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县2011年林业工作会上的讲话(7篇)
1.在全县2011年林业工作会上的讲话 篇一
在全县财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县财政局局长
****(2011年2月22日)
同志们:
根据会议调整安排,今天上午先召开全县财政工作会议,下午,再召开全县财税审计国资工作会议。下午的财税审计国资工作会将由周光副县长主持,县委常委、世权常务副县长将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无论下午的会议还是上午的会议,无论是县领导的讲话还是财政局局领导的讲话,都希望大家专心听会,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创造性地抓好贯彻落实,努力推动全县财政工作再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下面,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全市财税和财政工作会议精神
全市财税、财政工作会议于1月25日至26日在****召开,市委副书记、市长出席财税工作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市财政局局长主持召开全市财政工作会议就今年财政工作进行了专题安排部署。会议精神主要体现在两个领导的讲话之中。
(一)市长讲话主要内容
****市长指出:“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经济、金融效益、财政税收良性互动、持续协调发展,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力和最大亮点,特别是财税工作成绩显著。一是财税收入快速增长。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增速排全国前列,绝对值翻了两番。二是公共财政框架不断完善。五年累计投入
2政府基金收入,一手争取中央支持,全市财政支出从625亿元增加到2750亿元,五年累计支出7927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8倍。三是优先保障民生,公共财政基本框架初步建立。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公共财政之本,民生支出从226亿元增加到917亿元,五年累计投入近2700亿元,占全市一般预算支出的50%以上。四是实行分类扶持,区县发展动力明显增强。坚持全市一般预算财力75%以上用于区县,缩小了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重点支持远郊区县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同时指出财政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偏低,仅占61%;二是完成“十二五”末缩小“三大差距”目标,财政支出压力大,资金平衡困难;三是资金使用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局长还就2011年财政工作提出五点要求:一是积极稳妥安排预算。区县在安排收入目标上要积极稳妥、支出安排要留有余地,不宜定过高的增幅目标,要确保法定、民生和重点支出。二是密切关注宏观调控政策变化。准确把握“一松一稳”的财政货币政策,正确处理好财政与金融的关系,实施联动服务,统筹调度资金,防止资金断链。三是寻求破解“三大差距”。加强调查研究,通过完善财税政策,扶持微型企业、支持农户万元增收、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和落实公务员津补贴等方面入手,制定有效措施推动缩小贫富、城乡和区域“三大差距”,区县要克服“等靠要”思想,积极作为。四是积极参与推进改革。支持启动住房、户籍、要素市场等重大改革,推进财政体制、部门预算、政务公开等改革,突破体制机制障碍。五是切实提高财政管理绩效。上级已下达的指标要全额列入预算,并分解到单位和具体项目;实行项目制管理的转移支付资金,要尽早申报和审核,力争早日批复执行;加大结余结转金管理力度,把部分历年结余资金收回用于平衡预算;高度重视基层基础工作,加强财政监督管理;严格政府债务风险管控,不得过度举债、不得违规担保、不得逃废债务。
在全市财政工作会上,****局长着重强调六个方面:一是做好2010年决算。要保证数据真实可信,严禁虚假收入、土地出让“零”收益等行为;要注重工作的联运协作,明确决算工作分工,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准确列报,严把政策审核关,真实反映财政资金运行情况;要加强决算数据分析利用,提炼信息,总结经验,改进措施,提供真实可靠的决策信息。二是编好2011年预算。要按照“积极稳妥,留有余地;重点突出,有保有压;统筹兼顾,注重绩效”方针,提早编制时间,细化预算项目,提高预算编制到位率,增强预算内容的完整性,确保预算执行均衡。三是提高资金绩效。第一,从政策的设计上提高绩效,推行重大专项资金“先审后补”,实行部门预算基本支出财政代编,完善定员定额预算标准体系,项目支出预算滚动管理,资产与预算相互衔接,适时调整财政体制和转移支付制度,健全完善财政分配制度;第二,从改革的推进上提高绩效,重点通过市场、资源、政策手段,加大土地流转、地票、土地出让等环节的改革力度,实现区域间土地资源的有效配臵和收益分配,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第三,从资金使用上提高绩效,积极引入资金整合、竞争立项和绩效考核机制,加强追踪问效,重点加大微型企业、6补助及转贷收入151743万元,比上年净增18819万元,其中财力性补助68510万元,同比增长22.4%,增幅居全市前列;二是积极落实争资工作考核办法,筹集并兑现立项争资、招商引资工作奖补资金2073万元,有效调动了部门争资工作积极性;三是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安排落实项目前期工作经费2200万元,筹集兑现园区建设资金6300万元,牵头引进3个总部经济企业入驻****,推动全县招商签约项目75个,协议引资11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7亿元。
(三)优化支出结构,财政支出做到“四个保障”。全年财政支出突破20亿元、完成243547万元,同比增长37.5%,是2005年45553万元的5.4倍,连续三年分别净增5亿元以上,有效保障了社会民生支出、扶持经济所需和决策部署落实。一是重点保障人员经费和机关运转。完成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6802万元,同比增长7.7%,有力保障了职工工资和机关运转及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企业离退休职工待遇提标等支出需求。二是切实保障社会民生支出。完成民生支出120750万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61.8%,比上年提高5.9个百分点。其中:落实8177万元推进城乡居民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提高机关事业单位住房公积金缴费基数;安排20078万元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支持“五大”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实施扶贫连片开发及整村脱贫,促进“农户万元增收”;筹措21263万元完善城市建设“几大件”,实施县城街道“白改黑”、郁江二桥等重点建设工程;筹资30645万元推进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城乡饮水安全、中低产田土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兑现10402万元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施“7.8”洪灾抢险救援和灾后重建;落实38280万元促进教育事业发展,重点支持校舍维修改造,实施中小学生营养促进工程;安排2490万元支持“校园安保”工程、交巡警合一改革和政法保障体系建设;筹措11036万元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安排3700万元助推全民创业和促进就业,支持微型企业发展。三是有效保障经济建设所需。筹措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和污水处理厂建设资金3710万元,兑现园区建设财税优惠政策资金2596万元,支持县域工业发展平台打造;筹集资金支持交通、能源、水利等重点项目建设,安排5110万元推进县城防洪河堤工程;落实百万吨水泥厂资源综合利用退税948万元,拨付1046万元支持马峰低温余热发电项目建设,安排538万元开展旅游宣传推介和景区建设,筹集2137万元支持高危行业“四小”企业整顿关闭和淘汰落后水泥产能,兑现出口、免抵和福利企业退税128万元,安排102万元支持金融生态示范县建设,助推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兑现2560万元落实家电、汽摩下乡补贴,活跃城乡消费;安排科学技术支出724万元,重点支持魔芋、生猪、土鸡等特色种养产业和龙头企业创新发展。四是有力保障重大决策部署落实。筹措安排资金7.3亿元推进“五个****”建设,整合涉农资金2.6亿元助推“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安排资金1.5亿元支持“通道经济”建设,有效保障了市、县重大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同时安排资金617万元支持农村承包地、林地、宅基地确权颁证和人口普查等重点工作。
(四)深化财政改革,财政监管凸显“八大亮点”。实施乡镇
三、抢抓机遇,明确任务,锐意进取开创财政工作新局面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县发展正处于乘风破浪、开拓前行的关键时期,面临的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关于当前的财政经济形势,在全县经济工作会和县人民代表大会上,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已作了精辟的阐述和概括,很好地统一了全县认识,凝聚了全县力量,协调了全县行动;世权常务副县长将在下午的讲话中再作全面、深入的分析,进一步鼓舞大家的干劲。我们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统一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上来,统一到全县财税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把握经济发展形势,增强责任意识和紧迫意识,化挑战为机遇,变谋划为行动,千方百计推进财政经济互促互进、加快发展。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围绕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2011年全县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市、县经济工作会议和财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决策部署,坚持走民生导向发展之路,以服务发展、保障民生为主线,充分发挥财政宏观调控职能,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竭力涵养财源,狠抓收入征管,优化支出结构,深化财税改革,努力提高财政管理绩效,为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财力保障。2010年县十五届人大七次会议审查批准的财政目标任务为: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财政收支规模突破20亿元。结合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和全市财税工作会议要求,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全年力争完成辖区财政收入14.4亿元、增长36.9%,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2亿元、增长39.5%。
今年的财政工作目标任务,是在充分把握当前经济发展形势,深入预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保持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求。只要大家统一思想,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实现这一目标是完全可能的。为确保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我们要着力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积极扶持经济发展,涵养财源促增收。要准确把握“一松一稳”财政、货币调控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努力做大经济发展蛋糕,夯实财源经济基础。一要支持项目建设。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灵活运用市场、资源、政策解决重点项目建设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搞好项目建设经费保障工作,推动靛水新城、工业园区、农田水利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进度、如期竣工,最大限度地发挥投资对财源经济发展的第一拖头作用。二要扶持产业发展。一方面,要巩固对烤烟、建材、能矿、金融等传统产业的扶持力度,促进传统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另一方面,要密切关注特色轻工、农产品精深加工、生态民俗旅游、商贸流通等新兴业态的发展,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推动特色新兴产业逐步发展壮大,同时要全面兑现财税优惠政策,健全财政奖补机制,全力支持重点税源企业、微型企业稳步发展,努力做到稳定骨干财源、壮大新兴财源,确保财源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三要活跃城乡消费。坚持发展民生导向型经济,围绕促进农户万元增收,提速实施商贸“五大行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农村承包地、林地、宅基地“三权”改革、314会民生,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支持教育优先发展,保障教师绩效工资和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实施校安工程、校园安保和营养促进工程,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健全普通高中、中职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助推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助标准;加快实施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提速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开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落实城乡低保、低收入群体等生活补助政策;全面落实惠民政策,积极扶持微型企业发展,支持各类人群充分就业。四是有效保障重点建设。要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杠杆作用,积极调动各种资源要素,加快推进靛水新城、旧城改造和乡镇集镇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实施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和道路维修养护,继续助推“畅通****”建设;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巩固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成果,支持创建市级卫生、文明县城和市级环保模范县;实施整村脱贫、片区扶贫开发、中低产田土改造、农村沼气能源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巩固政法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安全生产投入,支持打造安全保障型示范县;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提高行政管理效能。
