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球课心理障碍

2024-07-02

排球课心理障碍(通用12篇)

1.排球课心理障碍 篇一

排球课心得体会

每周有一次两节的体育课,所以上课的时间少,所以老师为了能让我们扎实的学到东西,就适当的安排了学习的内容——关于排球的一些基本动作要领:传球、垫球、开球、扣球。不仅如此,通过在比赛练习,我们还掌握了很多简单的战术配合。

通过在排球课上的学习,培养和锻炼了我的心理素质,在课堂上,不管练习还是娱乐,学到很多控制自己情绪和调节自身心理的手段和方法。如连续失误时,如何使自己尽快冷静下来而不灰心,这些都是对自己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和锻炼。更重要的是它也培养了我的配合及应变能力,在某种意义上说排球是依靠判断的运动,你必须预测将要发生的情况而迅速做出决策,它也是一项靠集体配合的运动,所以我们必须相互协调,不断观察同伴意图才能合作。所以打排球可以培养人的心理素质、锻炼人的体魄、愉悦心情。

参加排球运动不仅能提高人们的力量、速度、灵活、耐力,弹跳,反应等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并改善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状况,而且还能培养机智、果断、沉着、冷静等心理素质。通过排球比赛和训练,可以培养团结战斗的集体主义精神;可以锻炼胜不骄,败不馁,勇敢顽强,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等良好作用。体育课我选择了排球,是因为它是个需要团队合作的运动,可以从个体到团队的运动中吸收知识.学得技巧,以及发展价值观念.它不单单只是需要一个人的技术要多么好,更需要大家的团结!而在我们的排球课上,我真切地体会到了这一点。

2.排球课心理障碍 篇二

关键词:排球课教学模式,合作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

如今, 随着全球经济的大步发展, 人才竞争加剧, 人们所承受的心理负担越来越重, 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开始逐年凸显。联合国卫生组织 (WHO) 在上个世纪早就做出了明确的指示:“健康, 不止针对的是躯体上没有任何病症, 而且还要在个体的精神上和身体上起到完全安宁的现状。”可以把心理和生理上的健康和社会能够完全紧密地结合起来, 换句话说, 如果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 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自我完善具有重要的作用。

1 常规教学模式与合作学习模式

现阶段, 讲解—示范———练习"的这种单一模式主要用于在高校中的排球教学课程上, 这种没有交流的教学模式, 和哑巴一样, 存在着许多不足和缺陷。从总体的情况来看, 教师只是运用常规的讲解和示范模式把排球课的教学内容灌输给学生, 侧重了技术教学, 学生机械的进行简单模仿来完成动作, 而不需要学生进行自己思考, 只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来练习基本的技术动作, 而不管学生有无学习热情和兴趣, 如此这样就影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不利于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发展。师生和学生之间缺少有效的交流, 使得学生不能很好的对技术动作进行理解, 更别说进行吸收和消化了。同时, 在之前的排球教学中, 大学中更多的是关注个人的技术练习, 突出的是身体教育, 对于心理上的发展往往不是很重视, 这样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的效率, 而且对学生掌握排球的积极性也是一种打击, 最终会使得学生丧失对于排球的兴趣。

在上世纪的70年代引进了一种有效的教学理论———合作模式, 在学习成绩和调节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具有积极的效果。如果排球队想要获得成功, 一定是依靠全体队员的共同配合来完成的, 在大学的教学中引进合作学习, 教师通过一些对学生合理的指导, 为学生呢个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 注重对于学生团队以及合作意识的培养, 提高学生对于排球的热情, 进而促进排球课教学的综合效果。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通过由教师进行指导, 在大家一起对动作要求的讨论, 小组成员之间互相的帮助和学习, 让学生以合作的方式来共同完成课堂学习任务, 达到共同掌握学习内容的最终目的, 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合作教学把人际关系作为教学中的基点, 通过分组的方法学习,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互动性, 促进学生在合作上意识的培养。这样, 缩小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距, 提高了排球课整体的教学效果。

2 排球课应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进步性

在高校的通识课中, 排球作为最普及的课程, 不仅具有相应的娱乐和竞争性, 而且还在规则和意识上还兼顾着大球和小球, 乒乓球、羽毛球、和网球网球以及排球等都属于隔网对抗性项目的技能类运动, 主要的不同点是:羽毛球和乒乓球以及网球通常队员只是在双打的比赛中才在跑动上互相配合, 但是排球则要求队员具有严密的集体性, 在合作意识上具有很高的要求。但是“三大球”:足球、篮球和排球虽然都是集体性的项目, 但是排球依然存在独特的情况, 则排球必须在空中进行截击而且不能够进行连击。因此, 我们认为目前的高校排球课教学模式设计中, 不应该只是注重单向引导的发展, 还应该结合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使更多的学生能够提高学习的成绩, 使更多的学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能够有效的改善, 使学生和教师之间乐意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2.1 加强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相互交流

在排球课中, 小组的成绩是进行合作学习的基础。这种情况下, 小组的成员便拥有了共同目标, 可以让成员互相之间在交流沟通上变的更加频繁, 而且还可以积极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合作意识的培养, 并且可以通过交流及时的纠正错误的动作, 并且对正确的动作加强记忆的效果。在排球教学中, 由于分组练习时成员间的互助互学, 很容易造成群体的学习氛围, 而且能够较好的发挥群体和集体之间的协同效应。

