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法教学设计

2024-07-07

任务驱动法教学设计(精选8篇)

1.任务驱动法教学设计 篇一

巧用“任务驱动”法激活信息技术教学

江西省九江市双峰小学胡亦嘉

【摘要】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如何改变简单传授、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是当前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在信息技术教学这一新兴的领域中简单按照传统方法进行教学,显然不能满足信息技术学科教育发展规律的要求,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如何才能更好的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如何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是我们应该努力去探究的。在探究的过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蕴然而生,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被普遍采用。本文就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更好的利用“任务驱动”法做出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建构主义 任务驱动 信息技术

【正文】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如何改变简单传授、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是当前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在信息技术教学这一新兴的领域中简单按照传统方法进行教学,显然不能满足信息技术学科教育发展规律的要求,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如何才能更好的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如何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是我们应该努力去探究的。在探究的过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蕴然而生,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被普遍采用。本文就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更好的利用“任务驱动”法做出初步的探讨。

一、“任务驱动”的内涵及特点。

建构主义理论提出:“知识是暂时的、可开发的、受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学习是一个解决内在认知冲突的自我调节过程,这些冲突经常通过具体的联系、讨论和思考变得明显。”这表明了学习不仅仅是拥有知识的人把想法转移到还没有知识的人那里,而应该是一个人经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等经历后产生的新认识。“任务驱动”就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收获一种学习实践经验,获得新的知识。它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在讨论和交互的氛围中,以真实情境下的“任务”为驱动,通过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培养技能。这里的“任务”绝不仅仅是几道命令或几个习题,而应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事实上它并不是简单的给出任务就了事,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二、为“任务”创设合适的情境。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学习活动中最有效的时刻就是各种学习因素处在最和谐状态的时刻。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把所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主题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任务”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设计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总是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想象力,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任务”应成为课堂教学的“导火索”,应是抛砖引玉,引领学生带着要完成的任务或带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学习,以探索问题来引起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的。

三、“任务”设计要全向全体学生,做到合理有层次。

在信息技术课上,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布置一个任务,学生在自主学习、实践操作环节中,一部分非常忙碌,确定主题、查找资料、根据已掌握的技能合成作品,并对作品进行修改、完善,信息技术应用自如;另有一部分却一脸惘然,无从着手。这种现象表明,学生之间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差异较大,一部分学生尚处于较低的起点。如果不能及时改变这种状况,随着课程的深入,学生间的差异会越来越明显。因此在“任务”设计时要照顾大多数学生,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由浅入深,化繁为简,循序渐进地来教学,对新的知识点或有难度的任务,教师要先进行示范、讲解,并给出详尽的操作步骤,这样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就能实现自主学习、操作。学生在完成一些与自己实际有关的一些任务时,比如“申请电子邮箱”等,往往会专心致志,乐此不疲,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在“任务”设计时还要注意把重点、难点分散开,因为掌握信息技术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一般来说,每个“任务”的知识点不宜过多,一个任务中不能有过多的重点、难点,否则会因为过难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在设计时也要注意由点及面,逐步推进,使学生对知识和技能从了解、熟悉、深入理解、掌握、运用等有一种渐进的过程。

“任务”设计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探索式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任务的难度设计为梯度等级有一定的层次,教师、学生都有选择的余地,教学活动可以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例如高段的多媒体制作教学内容,对基础较差的学生,仅仅在教师展示“任务”的基础上做一些变换,达到基本教学要求。而对大多数学生则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综合应用、加以变换,进行简单的创作。在完成自创“任务”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更强的学生则可选择有特点、有创新、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尝试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在完成 “任务”的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找到了他们各自的兴奋点,可以获得不同的收获与提高。

四、注重加强“任务”的反馈与评价,给予学生成就感。

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仅包括教学思路、教学过程,还有教学效果。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质量,注意“任务”的反馈和适时进行评价是不可缺少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完成“任务”情况所反馈出的信息分析学生接受的程度,掌握学生对信息技术基本概念的理解情况和实践动手操作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重点地指导。

