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教工作总结

2024-11-16

医教工作总结(精选6篇)

1.医教工作总结 篇一

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 2015年医教部工作计划

2015年是我院“三甲”第三能复查评审最关键的一年,医教部将以《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版)为总纲领,切实以医院内涵建设为抓手,努力实施精细化管理,指导与监督医疗、科研、教学及其他日常工作管理走向规范化,现将2015年医教部工作计划如下。

一、积极备战“三甲”复评

通过仔细解读《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版),分解标准中的各项任务到科室、到人。充分围绕内涵建设中心任务,分阶段、分步骤按新标准推行复评工作。以复评提升医疗质量,以复评强化医疗管理,以复评减少医疗负性事件,同时达到提高科研质量与教学质量的目的。

1、密切关注医院医疗工作总体发展的动向,为决策层及时提供科学的学科设置论证和合理的学科结构调整意见和建议。

2、根据卫生部《三级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版)》的要求安排部署科室评审工作。

(1)组织本科室工作人员认真学习领会《三级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版)》的内涵精神,在全院内启动医院评审准备工作。分解各项任务到科室、到人。

(2)在医院的统一部署下,配合和指导协调全院的临床、医技科室的“创三甲”评审工作。

二、完善医疗与安全制度,重视医疗过程管理

2015年我们将以抓医疗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强化过程管理,将“三甲”复查评审工作落实到位。通过梳理各项医疗与服务流程,建立与完善各项医疗制度,使各项工作必执行、有监督、能考核、可评价,完成PDCA循环,以充分提高医疗安全、质量的管理有效性,提 1 高科研项目档次与教学质量,使教学与医疗、科研真正融合为一体,服务患者、服务临床医技一线。

1、制度的完善与建设

(1)在现有医疗质量与安全工作基础之上,重新梳理,查缺补漏,对已有的制度从内涵上求深化,对未有的制度进行重新制定,杜绝环节管理中的制度缺陷,进一步提升医疗管理水平。

(2)制定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实施方案、考核标准、考核办法;制定符合我院实际的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相关制度、规定、程序等,推进精细化管理进程。

2、制度的执行与监管

梳理各个管理环节,杜绝环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强化落实执行措施,保障制度有效性。通过可操作的管理程序,可监督、可考核的管理措施,将各项制度落实到位。

(1)每月组织委员会成员分组对全院临床、医技科室进行医疗质量检查和考核,重点是核心制度执行情况。医教部负责汇总统计分析,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向相应科室反馈,并要求提出整改措施。

(2)加强对病历质量的管理,提高运行病历及终末病历质量。重点抓好医疗环节中的运行病历质量监管,对入院沟通记录、知情同意书、授权书、各种诊疗知情同意书、急会诊与一般会诊的规范管理。如进一步做好“五讨论”(术前讨论、危重病例讨论、疑难病例讨论、死亡病例讨论、危重抢救病人讨论)内容方面的督查和考核;做好“三会诊”(科内会诊、院内会诊和院外会诊)的记录及医师交接班的等各种记录的完备性考核;加强急会诊、一般会诊的规范管理。

(3)重视住院管理工作。落实患者病情评估管理制度;组织相关专业制定和更新诊疗指南、操作规范;加强对住院超过30天患者管理,制定新的管理与评价规定,要求科室有评价分析记录,并上报医教部,医教部定期进行统计分析,提出改进措施。

2(4)制定新的“非计划性再次手术”制度,加强“非计划再次手术”管理。开展“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全员培训,学习“非计划再次手术”的流程、程序,及报送要点等。年底对“非计划再次手术”进行统计,并作为手术医师资格评价和考评的重要依据。

(5)继续抓好医疗风险预警、患者主动参与医疗安全、加强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上报工作。进一步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加强危急值的管理;开展两次以上的全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的教育和培训;加强投诉工作的管理与分析,提高服务与接恰能力。

3、手术分级管理

(1)成立手术分级管理委员会,对我院手术进行分级,再依照全院医师职称及日常考核情况,划分层级,相应人员层级对应固定手术分级。

(2)根据医师综合考评进行授权,完成手术分级授权与再授权管理。

(3)严格执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监督麻醉科进行管理,并逐步运用到手麻系统中进行管理。

(4)严格执行重大手术报告审批制度,重新制定“重大手术目录”,要求麻醉科严格进行监管,并逐步运用到手麻系统中进行管理;

