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和蝈蝈教学设计

2024-09-18

蚂蚁和蝈蝈教学设计(共8篇)

1.蚂蚁和蝈蝈教学设计 篇一

20.蚂蚁和蝈蝈

教材分析:

苏教版《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而又冷又饿进行对比,告诉我们只有辛勤劳动的人才能拥有幸福的生活。故事中蕴含了“只有勤劳的人才能拥有幸福的生活”这一哲理。文章充满童趣,又富有教育意义。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天性是好动的。语文课堂上,如果能尊重学生这一心理特点,用其喜欢的方式让课堂“动”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也会越来越浓厚。《蚂蚁和蝈蝈》一课,就能通过角色表演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呈现出一种动感美。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比较蚂蚁和蝈蝈不同的表现和结果,懂的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的幸福生活。

3、在感悟课文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句式训练,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说话能力。

教学重难点:

进行句式训练,读懂课文,懂的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题,直接导入课文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个小动物,它们是谁呀?(齐读课题)2.强调“蚂蚁”和“蝈蝈”的读音。(再读课题)

二、品读文本,感受蚂蚁的勤劳(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夏天真然。

2、整体感知:天气这么热,不知道蚂蚁和蝈蝈在干什么呢?观察图画,用自己的话说说。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找出相关语句。用横线画出

3、出示:一群蚂蚁在搬运粮食。它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⑴你觉得小蚂蚁搬得累吗?自己读读这句话。

⑵是呀,小蚂蚁搬得很累,汗都流出来了。用一个词表示就是“满头大汗”。

三、品读文本,感受蝈蝈的懒惰(学习第二自然段)1.小蚂蚁在烈日下起劲的搬运粮食,干得热火朝天,蝈蝈们在干什么呢?出示图画 出示:他们躲到大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想象一下,蝈蝈们除了唱歌,睡觉,还可以自由自在的干什么? 2.对比总结,引导用“有的......有的......”句式说说。3.蝈蝈们的生活如此自由自在,怪不得再看到蚂蚁搬粮食的时候都笑蚂蚁是傻瓜。⑴蝈蝈的笑是一种怎样的笑?(嘲笑、讥笑)⑵出示: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读出蝈蝈嘲笑蚂蚁的语气)4.在这么热的天气里,蝈蝈看到蚂蚁在搬运粮食,不但嘲笑蚂蚁是傻瓜而且自己躲到大树下乘凉。你觉得这是几只怎样的蝈蝈? 四.文本对比,感受不同的生活(学习第三自然段)1.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冬天到了。⑴听,(课件播放风声)你听到了什么? ⑵出示: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了。

指读、齐读

2.天气真么冷,出示: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

他们生活的怎么样?“自由自在”练说:蚂蚁们个个自由自在,他们有的()有的()。

3.此时的蝈蝈: 出示图:

⑴你看到了什么?这时候他们会说些什么?出示: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奇不起来了。

⑵是呀,他们一点也不神奇了。谁来读?指名读,齐读。真是一群可怜的蝈蝈呀!

五、总结课文,揭示主题

当又是一个夏天来到时,一只老蝈蝈召集蝈蝈们开会。会上蝈蝈们议论纷纷,有的说,有的说,还有的说。

六、课外作业,延续语文的快乐 1.背诵课文

2.分角色演一演这个小故事。板书设计:

夏 冬 搬粮食 满头大汗 22蚂蚁 舒服过冬 和

乘凉 自由自在 蝈蝈 又冷又饿

2.蚂蚁和蝈蝈教学设计 篇二

在赏析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和蛐蛐》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中, 我与学生一起走上探究的幽径, 一起享受着发现和创造的快乐。一堂课, 我只讲了几句话, 而学生和我的思维在讨论和辩论中却不断地被激发。通过这一课例, 我以为对于学生的质疑进行探究性学习大致可以分为“因势利导”、“推波助澜”、“登堂入室”三个步骤。

第一步:善于发现问题价值———因势利导之法

当感知了这首诗的内容 (由“盛夏蝈蝈奏乐图”和“寒冬蛐蛐唱歌图”两幅图画组成) 和主题 (表现了大自然长年歌声不断, 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后, 就进入了学生提问的环节。

生:老师, 这首诗写了两个内容, 蝈蝈奏乐和蛐蛐唱歌, 一个在盛夏, 一个在严冬。如果把这首诗分成上下两节, 用空行隔开, 条理不是更清楚些吗?

师:这倒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为什么呢?

生:这样两节诗分别由“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和“大地的诗歌呀, 从来没有停息”领起, 反复咏叹, 凸显主题, 结构也更加清楚。

生:我也同意。分成两节, 就像宋词的上下两阙, 上阙写蝈蝈奏乐, 下阙写蝈蝈唱歌。

生:而且盛夏和严冬两个季节并不相连, 勉强连在一起, 显得生硬。分成两节更合理。

师: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大家还有什么意见?

生:分成两节, 分别对应“盛夏蝈蝈奏乐图”和“寒冬蛐蛐唱歌图”, 两幅图画, 眉目清楚。

师:有道理, 有不同意见吗?刚才的问题很有探究的价值, 我在备课时没有考虑到, 我这里也没有现成的答案。只能靠你们自己解决了。

【回首】

我惊叹于学生不迷信权威的精神, 为学生的思维活跃而暗自惊叹。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是我备课时不曾想到的, 我一边听着学生的发言, 一边悄悄地观察学生, 发现一些学生在点头, 还有一些学生在沉思。我发现学生们的思维被这个问题调动起来了。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敏锐地觉得它很有探究的必要性。我就丢掉原来的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我坦诚地表示, 我也不知道, 让学生自己解决。这样就进一步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

教学每篇课文, 最好都要安排提问的环节, 让学生质疑, 这恰恰能检验学生是否理解, 是否思考了。不论学生提问什么, 哪怕很幼稚, 都是可贵的, 因为他在思考, 在钻研。有时老师讲得天花乱坠, 可学生却如入云雾之中, 似懂非懂, 睁着明亮的眼睛, 看着你, 可眼神里分明透露着一丝茫然。这时我们做老师的难道不觉得悲哀吗?爱因斯坦说:“能发现一个问题, 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倡导质疑精神, 才能真正引领学生走上探究的道路, 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二步:善于引导学生辩论———推波助澜之法

师:这是诗人的疏漏吗?还是诗意本应如此密不可分呢? (学生马上转入讨论, 辩论。接着纷纷举手发言)

生:老师, 两幅图画之间没有分行, 正是诗人匠心独运的地方。

师:是吗?你有什么理由呢?

生:因为让“蝈蝈的乐音”连着“蛐蛐的歌儿”更能表现主题。你想啊, 在大地的舞台上, 两位自然的歌手相继登台, 同唱一首歌, 没有中断, 不正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没有停息”吗?

