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2024-07-23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通用10篇)

1.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篇一

发展特色经济加快经济发展--关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考

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从行政区划层次看,主要包括内蒙古、新疆、西藏、宁夏、广西5个自治区和四川、贵州、云南、甘肃、青海5个省份.10省区自治地方人口占全国自治地方总人口的87.9%;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6.9%.从地理区位角度看,10省区主要分布在西部,故称西部民族地区.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 者:夏文斌 周春芸 作者单位:刊 名:未来与发展 CSSCI英文刊名:FUTURE AND DEVELOPMENT年,卷(期):“”(5)分类号:F12关键词:

2.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篇二

2010年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社会事业发展, 可以说是克服许多不利因素影响和战胜多方困难情况下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不利因素和困难突出表现在:一是全区社会事业基础薄弱, 社会发展水平低, 社会事业发展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矛盾突出;二是人才和教育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人才不足、基础教育薄弱、职业教育滞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等问题, 仍然是影响全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三是人口素质和人口结构性矛盾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的巨大压力, 将使就业长期处于高压状态, 使社会保障面临严峻挑战;四是缩小城乡公共服务之间差距的任务日益紧迫。社会事业公共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 农村社会事业十分落后和农民难以均等享有发展成果, 是增强社会公正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五是社会事业投入还难以得到必要的保证。由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中央财政的依存度高, 在国家缺乏社会事业财政资金稳步增长机制和地方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事业多渠道筹资机制的情况下, 能否保证对社会事业持续、稳定的投入, 将影响整个社会事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六是传统社会管理体制难以对未来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进行有效的调控。随着市场化改革向纵深发展, 社会转型过程中引发各种社会风险的可能性将会增加, 潜在的社会安全隐患也可能随时出现。

面对这些不利因素和困难, 区委、政府高瞻远瞩, 始终把加强“社会事业”工作作为扩大内需、保增长的重要举措, 出台了一系列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的优惠政策, 各乡镇、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决策, 结合各自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从而取得了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好形势, 为全区经济社会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第一, 教育事业成果丰硕。率先在全市废除了区属中学高中扩招收费制度, 实行困难学生免费就餐、寄宿制学生免费住宿、免费接送政策, 有效减轻了家长负担。新建寄宿制学校5所, 建成了17所学校26个校舍建设项目, 撤并农村学校27所, 实现了1万名学生寄宿就读。筹资2000多万元, 为中小学校高标准配备了新型课桌凳、教学器材。全区教学质量再创佳绩, 本科上线1303人, 位居全市前列。第二, 卫生事业稳步推进。竭力解决城乡群众看病难问题, 完成了区医院住院楼主体工程, 新增中央投资的卫生院建设项目已全面竣工, 全部完成了30所标准化卫生所建设任务, 筹资260万元对彭原卫生院、西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项目进行维修改造;启动了新农合与大病救助“一站式”服务试点工作, 在将报销费用比例提高10%的基础上, 区财政在政策之外有额外拿出170万元, 救助特大疾病患者65人, 最高获救助达10万元。截止10月份, 全区共计补偿医药费134396人次2381.49万元, 其中:补偿门诊121972万人次194.46万元;补偿住院12424万人次2187.03万元。住院补偿比例为41%。加强了五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传染病防控和公共卫生事件处置, 全年未出现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第三, 文体事业日益繁荣。启动了西峰文化传媒中心建设, 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2个, 新建农家书屋22个, 成功承办了第八届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暨陕甘宁蒙四省 (区) 毗邻县 (市、区、旗) 政协第25次联谊会, 销售各类民俗产品45.2万件, 销售金额达到548万元以上;《忆南梁》获人民之春全国歌曲十大金曲奖, 《瑶山秋歌》获第五届感动中国全国词曲作品大赛三等奖, 《对峙》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入围奖和中国作家全国文学一等奖;加大了文化市场整治力度, 依法取缔黑网吧2家。第四, 广播事业富有成效。为全区加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宣传舆论氛围, 截止11月底, 电视《西峰新闻》共播出新闻稿件930多条;“西峰网”站上载发布各类图像新闻、文字新闻、视频新闻5200多条, 浏览量已突破13万人次。年内摄制完成了电视专题片12部;完成了全区7乡镇、71个行政村、264个自然村, 9562户的广播电视“村村通”设备安装、调试任务;放映各类故事片、科教片1200场次, 超额观众人数达6万多人。第五,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配合省市成功举行了全省第十二届运动会, 启动了11所学校标准化操场建设工程, 建成城乡各类体育活动场所60多处。第六, 计生事业形势好转。截止9月底, 人口出生率为12.33‰, 自增率为6.07‰, 出生人口4200人, 农村计划生育率为85.8%,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率为90%, 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国优”标准。完成城区8处人口文化广场、乡镇街办各建成1个人口文化大院, 建成人口文化书屋115个。筹资206.8万元新 (改扩) 建计生技术服务机构, 实现了示范化设置标准。积极开展男性生殖健康活动, 男性参与率达到22.13%。第七, 民生改善富有成效。新增城镇医疗等5大保险7441人, 为全区384名村干部建立了养老保险。加大再就业扶持力度, 开展就业培训6800多人次, 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540人、8039万元。建成农村小康住宅1226户, 开工建设城市经济适用房、廉租房8.3万平方米, 庆化300万吨炼化项目区3处搬迁农户安置小区全面开工建设。

