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基础题的解题技巧

2024-08-30

谈语文基础题的解题技巧(精选11篇)

1.谈语文基础题的解题技巧 篇一

方法/步骤

无论是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还是最后一篇的大阅读,我们拿到题之后不要着急去看问题,更不要立马开始精读文章。首先我们要大致的扫一下文章,知道文章大概是讲什么的,知道文章主要围绕哪个词。使我们的大脑中对文章有个最粗略的印象。

方法/步骤2

现在,我们可以读问题了,一般的考试卷,阅读题都是3-5道题。认真的读一遍问题,尽量记住问题要点,我的经验是先不要看选项。因为看了选项之后,凡是在短文中遇到,你就会来回对比了,这样太浪费时间。所以,只看问题;不看选项!

方法/步骤3

1 准备工作做完了,我们开始精读全文。以段落为休止,一段中的一句话或者几句话通常只想说明一个意思,在脑海里要适当总结。没读完一段看问题,通常第一个问题围绕第一段提问。以此类推。

2 选择题,一定要用排除法,一般我们可以轻松地排除两个,剩下的两个,我们先对比选项的不同,再根据差异回文中找依据。注意选项中的否定词。“不太注重”和“太不注重”差别很大,要注意文中的干扰词。

3 看清楚问题是让从下列选项中找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很多人经常犯这个错误,我们可以在读题的时候就用笔圈出来!

4 材料分析题,根据分值,一般可以推测有几个要点,一般是两分一点。答题的时候切记要分要点答题。不要长篇大论。每点尽量用总分的结构。条理要清楚。想好再答题,尽量试卷上不要有涂改。

2.谈语文基础题的解题技巧 篇二

语言排序题的出题类型有两种, 要么在基础知识里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要么在语言运用题里以主观题的形式要求考生自主排序。试题的结构形式也有两种, 分为嵌入式结构和非嵌入式结构。嵌入式结构指排序的语段或前、或后、或前后都有其他句子, 而非嵌入式结构则单独拿出一段话, 没有上下文的提示让考生排序。

解答排序题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首先, 也是关键的一点, 就是找出语段的陈述对象, 看语段的陈述对象是否一致。

如果语段的陈述对象一致时, 要注意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写作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近几年高考排序题基本以逻辑顺序行文, 以逻辑顺序行文的, 各句间的层次关系一般可分为总分关系、转折关系、并列关系等。以逻辑顺序行文的排序题, 各句间的关系可以是单独的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 也可能是将这几种关系综合起来考查。

我们要做的就是弄清写作的顺序, 分析各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然后确定它的首尾句、过渡句等等, 将整个句群化为几个小的板块, 然后根据板块之间的关系安排顺序。

如2006年山东卷:把下列句子组成意思完整、前后衔接、语序最恰当的一段话。 (只写句子序号)

(1) 雪落在城外, 也落在城内

(2) 温暖的房间里, 有人用汤匙慢慢搅动一杯蜜汁

(3) 隔着结冰的河流, 对岸是华灯灿烂的城市

(4) 杯勺碰响的和声里, 浓浓淡淡的花香冲遇开来, 激起多少鲜艳的回忆

(5) 蜜是花的情感, 是融化的琥珀

(6) 这是当天从养蜂人那里买来的

这道题行文上既有空间顺序, 又有逻辑顺序。按空间顺序, 是从城外写到城内, 再到城内温暖的房间。那么我们可以排定 (1) (3) (2) 的顺序。再按逻辑关系考虑, 陈述的对象是蜜汁。 (6) 句是顺承 (2) 句谈蜜汁的来源的, (4) 句与蜜汁关系不密切, 而 (5) 句同样是写蜜的, 与 (4) 句联系较紧密。由此可见, 整个句子的顺序应该是 (1) (3) (2) (6) (5) (4) 。

如果陈述的对象不一致, 首先要找到有几个对象, 然后将叙述同一对象的句子按相应的顺序组织起来, 再根据这几个对象之间的关系, 找出相应的过渡句等, 确定其先后顺序。

如: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 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那是寄住在宿舍里院的一间破书斋,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1) 有月亮的时候, 这里别有一种描画不出的幽景

(2) 在异乡漂泊的病榻上, 我默咽着人间一杯一杯的苦酒

(3) 房门口有株大槐树, 还有一个长满茅草荒废倾斜的古亭

(4) 在这冷酷、荒凉的环境中, 在黯淡、凄伤的心境里

(5) 不幸挣扎在旅途上的我, 便倒卧在这荒斋中, 一直病了四十天

A. (3) (1) (5) (4) (2) B. (5) (4) (2) (1) (3)

C. (3) (5) (4) (2) (1) D. (5) (3) (1) (4) (2)

这道题的主体是我, 但陈述对象有两个, 一个是外在的景, 一个是内心的情。写景的句子有 (1) 和 (3) , 从逻辑关系看, 是大槐树和荒废的古亭构成了幽景, 应先 (3) 后 (1) ;写情的句子有 (2) 和 (4) , 从逻辑关系看, 是冷酷的环境、凄伤的心情, 使得“我”默咽人生的苦酒, 因此, 先 (4) 后 (2) ;从陈述对象的关系看, 是外在的景引起内心的情, 而句 (5) 则是景与情之间的过渡, 这样本题的排列顺序应该是 (3) (1) (5) (4) (2) , 选A。

其次, 我们可以从色彩、感情基调变化的角度进行排序。

一般来说, 一个排序语段文字不会很长, 色彩和感情基调都会保持一致。但也有极个别有变化的, 对这样的排序题, 我们就可以从这个角度切入。先找出有哪些情感基调, 然后根据上下文的提示确定哪种情感基调在先, 哪种情感基调在后。

如: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 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这是冬季里少有的一个月夜。_______, 给原本应该美好的月夜平添了几分恐怖的气息。

(1) 树木投射着昏暗的影子静静地伫立在山岭上

(2) 四周如积雪一般一片明晃晃的白

(3) 叫声久久地回荡在空旷的山野里

(4) 夜莺藏在林子深处一会儿便发出一声悠长的啼叫

(5) 银色的月光倾泻在丛林和乱石间

A. (4) (3) (5) (2) (1) B. (5) (2) (1) (4) (3) C. (5) (1) (2) (4) (3) D. (4) (3) (5) (1) (2)

本题的感情基调有恬淡、清幽和阴森、恐怖之分。 (2) (5) 两句是阐明恬淡、清幽氛围的, 按逻辑关系, 先有月光, 再有四周明晃晃的白, 应先 (5) 后 (2) ; (1) (3) (4) 句则阐述阴森、恐怖气息, 按逻辑关系, 顺序是 (1) (4) (3) 。从整个句群的关系看, 情感基调先是恬淡、清幽的, 后阴森、恐怖的, 因此排列的顺序应该是 (5) (2) (1) (4) (3) , 故选B。

再次, 如果试题的结构形式是嵌入式的, 就要利用上下文之间的关系, 根据上下文的暗示进行排序。

上面的例子, 除了可以根据感情基调的变化, 还可以利用上下文的暗示进行排序。这道题的上文有“月夜”的提示, 那么同月夜有关的月光就是紧接着要叙述的内容了;而后文又有“恐怖的气息”的提示, 那么营造恐怖气息的内容就应该放在后面叙述。由此, 我们也能较好地解答此题。

最后, 标点符号。有的时候标点也能给我们的解题提供暗示和帮助。如2009年宁夏卷: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 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第十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会徽造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象征着青少年朋友在中运会上充满激情、满怀希望、实现梦想。

(1) 会徽还将“十”和“中”巧妙地融入其中

(2) 色彩上采用红、绿、蓝三种颜色

(3) 指出本届运动会的特征

(4) 体现了本届运动会“阳光运动”的主题

(5) 犹如一个在奔跑或舞动的阳光少年

(6) 仔细看又有一个变形的汉字“长”, 点明运动会的地点

A. (4) (2) (6) (1) (5) (3)

B. (4) (3) (6) (2) (1) (5)

C. (5) (4) (6) (1) (3) (2)

D. (5) (3) (2) (1) (4) (6)

3.谈语文基础题的解题技巧 篇三

【关键词】高中;语文;整体阅读;现代文;技巧

高考命题在检测现代文阅读能力时,共有两种题型两个大题,即在第一卷客观性选择题中检测社会科学类或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能力,共有4个小题12分;在第二卷主观性试题中检测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共4个道题,18分。要想在现代文阅读题上拿到比较理想的分数,我们认为除了平时多阅读勤思考多练习,还得掌握一些解题技巧,并且灵活运用。

首先,树立整体阅读意识,力争从宏观上把握文本的大体意思。如从文本的标题入手明确文本的表现对象,并且多方设问:本文的表现对象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对象的?表现对象的什么?为什么要表现这一对象?作者的终极目的是什么?从尾注或夹注入手,力争大体了解文本的写作背景,或者与文本有关的情况等。从题干的设问,特别是文学作品阅读的多项选择题的选项入手大胆推测文本的表达技巧和大体内容,以进一步验证前面的推断。例如,广东省高考试题第五大题《说树》,从标题入手,我们知道文本是以树为表现对象的,第一段主要内容和第二段开头部分文字是从乡情(或对故乡的感情)角度来表现的,第一段的末尾处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表现的,第三段主要是对和树相关的经历(探索树的精灵)的回顾,第四段是从树与人生与艺术的关系角度来表现的。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表现树呢?从第四段的内容,我们可以推断出来:表现树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表达对艺术的认识。从多项选择题的选项尤其是E项中,我们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点;至少,我们可以想到文本可能表现的是这一主旨。这样,我们在动手做题之前,对文本就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是下一步准确解题的保证。

