体的生活经历而成为一种普遍性的情感经验的象征。

虽然我们知道,山的那边不一定是海,可能是平原、河流,那么选择什么意象是跟“山”对应,形成一种诗的结构呢?诗人选择“海”。海是山川陆地的结束,另一个世界的开始。海是一个想象性世界,开阔,明亮、自由。海,从古到今都是对人的自由天性,对人的想象力的召唤,它是那种永远呼唤着我们出发的诱人的愿望的象征。

通过意向的分析,让学生明白,诗歌是借助意象表达情感的,那么意象就是我们鉴赏诗歌的一把钥匙。

四、触摸现代诗的节奏

“节奏之于诗,是它的外形,也是它的生命。”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3]我把节奏分外在节奏和内在节奏两种。外在节奏就是按词的意义和语法给句子划分节奏,内在节奏就是诗人的感情变化。

王家新十分注重诗歌的内在节奏。第一节表现诗人对山那边充满向往之情,及对“山那边是大海“的疑问和憧憬;第二节诗人艰辛地登上山顶以为能马上看到海的兴奋、欣喜之情,以及理想破灭的沮丧之情;第三节诗人因理想破灭对“海”产生怀疑;第四节诗人坚信“山的那边,是海!”;第五节是诗人一次又一次攀登,一次又一次失败,一次又一次痛苦,但仍坚信“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又一次次鼓起信心攀登;第六节诗人告诉人们:只要坚持攀登,一个全新的世界———海,就会出现。《在山的那边》看似线条单纯,情感却是起起落落,使全诗获得了一种节奏。

内在节奏还影响外在形式。《在山的那边》共两部分,每部分三节,相应的小节对应中有变化。第一节中“哦,山那边是海吗”诗人对此是半信半疑,第四节是童年梦想上升为对人生经验的思考,坚信“山的那边,是海!!”第二节诗人经历了一次失败,第五节诗人是屡败屡战,坚持不懈;第三节因失败而对妈妈的话产生怀疑,第六节是坚信海是可以看到的。

在教学中,关注每一节的情感变化,可以通过停顿、语调、重音等方式领略现代诗的节奏。

在深入解读《在山的那边》后,我发现:现代诗歌,不是一种很浅的文学样式;现代诗教学,不应该边缘化。

参考文献

[1]曾祈芹.文章学与语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2]邹红军.承续而不拘泥,出新更见才气——《雨巷》中的意象探微百度

上一篇:人际交往有底线美文下一篇:1000字水浒传,培根随笔,傅雷家书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