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一单元作文:《爬天都峰》读后感-150字

2024-08-20

三年级上册一单元作文:《爬天都峰》读后感-150字(精选4篇)

1.三年级上册一单元作文:《爬天都峰》读后感-150字 篇一

3爬天都峰

一、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他们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2、练习运用边读边想的读书方法,理解词语,读懂句子,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3、学会生字。掌握暑假、似乎、犹豫、终于、纪念、鼓舞、决心、居然、手脚并用、白发苍苍等词语。练习用“……比……”、“一会儿……一会儿……”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预习学案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弄清“我”登天都峰前后的思想变化。

2、读懂课文结尾的一句话。

三、导学案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谁来告诉老师,课文写了哪些人爬天都峰?爬上去了吗?

2、他们是不是很轻松地爬上了天都峰?是怎么爬的?谁来说一说?

二、教学过程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齐读,思考: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指读,思考:天都峰有什么特点?

2、看投影或图片:

刚才我们读了课文,下面请看:这就是天都峰,它是黄山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坡度在70度以上,最险处接近90度。请大家仔细看图,看能不能用一两个字总结一下天都峰的特点(给你的印象)?(板书:高、陡)

3、下面请大家轻声自由读课文,找出哪些词语和句子最能说明天都峰的高、陡,把它画出来?

4、学生发言,教师引导从以下两点理解:

①、“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A 我是怎么观察天都峰的?(抬头望)为什么要“抬头望”?(高、陡)

B 这句话中有两个语气词?谁能找出来?(啊、哩)

“啊 和哩”这两个词表达了“我”的惊叹,那么“我”在惊叹什么?

C 峰顶这么高,高得仿佛怎么样?学生用课文中的话回答。(在云彩上面呢!)

②、面对险峻的天都峰,“我”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谁来读一读。(板书:能爬上吗?)

③、教师引读:是啊!“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上面的铁链,似乎是??”学

生接读“从天上挂下来的,”教师引读:“真叫人??”生:“发颤!”

(板书:挂下来 发颤)

A “笔陡”是什么意思?(教师以简笔画演示:笔直陡峭,仿佛从天上挂下来)

B “发颤”说明了什么?“我”为什么“发颤”?

3、学习三、四、五自然段(略)

1、总结过渡:

①、天都峰如此险峻,所以“我”心里有点害怕“发颤”,也难怪“我”有的怀疑:自己能爬上天都峰吗?

②、下面听老师读课文(三、四、五段),想一想:面对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为什么不再犹豫了?(板书:不再犹豫)

A 犹豫是什么意思,谁来告诉大家?(拿不定主意)

B“我” 面对险峻的天都峰,不知道能不能爬上去,所以拿不定主意。想一想,面对困难,你犹豫过吗?谁来用“犹豫”造个句子?(☆提前造好)

2、这时,“我”和一位不认识的老爷爷相遇了。

3、当老爷爷碰到我时,他是怎么说的,谁来读一读。

4、“我”又是怎么问老爷爷的?

5、这两句话中都有“也来”这个词,两个“也来”说明“我”老爷爷都是怎么想的呢:

6、学生自由发言,归纳到:老爷爷和“我”互相佩服,都很惊讶。

7、指名再读“我”和老爷爷的话。

4、讲读六、七自然段

1、默读,思考:“我”和老爷爷是怎么爬天都峰的,结果怎么样?

2、引导:“我”奋力向上爬着,老爷爷肯定也是在奋力攀登,“奋力”是什么

意思?(充分鼓起劲儿来。课文中指努力向上攀登)

3、请你画出能够说明“我”奋力攀登的词。

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一会儿…… 手脚并用 爬呀爬 终于

4、奋力攀登的结果是什么呢?谁来读一读有关课文?(第七节)

5、学习八、九自然段

1、“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经过奋力的攀登,我们(板书):终于到了天都峰的最险处鲫鱼背这个地方,下面我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8、9自然断,思考: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道谢?

2、分角色朗读

3、看投影片(或小黑板,用不同颜色笔分开):老爷爷和“我”互相道谢的话。

4、读老爷爷的话,“居然”是什么意思?可以换成果然吗?能换成什么词?

(居然: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能爬上险峻的天都峰,表示出乎意料,可换成“竟然”)

5、老爷爷为什么要谢谢“我”?

6、读“我”的话,我为什么要谢谢老爷爷?

