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记叙文的选材方法

2024-10-12

浅谈记叙文的选材方法(通用9篇)

1.浅谈记叙文的选材方法 篇一

母爱在人们眼中永远是慈祥的,但父爱常常使我异常糊涂,为什么明明是严厉,人们却说它是爱呢?

“笔离指尖一寸,眼离课本一尺,胸离桌子一拳,看书、写作业都要做到三个一。”,爸爸又开始唠叨了,我总是不耐烦地回答道:“明白了”,心中却想:就低一会儿有什么了不起的。想着便又低了下去。过了不大一会儿,听到了脚步声,我瞬间想到:不好,爸爸又来了。刚想到这里一个巨大布满皱纹的手掌压在我的作业本上,我胆颤心惊地转过头来,果真是爸爸,只见他眉毛立着,成了一个倒八字,鼻子翕动着,嘴往下挂着,想一只凶猛的老虎,一只手高高举起,似乎要打了下来又轻轻放下。

过了好一会儿爸爸愤怒地说:“眼镜都多少度了!头还低那么下去!眼睛都要瞎了!”,我原本还想控制住的眼泪,“哗”地一声像断了线的珍珠,全部流了下来。心想:“就低那么一会儿至于瞎了吗!”这时爸爸又将手高高举起,似乎真的要落下来了。我紧闭双眼,双手紧抱住头,小小的心充满了恐惧、害怕、委屈。这时,脚步声临近,我的眼前一亮,原本绝望的心有了一丝希望,因为我的“救星”—妈妈来了。妈妈对爸爸说:“下次不要对孩子这样,又不是很大的错误,何必要打他呢?”妈妈转过身来和蔼地对我说:“爸爸这样做是为了你好,要是眼睛真瞎了该怎么办呀!你下次应该把头抬起来,记住了吗?”,我充满信心地回答:“记住了!”

听了妈妈的话让我明白了,爸爸对我的严格要求也是一种爱,是一种隐藏在责备与训斥中的深深的父爱,它是无私的,也是无价的。

2.浅谈记叙文的选材方法 篇二

跳水是一项优美的运动项目,运动员在跳台或跳板通过完成一系列高难度动作进入水中,要求运动员具有良好的空中感觉、协调、柔韧性、优美、平衡感和时间感等素质。自1984年周继红夺得我国跳水第一块奥运会金牌开始,我国跳水项目一直在国际上保持着领先水平。但近年来,随着国际交流机会的增多、教练员运动员队伍的流动、训练手段和方法的透明化,各国跳水运动水平日益接近,国际比赛运动员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少,竞争异常激烈,我国跳水运动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先进的训练理论、训练方法和手段已不再是一方所独亨的秘密,而硬件方面(主要指训练器材和训练条件) 也是可以通过资金投入得以解决,因此在以上两个条件相等的前提下,选材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运动员先天条件的优势具有不可复制性,并且这种优势将贯穿着整个运动生涯,选择好的运动苗子进行训练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实践过程中观察,相等的训练条件和同一个教练指导下,好的运动苗子在学习新难动作的进度要明显快于普通的苗子,在动作难度方面也明显高于普通的苗子,特别在运动员的后期,这种优势尤为突出。因此优秀的苗子将是我国跳水运动制胜之道,如何选拔高素质、符合跳水运动项目的跳水人才已成为各级运动队重点的研究课题。

2我国选材方法的现状

目前关于我国跳水运动员选材的研究存在着两大主流方法, 即:传统的经验先材和现代的技术选材。

2 . 1传统的经验选材方法

经验选材法主要是依靠教练的个人经验,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意志品质进行综合评估,择优选用。这类选材方法随意性大、盲目性强、选材的成材率偏低,不同的教练选材的标准也不一样。

2 . 2现代的技术选材方法

技术选材法主要是以优秀运动员共同的身体特征作为标准, 通过现代的力学角度进行技术分析,最终形成多项量化指标,并以这些指标得分的高低作为选材的主要依据。这类选材方法片面性大、淘汰率高,侧重对运动员身体素质的考量,忽视对运动员意志品质的评估,容易因某一个指标没有达到标准而错过了一名出色的跳水健将。

运动员科学选材研究涉及的问题很多、难度很大,目前技术选材指标的研究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和空白,特别是在一些非智力因素方面,教练员常常会运用个人的经验选材来弥补其不足。认为经验选材和技术选材均存在不可替代优点,同时也存在着弊端,片面的选用单一的选材方法不符合跳水运动的发展,同时易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及时间上的极大浪费。只有提取经验选材法和技术选材法的优势重新进行整合,在采用各种指标测试与分析的基础上与教练员的经验相结合方式,合理的运用实际的选材工作,才是一种有效科学的选材方法,才能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果。

3跳水运动的选材方法

运动员选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根据不同时期选材工作的目的及任务,选材工作分为3个阶段:初级选材、中级选材、高级选材。初级选材,一般在开展市级单位开展(如基层体校、跳水学校、少儿俱乐部等),选材年龄一般在5~8岁之间,是运动员选材过程中的最基础的部分;中级选材,一般在省级单位或国家青年队开展(如省专业队、省体校等),选材年龄一般在9~13岁之间,是跳水人才阶队建设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高级选材,主要在国家队开展,选材年龄14岁以上。不同阶段选材的重着点和方法都不同。(见表1)

无论哪个选材阶段的选材,都要经过目测、复测、试训3个步骤之后才能确定入选队员。不同选材阶段由于选材的任务和着重点不同,测试的项目和手段也不一样。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3 . 1目测

主要是对身体形态进行初步判断,选择身体形态符合跳水运动的苗子。

3 . 2复测

主要是对目测合格的对象进行全面的家系调查、体格检查、身体形态、运动机能等方面测试。中级选材和高级选材一般会在比赛或测验时来选拔运动员。

(1)家系调查。运用遗传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判断、观察受试者的运动能力发展趋势受家系影响可能性的大小,并分析其发展趋向和可能。

(2)体格检查。了解被选对象一般健康清况,评定健康和发育水平。包括肌肉系统、骨骼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肝功检查和个人病史检查。

(3)发育程度与青春期发育高潮持续时间长短的鉴别和发育分型。主要是通过骨龄检查或第二幽正的检查来鉴别发育程度和发育高潮持续时间和鉴别发育分型。

(4)选材指标的测试。主要是对被选对象进行形态、机能、心理、素质、智力等指标的测试,记录测试结果。

(5)指标的分析与评价。根据测试指标的评价标准对被选对象的各项指标测量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确定入选的人员。

