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过春节的习俗(共13篇)
1.唐山过春节的习俗 篇一
贵州春节习俗:一年一度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到来了,全国人民为欢欢喜喜过大年,都开始忙碌起来了,买年货,贴春联、贴门神、贴花、放鞭炮、扫尘、洗浴、祭灶、祭祖、守岁、拜年等各种各样的活动都开始了,而全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都不相同,以下是大学网特别为您整理出贵州各地春节习俗,让您了解贵州,走近贵州。
贵州苗族春节习俗
苗族在我国分布地区很广,他们的年节,称“冷酿廖”。没有统一的日期,一般在秋叫后。按当地的传统习俗,选择在农历九月、十月或十一月份。
贵州省的苗族,在节日期间有舞狮子的活动。在锣鼓声中,一个手拿绣球的武士引出了一头纹彩斑斓的“雄狮”,后过跟着一个笑咪咪的“大头佛”。“大头佛”一步一摇,滑稽可笑。苗族舞狮子最精彩的又要数爬桌子表演:声地中央直叠起十二张高饭桌,总高度在十米以上。狮子在武士的逗引下,从下面的一张桌子钻过去,再翻上一张张桌子......一直爬到最高点,武士一个斤头翻落到地,狮子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踩着翻黑心放在最上面那张桌子的四条脚,表演转身,绕圈、前伸、后顾、站立、朝拜等动作,最后还要从最高处轻盈地跳下来。
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在贵州省安顺市天龙屯堡古镇,村民正在贴春联、制作腊肉、血豆腐、欢欢喜喜过春节。据悉,当地至今仍然保留6前明朝时期的风俗习惯。
贵州省龙里县谷脚镇王官村品尝“刨汤饭”。所谓“刨汤饭”也称“杀猪饭”,是贵州省农村的一种风俗(不知道其他省份是否也有这样的风俗):每年冬至后,天气渐冷,贵州农村中就开始杀猪,用于腌制腊肉、香肠,制作血豆腐等,一些人家也趁此时机“打糍粑”,为过春节作物质准备。由于杀猪、打糍粑等都是力气活,少不了村民之间的相互帮忙,杀猪或打糍粑的人家免不了要请帮忙村民吃饭,一来二往就形成了吃“刨汤饭”(或杀猪饭)的风俗。由于许多村民都有亲戚在城里,这些村民也希望城里的亲戚到农村来品尝“刨汤饭”,城里人一方面想到农村去呼吸新鲜空气,另一方面也想吃点原生态的食品(顺利还可以带点“战利品”回家),于是就形成了每年冬至后,城市人到农村吃“刨汤饭”的潮流,以至于有的休闲渡假山庄也把吃“刨汤饭”作为一个品牌。
铜鼓声中过新年
贵州省水族地区的春节是在铜鼓声中过的。节日清晨,几个小伙子在长老指挥下敲击铜鼓,村中父老兄弟听见后就聚集在铜鼓周围。互祝节日愉快,人寿年丰,之后便跟在铜鼓的后面,挨家挨户去贺新年,吃年酒。每到一家,大伙便按照辈份高低、年岁大小,依序入座,高举酒杯,互挽手臂,在“秀!秀!”(水语:好!好!)的欢呼声中,依次干杯,吃摆在桌上的鱼和其他菜肴。吃年酒,不论贫富,家家必去。倘有一家未去,那是对这户人的最大侮辱。有趣的是,村里的孩子们也尾随这支吃年酒的队伍,去分享过年的馔品。他们每到一家,女主人就拿鱼干、糖果等食物分发给孩子们。儿童们则把过年获得馔品多少来衡量是否能干,今年是否能交好运。因此,他们一进家门,便围着主人踮脚伸手,不住地叫喊着:“海育啊!”(水语:给我啊!给我啊!)这种欢呼雀跃的场面,也给村寨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要是谁家冷落了他们,孩子们明年便不再登门―一据说,听不到孩子们欢笑声的人家,就会有厄运降临。
2.唐山过春节的习俗 篇二
“一夜连双岁, 五更分二年。”除夕之夜, 全家团聚, 吃过年夜饭, 围炉闲聊, 辞旧迎新, 这是我国普遍除夕守岁的习俗。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 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 是为延长父母的寿命。
作为一种民俗, 除夕守岁由来已久, 最早记载见于晋人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 各相与赠送, 称为“馈岁”;酒食相邀, 称为“别岁”;长幼聚欢, 祝颂完备, 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 以待天明, 称曰“守岁”。隋唐时期, 守岁之风极为盛行, 唐太宗李世民也道:“寒辞去冬雪, 暖带入春风。”苏东坡更有诗云:“儿童强不睡, 相守夜欢哗;坐久灯烬落, 起看北斗斜。”一个“强”字, 真是把孩童对守岁的企盼与迷恋表现得尽致淋漓。
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 长辈都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这是因为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 (“岁”与“祟”谐音) , 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的原因。压岁钱有两种, 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成龙形, 置于床脚, 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则是最常见的, 即由家长用红纸将钱包裹分给孩子。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 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 孩子就可以用这些钱去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清人吴曼云的《压岁钱》中也提到:“百十钱穿彩线长, 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 添得娇儿一夜忙。”由此看来, 压岁钱还牵系着一颗颗的童心呢。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 所以过了年初一, 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神了。关于财神, 民间有着诸多传说:
宋朝蔡京非常富有, 民间传说他是富神降生, 他也恰生于正月初五, 所以民间都把他当作财神来祭祀。后来蔡京被贬, 民间便另换财神。当时宋朝的国姓为赵, 玄字又为“胤”字的一个组成部分, 因此, 人们便给财神起了一个赵玄坛的名字加以敬拜。直到现在许多商店、住宅都还供奉着他的木版印刷神像:面似锅底, 手执钢鞭, 身骑黑虎, 极其威武。
