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案例分析

2024-06-22

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案例分析(精选10篇)

1.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案例分析 篇一

浅析高校保健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探讨的论文

一、保健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1、保健体育与保健体育课

保健体育教学是通过对体质与健康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和衡量指标等有关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懂得人体保健的基本规律,鼓励学生有达到健康状态的愿望,引导学生合理而明智地利用已有的保健措施,养成有益于健康的锻炼行为,并知道在必要时,如何寻求适当的帮助,使之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保健体育课是为身体比较弱、有某种疾病(暂时性或终身性)和身体某部分器官存在某种缺陷的学生开设的体育课程。

2、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采取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方法,对由精神压力和冲突引起的心理障碍和躯体性不适反应,进行预防性教育和处置,以便达到指导青少年讲究精神卫生、帮助解决心理困惑、预防因心理障碍而导致的心理变态。高质量的保健体育课教学,可以改变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体育锻炼既是一种身体活动,也是一种心理活动,因此,体育锻炼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而且对心理健康也有积极的作用。保健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虽内涵不同,但它们的确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有助于促进身体健康。因此,对高校病、残、弱“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保健体育课,要做到身体与心理健康教育合二为一,才能符合体育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高校保健体育课的现状

1、对保健体育课认识不足

教育部于1992年、先后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已把保健体育课列为高等学校体育课的一种类型,并明确指出:“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

2、保健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的组织与方法针对性不强

普通高校保健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都不一样,但大同小异。说明多数学校已认识到身体康复,不仅仅是生理机能的康复,更是通过体育手段,增强对生活、学习的信心,形成积极的期望。调查中还发现:多数学校把许多中国传统的养生、康复手段拒之门外,只有少数学校在开展,其原因是:多数教师因以前没有触及过此类教材,而不能适应教学。此外,多数学校未能安装健身路径等器材,康复体疗器材匮乏,不能更好地、各尽所需地开展体疗康复运动。由此可见,保健体育实践部分选择教材单一,重统一轻个体差异,这就很难激发保健班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使学生难以体验到保健运动的愉悦感,其影响学生终身健身习惯的养成。

三、保健体育课课程的构建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树立新的保健体育教学思维模式

加强对高校保健体育课教学的组织领导,重视体育保健课程的建设工作,加大实施力度,并推广传统康复、医疗体操及适应性康复体育的教材。任课教师加强对传统医疗体操,如练功十八法、八段绵、五禽戏、易筋经等进修学习,以适应教学。同时还应打破以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为主的教学体系,逐步走向以增进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相结合,培养学生终身锻炼能力和习惯。将传统体育和现代体育有机地结合,构建一种新型的保健体育课教学模式。

2、完善残疾体弱学生的教育体系,培养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

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切实把残疾人体育教育纳入本地区教育总体规划,建立残疾学生体育教育的行政管理机构,使残疾学生体育教育向正规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同时结合特殊体育教育的发展规律,对现有的学生体育教学大纲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便教师对各类残疾学生进行有效教学,使体育保健课更加符合残疾体弱学生个体的需要,适应残疾人群众体育的发展要求。

3、构建合理的保健体育课教材体系

保健体育课教材的选择和构建,应根据保健体育课程目标,在充分考虑保健班学生身体特点的基础上,选编教材。从保健体育资料及目前病残学生的现状看,保健体育课内容应包括保健知识,即为保健理论部分;身体练习,即为实践部分;个人选用部分,即为终身体育能力(自己创编锻炼方法组合或擅长项目的某此创新)。高校病、残、弱学生的康复不仅需要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而且需要营养和生活卫生方面的配合,因此,保健体育课理论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身体练习的内容应根据个别情况通过课外体育活动进行选择。

4、建立合理的保健体育考核办法

客观地评定学生的成绩既能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又能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合理考核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在校期间体育水平的综合能力,有利于通过科学的考核评价来提高高校保健体育教学质量。高校保健体育课的考核应根据教材内容体系而定,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体育项目相结合,对病、残、弱学生加大课外体育活动考核比例,以创编锻炼方法组合和擅长项目选择考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做到以人为本,遵循病、残、弱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所用,便于学生课外自学、自练,达到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

四、总结

总之,新形势下的高校残疾体弱的体育教学,要将“康复、保健、健身”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使学生掌握康复、健身的基本手段、方法和保健的基本常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终身体育与保健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徐晓阳.关于健康教育内容的思考[j].体育学刊,,(4).

[2]杨祥全.太极拳对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

[3]教育部颁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02,13.

[4]虞荣娟.高校运动保健教育的几个问题[j].体育与科学,,(5).

[5]于蕴,虞荣娟.对普通高校身体病、残、弱学生开设保健体育课的探讨[j].南通工学院学报,,(2).

[6]邹继豪,等.面向21世纪中国学校体育[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7]季浏.体育与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8]高亮.心理健康实施途径[j].中国学校体育,2002,(1).

2.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案例分析 篇二

1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存在的问题

1.1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的程度不够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我国高校根据教育教学发展形势, 开始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室, 作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辅助教育, 但事实上, 心理健康教育对于高校而言, 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口号式的响应占了很大一部分, 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还没有被充分地显现出来。 与此同时, 高校在对大学生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只注重教育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去观察、认识和改造世界, 强调树立远大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缺少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方位培养, 更没有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从心理健康的角度进行培养。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从学生时代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阶段, 是从青年向中年的转变, 这种变化, 不仅仅体现在生理上, 更体现在心理变化上。而由于对心理健康缺乏重视, 使得大学生抗打击能力较差、社会适应能力不足、心理承受能力较脆弱、人际关系紧张, 各种各样的思想和心理问题频发, 一系列关于大学生的恶性事件由此引发, 室友投毒、刺杀, 跳楼、自杀等等屡见不鲜, 严重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

1.2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文关怀的欠缺

较高的标准、统一的目标以及对于作为教育主体的大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的忽视, 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普遍性问题, 教育者以正面的单向教育灌输、刻板的知识内容的传授, 向学生传递的基本为社会对公民的道德要求, 却在教育过程中, 忽略了教育主体———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心理需求, 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上的交流,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因此变得思想化和政治化。其实, 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关注的是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以培养大学生完整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为目的, 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解决由心理问题而带来的思想波动。

事实上, 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所起到的教育引导作用, 是能够正确认知的, 只是对于传统、呆板的教育模式有抵触。虽然教育者已经在教育形式以及教学方法上有所改变, 但仍对大学生的主体需求关注不够, 主体性还没有得到很好发挥, 人文关怀还比较欠缺, “以人为本”也没有真正在教育过程中很好体现, 思想政治教育的求实原则、民主原则、层次原则以及主体原则没有真正在实践中体现出来。

