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调研

2024-07-01

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调研(通用8篇)

1.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调研 篇一

调研城乡规划与经济建设社会实践活动总结

在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小分队深入学习实践党的“十八大”精神,结合我的中国梦,以“城乡规划示范村xx村经济建设成果”为主题,到xx县xx村,调研城乡规划与经济建设。通过实地走访,与村委会、村民深入交流,结合调查问卷,对xx村进行调研。借助的第一手资料,分析政策对xx发展影响、探讨村规划中部分实际问题,深入履行了此次活动“体验省情,服务群众”的主题。

在这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积极的参入到团队中,认真履行队长及各位学姐、学长布置的工作,主要负责了以下工作:新闻稿件的撰写、联系新闻媒体、为三下乡视频配词、每日活动的总结。

7天,时间虽然不长,但是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实践能力上,收获颇多。感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团队内部紧密合作,利用每位队员优势,性格互补、合理安排工作,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性。

活动前期,队长根据我们的专长及性格特点进行分工。善于和人交流的同学负责入户调研,了解xx发展的具体情况。有摄影专长的同学,全面负责此次活动的摄影工作,活动中,队员们根据事先安排,认真履行自己的工作。工作进行高效有序。活动后期,全队分工、认真的完成了书面材料。

“同心玉成山,协力土变金”,小溪只能泛起破碎的浪花,百川纳海才能激发惊涛骇浪,把自己融入集体才会发挥个人价值。社会日益激烈,团队合作能激发不可思议的潜力,但只有和有凝聚力、严密有序和高效的团队集体组织协作,才能克服重重困难,创作奇迹。

二、以百姓为中心的好领导班子,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近十年,xx领导班子紧密结合政府政策、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规划引路,科学发展,在附近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现村内无辍学儿童,道路全部硬化,村民大多在本村企业打工,有的村民还办起了自己的企业。现xx村人均年收入达9000元,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可以领到200元补助。按村规划,村民分批搬迁,大多已入住新居民楼。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从侧面、多角度的了解了xx村发展建设情况。我意识到,农村发展不但要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还要有一个走群众路线、受群众信任、求真务实的领导班子。xx村的变化,得益于村领导班子积极落实中央的三农政策,充分利用区位优势、高瞻远瞩、与时俱进。此外,xx村充分利用现有优势,结合市场形势,积极招商引资,开展多项经济活动,如:让绿色与财富同行,利用村南的沙滩林地,在不破坏植被基础上,对林地进行“深加工”。借助xx西邻石家庄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近邻xx小商品市场与石家庄市区,吸引开发商协助开展新农村居民建设,切实的为村民带来福利。

三、深刻的认识到之前,有关专家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喊出的口号“要想富,先修路”。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xx村之间经济发展很落后,后来以尹小平为首的领导班子上台后,紧抓经济发展,首先做的就是修路。2001年开始做修路准备。村内外道路全部硬化后,xx村迎来发展的高潮。在入户调研中,我们了解到村里以前都是泥土路,村民卖农产品,比邻村便宜,商贩也不愿来收购。而现在,村民不但办起了自己的企业,还吸引了很多投资者和外来务工人员。家家户户都有现代化家电,很多家庭还开上了小汽车。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想经济飞速发展,就要有商品交流, 要交流,就要有路。商品交流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商品价值,为百姓带来切实利益。对暂时交通欠发达地区来说,落后的交通影响了群众勤劳致富的热情,严重阻碍了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的进度,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如果交通能够得到改善,资源优势就能迅速的转化成经济优势,进而带动经济发展。

7天,时间虽短,收获却颇多。我借助这次三下乡的机会,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提高了思想政治意识。加大了对党史国情、民生实际、基层发展及对“三农”的认识了解。更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要用知识武装自己,投入到祖国复兴的旅程中。

2.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调研 篇二

一、宁阳县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的实际情况

1. 对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内涵的认识

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即对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必须通过统一有形的土地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 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与国有土地享有平等权益。

这意味着, 需要使用农民集体土地的经营项目, 可以在符合规划的条件下, 通过有形土地市场, 取得农民集体土地使用权;符合规划的集体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市场的, 与城市固有土地一样, 价格将由市场决定。这项制度提高了集体土地所有权地位, 还原了集体土地所有权, 使集体所有权真正成为和国家所有权并立的公有制所有形式之一。

2. 宁阳县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现状

⑴国有建设用地一、二级市场情况。我县2009-2013年共办理国有存量建设用地出让手续38宗, 面积71.8511公顷, 收取土地出让总价款30180.29万元;办理新增建设用地出让手续169宗, 面积657.3612公顷, 收取土地出让总价款251005.8万元;办理国有建设用地转让手续295宗, 面积361.59公顷, 土地转让金为77593.8万元;办理国有建设用地抵押手续1238宗, 面积1693.41公顷, 贷款额为367991.83万元。

⑵征地制度制约一体化进程。根据现行的土地流程及政策规定, 当用地单位确实需要使用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时, 必须通过国家征收将农村集体所有土地转化为国家所有的土地, 之后通过出让等方式取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因此, 征收制度决定了国有建设用地具有凌驾于集体建设用地的产权, 集体建设用地基本被排斥在成熟的国有建设用地市场之外, 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之间缺乏有机联系。

⑶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现状。 (1) 配套制度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尚未建立, 农民将土地视为安身立命的保障。在没有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情况下, 允许农村土地进入城乡建设用地市场, 容易使广大农民存在后顾之忧, 不能积极正确的响应政策。

(2) 集体建设用地所有权不明确将影响建设用地市场的进程。目前我县正在进行农村土地确权发证工作, 在现实操作中, 大部分农民对于土地归谁所有都存在疑惑, 村内生产小组与村委会对于农村土地都有一定的管理权和控制权。因此, 农村土地的所有权主体极其不明晰, 这对于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进程中供给主体的培育极为不利, 容易造成利益纠纷。