(五)深入推进财政改革,强化监管增绩效。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为目标,深入推进财政改革,不断加强财政监督管理,努力增强资金使用绩效。一是深化财政改革。今年要在扎实推进预算管理、政府采购、国资监管等改革工作的同时,着重抓好三项财政改革:深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并轨运行,力争国库直接支付额达30%以上;加强财政投资评审,严把财政投资项目预(结)算评审质量关,进一步拓宽评审范围,加大对财政投资项目建设资金监管力度;狠抓财政“两基”建设,深化乡镇财税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强化乡镇财政职能,改善乡镇财政所办公条件,加强基层财政队伍建设,推进乡镇财政工作逐步实现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二是加强财政监管。要围绕“全市财政监督年”活动,扎实开展财税政策执行、财政资金使用和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重点开展对强农惠农、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产业发展资金等专项检查活动;切实加强会计基础管理,继续坚持涉农资金竞争立项,健全资金管理内控机制,推进财政政务公开,自觉接受人大、审计和社会各界监督;进一步完善工作思路,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消化乡镇债务,严格控制部门债务,逐步优化融资债务,加强融资平台公司监管,增强融资实力,确保政府债务风险在可控范围之内。
(六)更加注重队伍建设,开展培训强素质。要在继续推进“四型机关”建设的同时,按照市财政局关于开展“财政干部业务培训年”的统一部署,着力抓好财政业务培训工作。一要明确培训责任。局属各单位、各科室要注意查找清理业务工作的薄弱环节,提出培训重点内容和培训具体对象,同时积极参加市财政局组织的各类培训活动;乡镇财政所要梳理业务工作难点,提出培训建议,统筹好各项财政工作,主动参加各级财政业务培训活动。二要搞好结合工作。各种业务培训活动要与财政重点工作、廉政
718-
2.在全县2011年林业工作会上的讲话 篇二
学校安全事关广大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涉及千家万户的幸福, 社会影响面大, 群众关注度高。
当前影响学校安全的问题依然存在, 学校安全工作的压力有增无减, 危害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的事故和其他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在一些地方和学校仍时有发生。一是学生溺水事故、交通事故在许多地方仍屡屡发生, 学生集体外出活动的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亟待加强;二是学生食物中毒事件偶有发生, 学校饮食卫生管理和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的教育还存在很多漏洞;三是校内外涉及师生的治安、刑事案件仍有发生, 校园及其周边环境的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有待加强;四是教师集体上访和学生打架斗殴事件也时有发生, 给社会稳定造成直接威胁, 师生的法制观念和纪律意识亟待增强;五是各地还存在部分危房校舍和不安全教学设施, 安全隐患令人担忧。学校的一切任务是为了学生们的健康成长, 确保学生在校期间的生命安全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 也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尽管造成事故的具体原因各不相同, 但许多事故的发生还是由于对学校安全工作松懈麻痹、重视不够、责任不清、执行不严、工作不到位造成的。老百姓把孩子交给我们, 把他们的希望交到我们手上, 如果由于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到位, 学生在学校出现意外, 我们是没有办法向老百姓交代的。因此,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必须牢固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 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 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警钟长鸣, 常抓不懈, 对学校安全工作要重视、重视再重视, 要尽心、尽心再尽心, 时刻紧绷安全这根弦, 一刻也不要放松, 切实把全省学校安全工作抓紧、抓细、抓实、抓好。如果我们广大学校的校长和老师多一份责任, 学生就会多一份安全;工作中多一份细心, 学生就会多一份呵护。因此, 我们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学校设施条件, 建立健全学校安全工作体系, 创造安全合格的校园环境;另一方面, 要增强学校管理的责任意识, 把学校安全工作做深、做实、做细,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依靠扎实的工作、严格的管理和精心的关爱, 去弥补外部条件的不足, 把各种安全事故降到最低程度。
特
稿
二、预防为主, 切实做好学校安全稳定工作
(一) 广泛深入开展安全教育, 不断提高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一是积极开展“学校安全教育月”等安全主题教育活动。从今天开始, 全省学校要按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安全教育活动, 各地各校要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内容, 使安全知识进课堂。要根据学生年龄、认知能力的不同, 采取课堂教学、专题讲座、报告会、知识竞赛、模拟事故和应急演练等形式, 广泛开展游泳、消防、交通、食品卫生等方面的安全工作专题教育, 提高广大教师和学生的防范防护能力。这里, 我要再重点强调逃生演练的问题。大家应该深刻地记得, 汶川大地震, 四川省安县桑枣中学2200多名学生和上百名老师顺利疏散, 无一伤亡;青海玉树地震, 玉树县第一民族中学900余师生全部幸免于难, 再次创造“零死亡”奇迹, 这都主要得益于学校平时开展的逃生演练。这告诉我们, 一定要坚持开展各种安全演练, 学校多组织一次演练, 学生就多一份生存的技能, 关键时刻就多一线生存的希望。二是开展好首届中小学生安全知识网络竞赛活动。今年, 省教育厅在网上举办以防地震、火灾、劫持、自然灾害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小学安全知识竞赛, 推进安全知识进学校、进课堂、进家庭。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充分认识开展安全知识竞赛的重要意义, 加强组织领导, 加大竞赛活动宣传力度, 落实保障措施, 确保活动顺利开展。三是要加强对教育行政干部、学校校长、教师的安全培训工作, 将安全培训纳入校长上岗培训和教师岗位培训的重要内容, 牢固树立安全教育校长负责、全员有责的意识, 使广大教职员工都自觉承担起安全管理工作的责任。要继续推广兼职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制度, 增强青少年遵纪守法意识,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四是要加强与学生家庭的沟通与联系, 帮助学生家长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 提高家长协同防范学生发生安全事故的能力。
(二) 加强建章立制, 抓好安全规章制度的建设与落实。
加强学校安全工作重在预防, 预防的关键是加强制度建设与制度落实。各地各校要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幼儿园工作规程》、《海南省学校安全稳定责任制和责任追究暂行规定》等规章制度, 进一步建立健全本地、本校安全工作的各项制度, 加强管理, 切实做到有规可依, 有章可循。特别要注意加强安全教育制度、大型活动安全审批制度、重大事故报告制度、安全工作检查制度等规章制度的建设。要争取当地人大和政府的关心支持, 努力将学校安全工作纳入法制轨道。要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 使每一项加强安全工作的制度和措施层层落到实处, 并且责任到人。
(三) 加强教育管理, 注重工作实效。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 要把传统文化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和安全应急教育摆在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 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使师生都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形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格, 远离违法犯罪行为, 切实增强自我保护和风险防范意识, 提高逃生避险和自救能力。
学校是人员高度密集的场所, 安全管理的空间广、时间长、具体工作繁杂, 要突出重点, 把安全管理工作真正做实做细, 从空间上的校门、教学楼、宿舍、实验室、食堂, 到时间上的课间休息、午休、夜间、重大节日、开学初、寒暑假, 还有具体工作上的消防、卫生、交通、水电、校舍、集体活动, 以及可能发生的火灾、食物中毒、传染性疾病、车祸、溺水、气体中毒、拥挤踩踏、意外伤害、刑事案件、自然灾害等等, 都要想全想到位、管全管到位。
学校是人员流动性大的场所, 要紧跟时代和社会形势的变化转变管理观念, 探索贴近当前学校师生时代特征的管理模式, 找准符合当前社会形势的管理方法, 决不能拿老眼光看新问题, 用一般的措施应对特殊时期的特殊情况。
(四) 认真组织安全隐患排查, 有效消除安全隐患。
牢固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 从小事抓起, 把工作做在前头, 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各地各校要在开学前、学期中、放假前定期开展全面彻底的安全大检查, 不定期开展专项安全检查, 要把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作为学校经常性工作长期坚持下去, 彻底消除一劳永逸的思想, 时时刻刻做到居安思危、警钟长鸣。要重点检查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规章制度建设与执行情况、事故隐患监控与整改情况、安全监督管理人员配备和职责履行情况、事故调查和处理结案情况、宣传教育和培训情况等。每次安全检查要突出重点。对查出的各种安全问题, 要限期整改, 一抓到底, 该关闭的场所一律坚决关闭, 该停止使用的设施一律停止使用;对一时难以消除的隐患, 必须采取有效的监控措施, 制订应急预案, 以防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生事故, 要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同时迅速组织力量开展抢救工作, 坚决杜绝隐瞒不报的现象。各地各校要建立健全安全工作档案, 作为安全工作检查和安全责任事故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
三、加强领导, 建立健全学校安全工作的长效机制
(一) 全面落实学校安全稳定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责
任追究制。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 “一把手”是本单位安全稳定的第一责任人, 对安全稳定工作负有全面的领导责任。“一把手”要亲自抓, 分管领导要集中精力抓好此项工作, 切实负起责任。要将安全稳定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纳入学校目标管理范畴, 制订目标管理细则, 逐级签订安全责任书, 分解落实到人, 落实到每项工作、每个环节, 努力建立学校党政统一领导, 相关部门具体负责, 全体师生广泛参与的安全稳定工作格局。要真正做到事发前有预防, 发生问题及时妥善处置, 事发后认真总结, 汲取教训, 并制定整改措施, 标本兼治, 综合治理。凡发生重大安全稳定事故的部门和学校, 严格按照《海南省学校安全稳定责任制和责任追究暂行规定》追究责任。
(二) 加强队伍建设, 保障安全投入。
各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要进一步落实中小学校保安工作制度, 配全配强保卫人员。各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公安部关于加强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通知》, 切实加强内部保卫队伍建设, 加强辅导员队伍和学生管理队伍建设, 做到安全稳定工作机构、人员、经费三落实。要加大安全工作的投入, 在资金安排上要优先保证学校消除安全隐患所必需的经费。宁可少上其他项目, 在安全经费投入上一分钱也不能省。
(三) 建立健全安全稳定齐抓共管协作机制。
做好校园安全稳定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必须要动员各方, 齐抓共管才能做好。各市县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主动与当地综治、公安、卫生、安监等部门配合, 建立在政府领导下, 各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协作机制。要加强与公安部门的沟通, 对于引发治安事件的苗头和各类刑事案件, 应及时提供线索, 协助做好防范和侦破工作。要和卫生部门密切合作, 加强对学校食品卫生每一个环节的检查, 从食品的采购、运输、储存、留验, 到学校食堂是否符合卫生标准, 从业人员是否符合卫生要求等每个环节实行完整的过程控制。要与文化、工商、新闻出版等部门密切配合, 集中治理好学校周边环境和净化校园文化环境。
四、抓住重要环节, 努力防止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要结合我省学生安全事故集中多发的情况, 有针对性地加强薄弱环节, 增强防范意识和能力, 努力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一是加强游泳安全教育。各级各类学校要开展预防溺水的安全教育专题活动, 通过班会、校会、专题报告、黑板报、墙报、校园网等多种多样的形式, 强化安全意识, 提高避险能力。要在校园及有关公共场所悬挂横幅或张贴标语, 明确要求做到不到水边玩耍, 不擅自结伴游泳, 不在无家长或老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 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护人员的场所游泳, 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不在无把握情况下下水救落水同伴, 提高广大小学生对溺水危害的认识。要向家长发放《致家长一封信》, 要家长配合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二是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各地各校要在公安交警部门的配合下认真抓好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的学习宣传活动。学校在组织外出活动时, 严禁租用无证、无牌、车况差及非载人车辆, 严禁超载。要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文明出行, 确保行路安全。要加强校车安全管理,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校车管理办法, 对自备和承租车辆进行经常性的安全隐患排查, 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全面维护和保养, 严禁学校使用“黑校车”。
三是加强消防安全教育。要健全防火安全的长效机制, 加大对防火安全的检查力度, 凡设施不齐全的要尽快补上。要加强校园电网设施的改造, 及时更新陈旧老化的电线、电缆等设施, 坚决取缔学生公寓内的违章用电。在教室、实验室、图书室、食堂、学生宿舍等人员密集的防火重点场所要配齐配足消防器材, 做到安全疏散通道畅通, 消防器材齐备、有效, 管理人员业务熟练, 及时发现处理火灾隐患。