4、医疗技术管理

(1)重点落实好医疗技术的准入、效果评价,以加强动态管理。(2)重新制定医院医疗技术分类目录;制定高风险诊疗技术目录。

(3)严格执行医疗技术分级分类管理制度,重点是二、三类技术和高风险手术。

(4)加强对已开展的二、三类技术、新技术项目的管理。要求每例必须进行规范登记,科室与医教部要定期与不定期进行监管、检查,每半年进行总结、评价。

5、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

(1)修订临床路径、单病种管理制度,调整工作流程与程序,加大路径与单病种工作培训力度,切实将各项工作指标落实到临床操作中,完善合理流程,制定相关节点登记本、上报表格。

(2)每季度对临床路径开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提出持续改进措施;分析要点为各个控制关节点,如入径评估,治疗天数、费用,变异分析,退径等方面。

三、诊疗小组负责制工作

进一步规范诊疗小组工作,完善相关制度与工作流程,促进我院相关科室亚专业健康发展,落实专科专病收治与管理。

四、突发事件与传染病防治工作

1、修定与完善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援预案,制定大规模抢救工作流程,组织二次以上的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援演习。

2、加强对肺结核归口治疗的督查工作;为艾滋病规范化治疗创造良好环境;加强对特殊感染手术的管理;进一步规范传染病收治的管理和督查。

五、对口支援工作

进一步加强对口支援工作的管理,切实按照省、市、医院工作要求做好做实帮扶工作,定期深入基层调研工作进展情况,做到派出人员到位、工作任务到位、工作时间到位,定期上报“对口支援”情况;年底对该项工作进行检查、总结。

六、依法执业

每年定期对全院医师执业情况进行2次清查,组织2015年取得执业医师人员进行医师注册培训;完成医师处方权、麻醉药品及精麻药品、报告权的培训;并组织医师准入考核及补考工作。组织宜宾市2015年临床类执业医师技能考试工作。

七、重点专科建设

加强我院重点专科动态管理,巩固重点专科建设。今年推荐一个省级医学重点专科,并做好立项前准备。

八、科研与教学工作

1、科研工作

(1)力争在2015年四川省科技厅立项项目1个;加强对全院已立项的课题进行进度及科研费用使用情况的检查和监督。

(2)加强对成果项目申报的监管、审核,提高项目质量。对课题进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帮助排忧解难(个别帮扶和/或大会讨论)。

2、继教与教学工作

(1)职工继续教育工作。做到继续教育覆盖全院医技人员,继教学分达标率100%。每月组织院内学术讲座2—3次,院外学术讲座每月一次,年学分发放总数为个人年所需学分的2-3倍。

(2)教师管理工作。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实习质量,我们将制定与完善带教管理细则,对临床带教教师的教学查房、授课等方面进行考核、评分;做好教学查房工作,完善教学查房的管理办法,使教学查房规范化、制度化;在上半年完成中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

(3)学生管理。加强对规培学员的管理,定期举办病案讨论会和病历书写评比,一年二次举行理论和技能考试;进一步加强大专院校教学工作管理,完善教学资料的整理与归档;加强实习同学的岗前教育、纪律监督工作;定期组织全体在院实习生、理论教学班同学联谊活动;鼓励学生进行个案病例的论文写作。

九、完成各级、各类指令性任务

组织、协调各部门、科室保质保量完成各级、各类指令性任务,医教部 2014年12月

2.医教工作总结 篇二

为期5天的医教结合在孤独症康复中的有效应用的培训活动结束了,现在我把这几天的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第一天,是汪亚锋医生的孤独症的理论学习让我对孤独症的病因分类协助诊断的CARS量表ABC量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来自评估中心的韦佩雯老师给我们了解了孤独症的评估系统,深入浅出地讲解PEP-3在实践操作演示下,我们得以直观深刻地认识到PEP-3作为孤独症常用教育性评估量表,对患儿的治疗效果和训练计划具有专业性和科学性的指导。

第二天上午主讲的是蓝海勤和李肖瑜老师,他们给我们带来的是《结构化教学理念》和结构化教学的重要元素,我们都惊叹于结构化教学给孤独症儿童打开了一扇和外界沟通的窗户,让我们了解了结构化教学在孤独症患儿康复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培训的第三天,上午分享了5个小组的环境设计图,以及毛华珍老师给我们主讲了结构化教学的五大元素之二:时间结构和个人工作系统。马老师精彩的演讲过程使我们更加明白了结构化教学对孤独症孩子的重要性,同时马老师让我们全体学员拟订了一份学生或自己一天的时间列表,下午继续让我们扮演学生角色进行实地操作。通过理论和实践,我真正学到了结构化教学的方法。接着是蒙老师主讲了怎样对低、中、高的孤独症孩子进行结构化内容的设计,并通过小组讨论,让我们学会了按孩子的能力来制定计划。更精彩的是廖文老师给我们带来了奥尔夫音乐的体验课,让我们收获多多,累并快乐着。