6、学习最后一节

1、这时,爸爸部怎么说的呢?指名朗读最后一节。

2、“汲取”是什么意思?(吸取)(板书:汲取力量)

3、这一老一素不相识,他们是怎样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

4、学生自由发言。

7、复习,看板书,简单小结

九、发言: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

(只要有决心,有信心,有勇气,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在 与人相处中,同

学之间要互相鼓励,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相机板书。

(三)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积极主动,课文《爬天都峰》主要讲了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互相鼓励,一起爬上天都峰的事,从这件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要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干什么事只要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一定能成功)。

四、课堂检测

1.组词。

陡()乎()攀()思()

级()颤()勇()取()

2.理解词语。

笔陡:

奋力:

五、课后作业

终于:

鼓舞:

六、板书设计 爬天都峰

2.爬天都峰三年级作文250字 篇二

今天晚上,爸爸答应明天带我去黄山爬天都峰,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呼喊着:“爸爸万岁!爸爸万岁!“

第二天,我们起得很早,来到天都峰脚下,我心里就发颤,这么高呀!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可一想到《爬天都峰》文中的小女孩,我就鼓起勇气向上爬了。我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

一路上,爸爸时不时就给我鼓劲。不一会儿就爬上了峰顶,山顶上的`景色可真美呀!在山顶上,我看到了更多的奇石,让我明白了无限风光在险峰这句话的含义。

3.三年级上册一单元作文:《爬天都峰》读后感-150字 篇三

1.把读的训练放在首位,在读书中教给学习的方法。

读书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采取多种形式,训练学生正确阅读,深入理解,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理解,最终达到感情朗读,以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的语感。2.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主体潜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尽可能地让学生自我活动,自主读书、思考,参与议论,参与交流,有机地把各种方式恰当地安排、组合,使学生始终有一种自觉、主动、热情的学习状态。

3.挖掘教材的创造性教育因素,启发学生合理想象,以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创新能力。

课文没有直接、明显地写出老爷爷爬天都峰的思想变化及攀登天都峰的具体过程,但可以让学生在想象的空间里去塑造老爷爷奋力登山的生动形象,从而对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困难,终于爬上了天都峰。在学习了生字新词的基础上,本课转入深究课文内容,以梳理课文条理,在品词析句的基础上解决教学重点。【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爬上天都峰的过程。3.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教学重点】

理解天都峰高、陡的特点及“我”和老爷爷爬上天都峰的艰难。【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说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课件

一、揭题,勾画心中的天都峰。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3课的生字新词,接下去我们来深入理解课文,一起随着课文中的小姑娘去爬一爬天都峰,看看我们能有什么收获。

现在,我们来到了天都峰脚下,站在天都峰脚下,我看到——(引读第二自然段)

老师教给你们一些读书方法,一边读一边想,把你想像的天都峰用最简洁的线条画出来。看谁画得最快,最好。

2.学生勾画心中的天都峰,点评交流:

你们觉得这位同学画出了天都峰的什么特点?

预设学生回答:天都峰很高,云彩在它的腰间飘来飘去。天都峰很陡,石级和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师:用你的动作表示一下石级和石级边上的铁链从天上挂下来。师:一个挂字,让你感觉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石级笔陡笔陡,好象直上直下。

(通过勾画心中的天都峰,让学生把课文的语言文字转化为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更直观形象地认识到天都峰的“高”、“陡”和“险”的特点。)

3.课件出示天都峰,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险,那我们能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吗? 学生试读,指名读,教师评价学生的朗读: 看见了,多么高的天都峰啊,在云彩上面哩!

看见了,石级和石级边上的铁链,好象天梯,通往蓝天,真叫人发颤!

过渡:天都峰比云彩高,而且笔陡笔陡,爬天都峰难呀,难于上青天,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想些什么?

是呀,很多游客都和这个小姑娘一样,抬头望着天都峰,害怕了,犹豫了(板书:犹豫)能爬上天都峰的,都是勇士呀!这个小姑娘有没有爬上天都峰呢?她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是什么力量让她勇敢地爬上了天都峰顶?我们来看课文。

二、深入读议,理解“我”和老爷爷爬上峰顶的过程。

1.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第三节到最后,用笔把小姑娘是怎么爬上天都峰的句子,用横线划出来。(学生自学)2.交流: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我奋力地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

朗读点评:读到“奋力”、“攀着”、“手脚并用”,你为何特用力? 你才花这么点力气爬天都峰,我真替你担心啊!小心摔下去!抓紧铁链哟!看到了,你使出了浑身力气!