2.2 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行

在小组中通过合作的方式来学习排球, 使得小组成员可以相互之间形成“荣辱与共”的关系, 使得每一位的小组成员为了获得优秀的成绩, 都能都自觉的互相交流和启发以及互相帮助, 使得学生的自尊心和归属感可以得到满足, 可以有效的消除大学生冷漠和自私的心理, 同时为了共同的荣誉, 能够宽以待人, 而且可以快速合理的调节自己的情绪, 能够心甘情愿的接受各方面的意见, 在合作中不断的完善自我。同时, 长远来看, 在排球课教学上适当使用合作的方式, 十分有利于学生快速的掌握排球的技巧和保证积极的精神状态, 增加学生的上进心和注意力, 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能够形成健康闻名的生活习惯。

2.3 通过激发学生的上进心缩短技能差距

因为在小组中学生的水平是不一样的, 成员之间通过互相帮助和学习, 学生对于自己的技能可以在第一时间感受到差距, 对于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促进和激励的作用。而且在小组中的学生都可以体验到来自会竞争目标的鼓舞, 加强获得胜利的渴望, 成绩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 非常有助于缩小学生之间在排球技能方面的差距。所以, 在排球的教学活动中, 准确的把握学习的动机, 能够使大学生在情感认知上有较好的配合, 能够促进排球教学效果的提高。

2.4 改善团队内部人际关系, 增强集体凝聚力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小组成员通过互动, 增进了相互之间感情和思想上的交流, 这时如果彼此认同相同的学习理念, 就会产生亲密感和互相依赖感, 加大成员间的相互吸引、群体对个人的吸引。在这样正能量的群体中, 小组成员精神振奋心情愉快, 凝聚力就高。合作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安排下选择练习所要完成的目标, 而小组长则每次要根据本组成员具体的动作技能练习情况, 结合本次课的教学任务, 对成员提出本次课的小组目标, 然后再与组内成员探讨该目标的可行性和操作方案。这样的目标建立在每组成员对技术掌握的基础上, 即能与教师要求的本次课的大目标相吻合, 又能给小组成员一定的困难度及完成小组目标的自信度, 使组内成员主动而自愿地完成目标。

大学体育的排球课教学过程中, 学生可以互相之间进行交流, 明确自己的观点, 利用探讨不同的观点来加强小组的整体实力, 而且学生通过不断的探讨和交流, 对排气的具体动作能够具有深刻的理解, 利用交换想法明确自己小组的教学模式。在切磋和交流中, 大学生可以通过合作的教学迷失来提高自己的技术动作和能力, 同时对于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起到培养的作用。

3 关于加强高校排球课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几点建议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一种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体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法, 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 依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解决, 而且高校的教师应该在排球的教学中参杂合作学习的模式, 在实际的应用当中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3.1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在高校排球课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主动对学生的专业和个人情况有所了解, 教学方案要按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在体育上的技能来进行设计。如果对学生的地位不重视, 那么就不能使得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有效的结合起来, 就会导致教与学不能协调一致, 必将导致教学目标的无法实现。此外, 排球课的所有内容不是都用合作学习模式来进行教学的, 所以教师应该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来进行选择, 利用合作学习来促进学生对于排球的学习热情, 金额引起学生自己练习的积极性, 可以让不能技术的学生都参加到集体的学习中, 全面促进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有效的发挥合作教学模式。

3.2 注重合理的分组

个别的高校排球教师会比较随意的分配学习小组, 例如按照学生的队列队形划分, 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体特征, 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不能进行有效的互补。因此, 教师应该按照个体的特征以及学习的内容来对小组进行合理的分配, 在原则上通过“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来进行分配。既可以使小组之间的水平能够保证平衡, 而且又可以对小组成员之间各自的技术水平和知识结构以及性格形成互相信赖的关系。具体情况下, 按照小规模来进行分组, 大概4至6人划分为一组, 每位成员都担负着相应的责任和任务, 有效调动学生之间的积极性, 使学生能够各自发挥优势, 相互激励、相互竞争, 以求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

3.3 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特别强调的是, 学生是合作学习模式中的主体, 所以教师应该随时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按照指导者的身份对学生进行指导练习, 而是较多的对学生进行干预, 那么势必会降低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因此, 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及时的评价, 并且担当好指导者的工作, 激发学生对于排球的热情, 让学生更多地参加到小组练习当中, 在师生之间建立平定和民主的关系, 让学生可以有更多的空间来进行思考, 通过自学而提高排球技能水平, 养成良好的观察、讨论的习惯, 树立团队精神。

3.4 明晰小组成员的个体责任

通过合作教学, 教师应该对每个小组的成员在责任和任务上有明确的规定, 为了想要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 就必须团结合作。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某些主动性不强的小组成员“搭便车”的行为, 他们并不独自去完成任务, 而且让有能力的小组成员去完成。为了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 教师应该对学生在个体中的职责进行明确的引导, 使小组的成员可以实现大家共同的目标。此外还应向学生说明的是, 如果遇到困难应该先向同组的成员请教, 如果不能够有效的解决, 那么再向教师进行求助, 每位成员互相检查其他成员可能存在的问题, 为了能够及时纠正并及时给予保护。每个小组成员都承担着互补且有内在关联的角色。

参考文献

[1]张健, 冯坚.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体育科学研究, 2007, 11, (2) :65-67.

[2]李传举.大学体育合作教学模式探究分析[J].改革与开放, 2012, (2) :146-148.

[3]陈诚.高校排球普修课中团体训练对学生人格影响研究[J].文体运动与科学, 2014, (6) :166-168.

[4]游江波, 李骏.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08, (9) :104-107.