1.3教师队伍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欠缺

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过程中, 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师队伍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不强,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教师队伍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欠缺。现阶段我国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除“两课”教师外, 辅导员和班主任是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 这部分群体的主要特点是年纪轻, 大多是刚刚从大学校园毕业便开始从事学生教育工作。此外, 他们大多缺乏社会阅历, 社会经验不足, 实践能力偏弱。更重要的是, 高校在选择辅导员或者班主任时, 并没有对其所学专业有所限制。因此, 这些人很少有专门学习过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 在工作中面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不能处理得十分恰当, 不能准确有效地把握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多数时候只能以校规校纪来简单直接地进行管理和约束, 思想政治教育取代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二是教师及政工群体缺少系统学习的时间。目前, 我国高校政工群体缺少系统的必要的时间来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对于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发展规律以及具体呈现的特点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分析, 这是摆在高校政工教师群体面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深入分析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 主要是在高校现有制度的运行下, 例如辅导员、班主任主要忙于日常的事务性工作, 查卫生、查出勤、查纪律, 负责学生团体、组织文体活动、评定奖助学金等等, 辅导员将更多的时间精力用在了日常工作上, 很少有时间再去学习其他的知识, 对于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不能够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比较容易引发不良事件。三是教育模式没有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经验式”、 “说教式”等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 仍然是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沿用的。对于心理亚健康或者不健康的学生而言, 这样的带有“长官”意志的教育方式, 非但不会起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反而会导致学生心理的逆反甚至激化。比如, 有的学生厌学、经常逃课, 这些都是他的外在表现, 如果教育者依据以往的工作经验, 只是说教他没有上进心, 不懂得珍惜等等这样的批评话语, 不仅不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反而容易适得其反, 使得简单问题复杂化。

2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不足的原因分析

2.1理论和实践的脱节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属于两种不同的学科体系, 在教育手段、教学方法上也存在差异。 将二者相结合并应用于高校日常学生教育中, 是根据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现状建立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但在现实生活中, 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往往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区分起来有很大难度, 这就导致了教育活动常常将思想问题心理化或者心理问题思想化。目前, 我国学者在对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研究, 大多还停留在理论研究和分析论证上, 得出的方法和结论也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研究结果, 只能提供比较系统的理论基础。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中可知, 理论源于实践, 必须在实践中得到印证, 正确的理论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因此,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问题, 其关键点和难点就是怎样将现有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 只有二者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的有机结合, 才不会使二者结合变得华而不实。

2.2宏观和微观的冲突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活动, 它们的结合应该相互借鉴、相互补充, 但在二者实际的结合过程中, 存在着宏观和微观的冲突, 因此影响了结合效果。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看,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治性较强。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培养学生过硬的政治素质和崇高的道德水准为目标, 教育的出发点也大多从国家、社会宏观的层面进行教育, 对大学生提出了很崇高却也有些不切合实际的目标, 但却往往有意无意的忽视了对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 忽视了教育目标应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 使得教育的针对性不强而变得空泛。

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看, 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一种带有一定私密性的隐性教育, 属于微观层面的教育, 而当前很多高校都同其他公共课一样, 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学内容, 来进行教学安排, 这样一来, 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仍然是被动地接受, 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与开解很难起到理想效果; 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一种预防性的、提高心理素质的教育活动, 而现实状况却是高校将治疗严重的心理问题作为心理咨询的主要内容, 造成了学生对于心理治疗、辅导的一种误解。

2.3环境和条件的限制

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是在遵循大学生心理、思想动态规律的前提下, 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它们的融合将会带来很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也需要营造一个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作为支撑。然而, 在现实生活中, 二者结合的环境和条件受到了诸多限制。

一方面, 从社会大环境角度来看, 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 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 物质化思潮严重影响着人们, 功利化倾向严重、道德底线下滑, 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自私令人感到可怕。这样的社会道德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产生了及其严重影响的负面影响。2015年2月10日, 互联网上的一则新闻引起了人们的深思。事件发生在海南省三亚火车站内, 儿子和父亲以及同行的老乡准备乘坐火车返回江苏徐州的老家, 因为父亲和老乡是农民工装扮, 觉得有损自己的干净形象, 并且因为父亲没有购买昂贵的机票而对父亲诸多埋怨, 甚至大打出手。网络上诸如此类的新闻屡见不鲜, 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必不可少。

另一方面, 从高校的角度来看,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多数为口号上的响应、配合, 而二者在实际结合方面做的工作却有很大欠缺, 更多的资金和优质的资源都投入到了改善硬件设施、提高评估水平、发表学术论文、项目攻关申请等等, 忽略了像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这些难以产生实际效益的工作, 严重影响了二者的工作成效。

3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新路径

3. 1转变观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 “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 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 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 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 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对心理健康教育予以足够重视, 要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转变教育观念。

树立和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就是要以教育主体为根本, 以教育主体的现实需要作为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充分尊重、理解、丰富、 发展、完善教育主体。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必须遵循两个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教育的主体性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其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成就人的教育活动, 具有较浓厚的人文色彩和人文关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说, 偏离了其教育本质, 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更多的体现为上下级关系, 教育者取代被教育者成为了教育的主体, 在教育过程中占主导地位, 而学生作为教育主体, 只能被动地接受和服从。单向灌输式的教育极少会考虑到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主观能动性, 教育双方处于一种地位不对等的状态。因此, 要提倡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满足其个体需求, 要在日常教育活动中, 更多地给予大学生人文关怀, 使他们的精神不断丰富,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坚持教育的共情原则。大学阶段, 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 独立意识增强, 情感丰富并且强烈, 容易冲动并且带有一定的极端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往往忽视了大学生的内心感受, 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引起情感共鸣, 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本来的教育本质, 成为了一种形式。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要想从情感上与学生形成互动, 就必须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共情原则, 也就是说教育者要从教育对象的内心感受出发, 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考虑他们的感受, 去理解他们的世界, 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才是有情有义的教育, 才能让学生认可, 并产生情感共鸣。

3.2相互融合, 注重教育内容的渗透与互补

一方面, 教育内容要相互渗透。当前, 高校在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存在一定问题, 例如对于一般了解性的理论知识的讲解多于实践性的教育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界限不清, 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翻版了的“填鸭式”的理论灌输, 而思想政治教育因其正面的理论灌输教育方式往往会引起大学生的反感。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渗透, 从而促进二者的结合。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德育体系中的一门很重要的基础课程, 它就可以在授课的内容中很好的融入心理健康方而的知识。从授课对象来看, 针对的是大一新生, 刚刚离开父母, 到了新的环境, 开始了新的生活, 新鲜的事物总让人充满好奇也充满期待。而现实与期待的不符, 现实与理想的差距, 会让大一新生产生失落感, 极易引发心理冲突, 产生消极情绪。这种情况下, 适当的、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了解了心理健康知识, 才能正确的认识并培养心理健康的意识。另一方面, 教育内容要进行互补。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在基本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中, 引导和帮助学会如何进行自我剖析, 如何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准确“号脉”并且“对症下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或社会要求, 对大学生进行引导性、倾向性的思想意识形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通过思想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美德、法律规范等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的意识形态层面的要求来使他们在思想认识上取得普遍一致, 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思想品德素质的教育实践。其实,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不同程度地包含了理想、信念、品德、意志等元素, 大学生面临的众多心理问题, 归根到底很大程度都直接或间接的与其所秉承的思想意识不同而产生矛盾, 逐步产生的, 因此, 对于大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咨询与疏导不应单成一体, 而应该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才能顺利解决此类心理问题。同时, 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 配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思想政治教育, 也可以帮助大学生培养和形成独立自主的性格、完善和健全人格, 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健康、充满正能量的心态与思想。

3.3创新手段, 增强教育环节的实践性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既有交叉又有不同, 既有各自特点, 又都存在不足。为此, 应当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 创新教学手段, 使二者能够更好地结合并实现共同的教育目标。 社会实践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方法, 也是一个必须的教学环节。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可知, 理论源于实践,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 所以说,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要想取得理想效果, 就必须在教育过程中增加实践环节, 增强实践性, 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丰富、完善和发展自身的思想和心理。

