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抒情散文

2024-09-20

小城抒情散文(精选8篇)

1.小城抒情散文 篇一

小城欢快的夜晚抒情散文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的美好夜晚,乘借这美好夜晚的兴致,徜徉在市区霓虹映照的马路上、歌舞相伴的公园里、健身锻炼的植物园中、欢快热闹的小区旁、两岸灯光倒影的现河边……沉浸在这光与影的美妙世界里,您也许会想到了什么?感受点什么?我却是想了许多、许多……在这欢快热闹的夜晚,没有了工作上的烦忧,减少了职场的应酬,闲着没事就溜达溜达,陶醉在绿树掩映下的大自然之中,自然轻松了许多,顿觉身也轻松,心也轻松,心情好极了。

说溜达也好,说散步也好,说转转也好,说走走也好,反正就是那么回事,散步健身。我有自己的特点:快走加慢跑,顺其自然好。喜欢跑的时候就跑一跑,跑起来也轻巧;跑累了就走一走,走起来更逍遥,整个身心处于随意、放松之中。我溜达分左右两条路线,顺单位往右转,绕单位往左行,目的地都是植物园,这样就可浏览不同的路边风光,就会带来不一样的感受。行走的路上,常常遇到战友、同学、同事、朋友,热情地打着招呼,收获着多日不见的友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往左边散步的时候,常常见到我的一位老科长,这位年近70的老人,已退休多年了,一直坚持着健身运动,健身给了他硬朗的身体,从他那爽朗的声音里,从他较快的步速里,我似乎没感觉出他有多大变化,还像原来的他。我曾探问过他健身的秘诀,他爽快地回答:“几乎每天晚上都和老伴一起,绕着市区溜达一圈,也不走的太远。”他从溜达中感受着健身的快乐。

溜达中,我的一位朋友、一所中学的尚老师热情地同我打着招呼,在和他的热情交谈中,我隐隐感到了他内在的力量,他每晚左边携着爱妻,右手牵着可爱的小狗,彼此似乎习惯了散步的频率,随意溜达,其乐融融,散步给我带来的收获很多、很多……

每晚都几乎是一样的一路走来,但每晚的所见所闻却都是那样的新鲜、有趣,几乎没有重复,没有呆板。所遇见的人中,有随意溜达的,有骑着自行车绕城健身的,有在路边打羽毛球的,有在路边烧烤摊吃烧烤的,有在马路牙子喝茶聊天的,有骑着电动车急急赶路的,还有徜徉在路边看光景的……所见这一切,涌入脑中就产生了不一样的感受,我隐隐地感到:平度在变,小城在变,小城的夜是流动的,小城的夜是欢快的。

我溜达落脚最多的地方要属在公园和植物园了,因为这两个地方,才是最热闹的,也是健身的好去处。置身在这两个不同的园里,我的`感受也截然不同。我深深感受到了公园里蕴含着的“文”,我也直观看到了植物园里张杨着的“武”,这一文一武,表现着不同的健身风格,个中妙处只有深入其中的健身者才能真正体验到。曾几何时,我也加入了公园里数百人跑“8”字的行列,跟随着队列的脚步,伴随着旁边露天舞场的优美曲子,跑出了健康快乐的步履,大约一个小时下来,酣畅淋漓,好不痛快。这个时候,我的身体闲下来了,可我的思维和眼睛并没有闲着,我和旁边围着的一群人的心情是一样的,用眼睛观察一对对男女舞伴的翩翩舞姿,用心思考他们娴熟的舞技,“慢三、慢四,快三、快四”,伴随着一支支舞曲,使我这个对交谊舞略懂一二的人,心也痒起来,不免有跃跃欲试之感。这个露天舞场带给我的感受和思考很多,就如同香港的露天试歌厅一样,无形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舞者,活跃了小城生活,事情远不止于此,还吸引了众多市民、舞蹈爱好者前来观赏,展现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带起了一个小夜市,我在不经意中看到,在舞场的周围,摆满了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摊位,生意人在乘兴叫卖着各种商品,也是一道风景。由公园里跑“8”字的感触,我曾写过一篇小文《晚间跑步随想曲》:“有的人跃跃欲试,有的人随之为伍,“8”字跑步圈越拉越大,跑步者的底气越来越足,热闹与健身的魅力诱发起我晚跑的乐趣。于是携妻带友加入数百人的跑步队伍。跑步中,涌动着滴滴汗珠;音乐声,伴随着欢快脚步;从稳重的中年到欢乐的少年,同台演奏着小城和谐的旋律。跑步,跑出了生活的新境界,跑出了强健有力之躯……”

后来,我又想体验在植物园里健身的热闹和新鲜,便常常和妻徜徉在植物园里,对夜晚的植物园有了深深的感触和熟知,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植物园里的花开花谢,桃红柳绿,抬头仰望着那倒垂的柳梢,一如那婀娜舞女的裙裾,微风轻吹,翩翩起舞,给我带来无限的遐想。沿路低头观赏路边的现河,美丽的彩灯倒影在水中,泛起五彩缤纷的波纹,如同微微飘动的彩绸,再把它与周遭的亭桥廊榭连在一起,真是一幅妙不可言的生动画面。行至园中央,有敲锣打鼓的,我被这欢乐的鼓点吸引住了,一看,周遭已围满了人……走进植物园的深处,这才感受到先前说过的“武”的味道,您看那练长拳的一招一式,多么干净利落,再看那耍三节棍的节奏,是那么的英武洒脱,还有随处可见那些打太极拳的柔中含刚,潇洒自如……突然,从黑暗僻静处冒出一个青春女子,这看似瘦弱的女子却打出了一身稳健的好拳法,我暗自钦佩,并揣摩这青春女子在这里练武自有她的道理。这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练武者,给植物园里增添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更增添了阳刚之气,使夜间的植物园也充满了勃勃生机。

悠闲漫步在植物园里,嘹亮的歌声环绕在它的南北东西,所见跳各类广场舞者不下四、五处,处处彰显着精彩和魅力,您看那婀娜的舞姿,您看那优美的舞步,多么诱人!身旁的妻子都心动了:“住段时间,我也去跳广场舞。”我大略地数了数,估计有上千人吧,这还只是在植物园,我再联想到公园、各个小区、单位广场……这是一个多么大的舞台啊!在这座不夜城里,有多少市民在活动、健身,自然形成了一种理念,一种追求,跳出健与美的身姿,跳出美好的新生活,有了这种理念和追求,便使小城的夜欢快起来了。