3 . 3试训

主要对经过测验后符合要求的对象进行训练,并从训练中对被选对象的运动机能、心理素质、智力水平进行全面深入的观察和分析。试训一般分为2个阶段。

4结语

跳水运动的特点之一就是高淘汰率,选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成材率。在进行选材时,应采用技术选材法和经验选材法相结合的方式,对运动员的硬件和软件进行综合分析。身体形态、运动素质等方面是运动员的硬件;而本身的智力素质、心理素质和精神道德素质(包括体育道德、奉献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是运动员的软件。日益激烈的竞争和升高的动作难度,运动员要适应现代化的体育竞争,靠单纯的身体素质和形态的优势是不可取的。运动员选材也就进入了软硬件结合的阶段,并开始向软件倾斜,在未来的体坛竞争,心理因素或智力因素对胜负可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摘要:通过对跳水运动员选材经验与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分析,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指出了跳水运动选材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经验选材和技术选材相结合的选材方法,旨在为广大跳水教练员和科研人员从事选材研究提供参考。

3.记叙文的选材 篇三

目前,不少教师在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极为强调选材的“新颖”“新奇”和“新意”。写作时,往往要求学生将最先想到的材料放一放,称这样的材料往往也是其他同学能想到的,为了避免“撞车”,最好放弃最初选择的材料,而别出心裁地求新、求异,并以此独树一帜,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获得高分。记叙文选材求“新”本无可非议,但一味要求学生背离最熟悉、最敏感的写作材料,而勉强地挖新材料、唱新曲,最终写出来的作文,其质量往往并不令人满意,更背离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的写作要求。作文教学中选材的偏向是有其深刻背景的。

一是教条的应试主义。不可否认,平时的作文教学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在高考中力压群芳、技惊四座。而高考作文很注重选材的“新”,大众化的选材往往泯然众人。于是,在平时教学中,为了避免选材“落入俗套”,许多教师要求学生“在不偏题的前提下,尽量求新”。上面提到的这位教师将命题作文“皱纹”的选材区间形象地比喻成一个圆,并在该圆的内部画上一个略小的圆(约占大圆面积的80%),然后在这一个略小的圆内写上了“师长的皱纹”,即多数学生会考虑“师长的皱纹”,并提醒学生尽量避开这一取材范围,耸人听闻地称不这样做就会陷入选材雷同的“汪洋大海”。而只有在大圆其余的20%的选材区间内搜索材料,才会“让人眼前一亮”。其实,这也是对高考《考试说明》和“作文评分标准”中“选材新鲜”要求的一种误讀。就记叙文而言,所谓的“新”不一定是众所未闻的独特材料,从常规素材获取更新的体验也是“新”,而且是一种更值矧昌导的“新”。如果忽略了自己熟知并为之感慨万千的“通俗”材料,而盲目追求遥不可及的所谓“新”,很可能就如同邯郸学步,最终变得不伦不类。

二是空洞的技法宣讲。现在许多语文教师讲起写作的技巧往往会滔滔不绝,但是与学生一起进行下水写作的可谓凤毛麟角。进行写作教学,“不下水”写作的教师往往只是将惯用的作文教学资料照本宣科;也有些教师会从作文选上搬几篇漂亮的作文,通过“抽丝剥茧”进行空洞的技法总结,然后做模式化的规范,并且要求学生视作“金科玉律”。而正常进行“下水”写作的教师则会从自己的写作实践中总结写作的体验,这些教师往往更重视生活的真实、情感的真挚和哲思的真切。他们往往更多的是引领学生俯视社会底层的沧桑,感怀自我身边的不朽,倾听内心的诉说。一种是在岸上指手画脚,一种是在水中身临其境,其教学效益的高下、拓展学生持续发展能力的强弱便不言自明。

笔者认为记叙文写作不排斥选材领域的突破创新,但是更应该倡导学生写自己亲近而熟悉的生活,并以此作为主流。

首先,这符合写作的规律。“生活是作文的唯一源泉”,高中学生的生活范围是有限的,虽然新课程倡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但是由于种种限制,其实践的广度和深度往往还存在不足,加之区域差距、校际差别也造成了许多学生对社会体验的不成熟。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积累、体验的深入、思维能力的增强,高中生往往对自己周围较近的生活圈内的人、事、景、物有着越来越深入的认识和感悟。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局面:一方面,高中生的感知、实践的社会区域、领域在不断扩大,但是对距自己较远的现象了解还不够全面,认识还不够丰富,体验还不够深入;另一方面,他们对生活圈内的现象所蕴含的内涵有着越来越深刻的领悟,甚至独到的见解。因此,在作文选材上允许学生拓展视野,但更应当鼓励学生写自己所亲近的生活,“以吾手写吾心”,展现生活的真实,浓缩生命的真谛。

其次,这契合高考的要求。高考记叙文的选材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啧啧称赞的,往往不是新奇的材料,而是用独到的体验和独特的视角对身边的生活素材进行深加工、巧呈现。例如2011年江苏卷高考作文题“拒绝平庸”,其中一篇满分作文就是写了自己街头路遇的情景,描绘了一幅夜色下时尚女展现动感舞姿的优美画面,盛赞她们燃烧着生命的激情和活力,不甘平庸地充实着生活,追求着完美。对于命题,这名考生用灵魂的舞姿和哲思的感悟来破解,显得既亲切自然,又深刻有力。

对于同样的事物或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剖析,从而产生新颖而深刻的认识与体验。比如“父爱”就是一个常写常新的话题,比较常规的切人角度是通过一两件事情透射父爱的感人与伟大。而《背影》一文中,朱自清则通过父亲的“背影”这一独特的视角切入,从而展现了质朴而感人的父爱;《挥手》一文中,赵丽宏则通过父亲挥手的动作刻画了不变的父爱与岁月的沧桑;《酒》一文中,贾平凹则通过已戒酒多年的父亲为了鼓励儿子走出舆论的漩涡而畅饮的故事,从而展现了拳拳父爱。同样是父爱,但切入的角度不同,深沉的情感便演绎得精彩纷呈,感人至深。

记叙文的材料要来自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要善于用独到的感悟演绎我们亲近的生活,善于从独特的视角观照我们熟悉的生活。如果考生选择自己虽有所涉猎但感受粗浅的材料,其描写往往矫饰而不真实,情感往往做作而不感人,立意往往牵强而不深刻。这样的文章最终的得分肯定不高。由此可见,记叙文的写作,选材上盲目求新是对高考作文要求严重的误讀。