根据以往的教育实践经验来看, 增强教育环节的实践性, 要重点关注以下问题。首先, 教育实践活动内容要有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者在组织实践活动时, 要把教育不同对象的特点作为首要考虑的因素, 采取针对性强的实践方法。举例来说, 在教学方案制定时, 要考虑到学生的年级、性别、专业等因素, 甚至在某些活动环节的安排上要考虑到学生的地域文化差异, 这样才有助于选择更适合的方法。其次, 教育实践活动基地要有稳定性。固定、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 可以让教育实践活动更具稳定性、长期性和系统性。比如, 红色革命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各类博物馆、特色展馆、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等, 都可以学校的角度, 与基地所属的地方管理者进行联合, 通过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事物以及历史传统文化, 来对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进行更直接的感染和熏陶, 对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健康的心理都具有巨大作用。第三, 教育实践活动时间要有长期性。教育内容对人的影响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沉淀慢慢形成的, 实践教育更是如此, 单单靠一次两次走马观花的实践肯定是行不通的, 那样就成了走过场、流于形式了。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只有通过经常性、反复性的教育实践中, 才能不断的完善和提升。因此,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必须增强实践性的教育环节, 并且把理论转化为行动, 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这样才能使教育效果得到显现和巩固。

3.4优化队伍, 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

3.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案例分析 篇三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工作;人文关怀

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学生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长期以来,我国学者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面对市场经济社会的思想、文化多元化的现实,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逐渐增大。根据笔者多年来的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以及学生管理工作实践,在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工作实效的必然途径。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意义

1.两者的结合大大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使学生在政治观念、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高层次上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过多关注社会对个人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方面的要求,它主要是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价值取向及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方面的问题,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一些最起码、最基本和最一般的人格内容,如学生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展个性心理,学生的社会适应、应付挫折、情绪调适及人际交往等。而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实施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和完善,弥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

2.两者的结合大大改善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运用说服、榜样、评价、锻炼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处于主导地位,对于工作对象进行理论说服教育,工作对象处于被动地位,内心想法容易被忽视。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者地位由主导、权威者变成协助者和治疗者,尊重学生人格,理解学生人格缺陷。这种角色的转换,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一方面有助于了解对象的心理和思想,有利于双方都敞开心扉;另一方面有助于改变工作对象的态度,使学生对工作者的观点看法听得进,记得牢,从而容易改变他们原来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3.两者的结合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在因素是学生受教育时的心理状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学生只有彻底解决基本的心理问题和障碍之后,才能形成崇高的思想道德。从思想意识的形成及发展过程来看,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政治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健康心理这一基础之上的,只有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问题,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学习和运用现代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从学生的自身特点出发,理解和帮助学生,更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可以借助心理测验来客观地了解学生个性心理特点及发展趋势,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途径

1.在教育理念和思想上实现结合

首先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针对学生个性化的特征因材施教。不管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对人的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过程中要注意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兴趣特长、不同专业、不同成长环境的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分析他们的个性化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工作,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依据制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式,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教育的目标,只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以人为本”,才能在人才培养环节取得实效,才能使广大学生从中受益,才能为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提供保障,才能保证结合的顺利进行。

2.在教育目标和内容上实现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标和内容上是有联系的,在理念的引导下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在目标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都是培養素质全面、适应社会发展的人,这是两者结合的基础,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偏向于社会化阶级化的思想引导,包含心理、思想和行为三个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个人心理方面的活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更宏观,二者的结合,是宏观到微观的结合,更全面。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对个人心理的关注,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价值观的渗透和思想引领。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交叉重叠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但是在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时候不能单纯地灌输和说教,要注重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深入分析,并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引导树立正确价值观,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摈弃物质主义和奢靡主义,树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奉献主义。注重启发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认同和自信,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大学生抗击挫折的能力,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才能使大学生面临纷繁复杂的学习、生活、交往等问题时能平稳应对。

3.在教育策略和方法上实现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策略和方法上既有相同又有不同,在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过程中,要注重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发挥彼此的优势。首先要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挥全员育人作用,建立由校领导、思政工作者、专业教师和学生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同时也要学会借鉴国内外其他高校的优秀经验,结合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实际状况,加以融合,发挥各自优势,因地制宜,探索出自己的方法。其次要建立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学校和家庭共同参与,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个体化咨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心理咨询老师的主体作用,注重利用各种平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利用好网络开展教育工作。最后要注意方法的结合与互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普遍性问题和个性化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注重个性化问题的针对性解决,这样就不至于引起反感。

4.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是高校教育工作的实施者,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教育的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专业师资力量的缺乏必然导致教育难以取得实效。因此,实现教师双重角色的结合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关键。首先,必须装备一支由专业心理咨询师和医务人员共同组成的高素质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并注重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融合交流,要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积累经验。其次,要注重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技能的培训,完善其知识结构,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例如可以鼓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等。组织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和探讨,只有这样才能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发挥实效。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当前我国经济体制的变革,就业形势的变化以及学生问题的复杂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将极大地促进高校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完善,培养出更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名森.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4,37(3).

4.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案例分析 篇四

摘要:校本教研即“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着眼于在真实的学校情境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推动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它是“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教学研究。以学校教研组、课堂教学为阵地,以教育叙事、教学反思,教育教学问题研究为课题,教师间自主教研或教研组教研相结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遵循数学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学习生活数学,有价值的数学,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达到师生共同发展的目的。关键词: 校本教研

案例分析

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要适应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的需要,要有利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本着以人为本的课改理念,在数学课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正确认识“数学课堂教学”的内涵和外延。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反应能力、应变能力;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师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技能;有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活用教材。有利于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现了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和素质教育的宗旨。下面就是我对校本教研理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一些案例分析:

1.教材内容的呈现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线,重视学生学习活动中的过程体验。《

标准》中则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课题组老师们精心设计教材,以“看一看、认一认,说一说,做一做,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等形式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突破了以往的以例题为中心的呈现方式,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线索,展开相关知识的学习,促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反思等活动中,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发展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案例1: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面积的意义和面积单位是学生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各种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而面积单位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2007年四月中旬,我校青年教师李玲执教该课参加柳州市柳南区举办的第一届《广西小学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的研究》课题开题会暨课堂教学竞赛活动。为了上好这节赛教课,课题组老师们和李玲老师仔细钻研教学内容,运用了北师大版教材的教学理念,来重新组合人教版的教材。全课以数学活动为线索安排教材内容,促进学生自主地参与、探究和交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动手操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运用看、摸、比、摆、数等方法来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

整节教学设计了几个数学活动:

活动

一、激趣导入,激活学生思维。组织全体学生进行涂色比赛:通过比赛让学生直观感知面有大小之分,为面积的概念的建立创设了情境。活动

二、实践体验、感受面积概念。通过动手摸一摸,使学生全面建立物体表面的面积概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感知物体表面的有大有小;通过平面图形的观察比较,建立封闭图形的面积概念,直观感知封闭图形的大小。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

活动

三、操作探索,认识面积单位。为了让学生理解什么叫面积单位,李玲老师设计了一组学生活动,比较三张不同颜色卡纸的大小。先是重叠比较得出两种颜色卡纸大小,然后到重叠不能比较卡纸出大小,引起矛盾冲突,接着让学生利用学具方格子摆一摆,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来比较,得出答案。然后通过猜一猜的小游戏,让学生发现方格子大小不同,不能得出正确的比较结果,自然引出比较大小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从而引出面积单位的概念。这个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而且更重要是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习惯和探究能力,重视学生学习活动中的过程体验。

2.教材内容的呈现注重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创设与生活实际有关的情境,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并不难,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上数学课时,课题组的老师努力创设儿童熟悉感兴趣的问题情境,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鼓励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

