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的调查报告

2024-08-16

关于网络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的调查报告(精选8篇)

1.关于网络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的调查报告 篇一

网络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影响调查报告

学院专业班级姓名学号 网络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影响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迅猛发展,高校校园网的广泛建设,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到网络中来,网络正在悄悄地改变着他们的校园生活,“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大学校园中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和交流的便捷,深得同学们的关注和喜爱。了解网络给大学生带来哪些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以引起学校、家长和大学生本人的重视。因而,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网络和利用网络,并最大限度地消除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二、调查方式

网上调查问卷

三、调查结果

大学生究竟上网做什么呢?通过调查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网上聊天、看新闻、听音乐、看电影,当然对于喜欢游戏的同学来说,上网的主要活动就是打游戏。同学们普遍认为,网络给他们提供了信息个通讯的的方便。另外,网络也是象牙塔内的大学生了解外部世界的一个窗口,他们从中获得了许多非专业的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最新动态,以便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网络更是他们对外交流的工具。进入大学,昔日高中的同窗好友散落在祖国各地,网络为他们提供了相聚的场所。

网络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影响呢?归结起来就两方面,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他们并不是十分迷恋网络,网络对他们的学习没有太大的影响。而有些同学则认为有影响,因为他们对网络已经很在意,一周必须有一定的时间上网。至于整日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同学,网络影响他们的学习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下面就具体说一下。

(一)正面影响

1、网络为大学生开凿了一个广阔的信息渠道。计算机网络的逐步普及,使得大学生能够从各种网络上获得千变万化的时代信息和人文科技知识,汲取各种知识营养,来发展和壮大自我。如在调查问卷中,学生对“你觉得网络使你的生活”的回答: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占52%;有更多的事可做,更充实占27%;浪费不少时间占7%。这一结果表明了网络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的提升有很大的作用。

2、网络为大学生的学习打开了方便之门。如今网络上资源共享越来越多,信息的传播,文化的交流只在瞬息之间。网络的开放性和方便性、内容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有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促进学业;网络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种自由、轻松、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大学生培养和发挥创新能力;网络是一个广阔空间,存在着许多新鲜和未知的事物,有助于开发大学生的潜力。

3、网络促进大学生的友情互动,共同提高。网络最突出的优点是它的交互性,它既是信息的载体,又是媒体中介,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迅捷通道。网络提供了花样繁多的论坛、聊天室等虚拟空间使广大学子网民可以直抒胸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并充分表达和表现自我,结交各种朋友,相互介绍经验,共同进步。

(二)负面影响

1、网络可能使大学生的现实情感萎缩和沟通能力退化。于是大学生强烈的交往欲望促使其迷恋于网络虚拟社会的沟通方式。学习人际交往和处理人际关系需要时间的投入。但是大学生对于网络虚拟社会的沟通方式的迷恋,使得大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与别人交往的机会,减弱了与他人交往的愿望。人际交往的减少很容易加剧自我封闭心理,造成人际关系淡化,一些学生在真实的交往中感到紧张,产生对现实人际交往的逃避和恐惧,造成人际 关系障碍。

2、大学生沉溺网络。一些大学生平时下午和晚上经常上网聊天或玩游戏,真正在网上学习的寥寥无几。网络以其高度的开放性和兼容性,在带来知识和便捷的同时,也充斥了不少思想颓废甚至反动的内容和论调。且大学生对新新事物都会有强烈的好奇心,使得他们自身意识形态受网络异样不健康信息的侵蚀,进而无法把持自己,造成恶性循环。结果表明长时间上网的人虽占少数,但也说明了大学生溺网的现象的存在。

3、网络可能使大学生的法纪观念淡化。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对于个人的信息有很大的隐蔽性。这样的隐蔽性使大学生不需要真实的姓名、身份,可以隐瞒性别、年龄、身份,在虚拟的空间里与人交往没有责任也没有义务。大学生在网上经常这样缺乏责任感、不诚实,极不利于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和道德行为的培养,势必降低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淡化法纪观念。

四、调查总结

以上调查结果说明,大学生上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娱乐和消遣,当然这和大学生在课余时间上网有关,也与在网吧上网的环境有关。但关键是学校没有给学生制造利用网络学习的氛围,教师没有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兴趣。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把大学生引到网络学习中去。网络像是无边的森林,里面藏着非常丰富的宝藏,但愿我们大学生都能找到通向宝藏的路径,利用它而不是被利用。

2017.11.25

2.关于网络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的调查报告 篇二

信仰, 是个人生存的意义与价值、生活的前途与命运以及人生的状态等的最高信念及坚持, 是价值观念在人生问题上的集中体现。它不仅解决“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 更要回答“人应该怎样活着”的问题。大学生是一个负载着时代发展希望的群体, 大学生群体有无信仰、他们的信仰是否正确, 不仅影响着大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 更关系着国家、民族的未来。作为第四种媒体的互联网强力渗透进人们的生活当中, 给这个世界带来了诸多奇迹。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掌握着最新知识和技术的年轻群体较早也较频繁地使用这一新兴的信息技术。2012年7月19日,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网民中学生群体所占比例最高, 达到28.6%, 远远高于其他群体。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 网络在大学生生活中已不可或缺, 它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乃至一种生活方式, 并且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在大学生生活网络化的今天, 如何看待网络生活方式对大学生信仰的影响, 如何发挥网络平台的积极引导作用, 应对相应的挑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网络生活方式对大学生信仰的影响