教学中及时点评,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每一节课都应该安排一个固定的评价环节,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在作品展示时,即使是一个不理想的作品,教师也要找出其闪光点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体验成功,找到自信,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同时在点评时有意识地向学生展示一些有创意的作品,能起到示范的作用,使全体学生在评价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例如:在教学“文字处理软件”时,我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按要求完成作业。其中第一份作业是:录入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错误率在0.5%以下;并在文本中体现出一种格式(如首字下沉、并排字符、分栏、插入艺术字和图片等等);第二份作业要求体现学生的个性、水平和设计能力、审美观点。因为明确了学习的任务和需要达到的目标,使学生对比较枯燥的汉字录入学习有了兴趣。经过录入、反复修改、精心设计,当自己完成较为满意的作品时,学生均有一种特别的成就感和愉悦感,而同学之间的相互展示,更拓展了他们的思维空间,大大地提高了他们学习和创造的能力。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的目标在于使人能够继续教育自己。”“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步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占有越来越重的分量,然而死板的滥用和泛化“任务驱动”也会使教学走进一种误区,例如:任务设计欠明确、具体,缺乏可操作性;设计的任务的难度没有层次性;设计的任务缺乏“生活化”、情境性和意义性;任务评价过于简单化等都不能对信息技术教育产生积极作用,有的甚至还会影响到信息技术教学效果。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只有不断总结,不断探究才能找出更佳、更适合的教学方法,才能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才能更好的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调动他们的内部驱动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全体教师将一如既往的上下求索!

2.任务驱动法教学设计 篇二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工业设计教学,教学效果

“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 知识是儿子, 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 才有真知的收获。”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他的《教育的新生》中的精辟见解, 也是对“做中学”理论的支撑。作为应用性很强的设计教学不仅应遵循“做中学”思想, 而且在“做中学”的教学实践中应很好地运用“任务驱动法”。但在信息时代如何用“任务驱动法”提高设计教学效果, 却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因为在信息网络时代, 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是:教师和学生的信息量接收途径平等, 原来师生拥有的信息不对称的悬殊已不复存在。那么在这个时候, 在工业设计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不仅对设计实践课很重要, 而且对于理论课同样很重要。

“任务驱动法”是新时代对设计师生新的要求。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 就是让学生在一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 展开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 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路,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用计算计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网络时代, 教师其实并不是很好当, 因为在信息网络面前, 教师和学生的信息量几乎是同等的。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在信息时代有了新的内涵, “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也对设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设计的课堂上, 学生不仅仅是学到设计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如何搜索资料, 如何跟人合作, 如何跟人沟通, 如何最快地学习软件, 如何推销自己的设计等。这一系列能力的培养不是在教师的讲授中能实现的, 而是需要在课题的任务完成中锻炼的。因此教师应从认知方面给学生以指导, 而不是教授具体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网上资料很多, 为什么要教师自己费心去找呢?给出问题, 给出关键词, 给出任务, 把任务抛给学生, 把球抛给学生, 不仅能启发学生思考, 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学生的兴趣也会很高。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上或师生共同收集的一些富有趣味性的信息处理内容, 巧妙设置任务, 把教学内容融于实际任务中去, 让学生在设计实践中去学习新知识, 感受新方法, 形成新技能, 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教师的任务则是指导学生如何去完成任务, 并适时向学生介绍需要了解、掌握的概念、思想和方法。信息知识是死的, 能力是活的。在设计课程的学习中, 设计专业学生主要培养五种能力:观察能力、合作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而这些能力都需要在实际的任务完成中得以调动和提高的。因此, 任务驱动法既是设计课程的性质决定的, 又是新时代对教师新的要求, 更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法宝之一。

“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因此, “任务驱动法”设计非常关键。一般说来, “任务驱动法”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 任务的设计

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 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我们的教学活动、教学模式的设计, 若能将这枝火把点燃, 就取得了通向成功的关键性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授之以鱼, 更授之以渔, 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目标之一。任务的设计除了掌握设计理论与方法外, 还强调创意、创新、表现自我的意识。

首先, 教师在设计每一个教学单元时, 必须有清晰、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 包括整个活动的目标和每个小环节的目标。制订每一个教学目标时应该充分考虑到, 此目标是否有利于激发学习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对问题进行思考。其次, 教师在指导学生向目标努力时, 应该能够预测到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何时需要必要的提示和引导。

其次, 向学生讲明任务的目的很重要, 对于学设计的学生来说, 在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中, 目的不仅仅是完成了一个设计, 更重要的是掌握收集资料、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和经验, 改善和提高与人合作的能力、计划能力和推销自我的能力。在一次任务的设计中, 教师可以很明确地告诉学生, 在这项任务的完成过程中, 希望学生注意在哪些方面的提高。如笔者在教产品设计原理时, 给学生布置的任务是:你最喜欢哪类产品?以“某某产品的前世今生和花样年华”为题作一个产品的变迁专题, 要求分析产品变迁的原因、趋势, 以及背后的故事。 (两个人一组进行合作) 很明确地告诉学生, 这个任务不仅是考验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而且锻炼大家的分析能力、合作能力, 还有宣讲能力。这样,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高了很多。

再次, 任务的情境设计很重要。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可借助实物和图像、动作、语言、新旧知识与观念的关系和矛盾、问题等创设基于生活、注重形象、体现学科特点的教学情境。在设计教学中, 笔者经常采用的是把所教班级当作设计公司, 以“模拟公司运作”, 进行分组讨论, 分组设计。并把构思草图贴在教室墙壁上, 并用大量的贴纸来评价方案。同时, 也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不拘形式。或围成一圈, 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灵感, 进行一小时的“头脑风暴”讨论等。