四是切实加强课外活动和校外集体活动的安全管理。各级各类学校在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中, 必须加强管理, 严密组织, 精心安排, 确保师生安全。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职学生的顶岗实习必须有周密的安全保障措施, 决不允许学生从事可能危及人身安全的工作。城镇学生晨练要尽量安排在学校内, 严禁组织学生在主要街道及交通主干道锻炼, 学校举行大型活动, 必须严格遵守报批制度, 落实安全工作预案。规模较大的中小学校, 学生在集中上下楼时, 在校门口学生集中上下学时, 要有专人负责疏导和指挥, 防止拥挤踩踏等伤亡事故发生。
五是加强校舍安全管理。学校新建、改扩建校舍, 必须严格实施建筑施工安全责任目标考核, 学校要与施工企业签订施工安全责任书。要把施工安全目标分解到监理、施工企业的每一个班组和落实到每个施工人员。平时要加强对施工企业责任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对查出的安全隐患问题要提出整改措施。严格执行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对中小学校舍建设过程中, 施工企业必须办理好施工安全生产许可证。在施工中, 发现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不到位的, 安全生产制度不健全、生产条件不具备、安全隐患不重视的企业, 学校要督促其立即整改。
六加强饮食卫生安全教育。各地各校加强对学校食堂从业人员的宣传、教育和培训, 要定期对食堂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要加强对学校食堂的管理, 学校食堂的管理责任在学校, 有的学校的食堂对外承包了, 但不能“一包了之”、“以包代管”。要加强食品卫生的监管, 严把食品采购关, 科学、合理贮存食品。要加强对学校食堂、水源等易发生事故场所的安全保卫工作, 严防投毒事件的发生。要建立健全食物中毒和疫、病情等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工作制度, 发生疫情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七是继续做好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各地各校要积极会同当地综治、公安等有关部门继续深入开展校园活动周边环境综合整治活动, 落实各项措施。要严厉打击侵害师生人身权利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坚决取缔和清理整顿校园及周边地区非法经营的营业场所及出租房屋, 整顿校园及周边的交通秩序, 积极构建学校现代化的安全技术防范体系, 提升人防、物防、技防水平, 构建内部安全防范网络, 不断提升创建水平。
(五) 积极参加校方责任险、学生平安险和中职生顶岗实习责任险, 尽可能转嫁学校和学生安全风险。
推行校方责任险、学生平安险和中职生顶岗实习责任险既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的要求, 又是促进学校安全管理, 维护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学生及家长的利益的重要举措, 尤其是对保障社会稳定, 促进全省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弥补学校、学生及其家庭因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失, 是一件利国利民、利教利学的大好事。但是, 部分市县、学校及学生家长保险意识不强和存在侥幸心理等原因, 还有不少学校、学生没有投保。今年, 各地各校要把这项工作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在省教育厅勤工办的具体指导下, 必须认真做好校方责任险、学生保险工作, 引导和鼓励学生投保, 逐步建立和完善教育风险管理正常运作机制。
(六) 要高度关注并认真做好学校稳定工作。
3.在全县2011年林业工作会上的讲话 篇三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教育规划纲要,分析当前形势,部署今年工作,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全省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努力开创云南教育现代化的新局面。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优先发展、稳步推进,全省教育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2011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教育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稳步推进云南教育现代化进程,实现了教育事业“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是教育水平有较大提升。义务教育全面普及,“两基”人口覆盖率实现100%;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普及,普通高中进一步向特色化多元化方向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以建设职教园区和集团化发展为重点,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学科建设、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科研平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多项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
二是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总规模达到941.33万人,其中高等教育在学人数69.95万人,毛入学率22.68%;高中阶段教育在学人数133.45万人,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在校生比达1∶1.0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68%;义务教育阶段在学人数629.34万人,学前教育在园(班)人数108.59万人,学前3年毛入园率44.26%。
三是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全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累计开工280.32万平方米,竣工交付使用50.88万平方米;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稳步推进,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高等院校达到66所,呈贡9所高校的新建校舍总竣工面积360万平方米,入住学生11.1万人。
四是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8.85%、98.84%、96.71%,高等院校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比例达45.29%,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有新的提升。
五是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社会办学力度不断加大,民办学校在校生大幅增加,其中民办高校在校生占高校在校生人数近四分之一。校长公选、教师聘任、绩效分配改革较好推进。改革初中教育評价制度,逐步建立了全省统一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开展,拓展了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以高等教育为重点的教育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深化,与8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建立了教育合作关系,来滇留学生数突破2万人。
六是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各级党组织密切结合教育改革发展实际,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向5所民办高校下派党委书记兼督导专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在执行学校的重大决策、完成学校的重要工作,以及师德师风、教风学风、服务作风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得到了较好发挥。
全省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为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在教育战线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向长期关心支持我省教育事业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提高认识、把握机遇,不断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教育是国家大计,也是民生之基。随着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科技、教育、人才竞争在区域竞争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国际看,世界各国都把发展教育、开发人力资源作为重大国家战略,全球正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人才培养与储备越来越成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世界经济复苏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不断上升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都更加重视教育和科技发展,以人才和科技全力抢占后危机时代的发展制高点。从国内看,我国正进入新一轮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教育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国家把改善民生、发展教育等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坚定不移加以推进。全国各地都在深入实施国家和地区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着力培育竞争新优势。从云南看,国民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教育仍然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虽然“有学上”问题基本解决,但“上好学”问题依然突出,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高质量、多样化教育需求尚未得到很好满足;二是虽然各级各类教育蓬勃发展,但教育结构不尽合理,民办教育、学前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三是虽然办学条件总体改善,但教育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差距还比较大;四是虽然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深化,但内在动力和发展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学校、师生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我们还要看到,我省教育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是党和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各级党委、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越来越清晰,民生为重、教育优先的观念和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深入人心,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进一步形成。二是国家对我省教育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在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十二五”规划、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支持云南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中,国家制定教育政策措施、设立教育发展项目、安排教育资金都进一步向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我省被国务院列为为数不多的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省份,获得11个专项改革试点项目。三是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上学难问题的基本解决,人民群众通过接受优质教育改变生活状况、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实现好、发展好、保护好各族人民的教育权益,努力满足人人享有良好受教育机会的需要,已经成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开拓创新、深化改革,努力提高我省教育现代化水平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是我省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一年。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和省委九屆二次全委会精神,立足于实现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加快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推进教育现代化为抓手,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紧扣教育发展不够快、不充分、不协调、不平衡的现实省情,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工作方针,坚持教育资源总量合理增长与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并重,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努力开创云南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努力扩大教育资源总量。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必须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着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一要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着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提高办园质量,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二要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和督导机制,扩大优质义务教育资源覆盖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三要创新发展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资源总量,提高职业教育内涵,探索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办学机制和灵活的办学模式,搭建城乡一体的终身学习与培训平台。加强职业教育基地化、集团化、多元化、专业化、科学化建设,支持各中专学校和县区职教中心加快发展,高标准建设好一批职教基地,打造富有活力的职教集团。四要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深入实施人才兴校、人才强校战略,推进区域性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开展专业综合改革工程、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建设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工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工程,引导高校特色发展和内涵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五要扶持发展民办教育。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教育发展,全面放开学前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实现民办教育量的突破和质的提升。像重视公办教育那样重视民办教育,对民办教育实行同等对待、同样管理、同步发展,实现公办、民办教育平等竞争、平等招生、平等办学、平等待遇。