1.1 拓宽信息获取渠道的同时带来认知的弱化

大学生信仰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其所获取思想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网络生活中获取的海量信息和多渠道咨询一方面给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交往带来便利, 给他们的生活增添色彩;另一方面却也容易给社会经验尚浅、人生阅历不足的他们带来思想上的混乱。“信仰需求”是对信仰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上的产物, 大学生倘若对主流信仰的认知混乱, 对社会价值、人生价值认识模糊, 就会出现精神世界的荒漠化和信仰需求的边缘化。

1.2 满足心理需求的同时带来情感的淡化

网络生活吸引着处于情感叛逆期的大学生, 他们在网络中可以获得更多的独立空间, 可以在网络中随意伪装自己, 成为想要成为的形象, 表达现实生活中无法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宣泄现实生活中无法宣泄的心情。但大学生一旦过多的沉浸在网络虚拟世界的情感交流中, 必将造成作为一个社会自然人的社会功能缺失, 这种缺失具体体现在:生活中沉默寡言、不善言谈、显出一副冷漠姿态。其后果导致他们逐渐远离社会实践, 人际关系疏离。情感是信仰产生的心理基础, 为信仰的强化与扩张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凝聚力和驱动力, 情感的冷漠势必造成信仰的缺失。

1.3 享受生活便捷的同时带来意志的退化

网络的便捷性, 虽然大大提高了大学生利用信息的效率, 使他们可以随意在网络上读书、评论、娱乐、游戏、交友等, 可以花比以前更少的时间和成本获取更多的信息。在得到现成知识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 一些大学生缺乏足够的免疫力, 容易养成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大学生长期被这类不良思想所浸染, 如果思想上辨识不清、意志不够坚定, 将如同“温水中的青蛙”, 渐渐丧失自律和自主的毅力。虚拟空间中他律与自律的缺位, 容易使一些大学生处于信仰的游离状态。

2 网络生活方式下大学生信仰的特征

2.1 主导信仰权威性下降

在进入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之下, 马克思主义虽然是大学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蓝本, 但随着网络社会的快速发展, 在各种思潮的冲击下, 大学生对作为中国社会主导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程度大不如从前, 其主导地位和权威性日益被削弱, 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当今大多数大学生来说仅仅的是为了应对一张考试试卷。

2.2 信仰多元化

当今人们的信仰需求已经觉醒, 信仰争夺战已经开始。青年是各种信仰争夺的对象。网络时代是一个思想活跃、观念更新、文化交融的新时代。西方文化殖民主义者利用网络文化的平等、公开、全球化的特征实施其“文化帝国主义”“网络文化霸权主义”的野心, 大肆将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及所谓“自由”“平等”“民主”的“普世价值论”向我国推行, 这些形形色色、千差万别的价值观念, 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信仰, 使大学生的人生信仰取向面临“多元价值”的腐蚀。呈现出多元多变多样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 直接导致少数大学生信仰根基不稳、徘徊不定, 面临着被侵蚀的危机。

2.3 信仰功利性

网络生活相较于现实生活诸多的约束条件, 大学生身在其中感受更多的是自由。缺乏约束力量规制的大学生容易滋长个人主义的意识倾向。凡事以自我为中心, 使得部分大学生在建立信仰的时候更多的是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的, 虽然同样注重理想和追求, 但更加注重现实和功利, 他们从注重奉献的理想主义转向注重实惠、实用和物质享受的现实生活, 价值目标日趋功利化、世俗化。

3 网络生活方式下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对策分析

3.1 增强主导信仰的影响力

马克思主义虽然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却日渐在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失去其权威地位。主要原因是其影响力不够, 影响力不够的原因是对教条化的理论缺乏精确而又通俗的解释, 不能得到大学生的认同。网络平台是滋生各种思想的温床, 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复杂多变, 主流意识形态只有对此有精确通俗的解释才能被大学生所认同, 才能增强其影响力, 进而才能被接受, 最终确立为行为指南。

3.2 提高教育者网络使用能力, 做好全面引导

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盛行的时代, 高校教育者要增强自身使用网络的能力, 引导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寻找正确的人生信仰。一方面, 教育者要对网络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有全面的理解, 帮助大学生树立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网络文明意识;另一方面, 教育者必须紧跟大学生时尚步伐, 深入大学生网络生活, 积极开展网络实践。网络平台的大量应用, 开辟了教育者与学生交流的新渠道, 并为引导大学生科学理性的看待分析问题, 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处理问题, 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造了条件。

3.3 开设大学生网络素养专题课

学校可以把大学生网络素养专题课纳入大学生入学教育、思想品德课程体系。大学生网络素养课的主要目的是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弱化、情感冷漠、信仰迷失、沉溺网络等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思想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信息辨别、判别能力, 增强抵御网络游戏的诱惑和黄色信息等不良信息腐蚀的免疫力, 指导学生开展网络活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 互有短长, 各有利弊, 教育者要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 形成网上网下联动局面。

3.4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鼓励大学生走出校门, 广泛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对生活, 对他人, 对自己的认识, 使大学生从真实的生活实践中追寻真理的脚印, 增强对真理以及信仰的理解和认同, 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历史使命意识和大局意识, 培养自强自立、艰苦奋斗的情操。激发大学生进一步确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信仰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梅萍.从当代大学生的人生困惑看信仰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 (, 6) .