生:可是, 分成两节, 结构更清楚呀。请大家看诗, “盛夏蝈蝈唱歌图”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领起, “严冬蛐蛐唱歌图”以“大地的诗歌呀, 从来没有停息”领起。条理多清楚呀。同时这两句又成了各节的中心句。这样就形成了一唱三叹的效果, 也能很好地表现主题。而且使诗歌结构也显得很匀称。

生:我同意, 分成两节, 读者一目了然, 能更容易把握诗意。这样这首诗歌就达到了形式美和内容美的统一。

生:但是不分成两节, 似乎更好。“大地的诗歌呀, 从来没有停息”不仅仅领起下文, 而且总结上文, 就把两幅图画紧密衔接在一起。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

生:是呀, 犹如小河流水, 奔流而下, 没有阻挡, 也不停留, 更能表现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主题。不能因为形式的需要而影响主题的表达。

生:不分成两节, 全诗结构更显得严谨。开头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领起全诗, 中间又以“大地的诗歌呀, 从来没有停息”承上启下, 结尾以“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又将蝈蝈的乐音和蛐蛐的歌儿通过联想叠印在一起。正是这三句话把全诗上下勾连, 连成一体而不可分, 从而有力地表现了诗歌的主题。 (这位同学的总结发言, 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生:虽然如此, 但是盛夏和严冬并不相连, 你能把秋天省略掉吗?强行把它们合在一起, 这不是拉郎配吗? (同学们被逗笑了, 讨论却似乎进入了僵局。)

【回顾】

对于学生的质疑, 教师不要急于表态, 轻易下结论, 更不能越俎代庖, 熄灭学生燃起的智慧的火花。教师应该把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 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在教学中, 我让学生去选择, 去思考。至于后面将会出现怎样的结果, 我不得而知, 教师尽可以把皮球踢给学生, 激发学生辩论, “真理越辩越明”, 学生在互相辩论中, 会互相启发, 激发灵感的火花, 思路会变得异常开阔, 而且会激起他们的斗志。教师要相信学生, 放手让学生自行解决问题。即使当时不能获得圆满的答案, 但他们头脑中有了问题, 会有意无意的去思考, 也许会在某个时间豁然开朗。

学生在发言中互相辩论, 针锋相对, 双方似乎都很有理由。教师大可不必做终极裁判, 让他们自己去判断, 得出自己的结论。他们探究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步:善于引导学生探究———登堂入室之法

师:同学们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让老师也很受启发。可是诗人只描写了“盛夏图”和“寒冬图”, 而诗歌的主题却是“大地的诗歌从来没有死亡”, “从来”, 是一直未曾间断的意思。这怎么解释呢?请同学们反复读诗, 品味。 (学生读诗, 思考, 讨论, 又一个个举起手来。)

生:老师, 我是这样想的, 酷暑、严寒尚且有歌声, 更不用说温暖的春天和凉爽的秋天了。诗歌贵含蓄, 要能引人联想和想象, 读起来才有味。

生:诗歌是以简洁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 这首诗选材典型, 选取夏、冬, 省去描写春、秋的笔墨, 达到了言简义丰的艺术效果。

生:诗人也写了春天, 诗中写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春天, 是鸟语花香的季节, 我们能经常听到鸟儿的鸣叫。鸟儿已经唱了整整一个春天, 所以有些疲倦, 有些昏晕, 于是鸟鸣刚歇, 蝈蝈就登台演出了。

师:很有道理, 他能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诗歌, 与诗人产生共鸣。

师:刚才有一位同学说诗人省略了秋天, 是这样吗?

生:老师, 我曾经在一本书中看过, 一听见蛐蛐儿叫唤就入秋了, 天气渐凉, 提醒人们该准备冬天的衣服了。蛐蛐在秋天里最为活跃, 叫起来声音最响, 这应该是一种常识。它唱了整整一个秋天, 在严寒的冬天还要弹起最动听的歌谣。

生:也就是说, 春夏秋冬都能听到大自然的歌声, 所以说“大地的诗歌从来没有死亡”, “大地的诗歌呀, 从来没有停息”。

生:诗人是明写夏冬, 暗写春秋, 详略得当, 构思巧妙, 主题突出。

师: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学会了赏析诗歌, 能不能总结一下, 应该怎样欣赏诗歌呢?

生:诗歌语言凝练, 讲究含蓄。要读懂诗歌, 需要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 激发想象和联想, 补充其中的空白, 才能体会到诗歌的妙处。

【回味】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并不是毫无作为的旁观者, 要能够四两拨千斤, 引导学生的思维登堂入室。这要求教师在课前深入解读文本, 有足够的准备, 才能在教学中巧妙点拨, 应付自如。教师还要善于应对课堂上种种不确定的因素, 敢于根据课堂情境, 发现并有效利用有价值的信息, 随机应变, 这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尊重, 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

3.蝈蝈、骨牌和草蛇 篇三

张余祖这个通讯员的名字能叫我记住,实在是个奇怪的事。许多更熟的同学、同事和朋友,名字都忘了。他只是和我度过了两个假期,竟然烙印一样忘不了。因为他会捕蛇!晚上他带我出去散步,手里总是提着细竹棍,专门用来打草惊蛇。他说不小心踩上草丛里的蛇,会有危险。有一回,草丛中惊了的蛇,不逃走,反而向张余祖扑过去。说时迟那时快,他手一挥,捏住了蛇的七寸,将那条蛇提起来,一扬臂远远地丢到小溪那头去。后来,他告诉我,他父亲是卖跌打刀枪药的郎中,专门抓蛇、蝎、蜈蚣等毒虫制药。他从小就抓这些虫豸,习惯了。

这本来是件不大的事,但对一个小孩来说印象深刻。印象再深,能记住他的名字,还在于这个夏天不平常。那时,在校園里散步,看见教室里常发生激烈争论,争得白热化了,就会有人被架到讲台上,低头听别人的呵斥。后来才知道,学校在搞“反右”斗争。多年来,一说到“反右”,常有那句“引蛇出洞”,于是,我就想起那个郊外乡下的晚上,那个能抓蛇的张余祖,那个他爹教给他的打草惊蛇的“夜行人”路线。

“引蛇出洞”要比打草惊蛇更具政治斗争的色彩,更“阳谋”,这种事情,是不能干第二次的,无论是谁!蛇在洞里,蛇不伤人,何必伤之?有毒无毒,一律灭杀,是蠢是诈?何况,一旦世上蛇被捕杀,必使鼠辈疯行无忌!

更重要的我倒觉得,那个夏天,在我的记忆中,有两点真值得反思。一是我小小年纪,怎么就想到把所有的蝈蝈关进纱窗呢?一面是玻璃窗,让蝈蝈们感到风景如画前途光明,另一面是纱窗,让它们空气清新自由呼吸,一旦蝈蝈们放声歌唱自由争鸣,我又给它们敲一棒子!二是我小小年纪,怎么也会玩骨牌游戏?看“令如山倒”,一倒都倒,被人打击者,再去打击别人,谁都是链条中的传递者,这不是在建造一种“机制”吗?

那个夏天过后,我再也没去这所郊外大学的校园里度假了。第二年,我的母亲从省城下放到偏僻的大凉山“锻炼改造”,一年后,留在了当地师范学校当一名语文老师。母亲回不了省城,我也坐了三天的长途客车,去了大凉山,和母亲做伴,在大山深处开始了底层少年的生活。

4.蚂蚁和蝈蝈教学设计 篇四

教案

木石中心小学 张晓静

20蚂蚁和蝈蝈

课时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的道理。

难点: 背诵课文。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0课<<蚂蚁和蝈蝈>>。齐读课题。上节课,我们读了故事,学习了生字。小朋友们表现的都很棒!接下来,我们继续读故事,背故事,评选本周的故事大王。

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一)、听故事,想画面。

1、老师讲故事。学生一边听,一边想:你的你的脑海中 出现了哪些画面?