总之, 2010年社会事业发展形势好于预期, 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突出亮点, 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大局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社会事业发展仍面临严峻的困难和挑战

目前看, 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并没有改变全区社会事业发展的基本走势, 整个社会事业发展仍然保持了良好的态势, 但也的确暴露出全区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 主要体现在几方面。

第一, 在教育方面。教师队伍不够精良, 全区小学、初中学历达标率分别为85.8%和93.2%, 均低于全市95.2%、90.5%的平均水平。全区教师第一学历非师范专业的就有1300多人, 以工代教186人。外聘教师待遇难以落实, 专业教师引进困难。家长要求高质量的高中阶段教育与办学水平不高的矛盾日益凸显。高中阶段班额过大, 甚至有些学校已经超过80人。资金缺口大, 职业教育实践性强, 对实验实习设备的依赖性大, 基础设施投入高, 全面完成职教中心的建设规划, 所需经费十分困难。教育设施不够充裕, 全区学校面积普遍偏小, 生均占有设施普遍偏少。全区区镇中小学生均校舍分别为3.46和2.99平方米, 远远低于国家最低标准5.59和4.18平方米。学校校舍及教学内配设施陈旧、落后, 且严重短缺。各校图书室、仪器室、实验室、信息化建设等教学必备配置严重落后于时代发展和教育教学需求。教育发展不够均衡。城区现有在校学生23347人, 占全区普通中小学生总数的43.8%, 平均班额61人, 最大班额高达76人。农村在校学生29875人, 占全区普通中小学生总数的56.13%, 农村义教阶段学生平均班额只有28人, 百人以下学校35所, 10人以下班级有80个。目前城区各班人数都在65—78人之间超负荷运转。贫困救助不够全面, 多数初中学校没有住宿条件, 学生在附近群众家寄宿, 存在管理难度和极大的安全隐患。留守儿童教育困难, 全区边远学校学生家长外出打工, 城边学生家长忙于生意, 无暇顾及孩子品德养成和学习提升。寄宿学生多, 但补助生活费名额少, 致使部分家庭困难学生得不到应有救助。

第二, 在卫生方面。医疗卫生方面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一方面招录人才不易, 由于我区各方面条件有限, 人员招录难度大;另一方面留住人才更难, 全区交通区位虽有所改变, 但与发达城市相比, 差距仍然十分大, 条件苦、环境差, 不容易留住人。公共卫生投入配套经费不足。社区卫生服务由于投入不够, 配套经费

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以宁夏吴忠市为例

摘要:“保持非均衡度适度化, 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这为落后地区快速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运用资源比较优势大力实施大项目带动工业化发展是实现欠发达地区———吴忠市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吴忠市经济增长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模式, 对金融需求依赖程度很高。伴随后危机时代的到来, 中国在实体经济稳定复苏之后, 必然会面对扩张性政策的退出问题。文章以宁夏吴忠市为例, 通过分析吴忠市经济发展特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路径选择、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机遇, 结合经济理论, 通过定性、定量分析在后危机时代金融如何更好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服务于区域经济, 实现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提出金融支持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快速发展,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地方经济金融危机后金融危机时代跨越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 (2011) 03-230-02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跨越式发展必要性理论分析

非均衡发展理论起源于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缪尔达尔和赫希曼对增长极的运行机制作了补充提出了“回波效应”、“扩散效应”两种循环积累因果运动效应。非均衡发展理论的基本经济运动模式按照“均衡—不均衡—新的均衡……”的过程发展。在这个过程中, 非均衡增长要在合理度的范围内。但是在市场机制自发作用下, 回波效应总是先于和大于扩散效应, 如果放任市场机制自发作用, 非均衡就会打破合适度的范围, 产生阻碍“新均衡”的发展。我们选择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 正确处理“回波效应”与“扩散效应”的关系。非均衡协调发展首先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市场的选择, 强调按照最大效率原则配置和利用社会和经济资源, 使之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其次, 它强调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即国家通过宏观政策调控确保区域经济非均衡度的适度化, 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吴忠市跨越式发展必要性分析