3.高中排球课兴趣的培养探讨 篇三

【关键词】高中排球课 兴趣教学 兴趣培养 教学质量

排球是我国传统三大球之一,在我国众多体育项目中,其地位如同巴西的足球,日本的棒球,是我国各大院校体育教学中所广泛开展的教学内容之一。而排球虽然入门较为简单,但由于排球技巧与战术难以掌握,以及高中生本身所特有的青春期特点,致使高中学生缺乏排球学习兴趣,从而对高中排球课的教学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所以,如何激发、提高学生对排球课的兴趣是当前高中体育工作者所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当前影响高中学生排球课兴趣的原因进行探讨,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1当前影响高中学生排球课兴趣的原因

1.1过于注重实践,缺乏足够的理论教学

在当前的体育教学当中普遍存在着一种教学现象,即:体育课教学的主要场所在室外,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往往过于注重讲述排球的运动原则,同时将相关运动规则进行演示,随后教师就算完成体育教学,让学生依照刚才自身示范的运动规则进行模仿学习。而对于排球运动相关的理论知识却较少,甚至未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从而使得学生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以至于学生对排球运动的起源、作用以及运动价值等缺乏足够的了解,就如讲故事般,只有开头与结尾的故事是无法吸引读者注意力、引发读者阅读兴趣的,同理,缺乏理论教学的排球教学,就如同缺乏故事情节的故事般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也因此对这项体育运动缺乏长久的兴趣。

1.2教学的方式与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所不可或缺的基本教学手段与途径,教师只有通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与方式进行体育课排球教学,才能够提高学生对排球的兴趣以及排球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以往的体育课教学,教师处于学习的主导地位,其教学方式与思路对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未能进行充分展现。

1.3排球技术以及战术较难掌握

排球运动多以竞技比赛的方式进行,因此在进行排球课教学时,需学生掌握相应的排球运动技术、战术,并且还需学生在进行排球运动时将排球技术与战术进行灵活组合并使用。而这些技术与战术由于数量较多、内容较广等问题使得学生在排球学习时具有一定难度。同时由于当今学生多喜简单的运动项目,因此在排球课教学时学生会因排球技术与战术的复杂性而失去对排球运动的兴趣,进而影响排球课的教学质量。

2培养学生排球兴趣的措施和办法

2.1加强排球理论知识教学

相关心理学研究资料表明,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其对学习目标的了解是否全面、深入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学生对学习对象了解得越全面、越深入,那么其学习兴趣将能够长久保持。所以在高中体育课进行排球教学时,教师需首先进行室内教学,将排球的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讲解,如排球的起源、发展、历史上排球运动所取得的成绩、我国排球运动的现状与荣耀等,此外还可向学生讲述排球运动的锻炼效果,如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以及增强人体身体机能等,从而使学生对排球运动的历史、运动规则、锻炼效果等方面有着较为客观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对排球产生较为持久的学习兴趣。

2.2针对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合理、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成功的重要法宝。所以在高中排球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严格遵循“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这一教学原则,通过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观察,了解学生的心理与兴趣倾向,并依此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能够在迎合学生口味的同时与学生产生共鸣,学生也因此对排球教学产生学习兴趣。所以,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对排球课的兴趣具有重要作用。

2.3动作标准化

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可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拣选,在先期教学时将较为简单的排球技巧进行讲授,从而起到由浅入深,降低排球技巧学习难度的作用;此外,教师需尽量将自身示范动作标准化,使学生能够有一个较标准的模仿对象。通过合理选择教学动作以及动作标准化,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排球理论知识进行充分教学,使得学生了解排球运动、知晓其运动价值,从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排球运动是一项具有高运动价值以及具有多种锻炼效果的体育运动项目,进而引发学生对排球的学习兴趣;同时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从而使排球教学与学生产生共鸣,使学生乐于参与排球教学;此外,教师通过结合理论知识将排球运动相关运动动作与规则进行正确演示,从而使学生在模仿练习时能够拥有一个较为标准的模仿对象,从而提高学生排球动作与规则的学习效果与效率。

【参考文献】

[1]邵大伟.浅析高中生对排球课的态度及兴趣的培养[J].华章,2014(8):286.

[2]樊董伟.浅析高中排球课兴趣的培养[J].新课程(中学),2013(07):106.

4.排球课总结 篇四

上学期大学体育我也选修的是排球,不过不是周老师的课。我以前没有打过排球,而且上学期的教学时间很短,还没有学好就结束了,所以这学期我依然选修了排球。

在这学期排球的学习中,由于周老师的讲解技术要点和细节讲得非常好,因此我逐渐掌握排球的窍门,尤其是在发球与传球方面。排球的基本技术包括五项:发,垫,传,扣,拦,而垫球是最基本的动作,因此我们课上对这方面练得非常多。

5.排球课心得总结 篇五

时间过得好快,转眼这学期就快要结束了,排球自主发展课堂也临近尾声。感觉大家在一起打排球其实挺有意思的,分别在即还挺不舍的,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希望大家有缘以后还可以再聚。

短短的几周过去了,排球课上的很有意思,和大家的相处也很愉快,也学到了一些关于排球的知识。最初选择排球课是因为想去运动一下,因为学校除了大一上体育课外,其他年级就没有了,想选也不行,我又是一个懒散自控力又差的人,希望有人可以一起运动,随便交交朋友。

排球自主发展课堂是一门挺好的课,又可以让同学们了解一些对排球的相关知识,随便大家一起大大排球,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联络感情,随便交交朋友。建议学校多开展一些类似的课程。

排球让我学会了很多,团结,合作,舍我等等。

排球比赛是集体比赛项目,没有严密的集体配合,再好的个人技术也难以发挥,更无法发挥战术的作用。在学习排球的过程中,我和同学之间不断交流合作,既增进了友谊,以培养了良好合作的能力。学会了如何协调,如何为队友传 一记好球。学习排球也使我更加充分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只有大家团结一致,充分合作,才能真正把排球打好。推而广之,在学习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也只有通过密切合作才能做好。