再次,这利于学生持续发展。写好学生熟知的生活,这既利于全体学生习作素养的提升,也利于部分习作素质较好的学生未来的发展。我们讲台下就有未来的作家,甚至文学家,中学作文教学对于这些学生将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奠基作用,教者的写作导向更会对他们写作的价值取向产生深刻的影响。而回溯文学名人的成长轨迹,其写作经历往往都是从自己熟稔的生活圈子开始的。有些作家的写作一生都不会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圈,例如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贾平凹,其作品所描写的场景是他所熟悉的农村;被誉为“20世纪最后一个散文家”的刘亮程的多数作品基本上在刻画他“一个人的村庄”。有些文学名人随着生活圈的扩大、视野的拓展,文章选材的领域也在扩大,但是对生活视野较远的现象没有深刻的洞察,他们是不会轻易下笔的,比如余秋雨、周国平等。

当然,选择常规材料,如果浮光掠影地人云亦云,其作文的质量将会很低,这样的写作也只能是在“低幼”层次徘徊,极不利于学生习作素养的锤炼和内涵的提升。在写作实践中,应当引导学生平时加强对周围生活的观察、盘点和感悟;在教学中,应着力强化对常规材料进行独特切入,独到描绘,独创立意,在平凡中挖掘闪光点,在平淡中生发动情点,在平坦中发现奇崛,在平静中掀起波澜。在无视生活之美者的眼里,生活会索然无味,而在热爱生活者的眼里,生活会妙趣横生。在冷落内心感受者的意识中,只有麻木和肤浅;而在注重内心体验者的灵魂中,总有感动和震撼。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者应当培养学生敏锐的触觉,善于在普通的材料中巧妙切入,演绎新意,潜心挖掘生活之美,辉映生命之美。

4.记叙文的选材及处理技巧 篇四

一篇记叙文写作的成败,常常取决于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对各种事物的观察、体验、了解和掌握的程度。因此记叙文的写作,首先要解决的是内容,即“写什么”。那么,什么样的材料才能保证文章的质量呢?这就涉及选材的标准和要求。概括起来说,就是要紧紧围绕中心选择真实、典型、新颖、动情的材料。

一、选择真实的材料

文章不是无情物,唯有真情能动人。要表达真情实感,所选的材料就必须是真实的。记叙文中的真实材料就是我们的独特经历。每个人都是鲜活的个体,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与生命体验。作文不是生活场景和历史故事的简单复制,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观察与发现,用心去感悟去思考,为文方能如重锤擂鼓,扣人心弦。

二、选择动情的材料

对此,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写作时要投入感情,在让读者感动之前你自己要先感动起来。第二,要选取能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来写。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中,令作者动情的材料太多了:梁任公先生可以为“桃花扇”的悲情痛哭流涕,也可以为杜子美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而张口大笑,“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他出口成章,名词佳句倒背如流,即使偶有阻塞,敲击脑瓜儿延续,其情态可掬,令人莞尔;任公先生的口音,也成为梁实秋欣赏的亮点,如此爱屋及乌的描述,可见作者对任公先生的爱戴之情深。

三、选择典型的材料

生活有多精彩,写作的材料就有多丰富。但写作时不能把一切符合中心的真实材料都写到文章里,这就需要我们精挑细选,好中选优,直到选出最能反映事物本质、最有表现力和说服力的.材料,从而写出引起读者心灵共鸣的文章。如《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人公别里科夫牢记不忘的口头禅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即使在最晴朗的天气里外出,他也要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的许多物品都装在“套子”里(雨伞用“套子”包好,表放在鹿皮“套子”里,小刀装在小“套子”里);他的脸也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用黑眼镜挡起眼睛,用棉花堵住耳朵;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来,也要造成一个“壳”儿,“套”起来;他住在“活像一只箱子”那样严密、狭窄的小卧室里,床上还要挂上帐子,一上床就拉过被子蒙上脑袋……总之,他的整个人和他的物全要“套”起来。小说正是选取这些典型材料,从而鲜明地表现出别里科夫保守、多疑、胆怯、惧怕新生事物的性格特点。

四、选择新颖的材料

俗话说:“新米煮饭自来香。”文章材料新颖,就会有时代气息,生活味就会浓。“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这样才有可能写出好作文。如2012年高考北京卷优秀作文《电梯里的女孩》是一篇歌颂、赞美平凡中的伟大与美丽的文章。作者曾经在当地有名的医院门诊大楼里见过两位截然不同的电梯看管员:前者厌恶本职工作,后者却立足于本职工作兢兢业业,赢得了众人的欣赏和赞誉。作者根据这个现象在考场上巧妙地采用对照的方式来叙写,含蓄而形象地表现了命题所给材料中蕴涵的“耐得住寂寞,恪尽职守”这个哲理。两位看管电梯的女孩,无论是前者态度的生硬、冷漠,操作的不耐烦,还是后者灿烂的笑容、和善的声音及热情的服务,这样的人和事都应该是时下再新颖不过的素材了。

选好了文章材料,就如同建房子选好了砖瓦,接下来的工序就是如何把这些砖瓦砌好。这道工序又叫做“剪裁”,是以用布料做衣服为喻的,其道理在于说明如何按照需要把材料组织安排得妥帖自然。

一、巧妙剪裁,动人心弦

写作文同做衣裳一样,对使用的材料必须剪裁。一般来说,对表现中心思想起重要作用的材料,要详写,典型细节要细致刻画;对表现中心思想起辅助作用的材料,要略写;与中心思想无关的材料不管多么生动,也要干脆果断地予以割舍。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无论写景、状物,还是写人,作者都是根据需要精心安排,或轻描淡写,或精雕细刻,着墨浓淡相宜,行文详略得当。像通过对贾府大门、内室、人物的服饰以及封建礼法等的描写来反映这个“钟鸣鼎食之家”的气派和豪华,而写大门只侧重对宁国府的描写,荣国府则一笔带过。因为宁国府是长房,宁府大门也是首先映入黛玉眼帘的,况且宁、荣二府格局相同。写内室便侧重荣国府,宁国府只一笔带过,因为黛玉今后是生活在荣国府的。就是荣国府,也只着重写了“荣禧堂”正室及王夫人“时常居坐宴息”的三间房。贾府主子不少,奴仆更多,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穿戴不一,但作者只详细描述了贾宝玉和王熙凤二人的服饰,余者只笼统地说“华冠丽服”“穿红着绿”之类。宝玉和凤姐,一是少年公子,一是青春少妇,在这个封建大家庭中都有特殊的地位,就其穿着来说,也是两个有代表性的人物。