2、交流:“我好像看到了„„”

总结:同学们说得真好!想不想像张老师一样把故事有声有色的讲给别人听,想不想成为本周的故事大王?跟张老师一起练习吧。

(二)、勤劳的蚂蚁

1、我们先讲一讲蚂蚁搬粮食。请同学们端起书读一读第一段想一想:你会怎样讲?

2、请一位同学试着讲。其他同学听一听想一想画面。评价:画面模糊,怎样才能让画面动起来,让听故事的的人把画面想象的更清晰就像看电影一样呢?

3、我们一起来看:“夏天真热。”怎样读才能让人感觉到热呢?老师有窍门。出

示句子:“夏天热。”同学们发现这两句有什么不同?

学生:多了一个“真”。老师读下面的句子,请一个小朋友读上面的句子,对比一下。

4、开火车读这句。齐读。评价:听了你们的朗读我好想看到:太阳像个大火球一样挂在天上,感觉真热。

5、这么热的天气。蚂蚁们是怎样搬粮食的?学生说一说“一群蚂蚁在搬粮食。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你想让别人眼前出现怎样的画面。学生说一说。抓住几个有魔法的词语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强调“拉、背”读好句子“有的背,有的拉,”放入句中试一试。这么多蚂蚁有偷懒的吗?强调“个个”试一试。蚂蚁们累得怎么样啦?理解词语:满头大汗.强调“满”“大”读好词语“满头大汗”,再试一试。同学们,抓住这些词语画面一下就展现在别人的脑海中了。

6、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蚂蚁搬粮食的情节。学生展示读。评价:

7、张老师还有一个窍门可以帮你不看书讲一讲蚂蚁搬粮食。看一看蚂蚁是怎样搬粮食的,把画面记在心里,再说出来。播放视频。

8、学生讲蚂蚁搬粮食的故事。师生评价:

9、这是一群怎样的蚂蚁,送个词语夸夸它们。出示:()的蚂蚁生:勤劳„„ 送给他们一句话:你们真是一群()的小蚂蚁呀!

(二)、懒惰的蝈蝈

1、蚂蚁们头顶烈日,卖力干活的时候,蝈蝈们又在做什么呢?谁来讲一讲第二段关于蝈蝈的故事。指名读第二段。

2、我们一起练一练。出示句子“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几只蝈蝈看到了,笑蚂蚁是傻瓜。”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请两位同学对比读一读。强调“都”。开火车读。齐读。评价:恭喜你们,你们成功地让我看到了蝈蝈们都在笑话蚂蚁呢。

3、蝈蝈们在做什么?出示句子:“他们躲到大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比一比,你发现这两

句话有哪些词语是相同的。“有的„„有的„„个个„„”想一想怎样读才能让别人脑海中有画面。对比学习:他们做了什么?(抓住蝈蝈的动作)。学生练习读句子。展示读。

4、学生练习讲故事。要求: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只有先让自己读出味道,才有可能打动听故事的人,他们才有可能想象出画面,5、讲一讲蝈蝈的故事。师生评价

6、学生评价:这是一群怎样的蝈蝈?(三)、明理:劳有所获和自食其果

1、播放西北风呼呼地刮着的视频。师描述:日子一天天过去了,蚂蚁们还在搬粮食,蝈蝈们仍然自由自在唱歌睡觉。转眼间冬天就来到了。

2、出示句子:“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怎样读才能让人感到冷呢?强调“呼呼地”开火车读,齐读。评价:听你们读书,我好想听到西北风就在耳边“呼呼地刮着”,感觉好冷呀!

3、蚂蚁和蝈蝈将迎来怎样的命运。我们一起去看看蚂蚁和蝈蝈吧!出示句子:“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齐读

4、播放视频感受不同的命运。

5、出示句子:“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

(1)、交流:读了这句话,你感觉蚂蚁过得怎么样?我们讲蚂蚁过冬,要读好那个词才能让人感受到蚂蚁的幸福。强调“躺”。冬天到了。蚂蚁们为什么能这样幸福呢?回忆蚂蚁的勤劳“夏天真热。一群蚂蚁在搬粮食。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

6、蝈蝈呢?强调“又冷又饿”“再也”。回忆蝈蝈的神气“他们躲到大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

7、读故事的结局。评价:

三、总结——积累语言,讲故事,明理。

1、讲故事,评选故事大王。

2、明理。相机采访,出示问题:你觉得小蚂蚁真的傻吗?傻瓜到底是谁呢?

3、奖励故事:《小白兔和小灰兔》。再次明理:劳动最光荣!

四、作业:

1、把故事将给家人、朋友听。

板书设计:

20、蚂蚁和蝈蝈

5.《蚂蚁和蝈蝈》教学设计 篇五

青阳县杜村乡西河小学

汪教甫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二册第20课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要采取多种手段,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个性化的阅读,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设计特色:自由地读,尽情地读,读有所思,读有所得。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教学过程预设与点评:

一、细读,感知文本

1、激趣导入:

⑴小朋友们,这节课我给你们带来几位新朋友(多媒体课件出示蚂蚁和蝈蝈的图画)。认识他们吗?喜欢他们吗?

板书课题,朗读课题。

⑵大家再仔绸观察他们的不同神态,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蚂蚁和蝈蝈吗?(让学生围绕课题踊跃提问)

2、读课文,识生字。

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音。用铅笔描红。(重点指导“蚂、蚁、粮、冷”等。)

3、读课文,读通顺。教师范读,同学们练读课文,要争取读通顺,流利。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加强长句子“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的朗读指导。)

4、读课文,明文意。读了几遍课文,现在谁来说一说课文写了什么事?

二、精读,感悟文本

1、组织互读。你们都读得很流利了,下面就在小组内交流朗读的成果,你们轮流朗读,大家互相倾听,互相学习,互相评价,及时改进。看谁读得最通顺最流畅。组织互读。

2、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让学生用平时最喜欢的方法自由去读。将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遍。学生交流。教师引导,适时板书,重点突出以下几个句子:

⑴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

⑵他们躺在大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

⑶蝈蝈又冷又锇,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教师可组织同学们讨论、交流:“蚂蚁和蝈蝈夏天的不同表现与它们冬天的不同遭遇”及之间的联系。

三、品读,内化文本

1、组织学习第一自然段,品味蚂蚁的勤劳。(重点突出“真热”、“满头大大汗”等词语。)2、组织学习第二自然段。品味蝈蝈的懒惰。(重点突出“笑”、“傻瓜”、“自由自在”等词语。)3、组织学习第三自然段。品味蚂蚁冬天生活的幸福与蝈蝈的悲惨。(重点突出“躺在”、“装满粮食”、“又冷又锇”、“再也神气不起来了”等词)

四、展示读,呈现文本

1、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2、安排赛读。

(1)指名读:每小组从其他组中随机抽一名同学比赛读。

(2)推荐读:每小组推荐一名读书最好的同学在全班赛读,大家边欣赏边评议。3、诱导悟读。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画面,然后说说你想到了什么?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大家讨论交流。(读完后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谈感受,提疑问,释疑难)