最后, “任务”设计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设计的任务只有具有趣味性,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 才能满足学生探究的主观欲望, 以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如在产品设计原理中讲产品的结构时, 对于非工科的工业设计学生来说, 结构对他们是陌生乃至枯燥的。于是笔者布置的任务是:以“大变小, 小变大”为关键词, 做思维导图。学生先是打“哈哈”, 什么物品是这样的呀, 经笔者一点拨, 学生颇有兴趣, 列举了许多具有此特性的事物, 甚至孕妇的肚子, 这样具有人文关怀的温情的大胆想象力。最后, 以大家的想法为基础, 总结产品的常用结构。学生也在这样的游戏任务中, 对产品的结构有了很好的理解和记忆。

2. 任务的指导和监督

法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激励、唤醒、鼓舞。”当听课变成讨论, 传授变成指导, 那么指导的过程也是存在着相当的艺术技巧。首先, 教师在设计课前制定详细的设计指导书, 对设计过程的每个阶段如选题、市场调研、成本分析、市场营销、产品设计等都有明确要求。在情感上, 指导过程中把着眼点放在学生身上, 多关注学生学习的收获, 多给予学生表扬, 让学生对自己有信心、有成功感的同时, 提出问题, 平等地、探讨式地解决问题。其次, 在知识上, 应给出学生更多的知识链接, 更多不同的方法, 启发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和思维。在设计的课堂, 不仅仅是学到设计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 如何搜索资料, 如何跟人合作, 如何跟人沟通, 如何最快地学习软件, 如何推销自己的设计。学生难免有惰性, 也难免被动。如何激起他们的热情, 如何督促他们积极参与, 如何监督他们完成任务的过程, 都是需要仔细分析研究的。

首先, 有些任务以团队形式完成比个人完成更有效。“三人行, 必有我师”, 实践证明, 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来完成任务, 将会更好地互相补充知识结构的缺陷, 完善他们问题解决的技巧与方法。因此, 笔者提倡在教学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共同完成某项既定的任务, 让他们通过小组进行协作讨论、共同交流的方式, 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同时, 团队的形式赋予学生一定的权利, 组长的设立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管理和监督学生, 促进任务的顺利进行。

其次, 是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和自由探究的机会。如提供网络电教室、资料室、多媒体教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得出各种各样的解释, 我们不仅应当尊重, 而且应该鼓励。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保持探索的热情与学习的动力, 才能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

最后, 是教给学生如何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特定任务的方法, 在遇到问题时如何灵活解决。在任务的指导和监督过程中, 教师的实践经验有很大的权威性, 教师自己的成功作品和成果对学生具有无形的说服力和鼓舞作用。

3. 任务的评价

任务讲评穿插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以创意新颖、主题突出、技术处理技巧等为题, 以学生的作品为主线进行讲评。鼓励学生相互学习, 完善与提高完成任务的能力和水平。

任务的评价形式有多种, 有理性和感性评价之分, 也有自评、互评和师评方式之别。在评价前, 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如理性评价的内容和指标是否和任务的目的一致, 采用什么方法能避免自评和互评的随意性。如在草图方案互评中, 宜根据产品的形态、结构、材料、色彩、创造性等设计要素列一个表, 让学生有理性的评价指标可以遵循。

总之, 任务驱动法在信息网络时代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最为合适和可行的教学方法。任务的完成对学生是一种激励, 可激发他们的职业自豪感、社会责任感、设计使命感, 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就感, 有的放矢地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充实专业知识, 更加理想地完善自己, 从而能够使他们对今后的前途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乌美娜主编.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

[2]何克抗.创新思维论.

3.任务驱动法教学设计 篇三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任务驱动法;探索;学习

“任务驱动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作为建构者——教师仅是学习的指导者、辅助者、咨询者、导航者,而学生才是教与学活动中的主体,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将大量时间留给学生带着驱动“任务”进行研究性学习,本文对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任务”的设计及需要考虑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索。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设计、编排非常关键。灵活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一般说来,“任务”设计时一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

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设计“任务”时,其认知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

二、“任务”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通常,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任务”,是用非计算机手段难以实现的。实践证明,信息技术课的理想教学环境是人手一机,学生上课的最佳过程是边听讲(或边看书)边操作。教育部2000年11月14日印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的“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

三、“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

第一,“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第二,“任务”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第三,以“布置任务”的方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第四,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四、“任务”设计要注重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学习活动中最有效的时刻就是各种学习因素处在最和谐状态的时刻。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任务”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设计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的能力,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五、“任务”设计要注意个别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统一

“任务驱动”教学法还强调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注意以适当的比例分别设计出适合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任务”。对于个别学习的“任务”,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独立自立能力。对于协作学习的“任务”,则要求由多个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协作完成。计算机网络环境为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总之,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浩亮 培养兴趣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J]. 新课程(初中版),2007,(11).