⑷农村宅基地流转现状。我县进行了新农村社区建设规划, 但大部分村庄只注重规划占新区建房而不考虑旧村庄改造。有的经济条件好的到县城、乡镇驻地或新规划社区购房后, 村里宅基地仍然闲置占用;部分村民不愿在老地方建房, 年复一年, 造成村内宅基地空闲闲置。另外由于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只能在同村内部转让, 在新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 用地确权遇到难题。

二、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议

1. 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使符合条件的农村建设用地进入市场

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首要障碍是现行的土地管理法规, 要使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健康, 有序, 规范的发展, 必须修改相关的法律条款, 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提供法律上的保障。根据宪法和土地管理法相关表述, 农村建设用地只能在符合规划情况下内部使用, 如果外部使用, 就必须经过征地。而按现行土地管理法, 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可以参与联营, 但不得出让、转让或出租。按物权法、担保法等相关规定, 家庭承包土地、宅基地不能用来抵押。债权改变后, 不得改变土地用途和所有权。必须推动相关法律的统一, 解决土地法规碎片化、矛盾化问题, 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提供先决条件, 使农村建设用地在符合相关规划的条件下进入建设用地市场。

2. 制定有效的土地收益分配政策, 促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土地收益应当主要归集体所有, 政府和土地管理部门作为管理者无权直接分享产权人的处置价款, 集体土地所有者的土地收益应当纳入集体资产统一管理, 主要用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社会保障和发展生产。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 农村土地承载着社会保障的功能, 因此必然减低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 必然会给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带来阻力。为了促进建设用地市场的发展, 必须相应的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以此来保证失地农民的最低生活水平。

3. 做好集体建设用地市场的确权工作, 赋予农民完整的土地产权

明确产权要依靠土地登记确权, 实行土地统一登记发证制度。集体所有的土地, 依据已确认的所有权、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造册, 核发土地权利证书, 确认所有权及建设用地使用权。依法登记的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受法律保护,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避免土地流转过程中的权属纠纷, 维护合法权益。赋予农民完整的土地权利, 包括占有, 使用, 收益, 转让, 入股, 租凭等。

4. 规划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的试点范围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宜先在乡、村庄规划区范围内试点。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中, 城镇土地市场和农村土地市场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通过农村建设用地入市, 土地使用者可在土地市场中任意选取能满足自身需要的城镇土地或农村建设用地, 实现城镇土地市场与农村建设用地市场的协调统一。

5. 严格控制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后的用途

应严禁使用集体建设用地用于商品住宅开发, 用于商品住宅开发的必须征为国有。如果允许使用集体建设用地进行商品住宅开发, 难以实现控制房地产开发总量的要求, 同时由于产权形式复杂, 也难以保证商品住宅交易的安全, 让小产权房入市有机可乘。

6. 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 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

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 严格宅基地管理, 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所节约的土地, 首先要复垦为耕地, 调剂为建设用地的必须符合土地利用规划、纳入年度建设用地计划, 并优先满足集体建设用地。

在宅基地的分配上, 对扩展边界内的城郊、近郊农村居民点用地, 不再进行单宗分散的宅基地分配, 鼓励集中建设公寓式住宅或有特色的农民新居。对扩展边界外的村庄, 严格执行一户只能申请一处符合规定面积标准的宅基地。经济条件较好、土地资源供求矛盾突出的地方, 允许村集体组织对新申请宅基地的住户开展宅基地有偿使用试点。在基础管理工作上, 要依法加快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 妥善处理宅基地争议。积极建立农村宅基地动态管理信息系统, 实现宅基地动态信息查询和管理。

针对“空心村”、宅基地闲置、房屋空置和宅基地优化配置使用机制及退出机制缺失等问题, 一是要在保障农民住房建设用地基础上, 严格控制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量, 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鼓励通过改造原有住宅, 解决新增住房用地。各地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制定节约挖潜、盘活利用的具体政策措施。二是逐步引导农民居住适度集中。根据城乡一体化的城镇建设发展规划, 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居民点撤并整合和小城镇、中心村建设。对因撤并需新建或改扩建的小城镇和中心村, 要加大用地计划、资金的支持。三是推进“空心村”治理和旧村改造。对治理改造中涉及宅基地重划的, 要按照新的规划, 统一宅基地面积标准。对村庄内现有各类建设用地进行调整置换的, 应对土地、房屋价格进行评估, 在现状建设用地边界范围内进行;在留足村民必需的居住用地 (宅基地) 前提下, 其他土地可依法用于发展二、三产业, 但不得用于商品住宅开发。

3.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调研 篇三

一、城市商业规划的理论基础

(一)商圈理论

商圈,是指店铺以其所在地点为中心,沿着一定的方向和距离扩展,那些优先选择到该店来消费的顾客所分布的地区范围,换而言之就是指零售店铺或商业街吸引顾客的空间范围,或者来店顾客的地域范围。克里斯泰勒的中心位置理论和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都论证出了六边形的市场区域,都认为一个商业企业的服务空间范围是有一定限度的,由于这个限度的存在,使得在该商业企业周边存在一个以其为中心的区域,该区域在零售学中,就称之为商圈。商圈的规划与定位不仅仅是商业布局的问题,它还直接关系到城市多样化的产业结构,正确分析现有商圈的发展态势、合理预见未来商圈范围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规划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级差地租理论

20世纪60年代,加纳应用级差地租理论,他认为,具有高门槛的商业职能,具有较高的支付地租能力,因而能够居于城市中高地价的地位。加纳模式的要点为:按城市土地级差地租的能级,商业布局分为城市中心区、社区和街区等若干等级;在城市中心区域,具有最高门槛的商业活动,占据了地价最高的土地,并按照门槛递减的顺序,在其周围依次环绕其它商业职能活动;任何商业中心的核心区,总是被那些能够显示该商业中心最高级别的职能部门所占据,其它商业职能则按照门槛大小的系列排列:随着商业中心级别的提高,低级职能部门占据的位置,将越来越被排斥到商业中心的边缘,即地价较低的地方。级差地租理论是通过市场土地和商业房屋的供需关系,即土地价格或房租价格的信号,推进商业布局的合理化调整。