二、一线串珠,浑然一体

如果把材料比做珍珠,那么线索就像把珍珠串连起来形成一条闪光的项链的线。往往是有了一条线索以后,许多材料和人物便自然地组织到一篇文章里去了。如2012年高考湖南卷优秀作文《父亲的手》,作者学习朱自清《背影》的构思技巧,通过写父亲的手,先写父亲的严厉(我8岁那年,从父亲钱夹里偷了30块钱,父亲用“砖头手”拍打我的手掌;我15岁那年逃课被抓到后,父亲用他那厚大的手掌打我的脸;终于,在一次犯了错后,父亲又扬起他的手……但这次力度似乎不大,只轻轻地抚摩了我的头),再写父亲的慈爱(每天早上6点起床为我准备早餐,每天晚上11点开车去学校接我,我受伤时帮我涂药,等等),字字句句,打动人心。父亲的手,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那是严厉与慈爱的化身,那是温暖的象征。父亲的手,也是本文串起颗颗珍珠的那根闪光的线。

三、动态呈现,跌宕多姿

让情节的发展最好是波浪式的,而不是直线式的,因为那种直线式的事件、直线式的情感缺乏回环蕴藉的美。如陆蠡的《囚绿记》如果只写作者与绿枝条的“心灵絮语”而无甚变化,则流于平淡。奇妙的是文章写出了作者心情的起伏和绿枝条命运的变化,作者始而欣喜,继而魔念生出,囚禁绿枝条,最后放生。文章由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到怀绿,层次分明,波澜起伏。常言道:“文似看山不喜平。”因为平则直,直则板,板则无惊无喜,无趣无味。让叙事一波三折、摇曳多姿可采用抑扬结合、张弛相生、悬念迭起等方法。

5.写作指导:记叙文如何选材 篇五

材料是组成文章的核心部分,是决定文章优劣的主要标准之一。那么,记叙文如何选材呢?

一、紧扣题眼选材。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目中的中心词是“题眼”。我们紧紧扣住“题眼”就扣住了中心,围绕中心选材,文章才有灵魂。

二、材料要真实。记叙文是以真人真事为内容的。要善于从生活积累材料,这样才能有事可写。而只有材料是真实的文章才会有真情实感,文章就会有生命力。

三、要选择典型的材料。即事件不能太多,要做到以一代百,以少胜多,以小见大。

四、要选择新颖而有意义的材料。我们应该选择一些自己最熟悉的、有代表性的、有时代气息的材料来写,才能写出新意来。

选材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一步棋。新颖而能很好凸现中心主题的题材,往往是作文取得成功的前提。《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对于选材是这样要求的:“题材新颖,真实可信,体现出积极向上的时代风貌”。但在现实的写作实践中,很多同学往往不能很好地体现《标准》的要求,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请具体情况大致有以下几点:

1.材料虚假,有悖常理。

有些同学老是觉得自己经历的事情不够感人,只有电影电视里发生的生离死别一类的事情才是感天动地的,才是能轻易赚到高分的。于是,拿到题目后就开始胡乱拼凑起来。想当然地编造故事却又不能自圆其说,结果造成感情失真,细节失真,漏洞百出。殊不知,文章中的联想和想象必须合乎情理,必须源于生活,漫无边际的“瞎想”是无法体现作文要求的。

2.材料平庸,内容雷同。

比如写家庭生活,必写父母限制自己的自由;写师生交往,必写自己生病、老师上门补课;写同学交往,必写误会导致分手,而后对方转学或者死亡等等。由于材料缺乏新鲜感,总是令人感到是老生常谈,不爱读,不想读。

3.选材游离于中心之外,偏离主旨。

选材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围绕中心进行。比如,根据“感恩教育要加强”这个中心,如果写生活中有些人不知恩、不感恩的现象就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但如果一味地去罗列坦然接受他人的恩情之类的事例,就偏离了主题。

4.原样照搬,不加裁剪。

选好材料之后,应该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和提高表达力的需要进行巧妙剪裁。否则,就会事无巨细,详略部分,主题淹没,拉杂无序。有些同学图省事,不动脑筋,照搬照抄作文材料,或者是干脆将平时见到过的作文素材直接放到新的文章来,又或者把自己平时写过的文章,不论是否与考试话题想切合,一概“拿来主义”,结果,很好的材料就被糟蹋了。

选用材料的方法:

选材用材都必须围绕中心开展,努力实现材料充实、典型、真实、新颖的目的,具体可依照下面提供的方法进行操作:

1.把熟知的材料选出来。

回避陌生、首选熟悉,对于大多数同学老说,这应该是选材的一个原则。自己亲眼所见的,亲身经历的,亲耳所闻的,深切感悟的,才是了然于心的,才是真实动人的。只有先感动自己,才有可能感动别人。对于自己不熟悉、不大熟悉的材料,选用时很容易出现漏洞,因此,一定要慎重选用。选材要敢于表现。但在实际的作文过程中,许多同学为选材而犯愁,他们大多觉得自己的生活太单调,没什么可写的。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我们同学人为的缩小了选材的范围,而把选材的方向圈定在能体现主题积极向上的大事上,他们认为凡作文,必写高尚崇高,一定要写出积极的意义和向上的精神,因而他们的作文总是排斥自我的,排斥心灵的参与和情感的宣泄。

“真情的呼唤”的作文:当老板的爸爸与手下打工妹产生恋情,含辛茹苦的妈妈佯装不知真相而忍辱维持着家庭完全是为了“我”的成长能有一个正常的环境,但终于爱我的爸爸提出了与妈妈离婚的要求,万分悲痛的妈妈在无奈中向爸爸提出一个要求:为了让处在升学重压下的儿子能安心学习,向儿子隐瞒离婚的实情,于是他们瞒着我离了婚,还假装维持着过去的关系,知道事实真相的“我”不忍戳破事实的真相,心底滚动着的是一腔真情的渴望,它在遥远的地方呼唤,呼唤再拥有一个真正的家!最真的情也许就包裹在你不愿或不敢示人的事情里。其实我们每个同学的心中都装着这样的“感人”、“美丽”和“真实”,只是出于某种顾虑将它深埋于心,也就是说,只要我们有勇气冲破自己设定的心理防线,勇敢的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让作文装上一个秘密,写出一段心事,道出一种苦闷,——我们是可以寻找到浸透情感,足以感人的素材的,从而使作文具有感人的力量。

