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方向

2024-10-26

研究性学习方向(精选9篇)

1.研究性学习方向 篇一

如何学习java(一)最近论坛上看到好几个朋友都在问,如何学习Java的问题,“我已经学习了J2SE,怎么样才能转向J2EE?”,“我看完了Thinking in Java,可以学习J2EE了么?”。于是就有了写这篇文章的想法,希望能帮助初学者少走一些弯路。也算是对自己几年来学习Java的一个总结吧。

在开始之前有必要再讨论一下J2ME,J2SE,J2EE这些概念。J2ME,The Micro Edition of the Java 2 Platform。主要用于嵌入式Java,如手机,PDA等等。J2SE,Java 2 Platform,Standard Edition,我们通常所说的JDK(Java Development Kit)包含在此,是J2EE的基础。J2EE,Java 2 Platform,Enterprise Edition,就是所谓的企业级Java。这些只是从API级别上的划分,实际上Sun给J2EE的定义是:开发基于组件的多层的企业级应用的规范。也就是为各种不同的技术定义一个Java的规范,使这些不同的技术结合起来,在Java平台上构建强壮的企业级应用。从这一点来看,J2EE这个概念应该是涵盖J2ME,J2SE的。比如一个典型的J2EE应用,网上商店,它支持web方式下订单,也支持手机下订单。显然必须用到J2SE,J2ME。所以也就不存在所谓的从J2SE转向J2EE的问题了,只是后者包含的范围更广而已。

来看看Sun给出的J2EE 相关技术主要分为几大块。

1.Web Service技术

-Java API for XML Processing(JAXP)

-Java API for XML Registries(JAXR)

-Java API for XML-based RPC(JAX-RPC)

SOAP with Attachments API for Java(SAAJ)

2.组件模型技术(Component Model Technologies)

-Java Servlet

-JavaServer Pages

-JavaServer Faces

-Enterprise JavaBeans

-Java Message Service

J2EE Connector Architecture

3.管理技术(Management Technologies)

-J2EE Deployment Specification

-J2EE Management Specification

-J2EE Client Provisioning

Java Authorization Contract for Containers

4.其他相关技术(Other J2EE Technologies)

-JDBC

-Java Data Objects(JDO)

-CORBA(Java IDL and Java RMI-IIOP)

-JavaMail

-Transactions

如此之多的技术难免使初学者无所适从,望而却步。即使是一位经验丰富的J2EE开发者,又有几个人敢说J2EE相关的技术我都熟练掌握了。不过作为一名普通

J2EE应用程序的开发者来说,我们只需要重点学习其中的一部分技术就可以了,对于其他部分只要做到心中有数,哪天需要用到了知道跑哪里去找到资料就行了。以我个人的观点,下面这些技术是一般J2EE应用开发人员所必须熟练掌握的。Java Server Page,Java Servlet,Enterprise JavaBean,JDBC,Transactions。还有JAXP等XML相关技术,Java Message Service,Java Mail,JDO等等是最好应该掌握的。其他Management Technologies,Connector Architecture等等主要是给容器提供商中间件提供商参考的,应用开发者不需要怎么关心,等用到了再去学习也不迟。

语言学习篇

首先是J2SE基础。学习一门新技术,无外乎阅读和实践了。而一本好的参考书对于初学者来说显得格外重要。现在市面上的 Java书籍可以说是铺天盖地,质量也是良莠不齐,令初学者无所适从。所以还是先推荐几本书籍吧。目前对于Java基础知识,大家一般都比较推荐两本书,<>和<< Core Java? 2,Volume I: Fundamentals >>。第一本书不必多说了,Bruce Eckel的大作,Jolt获奖书籍。内容比较全面,基本涵盖了java语言的方方面面。这本书提供了相当丰富的例子,非常有利于对学习内容的了解。另外书中第一部分对于OO基本书籍的介绍,我觉得对于刚接触OO的人来说帮助会很大。而且此书是Open Source的,可以从作者网上下载http:///tomcat/

Jetty:

http://jetty.mortbay.org/jetty/

应用服务器常用的有,Jboss:

http:///products/index

Weblogic:

http:///。对于J2EE项目的具体实施,Rod Johnson的<>也很有价值,该书以作者丰富的实战经验向我们展示如何用尽可能简单的解决方案构建J2EE 应用,书中作者第一次提出这样的观点,很多时候,J2EE应用完全没有必要用到EJB,对于言必称EJB的广大J2EE开发者来说,怎么说也有点惊世咳俗的味道。当然,作为Servlet和JDO两个专家组的成员,这可不是作者信口胡驺的。今天风靡Java世界的Spring框架最初便是源于此书,而IOC,AOP等概念更是被时下的java开发者挂在嘴边。最后,作为对Java的深入学习,Java技术的各个Specification也有必要一读。暂时就写到这里吧。