在这还快的夜里,当我行至植物园的中心位置时,忽听一个小女孩的美丽声音:“哇,这里老漂亮了!”这是她对身旁的父母说的,我听了心里也顿觉美滋滋的,因为生活在同一座美丽的小城里,有人来赞美它,内心里就觉得自豪。我也由衷地感叹,有这么个风景秀丽的植物园,多好啊!市民们闲暇之余有了好去处。当我从植物园的东部返回,徜徉在风景桥正准备压腿时,两位老太太的谈话吸引了我,高个老太太说:“出来跳跳舞,走走,挺好的”,矮个老太太接上话茬说:“可不是嘛,每天走走身体好,呆在家里也没意思。”两位老人的谈话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我在想,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的生活理念也在发生变化,人们的生活理念都在变,都在向着健康美好的新生活迈进……

徜徉在小城欢快的夜晚,让我思绪起伏,浮想联翩。我在想,如今,社会在发展,人们的观念在改变,追求的是健身、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人们的身体也在变,变得越来越强健。

2.小城抒情散文 篇二

一“、传神”:领悟语言表达的情意

“传神”,就是教师利用适切的系列方法激发学生积极主动领悟语言所传达的情意。课堂中,在丰满的“形”中一层层深入,“神”渐渐浮现,由模糊走向清晰,从而真正抓住散文教学的精髓。

1.感受“神”之影

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把文章原原本本地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读、去体验、去感悟,力求对文本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整体的”感知,对文章思想感情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如《田园诗情》一课,揭题后学生交流眼前浮想的画面。然后读文,想想荷兰给自己的印象,这样对文章的情感基调有了粗浅感知。然后进一步理清写作顺序,弄清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每部分浓缩成标题式,有:奶牛天地、奔驰骏马、家禽乐园、宁静夜晚,当然列标题要说出自己的理由。再将文题与内容观照,弄清这篇文章是以“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介绍荷兰的田园风光,首尾的总写与呼应对荷兰的田园风光有了进一步整体的感受。再如,教师将第二课时导入的复习与本课的“神”相链接,在开篇中就唤醒朦胧的感受。《田园诗情》一课,通过想象画面朗读这两组词组“仪态端庄的老牛、骠悍强壮的骏马、悠然自得的绵羊“”如丝绒般的草原、辽阔无垠的原野、天堂般的绿色草原、鲜艳的郁金香、野草遮掩着的运河”,集中播放荷兰如诗如画的风光,内在的神韵也在心中若隐若现。

2.体悟“神”之真

以形传神、创设意境是写景类散文最重要的写作方法,通过具体形象的描绘传达出抒情主体的精神意蕴,并传递出文中主人公的主观情感。阅读这类文章“,循其形,入其里”,在“活画”中,体会了诗画意境,然后进一步推进,聚焦那些一字传神的词句,品味其中传达的情意,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由此及彼的想象、联想和补充。把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思想融合在一起,以体察作者的情感,探明散文的内在精髓。如精读《田园诗情》,先指名读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课文描绘的景象,然后浏览第2自然段,这样的奶牛图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想想喜欢的理由。学生交流牛犊、老牛的句子时结合“活泼顽皮“”仪态端庄”想象自己就是小牛犊会怎样顽皮,父母就是老牛仪态端庄的样子。再读这部分,体会这样的意境带来的感受。在这样的聚焦词语,再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补充中,那种家的幸福温馨之感自然流淌出来,相机再通过朗读表达情感,这样的“神”丰满厚实了。

3.析出“神”之形

散文中有些重点句子或词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主题、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表达作者的情感,也就是散文的“神”。这就是文眼,也是“神”眼。这些点睛之笔往往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教者引导学生抓住文眼,挑破“点睛”之笔,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了解散文之“神”。如《田园诗情》最后一个自然段“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就是散文的“神”眼,在已经通过一系列意象感悟荷兰的幸福、自由、悠闲、宁静后,对“真正的荷兰是什么”学生一定能透过景看到情,透过田园看到诗情。再补充作者的写作背景,“这篇文章的作者叫卡尔·恰佩克。他在荷兰游历时,写下这篇文章。当时,作者的家乡正在遭受战争的侵扰,人们不得安宁。他写下这样的文字,仅仅是介绍荷兰吗?”学生一定能透视出景物背后作者表达的情感———对自由、平静、幸福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二“、长言”:迁移言语表达的智慧

“长言”,在这里指向的是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笔者认为,在阅读课堂中,语言文字的实践应是对文本语言文字学习效果的检验,是文本语言表达方法运用、内化的过程,是学了本节课获得的语言的生长。但在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运用没有源头,只是为了升华文本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表达,只是一种写的练习,这种语言能力是学生本身就具有的,没有看到学习此文本后独特的生长点,提高点。这种语言文字的实践是一种伪实践,从生长角度看是一种低效的徘徊。作为抒情类写景散文,可以尝试从哪些方面实现语言的生长呢?

1. 传神词语中寻找

品味写景类文章的语言,要重点品味那些能一字传神的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等,品味这些词对描摹景物、传情达意的表达效果。并将这种对文字的敏感能力内化成为自身的语文涵养,这也是语言的一种生长。

《槐乡五月》是三年级上册的景物类散文,文中多处传神之词值得品味。第1自然段感受槐花的香时,教师让学生读读体现槐花香的语句,然后想想句中哪个词语很特别,表达了怎样特殊的感受?学生体会到“浸”的特别之处:“浸”是物体没在水里,而水可以看见,可以摸着。这里说槐乡浸在香海中,就让人感到这种表达的多种独特的韵味,如:香味可以看得见,摸得着了;香味令人陶醉,一直香到心里了;整个槐乡的每一个角落都飘着香味。然后再想象整个槐乡浸在香海中的情景,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巧妙地达到由香悟浸、由浸悟香的效果。有了这样的词语感受经验,再寻找文中类似特别的词语,表达了什么样的特殊感受?学生自然关注到文中“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中的“飘”体会到槐乡孩子的快乐。在此基础上发现写作的秘密,写景时,可以运用能传达神韵的动词,往往会更加生动。最后,学生进行练习。读描写广玉兰的句子,填写一个动词,说说怎样传神。“五、六月份是广玉兰花盛开的季节。在绿油油的叶丛中,花朵是那样的洁净、高雅。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色彩,说它纯白吧,又似乎有一种淡淡的青绿色出来。”这样学生的品词用词能力达到历练和生长。

2. 形神结合处寻找

散文文辞优美,语言韵味十足。散文形散神聚,形式上自由活泼,不受约束。根据这样的文体特点,寻找散文类各年段语言学习和练笔的点。

片段一:

交流第4自然段

1. 除了骏马,还有许多家畜,它们哪里吸引你?