(三)提升生活价值与和谐理论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现代商业规划应包括社会功能、城市文化、城市建筑风格和城市历史等方面的内在和谐。我们发现,消费者满意度,不再满足于消费物品,而是逐渐转向对提升生活价值的体验。这就要求商业规划能够体现多方面的和谐,如多元化需求与服务功能的和谐;城市商业网络与等级体系的和谐;消费者偏好与企业特色经营的和谐;个性化建筑与地区文化的和谐等,从而为人们提供优质的综合消费服务。

(四)评聚效益理论

俗话说:店多成市。通过商店集聚、人流客流集聚和各种经济活动的集聚,能够产生集聚经济效益。当地理上的紧密接近,能为企业产生外在利益时,就出现了集聚经济效益。在商业网点规划方面,集聚经济效益具体表现为:商店或服务设施的集聚;人群和客流的集聚能够产生市场规模效应;集聚能够促进商店的专业化分工提高经营效率;集聚能够提供更为广泛的辅助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集聚能够促进有才能企业家的集聚等;产生吸引和辐射效应等。同时,集聚形态和地理位置的不同组合,形成了特定的城市商业布局形态。

(五)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是关于企业或产业的地理位置及区域分布和变化的理论。主要有:

工业区位理论。关于工业企业空间位置选择规律的理论。工业企业的空间分布受众多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在特定场所的组合构成区位引力场,工业企业依据一定原则选定其最佳区位,从而实现其经济目标(最低成本、最大利润或其它既定目标)。工业区位论即研究这些区位因素对工业企业布局的影响过程,及工业区位选择的各种原则。

贸易边界理论。贸易边界理论由费特于1924年提出。他认为,任何工业或商业企业的竞争力都取决于销售量,取决于消费者的数量和市场区域的大小。两个企业的贸易边界由双方的价格,成本之比所决定,价格或成本相同,贸易边界在两个企业的中央;价格或成本不同,市场边界偏向价格或成本高的一方。

市场竞争区位理论。市场竞争区位由瑞典经济学家帕兰德于1935年提出。他从市场的角度来研究区位形成与变化,认为人口的分布变化和新技术、新产品的引进都可以打破原有的市场平衡,改变市场和产业的分布状况。

二、城市商业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商业空间网络整体框架建设

商业空间网络整体框架即一个城市的总体结构和布局,可以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各个层次具有不同的内容。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大的方向性的问题要注重宏观分析,需要摸清现实的需要和未来的发展契机,同时立求完成下级层次规划的目标。商业网点的中观规划是指在宏观规划结果的指导下,通过分析人口、企业、交通、环境和竞争等因素的分布情况及综合影响,同时结合城市重点产业、轨道交通等方面的规划资料,来探讨商业规划与城市体系的发展紧密性。商业网点的微观规划着眼于商业流通体系的消费者,从城市文化,居民消费水平和习惯出发,以满足消费者利益为目标进行布局设计,是商业布局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二)商业行业结构优化体系建设

商业网点布局规划在尊重商业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基于政府对商业网点的建设管理要求,并结合全球与区域商业发展的整体趋势,提供科学性与弹性相结合、近期相适性与接轨国际贸易规则相结合的规划指引。在规划过程中强调与城市发展、经济发展、旅游业发展、交通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传承历史文脉相协调,并吸纳现代商业理念中有关大商贸、大流通、大市场以及网络商业、景观商业、生态商业、休闲商业的理念,根据城市分区规划,通过国内外有关资料整理出人口规模与商业网点配置对应关系表,结合交通设施的发展和商业积聚效应,分商业功能区、分级进行规模、空间布局和业态结构规划。

(三)政府规制政策措施体系建设

转变政府职能。商业网点布局很大程度是一个政府行为。政府职能由直接干预调配转变为合理的宏观调控。其主要职能是:纠正市场失灵,规范市场秩序;挖掘商业文化特色,投资建设商业公共设施;增加信息服务和政策指导,方便市场主体决策;减少对市场机制的干扰,避免过度引导等;更重要的是要在布建商业网点时,用政策、法规等手段引导商业的选址、定位等活动,避免商业行为的短视性。

以法律法规为管控工具。在立法模式方面,应采取全国性立法与地方立法相结合的模式。在具体的立法内容方面,应该明确立法旨意;加强公众参与性,可以实行听证制度和会审程序;在宏观规划方面,各地规划和商务部门等建立联动机制,负责编制本地商业网点的发展规划。我国政府对商业行为的宏观管理,还应该注意利用法律法规,对商业网点的布局、设置、开业进行严格的审查,在业态、营业面积等方面进行适当的限制和引导,使政府对商业的发展有所依据。

4.村庄规划实施管理调研报告 篇四

庄规划编制率偏低和重建设轻规划,农民规划意识不强和不按规划建房等现象方面问题。

一、基本情况

**区位于吉安市中心城区,辖有六个乡镇(白塘街道),83个行政村,614个自然村(其中吉安市外环线内行政村28个、村庄145个),总人口为234028人,建成区面积为29.86平方公里。六个乡镇(白塘街道)都成立了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和村镇规划助理员队伍,兴桥、长塘两镇有三名规划助理员,樟山镇、曲濑乡、禾埠乡、白塘街道各有一名村镇规划助理员,具体负责本辖区内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目前,已完成61个行政村规划,规划编制率为73.49%(外环线外行政村100%完成),自然村规划191个,规划编制率为31.11%。目前,已编制村庄建设规划的村庄,基本都能严格按规划进行各项建设。