[2]王学俭, 李东坡.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突出问题与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 2010 (, 11) .

3.关于网络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的调查报告 篇三

【摘 要】目前,大学生处在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科技的成果逐渐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传播依赖媒体,而大学生是海量信息的接受者,并且智能手机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极大地得到普及,几乎人手一部或几部。智能手机能够极大的满足用户的要求,本质上是通过手机APP来实现各种功能的,手机只是各类App的载体。手机App种类不同,满足的生活方面、方式、行为等则不同。因为个体需求的差异,大学生的手机中总有着各种各样的App,这些APP极大的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因此,手机App一方面方便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

【关键词】手机App;大学生;生活方式;影响

引言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升级,专注于手机应用软件开发与服务的App已经融入到每个大学生的生活中,服务和影响着大学生的吃穿住行。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较2013年底增加2699万人。手机上网的网民比例为83.4%,相比2013年底上升了2.4%,首次超越传统PC整体使用率(80.9%),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设备的地位更加巩固。同时网民在手机即时通讯类、购物类、浏览器类、获取资讯类、影音图像类、游戏类、生活服务类等应用的使用率都在快速增长,移动互联网带动整体互联网各类应用发展。以手机为平台的手机APP发展迅猛,呈现出明显特征,让网民尤其是大学生网民逐渐习惯化,并有手机网络依赖性倾向,其特征表现在:媒体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化;可以在任何场景、任何时间,利用碎片时间完成;网络流量要求不高,资费低。这些特征为手机App是我推广使用奠定先天优势。

1.调查方法及数据

调查问卷侧重内容:大学生使用App的类型分布、使用时间、下载或卸载心理动机、关于付费App的使用情况、App对生活的影响、设计App的创新点。

2.各类手机App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

正面影响:(1)信息来源渠道多元化、拓宽学生视野:网络连接了世界各地的知识,利用搜索App可以获取任何需要的知识、信息。大学生借助手机媒体App,学习知识,了解信息。(2)朋友圈得以扩大:QQ、微信、微博等即时通信APP的出现打破了地域的限制,让大学生可以结交全世界的朋友,交换不同思想,扩展思维。(3)师生交流更加方便、多样:教师可以建立班级QQ群、添加微信好友,随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进行及时的交流、沟通。对学生问题形成预见性,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大学生也可以向老师及时反映生活、学习、情感上的困惑和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让学生愉快学习,快乐生活,健康的情感交往。(4)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平台,大量创业App,招聘App,个人定制化App等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新的平台。QQ、微博、微信逐渐成为了网络推广的新领地。

负面影响:移动互联网信息的数量庞大、形式多样、种类繁多;使用时间不受限制,大学生相对自由,对于一些自制力不强的学生,造成了许多不良影响。(1)学习上浮躁,不求甚解:从App使用上来看,学生主要偏爱具有“微”特征的应用,微博、微信、微电影等,这些媒体传达的信息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信息更新快、信息呈现琐碎、不完整等特点,使得文化的内涵缺乏深度,知识的体系性被破坏,形成一种浅尝而止的文化氛围,长期受快餐文化腐蚀,造成了知识学习不求甚解、缺乏深入研究和持续关注的精神。(2)学生“三观”受影响:大学生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面对复杂的社会舆论环境和海量信息获取,很难分辨其中的真伪,一些极端语言或事件可能改变他们的三观。尤其是现在的电影和电视剧传递的信息,甚至可能产生误导。③学习时间得不到保障:课堂上下,使用App的行为占用大量时间,用于正常学习的时间得不到保障。

3.影响的分析和对策

分析:B.R.贝雷尔森在1940年写的《读书为我们带来什么》一文中,归纳了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读书动机,包括实用动机(即追求书籍内容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参考和利用价值)、休憩动机(解除疲劳,获得休息)、夸示动机(通过谈论读书内容以获得他人称赞或尊敬)、逃避动机(通过读书来转移日常生活的烦恼)。根据以上理论加以延伸,可以发现:手机App对大学生的作用,总体上分为学习类使用和非学习类使用,学习类使用则可能出于实用动机、夸示动机,利用海量App可以获取知识、讯息和其他实考类资料,这些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特别提出的是,夸示动机尽管有不健康的心理成分,此种动机下的行为却真正引导着大学生的正确行为。非学习类使用则可能出于更为复杂的动机,除了包括以上四种单纯动机引起,还可能出现动机交叉渗透的情况,例如游戏类App既包括休憩动机,又包括逃避动机。

手机媒体App的传播方式有以下特点:(1)双向传播: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单向、不可选择的,而手机媒体App的传播方式是双向的,通过留言、维持个人主页、评价等方式进行。传统意义上的发布者和受众如今都成为了信息的发布者,而且以互动为最基本表现形式。(2)行为个性化:微博、播客等新的媒体App使得每一个人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个性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个人主页上传播自己关注的信息,也可以在他人主页上进行观点交流碰撞。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最大意义上得到了自由化。(3)接受方式移动化。由于无线移动技术的发展使得手机可以上网、看电视、听广播,在公交车、出租车上看电视等越来越成为普遍的事情。随着3G\4G技术的普及,移动性的特点将成为未来新媒体的主要特性。(4)传播速度实时化。如今的信息传播不再需要复杂的剪辑和烦琐的后期制作,技术的简单便捷使得信息可以在全球实现实时传播。只要自主选择的媒体App推送消息,亿万受众便可以在同一时间接收到。(5)传播方式交融。媒体App在传播内容方面更为丰富,文字、图像、声音等多媒体化成为一种趋势。作为终端的手机,集多种媒体的功能为一身,而这些功能的实现是以互联网、通信网、广播电视网等多种网络的融合为基础的。媒体App的传播方式也打破了地域化、国界化。消解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的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