同样是一篇写家庭生活的作文里,另一个同学叙写的是这样一件事:开租车的妈妈瞒着爸爸为即将升入高中的“我”积攒了一笔钱,但赌钱成癖的爸爸发现并很快输掉了这笔血汗钱,一向逆来顺受的妈妈终于愤怒了,在那个晚上与爸爸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失去理智的爸爸把妈妈打得遍体鳞伤,并且迁怒于“我”,撕毁了“我”的课本,砸碎了挂在墙上的与妈妈的合影像,一记重重的耳光,疼在脸上,更痛在心上,也粉碎了“我”所有的美好幻想„„不必再叙述,沉重的事情道出的是来自心底的痛苦与苦闷,由此产生的渴望和呼唤也当然是发自肺腑的。作文需要这样勇敢的选材和大胆的表现。

2.把独特的材料筛出来。

我们的生活看似相似,但是,个人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成长历程,不同的生活圈子,所以,个人都会有独特的可写材料。保证选材的独特性,有个很简单的操作方法,那就是将你接到题目后最先想到的两个材料抛弃不用,启用第三次想到的材料。

选材新而立意深,着眼于新鲜材料,对深化中心效果明显。以“20年后的我”为题,全班60名同学,除了少数学生选择当教师等职业外,绝大多数学生选择当县长、市长、经理、老板,为的是“自己拥有高档小汽车,住高级别墅,把父母接到城里好好享受,把兄弟姐妹的工作安排好”等等。这显然落入了选材庸俗的窠臼。有一位同学则以一位水利专家为人们寻找淡水四处奔波,从而唤起人们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的危机意识。这样写就深刻多了。选材要新,材料选得好,作文就成功了一半。这里的“选得好”,除了指有意义以外,很大程度上是指新颖。

3.把时代的影子照下来。

社会在发展,生活在改变,新事物、新话题层出不穷,选材应当与时俱进,作文才具有时代感。平时要关注社会热点,关心时事新闻,这样,就能为文章引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材料、新景象、新理念。我们不大可能从宏观上去表现这个时代,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折射时代的变迁。

4.把陈旧的材料改过来。

对于旧材料,可以再次使用。但是,不应该完全照搬,而是要经过技术化处理,做到常用常新:可以进行延伸拓展,沿着原有的故事继续设想后来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可以逆向解读,撇开一般性的认识观点,从与之相反的角度去审视旧材料;可以转换视角,从叙述主体、切入角度上创新等等。

5.把想像的情景写下来。人的思想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围绕某个话题或主题,你要敢于穿越时空隧道,请出历史上的人,请出未来世界里的人,请出文学作品中的人,让他们登台唱戏或你去往他们那里神游一番,也是一种创新之举。

6.把精华的部分亮出来。

材料的精华部分,主要是与主旨紧密勾连的那个部分,具有较强感染力的那个部分。对于这些地方,要浓墨重彩,细致描绘;要放在开头、结尾等重要醒目的地方。这样,才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7.选材的角度要小。

小巧的材料往往就是生活中的一次历练、一番拼搏、一点收获、一种体验„„就是这些点点滴滴,经过我们的剪辑加工、精心组合,它们就会变得鲜明而丰厚、灵动而美丽,因而显得异常精致。

可是,我们很多同学在作文时,往往喜欢犯这样一些毛病:让他们写长江,他们必然溯源到江头,飘流至江尾,浩浩荡荡三千里;让他们写长城,他们就会从山海关到嘉峪关,巍巍峨峨半壁江山。如此贪多求全、贪大求圆,是作文一大忌。

8.选材要兼顾细节。

细节对表现人物思想往往有独特效果。俗语云“细节决定成败”,这话有一定的道理。选材时选择那些突出中心的细节,着意刻画会使人物思想性格更加明显。如一篇中考作文《那一声声宝贝》,反映的内容是师生之间的真诚的相待。文章字里行间渗透着师生深情,从而深深打动了阅卷教师。该文制胜之处就是选用典型细节表现人物。一是教师对小作者那一声声“宝贝”亲切呼唤,表现出调皮学生的真诚;二是老师9.善用课本中的材料。

教材上的内容我们一般记得准,理解得透,中考作文中若能巧妙借用课本材料常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给人意外的惊喜。

湖南长沙中考满分作文《走进桃花源》,就善于运用课文《桃花源记》中的材料,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把桃花源人想象成外星人的后裔,他们为了逃避星球大战,逃到桃花源隐居起来。后闯进渔人,因担心渔人泄密,又登上飞船消失在蔚蓝的天空中。

鲁迅说,孔乙己的“科举梦”永远不会“圆”,而2004年满分作文之一《梦“圆”破庙》的作者偏说,孔乙己梦“圆”破庙。文中的孔乙己、咸亨酒店的长衫主顾、掌柜、丁举人等人物形象和鲁迅笔下的一点都没走样,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编故事的能力。作者将课本中的人物巧妙地编织进了自己的文章,真是活学活用,而且用得恰到好处。

另外如《孙权劝学》、《愿做罗布泊的胡杨》、《阿Q新传》等都是成功借鉴课本进行写作的范例。

10.利用你的阅读储备。

安徽省中考作文曾经提供了一封傅雷家书,从材料中考生不难发现命题者的意图:要注重生活中的小事。其中满分作文《当项羽遇上孔明》中,先简笔介绍二人,然后安排他们豪忆往昔的对话。巧笔过渡后,用二人独白的形式现身说法地揭示了蕴藏于生活中的哲理: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要慎言行。文章的素材信手拈来,借用古今历史文化名人及事迹来论证主题思想。可见,平时知识的积累对写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江苏高考蒋昕捷同学以《赤兔之死》一举成名,就是得益于他平时的阅读积累。据说,他上小学时,便开始读古典名著,《水浒》、《西游记》、《红楼梦》,尤其是《三国演义》,他酷爱书中描写的那个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时代,读了至少三四十遍,很多章节都能熟读成诵。除了古典文学,他还喜欢读鲁迅的杂文、端上“一碗香喷喷的鸡蛋面”的细节温暖了学生的心房,从而立起了一个理解尊重学生的良师形象。

钱钟书的小说和一些名人传记。厚积薄发,一篇文章背后却是深厚的阅读积淀。

相反,我们不少同学写“坚韧”就想到张海迪,写“诚信”就用狼来了的故事,大家千篇一律,怎不令人生厌。文章本来就要传达新信息,你说的大家都知道,你思考的大家都思考了千百遍,文章怎能给人新鲜感呢?