除了赵玄坛被尊为“正财神”外, 民间还有“偏财神”——五显财神、“文财神”——财帛星君和“武财神”——关圣帝君的说法。
接财神
五显财神的信仰流行于江西德兴婺源一带。因有兄弟五人封号首字皆为“显”, 他们生前劫富济贫, 死后仍惩恶扬善, 保佑穷苦百姓, 故称“五显财神”。北京安定门外现在还存有一五显财神庙。
“文财神”财帛星君, 也称“增福财神”。他的绘像经常与“福”、“禄”、“寿”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 合起来为福、禄、寿、财、喜。财帛星君脸白发长, 手捧一个宝盆, “招财进宝”四字由此而来。一般人家在春节时必悬挂此图于正厅, 以求财运和福运。
3.我国各民族的春节习俗 篇三
蒙古族:除夕之夜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并围着火炉吃饺子、下棋、听艺人说书。初一一大早,身着各色服装的男女,跨大骏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便利用这一机会赛马。
藏族:春节一过,藏历新年就到了。这天,人们穿着艳丽的服装,戴上各式各样的假面具,在海螺、大鼓、唢呐等乐器伴奏下,高歌狂舞,举行隆重盛大的“跳神会”,以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大年初一,家家户户煮上肉,打好酥油茶,还把糌粑和红糖捏成供品,并在上面插上几束染了颜色的麦穗和青稞穗,预祝丰收。亲友见面互赠哈达,表示祝福和敬意。正月初二要给到了17岁的姑娘上头。这时,父母给女儿准备好漂亮的服装和头上的装饰品,把以前梳的5条小辫改成几十条小辫,从此,她就成大人了。
瑶族:瑶族人民过春节,有项活动叫“耕作戏”。初一,姑娘们穿上漂亮的衣衫、花裙,戴上精致的银饰,小伙子也穿上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聚到一起。集会一开始,每三人为一组,一人扮牛,一人扶犁,一人采锄,表演“耕作戏”,以示喜迎春耕,预兆丰年。
达斡尔族:春节前,青年们跳着富有民族风格的“鲁日格乐舞”通宵达旦。初一清早,青年们双手各自沾满锅灰,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涂抹。据说,这是预祝丰收和吉祥的意思。
壮族:壮族的风俗更有趣。初一一大早,人们各自到邻居家的菜园拔掉两棵青菜,表示来年团结互助。这一天,青年男女一起跳“打谷舞”。这个流行的传统舞蹈分四节,包括插秧、车水、割稻和舂米,富有乡土风味。
布依族:除夕之夜,一家大小要通宵达旦地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的姑娘。这一天,男女青年互相串门拜年,并结伴出外游玩,尽兴方归。
哈尼族:在春节前几天,妇女们都忙着舂粑粑(用糯米做饼)准备过年。而青年男女,都忙着上山砍竹子、立秋千架。年初一,男女老少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成群结队去参加荡秋千比赛。青年男女乘此良机,选择自己的意中人。
鄂伦春族:黑龙江省安岭地区的鄂伦春族,在春节初一早晨,年轻人要先向长辈敬酒行礼表示尊敬,平辈之间也要对饮祝贺。吃过年饭,青年人还要举行跑马、射箭等活动。
彝族: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担,让妇女休息,以示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问。
侗族:除夕夜,人们拿着鸟枪走出大门,朝天打三枪。一时各处枪声大作,称之为“除旧炮、迎新春”。
景颇族:春节期间举行打靶比赛,姑娘是组织者和裁判员,哪个小伙子获胜,姑娘就会把水酒作为奖品送到他的嘴边。
苗族:苗族群众在新年里喜欢举行斗牛比赛,斗牛场上往往聚集了数千名观众。斗牛之后人们一面喝着糯米酒,一面踩着鼓点,和着芦笙翩翩起舞;青年男女则用歌声谈情说爱。
4.各地过春节的习俗 篇四
乌程县元旦以长竿束草于上,点火燃烧,并敲锣打鼓,称为“庆田蚕”。又点天灯于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宁波元旦祭祖后要吃豆粥。晚上要关门前,再于一次“关门炮”。绍兴新年以“茶碗茶”待客,里面还要加上橄榄和金桔,同时用茶叶蛋待客,称为“捧元宝”。
福建省
厦门人元旦出门前,都得当空拜祷玉皇大帝,称为“祭神”。清晨祭神用鲜花素果,中午祭神则用牲醴,及一碗春饭。春饭就是在白饭上插上红纸做的春花。闽音“春”与“剩”谐音,春饭是取其“年年有余”的好口彩彩。漳州初四称为“接丁保除了进庙烧香外,还要预备一个糖果糕饼盒,叫做“荐盒”、供上在厅上迎神下降。
广东省
海丰一带,小辈向长辈贺年时,长辈会以红包或柑橘赏给晚辈。潮州春节节食有菜@、腐圆、酵包、管煎、五果汤。初四夜里,家家要点一盏灯,准备一缸水,叫做“等神水”。东莞正月初一祭神,要供上糖上煮芋头,叫做“富贵有缘”。
江苏省
江宁县元旦贵家于房门口贴画雄鸡。吴县多于元旦至通元寺礼拜观音大士。苏州习俗:元旦一早开门要于三爆竹,叫做“高升三级”。清晨出门,要遵循黄历上所指定的方向,叫做“喜神方”。并到城隍、土地等庙去烧香,必历经十庙乃止,称为“烧十庙香”。自元旦至元宵,火炉中烧巨煤墼,称为“欢喜团”。准安人传说,吃汤团可以接财神,所以从大年初一清晨就开始下汤团,直到元宵,天天都有汤团吃。武进县妇女元旦剪松柏枝,绕以红丝,戴在发髻上,据说可以长寿。
四川省
成都人元旦不吃饭,因为“饭”与“犯”,同音,为了避讳,则吃汤圆或挂面以祈求合家团圆,福寿绵长。刘阁等地于正月初七“人日”还要“过小年”,除了敬神、祭祖外,也吃团年饭。成都人则于人日游西郊的杜甫草堂。长寿县元旦于门外燃九支腊烛,称为“九品烛”,以敬天地。
陕西省
富平县各宗族皆为祖先画像,元日聚集子孙礼拜,祭后更醵金饮宴,称为“节坐”。初二各戚友间则以面食、猪肉相赠,称为“拜节”。高陵县元旦,一等到天亮即悬挂黄纸于竹竿上以祀天,称为“接天神”。又以木炭悬于门首,据说可以去瘟疫。石泉县以黄纸作钱,元旦结彩悬于门,名为“宝盖钱”。临潼县以初五为“送穷节”,家家剪纸人后,拿到门扔掉。当日每人必定饱食,称为“填五穷”。
山东省
宁阳县元旦吃馄饨,称为“填仓“,黄县、蓬莱一带,元旦早起要照虚耗。由女主人手持红烛,把家中各个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驱逐黑暗,然后将年前以面粉做成的各种窗花放在窗台上。小孩子起床后,要攀着门拴打三个秋千,据说可以长得快。有些地区煮饺子时要用芝麻秸烧火,意味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升,饭后在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味有“余头“。胶东的新媳妇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称为“札根“。据说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札下,不会有离婚和早年丧偶之事。旧时还有初五“送穷“的习俗。当天祭拜年,要放鞭炮以示“赶五穷“。曲阜则在初五办“文曲星会“,初五晚上,学生要到老师家,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再由老师出题做一篇文章,完成后由老师它焚掉,叫做“文曲星会“。
