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1

2024-06-24

德育原理1(精选7篇)

1.德育原理1 篇一

一、名词解释

1教师道德:作为职业活动行为主体的教师在个体一般道德基础上,发自内心对职业生活各种要求的认同,是教师所秉持的职业道德认识、职业情感以及在从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职业行为,对职业伦理规范的自觉遵守并践履以德行的面貌展示出来的一种品质,是对教师职业生活的一种整体把握。P

532 教师道德修养:就是指教师在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方面进行自觉的自我学习、自我锻炼、自我培养和自我陶冶的功夫和过程。教师道德修养包含了教师遵照道德原则和规范所进行的学习、体验、反思、修炼和提高一系列心理活动和客观的实践活动,以及在每个阶段所能达到的道德境界p52。德育过程:即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的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具体来说,德育过程是以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为目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双向互动的教育活动过程。P11

德育目标的层次:是指同一个目标在不同级次学校班级的过程中,具有高低不同的要求,形成符合学校、班级实际标准。P130德育目标的序列:是指把同一目标中不同层次,按照到底的不同要求,顺序形成一个承前启后的体系。P130德育的途径:是指教育者为传递德育内容、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标而确定的各种路径(渠道)的总称,由参与者、方法、手段等要素组成。P140学校德育管理:是为了实现一定的德育目标任务,运用科学管理思想,结合学校德育的特点而进行的行动策划,并通过一定的途径、方法和手段积极实施的过程。P158

8学校德育的评价:是指运用测量或评鉴的科学手段和方法,对学生潜在的和外显的综合素质如思想品德、世界观、气质、性格的差异及其功能行为进行测量和评价的活动。P178学生档案袋:是指有关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就,取得的进步以及所反映学习成果的一连串信息的汇集,即每一个学生具有代表性的学习成果(作业、作品)、反思报告、评价结果以及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收集。P187

二简答新型德育中的教师角色定位p48

答:(1)教师既是德育教育者又是道德学习者

(2)教师既是道德示范者又是道德实践者

(3)教师既是道德知识的传递者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道德修养的意义p

53答:(1)教师道德修养的特殊性

(2)教师道德对教育事业具有促进作用

(3)教师道德对未成年学生具有示范作用

(4)教师道德地社会生活具有导向作用教师道德修养的内涵p5

4答:(1)充满爱心、忠诚事业

(2)努力钻研、学为人师

(3)以身作则、行为世范教师德育修养的方法p56

答:(1)学习与实践

(2)自行与交流

(3)认同与发展

5.教师德育素养的结构?p58

答:(1)教师的德育意识

(2)教师的德育知识

(3)教师的德育能力

6.教师德育能力发展依存的条件?p60

答:(1)掌握必要的德育知识与技能是发展德育能力的先决条件

(2)德育能力的发展还依赖于德育活动内容的正确选择

(3)德育活动过程的合理安排和德育方法的恰当运用

7、教师德育意识的构成4答:

1、教师对自身道德意识现象的体验

2、教师对学生道德实际表现的体验

3、教师获得对德育活动的体验

4、对德育环境的体验

8、学生道德发展的过程特点

3答:(1)做人与成长(2)明理与习德(3)长期与反复

9、皮亚杰的儿童品德发展阶段p79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2).权威阶段(6~8岁)

3).可逆性阶段(8~10岁)

4).公正阶段(11~12岁)

10、人本主义的道德情感教育原则p86

1)真诚

2)接受和信任

3)移情性理解

4)主动倾听

11、学校德育中师生关系的性质 p97

1.教师和学生的生命之交流

2.教师和学生的创造之生成3.教师和学生的情理之互动

4.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之协同

12、中小学德育目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p130

1..社会对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需要

2.学生自身对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需要

3.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及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4.制定者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期望及其教育理论和实践水平

13、中小学德育目标体系构建的原则p1

311)继承、借鉴与创新的统一

2)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统一

3)适应性与超越性的统一

4)整体性与层次性的统一

14、学校德育管理的基本模式p16

31)学校德育目标管理模式

2)学校德育常规管理模式

3)学校德育制度管理模式

4)学校网络德育管理模式

15、德育日常评价的重要方面?P186

答:

1、评价的内容要明确。

2、评价要真诚。

3、评价要是适时、适度。

四论述

1.学校德育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原则?p100

答:教师与学生之间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是关键要素,教师需要遵循一定的工作原则,讲求工作的艺术性,才能够实现此目标.(1)目标趋同原则:就是要求教师工作目标和学生的发展目标需要与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在总的方向上一致或趋

同,都要以达成教育目标为重,要以学校教育要求为最终结果,不断修正师生双方目标.只有这样,师生才能互相

合作,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争取达到共同的目标.(2)尊重信任原则: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从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理解学生和信任学生出发,向学生提出道德要求,使

道德要求变成他们的自觉行动.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理解学生和信任学生,学生才会尊重教师,亲近教

师,熨衣接受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从而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

(3)心理相容原则:是指师生相互吸引,和谐相处,相互尊重和相互支持.教师和学生心理相容度高,师生关系表现更

高的良好状态,德育内容和要求就容易被学生接纳和吸收.在德育过程中,师生关系是否心理相容,对整个德育活

动过程影响很大,决定德育效果的好坏.心理相容为师生关系达到和谐,融洽创造了条件,从而提高德育效果.(4)智能互补原则:指在师生群体内,由于所担负的角色不同,因而需要担任不同工作的人员相互合作,互为补充.智

能互补的主要内容包括知识水平互补,思维类型互补,能力专长互补,知识构成互补等.德育活动是一种极其复杂的智力活动,针对教师个体来说,构成智力的各要素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往往是不均衡的.教师要善于发挥学生的长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一名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形成一个最佳的互动和互补的师生结构,才能有效的提高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15、学校德育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

答:(1)教师要向学生表达教师之爱

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然而教师的工作对象首先是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是与教师有着同等人格尊严的个体,此时教师的爱会作为一种外部的情感因素,能够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动机,成为学生推动自己不断进步的动力。师爱可以作为一种教育力量,给学生以温暖,提供学生成长中所需要的稳定、安全和一般性的支持,它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受到鼓舞,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人格形成。因此,对学生表达教师之爱是至关重要的,关乎着师生和谐关系的建立。

(2)教师要和学生进行对话沟通

师生之间教育交往的主要形式就是对话,通过对话形成真正的沟通和交流,从而达到理解,即精神获得沟通。教师的角色理应是对话者和理解者,从而平等地看待学生、尊重学生,以角色换位来“移情”和理解学生,并达到共情从而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总之,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声音,通过与学生交谈和说理,进一步建立起学生的理性行为,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3)教师要向学生展现民主作风