五、表演读,升华文本

1、在熟读感悟的基础上,引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同时出示两个话题:

⑴夏天,蝈蝈看到蚂蚁搬粮食,累得满头大汗,都笑话他们,这时蝈蝈会怎样说?蚂蚁又会怎样回答? ⑵冬天,蚂蚁躺在温暖的洞里过冬,蝈蝈又冷又饿,这时他们又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学生想象练说,看谁说得既有创意又结合实际。)

2、过渡:孩子们,蚂蚁和蝈蝈看你们学得这么好,想让你们和他们一起做游戏,你们愿意吗? ⑴小组表演。让学生自由选择角色,演蚂蚁和演蝈蝈,各人自找伙伴,自愿组合,在小组内自由表演。

⑵表演欣赏。推荐两组演得好的到台上表演,教师给他们戴上头饰,并提供简单的道具,表演后现场评出“最佳小演员”。在学生表演过程中,教师要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要适时地介入,穿针引线,巧妙地点拨和诱导。

六、诵读,超越文本

1.循序渐进地背。教师提示文中关键词语:“夏天,一群蚂蚁(),他有的(),有的()。几只蝈蝈看到了,他们(),有的(),有的()。冬天到了,西北风()。蚂蚁()。蝈蝈()。”让学生看词语,想课文。背起来轻松自如。2,入情入境地背。出示多媒体画面,播放轻音乐,使学生在画面的感召下,在音乐的启迪下,入情入境、兴趣盎然地背诵。

3、播放舒缓的音乐,教师轻轻地朗诵:转眼第二年的夏天又到了,蚂蚁和他们的邻居蝈蝈又聚到了一起。回想起去年冬天的经历,这时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你们能模仿课文的样子,把这个故事接着往下编吗? ⑴学生自编童话。

⑵指名读自编的童话,师生评议。

6.《蚂蚁和蝈蝈》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和认识6个二类字,理解“满头大汗”、“自由自在”、“神气”和其它生字组成的词语。 3、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2课时 准备:生字卡片,挂图,画有夏、冬景的图、词卡和带拼音词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谜语:(1)身体虽不大,力气可不小,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说的是谁?

(2)腿长胳膊短,眉毛盖住眼,有人不吭声,无人弹琴把歌唱。说的.又是谁呀?

今天老师又把它俩从童话王国请来了,一起读《蚂蚁和蝈蝈》(板书课题)。

2、指导读准第三声和轻声,你发现了什么?用红笔描出“虫”字旁。它们都是昆虫。 3、过渡:这两只小动物会发生什么事呢?我们一起来学课文。 二、初读 1、生自由读课文。 2、出示带拼音的一类生字齐读,分组读。 3、出示带拼音的二类生字齐读,男女生读。 4、去掉拼音开火车读。 5、指名分段读,师生共同评价。 长句指导: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

三、学习生字:蚂、蚁、冬、粮、洞

[1][2]下一页

第二课时

一、・ 复习齐读题目,蚂蚁和蝈蝈还给我们带来了许多词语宝宝呢,我们就开火车读吧!(出示词卡)

呜呜呜,火车火车开起来,谁来开?

二、精读

1、(出示课文背景画)瞧,太阳公公火辣辣地照着大地,一丝风也没有,树上的知了一个劲儿地叫着,热呀热呀,那是什么季节呀?板书:夏天

2、夏天真热!你们感觉到了吗?

过渡:天气这么热,蚂蚁和蝈蝈在做什么呢?

请小朋友轻轻打开课本,自己读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看看它俩在干什么?

3、交流:

(1)你们见过蚂蚁搬粮食吗?它们是怎么搬的呀?

(2)那课文里是怎么写的呢?(出示句子)请一个小朋友来读一读。(师生评价)

(3)(贴蚂蚁图)瞧,它们顶着炎炎烈日过来啦!让我们当一回小蚂蚁和它们一起搬粮食吧!愿意吗?好!那我们现在就是小蚂蚁啦!

背粮食喽,吭唷,吭唷,吭唷吭;找到一条大青虫啦,大家快来一起拉,吭唷,吭唷,吭唷吭,加把劲儿,用力拉,后面的使劲推啊,吭唷,吭唷,吭唷吭……又找到吃的啦,快来一起抬,吭唷,吭唷,吭唷吭……粮食搬回家喽!

(教师做拉、推、背、举、抬等各种动作。)

(4)小蚂蚁们累不累呀,瞧,这只小蚂蚁累得头上也流出了许多汗,这就叫满头大汗。板书:满头大汗

(5)现在谁能把第一段有声有色地读给大家听。

(6)你还想推荐谁来读?

(7)让我们学着他们的样一起来读。

过渡:蚂蚁不停地搬着粮食,忙得满头大汗,蚂蚁真(勤劳)板书。(指黑板,贴蝈蝈图。),(8)蝈蝈在干什么呢?

引导看图想象:还有的蝈蝈在干什么呀?

他们唱歌、睡觉、跳舞、聊天……真舒服、好快活,这就叫自由自在。板书

(9)你们能把蝈蝈自由自在的样子读出来,自己在座位上练练。出示句子。

(10)蝈蝈自由自在地乘着凉,它们看到蚂蚁在劳动,还笑话蚂蚁呢,它们会说些什么呢?

四、同桌合作,交流第三自然段

1、过渡:炎热的夏天很快就过去了,秋天过后,寒冷的冬天就来到了。(板书:冬天)太阳发出淡淡的光,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啦,(出示冬景图)小动物们都准备过冬了。这时候,小蚂蚁和蝈蝈又在干什么呢?(贴蚂蚁和蝈蝈的冬天图)

2、请同桌两位小朋友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可以两人合作读读,也可以一人演蚂蚁,一人演蝈蝈,演演读读。

指名一桌来交流。(师生一起评价)

3、有没有不同方式的?再请两位来交流!

4、看来小朋友已经懂得了合作!那我们也来合作一下吧!老师读第一句话,女小朋友读第二句话,男小朋友读第三句话。

5、看图练习练习说话

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有的--------,有的---------,真舒服! 蝈蝈又冷又饿,有的--------,有的--------,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小结: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真舒服。蝈蝈却是又冷又饿,真惨!相机板书:躺着过冬 又冷又饿(一起读)你觉得蝈蝈真(懒惰)

五、学习生字:由、汗、呼、冷

板书: ・・・ 蚂蚁 和 蝈蝈 夏天 满头大汗 自由自在 冬天 舒服过冬 又冷又饿

7.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篇七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童话故事,这是低年级小朋友最喜欢的课型,所以这节课我主要从趣味性入手,在课堂中通过唱歌、表演等手段来给孩子们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对比,也有蝈蝈本身前后情况的对比。寓褒贬于对比之中,含讽刺于描写之内。两种昆虫,两种结局,说明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课文篇幅虽短,但却富有教育意义。针对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心理,我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主动的参与、感知中,发展他们的能力。