如: 岁月如画,生活如诗。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有许多感人至深的诗篇,请撷取你感受最深的一节„„请以“那是一首诗”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②要写出真情实感。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确定写作内容。我们动笔前,最关键的就是给“那”确定一个具体的指代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指代某一时间段。如“童年是一首诗”“初三是一首诗”“春天是一首诗”等。

(2)指代某一地点。如“故乡是一首诗”“308寝室是一首诗”“清晨的校园是一首诗”等。

(3)指代人物情感。如“父爱是一首诗”“奶奶的唠叨是一首诗”“师恩是一首诗”等

(4)指代某事物。如“那片竹林是一首诗”“大自然是一首诗”“那微黄的灯光是一首诗”等。

6.浅谈记叙文的选材方法 篇六

难忘的一件事

二实验小学四年五班王骄蕾

在我的记忆中,有许多让我伤心的事情,也有许多让我快乐的`事,但有一件事,让我久久难忘。(开门见山开头。建议用抒情式开头为佳。)

那天晚上,月亮姐姐格外的明亮,一阵阵微风从窗户外跑了进来。(环境描写再细致些为好,渲染气氛引出下文。注意词汇和修辞的运用。)我躺在床上,睡着了。可不大一会儿,我突然醒了,很不舒服。我以为是前两天感冒引起的就又睡了,可是刚睡一会儿又醒了。我想:都吃了感冒药不会这样的应该睡觉的,天还没亮怎么醒了两次?我觉得不对劲。(心里描写。)我起床来到妈妈的卧室,把妈妈叫了起来,告诉了妈妈。妈妈轻轻地摸了摸我的头,走到药柜前,用手把药箱打开,找到发烧药,接了一杯热水,让我把药吃了,又陪我回到卧室,让我上床,妈妈在床上坐着,陪了我半个晚上。(此处应加入妈妈望着你慈祥的肖像描写和妈妈给你讲故事的神态动作描写,还有你的肖像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为佳。由于选材不好,不这样写文章就太空洞了。建议你今后多在记叙文的选材上下功夫!)

7.记叙文选材的突破口 篇七

有些同学说, 写作文是“有米之炊也难为”。确实, 很多同学在写作时觉得有很多材料, 可是却有一种身困森林, 不辨东西的感觉;有时, 写出来的是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乏味材料;有时, 干脆把材料不分轻重主次地罗列出来;或者干脆凭空捏造一些虚假的不合实际的材料。这样写出来的作文, 给人的感觉是陈旧乏味、大而不当、无关痛痒、抽象笼统的, 很难获得老师或同学的好评。由此可见, 写作文不仅要积累素材, 还要学会如何选择素材和运用素材。

这里谈谈记叙类作文的选材。记叙类作文的选材要做到选材恰当, 就要从材料的“真”、“细”、“情”、“新”几个方面加以突破。

一.为“真”服务

1. 弄清主题, 扣紧中心。

作文总是要表现某个主题的。根据主题选材, 要学“拿来主义”,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做到唯“我”是用, 唯中心是用。与主题无关的材料, 即使它再生动、再形象, 也不能选用。要论证“笨鸟先飞”, 如果选择一些天资本来就好的成功者事例作佐证, 那就没有紧扣主题, 论证就缺乏针对性, 这样的材料就应当摒弃, 要选一些天资并不突出的人或事例, 说明他们是靠“先飞”作翅膀, 靠勤奋作动力而成就事业的材料, 这样才算扣紧中心。有时, 为了切合主题, 需要对材料进行“切割”:因为一个材料往往包含不止一个主题, 围绕一个点进行选材, 围绕一个点来选角度, 将材料的切入点调整好。

2.合理安排, 不枝不蔓。

要做到恰当选材, 就要对掌握了的典型的材料进行合理安排:或符合生活的逻辑, 或根据文体结构, 或依照时空顺序, 或遵从认知规律。作文不是堆沙子, 随随便便一扔就万事大吉;它需要根据主题需要进行裁剪、切割、舍弃、挑选等, 从而达到自然、顺气、理中的目标。不仅如此, 对材料的选取还要做到集中, 不枝不蔓。这里要注意两点:一是运用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慕名而选”, 即选用名人名家的名言和事例。二是记叙类文章的写作可以发扬“滴水也能见太阳的光辉”的精彩, 只要安排得当, 叙述得法, 不一定非得选用那些惊人的“大事”, 往往一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同样能反映事物的本质, 凸现主题。

3.把握尺度, 量体裁衣。

人的衣服有长短宽窄, 做到量体裁衣, 就舒适无度。同样, 文章也有一定的尺度, 有的主题深刻, 有的相对浅显;有的绵长几千里, 有的“短道速滑”。不同的主题需要不同的材料与之相适应。这就将材料也划归为三六九等:如需要反映社会题材, 则材料应为严肃而发人深省;如需要反映个人的精神面貌, 则材料应为细腻而凸显个性;如需要反映平凡小事, 则材料应为新颖而意义深刻……

二.从“细”入手

1. 取“点”, 舍“线”。

在历史的长河中, 有很多名人轶事, 有很多重大的史实闪耀其中;在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中, 又有很多值得回味和深思的闪光点。在作文时, 我们不可能将如此呈线条状的材料垂手供出, 只能撷取历史长河中或人生路上的几朵浪花, 将最精彩的一面呈现, 所选材料就是几个“点”。“写线”, 因其“历时”过长, 用笔过“粗”, 而往往很难出彩;而“选点”, 则容易去粗取精、去旧更新, 更方便用各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表现生活, 抒写心曲。这也就是选材的窍门了:要选“点”, 忌写“线”。

2. 取“小”, 舍“大”。

很多材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去阐述。将某一个角度挑出, 用心作文, 就是取“小”了;同时, 对那些再大再丰富的素材, 也只有“忍痛割爱”了, 这就是舍“大”。对于高考作文来说, 从已有的材料选一个很小的自己熟悉的切入口, 就是作文成功的基石。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对于所选的材料, 尽量选具备闪光点而细腻的平凡小事, 从平凡中见精神, 从平凡中见奇特。

3. 取“深”, 舍“浅”。

材料为主题服务。大材小用也好, 平凡小事也罢, 其最终目的是要反映深刻的主题思想。对于一则材料来说, 不同的角度, 可以反映不同的思想, 而不同的思想有高有低、有深有浅。那么紧紧抓住那最深的一点, 则有利于主题思想的表达。因此, 选材就要学习图钉, 受力面大而入口小, 不费什么劲就可以直达目的, 何乐而不为?摒弃浅显, 达到深刻, 才算选材成功。