看到了,你的双手紧紧地拉着铁链奋力地向上爬。

爬呀爬,小姑娘终于爬上了天都峰顶。老师看到有的孩子读的时候笑眯眯的,就像自己也爬上了峰顶一样。请大家再读一读,好多小脸儿都笑起来了,多可爱啊!(板书:奋力攀登)3.想象说话:那么老爷爷又是怎样爬天都峰的呢?你好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都爬上了天都峰顶。”大家觉得老师读的和课文中有什么不一样的吗?那句子中有了“终于”这个词,让你感觉到什么呢?请你们自己试着读一读,同桌交流一下体会。(学生自由读,谈体会)

5.理解得很好,那你能把你的体会通过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说明:这一环节主要通过多种形式读,指名读,评读,同桌读,齐读,体会“我”爬天都峰的艰难和“我”不怕困难,奋力向峰顶攀登的勇气。启发学生紧紧抓住重点词语进行理解——从抽象的“奋力”,到具体的“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再到“终于”包含的艰辛与喜悦,有词句意思的理解与指导,有读的训练,有情境、形象的想象,有情感体验的表达。教学环节紧紧相扣,内容理解步步深入,以期达到语言训练落实到位,情感体验贴切、细致,问题解答巧妙、自然。)

三、启发想象,回顾前文,理解“我”和老爷爷是互相鼓舞,爬上峰顶的。1.站在天都峰顶,我、老爷爷、爸爸说了些什么?(指名分角色朗读)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请提出来。2.学生质疑:

(1)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道谢?(2)爸爸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3.小组讨论以上问题。4.汇报交流:

(1)让我们再回到前面,小姑娘来到山脚下时,看见那么高陡的天都峰,心里是什么感觉?是什么力量使她有勇气要爬上去? 生:因为她看到老爷爷也来爬山了。

这是一位怎样的老爷爷?(白发苍苍,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

当时,小姑娘心里会怎么想?(学生想象“我”当时的心里活动,教师相机板书:不再犹豫)那老爷爷呢,看到“我”这样一位小姑娘也来爬天都峰,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当时他们的对话。

(2)出示对话: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你也来爬天都峰? 指导朗读,强调突出“也”字。

朗读点评:是啊,天都峰那么高,那么陡,我年纪这么小,老爷爷年纪那么大,却都来爬。他们是在互相惊叹,互相钦佩。这一老一少真是不怕困难,勇于攀登啊!(3)在爬山途中,当他们觉得累得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想象一下,他们又会怎么互相鼓励呢? 预设学生回答:我想老爷爷爬不上去的时候,小妹妹会说:老爷爷,你——你要有勇气爬上天都峰,爬上天都峰就可以看到黄山的云海了。当小妹妹没有信心的时候,老爷爷又会说:小妹妹,无限风光在险峰,你只要爬上了天都峰,你就一定能看到美丽的风景。师:对,他们始终在相互鼓舞。(板书:互相鼓励)所以他们要互相道谢,让我们再来读读他们互相道谢的话。(分角色读对话)看这一老一少谢得多真诚,所以爸爸要说“这一老一少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板书:汲取力量)

现在,你明白爸爸说的话的意思了吗?爸爸笑着说的话是对这一老一小的赞扬。让我们学着爸爸,也笑着来赞扬这一老一小吧!(生齐读爸爸的话)

(四)总结明理,拓展延伸。

1.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评点: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2.教师引导:“我们”沿着山路往回走,一路上遇到了许多游人。有的人望着险峻的天都峰退缩了,有的人在曲折的山路上犹豫不前,有的人看到曲折的道路不知该如何前进„„想一想,把你在“爬天都峰”中的感受介绍给大家,让每个游客坚定爬天都峰的决心。(学生谈感受)

4.爬天都峰三年级作文 篇四

在光明顶看完日出,我们就去了天都峰。去天都峰的路可真远,我们走了3个小时才到。

开始爬山了,这条上山的路,从地面看上去就像垂直的.。我们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一会儿拉着绳子向上走,终于走到了通向山顶的鲫鱼背。我从鲫鱼背上往下看:两边都是深不可测的大峡谷,掉下去一定会摔成肉饼吧。我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

我们又往“天都绝顶”的方向爬去。天都绝顶就是天都峰的最高层。在那里许多山头都被踩在了脚底,这让我想起了杜甫的一句诗: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看完天都绝顶,我们就要下山了。我们要从前山爬下山,前山的路比后山更陡,我们得像爬梯子一样往下爬,不然,背包就会卡住。2小时后我们走到了天都峰底下,可是,还要下2。3KM才能到车站。

在车站旁,我们看到了一群小猴子,原来它们是来向乘客要吃的,也许顺便来欢送游客以行天都之礼,真是太可爱了!

上一篇:人民警察纪律条令下一篇:对于党委书记的采访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