一、在自学中主动探索

课文的第一段一群蚂蚁搬粮食的忙碌场面和第二自然段蝈蝈的悠闲自得形成鲜明对比。这两段结构完全相同,用的是“有的„„有的„„个个„„”句式。为了让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其自学能力,我让学生先通过自读,边读边画出书中描写蚂蚁和蝈蝈在干什么的语句,然后用投影出示蚂蚁搬粮食、蝈蝈乘凉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它们在干什么?最后出示填空题:()在(),有的(),有的(),个个()。同桌进行讨论、交流。这一填空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地先说蚂蚁或者蝈蝈,而不受课文的束缚。整个学习过程,是学生的主动探索。自主读、自主想、自主说,最大限度地在时间、空间上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积极性高、探索性强。

二、想象中主动创新 课文中描写蚂蚁搬粮食的动作的词只有“背”、“拉”,写蝈蝈自由自在样子的也只有“唱歌”、“睡觉”这两个,事实上,图中所画或者它们所做的远远不止这些。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动脑筋去想一想,蚂蚁还会用什么动作搬粮食?蝈蝈还会干什么?看到蚂蚁在大热天那么辛苦地搬粮食,蝈蝈都笑蚂蚁是傻瓜,它们会说些什么笑话蚂蚁?学生的想象自然贴切,既有蝈蝈的直接感受,又有内在心理,两相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课文的主题,使学生深受教育。

教学最后,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第二年夏天又到了,太阳仍然火辣辣地烤着大地,这时候,假如这些蝈蝈还活着,它们会在干什么呢?”用延续情节引导想象,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另一方面深化了对文章主题的认识,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课堂中不禁锢学生的思维,不要求统—的答案,让学生自由想象、畅所欲言,个体自身的潜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掘,增强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创新能力。

三、在朗读中主动感悟

首先,我抓住重点词句,指导朗读。对于蚂蚁,我注意引导学生读好“背”、“拉”、“满头大汗”等词语,想象当时蚂蚁那种热烈的劳动场面,体会蚂蚁搬粮食的辛苦,读出蚂蚁当时那种很累的感觉,读出对蚂蚁的赞美之情;对于蝈蝈,引导学生读好“唱歌”、“睡觉”、“自由自在”等词语,体会蝈蝈的懒惰,读出蝈蝈那种很舒服、很自由自在的感觉。同时,引导学生把蚂蚁和蝈蝈的表现在朗读中比较,使学生有所感悟,加深认识,激发情感。其次,读的方式多样化。根据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不同的读法,如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表演读等。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特别是配上动作的表演读,学生以饱含情感的角色语言和逼真的动作,读得入情入境,效果很好。

四、寓言故事应该尊重浪漫主义还是科学?

本文以蚂蚁和蝈蝈两个不同习性的昆虫作为对比的对象。蚂蚁体形很小,生活在温暖阴暗潮湿的洞穴里,到了冬天很温暖。蚂蚁吃的事物也很杂,所以它们可以在夏天就为冬天准备食物。而蝈蝈体形比蚂蚁大几百倍,它们喜欢栖息在田野或庄稼地,以植物嫩叶为食。

课文运用寓言来告诉我们蝈蝈不为冬天的生活做打算是不对的,可是我却认为蝈蝈没有错。科学告诉我们:假如蝈蝈它们也像蚂蚁一样在夏天努力贮备粮食,可是到了冬天这些粮食都枯掉了还是不能吃,不是吗?

在上课前我就把我的疑虑拿出来讨论过,可是有人说我太刻板。因为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应该抓住浪漫主义这个主线。我想想也是,既然专家们都写在书上的,肯定就是要我们教者抓主线,也许是我太钻牛角尖了!于是,我在教学中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到了冬天,蝈蝈又冷又饿经过蚂蚁的家,蚂蚁会对蝈蝈说些什么?小朋友大多数的回答是责怪和教育,如:“谁叫你夏天不劳动,冬天就又冷又饿,活该!”“你应该在夏天就为冬天储备一些粮食,冬天就不会又冷又饿了。”可是,出乎意料的回答让不知道如何招架:“蝈蝈,别哭了,你就住我们的家里吧,我给你吃好吃的,明年夏天你可要像我们一样也准备好食物。”听到这个回答,本来就有疑虑的我第一反应就是:“蝈蝈进不了蚂蚁的家,我该如何引导他们呢?尊重科学还是浪漫主义?”在我思考的一瞬间,我不自觉地反抛了一个问题出去:“这只小蚂蚁真热心,可是其它小蚂蚁同意吗?”问题一下去同样会有很多小手举起来:“同意,我也像邀请它们。”“不同意,它们太懒了,我不要和它们做朋友。”可是课堂生成真是永远出乎意料的,有一个小男孩站起来理直气壮地说:“蝈蝈不可能去蚂蚁家,因为蚂蚁比蝈蝈大很多很多!”听完回答我恍然大悟,科学就是科学,作为教师的我们怎么能在孩子启蒙阶段就给他们灌输一些不符合科学的知识呢?有的人曾经严厉的批判那些戏说历史的电视,说他们混淆历史,误导孩子!而那些编剧、导演们也理直气壮地说:“我已经注明这是戏说,怎么能说我们混淆历史呢?”可是我还是坚决反对孩子甚至大人多看这些电视,因为我们要尊重历史!所以,我同样呼吁尊重科学!

五、“勤劳”、“懒惰”考验孩子的理解能力!

《蚂蚁和蝈蝈》这篇课文我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是:从整体感知到具体分析。就是先通过学生的朗读整体感知蚂蚁很勤劳,蝈蝈很懒惰,再一起具体分析课文,并进行语言训练。可是,局里的教研员提出应该从具体分析到得出结论。这让我很困惑,本来想问问原因,可是因为她很忙,所以没有找到机会。可我还是不理解,我觉得两个设计都没有错呀,而且我在上课之前随意问了一个小男孩:“你喜欢蚂蚁还是蝈蝈?”他很快的回答我:“我喜欢蚂蚁。”我又追问:“为什么呢?”小男孩不假思索地说:“蚂蚁很爱劳动,蝈蝈就知道睡觉、唱歌,不劳动。”同时,在我和孩子们一起制作蚂蚁和蝈蝈的头饰的时候,很多小朋友都抢着制作蚂蚁,不喜欢制作蝈蝈,这也说明了孩子们喜欢蚂蚁不喜欢蝈蝈。其实这个故事很浅显,一年级的孩子读了几遍完全是可以理解的,那为什么要等分析完了以后再总结呢?是不是低估了孩子的理解能力?还是我是个新教师,还不懂得教学的思路或者窍门?

真希望有谁能给我指点一下!

六、教学少花样,多实在!

在《蚂蚁和蝈蝈》的初期备课中我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或者说是为了课堂的热闹曾经这样设计:所有的学生都戴上蚂蚁或者蝈蝈的头饰,成为草丛中的居民,在大树下的草丛里上课。为了这个设计我花了很多时间,并发动学生一起做头饰。可是在一个班试上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做了很多的无用功,虽然全班四十几个孩子都戴上了头饰,看上去很热闹,可是上课的时候有的孩子觉得戴得不舒服摇摇头,或者摸摸头饰;有的孩子很开心,看看别人的头饰和自己的一不一样,好不好看等。这不是提高了他们的兴趣,而是给他们提供了分心机会。所以在正式上汇报课的时候,我撤掉了辛苦做好的头饰。虽然没有了装饰,可是我们还是草丛中快乐的居民,上课的兴趣完全没有减少,而是少了很多分心的时候。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在教学中不一定热闹了才能算是一堂课好的课,兴趣的提高不一定只有外界物质可以做到!外表的花俏容易浮于表面,还是少一些花样,多一些实在!