第四天,李小琴给我们讲授了孤独症的干预方法,并详细的介绍了中心正在使用的干预方法和ABA、DTT概述,授课方式让人觉得很舒服,实操部分也很好。李丽萍老师传授的DTT的指令、辅助很精彩,也很详细,不仅有理论、案例,还有实操。王惠勤传授的DTT的强化也很棒,举的案例也很好。王老师说得对,我们不仅要做一个敬业的老师,更要做一个有专业知识的老师。第五天是全体学员跟岗学习(听单训课)、单训课的点评和视频单训课的学习点评,还有各机构的交流,最后是结业典礼。

五天的学习,我受益匪浅,在此感谢南宁儿童康复中心领导的大力支持,感谢所有专家老师们的辛勤付出,感谢班主任唐艳清的任劳任怨,感谢我校领导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

灵山县特殊教育学校

3.医教工作总结 篇三

摘要:

“医教结合”是指将医学康复和教育康复相结合。实施“医教结合”,体现了特殊教育的本质。如何有效的开展“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结合特殊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研究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了解影响其健康成长的因素,有效地进行缺陷补偿和康复干预,使残障儿童自理与自立,最终最大程度地回归主流社会,这是特殊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医教结合”的新理念将是特殊教育现代化、国际化的必由之路。关键词:

医教结合 特殊教育 教育 康复 残障儿童

特殊教育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类残疾儿童的教育需要,挖掘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信息时代,科技飞速发展。各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比比皆是,“医教结合”也顺应当前残障儿童康复教育改革的趋势诞生了,将教育与医疗相融合,引入先进的医学知识和康复手段,并融入多种新的相关技术,这样就打破了传统的单一封闭式康复教学模式,多措并举地对残障儿童进行全面的“医教结合”的康复教育。

在残障学生康复教育中贯彻“医教结合”理念,可以充分发挥医疗与教育各自的优势,帮助残障学生融入社会。“医教结合”是特殊教育实施的一项基本原则。形势告诉我们,实施医教结合,根据残障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实际需求,对残障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康复、开发潜能,使每一位特殊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是关注民生、关爱弱势群体,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在全社会高度关注“医教结合”的背景下,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形势的紧迫和责任的重大。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特殊教育的特殊性,如何有效地开展“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我从以下几点谈谈我的观点。

一、培养专业化的特殊教师是“医教结合”的关键

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绝大部分来源于师范院校,掌握了特殊教育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在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使得残疾儿童能在学校受到良好的教育,但对医学康复知识相对空白。只有医生的专业诊断和综合评估,才能让老师们对孩子的残疾状况有更全面的了解,从而设计更具针对性的康复和教育计划。这就给我们提出来一个新的要求——特殊教师“医教结合”的专业化。

(一)、加强特殊教师康复知识与技能的专业培训

根据特殊学校教师的实际需求,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为特教教师开设系列讲座。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专业培训,如:感觉统合的培训,脑瘫儿童、自闭症儿童治疗与康复的培训,言语语言康复训练的培训,孤独症儿童早期评估和干预的理论与实用技术的培训等。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康复知识与专业技能,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了,教学效果自然也会随之提升。

(二)、高素质“医教结合”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素质、专业化特教师资队伍是保证特教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来源,同时也是医教结合康复教学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加强高素质、专业化特教师资队伍建设意义深远而重大。“医教结合”是一种理念上的融合。通俗地讲就是每位特教老师要了解和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并且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日常康复教学中去。只有具备了先进医学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教师才能在教育过程中始终关注学生的康复,有机地把各种康复手段运用到教学中去。二、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提高“医教结合”教学效果

“医教结合”改变了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模式,教师积极探究在教学中采取的各种辅助手段,让学生在医教结合的多种教学模式中进行康复训练学习,促进学生的康复发展。

(一)、以游戏为基,提高教学效果

游戏是儿童生命最本真的色彩,是一种具有多种心理成份组成的综合性活动。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儿童是以游戏为生活的,他们除睡眠生病以外无时不在动作,不在游戏”。游戏是孩子最喜爱的活动,它集创造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游戏恰当地运用于残障儿童的康复教学中更能吸引残障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之主动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来参与训练活动,更有利于感觉功能的恢复。

(二)、因材施教、个别训练,提高康复成效 个别化康复是在康复机构中,由治疗师利用现代化的训练设备或量表,对残障儿童进行系统评估,并结合其康复中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对其进行个别化的、有针对性的康复教育的过程。由于不同残障儿童个体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应避免单一呆板,使孩子们爱学乐训。教学康复中要注重与孩子原有的认知结构相契合,以他们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注重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对生活的热爱。