二、存在问题

1、重视宣传不够。在广大农村农民建房管理工作中,农民长期以办理了用地手续为最终手续,只认可土地管理部门,意识中根本就没有规划概念,对规划的意识也较为模糊。一是对村庄规划编制工作重视不够。乡镇、村组对该项工作管理不到位,重视不够,没有将农村村庄规划实施和管理工作纳入乡镇对村组年度目标考核管理范围。二是对政策法规宣传不够深入。各乡镇、村组对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宣传不到位、不够深入,特别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其他相关配套法律法规的宣传不够深入,农村村民对规划的相关政策法规认识和理解不深。另外,从乡镇主要领导到村组一级村干部自身对这一块工作认识不深,缺乏规划观念等原因最终导致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滞后,规划编制率不高。

2、规划覆盖率偏低。**区位于吉安市中心城区,属经济欠发达地区,与沿海发达城市和周边县市、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城乡发展不平衡,加上各乡镇、村委会和自然村没有什么支柱产业,从乡镇到村委会、村小组三级组织,都是吃财政饭可用经费有限等原因,导致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滞后,规划编制率不高。全区614个自然村,只完成规划编制191个,规划编制率为31.11%,行政村完成规划编制61个,规划编制率为73.49%(外环线外行政村100%完成)。虽然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编制村庄规划,全区的村庄规划编制履盖率进一步扩大,但是从以上几组数字上,可以看出我区在编制村庄规划上资金投入偏少,村庄规划履盖率还很低。

3、规划执行较难。一是意识不强。在我区广大农村,由于受习俗传统观念影响,农民的规划意识淡薄,无视规划,规划落实难。在一些遍远村庄既使有规划也都不一定执行的了,农民建房很难按规划要求去做。在农村农民建房已形成了跟着路走的习惯,只要哪里交通方便,房子就建在哪里。所以,近年来虽然在农村建了很多新房,但农村的面貌并没有因此得到改观,还依旧是只见新房不见新貌。二是土地调整难。在广大农村一些村庄虽然编制了村庄建设规划的村庄,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受姓氏、家族、宗族封建传统观念和土地政策限制,特别是受近年来城市、乡镇拆迁征地等因素影响,农民建房用地如涉及跨村、跨组的建房用地调整相当难,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按规划要求落实到位。所以导致所编制的村庄规划很难实施,成了一纸空文。另外,在广大农村,农民建房所用的宅基地不能自由流转也是阻碍村庄规划实施的一个重要原因。三是实际操作难。在村庄规划的实施过程中,由于所编制的村庄规划中的房屋户型、间距、层高、建筑占地面积等与农村实际需求不符,农民建房不能接受,造成规划操作不了。这类现象在城区外环线内布点村庄最为突出。根据城区村庄布点规划,在外环线内**区有55个适度扩建和保留整治村庄、4个新建型村庄、5个农民拆迁安置型村庄。在已批准的布点村庄建设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因所规划的房屋户型、间距、层高、建筑占地面积、跨村、跨组土地协调等诸多问题,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按规划要求落实到位。导致好多已编制好的村庄规划实施不了。

4、违章查处不够。在村庄规划实施过程中,乡镇、村委会及村小组没有严格把关,认真履行职责。一方面是审批农民建房不严。在村庄规划编制后,乡镇、村委会和村小组在村民申请建房时,没有按村庄规划要求正确指导和严格把关,而是让村民随意选址,有的甚至是围着村民意愿转选那批那,助长了农民随意建房风气。另一方面是乡镇、村委干部监管不力。在已编制好村庄建设规划的村庄内,乡镇、村委会对不按村庄建

设规划建房行为没有及时制止和处理,规划没有起到指导农民建房作用,成了乡镇的收藏品,村委会的装饰品。

5、建房审批环节繁琐。中心城区的农民建房审批环节过多,农民难以接受。可以说现在中心城区的农民建房是村、乡、区、市四级管理,层层审核,并且各个环节上面往往衔接不够,造成许多工作重复脱节。如选址踏看,为了慎重起见,每个环节的审

批人员都要到现场去看一遍,浪费时间和人力。并且审批周期过长,农民往往因等的审批时限过长,还未等到有关部门放线,就自己擅自先动工建设,造成边批边违章建设现象。

三、建议对策

1、要搞好三个结合。在编制村庄规划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当地实际、农村风俗、农民意愿”这三个方面的因素。规划中房屋户型、间距、层高、建筑占地面积等应与农村实际相符。

2、加大对村庄规划实施的领导。乡镇要将村庄规划实施管理工作纳入村组干部年度考核绩效中,实行行政一把手负责制,对辖区内村庄规划实施管理不力的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3、加大村庄规划编制资金投入。乡镇要将村庄规划编制经费列入乡镇、村组财政预算,市局也向省厅多争取一些农村规划编制的资金补贴,以加大村庄规划编制的资金投入,提高村庄规划编制的覆盖率。

4、加大政策法律法规宣传。要将有关政策法规制作成简明扼要内容直观的宣传单和录音带,发乡镇(街道)、村委会。利用逢圩、节假日以宣传车广播、发放宣传单形式向农民宣传法律、法规和政策,加深对村庄规划的理解。

5、严格村庄规划实施管理。乡镇、村组干部要按照“守土有责”的原则,加大对本村庄内农民建房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农民不按村庄建设规划违章乱建房行为,对未按村庄建设规划建房的,要坚决予以拆除,杜绝不按村庄规划违章建房现象的发生,确保所编制的村庄规划得以顺利实施。

6、法律法规的修改、制定上有突破,改变农村土地现有的管理模式,使农村集体土地能自由流转。

5.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情况调研 篇五

为解决农村吃水困难问题,高新区投资800余万元实施了高新区农村人畜吃水解困工程,建设引黄供水工程3处、管网廷伸工程10处、单村供水工程6处,打深井5眼、大口井2眼,建设加压泵站1座,建阀门井、水表井80座,铺设供水管线24211米,有力的缓解了农村人畜吃水困难。但当由于受当时经济条件等限制,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村村通自来水,单村供水仍然大面积存在。随着近几年地下水污染的不断加剧,单村供水工程存在较严重安全隐患,特别是05年以前各村自行建设的工程,标准低、维护差,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截至2008年底全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但仍有19个村、2.21万农村人口存在饮水安全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成为我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制约因素,也是广大农村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