2. 老师把这一段换了一种形式排列(诗的形式),我们一起合作读。

3.经过这样一排列,感觉读起来怎样?能给我们带来这种美感的不仅仅是排列,还有句子的表达形式,你有什么发现?

4.像这样有对称感的句子还有很多,浏览第2自然段,找一找。

交流中出示第2自然段中的句子,说说在哪里找到了对称?

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正在低头吃草;有的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什么。

牛犊跑前跑后,活像顽皮的孩子;老牛仪态端庄,好似牛群的家长。

(点拨推进:结构相似,尽管字数不同,读起来仍朗朗上口。)

5.发现这样的特点,咱们也来试试,使句子工整对称。看一看。

绵羊那么悠然自得,小鸡、长毛山羊显得多么安闲,它们又有哪些具体的活动状态,请你选择其中一种展开想象也写上几句,注意表达形式的对称。

本课语言工整对称,富有节奏美。因此,将感受语言的美到发现如何表达这样的美,以及运用展示这样的美作为本课语言的生长点。

3.析神总结中寻找

3.在抒情中散文着 篇三

它不是掷地有声的交响乐,也不是断人魂肠的二胡曲,你不能否认的是,在这样一部轻松愉悦的五分钟短片里,氤氲着亲切而又温软的挚情,悠扬而又清澈的回响在我们的耳边……

虽然与Michael Dudok De Wit的《父与女》——这部数年前就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大奖相比,《透明回忆》没有那份凝重和深远。作者完全是在一个欢快的基调中完成的作品。但是二者的确同有着那一份浓郁的抒情,这种气息并不足以使你大喜大悲,却是情至深时最远最美的流露。

回忆是什么颜色的?我想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答案。

周晶丝的透明回忆,似乎是一个童话般的梦境,也许,她是那个带你穿越梦境的爱丽丝,在这段步履轻松的穿越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妈妈。super女一号

我们习惯叫她丝儿,她有一张可爱的脸和圆圆的鼻头。丝儿的成长里,有妈妈很大一部分的影响。画画,是妈妈常常用来与她沟通的方式。这些画为丝儿讲了很多的故事,也把普通家长可能会出现的唠叨变成有趣的画面使她牢记在心。比如看到丝儿小时吮手指头的习惯,妈妈会画一个爱吃手的小孩,然后手上有很多的虫子,虫子在小孩吃手的时候就被吃到肚子里去了(这当然是很可怕的事情)。在妈妈画的《做生意》里,猪先生和猪太太是卖冰糖葫芦的,但很不讲卫生,后来改正过来了,大家一起到河里洗了个干净的澡,皆大欢喜。非常生动有趣,从故事到形象设计都是妈妈自己完成,这种连环画、小人书的形式不能不说成为日后丝儿学动画的一个或多或少的影响。

super妈妈从小就有做画画日记的习惯。《一个快乐的暑假》是妈妈年幼时去北戴河玩的时候画的,当时妈妈甚至把它做成了一本小人书,连出版社的名字都有:小人书出版社,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很难去自己全部包揽(想来颇有些导演的潜力呢)。也许妈妈并不会教丝儿诸如素描、色彩等造型方面的严格训练,但是却给丝儿留下了特别美好欢乐的绘画记忆。“有乐趣、有意思,不用想什么技法啊、规则啊什么的。”这些看似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儿童画、连环画,为丝儿的长大(不仅仅是在专业上的)营造了一个最佳的空间。在她的作品里一直出现的,就是“与母亲一起画画,并且在这样的行为中进行着我们之间的交流”。

透明的四个颜色

全片的(和妈妈之间的关系)主线定下后,接下来是一些结构的划分。刚开始的时候有好几个段落,最后反复的修改,又进行了很多的忍痛大删节,精简为四个部分,也就是片中四个主要的颜色:黄、蓝、红、绿。这也是为了画面的颜色更加鲜明,充满动感。虽然人物是透明的,但这些美丽的底色烘托了整个的氛围,也成为回忆和真实中的纽带,而这也铺下了人物年龄的变化、时间的更迭这条辅线。

从小时候的嫩黄,懵懂的看着妈妈在画画;到充满了想象和膨胀的年龄——红色部分,与妈妈一起画画;进入到安静的蓝色,又暗含着成长中妈妈对女儿的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的影响。时间缓缓的移动,女儿长大了,离开母亲,开始独立的生活,而“再回到母亲身边时……没有变的是,她仍像对待幼儿时的我那样上前抱住我,亲吻我。”这醉人的吻是片中不断出现的情绪号码,仿佛一段音乐中轻快而又不时出现的某一个音符。绿色和黄色有些首尾呼应,都是那种比较温馨的味道,第一部分那暖暖的黄色是妈妈照顾着女儿,到了绿色的时候妈妈已经不再年轻。似乎是角色的悄然互换,这个时候长大了的女儿在妈妈熟睡的时候留下了一个甜蜜芬芳的吻(妈妈此时一定睡得很香甜)。“这些穿过时间的透明的回忆,已不再是过去的真实,而它留给我的感觉是真实的。”

形散而神不散

2003年底到2004年底,是一个从最初的创意到技术制作、再到整体调整完成整个片子的过程。

这部片子很大一部分也是丝儿的丈夫李卓与她共同完成的,他们都有着相似的自然、纯真的天性,也是很好的工作伙伴。在同样自然、纯真的作品里,他们并没有玩什么特殊的眩技,用过的软件也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东:背景着色在电脑上完成,简单朴素,通过photoshop与painter两个绘图软件的结合运用,丰富了画面的质感。后期合成上也不过是通过premiere与AE结合运用来完成的。手绘却功不可没,片中人物形象的原画与动画全部运用这个方式。在这个基础上,两边的妈妈们也都非常积极地参与了一些画稿的描绘,那些线条因为有妈妈们的加入,也有了一份浓浓的深情。