(三)、创设丰富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集体康复是在康复机构中,教师在课堂上或区角里,对残障儿童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康复教育过程。注重在集体康复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特教老师根据教学内容,为儿童选择和创设相应的,生动具体的情境,充分利用形象,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被激发起来,他们的思维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三、开发资源,拓宽康复教育渠道

专业的教师,专业的设备保证了学生在学校进行科学的康复训练,但学生在校时间是有限的,限制了学校资源的最大化价值,学校应不断开发资源,建立专家、学校、家庭、社会多位一体的教学康复网络,拓宽康复教育渠道,为每个残障儿童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满足他们自身的康复发展需求,实现“医教结合”的康复教育目的。

(一)、学校“医教结合”与家庭康复相互配合

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并且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最长,他们的动作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而孩子也无时无刻不在模仿着成人的一些活动,英国教育家洛克的“白板说”便有力地佐证了这一点。儿童对成人的模仿是教育的基础,必须高度重视家庭在儿童康复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广大家长参与残障儿童教育的积极性。比如,学校可以开展集体教学公开课和单训示范课等供家长学习交流,同时给予家长业务上必要的指导和支持。通过双方共同努力形成学校、家庭相互教育的合力,这对于进一步巩固康复成果,提升教育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再如,学校还可以定期进行家长培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通学校网站,连接班级博客,进一步促进家校沟通、师生互动。教师帮助家长树立信心,转变观念,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康复训练中来,与孩子一起参加活动,从中让家长了解一些教育训练的技巧、方法。

“医教结合”使过去医教分离所分别进行的工作有效地进行整合,达到相互补充、各施所长,能够使孩子障碍发现的时间前移,使得早期干预走进家庭,使家长能够科学认识自己孩子残障的原因,以积极的态度加入到早期干预的行列中来,并主动与多学科专业团队紧密配合,形成教育和干预的合力,使更多的身心障碍儿童得到早期成功的康复,达到使孩子及其家庭都受益的双赢效果。

(二)、社会各界,共同关心残疾儿童。

努力争取社会各界的帮助,实现特殊教育管理职能和公共政策的有效对接。深化医教相互渗透的课程改革,构建特殊儿童发现、诊断、评估、转介、安置运行机制,实现特殊儿童医教结合服务的全程化。建设覆盖教育、卫生、残联的特殊教育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特殊教育机构、教师队伍、特殊儿童信息的全面连通和适时更新,形成多层次互动的“医教结合”服务体系,为各类特殊儿童提供全面的“医教结合”服务。

归根结底,教育的本质在于对人的心灵的塑造。现代教育理念更强调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教育发展的规律应该遵循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为每个残障儿童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满足他们自身的康复发展需求,使之融入主流社会,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实施“医教结合”,体现了特殊教育的本质,是特殊教育现代化、国际化的必由之路,是特殊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命题,是尊重人权,珍爱生命的最好诠释!

参考文献:

1、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聋儿家庭康复教材》,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

2、刘全礼 著 : 《特殊教育导论》,教育科学出版,2004年

3、贺丹军 著: 《康复心理学》,华夏出版社,2005年

4.医教工作总结 篇四

根据《XX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关于开展2017年度目标绩效考核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我院医教部进行了绩效考核自评,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依法执业

1.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在有效期内且无超出核准诊疗科目。

2.放射诊疗许可证在有效期内,无超出许可项目。3.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在有效期内,无超出许可项目。

4.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诊疗护理规范和操作常规;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

5.卫生技术人员有相应资质,严格执行卫生行业准入制管理,持证上岗率达100%。

二、卫生应急工作

(一)组织机构

1.成立卫生应急办公室。

2.指定卫生应急专兼职人员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的收发、核对和登记。

3.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援应急工作领导小组。4.组建由多专业、高年资专家组成的医疗救援应急机动队至少两支。

(二)工作部署

1.每年召开研究部署卫生应急工作的办公会至少6次。2.把卫生应急工作纳入本单位年度工作计划,有部署、有总结。

(三)预案方案

1.结合实际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并适时更新。

2.结合实际制定《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援应急预案》并适时更新。

3.相关工作人员熟悉应急预案并了解技术方案内容。

(四)疫情监测

1.建立卫生应急值班报告制度并上墙。

2.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首诊负责制度并上墙。

3.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制度并上墙。

4.建立不明原因疾病及重大传染性疾病会诊制度并上墙。

5.组建寨卡病毒、SARS、人禽流感、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等突发急性传染病诊断专家组。