2.研究性学习方向 篇二

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研究主要表:杨春如、栾永玉《高校政治辅导员工作概论》 (1997年) ;吴麟麟、陈龙、周西安《将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引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2003年) ;周烁《高校政治辅导员专业化刍议》 (2004年) ;冯刚、陈立民《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 (2005年) ;范润宽《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必要性及途径》 (2005年) ;王木森《建设高素质的高校辅导员队伍思考》 (2005年) ;杜庆君《“专业化+职业化”:当前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视角》 (2005年) ;时长江、陈乐敏《试论我国高校学生工作职业化与专业化》 (2005年) ;陈石研《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探究》 (2006年) 、肖辉《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2006年) ;吴广宇《专业化:新世纪新阶段高校辅导员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2006年) ;黄文浩《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探析》 (2006年) ;肖辉《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2006年) ;曲建武、吴云志《高校辅导员素质与能力建设问题研究综述》 (2006年) ;李景国、何独明《论职业化、专业化与专家型辅导员队伍建设》 (2006年) ;白逸仙《专业化+职业化: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视角》 (2006年) ;汪麟《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探析》 (2006年) ;周先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必须强化五项机制》 (2006年) ;陈楠、王奋《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探析》 (2006年) ;彭庆红《试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2007年) ;冯刚《论辅导员的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发展》 (2007年) ;刘淑英《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几点思考》 (2007年) ;陈垠亭《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2007年) ;赵旻《关于高校辅导员工作定位的思考》 (2007年) ;王树荫《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与职业化》 (2007年) ;李绍明《浅谈我国地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必要条件》 (2007年) ;梁家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途径分析》 (2007年) ;程祥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对策研究》 (2008年) ;胡刚《略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 (2008年) ;郭绍生《正确处理辅导员专业化培训中的若干关系》 (2008年) ;赵春华, 孙景川《论高;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与专业化的构建》 (2008年) ;蒋明军《职业化视野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机制初探》 (2008年) ;漆小萍《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建设路径》 (2008年) ;顾晓虎、高远《职业化高校辅导员的人格特征及其塑造》 (2008年) ;张宇明、赵雪梅、杨少华《高校政治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探讨》 (2008年) ;叶绍灿《论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组织管理》 (2009年) ;陈珠琳、姚溱、林禄水《试论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 (2009年) ;徐瑾《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的定位与实现》 (2009年) ;杨永久《创新型辅导员的自我培养》 (2009年) ;何湘江《构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路径系统》 (2010年) ;林伟能《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 (2010年) ;薛艳、朱宁、王昕《基于胜任力的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 (2011年) ;王杨《高校辅导员职业体验探析———基于内外职业生涯的分析》 (2011年) ;徐瑾《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内驱力研究》 (2011年) ;何蓉《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 (2012年) ;何冰生《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 (2012年) ;邓寿群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 (2012年) ;钟健雄《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路径》 (2012年) ;陈孔祥《高校创新型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 (2012年) 。

以上学者主要侧重于: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的重要性;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的内涵、标准和条件;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的途径;以生涯发展论为基础的辅导员发展阶段划分研究;以类型论为基础的辅导员发展模式研究;以职业锚理论为基础的辅导员核心竞争力研究;学习型、创新型辅导员队伍建设路径初探;以内、外职业生涯理论为基础的辅导员职业;目标研究、以心理动力论为基础的辅导员内驱力研究;以超个人心理学为基础的辅导员职业生涯成功研究等方面的研究。

二、研究价值

第一, 对学习型、创新型、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研究, 有利于从多维度、新方法来分析学习型、创新型、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影响因素, 从“问题”着手, 以方法“解决”为途径促进学习型、创新型、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机制完善和内涵丰富, 进而增强学习型、创新型、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 学习型、创新型、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建设过程需要融入学习型组织建设理论, 需要创新, 本课题研究以“问题”为导向, 培养辅导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特别是运用学习的五项工具能力、创新能力和专业化能力, 进行形成专、兼结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促进辅导员向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发展。

第三, 以角色定位、职业发展共同体、机构识别等形式, 建立辅导员队伍的共同愿景, 组织辅导员队伍以共同体的方式, 共同探讨职业发展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问题, 发挥不同类型辅导员的特点, 从而有利于不同类型的辅导员在不同的起点、不同的程度上得到专业化、专家化的发展, 进而带动辅导员队伍整体向学习型、创新型、专业化方向发展和素养的提升。

第四, 由辅导员牵头, 构建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型、创新型、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发展的共同体, 是辅导员队伍建设适应新形势发展, 尤其是在“第三条道路”选择过程中的一种新模式探索, 这种模式有利于推进现有辅导员自身和辅导员队伍进行自我改革, 并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下的辅导员队伍发展新模式。

第五, 加强学习型、创新型、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研究也是贯彻中央相关文件精神, 加快辅导员队伍建设, 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增强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 为“十二五”规划作出贡献的重要因素。