对策:一是加强引导,以玩带学。学校有关部门开展专门讲座,帮助大学生深化对手机App的正确认识,抵制不良信息;通过校园活动带动各类型的、优秀的手机App的使用。二是制度规范,学玩结合。学校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限制大学生在课堂上无秩序的手机的使用;授课老师设置相关的上课流程,引导大学生对手机的使用;通过相关手机App的使用布置课下作业和拓展课程的教学。三是实际先行,带动习惯。通过文化事件热点带动相关App的使用,加强课堂和实际的联系,让新闻关注和网上学习成为生活习惯,游戏通讯成为联络师生的坚固桥梁。

参考文献:

[1]肖元涛,张磊磊,黄炜.手机APP对大学生日常行为影响的调查研究——以江苏大学为例[J].电子世界,2014(19).

[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25-40页).

4.关于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调查问卷 篇四

由于网络文化具有多元性、开放性、虚拟性等特征,对大学生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为了更好地掌握诸多影响下大学生的真实现状,进而开展正确的引导。我们开展了这次问卷调查,请您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和想法填写。非常感谢您的参与和支持。

年级性别您每周用来上网的时间是()

A 5小时以内B 5—10小时C 10—15小时D 15小时以上您上网多用来做()(多选)

A 游戏B 学习C 购物D 聊天E 看电影F 收发电子邮件G 更新博客H 其他(请注明)你认为上网对你现阶段的学习有无影响()

A 有负面影响B 有正面影响C 双方面影响都有D 无影响A 相信B 不相信C 不全信网络对你的影响主要有那些方面()

A 开阔了视野

B 认识很多朋友,通过与网友交流,减轻学习或其他方面所造成的心理压力

C 获取网络上丰富的教育资源,学习成绩得到提高

D 花费太多时间上网而使成绩下降你对现在网络文化的看法是()

A 先进且重要B 良莠不齐,有点用C 无用D 无用且有害你对现在语音聊天室论坛贴吧存在的骂人现象怎么看()

A 非常反感B 没什么,很好玩C 别人都在骂,所以我也骂D 无所谓 7 与传统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相比,你觉得网络是()

A 自由的,完全可以不负责任

B 是虚拟的,不必太认真

C 是不健全的,尚待与现实社会相适应的规范

D 是不同的,需要发展其自身的规范你认为网络上的教育资源()

A 比较缺乏,种类太少,质量不高

B 还可以,有些教育站点不错

C 教学信息丰富,更新及时,交互性强

D 不太了解,很少关注这方面内容你是否在网上有受骗的经历()

A 有B 没有C 周围的人由于这样的经历每次因为前一天上网时间过长导致第二天状态不好,你的想法是()

A 后悔,下决心以后不这样了

B 无所谓,照旧

C 有改变的想发,但是难以拒绝网络的诱惑日常生活中,遇到烦恼或不快时,有向网络倾诉的习惯吗()

5.关于网络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的调查报告 篇五

近些年来,“晒现象”在网络上逐步风行,成为人们网络生活的一部分,人们通过网络分享自己的生活,也通过别人的晒了解其他人,但是也有一些人晒行为幅度很大,晒裸照,晒隐私,更有人通过晒来博取关注,也出现了一批所谓“网络红人”。

我们以网络晒现象作为调查研究方向,旨在通过这一网络现象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的看法及其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一、调查题目:关于网络晒现象对大学生影响的调查

二、调查地点: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新校区

三、调查对象: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生

四、调查方式:随机抽取对象进行调查,共60份调查样本

五、调查内容:大学生对晒现象的认识,大学生自身晒行为,大学生对网络晒现象及网络红人的看法。

调查数据汇总与分析:在随机抽取的调查对象中,针对以下主要问题的回答,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1、对“晒”这个字的直观感受:85%的被调查者选择“中性”,7%的人选择“正面”,8%选择“负面”

2、对晒行为的接受程度:62%的被调查者选择可以接受晒生活照,47%

可以接受晒情绪,27%可以接受晒账单工资单,仅有5%的人可以接受晒隐私和裸照,3%可以接受炫富的晒行为

3、自身会在网络上分享的事情:84%的被调查者表示会分享聚会之类的事情,8%会晒亲密照,5%会晒失恋,3%的人会晒名牌

4、自身在网络上晒的原因:43%的被调查者是为了让朋友知道自己的现

状,72%为了记录自己的生活点滴,2%因为空虚寂寞,8%是将其作为表现自己的方式,没有调查者选择为了博取关注而进行晒行为

5、关注网络上晒现象的时间:73%的人占用其上网时间的5%以下,23%的人占用其上网时间的30%左右,3%的人占用其上网时间的50%以上

6、网络红人现象对其自身的影响:77%的人认为其对自身影响不大,17%的人选择有不利影响,认为污染视听,6%选择有积极影响

7、认为网络红人现象对社会的影响:43%的人认为其引起人们对法律法

规和道德的影响,35%的人认为其只是娱乐大众,不会造成其他影响,20%的人认为其败坏风气,对社会道德底线和价值观造成冲击,2%认为这是一种前卫的表现

由调查数据可知,当代大学生对网络晒现象基本持中立态度,但是对晒行为的接受程度基本处在晒生活小事,分享情绪等,只有小半可以接受在网络上晒账单工资单等行为,对晒隐私晒裸照炫富等行为很少有人能够接受,可见大部分大学生接受范围内的晒行为是符合社会所引导的价值观的。自身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生活的原因大多是为了让朋友知道自己的现状,或记录自己生活的点滴,或作为表现自己的方式等健康向上的原因。