[2]胡彤红 多元化培养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J]. 湖南教育(下),2011,(01).

[3]张丽霞,张立新 “伙伴教学”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电化教育,2003,(01).

[4]邹恒璞.论中学信息技术快乐学习情境的设计[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0).

4.任务驱动法教学设计 篇四

所谓任务驱动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学目标为主,结合书本上的相关知识,旨在为学生提供可行性的学习思路、学习方法以及具体的操作步骤,除此之外,教师还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思想,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二、高职计算机教学中任务驱动法的应用

2.1坚持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教师在计算机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时,需首先要转变自己的古老教学观念,另外,要正确理解任务驱动教学的涵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的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将计算机教学目标更加趋于任务型,给学生布置具体的上机任务,在学生亲身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向学生提出具体的任务要求,将一个个大的任务瓦解,分成一个个小的任务,这样学生才能分部完成一个个小的任务和目标,逐渐的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在运用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除了将教学任务分解开来,还可以适当的组织相应的教学活动,再根据各个不同上机任务,为学生提高一个良好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外在环境,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2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与合作学习的学习能力

教师在计算机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时,在分配给学生的各个学习任务之后,教师就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学习能力。在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过程中,学生是需要通过实际的上机操作,来完成相对应的学习任务和目标,而学生在完成探究性合作任务时,既可以选择独自完成学习任务,也可以选择与其他主题相当的学生组成学习型探究小组,经过相应的讨论与分工,探求相应可行性的.学习方法,并根据该方法实践操作,完成相应的目标。这两种学习方法都是可行的。学生在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过程中,教师应充当优秀的引导者和指导者,鼓励每个学生都亲身参与到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依次递增的方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组织学生合作交流,完成学习目标,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活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2.3.根据计算机实际教学,做到“因材施教”、“扬长避短”

教师在计算机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时,还应考虑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由于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自然呈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在发展潜能方面,也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异。因此,在实际的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特征,开展针对性的任务型教学,做到“因材施教”,对于每一个学生,应该充分发挥他的优点和潜能,克服其短板,做到“扬长避短”,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能力。在运用驱动教学法过程中,教师应相对应的细化具体的学习任务,根据各个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学习进度,布置现对应学习任务,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2.4客观评价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成果

教师在计算机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时,教师要客观评价学生的任务学习成果。在学习成果评价过程中,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学习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效,将学习过程与成果并重,要根据实际情况客观评价,既要充分肯定学生在完成学习成果中所表现的长处,也要客观的提出在学习过程中的短板与不足并提供相对应的改进措施,只有这样才能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四、总结综上所述,教师在高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应与时俱进,根据时代与学生们的要求,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将任务驱动教学法运用于实际的计算机教学中,增强计算机教学的可行性,全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合作与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克服学生们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的短板与不足,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运永顺.高职计算机教学任务驱动法的运用探究[J].决策与信息(中旬刊),,(11):69.

[2]王元睿.任务驱动法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J].信息与电脑,,(22):230-231.

5.任务驱动法教学设计 篇五

任务驱动法顾名思义指的就是教师通过为学生布置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任务,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所

学知识和以往生活经验自主完成任务,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同时能够将知识内容进行灵活运用从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任务驱动法当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已充分彰显,教师则转变为知识的引导者,只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起到适当的指点作用,一言以蔽之,任务驱动法就是让学生能够完成自主探究学习[1]。

2.2实际特征

任务驱动法主要有六大特征,第一大特征为可行性,即教师布置的任务必须与学生的实际能力以及认知水平相符,并且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其次具有价值特征,学生通过任务驱动法顺利完成任务之后能够对计算机知识内容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并且真正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另外还具有生活性与意义性,也就是说任务需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并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其道德性要求任务不能够破坏生态环境或损害他人利益。最后任务驱动法具有可持续的特征,该任务并非昙花一现,而是能够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与热情。

2.3重要作用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当中运用任务驱动法,能够将原本抽象枯燥的教学知识内容融入在实际任务当中,一方面充分满足中职学生的猎奇心理,另一方面也增加教学内容的具象化、直观化,方便学生完成学习。其次,任务驱动法最主要的作用在于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完成计算机任务之前学生需要搜集所有与任务相关的技术资料,并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探索完成任务的方法,在自主思考之下,学生能够充分运用其聪明才智解决任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中职计算机应用学科教学当中任务驱动法的实践