三、研究方向

(一) 学习型、创新型、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内涵和特征研究。

学习型、创新型、专业化辅导员队伍的概念界定;学习型、创新型、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理论基础;学习型、创新型、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特征分析。

(二) 学习型、创新型、专业化辅导员主动发展的研究———基于“问题解决”的价值导向。

学习型、创新型、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学习型、创新型、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解决”的路径选择;学习型、创新型、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原则;高校辅导员“学习型、创新型、专业化”建设意识调查;学习型、创新型、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缺失”的原因分析。

(三)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践研究。

调研问卷的设计、调查与分析;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分析;学习型、创新型、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环境分析;学习型、创新型、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战略选择、策略选择。

(四) 学习型、创新型、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机制与对策研究。

有关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研究综述;学习型、创新型、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内涵和特征;学习型、创新型、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实意义、基本原则、总体要求和策略选择;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型、创新型、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路径选择;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型、创新型、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运行机制;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型、创新型、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发展对策。

摘要:本文综述了学习型、创新型、专家型辅导员的研究现状, 基于研究现状提出了研究学习型、创新型、专家型辅导员的价值, 并提出内涵和特征、辅导员主动发展的研究、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践研究、机制与对策研究等研究方向。

关键词:学习型,创新型,专家型,辅导员,研究现状,学术进展

参考文献

[1] .肖辉.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高教论坛, 2006

[2] .程祥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对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8

3.研究性学习方向 篇三

1.明确教育观念。教师的教育观念对教师的教学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有了明确的教育观念,和坚定的教育信念,教师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朝既定目标发展,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每一位教师都将在改革中发掘自己的力量,努力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以求自身的专业发展与研究性学习的教育目标相契合。一是教师要明确研究性学习立足于一种新的课程价值取向。教师要完成的是课程目标,而不是课本预设的内容。这样教师在完成课程目标过程中,更加关注的是课程内涵的动态性、人本化与个性化;二是明确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学生成为了教学的主体,不再是单一的知识接收者,而成了知识的探究者,带着自己的兴趣、需要与客观世界对话。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而是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過程;三是明确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价值。素质教育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研究性学习以其丰富的内涵使之具体化、可行化、科学化,所以研究性学习的价值体现在它回应了社会变革和教育发展的要求,为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提供了教育形式上的支撑。

2.调整角色定位。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最大变化是角色变化,教师应以新的角色在课堂上展现自我。第一,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传道、授业、解惑”仍是教师的天职,但已不再是高校教师的惟一的或常规的角色。在研究学习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所谓权威,不再把现成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共同学习,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仅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而且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其角色行为表现为:给与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舞,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教师除了参与、促进学生的学习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给与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多元化的、全方位的;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认知能力;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科学评价。第二,重建师生关系,体现人文情怀。教师应重新思考学生,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来看待,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主动探求知识的愿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体验到平等、自愿、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宽容,回归到儿童那种本真的生活状态和学习状态。革新师生关系是每一位教师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研究性学习的必然要求,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3.成为研究型教师。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拥有大量的研究机会。教师应把课堂当作实验室,对每一堂课上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与改进。这时的研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活动,而是教师一种日常学习、工作的生活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研究性学习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课程结构,留给师生比较充分的创造空间,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这实际上是对教师本真生活的重新发掘,其价值取向是由教师自身教学活动的内在需要决定的,而不是某种外部力量强加的。所以教师在不断反思、研究、改进的教学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就达到了自身专业发展的新目标。

4.调整专业知识结构。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不仅仅关注如何增加专业知识,而是要更加关注实践性知识的生成,这也正是成为研究型教师的目的。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可分为本体性知识、支持性知识、实践性知识等。在研究性中,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尤为重要,因为教师要根据课程目标,学生的整体素质,个体差异,制定多元化的教育方法、教学行为。实际上这些都是研究性学习的预设目标,都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反思与研究。所以实践性知识与其他知识不同,它有自己的特性:行动性,经验性、个性化、情景化;它来于实践,要求教师在实践中主动探求;人们很难传递自己的实践经验。那么实践性知识的形成和获得,与本体性知识是截然不同的,本体性知识可以有教授式传递而获得,而实践性知识必须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依据具体的问题情境,经由实践与体验来认知,通俗来说就是在游泳中学游泳。在研究性学习中,教授的本体性知识等都要透过实践性知识发挥作用。所以教师要努力调整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重视实践性知识,形成属于自己的个人实践性知识体系。

研究性学习所强调的理念和追求,只有经过教师的亲自体验、亲自探究、亲自总结之后,才生成效益。而教师在这一自上而下的“理论—实践—反思—改进”的教学实践中,自动调整了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促进了自身的专业发展进程。