对于网络晒客及网络红人等的关注方面,大部分被调查者只占用自己网络生活的很小部分时间,并且只是出于无聊打发时间而偶尔关注,网络红人等事件对自己影响不大,也有相当一部分被调查者认为网络红人对自己有不利影响,会污染自己的视听,但也没有受到其它大的冲击。在网络红人对社会的影响的观点上,近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该现象能引起人们对法律法规及社会道德观的思考,另外的被调查者分别认为其败坏了社会风气和认为其只是娱乐大众,不会有大的影响,可见大学生群体有相当部分认为网络晒现象的泛滥及网络红人等会对社会价值观产生不利的影响,应该进行某种程度的监管。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大学生对网络不同程度的网络晒现象有着不同的认识,其接受程度符合社会倡导的健康价值观,对于网络上较为消极负面或者违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晒现象没有太多关注,没有受太多网络负面价值观的影响,网络晒现象并没有对大学生价值观造成太多影响。

当代大学生的交际环境变为虚拟与真实交错的二维空间。以计算机通讯和信息技术为支持的网络打破了传统的人际交往的生活方式,使他们走向了跨时空、跨地域的网络沟通时代,这一方面促进了当代大学生交往的便捷性,有利于新型代际关系的形成,但这又使人际交往变得虚拟化,可能会出现一些负面问题,但是根据本次调查,大学生价值观具有很大程度的稳定性,不会轻易受到网络负面消息的影响,这是很让人欣慰的,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忽视网络信息对人们的影响,应该通过舆论导向、相关部门监管等来对网络信息进行健康维护,以免网络的不良影响趋势进一步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一班20114080119

6.网络对大学生影响的调查报告 篇六

文化产业管理1101班

向亚娟

110907107

一、调查背景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据《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网民中18至24岁之间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超过一半以上的网民具有大专以上学历。通过数据可以看出,上网用户学历以大专以上的青年居多,大学生已经成为我国网络用户中的主要群体。

二、调查目的

网络功能强大,具有方便、快捷、全面的特点,与大学生猎奇、求知、掌握最新信息等特点相符合。因此,网络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网络已经深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网络究竟对于大学生产生了哪些影响,以及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呢?以及我们如何才能减少网络对于我们的负面影响呢?这就是我们此次调查的目的。

三、调查方法及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方法。一共发放63份问卷,回收63份问卷。调查对象主要是我校的大学生,从性别来看,女生占43%,男生占57%;从年级来看,大一占38%,大二占38%,大三占21%,大四占3%。

四、调查内容(见附件1)

五、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大学生最初接触网络的年龄偏小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在初中及初中以前接触网络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8.25%,那个年龄段的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等形成的重要时期,且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因此过早的接触网络,若没有旁人正确的指导,容易给青少年带来负面影响,过早的沉迷于虚拟世界。

(二)大学生每天花费在网络上的时间偏长,对网络依赖较大,影响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周一到周五平均每天花费在网络上不超过1小时的人仅占10%,62%的人上网时长为1--3小时,13%的人上网时长为3--5小时,15%的人平均每天上网时长超过5小时。周末平均每天花费在网络上的时间小于3小时的仅占25%,44%的人周末花费在网络上的时间为3--5小时,17%的人花费在网络上的时间为5--8小时,周末平均每天上网时长超过8小时的人占14%。由此可见,上网占据了大学生生活的大部分空余时间,甚至还占据了其他学习工作休息的正常作息时间。调查结果显示,78%的人是利用空余时间来上网,5%的人会选择在课堂上上网,8%的人会减少其他活动来增加上网时间,甚至通过延迟睡眠时间熬夜上网的人达到9%。另外,长时间的对着电脑手机等,会给人视力造成伤害,且对于人的身体产生辐射问题;如果坐姿不正确的话,容易造成大学生脊椎炎等健康问题。熬夜上网不仅会打乱自己的生活作息规律影响睡眠,而且对室友的睡眠质量也产生影响。

网络不仅生理上对于大学生造成影响,在心理上对大学生也造成较大的影响。44%的大学生表示远离网络3天会感到不适应,这表明近半成的大学生在心理上对网络有了较深的依赖,也就是我们最近所听到的一个新词“软瘾”,过度依赖网络有可能使我们患上网络“软瘾”,它不同于毒品、赌博或者酒精的那种无法自拔的沉迷,甚至看上去好像没什么危害。而一旦我们过度沉溺其中,在获取短暂的快乐之后,它更多的是在榨取我们的时间、精力,麻痹真实的情感,使我们远离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许多大学生在软瘾支配下漫无目的地在网络上游走,在虚拟世界中消磨时间。在软瘾的支配下难以自拔的耗时耗力,事后或许会有些后悔,但当时却难以摆脱,直至最终阻碍上瘾者实现更高的生活目标。