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快乐的环境,让学校充满了友爱、和谐的气氛,让学生们在老师面前能畅所欲言,这不仅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相待,而且也锻炼了学生们的各种能力,如语言、思维等,这些都与教师的影响有着密切关系。总之,教师在与学生的各种交往中,要建立起诚挚、平等、互敬、互尊、互重的友好关系,向学生展现民主作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4)教师要与学生进行道德合作

教师和学生的道德合作,就是指教师在道德教育活动过程中与学生之间协同的意识和心态的反映。合作是以师生关系为中心的诸多教育关系的健康与协调,教师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个人之间关系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是集体主义原则的具体表现。教师与学生的道德合作,给学生得到的成长提供了自主发展的宽松环境,平等、合作、健康的师生关系,尉氏县学生得到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3、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p117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

① 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其实施属教育活动范畴;

② 是从外部对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

③ 受教育者与外界教育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思想品德形成过程:

① 思想品德是人的精神素质的组成部分,其形成属于人的素质发展范畴;

② 是在外部影响作用下,道德主体内部自身运动的过程;

③ 是道德主体与各种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我们再谈个体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时,指的是一种个体德行发展客观过程中的规律,而我们讲德育规律时,则是指我们自觉地控制事物,间因果关系或变量间的关系,使教育活动按照预期目标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规律,所以我们说,德育过程论在探讨德育规律时,探讨的是施教与受教之间的变化规律,是从教的角度探讨教育者如何实施德育的过程,而不是指单方面的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对德育过程规律与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的正确区分是认识德育过程规律的前提。

4、德育过程中开放性与整体性相结合原则p12

3教育过程的开放性要求教育一方面一开放的心态冲破传统道德教育的封闭,领会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道德的理解,另一方面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已发生的社会变革而带来的道德上的变化。开放式的道德教育不是以禁锢学生的思想为目的,而是促进学生的到的思维能力,特别是独立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道德观为目的。用一种单一的到的教条和道德信仰体系教育学生,并采取一切措施压迫学生接受这些教条的做法,都会阻碍学生理智和道德的发展。教育过程的开放性原则要求作为道德教育内容的价值准则和规范系统必须向学生开放接受学生的检验。是学生的道德观点经过自己的理智思考而自由选择。现代德育过程理论认为的是个体的完整的人格特征。个体的道德发展以受教育者的自觉的生命实践活动为基础,是首要教育者在日常生活实践完整生命活动的展开。作为道德发展的主体,受教育者的身心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他们的个体性,主动性,完整性在道德上是统一的。所以,德育不能着眼于德性的单一方面,不能强调单项的道德知识的接受与片面的行为操练。否则,个体道德的健全发展就是不可能的。

5德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相结合的原则p12

4德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是指在学校德育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力量协调一致,系统地发挥整体影响的教育作用。这是由于影响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因素的广泛性和社会性所决定的,谈到外部因素的整体影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说过:“一个人不能够一部分一部分地来教育,而是由人所经受的种种影响的全部总和综合地教育出来。”

德育影响的一致性指的是影响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各方面因素和力量的协调一致,互相配合。德育影响的连贯性则是指教育过程运行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德育过程系统是一个与外部社会相会影响、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如何利用各种外部因素,形成教育的合力,成为现代德育所面临的迫切的现实问题。为此,作为学校教育来说,应首先保持校内

各方面的教育影响的一致,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主导作用,成为学校德育的整体优势。其次,应密切联系家庭和社会,统一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影响,积极组织学生进社会实践,一方面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思维和践行能力,同时,也起到优化外部环境的作用。最后,要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不断地提出适时、适度的要求,并将这种要求贯彻到底。

6、小学生德育内容体系的基本内容?P138

答:根据小学生生活的环境、交往对象及身心特点,我们认为小学德育重在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与自己、个人与他人及集体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规范、意识和行为教育。

(1)、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进行自我认知及活泼开朗、合群、乐学等健康的人格教育。

(2)、法纪教育。主要进行班规班纪、校规校纪、小学生守则及交通规则等教育。

(3)、道德规范教育。主要进行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个人品德的教育。在家庭美德方面,主要进行尊老爱幼、爱父母家人等教育;在社会公德方面主要进行文明礼貌、团结同学、尊敬师长、乐于助人、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等意识和行为教育;在个人品德方面主要进行城市、善良、友爱、谦让等平的教育。

(4)、思想教育。主要进行人生观中的热爱生活、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不惧困难和挫折的人生态度教育。

(5)、政治意识教育。主要警醒爱国旗、国徽、国歌,爱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爱中华民族的故土山河等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2.德育原理1 篇二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2+1”模式,教学改革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规定, 设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 并在大学本科生中开设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列为必修课之一, 目的在于向大学生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开设好这门课, 我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组的老师, 从去年上半年开始就多次召开会议, 进行研究探讨, 在总结以往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教学经验的基础上, 针对该课程的特点, 提出了一些思路和想法。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学改革要落到实处, 必须增加社会实践环节。所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以下简称“马基”) 教学的“2+1”模式就是指:在课时分配上, 采用2/3的课时进行理论知识教学, 1/3的课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多种形式的课堂、课外讨论、演讲、辩论赛等活动, 使教学真正做到师生互动, 理论联系实际, 从而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的质量。

一、开设好“2”, 注重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

从根本上说,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关键就是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考问题。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过程, 就是培养训练理论思维的过程。因此, 学习原理不在于背诵原理, 而在于学会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思考问题。学生要的不是思考的结果, 而是思考的过程。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把哲学教育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学习哲学知识, 也就是学习哲学史, 学习有关各种理念的知识;“要想不经过学习就直接加入哲学思维是不太可能的, 真正的哲学思维是在熟悉这些典型的思维方式、理论构架和定理之后才开始的”;第二是参加研究和讨论, 学习如何进行哲学式的思考。“哲学教师在课堂上把已知和未知的事物传授给学生, 从而激发他们的现实感, 通过结论所做的深入思考, 教师只是给一些启示和引导, 他不能越俎代庖, 而是让学生自己思考”;第三是哲学思考转化为日常生活, 即不仅学哲学而且行哲学, 把哲学所提供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作为自己的生活准则, 在追求真、善、美理想社会的同时, 按照真善美的理想人格塑造自己, 因为“思考并不等于行动, 真正的决定是通过行动来实现的”。