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学科当中,Photoshop是其中一项关键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乃至未来的.就业生活均具有重要的帮助作用,鉴于Photoshop的基础性,因此教师在布置任务时需要着重培养学生对关键性知识点以及重要技能的掌握,本文将以教学中的“图像的色彩调整”一课为例,简单介绍任务驱动法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学科教学中的实践。

3.1结合学生情况设计教学目标

在本课当中,考虑到学生之间并没有使用过Photoshop对图像的色彩进行调整,因此教师将教学目标设定为学生能够基本了解色调的内容,同时掌握基本的调整图像色彩能力。学生在能够根据教师给出的示例进行仿做,自主探究调整色彩的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学生在分析示例的过程中可以对以往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反思,并强化其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与其他学生进行分工合作的过程当中能够帮助学生有效树立团队协作精神,而通过调整色调也能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3.2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

在教学之前中职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张自己小时候的黑白照片,在短时间内抓住学生的目光,将其引入教学课堂当中。此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过去没有彩色照相机因而阻挡了自己的帅气程度,现在可以借助Photoshop将过去的老照片变为彩色。此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经过色调调整之后的照片并与原照片放置在一起进行对比,帮助学生快速了解所学内容,掌握教学重点。

3.3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具体任务

此时教师需要向学生统一展示调整图像色调的操作方法,并且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做好笔记以便能够为接下来完成任务提供必要帮助。通过讲解之后学生对调整图像色调的方法有一定了解,之后教师可以将任务设置为为自己设计一款演唱会海报,此时需要将学生按照其个人意愿以及学习水平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并且在每一个小组当中指派一名学生作为组长,要求其组织小组成员就教学内容展开讨论,并且商议出设计海报的方法。鉴于学生已经基本了解调整图像色调的方法,因此教师可以适当缩短任务完成时间,要求学生在下课之前完成海报设计,采用此种方式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够学会使用快捷键。

3.4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完成任务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后基本能够确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完成方案,此时教师需要将完成任务的工作全权交由学生,并且当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出现疑难问题时,教师需要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就关键知识点进行共同研究、讨论,尝试通过自主思考和集思广益的方式解决问题,若小组内成员无法解决则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与指引。完成每一模块的任务之后,组长需要负责核查组员的任务完成情况,以便及时进行调整与改善,学生最后在完成海报设计后需要事先在小组内进行展示交流,并且又组员相互检查任务的完成度以及是否存在纰漏,最后以电子档形式上交至教师处,等待教师的最终点评。

3.5展示、评价与总结任务结果

教师需要对上交的任务结果进行逐一检查,并且依据教材对于图像色调调整的标准要求对其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将其分为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两大部分。而在学生评价当中主要以小组成员互评以及学生自我评价为主,引导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在计算机应用学习当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同时对完成任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最终解决方法等进行讨论,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高和完善计算机学习。而教师点评除了对任务结果的完成质量和完成度等进行评价之外,还需要对学生在完成任务当中的表现进行适当点评,最后将调整图像色调的关键知识点进行总结,完成本次计算机应用教学的升华。

4结语

6.任务驱动法教学设计 篇六

【摘要】高职英语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教学的有效开展对于学生英语水平及个人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针对高职学生基础水平较差的情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实现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改善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对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及其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都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 高职英语 教学 效果

一、任务驱动法及其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任务驱动法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改变了传统的知识教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将教学中的问题及其任务的完成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使得教学理念朝着多维及其互动的方向发展。任务驱动使得教学更加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以此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其更好的参与到教学中,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任务驱动法应用于高职英语教学中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首先,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要不断的引导学生提升其英语知识和技能。课堂教学中,通过任务的执行,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练习机会,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使用英语来交流和互动,从而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在互动中提升其语言应用能力。其次,任务驱动法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任务驱动是从课前的任务准备开始的,到任务的具体执行及其事后的总结,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能够使学生事前搜集大量的资料和信息,并且注重与他人之间的交流和信息的互换,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有利于其创新能力和组织能力等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任务的驱动能够产生一种内在的驱动力,从而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驱动教学法的应用,能够促使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不断的寻求学习上的合作伙伴,与伙伴协商合作来完成其任务,这一过程中,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对其学习进行反思,有效的调动起内在学习的驱动力,从而实现其自身学习能力的提升。最后,驱动法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应用驱动教学法,以多样化的任务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更多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使其创新的意识被激发,创新能力也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和锻炼,有利于其英语能力的提升。

二、任务驱动法在高职英语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高职学校的学生受其生源的影响,许多学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高中英语学习,其英语基础比较差,知识的储备量相对不足。在教学中,学生对于教师的依赖性较强,从而使得学生在任务的完成中会面临一些困难,使教师课堂教学较难推进。

其次,高职学生英语水平差别较大。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面临的另一问题是学生的英语水平有着较大的差距,学生成绩参差不齐,这给教师任务的设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教学过程中,教师任务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保证其任务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不会挫败其学习的信心,这都使得教师的课程设计面临更多的挑战。