虽然课已经顺利的结束了,但遗留下来的问题还是需要我去摸索,探求!这两年一路走来收获了不少,但经验还是太少,不懂的还是太多,需要学习的路还很漫长,我会努力让自己不断进步!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下册中的课文《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全文共分三个自然段告诉我们,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本文篇幅虽短却很有特色。尤其突出的是文中“有的„„有的„„个个„„”的句式描写,使全文十分生动。文中的对比也很鲜明:有两种动物不同生活方式的对比,有季节特点的对比,也有两种动物不同命运结局的对比,这些都增强了课文的可读性,使课文成为了学生爱读的好教材。课文的插图也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课文内容。

针对本文特色,我设计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的自学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文感受蚂蚁的勤劳,蝈蝈的懒惰。懂得只有像蚂蚁一样勤劳,才会有幸福的生活。第二课时的自学目标:背诵课文,并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今天这节课是第一课时。课上下来,专家评委给予了点评,我感触颇深,具体总结如下:

一、要踏踏实实抓好学生预习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我根据平时的预习要求,特地设计了《预习记录本》,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预习,相对完成。虽然形式较好,设计也较新颖,可无形中加重了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负担,也难以真正落实,其效果也不甚佳。在“引导自学”型课堂结构“个人自学”环节上,我自信地认为学生已在家预习过了,无需再在课堂上给予学生预习时间。结果,有不少学生没有完成预习作业,对课文中生字词的理解囫囵吞枣,文章读得也不熟。课后,经过专家的指点,我进行了深刻地反思:一年级学生不应留书面的家庭作业,要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老师的监督与指导下当堂完成预习作业,一方面给学生减负,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阅读;另一方面,老师也便于监控,实实在在地抓好预习,逐步培养其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要把课文备透,让学生一课一得,不能流于形式

“引导自学”型的课堂,虽是让学生自学,可实质是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有限的时间,抓住自读自学的“精髓”,在老师的引导、点拨下让学生有效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把教材吃透,从一个很高的层面去把握课文,设计教学思路,针对每一课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提出自学重点,一课一得。

自学重点的出示方式可以多样,如小黑板、幻灯片等,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清楚地知道。另外,课文的中心思想,不能在自学重点中出示,而应该是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自学方法,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和集体交流之后,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所感悟到的,其感受则因人而异。

此外,在教学《蚂蚁和蝈蝈》时,我想通过表演,让学生在评价中在充分读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语,进一步理解课文。结果,学生草草读完课文后,就开始演了,有的小组为了角色还争了半天,导致表演时间过长,也难以组织,流于了形式。整个过程看起来热热闹闹,可学生并不是真正深入课文去揣摩。

三、要切切实实按照“引导自学”型课堂模式进行教学,准备“痛苦”地转型

说来惭愧,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并没有扎扎实实地按照“引导自学”型课堂模式进行授课。教学《蚂蚁和蝈蝈》时,一堂课下来,深有感触:自学能力的培养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整堂课下来,学生没有真正沉下心来进行有效自学,往往是停在表现,浅尝辄止。学生的“引导自学”型课堂结构学习模式还没有形成规模,小组合作分工未很好明确,但基本做到轻声细语。学生小组交流自学情况的有效性也未得到较好的体现。由于学生未能真正融入课本,真正进行思考,课堂缺少了学生思维的跳跃和智慧的火花。针对这些问题,以后我会进一步加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把“引导自学”型课堂模式真正落实到每一堂课。

四、开展比赛活动,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好胜,如何使枯燥的检查预习生字、词变得生动有趣呢?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将比赛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引入课堂,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如在上课开始检查预习生字词时,我让学生小组之间开小火车读。在这样的比赛中,学生不但不感到乏味,而且能主动地参与,极大地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五、采用直观教学,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直观教学生动、形象,有助于学生直接感受和理解语言,通过视、听、说加深印象,强化记忆,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我充分利用电脑多媒体进行教学,课件强大的交互式功能以及生动有趣的内容,深深吸引了学生。

六、创设生活情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语文学习需要一定的情景,需要老师引导学生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变成生动活泼、色彩斑谰的真实生活,让学生在情景中主动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蝈蝈,在第二年的夏天会怎么做?创设真实生活情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七、营造读的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语文课档标准》把“喜欢阅读”放在一二年级。为此,让每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要读书,这是实施教学的首要目标。在教学中,我时时刻刻都在努力营造着一种“我想读、我来读、我要读”的氛围。采用电脑朗读,老师范读、指名读、自由读、小组读、齐读等形式进行读的训练,并用激励性、挑战性的话语,对学生的朗读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在整堂课中始终保持着那份“读”的热情和渴望。

八、启发想象,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想象是智慧的翅膀。在教学中,我利用教材中的想象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如课文中“蝈蝈再也神气不起来了”,就结束了这篇课文,我启发学生通过想象,让他们想像一下“明年的夏天蝈蝈们又会怎样做呢?”明白了道理,也揭示了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这样做,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又大大调动了学生表达的欲望。

8.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篇八

《蚂蚁和蝈蝈》是苏教版第七单元中的一篇短小却富有教育好处的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比较,也有蝈蝈本身前后状况的比较。寓褒贬于比较之中,含讽刺于描述之内,两种昆虫、两种结局,说明了只有勤劳的人才能拥有幸福。童话故事贴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们能够很自然地与现实生活相联系,配合上直观的图片从而更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课文资料。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本课的开头我设置了两则谜语导入,谜底分别是:蚂蚁和蝈蝈,揭示了本文的课题,并请他们发现这四个字有什么特点。学生首先对谜语很感兴趣,猜完再观察这几个字都有虫字旁,说明都是昆虫,增加他们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课堂的开始就将学生的学习心理调到了最佳状态,产生主动阅读的要求。

在初读课文的环节,我主要是透过多种方式朗读,让学生熟知课文资料。首先我让学生先看课文配套的光盘,既听了一遍课文,又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低年级学生很容易被吸引,在他们被光盘上的动画吸引了时,再去读课文就会很主动的了,不会很被动的、机械的去读。读完课文,我首先采用的是指名分段朗读,把课文先疏通一遍。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之后就是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再读,并把它读好,其他同学当小评委。这样读书就不会太单一,大家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取自己想读的段落。而且在别人读的时候,其他人也不会没事做,想着怎样评价,同时也是在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潜力。在这其中,我渗透着指导学生朗读,帮忙学生读好长句子、难读的句子。把课文读好了,才是学课文的前提条件。