高新区工委管委按照“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发展思路,于2009年启动了全区城乡“同源同网”供水工程,计划2009年底实现全区城乡“同源同网同质”供水。

高新区“同源同网”供水工程自2009年10月1日开工建设,05国道以西石桥地区由淄博市自来水公司投资建设,205国道以东四宝山卫固地区由管委会投资建设,至2009年底共铺设供水管道26.4公里,完成投资1600余万元,全面完成主管网建设任务,全区55个村居有52个村居实现“同源同网同质”供水,喝

上了安全洁净的自来水,其余3村由于地势较高,采取单村供水方式,加水处理设备,实现“同质”供水。

在工程实施的同时,管委会始终把百姓切身利益放在第一位,出台了淄高新管办发[2009]93号《关于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意见》,明确了惠民补助政策,对农村居民按照每人每天50升的定额进行补贴,定额内水费由高新区财政全额补贴,体民情,察民意,把“惜民、爱民”落在实处。

6.我县城乡建设状况调研报告 篇六

一、实践与成果

(一)坚持科学规划,打造精品工程。**县把城市品位作为城市文

明的象征和巨大的无形资产,牢固树立精品意识,着力打造建筑精品、景观精品、亮化精品,使每座建筑、每项工程、每个景观都经得起历史检验。几年来,先后完成了以江畔高层建筑为标志的80多处建筑工程,形成鳞次栉比,风格迥异的城市景观;完成引岔林河水入城工程、沿江风景带、东、北出城口牌楼、人参仙子等景观建设和主题雕塑工程,成为全省第一个将清水河引入城区的城市;完成77栋楼宇、1450家商业门房、15处公共设施亮化,主街、楼体和沿江亮化率达到95%、90%和100%。

(二)城乡同步建设,适应发展要求。几年来,**县在财政收入不足的情况下,采取招商引资吸引一块、土地出让增加一块、集中使用整合一块、动员社会支持一块、县级财政投入一块等办法,筹集资金40.5亿元,完成城乡建设项目632项;硬化城市路面69万平方米,硬化率达到82.3%;楼房建筑面积98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8平方米;村内道路硬化村达到62.2%,通村公路率达到79.3%;改造泥草房近4000户,我县的泥草房改造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0.5平方米,砖瓦化率达到71%;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9.4%。

(三)突出改造配套,提高城市功能。针对城市基础设施陈旧,功能弱化问题,**县集中精力狠抓基础设施改造配套。新建热网管线2500延长米,改造3000延长米,新增集中供热面积11.8万平方米,新增供热用户1200户,供热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城区大气污染指数降低9.5个百分点;新建变电站13座、新建和改造电网线路18.5千米,城区输电线路老化、容量不足、用电半径过大问题一次性得以解决;新建给水管线1000延长米,排水管线4350延长米,解决重点城区5000多户居民生活难题。

(四)倾力关注民生,改善居住条件。为加快“两棚一草”改造步伐,**县制定出台了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相关配套政策。建设经济适用住房2万平方米,入住居民400余户;廉租房租金补贴标准由每户每月60元增加到150元;制定了拆一还

一、产权调换政策,保证被拆迁人都能住上楼房,并对低保户、残疾户给予特殊照顾。与此同时,大力推进农村泥草房改造工作,计划用3—5年时间基本消灭城市棚户区和农村泥草房。

(五)实施“名城战略”,提高城管水平。**县坚持专群结合,标本兼治,不断强化城市管理措施。一方面,更加注重专管。对占道经营的临时摊床、烧烤车、堆积物进行集中整治,全部实现退路进场、进厅、进院;城市环境实现全天候、全程保洁。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共管。落实“门前四包”责任制,广泛开展爱护环境先进单位、先进户评选活动,城管水平进一步提升。2007年,**县通过省级卫生城检查验收。2008年**县获得全国文明县荣誉称号。

二、体会与问题

在加快城乡建设中,观念的更新,将给城乡建设注入巨大活力。**县的工作实践为我们留下深刻体会:

一是城乡建设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理念。为打造适宜人居、适宜创业、适宜人的全面发展的特色城市,**县委、县政府围绕人民群众关注的难点和热点,积极推进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建设项目,把群众期望的公益事业办实办好,赢得广大市民对城市建设工作的热情支持。

二是城乡建设必须树立规划先行理念。规划是城市建设的灵魂,特色是城市的生命。为从根本上提升城市品位,塑造特色城市,**县十分注重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战略地位,聘请专家编制县域总体规划、体系规划和区域规划,明确城市定位、功能分区、建筑风格和城市布局,做到50年不落后,几代人不拆迁。

当前,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城市建设就难以在更高起点上稳步推进。

(一)建设与管理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规划相对滞后,城市功能不完善,物业管理矛盾相对突出,呈现出管建脱节。

(二)“城中村”改造问题。按照“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安置特色化、行为市场化”的要求,城乡分离还比较明显,与城市融合度还不紧密。尤其是近郊农区变城区、农民变市民工作难度较大,失地农民利益补偿、生产生活、就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

(三)建设资金短缺问题。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县域经济实力普遍较弱,地方财政支撑力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建设发展的需求,运用市场化手段运作资金

还有一定局限。

三、建议与对策

(一)更加注重城市定位。找准城市建设正确的目标和方向,营造城市资产的独特个性和优势,不断增强城市对经济增长要素的吸引力和集聚力;不断做大做强旅游品牌、产业品牌,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要突出城市性质定位,明确城市发展方向;要突出城市文化定位,全面展现城市灵性;要突出建设理念定

位,正确处理好新城与旧城、当前与长远、功能与特色、地上与地下、建设与管理的关系,努力建设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

