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探讨教育论文

2024-06-26

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探讨教育论文(共8篇)

1.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探讨教育论文 篇一

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点科目,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和素质教育的发展,语文教学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和学校的重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提出发挥语文教学美育功能的几点有效措施。

一、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素质教育进展如火如荼的今天,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小学语文作为小学的主要学科,承担着很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是抓好小学基础教育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意识、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这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审美教育模式,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使学生树立审美意识的关键。人类立足社会,除了要具备必要的知识理论外,还要具备全面的能力与技能。教育不仅要提高人的知识掌握能力,更要锻炼人的思维,促进人的社会属性形成,提高对世界的认知,进而提升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创造生活、享受生活是人们的终极追求,在这其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审美教育,是通过美的事物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欣赏,进而提高学生的智力教育与德育教育。追求美和欣赏美是每个人的权力,审美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小学语文教育不仅仅是训练和灌输学生的工具,而应该立足于培养人的思维和能力,开发学生智能、陶冶情感,提高学生思想品德,促进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在成人后学会创造生活享受生活,感受到生活中的美。生活中从不缺乏美好的事物,我们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拥有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运用美学教育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发现美和观察美,培养学生创造美好事物的能力,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提高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质量。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手段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渗透审美教育的内容,将语文的教学重点放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上,进而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来契合素质教育对于小学教育的要求。通过审美教育,学生逐渐学会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和自己周遭的一切,确立正确的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逐步掌握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意识和文化修养。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任务,也是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不可忽视的一项教育工作。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路径研究

1、转变观念,提高学校对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重视

目前,小学语文教育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就是部分小学学校不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认为其对学生能力的提高的作用不大,语文教学依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语文教学内容刻板,形式不够灵活,教师灌输知识是常采用的方式,一味的知识灌输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提高,反而使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有所下降。当务之急小学学校和教师要转变观念,将审美教育提到重要的位置,改革教学模式,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和应用性,进而促进小学生发现语文学科的魅力,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

2、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提高语文美育教学质量

针对语文的具体教学,教师要创设情境,形象生动地进行课堂教育,课堂教育是语文教学的关键,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性格活泼好动,如何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质量是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轻松舒适的氛围内学习,提高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会不同人物的心境,锻炼了学生的自我表现力;还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针对语文课文或古诗中存在的美的意象进行分析和讨论,锻炼学生的观察力,使学生善于发现美和形容美,进而提高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

3、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强审美教育的效果

现在交易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在教学中很广泛,语文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例如,在长春版语文教材中《在冬天里》、《春天来了》等课文,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大屏幕播放关于冬天与春天景色的图片,将文章中美丽景象展示在学生面前,通过直观的印象,使学生发现其蕴藏的美感,并鼓励学生用语言形容那种美感,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发现美的能力。

4、家长与学校积极配合,有效利用社会环境因素,提高小学生审美能力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在小学教育阶段扮演的角色对于小学生教育来说是不可忽视的,除了在学校教师加强语文审美教育以外,家长要与学校积极配合,共同提高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例如长春版语文教材中《家》、《快乐地玩》、《过年》、《赶集》等课文的学习,家长就可以充分参与进来,与孩子加强沟通,带孩子体验文中提到的事情,提高小学生的审美意识,锻炼学生的美学思维,为其逐步形成文学鉴赏力和美学知识打下基础,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效渗透审美教育的内容,有利于小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提高,是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教学模式,小学语文教师在强化审美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为学生打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杨萍.审美教育应渗透于语文课堂教学[J].考试(教研),2011(04).[2]高红梅.探讨审美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结合[J].课程教育研究,2013(19).

2.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探讨教育论文 篇二

关键词:教师自身要求,教学方式转变,教学方法创新

语文初一年级是一个语文教学的过渡年级, 有时会存在一些“尴尬”的地方。例如, 部分学生语文基础比较薄弱, 阅读分析能力较差, 作文表达能力不能令人满意等等, 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加以注意和解决。提高教师对自身的要求, 转变语文教学方式, 创新语文教学方法成为势在必行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1 教师自身要求

进入21世纪, 我国的基础教育新一轮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 面对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新课题, 作为新世纪的教师, 应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 正确把握教育本质, 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涵。如何培养面向21世纪具有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人才, 对处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的自身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1.1 思想品德修养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为我们解读了师范的定义, 让我们理解了教师不仅要学高, 更为重要的是身正。在我们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应有自尊、自重、自爱, 这是一个人受别人尊重的前提, 作为教师更应该如此。教师要想赢得学生的尊重, 必须在学生面前要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影响学生。

“身教胜于言教”, 这要求教师把加强自身修养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 以个人而言“做人”最重要, 以教育而言“育人”是根本。教师应该热爱学生, 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如果自己不热爱学生, 不做好本职工作, 反过来却要求学生和别人尊重自己, 这怎么可能呢?教学是一个智育和德育融为一体的过程, 教师所表现出的道德面貌, 既是学生认识社会, 认识问题, 认识人与人关系的一面镜子, 也是学生道德品质成长的最直观、最生动的榜样。古人云:“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行。”所以我们必须不断注意自我修养, 只有这样, 才能时时刻刻以自己的人格影响人, 以自己的品行感化人, 以自己的言行引导人, 达到育人的目的。

1.2 自身文化修养

现代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积累, 除对本学科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要准确、熟练之外, 还要旁通相关学科的必要知识与内在联系, 以便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探索和创造的欲望,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品质。当代学生思想活跃, 见多识广, 求知欲旺盛, 知识的更新又快, 这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渊博的知识, 不断创新, 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不断变化, 这样才能成为学生的引路人, 为学生的发展创造空间。

在实际的初一语文教学中, 如何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认真研究初中的语文教材和相关的练习, 加强与其他语文老师的交流, 认真研读他们的教案、教学心得, 听其他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 并认真做好听课记录。 (2) 平时多查阅有关语文教学方面的书籍, 将一些与本地区情况相近的论文摘录下来做为教学备用资料。 (3) 在上每节课之前, 尽可能地搜集相关的资料, 结合本校学生情况, 认真备课, 设计教案。总之, 通过积累他人的经验和自己的教学体会, 以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

2 教学方式转变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该方式作为一种精神贯穿于课程标准的始终, 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学方法的选择, 评价方式的设计, 都依赖于这种学习方式。而如何才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这种学习方式是我们所要探讨的内容。

教师在设计教案时, “丝丝入扣的教学设计”束缚了教学中的灵活性和变通性;为了完成课堂教学的内容, 导致课文分析深度不够。而好的课堂教学应该具有生成性, 是师生共同参与, 教与学和谐共振的过程, 而不是完全按预设的教案执行的过程。在新的平台上的课堂教学, “教学任务”的完成不在于教案是否讲完, 而在于学生是否学会、会学和喜欢学。针对学生不同情况和学习内容, 我极力提倡这样的学习方式。

2.1 自主性学习

课程标准强调, 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课堂上,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在课外充分预习的基础上, 自己提出问题, 自己解决问题。坚持让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 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 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例如, 在教学《春》时, 课文的时代背景较难, 学生不易理解, 教师再多的讲解也无济于事, 所以, 干脆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阅读, 结合课后所掌握的资料, 提出问题, 教师点拨, 理解课文。

2.2 合作性学习

按照构建主义心理学和接受美学的观点, 每个人都是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去构建对事物意义的理解, 不同的人往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在语文教学中, 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 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外国说“一千个读者, 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就是这个意思。学生写同一篇作文, 由于原有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不同, 写出来的也不免千差万别。针对这种情况, 特别需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 都变得知识更加丰富, 能力更加全面。除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外, 还有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教师也是一个读者, 他有自己的哈姆雷特, 教师在课堂上, 应积极参与学生学习小组的讨论, 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探讨, 述说自己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情。通过和学生的交流与合作, 对学生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2.3 探究性学习

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 要求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 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 而不应消极地接受知识。语文的探究性学习, 是把课文以及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探究的对象。我们很多假期作业就是通过各种方法, 比如社会调查、课堂讨论、查阅资料等方式, 收集各种语文现象, 督促学生认真去做, 这样对学习语文确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语文的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因此, 在让学生学好讲读和阅读课文的基础上, 应提倡真正搞好探究性学习。