老北京
腊月家家事儿多
自进入腊月以后,就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挣些银子过年。祭灶之后,新春联渐次粘挂,千家万户,焕然一新。有的人家用朱笺,有的用红纸,只有内廷及宗室王公等按例用白纸,镶以红边蓝边,不是宗室者不得擅用。
腊月将梅束起放在一个腹大口小的器具中,放置于地下五尺左右的地方,燃火,让地微微有些温暖,梅花就回渐渐放白,用纸笼之,到市上去卖,小桃、郁李、迎春都可如此。繁盛之区,支搭席棚,售卖画片。妇女儿童争相购买,以为乐。
腊月初一,大街上卖粥果者排成市场。更有卖核桃、柿饼、枣、栗、干菱角米者,肩挑筐贮,叫而卖之。其次则肥野鸡、关东鱼、野猫、野鹜、腌腊肉、铁雀儿、馓架果罩、大佛花、斗光千张、楼子庄元宝。初十以后则卖卫画、门神、挂钱、金银箔、锞子黄钱、销金倒酉、马子烧纸、玻璃镜、窗户眼。廿日之后则卖糖瓜、糖饼、江米竹节糕、关东糖。糟草抄豆,是廿三日送灶时供给神马用的。又有卖窑器者,铜银换瓷碗,京城之香炉烛台;闷葫芦,小儿籍以存钱;支锅瓦,灶口用为助爨。至廿五日以后则卖芝麻秸、松柏枝、南苍术以供“煨岁”之用。腊月诸物价钱都比平日贵些,所以才有“腊月水土贵三分”的谚语。老年人到了这时,总要劝后辈谨慎花钱,于是又有“二十七八,平取品抓”之谚。
5.莆田过春节的习俗 篇五
●做 岁就是过年的意思,因为一年一岁,所以莆仙人特别讲究这个“做”字。到了腊月,人们就着手准备,认认真真把“岁”做好,祈盼新的一年有个好开头。经过漫长岁月,莆仙人已把自己生活方式和历史文化潜移默化注入过年习俗。
●扫 巡腊月初二过后,家庭主妇一般会挑双日晴天“扫巡”。兴化方言“船”与“巡”同音,莆田人早年以船为家,所以岁末大扫除就叫“扫船”。这一天,扫帚等工具都是崭新,并贴红纸以示吉祥;还准备一丈长竹竿,绑上芦苇和稻草,专门打扫高处;蒸笼等厨具也全拿出清洗,清清爽爽过年。
●红团蕃薯起红团系先用糯米粉加食物红制成皮,包馅后用刻有双孩儿或庆丰收图案的木模压成上拱下平形状,再用蕉叶垫好蒸熟。红团是各种祭祀活动必不可少祭品。“番薯起”的做法和馒头差不多:把煮熟的地瓜剥皮捣烂,和红糖、面粉搅拌发酵后用旺火蒸熟而成。老辈人喜欢自己动手做,讨个吉利。
●白头联即在红纸春联顶头贴一小段白纸。这一习俗源于3前春节期间发生的倭寇入侵,许多家庭丧失亲人。人们为悼念死者,就在红联上头留一段白纸以表哀思,从此形成莆田人特有贴 “白头联”习俗。
●三十暝莆田人对除夕俗称。这天中午家家按传统吃杂粉。而年夜饭既要丰盛又要吉利,上菜前要摆八盘或十二盘小菜,其中有十脚齐全的蟹(象征十全十美)、煎海蛎(方言谐音“增活”)、炸鲫鱼(方言与“积宝”同音),还有甜菜丸、桔子等吉祥菜名,主餐一般有虾(方言与“和”谐音)、卤面、荔枝肉、金钱@、花生汤等传统菜式,全家人一起围炉守岁迎新年。
●辞 年腊月廿九零点一到,兴化大地到处响起鞭炮声。传说这一天土地公要上天汇报,即意味着旧的一年即将过去。人们会在家门前或阳台上摆好供桌,烧贡银祭谢天地,刮别旧岁,并希望诸神在玉帝面前多说好话。
●吃 面莆仙方言中面和“命”是谐音,本地生产的线面细长柔韧,烹调方法是先在碗底垫上炒好的芥蓝菜,盛上沸水捞熟的线面再浇上卤汤,然后加上佐味菜:炒蛋、炸花生、豌豆、紫菜及各种卤味等,色、香、味俱全。初一大早吃完面,才意味着又长了一岁。
●五日岁莆田人的“春节”是从初一过到初五,俗称“五日岁”。初一早上吃完线面,男女老少都要穿上新衣裳,出外“游春”娱乐,走亲访友拜年。如若初一不进对方门,初二就不能上门。据载,明嘉靖年间某年春节前,倭寇攻下兴化城,三万多人被杀。待戚继光率军收复时已是大年初一了,在山上避难的人们陆续返家后,看到的是家门溅血,尸横街巷,哪有心思过年?初二这天便是莆仙人忌讳的日子,从而形成初二不串门习俗。到了初四家人又聚在一起重过“三十暝”,重做“大岁”再过一次年。直到初五,“做岁”才算结束。
6.重庆过春节的习俗有哪些 篇六
报道称,当地人喜欢春节在家里摆上淡黄色的腊梅花,其花瓣带有清香的味道。重庆南山盛产腊梅花,从腊月开始,不论你到花市还是在普通街道,到处都能看到来自近郊的农民身背背笼,里面装满含苞待放的蜡梅花。在街上,你经常能碰到手持蜡梅花的市民,它的价格非常便宜,一束(4支)人民币两元。
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更喜欢用鲜花来装饰房间。重庆港务局宣传部长李学勤表示,她喜欢春节在家里摆上一大束红玫瑰,红色给人热烈和红火的感觉,与春节气氛很相衬。
报道还写到,提到春节,不能不提年夜饭。中国北方年夜晚最后一道一定吃饺子,重庆人则必须吃汤圆,象征团团圆圆。他们在汤圆的.数量上有许多讲究。例如正在读书的学生,一般家长会让他们吃三粒,意思是三步登科,在学业上不断进步。上班族一般吃四粒,意思是四季平安。
吃团圆饭、看春节联欢晚会
提到春节,相信每个人都会想到年夜饭。中国北方小年夜那天晚上一般最后一道一定吃饺子,而重庆人则必须吃汤圆,象征着团团圆圆。并且他们在汤圆的数量上有许多讲究。例如正在读书的学生,一般家长会让他们吃三粒,意思是三步登科,在学业上不断进步。上班族一般吃四粒,意思是四季平安。
吃完团圆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通常是一边打牌,一边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打牌主要玩斗地主(谁先出完牌谁就是赢家)或者是麻将,也有的一家人一边做汤圆一边看晚会。
大年三十那晚,很多人都会玩到零点以后或者通宵。到了除夕午夜12点,一家人会将提前准备好的小气球全部踩破,发出类似鞭炮的响声,用来表示辞旧迎新。
大年初一,重庆人不出门守在家里。重庆晚报记者陈雪莲说,大年初一家里不能扫地和倒垃圾,这样做会扫走家里的财气。那天不能睡午觉,当地人成为“霉睡”,是一年倒霉的意思。当然,这一天,大人小孩都必须说吉利话,不能说丧气话,预示来年大吉大利。
大年初二开始拜年,当地人称为“走人户”,意思就是到亲朋好友家里拜访。重庆人还喜欢初二之后吃“转转饭”,就是到亲戚之间轮流吃饭,一家负责一天的饭菜。通常吃饭后打牌,大家一边打牌,一边聊天。作文
当地人拜年活动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也就是中国的灯节。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所有房间的灯都要亮着,家家户户吃汤圆。而且这时候经常是搞灯展的时候,大街小巷,灯火通明。各种民间庆祝从十三就开始了,有表演鱼翁和蚌仙,踩高跷,耍狮子等。