2007年12月, 吴忠市委、市政府提出全力推进吴忠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本文将运用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来分析吴忠市提出跨越式发展的理论必要性。

改革开放30年来, 西部GDP占全国GDP的比重总体仍然呈下降趋势, 2009年在西部12省市中, 宁夏GDP总量占比为1.77%, 排名倒数第三, 在西部五省份中, 占比为6.4%, 排名仅前于青海省, 而吴忠市在宁夏区内经济发展水平又比较较低, 2009年, 吴忠市GDP为185.89亿元, 迟迟未能划拨到位, 相关工作的开展不能满足

工作漠视, 资金投入不足, 很多亟待实施的保护项目无法进行保护, 部分文物由于保管不善而遭损毁, 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因为资金短缺无法征集, 未能予以妥善保存而遭毁弃或遗失。政策扶持不到位,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文化产业发展速度缓慢。广播电视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全区没有专门的电视台, 造成周边县区及省市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了解不够深入, 致使影响西峰经济社会发展。

人群健康需要。

第三, 在文化广播方面。文化人才队伍“短腿”现象严重。现有的文化工作人员中, 年龄结构老化, 文化程度偏低, 业务能力不高, 缺乏文化专业特长, 而且多数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工作人员普遍被挪作他用, 专干不专的现象十分突出。文化产业发展资金投入不力, 缺乏人才支撑, 新产品研发不够。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认识不明确, 概念模糊, 对保护

●蔺小梅

仅占宁夏的13.93%。从吴忠市GDP增长率和宁夏GDP增长率两个指标历年数据看 (图1) , 吴忠市经济增长率和宁夏经济增长率相比, 稳定性差, 而且预期增长率差距有扩大的趋势, 这种趋势将恶化吴忠市在宁夏区内落后的情况, 从历年的数据反映的吴忠市GDP占宁夏比重呈现稳中下降趋势也印证了这一结论。

三、实现吴忠市经济跨越式发展路径分析

1. 比较优势理论分析。

比较优势理论是李嘉图在批判斯密的绝对优势的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根据比较优势理论, 地区应根据要素禀赋情况进行合理分工, 建立和发展在资源上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获得比较利益。比较优势的核心意义是根据“优中取优, 劣中取劣”的原则, 积极扶持自己的优势产业, 并造就一批能导致本地经济快速增长的经济结构和产业模式, 这也是非均衡增长理论的思想所在。西部地区要取得发展关键是怎样利用这些比较优势使其成为西部地区发展的动力, 西部地区必须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 在大开发过程中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 发展具有特色的产业, 树立发展极。

2. 西部欠发达地区——以吴忠市为例的比较优势分析。

吴忠市位于宁夏中部, 是中国回族主要聚居区之一, 矿产资源丰富是其主要发展优势, 主要有石油、煤炭、矿石、天然气等30多种矿产资源。石油储量3700万吨, 天然气储量8000亿立方米, 是陕甘宁油田的核心部分;已探明煤炭储量70亿吨, 仅吴忠太阳山开发区煤矿探明储量 (约65亿吨) 就占全宁夏煤炭储量的20%。石灰岩储量49亿吨, 冶镁白云岩储量23.69亿吨, 冶镁白云岩品位高, 含量达23%, 是全国少有的高品位白云岩矿, 极易开采。宁夏冶炼金属镁原料的90%来自吴忠太阳山开发区, 新材料产业 (铝、镁、PVC等) :已具备28万吨电解铝、2.5万吨金属镁、10万吨PVC树脂生产能力。

3. 吴忠市经济发展特征。

(1) 工业是拉动吴忠市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吴忠市的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2009年吴忠市三次产业比重为16.08∶53.55∶30.37, 与1998年的30.5∶42∶27相比, 二次产业日益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 (2) 投资是拉动吴忠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2009年, 吴忠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85.89亿, 是1998年四倍, 其中投资率 (固定资产投资/地区生产总值)

对计生、体育的发展重视不够, 引导不力, 存在重经济指标、轻社会指标的现象。特别是乡镇普遍对体育工作不重视, 全区除极少数乡镇外, 无暇过问体育工作。此外, 还有少数群众生育观念还相对落后, 稳定低生育水平压力仍较大, 致使全区人口发展问题较为复杂。考核力度不够。在考核机制中, 除人口和计生工作因实行“一票否决”制取得了良好效果外, 体育因未全面纳入考核, 对真正与广大群众直接接触的和有直接影响力的乡镇 (下转第234页)