案例2:北师大教材十一册《旅游费用》一课,全课设计:从欣赏桂林山水引入,让学生在欣赏熟悉的桂林风光的同时,为小军和乐乐两家人选择最省钱的旅游方案,学生非常高兴的投入学习中,积极的展开小组讨论,选择出最省钱的旅游方案。除了书上提供的解决思路,部分学生还利用大人和小孩的人数直接就判断出哪一种方案省钱,创造性的学习数学。这种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从单一的教师讲授为主的集体授课形式,向以个别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整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时空、更多的表现机会。尤其在《旅游费用》学习的最后的一个环节,让学生为自己的家人设计最省钱的旅游方案。学生第一次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平时很熟悉的旅游,并第一次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会使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凸显教材的生活性。

3.善于利用课堂教育资源,抢抓稍纵即逝的教育资源

在传统的计划课堂下,我们的教师惟教案独尊,不敢越教案半步。对课堂上出现的一些意外状况应对无措,往往错失良机。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要重新确立教育资源观:教育资源无处不在,瞬时即逝的教育资源尤其宝贵。对于那些在设计好的教案外和常规课堂内外突然出现的有效教育资源,尤其需要我们积极对待,及时抓取。

案例3:大版三年级上册《可能性》一课,在举生活实例的教学环节中,一名学生举例:在地球上月亮肯定是东边升起,不可能是西边升起。而在金星上月亮肯定是西边升起的,不可能从东边升起。当时,全班同学包括老师都没有办法判断这个学生举例是否正确,现场出现了暂时的冷场。授课老师马上抓住这个教学资源,表扬这个学生敢于发表见解的勇气,鼓励全班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并建议大家在课后通过查阅工具书等方法得出正确答案。教学秩序正常进行,气氛没有受到影响。假如授课老师当时没有及时抓住这个教育资源,而是忽略,直接就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这样一个宝贵的教育资源就会错失。可见,生活中不是缺乏教育资源,而是缺乏善于发现和有效利用教育资源的眼睛。

在校本教研研究活动过程中,在新旧理念的不断碰撞中,我逐渐走上了一条“问题——设计——行动——反思”的旅程。书写教学随记,教学案例两方面有力地促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反思。课后都能做到三个自评:教案自评,课堂教学情景自评,学生活动设计自评,根据三项自评情况书写教学随记,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采取补救措施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撰写教学案例的过程中,我都能自觉地进行新理念的学习,不仅理论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课堂教学中的理性思考逐渐增多,并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体现用教科书教学生,而不是教教科书的理念,校本教研研究活动促进了我的成长。2007年4月中旬,我参加柳州市柳南区新课改赛教课,执教的《面积与面积单位》荣获一等奖。4.困惑和解决方法。

在校本研究期间,如何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与研究,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执教教师如何根据自已及学生的特点进行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如何更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有效的发挥其主动性.?

针对这一现状,我在新课程研究实践中逐渐总结出一套解决的方法:就是从课堂教学案例入手―― 同一个教学内容,从不同的教学角度去看,会得到不同的教学启示。1.开展“同课异构”教学研讨课。2.开展教师一帮一结队子帮教活动。3.观看名师优秀课例,进行课例分析。

4.从教学反思中反思自已的课堂教学并进行改进。

5.阅读《数学教学论》、《赏识你的学生》、《教育心理学》、《引领心灵》等书籍,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善学才能善教,善学才能善研

5.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案例分析 篇五

------信息化教学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寨里总校西三小学 李 秀 珍

摘要一:

传统的教育手段主要是教师将知识或技能填鸭式传授给学生,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营养不良”,甚至会造成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更不用说学习中去创新……

摘要二:

信息技术教学尽管不能取代教师的全部作用,但在某些方面它确实超越了人类教师的能力。信息化教学手段已经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关键词:

多媒体 信息化 兴趣 应试教育----------------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农村

在现代社会,“创新教育”已经不同于以往的“应试教育”,近几年来已经被人们所重视,在不断创新的道路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一种手段更有效的体现出“创新”这种新教育思想,在今后的道路上这种手段还将是必须的。

我教学有将近十年了,在最初几年教学中我和老教师学习经验,由于我是比较年轻的教师,相比之下所具有的活力也让学生很喜欢,但时间慢慢的过去,学生也就失去了新鲜感,在农村每个教师的教学手段也都差不多,黑板,粉笔,课本远远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当我讲课时面对那些无精打采的学生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苦。传统的教育手段主要是教师将知识或技能填鸭式传授给学生,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营养不良”,甚至会造成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更不用说学习中去创新。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以很快的速度普及时,这对于我们一直苦恼“如何教”----------------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的老师们来说,真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信息技术教学通过文本、声音、图形和动画等信息载体的相结合给教育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它用更快捷、更方便、更灵活、更新颖的方式影响着人类。

我学生时代是计算机专业,现在信息化技术应用到教学中,让我更深的体会到它来的及时,来的重要。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几点多媒体对于教学发展的几方面的作用,现在进行探讨一下。

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已经使计算机具备了模拟教学行为的能力。

首先,多媒体教学中能让学生变强迫学习为自愿学习。作为教师角色的它让学生进行学习时是轻松愉快的;其次,作为学生的它能提供一种场景,随着交互的进行不断创建新的内容。学生遇到的不再是狭窄的、只有单一正确答案的世界,而是随不同模式出现时所表示的一系列选择,学生的创造性可以得到充----------------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分的发挥。这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帮助。最后,多媒体信息化教学技术能作为工具尽可能让学生使用它来完成各种任务,为学生创造性活动提供机会。

6.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案例分析 篇六

(一)教师要有意认地挖掘教材中道德教育内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不可能像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那样,专门有一册讲道德,高中的思想政治课教材现在很少有道德教育内容,即使今后教材修改后增加了这方面内容。它也不可能把道德的内容独立成册,而是在现有的教材内容基础上渗透道德教育内容。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要去挖掘道德教育内容,把原来的潜在的知识通过教师的努力,使其成为现实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责任教育关键是转变教育观念,由原来的大目标高起点转为大目标低起点。一提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我们教师立即会很习惯地反映出要加强对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教育等。当然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是完全必要的。但我们还必须看到,集体主义教育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这种基本原则和核心我们可以把它看成道德教行的目标,但目标与具体道德教育过程应该讲还是有区别的。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指出:我们现在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应当在全社会认真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

同时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以广泛性要求来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再提出先进性要求,使教育体现它的层次性。教师教育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身边的具体小事做起,要求持之以恒,从平凡的不起眼的小事中见精神,这样的道德教育就比较容易操作。由于目标明确,起点较低,容易被学生接受,这样学生的道德水准提高速度也就比较快。从我们社会上树立的像雷锋、徐虎、公举东、段德彰等先进榜样看,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从一件件很平凡很具体的小事中反映出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

(三)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责任教育时还必须处理好两对关系。首先要处理好道德知识与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关系。对高中学生来讲光有道德知识的灌输不可能使其产生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教师只有在思想政治课上通过对学生的道德责任教育,才能使他们把道德知识不断内化为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其次要处理好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习惯的关系。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而道德责任教育是实现由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转化为道德行为的重要环节。正因为如此,政治教师要依靠教导处、团队、学生会、班主任等,努力为学生搭建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舞台,通过道德责任教育使原有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外化为道德行为习惯。

第三,教学的评估和考核要如实反映学生的道德状况,要有利于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增强。目前高中阶段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评估和考核工作主要针对学生的应试能力,准的考分高谁就好,实际上我们教师心里很清楚,一个学生政治成绩的高低与其道德水准并不能划等号。道德品质好的不等于政治考分高,反之亦然。