本来有很多的镜头是实拍组成的,其中有一段是和妈妈在树林里坐着,阳光暖烘烘的,叶子哗哗啦啦的响着,树影在轻轻地晃动,一幅很美的画面,可是,为了与整个结构很好的结合,还是cut掉了,最后精选了两个符合大结构的精彩部分:开头的一个树林的景和最后一个和妈妈一起远去的背影。首尾实拍树林背景的呼应,使作品完满和清晰。

声音的制作上没有太多的条件,除了片尾出字幕的那段音乐是一个朋友帮助创作的,其他都是根据结构和情绪,选择了一些现成的音乐来进行组合,虽然是一个小小的遗憾,不过没有影响到整个片子的气氛。人物没有什么语言,其中的“咿咿呀呀”声音是丝儿发出来的,很有趣,不禁又想起她可爱的脸和圆圆的鼻头。

4.平利小城散文 篇四

平利,中国最美乡村,你仅仅用你的眼睛是绝不能够感受到他的魅力和韵味的!当晨钟想起的时候,小城北面的环山路、南面的河滨路,纸坊沟及马盘山上到处是早起锻炼的人,迎着初升的朝阳,三个一群五个一组,或疾行或漫步,人们尽情享受着自然给予他们的恩赐。满眼的绿色森林,欢唱的小鸟,清新的空气,这些是你只有用心而且必须用心才能感受到的`舒心和舒坦,张开嘴,深呼气几口,你会觉得这未经鼻腔过滤的空气,如山泉般甘甜清冽,每一次深呼气的空气涤荡着你的五脏六腑,心灵仿佛变得透明、纯洁、晴朗,会情不自禁的感叹:“又是一个美好的一天开始了!”

清晨的女娲广场是最平利具活力的地方。这边羽毛球、网球对战正酣,你抽打、我扣杀,网拍绳儿被球碰撞的“砰砰”直响;那边柔力球在一群人的球拍中上下左右翻转挪腾,任凭球拍然后变换,柔力球魔术般的紧紧吸附着球拍,玩的高超、灵巧而刺激;舒缓的音乐伴着展臂,俯卧、拉伸、屈体、八体投地等那是一群瑜伽爱好者,她们执着、坚韧、顽强的锻炼着身体,塑造着更加美好的形体;长剑在手,腾挪游走,一群太极剑爱好者正在练剑,寒光闪闪,虽不见仙风道骨、鹤发童颜,却也有是剑人合一,娴熟自然;浩浩荡荡的大队人马,自然是广场舞爱好者了,每天的清晨和花灯初上的夜晚,秀舞姿、展舞艺,只有他们最张扬。

平利女娲广场的五峰楼是平利最不寂寞的地方,从早到晚都被南来北往的人所拥抱,人们在她周围跳舞,嬉戏,玩几把扑克,打几圈川牌,外地来的人总要在此驻足观望,赞叹一番、游览一圈,再选择几个不同角度按下快门,拍上几张,留作永久记忆。晚上的五峰楼彩灯闪耀,熠熠灯光勾勒出五峰楼伟岸的身躯,灯光映照下即使在遥远的五峰山亦或是马盘山上也清晰可见其曼妙身姿。

夜幕降临,坝河显得静谧而安详,两岸灯光倒映在水中波光粼粼,煞是可爱。月湖桥一手拉着左岸一手牵着右岸,倒映在水中呈现出一轮圆月。拾级而上,行至月湖桥顶,极目四眺,坝河两岸美景尽收眼底,树木花草,桥亭楼厦映于水中随着微风吹起的波浪变幻出千百姿态,如恋人相拥,似闺蜜呢喃。

月湖步行桥是一座充满着故事的桥,夏天的早晚人们在这里赏景纳凉,吹风透气,释放工作心情与压力;冬日暖暖的太阳无私的洒在桥面,人们在此沐浴着如春的阳光,欣赏着两岸山水,看河面掠过的白鹭,看湛蓝的天空中飘忽的云朵,还有女娲广场上空的风筝,看坝河静静的从东边流淌到遥远的长江,仿佛平利就是一个无冬的地方偶尔还有人在此吊嗓子、展歌喉;瓜果附近的农户将瓜果从沿着桥面台阶一步步从下面摆到桥顶端,黄瓜、西红柿、核桃、苹果、梨子、梨子、栗子,样样诱人,让人垂涎欲滴!

平利一座你来了不想走的小城。

5.小城岚皋散文 篇五

回到这座小城快一年了,却也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审视她的淳朴与美丽,但我早已与她融为一体。在无数个日子里,在她的每一寸肌肤都留下了我的印记。九月的第一天,小城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依靠在窗前看飘飘洒洒的雨滴,惬意的享受着。

记得小时候,不会写岚皋二字,只记住了山风白大十,后来才慢慢懂了她的由来。岚,山中之雾气;皋,水边之高地。素来喜欢文艺的我,不免对她有些痴迷,只觉得更有韵味了。不知当年给她取名的是哪位饱学之士,于万千字眼中选中岚皋二字,恰如其分的.描绘了这里的山山水水。

地处巴山深处的岚皋,有诸多的理由,让你选择她不忍离去。这里没有大城市的车水马龙,没有行色匆匆的路人,也没有疾驰的火车穿城而过。这里只有忙里偷闲的人,悠然惬意过着他们的小日子,偶尔沉醉在秋色迷人安岚路上。

如果你来到岚皋,又有足够的时间,不要去南宫山神河源千层河,那些早已被万千人看过无数遍的景点。选一条小河溯水而上,或驱车或徒步,不必赶时间,也不必在乎源头到底有什么,沿岸的风景早已让你陶醉。如果累了,那就停下来,席地而坐闭上双眼,任由一缕缕清风飘来钻进身体,游走在的每一寸皮肤里,消除所有的疲惫,当睁开眼时又是另一个世界。