第四, 在计生体育方面。部分部门、乡镇 (上接第230页) 基本没有多大压力, 是导致个别部门、大多数乡镇对体育工作不够重视的主要原因。

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更好更快发展的对策措施

解决好社会事业发展面临的难题, 关键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应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加快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体实施举措, 应重点围绕以下方面加大力度。

第一, 加快建立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积极实施“中学教育城市化、小学教育城镇化、职业教育规化、学前教育规划化”的教育布局调整战略。到2015年, 全面撤并所有农村学校, 实现教育城市化目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整合西峰职中和陇东职专, 创办西峰职教中心, 使全区不能升入高中就读的学生全部进入职业学校接受教育, 并享受“两免一保” (免试、免费、保就业) 政策。关心特殊教育, 鼓励民办教育, 到2015年, 区属民办幼儿园全部建成市级以上示范园。

第二, 加快建立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乡镇和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创建活动, 进一步抓好科技特派员工作, 扎实推进科技入户工程。建办中国西部县域产业开发应用技术研究院, 下设能源衍生物开发应用研究所、商品包装设计研究所、民俗工艺品开发应用研究所、陇东特色粮食作物良种化开发研究所、蔬菜产业技术应用研究所、苹果产业应用技术研究所等6个专业研究所, 为全区经济发展发挥“泵血功能”。

第三, 加快建立基本的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监管供应体系和涵盖卫生应急、疾病防控、医疗救助、妇幼保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综合卫生信息服务中心。加快推进区、乡、村三级卫生基础设施达标建设, 着力实施好区人民医院扩建、区疾控服务体系建设、区妇幼保健中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大厅、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所等项目, 大力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各项“奖、优、免、补”政策, 扩大“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实施范围, 加大区乡计划生育服务站 (所) 建设步伐, 力争到2012年, 全区5乡2镇3个街道办事处全部建有独立的计生服务站, 并配有先进的医疗、保健、检测仪器, 提高出生缺陷率。

第四, 加快建立繁荣的文化体系。加强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维修改造区图书馆, 争取实施区博物馆, 加快实施乡镇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建设项目, 力争到2015年, 全区实现“三室一场五有”。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 完成肖金塔维修, 2012年完成彭原古汉墓开发项目的立项审批, 2013年完成我区国保单位“南佐遗址”的开发论证及方案设计, 并通过国家文物局立项。积极实施全民健身工程, 加快体育场馆建设, 配合办好全省第十二届运动会和全省第六届农民运动会。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在完善现有旅游景点配套设施的同时, 进一步拓展旅游市场, 提高旅游业的层次、规模和效益。

第五, 加快建立充分的社会保障和就业体系。加快建立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等保障制度, 完善农村受灾群众救助制度和社会保险费征缴体制。统筹规划人力资源开发工作, 改进公务员招考方式, 加大面试比例。抓好人才队伍建设, 多方面开发就业岗位, 力争到2011年劳动力就业率达到92%, 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第六, 加快建立规范的防灾减灾体系。全力抓好灾后恢复重建“三项工程”建设, 提高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信设施抗灾保障能力。建立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应急处置体系, 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和防御雷电灾害等先进设备建设, 提高监测水平、应急救援能力、灾害处置能力和农村居民防灾安全保障能力。

摘要:2010年, 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全区社会事业发展克服许多不利因素影响取得重大成就, 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大局作出了重大贡献, 但也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 今后应采取加快建立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基本的医疗服务体系、繁荣的文化体系、充分的社会保障和就业体系、规范的防灾减灾体系等措施, 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社会事业,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举措

参考文献

3.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篇三

一是统筹发展城乡社会保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不断改善和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同时,加快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统筹发展城乡社会保障。力求形成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以使全体国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成果。这既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是统筹发展城乡社会保障是扩大居民消费,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当前,与强劲的出口和投资需求相比,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着国内消费需求相对不足,尤其是农民和低收入群体消费不足的问题,影响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统筹发展城乡社会保障事业,能够减少城乡居民的后顾之忧,改善其消费预期,增强当期消费。这是扩大居民消费特别是挖掘农民消费潜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内需与外需平衡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的重要保证。

三是统筹发展城乡社会保障是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中国正处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关键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时期。社会保障作为社会运行的安全网和稳定器,是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我们的发展不仅要追求效率,也要注重公平;不仅要加快经济发展,也要推动社会进步;不仅要增加物质财富,更要全面提高全体国民的生活质量。统筹发展城乡社会保障事业,对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高低收入群体尤其是农民收入,逐步解决其各种生活风险等民生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做好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工作。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发展始终是第一要务。关键在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当前要努力缓解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的矛盾,努力扩大居民消费,控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积极促进就业,着力解决突出的民生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为城乡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二是坚持统筹规划,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协调发展。要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实力,针对城乡社会保障事业的不同特点和薄弱环节,加强对社会保障理论和实践的全局性问题研究,统筹规划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的发展。适应社会形势的变化,不断改进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其适应性和普惠性,保障不同群体、不同地区的社会保障需求,促进城乡社会保障事业的协调发展。