第二,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着力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必须把促进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缩小不同群体的发展差距,消除家庭贫困的代际传递,为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公平的起跑线,让每一个人都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一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教育投入,实施好中小学各项建设工程,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二要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改善农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寄宿条件,满足留守儿童就学需要。三要建立完善体现规则公平的教育体制机制,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四要加大贫困学生资助力度,进一步完善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在学前教育阶段,要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给予资助;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提高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的生活补助标准,扩大补助面;在普通高中阶段,要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要免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有关费用,并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在高等教育阶段,要建立和完善资助政策体系及生源地贷款办法,并逐步提高奖(助)学金标准和覆盖面。
第三,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大力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坚持规模和质量的统一,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一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的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加强教育质量评估和监管,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二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拓展思维、去陶冶情操、去创新创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三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把德育融入学校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生活全过程,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理念,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同时,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育质量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着力提升教师素质、优化队伍结构、培养名师名家,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第四,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实施好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省的所有改革项目,必须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一要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系统培养观念、终身学习观念,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二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正确处理政府、学校、社会的关系,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支持民间资金以多种方式投资捐资办教育,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生机活力迸发的办学体制机制。三要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快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积极探索符合各类学校特点的办学方法和管理方式,加快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和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
第五,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必须把教育作为基本的民生工程置于重要地位,努力满足人人享有良好受教育机会的需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一要抓好校车安全整治工作。各级政府及教育、公安、安监等部门要开展对中小学生和幼儿往返学校车辆的安全检查,加大对校车和集中接送学生的其他客运车辆行驶路线,特别是乡村道路的巡逻管控力度,依法从严查处车辆超员载客、超速行驶、酒后驾车、疲劳驾驶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坚决取缔货车、拖拉机和非法运营客车接送学生。各级教育部门要结合典型交通事故案例教育学生不乘坐“黑校车”,学校和家长不租用“黑校车”。中小学幼儿园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幼儿和低年级学生校车教师跟车值班制度,坚决杜绝将学生遗忘在车内事故的发生。二要稳步推进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以集中办学为方向,将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与城镇化建设结合、与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特别是D级危房的改造结合、与农村初中改造工程结合、与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结合、与国门学校建设结合,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整合教育资源。三要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各级各类学校收费、代收费许可和公示制度,清理规范收费项目和标准,坚持和完善校务公开制度,逐步杜绝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行为,继续推进“阳光招生”,使考试招生工作更加公平公正。四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严格执行国家教材和课程标准,取消违背教育规律、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中小学学科竞赛活动,规范中小学招生中的加分政策,有效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五要建立中小学生营养监测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实施农村中小学营养改善计划,改善贫困学生营养水平。
第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加快我省教育对外开放步伐。立足于服务桥头堡建设这个大局,发挥我省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位优势,坚持开放办学、包容吸纳,加大教育对外开放力度。一要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引进和培养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拔尖创新人才。二要加大开办孔子学院、华文学校,互派留学生,加强周边国家小语种教学等国际合作与交流,逐步把云南建成面向东南亚、南亚的人才培养基地及周边国家学生留学中国的重要目的地。三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建立面向外国青年学生的文化交流机制。
第七,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切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教育改革发展的领导,落实宏观管理的各项措施,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对落实教育优先发展负总责,把教育事业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健全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导体制、决策机制、考核机制和问责机制,提高教育决策、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建立健全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各级党委、政府及主要领导抓教育工作的情况、教育经费依法增长情况、教育事业发展情况纳入对领导干部考核的指标体系。各级领导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及时研究解决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问题,扎扎实实为加快发展云南现代教育事业办实事、办好事。
高校党建工作要紧密结合新形势,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以创先争优为民服务为抓手,以迎接和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为主题,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切实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干事业、干成事业、干好事业;全面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深入开展“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服务学生健康成长”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
4.在全县2011年林业工作会上的讲话 篇四
博白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李耀泉(2011年10月13日)
同志们:
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这次全县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十一五”以来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开好这次会议,对于加快贫困群众脱贫步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借此机会,我讲四点意见。
一、正视成绩,准确把握我县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现状 进一步坚定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十一五”以来,全县各级党委和政府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围绕“缓解贫困,缩小差距,促进和谐,推进老区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认真履行党政领导干部扶贫工作责任制,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抓好扶贫开发各项工作,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社会事业长足进步,贫困人口逐年减少,贫困群众收入快速增长,新阶段扶贫开发取得显著成效。五年来,全县贫困人口由30万人下降到17万人,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有新的改善,落后面貌得到大大的改变。
1、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改善了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十一五”期间全县累计争取各类扶贫资金6871.16万元,比 “十五”期间增长59%。几年来共修建、改建乡村四级公路14条,52.8公里,项目建成后共解决了13个乡镇89个村6496户32480人的交通难问题,大大促进了这些乡村的经济发展。修建村屯道路423条646.9公里,建大小桥梁38座629.58延米(其中水泥路9条10.5公里),共解决了28个乡镇219个村42077户218102人交通难问题,有力地推动了贫困地区群众的经济发展,加快了贫困地区的商品流通。新建人畜饮水工程128处,打井80口,提水33处,铺设管道253.5千米,项目建成后共解决28个乡镇185个村10002户50026人口饮水困难问题,使贫困地区的群众饮水清洁卫生的健康水,改善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新建沼气池4861座,受益农户4861户25335人,沼气池的建成不仅解决了农户的燃料问题,促进了种养业的发展,同时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改善了贫困村的生态环境,提高了生产生活水平。
2、扶贫产业开发,加快了群众致富。“十一五”期间,我县重点产业开发项目成效显著,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几年来实施贫困村重点产业开发项目26个,完成养殖良种母猪1308头、养殖优良猪5257头;共发放猪苗6565头给贫困户,分别送给“整村推进”26个贫困村6565户贫困户饲养,拉动了一大批农民种养的积极性,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同时,积极争取上级扶贫贴息贷款项目2240万元,其中广西正宇股份有限公司780万元,广西美通食品有限公司1460万元。目前,企业已经发挥了扶贫龙头企业的作用,辐射带动了贫困村的经济发展,受益农民不断增加,两家公司还被评为广西首批扶贫龙头企业。