其次,树立问题意识,速读文本。所谓问题意识,不是我们在平时学习或阅读中的那种质疑,而是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设问。心系这些问题,迅速阅读文本。为了迅速把握语段的大体意思,我们可以通过捕捉段落主旨句的办法大体了解语段的意思。一般来讲,段落的主旨句,要么在段首,要么在段尾,要么在段落的中间;当然,有的段落是没有主旨句的,这就需要自己通过整合来概括。对社科类文本和自然科学类文本,我们还应该在捕捉段落主旨句的前提下,善于提取主旨句中的关键性词语,因为写作这类文章的人更加注重文章结构的严谨性和表情达意的准确性。就高考命题来看,特别是第一卷中“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客观性选择题,大多也是围绕着关键词来设题的,如全国高考河北等六省卷的第7题,就是考查对第一自然段的关键词——“人类胚胎干细胞”的理解。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还要随时进行整合,即将意思相同或从不同角度表现同一意思的内容迅速整合到一起,形成表意完整的语意板块。

此外,要准确确定阅读区间,即牢牢锁定答题的范围。例如,前面所举的例子,第18题题目设问:“从文章的第二段看,作者为什么欣赏冬天的树?”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关注文本的第二段,特别是本段的最后几句话,也就是把目光牢牢锁定在这个范围内。经过筛选并提取信息,我们确定正确答案应包括两层意思,即作者喜欢冬天的树的直接理由是“冬天的树,更见体态魁梧或绰约多姿之美,是线结构之美。”本质上的更深刻的理由是“冬天的树充满强劲的筋骨,是树之精灵的世界,是人之精灵的世界。”

在解答主观性表述题时,我们还应树立“赋分”意识,即根据试题的分数来大胆推断答案大体上可分为几点来表述,如4分的题一般可分为两条来表述,6分的题可分为三条来表述。事实上,标准答案也是按照两条或三条来确定答案要点的。在组织答案时,可以采用摘录式法、重组法组织答案。

参 考 文 献

4.谈语文基础题的解题技巧 篇四

左鹏副教授和夏园园副教授是教材参编人员,并具多年的考试辅导经验,结合新教材和大纲,他们谈了关于本课程简答题的特点和解题技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答题属于主观性试题。与论述题相比,要求考生回答的问题比较简单。回答简单题要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1)认真审读题目,弄清题意

回答问题时不能答非所问,一定要根据题目的所指向的问题来作答。

(2)观点正确,论点全面

回答问题时观点要正确,论点要全面,防止观点错误,避免遗漏论点。

(3)逻辑严密,语言通顺

回答问题时要层次清楚,叙述明白,避免逻辑混乱,语言表达不清。

(4)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回答问题时对论点应适当加以说明,不必过多,显得烦琐;也不能过于简单,显得叙述不充分。举例说明:

例题1:简述道德发展的规律。

解析: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在明确肯定道德发展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然后主要是要回答道德发展规律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本题在叙述道德发展规律时,回答要求全面正确,防止观点错误,避免遗漏论点;要求层次清楚,叙述明白;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答案要点:

(1)道德的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

(2)道德发展的规律是:

一方面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最终是由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道德必将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 不断进步;另一方面,道德进步是曲折前进的发展过程。道德并不是单纯地直线上升的发展进程,在一定时期可能出现停滞或倒退,但总的趋势是向上的、前进的,是沿着曲折的道路向前发展的。

例题2:有序的公共生活对社会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解析:回答这个问题是在明确肯定有序公共生活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后具体叙述公共生活对经济社 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那些方面。在叙述公共生活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的主要表现,要求全面正确,防止观点错误,避免遗漏论点;要求层次清 楚,叙述明白;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答案要点:

(1)有序公共生活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当代社会,有序的公共生活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有:有序的公共生活有利于社会生 活的安定有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有序的公共生活有利于人们社会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有序的公共生活为人们创造出 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和舒适的生活环境,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有序的公共生活体现出人们的文明程度和秩序意识的提高,是国家现代化和社会文明 程度的重要标志。

例题3:简述公务员法的基本原则及公务员的范围。

解析:回答这个问题主要注意要全面。第一个要点要说明公务员法的四个基本原则;第二个要点应从三方面回答,一是界定公务员的三个标准;二是除此之外可能成为公务员的有关规定;三是公务员必须具备我国国籍。这样回答突出重点,简单清晰。

答案要点:

(1)《公务员法》的基本原则:一是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和法治原则。二是监督约束与激励保障并重原则。三是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四是分类管理和效能原则。

(2)《公务员法》明确界定了公务员的范围。如果一个工作人员同时符合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 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这三个标准,就属于公务员的范围。此外,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经批准 参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根据该法的限定,公务员必须具备我国国籍,外籍人士无缘公务员职位。

5.赛达语法改正错误题的解题技巧 篇五

今天我们来讲SAT语法改正错误题的解题技巧,这种题目比较难,是要你看出题干中的划线部分是否有错,没有的话就选A,有的话就从另外四个选项里面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小马过河国际教育心态:

这部分怎么说都是语法,不拿满分对不起自己是中国人的事实。而且这部分不需要很大的单词量,只要思路对了,单词不懂也可以混个正确答案。

平时的练习:

量不需要多,但是最好每天都有一点。要保持做题的敏感度。另外,平时练习的时候一定要养成改错的习惯。每道题目都要清楚自己为什么错,其它选项为什么对。这样才会有提高。还有,这部分是很考验平时积累的,尤其是介词搭配的题目。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语感不一定每次都准。所以平常一定要有意识的积累。

做题的步骤:

1、通读句子。读的时候请注意把握句子的主谓宾(文章主干)。

2、遇到划线的部分先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

3、根据做题经验(看下文)迅速确定选项是否正确。

4、无论如何也请把所有选项看完。

5、不要害怕选E(No error),因为每套题目都会有一定数目的E选项答案,选E是很正常的,不要明明没有错都还要挑毛病。

6.高考数学大题的最佳解题技巧 篇六

2、搞清是什么概率模型,套用哪个公式;

3、记准均值、方差、标准差公式;

4、求概率时,正难则反(根据p1+p2+...+pn=1);

5、注意计数时利用列举、树图等基本方法;

6、注意放回抽样,不放回抽样;

7、注意“零散的”的知识点(茎叶图,频率分布直方图、分层抽样等)在大题中的渗透;

8、注意条件概率公式;

7.谈语文基础题的解题技巧 篇七

一、敏捷捕捉图表信息, 快速转换

将化学原理抽象为数学问题, 用数据表、曲线图等形式呈现, 思考的关键点在于理清数据信息与曲线的数学意义和化学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 切入点在于对数据进行组合、筛选、归纳、综合, 敏捷捕捉图表中数据的规律, 运用数学工具结合学科知识在图表数据信息和文字信息间快速转换。

【例1】 ( 2014 - 12) 在一定条件下, N2O分解的部分实验数据如下:

下图能正确表示该反应有关物理量变化规律的是 ( ) 。

解析: 本题以反应速率、转化率、半衰期为载体, 将N2O在一定条件下的分解数据用数据表呈现。解题的关键在于敏捷捕捉数据表蕴含的丰富信息, 每个时间段N2O的分解速率都相等, N2O分解是不可逆的, 不存在平衡状态, N2O浓度越大, 半衰期越长, 转化率越低。结合图像坐标中的横、纵坐标的量, 数据信息与图像信息的转换, 可得A项正确, B、C、D项错误。

【例2】 ( 2014 - 23节选) 元素周期表中第VIIA族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用途广泛。

( 4) 一定条件, 在水溶液中1 mol Cl-、Cl Ox ( x = 1, 2, 3, 4) 的能量 ( k J) 相对大小如右上图所示。

解题时需要将Cl Ox ( x = 1, 2, 3, 4) 的信息与曲线变化趋势相结合, 可得A为Cl-、B为Cl O-、C为Cl O3、D中Cl元素呈 + 7价为Cl O4, A→B + C的方程式是3Cl O-→2Cl-+ Cl O3, 再利用曲线图中Cl O-、Cl-、Cl O3的能量数据, 用生成物的总能量减去反应物的总能量, 得出反应放出热量为ΔH= - 60 k J·mol- 1×2 + ( 63 - 60) k J·mol- 1= - 117 k J·mol- 1, 当然书写出热化学反应方程式时还应标注Cl O-、Cl-、Cl O3所处状态 ( aq) , 因此热化学方程式为#mathml_id=74#

二、吸收、整合图表信息, 有序迁移

8.例谈古诗文默写题的解题技巧 篇八

例1.新市长上任两年,全市的面貌大变,干群同心,社会安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如日中天,真是“_______”。(用《岳阳楼记》中的两个相连的四字短语填空)

例2.美国国防部在其发表的2004年度《中国军事力量年度报告》中,刻意夸大中国军力和军费开支,真是“_______”,意在以我为敌武装台湾。(用《醉翁亭记》中的原句填空)

其实,这类题型不外乎就是考查学生对所背诵语句的实际运用能力的填空题。符合《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一要求,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但这种题型隐蔽性强,难度较大,所以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很有必要。它的出现具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已知文字,所填内容对古诗文名句的理解、领悟、运用的要求特别显著。解答时一定要耐心阅读已知部分,做到瞻前顾后,找出其“相通点”而答题。具体说来,主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腹有诗书气自华

语文功底来自积累,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也就是说要想答这类题型,理解记忆是关键,但古诗文难背难默写,全背太浪费时间。因此我们可以背诵诗文中的名句、警句、中心句。如《岳阳楼记》中表达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表现作者美好祝愿的句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白雪歌送武判官进京》中描写雪景的千古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成万树梨花开”等等。如此加以归纳整理,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背诵不光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还要做到手到。教学中常发现好多同学把诗文背得滚瓜烂熟,但一考试,却在仅有的几道默写题中出现错别字,所有的努力付之东流。所以平时抄写诗文是准确默写的一个重要条件。要特别强调的是不光不写错别字,还要做到标点符号也要准确无误。