三是加大政府投入,促进社会保障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不断加大对社会保障领域的投入力度,加强对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窗口服务、康复设施、养老设施等建设的支持。合理配置地区、城乡间的社会保障服务资源,改善落后地区的社会保障服务条件,切实提高社会保障领域的公共服务质量。

四是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要正视我国城乡、区域的巨大差异,从现实国情出发,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解决好城乡社会保障中的制度覆盖问题。如农民工、农民群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问题。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能力,逐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4.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 篇四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巩固和发展已经初步到达的小康水平;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达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相关阅读】

5.科学发展观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篇五

摘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本文出发点以科学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为基础,浅析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协调问题,提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经济社会 发展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推进改革与发展。这是我国在总结国内外发展问题的经验教训和人类文明进步新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过去片面追求物质财富增长的发展观进行深刻反思,面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新矛盾和新任务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系统的、战略性的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对指导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继续实施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科学发展观建立在人本主义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础之上,协调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使社会在经济的带动下全面进步、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优化发展。

1、坚持以人为本放在首位。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本。我国无论是继续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还是继续实施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四个战略,都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离开了人民群众为本,实施什么样的政策都是得不到人民群众支持的,也是根本没有意义的。

2、进一步做好“五个统筹”的工作。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发的要求。(1)统筹城乡发展,在于如何破解“三农”难题,重要的是改变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2)统筹区域发展,一是淡化行政区划色彩强化经济区域功能;二是加强行政区划调整研究;三是进一步理顺资源价格体系。(3)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是解决好经济发展这条“腿”相对较长,社会这条“腿”相对较短的问题。(4)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核心,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大力提倡发张循环经济,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5)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需求,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必须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的促进现代化建设,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的战略方针,把利用外部有利条件与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起来。

3、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动力是改革,目的是发展,稳定的前提是改革和发展;同时,只有在改革和发展下才能保持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就是保持稳定的条件下推进改革和发展。一是要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发挥好改革的动力作用;二是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三是要继续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妥善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根据情况的变化适时调整战略和配套完美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当前,国际形式日益明显的呈现出三大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国内形式发展也比较快。因此,今后我们一方面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继续实施重大战略,另一方面针对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又必须适时调整和晚上这些战略。与此同时,要做好实施每一个战略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的配套工作。

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主要表现

1.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未能得到有效转变。目前,我国经济高增长的动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与生产规模的外延式扩张,与国际水平相比,高投入、高消耗、高成本、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率的“三高三低”的增长模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我国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出4倍,单位工业产值的固体废弃物要比发达国家高出10倍以上;2003年我国消耗的原煤、铁矿石、刚才和水泥分别占世界消耗量的31%、30%、30%和40%,但创造的产值不足全球的4%。经济粗放型增长模式导致自然、社会、经济资源大量消耗的同时,还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如因污染产生的社会冲突问题凸显,居民生活质量下降、健康受损等,对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2.公共资源分布不均导致社会发展长期滞后。26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GDP总量增长了10倍,与此同时,社会发展总体相对滞后。如,在教育领域,93年国家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要占到GDP的4%,但这个目标至今都未实现。由于教育的投入不足,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低,导致农村学生的辍学率和流失率偏高,有些地方辍学率高达10%。另外,03年的“非典”也暴漏出我国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发展严重滞后的问题,统计显示,2000年国家卫生支出仅占财政总支出的1.71%,在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191个国家的卫生系统中,中国排名第188位。社会发展“短腿”的状况,折射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

3.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扩大。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应该建立在发展的起点、发展的机会和收入分配等多方面的相对公平上。由于多种原因,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以及社会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发展总会存在一定的不平衡,但是这种不平衡并没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减少,相反还呈现出扩大的趋势。如,占我国人口总量超过60%的农村,农业创造的产值只占国民生产宗旨的15%。再比如,1978年西部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为16.8%,比东部地区低了37.7个百分点。这种不平衡发展带来的巨大反差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4.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未能得到保障。在经济社会的改革发展中,一部分群体如国企改革中出现的下岗工人、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等哲学在计划经济时代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产业工人和为改革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的农民,在社会变迁和利益的调整中沦为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并没有充分享受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果,也未能从所做的贡献和牺牲中得到对等的补偿。利益的失衡导致心理的失衡,加之又缺乏有效畅通的利益表达渠道,家具了社会冲突,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5.资源破坏、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遏制。总体上来看,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贫乏的国家,人均淡水资源只有世界的四分之一,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41亩,生物多样性锐减,乱砍、乱挖、乱采资源的现象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同时,生态环境形式严峻,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14%,水土流失占国土面积的37%,草原退化面积高达62%,沙漠化徒弟面积大刀38.57万平方公里;大气污染十分突出,全国有100多个城市的空气质量超过三级标准,酸雨区占国土面积的30%;固体废弃物的利用率不到一半,城市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不到10%。这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加剧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矛盾。三,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从传统的发展观转到科学的发展观