3 教学方法创新

3.1 发散思维阅读法

自初一年级开始, 阅读应该逐步成为语文学习的重点, 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 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全面, 导致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主要是在古诗词和课外阅读的阅读分析能力上比较薄弱。纠其原因是教师在指导复习这一类古诗词时把重点放在了它们的背诵上, 而忽视了内容的讲解和强调。而课外的阅读题普遍得分不高, 是由于学生看到长的文章总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 做这类阅读题缺少方法和技巧。

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为了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加强对该方法的指导, 教师应该对教参给予的答案内容少讲, 而是针对课文的特点, 设计具有发散性思维的题目, 让学生能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水平, 获得运用这种学习方法的乐趣。阅读教学是开发创造力的广阔天地,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就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关注学生的主动发展, 使学生敢于发散性思考问题, 最终收获阅读的累累硕果。

3.2 兴趣写作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我们教师应时常布置一些简短的小作文, 并在课堂上当场完成。小作文的内容多是些学生比较熟悉的, 学生写起来也容易。在批改时充分肯定学生的闪光点, 并且在班上公开表扬, 让学生感到一点成就感, 最终调动其写作的兴趣性、积极性。针对无真情实感的问题, 要对学生的写作训练如日记、摘抄等要常抓不懈。对于一些写作能力比较好的同学或是对写作感兴趣的同学, 鼓励其参加写作兴趣小组, 积极向校报、校外发表文章。这些都大大地增加了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4 结语

3.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探讨教育论文 篇三

关键字:英语教师 语言素质教育 教学不足 教学原则

一、英语语言教学特点与必要性

所谓语言教学一般来说是指教师在教育学活动中准确规范地运用本族语言来表达思想情感、观点和见解。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标准口语化对学生口语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衡量一个人外语水平的高低,是看他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如何,准确的说就是看其口语的表达能力,只有通过言语交际活动才能使知识牢固地掌握。所以我们一再强调教师在教学中提高自身素质和充分利用生动的肢体语言。教师讲课语言丰富了,学生兴趣也提高了,知识也就增长了。另外,语言学家David概括了语言教学任务的五大特点:1.学会交流是学会交际的前提;2.将真实的材料运用到学习的坏境中;3.学者既要注重语言学习,又要注重学习过程;4.教师要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作为课堂学习的重要资源;5.课内与课外语言相结合教学。因此,教师在实施语言教学中,要根据语言教学任务的特点,将词法、句法、语法系统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能力运用为中心。

二、英语教师在教学中的不足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正确认识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能力之间的关系,知道在促进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的前提下,向语言运用能力转化。而这一认识,许多中学教师都不能准确抓住内涵,使其在教学中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说,口语发音不标准,地方口音太浓厚;听说读写教学不统一,容易在教学中造成脱节。再者,从事物内部发展的因素来看教师素质的高低乃关键,而目前普遍广大的中小学中教师的整体素质偏低则是制约我国基础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英语教师尤甚。表现在:1.职业道德素质不高;2.外语基础知识和技能不够熟练;3.缺乏必要的教育心理知识和教育理论素养。而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同的教师呈现不同的教学问题归纳起来有几点,第一不会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大多数教师都是采用死板的教学方式,不知道怎么把学习的乐趣融进课堂里;第二在进行外语教学中采用母语讲解。老师只是在读课文和单词时运用英语朗读,其余课堂讲解基本上是用汉语来解释,学生英语语法和听力都无法得到提高。

三、英语语言课程教学所遵循的原则

1.趣味性原则:学生的兴趣与学习的效果成正比,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展开课题研究,来引起学生的共鸣,提高教学质量。

2.层次性原则:综合英语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加强语言基本功的训练,教师要把语言的基本功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既注重使学生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全面发展,又要突出对说、写、译能力的培养。一个个的突破,一个个的提高。每一节课堂提供给学生的任务,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层层提高,层层突破,然后通过一系列的任务训练来理解语言的功能,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并能够在交际中进行实际运用。

3.过程性原则: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教学的中心就是围绕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以言行事”的语言行为过程中掌握语言。教师应领导学生制定学习任务,并实施特定的语言行为,获得特定的语言知识和学习经验。

四、英语教师如何提高自身语言素质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教师的的语言素质关系到学生英语语言素质的优劣,对学生英语学习与口语交流应用有一定的影响。学一门外语就要学的地地道道,发音要准,不然发音不过关,听者就会不得要领。如何提高自身英语语言素质,主要是从三个方面着手:1.过好语音关。一般来说解决英语语音的问题,多数人会主张多听、多写、多模仿、多练习,但这只是个前提条件,这些熟练后,就要在此基础上去巩固正确的发音习惯,不然盲目的去听只会使错误发音根深蒂固在脑海中。作为英语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必须读准每一个音素,注意元音长短和单双之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教学中教给学生的是对的。2.过好语调关。说话和朗读时,声音不会保持在同一个平面上,声音的高低升降与句子重音的结合,构成了英语的语调。英语教师应区分好句子的句型类别,把握英语语调的一般规律,在实践中留心与注意,去模仿去联系。老师上课讲话的语调优美,自然也会吸引到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有助于提高学习的氛围。

结语:英语教师教学中的语言素质的提升对提高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具有促进作用,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克服存在的问题,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教给学生正确而准确的知识。

参考文献

1.程晓堂 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魏永红 任务型外语教学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刘良华 教育、语言与生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

4.中学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 篇四

其不仅具有璀璨的传承光芒,更具有不断上扬的创新理念,在培养中国未来创新人才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作为初中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师,就要具备对传统文化的专业性,还要具有前瞻性,首先要强调汉语言文化的重要性,在学生心中种下民族意识和传统精神的火种,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注意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及时解决调整,科学施教,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素养和语言使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培养。

一、授予方法,重在引导

开展汉语言教学,教师不能只是因循守旧的照本宣科,不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不授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结果只能是学生入不了门,对汉语言产生距离感。

教师既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津津有味的学习汉语言知识,还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授予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切实的引导,将学生的思维、情感和想象朝更深、更广、更长的空间引领。

二、强化积累、重在熏陶

语言本身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每个人都必须掌握必要的语言文字和不断地发展语言,丰富和积累语言应该成为我们学习和创造更有意义的生活的一部分。

语文学习应从积累语言开始。

首先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材料,主要指掌握丰富的词汇、俗语、谚语等;二是积累语言形式,背育一些典型结构的短语和段落,如识记一些好的排比句、顶针主要指背育一些优美诗文、小说、戏曲名著的片段等;如中秋赏月,一些著名诗人或词人的佳作千古不朽,脍炙人口。

由于背景各异,遭遇不同,吐露皆是肺腑之作。

现在的我们领略到的不仅是诗词的优美,更重要的还有作者那股精气神。

汉语言中有不少名著中的典型人物、典故和意象,学习过程中也会积累一些语言形象,《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水浒传》里的鲁智深,《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

各色人物语言生动,形象逼真,出神入化。

学生学习过程中开启了想象力,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以后的语言运用打下基础。

汉语言讲究神韵、意象和言外之意,在指导学生掌握这种语言时,不宜用纯理性的分析方法,而重在熏陶,营造各种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并在感悟的过程中渗透理性分析,从而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

教师还要认识到学生的认知力和感悟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加深的,应该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文章的主旨,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梳理文章的脉络,探寻作者的内心世界,一步步、一层层的剥茧抽丝,诠释文本,解读文本。

三、打破传统,重在拓展

汉语言文化,是中国历史变迁的一种记载,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学生面前打破时空界限讲授古文化,犹如打开了一幅历史画卷,学生穿梭在现实与历史之间。

其学习的真正意义就是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语文教学的职责就在于打破传统的时空界限,在时间上,融历史、现在与未来于一炉,把人类历史遗产的精华引入课堂,让学生来学习。

而“让未来融入现在”,让学生及时了解最前沿的动态,从而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开一扇扇智慧的窗户。

这就需要教师要构建起具有独特个性的语文教学。

对文本先进行深入研究,抓住关键点,对学生的思想起到净化作用,进而上升为道德品质的培养,学生观古而论今,理解内容,注重理论实践结合,阐述表达现实意义,从“学而知”入手,逐步达到“知而行”,从而完成未来“行更知”的品质提升和德育途径。

四、增强互动,重在生成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我们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从机械、僵化的教学走向开放、真实、灵活的生成式教学,使学生的生命得到尊重,教师的价值得以体现。

语文课堂生成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要从是否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出发,教师的预设应遵循语文学科的特点与性质,紧扣语文教学目标,正如价格必须围绕价值呈上下波动的规律般,无论何种生成,它都必须遵循并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否则即会像上述案例般,落点不知所终,所谓的生成只是舍本逐末,只是画蛇添足,这样的课堂也只能走向随意和盲目。

曾有位名师老师执教蒲松龄的《狼》,其中一个细节让人拍手叫好。

课例呈现:

师:你想对文中的狼说些什么?