6.配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直报电脑。7.规范设置感染性疾病科。8.按要求规范开展预检分诊工作。

9.规范接诊、报告、转诊工作,乡镇(社区)医疗机构不得截留不明原因发热肺炎病人和卫生行政部门要求必须转诊的其它病人。

(五)应急培训

1.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应急演练。

2.每季度对应急队员开展卫生应急知识培训至少一次。3.每季度对单位业务人员开展卫生应急知识培训至少一次。

(六)物资储备

1.对照有关物资储备计划,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工作。2.规范建立卫生应急物资管理台帐制度。

(七)门诊建设

1.有独立的发热门诊、肠道门诊、留观室,布局合理,配备相应的设施、制度上墙等。

2.有专职医生、护士及值班表。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点传染防治知识掌握情况。

(八)应急处置

1.能科学、规范、及时、有效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九)巩固省级卫生应急示范市创建工作成果 能在原创建基础上继续完善相关资料

(十)及时高效完成其他临时性任务 能及时高效完成其他临时性任务

三、改善医疗服务行动与能力提升工作

1.严格执行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16个核心制度,每月开展一次医疗、护理、病历(含电子病历)、处方、院感、药事、输血、影像、检验、急诊急救等工作的检查、考核、评价、反馈、监督和持续改进措施,并有记录;门诊、住院次均费用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药占比控制在30%以内;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控制在30%以内。

2.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认真开展药品不良反应、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信息报告工作;开展73个病种的临床路径管理;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严格执行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规定,开展新技术、新业务按规定实行报批;有医疗手术分级、监督评估、损害处置制度与预案.3.积极开展平安医院创建工作;加强行风建设,规范开展院务公开,病人满意度(≥95%);完成医德考评、医护考核和医师定期考核工作;病案首页填报率达到100%,合格率达到99.7%。4.参加医疗责任保险;建立健全警务室,做好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置工作且全年无重(特)大医疗质量安全事件发生。

四、中医药工作绩效管理

(一)组织管理与制度建设

1、有分管中医药工作的领导和专兼职干部,但未设立中医科。

2、分管中医药工作的领导和专兼职干部熟悉中医药政策、中医药管理知识和全镇(乡)中医药工作情况。

3、未成立提升工程领导小组、未制定实施方案。

4、制定了年度中医药工作计划、总结。

5、未制定本单位中医工作目标考核细则。

6、传染病防治预案或工作记录无中医药内容。

(二)中医药服务条件建设

1、中医临床科室设置未达到《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基本标准》要求。

2、中药房设置未达到《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要求。

3、中药煎药室符合《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要求。

4、中医临床诊室配备针灸、火罐、刮痧板等基本器具。

(三)中医药服务网络

与我院建立对口支援关系的医院,未将中医药作为技术帮扶的重要内容。

(四)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1、建立有中医药人才台账。

2、未制定有中医药人才引进、培养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

3、未开展在职在岗中医药人员参加中医药继续教育或专业学历教育。

(五)中医医疗服务

1、按照中医药技术操作规范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含中药饮片)。

2、严格中药饮片、中成药的使用管理,严格执行中医药相关标准规范。

(六)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服务:每年至少有更换4次中医药健康教育内容的宣传栏;每年提供不少于4种有中医药内容的健康教育文字资料;每年至少举办4次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每次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要有通知、讲稿、签到册。

(七)《中医药法》宣传贯彻实施

1、制定学习宣传贯彻《中医药法》实施方案。

2、组织本单位职工学习《中医药法》、《中医药法释义》。

3、开展《中医药法》宣传活动,积极打造中医药文化氛围。

五、直属医疗机构药械采购绩效管理

(一)组织管理与制度建设

1.建立本单位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药品采购、使用、管理制度,建立药品采购人员管理(人员资质)台账。2.建立医用耗材组织管理制度、医用耗材采购公示制度,建立医用耗材采购工作台账。

3.制定本单位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绩效考核办法。

4.制定实施基本药物年度工作计划、总结。5.积极开展基本药物政策全员培训。

(二)药品集中采购

1.基本药物采购不低于35%。2.中标价低药品:(同一招标单元中最低价和次低价中标药品)采购金额比例不低于30%。

3.挂网限量采购药品:(含自费药品)采购比例不高于10%(其中自费药品比例不高于5%)。

4.国产药品采购比例(医疗机构国产药采购金额占药品采购总金额的比例不低于80%。

(三)耗材阳光采购、合理使用

1.执行省医用耗材集中招标网上采购。2.低值医用耗材采购与中选配送企业签订配送合同,按照优质优价的原则进行采购。

3.高值医用耗材采购在四川省药械采购与监管平台高值医用耗材交易系统进行,由四川省药械集中采购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公布的集中挂网高值医用耗材目录内产品。