(三)大学生利用网络不得当,与其上网初衷并不一致,有较大出入。32%和24%的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分别是学习、工作和获取各种有效信息、新闻,32%的大学生上网主要目的为娱乐消遣;然而只有21%的大学生上网大部分时间花费在学习和工作上,11%的大学生上网大部分精力用在获取各种有效信息和新闻上,52%的人上网用来娱乐消遣,还有少部分人上网用来购物和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因此,有一大部分大学生上网并没有达到他们想要的目的。此外,网络包罗万象,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却有32%的人上网的目的仅仅只是为了娱乐消遣,大学生如何认识利用好网络还是一个很值得学习的课题。

(四)大学生对于在网络上结交朋友,甚至“网络恋爱”的态度比较开放

71%的人并不反对在网络世界里结交朋友,甚至有6%的人倾向于在网络上结交朋友,29%的人选择从来不在网络上结交朋友。

由上图可以看出超过一半的人是支持“网恋”现象的,35%的人虽然反对,但是对方诚恳,也可能改变态度;仅8%的人事完全反对自己身边朋友亲人的“网恋”现象的。因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网恋”的态度还是比较开放的。

(五)大学生对于网络上的负面信息有一定的抵制能力

22%的大学生认为网络上的负面信息对其完全没有影响,68%的大学生认为影响不大,10%的大学生认为影响很大。这个结果并没有预期的那么糟糕,由此可见大学生还是有较好的是非判断和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的。

六、对于大学生如何更好利用网络的建议和措施

(一)控制上网时间,尽量避免熬夜上网。

(二)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增加体育锻炼时间。

(三)多参加学校社团活动和集体活动,丰富自己的空余生活,建立良好的人脉关系。

(四)多浏览时事新闻,少刷微薄,人人,少玩网络游戏。

七、此问卷中存在的不足

由于时间精力有限,调查对象仅限于我校大学生,调查范围比较狭窄。此外,此问卷设计也有不足之处,问卷偏重于网络对于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但是又不完全是对于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因此选题上可能存在一些不足,今后更加注意一些细节问题,望谅解。附件1

网络对轻工大大学生影响的问卷调查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为了更好的了解网络对于我们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行为习惯、以及思想等各个方面影响,请您配合一下我们的工作,完成下面的题目。谢谢合作!

1.您的性别是()

A.男

B 女

2.您所在的年级()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3.你从什么时候接触网络的()

A.小学期间

B.初中阶段

C.高中阶段

D.大学期间 4.您主要通过哪种方式上网()

A.电脑

B.手机

5.若通过电脑,您通常通在哪儿上网()

A.在寝室

B.在网吧

C.在学校电子阅览室

6.您在周一到周五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间为多少()

A.1小时以下

B.1---3小时

C.3----5小时

D.5小时以上 5.您周末每天的上网时间为()

A.1--3小时

B.3---5小时

C.5--8小时

D.8小时以上 6.如果让您远离网络3天,您是否会感到不适应()

A.是

B.否

7.您主要利用什么时间上网()

A.无聊的课上

B.空余时间

C.通过减少其他活动来增加上网时间

D.延迟睡眠时间 8.您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最多3项)

A.获取最新新闻、各种有效信息

B.加强与他人的了解和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C.自我消遣和娱乐

D.学习和工作

E.购物

9.您上网的大部分时间花费在()(最多3项)

A.获取最新新闻、各种有效信息

B.加强与他人的了解和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C.自我消遣和娱乐

D.学习和工作

E.购物

10.您认为网络是否是造成大学生浪费时间、不求上进的主要原因()

A.是

B.否

12.您是怎样看待网上结交的朋友()

A.倾向于在网络结交朋友

B.主要看缘分

C.从不在网上结交朋友 13.如果您身边的朋友和亲人有网恋现象,您的态度是()

A.完全支持

B.支持,但是提醒朋友要提防

C.反对,若对方诚恳,可能改变态度

D.完全反对

14.您认为网络是否疏远了自己与身边人的距离()

A.是

B.否

15.网络上的负面信息对你的影响如何()

A.影响很大

B.有点影响

7.关于网络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的调查报告 篇七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浙江省在校大学生智能手机有微信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浙江省在校大学生智能手机有微信运动的学生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先后查阅了以微信、微信运动、体育生活方式为关键词的相关文献资料,检索相关的微信、微信运动的文件、新闻报道及相关研究成果。

1.2.2 问卷调查法

抽取1 000名浙江省在校大学生进行微信问卷调查研究,调查问卷已经咨询相关专家意见,并按专家意见进行修改和调整,问卷经相关的信度和效度检验,符合问卷调查的基本要求。该次调查在微信上发放问卷,共收回1 000份问卷,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946份,有效率达到94.6%。

1.2.3 数理统计法

采用Excel统计软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相关处理和分析。

1.2.4 逻辑分析法

对有关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定量和定性的逻辑推理与系统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微信运动的基本情况