生:你太聪明了,我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看出狼很有智谋。

(显然有悖文本思想)

马上就有不少学生在底下议论。

师:(一愣)从这里你看出了狼的聪明,让我们留心文中句子,看看这只狼在哪里打洞,这个洞通向何处?

生:在柴草堆打洞,想从后面袭击屠户。

师:结果呢?

生:身子进去一半,便被屠户“断股毙命”了。

师:这个洞是它自掘的,它通向哪?

生(齐):死亡

师:自掘坟墓,这正像红楼梦中对所写的“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卿卿性命。”这位同学,你现在还认为狼聪明吗?

生:不,它是自作聪明,实则愚蠢。

点评:教师机智点拨,使学生领会到文中的情感倾向,控制了错误认识的生成。

这个案例的可贵之处是巧妙地“导学”,当学生答问错误时,教师既不奉送“真理”,也不听之任之,而是利用学生错误中的可利用因素,追问暗示,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纠正错误。

教师凭借教育智慧在课堂教学中机智生成,适切调整,使课堂闪光,使学生顿悟,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或方法上实现自我建构,完成教学目的。

总之,中学汉语言学教学的顺利开展,将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打好基础。

5.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探讨教育论文 篇五

语言艺术

张 彦

(厦大附中教学顾问、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

一、课堂教学语言的准则

(一)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二)教学语言的生动性

二、课堂教学语言的基本表达形式

1、导入

2、提问

三、教师课堂语言技能修养

(一)课堂教学语言的语调

(二)课堂语言的幽默感

浅谈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语文教师要善于以真切而丰富的感情感染学生,以美妙风趣的语言打动学生,以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吸引学生,将语文课上得让学生仿佛感到是在风光绮丽、美不胜收的百花园游览,到瑰宝纷呈、叹为观止的博物馆参观。

——题记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知识信息的载体,是教师以课堂为交际场合、学生为交际对象,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特定任务的重要工具和基本手段。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当教师的人,绝无例外地要学好语言,才能做好教育工作和教学工作。”只有掌握语言艺术,才能增强课堂的生命力,才能铸就学生高尚的灵魂。如果教师的语言具有准确性、生动性、逻辑性,闪耀着智慧的火花,便能把深奥抽象的事理讲得浅显易懂,把枯燥的道理讲得生动具体,把静态的事物描绘得活灵活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引导他们步入富丽堂皇的知识殿堂。相反,教师如果不重视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就会出现方言土语充斥课堂,语言枯燥无味,艰涩难懂,语调平板,解说随意,漏洞百出,其结果必然是教和学双方信息流通不畅,学生厌学,教学劳动收效甚微甚至无效。

语文教师素质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课堂教学语言。课堂教学语言是衡量一个语文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标尺,课堂教学 语言不单单是口头表达技巧的问题,主要是一个语文教师的知识总量、应变智慧、道德修养以及性格特征的外在表现。语言是心灵的窗口,我们看一个教师是否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很大程度上是看他的教学语言是否成熟。很难设想,一个语无伦次、谈吐粗俗的语文教师能培养出学生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所有的语言种类中,教育语言难度最大。首先是它的对象性很强。教师面对的,是青少年儿童,绝大部分属于未成年人,他们的接受力、理解力较弱,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循循善诱;其次,规范性强,教学语言本身就是知识,是学生学习的内容,这比那些消遣性语言就显得严肃认真得多,教师语言带有很强的示范性,它是学生模仿的样板,一字一句都要求准确、规范、不允许随意发挥。语文教师是母语的载体,正确使用和宣传祖国的语言文字,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神圣使命,因此,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文,真是难乎其难!

一、课堂教学语言的准则

同其他专业语言相比,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有以下几个标准和原则。

(一)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科学性是课堂教学语言的首要要求,要求教师传授正确的知识,不能向学生传播无用和错误的信息。教师讲课应该使用周密严谨的语言、精确的词汇,进行合理的逻辑推理,不可模棱两可,含糊真辞,似是而非。

语言的科学性具体表现在准确、简洁、规范、通俗等几个方面。

语文教师的课堂用语,属于规范的现化汉语,所谓准确,即要求教师不生造词语,不说病句,不读错别字,每一个字、每一句话要经得起推敲。

简洁,就是不说废话,语言做到简明扼要、言简意赅,能把讲话内容深入浅出、恰到好处地表达清楚,力戒口头禅,什么“是吧”、“对不对”之类的口语坚决摈弃,能用一句话说清楚决不用两句话说,重复一遍就可以的决不重复两遍,能用一个词语表达的决不用一句话表达。

课堂语言的规范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用准确、流畅的普通话教学,纠正方音土语,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推广普通话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第二,用词造句要符合现代汉语语法,避免出现用词不当、语句不通、颠三倒四等语病。课堂语言要通俗易懂,力求把教学内容讲授得深入浅出,教师把视觉上的书面语言转化为听觉上的有声语言,切忌照本宣科,要进行个人的“再创造”,用口语把深奥抽象,只可意会的知识讲得明白晓畅、可感可知,可辨可识。

教师讲话要有逻辑,不能前言不搭后语,自相矛盾,语无伦次,思维混乱,不能自圆真说,这是教师在教学中最忌讳的事情。

(二)教学语言的生动性

教师课堂语言要鲜明、形象、活泼、饶有趣味,风趣生动的语言是课堂教学的润滑性,给人以鲜活感,把抽象变得具体,把深澳变得简单,把枯燥变得生动,能有效地调节课堂教学气氛,不仅能引发兴趣,而且激发智慧,把每句话送入学生的耳畔,流进学生的心田,调起学生学习的胃口,提高教学效果。事实证明,言之无物的空话、套话、废话,八股式的陈词滥调,容易给人以单调刺激,使大脑神经进入抑制状态,从而窒息人的思考力。

贵阳市实验小学已故特级教师袁奚,我听过她的识字教学课。她给一年级学生讲生字“心”,编了一个顺口溜:“一口锅炒三颗豆,一颗跳在到左,一颗跳在右,锅里还有一颗豆。”袁奚教师把“心”字的形体特点生动地介绍给学生,使他们印象深刻不写错字。

笔者给学生讲解小说的个性化语言时,讲了一个故事:在一个大雪天,四个不同身份的人同时去到了庙宇避雪,他们在 墙壁上挥笔提诗。酸秀才写第一句:“大雪纷纷坠地”,商人看了看身边的地主写了第二句:“都是皇家瑞气,”那地主腆着肚子,十分得意地说了第三句:“再下三年何妨?”最后一位是长工,心想,再下三年我吃什么?于是气急败坏地说了第四句:“放你娘的狗屁!”四句诗,分别以不同语气,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卖弄文墨的酸秀才,善拍马屁的商人,口出狂言的大地主,以及直率粗野的长工鲜明的个性。在笔者的启发下,学生对个性化语言描写的特点和方法,自然就心领神会了。