其次,在合作中,应找到重点,排球不是炫技,个人的才能再高,如果不学会配合,也得不到发挥,人要学会舍我,在该放低自己时放低,为团体赢得机会,争取荣耀。

6.气排球课体会 篇六

众所周知,气排球运动是一项集运动、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群众性体育项目,作为一项新的体育运动项目,如今已经受到越来越多老年朋友的青睐。而硬排球对人的各项素质要求很高,相比之下,气排球属于一项老少皆宜的群众性体育运动,简单易学。

作为硬排球的衍生,气排球有着较好的优势。气排球与排球的区别(1)球质软。富有弹性,手感舒适,不易伤人。(2)球体大。圆周为80~83厘米,重量轻约100~120克,在空中飘游缓慢、容易控制。适合于老年人的眼、手、脚的节奏。(3)球网低。男高2.1米,女高2.0米。打球时可减少跳跃,运动安全。(4)场地小。室内外均可开展活动。(5)运动量适宜。气排球活动有跑、跳、蹲、转身,使脑、眼、手、腰、脚等都运动,但活动量不大,有利于健身强体。(6)集体性极强。必须协调配合,有利于团结奋进和展现高尚的道德风范。(7)规则宽。人体任何部位触球都可以。有时候为了救球,手来不及的情况下,可以用脚踢。只要按规则要求,将球打到对方场内地面上空为有效。

目前硬式排球无论在大众体育、学校体育还是竞技体育方面都有了较为成熟的发展。而气排球的推广范围还有待扩大,气排球作为较年轻的运动,它的特征决定了它能够更容易的走进大众的生活中,在塑造社会个体的身心健康、强化人际关系方面更容易发挥作用。

由此可见因此气排球运动值得在各大高校间开展开来。我们学校做出开展气排球课程的决定是很有远见的。但是我觉得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气排球课程课时较少,同学们练习排球的时间不够长,不能完全熟练地掌握气排球的一些技巧;学校对气排球的宣传力度不强,大多数同学对气排球课还不了解,接触也少,不能体验到气排球的乐趣;学校组织的气排球比赛不够多,没有完全激起同学们的积极性,同学们的参与度不够高。

对于这些问题我提出以下一些改进的措施,希望可以帮助学校宣传推进气排球运动方面,动员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体验气排球带来的乐趣。第一,加大对其排球的宣传力度,可以以排球体验日,以科普的形式展示气排球的发展历史和学校气排球的历史,让更多的同学了解气排球,了解气排球的规则,;第二,安排排球冠军示范赛或是一些趣味比赛,以比赛的形式,让同学们更好地去欣赏气排球的运动,引起同学们参与气排球运动的兴趣和激情;第三,增加气排球课的课时,让同学们得到更好的练习;第四,完善体育馆的气排球场地,开放练习场地,在课后体育馆体育馆运动项目中增加气排球项目,让同学们课后也能进行气排球娱乐。

7.浅析中职学生排球课兴趣的培养 篇七

实践证明, 只有当学生对某一运动项目感兴趣时, 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去探求。教师要积极地旁观学生的练习, 讨论, 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 考虑下一步怎样指导学生学习, 或者给予学生心理的安慰和精神的鼓舞, 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绪, 产生更大的兴趣, 并能够长久保持对这项运动的兴趣, 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中职学生

1.2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

2 影响中职学生对排球兴趣的主要因素

2.1 理论知识的欠缺

学生从接受体育教育开始, 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教学中普遍被忽视, 学生可以对一项技术掌握得很好, 但要真正说出它的作用和锻炼价值却未必知晓。在中职学校排球教学中, 学生对这项运动的兴趣往往只是暂时的, 大部分学生对这项运动并没有太多的了解, 要想保持持久而浓厚的兴趣, 必须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学习, 对排球运动有全面的认识。

2.2 教学组织结构与教法

教学结构的合理与否, 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早期的教学结构只是一味地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 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技能, 学生的兴趣逐渐消失, 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越来越差, 违背了排球教学的初衷。教学中教师如果只按老套的方法进行教学, 除了讲解示范就是练习, 学生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 就算学习新内容也很难调动学习的兴趣。教师应采用多变的教学方法,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保持对排球运动的持久兴趣。

2.3 师生之间的沟通

教学过程是一个双边关系, 在这个双边教学活动中, 师生双方的反馈交流显得尤其重要, 教师教得如何, 体现在学生对技战术的掌握情况上, 学生掌握技战术的情况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在这个过程中, 如果双方缺少基本的反馈交流, 教与学就陷入停滞状态, 学生不可能保持长久的兴趣。

3 培养中职学生对排球课兴趣的方法与措施

3.1 加强理论知识的全面学习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加深学生学习兴趣的基本条件取决于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越深, 对这项运动的兴趣就越长久。中职学校排球教学面对的是:一群已基本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中学生。教师不但要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 还要加强理论知识的教学, 使学生感到应该学, 愿意学, 从开始就对排球运动有个客观全面的认识。

3.2 改进提高教学的组织结构和灵活性

合理的教学结构是教学成功的前提, 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而且能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教学时间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 建议在排球教学中运用的结构是:教师提出教学任务和内容———讲授新知识———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自选练习方法———师生反馈交流———组间互评, 注重个体差异, 目的是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基础上, 提高身体素质, 并进而实现终身体育。