微信自推出起,就以一种迅猛的态势进入大学校园。作为自媒体的新生力量,微信凭借它独特的“语音聊天”、“对讲群聊”等新颖的功能得到了众多大学生的追捧,它的出现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尤其是微信运动的推出,更是改变着大学生体育运动的方式。我们在微信平台推出了微信运动对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影响的问卷调查,共获得了1 000份问卷。其中关注过微信运动的大学生占到67%,有这么多人的关注,一方面是因为该次调查主要是针对微信运动的内容,因此大多关注微信运动的大学生群体会更加关注问卷调查;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微信运动参与人数众多。在这一比例中,男生比例较女生比例多,达到63%,这也说明男生比女生更关注体育活动。在专业的占比中,工科类的占40%,文科类的占44%,医学类的占6%,其他的占10%,其中医学类的学生相对来说占比比较高,因为在大学生中医学类的招生要远远少于其他类别的专业,因此能有如此高的比例,说明医学类学生还是比较注重体育生活的。在微信运动中是否设置穿戴用品即运动手环接入的调查中显示,其中5%的大学生有运动手环的配备。运动手环是一种穿戴式智能设备。通过运动手环,用户可以记录日常生活中的锻炼、睡眠、部分还有饮食等实时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与手机、平板、i Pod touch同步,起到通过数据指导健康生活的作用。也可以接入微信运动,进行排行等。在微信运动是否接入其他运动APP软件,其中8%的大学生下载过相关的运动软件,并接入过微信运动,其中主要是一些跑步爱好者或者是长跑如马拉松爱好者居多。微信运动主要是计算每天行走或跑步的步数,因此对于其他运动的关注比较少,这对于体育爱好者来说,是一个重要缺陷,也就是微信运动限制了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方式,只能是单一的走路或跑步活动才能记录。

2.2 微信运动对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影响

近年来大家都认为锻炼最好的方法是走路,而“微信运动”又让许多人对走路近乎痴迷。“微信运动”是微信推出的一个公众号,查找或者收到朋友用手机发来的“微信运动”消息后,打开,点“进入公众号”,即可使用。点“排行榜”,即可看到自己当前的本日步数和自己在朋友圈中的排名,再点“名次”,即可看到朋友们当前的步数。在对大学生关注微信运动的排名重视程度显示,36%的表示非常关注,52%的表示经常会关注,8%的表示偶尔会关注,只有4%的表示从未关注。这说明新事物的推出,往往会引起很多人的好奇心,也说明大学生关注排行榜也悄悄地改变着大学生体育运动的方式,让走路或者跑步变成生活的一部分。在对大学生每天是否设置走路步数的调查显示,82%的大学生会设置每天的行走步数,最多设置的是10 000步,其次是设置5 000步和15 000步,有些还甚至设定了20 000步的目标。在调查是否会每天完成设定目标步数的调查显示,50%以上的大学生都能完成,可能完成的时间不等,有些是一天计时,有些是集中时间走或者跑的。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目标设置对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在对大学生是否对步数的排行有攀比和较劲的行为时,大多数学生在调查时表示,一开始加入微信运动时,为了获得较好的名次甚至为了占领封面(即获得排行榜第一名)不惜使用“作弊”的手段,即不停地甩手机,以期达到一定的步数。据有些报道,有些人还将手机绑在小狗身上,以期达到较高的步数。微信运动的原理是手机内置振动传感器或协助处理器,比如陀螺仪,重力感应等,根据这些设备的震动频率来储存数据。简单地说,就是人在步行时重心都有一点上下移动,传感器和协作器感应到这一重心移动并进行计数。学生通过摇手机来获得步数,也是为了满足一定的荣誉感。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大部分学生表示,不会太多关注排名,更多地是关注自己是否完成既定目标。在对大学生关注微信运动以后是否会促进体育相关运动的调查显示,76%的同学表示,关注了微信运动后,增加了每天的步行数量,有些同学为了达到一定数量的步数,放弃骑自行车上学而改由步行上课,也有些学生每天会增加一定时间的走路或者跑步运动,因此也说明微信运动改变了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每天坚持运动,也一定会对大学生身体体质健康带来改善,所以微信运动对于改变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有一定的重要作用。对于微信运动对于大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调查表明,由于微信运动的监督和排名机制,促进了30%以上的学生养成每天步行或者跑步的习惯。

2.3 微信运动对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影响的利弊分析

利:根据苗士泽关于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影响因素有体育态度、体育主观规范、体育行为认知控制、体育意图四方面。从以上调查显示,微信运动对于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微信运动的体育意图非常明确——排名影响大学生体育参与行为,微信运动的体育态度和体育主观行为认知——每天坚持完成一定目标的步数对大学生体育参与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起中介作用。

弊:大学生在微信运动中,为了取得较好的名次,在班级或者微信群里排行靠前,或者为了超越朋友圈里的其他朋友,不惜采用作弊或者违规的动作取得好名次。这是在微信运动初期可能会出现的现象,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现象也成为偶尔为之甚至不出现。

3 结论与建议

(1)关注微信运动的学生比较多,其中男生多余女生,文科类学生关注的较多,穿戴式运动装备是未来体育运动发展的趋势。

(2)大多数大学生会经常关注微信排行榜,也会设置每天的步行目标,一半以上的同学会完成自己的设定目标;大多数同学表示关注微信运动后形成了良好步行运动习惯。

(3)微信运动对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有影响,且利大于弊。

建议更多的大学生关注微信运动,并因此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将运动作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该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微信运动对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影响的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关注微信运动的大学生比较多,其中男生多余女生,文科类学生关注的较多,穿戴式运动装备是未来体育运动发展的趋势;大多数大学生会经常关注微信排行榜,也会设置每天的步行目标,一半以上的同学会完成自己的设定目标;大多数同学表示关注微信运动后形成了良好步行运动习惯。建议更多的大学生关注微信运动,并因此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将运动作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微信运动,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姜玉红.微信平台在高校推进阳光体育运动中的应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5(3):235,237.