最后,教师对于任务教学法缺乏充分的认识。任务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对于任务教学法的内涵及具体教学方式的认识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从而使其教学中会出现无所适从的现象。教师教学任务等压力的影响使其任务的设计不够完善,而学生面对就业的压力会专注于一些考试,而忽略了任务教学法对其学习的作用,甚至会对其排斥,不利于该种教学方法的贯彻执行。

三、任务驱动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效果实现的方式

第一,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完善任务驱动教学。针对任务教学法教材缺乏的现状,教师在对其教学进行设计时,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取舍,选择精华部分科学设计任务,使其与学生的基础及其学习能力等有机统一,使其更好的发挥对学生成绩提升的作用。

第二,合理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任务教学法的贯彻执行是多种教学方式综合应用的结果,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好的设计课堂活动,使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活动过程中,增加学生应用交流和体验的机会,使得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语言应用练习的机会。活动也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活动的延伸也为学生课后英语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使其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高自己英语学习和应用能力。

第三,注重任务的设计。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任务的设计是教学开展的基础和关键,在设计时,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英语基础,保证任务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能够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保护,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将任务教学循序渐进的贯穿于英语教学中,以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第四,教师应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实现任务教学法在高职英语中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加强自身建设,通过自身英语能力的不断提升更好的开展教学,并且对于任务教学法的内涵及其教学方式有充分的了解,使其任务的设计更加科学合理,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7.任务驱动法教学设计 篇七

为了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将教材内容化繁为易, 要求学生主要重点熟练掌握“电路原理图设计、原理图电气符号设计、电路板设计、器件封装设计”四个编辑器的流程和知识要点。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 将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知识、技能和能力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融合到教学过程中, 设置任务时坚持“全面性、适宜性、渐进性、实用性”等原则。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 每个编辑器安排3~5个任务, 每个任务的侧重点不同, “边讲边练”, 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在反复练习中构建知识、获得技能。教师做示范引导, 强调容易出错的地方, 引起学生高度注意, 避免走弯路, 学生学着轻松, 学习积极性提高了, 技能也提高了, 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1 电路原理图设计编辑器

电路原理图设计是PCB设计的第一步, 对原理图设计的基本要求是“准确无误”、“美观大方”[2]。

1.1 电路原理图设计流程

电路原理图设计流程为:创建PCB项目文件——启动Protel DXP 2004原理图设计编辑器——环境设置——加载库文件放置元器件——布局、布线——编译、保存、生成报表和原理图输出。

1.2 电路原理图设计编辑器任务

1.2.1 绘制单级放大电路

电路中器件都在Miscellaneous Devices.Int Lib和Miscellaneous Connectors.Int Lib两个库中, 不需加载。重点掌握元器件设置、环境设置、连接方法、网络标号放置方法、电气规则检查、各种报表生成方法等知识和技能。

1.2.2 含有多套号器件的三人表决器电路设计

多套号器件的放置方法是绘制原理图难点、重点, 也是考点。重点掌握查找元器件、加载元器件库、多套号器件的放置方法等知识和技能。

1.2.3 含有总线形式的单片机最小系统设计

重点掌握绘制总线形式电路方法、复制粘贴阵列操作等知识和技能。

1.2.4 层次电路设计

重点掌握绘制“由下而上”、“由上而下”层次电路形式等知识和技能, 把前面三个任务, 都可设计成层次电路, 以小见大。

1.3 容易出错的地方

一是导线绘制问题, 误用直线 (line) 当导线 (wire) 用, 导线导电, 直线不导电;二是网络标号问题, 误用字符串当网络标号, 字符串不导电, 网络标号要放在导线上才导电;三是元器件序号问题, 一个项目中序号绝对唯一。

2 原理图电气符号编辑器

学习此内容, 主要因为:科技发展出现了新器件, 软件更新不及时;符号图形大, 占内存多, 软件没有收录;软件有电气符号, 但为了提高电路的可读性, 需要将有些器件引脚相对位置重新排列等。

2.1 元件电气符号创建方法

元件电气符号主要由图形和引脚组成, 其创建方法主要有两种, 即手工创建和利用原有的进行修改创建。

2.1.1 手工创建法知识要点

启动原理图库文件并同时启动元件电气符号编辑器;绘制图形;放置引脚、并设置其属性;重新命名并保存。

2.1.2 修改法创建知识要点

启动原理图库文件并同时启动元件电气符号编辑器;执行[文件][打开][选中安装路径下库文件][抽取源];双击Miscellaneous Devices.Schlib, 点击SCH library;执行[编辑][复制];点击ProjectsSchlib.Schlib, 执行[编辑][粘贴];修改参数为用户所需。