3.2.1 直观法和语言法

教师通过示范、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多种技战术的影像和教学比赛, 加上言语的讲述, 可提高技战术掌握的质量和速度。

变换法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 除了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外, 还可运用不同材质的排球进行教学, 有利于学生尽快地掌握技术动作,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2 游戏法

游戏法的合理运用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还能使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

3.2.3 师生同场参与

师生共同参与运动, 教师在练习和比赛中不但可以有效地控制运动量, 而且可随时向学生发出正确的信号, 为学生做出正确的示范, 进一步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3.3 重视师生之间的反馈交流

在排球教学中, 学生掌握技术的程度如何, 教师应及时反馈给学生, 让学生知道动作达到什么样的程度, 应该如何提高。掌握好的应及时给予表扬, 以提高其学习积极性;掌握不够的及时给予指导和勉励, 让其产生继续前进的动力。在教学中, 师生之间只有及时的反馈交流才能使教学更融洽, 推动教学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使排球成为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

4 结语

对一项运动的持久兴趣是学生实现终身体育的前提, 在排球教学中不但要培养学生的知识、技术、技能, 还要将如何提高学生对排球运动的持久兴趣放在首位, 通过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改进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方法的灵活性、重视教学中集体主义精神的养成、注重师生之间的反馈交流、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拓宽教师的知识面、组织课外教学比赛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等, 延续运动兴趣, 使学生离开学校教育的同时不会离开体育锻炼, 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稳固的基础。

摘要: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在排球教学训练中, 学生学习的兴趣, 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教师只有注意到根据学生的兴趣倾向, 兴趣爱好去制定教学训练的进度目标;通过分析学生在教学中的实际情况, 提出改进的措施与方法, 优化教学, 才能使排球教学的质量得到提高, 也才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与发展。

关键词:中职学生,排球,兴趣,培养

参考文献

[1]祝蓓里主编.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

[3]龚正伟.体育教学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4.

8.排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探析 篇八

摘 要 排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是随着现代排球运动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现代排球运动的成绩增长快速,运动员之间的技术水平更加接近。在排球比赛中,运动员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其身体和技术水平的发挥,在愈加激烈的竞争中,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对比赛结果的影响也在不断增强。因此,应该注重排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在平时训练中对现场情景进行实战模拟,对在比赛中易发的心理因素的影响进行正确的指导,及时更正,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强化训练,将有助于正规球队水平的发挥。

关键词 排球 运动员 心理训练

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对运动员的心理施加影响的过程,其目的是通过这种训练培养运动员在比赛和训练中所必要的心理品质和特征,提高运动员的思维能力、心理适应和自我调节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使训动员在紧张的比赛和训练过程中学会自我调节心理状态,尤其是在比赛中能够保持最佳状态,使自身的身体和技战术水平得到正常或超长的发挥,获得好的比赛成绩。

一、排球运动员心理训练的原则

首先自觉性原则,运动员的训练效果首先来自于其自身的内在动力,这是心理训练的根本,如果是被动的接受心理训练,那么就失去了心理训练内在动力,有悖于心理训练的宗旨,其自身心理上是抵触的,那么在此基础上对其心理的训练也是得不到好的结果的;另外是应遵循个性化的原则,根据每个运动员的不同的个性,以及身体和心理素质,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提供个性化的训练方案,精心设计训练方式和方法;再者,要与排球的专项训练相结合,心理训练应该符合在对排球运行员进行身体和技战术训练的时运动员的心理特点和规律,使心理训练与身体技战术训练相结合,在专项训练中不断的将心理训练的内容渗透其中,完成心理训练的各项内容,这样才能够符合训练的实际,实现训练目的;还有,就是要循序渐进,断重复式的螺旋递增,在训练实践中要不断的反复训练,难度从易到难,逐步提高;最后,是要讲求全面发展,心理训练内容要覆盖运动员的所有的心理因素,并贯穿于运动员的学习、训练、生活中的各个心理过程,培养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

二、排球动员心理训练的内容

(一)排球运动员的一般心理训练

是为了提高和完善运动员的各种心理素质,确保比赛时的最佳心理状态,而进行的长期的、持续不断的心理训练和教育过程,通常贯穿于运动员的整个职业生涯。训练内容主要包括:培养运动员对从事排球运动的良好的心理动机,培养其对排球运动的兴趣爱好,以及排球各个专项的动作完成的方式方法的气质养成,培养运动员对排球动作的球感;发展运动员的各种心理能力,包括注意力的稳定、转移、分配和定向能力,对比赛和训练的各种记忆、想象能力,以及在比赛中能够灵活的运用各种技战术思维,学以致用;发展运动员在各项运动中应有的心理品质,尤其在比赛的关键时刻能够表现出稳定情绪状态控制,展现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竞技意志,激发战胜的信念。

(二)排球动员的心理调节训练

心理调节训练是为了使运动员最佳竞技水的发挥,在比赛前能够获得最佳的心理状态,而有真对性进行的短期的心理教育过程。训练内容主要包括:运动员对比赛对手竞技水平适应的训练;对比赛场地环境的心理准备训练;对场外观众、对手、教练等各种人际关系的适应训练;对比赛时身体和心理潜能的激发训练;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激反应训练;应对各种战队和自我战术思维和应对方式训练;其他各种心理障碍的消除和信心的储备训练等;

三、排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方法

(一)注意力集中训练

集中精神的能力较差,时间段,不能够长时间的全神贯注到整个比赛过程,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整个比赛结果,因此队员的注意力集中训练非常必要。在日常训练过程中,让运动员长时间坚持全神贯注一个确定的目标,不为其他外界因素干扰,使注意力始终聚集在动作的形象、自身内部生理对象、肌肉动作上,并稳定在单个或重复的动作上。