雅斯贝尔斯关于哲学教学的三个层次对今天“马基”课的教学有借鉴意义。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理论思维, 把学生带入理论思维的境界, 一是靠理论的力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不仅要“讲理”, 而且要“有理”, 这就要求老师不仅要掌握“知识”, 而且必须搞清“道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最具有理论魅力的学科, 讲出“马基”的丰富性、生动性和深刻性, 讲出“马基”的历史感、现实感和逻辑感, 讲出理论本身的魅力, “马基”课程才会受欢迎。二是靠人格的力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种反思的智慧, 批判的智慧, 变革的智慧, 它要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批判力和创造力, 弘扬人们的主体意识、反思态度和探索精神, 培养人们唯物辩证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这就要求原理课教师不仅具有坚实的理论功底、广博的知识背景和灵活的教学艺术, 而且具有融理想、信念、情操和教养于一身的强烈的人格力量。三是靠艺术的力量。教学是一种艺术, “马基”教学更应当是一种高超的艺术。在“马基”教学中, 无论是总体线索的勾勒、微观细节的阐述、逻辑分析的独白, 还是背景知识的引用、典型事例的穿插、理论想象的激发等, 都应当是成竹在胸、水乳交融、浑洒自如、引人入胜的。只有这样, 才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活、讲深、讲透。四是借助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力量。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使单位教学时间得到最大利用, 使教学内容的动态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 从静态变为动态, 从现实时空走向超时空。运用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通过情境创设、协作学习, 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 发展联想思维,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 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二、“1”的开设应强调学以致用, 培养创新精神

如果说, “2”的设置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 撞击学生的理论思维, 使学生进入理论思考的境界;那么“1”的设置则是让学生学习如何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考问题, 如何把这种思考转化为日常生活, 因而“1”的设置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强调学以致用。根据这一原则, 结合以往的教改探讨和实践, 我们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 建构双主体互动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既是教学的客体, 同时也是教学的主体。如何调动主体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批判力, 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内化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尝试了互动式的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如专题讨论、辩论、演讲等互动式教学方式, 将理论学习内化为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主要抓好两个环节:

1.认真设计和确定选题, 指导学生完成选题。选题的确定可选择教学中的难点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热点问题, 如:讲到意识与人工智能, 可就电脑能否取代人脑、机器人能否取代人类展开讨论或辩论, 讲到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 可就我国国有企业积累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途径发表演说。总之, 选题要切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 具体来说, 选题的确定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要切合教学内容, 教学首先是要完成教学内容, 不论使用哪种教学手段都是为达到教学目的而服务的。二是选择教学中的难点、热点或与学生切身相关的问题,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要兼顾学生的差异和任务的难易程度。既要使学生真正掌握选题中包含的新知识、新技能, 同时又要给学生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 培养其思辨性和创造性。在具体操作中, 注意以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 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 以学生周围的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 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质疑、探究问题的机会, 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探究;指导学生收集、整理相关资料, 寻找相关的帮助及解决问题的大体思路。

2.精心组织教学, 营造民主和谐的互动教学氛围。在课堂讨论、辩论赛等的组织中, 教师应把自己视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不是单纯的“操纵者”, 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命令者”, 是帮助学生成长的“知心朋友”而不是手握真理的知识权威。如在课堂讨论中, 教师要主动观察学生, 认真倾听他们的发言, 注意做好“疏导、调节、过滤”工作。所谓“疏导”, 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是解除学生对课堂讨论的种种疑虑, 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其次是消除学生在课堂讨论开始后的观望心理, 把课堂讨论迅速引向高潮, 如果出现“冷场”现象, 就要采用“点将”的方法, 让学生骨干打响第一炮, 打破课堂的静寂, 使课堂讨论顺利展开。所谓“调节”就是在课堂讨论进入高潮后, 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调控, 使学生的发言在班与班、男生与女生的比例上达到均衡。所谓“过滤”, 是指教师在课堂讨论结束前, 对学生的各种观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综合讲评, 对学生的各种观点进行“过滤”、“筛选”, 使学生既辨明是非、真伪, 又掌握所学原理。同时, 要及时客观地进行完成选题过程的总结, 探索如何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并在此过程中创造出自学、自识、自理等一整套引导和帮助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的教学组织管理新模式, 培养、锻炼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能力。

(二) 设置社会实践教学环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学目的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 而是在于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学习、理解和实际锻炼, 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提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达到这一目的, 为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更加感性和直接的认识, 我们设置了社会实践环节, 确定了社会实践服从和服务于课堂教学等原则, 并要求社会实践紧密联系浙江省和我院实际。浙江省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大省, 改革开放以来, 思想解放, 敢为人先, 在经济文化建设中有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我院又以经济管理为特色, 因此社会实践可以围绕浙江特色, 突出财经类院校特点。在具体形式上, 打算利用“十一”长假或寒暑假来安排社会实践教学, 深入工厂、农村、企业和街道等进行相关的社会考察、社会调查。

在实践教学中, 我们应注意三点:一是把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和专业水平, 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养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二是注重对学生主体人格的培养。通过实践教学, 加强学生学习动力系统的建设和良好性格的塑造, 使学生树立独立思考、独善其身的自主精神, 渴求知识、勤于学习的求知精神, 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等, 不断完善健全主体人格。三是注重形成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组织学生带着科研课题进行实践教学, 指导学生获得第一手资料, 进行实证分析、调查研究, 形成有一定观点、能够指导实际的调研报告、论文等。

为使实践教学取得预期效果, 我们准备建立相应的考评体系, 要求学生的社会实践考察报告不少于三千字, 格式为符合标准的论文格式;对在社会实践考察活动中表现特别优异的学生, 在理论课考核、评优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

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 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模式, 使学生走入社会生活的拓展性教学空间, 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 巩固深化所学知识, 达到知行统一。采用实践教学法, 可以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入社会, 让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现实、贴近生活, 使学生面对社会实际自己教育自己, 进而在社会实践中真正读懂马克思主义, 信仰马克思主义。

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这项系统工程中各个层次如何安排, 才能达到整体最优, 局部最佳, 使学生既学会用理论思考和追问, 并将这种思考和追问运用于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沉思和反思, 指导行动, 又得到最佳的能力培养, 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刚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本文提出的一些想法, 仅作抛砖引玉之用, 愿大家都来探讨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 1991:178.

[2]赵燕.对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6.8.

[3]蒋海, 查辉, 陈克宏.略论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整体性维度——对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改革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 2006.5.

[4]孙正聿.关于哲学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J].哲学研究, 2000.6.