2.2 原理图电气符号编辑器任务

2.2.1 手工创建法任务

有正负极性的MIC电气符号, 软件中虽有MIC符号, 但无正负极性之分, 给初学电子技术者带来误导。掌握手工绘制图形、放置引脚、设置引脚属性创建电气符号等知识和技能。

555电气符号, 若用软件自带555符号构成多谐振荡器等电路, 可读性差。重点掌握有“非号”的引脚绘制方法等知识和技能。

2.2.2 修改法创建任务

含多套号器件设计绘制是难点, 是重点, 也是考点。要求重点掌握多套号器件的子部件设计绘制方法、电源、地引脚处理方法等知识和技能。

2.2.3

引脚开关符号, 软件自带2引脚开关符号, 无4引脚的开关符号, 但市场上现在只卖4引脚的。

2.3 注意事项

1) 放置引脚时, 具有电气连接关系“X”的一端必须放在相对于元件图形的外侧。

2) 元器件电气符号属性中默认值“XX?”容易忘记设置。

3) 注意库文件与元器件电气符号关系、各自重新名命方法。

4) 不忘给新设计的器件符号加载合适的封装, 否则日后做PCB调用时会丢失此器件。

3 元器件封装设计编辑器

学习原因:市场上有新器件出现;原有器件有了新的封装;封装图形大, 占内存多;业余条件下制作PCB板, 有些分离元件焊盘大小、间距不合适, 需重新设计其封装等。

3.1 元件封装创建方法

元件封装主要由图形和焊盘组成, 创建方法有手工创建和利用向导创建两种。

3.1.1 手工创建法知识要点

启动元件封装库文件并同时启动元件封装编辑器;切换到顶层丝印层、绘制元件图形;放置焊盘、并设置其属性;设置元件封装参考点;重新命名并保存。

3.1.2 利用向导创建法

关键弄清楚每个提示的含义, 根据向导提示, 修改其参数即可。

3.2 元件封装编辑器任务

3.2.1 利用手工创建元件封装任务

设计四引脚开关、圆形硅桥、中频变压器、继电器等封装, 是原因软件中无封装而且这四个封装为学习第四个编辑器奠定基础。重点掌握手工绘制外形轮廓、放置焊盘、设置焊盘属性、设置参考点等知识和技能。

3.2.2 利用向导创建元件封装任务

要求重点掌握利用软件提供向导, 创建有极性MIC封装、集成电路封装等知识和技能。

3.3 注意事项

1) 封装外形轮廓与实物大小应一致, 焊盘间距至少与实物引脚间距离相等。

2) 器件引脚序号与封装焊盘序号应对应。

3) 元件封装参考点应设置。

4 PCB设计编辑器

学习本软件最终目的是设计PCB图形, 设计PCB一定要正确。

4.1 PCB设计编辑器流程

PCB设计编辑器流程为:创建PCB项目文件——绘制原理图——启动PCB编辑器——规划电路板——环境设置——加载网络表和元器件封装——布局、布线——DRC、保存、输出。

4.2 PCB设计编辑器任务

4.2.1 单级放大器单面PCB图形设计与制作

要求重点掌握单面PCB图形设计、布局、手工布线、覆铜、业余条件下热转印法制作PCB方法, 更改分离元件焊盘间距, 用“查找相似对象”方法, 更改分离元件焊盘大小等知识和技能。

4.2.2 声光控开关和超外差收音机单面PCB图形设计与制作

巩固设计电气符号及封装方法, 巩固单面PCB图形设计方法、单面PCB制作方法, 掌握行业规范和标准。

4.2.3 单片机最小系统双面PCB图形设计

重点掌握双面PCB元器件的放置、自动布局和手工布局、自动布线和手工布线、覆铜方法, 掌握行业规范和标准, 巩固设计电气符号及其封装。

说明:任务2、任务3, 采用分组讨论, 教师提供市面上几个版本的PCB样品, 讨论每个版本有什么不足, 有什么地方可取, 确定最佳PCB图形设计, 从中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4.3 注意事项

1) 过孔宜放在铜膜线端头, 不要放在中间。

2) IC退耦电容尽可能紧靠芯片电源引脚。

3) 时钟电路元件可能紧靠芯片的时钟引脚。

4) 大面积覆铜时, 不能形成环路。

5) 双面布线, 底层信号和顶层信号布线方向尽可能垂直。

6) 绘制PCB边界用[放置][直线], 绘制铜膜线用[放置][交互线]。

5 结束语

将《电子线路CAD》分为四个编辑器进行教学, 通过任务驱动法,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使学生熟悉了PCB设计的工作流程, 掌握了电路原理图绘制、PCB设计技能和技巧, 实际工作能力提高了, 为将来从业打下坚实基础, 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但是PCB的设计对电子产品质量影响较大, 好的设计需要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 尤其是在布局、布线和电磁兼容性等几个方面的设计上[3]。

摘要:为了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将Protel DXP 2004内容化繁为易, 分四个编辑器进行教学, 合理设计每个编辑器教学任务, 说明设计任务的原因及强调注意的问题, 实施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转变了学生学习的态度, 使学生轻松愉快掌握软件的精髓, 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凸现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职高专教学理念。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PROTEL DXP 2004,编辑器,任务设计

参考文献

[1]李珍, 李莹.Protel DXP 2004的教学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1 (3) :1841.