要运用生动的语言,还必须注意语言的得体。所谓得体,就是要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材,不同的课型,运用不同的语言。有个老师讲鲁迅的《祝福》,整节课都面带笑容,用高扬而快速的语调讲课,这样的语言就不够得体,《祝福》是悲剧,教态应该庄重严肃,语调比较深沉而凝重,引发学生对主人公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同情和思考,深入体会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语言得体,要求教师选用词语一定要考虑词语的语体色彩是否合适,这个道理谁都明白,但如果不仔细分辨,就不容易认清某些词语的真正含义,就会造成误用。例如,量词“位”字,带有褒义色彩,含有对后面对象尊重的意思。到饭店用餐,服务员会向:“先生,几位?”你会听得很舒服,要是换成“先生,几个”,你这时就会感到生硬了许多。假如在谈到一个罪犯时用“一位潜逃犯”的说法,让人听起来就感到很别扭。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和教育性,用艺术化的优美形式和方法诉诸学生的感官,使之入耳入 脑入心灵,既准确、明晰、自信、沉着、雄辩、闪耀着理性的光辉,又风趣、生动、形象、亲切、自然、充满诗情画意,令人赏心悦目。

二、课堂教学语言的基本表达形式

课堂教学语言,按照教学过程分为导入、讲授、提问、评价和小结等几种基本表达形式,这里着重讲讲导入和提问。

(一)导入

导入,就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指教师上课开始时对学生讲的与教学目标有关,能调动学习兴趣的一席话,短则一两分钟,长也不过五、六分钟。它虽然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却是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特级教师于漪所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就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教师设计导语应遵循以下原则:

1、导语要体现课文宗旨,具有一定的概括力;

2、有趣味性,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3、有鼓动性,使学生跃跃欲试,积极投入到学习之中;

4、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智力活动,引起思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5、有情感性,起到缩小师生之间心理距离的作用;

6、言简意赅,自然流畅,不要矫揉造作,故弄弦虚。那种“作秀”的导语实为不可取。

成功的导语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闸门的金钥匙,既新鲜又自然,跟所学的内容紧密衔接,天衣无缝。导语设计得怎么 样,往往关系到全局和教学效果的好坏。

这里向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导入形式:

1、温故知新

不少同仁把这种导入方式叫做“承接式”导入法,这是所有学科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一般说来,教材的内容是遵循认识规律,按照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循序渐进地安排的,因此,新课之前设计一种承接新旧知识的导语,自然连接,递进前后的内容,使知识的传授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连贯系统。

例如,导入新课《范进中举》:

“我们学过了《孔乙己》,鲁迅先生以传神的笔调,塑造了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牺牲品‘孔乙己’这一典型。孔乙己的悲惨命运,使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迫害。今天,我们要通过范进的喜剧命运,从另一个侧面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荒诞与罪恶。”

这种导入由刚学过的人物孔乙己入手,介绍范进,引导学生去思考影响两个艺术典型命运的根本所在,同时形成类比,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2、直观导入

展示图片、实物、模型、标本等等,从直观的生活到抽象的思维,是认识事物的规律。课堂上,当教师把实物或教具拿出来向学生展示时,学生就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集中思考,主动学习。

笔者执教《未洛斯的维纳斯》,课前向学生出示维纳斯的石膏塑像,面对全班设问:“同学们,这是谁的雕像?你们认为她美吗?美在哪儿?哪位同学能谈谈自己的见解吗?”教师借此引入本课的教学重点——深入领会本文作者的审美观点,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边观察边思考,学习热情随之而高涨。

3、设置悬念

根据教学内容创造悬念,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种导入形式适应所有学科,也适用于不同的学段,运用这种方法要紧扣教学内容,注意设计难易要适中,巧妙切入,揭示主题,明晰教学思路。

高中材料《我与地坛》是当代作家史铁生的自传性散文,文章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瘫痪十五年,思想感情经历的变化过程,由濒临绝望到充满热望。笔者在讲授课文前设计了以下导语:

“人,都是有欲望的,有欲望就有企盼、有等待,人都是在企盼和等待中度过自己的一生的。可是,当你的自尊受到伤害,当你的欲望不能满足,甚至这样说,当你对一切都感到绝望时,你应该怎样面对实现呢?是轻生,还是顽强的生活,继续奋斗?今天,我们来聆听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的心灵独白……”

这段导语激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好夸心,在这种氛围中开始讲话,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设置悬念引入新课,设置的问题要得体,带有启发性,有 一定的深度,同时要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有个老师讲鲁迅的《药》,上课时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吃过药吗?请吃过药的同学把手举起来。”学生一个个面面相觑,不知所以。还有一个老师讲文言文《口技》,课前竟然问学生“世界上有哪些噪音”,类似这样的导入就很不妥当,不仅没有起到导入新课的作用,而且纯属误导,影响极坏。

4、故事导入

许多老师都有这种感觉,课堂上教师提到课本以外的内容,学生的兴趣很浓,对带有故事性的内容特有兴趣。教师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用故事或典故导入新课,无疑会起到一定的效果。

一位教师执教鲁迅的《拿来主义》,设计了如下导语: “天津有位作有叫冯骥才,他访问法国在一次宴会上,一位记者问到:‘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骥才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那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成功。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

教师讲到这里,学生立即会想,什么是拿来主义?于是,教师便趁机导入课文的学习。

这里着重向大家介绍了四种导入方式,导入方式方法还有许多,比如,利用名言名句,巧妙设喻导入,讲解课题导入…… 设计导语,只是引入新课的一种手段,其实也没有必要去刻意追求,很多时候也可以直接进入新课,在设计导语方面,笔者有这样的体会,只要深入钻研材料,把握教材,紧扣教材,无论什么样的方式都行;另外,还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情境灵机应变,使导语切实发挥其引导和控制课堂活动的顺向心理定势作用。

(二)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师依据教材和学生学习的情况而提出的询问,是教学口语中用得最广泛、最普遍的语言。美国教育家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教师在课堂上不失时机地提出高质量的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学生思维涟漪的扩散,进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此外,课堂提问还是增强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的主要手段。教师从提问入手,设计有价值的、学生感到有兴趣的思考题,变老师的独立讲解为师生共同讨论,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活跃课堂,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

提问按难易程度可以分为三类:记忆性提问,理解性提问和开放性提问。

记忆性提问属于低层次的提问,其作用是巩固所学的知识,强化学生的记忆能力,提问的内容一般都比较简单,课堂的使用量很大。这类提问要选择好问题的切入点,尽量避免问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不宜提出“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那种 简单化、定向化的问题,应该带有点拨、诱导或必要的暗示。

我们常常听到一些无效的提问,例如问鲁迅是什么人,听到这种问题后就有学生搞笑地回答“是周树人”。一个老师讲沈括的《活板》问学生:“学生们,《活板》的作者是什么家呢?这篇文章介绍了什么东西呢?”提问本身和课文注释讲得清清楚楚,还用得着问吗?再说,“什么家”,问题表述很不清楚,像这类提问就属于无效提问。

理解性提问往往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提出问题后应该说明与问题有关的情况,帮助学生找到解答的切入点,或适当解释一下答案的范围,提供回答的思路。

一位教师讲《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有学生质疑:文章中有妻子唱眠歌,荷塘四周还有蝉声和蛙声,看来荷塘并不安静。老师针对学生的这一质疑设置了以下的“问”:

“同学们过去玩过蟋蟀,往往在什么时候才能清晰地听到它们的叫声?这是为什么呢?”

“你们星期天游公园时,常听到路旁树林中的蝉鸣吗?为什么?”

“反过来说,能听见蝉声和蛙声,说明这里的环境怎么样呢?”

“眠歌,一般速度慢,吟唱时声音要特别轻。慢而轻的眠歌也听得见,说明这里的环境怎么样呢?”