二、切中肯綮细审选

这类题型,一般是在问题部分提出了一个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语句。因此,细读原题,准确把握问题的意思,成了从积累的众多课文的众多语句中寻找答案的标准。再说题目中的提示语明确了语句的出处,又缩小了我们筛选的范围。为此我们在解答这类题时,不仅要“瞻前”,还应“顾后”。如例1中从“全市面貌大变,干群同心,社会安定,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可知新市长上任以来“政绩斐然”,再根据提示语中《岳阳楼记》中能概括一个人“政绩斐然”的四字短语,自然就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例2中从“刻意夸大中国军力和军费开支”可知美国是“言在此而意在彼”,《醉翁亭记》中能体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句子即“醉翁之意不在酒”。

三、订正检验补漏缺

此类题型要求很严,答案只有一个,稍有不慎,便前功尽弃,因此做完之后的检查非常必要。一查所选的语句与上下文是否连贯。如例1用概括滕子京政绩的语句来称赞新任市长的政绩话题一致,意思连贯;二查文字与标点。文字是否错、漏、多写了一个字,如例1中的“具”不要写为“俱”,虽然它们是通假字。标点要查所填各句与原文是否一致。

总之,举一反三,点一成十,争取把古诗文各个知识点的主要内容烂熟于胸,就能万无一失,步步为营。

9.如何提高图表型材料题的解题技巧 篇九

王顺莉

四川省攀枝花市实验学校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材料解析题在初中历史考试中所占分值不断增加,且命题不拘泥于教材,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注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归纳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然而,材料分析题往往也是学生不容易驾驭的题型,学生存在读不懂材料、读懂了但不知道怎样作答、答题用语不准确,答非所问、漏答等困难。针对这一变化,结合新课改和新课标中考历史学科的能力要求,我们更应重视对学生历史材料解析题能力的训练。因此,让学生掌握历史材料题的相关解题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对材料解析题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当务之急。在此,对图表型历史材料题的一些题解题技巧进行简单分析。

例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三:1958年的一天,《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文章(见下图),在此后一个多月时间里,人民公社很快在全国农村普遍建立起来。

材料四:1978年冬,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立下一张把人民公社的集体土地“包产到户”的契约。他们苦干了一年,1979年粮食获得大丰收。这种“分田包产到户”的做法,后来被称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全国粮食产量的变化情况如何?(1分)

答:粮食产量逐年下降。(解题技巧:根据表格中数据分析,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

(2)运用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一中全国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1分)

答: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解题技巧:抓住材料三中的关键字“人民公社”)

(3)根据材料四,说出材料二中小岗村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1分)

答: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题技巧:首先看材料四中“1978年”和材料二中时间“1976——1979年”,二者是有交集的,且材料四中提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如果让你搜集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农民生活变化的详实资料。你可以采用哪些途径?(1分)

答:查阅书籍、上网搜索、实地考察、调查访问、请教老师等。(解题技巧:此题就答生活中常见的方法就可以了)

例二:

材料一 3月8日凌晨2点40分,马来西亚航空公司称一架载有239 人的波音777 - 200飞机与管制中心失去联系,该飞机航班号为MH370,其中有154名中国乘客。截止203月24日晚十点,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在吉隆坡宣布,马航失联航班MH370在南印度洋坠毁,机上无一人生还。

材料二

(1)自从航空时代的到来,空难就一直伴随着人类。请问世界上第一架飞机是谁研制成功的,它属于哪次科技革命的成果?(2分)

答:美国的莱特兄弟,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解题技巧:记住教材上知识点即可)

(2)根据材料二信息分析,搜救马航失联客机主要应用的科技手段是什么?它属于哪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主导整个搜救过程主要信息来源的分布充分说明当今世界各国科技水平如何?(3分)

答:卫星定位,第三次科技革命,发达国家科技领先。(解题技巧:第一问抓关键字“卫星数据”;第二问靠记忆,也可根据教材内容“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利用和发展”判断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问从材料看卫星数据都来自于澳、英等发达国家)

(3)排除政治因素的猜测,你觉得客机一旦失事,营救乘客生还是否有可能? 如果你认为可能,我们应该在哪些方面去努力?如果你认为不可能,请说明原因。

答:可能,应该加强合作,信息的通畅和行动的协调等。(1分)

不可能,因为科技有其弊端,人类无法完全掌控世界等。(1分)(解题技巧:此类型问题无论哪种答案,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从答题经验来看,解答图表型材料题最主要的技巧是首先要读懂材料,从材料中找关键信息,然后从图表中分析与课文知识有关联的现象,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答题语言尽量书面化,答案中的知识点要一目了然,书写要工整,常用的解题技巧如下:

一读:认真阅读材料和问题,材料要读完,包括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等所有内容。找出材料反映的时间、背景、国别、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挖掘材料给予的某些暗示和引导。

二审:仔细审题,找关键字、词、句,注意材料之间的相互联系,将材料所给的信息同教材上所学的知识点联系起来,确定答题方向和范围。如例一的`(2)(3)问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入手。

三答:用所学的知识作答,材料解析题的材料、问题不管怎样变化,必定与教材中的主干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所谓“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这就需要我们把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联系,确定所答知识点。注意答案要简洁化、要点化,即一个序号一个知识点,答题语言尽量用教材上的表达方式,材料解析题对回答的要求是贵精不贵多。注意设问的分值,分值大的,回答要详尽些,分值小的,可回答简洁些。

10.谈语文基础题的解题技巧 篇十

高考越来越重视能力的考查,而诗歌鉴赏又是高考语文评价能力综合考试的主要题型,所以对鉴赏评价能力的培养,解题技巧方面的训练也就越来越受到师生的重视了。通过这几年的高三语文现代诗歌鉴赏的教学实践,我摸索了以下几个解题技巧。

1.领会意境,综合分析,整体阅读防片面。

现代诗歌鉴赏中,有些关于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的考题,往往采用以偏概全的方法来设置迷惑项干扰考生。答题时,应整体阅读、把握原诗、看清注释及题干中提供的条件综合起来考虑分析,领会意境,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例如: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醉 汉

(台湾 非 马)

把短短的巷子/走成/一条曲折/回荡的/万里愁肠

左一脚,十年,右一脚,十年,母亲啊/我正努力向您/走/来

(1997年2月5日).

a.前五句诗,淋漓尽致地描写了醉汉酒后神情恍惚、走路左摇右摆的神态。

b.“左一脚/十年/右一脚/十年”形象地说明醉汉酒后已被酒精麻醉20年,难以自拔。

c.诗的最后三句回答了人们的疑问,醉汉之“愁”的原因在于思念“母亲”,却又长时间的骨肉分离。

d.诗中“短短的巷子”喻指台湾海峡,“母亲”则指祖国,“醉汉”喻指远离祖国的游子。全诗篇幅短小,内丰涵富,表达了痛心分裂、渴望统一的感情。

“左一脚/十年/右一脚/十年”,表层意义是写醉汉的蹒跚步态,实际上是以脚步与时间的对映,形象说明回归路途之遥远与回返之艰难,这种象征蕴含的咫尺天涯的悲剧意识,这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人生的悲剧。所以b是不恰当的一项。

2.把握意象,咀嚼重点,深刻体味辨真伪。

现代诗歌的考查,一般侧重于诗歌的主题、意象、意境等方面。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往往会采用肯定与否定的矛盾方法来干扰考生。因此,应该先找出矛盾之项再紧扣题目和旨趣,把握诗歌意象特点,咀嚼重点,感受情感内容,辨出真伪来。

例如1999年全国高考第10题: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 爱 这 土 地

艾 青

假若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

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 无比温柔的黎明,一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型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影容鸟儿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又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我爱这土地》一诗是艾青在抗战时期的名作,四个选项分别着眼于诗歌所抒发情感。形象所蕴涵的意义、文字表达技巧等项,其中c、d项,一说“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一说“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构成明显的矛盾项,必有一误。答题时便可从此人手,细作分辨。读诗可知,“我”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形象特点是“爱这土地”,诗题已很明确。至于诗中写到“鸟”,是对“我”的拟物,以丰富“我”的形象,“鸟”不是全诗的形象。再说,这最后两句诗人已从比喻的境界返回现实,是诗人在向读者直抒胸臆,因此,根据这一形象特点,我们就不难判断d项不恰当了。

3.分析技巧,品味表达,以小见大看本质。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什么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是运用象征或其它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述,如果我们在应试时能借助这一作诗的技巧,抓住这些技巧和关键性的诗句,根据诗歌内容,加以比较,准确理解,那么我们就能拨开迷雾,透过现象,以小见大,把握全诗的主旨或诗歌的关键词语的含义,从而解答关于主旨、诗句这一类考题。例如:

对臧克家在1932年写的《老马》一诗的主旨理解正确的是()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肚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采望望前面。

a.反映旧中国生产力低下.长途运输还得靠老马拉车。

b.同情老马受到的折磨以及被人任意蹂躏的命运。

c.显示旧中国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命运十分悲惨。

d.揭示了中国人民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沉重的苦难。

本诗以马为描绘对象,作者决不会是说现实中的马如何如何。作者自然是在以马喻人。本题a、b两项都是误在不懂得这种技法。c项能联系该诗写作的时代背景来展开想象和联想,以马喻人,但对诗的主旨理解错了。“它横直不说一句话”、“它把头沉重地垂下”、“它有泪只往肚里咽”这些关键语句的形象是在“忍受”而非“挣扎”,它是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悲惨形象的真实写照。可见答案应为d。