(二)更加注重城市经营。牢牢把握政府对城镇土地的管理权限,通过竞价出让、股本经营、土地置换、成片开发等方式,促进土地价值转化增值;大力经营城镇再生资本,对城市部分公益设施,实行有偿转让冠名权;大力经营延伸资本,充分利用政府公共管理的专营优势,对路桥、路灯、广告、公交线路、出租车牌照实行有偿使用。通过经营城市,把无形资产转化为现实财富,再反哺城市建设。

(三)更加注重城市宣传。把宣传城市作为发展注意力经济的重要手段。采取网站发布、节会宣传等方式,全方位展示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城市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大力开展以市容市貌整顿为切入口的环境整治活动,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城市成员的认同感、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赢。

7.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调研 篇七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想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潮流蓬勃兴起。城乡一体化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多方面内容,由于缺乏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城乡统筹在初始发展阶段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进入21 世纪后,二元户籍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城乡一体化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化发展的新阶段,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

城乡一体化的最大特点在于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就业作为社会极度关注的焦点,逐渐成为检验城乡一体化发展方向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志。相关领域的学者和专家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着手于城乡一体化视阈下就业问题的探究:杨兵经过不断的调查和研究发现,制约城乡一体化就业问题解决的最大障碍在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赵芳认为,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不符合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原则,人为地设置障碍,把人分为城市人和农村人;张玲指出,这种户籍制度影响农民向市民的转变,阻碍了农民工的流动就业,也导致了我国城镇化水平长期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以破除传统的二元户籍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统一体化建设在一些地区展开,该政策的实施能否有效解决长期就业问题,再次成为社会现实议点。

二、研究设计

1、调研区域概况

本研究选取的试点李宁(荆门)工业园位于湖北省城乡一体化改革试点之一的荆门市掇刀区,现有职工8000 人。该工业园的建成吸纳当地大量剩余劳动力,为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并在招工、用工以及职工的管理等方面有较多的成功经验,值得进行进一步的总结并进行推广。该企业在促进城乡就业一体化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具体措施和制度来讲概括如下:一是劳动报酬方面,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建立健全、准确、系统以及高效的工资发放制度;二是休息休假方面,工业园内实行标准的工作时间制度,制定了明确的休息休假配套的制度措施;三是员工待遇方面,进一步缩小员工中城镇与农村的差距,努力提高农村员工的生活质量,着力解决农村员工的住房问题,稳定员工队伍,促进李宁产业园的稳步发展。

2、调研情况说明

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和结构式访谈两种形式。课题组于2013 年7 月就李宁(荆门)工业园内员工的工资报酬、休息休假、社会福利、劳动保护以及职业培训等方面随机发放调查问卷200 份,其中一线职工问卷发放150 份,回收有效问卷146份,问卷有效率为97.33%;管理层问卷发放50 份,回收份有效问卷41 份,问卷有效率为82%(抽样分布详见表1)。问卷设计的题目进行编号,使用Visual Foxpro9.0 和SPSS17.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三、调研结果及分析

对于员工的具体状况,课题组从工资报酬、社会福利保险、劳动保护、休息休假、职业培训五个方面进行调研。

1、工资报酬

在所调查的146 名员工中,月工资在1500—2500 元之间的有96 人,占总体的65.75%(统计数据详见表2),该工业园的工资高于该区的整体水平。就员工进入工业园有无收取押金之类的额外资金,管理层和员工的回答就有高度一致性。其中员工中有91.8%的选择“没有收取过”,而在管理层中有95.1%的选择“没有收取过”。该数据说明,李宁(荆门)工业园在招聘过程中采取严格、规范、合法的程序,切实保障了劳动者权益,杜绝类似于像一些厂家那样,依靠收取押金等额外资金来遏制员工离职等现象的发生。

2、社会福利

就“五险”投保情况的对比,员工和管理的回答有着明显的差异,对此笔者在访谈中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工业园为每位员工都按照国家规定参与“五险一金”,由于员工少有注意并应用所投的保险,所以对于自己所投的保险很多员工也是处于一种不知情的状态。当前员工对于自己享有权利的了解比较缺乏,需要引起工业园的高度重视。

3、劳动保护

该内容主要从工业园的具体工作来进行调查,统计数据表明,工业园在“宣传安全知识”和“定期进行安全检查”两方面做的比较好,这与对员工的调查中,有关安全知识职业培训的结果相符合,在员工中有64.6%接受过安全知识的培训。安全培训作为安全生产的第一步,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贯穿员工在工业园的整个历程,是对员工生命保障和生产顺利进行的防线。

4、休息休假

员工的回答中,有36.7%的员工选择上班时数为“8 小时”,而在管理层的回答中占比例最大的是“10 小时及其以上”,究其原因,公司的工资制度使得有些员工为了获得更高的工资而自觉加班,在原有规定的产量的基础上再获得额外的收入。对于国家法定节假日休假情况,该工业园能够按时、按量为员工进行放假,充分保证了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权利。此外调研发现,女性员工的“带薪休假”的权益得到较好保障。

5、职业培训

调查的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员工能够得到相关职业培训,78%的管理层经常为员工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以安全知识和职业技能为主(多选),分别为64.6%、48.3%,说明这些职业培训对于工业园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四、相关政策与建议

1、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二元户籍制度更为根本,只有对之进行改革才能消除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制度障碍。2001 年国务院批转了《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打破城乡界限、实行城乡户口登记一体化”以全面放松对小城镇常住户口的管制。今后的工作应从人民的意识强化抓起,加大对户籍制度改革中与就业相关的配套制度措施的宣传,让劳动者真正的意识到政策的支持,以便准确定位。

2、配合企业拓宽就业信息的宣传平台,最大程度让劳动者获取相关就业信息

工业园区除了普遍的网络、平面广告等宣传方式外,可以通过制作企业宣传视频全方位宣传企业特色。企业可以单独设立招聘中心,以规范化的流程和详细的讲解让劳动者获取就业信息。有关部门应该定期收集本地区下岗失业劳动者的信息,让这些劳动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新的工作,避免因失业而引发的社会矛盾。