在老师一连串的问题提出后,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荷塘幽静的特点,最后教师把问题再引进一步,强调指出作者用眠歌、蝉声和蛙声表现环境的幽静,这正是运用反衬手法的妙处。这些“问”,在语言上指向明确,在顺序上安排合理,在内容上选择恰当,因此,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启发和诱导下,消除了疑惑,学到了知识,增强了能力。

第三类提问是没有固定答案的开放性提问。当今提倡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在一般人认为不是问题的事物上能够发现问题,一般人认为有问题的事物上找出其闪光点,这类提问方式多在讨论式教学中采用,把竞争机制引进课堂,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给学生以表现自我的机会,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

设计这类问题要注意难度适当,要能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否则会加重学生的畏难心理,抑制他们的思维活动。

笔者分析《鸿门宴》的人物形象,设计了一个讨论题: “有人说项羽在宴席上杀掉刘邦,表现了他的‘妇人之心’,项羽这种‘妇人之心’不可取;但苏轼却认为,项羽不杀刘邦表现了他的‘君子风度’,你同意哪一种说法?”

又如,孔子在《季氏将伐额臾》(选自《论语》)中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笔者组织学生对孔子的观点发表不同的意见。多数学生赞同孔子的观点,他们认为,一个国家的安定平稳十分重要,财产多寡生活富贫无所谓,重要的是分配必须公平,贫富不能悬殊,在当时的那种时代背景下,有福共享、有苦同甘的平均主义是值得肯定的。一部分学生则表示不赞同孔子的观点,理由是:孔子提出的平均主义,正是极左时期中国农民吃“大锅饭”的充分体现。事实证明,一个国 家贫穷就要挨打,落后就要被颠覆,怎能说不怕贫穷只怕财产分配不均呢?邓小平不是说,要让少部分人先富起来吗?笔者看到闪现在学生中思辩的亮点,为此而感到欣慰,得到了鼓舞。

课堂提问如果运用得好,可以启迪思维,活跃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口头表达能力;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弄巧成掘,影响教学效果,甚至产生负作用。下面就课堂提问提出八条值得注意的建议:

一忌不加思考信口乱问。

二忌问题不明确,使学生无从着手、无言以对。(例如执教《祝福》,问“鲁四尧爷是怎样杀死祥林嫂的”,如果把问题改为“祥林嫂的死与鲁四尧爷有什么关系”那就明确多了。)

三忌借提问为名,行惩罚学生之实。四忌先点人后提问。(提问要面向全体。)五忌提问后让学生齐声回答。六忌“满堂问”。

七忌急躁,不认真听学生回答。

八忌单纯的教师提问。(应激发学生质疑问难。)

三、教师课堂语言技能修养

教师的课堂语言,有别于文学艺术用语,它既不是纯粹性的书面语言,也不是普通的日常口语,教学语言是多种语言的融合,是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是书面语的加工,是口头语的提炼。

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应达到这样的要求:

1、讲普通话,语言流畅、口齿清楚;

2、语调抑扬顿挫,节奏适当;

3、简明扼要,不重复罗嗦,语言合乎规范;

4、条理清楚,逻辑性强;

5、语气中肯、富有激情,有趣味性、幽默感。

教学语言切忌打官腔。笔者听过一个政治教师讲价格规律,他说:“当价格什么——上涨的时候,产品就会什么——供不应求,弄不好就可能挫伤什么——人们的积极性……”咱们语文教师讲课也常有这种情况。

长期以来,有种习惯的看法,就是不把说话看成是真才实学(一种学问),认为说话能力是先天的,是练不出来的,因而自然就不把说话看成是教师业务的必修课了。不可否认,说话能力带有一定的先天性,有的人口才确实要比别人的好,例如女教师的口头表达一般要比男教师强。但是,说话能力完全是可以练出来的。很多口语好的教师都是在教学实践中,通过长期的训练,变被动为主动,最终练就了一套会说话的真功夫。

(一)课堂教学语言的语调

音量的高低强弱,声调的抑扬顿挫,节奏的快慢起伏,就是所说的语调,语调表达一定的语气和感情,直接影响表达效果。

课堂教学语言的语调应达到三个要求:轻、清、亲。

1、音量适当——轻(发音要轻)

课堂讲授一般用陈述型语调,陈述语基本音量应稍“轻”,当然,所谓“轻”,要以教室后座也能听清楚为度。“轻”,就是要做到音量适当,但不等于音小势弱,它是相对于“重”而说的。当前课堂教学,语调的弊病之一就是音量高八度,过于张扬,有的甚至近于“吼叫”,使听者心烦意乱。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进行紧张严密的思维活动,如果教师音量过大,不但干扰学生思维活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使学生的尊严受到刺激。

我们提出音量适当,不仅指运气的高低,还指音势的强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于漪、程翔,他们的课堂语调,音量不高,声音较轻但气势很强,因此,字字声声,激人思维,无不让人荡气回肠。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音量大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吟唱苏轼的《赤壁怀古》,应该用高昂、雄壮的声调:“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而吟诵李清照的《声声慢》,则用低沉、缓慢而感伤的音调:“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些例子,说明课堂语言的音量,也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材风格而定。

2、语音清晰——清(清楚明白)

教师明快清晰的语音,能博得学生的好感,使学生感到清楚明白,而听起来舒服。三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使笔者深切地体会到,上课要讲究一个“清”字——清晰的语言、清晰的板书、清晰的思路。清晰的语言培养学生敏锐的思维,清晰的板书培养学生审美的愉悦,清晰的思路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

教学语言清晰,讲授的内容要精当。当前搞课改,反复强调教师不要“满堂灌”,可实际上还存在把学生当作接受容器的状况。教师对学生早已明白,或一读就懂的知识,还要滔滔不绝地讲授,怕45分钟完不成任务,于是语速过快倾盆而下,以致语音不清。

从语音的音节角度考虑,要注意语句中的停顿和重音。例如,说“他的诗歌颂了自然与和平”这句话,“诗歌颂”三个字有两种理解:“诗/歌颂”,“诗歌/颂”,说话的时候要分清词界、注意节拍。

一个老师讲《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把这句话的节奏和重音处理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不当之处不言而喻。这里的不当,不仅仅是语言的音节与重音处理不当,这属于知识性错误。

3、音调自然——亲(亲切自然)

课堂教学气氛和谐,除了教师讲话的音量要适当,语音要清晰之外,还要注意声调亲切自然。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亲切 自然的语调能给人悦耳、轻松的感觉,能唤起学生积极的情趣,能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目前,课堂教学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命令调”、“报告调”,有的老师居高临下,装腔作势,语气生硬,从说话中看出对学生没有感情,因此影响教学效果。

教学中教师发出有感情的声音,不夸大地说,这首先需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要有对学生充满“爱”的深情,如果缺少对学生的爱,说话难免装腔作势、拿腔拿调,因此,教师说话只有融注感情,才能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于漪老师说:“语言不是密,但可以粘贴东西。”她还说:“激情是语文教师必不可少的素质。教师胸中要有一团火,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朝气蓬勃,对学生有感染力、辐射力。只有燃烧自己,才能在学生心中点燃理想之火,塑造优美的心灵。”

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有几分演员的气质。平时演演话剧,朗诵诗歌,做做主持人,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不无好处。教师课堂语言必须有声有色、有血有肉、生动有趣,要达到这一步,平时要积累一些蕴含哲理、深刻凝炼的名言警句,以及一些源于群众、广为流传的谚语、熟语,在教学中适当引用,就能使语言变得更加多彩。

(二)课堂语言的幽默感

“幽默”这个词,是现代文学家林语堂先生从英语中音译过来的,是个美学名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这个词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要求表达生动有趣,另一方面要求意味深长,发人深省。

幽默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语言的最高境界。教师语言的幽默,特别是运用明白易懂而又意味深长的语言,借用讽喻、双关、夸张等修辞方法,传授知识,抒发感情,以一种愉悦的方式让学生获得精神上的快感,引发学习兴趣,从而感化学生,启发学生,进而活跃课堂,是和谐师生关系、增强教学效果的一种语言艺术。

幽默的语言是风趣和诙谐的,使人发笑;但使人发笑的语言不一定就是幽默。当今社会流行的那种“黄段子”,确实搞笑,但绝对不能引进课堂。教师语言的幽默,绝对不是那种使人哈哈大笑的低俗笑话,而是教师高尚情操、良好修养、渊博学识、聪明智慧的体现,它是一种愉悦的语言方式,它的魅力就在于虽然不直说,却让人通过曲折含蓄的表达方式心领神会。讲《阿Q正传》,如果丑化阿Q的形象,学生被教师逗得前仰后合地笑,看起来气氛活跃了,但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来说,又有什么启发和教育作用呢?真正的幽默感和诙谐性,应该紧扣教学重点,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讲究实效。