《给乌兰诺娃》

1.用自然界的风和云来比喻,使读者形象地感受到舞姿的轻盈、柔软

2.对比。展示了人与月相交辉,人比月更圣洁的优美意境。

3.用仙女,女神作比喻,描绘了舞蹈者圣洁、美丽的形象。

4.指出芭蕾舞艺术是劳动的成果,由对芭蕾舞艺术的赞颂,升华到对劳动创造的赞颂,深化了主题,是全篇点睛之笔。

5.都表现了一种阴柔之美,给人轻盈,柔软的感觉

中考语文现代诗歌阅读技巧

1.鉴赏现当代诗歌知识储备

(1)主题:是指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精粹的语言创造清新的意境,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揭示社

会生活深广的蕴涵,以及表现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2)意境:是指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境界,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它是诗歌感染人的魅力所在。它可以启迪人们联想,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3)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物是个外延极广的概念。除了诗人的我而外,天地间的一切包括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亭台楼阁等等--在特定情况下还有人,全都是物,用南宋诗人张孝祥的话来概括,即万象皆宾客。按一般情况说,物是客观存在,它原来是什么样子,就应当说成什么样子,不能有丝毫差错,这便是所谓客观表述。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这就是古人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因此,所谓意象,就是沾染成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意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是意和象的融合,简言之,意象就是意中之象。如徐志摩《再别剑桥》中的词句:金柳、青荇、水草、剑桥等,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客观物象,已经不再是纯粹的自然景观,全部浸染了诗人对剑桥的依恋之情,它们是主观情思和客观形象交融而产生的新物。诗歌是以形象来反映世界的。确切地说,诗歌是以意象来反映诗人眼里和心中的世界的。诗人总是戴着感情的有色眼镜看世界,那世界也便有了深浅不等的各种色彩。诗歌正是以不同的感情色彩感人的。而组成诗歌用以感人的基本因素正是意象。

(4)诗歌的抒情方式和表现技巧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叙事抒情、借景抒情、托物抒情、寓情于景等。表现技巧有对比、夸张、衬托、反复、比喻、排比、象征、抑扬、虚实结合等。

2、诗歌阅读方法

(1)掌握诗歌特点: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和谐的音乐性

(2)了解时代背景、作者情况

(3)展开想象:诗歌的跳跃性要借助想象补充

(4)推敲词句:用词造句的凝练、准确、抒情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

(5)品味音韵:韵律美节奏美

(6)体会意象

二、阅读下面的现代诗,回答问题:

十四、藏羚羊的诉说(一)不知道为什么?一身防寒的皮毛。竞惹柬杀身的祸。我已退到可可西里的角落,还有追随的枪口对着我。无情的子弹,我怎能抵得过。我哭泣啊,我诉说啊,为了填补几人的芙丽,我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太多。(二)仅仅吃草的身躯,仅仅温柔的性格,亲密的人类啊,我多么渴望和平相处,友好的人类啊,你热爱生活,我也热爱生活。

你们过着幸福的日子,我躲在可可西里的角落。

我们都是大自然派来的使者,我们同在一个地球,多么渴望友好地相处,多么渴望美好的生活。

阅读上面歌词,请从文学欣赏的一两个角度谈谈自己的欣赏感受:

十五、献给毕业班老师的歌

有多少欣慰,有多少鼓励,在我们即将毕业的时刻;

带着多少叮嘱,带着多少期望,您把我们一一送上人生的站台,目送着我们各自踏上远去的列车„„

两行慈母泪,万缕恩师情。

您用颤抖的声音鼓励着我们:

去吧--/勇敢的孩子,向着明天,谱写新生活的赞歌!

(节选自《献给老师的花束》,作者徐鲁,有改动)

1.写出这首诗的韵脚(句末押韵的字)。

2.这首诗应该用怎样的语速朗读,请选出表述正确的一项。()

a.急促b.高亢c.舒缓d.低沉 3.请从诗中找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从语言表达和思想内容两个方面说明理由。

十六、泥土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请写出这首诗的寓意:

十七、春水(节选)

一道小河,平平荡荡地流将下去,只经过平沙万里------自由的,沉寂的,他没有快乐的声音。

一道小河,曲曲折折地流将下去,中经达高山深谷-----险阻的,挫折的,他也没有快乐的声音。我的朋友!感谢你解答了,我久闷的问题,平荡而曲折的水流里,青年的快乐,在其中荡漾着了。

1.这是冰心八十多年前出版的诗集《春水》中的诗句。那时的诗人满怀对新的精神生活的渴望,天真地,又是苦苦地探寻着世界与人生之谜的谜底。她以灵敏的感悟力从生活现象中获得了微妙的生命体悟,并且用诗的语言传递出心灵感悟的信息,那就是:

2.诗人用平平荡荡的河流和曲曲折折的河流比喻两种生活现象,一种是:

,另一种是:。

3.快乐是一种感觉,是心灵的一种愉悦惬意的感受和状态;快乐是一种美德,是对生活的坦然和热爱。请你结合诗歌谈谈你对快乐的理解:

十八、给乌兰诺娃①

--看芭蕾舞《小夜曲》后作

艾青

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比月亮更明亮,比夜更宁静--人体在天空里游行;不是天上的仙女,却是人间的女神,比梦更美,比幻想更动人--是劳动的结晶。注:①乌兰诺娃,是世界著名的前苏联芭蕾舞女演员。(1)游行:(2)结晶:

2、诗中破折号的作用是()a.表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b.表示朗读时声音的延长。c.表示诗中语意的跃进。d.表示解释说明。

1、解释诗中加点的词语。

头沉重地垂下!、这首诗描写的对象是舞蹈,能表明这一点的依据是()a.诗中的对比手法。b.诗中的比喻手法。c.诗歌的副标题。d.诗中描写的作者的感受、诗中的点睛之笔是:、诗中描写芭蕾舞舞姿特点的比喻句是:、体现对芭蕾舞舞姿总体感受的句子是:

十九、老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对《老马》一诗的主旨理解正确的是:()

a、反映旧中国生产力低下,长途运输还得靠老马拉车。

b、同情老马受到的折磨以及被任意蹂躏的命运。

c、显示旧中国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命运十分悲惨。

d、揭示旧中国人民正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深重的灾难。

2、选出对语句分析不当的一项。()

a、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形象地展示了老马的负重与悲苦。

b、老马它把头沉重地垂下、有泪只往心里咽,表现出老马逆来顺受、不思反抗、心胸狭窄的情态。

c、本诗表面是写马,而实际上是写人,写旧中国备受奴役的劳苦大众。d、诗人运用动词,扣、垂、咽等词语,都深深烙上作者感情的印记。

2、选出对本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a、这首诗只截取了装车那一刻的情景,画面也突出了老马头部的动作,却表现出老马凄惨的处境和悲苦的命运。

b、诗中的老马肉体和精神上都受着沉重的压力,它在苦难的生活中挣扎、企盼,它的性格中有善良、有坚韧,更有不屈的反抗。

c、从写作手法看,这首诗对偶严整,比喻生动。

d、这首诗语言朴素而传神,像横竖、扣本是极平常的口语,用于诗中却能真切地反映出老马的命运及诗人对它的深切同情。

二十、蔷薇

没有人会记得这一朵蔷薇,也许她从此就漂泊流离,要不是我把她从路边捡起,把她捡起来献给了你。只有一只蜂儿思念着她,或许还有一只蝴蝶,匆匆从远处找到这里,为的是在她胸口小憩歇息。只有一只小鸟感到惊讶,还有一阵微风悄悄叹息,叹息这朵小小的花儿,小小的花儿多么容易枯萎!

1、小小的蔷薇指代的是什么?蔷薇的命运预示着什么?

2、小鸟惊讶什么?微风叹息什么?

3、你认为蔷薇象征什么?

十一、乡色酒

三十年前/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正年少/你圆/人也圆/三十年后/我从椰树梢头望你/你满/乡愁也满

1、诗的第一节中你从柳梢头望我,第二节中有我从椰树梢闲望你,这两次树木的变换暗示了什么?

2、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3、这首诗为什么脍炙人口? 二

十二、别 你走了,没有留下地址,只留下一串笑容,在夕阳里。你走了,没有和谁说起,只留下一双眼睛,在露珠里。你走了,没有说去哪里,只留下一排影子,在小河里。你走了,笑容融化在夕阳里,双眼动荡在露珠里,影子摇晃在小河里。吴奔星

哪里都有夕阳,哪里都有露珠,哪里都有河水,你走了,留下了整个的你!

1、全诗找不着一个惜别的词语,但无处不表达出的情怀。

2、诗人巧妙地抓住友人的形象特点,把笑容与、影子与融合在一起,使画面形象跃然纸上。

3、在诗的前3节深情的倾诉中,读者可以想象到我曾与友人在嬉戏,在交谈,在漫步。

4、最后一节有什么含义?

5、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

a

6韵和谐,形式整齐。

和车轮下飞进

、感伤、哀怨b、欣喜、希冀c、悲壮、深沉d、激昂、高扬、这首诗押的是韵,主要采用修辞手法,多次向离别的友人抒怀,音现代诗歌赏析训练题

一、阅读《美丽的夜雨》完成题目 像轻声到来的客人 打开啤酒吧,欢迎 于是,泡沫,水珠 在脚下美丽的夜雨 辛勤地擦洗大地 处处都是闪光的镜子 城市一下亮了 起来 地下也联起灯的长虹

美丽的夜雨

把情人牵到一把伞下 雨声掩住了低低的私语 从月夜下散出温暖的热气 把雨丝蒸酿成了蜜

美丽的夜 像拉着小提琴 a 滑过每一家的玻璃窗 把明天更甜的生活 飘进孩子的梦

1、这首诗主要用了比喻修辞手法。作者从各种角度反复设喻,用多种喻体

去说明夜雨这一本体,请具体说说这首诗用了哪些喻体? 这些喻体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诗句清新洒脱,生动形象,立足表现感觉和情绪,写人和自然的微妙关系,既面对生活,又超越时空。试说说下面几句诗的美妙之处(重点从词语和修辞方面去品味)

“美丽的夜雨,辛苦地擦洗大地,处处都是闪光的镜子,城市一下亮了起来,地下也联起灯的长虹。”

3、面对美丽的夜雨,你有什么体验?请用几行小诗展示你的体验。

阅读《秋晨》(于赓虞)完成题目: 别了,星霜漫天的黑夜,我受了圣水难洗的苦孽,在这最后的瞬间,我睁眼 你方从我的背上踏过,双手抱住太阳的脚,看 欢迎啊,东曙,你又已复叶颤,花舞,听市声沉醉,活!直到落下欢欣的眼

1、这首诗分为两节,请概括每一节的意思。

2、“你方从我的背上踏过”中的“你”是指,“你已复活”中的“你”是指

3、“星霜漫天”突出了,“圣水难洗”说明了

4、作者他要表达怎样的情怀?