4.医疗器械挂网采购按规定及时将采购相关信息上传到四川省药械采购与监管平台,药械采购平台对医疗机构采购产品信息予以公布,接受监督部门和社会监督。

5.按照四川省相关规定阳光采购医用耗材,并落实专人按规定及时申报药品、耗材采购阳光积分,但目前阳光积分合格率未达到100%。

6.高值医用耗材采购价格无异常情况。

六、重点专科建设

坚持统筹协调、错位发展的思路,积极开展重点专(学)科建设工作。

七、继续教育与科教工作

1.按规定完成继续医学教育培训任务; 2.有科研立项、成果应用推广计划与总结,承担国家或省级临时下达的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项目任务。

八、分级诊疗与对口支援工作

1.严格执行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和医师多点执业制度;门诊增幅不低于5%,住院诊疗量增幅不低于3%,床位使用率达到95%;落实医疗联合体建设任务;双向转诊信息月填报率达100%;医师多点执业人数较上年度增长30%;开展远程会诊占院外会诊比达75%以上。

2.开展辖区内乡镇的巡回医疗工作并达100%;按规定完成对口支援服务工作;免费为乡镇卫生院开展适宜的新技术、新项目的培训、人员进修和设备支持。

九、医卫保障工作 完成局下达的各项指令性医卫保障任务。

十、无偿献血宣传

开展无偿献血宣传工作,全年宣传专栏不少于4次。

医教部

5.医教工作总结 篇五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国办发〔2017〕6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医教协同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加强医学人才培养,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基础工程,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保障。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进一步加强医学人才培养,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始终坚持把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摆在卫生与健康事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遵循医学教育规律和医学人才成长规律,立足基本国情,借鉴国际经验,创新体制机制,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核心,建立健全适应行业特点的医学人才培养制度,完善医学人才使用激励机制,为建设健康中国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二)主要目标。到2020年,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取得突破,医学人才使用激励机制得到完善,以“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主体、“3+2”(3年临床医学专科教育+2年助理全科医生培训)为补充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建立,全科、儿科等紧缺人才培养得到加强,公共卫生、药学、护理、康复、医学技术等人才培养协调发展,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对卫生与健康事业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到2030年,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环境更加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健全,医学人才队伍基本满足健康中国建设需要。

二、加快构建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提高生源质量。本科临床医学类、中医学类专业逐步实现一本招生,已经实施招生批次改革的省份,要采取措施吸引优秀生源报考医学专业,提高生源质量。严格控制医学院校本科临床医学类专业单点招生规模。鼓励举办医学教育的中央部门所属院校适度扩大本科医学类专业招生规模,增加优质人才供给。

(四)提升医学专业学历教育层次。中职层次农村医学、中医专业要逐步缩减初中毕业生招生规模,逐步转向在岗乡村医生能力和学历提升。2020年后,逐步停止中职层次农村医学、中医专业招生;届时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确有需要举办的,应依据本地区村卫生室人员岗位需求,按照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含中医药管理部门,下同)有关开办区域、培养规模、执业地域范围等方面的要求,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备案后招生。根据行业需求,严格控制高职(专科)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规模,重点为农村基层培养助理全科医生。稳步发展医学类专业本科教育。调整优化护理职业教育结构,大力发展高职护理专业教育。

(五)深化院校医学教育改革。夯实5年制临床医学、中医学教育基础地位。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德培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医学生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群众健康权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统筹优化通识教育、基础教育、专业教育,推动基础与临床融合、临床与预防融合,加强面向全体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规范临床实习管理,提升医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探索开展基于器官/系统的整合式教学和基于问题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推进信息技术与医学教育融合,建设国家教学案例共享资源库,建设一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医学院校建立教师发展示范中心,对新任职教师(含临床教师)逐步实施岗前培训制度。积极推进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构建现代卫生职业教育体系,坚持工学结合,规范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健全教学标准动态更新机制,促进教育教学内容与临床技术技能同步更新。

深化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考试招生要加强临床医学职业素质和临床能力考查;统筹优化临床培养培训内容和时间,促进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衔接;加强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科研思维和分析运用能力培养,学位论文可以是研究报告、临床经验总结、临床疗效评价、专业文献循证研究、文献综述、针对临床问题的实验研究等。严格控制8年制医学教育高校数量和招生规模,积极探索基础宽厚、临床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和支撑机制。