5.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事实上,只有教师创新地教,学生才能创新地学。从教学内容上到教学方式上,研究性学习为教师提供了更大的弹性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引导学生由依赖性学习、听课式上课,向研究性学习方向发展,发挥自身的角色作用,必须有创新意识(Consciousness of Creativity),以自己的创新性教学唤醒、激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从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经验和建构意向上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搭桥铺路。使课堂教学更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状态,使师生积极互动,摩擦出创新的火花。形成多元化、开放性的教学方式。教育策略、教学方式最能体现教师的创新意识。其表现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活动:一是丰富教学情境。通过情境的创设吸引学生的情感参与,启发学生的认知能力。二是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采用尽可能多的课上和课下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认知、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三是丰富信息资源,围绕课程目标不断补充、丰富信息源,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利用资源进行研究、探讨。四是丰富学科交融。即抓准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点,让学生从这些融合点出发,大量地涉猎其他学科中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学习感受、不足以及方向 篇四

《党章》对党的性质、纲领、宗旨、基本路线以及历史使命等做出了明确的概括和规定。《党章》中的每一行字都应牢记在每个党员的心中,每个党员应将它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严格要求自己,在任何时刻都注意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体现党员的先进性,不断保持党员的先进性。通过再次认真学习《党章》,我感觉在以下两个方面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提高。

回首10年,中国的底气因自信而更强。我们亲历了这一伟大时代的奋斗,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发展中的国家,牢牢抓住了10年机遇,沉着应对了10年的挑战,不辜负光阴,不愧对年华。10年,中国的社会发展取得重大历史突破,科学发展铸造辉煌,和谐社会展露新貌,中华盛世谱写华丽乐章„„毫无疑问,中国已更好地融入了全球市场,在改革开放中与世界共赢,现在,中国制造、中国市场、中国投资、中国伙伴、中国责任,留给世界崭新的形象!

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的主体,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重在党员发展。发展党员是为党注入新鲜血液的基础工作,新《细则》是做好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工作的重要遵循。新《细则》提出,发展党员十六字方针由“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改写成“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因此,根据新《细则》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就要做到必须做到一“提”一“控”。《细则》的出台表明了国家对发展党员工作的重视,更证明了从严治党不是一句空话,党员的发展事关党的建设的根基,党员的素质事关党的执政能力的体现,我们要在《细则》的保驾护航下,发展好党员,发挥好党员的带头作用,为党组织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永葆党的青春和活力。

二、自己的不足

工作中尚有急躁情绪,缺乏耐心;过分注重业务、理论学习,和老师、学生融洽还不够。同时,自己对党的理论知识还不是很深入了解,存在一些疑难点。

三、以后自己的方向

坚定了共产主义的信念,始终与党同舟共济,把个人的前途与党的事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联系在一起。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使我们能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这样才能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才能真正体现党员的先进性。

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坚持党的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集中人民群众智慧和力量,发展党的各项事业,并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去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正体现出共产党员先进性,永葆我们党的生机和活力。

5.党的建设方向学习总结[精选] 篇五

一、正确把握党的建设的总目标,确保党的两个先锋队性质

党的建设的总目标是党的建设的根本方向。88年的历史实践证明,党的建设的目标正确,党就发展壮大;反之,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建设一个全国性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的党建总目标,把先进性与广泛性联系起来,使党成为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坚强领导核心。新形势下的党建总目标是什么?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我们党强调了这一党建总目标,并要求“确保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反映了时代发展对党的建设的新要求。从党建总目标彰显的内容来看,主要反映了政党、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党、国家与社会的界限比较模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党、国家、社会等现代国家要素开始凸现。新形势下的执政党如何与社会发生联系?市场经济造成了社会利益的分化,需要执政党代表和整合社会各阶层的利益。事实上,政党是基于群众的利益表达而产生的,执政党掌握国家权力是群众权力的延伸。为此,我们党实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后,党建的首要目标就是建设一个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政党的价值是与群众联系在一起的,但政党夺取政权以后有离开群众的可能。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教训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如果不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也会陷入“历史的周期律”。为此,我们党实现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民族独立和人民当家做主新社会的转变后,党建目标就要致力于建设一个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执政党。我们党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并不是简单地夺取政权,而是承担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逻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同时在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现代化。为此,我们党实现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转变后,不仅要着力建设一个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执政党,而且要把求真务实、改革创新作为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党建总目标体现了先进性与现代性的统一,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在新形势下牢牢把握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就能确保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二、全面落实党的建设的新部署,确保党始终成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实现党建总目标,需要对党的建设作出新部署,以进一步规范党的建设的前进方向。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全面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党建新部署反映了党建总目标的内在要求,旨在提高党的建设的整体效果,保证党始终成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首先,完善执政党建设理论是提高党建整体效果的前提条件。党的建设的理论是指导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规定着党的建设的前进方向。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基本问题,因而党的建设的理论基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但在新形势下理解党的建设理论,需要提升执政思维水平。我们党已经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党的建设要由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来指导。执政党建设理论是相对于革命党建设理论而言的。在革命时代,我们党用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党建设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但如果不从革命党建设理论向执政党建设理论转变,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当前党的建设中存在的某些问题,与残存的革命思维有关。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需要我们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来指导。