3.德育原理1 篇三

关键词:1 / 4波长输入阻抗;冲击测试

1 电涌保护器的主要技术参数

(1)标称电压。与被保护系统的额定电压相符,在信息系统中此参数表明了应该选用的SPD的类型,它标出交流或直流电压的有效值。

(2)最大持续运行电压。能长久施加在保护器的指定端,而不引起SPD特性变化和激活保护元件的最大电压有效值。

(3)每一保护模式的试验类别及放电参数 。I类试验的和;II类试验的和;III类试验的。

(4)限制电压。施加规定波形和幅值的冲击电压时,在SPD接线端子间测得的最大电压峰值。

(5) 电压保护级别。SPD在下列测试中的最大值:1/斜率的跳火电压;额定放电电流的残压。

(6)数据传输速率。表示在一秒内传输多少比特值,单位:;是数据传输系统中正确选用SPD的参考值,SPD的数据传输速率取决于系统的传输方式。

2 冲击测试与分析

测低压电源电涌保护器(SPD)冲击实验分类:

Ⅰ级分类试验:用标称放电电流,1.2/50冲击电压和冲击电流做的试验。在10内通过的电荷()的数值等于电流幅度()的二分之一。Ⅱ级分类试验:用标称放电电流,1.2/50冲击电压和最大放电电流的试验。Ⅲ级分类试验:用复合波(1.2/50冲击低压、8/20冲击电流)做的试验。

(1) 1.2/50?s测量限制电压

对于含开关型元件的SPD用1.2/50冲击电压测量放电(点火)电压。

1) 发生器输出电压以大约10%的幅度分级增加,直至观察到放电。从发生器最后一次没發生放电的设定值开始试验,发生器输出电压以5%的幅度分级增加,直至所有10次施加的冲击(正、负极性各5次)都发生放电。

2) 试验次数为正、负极性各5次,每次间隔时间能使试品冷却到环境温度。温度的判定可使用温枪配合数字温度计实现。

3)最后得到的限制电压是10次测量峰值(绝对值)的平均值。

a.充电电压为0.97限制电压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为:时间为0时限制电压为0,1微秒时限制电压达到最大为-4.8伏,1微秒到4微秒时限制电压呈脉冲状振荡变化,4微秒到45微秒限制电压趋于稳定趋势接近于0。

b.充电电压为2.00限制电压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为:时间为0时限制电压为0,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升到最大值为8伏,0微秒到5微秒时限制电压呈脉冲状振荡变化,5微秒到45微秒限制电压趋于稳定趋接近于0。

(2)8/20μs冲击电流测试残压和通流

测试设备举例:

冲击发生器,一般应能产生三种波形:300的crowbar触发电压;10/350 最大116首次雷击电流波形;8/20 最大208后续雷击电流波形。

a.进行三次8/20电流波冲击测试冲击试验,第一次冲击电流为10,依次累加5,从10增到到20,不难发现,随着冲击电压的依次增大,残压的数值依次增大,而通流的数值也是随着增大。

10KA电流的变化(只分析0点以下):在0微秒时为0,0微秒到5微秒电流的变化趋势呈脉冲状变化,10微秒时达到最大值为-17千安,10微秒到30微秒电流呈现递减的趋势,15微秒时电流为-15千安。

10KA残压的变化:0微秒残压为-10伏达到最大值,0微秒到5微秒电流的变化趋势呈脉冲状变化,5微秒到25微秒内残压继续减小到1伏。25微秒到55微秒残压逐渐增大,55微秒之后残压的变化逐渐平稳为—2伏。

15KA电流的变化(只分析0点以下):0微秒时电流为0,0微秒到5微秒电流的变化趋势呈脉冲状变化,5微秒到27微秒电流逐渐增大,27微秒电流达到最大值为—26千安,27微秒到60微秒电流逐渐减小,60微秒电流为—2.5千安。

15KA残压的变化:残压在1微秒时达到最大值为-6伏,0微秒到12微秒残压的变化呈脉冲变化,12微秒到45微秒残压逐渐减小,45微秒到55微秒残压的变化呈脉冲变化,55微秒到60微秒残压的变化趋于稳定,变化不是很明显。

20KA电流的变化(只分析0点以下):0微秒时刻电流值为0,5微秒到14微秒电流逐渐增大,14微秒到25微秒电流的变化趋势呈脉冲状变化,25微秒到30微秒电流逐渐减小,30微秒时电流为0千安。

20KA残压的变化:残压在1微秒达到最大值为-25伏,1微秒到10微秒残压的变化趋势呈脉冲状变化。10微秒到22微秒残压的变化趋势为逐渐减小,22微秒到26微秒残压的变化趋势呈脉冲状变化,26微秒到50微秒的残压变化趋势逐渐增大,但增大的趋势较缓慢,50微秒时残压为—2.5伏。

b.进行三次8/20电流波冲击测试冲击试验,第一次冲击电流为5 ,依次累加5,从5增到到15,不难发现,随着冲击电压的依次增大,残压的数值依次增大,而通流的数值也是随着增大。

5KA电流的变化(只分析0点以下):0微秒到5微秒电流的变化趋势呈脉冲状变化,1微秒时电流达到最大为-10千安,5微秒到30微秒电流逐渐减小。

5KA残压的变化:0微秒到5微秒残压的变化呈脉冲状变化,1微秒时残压达到最大是—5伏,5微秒到30微秒残压逐渐减小,30微秒到50微秒残压变化趋势平缓,一直维持在-2.5伏。

10KA电流的变化(只分析0点以下):0微秒到5微秒电流的变化趋势呈脉冲状变化,1微秒时电流达到最大值为-18千安,5微秒到12微秒电流逐渐增大,12微秒到28微秒电流逐渐

减小。

10KA残压的变化:0微秒到5微秒残压的变化呈脉冲状变化,1微秒时残压达到最大值是—6伏,5微秒到18微秒残压逐渐增大,18微秒到50微秒变化趋势平缓,一直维持在

-2.5伏。

15KA电流的变化(只分析0点以下):0微秒到5微秒电流的变化趋势呈脉冲状变化,5微秒到10微秒电流逐渐增大,10微秒的电流达到最大值为-24千安,5微秒到28微秒电流逐渐

减小。

15KA残压的变化:0微秒到5微秒残压的变化呈脉冲状变化,1微秒时残压达到最大值为—18伏,5微秒到20微秒残压逐渐减小,20微秒到50微秒残压变化趋势平缓,一直维持在-4伏。