[2]马安良.计算机辅助电路设计Protel 2004[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0.

8.任务驱动法教学设计 篇八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任务驱动

G40-057

当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的很累,学生学的很苦,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因此如何使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更有效的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效益,对实现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无疑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各种信息技术教材编写时着力贯彻这一教学方法。“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本文就“任务驱动法”如何优化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了一些见解。

一、明确目标任务

(一).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培养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同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的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归纳为以下四点:

(1)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

(2)信息能力: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3)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并且有意识的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4)信息道德: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二).加强对课程整合的理解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中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涉及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

我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各类课程的整合,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可以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通常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把学科“任务”包含其中的真实性问题情景,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学习过程中。在整合过程中,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学生使用计算机获取、处理信息就像使用电话、铅笔、橡皮那样自然。教师进行“任务”时,要尽可能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信息道德的培养

当今的社会各种信息层出不穷,既有大量的、丰富的学科知识、动人事迹等信息,也泛滥着一些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个人隐私遭到威胁等都是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明确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当的角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教师特有的这种权威性,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学生围着教师转。但现在社会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效益。因此,教师应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观念,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就是一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别人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合作者、评价者、“竞争”者。

1.设计者:通过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2.导学者:(1)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2)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3)指导学生区分好与壞的信息,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分辨能力;(4)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考,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习兴趣;(5)身体力行,为学生作表率,以此感染和影响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3.合作者:师生间相互交流、就某些问题进行讨论,既密切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可在合作的环境中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4.评价者:教师可通过评价对学生具有导向、激励作用,帮助学生确定努力方向,通过学生的自控,实现学习目标。这对学生树立自信心,发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5.“竞争”者:通过网络环境给教师学生一个平等的学习和展示的氛围,建立了师生间的平等关系,使师生的作品或成果在这种和谐的环境中平等“竞争”,既促进教师终生学习的意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形成“师不如弟子”的可喜局面。

三、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法”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

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过程的思想。“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一).“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

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设计“任务”时,其认知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了解主要指学生能够记住或复现已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理解指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及操作方法,能用自己的语言或動作进行表述、判断和直接运用;掌握指学生能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去解决新情况下的简单问题。操作目标一般可以采用初步学会、学会、熟练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初步学会指学生能进行基本的上机操作;学会指学生能进行连续的、差错较少的上机操作;比较熟练指学生能进行效率较高的、习惯性的、有错误能立即自我纠正的操作。例如,许多《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学着做”、“试一试”、“动手做”等就包含了不同层次学习水平的要求。

(二).“任务”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通常,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任务”,是用非计算机手段难以实现的。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课的理想教学环境是人手一机,学生上课的最佳过程是边听讲(或边看书)边操作。教育部2000年11月14日印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的“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可以明确的说,《信息技术》教学,必须在机房进行。

(三).“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

(1)“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

(2)“任务”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一般说来,每个“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最好不要有两个以上的重点、难点,过多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任务”的规模宜小不宜大,规模过大,会偏离“任务驱动”的本意;前后“任务”之间能有一定的联系是比较理想的,但不要强求,否则也会加大难度。任务是手段,便于学生学习、掌握有关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才是“任务驱动”的目的。一般不提倡设计一个统领全局的“任务”,而是要注意由点到面,逐步介绍各知识点。一开始先让学生有所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以及相关知识的积累后,再深入理解,然后适时地加以概括和总结。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识、运用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3)以“布置任务”的方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在传统教法中,引入有关概念时,往往是按“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的顺序。大家都知道,感性经验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引入新概念、新知识时,应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以“布置任务→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归纳结论”的顺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操作过程中,观察到了现象,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再来分析、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适时地加以总结,概括出其规律性的知识,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

(4)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传统教学模式的主体是教师,教学时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这非常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学生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来实现。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用不同的方法完成活动“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得到锻炼和熏陶。因此,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

课堂教学的效果,着眼点并不仅仅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使用任务驱动教学,能够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2]《陈至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 中国教育报 2000-11-07

[3]王吉庆教授《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

[4]樊志华,《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初探》

[5]钟启泉.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上一篇:篮球比赛记录台工作下一篇:外贸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