在我们身边,幽默的教学语言事例很多,你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

比如,一个学生迟到了,急匆匆地喊报告进教室,这时,如果教师用生硬的语气责备他,这个学生心里肯定不高兴。但如果把语气换一下,“你路上没事吧,老师和同学正在为你着急呢!”那学生的感受就大不一样,反而觉得过意不去,下次尽量不迟到了。又如程翔老师讲《伤仲永》,分析课文时他这样说: “造成仲永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是仲永他爸的责任。父亲不送儿子上学,让儿子四处卖弄以乞讨钱财,看来仲永他爸的商品经济意识也太强了,早在宋代就提前下海了。当然,借给仲永书具的那家邻居也有责任,他既然借给了书具,就应该劝劝仲永的父亲。他可以这样劝说嘛:‘我说老方呀,你可不能这样捣鼓了,这样下去会葬送孩子前途的!听说泰安六中不错,你就把儿子送六中读书吧。’”鲁迅先生是最善于用“幽默的形式来教育人的典范”。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成为“最幽默的人”,使语言具有幽默感和诙谐性,以适应当前深化语文教改的需要。

下面,就语言表达的风格与形式,向大家介绍幽默的五种类型:

1、类推式幽默

比照某一事物的特点,推出与它同类或相似的事物,让学生在愉快的笑声中明白事理,这种幽默多用于向学生解释较深奥的概念。一位教师向学生这样解释“尴尬”:“脸上的肌肉半边松、半边紧,一半想笑,一半想哭,真是哭笑不得。”边讲边进行表情演示,学生在捧腹大笑中理解了这个词语的含义。

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分析《捕蛇者说》“蓄势”这一写作技巧时,发现学生流露了疑虑神色,于是灵机一动,对学生说:“气功师在表演用手劈石板前,总要先运运气,然后猛地一用力,这运气的过程便是蓄势”。他边说边演示,一个抽象的概念变得 通俗易懂了。

2、否定式幽默

否定式幽默,是针对甲乙两种对立的事物,从肯定甲事物出发,然后以加入乙事物内容而达到的否定甲事物为目的的方法。

有一次,胡适的夫人埋怨社会上的“大男子主义”,胡适听了后摇摇头说:“也不全是,其实当男人的也有‘三从四德(得)’嘛……”胡适夫人听了之后诧异地问道:“哦,男人的‘三从四德’从何说起呢?”只见胡适不紧不慢地说:“三从,指太太出门要跟从,太太命令要服从,太太说错了话要盲从。四德(得):指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打骂要忍得,太太花钱要舍得。”

胡适以“三从四德”的谐音,否定“大男子主义”,反映他的温和谦让,以及幽默乐观的态度。

3、自嘲式幽默

幽默被人们认为只有聪明人才能驾驭的语言艺术,而自嘲又被称为幽默中的最高境界。幽默的一条重要原则,是宁可取笑自己,也绝不轻易取笑别人。

在人际交往中处于尴尬局面时,用自嘲来对付窘境,不仅容易找到台阶,而且多会产生幽默的效果。

传说古代有个姓石的学士,一次骑驴不慎摔在地上,一般人一定会不知所措,可这位石学士不慌不忙地站起来说:“亏我是石学士,要是瓦学士,还不摔成碎片吗?”一句妙语,说得在 场的人哈哈大笑,自然这位石学士也在笑声中免去了难堪。

有次我到乡镇视察,遇见一个我年轻时教过的学生,他一见我就大声说到:“张老师,你还在呀?看你长得这样胖,我差点认不出了!”我很平静地回答:“对不起,我还没有死,长了一身肥肉,害你都认不出了。”在大家友好的笑声中,我免去了当时的尴尬。

我的一位朋友告诉我他的一次经历:有一次他乘公交车,车快到站的时,突然急刹车,他一个趔趄,撞在了前面女士的身上,那女士愤然骂了一句:“德性!”我那朋友没有辩解,笑嘻嘻地说:“很抱歉,是惯性不是德性。”他一句话化解了当时的窘境,也为自己争得了面子。

适度地自嘲,不失为一种良好的修养,一种充满活力的交际技巧。自嘲,能使自己活得轻松洒脱,使别人感到你的可爱和人情味,有时还能有效地维护面子,建立新的心理平衡。

4、夸张式幽默

夸张式幽默,主要是为了启发人们的想象力,加强说话的力量,它的特点是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除了有意扩大和缩小之外,还有一种,就是超前夸张。笔者向学生讲授夸张手法的特点时,引用了下面的故事。

据说幽默大师马克·吐温乘火车到一所大学讲课,因为离讲课时间已经不多了,他十分着急,可火车却开得很慢,于是幽默家想出了一个发泄怒气的“花招”。当列车员过来查票时,马克·吐温递给他一张儿童票。这位列车员也挺幽默,故意仔细打 量他说:“真有意思,看不出您还是个孩子呢!”幽默大师回答:“我现在不是孩子了,但我买火车票的时候还是孩子,你们的火车也开得太慢了。”火车开得慢是事实,但也不至于慢到一个人从小孩长成大人,这里将慢的程度进行了有意的扩大,产生了特殊的幽默效果。

5、双关式幽默

双关,即利用词的同音或多义,使一句话既带有字面的含义,又带有字外的意思,而双关式幽默,则是利用一词的语音或词义,同时关联两种不同的意义并进行曲解的方法。

有学生因考试成绩不好而恢心丧气,上课时不用心听讲,如果在班上公开批评,会伤害这些孩子的自尊心,于是,笔者在课堂上讲了一则笑话进行暗示,较好地解决了问题。“一次历史课,老师发现有个学生不用心听讲,就叫他回答问题:‘郑成功的母亲是谁?’这个学生说:‘失败乃成功之母。”笑话讲完后,’学生悟出了老师的话是有所指的。

笔者上语文课,历来要求学生都讲普通话,有时个别学生用方言回答问题,我利用“普通”这个词,语义双关地暗示:“普通人讲普通话,只有特殊的人才不讲普通话呀!”学生会意地笑笑便开始讲普通话了。

双关,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格,对语文老师来说并不陌生。在教学口语中巧用双关,不仅使语言富有幽默感,同时还向学生传授了一定的语言学知识。

幽默,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润滑剂。幽默之所以 有力量,是因为它本身与智慧密切相关。这里要指出,风趣幽默的语言绝非信口开河,甚至低级趣味,必须讲究精炼性,力求格调高雅,要以消除学生听课疲乏,缓解紧张气氛,激发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有助于课堂教学。另外,幽默的语言必须含蓄但不深奥,一般应该让学生“跳一跳便摸到”,要让幽默的语言在学生头脑中碰撞,发出思想的火花,在笑声中悟出一条人生哲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关键是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而课堂教学语言能力,是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因而,加强语言修养,提高口头表达水平,是当前在职教师接受继续教育、进行职业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语文教师要博学多才,优化知识结构,在教学中,要善于以真切而丰富的感情感染学生,以美妙风趣的语言打动学生,以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吸引学生,把语文课上得让学生仿佛感到是在风光绮丽、美不胜收的百花园游览,到瑰宝纷呈,叹为观止的博物馆参观。

各位同仁,我们任重而道远,共同努力吧!