在独具风味的农家乐,可以品尝一下地地道道的农家美味。有些菜可能你从来没听说过,不过请放心实用,它绝对绿色健康无化肥无添加剂。想喝一杯的话,纯正的包谷酒是个不错的选择。酒足饭饱才发现,迷雾早已朦胧了夜色,也许你觉得今天的行程已经结束,其实不然。岚皋的夜色,也足够让你再醉上一回了。夜幕下的岚皋人,一改白天的匆忙,三五成群走上街头,或悠闲的散步或聊话家常。

沿着河滨大道一直往前走,就到了这个点最热闹的地方,碗场坝广场,百米开外就能隐隐约约听到有歌声传来,忽而悠扬忽而高亢,截然不同的曲风简直叫人欲罢不能。慢慢走近,才发现上百人自然地分成了四个方阵,多种舞蹈争奇斗艳,好不热闹。当然,偌大的广场也不仅仅是跳广场舞的绝佳场所,如果你喜欢运动,羽毛球乒乓球也能让你玩个痛快。不过千万不要小瞧老人和小孩,也许高手就藏在他们当中,一不小心你就会被虐的很惨。

6.大城小城的散文 篇六

我,出生于小城里,从小在小城里长大,身边人的性格各有不同,有温柔善良,老成的古灵精怪,也有风趣幽默的怪味豆,更有脾气火爆的辣椒。不过自小出生于小城的我,由着身边的环境,让我养成了早早看透生活的人,可能我比同龄的孩子总是多想些问题,总是比他们多忧愁,可能会因为一件事,心里会徘徊很久。小时候的天空很蓝很蓝,抬头看天空,感觉天空很远很远,梦想着有一天去到一个离城市很近的地方,那时候的人,没有那么多的粗鲁话语,没有那么多的拳眼相向,有不好的,大家一起说一下,就会好起来,可能小时候看一切都是善良的,又或者自己身在其中,旁观者清。

时间慢慢推移,我们这一代人开始长大成人,一个个步入大学的时代。各自背好自己的行囊,立志要在大城市里闯荡一番。

来到了大城市,不会在像小时候一样的无知了,学到了很多规则,慢慢的童真藏在心底,换上了一副伪装的面孔,笑的虚伪,笑的那么的假,不过还是依旧喜欢这大城市,大城的生活状态虽然很快,没有小城的悠闲,但是,大城的生活让我更加上进,让我有紧迫感,追寻我进步,让我离梦想近了些距离。

大城的.人们生活规律,公交车不会拥挤,人人有秩序,安静互不打扰,没有吵杂喧嚣,更不会因为谁没有给老人让座而吵也不会因为人挤人不经意间的触碰而争吵,秩序上车下车,似乎每个人都是有秩序,有章法。各个办公大厦里的写字间,每个人都是有着急而稳的脚步,慌乱但却有秩序,每个人的轨迹都在急迫的走着。我可能是一个喜欢快生活的人,但,又往往受不了,也需要回到小城里宣泄。

学校的寒暑假,是回家疗伤的好机会,在学校的生活以及外出兼职的快生活,每每让我感叹,还好有假期安抚着我。从大城回到了小城里,其实并没有小时候的那么美好,人们的生活慢,老人和孩子居多,年轻人都选择去了大城里,小时的天空渐渐变成了灰蓝色。回来坐着公车,被人左挤右挤,硬生生的挤上了车,心里很不舒服,可谁曾想,当年的我,也是这个样子,挤着别人自己钻进去抢着座位,为自己家人或者小伙伴占着座位呢。回了家本想着坐着客车出去玩耍一番,看看周边风景,便买了客车票,上了车,车上的光景真的让人想下车,狭小的客车还有人上来卖东西,等车发车了,卖东西的人也下了车,人们不按照自己的位置号码坐车,上了车只挑选自己喜欢的位置随便坐,那为什么售票处不在客车的门口摆个小桌子,在车门口售票呢。可是又一想,从小到大客车一直都是不按顺序坐座位,现在又来计较什么呢,就因为在大城里呆了几年吗?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变成了这样,越来越不喜欢小城的人了。不过小城的风景着实的好看,抚慰人的心灵。

这是我最后一个暑假了,还有8天就要回到了南方的大城,继续我最后一年的大四学业,追寻着我的梦想,希望我在追寻着自己梦想的同时,不要忘了自己的本心。

小城虽好,但仅限于风景,大城虽好,但,心却是累。

7.试谈冰心早期散文的抒情特色 篇七

冰心早期散文的抒情特色是使她“最最属于自己”的一个重要方面, 突出地体现了这位著名女作家独特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

(一)

“我想随处可写, 随时可写, 时间和空间里, 开满了空灵清艳的花, 以供慧心人的采撷” (冰心《往事 (十八) 》) , 冰心自己就是采撷那“清艳”的花的“慧心人”。诚然, 她在“五四”时期还只是一个怯生生地探讨人生的年青的女作家, 她所接受的教育、自身的经历以及生活环境的影响, 使她在散文作品中袒露的感情世界还只是一个比较狭窄的天地, 她向读者诉说的无非是她所吸吮的母爱的甘露, 她能忆及的也仅是她孩提的梦境, 而她自己“对于事物的感情和态度, 丝毫不可挪移, 不容假借”, “其中只有一个‘真’字”。这种“真的文学”, 使她“心里有什么, 笔下写什么”, “只听凭着此时此地的思潮, 自由奔放, 从脑中流到指上, 从指上落到笔尖……洒洒落落, 自自然然的画在纸上”, “行云流水似的, 不造作, 不矜持, 说我心中所要说的话”。茅盾曾说, 在冰心早期散文中, “她把自己反映得再清楚也没有了”。因此, 冰心早期散文的抒情特色, 首先在于她那特有的温柔而率真。

冰心早期的散文, 可以说都是擎着“爱”的旗帜而作的。她的《寄小读者》《山中杂记》《往事》以及《南归》, 充溢着“对父母之爱, 对小弟兄小朋友之爱, 以及对异国弱小儿女, 同病者之爱”, 甚至对小动物的爱。爱“使她的笔底有了温泉水似的柔情”, 这股柔情不事雕琢, 掏心倾诉, 坦率真白。例如, 她曾为自己使一个温柔的小活物——小鼠遭不幸而觉到“心上飕的着了一箭”, 感到自己的“堕落”而深深地“忏悔” (《寄小读者·通讯二》) 。