3 结语

可见传输线的传输理论在微波通信应用方面已日趋成熟,1/4波长短路线型电涌保护器的原理采用传输线的传输理论分析,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数据得到以下结论:

(1)1/4波长短路线型电涌保护器在1.2/50冲击测试限制电压实验中分析得出:随着充电电压的增大,限制电压也增大,但随着时间的变化,电压固定在一个稳定值。

(2)1/4波长短路线型电涌保护器在8/20电流波冲击测试实验可以得出:随着冲击电流的增大,残压值通流值逐渐增大,而对比不同频率下测试的实验数据分析得出:同一冲击电流情况下,频率越大,通流值也越小。

参考文献

[1] 郭躬旭 鲍于常. 1/4波长短路线作大功率中波发射机避雷器的试验 [J].广播电视技术 1989年第六期;

[2] 江明礼.1/4波长高频避雷器在无线电网的应用[J]. 空军航天气象研究所防雷中心 2001年;

[3] 刘艳 钱美 李祥超.避雷针对微波信号影响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09.85;

4.《德育原理》作业 篇四

《德育原理》

1、请大家结合自己的学科教学,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要求,请在文后附上自己的工作单位与所教的学科。

答:德育是各学科教学的共同任务,而语文课中的教育性又是特别的鲜明,因为在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同时,语文课的思想性也是客观存在的,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担负起这个德育重任,在语文课教学中融入德育。

二期课改的语文教材在单元内容上并没有一个明确主题作为统领,但是每一单元前都有一条温情脉脉的导语,引出相关德育主题。在小学四年级新版课本第一页第一单元,我们就可以看到这样一条导语:“无论是家人轻声细语的叮咛,还是老师意味深长的教诲;无论是默默无言的呵护,还是体贴入微的挚爱,都给我们以温馨的慰藉„„关怀,是我们生活中最令人心醉的风景。”这一单元的8篇文章和2篇古诗全部围绕“关爱”这一主题展开,文章分别为“老师领进门”、“热流”、“餐桌上的大学”、“妈妈,我爱你”、“父亲的叮嘱”、“最珍贵的礼物”、“留住今天的太阳”、“我的第二次生命”,古诗为“小廊”与“易水”,蕴涵了老师对学生的关爱、父母对子女的关爱、还有朋友之间的相互关爱。

要指出的是:小学语文教材明显不同于品德教材,品德教材的德育意图几乎是直述给学生的,单从课文标题上看,就十分明显。而小学语文教材的德育意图却深深地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不采取直接表达的方式。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在进行德育时,要结合传授语文知识和培养能力来加以渗透。

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一)以课堂为阵地,渗透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抓住课堂教学这个阵地,不放过任何一个进行思想教育的机会,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随时随地的渗透德育教育;根据语文课的不同内容,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学生由表入里,逐步消化,由知到行,由情达意,由外因转化成内因。

1、“设身处地”法。通过采用心理换位的方式,使学生在心理上改变角色,这样可使其与作者、主人公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容易把对文章中的思想内容学习变成自己的体验与感受。如在教学《军神》一文时,通过让学生想象假如自己就是刘伯承、设身处地地体会没有用麻醉药时手术刀割开肉体的剧痛,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医生”极度敬佩的感情。学生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感受,受到了深刻的教育,由衷地佩服共产党人的坚毅。

2、“身临其境”法。通过再造想象的心理活动过程,把抽象文字符号描述的事物还原,形成相应的新形象,可以增强学生置身其中的感觉,激发他们潜在的情感。如教学《五彩池》一文,文章的描写很优美,但学生几乎都没有去过九寨沟,为了更好地激起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就可以先出示中国地图,了解黄龙五彩池在祖国的位置,再结合课文朗读,观看五彩池的视频录像,以图画再现情境,使学生在有形、有声的画面中直接感受五彩池的风光之美,仿佛身临其境,不但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五彩池的特点,还使得学生不由得在下面唏嘘慨叹祖国山河之美,油然而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情愫,唤起了他们游历祖国山水的渴望。

3、“朗读体悟”法。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既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更是学生陶冶性情,体悟思想的过程。因此对一些情节感人,语言生动的课文,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体悟人物的思想感情,是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如教《东方之珠》一文,我通过“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诵读激发情思”等方法,使学生在品词析句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熏陶,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以活动为动力,推动德育教育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另一途径。同样的道理,在语文教学中强化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作用,我们也必须把德育渗透到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中去可以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故事比赛,收集剪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演讲等,其中,语文活动中的学习比赛既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开展古典诗歌朗诵、讲成语故事等,则能让学生们既掌握朗诵、演讲的技巧,又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如:今年母亲节当天,我在班内号召孩子们回家为妈妈做一件事,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如画画,写话(字数不限,写出自己的感受与妈妈的神态和语言)等。回校后,我及时组织了各种活动。如画展,让孩子们讲自己的画张贴的教室里,孩子们的画五花八门,有帮妈妈洗脚的,有帮妈妈做家务的,有给妈妈捶背的,等等。其中大部分画都配有简短的文字,将自己的感受与妈妈的话表达出来。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接受了一次良好感恩教育,同时提高了孩子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三)读写结合,在练笔中增强对是非的判断能力,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作文教学是实现“文道结合”的综合训练过程,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学生健康的人格是其写好作文的关键,而另一方面,学生作文写作及日常练笔的过程也是其提炼和升华思想、促进正确的世界观和健康人格形成的过程。此外,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要求我们在作文写作及日常练笔训练中注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生活、乐观生活的态度。有学生记叙了他们在节假日期间是如何帮助父母做家务的,自己劳动后的感受。有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 „„没想到,做家务这么辛苦。现在,我才了解父母为我付出的实在太多了。今后,我一定要努力学习,来报达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话虽简朴,却表达了孩子一颗真挚的心。我在班上读了这些日记,培养了他们热爱劳动、孝敬父母等方面的品质。

总之,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开辟各种渠道,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渗透到课外活动中,也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四年级语文老师

2、调查分析:请选择你所在学校任意年级的一册德育教材,从道德的类型、层次与构成要素等三个维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并阐述其优缺点。

答:我执教的为四年级,选择教材为第一学期的《品德与社会》教材。

本教材的指导思想

● 以马可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教材编写指南,贯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遵循以德育为核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

● 贯彻《面向21世纪上海市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育行动纲领》; ● 编写符合小学生心智发展特征和我国社会发展要求的教材;

● 落实学科综合、内容整合、以知载德、以人为本的小学”品德与社会”科二期课改要求,建构”以学生生活区域为学习领域,以人类基本社会活动为主题单元,以学生发展过程特点(年龄和年级)为教材编排层次”的、”主次结合、螺旋上升”的教材编制框架。