6.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探讨教育论文 篇六

语文这门学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心灵成长以及心理健康。笔者作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同时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笔者认为,中学语文心理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应该加强中学语文心理教育,并通过教法改革,提高语文心理教育的质量。

一、加强中学语文心理教育的措施

1、提高重视程度。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心理教育,在完成语文教学的同时,通过现有教学设施,加强心理教育,消除学生在心理上的障碍。

2、语文教学中适时渗透心理教育。

中学语文心理教育和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教学是不同的,因而教师在课堂上一来不要板着面孔,二来不要只是枯燥的说教,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于语文课文的内容,针对当前学生现有的心理问题,适时进行点拨,在学生看来这是无意的,并且会自然地接受这些教育。长此以往,一定会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让学生的心理越来越健康。

3、结合语文教学,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心理教育。

在中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不尽如人意的事情,例如,同学之间闹僵了、成绩下降了、班级干部受到同学的批评或辱骂、被同学或老师错怪了等等,这时,教师就应该通过语文教学来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用健康的心理、平常的心态来对待这些突如其来的、难以接受的事实。

4、持之以恒,逐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现阶段,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各种各样,有时候治好了这种心理疾病,又产生了那种心理疾病,与此同时,所学的语文知识也不断增加,也就是心理教育的内容不断增加,因此,教师只要坚持不懈,就会使学生的心理随着语文学习的深入而健康成长。通过语文教学来教育学生的心理并不是刚刚兴起的教学方式,但是,当前语文心理教育却显得更为突出与迫切。虽然,中学开设了心理教育方面的课程,也有许多相关的教材,然而,这些都难以满足当前减轻学生心理负担的要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教师应该加强语文心理教育,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获得健康的心理,也使语文教学在学生的健康心理下变得更完美。

5、以人为本,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语文蕴含着中华民族个性,承载着我我数几千年的优秀文化,极富文化内涵,极具人文精神,所以,在中学语文心理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作用,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结合在一起,教师应该有意识、有目的、有感情的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6、培养学生的人格。

第一,将中学语文教材中具有的大量的人格因素充分利用起来,培养学生的人格。中学语文教材,汇集了古今中外大量的优秀的文学作品,也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人格教育资源。

第二,注重作作品中的人格魅力,主动学习他们的优秀人格。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往往比较精彩感人,这些文章的作者、文章的主人公都具有美丽的人格。因此,教师应该努力抓住此机会,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以及健康的心理。

第三,教师自身应该具有一定的人格魅力,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促使他们朝着美好的人格发展。

7、重视教学反馈,使学生克服消极心理

一般情况下,捕捉学生的心理是否处于消极状态的最佳手段就是教学反馈,教师往往可以通过教学反馈,来及时地发现学生存在的一些不健康心理,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正确引导,使学生克服他们的悲观心理,从而通过积极向上的心态来看待社会与人生,培养他们积极的心理定势。

二、中学语文心理教育教法的改革措施

1、设定目标,培养心理教育理念。

正确的教学目标是有效的教学所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就是核心与灵魂,是所有教学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最终归宿,其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定向作用,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传统的教学目标更偏向于传授知识,这很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在新课改条件下,教学目标作为一个多元体系,包括认知、智能以及情意这三个领域。所以,现阶段语文教学的目标要突破“知识中心论”的约束,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础,并适当地渗透心理教育,不断挖掘语文教学中心理教育的因素。

另外,教学目标比较多,并不一定必须面面俱到,而是要具体地落实到一篇课文或者一节课堂中。语文心理教育不要“一刀切”,尽量关注各个层次学生发展需要,找到学生间的差异,针对这种差异分层次教学,从而使得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这样一来,教师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就涵盖了心理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加强心理教育。

2、创设情境,营造心理教育氛围。

心理学家认为良好的心理氛围能够确保有效教学的进行。根据相关心理学研究,民主与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和主动的学习行为,并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利于塑造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同时,教育学的研究也认为,在自由与轻松的心态下,有利于学生产生丰富的想像,形成创造性思维。可以说,创设宽松的情景,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是语文心理教育不可或缺的基础,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语文心理教育高效率的诀窍就在于坚持民主教学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空间。例如,我国著名的特级教师魏书生,他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坚持的是民主,课堂讨论问题时发扬的是民主,甚至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法也会同学生在一起商量。正是他的民主作风,使得教师的意愿逐渐地变化成学生自身的意愿,增添了课堂的活力与生机,不仅培养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良好习惯以及高度自觉性,也使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更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心理。

由此可见,心理教育的进行必须首先要了解学生,并且尊重学生。尊重学生也就是将学生视为一个真正的生命主体,深入了解学生心中所想及所盼,对于他们追求的人格独立应该给予充分的理解和重视。也就是说,应该以积极的态度来理解学生、肯定学生,激励学生和尊重学生,培养他们在语文学习上的信心。例如,在课堂上,如果被提问的学生不能回答出这一问题,那么,教师应该首先想到其原因是学生内化某一部分知识点,并耐心地重新解释。对于那些理解能力较差,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应该考虑让他们去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从而,增强他们在学习上的成功感,维护并尊重他们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应当享有的自尊。

3、加强互动,把握心理教育规律。

语文心理教育是教和学相互统一的过程,然而,当前在语文心理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一些教师对于语文教学过程的理解并不全面,有些教师认为以为教师教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学的过程,而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这是因为,实际上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学生不一定在学,就算是在学,那么,也有可能是低效的、被动的、无效的学。所有有效的学习都要求学生的主体内化,所以,在语文心理教育中,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并且充分体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地与同伴进行交往,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而在中学语文心理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此外,教师还应有意识地要求那些课堂发言较少,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发言,不断增加他们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言次数。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技能,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学生分享目标,学会处理竞争、合作并存的人际关系,从而能够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学会互动、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学会分享,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4、注重创新,变革心理教育方法。

根据心理学的“罗森塔尔效应”,我们知道教师的期望能够让学生形成一种自信、自爱、自强与自尊的健康心理,而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也有利于学生发挥、发展他们的潜能。一个优秀的教师会在积极的评价中,期待每一个学生,对自己、对学生都抱成功的期望。这些教师相信全体学生都可以掌握他们教授的内容,同时,他们也具有让全体学生学会的能力。事实上,在很大程度上学生的成功是由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值所决定的。所以,教师应该看见学生的长处,对于那些微小的进步也必须给予鼓励,这样能够使学生感觉到教师认为“我能行”,我也认为“我能行”,从而享受成功的滋味。由此可见,积极性评价可以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将教师的期望内化为自身的期望,不仅使学生增强了自信,同时也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另外,教师还应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多个角度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向,提升教学质量,相反不正确的评价会适得其反。例如,在语文课堂上,某学生很正确地回答了一个问题,教师就会鼓励他:很好,太棒了,你真厉害……而后这名学生便美滋滋坐下,这一节课都是在飘飘然中度过的。其中,教师的确是用了激励性评价,然而却没有对学生的思维表现出帮助。事实上,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他们的实际水平,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思考,如“用什么方法”、“用这种方法的好处”等,这样一来,学生在坐下后也对自己的答案进行反思,并清楚自己的答案好与不好的原因,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也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与塑造需要每一学科、每一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参与和努力,特别是语文这门学科,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7.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研究 篇七

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现状

我们发现, 有些老师在平时说话、上课时语言都很亲切自然, 但一到公开课、示范课或说课比赛, 语言就马上变得拉腔拉调, 嗲声嗲气, 表演味十足。笔者认为, 主要有以下原因:

( 一) 心理情绪有变化

公开课、说课比赛和平时上课不同, 课前经过精心准备和一定的演练, 有老师们的建议、领导的厚望和自己的期望。怎样消化、操作公开课? 课堂上学生能配合好吗? 一连串问题在教师的脑海中闪现。加上有很多同行、专家在现场听课, 往日熟悉的学生也变得紧张起来了, 这种特定情景的变化, 角色、身份的微调, 使得有些老师马上变得既兴奋又紧张。许多教师总是太想更好地表现自己, 想着如何美一点, 如何在大家面前表现得好一点, 但另一方面又怕出问题, 心理压力大, 自然就产生了胆怯感和恐惧感, 总是感到不自在。在这种心理状态下, 一开口腔调就容易变形走样, 容易被备课时想好的那些语言束缚住。有的教师因为怕乱套, 也不敢临场发挥, 下意识地就会把每句话的声调提高, 语气加重, 来给自己壮胆; 甚至有些就用带有半背诵的形式来将备课的内容“诵”出来, 因为这样起码可以防止出错。这样一来, 其语言当然就会不自然。