这种温柔而率真的感情表达是有其独到的方法的。首先是, 她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为基础, 常常以叙事为主, 在叙事中揉入些许描写与议论, 融情入事, 使得她强烈的主观抒情不仅塑造了她独特的“自我”形象, 而且还具有了一往情深又清澈如水的突出特点。其次, 她又常常以独白、书信、笔记的方式来直抒胸臆, 显其爱浓情深。《寄小读者·通讯十》在冰心的《寄小读者》整个通讯作品中, 有突出的思想艺术地位。就其抒情特点来讲, 也是相当突出的。文章开头用“我常常喜欢挨坐在母亲的旁边, 挽住她的衣袖, 央求她述说我幼年的事”一句启始, 整篇共复述了十一个孩提时代的小故事。例如:

“‘有一次你病得重极了, 地上铺着席子, 我抱着你在上面膝行。正是暑月, 你父亲又不在家;你断断续续说的几句话, 都不是三岁的孩子所能说的, 因为你奇异的智慧, 增加了我无名的恐怖。我打电报给你父亲, 说我身体和灵魂都已不能再支持。’”

这里, 缓柔的叙事渗透着满盈的感情, 母亲对女儿患病的焦急不安和关心爱护之情, 女儿复述此事时对母亲的感激、挚爱的思念之情, 都流淌于笔端, 朴实动人。在复述完幼年的故事后, 作者又荡开笔锋来了一段抒情, 竭力歌颂母爱:

“她的爱, 不是因我是‘冰心’, 或是其他人世间的一切虚伪的称呼和名字;她的爱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 唯一的理由, 就是我是她的女儿。总之, 她的爱, 是摒除一切, 拂拭一切, 层层的麾开我前后左右所蒙罩的, 使我成为‘今我’的原素, 而直接的来爱我的自身……她的爱不但包围我, 而且普遍的包围着一切爱我的人, 而且因爱着我, 她也爱天下的儿女, 她更爱了天下的母亲, ……‘世界便是这样的建造起来的!’”

“——请小朋友和我同声赞美!”

冰心所竭力赞美的“母爱”, 其性质及影响作用, 评论家已多有评价 (如林非《中国现代散文史略》) , 不复赘述。而她那自由直白地倾诉自己的心灵、抒发诚挚感情的文字, 一直打动着我们的心。

自然, 冰心早期散文的抒情特色不能仅仅归结为艺术手段, 诚如作者自己所说:“文章写到风格, 必须是作者自己对于他所描述的人、物、情、景, 有着浓厚、真挚的情感” (冰心《关于散文》) , 应该强调, 正是对自己所述写的人、事、景、物有着深切的感情, 才使她笔下的抒情具备了女性独特的温柔动人的魅力。

(二)

甜润而忧愁, 是冰心早期散文中的另一抒情特色。

“我的生命中只有‘花’, 和‘光’, 和‘爱’;我生命中只有祝福, 没有咒诅。” (《寄小读者·通讯十三》) 对一切母爱、童贞、大自然美的讴歌, 对如同初融的春水满溢奔流的回忆, 都使她的抒情洋溢着甜润的柔情。然而, 从只知道“人世间只有同情和爱恋, 互助与匡扶”到认识到“人世间是同情带着虚伪, 爱恋带着装诬”, 从对于宇宙生命的探求的无结果到又“撷到了生命花丛中的尖刺”, 造成了冰心种种不可解决的烦闷, 因而, 她的文章中, 时时流露出了悲观伤感的情调, 加之于她后来客居国外, 远离乡土亲人, 病魔缠身的境遇, 她那原本就十分脆弱的心, 更充满了难言的怅惘和忧郁。所以在她这时期散文中, 往往渗透着丝丝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她在回忆中充满了含泪的微笑, 在她别离前所得到的亲人爱的“光荣”中更有“凄恻”之味, 病中得到的抚慰的温暖倒让她勾起了离别的情愁。在《寄小读者·通讯十一》中, 她述说了身居国外而又因病住院时, 一个圣诞节之晨的喜愁之情:

“……正在凝神, 看护妇出来将我的床从廊上慢慢推到屋里, 微笑着道了‘圣诞大喜’, 便捧进几十个红丝丝绳绕, 白纸包裹的礼物来, 堆在我的床上, 一包一包的打开, 五光十色的玩具和书, 足足的开了半点钟。我喜极了, 一刹那顷童心来复, 忽然想要抱到母亲床前去, 摇醒她, 请她过目, 猛觉一身在万里外!……只无聊的随便拿起一本书来, 颠倒的, 心不在焉的看。”

受到“爱”的关怀的刹那的“喜极”之情, 又被“猛觉一身在万里外”的恋亲之思、孤寂之感扰乱冲散。在喜悦的温情中总要撩起几丝悲绪, 其脆弱敏感的心中总是“复杂的蕴结着欢慰与悲凉”, 这就形成了冰心早期散文抒情中统一的特色。她说过:“我的‘诗的女神’只是一个, ‘满蕴着温柔, 微带着忧愁’的, 就让她这样的抒写也好。”

冰心的散文作品中常常利用悲喜相交的场面来抒发这种甜润而忧愁的情感。特别突出地是表现在《南归》中。《南归》是冰心献给亡母的一支哀曲, 是她那宣扬“爱的哲学”思想的篇章中“最鲜明、最灵活、最酸楚”的几页。就在这充满真切、庄严、悲哀之情的散文里。她别出心裁地写下了二个“喜剧”场面, 一是在母亲弥留时刻, 全家提前“欢”度新年假扮喜乐的情景;二是庆祝父母结婚四十周年, 儿女要父母重温新郎新娘旧梦的一幕, 喜中有悲, 悲中有喜, 如同一杯醇酒, 甜柔中而又少不了一丝丝苦味。

(三)

作为一个具有典型的女性作家阴柔风格的冰心, 她在坦爽地尽情地抒发她那温柔伴忧愁的情怀时, 又显示出她抒情的另一个突出的特色——婉约而轻逸。

冰心早期创作往往将传意描物写得跌宕有致, 摇曳生姿, 委婉隐约。如她和弟弟们驰骋着想象, 描写出海的女神的动人形象, 幻想着做一个“海化”的青年, 抒发出自己的美学思想 (《往事 (十四) 》) ;她写她在太平洋船上迎接惊涛骇浪的来临, 以此来证明自己确是“父亲的女儿”。在《南归》中, 每至母亲逝世的点钟, 弟弟便催促众人提前散去睡觉, 因为物在人亡, 触目有伤。