7.春节习俗 传承文化 篇七
一年一度的春节就要来到了,这是我国人民最具传统意义的节日。关于它的来历,各个民族有着不同的传说;而且各地过春节的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这些故事和习俗通过古代先民的口传心授,代代相传,由此而被后人继承了下来。祖先的执着不仅让我们欣赏到了不同民族、不同风俗的那一段历史、那一段文化,而且也让我们在一年中最期盼的传统佳节里乐享其中。
春节的由来
据记载,我国人民过春节的历史已有四千多年,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并带领着臣民,用农、猎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感谢大自然的赐予。从此,人们把这一天当做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春节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名称,如“元日”、“改岁”、“献岁”、“岁旦”、“元旦”等。
据考证,春节正式冠名是在辛亥革命以后。1911年10月武昌起义,12月31日革命党人的湖北军政府在发布的《内务部关于中华民国改用阳历的通谕》中,明确将农历的年节称为“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正式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由此,“春节”之名正式被列入中国节日法典,一直延续至今。
春节,俗称“年”,过春节又叫“过年”。《说文·禾部》解释:“年,谷熟也”。甲骨文中的“年”字,是果实丰收的形象;金文中的“年”字,也是谷穗成熟的样子。可见,“年”原是预祝丰收喜庆的日子,后来又逐渐成了岁的代称。久而久之,农历新年便成为一个重要的节日。
纵看春节习俗
如何庆贺春节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一些富有生活情趣和积极意义的习俗,如扫尘、祭灶、贴春联、挂年画、放鞭炮、拜年、舞龙、舞狮、踩高跷、逛花市、逛庙会等等至今盛行。
扫尘
扫尘,古称“扫年”。它最初起源于古代人民驱病除邪的一种宗教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至今民间流行着“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谚语。又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所以,每临春节,家家户户都要扫房擦窗,清洗家具,拆洗被褥,洒扫庭院,处处都可见到人们欢喜、忙碌搞卫生的身影,人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迎新春的喜庆气氛。
贴春联
扫尘后,人们开始在家里贴上红红火火的春联。春联,古称“桃符”、“门帖”,是春节时贴在门上的吉祥联语,也是我国独创的一种文学形式,由上联、下联和横批组成。
我国最早的春联,是五代时期孟昶写在桃木板上的。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每当除岁,便命学士作词,题写桃符,置于寝门左右。”有一年,孟昶命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认为辛的词句欠佳,就自己拿笔题道:“新午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然而,用红纸写春联,则始于明朝。赵仲邑在《蜗庐漫笔》中说:“在明太祖统治的年代,则不在桃木板上题字,而改在红纸上。明太祖定都金陵之后,一年除夕,他忽然传旨说:‘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明太祖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惬意。后来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未贴春联,经询问知道这家是杀猪的,主人不识字,正在发愁找不到人写春联。于是朱元璋提笔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此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成习。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张贴在门框、墙壁或楹柱上,为节日增添了不少的喜庆气氛。春联的内容与书法更为文人雅士提供了一个彰显他们才艺的方寸之地,是他们每年舞文弄墨的一大兴事。
倒贴“福”
在我国北方,除了贴对联外,还有贴窗花和倒贴“福”字的习俗。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有的人家还将“福”字倒过来贴,“倒”谐音“到”,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如寿星、寿桃、喜上眉梢、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这个风俗一直延续至今。
贴年画
春节习俗还有贴门神和年画。中国的年画形式多样,题材广泛,风格不一,题材有山水花鸟、戏曲人物、民间传说等。在艺术风格上,天津杨柳青年画以细巧、典雅而著称;山东潍坊和苏州桃花坞年画以粗壮、朴实而见长。这就是驰名中外的“三大民间木刻年画”。
除夕守岁
大年三十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年俗活动就是除夕守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为“守岁”。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瘟疫邪气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了延长父母寿命。从八十年代起,全国人民在除夕之夜又多了一项文娱活动,就是阖家同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成为新的民俗,家家边包饺子边看节目,其乐融融。
开门爆竹
中国民间还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到夜里12点新的一年的钟声敲响之时,家家户户都要开门出去燃放爆竹,以“噼噼啪啪”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干多年的历史。放爆竹为春节增添了十分热烈喜庆的气氛,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吉祥和乐趣。不过,在燃放烟花爆竹时一定要注意安全,以免适得其反。