第二,构建科学的制度是提高党建整体效果的必要保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就提出要走制度建党的道路。用科学的制度推进党的建设,是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党的建设的新要求。科学的制度首先是一个系统。制度是由全部制度要素连接起来的。用科学的制度加强党的建设,需要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中提炼制度要素,并通过相互连接而成为一个系统。这样,党的建设才能在整体上取得效果。其次,科学的制度需要注意实体制度与程序制度的统一。党内的实体制度是党的制度体系中的主干,但实施实体制度需要相应的程序制度来保证。因此,用科学制度实施党建的新部署,既要完善实体制度,更要构建程序制度。最后,科学的制度需要强有力的执行来保障。制度是正规则。如果没有强大的执行力,党内的潜规则就会发挥作用。当前党内的制度体系已经建立,关键是提高制度的执行力。要通过制度的执行,把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落到实处。

第三,运用科学的方法是提高党建整体效果的重要手段。加强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一方面,党的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需要统筹兼顾。党内民主与社会民主、党内和谐与社会和谐、城市党建与农村党建等方面的关系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用统筹的方法推进党的建设和经济社会建设,可以促进党建新的伟大工程与党的伟大事业的协同发展;另一方面,党的自身建设也需要统筹。党的阶级性和人民性、党内民主与党内集中、党员的权利与党员义务、党的领导与党的执政、党内的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党内教育与党内惩处等方面的关系也是矛盾关系。运用统筹的方法处理党内的矛盾关系,必然会提升党的建设的整体效果。

三、紧紧抓住党的建设的着力点,确保党的政治目标的实现和执政基础的巩固

落实党的建设的总部署是实现党建总目标的重要步骤,而实施党建总部署则需要抓住党的建设的重点。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按照党章的要求,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着眼于增强全党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四个“着眼于”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新重点,也是推进党建新的伟大工程更具体的前进方向。

第一,党的建设要关注目的性。党的建设是为政治路线服务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当前,党的建设要聚焦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致力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第二,党的建设要增强有效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主线。实践证明,党的先进性是靠执政能力支撑的。党的执政能力有多强,党的先进性水平也就有多高。没有执政能力支撑的先进性往往是一个符号。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彰显了党的建设的有效性,定位是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第三,党的建设要赢得合法性。合法性是指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认同。加强党的建设,要通过自身形象的塑造,赢得人民的高度信赖和认同。执政党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最大的优势是联系群众。因此,加强党的建设,要始终把赢得合法性作为一个基础工程。

6.高考英语学习建议提分方向 篇六

一、学习英语先从基本的单词入手

单词是提高英语成绩的基础,不认识单词谈何提高英语。但是之前我也是天天背单词,但是背了就忘,忘了再背,反反复复,没完没了,考试的时候还是不记得,这就是没有遵从一定的英语学习方法规律。后来我就把高一到高三的英语书的单词表全部撕下来,订成一本单词合集。每天浏览150个单词,盖住英文反应出英文,盖住中文反应出英文,不知道的就跳过,但是会把这个单词记录在单词本上;第二天浏览下一组150个单词的时候,把记在单词本上的单词继续看,以此类推。因为有些单词只是在阅读时会遇到,这种单词只要认识就行,但是有些需要在写作中用的,就要熟背。

二、背文章是学习英语的好方法

每次英语老师让我们背文章是非常有道理的,大家千万不要抗拒,背文章对培养语感、增加词汇输入、了解语法结构都有大作用,我那会除了背诵教科书上的文章,把新概念两册的文章全背完了。

三、听力其实是英语学习的第一步

听说读写,其实听力才是英语学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初高中英语教育并不重视,所以听力上考高分还是有不少难度。但是想要有突破,还是要对自己狠一点。那会每晚睡觉前我都会听听力,最起码40分钟以上,有的时候耳机插在耳朵里就这么睡着了。听不懂的句子照着书本多读几遍。一定要坚持,半途而废就完全没有效果。量变是质变的基础。没有量的积累是不可能达到质的飞跃的。

7.研究性学习方向 篇七

教育,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和政治进步、经济发展紧紧相连, 和国民心态的变化息息相通。社会的整体进步, 使广大中小学教师焕发了生命活力.在语文教学展示课上, 不同的教学风格异彩纷呈, 多种教学流派争奇斗艳, 给语文课程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同时, 也要看到, 由于多元文化并存和多种价值观的碰撞导致的国民心态的变化, 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浮躁之气、浮夸之风、浮华之象, 不仅存在于社会其他领域, 存在于高等学校, 也在中小学这块以往公认为比较干净的土地上侵蚀着。课程改革中, 急于求成、花样翻新、新名词满天飞的现象时有耳闻;形式主义、热热闹闹、不讲实效的情况并不少见。