3、技能培训,农民致富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十一五”期间,我县根据贫困村的实际,从林业局、农业局、水产畜牧局、广 西正宇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分别到19个乡镇26个村对贫困农户进行培训共31期18069人次,编印资料8.5万多份,通过举办培训班,使这些贫困村农民至少掌握一至二门以上的科学致富种养技术,这些农民已经走上了致富路,成为当地的致富能手,增强了他们的发展经济和脱贫致富的决心和信心。同时,积极抓好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输送贫困地区青年83人到广西师范大学和广东花都飞达职业技术学校脱产培训,已全部转移到广东特区就业,几年来共招收贫困地区青年608人,通过培训安排到广东特区就业,并签订了就业合同书。2006年还免收学杂费培训86名贫困村青年进行培训,也已全部转移广东就业,月工资都达到2000元以上。
4、革命老区建设步伐日益加快。我县28个乡镇均属革命老区乡镇,每年上级有一定的资金支持我县的老区建设,通过老区建设,全县老区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2006年-2009年上级安排我县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1410万元。通过扶持成效显著:(1)、新建村级道路53条135.8公里,可解决3789户21981人交通难问题;其中硬化5条村级路8.3公里。(2)、新建人饮工程51处,建水池20座583m3。辅设引水管道11320米,打井13口,可解决5326户30856人饮水难问题;(3)、新建学校4所1030平方米,可解决学生1350人上学难问题;(4)、维修革命烈士纪念碑1处;(5)、新建桥梁2座32延米,可解决 2315户13223人交通难问题;(6)、新建小型水利设施2处,可解决1125亩望天田灌溉难问题。总体来讲,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的10年,特别是“十一五”时期,是我县扶贫开发力度最大、贫困地区发展最快、贫困农民受益最多的五年,为我们做好今后的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回顾和总结“十一五”以来的扶贫工作,有四个方面值得肯定:
1、领导力度不断加大,建立了有效的工作机制。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把扶贫开发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来谋划,作为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博白的重要抓手,举全县之力加快推进。县委、县政府成立了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十一五”扶贫开发规划》和统筹解决了扶贫开发工作中的一批难点问题。各乡镇全面落实扶贫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切实加大领导力度和工作推进力度,形成了“县负总责、乡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格局。
2、投入规模不断增加,形成了多渠道的投入机制。五年来,全县累计争取各类扶贫资金6871.16万元,比“十五”期间增长59%。同时,积极引导部门资金向贫困村倾斜,结合县委、县政府开展的农村基础设施大会战,初步建立了县级财政配套、银行贷款、社会投入、农民自筹的多元投入机制,有效缓解了贫困地区农村发展难、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的问题。
3、扶贫方式更加灵活,扶贫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针对我县人多地少、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剩的实际,积极开展贫困劳 4 动力转移培训,取得了“培训一人、转移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的实际成效。同时,全面推行龙头企业贴息贷款和小额贴息贷款等等。这些做法在实践中产生了积极的成效,得到了贫困地区农民的欢迎和支持,受到了自治区扶贫办和市扶贫办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4、加强项目管理,扶贫开发成效明显增强。我们以产业扶贫为主线,以贫困村为平台,积极整合资金、项目、政策和人力资源,向重点贫困乡镇、贫困村集中,形成了扶贫工作的聚集效应。建立了扶贫项目论证制、公示制,扶贫资金预拨制、报账制、扶贫成效审计制和扶贫目标责任制,切实保障了项目资金的安全运转,有效促进了扶贫规划的顺利实施。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全县从事扶贫工作的广大干部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大家倍加珍惜既有成绩,进一步坚定信心,为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再立新功。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当前,我国扶贫开发正处于新旧十年规划的重大转折点,新形势新阶段对扶贫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正确把握国家、自治区今后十年扶贫开发的方针政策、工作重点和目标要求,认真分析和研究我县扶贫工作面临的形势与任务,这是打好新阶段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前提和基础。一要清醒认识我县当前扶贫开发工作的艰巨性。近年来,我们按照自治区和玉林 市的要求,大力实施扶贫攻坚,全县扶贫开发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解决了部分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贫困乡村的落后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扶贫成果较为显著。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县地处两省三县交界处,人多地少,农业基础薄弱,特别是缺乏产业支撑,导致农民增收困难,贫困面较广、贫困人口还比较多、贫困程度也相对较深,一些贫困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截止2010年底,全县贫困人口还有17万人,其中人均纯收入在1196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有17万人,据调查,目前我县尚有1089个自然屯未通村级路,一些贫困村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就医难、增收难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部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比较困难,因灾、因病返贫率也较高。因此,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扶贫开发工作的艰巨性,进一步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紧迫感。二要紧紧抓住当前我县扶贫开发工作的良好机遇。虽然我县扶贫开发工作任务十分艰巨,但也有较好的基础条件和多年的扶贫工作经验。从内部看,近年来,在全县实施的农村基础设施大会战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柏油路目标,水利、人饮等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为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外部看,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在 “十一五”期间提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投入特别是对贫困地区的投入,县委、政府又决定继续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我们必须因势利导,抢抓机遇,努力 把各种政策机遇、政治机遇转变为发展机遇,使扶贫工作取得显著的成效。三要进一步增强抓好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意识。抓好扶贫开发,实现共同富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在工作上我们要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把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真心实意地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如果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不能尽快告别贫穷落后,脱贫致富奔小康,我们就辜负了一方百姓的期盼,愧对上级党委、政府的信任。因此,我们一定要以对党和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深化对扶贫开发工作紧迫性、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扎扎实实做好新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
博白县的脱贫问题不解决,很难说是统筹城乡发展。我们农业农村工作,就是扶贫开发。扶贫工作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来谋划,农业农村工作要围绕扶贫开发来推进。与“八七”期间相比,现在整个扶贫工作氛围不是那么浓了,但我县扶贫开发的特殊性、重要性和艰巨性没有改变,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不能掩盖贫困、放松扶贫。要深化认识,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引起全社会对扶贫工作的关注和支持。从事扶贫工作的同志,既要务实,又要务虚,不仅我们要了解扶贫政策,还要让社会了解扶贫工作。我们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推进我县扶贫开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牢固树立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做 到不停顿、不动摇、不折腾、不懈怠,以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扎实的工作、更加过硬的作风,奋力推进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实现新的跨越。
三、突出重点,狠抓关键,确保今年扶贫开发各项工作任务的全面完成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起步年,也是实施扶贫规划新十年的第一年,更是我县推进扶贫开发跨越发展的基础年、关键年。科学谋划好“十二五”时期扶贫工作,认真抓好开局之年的扶贫开发各项工作,意义重大。
1、要明确目标任务。“十二五”时期,我县扶贫开发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紧紧围绕以扶贫对象稳定脱贫致富为首要目标任务,以增强发展能力为重点,以建立支柱产业为根本,以改善发展条件为基础,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为平台,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大扶贫投入力度,着力解决贫困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加快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进程,努力实现博白县再创科学发展“十佳县”目标。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按照国家扶贫标准,贫困人口数量比2010年减少一半;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基本任务是:今后5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8.5万人,完成整村推进81个村,新建特色产业麻竹基地2500亩,扶贫培训1万人;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行路、饮水、上学、就医等问题基本解决,扶贫 8 对象基本实现稳定脱贫。
2、要不折不扣地完成为民办实事工作。今年扶贫为民办实事工作的任务是:①投资54万元解决贫困村安全饮水工程25处,解决7235人饮水安全困难的问题;②投资187万元修、扩建贫困村屯级道路42条,64.4公里,解决贫困村36576人行路难问题。去年在扶贫为民办实事工作中,被自治区扶贫办评为绩效考评一等奖;奖励项目资金13万元,用于贫困村项目建设,是玉林市唯一获奖单位,今年我们要有信心把为民办实事工作做得更好,争取再次获奖。
3、要切实加强贫困村的项目建设工作。今年自治区下达第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54个,资金644万元,主要分配安排在第一批41个贫困村中实施。其中砂石路项目31个,资金125.6万元,30.5公里;硬化村屯道路55条,15公里,318.7万元;人饮项目72个(含小型水利)资金148万元,新建桥樑9座,98延米,资金51.7万元。
4、要切实抓好扶贫产业。今年自治区下达我县重点产业开发项目资金为151万元,主要是扶持养猪和麻竹生产,要坚决完成为贫困农户发送1300头猪苗和扶持种植麻竹500亩任务。同时,要结合我县实际,在新一轮的41个贫困村搞好产业化扶贫,因地制宜实施好浪平乡推广麻竹的栽培和深加工的发展;充分发挥我县养猪的优势产业,使其真正成为群众增收的重要来源,从而以点带面,推动扶贫产业在贫困村中逐步发展壮大。此外,我们将大力扶持村民发展具有博白特色的产业,运用各种条件和技术,使村民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
5、要认真做好扶贫贴息贷款工作。要充分发挥扶贫职能作用,为博白经济发展服务,为符合扶贫贴息贷款的企业和贫困户争取扶贫贷款。按时完成今年扶贫贴息贷款任务。①继续抓好去年扶贫到户贴息贷款扫尾工作和今年的扶贫到户贴息贷款工作,为贫困村农民发放贷款2000万元,重点支持贫困农户发展种养业;②抓好龙头企业贴息贷款工作。银龙集团属区定扶贫龙头企业,要跟踪检查和落实贴息贷款工作,支持银龙工艺品有限公司做强做大,增强其幅射带动贫困农民增收功能,促进贫困农民脱贫致富。
6、要扎实做好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扶贫部门要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要求,在新一轮的41个贫困村完成今年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党员大培训工作,以提高贫困群众劳动技能,促进增收。
7、要切实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力度。以强化资金监管为重点。扶贫项目覆盖范围广,合理、规范、平安地管好用好这笔资金将直接关系到我县扶贫开发工作的效果。各乡镇、各部门和单位务必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资金监管。要严肃查处项目资金管理中存在各类违纪违规行为,此项工作,既是对“十一五”期间全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的一次全面清查,也是为做好“十二五”扶贫开发工作打牢保障基础。各乡镇务必要积极配 合,要严格执行上级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方法,按规定的顺序和要求管好项目、用好资金。贫困村基础设施项目乡镇(村)统一组织实施,贫困村的所有项目上报,各乡镇一定要强调开好村“两委”会议才能上报。项目审批下达后,任何部门和乡镇村绝不能随意变卦调整项目。扶贫项目的实施都要有实施方案、项目资金公示、项目验收报告。同时还要严格按照“项目随着规划走,资金随着项目走”要求,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针对当前有些乡镇扶贫项目资金使用中存在报账滞后、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县扶贫办要加强与财政局的合作,加强对贫困村干部的业务知识培训,尽快提高其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要继续坚持推行“阳光工程”实行项目实施、资金使用和投入效益“三公开”严把报账审查关和档案资料关,保证资金使用公开透明、账目资料规范完整,切实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要加强项目的后续管理和跟踪问效工作,加大对扶贫开发资金使用管理的监督力度,着力解决扶贫开发项目管理不到位的问题,提高工作实效性,切实巩固扶贫开发成果。