初一拜年
守岁完了,新的一年也就开始了。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出门,穿上漂亮的新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长辈带领家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遨几个人拜年,也有的是在单位里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还有一些路途遥远的无法亲自登门拜年,在一些文人雅士中间便流行使用自己制作的名帖相互祝贺,由此发展为后来的“贺年片”。随着当今电信业的发达,拜年的方式更是多种多样,最常见的要属短信拜年了。这种方式简便易行,只要在手机上轻轻一按,全国各地的朋友就都可看到你的祝福了。
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可在晚辈等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熟睡时,由家长悄悄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可以给睡醒来的孩子一个惊喜,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子时吃饺子
饮食方面春节又有哪些讲究呢?初一破晓,在喜庆的鞭炮声中,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汤元,并在某个饺子和汤元中包一个小钱,谁吃到这个饺子或汤元,就会认为此人这一年有“好福气”。
饺子,北方地区叫“扁食”、“煮饽饽”、水角儿”等。1972年,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吐鲁番挖掘出十几只唐朝时的饺子,和今日的饺子一模一样。但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却始于明代,盛于清代。饺子要在除夕晚上包成,待到子时(夜间十二点)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交”与“饺”谐音,因而人们称其为“饺子”。
饮“屠苏”酒
在除夕吃“饺子”时,人们还要饮“屠苏”酒,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生动而形象道出了古人过年饮屠苏酒的风俗。传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这种药酒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唐代药王孙思邈将其药方广为传播,分发药物给百姓,并告诉大家以药泡酒,除夕进饮,可以预防瘟疫。
置办年货
春节期间,人们白天吃的食物都是头些日子准备好的。因为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所以一般人们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就开始忙开了,逢集便会去置办年货,民间还有具体规定: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买东西;二十八,把猪杀;二十九,打黄酒;三十,吃扁食。北方桌上的主食大多是吃馒头,南方则是吃头几天就淘好的米,名叫“万年粮米”蒸的米饭,意思是年年有余粮,绍兴、嘉兴等地还吃粽子。初一早上几乎全国各地家家都要吃用江米面或黍子面做的年糕,意味着生活年年高。除了主食,还要有肉有鱼,“鱼”取意“年年有余”。
春节的习俗真是说也说不完。从这些风俗习惯中不难看出,千百年来,我国人民留存下来的传统文化的底蕴是非常深厚的。但是,随着现在社会突飞猛进的迅速发展,人们工作、生活的节奏日益加快,外来文化也不断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日益翻新的节日层出不穷,人们心中传统的节日不断淡化。如今,大多数年轻人对古代过节的习俗早已不屑一顾,把节假日当成了另一种休闲方式,就是各种应接不暇的应酬、频繁的夜生活,弄得自己十分疲惫。这样的过年方式,不仅不健康,而且还缺少了古人过年时的那一份闲情雅致。
8.春节扫尘的习俗:春节习俗英语 篇八
春节扫尘的习俗:春节习俗英语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Dust” is homophonic with “chen”(尘)in Chinese, which means old and past.In this way, “sweeping the dust” before the Spring Festival means a thorough cleaning of houses to sweep away bad luck in the past year.This custom shows a good wish of putting away old things to welcome a new life.In a word, just before the Spring Festival comes, every household will give a thorough cleaning to bid farewell to the old year and usher in the new.“Dust”与“尘”是谐音(尘在汉语中的意思是旧的和过去的)。这样,“在春节前扫尘”是指彻底清洁房屋扫除过去一年的厄运。此习俗表达了收拾旧事物,欢迎新生活的美好愿望。总之,就在春节到来之前,为了告别旧年迎接新年,家家户户都会彻底打扫一下房屋。
9.过小年的习俗 篇九
[祭灶]
据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糖(或蜜)融化,涂抹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曰为:上天言好事。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那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此说法流传的比较广泛。
同时,在某些地方还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不过笔者对此却持怀疑态度,因为,古代男子在家中几乎是不下橱的,灶王爷天天在看着女士们下橱做饭,男士们几乎也见不到,上天后又怎么言男人的好呢?因此,此是否是特指饭店之类的场所呢?