5、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2、三、阅读《星星》(臧克家),完成题目: 我爱听 人家把星 叫做星星

夜空是另一个世界,星星是它的小名

谁也不排挤谁

彼此密密地挨近。

它们是那么渺小,渺小得没有名字 它们用自己的光圈,告诉自己的存在。

仰起脸来

向着那白茫茫的银河,1、你认为这首诗中那句写得最好?为什么?

2、自己的光圈是什么意思?

3、“谁也不排挤谁”是什么意思?

4、“渺小得没有名字”说明什么?

5、读完这首诗以后,你有什么感想?

六、阅读《露》完成题目: 我在嫩绿嫩绿的草叶尖上 我在张开惺松睡眼的花心里 我没有向人们说:“勿忘我” 清晨和黑夜 我自生又自灭

我不是星星的眼泪 也不是璀璨的明珠 我就是我 一,二,三,你数

呵,它们那么多,那么多??

一滴纯洁的甘露

很少人注意我,我不抱怨 那——又有什么要紧? 阳光妩媚的清早 我会升华成一朵 美丽的洁白的云

1、说说诗中的“露”具有什么特点?

2、文中的露拥有怎样的生活态度?

3、读了这首诗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4的甘露

、仿写:我不是星星的眼泪/也不是璀璨的明珠/我就是我/一滴纯洁

七、阅读《祈》(傅天虹)天空生动,是因为有了飞鸟 那是一串移动的音符

而我只是一粒石子,不祈求完美

也请大地至少给我一点花纹

1、怎样理解“天空生动,是因为有了飞鸟”?

2、诗中“我作为一粒石子,不求完美,还是请大地给一点花纹”你从中悟出作者怎样的追求? 3,仿照是个的第一节进行创作。

4、你认为是个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八、阅读作者宗白华的诗歌《夜》完成题目: 一时间

觉得我的微躯 是一颗小星,莹然万星里 随著星流。

一会儿 又觉著我的心 是一张明镜,宇宙的万星 在里面烁著

1、这首小诗题名为《夜》,是在静静的夜空下,凝望在浩瀚太空中闪闪发光的星群,但它的深意却不仅仅写夜的景致,还抒发一种思想,试做分析,阐述其内在的哲理。

2、“一时间/觉得我的微躯/是一颗小星/莹然万星里/随着星流”用自己的话说说其中的内容,理解其寓意。

3、“一会儿/又觉著我的心/是一张明镜/宇宙的万星/在里面烁著”与上一节内容是不是自相矛盾?该怎样理解这首诗?

4、五四时期曾经盛行过哲理诗,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诗曾对五四新诗人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同期另一位著名的女诗人也是以哲理小诗而享誉诗坛,她是谁?能举出她诗中的名句吗?

5、去感受夜色,带着自己的体验写几行小诗。

一、参考答案:

1、答:轻声到来的客人、辛勤洗擦大地的清洁工人、把情人拉到伞下的红娘、拉着小提琴的歌手.这首诗通过奇峭的比喻和连珠似的妙想,主要表现了生活分外美好

2、答:这节诗用了拟人(辛勤地擦洗大地)、比喻(闪光的镜子)、夸张(城市一下亮了起来)、比喻(地下也联起灯的长虹)修辞手法,描写夜雨十分生动形象。

二、参考答案:

1、这首诗共两节,第一节主要写告别秋的心情;第二节主要写面对秋晨的情态。

2、苦难;东曙

3、秋夜的凄冷 苦难的深沉

4、作者面对秋晨的情态,先是抱住太阳的脚,在看见叶颤、禅舞。听市声沉醉,直到喜极而泣,表达作者对光明无限渴望的感情。

5、全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简洁形象生动,耐人寻味。

三、参考答案:

1、第一句,运用拟人,形象的写出了星星在夜空中所占的位置。2指星星发出的光芒,写出了他的能力和作用。

3、说明了星星在夜空中虽然渺小,却并不受任何排挤,永远有自己的位置。

4、说明了星星在夜空中的渺小并不引人注意。

5、任何时候也不要放弃,要知道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存在价值,不要因为别人而改变自己,要相信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

四、参考答案:

1、刻,车,歌。

2、c。

3、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无惟一答案。如“两行慈母泪,万缕恩师情。”理由:这句诗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师对学生的浓厚感情,;同时也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之情。

4、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在离别之际想到了老师的点滴生活以后对老师的依依不舍和感激之情。

5、“老师”是和蔼的,他一直鼓励学生,给予他们爱和知识,当他的学生要离开时,他会欣慰的笑,会在心中为他们祝福,老师把学生送向了光明,而他们仍然无私奉献,永远守在自己的讲台上。

五、1、主要写诗人在田野漫步的情景。

2、色彩丰富鲜明美丽的图画。

3、开头两句都是静态描写:林子、山坡、草原。“草原上流着??烟??”一句运用动态描写,这样使画面具有美感有具有动感,富有活力。

4、“新鲜的乳液似的的烟”把烟的清新流动感、质感以及烟的美妙描绘出来了,而且可以看见可以捉摸。比喻可谓精妙。

六、1、默默无闻、乐观、心灵纯洁

2、乐观向上

3、在生活中,即使我们很普通很平凡,或遇到困难我们仍然应该乐观向上,不要抱怨什么,应该永远保持一颗纯真善良的心。

4、例如:我不是巍峨的高山,也不是连绵的峻岭,我就是我,一座矮小的山丘。

七、1、因为动态的飞鸟充满活力,给静态的天空带来生机。

2、十全十美的人是没有的,但作为人绝不能因此降低自己的要求,哪怕自己平凡得像一颗石子,总希望他有一点花纹,这是人对美的天性追求,3、大地生动,是因为有了花朵,那是一幅缤纷的画卷。

4、是一个积极追求进取,努力奋斗,并希望自己有一番作为的人。

八、1、抒发了一种天人合一的无神论思想,把个人的未知与“神”等同,这是五四时期反对专制,提倡个性解放的要求。

2、伟大由渺小组成,所以渺小同时也是伟大,这一节表现诗人归随宇宙的心愿,是“万物即我”的体现。

3、不矛盾,归化宇宙,身心与万物融会,精神得到净化和升华。而一旦达到如此境界,诗人的心就如同一张明镜一般,能容下宇宙星辰。

4、冰心,她的诗集有《繁星》《春水》

5、略

诗歌阅读参考答案

一.(1)将方塘喻为明镜,用天光云影在水中的倒影表现塘水的清澈明净。(2)诗人以清澈的塘水为喻,生动地描绘了读书达到的心领神会的高超境界。告诉人们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提高道德和文化修养。

二.(1)赞美在肃杀的深秋时节,菊枝傲霜独立的品格。写荷与菊意在衬托橙与桔,赞扬它们的盎然生机和不畏严寒的坚贞气节。(2)因为寒冷培育了橙与桔坚韧的品格和崇高的气节。说明的人生哲理是,只有严酷的环境才能锻炼人,才能检验、识别一个人的风骨。

三.(1)乐观豁达的心境。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对比。(2)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四.(1)具有奇特、壮丽、雄浑、开阔的特点。(2)直字写出了荒漠无风、孤烟直上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之感。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大漠雄奇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五.(1)冷而洁,有冷于名利而洁身自好之意。(2)作者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表明自己没有追求功名富贵的欲念,坚持玉洁冰清操守的情怀。

六.(1)苏诗着力描绘晴天和雨中景象,实写西湖之美。周诗说明月光也比不上西湖的光彩,西湖之景与别处不同,虚写西湖之美。(2)在比喻上,苏诗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不求形似,只求神似。周诗则以形比形,把西湖比成明月,把湖心亭比成月宫中的广寒宫。

七.①b、e(b.潮平应指潮涨,风正应指风顺、风和,而非停息。e.本诗所绘春色并无浓浓之意,诗人有乡愁,但说悲情言辞太过;相反,本诗颈联恰恰表现出了诗人乐观开朗的心情。这正是该诗特点所在)(答对一项给1分,每多答一项扣1分,扣完为止)

②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同为思乡之作,但王湾一改传统乡愁诗浓郁的悲凉气息,在诗歌中传达出了乐观、积极、向上的情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春潮涌涨,波平浪静,风顺帆悬,诗人的视野和心情也因之而开朗、阔达。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闯入旧年,将取代严冬,表现出积极乐观的生活理趣。比照《天净沙》中的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在天涯,便显得多了几分豁然。(答出乐观、积极、向上的情感,给2分;结合具体诗句,至少举一例,作出合理分析,给2分。意思对即可)

③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如果有学生说两个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较准确,也应给分。

第三联是说红日紧贴尚未退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过完而江面上已经春意盎然。此联看似写景,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其中。

八.明月和关平凡普通,但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制词,自然形成了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该句运用互文手法,将秦汉两个时代联为一体,引发读者抚今思昔,与下句联系起来,表达出古往今来人们向往和平的共同愿望。

九.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十、(1)离散、漂泊;暮春;哀伤、惆怅

(2)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十一、(1)草色遥看近却无。主旨:早春比暮春风光更好。