8、要以社会扶贫为平台,着力构建大扶贫格局。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强“十二五”时期社会扶贫工作意见》(桂发【2011】35号)精神,我们要积极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争取扶贫投入、推进扶贫开发的重要举措。多年来,我县在帮扶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和良好的效果。今后,要继续坚持推广这种做法,吸纳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形成多方参与、多措并举的社会扶贫新格局。部门帮扶上,坚持实行县级领导和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联乡包村扶贫责任制,各参扶部门和单位要将扶贫工作列入本单位工作计划,认真落实各项帮扶措施,做到真帮扶、真投入,坚决杜绝“平时不管不问,过节走访慰问”走过场式的扶贫,给贫困户送钱、送物的同时,要长远考虑协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方式方法,更多地在助农增收和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上为贫困群众出主意、想办法。企业扶贫上,各部门及相关乡镇一定要高度重视,主动加强与帮扶企业的衔接与联系,抓紧确定牵头责任人,共同商讨帮扶计划,积极争取帮扶项目,尽快推进落实到位。县扶贫办要切实发挥牵线搭桥作用,为帮扶企业提供工作便利条件,争取更多的支持和援助。社会扶贫上,要积极引导社会各界人士关心扶贫工作、关注扶贫事业、投资扶贫开发。加强与在外工作的籍人士的联系,充分发挥其为家乡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出策、出资的积极性。同时,县扶贫办要加强与绩效办的沟通,进一步完善帮扶效果绩效考评方法,加大对县级包扶部门单位联乡包村扶贫工作的考核力度,着力提高帮扶效果。
四、加强领导,强化责任
扶贫开发是一项全局性、长期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也是惠及贫困群众的民生工程。我们一定要站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把扶贫开发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切入点,按照“市抓协调,县负总责,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总体要求,周密 部署,扎实推进,务求实效。
(一)要严格落实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要继续坚持县委、政府统一领导。乡镇实施,社会参与的扶贫协作机制。各乡镇、县直各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人要认真履行扶贫开发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主要领导要亲自抓扶贫项目,统筹干部力量,落实包抓责任,按设计标准、计划进度、工程质量要求推进到位。各乡镇要强化组织领导,明确专人具体负责,坚持扶贫工作的严肃性和稳定性。
(二)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要把扶贫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上,把勤政为民的主观愿望和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实际效果统一起来,扎实有效地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带头到最困难的扶贫一线调查研究,现场办公,现场解决问题。要继续落实区、市、县三级领导联系贫困村、部门对口帮扶贫困村、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制度。要加强对扶贫项目资金的监督检查,认真落实扶贫项目资金公示制、审核备案制、审计制,对擅自调整项目、截留、挪用、贪污等违法违纪行为,要严肃查处。
(三)要加强扶贫队伍建设。做好扶贫工作,关键在基层,关键在干部。要加强以贫困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选好村支部书记,配强村级班子,使之成为能够带领群众艰苦创业、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落实扶持老区建设的各项政策,对老区建设资金、重点老区乡镇扶 持资金和扶持老区项目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围绕扶贫重点工作抓好专题培训和贫困村干部轮训工作,着力提高扶贫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可靠、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过硬、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扶贫队伍。
5.在全县2011年林业工作会上的讲话 篇五
王国忠 2011年2月17日
同志们:
按照惯例每年我都要参加财政地税工作会议,除了去年因忙于县里的“双服务”活动而没有参加之外,这次已经是第五个年头了。新年刚过,在此,首先给大家拜个晚年,并对大家一年来的辛苦表示慰问。下面,我再补充三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过去一年财政地税工作取得的成绩
过去的一年,财税部门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认真贯彻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加大组织收入和优化结构力度,圆满完成了人代会确定的各项收支任务,成绩来之不易。回顾去年财政地税工作,我认为以下五方面工作值得充分肯定。一是组织收入得力。在全体财政地税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去年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突破40亿元、18亿元大关。这一突破地税部门功不可没(共组织各项收入21.04亿元,增长14.9%)。尤为可贵的是,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提高了0.73个百分点,达到45.47%。二是财政调控得力。近年来,财政的调控能力总体上是增强了。比如说调节方面,财税杠杆作用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减免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临时下浮社会保险费缴纳比例、兑现各种财政奖励等,累计达4亿元,都很好地体现了政府帮扶企业、推动转型升级的决策意图。再比如严控方面,通过财务大检查、小金库治理“回头看”等,查处了13个“小金库”帐户,累 1 计金额354万元,进一步严肃了财政纪律。同时规范采购行为,节约资金2290万元,资金节约率达12.3%。三是协作配合得力。突出表现在国地税之间的协作配合。去年12月底我也参加了国地税联席会议,从目前全县范围看,真正能将联席会议长期坚持下去,并取得一些实实在在成效的,还不多。据我所知,国地税联席会议制度受到市国税局、地税局的高度关注,恢卓局长还在全市国地税征管合作会议上作了典型发言。充分说明地税部门在与其他部门的协作配合上是主动的、积极的,也是富有成效的。四是保障民生得力。从总量上看,这几年财政支出不断在加大。去年,民生支出18.63亿元,占财政总支出84.4%。从覆盖面看,涉及的面也是越来越广。油价财政补贴、家电汽车下乡、种粮直补、中小学校舍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税费减免等等,都体现了政府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问题的初衷,有力地推进了和谐社会建设。五是创新管理得力。我们要求企业创新,同样与企业打交道的税务部门也要不断创新。恢卓局长作为班子一把手,无论是创新意识还是创新实践,都是到位和主动的,成效也很明显。比如说重点税源分等级、分行业监控,纳税人分层次管理,都抓到了点子上。把有限的行政资源集中在重点领域,就等于抓住了税收的源头。同时技术层面、服务层面不断创新,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这点也是做得好的。去年关键岗位评比,县地税局总体排名还不错。比如基层站所类评比中,城区地税分局排第1,楚门地税分局排第6(共24个单位);执法监督类评比,地税稽查局排第6位(共23个单位)。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全体干部职工的努力 2 和付出,在此我也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大家取得的骄人业绩表示衷心的祝贺。
二、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做好税收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玉环又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今后五年,玉环的发展可以说是充满了机遇。对玉环而言,今后五年,将是交通区位的蜕变期、港口开发的加速期、转型升级的攻坚期、城市化进程的扩张期,以及民生改善的关键期,随着乐清湾跨海大桥、疏港公路等一批大的交通项目将动工建设,玉环新城和口岸开发开放等将加速推进,教育、医疗、社保等一批大的民生项目深入覆盖,我县不仅有望彻底扭转“陆地边缘、省道末端”交通区位,也将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生态宜居海岛、滨海城市。但是要实现这一系列目标,前提条件就是需要财力的支撑。从当前的整体形势分析,财政收支不平衡的压力仍然十分巨大。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地税比重偏低,可用财力有限。熟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以我县目前的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总体来讲可用财力还十分有限。地税比重虽然提高到了45.47%,但在全省全市还是最低,和椒江比还差13个百分点,这就意味着地方可用财力相差四五个亿。因此,除了保工资、保民生项目之外,能用来搞建设的资金仍然十分有限。比如说,2010年在排预算的时候,实际上还有3个亿的财政赤字,很多项目资金都是没有排足的,靠临时调度周转才解决。其次,经济形势复杂,减收因素不少。从中央看,国家货币政策由两年来的“适度宽松”转向“稳健”,人民币汇率屡创新高,出口形势更加严峻,企业所得税 3 难以大幅提升;结构性减税政策和企业减负措施仍将继续执行,也将直接影响财政收入。比如节能减排带来的滞后影响(影响税收1千万左右)、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享受面从去年的14家增至26家,原材料价格上涨、限售股解禁等,都不同程度影响税收。而三产这块,短期内也难以根本扭转。第三,政府性负债加重,融资渠道狭窄。目前,我县负债50多亿元,今后五年仅交通建设就需要100亿元,加上乡镇这块债务问题仍未根本解决。可以说,政府的债务压力相对也是较重的。当然,其中很大一部分属于经营性投入,还是能够产生效益的。但是,短期内面对量大面广的建设需求,迫切需要加大税收征管力度和扩大融资额度。目前,特别是融资体制还没彻底理顺,在一定程度限制了融资,加重了负担。面对这些困难,希望财政地税全体干部职工都要进一步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做好税收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齐心协力、奋发有为,争取财政地税各项工作取得更大成绩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对财政地税工作而言,开好局、起好步,意义重大,使命光荣。除了恢卓局长报告中已经提到的常规工作外,希望财政地税部门今年能重点研究并推进下面四项工作。
一是要紧紧围绕转型升级,坚持做到扶持与打击并重。转型升级是大趋势,玉环这个问题更紧迫、更突出,我在大大小小的会议上,多次强调玉环已经到了非转不可的地步了。首先,税收结构不合理,要求转型。其次,节能降耗压力大,要求转型。第三,要素资源有限,要求转型。因此,财政地税部门要牢牢把握这个主基调,从有利于转 4 型升级的角度出发,统筹处理好扶持与打击的关系,切实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一方面要坚持扶大扶强。
1、全面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用足用好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确保已经出台的优惠政策真正落实到位。
2、将优惠政策向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倾斜,对高新技术企业要重点扶持、培大育强,比如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等,要严格执行、及时兑现,增强企业科技投入的信心。
3、加大对企业上市、重组、整合等扶持力度,这是我县推动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推手,在这个过程中,税收政策兑现也好,服务跟进也好,都要体现扶持。另一方面要做到严格执法。
1、对那些明显不符合产业发展方向,重污染、低效益、高能耗小企业,要严格征收,尺度要严,该收的都要收上来。
2、对偷税漏税、开票在外地能耗在玉环、而且对地方没有什么贡献的企业,要加大打击力度,从严整治。
3、探索实施企业电力消耗与税收征缴挂钩管理,对用电量大、税收低的企业要重点排查,采取各种措施,堵住漏洞。
二是要紧紧围绕税收增长,坚持做到开源和节流并重。我们整个“十二五”期间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目标年均是增长10%,分别要达到65亿元和30亿元,这是在外部大环境良好的情况下的理想增速。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抓好开源和节流工作。开源方面,要大力挖掘税收潜力:
1、主攻房地产,扩大税源。发展房地产既是解决老百姓住房需求,改善城市形象的需要,同时对于促进地方征收也大有好处。去年这项工作我是亲自抓,土地出让金就突破了25个亿,是前四年的总和。按10%计算,财政可以统筹的就增加了2.5亿元。提 5 取出来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专项资金,尽管必须专款专用,对于全县保障性住房建设也将起到推动作用。今年房地产政府还要大力抓,因此税收征管工作仍要同步跟进。
2、外资企业城建税,从去年12月1日起,国务院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目前全县共有外资企业110多家,要做到应收尽收。
3、主辅分离,推进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不仅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化发展的方向,也有利于促进收入结构不断优化。近年来在地税部门的努力下,全县已累计实施主辅分离企业20多家,成效很大,潜力同样巨大。希望你们继续开动脑筋,多出点子,把主辅分离作为增加地方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对拟分离企业逐户进行落实,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分离方式,发挥作用,体现效益。
4、对企业改变用途,如何加强税收征管,要重点研究。这项工作已经布置了一年多,还没有动起来。与其控制不住,那就多收点税。希望这项工作今年能有实际行动。
5、企业运输费还原控管。这项工作可以说是走在了全省前列,得到了省局的充分肯定。去年共入库交通运输业营业税3940万元,增长44.5%,高出税收增幅39.4个百分点。今年还要加大工作力度,促使企业运费管理不断规范,企业运输费用所占比重有所提升。节流方面,要严把支出关:
1、严控预算支出。必须按照“长短结合、量力而为”的原则,进一步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确保财政资金真正用在“刀口子”上。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从严控制和大力压减支出,做到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减少5%,专项经费、会议经费“零增长”。
2、加大财政审计力度,一些部门的专项经费名目繁多,有些是项目虚报,有些是数字虚报,如果 6 把关不严,很容易钻空子。
3、加强小金库治理。去年全县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小金库”治理“回头看”行动,涉及资金总额26.01万元,有力地维护了财政纪律,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今年这项工作还要继续巩固,逐步规范津补贴制度。