“小年”送灶王,大年三十的晚上接灶王回人间过年,因而,年三十哪天先“接灶”、“接神”的仪式后,才能轮到祭拜祖宗。
灶王爷的由来:据一些史料记叙,在我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此有着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淮南子》说,黄帝、炎帝“死作灶神”,职司人间善恶。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
据说灶君本人是炎帝、祝融的化身,后来我国道教的《经说》上将灶神说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后来就发展成了既有灶君爷爷,又有灶君奶奶之说。
山西晋东南地区民间流传着两首歌谣,一是:二十三 ,打发老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团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锡器;二十八,沤邋遢;二十九,洗脚手;三十日,门神、对联一齐贴。
其二是: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反映了儿童盼望过年的欢乐。
晋北地区流传的歌谣是:腊月二十三 、灶君爷爷您上天 ,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
北京地区的歌谣则是: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这种送灶神的仪式叫做“送灶”或“辞灶”。
送灶时,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们就用各种办法对付他。有的用胶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使它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酒糟涂抹灶门,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
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短”,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这实际上是民间一种伦理道德的自律。
7天之后,也就是在除夕夜,还要把“灶神”再接回来。因为,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爷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有“接灶”“接神”的仪式。按一般地方的风俗,接送灶王爷都由男主人主持,女眷不参加,古时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民间称“挂影”。天津市民俗专家林希介绍说,小年这天要把祖宗的画像或照片挂在墙上,备好酒水、贡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
为了除旧迎新,我国民间还有在小年“扫尘”的习俗。林希介绍说,扫尘主要是将所有的房间彻底清扫一遍,老百姓称之为“扫尘”“掸尘”。主妇们通常先把屋里的家具用被单等遮盖起来,用头巾或毛巾将头包好,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扫完之后,擦洗桌椅、冲洗地面,用干净、整洁、亮堂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10.满族春节祭祖习俗趣谈 篇十
祭祖的时间
春节对于满族和汉族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满族人也将春节称为过年。过年时,人们欢欢喜喜置办各种年货,这里面除了人们自己享用的节日食品外,还包括春节祭祖的神圣供品。
按照满族传统祭祖习俗,春节祭祖时间从除夕开始直至正月十五结束,时长半个月。在这段时间内,人与神共处一室,世俗与神圣融为一体,也让人们之间的亲情更加浓郁。
满族人认为除夕是一年当中新旧交接的重要时刻,在这一天要对过去的一年做出总结,同时更要期盼新的一年,这样重要的时刻一定要与祖先一同度过。正月十五是春节结束的标志,过了正月十五,春节也就过去了,于是要在这一天送走祖先,结束这一年的祭祖仪式。
按照满族风俗,家谱供奉在“穆昆”家里,即族长家里。穆昆是家族中德高望重、最受爱戴的人。家谱所在地决定了与之相关的祭祖仪式、家族活动也要在穆昆家里举行。
满族文化“以西为大”,住房也以西屋为大,东屋为小。家谱通常都要存放在西屋。按照满族人的居住习俗,西屋内是南、西、北三面连通的万字炕(又称转圈炕),其中西炕上有一块高悬的吊板。吊板是约1尺长、1尺宽的木板,俗称“祖宗板”,其上放“祖宗匣”。祖宗匣里装有3层红布包裹的家谱、神偶、箭、刀、酒盅等祭祀器具,平日里不允许随意打开。同时,祖宗板下面的西炕也具有神圣性,不得随便坐人和堆放杂物。最主要的禁忌是不允许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人坐在这里。传说在满清入关之前,一只大青狗曾救过努尔哈赤,所以满族人很尊敬狗,不可以伤害狗。
祭祖仪式的规矩
祭祖仪式上出现的所有人都可以在家谱中找到名字。满族家谱通常是一张白色布单,上面有松树、楼宇等建筑;从上到下,按照辈分高低依次记录族人姓名和分支。按传统修谱规矩,“烧香”只在特定的年份(龙、虎年)进行,所有的家族男性成员都要参加。一般家族每12年“办谱”一次,添加新生男性族人名字。
只有家族男性成员才能上谱的规定,决定了只有男性成员才有资格参加祭祖仪式。祭祖仪式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每次“请神”之前,都要“亮谱”,这就意味着将家族所有人员名单公开确认一次,也暗示着这些人将会出现在之后的祭祀现场。
在祭祀现场,家谱上的族人又被划分为两个群体,即在下面跪拜的子孙和高高在上的祖先。在跪拜的子孙群体中,按照辈分、年龄的不同,又有若干分层。族长在最前方靠近“吊杂”(摆放祭品的地方)的位置,其次按照辈分高低依次向后有序祭拜,这样就围绕着吊杂形成了一个不断向外扩散的水纹状图形,家族血缘发展脉络也在这个水纹状图形中清晰地显示出来。与之相对,祖先则是以群体的形象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中,集体接受子孙的祭拜,没有始祖、远祖、高曾祖的差别。