精读课文我主要是让学生透过朗读表演和充分想象来完成对课文的学习和理解的。比如第一段:我先是出示夏天火热的骄阳,让学生感受到热,之后读好“夏天真热”。由“这么热的天,一群蚂蚁在干什么呢?”这个问题切入到第一段的教学中去。指导学生看图,明白蚂蚁在背粮食,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之后让学生来做做勤劳的小蚂蚁,也来背背粮食,也就是朗读并表演。因为表演使情景更丰富而逼真,使第一感知获得了鲜明的印象,把握住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有机突破教学重难点。学生透过自己主体体验,感受到炎热的夏天,蚂蚁搬粮食的辛苦哭,加深读作品语言的理解,深受感染,对勤劳的蚂蚁发出由衷的赞扬,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表演能够调节课堂气氛,使课堂更加的活跃。在读到“个个满头大汗”的时候,老师适时教学“满头大汗”这个词。能够问什么状况下会满头大汗?透过学生自己举例,既理解了这个词,又做了说话练习。第二段我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因为低年级的教学不适合用一个问题套着一个问题下来,那样会太烦琐,而且会减少学生读的时间。所以,一年级的课文都十分的简单,直接能够从读中去理解,去感悟。这一段我主要是让学生读和想象“蝈蝈可能会小蚂蚁什么?”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因为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力。在发展语言潜力的同时发展思维潜力,激发想象和创造潜力。这个问题为学生带给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能够边看图边做动作,配合着想象。学生说得很好,充分的发挥了想象。在读到“自由自在”的时候,重点讲一下这个词。问学生是否明白“自由自在”的意思,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蝈蝈想乘凉就乘凉;想唱歌就唱歌;想睡觉就睡觉,真是“自由自在”。引导学生把这一段又记忆的一遍,加深印象,明白蝈蝈过得很舒服。这个故事的结局:冬天到了,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也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也出示了画面,请学生观察蝈蝈此时的表情和动作,稍加提示:这时,蝈蝈又会做什么?说什么呢?学生便会对结局再创想象。学生的想象既有蝈蝈的直接感受,又有蝈蝈的内在心理。两次想象比较,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使学生明白只有辛勤劳动,才能创造幸福生活,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口头表达潜力。

本课的教学中也有遗憾:

(1)教学中,我虽然注重了朗读的指导,留出了超多的时间让学生朗读,但如何让他们去观察、去体会,从而使学生能够融入文本,入情入境地朗读,切实把“要我读”变为“我要读”,这方面做得还不够,这也上我今后要努力去探索的。

(2)写字教学和阅读教学联系得不够紧密。我教的是“粮”和“呼”两个字,在阅读到写字的环节中没有很好的过渡,感觉有点突兀。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有不断有遗憾才会有不断的进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必须要不断地吸取更多的经验,争取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更进一步地提高。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短小却富有教育好处的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比较,也有蝈蝈本身前后状况的比较。寓褒贬于比较之中,含讽刺于描述之内,两种昆虫、两种结局,说明了只有勤劳的人才能拥有幸福。童话故事贴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们能够很自然地与现实生活相联系,配合上直观的图片从而更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课文资料。

课标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潜力。本课透过创设情境、图文结合,朗读品悟,去理解人物的形象,去评价人物的优和劣。同时新标准强调低年级的阅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这一点出发,我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悟读、演读文本。学生始终兴趣盎然,而且读出人物不同的表现,不同的结果。在本设计中我抓住了文本中的空白部分,大胆设计,让学生扮演花儿采访、老师扮演草儿采访,感悟人物形象。还让学生发挥想象,模拟蝈蝈神态、语气,演绎一段精彩的生活。

上这节课时,我觉得学生兴趣很高,在读读、写写、演演、说说中,学的比较扎实,比较简单。最大的收获是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潜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潜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潜力。以下是我这节课的几点收获和体会:

一、创设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我在教学《蚂蚁和蝈蝈》这一课时,第一步就是激趣:透过现代教育的多媒体手段展示全课文的动态画片,设置了新异的情境,到达声光同步,视听结合,给学生的感官以多角度、多方面的刺激,把学生带入生动的意境中,获取丰富的表象,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在课堂教学之始就将学生的学习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产生主动阅读的要求;第二步:将夏天蚂蚁劳动、蝈蝈休息;冬天各自得到不同结局的画面,配合课文出示,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

二、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自主探究。

我在指导学生理解蚂蚁是怎样搬粮食时,首先请学生自读课文,说说小蚂蚁怎样搬粮食?再出示句子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请学生观察画面上的,边读边指出画面上蚂蚁的背、拉动作。再让学生边做小蚂蚁搬粮食的动作边读句子。在学生反复练读的基础上,给一部分学生戴上了蚂蚁的头饰,请他们上台来学一学,演一演小蚂蚁搬粮食的样貌。学生进行表演体,情境丰富而逼真,使第一感知获得了鲜明的印象,把握住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有机突了破教学重点。透过自己的主体体验,学生感受到在炎热的夏天,蚂蚁搬着重重的粮食十分辛苦,加深了对作品语言的理解,深受作品的感染,对勤劳的蚂蚁们发出由衷的赞扬。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潜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探求拓展学习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潜力方面,担负着重要的主角。课程标准总目标之一就是:在发展语言潜力的同时,发展思维潜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性想象对于小学生具有必须的优势,他们思维的具体性、形象性,具备了良好的基础,而语文教材的情境更识于学生发展想象。《蚂蚁和蝈蝈》一课中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蝈蝈会怎样嘲笑蚂蚁?那里带给了丰富的创造性想象的余地。教师抓住契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蝈蝈的表情、动作,启发想象。学生根据课文已有的线索,将片断和隐含的东西连接在一个场面中,从场面出发来创造组合出新的视野。有的说:蝈蝈会边打哈欠边对蚂蚁说:你们,大热天还搬粮食,不明白休息,真是傻瓜。有的说:蝈蝈会指着蚂蚁笑:真是一群傻瓜,搬粮食多累,瞧,我们在大树下乘凉、唱歌,多快乐啊!这个故事的结局:冬天到了,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也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也出示了画面,请学生观察蝈蝈此时的表情和动作,稍加提示:这时,蝈蝈又会做什么?说什么呢?学生便会对结局再创想象。学生的想象既有蝈蝈的直接感受,又有蝈蝈的内在心理。两次想象比较,相异而丰富。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使学生受到自主教育求得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这类发展

创造想象训练,促使学生的思维纵深发展,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口头表达潜力。

四、积累运用语言文字,加深内心体会

教学到最后的环节,我根据课文资料自编了一篇三字经,资料如下:

烈日下,小蚂蚁,搬粮食;绿蝈蝈,忙乘凉。

北风吹,勤蚂蚁,多幸福;懒蝈蝈,被饿死。

小朋友,学蚂蚁,爱劳动;展未来,生活美。

学生在学习三字经的同时再次从整体把握了课文。在最后的环节,我还注重成语的积累,借助生动搞笑的童话故事,我结合《练习七》教学了几条成语,“有备无患,防患未然”、“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利用故事情节,学生简单地懂得了成语的意思,也加深了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如果平时的教学注重语言积累,对于学生说话、写作都是有帮忙的。

随着课程标准颁布和实施,我深切地感受到,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尽其所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乐学、善学,在课堂上透过师生交往,构建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敢于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氛围,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对本文的教学中我仍采用了读写的方式去进行,因为任何的一篇文章都是先要去阅读才能对资料有所了解所以根据先学后教的课堂模式,给出学习目标和要求,让学生根据目标与要求自学读书,透过自读自找,学会划出文中的重要词句去理解,在大家的互帮的学习下达成共识,并转为自己所用,比如文中出现:有的有的还有的这样的句子,我鼓励学生学以致用,自己在旁边也来写一写,这也是培养孩子学习积累的方式,还有就是到了结尾,我还做了一个小改变,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冬天的蝈蝈是这样的结果,那么蚂蚁又是怎样过冬呢?大家讨论说一说,再把它写在课文中。