三.替“情”着色

1.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做世界的热情人。

选材, 作为作文的必经之路, 其中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作者对外在世界的感受。而对人事景物淡然漠然, 漫不经心的人或不热爱生活的人, 对事物形象不可能有情感性的感受。所以要写好文章, 必须关心时代, 投身社会, 热爱生活, 关注自然。同时, 要注意调动起多种心理功能, 观察外物时, 要注意体验;深入感受时, 要展开联想和想象, 把情感充分激发起来。只有感动了自己, 才能感动别人。

2.看中生活给予的感动, 提炼生活给予的一切。

人是时常会被生活所感动的。而具有生活味的情感最能打动人, 一个场景、一句暖言、一次搀扶等等, 生活给予的有很多是情感的源泉, 只要你用心挖掘生活的深井, 浓浓情泉就会喷涌而出。但绝不意味着生活原生态的情感就一定能打动人。一篇只是表达肤浅的、粗糙的、庸俗的情感的作文, 是无法打动人的。情感生活味应是对生活的提炼, 是富有表现力和艺术张力的情感。它恪守“三不主义”:不夸张, 写作时对情节不夸大或缩小, 防止内容变形失真;不失实, 内容要经得起推敲, 即使是细节也应合乎情理, 给人真实感;不矫情, 感情自然流露, 合乎生活之情, 人之常情, 而不是牵强和外加的。因此, 我们在选材时, 一定要用眼睛去辨别, 用心灵去感受。

3. 丢掉忌讳和禁区, 荡漾顿悟和宣泄。

作文之时, 有人总喜欢套上很多“紧箍咒”。其实, 作文不必有太多的忌讳和禁区。只要是健康的、积极的、有价值的, 也许这就是我们所要表达的最好的素材, 我们就应该拿出勇气去表现它。当一股勇气驱使着我们打开紧锁的内心, 禁锢得太久的情感和素材就会化作写的冲动, 化作一种表现欲, 一吐为快, 不吐不快, 作文在情感需求和思想发展的轨道上滑行, 作文也就成为自我的释放、情感的宣泄和心灵的顿悟。这样, 我们又何愁写出的作文不真实、不感人、不充满真情实感?

四.依“新”作文

1.吐故纳新, 旧题新作。

在选材上, 是不是凡是旧的、过去的就一概弃之如敝帚呢?显然不行。要抛弃的是那些老套的人云亦云的东西;对于有些内涵丰厚的材料, 即使不是新的, 但“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样的材料, 如果能从新的角度来点化、突破、引申, 用来表现新的主题, 也能出奇制胜, 让人耳目一新。因此, 要挑选健康的、熟悉的、独特的、典型的材料, 要从新的角度来使用旧材料。

2.巧设角度, 逆向切入。

8.浅谈记叙文的选材方法 篇八

借代手法,指的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或用事物的局部代替整体。”借代可使语言简洁、生动、形象化,唤起读者的联想。我们可以试着把句法应用到写作时的章法中来。

一、用典型代整体,加深读者印象

杜甫在诗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有一句家喻户晓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没有直接铺叙富贵人家的奢侈挥霍,穷苦人家的受冻挨饿等情景,而是刻画了“酒肉臭”和“冻死骨”的“典型”场面:富贵人家门前飘出了酒肉的味道(一说酒肉腐烂变味),穷人们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这样不仅能让读者想象富贵人家如何的浪费奢靡、暴殄天物,穷苦人家如何的衣不遮体、揭不开锅,写出了当时尖锐的社会阶级矛盾,概括性极强,因此成为千古名句。因此,在选材成文时,写“全部”不如写“典型”,巧妙地用“典型”来代替本要写的全部内容,就能起到让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如,在写《陶醉》这篇文章时,大部分学生首先想到的素材是“陶醉在乡村、自然的美好景色中”,于是大篇幅地铺叙乡村、自然景色之美好,结果很多人选材类似、缺乏新意,不能给阅卷者留下印象,哪怕写得再精彩,分数自然还是平庸。我们可以试着在选材时应用一下“借代”手法,比如用“蛙声”或“萤火虫”来借代乡村、自然,只需描写几处蛙声,或者刻画几次看到萤火虫的经历,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用部分代整体,以小见大

曾经批改《相遇》这篇作文时,我发现很多学生选择写“与某某人相遇的一个故事”,父母也好,老师也好,陌生人也好,千篇一律,让人看了索然无味,只有一个同学写了“与一个农民工的眼神相遇”的情节。这篇文章用一个农民工的眼神借代这位农民工,着力刻画了他眼神中的希望与憧憬,并将此眼神的寓意深化为社会上所有打工一族的期待。正是因为选材时用部分代了整体,所以在具体叙事过程中能更多地运用细节描写,更细致传神。

不仅刻画人物时可以运用“借代”手法用部分代整体,在叙述一件事情时也可以精选情节中的一个片段甚至是一个动作进行描写。如,有学生就用“切苹果”的动作贯穿整篇文章,全文就写了三个动作片段,分别是:母亲熟练地为专心看书的我切苹果,我笨拙地为生病的母亲切苹果,又回忆插叙了母亲为年老体弱的外婆切苹果,表达了三代人浓浓的血脉亲情。文章没有大篇幅絮絮叨叨一些琐碎的小事,仅仅通过刻画三次切苹果的动作就水到渠成地凸显了主旨,可谓以小见大,让读者回味无穷。

以上是“借代”手法运用于记叙文选材时的两种方法,若能在平时写作时适当应用,就能让普通的情节出彩,让读者印象深刻,耳目一新。

9.例谈作文选材的方法 篇九

例谈作文选材的方法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南岸西区宜宾黄冈实验学校 桂 磊

写作文要确立中心思想,而文章的中心思想必须通过具体的有代表性的材料来表达。如果说中心思想是作文的灵魂,那么材料就是文章的血肉,如果要使文章血肉丰满,就必须精心选好材料,那么,怎样选好材料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选材要事例典型,说服力强

选材要考虑到选取典型的事例,要选那些深刻反映事物本质,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巨大说服力的典型材料。常言道,一滴水能照见太阳的光辉,一篇文章不可能包罗万象,面面俱到,只能通过个别反映一般,通过典型反映共性。选择典型材料,就像牵住了牛鼻子,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阿累的《一面》,悼念鲁迅先生只选了一件事,就是回忆四年前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缘,但这“一面”却表现了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和战斗精神。又如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战士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事迹比比皆是,可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只选了松骨峰的战斗、马玉祥烈火中救朝鲜儿童、吃雪战士一席话三则材料,分别表现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凸显了志愿军战士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成了不朽的经典。