满族祭祖仪式中男性成员和女性成员分工不同。在家族祭祖仪式上,女性成员不能出现,尤其是除夕请神的时候,家族媳妇、女儿等女性成员都穿戴整齐,端坐在炕上,不能下地,更不允许参加仪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女性在祭祖仪式中完全缺失。事实证明,女性在仪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仪式之前,女性成员负责打扫房屋、制作各种食品和准备物品;在15天的祭祀时间中,每天的食物更换工作都由女性成员承担。可以说,女性也是祭祀仪式的一个重要参与群体,只是她们的参与方式与男性不同。女性成员的参与并不直接体现在仪式现场,但她们的工作却是仪式得以顺利进行不可缺少的部分。女性成员对祭祖仪式的参与不仅有利于强化她们的家族地位,使其受到族人敬重,同时也能深化她们的家族意识,使其作为家族的一分子更好地融合在家族生活中。
亮谱
除夕当天是最重要的时间点,在这一天人们满怀欣喜地举行隆重的亮谱、请神仪式,这也是满族人最为珍视的春节习俗。
在祭祖仪式开始之前,女性成员要负责将本次祭祀仪式所使用的物品准备齐整,包括食物和用品两大类。在祭祀食品方面,按照传统祭祖习俗,祭品的种类和数量都没有规定,从当年的年货中选择即可,如新鲜的水果、蔬菜、鸡、鱼、肉类等,不必单独准备祭祀食品。与普通食品相比,上供的馒头要点上红点,以示其神圣性。
亮谱是春节祭祖仪式开始的标志。下午三四点钟的时候,亮谱之家的家长(族长)开始准备祭祀仪式。首先要将所需祭品摆放整齐,在祖宗板下方摆上小供桌。小供桌是一张小四方桌,桌中间放好香炉,香炉左右两边摆放两个插上金边蜡烛的烛台,香炉、烛台之前摆放水果、糕点等食物若干盘。有时还要在两侧贴上春联,在最上方贴上“挂千”(满族剪纸艺术)。小供桌摆好后,要在北炕上设置吊杂,即摆放一张大四方桌作为供桌,将已备好的各种供菜摆放整齐,在桌子四角摆放4副碗筷和酒盅。大小供桌摆放齐备以后,族长召集家人准备亮谱。
待家人聚齐之后,按照辈分依次站立。族长首先将供桌上的蜡烛点燃,然后在香炉中点燃一炷香。待香燃烧一会儿后,族长恭敬地将家谱从祖宗匣中请出,去掉外面的红布,展开后悬挂在西墙上。以前家谱打开后还要在上面挂上黄绫子幔帐,以免其他人直接看到家谱,现在不再悬挂幔帐。
请神
请神是满族春节祭祖仪式的高潮。请神的时间是午夜12点,在此之前,所有能够赶来参加仪式的族人都早早到来,准备参加仪式。仪式之前,在族长的带领下,人们在院中点燃一堆木火。待木火燃烧正旺的时候,开始燃放鞭炮。这时族长面朝大门的方向,开始请神。族人依次恭敬站立,不许随意说话。按照传统家祭习俗,族长要用满语请神,但是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会说满语,请神时也开始使用汉语。当族长说完请神之后,所有族人一起跪拜磕头,然后转进西屋。回到西屋后,族长将吊杂处的4个酒盅斟满,所有族人再次向祖先磕头,完成请神仪式。
现在请神时人们只在院中点燃木火,族人站立等候,这与传统请神习俗有较大差异。传统上一般人家祭祖时要在院中放置请神专用的泥火盆一个、供桌一张、蜡台两个、香炉一个和大斗一个,斗内装小豆、黄豆、玉米、高粱等粮食若干。请神时所有族人跪着等候,族长用满语请神。
初一清晨人们要早早起来,族长先在小供桌上点香,再带领家里男子跪拜磕头。早饭准备好后首先更换大供桌上的食物,之后家人才开始吃饭。早饭后不久,没有参加午夜请神的外地族人纷纷来到族长家里给祖先拜年。无论迁居何处,路途多远,人们总要想尽办法赶在正午之前到来。人们先要在外整理衣衫后再进入西屋,恭恭敬敬地在吊杂前跪倒,磕3个头,然后起身站立,完成祭祖。
送神
从请神开始,族人和祖先共同度过了15天。在这期间,人们虔诚地为祖先准备食物、磕头祭拜。每餐饭前,亮谱之家都要烧香,再将供桌上的饭菜更新,其他族人不被要求参加这期间的活动。如有族人前来,也可给祖先磕头拜年。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族人们开始准备将祖先送回,即“送神”。
满族风俗中送神的时间是下午饭后。送神之前族人要齐聚在西屋内,族长首先在西面供桌上点燃香烛,然后家中老少再次向吊杂处的祖先跪拜3次。之后,人们将吊杂撤去,把家谱收起放入祖宗匣中,完成本年祭祖仪式。
祭祖是满族春节习俗的重要内容,满族春节期间为期15天的祭祖活动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仪式过程。除夕下午亮谱是仪式开始的标志,午夜请神是仪式的高潮阶段,之后经过15天的供奉期,通过送神仪式结束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亮谱、请神和送神又是3个相对独立的阶段:亮谱是在宣布所有将在仪式中出现的人员,请神是族人将外面的祖先邀请回来,送神是族人将祖先从家中送走。通过这样的仪式环节,族人和祖先在特定的时间内实现了精神团聚,这种团聚也为人们情感的抒发和历史记忆的保存提供了依托。
【责任编辑】王 凯
11.过新年的习俗作文 篇十一
传说中,有一个叫年的怪兽,他有两颗锋利的牙,尖尖的角,凶猛无比。年每到新年就会去袭击一个小村子,伤害生命。有一天,一个仙翁走过来,告诉村民年怕红色和响声,人们一听,连忙准备红对联贴在门上。晚上,年果然来。它一见红色,听到锣鼓声,吓得赶紧跑。从此,村里太平。所以有年这个节日。
过春节的习俗有很多,比如扫尘、贴窗花、吃饺子、贴春联等。
12.春节话题作文:我的春节家乡习俗 篇十二
除夕那天晚上,我们一家人欢聚一堂,开开心心地坐在一起包饺子。瞧,我包饺子的技术也越来越好了,外公外婆对我包的饺子赞不绝口。一个个胖乎乎的饺子趴在桌上,活像一只只乖巧的小绵羊。我的心里也乐开了花。外婆把饺子下到锅里,饺子在沸水里时沉时浮跳起来舞,不一会就煮熟了。热气腾腾的饺子一出锅,我迫不及待地吃上一口,自己包的饺子味道就是好啊!我一口气吃了15个大饺子才心满意足。
吃完饭,我去奶奶家拜年。我自告奋勇先给爷爷奶奶拜年:“祝爷爷奶奶羊年大吉,喜气洋洋,洋洋得意,三羊开泰,身体健康,长命百岁!”我一口气把和羊有关的成语都说了,爷爷奶奶听了眉开眼笑,给了我一个大红包。拜了年,我和姐姐们一起放无烟的电火花,因为我们都作过承诺要少放烟花爆竹,保护环境。一束束电火花发出耀眼的光芒,犹如雪花般美丽绽放。可惜,快乐的时光稍纵即逝,电火花很快就放完了,虽然我意犹未尽,那也要等来年再放了。
晚上,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守岁。因为我已经十岁了,所以爸爸妈妈同意我今晚可以在12点以后睡觉。我们一家人其乐融融地一起看春晚。精彩的歌舞让我陶醉其中,有趣的小品让我捧腹大笑,神奇的魔术让我大开眼界……临近十二点,外面陆陆续续放起了烟花,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趴窗台上看。烟花五彩缤纷,有的像一把把刀刃在空中翻滚,有的像一颗颗星星点缀在空中,有的蹿到空中忽然绽放,发出耀眼的光芒,还有的绽放着七彩光芒,声音若有若无,真是变化多端。“火树银花不夜天”,这是我见过最美的夜景。
初一一早,我穿上新衣服,兴致勃勃地去姨婆家拜年。一路上,我和家人津津有味地聊天。妈妈告诉我,今天会有许多亲戚来,有舅公、舅婆、姨公、姨婆……天哪,这么多名称,我小小的脑袋可能一下子应付不过来呢!