(2)一般性道理: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在它的萌生阶段,它正朝着极盛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

十二、①上片以孙权比况自己的英武有为。下片用冯唐一事表达自己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立功边陲的急切心情。

②用典故的作用是引起读者联想.表达含蓄委婉而意味深长。

十三、1涧边幽草野渡横舟;向往自然、寻求宁静的心情和恬淡和闲适。

2横:写出了小舟悠然自得的横陈之态。3(略)

十四、①歌词构思巧,立意好。运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以藏羚羊哭诉与企盼的逻辑结构,形象描述了温柔哀怜的羊所处的绝境和它对自私、贪婪人类的真情告白。作者呼吁人类要节制贪欲,奉献爱心,与藏羚羊友好相处,与大自然和谐共生。②歌词的意境悠远悲凉,人物形象也非常鲜明:羊的无助与哀怨,人的贪婪与绝情,真是栩栩如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另外,羊对人类的泣述与企盼,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渴望,使人读来心灵震撼,羞愧难当。③歌词的语言通俗形象,隽永哀怨,情浓意深,韵味绵长,真可谓字字溅泪滴血,声声撕心裂肺,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十五、1.刻,车,歌。2.c3.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无惟一答案。如两行慈母泪,万缕恩师情。理由:这句诗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师对学生的浓厚感情,同时也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之情。

十六、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要投身于人民大众之中才会快乐。

十七、1.平荡而曲折的水流里,青年的快乐在其中荡漾着了。(或生活中有坦途,也有坎坷),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快乐面对。2.生活中的坦途;生活中的坎坷。(意思相近即可)

3.扣住愉悦、惬意、坦然、热爱中的一点作答即可。

十八、1、(1)漂浮,行走。(2)比喻珍贵的劳动成果。

2、d3、c

4.是劳动创造的结晶。5.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6.人体在太空里游行。

十九、1、d2、b3、c

二十、1、风雨中飘摇不定的生命。弱者受到的同情,也是一种摧残。2、小鸟惊讶蔷薇顽强的生命力,微风叹息蔷薇经不住风雨的袭击。3.脆弱的情感。

十一、1、暗示诗人在30年后,远离了大陆故乡,寄居于海岛台湾。2.这是一首乡愁诗,诗人借圆月抒发了对大陆、家乡的无限思念。3.写出了生长在大陆、漂泊在海岛的游子的普遍思乡感情。

十二、1.依依惜别2.夕阳露珠河水3.夕阳下晨露中小河边4.友人的形象无时无刻不留在记忆里。

十四、①歌词构思巧,立意好。运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以藏羚羊哭诉与企盼的逻辑结构,形象描述了温柔哀怜的羊所处的绝境和它对自私、贪婪人类的真情告白。作者呼吁人类要节制贪欲,奉献爱心,与藏羚羊友好相处,与大自然和谐共生。②歌词的意境悠远悲凉,人物形象也非常鲜明:羊的无助与哀怨,人的贪婪与绝情,真是栩栩如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另外,羊对人类的泣述与企盼,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渴望,使人读来心灵震撼,羞愧难当。③歌词的语言通俗形象,隽永哀怨,情浓意深,韵味绵长,真可谓字字溅泪滴血,声声撕心裂肺,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十五、1.刻,车,歌。2.c3.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无惟一答案。如两行慈母泪,万缕恩师情。理由:这句诗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师对学生的浓厚感情,同时也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之情。

十六、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要投身于人民大众之中才会快乐。

十七、1.平荡而曲折的水流里,青年的快乐在其中荡漾着了。(或生活中有坦途,也有坎坷),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快乐面对。2.生活中的坦途;生活中的坎坷。(意思相近即可)

3.扣住愉悦、惬意、坦然、热爱中的一点作答即可。

十八、1、(1)漂浮,行走。(2)比喻珍贵的劳动成果。

2、d3、c

4.是劳动创造的结晶。5.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6.人体在太空里游行。

十九、1、d2、b3、c

二十、1、风雨中飘摇不定的生命。弱者受到的同情,也是一种摧残。2、小鸟惊讶蔷薇顽强的生命力,微风叹息蔷薇经不住风雨的袭击。3.脆弱的情感。

十一、1、暗示诗人在30年后,远离了大陆故乡,寄居于海岛台湾。2.这是一首乡愁诗,诗人借圆月抒发了对大陆、家乡的无限思念。3.写出了生长在大陆、漂泊在海岛的游子的普遍思乡感情。

十二、1.依依惜别2.夕阳露珠河水3.夕阳下晨露中小河边4.友人的形象无时无刻不留在记忆里。

十四、①歌词构思巧,立意好。运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以藏羚羊哭诉与企盼的逻辑结构,形象描述了温柔哀怜的羊所处的绝境和它对自私、贪婪人类的真情告白。作者呼吁人类要节制贪欲,奉献爱心,与藏羚羊友好相处,与大自然和谐共生。②歌词的意境悠远悲凉,人物形象也非常鲜明:羊的无助与哀怨,人的贪婪与绝情,真是栩栩如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另外,羊对人类的泣述与企盼,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渴望,使人读来心灵震撼,羞愧难当。③歌词的语言通俗形象,隽永哀怨,情浓意深,韵味绵长,真可谓字字溅泪滴血,声声撕心裂肺,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十五、1.刻,车,歌。2.c3.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无惟一答案。如两行慈母泪,万缕恩师情。理由:这句诗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师对学生的浓厚感情,同时也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之情。

十六、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要投身于人民大众之中才会快乐。

十七、1.平荡而曲折的水流里,青年的快乐在其中荡漾着了。(或生活中有坦途,也有坎坷),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快乐面对。2.生活中的坦途;生活中的坎坷。(意思相近即可)

3.扣住愉悦、惬意、坦然、热爱中的一点作答即可。

十八、1、(1)漂浮,行走。(2)比喻珍贵的劳动成果。

2、d3、c

4.是劳动创造的结晶。5.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6.人体在太空里游行。

十九、1、d2、b3、c

二十、1、风雨中飘摇不定的生命。弱者受到的同情,也是一种摧残。2、小鸟惊讶蔷薇顽强的生命力,微风叹息蔷薇经不住风雨的袭击。3.脆弱的情感。

十一、1、暗示诗人在30年后,远离了大陆故乡,寄居于海岛台湾。2.这是一首乡愁诗,诗人借圆

月抒发了对大陆、家乡的无限思念。3.写出了生长在大陆、漂泊在海岛的游子的普遍思乡感情。

十二、1.依依惜别2.夕阳露珠河水3.夕阳下晨露中小河边4.友人的形象无时无刻不留在记忆里。

十四、①歌词构思巧,立意好。运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以藏羚羊哭诉与企盼的逻辑结构,形象描述了温柔哀怜的羊所处的绝境和它对自私、贪婪人类的真情告白。作者呼吁人类要节制贪欲,奉献爱心,与藏羚羊友好相处,与大自然和谐共生。②歌词的意境悠远悲凉,人物形象也非常鲜明:羊的无助与哀怨,人的贪婪与绝情,真是栩栩如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另外,羊对人类的泣述与企盼,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渴望,使人读来心灵震撼,羞愧难当。③歌词的语言通俗形象,隽永哀怨,情浓意深,韵味绵长,真可谓字字溅泪滴血,声声撕心裂肺,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十五、1.刻,车,歌。2.c3.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无惟一答案。如两行慈母泪,万缕恩师情。理由:这句诗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师对学生的浓厚感情,同时也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之情。

十六、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要投身于人民大众之中才会快乐。

十七、1.平荡而曲折的水流里,青年的快乐在其中荡漾着了。(或生活中有坦途,也有坎坷),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快乐面对。2.生活中的坦途;生活中的坎坷。(意思相近即可)

3.扣住愉悦、惬意、坦然、热爱中的一点作答即可。

十八、1、(1)漂浮,行走。(2)比喻珍贵的劳动成果。

2、d3、c

4.是劳动创造的结晶。5.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6.人体在太空里游行。

十九、1、d2、b3、c

二十、1、风雨中飘摇不定的生命。弱者受到的同情,也是一种摧残。2、小鸟惊讶蔷薇顽强的生命力,微风叹息蔷薇经不住风雨的袭击。3.脆弱的情感。

十一、1、暗示诗人在30年后,远离了大陆故乡,寄居于海岛台湾。2.这是一首乡愁诗,诗人借圆月抒发了对大陆、家乡的无限思念。3.写出了生长在大陆、漂泊在海岛的游子的普遍思乡感情。

十二、1.依依惜别2.夕阳露珠河水3.夕阳下晨露中小河边4.友人的形象无时无刻不留在记忆里。

一、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鉴:镜子。古时以铜为镜,用镜袱盖上,用时打开。渠:代词,这里指方塘。(1)上联是怎样具体描绘方塘的清澈明净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说理诗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桔绿时。

【注】擎雨盖:指荷叶。橙黄桔绿:秋末冬初景物。

(1)上联描写残秋景象,诗人要表达什么情意?联系全诗看,写荷、菊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为什么称橙黄桔绿是一年好景?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人生哲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

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这首诗描写的塞外风光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联是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其中直和圆十分传神。请说说这两个字的运用好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结句一片冰心在玉壶是这首诗的诗眼所在。冰心和玉壶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说说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________

宜。

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西湖周起渭 天边明月光难并,人世西湖景不同。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似广寒(1)两首诗开篇都赞西湖景色之美,但角度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喻上的不同特色。