(二)运动员的表象训练

表象训练是有意识的回顾之前记忆在脑海中的动作,并进行重逢和修正,进而发展和创造自己的动作,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方法。排球比赛中,高水平团队的每球得分制规则对他们影响并不是很大,但是对于低水平的团队来说却非常大,其原因就在于弱队一般没有进行表象训练。例如,赛前运动员的信息不足的话,可以在赛前播放一些之间发挥较好的比赛视频,让队员回忆当时的发挥情景,增强团队的信心。

(三)运动员的放松训练

放松训练是使机体从紧张状态松弛下来的一种训练过程,有以下几种放松方法:一是肌肉紧张放松,使运动员的某一个肌肉群保持收紧约10S,然后尽量充分放松,注意紧张和放松过程的感觉要联系起来,可以从上肢到头颈,到胸腹,到背部,到大小腿,使全省的肌肉得到充分的训练;二是暗示性的放松,运用语言暗示,使肌肉放松,心理平静,消除身心的兴奋,和比赛中的紧张情绪,保持稳定身心状态,发挥自身的运动水平。

在排球比赛中,尤其是两队整体实力相差较小的情况下,比赛中场上队员的情绪、队员对比赛的控制能力以及队员在场上的竞争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比赛的胜负。所以,排球的心理训练成为现代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训练中把握好心理与技能、体能直接的关系,三者之间相辅相成,使运动员在比赛场上体能跟得上、技术达得到、实力发挥的出,达到训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卢金军.浅析心理训练在排球训练中的作用及其应用方法[J].科技信息.2010(27).

[2] 赵勇.浅谈拳击运动员赛前心理机能的调适[J].科技资讯.2006(27).

[3] 马云国,李南.对运动员心理训练原则和方法的再认识[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3).

[4] 翟克利.对排球运动员的心理分析与训练[J].民营科技.2009(06).

9.排球课总结——大一 篇九

中学体育课我也是选修排球,但是那时的教学时间很短,还没有学好就结束了,根本无法练好,但是还是愿意学习排球,希望大学能继续学习。上了大学,我依然选修了排球,大学体育和高中体育有着天壤之别,最大的区别是高中体育基本上是自由活动,大学体育基本由老师带领教大家方法技巧及动作要领,然后指定任务,后者让我觉的更加充实,让我充分利用了课上的50分钟。高中体育自由活动,我基本上就打一会儿乒乓,然后休息,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浪费了,而现在上体育课我基本上没有浪费一分钟时间,我对排球课还是很感兴趣的,觉得很有意思,也等于让自己学习一门特长吧。

在排球的学习中,我专心听老师的讲解技术要点和细节,渐渐掌握了小窍门,步入正轨.。排球的基本技术包括五项:发,垫,传,扣,拦。垫球是最基本的动作,为了垫球的考试,我苦练了很久。有时候觉得当你做好了一件你认为你做不好的事情,是很有成功感的。

10.排球课准备活动教案 篇十

一.整队、报数

二.原地徒手操(4*8)

①颈部运动

②扩胸、振臂运动

③体侧运动

④腰部运动

⑤腹背运动

⑥腕踝关节运动

⑦膝关节运动

⑧弓步压腿、侧压腿运动

三.热身游戏:全班围成一个适当的圈,其中有一名学生持球在圈中间站,其他同学按1一x数报数后,记住自己的号数。游戏就开始做,持球人在圈中间垂直向上抛球的同时喊出号数,被喊者就快速出来把球接住,然后再喊其他的号数,依此类推。没接住球或是抛出的球太难接住的人做排球自垫或自传十下

11.高校公体排球课教学模式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排球课;小群体教学模式;传统运动技术教学模式

1前言

“小群体教学模式”源于日本的“小集团学习”理论,我们可以把该模式理解为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群体,小群体成员之间、小群体与小群体之间,通过相互帮助、相互竞争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1〕目前国内外对“小群体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很多,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健美操、篮球、乒乓球、排球、跆拳道等公体课程,结果均认为该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协调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锻炼习惯,有利于学生动作技能的快速掌握,教学效果明显。研究方法主要以实验法为主,对“小群体教学模式”和“传统运动技术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验并比较分析。从目前研究现状看,从宏观教学效果分析,“小群体教学模式”的确优于“传统运动技术教学模式”。但如果从微观运动技术掌握规律方面分析,我们认为“小群体教学模式”也需要建立在“传统运动技术教学模式”的基础之上,两者在教学中的运用是相辅相成的。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河南师范大学公共体育课排球课的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教学实验法

以2011级普系四个排球班为调查对象。其中两个班为男女混合班,软件学院42名,男、女学生各21名;物理学院44名,男生15名,女生29名;另外两个班均为女学生班,政管学院、外语学院女生46名;文学院、法学院女生48名。四个班的教学方法区别于以前实验法的单一对比(即两个班整个学期教学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剩余两个班采用小群体教育模式),采用前9个小课时教学主要以传统运动技术教学模式为主,后9个小课时教学主要以小群体教学模式为主,针对两种教学模式在体育课上的实施情况及效果进行分析。

2.2.2文献资料法

通过CNKI期刊、硕博论文库收集有关小群体教学模式与高校公体排球课教学的研究文献,以及关于体育教学模式和学校体育改革的书籍,在这些文献资料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前人研究的成果,获得了相关的材料和数据。

2.2.3逻辑分析法

从逻辑角度对“小群体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排球课实施中的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践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小群体教学模式”与“传统运动技术教学模式”的对比分析