发展观是一定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思想观念层面的聚焦和反映。审视发展观的演变可以发现,传统发展观是建立在“发展天然合理的”这个新年的前提之上的。这种观念认为,只要发展就比不发展好,发展得快总比发展的慢好。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传统发展观所关注的,知识“如何发展得更快”,而对于“为什么要发展”和“怎样的发展才是好的发展”的问题却毫不关心,社会发展理论也仅仅被堪称知识研究社会“如何发展”的“科学”,却忽视了社会发展的价值论、目的论问题。人们之所以本能的相信“发展是天然合理的”,是有其历史性基础的。自然界不能为人类提供现成的生活资料,人类只有依靠对自然界的改造才能生存。离开了发展,人类便失去了生存的基础。因此,这一信念就成了支配人类追求的终极目的。“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也就自然成了人类评价一切的终极尺度了。但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今天,在由人类自己亲手造成的各种困境和危机面前,人类面对的主要任务已经不再是基本生活资料的满足了,而是如何使我们的发展持续下去,以保证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在地球上世世代代生存下去的问题。这时,发展的“天然合理论”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表现出巨大的危害性。现在,我们所需要的,不再是那种以毁灭地球资源和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而是需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四、用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稳定的经济社会

经济发展无疑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离开了相应的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也不具有可持续性。改革开放以来,各项社会事业虽然取得明显进步,但总体上看,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存在“一条腿长一跳腿短”的问题。我国的五年计划,原来叫“国民经济计划”。20年前改称为“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可是民称的更改不等于内容的更新。如果把更名后的各级“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作些比较研究,就不能发展,几乎所有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都是经济重,社会轻,都是讲经济头头是道,讲社会囫囵吞枣。针对我国经济与社会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状况,用“五个统筹”来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改变目前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够协调的情况。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是单纯追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而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要发展经济,也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的前提,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和动力。我们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以科学发展观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调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达到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人、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6.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篇六

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是新世纪国际社会的一大趋势.循环经济要求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面对我国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以及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也应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作 者:王军 WANG Jun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81刊 名:经济与社会发展英文刊名: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年,卷(期):20053(8)分类号:F205关键词:环境 循环经济 可持续发展

7.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篇七

关键词: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统一

一、继承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揭示了人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辩证统一。继承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就必须坚持把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

在马克思的理论域,人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人的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即人的依赖性阶段、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和自由个性阶段,或者说要经历从人的群体本位阶段过渡到人的个体本位阶段最终过渡到人的类本位阶段。在人的群体本位阶段,人依赖于人,个人淹没在群体之中。个体本位阶段的个人并不是原子式的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赖的存在,不过,这种依赖关系通过物间接地表现出来;人的类本位阶段克服了物的依赖而归于人的依赖。这不是对第一阶段的重复,而是全面保留了第二阶段的积极的全面的依赖关系。到了类本位阶段,人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经济社会的发展最终要归结到人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表现为生产力的发展,而人是生产力的主体。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是判断一个社会发展水平高低的历史尺度,人的发展状况是判断一个社会是否健全和完善的价值尺度。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同一历史过程的两个方面。人的全面发展说到底是人的本质的全面占有。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作为类存在物,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作为社会存在物,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个体,人的本质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体。与人的本质相联系,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第一,人的活动特别是人的劳动及其能力的全面发展。第二,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对社会关系的全面占有。第三,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自由发展。全面发展的个人,不是抽象的、孤立的个人,而是现实的、具体的、社会中的个人,不是某一个人,而是每一个人。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在对人与社会的基本关系以及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基础上形成的,是基于对人类发展前景的科学预测而得出的重要理论成果。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说过:共产主义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这样的社会里,所有人能够获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个人发展条件,同时,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又促进了全社会一切人的发展,个人发展是他人发展的条件,他人发展为个人发展创造了机会,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以及整个社会的利益达到了和谐完美的统一。资本主义“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必然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必然是以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以上说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一直把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当作同一历史过程的两个方面。因此,把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是继承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

二、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

在我国,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及其创造的社会物质文化条件,构成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在经济落后、物质资源匮乏的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是难以实现的。

在我国,社会发展本质上是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总的说来,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在我国价值取向上高度一致。我们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发展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最终目的。