三是要紧紧围绕国资收益,坚持做到改革和经营并重。随着我县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国资投入面临“盘子大、范围广、时间长”等特点。但从实际运行情况看,国资多头管理、闲置浪费、效益不清、收益不清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严重影响了国资的分配和使用,直接造成融资难、规范操作难、防范风险难、有效监管难等四大难题。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但作为开局之年,今年要做好打基础的工作。第一项工作是要深化改革,理顺体制。去年,县里组织相关部门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基本摸清了国资管理现状,也拿出了几个方案。今年要深化研究,彻底理顺国资管理体制。在这个基础上,相关的后续工作,财政局作为牵头单位,要提前考虑,比如说乡镇、街道经济发展公司如何清理整顿,人员如何分流等等一系列问题,都要通盘考虑,不能踩着西瓜皮,滑倒哪里算哪里。第二项工作是要善于经营,提高收益。去年通过规范国有资产处置行为,盘活存量资产1.75亿元,提高了资本的使用效益。接下来体制理顺之后,国资如何经营,是一项重大课题。总的原则就是要把这块蛋糕做大,全力保障各项建设资金需要,缓解财政压力。
四是要围绕队伍建设,坚持做到责任和创新并重。队伍建设很重要,内容也很广泛,有学习方面、行风建设方面、效能方面、廉政方 7 面等等,我重点讲一讲责任心和工作创新的问题。责任心的问题。责任心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条件,有些工作马马虎虎也能应付过去,但是责任心放下去,结果就会大不一样。希望税务干部都能出于公心,进一步增强责任心。工作创新的问题。我每年都要表扬财政地税,并不是因为是我直接分管这块。而是在张恢卓局长的带领下,财政地税干部的精神风貌、工作创新力度等,都有了新的变化。比如说网上申报、财税服务联系卡、“一窗式”服务等等,都很好的体现了创新、服务的精神。希望新的一年,在创新服务方面,能有新的动作。
6.在全县2011年林业工作会上的讲话 篇六
楼建明
2011年1月24日
同志们:
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会议,这也是继财政地税局中层干部读书会之后,第二次参加财税系统的工作会议。刚才,求国安局长对财税工作进行了全面回顾,对2011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报告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措施有力,希望大家认真领会,抓好落实。在求局长报告的基础上,我再简单讲三方面内容。
一、关于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刚刚过去的2010年,我们围绕“抓调整、求提升、促发展、重民生、保稳定”工作主线,凝心聚力,扎实工作,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初步统计,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10亿元,增长11%;财政总收入28.13亿元,增长21.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50亿元,增长26.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96元,增长9.6%;农民人均纯收入11263元,增长13.0%。重点是抓好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快转型升级。制定政策意见,落实具体措施,经济效益得到了新的提升。
1.新型工业提质提效。主要呈现出几大亮点。一是经济效益有提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84.49亿元,增长31.9%,产销率98.45%,出口总值12.18亿美元,增长40.2%,主要指标增幅均位居全市前列。二是集群培育有特色。整合提升高新园区和工业园区,加快产业集聚发展,成为省第二批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县。三是企业上市有亮点。日发数码成功上市,融资5.6亿元,新和成、三花股份分别再融资11.5亿元和10.01亿元。四是企业培育有成效。全年新增产值超70亿元企业1家,产值超亿元企业15家,纳税超千万元企业7家,重点成长型企业产值增幅高出规上企业平均增幅12.4个百分点。五是技改投入有增加。深入实施“三年建设计划”,全年完成工业性投资51.26亿元,增长11.5%,三花、新和成、新柴等企业重大项目推进顺利。六是科技创新有活力。规上企业完成新产品产值169.09亿元,增长36%,新产品产值率44%,科技支撑更加有力。七是总部培育有进展。中国达利总部落户新昌,万丰、新和成等企业总部建设加快启动。
2.商贸旅游快速发展。深化与浙旅集团合作,借力发展旅游业,景区景点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成功创建天姥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省旅游经济强县,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497.52人次,2 增长20.8%,旅游收入40.96亿元,增长25.6%。成功举办天姥山森林休闲旅游节,入选“浙江十大世博旅游名城”,新昌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高。加快国际物流中心、达利商业广场等重大商贸项目建设,积极推进企业主辅分离,完成服务业投资4.62亿元,商贸业态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3.现代农业持续发展。围绕园区化、休闲化、精品化思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一乡一品”、“一片一品”特色农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狠抓茶叶主导产业提升,全年名优茶产量达4275吨,产值5.33亿元,并成功举办国际茶业博览会,荣获“全国十大重点产茶县”,“大佛龙井”跻身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十强。
(二)狠抓项目推进。体现在三个“优化”。一是投资结构优化。围绕新昌实际和产业发展导向,引进和实施了一批重大投资项目,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8.71亿元,增长17.8%。二是要素保障优化。组织开展“项目建设推进月”活动,努力化解资金、土地等要素制约,新增贷款28.3亿元,增长27.44%,新增建设用地2897亩,增长81.1%。三是工作机制优化。创新工作方式,完善征迁机制,加快项目推进,63项政府投资项目完成计划投资额的101.7%,一批交通道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保设施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
(三)统筹城乡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完善”。一是规划体系逐步完善。城乡规划体系更加完善,《新昌县域总体规划》 3 获省政府批准,城市专项规划不断健全,中心镇规划编制进展顺利,农村社区规划编制完成。二是市政功能逐步完善。全力推进七星新区建设和老城区提升改造,城西供排水建设、城东车站迁建、旧住宅小区环境综合整治等工程顺利完成,“三馆”建设、江南路改造等重点工程稳步推进。三是扶持政策逐步完善。出台培育和加快中心镇特色镇建设的若干意见,设立1.5亿元中心镇特色镇专项发展基金,中心镇特色镇发展明显加速。同时完成177个行政村的村庄整治,农村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四)促进社会和谐。主要体现在三个“突破”。一是医改工作有突破。稳步推进基本医疗改革,率先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基本药物零差价。积极推行城镇职工医疗保障“一卡通”,扎实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筹资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10元,参合率92.36%。二是职业教育有突破。设立职业教育发展基金,出台专项扶持政策,着力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为新昌转型跨越提供人才支撑。三是生态建设有突破。梅澄区块供排水工程基本完工,城市污水收集系统建设进展顺利,“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基本完成。同时,其它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明显成效,社会大局继续保持和谐稳定。
二、关于2011年政府重点工作
“十二五”时期是新昌转型跨越的关键时期,也是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从国际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4 宏观环境总体趋好。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加快,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社会大局稳定,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从区域看,全省加快转型升级,绍兴加快优势再造,嵊新统筹步伐也在加快,区域竞争更加激烈。从自身发展看,新昌进入人均GDP从7000美元向10000美元跨越的新阶段,经济社会加速转型,城镇化快速推进,特别是随着产业集聚平台的规划建设和生态休闲旅游的加快发展,新昌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巨大,必将对优化税收结构、增强地方财力等起到积极作用。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政府要做的事情很多,工作任务很重,重中之重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快城乡建设。按照“1345”城乡发展空间布局,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城市建设方面,重点是加快七星新区建设,建成一批交通道路和公共设施,努力早出形象;加快旧城改造,提升老城形象。镇村建设方面,重点抓好3个中心镇、4个特色镇和10个中心村特色村发展,加大各类资源要素的支持力度,加快实施一批建设工程,完善道路、供水、污水处理、垃圾收集等设施,努力形成集聚和辐射效应。
2.加快产业转型。工业上,有序推进平台开发建设,加快完善基础设施,促进产业企业集聚,增强平台支撑作用;加快提升轴承、胶囊、纺机、制冷配件等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发展生物医 5 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推进“123”企业培育计划,重点培育好10家重点骨干企业、20家重点成长型企业、30家创新型苗子企业。农业上,围绕园区化、休闲化、精品化目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精品农业,进一步做强茶叶主导产业,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实现效益农业与休闲旅游的有机融合。三产上,继续深化与浙旅集团等优势企业的合作,加快推进大佛寺综合提升工程和十九峰景区开发建设,提升新昌旅游综合竞争力;实施好十大服务业投资项目,加快发展消费潜力大的生活性服务业,努力使商贸服务不再成为新昌发展的“短腿”。
3.加快项目建设。工业项目方面,主要是实施“521”工程,建设5个投资额10亿元项目、20个亿元项目和100个千万元项目。政府性投资项目方面,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确定了75项政府性投资项目,总投资将近70亿元,2011年的投资也将近19亿元,重点是按计划推进好项目,尤其要全力推进好钦寸水库建设项目。
4.加快要素保障。土地方面,进一步加大土地报批力度,进一步做好土地开发和建设用地复垦,同时加强闲臵土地清理,努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正常的用地需求。资金方面,抓紧引进金融机构,做好银企对接推介等工作,解决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电力方面,一方面争取上级的用电指标,一方面采取顶 6 峰发电等措施,保障正常的生产生活用电需求。
5.加快民生改善。一是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抓好城镇廉租房建设,加快启动经济适用房建设,加大农村危旧房改造,改善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二是抓好社会保障工作。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扶持城乡劳动力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比例。三是抓好医改工作。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新农合工作,进一步降低医疗费用,改善医疗服务质量,让人民群众享受医改带来的好处。四是做好民生实事。根据新昌实际,确定一些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实事,做到紧紧盯牢不放松,以解决一些老百姓关心、关注的实际问题。
三、关于财税工作的几点想法
过去一年,财税部门在完善财税管理、优化收支结构、提升服务质量、加强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县委、县政府是满意的,也是充分肯定的。同时,新形势、新任务对财税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理清思路、理顺机制,创造性地推进工作。关于财税工作,我总的感觉是,有成绩,有压力,有要求。
(一)成绩方面,主要是三个“突出”。
1.工作业绩突出。一是财政增幅快。地方财政收入从2005年的4.92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13.50亿元,年均增长22.5%,超额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成效十分明显。二是征管力度大。7 通过加快工业企业主辅分离发展现代服务业,千方百计涵养税源,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由2005年的43.14%提高到2010年的47.99%,提高了4.85百分点,凝聚着大家的智慧和汗水,来之不易。三是管理机制新。围绕服务经济、服务企业,深化管理制度改革,税费征收、预算管理、资金拨付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新昌特色的管理制度,许多工作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的前列。
2.服务举措突出。一是重民生。不断加大对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每年新增财力用于民生支出的比重都在80%以上,尤其是2010年的比重达到86%以上。二是重参谋。认真做好县委、县政府的参谋助手,用足用好财税政策,在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块状经济转型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三是重保障。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努力为项目建设提供保障,主动帮助企业做好项目申报和资金争取工作,全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
3.队伍素质突出。财税局干部给我的总体印象是务实、创新、团结。一是务实。全体干部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尤其是在政府性投融资管理和服务、国有资产动态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绩。二是创新。局党委高度重视干部队伍业务培训,创新学习教育机制,狠抓个人学习、团队学习,干部队伍业务素质较高,在目标责任制考核、文明创建、行风效能 8 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突破。三是团结。相互间十分重视协调配合,单位内部团结共事氛围浓厚,特别是求局长掌握情况全面,工作思路清晰,班子成员团结一致,工作非常到位。借此机会,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大家表示感谢!