二、选材要具体真实,切忌空谈

文章要写得生动,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必须写得具体,不说空话;写得真实,不说假话。真实,就是说选择的材料应是实实在在的真事,最好要选择自己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只有这样的材料才会流露出真情实感,写真情实感的文章与日月共存,写虚假的文章犹如开了就败、绿了就枯的花与树,真实就是文章的生命。我们要从自己的切身经历和独特感受中,选择那些曾经使自己激动过的人物、事物或情景,写进自己的作文,才有可能使自己的描述和自己的真情得到内在的融合――做到情真意浓。曾经在一次考试中,要求学生写一篇以“亲情”为话题的作文,同学们写出了不少的佳作,我选取了一些片段:

片段一:亲情・手势・比赛时的鼓励

犹记得那件事,那是一次演讲比赛,学校要求每班派一名同学参加,而我班选中了我,经过几天的培训,我已将稿子背得滚瓜烂熟。比赛那天,母亲坐在台下,我走上台,仍是胆怯,四处张望,看到母亲正微笑看着我,然后竖起大拇指,抬得高高的。我的心一振,这简单的手势,是母亲对我的鼓励,是对我能力的肯定。于是,我高昂起头,大声朗诵,博得了阵阵的喝彩。

片段二:亲情・抚摸・失败时的爱

考试的失败,沉重的锤击得我的心发痛,伏案哭泣,肩膀不停的抽动,你站在身后,是失措,是无语,是无限的心痛与怜惜,最后化作轻抚,抚摸着我的头,于是便感受到一丝丝温暖传递到心中,传递的是爱、是亲情,抚平了心中的创伤,不需要语言,便知道了那无限的爱。就那样,你的手放在我的头上,久久不肯拿开,就这样,时间定格在那一刻,定格在爱里。

片段三:亲情・背影・雨中买牛奶

车窗外,雨很大,豆大的雨滴在地面奏出声响,淹没了车厢中的喧哗,“你早晨没吃饭呢,这怎么行,我给你买盒牛奶。”母亲关心地说。“不用了,外面雨很大!”我对母亲说,母亲抚摸着我的头,便站起身,走到雨中,打开车窗,看见母亲在雨中奔跑的背影,在雨帘中是一处动人的风景,雨水随风打在我的脸上,我仍痴痴的望着那背影,望着那不如往昔的背影,我的心弦被深深扣动,雨依旧在创作美妙的乐曲,而我的心被母亲朴实的背影所感动,那是一种关爱……

亲情永远是最真实、最令人感动。它总在简简单单的行动与言语中,散发出淡淡的香味。以上片段无一不是自己真情实感的流露,值得借鉴。

三、选材要弃古纳新,与时俱进

隔夜好茶不好喝,干花不如鲜花美。作文材料如果老是陈谷子旧芝麻,谁会喜欢呢?“至今已觉不新鲜”,怎能激起人们的兴趣?“听唱新翻杨柳枝”,才会给人带来惊喜!

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处处都会看到“变”,时时都会感到“新”。我们要从无数个新变化、新感觉中,捕捉那些闪烁着时代光彩的具体可感的形象,写出反映时代本质,揭示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的好文章。生活中有许多稍纵即逝的闪光点,小到街头巷尾的一个精彩“镜头”、电视屏幕前的 一场“议论”、公交车上的发人深省的“对白”、亲人邻里间的动人事迹,大到反腐倡廉、超女快男现象,――我们及时抓住它,认真思索,都能把它变成人无我有的新颖题材。

要善于“以小见大,巧拨千斤”,选择那些能充分表现时代旋律的典型的小事件、小人物、小场景来表现重大的主题。只有从小处入手,才能写得具体,写得生动,写得感人。

很多经典作品,如朱自清的《背影》、都德的《最后一课》……无不是以小见大取胜。中考满分作文也不乏这样的佳作。如某地中考作文题《( ),我最需要的》,一位考生补题为《鸟窝,我最需要的》,写村中的一片树林被胡乱砍伐,鸟儿失去了窝,自己由于不见昔日的鸟飞,不闻昔日的鸟鸣,而产生了一种孤寂的感受,结尾点明“环保,在乡村同样迫切地需要”这一主题。选择小小的`鸟窝作为文章的切入点,“小”中见大;假如换成“森林,我最需要的”、“环保,我最需要的”,就显得空洞而平凡了。又如歌颂党的富民政策,反映家乡变化。聪明的考生都是从小处入手的。通过写路的变迁,通讯方式的变化,母亲化装品的更换……滴水见太阳,来折射出时代的变化。

四、选材要积极健康,不涉禁区

“文以载道。”任何文章都有价值取向。思想健康的文章才能给人积极的影响。作文材料必须与社会价值取向保持一致,才能得到认同。那些反人类、反自然的,无论材料多么新颖奇特,都不能选。那么,作为中学生,作文最好从正面反应现实生活。大千世界纷繁复杂,光明与阴暗同在,是非与善恶并存,但社会的主流是好的。因此,我们应该用积极健康的心态看世界,去感受,去发现,去传达生活中的美。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选用材料雅俗与否决定文章境界的高低。文章要有高的境界,材料也必须要有较高尚的情趣和审美趣味。有的同学在作文时不注意这一方面的要求,选材不够认真,使得文章的格调不高。例如,有一位同学在《童年趣事》这篇文章中选取了这样几则材料:①耍恶作剧,捉弄新来的女生。②想办法到工厂偷废品卖,用卖来的钱到游戏厅打游戏。③根据同学们生理或行为上的缺陷给同学取绰号。作为一个中学生至今仍然视之为有趣,不免有点小儿科。又如某地中考题《那夜,我失眠了》,有同学选取了这样一则材料:假期和几位好友去度假,一天晚上由于想念一位女生再加上喝了点酒,失眠了。作为中学生喝酒、早恋都是不好的现象,这位同学却将它作为中考作文素材加以运用,踏入禁区,分数可想而知。尽管作文命题一般并不明确提出审美趣味方面的要求,但是,我们在选材时,一定要有明确的审美指向,选用格调高的材料表现中心。

上一篇:热爱生命的象征意义下一篇:区法院副院长2013年终述职述廉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