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在我国历史进程上是高度契合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教育普及率,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到新阶段。在推动“温饱型”社会向“小康型”社会的转变过程中,我国成功完成了扫除青壮年文盲和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任务,使得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及经济社会较快发展基本相适应;而在推动“部分小康型”社会向“全面小康型”社会转变的今天,党中央又及时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把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职业教育的较快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向“普及化”阶段的过渡,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任务。

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把发展教育作为战略任务,确保教育优先发展落到实处。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教育发展上的重要体现,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其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是教育工作的主题。我们应该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应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统筹教育发展,抓紧抓实抓好教育事业发展的三项主要任务。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十一五”规划纲要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三项主要任务。要完成好这些任务,必须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区域教育,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必须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更加主动地促进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更加积极地推进教育与科技创新的紧密结合、与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与文化繁荣的紧密结合、与社会进步的紧密结合;必须在全社会进一步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进一步培养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高尚精神,切实帮助教师特别是农村基层教师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民教师队伍,把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

四、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每一阶段都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增添了新的内涵。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精神条件。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促进社会朝着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向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

改革开放30年多来,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我们走上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走上了一条解放人民、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极大地释放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人的全面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机制,日益激发起人们的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明显地拓展了人们的政治参与空间,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政治条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制和机制,使我国的国民教育和文化艺术生产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显著地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质,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为人的全面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篇八

近三年,就培训农村劳动力,输出建筑人力资源5万余人,为国家创汇60亿,真正“致富一个人,脱贫一家人,带动一帮人”,谱写了职教富民新篇章!

2008年南京市荣膺“中国最具教育幸福感城市”,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有机融合,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出国劳务培训、企业员工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学校被国家教育部誉为职业教育发展又快又好的典型,已经成为全国职业教育最有影响力的学校之一,正在向“高职化、现代化、有特色、第一流”的与国际接轨的世界职教名校而努力奋斗。在校创学业,职场创事业,商场创产业,这是对南京高职校人孜孜不倦、奋发向上精神品格的完美诠释。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的创业世界,聆听他们的创业心声。

上篇:在校创学业

9.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篇九

一、创新发展是融入“一带一路”的核心元素

践行创新发展理念,要体现在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以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为路径,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必须适应国际经济规则和秩序的变动趋势,破除一切制约创新与发展的观念障碍和制度藩篱,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构建更加成熟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适应国际经济竞争新态势,着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和制度环境,不断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以提升国际竞争力。

二、协调发展是融入“一带一路”的内在要求

协调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着力于解决发展的不平衡性,增强发展过程和空间协调性。深度对接“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产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多点”就是充分调动全省各地区、各领域、各类企业的转型升级需求,鼓励和支持“走出去”,形成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多点合作。应推动优势企业参与国际市场开拓、资源开发、资产并购,开展包括资本合作、品牌共享、技术交流、管理创新、网络互通等国际合作。充分考虑各地的优势和劣势,以协调共赢理念和机制整合资源、集成优势,谋求长远发展。

三、绿色发展是融入“一带一路”的前提保障

绿色发展、生态环保是跨越国家界限的全球性问题,需要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付出共同的努力和行动。不仅要关注各个市场之间的相互开放,而且要特别关注通过共同建设基础设施、共同治理生态环境,改善相关地区的发展条件,提高资源环境对发展的承载力,形成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十三五”时期,进一步明确绿色发展的目标和路径,以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为支撑,以发展绿色新兴产业为导向,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促进技术创新,降低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及对生存环境的负面影响。

四、开放发展是融入“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

融入“一带一路”沿线沿岸国际和地区的建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发展,进一步提升开放发展水平,形成深度融合、互利合作的重要支撑。

五、共享发展是融入“一带一路”的本质要求

当前,各国之间经济融合度和依存度以及投资贸易联系的广度和深度都是史无前例的,共享发展成为世界发展的目的和归宿,也是我们主动融入“一带一路”的本质要求。正如《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指出,“一带一路”是一条互尊互信之路,一条合作共赢之路,一条文明互鉴之路。“一带一路”沿线多数国家教育比较落后,人才比较匮乏,科技水平比较低,创新能力严重不足,难以适应技术快速进步、产业不断升级这一全球大趋势。我们可以通过与沿线沿岸国家的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方面的密切合作,共同提高发展能力,共同应对新技术不断涌现所带来的挑战。深化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在这些领域的广泛合作,落实互惠互利,实现共享发展。

10.经济社会发展 篇十

一、工作重点: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围绕社会稳定,长治久安,以经济提高促进宗教和谐,以转变作风拉近干群关系,促进民族团结,积极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力推伯乡社会经济发展上台阶。