加强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制订完善各类临床教学基地标准和准入制度,严格临床教学基地认定审核和动态管理,依托高校附属医院建设一批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在本科生临床实践教学、研究生培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临床带教师资培训等方面发挥示范辐射作用。高校要把附属医院教学建设纳入学校发展整体规划,明确附属医院临床教学主体职能,将教学作为附属医院考核评估的重要内容;高校附属医院要把医学人才培养作为重大使命,处理好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关系,健全教学组织机构,加大教学投入,围绕人才培养优化临床科室设置,加强临床学科建设,落实教育教学任务。

(六)建立完善毕业后医学教育制度。落实并加快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健全临床带教激励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严格培训过程管理和结业考核,持续加强培训质量建设,培训合格证书在全国范围内有效。保障住院医师培训期间待遇,积极扩大全科、儿科等紧缺专业培训规模,探索建立培训招收计划与临床岗位需求紧密衔接的匹配机制,增补建设一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020年前基本满足行业需求和人才培养需要;高校要加大投入、加快建设,提升附属医院临床教学水平,将符合条件的附属医院优先纳入培训基地。稳妥推进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试点,不断提高临床医师专科诊疗水平,探索和完善待遇保障、质量控制、使用激励等相关政策,逐步建立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探索建立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一批临床医学专业基础扎实、防治结合的公共卫生人才。积极探索和完善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人员取得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硕士和博士专业学位的办法。调整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年限以及考核要求等规定,逐步建立统一规范的毕业后医学教育制度。

(七)健全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强化全员继续医学教育,健全终身教育学习体系。将继续医学教育合格作为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聘用和定期考核的重要依据,作为聘任专业技术职务或申报评定上一级资格的重要条件。以基层为重点,以岗位胜任能力为核心,围绕各类人才职业发展需求,分层分类制订继续医学教育指南,遴选开发优质教材,健全继续医学教育基地网络,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活动,强化规范管理。大力发展远程教育,支持建立以国家健康医疗开放大学为基础、中国健康医疗教育慕课联盟为支撑的健康教育培训云平台。

(八)强化医学教育质量评估。建立健全医学教育质量评估与认证制度,到2020年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院校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探索实施高职临床医学、护理等专业质量评估,加强医学类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推进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第三方评估。将人才培养工作纳入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以及院长和任期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将医师和护士资格考试通过率、规范化培训结业考核通过率、专业认证结果等逐步予以公布,并作为高校和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建立预警和退出机制,对高校和承担培训任务的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动态管理,质量评估与专业认证不合格者限期整改,整改后不达标者取消招生(收)资格。

三、促进医学人才供给与需求有效衔接,全面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九)建立健全医学人才培养供需平衡机制。统筹卫生与健康事业各类医学人才需求,制定卫生与健康人才培养规划,加强全科、儿科、妇产科、精神科、病理、老年医学、公共卫生、护理、助产、康复、心理健康等紧缺人才培养。制定服务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人才培养的引导性专业目录,推动医学院校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严格医学教育准入标准,规范医学专业办学,强化监督管理,新增医学类专业布点重点向中西部医学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倾斜。省级教育、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定期沟通,坚持按需招生、以用定招,探索建立招生、人才培养与就业联动机制,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定期制定和发布人才需求规划,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医学院校要根据人才需求及医学教育资源状况,合理确定医学专业招生规模及结构。

(十)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助理全科医生培训、转岗培训等多种途径,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完善订单定向医学生教育培养政策,鼓励有条件的省份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按照考生户籍以县为单位定向招生的办法,将本科毕业生全部纳入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根据需求适度扩大培养规模;严格履约管理,及时落实就业岗位和薪酬待遇,鼓励各地探索实行“县管乡用”(县医院聘用管理、乡镇卫生院使用)的用人管理制度。对在岗基层卫生人员(含乡村医生)加强全科医学、中医学基本知识技能和适宜技术培训。

(十一)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分类推进中医药教育改革,适度增加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的中医类院校为“5+3”一体化招生院校,促进中医药院校教育与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衔接。构建服务生命全周期的中医药学科专业体系,推进中医药养生保健、健康养老等人才培养。完善中医药师承教育制度,加强师承导师、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建立以名老中医药专家、教学名师为核心的教师团队,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加快推进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建立完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鼓励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攻读中医专业学位,鼓励西医离职学习中医。鼓励扶持民族地区和高等院校开办民族医药相关专业,支持有条件的院校开展民族医药研究生教育。