为了使政治课教学评估工作和考核方法有利于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我们建议采用结构评定等第制方法。这种方法要遵循三个原则:(一)知识能力评估与觉悟评估相结合的原则。这里所讲的觉悟不能理解为只停留在时道德知识的认同上,而应该反映在对已认同的道德知识、通过道德责任使道德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落实。也就是我们常讲的知与行的统一。

(二)课内评估与课外评估相结合的原则。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一个显著的区别在于它首先是一门思想教育课,它是一门具有很明显的德育功能的课程。正因为如此,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课的考核不能只局限于思想政治课的课内考核,而应该与学校教导处、团队、学生会、班级的各项主题教育结合,这种课外的各项主题教育为道德的知与行的统一提供了活动的舞台。

(三)终结性评估与过程性评估相结合的原则。道德责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养成本身需要有一个过程,只有在这个道德习惯养成过程中通过过程性评估,对学生所作出的道德行为给予必要的评价,促使其不断调整自己的道德行为,这样才能最终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7.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案例分析 篇七

1 结合阅读材料进行环保教育

在中学教材中有很多关于环保方面的阅读材料, 我们一定不要错过这个教育的好机会。如:在讲硫和氧这方面内容时有两个与环保有关的阅读材料分别是“二氧化硫对大气的污染和防治”和“空气污染指数 (A P I) 与空气质量”。结合这两篇阅读材料我们可以给同学们讲每年世界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硫, 约有一亿五仟万吨, 它们单就使我农业因遭受酸雨而每年损失1 5亿元等。受中等污染的空气对敏感体质人群有明显影响, 对一般人也有可能出现眼睛不适、气喘、咳嗽痰多等症状。当空气受重度污染时, 健康的人群也会出现明显的症状, 运动耐受力降低, 可能会提前出现某些疾病, 应避免户外运动。

2 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环保教育

在化学教材中, 包含许多与环境和有机化学中保护有关的内容。给学生讲清大气污染物的形成过程, 从而提高学生对环境污染的重视程度。例如:在讲碳的化合物的烃的燃烧时, 我们可以讲温室效应及产生的危害, 大量二氧化碳在大气层中迅速积聚, 使全球气温升高, 使南北极地冰川将大幅度融化, 导致海平面大大上升, 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 其中包括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几个国际大城市。在高中化学课本, 在硫酸的工业制法这一节, 介绍了环境保护的初步知识。这时我们可以列举一些有关二氧化硫的污染事件, 远的如世界上几起著名的环境污染公害事件, 近的如海湾战争、巴格达战争等, 大范围的“外国、外省、外地区”, 小范围的可以有“本省、本市甚至本校”。还可以结合酸雨的危害和防治, 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比如, 在生产和实验中可能产生的硫化氢、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废气可以用什么方法将它们分别除去?又可以怎样利用这些废气制得有用的化工产品?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最后归纳:对于酸性物质, 一般可用碱溶液吸收或制成相应的化工产品 (如S O2、N O2可用N a O H溶液吸收) , 同理, 碱性物质通常就用酸溶液来吸收 (如N H3用浓硫酸吸收) , 某些有毒物质可使它们转化为沉淀或可溶物 (如H2S可通入CuSO4溶液中, 转化为CuS沉淀) 等。这样, 使学生初步掌握消除或减轻环境污染的简单原理, 使他们明白, 环境污染的治理不仅要消除污染, 还要努力使废物得到充分利用, 变废为宝。

3 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化学实验可以给学生生动、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对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是学生获取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所以化学实验中也应重视环保教育。保护环境, 从教室、实验室做起, 从我们做起。在化学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中, 都存在着“废气、废液、废渣”的问题, 这些实际问题的处理过程, 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的难得机会。废气如何处理?如氯气的全封闭制取装置 (尾气用N a O H吸收) ;废液如何处理?如分组实验制乙烯后硫酸的回收;废渣如何处理?如制H2后锌粒的回收等等。尽管有些回收处理较繁琐, 远没有乱倒乱丢方便, 但若放松了这一关, 就至少有两方面的危害:从近处看, 污染物积少成多, 造成实验室长期的危害和隐患。例如积累在下水管道里的Z n粒若遇到大量的酸, 甚至会造成H2爆炸, 这种灾害已有所闻;其次是往远处看, 贪方便, 图省力的不严谨的习惯一旦形成, 积重难返, 就会产生下世纪市场经济工业角逐中的不守法规、污染环境的新一代, 就会误人子弟, 误民误国。

勿以善 (环保) 小而不为, 莫以恶 (污染) 小而为之。尽管许多学生不会终身致力于化学, 但他们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环保的行为习惯, 这是贯彻基本国策的需要。故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应以身作则, 多花心血培养学生的各项环保能力, 为国家培养具有环保能力和习惯的绿色接班人。这就是绿色化学教育的独特魅力之所在。

4 结合课外活动进行环保教育

为了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环保素质, 我们可以进行环保讲座, 例如:每年一次的请市环保办专家给历届高一全级同学所作的环保报告。到了假期布置学生进行社会环保调查, 写调查报告和环保小论文, 且评出优秀论文给予奖励, 如果有更好的还可以推荐发表。我们还可以在校园里建立环保社团, 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利用世界环保纪念日, 如3月1 7日的世界保护臭氧层日, 3月2 2日的世界水日等, 进行宣传活动, 开主题班会, 办专题宣传栏, 放映环保专题录像等。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考察和社会调查 (如参观济南钢铁厂、硫酸厂、炼油厂、空气质量检测站、调查周边的水环境等) , 使学生了解周围环境污染原因及对策, 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同时, 也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 化学教育者应该在化学教学中抓住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需求。环保教育是个持续教育的过程, 不能一蹴而就, 应当循序渐进, 不断的探索新方法, 积累新经验, 及时总结, 不断进取。只有培养出具有绿色环保素质的新一代, 祖国的天空才会更蓝, 我们的地球才会更绿。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 (第二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2]环境科学[M].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3, 12.

[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环境统计年报[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7, 12, 1.

8.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案例分析 篇八

个案1设定计划为主、认知疗法为辅的辅导案例

来访者李某,女,16岁,2000年11月来学校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李某称自己属于“议价生”(家长出赞助费进入学校的学生),入学成绩低,基础差,在入学时就有强烈的自卑感,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学习的时候也手忙脚乱,费了很大的力气,学习成绩也不见起色,由此产生了自杀的想法。第二次咨询时心理辅导员向李某询问了她在学习习惯、学习时间安排方面的一些情况,发现李某不能很好地利用时间,在学习习惯、学习毅力等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学习过程中经常借各种理由给自己放假,不知道自己该看什么书、从哪里开始看、看到什么程度等等,时间往往浪费在选择上。

经过分析,确认李某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内部情绪方面:由于自己学习基础比较差、是“议价生”等而产生了自卑心理,导致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体验。

外部行为习惯方面:学习习惯差,学习时间分配能力不强。

确定了李某的问题之后,心理辅导员决定采用认知疗法和设定计划综合使用的辅导模式:利用认知疗法调节李某的认知结构,帮助她获得正确的自我评价机制,并且利用鼓励等方式消除其不良的情感体验,使其重新树立信心;另一方面,利用设定计划帮助李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学会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首先利用认知疗法调节李某的自我认知结构。心理辅导员告诉她衡量自己不用和他人去比较,只要每天有所进步就很好,并和她一起比较了她入学时的学习状况和目前的学习状况,使她看到自己的进步。在第四次咨询结束时,李某对心理辅导员说:“老师,我明白您说的超越自己了。我可能不够好,可是只要我每天都比昨天好,我就会很快乐。”