传统运动技能教学模式主要是学生通过运动技术的学习,达到掌握运动技能的目的。传统运动技能教学模式主要以运动项目技术结构、过程及其形成规律作为教学的理论依据,教师通过对运动技术的分段和细化教学,使学生从初步掌握动作阶段到掌握动作阶段,最后到动作自动化阶段。

小群体体育教学模式主要通过体育教学中群体因素和人际交往规律的社会性作用,使学生在互帮互助中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率,提升自己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小群体体育教学模式实现的前提是让学生“四自由”即自由组合、自由支配、自由选择和自由评议。〔1〕在这种宽松的教学环境下形成的小群体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通过群体与学生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个人之间的多元化渠道,发挥群体间互助、互争的特性,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热情,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动机。

小群体体育教学模式流程图〔1〕

3.2“传统运动技术教学模式”与“小群体教学模式”在公体排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2.1传统运动技术教学模式在公体排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考虑学生运动技能水平、学习技能水平及生理因素等方面的问题,研究把“传统运动技术教学模式”放在了教学的前期。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运动技术,对于初学者来说很好,但也存在少数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接受过排球学习,因此效果一般。这少数学生情况还比较复杂,由于基础阶段的体育教师技术动作方面的问题,使部分学生的基本动作错误,但是击球感很好,这部分学生动作已经定型,纠正非常困难。传统运动技术教学模式对于这部分人来说已经“免疫”,教学间歇对他们进行了针对性的小群体教学才见效果。

教师在排球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运动技术教学模式”发现:组织一般性准备活动时,四个班教学效果均无差异;但在进行结合技术的准备活动中,效果差异明显。两个女生班在进行结合技术的准备活动中外在表现兴趣不高,积极性很差,动作不到位,反应迟钝,尤其是文学院和政管学院的女生。按照常规来说,男女混合班的女生应该扭捏才是,事实却恰恰相反。同样,同一个游戏或活动在不同的排球班实施效果反差很大,有待思考与研究。

学生在练习技术过程中,研究者发现男女混合班的学生练习的持久性较差,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时不时说笑、休息;而女生班在练习技术动作过程中表现出不厌其烦,不怕脏累,甚至自己一个人闷头苦练。从每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四个班差异不明显,但是从整个教学阶段来看,男女混合班学生前期进步很快,技术动作掌握较牢固,技术水平不稳定;女生班学生进步较慢,但是技术动作掌握牢固,技术水平较稳定。

3.2.2小群体教学模式在公体排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前期学生有了一定的排球技术基础并适应了教师的教学,研究把“小群体教学模式”纳入了后期的排球教学中。前期已经学习了排球的准备姿势、脚步移动、正面双手垫球技术,后期主要是发球、正面双手传球技术的学习。教师对于小群体的形成进行了干预,技术实力整体水平分配相当,小群体负责人大多以技术骨干为主,设置目标后分组练习,检验练习成果多以小组间的游戏竞赛为主,教学效果反映不错,学生大多表现兴奋,参与积极性提高,愉悦感较强。

nlc202309032113

学生在分组练习过程中,对小组负责人的能力要求较高,小组负责人不仅需要责任心,还需要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组织能力,调动小组成员团结、协作的能力。一个负责人的能力好坏直接影响整个团队发展的进度。教师在学生进行练习时,必须对各个小组的技术动作、组织方法、练习手段等进行指导,从而加大了工作量,但是相较传统技能教学模式,小群体教学针对性更强,教学效果更显著。

组间竞争和评议阶段,教师必须加强引导。部分学生好胜心较强,对于竞赛中表现不佳的学生会表现出不满,不利于组间合作;同时,由于配合方面的问题,各小组成员间也会产生分歧,引起整个团队的消极应对,从而影响预定目标的完成。“小群体教学模式”除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外,对教师的引导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从实施该教学模式开始就必须一刻不停地监控各个小群体的活动并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否则就会影响整个教学的发展进度,甚至导致整堂教学课的失败。

4结论与建议

4.1理工科类学生比文科类学生适宜采用“小群体教学模式”

通过一学期的研究发现,理工科类学生整体性格开朗,思维敏捷,主观能动性强,接受和学习运动技术的能力较强。在传统技术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发现问题并主动向教师请教,有探索意识,有自己的想法;在小组竞赛中会因为规则、裁判等各种问题向教师提出异议或申诉。针对该类群体学生建议在排球教学中多采用“小群体教学模式”。

4.2男女混合班比女生班适宜采用“小群体教学模式”

男女混合班的学生在传统技术学习过程中男生较女生有明显的优势,这是毋庸置疑的。男生的运动天赋远远高于女生,在“传统技术教学模式”时,男生基本都是超前完成每次课的学习任务,而女生仅仅是勉强完成,这就造成“男生吃不饱,女生吃不了”的不良教学现象。采用“小群体教学模式”使男生除了完成自己的学习外,多了一项工作,即指导并帮助同组女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拓展了男生的教学能力,有利于效率提高。

4.3“小群体教学模式”应该建立在“传统运动技术教学模式”之上

“小群体教学模式”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很高。对于刚接触排球运动的学生来说,教学一开始就采用“小群体教学模式”并不合理。新生在基础教育阶段一般接受的都是“传统运动技术教学模式”,如果一上大学就强调小群体活动的话,学生很难发挥自己学习的主动性,不知道应该用何种方法学习,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建立整堂课的学习目标或任务,当然,也不排除少数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完成小群体合作。“传统运动技术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已经实施多年,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效果有好有坏,可以说喜忧参半。从大多数学生的能力和长远利益来看,建议“小群体教学模式”建立在“传统运动技术教学模式”上。