借景抒情的运用, 使冰心的叙述语言别具一格。

《往事 (二) 之三》写她在一个万籁寂静的冬季月夜临境的感受:

“今夜井中月下的青山, 无可比拟!仿佛万一, 只能说是似娟娟的静女、虽是照人的明艳, 却不飞扬妖冶;是低眉垂袖, 璎珞矜严。”在作者的笔下, 井中月下的青山是人间的“仙境”, “充满了凝静、超逸、庄严, 流溢着满空幽哀的神意”。面对这清幽的夜景, 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以为这夜“不宜于将军夜猎”, “不宜于燃枝野餐”, “不宜于爱友话别, 叮咛细语”, “不宜于高土徘徊, 美人掩映”, 月夜的青山只宜于“病中依枕看月的女孩子!”于是, 悠逸之情顿生, 作者思绪万端, 有如水的客愁, 有如丝的乡梦, 有幽感, 有澈悟, 有祈祷, 有忏悔, 有千种话……

作家由人间进入“仙境”, 又进入“幻境”, “泛入七宝莲池”, “参谒白玉帝座”;“有天上的重逢”, “有人间的留恋”……柔情掩过淡愁, 飘逸随之而出。

(四)

冰心自己在《回忆“五四”》一文中说:五四时期, “另一部分青年, 包括我自己, 就像一泻千里的洪流中的靠近两岸的一小股, 它冲不过河岸的阻力, 只挨着岸边和竹头木屑一起慢慢地挪动着”。“五四”的狂飙, 震动了年轻的冰心, 她满怀热情地投身于这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中, 以文学创作来探讨人生的真谛。但毕竟由于生活天地的狭小, 家庭生活的优裕, 又加上接受了教会学校教育及泰戈尔唯心的哲学思想的影响, 所以她的反抗缺乏强烈与坚定。热望以“爱的哲学”使青年从空虚、苦闷、悲哀中醒来, 走上热爱人生、改造环境的道路, 同时也以此来安慰自己寂寞和苦闷的心灵。她要使自己的创作, “爱在右, 同情在左, 走在生命的两旁, 随时撒种, 随时开花, 将这一经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 使穿枝拂叶的行人, 踏着荆棘, 不觉得痛苦, 有泪可落, 也不悲凉” (《寄小读者·通讯十五》) 。要做到这一点, 她只有到现实外的过去了的生活中去追忆了。因而, 如前所述, 在她的散文中, “爱”充溢着一切, 在抒情上带上了一种脉脉的温柔, 又渗透着丝丝的忧愁。

不仅如此, 这种抒情的特色, 也是她早期创作审美思想所追求的, 她叹赞泰戈尔作品的“澄澈”中的“凄美”, 使自己得到了“凄美的快感”, 以为“美在深幽”。这种审美趣味, 使其散文抹上了她所独有的抒情特色。

冰心是以自己独立的创作个性取得成就的, 她的散文中的抒情特色自然是由她自己的创作个性所决定的。评论家常常把同时代的冰心与朱自清的散文风格相并提, 赞誉他们散文所同有的漂亮、缜密、清新的风格。的确, 他们都有寂寞的心情, 抒发的都是具有“自我”形象的复杂的情怀。然而, 思想上、个人经历上, 生活境遇上的不同, 又使他们抒发的情怀各有不同的特色。朱自清对世态炎凉的体识, 使他抒发的悒郁、苦闷的情怀更浑厚, 而冰心对“爱的享受和憧憬, 使她的抒情显得轻柔飘逸”。这种抒情特色的区别表现在抒情手法上, 冰心往往边叙边抒, 一般在叙事后有独白的抒情, 是为触景生情。朱自清则较少冰心那样独白情怀, 而常寓情于事。如冰心的《寄小读者·通讯十》中对小时所受母爱的回忆, 朱自清《背影》中对少时所受父爱的追忆, 都各有特色。因而, “冰心只是冰心, 不是任何其他人”, 她的“特有的作风, 使她成为现代中国女作家的第一人” (李希同编 (《<冰心论>序》) ) 。

正是冰心以她所特有的女性的细腻的情感, 玲珑的文笔所显示的上述抒情特色, 吸引了“五四”时代的广大的尤其是青年的读者。阿英在《谢冰心》中说:“青年的读者, 有不受鲁迅影响的, 可是, 不受冰心文字影响的, 那是很少的, 虽然从创作的伟大性及其成功方面看, 鲁迅远超过冰心。”他认为冰心在那个时期的彷徨苦闷的情绪, “乙乙欲抽”的情怀, 清新隽丽的文字, “建立了冰心当时在创作界的权威”。 (阿英语)

8.抒情散文教学之我见 篇八

散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高中生喜欢读散文,可语文教师最怕讲散文,特别是抒情散文。也许是由于散文本身具备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自由多样,表现手法上又不拘一格丰富多彩的缘故吧,所以拿到一篇优秀的抒情散文,常常觉得文章实在是好,就是不知道讲些什么。笔者对此也有同感,但经过一次公开课《想北平》的反复磨炼,对于抒情散文的阅读教学有了一些体验和感悟。

语文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不但要注重教学方法的设计,还应考虑学生的学法以及文体类型。现代散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认为是重点,因为散文讲究华丽的词藻、精练的语言、隽永的行文、巧妙的手法,对激发学生学好语文有极大的益处。认为是难点,因为散文最大的特点是“神聚”但“形散”,不能像记叙文那样完整,也不能像说明文那样明白。尤其是抒情性散文,它以抒发感情为主,主要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或对事物直接抒发感情来表达作者的意图。语文教师要教好抒情散文,必须改革教学方法,针对抒情散文的特点,再现抒情散文的意境,将文本中美妙的画卷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把文本中蕴藉的情感灌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深情的“吟诵”、“赏析”中,把握文脉,感悟语言,领会文本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抒情散文教学的质量。

一、创设情景,唤起学生的情感需求

列宁非常注重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以看出,知识与情感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抒情散文课堂教学的开始,教师应该尽量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绪来感染学生,唤起学生的情感需求,把学生带进某种特定的文本情境中。