有读有说有写这样更好的去理解故事的寓意让我深切的感受到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应用对于课堂教学是十分有用的。真正高效的教学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实践、讨论、再实践。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富有教育好处的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的故事。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比较,也有蝈蝈本身前后状况的比较,使学生懂得只有勤劳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课堂上本人注意实践以下几点。

一、采用随文识字教学常模的四组织教学,将词语的教学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课堂上,本人注意用多种形式引出段落和词语,如“夏天”是透过看夏日图引出,“冬天”是看图听北风的声音引出,“个个”是透过评价学生的朗读引出,“自由自在、幸福、痛苦”是透过总结性谈话引出。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是透过谈话引出,第三小节透过看图引出。同时本人注意将理解词语分析字形融合在阅读教学中。如“汗”和“粮”的字形记忆就融在教学过程中进行。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形象。

由于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占优势,对于鲜明、生动的形象易于理解,因而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形象,学生对生动形象的画面十分感兴趣,兴趣浓,注意力集中,朗读声情并茂。

三、注意教学资料、教学过程的整合。

为了防止教学资料,教学过程过于零散,本人采用以一个词为线索,组织教学。本人围绕“傻瓜”一词引导学生读课文,找句子,理解词句。围绕“傻瓜”从释义到谁是说谁是傻瓜,蝈蝈为什么说蚂蚁是傻瓜?蝈蝈认为怎样做才不是傻瓜?到底谁才是傻瓜?认识到错误并打算改正还是傻瓜吗?展开讨论,一以贯之,从而实现了对教学资料、教学过程的有效整合。

四、谜语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伊始,我设计了谜语的导入,自然地引出蝈蝈和勤劳的蚂蚁,学生很自然地认识了本篇课文的主角,起到课开始趣即生的效果。同时蚂蚁的谜语激发了学生对蚂蚁的喜爱,为学生懂得“只有勤劳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做了必须的`铺垫。

五、多种形式朗读,培养学生喜爱阅读的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为此,让每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要读书,这是实施教学的首要目标。朗读是语言训练,陶冶情操,体会感情,积淀语感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我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机会,采用范读,品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引读,分组读、表演读等各种朗读形式,透过反复诵读,细心品位,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词句理解,感受了蚂蚁搬粮食的辛苦,蝈蝈的悠闲自得,再把理解到的意思和体会到的情感,透过朗读表达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喜爱阅读的情感,对学生的朗读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在整堂课中始终持续着那份“读”的热情和渴望。

六、挖掘教材资源,适度拓展,想象说话。

想象是智慧的翅膀。在教学中,我利用教材中的想象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如课文中“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只是一语带过,没有具体描述,我启发学生透过想象,适度拓展,说说蚂蚁们有的,有的()。并加上动作。这样做,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潜力和想象潜力,又大大调动了学生表达的欲望。

七、前后衔接,注重积累。

大纲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几处强调,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课堂上,本人注重成语的积累。在看夏天图时,我补充了“骄阳似火、烈日炎炎”,学习完童话故事,总结时我结合《练习七》教学了几条成语,“有备无患,防患未然”、“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利用故事情节,学生简单地懂得了成语的意思,也加深了对课文内涵的理解。

八、重新解读文本,实现人文关怀,教书育人。

本课篇幅短小却富有教育好处。课堂上,我注意引导学生透过朗读体会蚂蚁的勤劳,同时注意创设情境实现人文关怀,改变了以往将蝈蝈当成反面典型的教学模式,将蝈蝈当成是一个犯了错误的孩子,引导学生明白,犯了错误没关系,只要认识到错误,并决心改正,就是好孩子。这样不仅仅教了书还育了人。

总之,在教学中本人采用了直观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谜语激趣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透过合作讨论的形式来学习,重视朗读和说话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使学生喜欢阅读,获得学习的快乐,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蚂蚁和蝈蝈》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第二十课。我在成贤街小学分校实习期间上的汇报课,就是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短小的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比较,也有蚂蚁、蝈蝈本身前后状况的比较。寓褒贬于比较之中,含讽刺于描述之内,两种昆虫、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文章不仅仅说明了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拥有幸福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而且还昭示了蚂蚁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的远见,赞扬了蚂蚁的聪明才智,极富教育好处。这篇童话故事贴合一年级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我力求在充满童真、童趣、浓浓童话味儿的教学过程中,让孩子们领悟一些文字背后的道理,真正学到点什么,明白点什么。

课标强调阅读教学的重要性。阅读教学的重点就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潜力。结合课标要求,本课透过创设情景、图文结合、朗读品悟,去理解形象,评价优劣。同时在教学中,我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悟读、演读文本。整堂课,孩子们始终兴趣盎然,读出两只昆虫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结果。除此以外,我还抓住文本中的空白部分,适时进行拓展,训练孩子们的语言表达潜力,想象力,发展了孩子的思维潜力。由于课前在指导老师徐琴老师的帮忙下做了充分的准备,加上孩子们的用心配合,整堂课得以有序、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我对这节课还是很满意的,对帮忙我的老师,配合我的孩子们充满感激。

这节课我上的很平常,很普通,可这节课却让我充满感动,充满感激。

课前、课后的种种让我体会到个人力量的单薄,体会到群众力量的重要,体会到他人给予的温暖,体会到很多很多。我没在小学实习过,能够说这是我正儿八经上的第一节课,也是像模像样的第一节课,也是至今上得最顺的一节课,这节课让我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也尝到了辛苦付出后的回报,虽然平凡,甚至还有很多很多的不足,但这些都是收获。我的收获,不是靠我的个人奋斗而得,而应归功于身边很多让我感动、感谢的人。学校为我们解决不便,个人困难,给我们带给了实习的机会,带给提高,成长的平台。我能进步,首先得感谢学校。

徐老师最让我感动,能够说,我上课,她付出的比我更多,她比我更紧张。课前她精心指导我准备,为我出谋划策。上课前一个晚上,她陪着我磨课,不停地指导我修改,直到我上通上顺,很晚才回家。而且还不断的鼓励我,为我打气,让我别紧张。我上课时,她坐在后面,仍不忘适时给我一个眼神,一个微笑,这些都给了我极大的帮忙,让我感动,用谢谢来表示我对她的感激已经苍白无力了,但我还是要借此对她说声“谢谢你,徐老师!”还有我们班那群可爱的小孩,整节课,特乖,特配合,真是一群好孩子,打心眼儿里喜欢他们!教研李老师深邃的眼力,精辟的点评,句句切中要害,句句拨正我们的步伐,少走弯路,句句饱含对我们的期望,让我由衷的佩服、感谢,受益匪浅……还有很多很多,很多老师的鼓励……总而言之,收获颇丰。

课上的顺,可毛病也很多,有:

1、解读文本功力不够。

2、ppt制作未能有的放失,不能更好地辅助教学。

3、教学设计不够严密,有些地方欠合理。

上一篇:《范进中举》(节选)阅读答案下一篇:我不后悔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