(二)压力方面,主要是四个“问题”。
1.“收”的问题。就是增加财政收入的问题。从税收结构来看,几家纳税大户的税收多数上交了中央,而作为地方税收主体的营业税规模较小。从税收来源来看,新昌三次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城市化远远落后于工业化,城乡差距较大,农村消费市场薄弱,商贸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导致税收渠道较窄,其中几家大型企业税收占到总数的近一半。
2.“支”的问题。就是优化财政支出的问题。今后一个时期,调结构促转型需要增加投入,政府性投资项目需要增加投入,改善民生刚性支出的增加也会越来越大,鉴于新昌有限财力,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很大。
3.“债”的问题。就是投融资平台建设的问题。投融资平台建设的政策变化较大,平台清理的影响正在显现,尤其是现阶段政府债务的负债率、偿债率略超省政府确定的警戒指标,对财政平稳运行会带来一定风险,必须引起重视。
4.“管”的问题。就是科学监管的问题。当前公共财政体制还有待深化,如何加强事前参与、过程跟踪、事后问效,有待进 9 一步研究落实。
(三)要求方面,主要是三个“提升”。
1.提升服务能力。一是服务发展的能力。财税部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职能部门,必须把发展放在首位,积极出谋划策,当好县委、县政府的参谋,尤其是在转型升级方面,发展第三产业方面,财政资金管理使用方面,都要多想发展之策,多出发展之举。二是服务企业的能力。健全服务企业长效机制,强化服务意识,优化服务举措,深化送政策、送信息、送服务活动,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努力提高办事效率,着力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三是服务基层的能力。对乡镇(街道)要坚持事权与财权统一,对园区要规范财力分配,同时要在基层财政组织机构设臵、人员培训等方面强化指导,推进基层财政管理规范运行。
2.提升征管能力。一是强化征收。一方面要广开税源,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依法征收,依法减免,做到应收尽收,应免尽免,同时要注意征收程序和方法,做到科学征收、有序征收,既抓好重点税源、重点税种、重点企业的征收,又加强对小税种、小企业和其它薄弱环节的征收,抓好土地出让金等非税收入征收。另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创新工作方法,强化政策研究,积极筛选优势项目,认真及时上报,努力提高向上争取资金的成功率。二是优化支出。要全力保障民生刚性支出,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大财政向新农村建设倾斜力度,有效提升农村发展水 10平。要千方百计保障重点工程建设,改善发展环境,增强发展后劲,确保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三要深化监管。要加强与发改、审计、监察等部门配合,抓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实行事前把关、事中控制、事后检查,实现全过程监督。要加强与工商、金融等部门协作,严厉打击各种偷税、漏税、骗税和逃税行为,堵塞征管漏洞。同时还要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管,该盘活的盘活,该处臵的处臵,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殖。
3.提升业务能力。一是注重绩效。要进一步完善财政绩效评估制度,对财政资金的落实情况、支出资金的合理性等进行严格评估,对目标完成程度、组织管理水平等各项内容进行严格考核,实现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最大化。二是注重学习。当前是知识经济时代,必须不断加强知识储备和更新。全体财税干部既要学习理论,坚定理想信念,更要学习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技能,更好地用好用活政策。三要注重自律。财税干部掌握着政府性资金的筹集、分配和调拨,管理的资金多,监督的项目多,面临的诱惑和风险相对也多,必须严以律己、恪尽操守,以实际行动树立财税干部的良好形象。
7.在全县2011年林业工作会上的讲话 篇七
一、2009年贴息贷款工作简要回顾
2009年是我国林业发展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年, 继中共中央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之后, 首次召开了中央林业工作会议, 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就林业工作又做出专门批示, 要求林业工作要依靠人民群众, 依靠科学技术, 依靠深化改革, 并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林业方面建设任务。林业的建设与发展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乃至全社会前所未有的重视。2009年, 林业贴息贷款工作紧紧围绕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林业工作会议提出的“完善林业贷款中央财政贴息政策”等工作要求, 认真做好林业贴息贷款项目管理工作, 找准贴息贷款工作在林业发展大局中的定位, 抓住林业贴息贷款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重点完善了林业贷款中央财政贴息政策, 贴息贷款规模大幅度增加, 有力地支持了林权制度改革, 促进了现代林业产业的发展,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 林业贴息贷款政策取得新突破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和中央林业工作会议提出的工作要求, 我们联合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以及有关金融机构, 对进一步完善林业贴息贷款管理和财政贴息政策等问题开展调查研究, 财政部与国家林业局联合制定出台了新的《林业贷款中央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新办法在扩大林业贷款中央财政贴息范围、提高贴息率、延长贴息期限等优惠政策和下放贴息项目审核权限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突破。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银监会、保监会、国家林业局联合出台了《关于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林业发展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 对林业信贷政策做出新规定。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分别出台了贯彻落实上述指导意见的具体实施意见。各地林业部门进一步加强与金融机构的业务合作, 制定出台了关于开展林权抵押贷款以及全面做好林权改革金融配套服务工作等一系列指导意见和管理办法, 有效地改善了林业融资环境, 拓宽了林业融资渠道, 有力地支持了林业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
(二) 林业贴息贷款规模创历史新高
2009年, 在财政部和有关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经过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 林业贴息贷款规模由2008年的80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60亿元, 贴息贷款余额达到212亿元, 中央财政贴息6.5亿元。林业贴息贷款已成为我国林业产业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 尤其是中央贴息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的发挥, 有效地引导了信贷资金和社会资本等积极投入林业建设领域, 增强了林业产业发展的生机与活力。据统计, 2009年, 各地利用林业贴息贷款及其配套资金营造速生丰产林49.7万hm2, 抚育55.4万hm2次, 新造经济林17.7万hm2, 改造经济林9.6万hm2, 种植其它经济植物11.48万hm2。支持多种经营项目451个, 创产值223.39亿元, 创利税24.20亿元, 安置就业人员13.07万人。
(三) 贴息贷款扶持重点进一步突出
紧紧围绕林业建设大局, 按照中央关于林业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各地对林业贴息贷款的扶持重点更加明确。一是大力支持造林项目, 使森林培育成为一个重要产业。对各种经济实体商品林建设项目予以重点支持。二是积极扶持林业小额贴息贷款工作, 切实解决各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后广大林农融资问题, 专门安排贴息贷款计划规模推进林业小额贴息贷款试点工作, 积极支持林权制度配套改革。三是对采取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经营形式的林业龙头企业加工项目进行支持, 目的在于通过贴息贷款政策带动更多的林农增收致富, 使广大林农共同分享林改成果。
(四) 林业贴息贷款管理与服务机制不断完善
为了切实服务于现代林业产业发展和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 不断探索新的管理与服务模式。特别是与金融部门联合, 通过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建立健全林业担保服务机制和政策性林业保险等政策措施, 进一步解决林业贷款项目规模化、组织化和融资成本高等问题, 不断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林业贴息贷款项目的融资平台, 进一步提高林业贴息贷款项目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有效地保证了林业贴息贷款的落实及其促进现代林业产业建设重要作用的发挥。
(五) 加强队伍建设, 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各地对林业贴息贷款项目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视, 按照林业贴息贷款项目管理工作的新要求,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及时召开业务工作会和举办业务培训班, 加强学习, 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 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结合当地实际, 不断完善贴息贷款项目监督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了林业贴息贷款项目评审制度, 定期组织林业、财政、金融、科研等有关部门的专家对拟申报项目的合规性和可行性进行评估论证。在林业部门管理内部积极推进建立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的科学合理的全过程监管机制, 并对实施中的贴息贷款项目采取了例行稽查、专项检查等方式加强监督管理。许多地区建立了网上公示制度, 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二、林业贴息贷款项目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 林业工作地位进一步提升, 目标、方向、任务进一步明确。中央林业工作会议明确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林业新的历史地位:林业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 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 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基础地位, 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同时, 赋予林业以新的历史使命: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大举措,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首要任务, 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战略选择, 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要途径。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林业发展的十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林业作为一项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 内涵不断丰富, 发展空间不断扩大, 全社会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与日俱增, 对加快林业发展的要求也日益迫切。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深刻分析了当前林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林业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具体目标:确保2020年比2005年新增森林4 000万hm2, 新增森林蓄积量13亿m3, 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 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4万亿元。对于贴息贷款管理工作, 提出要进一步完善林业贷款中央财政贴息政策, 增加贴息规模, 发挥贴息在金融支持林业发展中的杠杆作用。
我们要切实把握好林业发展的新形势对林业贴息贷款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一是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业产业的建设与发展的要求更加突出。要按照发展现代林业, 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 实现林业的科学发展和兴林富民, 解决好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关系。林业产业的特点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 要产业建设生态化, 生态建设产业化。要从林业产业发展的大局和总体要求谋划林业贴息贷款管理工作, 找出工作差距与不足, 深入促进林业产业的大发展, 尤其是解决产业建设资金不足问题。二是林业改革对林业贴息贷款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后, 林业的产权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 广大林农成为产权主体, 对林业贴息贷款管理工作, 尤其是对发挥好贴息政策的导向作用提出了新要求。林业小额贴息贷款管理困难多, 难度大, 要求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切实增强服务意识, 发挥贴息贷款政策的导向作用, 积极推进解决“三农”问题, 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林业产业发展对林业贴息贷款的扶持重点提出了新要求。各地林业贴息贷款管理工作, 要紧紧围绕林业建设总体目标, 结合当地实际, 确定林业贴息贷款重点支持领域, 主要是进一步推动造林项目建设, 积极促进新增森林面积4 000万hm2目标的实现;进一步做好广大林农的小额贴息贷款服务工作, 积极扶持林农增收致富;积极促进规模化的林业高新技术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要求贴息贷款管理工作要进一步规范、完善, 进而实现公平、普惠的政策目标。
三、认真做好2010年林业贴息贷款项目管理工作
(一) 着力提高贴息贷款项目建议计划落实率
各省区林业主管部门要全面组织做好本地区林业贴息贷款项目建议计划的落实工作, 要严格按照国家下达的贴息贷款建议计划四大类别结构比例组织落实贷款项目, 切实提高林业贴息贷款项目建议计划的落实率。可以根据本地区贴息贷款项目建议计划落实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调整比例一般控制在四大类别各项总额的10%-15%。
(二) 抓紧出台各地贴息贷款实施细则
按照财政部 国家林业局新出台的《林业贷款中央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的要求, 结合当地林业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 抓紧制定出台符合实际、便于操作、有利于管理的实施细则, 特别是要重点协调落实好地方财政贴息政策, 积极争取地方财政对林业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 全面落实林业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
(三) 进一步加强与有关金融部门合作
按照金融部门贯彻落实《关于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林业发展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的工作要求, 各地林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协调当地有关金融部门抓紧出台本地区的相关制度办法, 并把贴息贷款政策充分考虑进去, 利用起来, 积极协调落实金融部门支持林业发展的优惠信贷政策。
(四) 切实加强对林业贷款中央贴息资金的监管
按照《关于开展林业贴息贷款项目及贴息资金检查工作的通知》要求, 2010年要组织对2009年中央贴息项目进行检查, 重点对规模大、项目集中的地区进行检查。严格按照《林业贷款中央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规定, 重点检查贴息范围是否符合贴息政策、贴息项目是否存在骗取中央贴息问题, 是否挤占、挪用、截留中央贴息资金等。这项工作事关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和贴息政策的扶持力度, 各地要高度重视, 切实加强对贴息贷款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监督管理。
(五) 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总结好“十一五”, 谋划好“十二五”
【在全县2011年林业工作会上的讲话】推荐阅读:
全县林业工作会议讲话07-21
(2011年1月21日)在全县基层组织建设述职会议上的讲话09-13
县委书记在2021年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会上的讲话08-07
在全县项目推进年暨机关效能建设工作动员大会上的讲话07-14
在全市林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9-09
在2015年全县招商引资动员会议上的讲话08-20
在全县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9-07
在全县廉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