3、努力加强企业、劳动者双方面培训,双方面提升整体素质

可以通过座谈会、观摩考察等方式组织本区内各个企业的管理层进行交流学习,这样推广了成功经验,使企业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互利发展、共同进步”的良好发展格局。另外,还要加大对劳动者尤其是本区对失业、待业人员的技能培训的资金支持,让更多的失业、待业人员掌握更多的职业技能。

4、加快社会保障、维权体系的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步伐

建立和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妥善解决城乡劳动者的社会保障问题,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就业机制的重中之重。考虑到农民工文化素质低、维权意识薄弱等固有的特点,在社会保障和维权体系方面追求平等性的同时更要加强对农民工的保护。农民工进入城镇务工势必会涉及到家庭、子女等问题,因此相关部门应该以此纳入城市公共服务的范畴,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的劣势地位,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就业体系。

五、结语

8.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调研 篇八

城市色彩规划与设计,最终成果是依据前期大量对城市建筑要素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其中基于专业层面的分析与整理工作是未来制定城市色彩规划的基础。只有充分了解城市色彩的现状、掌握城市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才能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Abstract:

Urban color planning and design, the final result is a lot of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work of the pre-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based on the city, which based on the professional level analysis and finishing work is the basis for developing urban color planning and control in the future. Only fully understand the status of urban color master deficiencies that exist in urban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develop targeted solutions.

关键词:城市色彩 规划目标 调研分析

一、主要城市建筑色彩规划的总体目标

1、区位介绍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主要范围是中国图们江区域的核心地区,即吉林省范围内的长春市、吉林市部分区域和延边州(简称长吉图),总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770万人。这一区域面积和人口均占吉林省的三分之一、经济总量占二分之一,是中国参与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的核心地区和重要支撑。

按照规划纲要,建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将以珲春为开放窗口、延(吉)龙(井)图(们)为开放前沿,以长春、吉林市为主要依托,实施边境地区与腹地联动开发开放,带动吉林加快发展振兴。使长吉图发展成为我国沿边开发开放的重要区域、我国面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门户和东北亚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平台,建设成为我国沿边开发开放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未来的经济建设需要优美的城市环境为依托,因此,科学的对此区域主要城市色彩规划设计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与支撑。

2、规划目标

通过收集国内外研究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并结合长吉图开放开发先导区沿线主要城市的实际情况,最终形成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城市主色调以及建筑色彩控制导则,用以指导城市建设。从实际出发,通过对长吉图开发先导区沿线主要城市自然、历史、人文等因素进行调研,分析其各部分构成城市色彩的要素,构建一套可供政府参考与实施的色彩规划设计方案。

3、设计理念

长吉图开发先导区沿线主要城市色彩规划设计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充分运用城市规划学、城市地理学、城市形象系统、区域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采用跨学科研究法、对比分析法、实证实践研究等多种方法进行研究,在基于多种艺术门类相融合的一体化设计中,实现各学科知识的多元化发展和知识结构的纵深化发展,力争通过研究手段和研究思维的创新,实现理论成果的创新,为大区域化的环境设计的创新和评估工作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二、调研分析的目标与宗旨

1、调研分析的目标

色彩作为无声的语言,构筑了五彩斑斓的世界万物,同样也构筑了我们生存的环境之美,好的城市色彩环境能给人以精神的愉悦、更能为城市的文化特质增添光色。城市色彩通过建筑环境的色彩来展现其特有的人文精神与色彩特质,研究环境色彩不仅是对城市建筑的色彩体系的认知,同时还应考虑人对色彩的喜好与色彩文化的内涵,以及城市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城市属性等相关因素。因此,作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主要城市,长春市、吉林市、延吉市的城市色彩设计与色彩规划就应在整体控制的思路主导下,探求每个城市各自区域的主体颜色,通盘研究相关因素与创建新模式。

2、调研分析的宗旨

城市色彩是种表象化的城市精神与个性气质,城市色彩设计的目标在于塑造具有个性鲜明、别具一格的艺术化的城市色彩形象。在整体控制上,应根据城市色彩的构成要素、城市整体色彩、区域建筑色彩及自然环境色彩等方面进行分析。其宗旨应为城市精神的价值体现与具象化表述,以构建城市应具有的人文气质与宜居的空间环境。

三、调研分析的内容

1、城市色彩现状分析

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环境建设越来越被重视,城市色彩作为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必然要在城市建设之初进行规划与统筹,形成有效与可操作的规划方案。通过科学规划的城市建筑色彩来提升城市环境,打造城市形象,改变以往对城市色彩缺乏规范和科学的规划与管理,改变城市环境中杂乱无章的城市景观形象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作为城市建设的参与者都应建立起对建筑色彩的高度重视。城市色彩建筑色彩的现状分析,是对城市建筑色彩进行科学规划的根本,也是形成最终方案的基础。只有通过分析调查城市建筑色彩现状和找出存在的问题,才能提出合理、科学的解决方案。

2、调研内容

(1)确立原则

城市色彩规划是在对相关内容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系统的色彩分析方法,得到特定区域色彩系统的具体数值,再根据各区域的具体内容,合理客观的制定城市主色调;并在统一的色调上对不同历史年代的建筑或不同性质、功能的区域进行协调与梳理,使城市建筑色彩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展现城市形象。因此,城市建筑色彩规划的前提是将建筑按功能性质、历史文化、自然因素等内容分类调查研究,分析整理出局部区域的色彩现状作为构成城市主色调的依据,形成城市建设的指导原则。

(2)导则思想

针对长吉图沿线主要城市的不同因素影响以及从色彩的角度来考虑城市所发生的现象与问题,在实现城市发展目标的框架内,以城市美为原则、以城市发展为主导方向,在尊重历史、人文及市民心理预期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案例分析、提出问题、解决对策,制定导则等方法手段,对各主要城市色彩建立起系统与完整的定位分析,从而制理性的规划方案。通过对城市现状的分析与调研,会清醒的认识到当下的城市发展与环境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各个城市提出的破解城市色彩难题的诉求。