到了姨婆家,一眼看去屋子里全是人。我一紧张,就把在车上背好的名称一下子忘得干干净净。大家七嘴八舌地问我各种问题,害羞的我只能支支吾吾嗯嗯啊啊。不过我认识了一个年轻又很帅的表舅舅,我们很快就打成一片,还一起到楼下放烟花。吃饭的时候,我给大家展示了我写的春联,坐我旁边的表姨瞪大眼睛说:“天哪,这真是你写的字,比我们都强多了!”她一副不可思议的神情特别有意思。大家欢声笑语,热闹极了。
13.唐山过春节的习俗 篇十三
顺应规律
春节通常在立春前后,既是一年四季的开端,也是万物更新、大地回春的节日。按照中国传统的历法,无论从时间还是从气候的角度来说,春节都是名副其实的新一年的开端、新季节的开端。
阴阳对立转换学说,是古代中国人的一种重要思维模式。古代中国人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万事万物均有其阴阳属性,阴阳和合,万物才能生长变化。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也如此。如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男属阳,女属阴;上属阳,下属阴;火为阳,水为阴;等等。如果违反阴阳基本原则,就会造成误会或冲突。古代中国人的这种阴阳分类方式,通常称为“二元分类宇宙观”。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具有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和可分性。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这一学说的基本理念是使万事万物达到阴阳均衡和谐。宇宙、自然、人类社会和万事万物都需要均衡和谐。阴阳偏盛或阴阳偏衰都是失衡的表现。在自然界,阴阳失衡意味着自然灾害频发;在人类社会,阴阳失衡意味着社会不稳定;在个人,阴阳失衡意味着身体不适。阴阳失衡必须用抑强扶弱的方式使之均衡和谐。
在古代中国人看来,冬至之后,天气寒冷,是因为阳气太弱、阴气太强的缘故。因此,必须增强阳气的力量,压抑阴气的力量。春节期间许多与火有关的事物均与这种调节阴阳的观念有关,是扶阳弱抑阴强的表现。如除夕生旺火,就是在院子里点燃火把、火堆,乞求兴旺发达、红红火火。还有点长明灯,就是除夕夜家家户户点燃灯火,一旦燃上,就不能吹灭,点灯守岁成为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体现了人们对长寿安康的祈求。放鞭炮是“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最早也是祭祀太阳的,后来增添了驱除邪秽、接神迎神等新的意义。所有这些活动,目的都是增强阳的力量,以使阴阳平衡。所以,春节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现象变化发展规律的节日,是体现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节日。
崇尚平衡
大多数中国传统节日都有特殊食品,从这些食品中也可看出古代中国人崇尚平衡的思维方式。在古代中国人看来,每种食品都是用具有阴阳属性的物质制作的,在不同的时节食用,就有不同的和谐象征。以阴阳相合的食品祭祀,人与自然才会和谐;人吃了这种象征阴阳平衡的食品,才能吉祥平安。
饺子、年糕、元宵等是春节的象征性食品,这些食品也是属于阴阳和合的食品。比如,饺子由饺子皮和饺子馅制作,饺子皮为阴,饺子馅为阳。饺子外形如偃月,象征月亮,里面的饺子馅则是圆形的,象征太阳。把两者结合在一起,象征阴阳和合。此外,饺子的“饺”和“交”谐音,“交”有相聚交合之意。在除夕吃饺子,又象征和谐交融。元宵也一样,元宵皮大多由糯米粉制作,馅有豆沙、白糖、芝麻或核桃仁等。元宵皮为阴,馅为阳,因此,元宵也象征阴阳平衡。后来,元宵又被赋予“团圆”“圆满”的象征意义。
年糕又名粘粘糕,谐音“年年高”,寓意年年高升。春节吃年糕南方较普遍,北方不少地方也有此习俗。年糕历史悠久,最早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所用,后来才成为春节食品。年糕也有阴阳平衡的象征意义。首先,打年糕通常由糯米和粳米按一定比例掺和制成,黏性大的糯米为阴性米,黏性小的粳米为阳性米。其次,不少地区的年糕加上红枣、红豆、绿豆等,多种不同属性的食品掺和在一起,起到阴阳调和的作用。第三,把糯米、粳米或黄米舂成粉,再加工成黏性较大、不易分的年糕,本身就是“和合”的象征。第四,年糕的制作一般离不开石臼和石锤捶打,石臼象征阴性,石锤象征阳性,用石臼、石锤制作年糕,也是象征阴阳和合的活动。
追求和谐
春节是一年的开端,为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平安、万事如意,春节期间中国人大多祭众神和祖先。通过春节的祭祀和祈福活动,也可以看到古代中国人的和谐理念。
春节祭祀祈福活动中蕴涵着三元结构思维模式。除夕年夜饭前通常必须先举行祭祖仪式,在祖先神龛前摆放祭品,祭品通常是三牲,饭三碗、酒三杯、茶三杯,点三支香,跪拜时通常拜三次或三叩九拜。与“三”有关的习俗在各民族中十分普遍,除了祭祀、祈福之外,在古代的迎宾接客礼仪中,有三揖、三让、三辞等习俗。宗教场所春节期间也有一些与“三”有关的祭祀活动,如举行三心、三生、三福活动。三心,即同心、洗心、静心;三生,即放生、养生、护生;三福,即祈福、善福、祝福。
春节祭祀、祈福活动中的三牲、三杯酒、三杯茶、三支香、三拜等祭祀祈祷行为,一方面是祈求天上万物、地上万物、人类社会、个人均衡和谐,同时也是祈求天上诸神、地上诸神和祖先保佑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吉祥如意、幸福安康。从结构的角度来看,与“三”有关的事物和现象属于“三元结构”或“三元结构思维模式”。三元结构思维模式是古代中国人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它是人们祈求天、地、人和谐统一的方式。
春节祭祀祈福活动也蕴涵了五元结构思维模式。古代春节除夕有接五路神习俗。五路神即财神、福神、贵神、喜神和太岁神。正月初五旧说为“财神生日”,许多地区有祭祀五路财神习俗。最初为泛指的东南西北中五路神,意为出门五路,处处皆可得财。祭祀五路神一般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祭财神。有些地区春节期间还有五祀习俗。五祀之神,有的认为是祭祀五行之神,即木正、火正、金正、水正和土正;有的认为是祭祀门、户、中溜、灶、行五种神。
为什么要接五路神?为什么要祭祀五路财神所有这些,都与以五行学说为基础的五元结构思维模式有关?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木、火、金、水、土五种物质是构成宇宙的基本元素,宇宙间各种物质都可以按照这五种基本物质的属性来归类。五行学说十分复杂,其中主要有五行相生相克的理念和五行并存和谐的信仰。无论个人还是社会,均需要五行因素相互均衡,才能维持和谐状态,缺少其中一个因素,个体或社会就会处于危机和不稳定状态。
从这些习俗和思维方式中可以看出,中国的春节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多彩。我们应爱护祖先的智慧,自觉保护和弘扬春节文化。
【唐山过春节的习俗】推荐阅读:
春节的习俗英语版06-23
写春节习俗民俗的作文09-01
过春节的日记08-09
春节初一到十五的习俗07-21
对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10-16
欢乐过春节的作文06-19
关于春节过年习俗为话题的小学作文08-25
唐山大地震的作文09-12
部队过春节的新闻稿07-09
小学三年级过春节的作文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