根据教学目标、课程安排、教师现状和学科体系等方面的特殊要求,编写组专门建构了”生活扩展、主次兼顾、螺旋上升”的教材编写逻辑。这个逻辑的基本内涵是:

a.坚持教学内容所涉及的社会生活空间是随着儿童生活空间和领域的扩展而扩展。

b.把儿童的活动领域与学习领域联系起来,每个学年的学习领域都有”主””次””及”三类。

c.每个学习领域的教学要求,则依照学生发展的水平和年级的提高而螺旋上升。本教材的构成特色有: 1.广泛参与

在教材编制队伍的组建上,坚持教育专家、学科专家、教研人员和第一线教师相结合的路线,从而保证课程理念的坚实与创新、课程内容的科学与规范、教材组织的可行与创新。因此,编写组不仅已经吸取了第一线教师的许多宝贵意见的建议,而且认为学生也是课程编制和教材实现的主体,也作为了教材建设的参与者、评判者和创造者。2.单元一栏目结构

《品德与社会》教材基本采用单元一栏目结构。就每一册教材所涉及的学习主体,或者说学生的生活领域而言,编写组采取了单元编排的结构。譬如,四年级第一学期的教材由”九州方圆”、”物华天宝”、”人地和谐”、”中华一家”四个单元组成。就每一课的教学活动而言,编写组采用了栏目编排结构,即每一课中都会出现4~5个栏目。反复出现的栏目有:”七色光”、”故事园”、”聪明豆”等等。采取这样结构的依据在于:

(1)旨在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和各种活动来学习。这样的安排既便于学生在”做中学”、在”活动中学”,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又符合学生个体不同的认知风格,使不同的同学在学习中发挥各自的优势,通过感官和活动参与学习。

(2)编写组确定的栏目就是要建立新型的、有效学习活动模式:”接受—习得”、”体验—交流”和”探究—发现”三维一体的学习活动模式。(3)栏目设计的另一个优势是,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增、选删某些栏目。

3.“活动天地”和”拓展与合作”的设计

本套教材仍然在每单元后专门设立”活动天地”(低年级)和”拓展与合作”(中高年级)。应该以学生主动活动为主,也更具操作性、实践性、合作性和探究性。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形成协作、参与的意识,提高操作实践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承担责任的能力。4.图表文字使用

孩子们对社会事物的理解需要借助具体、形象、直观、生动的情景,编写组对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作了深入的研究和精心的选择,提出几个内容呈现方式:

(1)在图表与文字的呈现方式上,从低年级的以图表呈现为主逐渐过渡到高年级的以文字表述为主;

(2)从低年级的以”图”为主逐渐过渡到高年级的”图””表”并用。

(3)充分利用图画的生动、夸张、鲜艳的视觉效果,过渡到高年级运用具有真实性特点的照片为主。5.信息与资源建设

5.德育原理(高自考版) 篇五

1、德育原理:是研究德育一般问题(研究对象),提示德育一般规律的教育科学(研究任务)。

2、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需要,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传、修一定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政治、法纪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德育即品德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道德教育。

3、品德:是个人按照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以及宗教戒律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和倾向。4、品德发展:是指个体人随着生活年龄的推移,其品德循着一定规律而发生和变化的过程。品德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实践活动。

5、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标准。

6、德育内容:是指用以形容人们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的总和。是社会阶级性、民族性和全人类性的统一,社会历史性和继承性的统一。

7、德育过程:是在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修教受道的相互作用的统一活动中,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品德,促使受教育者与社会及其发展和谐一致的过程。

8、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科学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9、德育方法:指为达到德育目的,实现德育内容,运用德育手段进行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10、德育组织形式:是指德育实施途径,学校、家庭、社会所实施的德育是德育主要的或根本的组织形式或途径国。

11、学校德育:是教育都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12、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13、陶冶法:是指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方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14、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15、隐性课程:是指这样一些教育实践及成果,它们在学校政策,课程计划上并没有明确规定,然而又是学校经验中常规的、有效的一部分,它也许被看作是泛泛而随意的,隐含的或根本不被承认的。它是描述那些构成学生进行非学术性的,无法评定的学习活动的各种影响。

16、品德评价法:通过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其品德发展的方法。

17、品德修养:是指个人在品德方面主动进行的陶练活动及其所达到的一定品德水平。

二、简答题:

(1)德育内容的根本制约因素

1、任何社会的德育内容都要反映一定社会、阶级、民族的要求。脱离一定社会、阶级、民族要求及其思想意识和教育目的、德育目标的德育内容是不存在的。

2、德育对象品德发展的需要与可能,也是制约德育内容的根本性因素。

二、学校德育内容的直接制约因素

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选择和确定学校德育内容的直接依据主要是:

1、该社会的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

2、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

3、当前形势任务和学生品德实际。2.影响德育方法的因素有哪些?答:影响德育方法的因素是很复杂的。(1)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社会生产、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德育方法的性质和特点有着根本性的制约作用。(3)德育方法还受到哲学世界观的影响和德育原理原则的指导。(4)德育方法虽然受到多种因素制约,但它并不是消极地被决定的,它一旦形成以后,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3.简述班集体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答:(1)全面负责,全面安排(2)面向全班,照顾个别(3)善始善终,循序渐进(4)协调一致,互相配合 4.简述德育工作者的劳动特点。答:(1)复杂性(2)创造性(3)长期性(4)主体性(5)示范性(6)连续性、广泛性

5.组织和开展好德育活动的条件是什么?答:(1)目的明确而正确。(2)德育内容正确且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3)正确贯彻德育原则,恰当选用德育方法和组织形式。(4)德育活动过程组织得合理而严密。(5)师生双方积极性高,活动效果好。

6、具体的德育方法?1.思维训练法2.情感陶冶法3.理想激励法4.行为训练法5.修养指导法

7、马卡连柯的德育思想: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儿童相结合;劳动教育思想、集体教育思想、纪律教育思想

8、说明德育原理与德育实践经验的关系?1.德育原理是对德育实践经验的抽象概括,是对德育本质和规律的认识2.德育实践经验是德育原理发展的源泉。3.德育实践经验属于感性认识,德育原理属于理性认识。