四、调研分析的方法

城市色彩的规划与营造,应重视总体环境的协调与控制,在整体基础上由外及内的进行细致的分析与制定对策,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的原则。这样的方法,可以很好的把控整体因素,同时寻找局部的变化,手段灵活且成效显著。

1、自然环境色彩的调研

结合吉林省域的自然环境特点,主要城市的自然环境也各有特点,依据城市所处地域的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变化所产生的色彩变化,自然环境色彩的调查应重点解决当地自然条件下环境所呈现的色彩原貌。

(1)土壤

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土壤条件也是构成该地区城市色彩的主要因素,应针对当地土壤、岩石的色彩进行分析,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分布的特点,综合考虑长期生产活动的影响,总结地带性土壤和岩石的色彩成因,分析并提取作为城市底色的环境色彩色谱。

(2)水系

以贯穿城市的主要河流为主,综合分析水域周边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色彩。长春市、吉林市、延吉市城区均有大的江河穿越城区,河道徜徉于城市中,和周边的建筑与自然景观形成互为影响的色彩体系,作为城市背景色的自然景观色彩也是不可忽视的。

(3)植被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沿线城市的植被、花卉由于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多以耐寒的针叶和阔叶树种为主,植被和花卉大量分布于公园、道路、广场、街区绿地等处,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色彩;植被因季节变化、品种不同也呈现出各异的景象。因此,要调查分析各区域内的主要植物、主要树种的植物色彩,用色谱分析的方法,整合出地域性的自然环境色彩谱系。

(4)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决定了一个地区的自然景观,同时也会产生当地的色彩心理取向和偏好,从而影响当地的色彩景观。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沿线城市属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四季交替分明且秋冬寒冷季节占常年大部分时间。调研应根据各城市的特殊气候条件进行分析,分析温带季风气候的光照、云、雨、温湿度对色彩的影响以及色光源对城市色彩环境的影响。同时应研究人们由气候因素所产生的色彩取向,分析作为城市色彩要素的自然环境色彩的成因。

2、人工环境色彩的调研

(1)现代建筑

人工建筑环境色彩的调查应选择城市中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或建筑,具体可将城市功能的性质划分成商业区、文化艺术区、居住区以及工业区等区域。商业街区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主要商业街区环境的色彩调研与分析;文化建筑可选取学校集中的区域,如大学城等具有城市文化象征的区域;居住区建筑也是重点调研对象,可选取突出反映城市居民生活习惯与城市象征意义的住宅区;工业区建筑应选择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感的工业建筑。

(2)历史遗存建筑

历史遗存建筑代表着城市过去的风貌,新的城市色彩体系构建不能丢弃原有的城市历史脉络。通过对历史遗存建筑的调研分析,归纳并总结出传统建筑的色彩是否被忽视、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是否导致传统色彩的消失、传统建筑色彩风格是否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延续等内容。

(3)公共设施

城市公共设施的调研主要包括对城市色彩环境有重要影响的道路桥梁、景观环境设施、生活休闲设施等。分析局部的色彩构成要素是否与建筑和城市整体色彩环境氛围协调,找出问题所在。

(4)调研路径

①城市总体色彩——立足于城市色彩主色调和整体环境色彩性格的调研,是整体节奏与主旋律的定位。

②区域色彩——进行局部的区域色彩调研以及各区域建筑色彩进行深入分析。

③局部建筑色彩——局部建筑的色彩调研基本形成了各组成建筑色彩的深入分析,也是建筑整体色彩分析的依据。

④单体建筑的色彩——在总体色彩以及局部建筑色彩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具体建筑色彩或局部公共设施色彩的详细分析。

3、人文环境色彩的调研

每个不同的地域都会因历史、生活习惯、思想意识、民俗、民族、宗教等多方面因素形成地方性的色彩喜好和传统,构成独特的人文环境色彩。城市文化环境的色彩存在于抽象和具象中,其中历史、生活习惯、思想意识等色彩较为抽象;民俗、民族、宗教等较具象。应通过对城市文化环境中提取大量的色彩样本进行分析,形成具体的城市文化环境色彩谱系。

(1)城市色彩问卷调查

分析现代城市色彩生活中的喜好和心理倾向,以捕捉到抽象的人文环境色彩的精髓。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可将当地对生活习惯、思想意识等抽象的色彩信息转化为具象的色彩符号,从而形成构建城市色彩总体规划的基础。

(2)文献资料调研

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调研分析,收集各种民族习惯、传统习俗及常用色彩信息,分析当地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色彩喜好的色谱。如延吉市为朝鲜族聚居的地区,民族的传统用色习惯在民族服饰上就有具象的体现,由此可以分析整理出当地的常用色彩信息和文化环境色彩的主要元素。

五、结语

城市色彩规划设计将有利于长春、吉林、图们江地区的城市形象及整体色彩构建,有利于提升整体形象和环境品质。通过对城市色彩大量的调查,将城市要素进行梳理,区分主要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层次,总结其中各个城市的艺术特色及规律。更好地发挥长吉图直接腹地支撑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的作用、参与国际合作,在新形势下推进图们江区域开发开放战略的需要。

从城市的调研入手,制定城市色彩规划,寻找特定区域、不同历史文化及自然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客观色彩依据,形成城市建筑色彩规划的基础,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找出主观意识下规划失控引起的城市色彩问题,使原本杂乱无章的建筑在色彩上尽量达到统一性,改变错误的色彩认知、规范化建筑的色彩,开启城市焕然一新的面貌。

参考文献

[1]孙彤宇.以建筑为导向的城市公共空间模式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9.

[2]宋立新.城市色彩形象识别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5.

上一篇:中国民事诉讼法中英文下一篇:难忘的经历的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