其次利用设定计划帮助李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心理辅导员帮助李某分析自己究竟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得出的结论是在时间的安排上有欠缺,于是与李某商定,让她写一周的时间分配计划,要具体到每小时做什么。在她写出时间分配计划后,心理辅导员帮助她分析计划的优点和缺点,并帮助她完善计划。在计划修订完成后,要求她按照计划一丝不苟地完成。心理辅导员也争取了家长和教师的帮助,督促李某完成学习计划,并要求家长和教师对于她做得好的地方及时鼓励。

在接下来的一周里,心理辅导员对李某进行充分的关注,随时注意她所遇到的问题并帮助她解决这些问题,对她成功之处加以适时的表扬。一周后要求她做出第二份时间分配计划,并按同样步骤帮助她完成计划……

当第三份时间分配计划最终完成时,李某给心理辅导员一封信,信中说:“今后我每周都会做一个时间分配表,她就是提高我信心的‘小魔法’。感谢老师对我的帮助,您使我受益终生,我为成为您的学生而感到骄傲!”至此,对李某的咨询比较成功地结束了。

个案2认知疗法为主、设定计划为辅的辅导案例

学生王某,男,17岁,1999年9月由家长陪同来到学校心理咨询室。王某本人很不愿意来,足被家长硬逼着来的。家长陈述王某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父母均为教育工作者,对王某在学习方面管教较严,其他方面经常不管不问,而一旦发现孩子犯错时又非常愤怒,处理方法比较粗暴。父母要求孩子说真话,但听到孩子陈述自己的错误时又忍不住要打孩子,打过之后又后悔,对孩子哄爱有加,表现出对孩子教育的前后不一致性。家长陈述王某小学的时候表现非常好,从初中开始出现撒谎、偷钱、抽烟等现象,家长痛打了几次后情况有所好转,但学习成绩开始下滑,到了高中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也开始不听家长的话。

王某第一次来咨询时非常不信任心理辅导员,认为家长没必要让自己来咨询室,来了也没有什么帮助。在第二次咨询时咨询关系有所改善,王某自我陈述时认为家长一开始不管自己,到管他的时候又不信任他,总对他使用教师对学生“逼供”那一套,有时候他说真话挨打,说假话反倒没事,“到了最后,说谎已经成了习惯,不说谎话都难受”。到了高中,认为自己长大了,没必要听家长的话。家长越不让做的事情自己越要做,“反正他们打了我之后我还足他们的儿子,能把我怎么样”。在外面结交了不少不良少年,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惯。当谈到未来时,王某显得很迷惘,认为“那是我爸我妈才天天挂在嘴边的事,反正有他们,我也插不上手”。

经过分析,确认王某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内部情绪方面:错误的认知结构。父母对王某前松后紧的教育方法,养成了王某爱撒谎的习惯。王某认为家长对自己完全不信任,不论自己说什么家长都不相信,不管自己说真说假都没关系,由此也产生了对其他人的不信任。同时王某也认识到了父母严厉惩罚背后的溺爱,觉得自己将来肯定“有他们管,自己不用操心”。

外部行为习惯方面:王某最大的不良习惯是喜欢撒谎,因此使咨询过程变得很困难。

确定了王某的主要问题后,心理辅导员决定综合使用认知疗法和设定计划对王某进行辅导。首先使用设定计划改变王某撒谎的习惯,使咨询能够顺利进行,而且也利用设定计划改变其父母对于他的行为反应。其次利用认知疗法改变王某错误的认知结构,一是改变王某对他人的不信任,尤其是对自己父母的不信任,二是改变王某对自己父母“会安排自己未来”的看法。

首先使用设定计划的方法进行辅导。先争取王某父母的配合,告诉他们要想改变孩子首先要改变自己的行为。心理辅导员和王某的父母共同制定了几个短期计划,一开始让他们对王某尽量尊敬,对其行为不进行太多的表扬或批评;接着在一定的范围内夸奖孩子;然后针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奖励或惩罚,使王某获得责任感。计划的目的就是改变王某父母教育孩子的行为习惯,由近距离的正负面控制改为远距离对行为本身的奖惩。另一方面心理辅导员也和王某约定,每次咨询的时候他都不能说假话,进而升级为“明天一天不管对谁都不说假话”,“下一周不管对谁都不说假话”……同时取得家长和亲友的支持,对王某说真话的行为进行及时鼓励,逐步改变王某爱撒谎的习惯。

其次,对王某进行认知疗法方面的辅导。一方面,从王某自我感受到的“说真话并没有那么难受”到“原来人人都说话算数”开始,帮助他认识到只有自己相信别人,真正做到尊重自己的自身形象,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别人才会同等尊重他,从而改变他以前对于自我形象的错误认识,帮助他重新建立正确的自我形象观。另一方面,心理辅导员通过一系列的具体实例,帮助王某认识到没有人可以代替自己走完一生的路,自己的路要自己去走,自己的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帮助王某纠正自己“反正父母会给我找工作”的错误认识。

在经过了将近三个月的咨询后,王某基本上改变了说谎的不良习惯,开始注意自己的个人形象,并准备努力学习。王某的父母也改变了溺爱加专制的教育方法。无疑,摆在王某和其父母面前的问题已经不再是如何改变恶劣的、互不信任的亲子关系以及如何让王某消除不良的行为习题,而是如何帮助和指导王某的学习。以前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这次咨询也告一段落。在后面的时间里,心理辅导员也对王某进行了相应的学习方面的辅导。

[总结分析]

认知疗法在改变个体错误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方面有良好的作用,而设定计划针对来访者的行为进行系统化的细致改造有很好的效果。两者综合使用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管以哪种咨询方式为主,两种咨询方式是有机结合的,并不是机械组合或泾渭分明的。

2.在咨询过程中,两种咨询方式的时间顺序并不一定足此先彼后,要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情况比较严重时,如来咨询的学生有幻想狂、自杀倾向等严重问题,使用设定计划的作用要好得多,而认知疗法在这种问题上的作用就不甚显著。

3.在对这两种咨询方法的使用还不是非常得心应手的情况下,心理辅导员不要随意将两者综合使用。

[理论依据]

认知疗法是心理咨询中比较常用的方法,其主要原理认为,凡是情绪或行为反应,均与其认知有连带关系。一个人对己、对人、对事的看法、观念或想法,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心情与行为。因此在咨询过程中只要进行认知上的纠正或更改,便可以连带地改善其情绪或行为。

认知疗法的着眼点是通过改变咨询者对己、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或改善他们所呈现的心理问题。

设定计划足依据心理咨询中的行为疗法所派生出的心理辅导法。行为治疗的基本假设足,个体的不良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个体可以通过学习消除那些习得的不良行为。行为疗法的原理认为,只要给予适当的奖励或处罚,就可消除不适应的行为,也可建立所需要的新行为。

9.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案例分析 篇九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刘云山26日在京主持召开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教育实践活动下步工作。

会议认为,教育实践活动进入查摆问题、开展批评环节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认真贯彻中央部署,深入查摆“四风”突出问题,组织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严肃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取得积极成效。要把专题民主生活会作为新的开端,以扎实有力的措施抓好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环节的各项工作,做到思想不松懈、标准不降低、力度不减弱,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善始善终、善做善成。