5结束语

高校公体排球课教学模式有很多,但就“小群体教学模式”与“传统运动技术教学模式”来说,单一的运用某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劣势。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教学活动,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最大限度、最大效率地学到知识,具体采用的教学模式归根究底还是需要人去实施。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体育教师两种以至多种教学模式运用科学、合理,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小群体体育教学模式在高职公共体育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2〕邵伟德,体育教学模式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1.(责任编辑:李远伟)

12.大学排球选项课运动损伤防治研究 篇十二

调查结果显示, 大学生发生运动伤害部位按比例依序是:踝关节占29.06%、指关节占17.52%、膝关节占16.60%、肩关节占11.04%、腰部占10.03%、腕关节占7.08%、肘关节占3.54%、背部占3.37%、其他占1.01%、头部占0.75%。研究发现, 大学生因技术层次及级数不同, 其受伤部位的比例排序就会略有不同, 但综合整个研究结果发现, 常见的排球运动伤害的部位是踝关节、指关节、膝关节、肩关节及腰部。

1. 发生运动伤害的分析

(1) 发生运动伤害的时机。调查结果显示, 大学生发生运动伤害的各种时机按比例依序是:练习时占57.39%、非正式比赛占21.30%、正式比赛占17.97%、其他占3.33%。

(2) 发生运动伤害的状况。调查结果显示, 大学生发生运动伤害的各种状况按比例依序是:拦网时占37.28%、扣击球时占29.62%、抢救险球时占20.67%、攻防移位时占7.55%、传接球时占2.44%、其他占1.63%、发球时占0.81%。

(3) 发生运动伤害的原因。调查结果显示, 大学生发生运动伤害的各种原因按比例依序是:技术不够熟练占25.21%、热身不足占18.80%、对方犯规占16.35%、身体状况不佳占14.10%、练习过度占12.29%、场地设备不足占7.59%、其他占2.88%、穿非排球鞋占2.78%。

2. 发生运动伤害后的处理

(1) 受伤后就诊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 大学生受伤后寻求何种医护人员处理按比例依序是:中医占47.96%、西医占28.78%、国术馆占15.92%、教练占3.06%、不予理会占2.65%、其他占1.63%。

(2) 受伤后治疗信息的来源。调查结果显示, 大学生受伤后各种治疗信息的来源按比例依序是:教练占29.60%、医护人员占29.00%、队友占22.00%、朋友占9.20%、家人占6.80%、其他占3.40%。从整个研究发现, 大学生受伤后治疗信息的来源以教练、医护人员、队友居多。

(3) 受伤后的第一种处理方式。调查结果显示, 大学生受伤后选择的第一种处理方式按比例依序是:冰敷占90.04%、推拿占2.34%、其他占1.95%、送医占1.56%、热敷占1.37%、按摩占1.37%、固定占0.78%、针灸占0.59%。

(4) 对运动伤害发生的观念。调查结果显示, 大学生对运动伤害发生的观念按比例依序是:注意预防措施就可避免占65.10%、有运动就有伤害占27.84%、已有心理准备占6.86%、其他占0.20%。

(5) 受伤后学生的心理状况。调查结果显示, 大学生受伤后的心理状况按比例依序是:有信心复原占41.29%、积极准备复出占33.07%、有挫折感占13.70%、焦虑占6.46%、其他占3.33%、灰心占2.15%。

(6) 对医护人员处理运动伤害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 大学生对一般医护人员处理运动伤害的看法按比例依序是:仅指示休息不说明原因占47.27%、诊断不明确占16.60%、只给予止痛或注射占12.30%、其他占11.33%、治不好占1.25%。

(7) 对执行康复工作的配合态度。调查结果显示, 大学生对医护人员指示执行康复运动的配合态度按比例依序是:会占48.54%、视伤势而定占46.41%、不会占4.85%、其他占0.20%。

(8) 伤后复出的时间由谁决定。调查结果显示, 由谁决定受伤后复出的时间按比例依序是:自己占79.30%、教练占11.72%、医生占8.60%、其他0.40%。

3. 结论

本研究根据大学生运动伤害的发生与受伤后处理方式的调查, 获得以下结论:

(1) 运动伤害的发生。大学生发生运动伤害最多的阶段以“一年级”比例最高, 其次是“二年级”;发生的原因以“技术不够熟练”比例最高, 其次是“热身不足”;发生时机以“练习时”比例最高, 其次是“非正式比赛”;发生的状况以“拦网时”比例最高, 其次是“扣击球时”;受伤部位以“踝关节”比例最高, 其次是“指关节”“膝关节”。

(2) 受伤后的处理。大学生受伤后就诊情形以“中医”的比例最高, 其次是“西医”;受伤后治疗信息的来源以“教练”与“护理人员”比例最高;受伤后的第一个处理步骤以“冰敷”比例最高;对运动伤害发生的观念以“注意预防措施就可避免”比例最高;在受伤后心理反应相当积极, 以“有信心康复”比例最高, 其次是“积极准备复出”;对医护人员处理运动伤害的信心似乎不足, 以“仅指示休息不说明原因”比例最高;对康复工作的配合以“会“比例最高, 其次是“视伤情而定”;最后, 受伤后复出时间的决定还是以大学生“自己”居多。

摘要:运动伤害的发生是许多学生害怕但却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因此, 如何预防学生在运动中受伤及如何帮助受伤学生缩短治疗与复健的时间, 减小伤害前后运动能力的差异, 以使受伤学生能尽快重返课堂, 是值得所有教师共同探讨的课题。

上一篇:焦化厂各岗位安全职责下一篇:廉洁小学生作文