9、联系实际说明德育应遵循人的品德发展年龄特征的规律?1.德育要遵循人的品德发展顺序性和阶段性规律,循序渐进、序列化地安排德育内容和组织德育活动。2.德育要遵循人的品德发展稳定性和可变性规律,善于把握学生品德发展的新特点、新情况,提供新内容、新方法,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3.德育要遵循人的品德发展不均衡性和差异性规律,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长善救失。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的特点:⑴社会主义的方向性;⑵科学性和民主性;⑶变革性;⑷开放性;⑸统一性、多样性和层次性;⑹全面发展性和整体性。

10.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是指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品德发展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主要特征:⑴、乳儿期(0—1岁)适应性;⑵、婴儿期(1—3岁)品德以开始发生,两义性;、幼儿期(3--7)从他性和情境性;⑷、童年期(6、7—

11、12)协调性;⑸、少年期(11、12—

14、15)动荡性;⑹、青年初期(14、15—

17、18)成熟性。

11、人的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规律:⑴、人的品德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⑵、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⑶、具有不均衡性和差异性

12.阐述德育原则与德育规律、德育科学规律的关系。

答:三者是三个不同的概念,范畴,它们之间既相区别,又有联系,不能混淆。由于人们对德育客观规律的认识不同,在反映德育客观规律时,也有可能提出不同的德育原理。随着德育实践的发展和需要,人们对德育客观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可能提出新的德育原则。因此,不能形而上学的把它看成静止不变的东西,还必须指出,不是一条德育原则对应一条德育客观规律,而可能是一条德育原则反映多条德育客观规律,一条德育客观规律的要求反映在多条德育原则上,由于人们对德育客观规律的认识不同,所要达到的德育目标和教育目的的不同。因而所提出的德育原则的名称、条数、提法和内容也就有所不同。

13、学校德育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①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②知行统一原则③说理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④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⑤尊重热爱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⑥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⑦因材施教原则⑧德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⑨品德教育和自我品德教育相结合原则。14.为什么说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长期积累、反复教育、不断提高和发展的过程?

①学生思想品德是在交往和活动的基础上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②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教育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

15、德育基本原则: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原则;知行统一原则;说理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尊重热爱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德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品德教育与自我品德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16、德育方法的分类:语言说理法、形象感染法、行为训练法、品德评价法

17、组织开展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把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活动中要进行品德教育;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

18、品德修养与德育的差异性的主要表现:

19、学生品德修养的作用:推动学校过程的形成学校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实现;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品德修养能力的提高;增强学生抵制不良思想道德影响的免疫力。20、品德测评的作用:诊断作用、强化作用、调控作用、教育作用

21、德育效果检测与评定的原则:方向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客观性原则;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22、德育效果检测与评定的数学量化方法:评语定量法;加权定量法;测试评分法

23、德育工作者劳动的主要特点: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主体性;示范性;连续性和广泛性

24、学校德育管理的意义: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关系;协调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关系;协调学校德育过程内部各要素的关系;协调学校内部各部门、组织和各德育途径的关系

25、学校德育管理的模式:经验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行政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科学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26、学校德育管理原则:方向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整体性原则;规范性原则

三、论述题:

(一)、述学生品德是在培养品德的知、情、意、行的过程中形成的。

1.学生的品德是由思想、政治、道德、法纪方面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的。(1分)

2.品德认识也叫思想道德观念,是指人们对客观的思想道德关系和如何正确处理这些关系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2分)3.品德情感也叫思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关系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2分)4.品德意志也叫思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利用自己的意识通过理智的权衡作用,去解决政治生活、精神生活、道德生 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2分)

5.品德行为也叫思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品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的反应。(2分)6.一般来说,人的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在品德发展需要和动机的推动下,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形成和发展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3分)

7.学生品德的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是不平衡的,因而在培养人的品德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从多端入手,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3分)

(二)在运用赏识教育的方法来促进学生素质发展时,要注意德育原则中的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1、这个原则要求德育必须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并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促使学生品德健康顺利地形成和发展。2、该原则提出的依据是:

学生的品德是在其品德内部矛盾斗争中形成发展的,而每个学生的品德中又都是既有积极因素又有消极因素的,他们的品德是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矛盾统一体。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德育过程就是要促进学生品德中的优点、长处等积极、进步的因素不断发扬、成长、扩展,并依靠它去将学生品德中的缺点、弱点、不足等消极、落后的因素转化为积极、先进的因素,从而使学生的品德由优良变为更优良,由不良变为优良。

3、贯彻该原则的要求是:一分为二地看学生。教育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根据学生特点,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三)学校德育管理原则,是根据学校德育目标、管理理论和德育理论制订的指导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学校德育管理原则也是学校德育管理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概括。

学校德育管理的主要原则的具体内容(1)方向性原则(2)教育性原则(3)民主性原则(4)整体性原则(5)规范性原则

(三)订德育计划时,需注意:

(1)要以教育方针为指导,认真研究具体学校的性质、类型、特点和教育目标,总的教育计划与德育目标,深入研究学生的品德实际情况,制订出符合实际的、切实可行的、具有科学性、综合性、连续性、激励性的德育计划;

(2)要根据学校各组织、部门、工作和人员的特点进行合理分工,提出具体任务,并将任务落实到具体人,使各项工作都有人负责;

(3)对各项工作完成的时间进度、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应提出明确的要求;

(4)在计划执行过程中要经常检查,以肯定成绩,指出问题,总结经验和教训,并作必要的补充和修改;

(5)计划的制订、检查和修改都必须走群众路线,广泛听取学校干部、教师、学生以及其他有关方面的意见,取得他们的认同和支持。

检查和总结既是对学校各组织、各部门和有关人员工作情况的监督和考核,也是对领导决策和所订计划的自我检验、考察和监督。检查的核心是质量的检查,总结的重点是经验的总结、规律的探索。检查和总结的目的是激发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促进德育工作健康顺利地开展,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和质量。在检查和总结过程中,应注意:

(1)要目的明确,态度端正,认真负责,并发动群众参加检查和总结,把领导者和管理人员的检查与总结同群众性的自我检查与总结结合起来,防止和克服乱加指责和形式主义的走过场。

(2)要事先将检查和总结的目的、内容、要求通知有关人员,做好准备,并以学校德育目标和实施计划为依据,客观、公正地进行,做到以肯定成绩为主,奖励先进,同时要找出不足,予以具体指导。

(3)检查要贯穿管理的全过程,总结要当作一个科学研究过程,把检查与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结合起来,着重找出经验教训,探索出规律,指导工作。

(三)论述知行统一原则的含义、提出的依据及贯彻时的要求 含义:

这个原则要求德育既要坚持马克思理论教育,又要重视实际锻炼,既要提高学生的品德认识,又要使学生做出相应的品德行为,以便把理论和实际、知和行统一起来。提出的依据: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提高学生品德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的品德行动。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就不会有正确的行动。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学生,提高学生的品德认识水平,以指导学生的正确品德行动,防止盲目行动的产生和错误行动的出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全面促进学生品德全面和谐的发展。贯彻的要求:

①联系实际,讲清理论。

②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践活动,学生的主要实践活动是学习活动 ③教育学生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四)论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必须从热爱、尊重和信任学生出发,同时提出严格要求,使学生从教育者合理的要求中受到鼓舞和鞭策,从而形成教育者所要求的品德。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是辩证统一的,没有严格要求的尊重和信任,容易导致无原则的迁就或放任自流,而没有尊重和信任的严格要求,也可能变成苛求,挫伤青少年的积极性。所以在德育工作中必须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是:

①教师要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满腔热情地关心、爱护、信任学生;

②根据我国中小学的德育任务和目标,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这种严格要求必须做到正确、适当、明确、具体、有序且有恒。

(四)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的性质和特点

(五)联系实际论述德育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德的统一活动。

(六)德育如何遵循人的品德发展年龄特征的规律,德育与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的关系。

(七)联系实际说明社会对德育的制约影响作用以及德育对社会的影响作用。

(八)联系实际说明德育有法而无定法

(九)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的作用

6.1抽屉原理 篇六

抽 屉 原 理

姓名

1. 把4支铅笔放入3个笔盒内,共有______种不同的放法,各种放法中总有______个笔盒内铅笔的支数不少于2支。那么把n+1件物品放入n个抽屉内,总有一个抽屉内的物品不少于______件。

2.一只鱼缸有很多条鱼共有五个品种,问至少捞出多少条鱼,才能保证有五条相同品种的鱼?

3.六个小朋友每人至少有一本书,一共有20本书,试证明至少有两个小朋友有相同数量的书。

4.布袋中装有塑料数字1、2、3各若干个,每次任选6个数字相加,至少选多少次才能保证有两个相加的和相等。

5.在一副扑克牌中,最少要拿多少张,才能保证四种花色都有。

6.证明:任意取12个自然数,至少有两个自然数被11除的余数相同。

7.用红、蓝两种颜色将一个 3 × 9的矩形小方格随意涂色,证明:必有两列,它们的小方格中涂的颜色完全相同。

8.任意给定的五个整数中,必有三个数的和是3的倍数。

9.从自然数1,2,3,4,……,99,100中,任意取出51个数,求证其中一定有两个数,它们中的某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

7.德育原理1 篇七

首先利用真空泵把灭菌容器内抽成负压,排除冷空气,然后热蒸汽迅速达到各物品内部进行灭菌。通过多次抽真空和充填蒸汽,冷空气被彻底排除,最终使容器内压力达到0.21 MPa,温度达到132℃以上,并维持一定时间充分灭菌,使细菌体内的蛋白质变性或凝固,杀灭细菌繁殖体、芽孢、真菌和病毒等[1],达到无菌水平,之后再次抽真空和烘干,完成整个灭菌过程[2]。

2 故障维修实例

2.1 故障现象

灭菌内室压力为负压,温度稳定在75℃左右无大的变化,夹层压力从0.20 MPa逐渐下降,长时间处于脉动状态而不能进入正常的消毒程序。

2.2 分析与检修

由于是连续消毒第2锅,容器内室温度远高于常温,夹层储存有0.20 MPa的蒸汽,当进入操作程序后,夹层压力逐渐下降,容器内室温度无大变化,内室压力始终为负值,长时间处于脉动状态。排除真空泵及门封漏气故障,则有可能没有蒸汽进入容器内室或蒸汽不足。该型号灭菌器采用的是电加热蒸汽发生器,没有蒸汽或不足要么是电加热器电源故障,要么是电加热器缺水,或电加热器发热管烧断开路(刚消毒完第1锅,一般不直接怀疑发热管烧断开路)[3],或内室蒸汽进气孔堵塞。由于第1锅消毒的是大包物品,不会出现絮状物堵塞;检查电加热器380 V电压均正常;观察与电加热器连通的玻璃管水位计无水,但在触摸屏上选择手动注水功能键时,下水位继电器工作,进水阀自动打开,进水泵工作且玻璃管水位计有水出现,说明进水系统畅通。由此判定自动注水系统有故障,该系统液位计座上固定的下水位探针把缺水信息反馈到控制注水系统,下水位继电器工作,进水阀自动打开,同时启动进水泵注水。由于手动注水正常,一般不怀疑控制进水电路板故障。检查与电加热器相通的液位计座上的3根水位电极探针均正常,虽然水位电极探针正常,但它有可能没有检测到下水位信息。取出液位计探针,发现液位计水位处于中水位以上,由此水位探针检测到的是上水位信息,自然不会启动进水泵加水。

怀疑发热管烧坏,检测发热管380 V电压正常,用钳形表检测发热管线电流几乎为0,说明发热管已开路断开。切断电源,测发热管阻值不正常,且有接线柱与机壳短路,由此可以判断发热管有断路和通过水与机壳短路现象。取出发热管组件,发现管壁多处击穿短路烧坏,同时也发现电加热容器内存有少量水,可以判定正是因为缺水致使发热管干烧烧坏。再仔细观察,发现电加热容器存水很浑浊,有大量的水垢,液位计容器内存水位远高于电加热容器存水位,可以判定液位计容器与电加热容器连接管道可能堵塞。撤下连接管,电加热容器内没有水流出,用改锥捅管道,发现电加热容器管道完全被水垢堵死,致使液位计水位一直保持正常情况下储存的上水位。清除管道和电加热容器内的水垢,更换发热管组件,灭菌器操作过程恢复正常。

3 小结

从以上故障的修复过程可以看出,首先应充分了解设备的工作原理,结合故障现象分析出现故障的多方面原因。其次应思路清晰,逐级排查可能出现的原因,直到最后检查出故障的真正原因[4],避免盲目维修,这样既可以避免扩大故障,又可以少走弯路。

参考文献

[1]薛广波.灭菌.消毒.防腐.保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88-89.

[2]樊卫东, 杜丽鹏.脉动真空蒸汽灭菌器原理及其3例故障检修[J].医疗卫生装备, 2011, 32 (7) :127.

[3]蔡显晟, 金国春.System2s预真空灭菌消毒锅常见故障及检修[J].医疗卫生装备, 2007, 28 (3) :82.

上一篇:2017年全县幼儿园优质课活动总结下一篇:乡纪委办公室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