刘云山说,教育实践活动必须坚持学习教育与整改落实相结合,整改落实就是实践。问题查找出来了,承诺也已做过,广大群众在热切等待“下回分解”,看整改是不是落到了行动上。要进一步完善整改方案,细化整改要求,制定整改任务书、时间表,使整改措施具体化、可操作。整改落实既要全面有序推进,还要针对文山会海、检查评比过多过滥、超标配车、多占住房以及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开展专项整治。专项整治要做到“准”、“狠”、“韧”,不见成效决不收兵。要对准“四风”顽疾进行整治,哪个问题突出就着重抓哪个,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从具体事情抓起,抓一项成一项;要重拳出击进行整治,狠狠地抓,用改革精神,拿出硬的措施治歪风、树新风;要有一股韧劲进行整治,一天不放松地抓,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整治的目标和措施要向群众公布,整治的过程和效果要请群众参与、让群众评判,群众满意的才通过。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赵乐际,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赵洪祝,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参加会议。

文章来源:中公教育北京分校

10.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案例分析 篇十

工作与心理学相结合

摘要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消防部队面临的各种环境日益复杂,任务日趋繁重,由此引发的官兵心理问题不断增加,影响了部队稳定,给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将心理学知识引入消防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官兵心理健康教育和调控,实现心理调控与消防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协调,有助于促进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为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效益、优化官兵心理品质、提高部队战斗力奠定基础。关键词 心理学 消防部队 思想政治工作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消防官兵担负的防火、灭火、抢险救援和处置突发事件等任务日益繁重,面临的危险性日益增强。官兵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警营环境日益复杂多样,来自工作、学习、经济、情感等方面的心理压力普遍增大,影响官兵心理健康的因素不断增加,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基层消防部队官兵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部队稳定发展和战斗力提高的一大障碍。将心理学知识引入到消防部队思想政治工作中去,重视对官兵心理问题的研究,实现心理调控与消防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协调,是科学发展观在消防部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贯彻和体现。将心理学知识引入到消防部队思想政治工作中去,就必须明确以下几点。1.正确认识心理学与消防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区别与联系

正确认识心理学与消防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区别与联系,是在部队思想政治工作中合理运用心理学知识的前提条件。心理学是专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以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为对象的。消防部队思想政治工作是用正确的思想武装官兵头脑,实现主观与客观统一的过程,因而它是专门塑造官兵思想的一项伟大工程。心理学与消防部队消防部队思想政治工作既有区别,又有联系。.1 心理学与消防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区别

就两者的功能与目的而言,消防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着眼于整个社会、国家和时代任务,而心理学则着眼于人的个体。消防部队思想政治工作是惊涛骇浪,而心理学则属于涓涓流水。消防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官兵认识国家形势与本职任务,提高思想政治觉悟,而心理学则是帮助官兵认识自我,建立自我评价和自我形象。消防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学会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属于宏观方面的调节;心理学则是使个体学会处理个人与自身、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属于微观方面的调节。

就两者的原则方法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善于主动出击,积极发现和解决问题,心理学则强调自愿性原则,来访上门。前者是教育者找受教育者,后者则是受教育者找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较多,如授课、报告、对话、学习与讨论、检查与评比、表扬与批评、参观访问和个别谈话等,而心理学主要采取个别交谈咨询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灌输与教育、言传与身教,而心理学则主要是渲泄与疏导、倾听与情感沟通。

就运行机制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分别采取肯定、奖励、批评、否定、惩处的机制,心理学则是按健康心理标准、模式参照,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理解、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接纳的基础上,帮助受教育者构筑健康的心理世界。.2 心理学与消防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

两者相互依存。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要提高官兵的政治觉悟,这自然离不开健康的心理。另一方面心理学则为思想政治觉悟的提高提供了具体方法。

两者作用相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都能促进教育对象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都能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都能帮助教育对象适应社会,特别是适应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

由此可见,消防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心理发展的规律为依据。消防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及其思想,不但人的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按心理活动规律进行的,而且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受心理支配的。消防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借助心理学的有关理论方法和知识,才能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心理学的发展也离不开消防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因为官兵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揭示了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为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大量活生生的实际材料,心理学只有吸取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的营养,才能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自身。

2.把握官兵心理特点,实现消防部队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学的结合

实现消防部队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学的结合,可以使消防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由经验型走向科学型,从而建立起自己的科学体系。而要实现这种结合,最主要的是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2.1 要注意研究个性特点,帮助官兵塑造良好个性

消防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具有个性心理特征的活生生的人。人的个性是客观存在的。官兵之所以有这样或那样的个性,并不是由思想教育者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由官兵的生活实践环境决定的。

在消防部队思想政治工作中,若要了解人的个性,主要应该从三条途径入手。其一,向本人直接了解,即听其言。人是个性的实体,有个性的独特性和区别性。通过向本人询问、调查,一般是可以了解人的个性的。其二,在实践活动中了解,即观其行。因为实践是形成个性的基础,检验个性的标准,也是了解个性的途径。其三,通过群众了解,即集众人之见。因为个人观察分析往往是片面的,只有通过群众才能鉴定、把握人的个性。

要塑造良好的个性,思想教育者应注意:首先,做耐心细致的工作。人的个性不是一时形成和改变的,只有耐心细致地做工作,才能改变不良的个性,形成良好的个性。其次,要因人施教。个性具有独特性的特点,只有因人施教,才能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要抓住根本。个性的核心是性格,个性的最高调节者是世界观。因此,只有帮助官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形成良好的性格,才能从根本上抑制并克服不良的个性,强化并发展良好的个性。最后,利用正确的舆论。个性是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只有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造成强大的社会舆论,才能使塑造人的个性工程卓有成效。.2 要根据官兵需要特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学认为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是思想和活动的基本动力。需要产生并影响人的思维、情绪和意志。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研究人的需要的实质及其规律。

人的需要有客观性,多样性,反复性和差异性等特点。在消防部队思想政治工作中,要着重研究需要的两重性。需要的两重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人的需要有社会的、也有个人的。特别是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这两种成分不但共存于人的需要结构中,而且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个人需要依赖于社会需要。离开社会需要,个人需要就失去合理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社会需要也离不开个人需要,它是在个人需要的基础上抽象出来的,归根到底是为了个人需要服务的。离开了个人需要,社会需要就会失去存在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可靠性。其二,人的需要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一般地说,凡是符合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要求的需要是合理的,相反,就是不合理的。合理的需要产生积极的活动动机,是激励官兵不断向上的动力源;不合理的需要产生消极活动的动机,是驱使人后进,甚至是诱发犯罪的根源。其三,人的需要有现实的,也有非现实的。无论社会需要还是个人需要,合理的需要还是非合理的需要,其中都有现实和非现实的。一般来说,凡是建立在充分的主客观条件基础上的需要都是现实的,否则就是幻想或空想。

需要具有两重性这一特点,要求在消防部队思想政治工作中对人的需要应具体地、辩证地分析,分清哪些属于公共需要,那些属于个人需要;那些是合理的,那些是不合理的;那些是现实的,那些是不现实的。通过分析,采取妥善办法予以解决。对现实的、合理的公共需要,教育官兵将其摆放在首位。当这种需要与个人现实、合理需要发生矛盾时,要在个人需要无条件地服从公共需要的前提下,贯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需要的原则。2.3 促进官兵形成健康的心理

消防部队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解决官兵的政治思想问题,还要使官兵的心理朝着健康方面发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了做到这一点,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生观在心理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影响着人的认识、情感、意志、需要、动机、兴趣等心理活动,而且是个人行为的调节者。因此,是否具有正确的人生观,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否。一个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才能对周围事物有适度的心理反应,才能防止心理反应的失常,从而矫正不良心理,促进心理健康。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消防部队思想政治工作时,必须把人生观教育放在首位。这不仅有利于人的思想进步,而且还能促进人的心理健康。