成绩有目共睹, 问题也不容忽视,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 对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认识不足, 导致实践中的迷茫。表现之一是以牺牲工具性为代价的所谓张扬人文性, 出现了新的“架空分析”。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去探究文本的人文精神, 削弱了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把握。有的老师特意浅文深讲, 故作微言大义, 把语文课上成了文学鉴赏课和人生哲理课。由于对文本挖掘过深, 反而游离于文本中心之外, 冲淡了对文本自身的解读。加之脱离学生知识、能力实际, 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 大多数学生如坠五里雾中, 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人文性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 伴随着社会历史的进程, 人文性的内涵必将发生这样那样的变化。现今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绝不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的翻版, 而应该赋予新时代的内涵, 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和价值追求。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育人为本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 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相机进行思想教育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这既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 也有助于对语言形式的把握。当然, 这种教育不是抽象说教, 也不是生硬灌输, 而是依托语言文学, 在形象感染、情感熏陶中自然渗透。

第二, 对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把握不准。例如, 识字教学不落实, 写字教学不到位。识字写字虽是第一学段语文教学的重点, 同时也应贯穿到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又如, 在理解词语方面, 《语文课程标准》对各个学段分别提出了要求:

第一学段:“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第二学段:“能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第三学段:“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体会其表达效果。”

第四学段:“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 理清思路, 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上述各个学段的不同要求, 体现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 教师都要认真理解、准确把握, 在各个学段分别把关, 把要求落到实处。

除上述外, 课程标准还对朗读、默读、理解文本、把握主要内容、了解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以及对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诸方面, 在不同学段都有不同的要求, 教师都应深刻领悟, 在教学实践中贯彻落实。

第三, 对语文基本技能训练不到位、不落实。教学中, 一讲到底的现象虽不多见, 但师生之间一问一答的现象常有所见。这些问答或认知肤浅, 只在文本的表层徘徊, 既无思维的有效度, 也无表达的清晰度;或脱离文本, 漫无边际, 海阔天空, 从而占用学生读书写字的时间, 这样既无助于对文本的深入学习, 也不是基于文本的拓展延伸。有的师生问答, 只是两个孤独主体的对白, 班级中大部分学生作壁上观。

教学中, 教师不范读, 不板书。学生齐读的时间多, 自由读书的机会少, 学生写的练习更少。教师一般不纠正学生的错误, 尤其是言语表达上的错误。不辨析字形, 特别是对容易混淆的宇音、字义、字形很少反复练习辨别。对于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等, 尚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 思想上也重视不够, 因而基本上没有落实。有的学校还不同程度地出现轻视基础知识传授的现象。由于轻视知识, 忽视教师的讲解、讲述等这些常见的教学方法, 把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立起来, 从而弱化了教师组织、引导的职能。有的教师放松要求, 不敢严格要求学生, 廉价表扬, 随意肯定。的确, 有时候课堂上也热热闹闹, 但热闹背后却是学生感情的冷漠。有时是因为眼花缭乱的课件,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有时是因为一些非语文现象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可真正面对文本的时候, 学生反而没有了兴趣。课堂沉闷, 学生心灵之窗紧闭, 没有标新立异的声音, 没有独特的感悟和体验, 没有多元的有创意的结论, 也看不见因思维撞击而迸发的智慧火花。

这些现象反映出对《语文课程标准》理解不够、把握不准, 对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经验和成果的认同、吸纳不够, 对我国的国情特别是广大农村教育实际深入了解不够。从方法论的角度看, 说明还缺乏辩证观, 常常容易情绪浮躁, 急于求成, 顾此失彼, 易走极端, 把握不住事物发展的“度”。

上述现象, 是课程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正确的态度是直面现状, 明确方向, 针对实际, 讲究策略。不是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 而是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上, 在正确的课程理念指导下, 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从整体上逐步解决上述问题。

教学是实施《语文课程标准》的主渠道, 如何把《语文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策略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 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效果, 使学生真有所获, 确有所得, 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应予回答的问题。

由于各地、各校情况各异, 因此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结构、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评价教学效果等都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 不能框得太死, 箍得太紧, 要给每位教师留下变通调适的空间, 为学生的学习活动留下拓宽、延伸的“空白”。

和历次《大纲》相比, 《语文课程标准》的新, 主要是教学观念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课程理念的指导作用。如果我们把提高教学质量仅仅归结到“教学方法”的层面上, 这是舍本逐末。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 思想和方法总是糅合在一起而密不可分的。思想指导方法, 方法体现思想。过去我们说语文教学内容陈旧、方法落后, 其实主要是语文教育思想陈旧。新的教育理念必将产生新的教学内容和新的教学策略, 思想的先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有人轻视教学理论的作用, 忽视教学思想的指导, 甚至认为讲教学思想的指导性是“空谈”, 是“浪费时间”, 不如学“几招、几式、几法”管用。这些想法反映出当前教学研究中的“浮躁情绪”和急于求成的心理。方法是知识更高阶段的抽象, 任何教学方法都不能脱离该学科的性质、特点, 而成为各个学科都适用的“万用灵丹”。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方法不过是材料有效的处理, 因此, 方法和材料并不是对立的。方法乃是教材的有效的导向所希望的结果。”又指出:“学生的学习在于变成许多方法的主人。”教学实践证明, 把某种方法的作用夸大到可以涵盖一切学科是错误的。任何方法离开了教学媒体———教材, 离开了教学对象———学生, 无异于构筑空中楼阁。