( 二) 忽略了对象的特殊性

作为教师, 应时刻记住, 你的对象是学生,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其相应的年龄特点和语言习惯。但在特定场合, 教师往往由于心理紧张, 容易忽略学生的特点, 习惯于以老师的身份进入角色, 驾轻就熟地用自己习惯的、早已准备好的书面语言来教学。比如, 在讲《生命》一课时, 肯定要涉及到对生命的感悟, 对人生的理解, 有的老师满堂都在讲有关生命的大道理。当然, 道理本身是没错的, 但学生能理解吗? 其实, 教师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与他们所关心的人和事相联系, 然后再进行讲解, 这样学生才会感到亲切自然。因为学生总是对离自己近的事物较熟悉, 感兴趣, 易理解。我们平时用多媒体、出示实物的方法也都是为了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 这两者的道理有相通之处。

( 三) 教师集体效应的误导

什么样的教学语言才是美的语言, 虽然有许多文章论及过, 但是, 理论与实践毕竟是有距离的。因此教师从日常实践中获得的信息更具有直观性和仿效性。当看到别的老师也是用这种略带夸张且有点变形的语言来教学 ( 当然还有许多别的优点) , 并且还受到评论者的赞赏时, 便在潜意识里认为这种语言是美的。从理论上来说, 教师集体效应是教师群体互动的产物, 而这种在实践情境中形成的认识更具开放性, 更易取得认同, 更有利于储存。其实, 从本质上来说, 问题还在于对什么样的教学语言具有自然美认识不清。

( 四) 教师本身的语言修炼不够

所谓语言的修炼, 首先是一个文化内涵问题。一般来说, 对教学内容有什么样的理解, 就应该用与之相应的语言来表达。如果理解肤浅、有偏差, 甚至有错误, 其语言当然就谈不上美。但是, 如果理解正确了, 而语言不精当和确切, 甚至词不达意, 或者用词生僻、费解、空洞, 其语言也谈不上美。其次才是语言表达技巧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需要细心体悟和长期训练才能解决的问题, 它包括对作品基调的把握, 语言节奏的处理, 语气的选择等等。而节奏的形成又涉及对语速、音长、音顿、音强等技巧的处理。此外, 语气也集中体现了对表达技巧中各种要素的要求, 比如, 节奏的快慢, 语言的长短、刚柔、抑扬、强弱、轻重、缓急, 还要结合重音的选择和处理, 停连位置的选择, 音强、音色、音长等技巧的恰当。很多老师由于上述问题没有很好地协调、解决好, 所以影响到语言自然美的形成。

二、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方法

( 一) 声气运用问题

训练语言的自然美, 涉及到许多方面, 如前述的文化内涵、人的精神气质、情感情绪的变化等等, 这里重点谈一些基本的技巧问题。我们在说话中, 如果是短句子就容易说, 如果是长句子就会有气不够用需要中途换气的感觉, 很难做到一气呵成, 所以我们常说的声断气不断, 在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做到声断气不断, 就要求我们平时多做一些声气的训练。

( 二) 理解作品, 确定表达基调

正确理解作品, 确定准确的表达基调, 这是对一部作品把握到位的基本要求。对作品的处理, 要做到恰到好处, 就需要我们平时加强阅读, 提高自己对作品的鉴赏和感悟能力, 做到准确把握作品所要表达的意思。

( 三) 多学习名家对作品的表达处理

许多名家对作品的处理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如著名语言艺术家姚锡娟老师, 在朗读作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 她戴着墨镜, 闭着双眼, 去真正体会一个盲人在黑暗中的感觉, 当她摘掉眼镜, 眼前看到光明时, 那种由衷的发自内心的对光明的赞扬, 就特别真实、自然、感人。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除教学内容以外, 更重要的是语言表达, 这样既可以拉近师生距离, 又能使课堂富有交流性和情感性。但是, 在教学实践中, 教学语言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自然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现状, 就需要教师在上课时调整心理情绪, 把握教学对象的年龄特点, 努力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 从而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8.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探讨教育论文 篇八

【关键词】素质教育 ; 初中语文 ;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3-0111-02

素质教育意指提升受教育者的综合能力的一种教育形式,旨在强化人思想道德品质、个人能力、身体素质和个性化发展等多方面的内容,有利于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相对之后,只是单纯的进行理论灌输,素质教育的提出,能运用更具创新性、人性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开展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实践机会,在参与过程中进行能力的拓展,教学的开展更具价值意义,对初中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性。

一、素质教育对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汉字文化、历史精髓更是深不可测,象征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宝藏,对中国的价值无可替代。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重在對语文知识点的把握,而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其他技能的拓展,教学目标过于单一,会让学生为了语文成绩而学习,教学评价模式的运用,只是通过简单的语文成就就来判定学生的总体实力是不合理的。素质教育的提出,转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也发生转变,由传统的提升语文知识能力到发展综合能力,教学目标更具全面性,对初中生能力的开展具有积极的影响[1]。

素质教育的实施,对语文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第一,素质教育改变了原有的教学环境,对教学氛围的营造更具人性化、舒适性的特点。由于人性化理念的提出,素质教育更能抓住学生的心理需求、兴趣爱好,可大大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被调动,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更具效率性。第二,相较于传统的教育模式,素质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不仅仅局限于知识领域,身体素质、个性化能力以创新性思维等在不断的得到锻炼,这些能力都可通过语文教学来实现,有利于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养成,进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1.创设语文情境,鼓励学生参与与实践

素质教育的提出,初中语文教学的开展,应从教学模式着手,从根本上转变教学理念,运用更具创新性的教学理念来开展教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潜移默化中锻炼其能力,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为此,可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创设情境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参与其中,以增强其课堂实践能力,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初中生在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方面还处于待成熟阶段,极易受到他人行为或言语的驱使,根据中学生的兴趣特点开展语文教学,定会达到理想的效果,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以找几名学生来进行分角色扮演,将其制作成一个简单的情景剧,选择一名学生做皇帝、大臣、两个骗子、宰相、老百姓等,让学生们先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然后根据大体意思进行情境的创设,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其余的学生既是裁判又扮演老百姓的角色,进行小组PK赛,准备相应的道具进行情境的创设。通过创设情境,在学习语文知识、了解寓言故事的同时,也能对学生的道德认知进行规范,切记不可虚伪、愚蠢、自欺欺人,要追求真实,事实善于雄辩,不可阿谀奉承他人,否则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2.借助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

信息技术对于现代社会并不陌生,被广泛的应用到经济、文化、军事、医疗和教育事业中,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3]。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是其中的代表,能达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学,能够凭借多媒体的文本、图片、视频以及众网络资源来充实课堂,能辅助学生对语文知识结构、课文脉络的理解,实现课堂的趣味性和有效性是必然结果。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蚊子和狮子》时,这是一篇寓言故事,为了增强课文的吸引力与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将其制作成趣味性的视频,将文本文字转化为视频动画,对初中生来说更具吸引力,通过视频能够更为清晰的了解故事情节,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在分析“蚊子”和“狮子”性格特点时才会更为鲜明、具体。

3.提倡趣味性教学,营造和谐教学氛围

一般情况下,语文教学会相对枯燥、乏味,教师只是一味的理论灌输,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降低,教学质量不甚理想。为顺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应提倡趣味性教学,营造更为和谐的教学氛围,以生为本,能够让学生在娱乐的氛围中掌握知识点,采用创新性教学,达到教学实效性的目的。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时,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不仅仅朗读,学生还要进行个性化的发挥,对人物的表情、动作进行演绎,以更好的掌握人物性格。在参与同时,能彰显课堂的趣味性,烘托愉悦的课堂氛围,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想品质,对初中生的个人成长具有教育意义。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对初中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性,能充分挖掘学生的综合实力,在趣味性、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中提升学生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实力,对学生的成长具有积极意义。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开展,应提倡多媒体、趣味性、情境式等多种教学模式,烘托学生的主体地位,都会教师的引导和辅助作用,可实现初中语文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在此过程中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参与意识、思想品德以及表现能力,对学生的成长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郭法.浅析素质教育对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4,22(10):40.

[2]屈卫东.素质教育下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8(15):152.

上一篇:汽车美容店财务制度下一篇:我的作业 湘西凤凰古城旅游地形象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