[2]甄银龙.新媒体环境下高职体育教学微信公众平台的构建研究[J].运动,2014(22):118-119,131.

[3]徐静.微信对大学生社交的影响[J].新闻传播,2013(2):39-40.

[4]焦艳会.浅议微信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J].传承,2013(9):138-139.

[5]苗士泽.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现状和制约因素的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0.

8.关于网络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的调查报告 篇八

关键词: 微信 大学生 影响

1.移动媒体

移动媒体以移动终端作为载体,利用信息技术运行各种平台、应用,能够展示并处理信息的媒介,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载体的种类愈加丰富,但当下最主要的移动媒体载体为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等设备。

在移动媒体这一概念中,媒体不仅可以理解为媒介而且可以理解为依托媒介运行的社会组织,而移动则与固定相异,技术层面上可以认为是无线爱传输,在需求方面,可理解为及时收到信息。

2.微信

微信作为社交网络的载体,既有社交、方便、自由等优势,又费用低廉、功能丰富,故而在市场中的地位愈加重要,因而被广大群众喜爱。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微信随之快速发展,而作为接受新事物最快的团体之一,大学生对于微信采取了积极使用的态度,微信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3.大学生生活学习情况

大学生不同于其他学习阶段的学习者,其自由性、自主性完全迥异于其他学习者,而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多数情况下仍需要教育者进行引导辅助,以便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认知与自我发展,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3.1大学生学习情况

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目的各不相同,四成左右的学习者多为实现自我价值,八成以上的学习者认为学习是一种主观强制性行为,故而在大学学习过程中每个人的积极性与其他阶段不可同日而语。大学生学习现状多呈消极状态,但他们的学习意愿与目的则多积极向上。当代大学生多受社会影响,不得不提高自身素质,从而展示自我价值。

3.2大学生生活情况

大学生对于课余时间的安排也是多样化的,很多人选择上网聊天、玩游戏,也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做兼职、参加社团活动,这些活动中,虽然缺少不了沟通渠道的参与,但其局限性极强,对学习者的日后发展造成了一定阻碍。当下多数大学生对空闲时间的安排无法做到合理化、有序化,对大学生日后的发展与进步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需要社会各界对他们在这一方面加以辅助、指导。

3.3大学生消费状况

多数大学生的生活费用多来自家庭供应,消费状况多由自己控制,由于家庭的消费思想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有一定的影响,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多数无法做到有计划、按需求等,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各有不同。

在我国传统节约思想的影响下,同等情况下,多数大学生会选择更节省的产品进行购买,但还会受到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而改变购物标准。总而言之,大学生消费层次、观念有着各种或大或小的问题,对学习者日后的消费将产生长远影响。

4.微信对大学生的影响

微信丰富了大学生之间的交流渠道,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消费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

4.1微信丰富了大学生的信息来源

微信作为沟通渠道极大丰富了大学生获取的信息类型,在学习者的学习生活方面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引导作用。通过微信,大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帮助学习者学习专业知识并且扩大了学习者的知识面,极大地丰富了学习者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仅会对学习者的学习方面产生影响,更会对其日后的发展与进步提供知识上的助力。

4.2微信拓宽了大学生的交友面

通过微信,大学生可以扩大自己的交友面,更好地建设交友网络,锻炼交际能力的同时为日后发展经营好规模更大的人际关系网络。微信作为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其匿名性、虚拟性可以更好地保护个人信息的私密性,避免用户信息的外泄,为大学生提供更加隐私的交流空间,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倾诉心声。

4.3微信对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影响

微信作为交流平台,不仅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更会影响学习者的消费观念。在微信使用过程中,大学生的消费理念面对的是各行各业各个层面不同人士的理念的冲击与融合,这对大学生形成自身消费观念存在巨大影响。微信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多会展示自身消费、生活与学习情况,这些信息体现了不同人士的人生百态,大学生从这些信息中片面又客观地认识到社会各界的生活状态,因此产生不同的想法,进而影响其日常生活。

4.4微信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

大学生是一个集体生活丰富的群体,微信作为新兴交流平台在大学生的心理方面也有一定影响。如从微信的推广方面来说,大学生的从众心理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满足,而微信的娱乐性则对大学生的猎奇心理有所影响,在微信涉猎的游戏与攀比心理分割不开。在这些环节中,微信无不对大学生产生了巨大影响,大学生的各种心理在微信应用过程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宣泄与体现。

5.结语

微信对于大学生来说,是极其新颖的交流学习平台,其影响力极为巨大,大学生通过微信的应用获取更多信息的同时分辨、明确信息的真实性、实用性,提升自我价值,而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使用微信则需要其他各界人士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郑伟群.微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功能探讨[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4(04).

[2]王志丹,董志文.智能手机对高校学生学习方式影响的双重效应分析[J].科技创业家,2013(05).

上一篇:小学二年级上册美术下一篇:初二语文重点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