《语文课程标准》体现当代教育观, 渗透现代人本观, 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基础, 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育应达到的目标作了明确的规定。标准是目标和基准, 明确了目标和基准, 就要进而研究达到目标和基准的途径和方法。但《语文课程标准》毕竟不是途径、方法细则的罗列, 只能简明扼要地阐述为达到“标准”应持的观点、应遵循的原则和应注意的问题。

8.如何让课堂提问成为学习的方向标 篇八

教师的提问既是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向标,也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催化剂。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课堂40分钟的时间非常宝贵,教师应准确、合理、巧妙、灵活地设计问题贯穿于教学,服务于教学,避免重复多余的问答,避免答非所问,避免走错路,走弯路。

二、教师提问的技巧与艺术

1.问题设计“准”

问题的表述“准”。表述问题要准确,表达清楚、既详细又精确,问题结构简单合理。如果教师提问时对问题的表述不明确、太空泛,会使学生抓不住方向,漫无目的或胡乱思考,在思考过程中缺乏思维定向,造成学生答非所问或者不能作答。

问题的知识性“准”。当教师提出的问题出现知识性的错误,学生的思考一直朝着错误的方向走,教师要费很大工夫才能把学生引导回正确的方向;当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深奥,学生无法回答,课堂出现冷场,教师或责备学生,或自问自答;当教师的提问过于简单,没有实际意义,这样的提问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

2.问题选取“精”

提问具有指向性。一个数学知识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表达提出多种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水平,灵活地处理教材,抓住关键,直截了当地展示出重点。课堂提问不在多而在精,选准最佳角度提问,学生的思考范围就在教师预设的范围内,减少学生理解障碍。

提问要有针对性,同一个问题,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提出。教师应明确哪种方式提出问题才能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的思考一环扣一环,直到解决问题。在教学“除法与分数”时,教师开门见山,抛砖引玉,针对学习内容提出以下问题:

(1)把6颗糖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几颗?

(2)把3个苹果,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几个?

(3)把一块月饼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几块?

虽然是简单的三道题,却复习了旧知识,又巧妙地引出了新知识,为下面的研究埋下伏笔。第(3)小题,有的学生列出除法算式解答,有的学生直接根据分数的意义得出三分之一。这样把除法和分数初步联系起来。

3.问题难度“活”

问题难度要由浅入深,由易入难,循序渐进。根据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提出不同难度层次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一环紧扣一环,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可以这样设问:

(1)怎样才能把圆柱转化成类似于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学生动手操作,找出转化的方法和得到的立体图形)

(2)圆柱的底面积等于近似长方体的哪个面?(学生通过操作、对比找出两个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3)圆柱的高等于近似长方体的哪条棱?

(4)长方体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回忆旧知识)

(5)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通过旧知识,推导出新知识)

这样的提问既有逻辑性又有启发性,不仅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如何求圆柱的体积,而且能逐步深入,通过长方体体积计算的方法推导出圆柱体积的公式,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空间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问题的难度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而提出,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提出简单一点的问题,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感受,建立起数学学习的信心;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提出有一定难度的拓展题,培养钻研的精神,感受数学学习的魅力。提问的对象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有均等的机会回答问题,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同时做到区别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

三、提问时机“妙”

课堂提问选择时机很重要。时机得当就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显示出的心理状态来加以把握。当学生思维困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当学生疑惑不解、一筹莫展时;当学生胡思乱想、精力分散时;当学生有所感悟、心情振奋、跃跃欲试时……都是提问的好时机。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又是创造的前提,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富有艺术性的课堂提问,不仅有助于教师顺利实现教学目标,而且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9.研究性学习方向 篇九

一、运用多媒体教材进行自主学习

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最主要的特点是:学生个别化学习为主,小组学习及集中面授辅导为辅。为了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除了文字教材外,中央电大和省电大共同为旅游管理方向每门课程配置了各种多媒体教材。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不同的多媒体教材进行自主学习。多媒体教材是一种辅助教材,它不能完全代替文字教材的作用。因此,学生应以多媒体教材为辅、文字教材为主进行自主学习。学员应定期登陆中央电大网点和省电大网点获取所学课程的各种信息,以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二、参加面授辅导