其次,正视自我、接受现实的自我。一个人要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不仅如此,还必须坦然地接受现实中的自我。许多条件,如容貌、家庭出身等是不能改变的。如果我们只认识自己却不能接受自己,就必然增加自己的不安与痛苦,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不能正确认识、评价和接受自己,或者高傲自大,目空一切;或者自暴自弃、心灰意冷,由此带来的必然是不良的心理反应。因此,在消防部队思想政治工作中,教育官兵正视自我并自觉地接受自我,是十分重要的。许多人的心理不健康,正是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而引起的。要使官兵保持心理健康,必须抓住正确认识自己这个环节。

再次,确定适当的抱负水平。人应该有超越现实的理想,没有理想是不良心理的表现,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才能明确奋斗的方向,工作才有热情和干劲。但理想不等于空想,不能不切实际地把抱负水平定得很高,也不能过于自卑,把抱负水平定得很低。只有抱负水平适度,才能诱发人的热情和干劲,使人为之而去奋斗。适度的抱负水平是基于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因此,在消防部队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帮助官兵分析理想实现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确定适当的抱负水平。

3.将心理学引入消防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正确处理运用心理科学与继承我军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关系

把心理教育和疏导运用于思想政治工作,是为了使我军的优良传统在新形势下保持新的生机和活力。因此,应辩证地看待运用心理科学与继承我军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关系,既不能墨守成规,对心理科学采取排斥态度,也不能一味强调心理学,丢掉自己的优良传统。

我军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它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研究如何根据人的思想状况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用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教育官兵,培养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一代新人,完成党和国家赋予我军的任务。我们学习心理学,是为了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揭示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气质、性格、能力等心理个性特征,来做好人的工作,培养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人。可见,正确运用心理科学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威力。

我军思想政治工作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它并不排斥心理学,相反,他一贯强调要按照人们的心理状况去做工作。在内容的应用上,更表现了心理学和我军思想政治工作的一致性。我军思想政治工作历来强调对官兵的根本态度,这个要求是完全符合人的心理状态的。心理科学认为,情感是人的心理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的情感是在客观外界刺激物的作用下产生的,同时也是有差别性的。干部对战士有正确态度和感情,战士也就会对干部产生正确的态度和感情,双方都有了正确的态度和感情,思想工作才会有共同的基础。我军思想政治工作历来强调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官兵的不同的特点,因人而异的做好思想工作。这里就包含着,根据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气质、性格、能力这些个性心理特征提出来的。我军政治教育中所强调的理论联系实际、形象化教学、启发式教学都是符合心理学关于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过程的基本原理。事实表明,我军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是符合广大官兵的心理发展规律的。我们学习一点心理学,有助于总结历史经验,更好的继承和发扬我军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2 正确划分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的界限

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是密切相关的两个问题。它们的联系主要在于:其一,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产生的生理机制是共同的。二者都是外部环境、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脑的产物,是人脑对外部环境、客观事物的主观反应。其二,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密切相关,相互影响。它们同属于精神活动。心理活动是思想活动基础之一,同时思想活动也是心理活动的高级阶段即思维阶段的活动,思想活动过程中产生的那些低级的、错误的认识成果即思想问题,可以反过来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或加重心理问题的程度。

二者之间又有着明显的区别。其一,它们的本质特征不同。思想问题常常与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相联系,带有明显的社会性、政治性、道德性特征;心理问题常常与人的遗传基因、生理状态相联系,带有明显的个体性、生理性、非生理性等特征。其二,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思想问题通常以立场、观点、方法的形式表现出来,具有复杂性、隐蔽性、相对独立性的等特点。心理问题则通常通过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或性格、气质等个性特征表现出来,具有情景性、外显性等特点。

心理教育与思想教育也是密切联系的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思想教育解决思想问题,主要是将表面的、直观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转变人们原来的不正确的认识。其重点是同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有关的问题。心理教育解决心理问题,主要是通过鼓励合理宣泄、进行暗示、转移威胁、分析个性等方法,改善对象的心理状态,恢复其心理平衡;同时,加强平时的心理知识教育,提高官兵增进心理修养的自觉性。在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又同遵循心理发展的规律密切相关。例如,政治教育要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就因该善于集中对象的注意力,引起人们的兴趣,在情感上产生亲近感,并通过视听结合的手段加深教育的印象,等等。可见,思想教育的成功虽然主要依靠理论的力量,但心理教育也能起到辅助的作用。反过来,心理教育解决心理问题也要借助思想教育的威力。如果思想教育搞得好,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那就能有力的促进官兵提高心理修养的自觉性,克服情绪不稳意志不坚的缺点。由此可见,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既是相对独立的范畴,又有十分紧密的关系,不能互相代替,而应该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最后统一于塑造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的目标上。3.3 政工干部既要会做思想工作也要掌握心理教育和疏导方法

一直以来政工干部的主要任务是在部队中从事思想政治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竞争的激烈,官兵心理失衡、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有日益加重的趋势。因此,加强对官兵的心理教育和疏导,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但是由于传统定势的制约,思想政治工作在运用过程中,往往把心理问题混同于思想问题,用思想教育代替心理教育和疏导,给教育对象平添思想负担,导致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故和案件的发生。所以政工干部要适时的做好角色转换,要正确区分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的界限,深入分析官兵心理素质的现状与特点,当好战士的“心理医生”,将心理教育和疏导抓紧抓好。

政工干部要关心官兵的心理卫生状况。关心官兵的心理卫生状况,是我们做好官兵心理工作的最起码的条件,只有在头脑中有官兵心理健康的意识,才会自觉的关注官兵的心理问题。

做好官兵的心理工作,要学会了解官兵。只有了解官兵才能把握官兵的心理,才有可能弄清问题的实质,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了解官兵,除了我们所要求的关心官兵的生活以外,还必须掌握一系列的方法。最主要的有观察法、谈话法、自传法、测验法。例如,测验法,就是通过有效的测验工具来了解官兵心理的方法。在心理学中有一系列的工具可供使用,如:性格问卷,能力量表,动机量表,心理健康量表等。当然还可以根据需要编一些问卷,但要确保可信可靠。运用心理测量工具对官兵的心理状态和特征,发现官兵的特长与潜力,诊断官兵心理与行为,完善官兵的自我认识,建立官兵心理档案,增强心理教育与疏导的针对性。但要正确使用心理测验,必须经过一定的专业培训。

政工干部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根据现代心理咨询的有关理论,要做好心理工作,必须具备三大条件。一是修养条件。它包括以下几点:政工干部应当是一个心理相对健康的人,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二是知识条件。政工干部必须具备行为科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治疗学、精神学等方面的知识。三是技能条件。包括及时准确的收集咨询者的有关资料,懂得怎样与咨询者沟通,怎样引导咨询者,怎样发现咨询者的内心世界。总之,一个好的政工干部应当是个人品质、专业知识和助人技巧的结合体。此外还要有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同情心和耐心,严谨和细心,稳定的情绪和坚强的意志,等等。对于政工干部来说,需要在以上方面注意学习与积累,提高自身素质,做个名副其实的心理医生。参考文献:

1.《心理学概述》 中国教育出版社 1996年7月版

2.《政治指导员》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02年3月

毕 业 论 文

昆明消防指挥学校学员一大队七中队

上一篇:扶贫工作五个一批内容下一篇: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