二、指导思想

以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同志在莎车县卡群乡调研“三民”活动时的讲话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地委、市委“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的各项决策,严格落实“九大任务”,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全力维护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基础。

三、总体目标

通过三年的努力,使我村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执行力明显增强,村阵地的堡垒作用进一步增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村民的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明显提高,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宗教充分和谐,经济发展取得一定成绩,力促村生活习惯卫生,环境整洁,管理民主,力促农民人均纯收入和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所提高,达到村党支部“有人办事,有钱办事”。

四、2014工作目标计划

修缮村阵地的基础设施,加强村阵地堡垒实力。开展宣讲培训,提高村领导班子的政治素养、经营管理能力。发掘优秀青

年,充实党员队伍。开展法制教育、政策宣传、技能培训,提高村民法律意识和创富能力。开展“四下乡”活动,做好帮扶工作,做好帮耕工作,服务群众,凝聚民心,促进民族团结。召集宗教人士及信教群众,举办宣讲会,治理非法宗教活动。协调解决村集体土地问题,引导村民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完成村前一组至六组4KM的道路硬化工作,改善村容村貌。开展驻村干部双语学习。

五、2014年工作措施

围绕基层组织建设、改变工作作风方面

1、积极培养选拔村级后备干部,有意识地将那些思想素质好、发展能力强、群众信得过、踏实干事且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中青年村民选进村“两委”班子,提高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组织好村小组干部和村民代表的选举,配齐配强村小组干部,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后备人才的培养。

2、壮大党员队伍,做好党员发展工作,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吸纳优秀致富能手加入党组织。做好农村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发展,开展远程教育,争取和完善“三会一课”制度。重点抓好 “三培两带”致富工程,目前我村共有致富能手、科技示范户75人,力争今年发展党员1-2名。

3、进一步配套完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种植果蔬。开展远程教育和宣讲活动,扩充农家书屋建设,增加政治、农业经济类书籍,每月举办学习讨论会。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邀请市文工团下乡宣传编排文艺节目。

4、在村务公开栏,同时以公开栏、入户宣传等形式及时公

开村情村务,严格落实村务公开、一事一议制度,健全民主监督机制。力争将村务决策、村干部补贴、集体财务收支、计生指标、发包、工程投标、宅基地分配、五保救济发放等内容每季度向村民定期公开

围绕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宗教和谐、社会稳定工作方面

5、按照市委组织部三民办“三民”工作方案在5月前完成入户走访和宣传教育工作,建立每户家庭及其成员基本情况台账,“一户一册”梳理分类,将发现的问题在村里协调解决。

6、开展技能培训,积极组织村里中青年参加市、乡组织的各种技能培训、创富培训。倡导科技兴农,推广农业机械化。

7、开展法制宣传和民族团结教育。5月份结合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协调乡司法所调派优秀干部下村,集中村民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和“五观”教育,强化村民法制意识和维稳意识,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充分发挥乡司法所、村调委会、治保会矛盾排查组织作用,把矛盾解决在初始和萌芽状态。在6个小组核心处设立法制宣传栏。

8、开展对辍学儿童家庭的劝导工作,在6月30日前完成由乡教育办上报的4村辍学小学生13名,中学生10名的家访工作,扎实开展工作组成员一帮一,“结亲戚、交朋友”活动,保证每月走访一次,尽力解决帮扶对象生活上的困难。

9、发放宣传单、利用学习宣讲日、建立宣传栏等方式宣传强农惠农政策、民族团结先进事迹。

围绕推动民生工程建设、整治村容村貌方面

10、按照新农村建设标准,积极整治村容村貌,做到村委会

有专人负责,每季度开展对各村民小组督导检查评比工作,对整治工作落实好的小组及时进行表彰,对差的进行处罚。大力引导村民建沼气池,全村有条件的农户提倡建有沼气池。搞好庭院经济,提升经济和环境。做好路旁水渠清理工作。

11、加强村集体资产管理。经工作组与村党支部协商,征得乡党委支持,力争在2014年完成对前任书记以不合理低价承包出去的62亩土地的变更工作,重新定价再予以发包,进一步挖掘增加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潜力。优化林果种植结构,提升品质,促进农民增收。

12、开展双语学习。采取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成立“双语”学习小组,每周一天“双语”日,“每天一句话,3个单词”,做好学习笔记,学习时间以不超过2小时为宜,可适当以趣味性活动来确保参学对象兴趣和学习效率。学习内容以日常工作,贴近生活的词汇、语句为主,争取年末住村干部能达到用双语进行基本日常交流。

伯什克然木乡叶汗里4村

“三民”活动工作组

上一篇: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献综述下一篇:我敬爱的老师-初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