各教学点应以课程的形式组织集中面授辅导,这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各教学点每一门课程应配备一名辅导教师,辅导学生学习并检查批改作业。原则上每门课程每两周安排一次面授辅导课,难度较大的课程可以适当增加面授辅导次数。教师在教学辅导过程中以导学为主。教师在学期初上第一次辅导课时应就本门课程进行总体的介绍,指出本门课程的重难点,针对本课程的特点提出自学方法建议及面授辅导的总体安排。在以后的面授辅导中教师应主要以答疑解惑的方式进行而避免逐章讲解。最后一次面授辅导应安排出时间,根据考试大纲进行期末复习。

三、小组讨论学习

教学点应按学生专业基础水平或地域组织学习小组,并提供小组活动场所。学习小组应定期开展小组活动,讨论学习。学生应积极参加小组讨论学习,增进与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在小组上理论联系实际展开讨论,解决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小组讨论中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可以及时通过电话、计算机网络等现代远程教学媒体向辅导教师或主持(责任)教师请教,或将疑难问题集中后,在面授辅导时向辅导教师请教。学员可以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集中做作业。这样可以较好的提高效率。基础较好的学员也可自行安排学习进度,自主学习。

四、VBI

利用VBI接收技术,将广播电视与计算机连接起来,使没有上网条件的地方电大(站),利用CETV一1电视频道接收数据广播信息外,此外,还可接收大量不断更新的电大教育、教学信息,并能随时下载信息。VBI信息内容由中央电大制作提供,地方电大负责资源的 1

收集与使用。VBI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信息、课程辅导、自测练习、期末复习。有关教学内容每学期每门课至少保证2~3篇辅导性文章。

五、电话和双向视频系统

中央电大与省电大开通双向视频系统,可以进行师资培训和疑难问题的实时讨论。省电大与分校、导学点利用双向视频系统,进行师资培训和疑难问题的实时讨论及网上备课。省电大经管系联系电话:0591-87841109。

六、电视直播教学

中央电大每学期组织两次以上电视直播教学,省电大及分校组织收看。电视直播教学节目由中央电大负责制作,主要内容有教学信息、疑难问题解答及专题讲座。电视直播教学与双向视频系统相互融合、互为补充。

七、网络教学(包括网上讨论、电子信箱等)

借助电大在线的教学平台,建立虚拟校园。利用各校的校园网和多媒体教室,以因特网为媒介,以各种网上课件和教学信息网页为主要教学媒体,并通过网上讨论,E—mail等网络信息传输手段,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中单向传播和师生交互不足的局限,为学生、教师提供一个在线自主学习与个别化教育的环境。逐步形成一个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可以交互反馈,具有丰富教学资源与较为完善的网络教学支持服务体系的网上教学模式。该模式由网络教学环境系统、学生在线学习系统、教师在线辅导系统等模块组成。其功能将通过电大在线教学平台加以实现。

主要版块内容分述如下:

·注册登录:通过注册、登录进入个性化学习网页。

·动态信息:传递有关文件、通知、教学活动信息、网上征求意见等。

·教务、考务管理:登载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安排、教材规划、考核说明、考试时间安排等。

·学习辅导:含专业介绍、课程设置、课程说明、教学大纲、实施方案、教师介绍、教学辅导、学习方法建议、教材介绍、大作业、练习、复习、课程评估、直播课堂、IP课件等内容。在文字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多媒体资源,开发并配备网络版CAI课件,对文字教材进行必要的补充。加强自检自测,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网上讨论:利用网上讨论系统,向教师、学生提供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学习机会,学生、教师可就学习中的问题随时进行提问或解答,以此强化教与学的交互性。并定期组织网上讨论会。

·E-mail:每位主持(责任)教师配有专门信箱,用于收集学生问题,适时答疑。·教师园地:专为各地教师开辟的网上教学交流空间,教师们可以相互交流教学经验和体会。

·教学资料:建立网上图书馆,提供相关链接,为教师、学生开辟网上学习资源信息通道,同时提供教学资源信息,为学生购买有关资料提供方便。

学生可根据自身学习需要,通过电大在线教学平台,了解教学内容,并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自主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式,确定学习内容,独立练习、完成作业。通过网上讨论园地和电子信箱向老师或同学提出问题,也可以参加网上讨论会。通过复习和自我测试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价,并及时调整学习计划,从而完成学习过程。教师通过网络组织教学,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服务,利用网上讨论系统或电子信箱对学生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辅导、答疑,针对学生的问题提出建议,通过网络开展师资培训。教师还应参与课件的设计等工作。电大在线将紧跟教学进度,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尽可能多地提供学习资源,拓展学生视野。形式上力求生动,简约、实用。

八、完成形成性考核的内容

所有课程都采用平时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试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根据不同的课程性质,平时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该课程总成绩比重从10%-40%不等(具体分值将在每门课程的实施细则中规定)。学生平时形成性考核成绩不及格者,即使期末考试成绩合格,也不能取得该课程的学分。

九、参加实践教学环节

上一篇:扎实有效开展校本培训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校本培训总结doc下一篇:经典辣椒广告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