________

[

a(2)两首诗后两句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来描写西湖之美,请分析其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来两岸失,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注]晚唐郑谷评价此诗说: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①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首联以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诗人先写客路后写行舟,流露 出了人在江南而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颔联写潮落浪止、风息帆垂,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恢弘阔大的江上夜景。

c.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残旧二字交代了诗人行舟于岁暮,而日春二字又透露着春天的气息。

d.尾联两句,写诗人客旅江南,思乡心切;于是便寄望于北归的大雁,能替自己捎去寄往洛阳的乡书。

e.青山、绿水、归雁,诗中的诸多意象都展示出浓浓的春意,美景衬悲情,眼前的美好景色深深地触发了诗人的情思。

②这首唐诗与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都是思乡的佳作,但二者表达的感情却有着明显差异。请就具体诗句,加以比较,分析王湾《次北固山下》表达的感情。

③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八、出塞二首(其一)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有人推奖此诗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乃是平凡之中见妙处,而妙就妙在秦时明月汉时关,试分析这句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十、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填空: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季节的一种气氛。

(2)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十一、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①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② 注:①指张籍,他在兄弟辈的排行中是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

②天街指皇城中的街道,皇都指京城长安。

(1)韩愈运用朴素的文字,描绘了早春如画的美景。诗中的一句是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和体会才能发现的。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这首绝句耐人寻味的主旨:。

(2)请你谈一谈这首绝句所揭示的一般性道理:

十二、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①。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②?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③。

注:①孙郎:指三国时期被人称道为英雄的孙权。②冯唐:西汉大臣。当时魏尚守边有方,却因报功不实而获罪。冯唐为魏尚鸣不平,文帝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③天狼:星名,词中指在西部边境不断侵扰北宋王朝的辽和西夏统治者。

①这首词上下两片都引用了典故,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②这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十三、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这首诗描写了富有诗情画意的、深树黄鹂、春潮晚雨、这一系列的自然景物,寄寓了诗人的生活情趣。

2、最后一句中有一动词用得极妙,成为炼字的典范,请找出,并品味其妙处。

11.谈语文基础题的解题技巧 篇十一

一、敏捷捕捉图表信息,快速转换

将化学原理抽象为数学问题,用数据表、曲线图等形式呈现,思考的关键点在于理清数据信息与曲线的数学意义和化学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切入点在于对数据进行组合、筛选、归纳、综合,敏捷捕捉图表中数据的规律,运用数学工具结合学科知识在图表数据信息和文字信息间快速转换。

【例1】 (2014-12)在一定条件下,N2O分解的部分实验数据如下:

下图能正确表示该反应有关物理量变化规律的是( )。

(注:图中半衰期指任一浓度N2O消耗一半时所需的相应时间,c1、c2均表示N2O初始浓度且c1

解析:本题以反应速率、转化率、半衰期为载体,将N2O在一定条件下的分解数据用数据表呈现。解题的关键在于敏捷捕捉数据表蕴含的丰富信息,每个时间段N2O的分解速率都相等,N2O分解是不可逆的,不存在平衡状态,N2O浓度越大,半衰期越长,转化率越低。结合图像坐标中的横、纵坐标的量,数据信息与图像信息的转换,可得A项正确,B、C、D项错误。【例2】 (2014-23节选)元素周期表中第VIIA族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用途广泛。

……

(4)一定条件,在水溶液中1molCl-、ClO-x(x=1,2,3,4)的能量(kJ)相对大小如右上图所示。

①D是 (填离子符号)。

②B→A+C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用离子符号表示)。

解析:本题的信息呈现形式新颖,命题者将氯元素化合价和相对能量这两个数据信息以直角坐标系曲线形式呈现,解题时需要将ClO-x(x=1,2,3,4)的信息与曲线变化趋势相结合,可得A为Cl-、B为ClO-、C为ClO-3、D中Cl元素呈+7价为ClO-4,A→B+C的方程式是3ClO-→2Cl-+ClO-3,再利用曲线图中ClO-、Cl-、ClO-3的能量数据,用生成物的总能量减去反应物的总能量,得出反应放出热量为ΔH=-60kJ·mol-1×2+(63-60)kJ·mol-1=-117kJ·mol-1,当然书写出热化学反应方程式时还应标注ClO-、Cl-、ClO-3所处状态(aq),因此热化学方程式为:

二、吸收、整合图表信息,有序迁移

用装置图、曲线图、表格和流程等多样化的图表信息呈现方式来创设试题的问题情境,思考的重点在于准确吸取图表信息,与已掌握的知识融会贯通,使之网络化,难点在于对隐含图表信息的挖掘,对网络化知识有目的、导向明确、线索清晰的有序迁移应用。

【例3】 (2014-11)某原电池装置如右图所示,电池总反应为2Ag+Cl2=2AgC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正极反应为AgCl+e-=Ag+Cl-

B.放电时,交换膜右侧溶液中有大量白色沉淀生成

C.若用NaCl溶液代替盐酸,则电池总反应随之改变

D.当电路中转移0.01mole-时,交换膜左侧溶液中约减少0.02mol离子

解析:本题是考查原电池知识的常规试题,精妙之处在于原电池示意图的交换膜两侧都是盐酸,隐含通过阳离子交换膜的有H+以及负极产生Ag+等信息,对原电池反应的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已有知识进行加工,形成解题特定的知识网络并迁移应用。仔细阅读原电池示意图,确定左边是负极,右边是正极,阳离子交换膜两侧都是盐酸,得出两极电极反应式如下:(-)Ag-e-=Ag+,Ag++C1-=AgCl,即Ag-e-+C1-=AgCl;(+)Cl2+2e-=2C1-。A错。交换膜左侧溶液中有大量白色沉淀生成,故B错。用NaCl溶液代替盐酸,通过交换膜的H+就换成Na+,电池总反应不变,故C错。当电路中转移0.01mole-时,生成0.01molAg+,同时消耗0.01molC1-,并有0.01molH+通过交换膜,交换膜左侧溶液中约减少0.02mol离子,故D错。

【例4】 (2014-24节选)铁及其化合物与生产、生活关系密切。

(1)右图是实验室研究海水对铁闸不同部位腐蚀情况的剖面示意图。

①该电化腐蚀称为 。

②图中A、B、C、D四个区域,生成铁锈最多的是 (填字母)。

(2)用废铁皮制取铁红(Fe2O3)的部分流程示意图如下:

①步骤I若温度过高,将导致硝酸分解。硝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步骤II中发生反应:4Fe(NO3)2+O2+(2n+4)H2O=2Fe2O3·nH2O+8HNO3,反应产生的HNO3又将废铁皮中的铁转化为Fe(NO3)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上述生产流程中,能体现“绿色化学”思想的是 (任写一项)。

解析:该题以铁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为主线设置情境。命题者设置两个思维误区:一是铁闸在海水中不同部位腐蚀剖面示意图中,提供钢铁在海水(中性环境)中发生吸氧腐蚀的A、B、C、D四个区域,C区腐蚀最严重的信息,进而误导考生得出C区生成铁锈最多的错误结论。正确的思路是将钢铁吸氧腐蚀生成铁锈需要氧气参与的信息,与图像信息中B区海水氧气浓度最大的隐含信息整合,得出B区生成铁锈最多的结论。二是流程图中提供步骤Ⅱ产生的HNO3与铁反应转化成NH4NO3的信息,与学生固有的金属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盐、氮氧化物和水的信息产生矛盾冲突,给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设置思维障碍。

综上所述,图表信息题从多角度考查基础知识、基本研究方法和化学学习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解题的技巧是准确提取图表信息,与学生认知的基础知识一起加工、重组、整合,形成新情境下的知识网络,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责任编辑 罗 艳)

图表信息题是历年高考常见题型,旨在考查学生的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图表信息题常以数据记录表、曲线图、化工流程图、实验装置图、有机物结构图、有机物合成路线图等形式呈现,提供的信息量远大于文字信息,是高考试题推陈出新之处,也是学生解题思维的瓶颈和失分之处。2014年福建省高考理科综合试卷化学试题中通过分析坐标、图表、流程、转化关系呈现信息的试题一共有15处。下面以试卷中部分图表信息试题为例谈谈图表信息题的解题技巧。

一、敏捷捕捉图表信息,快速转换

将化学原理抽象为数学问题,用数据表、曲线图等形式呈现,思考的关键点在于理清数据信息与曲线的数学意义和化学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切入点在于对数据进行组合、筛选、归纳、综合,敏捷捕捉图表中数据的规律,运用数学工具结合学科知识在图表数据信息和文字信息间快速转换。

【例1】 (2014-12)在一定条件下,N2O分解的部分实验数据如下:

下图能正确表示该反应有关物理量变化规律的是( )。

(注:图中半衰期指任一浓度N2O消耗一半时所需的相应时间,c1、c2均表示N2O初始浓度且c1

解析:本题以反应速率、转化率、半衰期为载体,将N2O在一定条件下的分解数据用数据表呈现。解题的关键在于敏捷捕捉数据表蕴含的丰富信息,每个时间段N2O的分解速率都相等,N2O分解是不可逆的,不存在平衡状态,N2O浓度越大,半衰期越长,转化率越低。结合图像坐标中的横、纵坐标的量,数据信息与图像信息的转换,可得A项正确,B、C、D项错误。【例2】 (2014-23节选)元素周期表中第VIIA族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用途广泛。

……

(4)一定条件,在水溶液中1molCl-、ClO-x(x=1,2,3,4)的能量(kJ)相对大小如右上图所示。

①D是 (填离子符号)。

②B→A+C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用离子符号表示)。

解析:本题的信息呈现形式新颖,命题者将氯元素化合价和相对能量这两个数据信息以直角坐标系曲线形式呈现,解题时需要将ClO-x(x=1,2,3,4)的信息与曲线变化趋势相结合,可得A为Cl-、B为ClO-、C为ClO-3、D中Cl元素呈+7价为ClO-4,A→B+C的方程式是3ClO-→2Cl-+ClO-3,再利用曲线图中ClO-、Cl-、ClO-3的能量数据,用生成物的总能量减去反应物的总能量,得出反应放出热量为ΔH=-60kJ·mol-1×2+(63-60)kJ·mol-1=-117kJ·mol-1,当然书写出热化学反应方程式时还应标注ClO-、Cl-、ClO-3所处状态(aq),因此热化学方程式为:

二、吸收、整合图表信息,有序迁移

用装置图、曲线图、表格和流程等多样化的图表信息呈现方式来创设试题的问题情境,思考的重点在于准确吸取图表信息,与已掌握的知识融会贯通,使之网络化,难点在于对隐含图表信息的挖掘,对网络化知识有目的、导向明确、线索清晰的有序迁移应用。

【例3】 (2014-11)某原电池装置如右图所示,电池总反应为2Ag+Cl2=2AgC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正极反应为AgCl+e-=Ag+Cl-

B.放电时,交换膜右侧溶液中有大量白色沉淀生成

C.若用NaCl溶液代替盐酸,则电池总反应随之改变

D.当电路中转移0.01mole-时,交换膜左侧溶液中约减少0.02mol离子

解析:本题是考查原电池知识的常规试题,精妙之处在于原电池示意图的交换膜两侧都是盐酸,隐含通过阳离子交换膜的有H+以及负极产生Ag+等信息,对原电池反应的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已有知识进行加工,形成解题特定的知识网络并迁移应用。仔细阅读原电池示意图,确定左边是负极,右边是正极,阳离子交换膜两侧都是盐酸,得出两极电极反应式如下:(-)Ag-e-=Ag+,Ag++C1-=AgCl,即Ag-e-+C1-=AgCl;(+)Cl2+2e-=2C1-。A错。交换膜左侧溶液中有大量白色沉淀生成,故B错。用NaCl溶液代替盐酸,通过交换膜的H+就换成Na+,电池总反应不变,故C错。当电路中转移0.01mole-时,生成0.01molAg+,同时消耗0.01molC1-,并有0.01molH+通过交换膜,交换膜左侧溶液中约减少0.02mol离子,故D错。

【例4】 (2014-24节选)铁及其化合物与生产、生活关系密切。

(1)右图是实验室研究海水对铁闸不同部位腐蚀情况的剖面示意图。

①该电化腐蚀称为 。

②图中A、B、C、D四个区域,生成铁锈最多的是 (填字母)。

(2)用废铁皮制取铁红(Fe2O3)的部分流程示意图如下:

①步骤I若温度过高,将导致硝酸分解。硝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步骤II中发生反应:4Fe(NO3)2+O2+(2n+4)H2O=2Fe2O3·nH2O+8HNO3,反应产生的HNO3又将废铁皮中的铁转化为Fe(NO3)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上述生产流程中,能体现“绿色化学”思想的是 (任写一项)。

解析:该题以铁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为主线设置情境。命题者设置两个思维误区:一是铁闸在海水中不同部位腐蚀剖面示意图中,提供钢铁在海水(中性环境)中发生吸氧腐蚀的A、B、C、D四个区域,C区腐蚀最严重的信息,进而误导考生得出C区生成铁锈最多的错误结论。正确的思路是将钢铁吸氧腐蚀生成铁锈需要氧气参与的信息,与图像信息中B区海水氧气浓度最大的隐含信息整合,得出B区生成铁锈最多的结论。二是流程图中提供步骤Ⅱ产生的HNO3与铁反应转化成NH4NO3的信息,与学生固有的金属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盐、氮氧化物和水的信息产生矛盾冲突,给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设置思维障碍。

综上所述,图表信息题从多角度考查基础知识、基本研究方法和化学学习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解题的技巧是准确提取图表信息,与学生认知的基础知识一起加工、重组、整合,形成新情境下的知识网络,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责任编辑 罗 艳)

图表信息题是历年高考常见题型,旨在考查学生的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图表信息题常以数据记录表、曲线图、化工流程图、实验装置图、有机物结构图、有机物合成路线图等形式呈现,提供的信息量远大于文字信息,是高考试题推陈出新之处,也是学生解题思维的瓶颈和失分之处。2014年福建省高考理科综合试卷化学试题中通过分析坐标、图表、流程、转化关系呈现信息的试题一共有15处。下面以试卷中部分图表信息试题为例谈谈图表信息题的解题技巧。

一、敏捷捕捉图表信息,快速转换

将化学原理抽象为数学问题,用数据表、曲线图等形式呈现,思考的关键点在于理清数据信息与曲线的数学意义和化学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切入点在于对数据进行组合、筛选、归纳、综合,敏捷捕捉图表中数据的规律,运用数学工具结合学科知识在图表数据信息和文字信息间快速转换。

【例1】 (2014-12)在一定条件下,N2O分解的部分实验数据如下:

下图能正确表示该反应有关物理量变化规律的是( )。

(注:图中半衰期指任一浓度N2O消耗一半时所需的相应时间,c1、c2均表示N2O初始浓度且c1

解析:本题以反应速率、转化率、半衰期为载体,将N2O在一定条件下的分解数据用数据表呈现。解题的关键在于敏捷捕捉数据表蕴含的丰富信息,每个时间段N2O的分解速率都相等,N2O分解是不可逆的,不存在平衡状态,N2O浓度越大,半衰期越长,转化率越低。结合图像坐标中的横、纵坐标的量,数据信息与图像信息的转换,可得A项正确,B、C、D项错误。【例2】 (2014-23节选)元素周期表中第VIIA族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用途广泛。

……

(4)一定条件,在水溶液中1molCl-、ClO-x(x=1,2,3,4)的能量(kJ)相对大小如右上图所示。

①D是 (填离子符号)。

②B→A+C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用离子符号表示)。

解析:本题的信息呈现形式新颖,命题者将氯元素化合价和相对能量这两个数据信息以直角坐标系曲线形式呈现,解题时需要将ClO-x(x=1,2,3,4)的信息与曲线变化趋势相结合,可得A为Cl-、B为ClO-、C为ClO-3、D中Cl元素呈+7价为ClO-4,A→B+C的方程式是3ClO-→2Cl-+ClO-3,再利用曲线图中ClO-、Cl-、ClO-3的能量数据,用生成物的总能量减去反应物的总能量,得出反应放出热量为ΔH=-60kJ·mol-1×2+(63-60)kJ·mol-1=-117kJ·mol-1,当然书写出热化学反应方程式时还应标注ClO-、Cl-、ClO-3所处状态(aq),因此热化学方程式为:

二、吸收、整合图表信息,有序迁移

用装置图、曲线图、表格和流程等多样化的图表信息呈现方式来创设试题的问题情境,思考的重点在于准确吸取图表信息,与已掌握的知识融会贯通,使之网络化,难点在于对隐含图表信息的挖掘,对网络化知识有目的、导向明确、线索清晰的有序迁移应用。

【例3】 (2014-11)某原电池装置如右图所示,电池总反应为2Ag+Cl2=2AgC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正极反应为AgCl+e-=Ag+Cl-

B.放电时,交换膜右侧溶液中有大量白色沉淀生成

C.若用NaCl溶液代替盐酸,则电池总反应随之改变

D.当电路中转移0.01mole-时,交换膜左侧溶液中约减少0.02mol离子

解析:本题是考查原电池知识的常规试题,精妙之处在于原电池示意图的交换膜两侧都是盐酸,隐含通过阳离子交换膜的有H+以及负极产生Ag+等信息,对原电池反应的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已有知识进行加工,形成解题特定的知识网络并迁移应用。仔细阅读原电池示意图,确定左边是负极,右边是正极,阳离子交换膜两侧都是盐酸,得出两极电极反应式如下:(-)Ag-e-=Ag+,Ag++C1-=AgCl,即Ag-e-+C1-=AgCl;(+)Cl2+2e-=2C1-。A错。交换膜左侧溶液中有大量白色沉淀生成,故B错。用NaCl溶液代替盐酸,通过交换膜的H+就换成Na+,电池总反应不变,故C错。当电路中转移0.01mole-时,生成0.01molAg+,同时消耗0.01molC1-,并有0.01molH+通过交换膜,交换膜左侧溶液中约减少0.02mol离子,故D错。

【例4】 (2014-24节选)铁及其化合物与生产、生活关系密切。

(1)右图是实验室研究海水对铁闸不同部位腐蚀情况的剖面示意图。

①该电化腐蚀称为 。

②图中A、B、C、D四个区域,生成铁锈最多的是 (填字母)。

(2)用废铁皮制取铁红(Fe2O3)的部分流程示意图如下:

①步骤I若温度过高,将导致硝酸分解。硝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步骤II中发生反应:4Fe(NO3)2+O2+(2n+4)H2O=2Fe2O3·nH2O+8HNO3,反应产生的HNO3又将废铁皮中的铁转化为Fe(NO3)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上述生产流程中,能体现“绿色化学”思想的是 (任写一项)。

解析:该题以铁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为主线设置情境。命题者设置两个思维误区:一是铁闸在海水中不同部位腐蚀剖面示意图中,提供钢铁在海水(中性环境)中发生吸氧腐蚀的A、B、C、D四个区域,C区腐蚀最严重的信息,进而误导考生得出C区生成铁锈最多的错误结论。正确的思路是将钢铁吸氧腐蚀生成铁锈需要氧气参与的信息,与图像信息中B区海水氧气浓度最大的隐含信息整合,得出B区生成铁锈最多的结论。二是流程图中提供步骤Ⅱ产生的HNO3与铁反应转化成NH4NO3的信息,与学生固有的金属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盐、氮氧化物和水的信息产生矛盾冲突,给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设置思维障碍。

综上所述,图表信息题从多角度考查基础知识、基本研究方法和化学学习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解题的技巧是准确提取图表信息,与学生认知的基础知识一起加工、重组、整合,形成新情境下的知识网络,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上一篇:学习小学英语课堂活动设计有感下一篇:行政助理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