(十二)促进区域医学教育协调发展。以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薄弱地区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能力建设。在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实施过程中,加大对中西部医学院校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发挥高水平医学院校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薄弱院校办学水平,加大东部高校“团队式”对口支援西藏医学教育工作力度,加快西藏现代高等医学教育体系建设。以新疆和西藏为重点,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西部支援行动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中西部地区支持计划。通过专家支援、骨干进修、适宜医疗技术推广等多种形式,提升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医务人员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四、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医教协同管理

(十三)建立医学教育宏观管理协调机制。国家和各省(区、市)要分别建立教育、卫生计生、机构编制、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中医药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医学教育宏观管理协调机制,统筹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共同研究协商重大政策与问题。

(十四)强化医学教育统筹管理。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局要进一步加强医学教育综合管理和统筹协调。成立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专家智库作用,为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支持行业学(协)会参与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划、标准制修订、考核评估等工作,相关公共服务逐步交由社会组织承担。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与省级人民政府要共建一批医学院校,教育部、国家中医药局与省级人民政府要共建若干中医药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提升共建院校办学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服务区域和全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在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对医学院校和医学学科予以支持。

(十五)深化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遵循医学教育规律,完善大学、医学院(部)、附属医院医学教育管理运行机制,保障医学教育的完整性。加强对医学教育的组织领导,在现有领导职数限额内,逐步实现配备有医学专业背景的副校长分管医学教育或兼任医学院(部)院长(主任),有条件的高校可根据实际需要探索由常务副校长分管医学教育或兼任医学院(部)院长(主任),或由党委副书记兼任医学院(部)书记。实化医学院(部)职能,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强化对医学教育的统筹管理,承担医学相关院系和附属医院教学、科研、人事、学生管理、教师队伍建设、国际交流等职能。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要组织开展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在国家改革建设重大项目上对试点高校予以倾斜支持。

五、完善人才使用激励政策

(十六)提升医疗卫生行业职业吸引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合理体现医务人员专业技术劳务价值,加快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特别是全科、儿科、精神科、公共卫生等紧缺专业。建立健全符合行业特点的人才评价机制,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等倾向。完善职称晋升办法,拓宽医务人员职业发展空间。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并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疆、西藏及四省藏区等艰苦边远地区可放宽到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下同)工作的,可直接参加中级职称考试,考试通过的直接聘任中级职称,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对“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实行总量控制、比例单列,不占各地高级岗位比例。根据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和工作特点,分层分类完善临床、公共卫生、护理、康复、医学技术等各类专业人才准入和评价标准。创新人才使用机制,落实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对急需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紧缺专业人才以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可由医院采取考察的方式予以公开招聘。基层卫生计生事业单位招聘高层次和全科等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可直接考察聘用。

六、完善保障措施

(十七)加强组织实施。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医教协同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协同,明确责任分工,狠抓贯彻落实。各省(区、市)要在2017年9月底前出台具体实施方案。

(十八)保障经费投入。积极发挥财政投入的引导和激励作用,调动社会、医疗卫生机构、个人出资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多元化、可持续的医学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政府投入动态调整机制。根据财力、物价变动水平、培养成本等情况适时调整医学门类专业生均定额拨款标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补助标准,探索建立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补助机制,加大继续医学教育投入,合理确定医学门类专业学费标准,完善对贫困家庭医学生的资助政策。改革探索以培养质量、绩效评价为导向的经费拨款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规定落实投入责任,加大投入力度,中央财政予以适当补助。

(十九)强化追踪监测。建立健全追踪监测机制,制订部门分工方案和追踪监测方案,对实施进度和效果进行监测评估。实施常态化、经常化的督导考核机制,强化激励和问责。对各地在实施过程中好的做法和有效经验,要及时总结推广。

国务院办公厅 2017年7月3日

6.医教工作总结 篇六

对于考研政治的复习,应该是在大量题海后,理清做题思路进行区分和检查。根据考研政治的大纲“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简称形策,是政治理论考查的重点。通过以往考题的分布及形式,分值一般在8-10分,题型结构一般为“2道单选2道多选”。形策的命题特点主要有:

1、主要是国内时政热点;包含考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重大方针政策及其人大会议的最新决策、报告内容等。

2、与中国相关的国际新闻时政;突出考查中国在国际问题上的主张、中国与大国关系(如美国、欧洲、俄罗斯和日 本等)、地缘政治(周边形势)、中国参与的国际组织及其他对国际关系和世界局势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

从这两个命题特点来看,2014年的时政命题,与中国相关的知识点仍然占据较大比例,同学们应该重点复习和识 记;国际部分的时事则应当关注与大国关系(如美俄关系、美日关系、中欧关系等)有关或者其他对国际局势有深刻影响的事件(如叙利亚战争等)。

上一篇:开展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宣传活动总结下一篇: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大讨论活动督导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