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时有“善于始者,成功已半”的说法,“入境动情”的导入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一下子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尤其是对抒情意味浓重的散文,教师更应创设一个与文章基调相一致的情境,利用动情的言辞或者各种多媒体带学生置身于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迅速唤起学生的情感需求,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从而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

笔者在讲授老舍先生的《想北平》这篇抒情散文时,在课前先播放了满文军的《望乡》这首歌,接着开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家乡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和血浓于水的亲情,连同那关于故土的传说,都是我们成长的精神滋养,都是我们的根。因此,人们对故乡总怀有特殊的想念,它是人生的出发地,也是人类精神的归宿。就像‘漂泊的旅人一路走来,总也忘不了故乡给人生留下的‘恒久的烙印。”

当学生置身于教师创设的特定的情境中时,往往就会带着一种急于领略文本之美的审美期待,进入到文章的情感世界,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而这种情感的共鸣,可以转化为学生自觉审美的“催化剂”,使学生产生探究文章内部世界的兴趣,从而能领悟文章中作者的情感。

二、理清文脉,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神”韵

散文是最讲究构思、最注重文脉的体裁,“形”虽“散”但“神”必须“聚”。文脉,是一个完美、严谨的艺术整体的脉络与筋骨,在全文起着重要的组合作用。要将众多的联想、零散的材料上升为具有艺术魅力的散文,如果忽视文脉结构,那是难以想象的。因此,抒情散文教学中要抓住文脉,指导学生反复研读,细心揣摩段落层次,让学生透过“散”的外表,理出内在的经纬,领悟文章的“神”韵。

如《想北平》,笔者扣住题目中的“想”字提出两个问题:“为什么要想?”“想了些什么?”学生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准确地把握了文章的脉络,理解了作者想到北平的一切都是因为爱北平。

可见,在抒情性散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抓住文中的文脉,给课文定下整体的感情基调,将对学生理解全文起到很大的引导、启发作用。

三、品析语言,教会学生领悟深邃情感

抒情散文是最具有人文性的文学作品之一。抒情性散文的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美。抒情性散文的语言灵活而富于变化,有的朴素淡雅,有的简洁明快,有的优美隽永,有的含蓄凝重。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品味语言,但这并不是将情感脱离开来的字斟句酌。

观摩一些抒情散文教学公开课,教师们总是喜欢把精力投放于语言和景物分析上,如这个词为什么用得好,那个比喻是怎样的形象生动,此段景物或画面描写多么的美——诸如此类,甚是用心。然而对语言中蕴含的情感不注重赏析,忽略了抒情散文的精髓所在。

在教学中我们对文章中精妙的语言进行字斟句酌是必要的,对景物的反复玩味也是必要的,它们是抒情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阅读欣赏的一部分,我们正是通过抒情散文中传神的语言、细腻的景物描绘而被深深感染的,所以向学生传授这些内容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如果教学不是为了挖掘其中的旨趣,那么抒情散文的教学意义也就消失殆尽了——抒情散文所具有的人文特性被淹没。抒情散文的人文特性是将描写的自然景(或事、物)与作者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包含着景与情两种因素,情占主导地位,景为之服务。语言是媒介,有了情与景,语言才有了绚丽的色彩。

一位作家说:“一个贤明的读者不愿把光阴虚掷,他还要在欣赏里获得妙谛真知。”如何教会学生在对抒情散文的欣赏里获得妙谛真知呢?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透过语言、景物领悟作者的情感,欣赏语言、景物、情感的有机融合。因为阅读是欣赏与理解、感知与感悟相统一的精神活动,学生单是欣赏语言,没有更深层的理解,单是感知景物,没有感悟景物之外的东西,是不可能被触动的。

如《想北平》中,作者花费了大量笔墨写北京的日常生活,用对比的手法将北京的“动静相宜”、“布局匀调”、“接近自然”的特点描述得细致入微。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其中的情感。“一枝一叶总关情”,正是这样的叙述和描写写出了作者心中的属于他的北京,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怎样透过语言、景物来理解作者之情。

四、反复朗读,叩击学生的心灵深处

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情感终于情感。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而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教师在抒情性散文的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品析语言的同时,还应当指导学生朗读。学生通过朗读一方面可以领会到抒情性散文的语言美,另一方面还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陶冶审美情操。所以,要想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抒情性散文的美就必须进行口、耳、情皆到的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言语,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情感,使文章通过出己之口,达到入己之心,让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所倾吐的情和意,通过反复朗读,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如笔者讲授《想北平》时,学生难以体会老舍先生那种对北京“说不出”的爱意,就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间接抒情中所折射出的浓浓深情。原本以为年龄尚小的学生是无法体会这种浓浓思乡之情的,可是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他们通过对课文的个性化体验与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发生了碰撞,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有一位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认为文中两次“欲落泪”——在作者想到自己母亲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欲落泪,在文尾想念北京到极致时欲落泪——是相通的情感,作者将对北京的爱比作对母亲的爱,联系1936年的北京,这文尾的泪是为北京的“健康而不放心”而落的。这位学生就是通过反复朗诵,入情入境了。

五、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抒情性散文的课堂教学中同样也缺少不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与探究。一堂成功的抒情性散文课堂教学不应该只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绘声绘色的自我陶醉,更应该有学生的情感参与。所以,在抒情性散文的课堂教学中可用对话型教学的方式,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课文的对话、学生的自我对话来达到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展开想象,体会意境的目的。

笔者在引导学生体会老舍先生在《想北平》一文中对日常生活的描写所蕴含的情感时,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换一个角度想一想:“你有过想家的感觉吗?想家时你最想家里的什么?”学生谈及自己想家的感受时畅所欲言。其中一位学生的所想让人印象深刻,他说,他想到了妈妈为他做的红烧肉。教师进一步追问,妈妈煮的红烧肉和大饭店的红烧肉有什么不同。学生说妈妈煮的红烧肉嚼在嘴里硬硬的,可能没有大饭店的好吃,可是他就喜欢妈妈煮的。在这一问一答中,学生以自己的感受理解了作者丰富而独特的情感。

上一篇:2015年度药品质量管理自查报告下一篇:年度职业病防治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